更新时间:2023-04-03 05:54:10
关键词:煤炭高校;安全工程;就业;心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01(2015)04-01-05-04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have high self-esteem, good education and high IQ. But when they encounter setbacks and challenges, they will suffer more psychological conflicts and stress, which in turn may result in their psychological problems.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al industry’s entering a hard period after “the golden ten year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employment of the safety engineering majors and the contributing factors, points out som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during their process of job hunting, and proposes some measures for safety engineering majors to adjust their psychology and measures to improving employment.
Key words: coal industry-oriented universities; safety engineering; employment; psychological problems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开始转变为“大众教育”[1],每年的高校毕业生不断增加,尽管高校的扩招为广大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接受大学教育的机会,但这也同时导致更多的大学生同时就业,形成激烈竞争,学生的就业压力大,也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2]。
在煤炭领域,各大矿业集团正在面临着困境[3,4]。根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2013年7月的《关于上半年煤炭经济运行情况的通报》显示:受到全球金融危机、国际煤炭市场以及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2012年以来,我国煤炭市场出现了产能过剩的态势。通报还预测,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煤炭行业所受到的压力还将进一步加大。随着各大矿业集团经济效益严重下滑,在就业过程中,安全工程专业矿山方向(以下简称“矿山安全”)毕业生所遇到的困难逐渐增大,所出现的心理问题也开始显现。
一、安全工程矿山方向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原因
(一) 就业现状
1.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总体形势
在我国高等教育逐渐普及为大众教育的今天,产业结构性矛盾、待就业总量持续增加以及经济放缓这三重压力影响着我国宏观就业形势,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的2013年,全国大学生毕业总数达到699万人;2014年,大学毕业生总数超过700万人,待就业毕业生总量没有缓解迹象。
2.安全工程矿山方向本科生就业现状
在煤炭行业处于低谷的20世纪90年代,各煤炭高校主体专业的发展均受阻,并开始专业转向和减少招生规模。而在此后的“黄金十年”,矿山安全毕业生一直供不应求,成为各煤炭企业的“香饽饽”[5]。然而,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特别是近两年,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人才饱和等因素,就业形势发生根本性转变,2013年以来的就业形势开始严峻起来。
(二) 原因分析
1.需求减少。
随着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及煤炭企业运行状况的转变,一些煤炭企业对煤炭主体专业人才的需求已经大不如前,并逐渐减少相应的进人计划。近两年部分煤矿企业矿山安全毕业生招聘计划如表1所示。
2.近几年高校矿山安全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
“黄金十年”间,随着煤炭行业对矿山安全毕业生的需求不断增加,煤炭高校也得以迅速发展,矿山安全作为煤矿主体专业其招生规模迅速增加[6]。
3.研究生和专科生数量增加。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行业的需求加大,不仅本科生的招生规模迅速增加,研究生和专科生的招生也在不断增加,导致大量的研究生和专科生有待就业,对本科生的就业形成了压力。
4.企业委培、对口单招等广泛推行。中国矿业大学于2003年开始试行“对口单招”政策,以缓解煤炭行业的人才紧缺状况。随后其他煤炭高校陆续效仿和推行这一政策,10年来,这一政策为煤炭行业培养了近万名专业技术人才。同时,近年来,许多煤矿企业纷纷推行“非转主”政策,将非主体专业的技术人员利用二学位或委培等方式转为主体专业。
5.煤炭行业科技的发展。
随着煤炭行业科技水平的提高,行业经济结构转型和升级加快,建设了大量的高交高效矿山,并逐渐向机械化、信息化、自动化和大型化方向发展。
6.课程设置滞后行业发展。
由于高等教育的滞后效应,目前煤炭高校矿山安全本科生的课程设置及使用的教材等与行业的发展是不相适应的。
7.学生自身存在问题。
部分矿山安全学生对就业的总体形势不了解,对就业和工资等期望过高,而对于自身的定位则有失偏颇,没有树立正确的“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
二、矿山安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
(一)自卑心理。矿山安全毕业生的就业面通常较窄,在参加招聘会的时候发现招聘自己专业的单位少或者工资待遇低的时候,或者在招聘的过程中遭受挫折的时候,容易产生失落情绪,从而在心理上形成自卑。
(二)自负心理。产生自负心理的原因有:1.一些煤炭高校的矿山安全毕业生可能会认为其所在高校属名校而产生优越感,并进而产生自负心理;2.一些同学在学期间成绩较好,认为自己学习渊博、满腹经纶,从而自命不凡;3.一些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认为煤炭行业就应当是高薪行业,从而对就业市场缺乏了解,对工作岗位的期望也较高,因而产生自负心理。
(三)依赖心理。一些学生缺乏独立面对困难、独立决策的能力,而是把这些本应则由自己决定的事情推给家长、老师甚至学校,完全依赖他们为自己找工作,而不是主动去争取就业机会。
(四)盲从心理。有的学生没有主见,而是随大流,也不去考虑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特长。例如,一些学生执意要到北上广等大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功利性太强,然而对于对于矿山安全专业的毕业生,主要的招聘企业并不在大城市或者经济发达地区,考入国家公务员也较其他思政类专业困难,因而这些学生的职业定位是不合理的。
(五)偏执心理。有的同学容易走向偏执,将自己在求职中的不顺利归因于市场或社会的不公平,这将会给他们的心理蒙上阴影,从而影响对社会的认识进而影响就业。还有的学生刻意要回家乡就业,无视矿山安全专业的适应性,甚至宁愿不就业,偏执心较强。
(六)焦虑心理。大四学年的上半学期是找工作的关键时期,多数同学会在这一时期找到工作或签订工作意向。然而,未找到工作的同学看到已找到工作的同学风光无限的时候则会产生焦虑,导致心理紧张、哀声叹气、毫无意志、甚至寝食难安,在行为上则表现得无所事事、行业懒散、反应迟钝。
三、矿山安全就业心理问题的因素分析
导致矿山安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出现一些心理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就毕业生个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就业观念存在问题
虽然多数毕业生可以以平常心来找工作,但有些毕业生认为自己找工作就是要过上好的生活,而不想从零做起,对单位和岗位的要求较高;另一些毕业生则相反,认为工作就是一个谋生的手段,从而消极就业,不去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岗位;而有些毕业生对煤炭行业有一种恐惧心理,不愿意到自己适合的煤炭行业去工作。
(二)人格缺陷
一些毕业生没有明确的认识到自己需要什么,自己的职业目标是什么,自己的价值取向是什么,以及能够满足自身特点等等,自我同一性混乱,不能对自己形成一个全面、清醒、客观的评价。
(三)人际交往障碍
矿山安全专业由于是工科专业,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可能要比文科和管理科的学生稍逊一筹,这可以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锻炼和提高。然而有的毕业生性格极度内向,极度缺乏人际交往能力,在就业过程中过于自卑、紧张和怯懦,不懂基本的礼仪和礼貌,缺乏自我决断和自我决策的能力。
(四)挫折耐受力差
有的毕业生心理脆弱,无法承担挫折。一个小小坎坷就有可能使其遭受严重的打击,从而陷入失望和苦闷中不能自拔。任何人在社会上都会面对各种各样的挫折,面对挫折就要勇于面对,勇于承担,这才能够在下一次挑战中取得胜利,从而避免一败再败的恶性循环。
(五)不当的嫉妒攀比
毕业生之间时常会比较他们找签订工作的好坏,有的毕业生甚至在签订就业协议书后对自己的单位或岗位大加炫耀。这会导致未就业毕业生心理失衡,加大其心理负担,甚至会产生嫉妒和攀比的心理,因而必须对这种不当的炫耀和攀比之心加以纠正。
四、提高矿山安全毕业生就业的措施
国家高度重视高校应届大学生的就业工作。2014年上半年,对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2014年5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各省市也出台相应措施,全力推进毕业生就业。除了一般性的推进措施外,由于矿山安全专业方向的特殊性,推进矿山安全毕业生的就业需要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进行调适以及煤炭高校制定有效的措施。
(一) 就业心理问题调适
对于矿业安全专业方向的大学生来说,在校学习期间要专注于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而面对择业和就业,应先确立正确的就业观,调整好心态,勇于迎接挑战,积极参与竞争。
1.虚荣心理的引导
不论是攀比心理还是嫉妒心理都是虚荣心理在起作用,因而可以从利用几点对毕业生进行引导:
教育和引导毕业生充分认识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以及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使学生对当前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不要太偏执;
对我国目前就业市场的形势要有充分的认识,既要看到挑战,也要看到机遇;对毕业生进行引导,使其能够理解眼前和长远、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问题;
能够使毕业生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在学生、工人、技术员的对比和分析中找对自己的位置;引导学生不要对别人的评价过分在意,更不要和别人攀比。
2.从众心理的克服
在就业的过程中,引导毕业生按照以下几点去做:
看问题要长远,选择具有发展前途企业和工作岗位;可以根据个人爱好,选择自己向往和喜欢的煤炭企业和工作环境;
根据自己的气质特点,所选择应与自己气质特点相匹配;
对自己的特长及能力充分认识,选择自己能够胜任的岗位;
能够辩证认识不同地区的煤炭企业的不同岗位的优缺点,避免择业过程中的盲目性。
3.自卑心理的克服
(1)建立合理的目标。在求职过程中,首先应该确立一个与自己的专业、特长相符合的清晰的目标,并为完成这一目标不断前进。
(2)利用补偿增强自信。缺乏自信的人在遭遇挫折的时候很容易被击倒,从而变得畏手畏脚,不敢作为。许多事例已经表明,利用补偿的方法可以使一些具有自卑心理的人重获精神力量。
(3)自我认知要改变。第一,肯定自身的价值:任何人都有其自身价值,都有独特的一面,没有好坏、优劣之分,同时,由于视角的不同,每一个人的某一性格又同时具有好与坏两方面。第二,要不断积极的考虑问题,例如,当求职遭遇挫折,这并不能说明自己的能力不足,而只是说明自己在某一次展示中未能充分展示自己,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或者所应聘的单位与自己的能力特点有出入,这样才能在以后的求职过程中更有针对性的进行展示。
(4)训练自己的行为举止。通过训练自己的行为举止,可以让毕业生在外在上给用人单位一种自信。例如,在行走时挺胸、抬头,精神抖擞,步伐稳健,眼神正视别人,在交流的时候,谈吐风雅等。
(5)积极的心理暗示是必要的。在应聘前和应聘时,可以在做好充足的准备的前提下,在心里暗示自己:我一定行!
(二) 高校促进矿山安全毕业生就业措施
1.加强就业价值观教育和就业形势宣讲
高校可以通过就业指导课、职业规划课等方式,让毕业生充分了解目前我国就业形势以及煤炭行业发展的趋势,使毕业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和价值观,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和就业心态;引导毕业生抓住西南、西北煤炭新的主产区的发展机遇;结合矿山安全专业特点,培养毕业生脚踏实地、扎根基层、爱岗奉献、不怕吃苦的职业精神品质。
2.以人为本,提高毕业生服务质量和水平
在当前新的形势下,就业服务和管理需要不断的与时俱进,进一步解放思想,真正的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聘请煤炭企业优秀校友、专家等来校为毕业生做比职业指导。同时,关心一些特殊群体,如学业困难、生活困难、就业困难、就业心理压力大的毕业生,对这类同学进行分类建档,实行“一对一”有针对性的帮扶,把实际帮扶和心理指导相结合。
3.广开门路,拓宽就业渠道
就业管理部门及学院要积极走出去,开拓外省特别是西北煤炭新的主产区就业市场。强化与煤炭企业的联系,邀请煤炭生产、建设、勘探等方面的企事业单位来校讲学、交流和招聘,挖掘就业潜力。同时,利用学生实习、课程实践等环节,加强与金属矿等非煤矿企业、建筑、化工、铁建等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开拓此类非煤行业的就业市场。
4.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不断适应社会需求
树立“大安全”的学科观念,以矿山安全为主,能够在矿区生态治理、城市地下工程、煤层气及石油天然气等相关领域从事工程技术工作。
此外,鼓励学生参加各级“挑战杯”科技和创业大赛、采矿学科大赛以及节能减排大赛等系列学科竞赛活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鼓励和指导大学生科研立项。
5.根据市场需求,优化地区生源结构
地区生源结构是影响矿山安全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之一。据统计,安徽理工大学、山东科技大学、河南理工大学等煤炭高校的本省生源占学生总数的70%以上,而在内蒙、新疆、山西、贵州等地的招生则很少。因此,在生源的地区结构上可以适当向内蒙、新疆、山西、贵州等地倾斜。另外,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村学生比例,这些学生的比较能够吃苦,同时,这也是国家所倡导的。
参考文献:
[1] 浦瑛瑛.大学生就业心理剖析及调适优化途径[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6):46-47.
[2] 贺江群.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导向探索高校就业心理问题[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3):38-39.
[3] 景国勋,张传祥.教育创新与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焦作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79-81.
[4] 李楠,宋晓燕,漆旺生.安全工程专业建设创新措施及成果分析[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8(2):108-111.
关键词:高职;煤炭安全类专业;就业形势;就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7)07-0063-04
一、全国煤炭形势与人才需求分析
煤炭作为我国的主导能源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可替代。根据中国工程院《中国能源中长期(2030―2050)发展战略研究》报告预测,随着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煤炭在我国能耗中的比重将稳步下降,2015年煤炭占我国能耗比重为64%,2016年下降到63%以下,2020年有望下降到58%~60%,2030年下降到50%左右,到2050年可能减至50%以下,但需求量仍将保持在25~30亿吨,将长期是我国的主导能源。煤炭开采是高危行业。目前,煤炭企业多、人员多,从业人员素质差异大,人才引进困难却流失严重,煤炭安全生产专业人才短缺,加上煤矿灾害严重,直接妨碍了我国煤炭工业的健康、持续、稳定、安全发展。
从人才队伍方面看,目前,煤炭企业存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尤其是在生产一线从事基层安全生产技术管理的技能型专门人才或技术能手严重不足,影响了煤炭企业人才的整体素质,影响到整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导致煤矿安全事故多发的一个原因。煤炭企业生产安全事故和职业危害严重的重要原因是煤炭安全技术管理类人才短缺,技术人员素质与安全发展和职业病防治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高素质技术技能型煤炭安全类专业人才缺乏,严重制约地方经济发展,影响煤炭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为了实现煤炭的安全高效精准开采,有效地控制瓦斯等自然灾害,需要培养一批懂安全、精技术、会管理的煤炭企业急需的技能型专门人才。以安徽省煤炭行业为例,近两年,因煤炭生产形势低迷、煤炭价格下降,从业人员收入减少,淮南、淮北、新集等国有煤矿大专以上人才流失严重,整个煤矿企业在人才问题上出现负增长,人才流失仍有加大趋势,可想而知,在这种境况下,煤矿安全生产、技术管理、高产高效、精准开采将难以实现。党的十报告提出要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的《煤炭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1],都要求煤炭行业抓住机遇,推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优化资源、转型升级、走向市场、煤电联营,提升煤炭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在建设集约、安全、高效、绿色的现代化煤炭工业体系的历史背景下,人才需求将会有增无减。
二、高职煤炭安全类专业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一)煤炭安全类专业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教育部和人社部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大学毕业生将达795万人,比2016年增加30万人,是1999年扩招当年毕业生人数的9.39倍,加上中职毕业生和往届尚未就业的学生数量,以及因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速趋缓造成的部分职工分流等情r,总体来看,2017年就业形势仍将非常严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依然艰巨。
自2012年煤炭行业“黄金十年”过后,煤炭类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开始显现,国家能源结构调整与煤炭企业转型的大背景直接冲击了煤炭相关专业学生就业。以淮南职业技术学院矿井通风与安全、矿山安全技术与监察(现更名为安全技术与管理)、救援技术等煤炭安全类专业学生就业为例,2012―2016届煤炭安全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近五年煤炭安全类专业毕业生总计1 436人,一次性就业率平均为94.15%,2012届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99.2%,前四年煤炭安全类专业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都在93%以上。2016届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有所下滑,其中,煤炭行业就业人数771人,就业率为53.7%,煤炭行业就业率从2013届开始出现明显下滑,从2012届的97.2%降到了2015届的27.6%,2016届毕业生因煤炭企业招考延迟,目前在煤炭行业的就业率暂时为0(煤炭企业2016年招聘2015届毕业生)。受煤炭企业招聘等因素影响,煤炭安全类专业自主就业的学生增多,并有部分学生选择了自主创业。
(二)煤炭安全类专业学生就业跟踪调查结果分析
为掌握我院近五年在煤炭企业就业的煤炭安全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笔者使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了跟踪调查,其中煤炭企业基层单位反馈有效调查问卷212份,毕业生本人反馈有效调查问卷205份,约占煤炭行业就业毕业生的27.5%,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指标包括:A.毕业生总体评价;B.思想道德;C.专业基础知识;D.敬业精神;E.岗位适应能力;F.团队创新能力;G.创新能力。毕业生对学院教育教学评价指标包括;H.学院学习风气;I.教师的教学质量;J.本专业课程设置;K.专业知识在实际中运用;L.教学设施图书资料;M.实习实训。每个指标分为好、较好、一般、较差四个评价等级。调查结果如图2和图3所示。
由图2可知,煤炭企业基层单位对毕业生素质评价很高,各项评价指标平均等级“好”的占73.52%、“较好”的占24.46%、“一般”的占1.82%、“较差”的占0.2%。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煤炭安全类专业毕业生整体素质持“较好”以上评价等级的比例达到97.98%,对毕业生的总体评价和岗位适应能力认可度很高,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赢得了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用人单位希望学院在校企交流、师资队伍建设、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吃苦精神、专业技能、岗位适应能力、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加强和改进。
由图3可知,毕业生对学院教学评价总体很好,各项评价指标平均等级“好”的占48.49%、“较好”的占33.15%、“一般”的占15.34%、“较差”的占3.03%。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对学院整体教学效果评价持“较好”以上评价的比例达到81.64%,毕业生对学院学习风气、教师的教学质量、本专业课程设置、教学设施、图书资料的评价较高,但对专业知识在实际中运用的评价结果不太好。毕业生希望学院在实践操作和技能培养、教学方法、素质教育、课外活动、扩充知识面等方面进行加强和完善。
(三)煤炭安全类专业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
1.煤炭产能过剩,导致企业对煤炭安全类专业学生需求疲软
煤炭生产黄金十年后,煤炭行业产能出现严重过剩,煤炭价格急剧下跌,煤炭企业人才流失严重,企业为降低运行成本压缩职工工资、减少人才引进,如2015年淮南、淮北矿业集团停招高职煤炭主体专业毕业生,2016年煤炭价格上涨,经济形势有所好转,淮南矿业集团恢复了部分煤炭主体专业学生的招聘,但是人才需求总量有所下降,2016年我院煤炭安全类专业学生对口就业率仅为27.6%,比2012年减少了64.6%,下降3.52倍。
2.社会对煤炭行业认可度不高,学生到煤炭行业就业积极性不高
煤炭行业属于高危和艰苦行业,井下工作环境差、危险因素多,煤矿事故频发,加上受到社会观念和历史因素的影响,社会各界对煤炭行业工作的认可度还不高,存在一定的偏见。特别是近几年煤矿行业效益不好,部分学生不愿到煤炭行业就业,许多家长也不愿意独生子女到煤炭行业就业,煤炭行业一线安全管理技术人才出现了短缺和断档现象。
3.学院人才培养、专业调整的滞后性
高职院校作为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机构,专业人才培养的周期性与煤炭行业技术革新的快速变化存在矛盾,导致学校人才和专业设置与企业用人需求不一致。另外,高职煤炭安全类专业人才培养与煤炭企业合作力度不够,造成学校教育与企业用人脱节,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缺乏创新性,存在滞后性。
4.学生专业知识薄弱,对专业的认识不到位
随着高校扩招,高职自主招生或分类考试施行,高职升学门槛降低,高职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越来越薄弱,加之部分学生对煤炭安全类专业的认识不到位,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低,导致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不牢固。煤炭企业在用人时采取考试淘汰制,增加了学生对口就业难度。另外,大部分学生过度看重专业对口和就近就业,不愿离开家乡到外地煤炭企业工作,限定了就业空间,增加了就业难度[2]。
三、高职煤炭安全类专业学生就业对策
(一)发挥政府和社会作用,为煤炭行业创造稳定的就业环境
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了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标志着国家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视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刘远等人[3]针对当前煤炭专业就业困难问题,通过专家调研,提出解决煤炭人才培养和就业问题,需发挥政府和行业支持作用,发挥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的作用。首先,国家要出台系列政策助力煤炭行业脱困,在规定煤炭行业限产和解决人员分流的情况下,保证煤炭行业安全技术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保证煤炭行业安全生产,政府可以出台引进煤炭安全类专业学生的标准和优惠政策,减少或禁止非专业人员的招聘。其次,要加大社会宣传,提高公众对安全生产的重视,吸引广大青年学子报考煤炭安全类专业,为煤炭安全类专业学生就业创造稳定的就业环境。
(二)深化煤炭企业内部改革,增加就业岗位
煤炭企业可以根据企业转型发展需要采取校企合作、定单培养方式[4],在煤炭特色院校培养企业所需的专门人才,设立“定向培养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奖励有志到煤炭企业就业的优秀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煤炭类专业人才培养良型循环。煤炭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应合理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和中小型企业,增加就业岗位,正向拉动相关专业学生就业[5]。煤炭企业要加强社会责任感,通过煤炭企业内部改革,完善产业结构调整,应对新能源变革,淘汰落后产能,推进兼并重组,关闭亏损煤矿,促进煤炭资源有序、安全、高效、精准开采,提高生产利用率,扭转煤炭产业亏损局面,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煤炭企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槊禾堪踩类专业学生提供更多就业岗位[6]。
(三)提高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煤炭特色类高职院校要主动适应煤炭企业人才需求变化,及时了解煤炭行业发展趋势,掌握煤炭行业人才需求结构,与企业建立反馈机制[7],了解煤炭企业对煤炭安全类专业毕业生的评价,有针对性地调整课程体系,明确办学定位,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发挥特色办学优势,避免培养的学生与企业需要脱钩,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高度重视队伍建设[8],充分发挥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技能大师、“双师型”教师的示范作用。学院要通过激励政策,鼓励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技能大师组建协同创新教学团队,与煤炭企业合作,开展安全技术服务和培训工作,提升教师团队的科研水平和教学能力,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学院可定期举办煤炭安全类专业学生技能竞赛,选拔优秀学生参加省、国家技能大赛,提高学生的实战水平、岗位操作技能和整体素质。
要探索就业新举措,做好就业宣传和服务工作,让煤炭安全类专业学生具有为我国的煤炭科技事业服务的意识和决心。学院要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和资源优势,完善煤炭安全类专业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多渠道推荐毕业生就业。另外,学院要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建设创新创业网站,加大宣传力度,资助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总结推广各地、各高校的好经验好做法,定期聘请学院毕业生中的创业典范或专门的培训机构开展专题讲座、创业咨询服务等,引领学生自主创业,在校企帮助下成立模拟公司或实体公司,组织学生参加省和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带动学生就业。
(四)煤炭安全类专业学生应加强自我完善,调整就业观念
高职学生要端正学习态度,认真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交活动,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以增加自己的就业筹码。另外,在煤炭行业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高职学生要调整就业观念,放弃就近就业,调整职业期望值,可以到西部煤矿就业,以增加就业机会,实现多方位就业。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煤炭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Z].2016.12.
[2]马鑫民,张晓红,高洁.引导和鼓励大学生面向煤炭基层就业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8):62-64.
[3]刘远,俞书伟,杨子江.当前煤炭高等教育发展关键因素的调研分析[J].高教学刊,2016(8):10-11,13.
[4]刘玉峰,李建楠,陆继锋.煤炭主体专业校企订单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4,12(6):66-70.
[5]杨静,杨向辉,张光源.我国第三产业就业创造的影响因素――基于14个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财经科学,2015(6):97-107.
[6]畅军亮,吴丹.煤炭经济下行下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就业对策研究[J].煤炭经济研究,2015,35(9):57-59,64.
传统的采矿工程专业人才主要具备两大特点:
(1)知识结构全面。采矿工程专业被誉为煤矿企业“总工程师的摇篮”,国内绝大多数煤炭企业的总工程师毕业于本专业。作为煤炭企业生产技术和技术管理的总负责人,总工程师除了要具备本专业采、掘、支护方面的专门知识外,还需要掌握地质测量、机电运输、一通三防、开采沉陷、技术管理等专业知识。因此,必须设置相关的课程。
(2)实践能力突出。采矿工程专业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要求学生能够尽快将所学知识转化为综合能力,并应用于生产实践和科研工作;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方案设计、图纸操作、实验设计和实施、数据分析与总结等实践能力。
随着国际采矿技术的进步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采矿工程面临的已经不仅仅只是开采问题,而是如何“科学、合理”的对矿产资源进行安全、环保、有序和高效的综合利用,因此,对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1)由单一的煤矿开采转变为煤与伴生资源的共采,如煤与瓦斯共采、煤伴生油母页岩开采等,这体现了科学采矿和不可再生资源充分开发的理念。
(2)对采矿方法的安全高效要求更加突出,体现安全发展的理念。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先进装备的推广应用,高产高效采矿技术、高资源回收率采矿技术、高可靠性采矿装备和安全技术成为采矿工程专业培养人才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内容。
(3)掌握与环境友好的采矿技术,体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4)国际化采矿人才培养,响应我国“矿产资源开发走出去”的战略方针。因此,为适应采矿技术发展和煤炭行业所需人才培养的新变化,课程体系需要进行新的变革。
一、强化工学基础,拓宽知识视野
本专业新的课程体系中,课堂授课由原来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划分方式转变为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大类基础课、专业课(含核心课、限选课和选修课)。
通识教育课是大学的基础教育课程,包含数学、外语、计算机、固体力学基础等,是后续课程的基础,该类课程学时达到总课堂学时的43%。考虑到煤矿的开采涉及到工程力学领域,为了强化学生的学科基础和未来发展,在学科基础课中,重点加强了力学、工程制图能力培养,以夯实工科基础;除了保留基础的工程力学、材料力学和弹塑性力学基础等课程外,补充了岩土力学以增强力学领域的知识背景;保留了画法几何、工程制图课程,使学科基础课程达到总课堂学时的15%以上。考虑到煤矿开采全面型人才的培养,地质、测量知识必不可少,因此在大类基础课中开设了相应课程;同时,为适应采矿技术的机械化、机电一体化、数字化,必须强化机电知识的学习,在大类基础课中安排了矿山电工、矿山机械、流体力学与流体机械、运输与提升等4门课程,使大类基础课时占到总课时的9%;通过上述课程的调整,使本专业学生的基础知识更加全面扎实,并将人才培养进一步拓展到交通、港口、其他矿山和城市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此外,新的课程体系中补充了管理、资源与经济、环保等课程作为选修课程,使人才培养适应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和行业健康持续发展,并为今后成为煤炭行业高端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保持专业特色,夯实业务基础
课程的设置应首先保障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即成为合格的采矿工程技术人才。因此,在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中,确保了采掘工艺、矿压、通风与安全等课程及课时,保障了专业知识的全面深入,保持采、掘、支护、一通三防等采矿知识的全面性和特色。同时,为了保证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质量,每门课程均组建了3人以上的课程教师团队,由具有博士学位的正教授担任主讲教师,配备教师担任实验指导任务和课程设计任务。
为了适应矿山设计的数字化,在工程制图课程的基础上,在专业限选课程中增加了采矿CAD的课程,并在毕业设计中专门安排了计算机图纸绘制和手工图纸绘制的内容,以确保学生既拥有手工制图能力,又具有数字化设计的基础和能力。
为培养学生适应科研工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工程数值模拟方法,增加了数值计算方法课程,培养学生利用FLAC、UDEC等通用软件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三、突出实践培养,提高综合素质
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通过课程实验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共同完成的。
在课程设置时专门加强了实验教学环节。在所有专业核心课程中,均配套建设了至少一周的课程设计教学环节,并配备了专门的指导教师(取代实验员);增加设计类、综合类实验环节,减少演示类实验学时,课堂教学配套的的演示类实验只有24学时(折合1.5学分,占总学分的1.6%),上机和其他操作类达到160学时(折合10学分,占总学分的5.1%)。为保障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并结合安全开采、与环境友好开采、可持续开采的特色要求,我系陆续建立了充填开采实验室、水患威胁煤层开采试验系统、煤与瓦斯共采实验平台等。
课外实践教学环节达到了43周,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其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达到22%。为此,我系与国有大型企业密切协作,先后建立了1个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和31个本科教学实习基地。在实习教学过程中,采用2~3人的小组制取代班级制,保障现场实践教学环节的顺利实施和教学质量。
通过课内和课外的实践教学课程,使用于实践能力培养的课时达到总课时的29%,有力地保障了实践能力培养。
此外,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速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进程,采用多种手段,在正常教学秩序中融入研究型教学内容。其中,主要的研究型教学活动是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和科研试验训练。我系全面推进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并优先结合国家纵向科研课题展开。从2009年开始,参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学生达到全体学生的80%,并正在扩展到所有学生。从2009年2011年,本科生结合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发表了学术论文22篇,其中EI检索9篇。从2011学年开始,我系教师科研试验活动向采矿工程专业所有本科学生开放,鼓励参与,并建立了奖励学分机制。
四、结语
通过优化课程体系,保持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实践教学的合理课时分配,建立了适应科学采矿人才培养的模式,本科生培养质量良好,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100%,保持全校领先地位。
随着现代采矿工业的飞速发展,各类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愈发迫切。本文探讨了我校采矿工程特色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和解决途径。今后将继续遵循科学发展的原则,遵循科学采矿的原理,努力完成合格人才培养的任务。
关键词:煤及煤层气;毕业论文(设计);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2-0206-02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毕业设计(论文)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同时,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作为一种学习、实践、探索和创新相结合的综合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是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检验;也是一所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直接反映。它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工作作风、工作态度和独立工作能力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煤及煤层气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特点
“煤及煤层气工程”专业是我国高等学校近年新设教学研究方向,其设置符合我国煤矿瓦斯灾害治理及煤层气开发利用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煤及煤层气工程专业是一个要求理论基础宽厚,偏重实践的专业,其培养要求学生具有脚踏实地、勇于创新的能力。随着国家能源政策尤其是煤矿整合治理的进行及煤层气商业化的实现,对煤及煤层气工程专业的学生需求量很大,煤及煤层气专业学生刚读大四已与用人单位签约,且毕业生数量远远不能满足企、事业单位的需求。煤及煤层气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具有以下特点:
1.选题范围广。由于煤及煤层气工程专业在本科期间开设了钻井工程、完井工程、煤层气排采、井下瓦斯抽采、采煤学、矿井通风与安全、煤层气地质学、矿井地质学、瓦斯地质学等学科课程,毕业后,既可从事地面煤层气勘探开发,又可以从事煤矿井下瓦斯灾害治理,因此,煤及煤层气学生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广泛,涵盖了采矿工程、安全工程、地质工程、物探工程等专业核心课程。
2.紧密联系实际。煤及煤层气工程属于工科专业,绝大部分学生毕业之后将在煤矿生产企业、煤层气勘探开发公司从事技术工作,怎么样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熟练掌握并在自己的技术岗位上能够有所创新,本科期间的教师的教学至关重要,好的教学,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看待问题的思维方法。本科煤及煤层气工程本科毕业设计是对其所学知识的融合,同时,也要紧密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因此,要利用毕业实习的机会,使毕业课题的选取与现场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紧密联系,对于优秀的学生,要通过实习,能够发现、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3.综合考察性强。煤及煤层气工程专业涉及课程门类多、跨越大但又不失专业性。既要懂得井下的安全生产,又要明白地面煤层气的勘探开发;既要能看懂机械图纸,又要会土木实施;能测量会勘查……总而言之,为掌握煤层瓦斯的赋存、运移、产出规律,与之相关的巷道部署、设备选型、施工作业、测绘测量等等都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才能将所学能所用。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对综合能力考察能力强。
二、煤及煤层气工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存在问题
1.选题存在一定的盲目及随意性。统计分析河南理工大学2009―2013年煤及煤层气专业毕业生去向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考取了硕士研究生,占26.4%,第二类是在相关的煤层气开发公司就业,从事地面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占24%,第三类是从事煤矿井下瓦斯抽采及安全管理工作,占41.6%,其余占8%。绝大多数学生在毕业选题之前个人毕业去向已经确定,但在选题过程中,往往选择难度较小的毕业课题,管理较为宽松的指导教师,甚至有少数同学认为无所谓,做什么课题都可以,并没有与自己的以后相关工作进行关联,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2.学生实习落实考核不到位。毕业实习作为毕业论文(设计)必不可少的一环节,为毕业论文(设计)提供素材及支撑,起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但限于近些年煤炭行业整体不景气,用人单位出于安全考虑并不愿意接收实习学生,尤其是煤矿井下,往往即使同意到矿实习,也难以实现井下学习的目的。单靠指导教师的推荐能获取实习机会的学生人数有限;同时,少数学生在联系实习时,害怕被拒绝,害怕和人沟通,甚至是由于惰性不愿意深入现场进行实习;学校对毕业生实习尽管采取抽查等形式,但也不能从根本上对学生的实习情况及实习效果进行考核。
3.重答辩结果轻过程管理。本科毕业答辩不仅仅是对学生论文(设计)的一个展示和体现,更是对其本科四年学习的一个总结合凝练。但答辩过程中,往往侧重于对论文(设计)本身的就事论事,而弱化了论文(设计)之外的相关专业理论,对其实习、选题、开题、中期等各环节缺乏有效的考察,并且在最后的答辩过程中也难以体现。而过程往往决定了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及技能的水平,防止了少数学生在极短时间内粘贴融合成最终论文(设计)却能取得不错的答辩成绩的弊端。
三、解决对策
1.端正态度,明确职责。(1)指导教师负责指导毕业论文(设计)的全过程,指导学生独立完成所承担的毕业论文或设计课题,对论文的选题方向、思想观点、结构格式及文字质量负指导责任,并对学生的论文成果及表现做出评价。(2)指导的重点应放在基本概念和理论的正确理解和应用,综合分析能力,测试、计算及编图的基本技能,文字表达能力,正确的思维,优良的学风及专业外语阅读能力等方面。(3)贯彻“因材施教”的精神,应针对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综合分析和独立工作能力等方面的差别,在确定选题、论文的内容要求、指导方案等方面区别对待。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指定阅读有关的中文资料及与论文有关的外文阅读材料,供学生编写论文参考。(4)鼓励和保护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指导中要善于发现学生在分析研究过程中的独创精神,加以正确引导。(5)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告诫学生在论文中引用别人成果及观点时应注明来源,尊重他人成果。
2.联系实际,认真选题。毕业实习是本科生在经过三年半的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课程设计以及各种教学实习之后,在毕业论文(设计)之前,到科研院(所)、生产企业等单位进行的综合实习,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学习科学研究或工程设计的基本方法,培养实践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毕业实习,巩固所学理论知识,了解煤及煤层气资源勘探、煤层气开发领域的现状,在实践中检验学生理解和掌握书本知识的程度。但在进行毕业论文(设计)时,教师要结合学生自身素质、个人兴趣、毕业实习情况、已签约工作性质等有针对性、目的性地进行布置,使学生能够在众多课题可选范围之内,选择出具有一定挑战性、对工作具有较强指导意义的课题进行研究并做出相关的设计或毕业论文。
3.考察效果,注重过程。毕业论文(设计)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及基本技能进行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要求是在现场(野外)调研、测试分析、收集资料的基础上,系统整理和分析各种实际资料,编制各种图件,分析和论证有关煤及煤层气勘探、煤层气开发等问题,提出个人的认识和见解。因此,在答辩过程中,问题设置不应仅仅局限于论文(设计)结果本身,更应该侧重对于论文(设计)的整个过程的提问。同时,要加强教师在毕业实习、选题、开题、中期报告、论文(设计)终稿、汇报PPT等环节的考察和监督,从而提高最终的论文(设计)质量。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大学本科教育最后一个实践环节,是大学四年学习成果的集中展现,在分析研究煤及煤层气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特点的基础上,查找其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能够提高煤及煤层气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水平,相信只要端正态度、明确职责、扎实落实、细化管理、注重过程、精心指导、全面监控、科学评价,就一定可以把煤及煤层气工程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2004114号])[Z].2004-04-08.
[2]孙志高.本科毕业设计的选题与质量控制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09,(13):137-138.
[3]黄伟,唐焱,张鑫.机械类本科毕业设计现状及对策分析讨[J].大众科技,2013,15(170):110-111.
[4]刘波.粒浅析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滑坡的原因及其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7,(7):89-90.
关键词:煤炭资源;勘探;开发;对策;
1 贵州省煤炭资源勘探开发现状
1.1煤炭资源勘查现状
贵州省煤炭资源主要赋存于上二叠统的长兴组及龙潭组,广泛分布于全省88个县(市)中,含煤面积超过7万km2,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40%以上。贵州省煤炭资源丰富,资源总量居全国第5位。埋深2000m以浅的资源总量达2419.6亿t,其中预测的远景资源量为1903.6亿t;埋深1000m以浅的煤炭资源总量为1678.1亿t。经过50年的煤田地质勘查工作,截止2005年底,已发现的井田或矿区331处,累计煤炭资源储量504.3亿t。在已发现的煤炭资源储量中,达到勘探程度的106处,煤炭资源储量112.9亿t,占煤炭资源储量总量的22.39%;详查62处,煤炭资源储量86.7亿t,占煤炭资源储量的17.19%;普查80处,煤炭资源储量48.2亿t,占煤炭资源储量总量的9.56%;预查(找煤)83处,煤炭资源量256.4亿t,占煤炭资源储量总量的50.86%。详查、勘探程度的含煤区域主要集中于六盘水市、毕节地区、黔西南州和遵义市,已发现的煤炭资源主要分布于盘县、水城、六枝及织金、纳雍、大方、黔西、金沙、仁怀、桐梓、习水等地,其余地区多数矿点尚处于预查或普查阶段。
图1贵州省煤炭资源的区域分布
在已发现的504.3亿t煤炭资源储量中,可采、预可采储量91.7亿t,基础储量148.9亿t,资源量355.4亿t。已发现煤炭资源储量的区域分布如图1所示,分布于六盘水市、毕节地区、黔西南州和遵义市的煤炭资源储量约占已发现总资源储量的95.51%。贵州省煤炭资源勘查程度见图2。
图2贵州省煤炭资源勘查程度
1.2煤炭资源开发现状
经2006-2007年的小煤矿整合、调整,贵州省目前共有各类煤矿1494处,设计生产能力14147万t/a,核定生产能力约8700万t/a左右。这些煤矿主要分布在安顺、六盘水、遵义、黔西南、贵阳、毕节、黔南、铜仁、黔东南等州市。按所有制的不同,主要可分为国有重点煤矿、省属煤矿、省属监狱局煤矿和县市及集体个体矿;按生产规模,可分为大型矿井(大于120万t/a)中型矿井(30~120万t/a)和小型矿井(小于等于30万t/a)。省内的煤炭产品的品种较为齐全,气煤、气肥煤、肥煤、1/3焦煤、焦煤、瘦煤、贫瘦煤、贫煤及无烟煤(三号、二号)均有,其中主产无烟煤、贫煤和瘦煤。目前贵州省1494处矿井共占用煤炭资源量101.7亿t,保有资源量84.8亿t。全省尚未占用的煤炭资源量约402.6亿t。
1.3煤炭需求
在贵州省的煤炭消费结构中,大致省内占70%,省外30%。省内的煤炭消费主要集中在电力、冶金、化工、建材等行业。电力行业是拉动省内煤炭需求的主力,冶金、建材行业煤炭需求呈增长态势,化工用煤需求、民用及其他行业煤炭需求呈小幅攀升趋势。根据贵州省“十一五”煤炭工业规划的预测分析,2010年省内煤炭需求量为13392万t。
从目前省外每年对贵州省的煤炭需求结构调整来看,各行业煤炭需求均呈上升趋势。预计省外对贵州煤炭的年需求量到2010年将达到5800万t以上。
短期内,贵州省出现煤炭供不应求的局面已成定势,2010年缺口约4110万t。尤其是动力煤(发电用煤)的供求矛盾将十分突出,2008年动力煤缺口超过3000万t。
2贵州煤炭资源勘查与开发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
2.1煤炭资源勘查程度偏低
煤田地质勘查程度总体较低,特别是对后备区和中、深部的地质勘查程度低的问题尤为突出。近几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和“西电东送”战略的实施,各矿区勘查和开发利用的进程不同程度地明显加快,但整体上讲,煤炭勘查、开发明显滞后于西电东送的火电建设进度,造成电煤供应紧张。
2.2生产矿井煤炭资源枯竭
根据目前矿井的保有资源量和生产能力估算,2005-2010年间,贵州省1494处矿井中有601处矿井出现资源枯竭,年产量4989万t,占目前全省年产量的44.4%;2010-2015年间,将有506处矿井出现资源枯竭,年产量将减少4099万t,占目前全省年产量的36.5%;2015-2020年间,将有168处矿井资源枯竭,年产量将减少1653万t,占目前全省年产量的14.7%。至2020年,目前贵州1494处矿井中,将有1275处矿井,因为资源枯竭而停产,产量将减少10741万t,占目前全省年产量的95.6%。现有生产矿井的资源枯竭问题非常突出。
2.3煤炭生产影响生态环境
在六盘水、毕节等地因采煤而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十分普遍,不仅矿产开采诱发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而且选煤厂排放的废水、废石、尾矿,既占用了大量土地,又污染了耕地和地下水;冶炼厂废气造成空气污染并形成酸雨,既污染土地,又造成农、林、牧、渔业的大量经济损失,对人类的危害也极大。
3贵州省煤炭资源有效保障能力
3.1煤炭资源优度
选择贵州省166处资料掌握较为齐全的勘查区(井田)作为评价单元,煤炭资源量383.9亿t,占已发现总资源量的76%,其中勘探区79个,详查区23个,普查区43个,预查(找煤)区19个。利用灰色聚类分析和层次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建立了煤炭资源优度评价的数学模型及评价体系,对贵州省煤炭资源优度值进行了计算后,将煤炭资源优度划分为优、良、可、差4个级别。优级资源量为可供优先建井利用;良级资源量为通过进一步地质工作后,可供近期利用;可级资源量为可供规划利用;差级资源量为暂不能利用。
3.2有效保障能力存在的突出问题
贵州省潜在煤炭资源有效保障能力大但现实(近期)煤炭资源有效保障能力不足,已发现煤炭资源的开采年限可达111年,而现实煤炭资源有效保障年限仅为30年。煤炭产品开发及利用不配套,生产及利用布局不合理,对矿权设置、井田划分缺乏科学性的研究,对煤炭利用的生态承载能力缺乏科学评估;一些地区可供经济有效开发的资源分布与规模化火力发电、煤化工产业布局不平衡;煤及煤化工等高附加值的循环经济新能源基地建设严重滞后,使得贵州省煤炭利用的环境问题较为突出,从而影响了相当部分煤炭资源(如高硫煤)的经济利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贵州省的煤炭资源有效保障能力的提高。
4提高贵州省煤炭资源有效保障能力的对策
4.1勘查规划与矿权设置优化
应用煤炭资源有效保障能力评价的结果,将“十一五”煤炭资源地质勘查规划的勘探区按实施的先后顺序分为3个批次,将现有规划矿井的地质勘查项目合理划分为2个批次。在现有地质勘查规划的基础上,建议对资源优度较高的织金三甲勘查区、织金文家坝井田北段、织金开田冲、织金阿弓向斜南段、织金戴家田、梅家寨、盘县特区核桃寨井田、水城土地垭矿区等勘查区作为新增项目开展优先勘查,对27个资源枯竭矿井的接替资源勘查项目进行立项。
对综合优度评价等级为优的煤炭资源,亦即可供优先建井的煤炭资源予以优先设置矿权。采取上大压小的措施,加快对大中型矿的建设进度,尽快扭转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局面,确保国家“大煤保大电”政策的落实。对煤炭资源丰富的矿区,根据其煤炭产品的不同,其煤炭工业应有偏重的发展方向,矿权设置时,也应予以考虑。
4.2采用实用先进技术开展煤炭资源勘查
对尚未开发且地质条件、开采技术条件均较复杂的勘查区(井田)建议采用三维地震与常规煤田地质勘探相结合的方法查明构造、煤层等地质条件及开采技术条件;对于地质条件、开采技术条件复杂的已开发矿井,建议采用三维地震与井下物探相结合的方法查明地质构造和开采技术条件、瓦斯突出、水等关键影响因素。
4.3煤与煤层气资源的兼探共采
对于贵州省煤矿区的煤层气开发,应改变单一的井下瓦斯抽采方式,采用地面、井下相结合,地面预采、采动开采和井下瓦斯抽采3种方式并举的立体开发模式,提高煤层气的开采强度和采收率,在掘进采煤前最大程度地降低煤层的煤层气含量,实现煤、气共采。煤层气资源开采难度大、初期投资多、投资回收期长,需要加快开放煤层气勘探开发市场步伐,突破体制障碍,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出台明确、优惠的政策,按照!谁投资、谁承担风险、谁受益∀的原则,吸引国内外优势企业进入这一领域。政府应在政策上给予支持。
5政策建议
5.1矿产资源与环境保护政策
加强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按照循环经济理念,积极采用煤炭资源清洁生产工艺;加强小煤矿的清理整顿,走集约化的发展道路;鼓励高硫煤脱硫利用,实行优质优价,保护环境;建立减少燃煤污染和治理污染的专项贷款基金,大力发展适合省情的脱硫和烟气净化技术;运用经济手段保护资源和环境,积极争取环保基金治理和改善被污染的环境;建立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基金,主要用于煤矿区域勘查和煤矿企业转产转型的资金支持。
5.2促进煤炭资源勘查政策
建议成立省煤炭资源勘查领导机构,统筹协调全省的煤炭勘查工作;实行地质成果有偿使用,调动地勘单位的积极性;建立省煤炭资源勘查专项基金,构建多元化的勘查资金保障;建立煤炭资源勘查工作的准入制度,确保勘查成果的质量。
5.3煤炭资源高效利用政策
关键词:煤矿 通风 培训
中图分类号:TD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c)-0165-02
Discussion on mine ventilation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technical personnel training way
SHI Honglin LI Rongqiang
(Fengfeng Jizhong Energy Group,Handan Hebei 056107,China)
Abstract: by analyzing the causes and management of coal mine ventilation, ventilation coal mine gas accident prone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the training of technical staff, strengthen coal mine ventilation, improve professional management, technology, service quality and the way.
Key words: coal mineventilation training
2013年3至4月,吉林省吉煤集团通化矿业集团公司八宝煤业公司、延边州和龙市庆兴煤矿相继发生瓦斯爆炸事故。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贵州格目底矿业有限公司马场煤矿发生瓦斯突出事故,事故累计造成96人死亡。
最近一个时期煤矿瓦斯事故多发的现实再次表明:虽然近几年来煤矿安全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种种原因,制约我国煤矿安全的最突出问题――重特大瓦斯事故多发问题,尚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煤矿安全形势仍然严峻。
造成煤矿通风瓦斯事故多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随着煤矿的持续开采,部分老矿区矿井开采深度不断增加,瓦斯压力、含量增大,增加了瓦斯治理的难度。二是个别煤矿安全投入不足,安全装备存在差距。三是个别煤矿重生产,轻安全,现场安全管理不到位,现场安全隐患的产生、累积导致事故的发生。四是部分矿井通风专业管理、技术人才困乏或专业素质差,通风瓦斯技术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煤矿通风瓦斯管理是一个技术性较强的行业,通风系统管理、瓦斯抽采、煤与瓦斯突出防治、自然发火治理、安全监测监控都需要技术支撑。目前,我国国有煤矿管理、技术人员业务素质现状不容乐观。原国家安全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毅中说:“我国的煤炭安全生产问题归根结底是科学技术问题。”因此,煤炭行业要不断强化管理、技术人员培训工作,不断提高管理、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搞好煤矿安全生产工作,为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驾护航。该文结合峰峰集团实际,仅就通风专业管理、技术人员培训的方式和途径进行探讨,以飧同行。
1 通风专业管理、技术人员现状
各级管理、技术人员在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管理、技术人员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企业或部门的兴衰。矿井通风工作作为煤矿生产中一个技术性极强的工作,对管理、技术人员的技术业务素质有着更高的要求。但受煤矿特殊工作环境的影响,长期以来,煤矿管理、技术人员整体素质持续下降,矿井从事通风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素质不能满足需要。通风专业管理人员结构构成比例中,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不足。1995年至2002年,峰峰集团就未能引进一名通风专业本科毕业生,仅引进10余名通风专业中专生。大部分矿井通风技术人员的数量不能满足需要,个别矿井甚至仅有一名通风技术人员。通风专业管理人员结构构成比例中,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仅为55%。
作为煤炭生产的重要部门之一,通风部门担负着煤炭生产过程中,为生产现场提供适宜的气候条件,创造良好的生产环境,稀释并排除各种有毒有害气体,发现和消除各种通风事故隐患,保障矿井安全生产和职工的生命安全等重要工作。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煤炭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种先进的采煤方式应运而生,大量先进的装备被应用到生产现场,煤炭单产迅速提高,瓦斯涌出量也急剧增加。同时随着采深的增加及轻放工艺的应用,瓦斯突出、煤炭自燃等通风事故隐患也越来越严重,这无疑也对通风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这就需要进一步提高煤矿通风专业管理、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从而,在新形势下搞好煤矿瓦斯治理工作,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2 通风专业管理、技术人员培训应实现的目标
2.1 提高各级管理、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煤矿通风瓦斯管理工作是一项技术性极强的工作,对各级管理、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素质有着极高的要求。针对现场管理中发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制订合理的方案、措施,是解决问题,搞好通风工作的基础。管理及技术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低下,也就不能保证方案的合理性和可靠性,从而,延误解决问题的时机,甚至使事故进一步扩大,给企业造成不应有的经济损失。
2.2 提高各级通风专业管理、技术人员的管理水平
通风工作既是一项技术工作,更是一项管理工作。这表现在要搞好通风工作首先要有严格的制度、严密措施、合理的方案。这就需要各级通风专业管理、技术人员具有极高的专业技术水平。而各种制度、措施、方案需要有合理的组织、调度,才能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从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同时,通风工作是在对人的管理过程中不断实现其既定目标的,如何确保被管理者(职工)能积极主动地贯彻上级和单位的工作意图,认真完成本职工作,是各级管理人员应当不断研究的一个课题。这是一种管理的艺术。
2.3 增强通风专业管理、技术人员的爱岗敬业精神
一个人,尤其是一名管理人员是否有爱岗敬业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他是否有搞好本职工作的动力,决定着他能否在各方面(包括专业技术素质和管理水平)得到提高,只有每一名管理、技术人员都树立爱岗敬业的精神,才能树立远大的工作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付出自己辛勤的努力,从而,扎扎实实的干好本职工作。
3 通风专业管理、技术人员分类及培训方向
按工作性质划分,国有重点煤矿通风专业管理、技术人员可分为三类:公司部室通风专业管理、技术人员;基层单位通风区(科)长、工程技术人员;班组长。上述人员工作性质不同,素质状况不同,培训方式和培训目标也不同。
从工作性质来讲,公司部室通风专业管理、技术人员不仅仅包括公司通风业务部室有关人员,还应包括安全监督、矿山救护等相关人员。上述人员的工作性质主要在于对全公司通风安全状况总体把握,对各矿“一通三防”工作进行宏观指导。因此,应在通风安全专业技术的广度和深度上有比基层管理、技术人员更高的要求。这也是公司部室通风专业管理、技术人员培训的方向。
基层单位通风区(科)长、工程技术人员是矿井通风管理工作的中坚力量,是矿井通风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他们既是各种通风制度、措施、方案的制订者,又是执行者。因此,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矿井“一通三防”工作的安全健康发展。受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目前,基层单位通风区(科)长、工程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不容乐观,人员结构不尽合理。区(科)长有半数不是专业技术人员,而技术人员中也有一部分人员是由别的专业转来的。由于近年来分配到国有重点煤矿工作的通风专业大中专生数量不足,个别单位迫不得已由技校生担任技术员工作。因此,加强基层单位区(科)长、工程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迫在眉睫。培训方向是全面提高其整体专业技术素质。
班组长是兵头将尾,是最基层的管理者,也是各种制度、措施最直接的落实者和监督者。班组长几乎全部来自职工。由于国有重点煤矿用工体制的改革,近几年来,职工(尤其是井下职工)整体素质下降,因此,班组长的素质也有整体下滑的趋势,班组长的基础培训工作应主要由基层区科承担,培训的方向一是使其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素质,二是提高其现场管理水平。
4 对通风专业管理、技术人员培训工作的探讨
4.1 要根据通风专业管理、技术人员不同的工作性质、技术业务基础采取各有侧重的培训方法
(1)公司通风业务部室(专业)应明确几名专业技术带头人。专业技术带头人要善于追踪国内外通风安全技术发展的新动态,及时进行学习、消化、吸收,并组织部室(专业)人员学习国内外通风安全新技术、新成果。通风业务部室应制订具体的学习培训计划,利用相应的时间有计划,有目标地对本部门(专业)人员进行培训。公司应在学习、学术交流、工作及其他方面对专业技术带头人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鼓励他们在专业上有所建树,以此推动矿井“一通三防”工作的健康发展。
(2)相对而言,公司部室管理、技术人员、基层单位工程技术人员文化素质较高,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公司应鼓励部室管理、技术人员和基层单位工程技术人员进行自学,同时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或者把自学作为公司部室管理、技术人员和基层单位区工程技术人员一项基本工作,由公司和部室、基层单位制订相应的考核政策,考核结果与奖励挂钩(包括评选先进、工资晋级、奖金发放等)。
(3)部室(专业)应就煤矿通风安全工作现状、需要本部室(专业)解决的问题定期制订选题,由部室(专业)全部人员(或有关人员)参与研讨,并在本部室(专业)范围内定期召开研讨会,这一过程既是自己的技术业务知识与实践有机的结合的过程,又是相互交流的过程,从而达到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目的。
(4)公司或部室(专业)应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有目的地选送有关人员到相应院校进行培训和学习,进行知识提高和更新。
(5)要加强区(科)长、工程技术人员培养,应有计划地选送愿意到煤矿井下工作的高中、技校毕业生到大中专院校相应专业学习并与之签订合同,使他们毕业后到煤矿工作,充实区(科)长、工程技术人员后备队伍。峰峰集团从2002年开始研究培养内部人才问题,2003年向中国矿大输送本科生15人,向河北矿院输送专科生51人。2004年,向中国矿大输送本科生135人,向河北矿院输送专科生135人。按照学习周期,2006年毕业生为51人,2007年毕业生为150人,2008年毕业生为39人。上述人员所学专业为煤矿通风、采矿、地质、机电等专业,学员入学前都在生产一线工作过,有长期的用工协议,并且经过公证处公证,毕业后必须长期为峰峰集团服务。他们毕业后回到峰峰集团,必将对壮大峰峰集团管理、技术队伍,提高管理和技术人员整体素质起到积极作用。
(6)班组长主要来自一线职工。近年来,随着国有煤矿用工体制的改革,固定工越来越少。而农民合同工受工作年限、文化水平及用工性质的制约,整体素质较低,大部分人不能胜任班组长工作。根据当前的现状,应有计划地选送一部分中学毕业生,与之签订工作合同后,到技校进行相应专业的培训,毕业后从事通风工作,为基层单位通风班组长提供后备人才。矿山救护大队的工作性质与通风工作相近,受工作性质制约,救护队员年满45周岁后,要调离救护队员工作岗位。相对而言,救护队员文化素质较高,因此,应有计划的对相关救护队员进行通风知识和技能培训,在调离原工作岗位后从事通风工作,为通风班组长提供后备人才。
(7)教培中心要按计划对管理、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其培训的重点应为通风技术理论知识,要充分发挥其师资力量,提高管理、技术人员的技术理论素质。
4.2 应利用国有重点煤矿的教育资源优势,充分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实现各种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
培训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通风专业管理、技术人员培训工作应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公司专业部室、教培中心、基层单位、区科应建立各有侧重的培训机制,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1)公司通风业务部室、教培中心、安全监督局、矿山救护大队应建立“四位一体”的技术安全培训体系,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最大限度的提高培训的效果。
对管理、技术人员的培训既是文化素质和专业知识的培训,更是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技能的培训。在专业技能培训方面,业务部室、安全监督局、矿山救护大队专业技术人员具有教培中心教师所不具备的实践经验。因此公司应统一协调,建立业务部室、教培中心、安全监督局、矿山救护大队“四位一体”的技术安全培训体系。即教培中心主要负责文化素质和专业知识的培训,专业部室、安全监督局、矿山救护大队选拔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充分发挥各种教育资源的作用,提高管理、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素质。
(2)基层单位、区科对管理、技术人员的培训应侧重现场技能和工作方式方法的培训。在这方面、基层单位和区科要充分利用自己独特的优势,从而,使培训工作做到扬长避短、各尽所长。
(3)各级党委宣传部门应积极开展管理、技术人员爱岗敬业教育,并作为一项日常工作持之以恒。应创建以“企业是我家”、“矿(厂)兴我荣、矿(厂)衰我耻”等为内容的企业文化,并使之深入人心,从而,真正提高各级管理、技术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3 培训工作要与考核机制、激励机制相结合
任何一项工作,没有考核也就失去了工作的压力和动力,培训工作也是如此。试想,学与不学一个样,学好学坏一个样,专业技术好与不好一个样,还有谁会埋头学习?还有谁会踏实工作?那么,再好的培训机制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所以培训工作必须与相应考核机制、激励机制相结合。
(1)根据培训的内容,应定期对有关人员的培训效果进行考核,把考核的结果与其收入挂钩。公司应制订相应的工资激励政策。在工资组成中按一定的比例划分出相应的培训工资,使其发放与培训成绩挂钩。并严格按每个考核时间段(如每季度)进行考核和发放。
(2)建立管理、技术人员培训档案,管理人员、技术的提升、晋级、评选先进都与培训成绩挂钩。
5 培训是一种效益最显著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