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感动作文范例6篇

生活中的感动作文

生活中的感动作文范文1

【关键词】高段 ; 习作教学 ; 学校活动 ; 课堂游戏 ; 家庭劳动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213-01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各学段的年段教学目标分别从识字与写字、阅读、低段写话(中高段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大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其中小学高段的习作中,提了五点要求。第一,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第二,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第三,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学写读书笔记,学些常见应用文。第四,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见的标点符号。第五,习作要有一定速度。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基于以上习作的要求,结合我平时的教育教学经验,我认为在小学高段加强活动作文的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有利于抵制抄袭行为。同时,在活动的过程中,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

我平常的习作教学中,学生活动作文的教学主要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如运动会、“六・一”汇演、书画比赛等。第二类是教师根据作文的需要精心安排的课堂游戏活动,如“乒乓球传球接力赛”游戏、“一鼓作气”游戏等。第三类是各种家庭、节日活动,如包饺子、给长辈洗头、帮妈妈过“三・八”节等。下面我就结合我班的教学实际来谈谈以上三类活动的习作教学情况。

第一,巧用活动,让学校活动成为作文教学的天然素材。

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各个学校每年都会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作为小学来说,运动会、六一儿童节是每年定期举行的两项大型活动。语文教师可以抓住活动的契机,在活动之前布置好作文的任务,让学生在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中留心观察,用心感悟,认真思考,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会言之有物,感情真挚。

一位同学在运动会《100米往返接力赛》中这样写道:黄伟,我们班最后压轴的短跑健将,只见他接到我们班的“希望之棒”后,便一蹬腿风驰电掣般向前跑去,连系在手上的标记都快被风吹掉了。眼看我们班胜利在望,可就在拐弯处,黄伟摔了一跤,我的心不由地被揪得紧紧的,黄伟挣扎着爬了起来,顾不得身上的疼痛,继续向前冲去……

还有一名同学这样写道:到我了,我挽起袖子,咬紧嘴唇,眼睛直盯着前面一位同学,心里就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看着前面一位同学离我越来越近,我心里就害怕,害怕这次又跑了倒数第一,害怕被别班的同学嘲笑,害怕老师失望的眼神……

第二,巧设活动,让课堂游戏为作文教学添砖加瓦。

寓教于乐,游戏是学生乐此不疲的,游戏的过程是快乐而短暂的。教师可以在课堂游戏的过程中,适时地暂停游戏过程,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采访,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加深学生对活动过程的印象。同时,生活中的游戏时间在作文里是可以拉长的,它就像影视作品中的慢动作一样。学生在重点写游戏过程的时候,可以运用描写(包括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神态等)、想象、联想……

在《一鼓作气》课堂游戏作文中,学生写道:比赛一开始,我便使出全身力量猛地一吹,乒乓球一下就从第一个杯子越过了第二个杯子,跳到了第三个杯子里。我看了看我的对手吴若雨,只见她脸早已涨得通红,而乒乓球还在第一个杯子里不停地打转,飞溅的水珠在她脸上晶莹剔透,我心里暗自得意:哈哈,这次我赢定了!吴兄,对不住了。可当我把乒乓球吹到第四个杯子里时,它却止步不前了,好像和我诚心作对似的。而一旁的吴若雨似乎找到了窍门,乒乓球接二连三跳进了第二个杯子、第三个杯子。眼看她就要追上我了,我心急如焚,一不小心,球掉了。我快速捡起球,从头再来,又一不小心,球又掉了……最终,我还是输给了吴若雨。

第三,巧布置活动,让学生在家庭、节日活动中一举多得。

现在的孩子,是每个家庭的宝贝。平时在家基本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家务做得少,对生活的体验少;与父母沟通少,孩子对家长的感情淡薄。教师选择恰当的时机,布置一些家务劳动,节日活动,既解决了孩子们没素材可写的作文现状,又有利于孩子们在劳动中体会父母的辛苦,在活动中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在《包饺子》的作文中,学生写道:我小心翼翼地拿起一张饺子皮,用筷子夹起一团剁好的肉馅放在饺子皮的中央,接着在饺子皮的边上抹一点水,然后把饺子皮折合过来用两个大拇指轻轻一捏,在给饺子皮边缘弄出一点“皱纹”,第一个饺子就大功告成了。但是,由于饺子皮太薄,我的包饺子技术又不到家,肉团挤破了皮探出了头来,好像在对我说:“主人,里面太挤了!”这时,我赶快用筷子把肉团塞进去,并且另外拿起一张饺子皮给他打了个“补丁”。

生活中的感动作文范文2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树立敬业精神

语文教师应该热爱语文教育事业,因为他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条重要纽带,所以语文教师应该为成为情感的重要传递者感到自豪和骄傲,要以丰富充盈的情感体验,使得教育教学活动互动的双方均感受到彼此情感的碰撞、颤动。如果对语文教育教学工作没有情感,只是人云亦云,态度冷漠,只纯粹为完成任务而上课,所上的课肯定会索然无味,令学生失去学语文的兴趣。相反如果每个语文老师都能像鲁迅先生那样,处于病中,本面色苍白而消瘦,但一登上讲台,却显得年轻活泼,精神焕发,热情洋溢,笑容可掬,那么上课时定能情感充沛以情发声出言动人。

2、保持快乐情绪

语文情感教学提倡学生在快乐、饱满的情绪气氛中学习,教师首先要保持这样的情绪状态,因为教师情绪高昂、心情愉悦会感染学生,引发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如果说学生的头脑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那教师的情绪就是火种。教师快乐的情绪会引发学生心情舒畅,精神振作,愿学乐学;相反,教师愁闷的情绪则会引发学生心情沮丧,精神萎靡,厌学倦学。所以语文教师一定要具有稳定乐观的情绪,不能总是板着面孔,表情冷漠的进行教学。

3、注重自身形象

教师在学生心中是崇高的,神圣的,教师的情感也同样能感染学生。首先,教师要给学生亲切感,信任感。学生“亲老师”方能“信其道”,如果学生厌恶甚至憎恨教师,那么对其所教学科也自然没有学习热情。教师要对学生倾注全部爱心,关心爱护学生,尊重信任学生,满腔热情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对差生要倾注更多的爱。时时给学生以微笑,期待和赞许,与学生进行直接的感情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感到教师可信、可亲、可爱,产生一种满意、喜爱的情感。其次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相信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语文情感教学中,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构成教学活动丰富而复杂情感现象的又一个源点。与教师一样,学生也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人,但学生与教师又不一样,他们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又是处在身心发展过程中尚未成熟的个体。他们的情感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情感丰富。随着学习范围的扩大以及自我意识的觉醒,中学生发展了多样性的自我情感(如自尊心、自卑感等),而且两性的情感与社会情感也日益丰富,对文本中的情感因素感受非常敏锐,教师若能适时抓住情感突破口,则很容易调动起学生的情感。其次情感强烈。中学生的情感是强烈的,因此有人形容此时期是“暴风雨”时期,他们的情感具有不可遏制性,一旦点燃学生情感的线索,学生就会爆发出巨大的情感力量。再次情感不稳定。中学生的情感不仅是强烈的还是不稳定的,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苦闷时受到鼓舞则为之振奋,在热情澎湃时受到挫折则容易灰心丧气。因此要把握学生情感的节奏,适时给予调控。

语文情感教学不仅把学生看作是“对象”和“主体”,还要看作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作为语文教师,要驾驭学生学习中情感的动向,充分发挥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过程以心理活动为基础,将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合而为一,并且积极情感对认知活动具有促进作用,消极情感则对认知活动有阻碍作用。为此,语文教师要注意正确调节和引导,促使学生积极情感姿态有效绽放。

三、深度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从广义的角度讲,语文教材既包括课内所用的教材,也包括课外的教材,即广阔的社会生活(丰富的社会实践)和多彩的大自然。从狭义的角度讲则指语文教科书。

语文教科书无论哪部分内容,都是蕴藏丰硕的情感宝藏,为语文情感教学实施提供了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原材料。

1、挖掘教科书中浓郁的情感因素

曹明海教授也说过:“语文作为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传达的是思想和情感,承载的是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和人类的文化成果”翻开语文教材,我们可以感受到,那些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充满了对祖国、对人民、对大自然、对亲朋好友、对同志的深挚情感,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淡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且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情”的喷涌结晶。

因此,在这些作品教学中,我们不能仅仅传授语文知识,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在美的世界里感受真善美,把握文中泄泻奔腾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的感情脉搏。教师利用课文中包含的真挚情感,对准学生的心弦,激起他们感情上的共鸣,这就需要教师钻研教材时必须情注其中,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体会作者的感情波澜。

2、拓展社会中丰厚的情感素材

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无限丰富的社会生活就是一部无字的语文教科书。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曾或多或少的割断了语文教学与广阔的社会生活的联系,使语文教学失去了源头活水,成了脱离语言实际运用的机械训练。

课外生活内容广泛、新颖,学生能根据自身实际兴趣、特长、以及接受理解能力,选择符合自己的语文活动。具体来说,可以由课堂教学所遭遇的实际问题引发出去,探寻课外学习资源;可以由书本知识向学生生活、社会生活延伸,让书本知识在生活中获得新的生长点和生命;也可以从学生的经验和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拓展开来,上升到更高层面进行探讨,等等。生动活泼的课外生活是学生学习语文,进行情感体验的重要阵地,学生只有深入到生活中,细心观察,深刻感悟,学会了如何生活、如何做一个人情练达的人,才是真正学好了语文。

生活中的感动作文范文3

“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没有生活,就没有作文。作文是人的现实生活的反映。《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但学生缺少的不是生活而是对生活的体验,当学生对现实生活有了真切的体验,他才会将这种体验用文字记载下来,形成作文。惟其如此生活的浪花才能在学生的作文中绽放。因此,让学生学会体验生活积累生活素材,借助体验搭起作文与生活的桥梁才能让作文教学真正回归生活。

1 “心”入生活,多角度观察体验

体验是一种包含感受、情感、理解、联想、领悟等诸多心理成分在内的复杂的心理活动。鲁迅先生说过:“如果创造,第一需要观察。”把两者相融,就是观察生活。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到生活源头活水中汲取,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于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练就学生发现美的慧眼,丰富素材。

1.1开放五官,感受生活

多姿多彩的生活是学生习作的源泉。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大胆开放课堂,从学生的生活积累出发,引导学生勤于观察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从而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关注。在观察中,要求学生能够调动视、听、味、嗅、触等感官去感知客观事物的色彩、声响、芬芳等各种属性,由此而生览物之情或触景生情等。与此同时,还要学会把自己的情感与意念自然地融入山、水、日、月、花、草、树木之中,让客观事物都染上主观色彩。要善于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创造出情境美。看看、听听、摸摸、动动、闻闻、尝尝,这样开放五官,多角度感受生活可以增强观察效果,学生的体验才能更丰富真实。

1.2移情观察,体验生活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树立生活的大作文观,努力做到生活作文化,作文生活化,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发现美,描绘生活展示美,创新生活创造美;引导学生快乐地体验生活、感悟生活,从生活中获取新颖的情感素材。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指导学生用情趣观察法移情于物进行形象思维,指导学生要对生活进行形象的感受。说得具体一点,就是要指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去关爱万事万物,形象地去体验生活、观察生活和分析生活。大自然的一景一物,都可以为诗人所驱遣,所寄寓情怀。“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在这里花、鸟,乃至天上的月、杯中的影,这些无情之物,在诗人的形象感受下,都成了有情有趣之物。

2 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

心理学认为,情境是对人有直接刺激作用,有一定的生物意义和社会意义的具体环境。从实质上说,写作就是对在此之前的各种情境的回忆—再现—筛选—描述—再创造—升华的过程。学生的生活主要是“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教师可以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积累写作素材。

2.1在家庭生活中体验

教师要认真选取对学生成长具有典型意义的活动情境,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确定具体的情境,引导他们用心去体验家庭生活,如除夕之夜,家庭音乐会(故事会),生日聚会,爱看球的爸爸,爱唠叨的妈妈,奶奶迷上了“开心农场”,第一次学做饭(洗衣),和爸爸下象棋,爷爷(奶奶)生病的日子……并注重引导学生在作文中表露真情实感。

2.2在校园生活中体验

校园生活情境蕴涵着丰富的教育因素,教师要认真选取具有鲜明的教育性、情趣性和带着学生生活气息的情境,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发现闪耀着心灵美地光辉地人物和事件,如热心助人地好同学,奋力拼搏为班级争光的运动员,尽心尽责一丝不苟的值日生,勤练基本功的舞蹈队员,辛勤工作但默默无闻的门卫师傅……感人的形象,亲切而熟悉的面孔,使学生深深地感受到校园生活美、人物美……从而进入“心有所思、情有所动,而后有所撰作”的境界中去。

2.3在自然生活中体验

大自然以其无与伦比的审美价值,唤起学生心灵的感应与共鸣。我国的山川自然由于多取人文景观,能使学生在获取自然美感的同时,又激起丰富深厚的人文情愫及对历史沧桑的感受,对祖国家乡的热爱,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对英雄伟人的怀念,对道德人格的联想……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自身的活动参与,学生所面对的自然都成为他的“作品”,都打上了他们的意志、品格的烙印。

3 在活动中体验

杜威说:“人们最初的知识,最能永久令人不忘的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为此,教师就应当遵循儿童获取知识的“自然途径”,为学生提供一定的环境,使学生“由做事而学习”。体验是“亲自”感受到的心灵境界,是主体从自己的内心情感出发,积极主动地去体验生命及其价值。相比于听别人说或静止的观察,亲身参与活动是形成活动体验的最重要的途径。对于学生来说,教师带领学生走入生活,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在活动的亲历中,更容易形成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

3.1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体验的重要特征是亲历性,亲历既包括亲身经历,也包括亲“心”经历。只有亲历,才能触动人的心灵深处,才能产生情感、生成意义。学生在亲历研究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是作文宝贵的素材资源。例如:在学过《中秋咏月诗词三首》以后,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古诗文中经常写到“月”这个意象?笔者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分组展开调查研究,学生借助网络和图书馆查阅古诗文中写月的有关内容,通过研究分析,了解了月意象的深刻内涵,并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呈现出来。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对“月”意象有了深刻的体验,并在写作中能根据文章的需要恰当地借助“月”抒发自己的情感。

生活中的感动作文范文4

1 深入生活,积累素材。

素材是未经提炼加工的写作材料,是作文的物质基础,犹如木之本,水之源。陶行知先生说过:“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的。”生活是写作的活水源头。那么,如何汇集生活中的写作源泉呢?我认为:首先要丰富学生的生活。小学语文大纲指出:“指导小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内容就是写作材料,写作材料来源于生活。要丰富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充分享受生活,教师就必须让他们投入生活:布置教室,办黑板报,筹划班队活动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当学生在一起创造充满激情的学校生活时,学校生活也馈赠给他们写作的素材和灵感。还应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去感受生活。让学生从生活中采集作文的原始材料,从报纸、杂志、电视等多种媒体中收集素材。另外,美丽的大自然孕育了千姿百态的动植物,教师可以利用这种优势,引导学生“见景生情”。把这种情景教育引进小学生作文教学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总之,将自己所见、所闻、所感真实地记录下来,这样就成了一个素材库,到作文时就不愁没有写作素材了。

2 融入生活,学会观察。

观察对作文而言是智慧能力的重要来源。平时,就应有意识地让学生观察各种各样的事物。带领学生来到大自然中,指导他们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引导他们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如观察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大雪后的田野、细雨中的青山;河中鱼儿怎么游泳、林中鸟儿怎么唱歌,由静态到动态,由个体到群体。父母兄弟的生活习惯、性格脾气、工作学习;老师同学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兴趣爱好;亲朋好友的穿着打扮等都是观察的内容。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如:教写一处景物时,教师带领学生到操场,引导学生抓住有代表性的、各自感兴趣的物(包括树、花、草、假山、水等)进行观察,远看、近看各是怎样的。就树,分别观察树冠、树枝、树干及整个精神风貌;花坛里的花,近看一枝枝,远看满满一坛,及围墙上爬山虎等各是怎样的;我们可以把它们想像成什么,猜猜它们的心思。并告诉学生,世间万物都是有灵性的,它们把我们视为朋友,所以,你是怎样想的,它就是怎样想的。通过亲身体验,学生心中有了清晰的印象,写起来就行文流畅,有话可说了。以后又把学生带出校园,周末、节假日请家长带去农村、旅游胜地去观光,让作文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真正融入生活,观察,感悟生活,用心灵去写作。

另外,生活中还有一些有意义,有趣味,值得写的小事,往往不那么引人注目,尤其不为小学生收集素材所注意,这就需要教师去积极引导,指导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进行观察。

3 体验生活,参加实践。

习作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认识生活的能力,更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生活,在参与生活的过程中获得体验,从而获取写作的灵感,积累写作的素材。

任何事情只有自己亲身经历了,才会表达的更加的真切感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如:开展“家乡环保”、“爸爸妈妈一天的工作”等调查活动;开展“寻找春天”、“放风筝”、“包饺子”等动手实践活动;还开展了“给老人送温暖”、“我当清洁工”等社会服务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兴致勃勃、趣味盎然,活动以后的交流汇报,学生也就有说不完的话,表不尽的意。学生的习作题材五花八门,语言热情洋溢,许多习作精彩动人。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做到有话可说,有文可写。用活动为学生创设真实习作的情境,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活,产生表达的欲望。

4 放飞生活,快乐作文。

每个学生由于个人的生活经历、心理品质、家庭文化背景、知识水平等的差异,他们对同样的生活内容的认识、理解、感悟也不尽相同。所以,作文教学就应该鼓励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反映个性化生活经历,表达自我观点,同时也要珍视学生在习作过程中的独特感受,让学生在作文中充分地张扬个性,自由表达属于自己的生活,而快乐地作文。

生活中的感动作文范文5

关键词:农村;中段学生;习作生活化;教学

“生活化”是指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上进行的各种实践活动,换句话讲,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习作生活化,就是要学生把生活中的点滴,把学校里的零星,用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态度。农村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在农村学校就读。由于地域的文化局限、家长文化水平的局限、教育条件的局限,平时习作感觉无话可说,没有城里小孩生活的多姿多彩。对于他们的作文教学一直是农村小学教育中的难题,长期以来困扰着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并制约了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影响了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如何让学生为生活而写,写出生活的真,写出生活的情,想象无限,放飞心灵。在不断实践与探讨中,笔者认为“生活作文”应从写“真生活作文”“心语生活作文”“情境生活作文”和“想象生活作文”等四个方面入手。

一、写真生活作文

笔者认为写真生活作文,包括体验生活、观察生活、交流生活和记录生活四个部分。

1.体验生活

离开了生活,作文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作文是生活的反映,情感和认识是生活体验的结果。生活的体验深,情感才强烈,认识才深刻。我们的学生虽然天天有生活经历,可就是发现不了作文的材料。“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寻回那失去了的观察生活的敏感性,在生活中多一份思考。

2.观察生活

农村是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农村学生从小频繁地接触大自然,对大自然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深厚的感情。树木茂盛、田野广阔、蓝天白云、落日晚霞、青山绿水、村落炊烟、花草野果……这一切无不烙上了农村的印记,又无不给农村学生以美的熏陶,只要认真观察,这些就为他们描写田园生活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奠定了抒写真善美的基础。

3.交流生活

在体验生活基础上,我们要感悟生活。在作文课上教师应时刻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课堂中的交流,进行反思,让大家发现生活的真、善、美,看穿生活中的假、恶、丑,在交流中感悟生活的真谛,在思考中提升生活的品质。

4.记录生活

有了体验,有了感悟,学生就有了“米”,这“炊”――记录、也自然水到渠成。在记录生活时,关键是看以怎样的笔触,怎样真实地刻画,使笔下的人、物、情符合客观存在,达到再现生活的目的。

二、写心语生活作文

笔者认为写心语生活作文要从“启动真情,确定话题”“ 理清思路,大胆直白”“教师引导,学生自悟”等三个部分做起。

1.启动真情,确定话题

一般来说,心语作文里要倾吐的话,是藏在内心深处,不敢说或者是不好意思说的话,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说心里话的好处。每次习作,教师都要启发学生确定具体话题。

2.理清思路,大胆直白

当学生各自明确了具体的话题以后,还要通过讨论交流,帮助学生理清各自的思路,让学生体会到心里话要写出来,写得明白、透彻、有条理,能反映真实的思考,就需要在大脑里先作一番揣摩梳理。从什么说起,自己最大的心病是什么?一旦决定,就不要有什么顾忌,应该一气呵成。

3.教师引导,学生自悟

教师如果发现学生的思想有不正确不健康之处时,绝不能简单地进行道德说教,而要通过“换位思考”来引导,让学生感觉不到教育的痕迹。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有所感悟,自动调节情绪,自动纠正心理偏差,从而更好地生活,更健康地生活。

三、写“情境生活作文”

情境生活作文就是教师根据习作目标,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参与活动,在活动中体会“生活”,使学生有一种亲临实际的感受,然后写出独特生活体验的作文。

1.组织活动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给学生创设感知的情境,才能让学生找到写作的灵感,所以,在课堂中还原生活,再现真实的情境很重要。在情境中,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他所将要获得的写作素材,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消除作文与生活的界限。我们在作文课中总是通过模拟生活,小品表演、学做小导游、课本剧表演等,将课堂变成一个微型社会,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

2.参与活动

课堂上,我们创设的生活情境要让人人去参与,使他们在情境中学会交际,自然地、真实地、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生活,感受生命的意义。例如,针对开卷是否有益组织辩论赛,活动前,学生通过各种途径采集、筛选资料,有的到书店,有的上网,在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了,努力了,或成功或缺憾,有感而发,在活动之后有人写消息,有人针对某些现象评论,有人写自己参加活动的体会,各抒己见。学生们毫无顾忌,十分自然地流露出了自己的想法,涌现出一批感情真挚、内容具体的作品。

3.描绘活动

在情境中经历了活动之后,学生就有了书面表达的欲望,想把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东西记录下来。学生在写作时,教师不作任何内容上的限制,放手让其去写自己喜欢的东西,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活动。

四、写“想象生活作文”

“想象生活作文”是以学生的想象世界为依托,凭借生活积淀,大胆描述心中幻想世界的作文。

1.原型启发

“想象是一副能使思维飞翔起来的翅膀”。写想象作文,顾名思义,就是要学生发挥想象,可以由一种事物想到另一事物;可以从时间上进行纵向联想,十年后、几十年后、几百年后甚至上千上万年;可以从空间上跨越,到太空,到宇宙……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到,最好能提供给学生类似事物的原型启发,这样学生才能从一事一物出发,并引发出自己的新想象。

2.信息重组

当学生在原型启发下,通过想象各自决定写什么以后,教师应发动学生各自从脑海中或其他书籍上搜索相关资料,有选择性地组合在一起,然后组织学生在课堂交流,引导学生在相互质疑、碰撞、补充中,各自进行信息重组。在交流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使自己的想象充满美好的愿望和感情。

综上所述,提高农村中段小学生生活化教学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作为小学教师要积极对其进行思考、总结、提炼并升华,立足课堂教学,抓住学生的生活体验,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秦训刚晏渝生.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生活中的感动作文范文6

感动来自于互动,互动必然滋生感动。感动让教师更加热爱教学,更愿倾注心血和汗水。感动也让学生兴趣盎然,更加热爱和珍惜学习和生活时光。那么,在课改语文教学中,怎样使感动发挥作用,又怎样让感动来达到课改语文教学的目的呢?

一、建立新的语文课堂教学环境,重视感动情感的开发

审视语文教学的过程,教师的感动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感动于文本的关键处。课堂教学的根本是创设学生乐学的教学氛围。为此,语文教师就必须根据自身的感悟认真挖掘教材的感动因素。而教材的感动因素往往源于文本的关键处,它是文本与师生生活最密切的触及点。只要教师紧紧扣住这一触及点切入教学,感动便会如约而至。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其触及点就在儿童喜欢玩乐的天性上。因为喜玩,所以百草园有无限的乐趣;因为好乐,所以三味书屋的教学才枯燥无味。有了这契合点,对把握整篇文章就有了体验的基础,就能以此生发出更加开放性的理解,而不会回到过去“结论式”的展现。

2、感动于入课的导语。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都懂得课前激情导入的作用。好的导语紧紧扣住教材的感动因素,是一种无声的教育,是心灵的滋补剂,是一种以文本为根基的有益的洗礼和陶冶,是奠定课堂教学氛围的心理因素。激情导入,教师调动了自身的情感,同时也引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无疑为成功的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感动于学生真切的理解和闪光的发言。在用文本进行教学的活动中,如果强调了结合生活经验的理解,就能释放师生的个性。新课改强调课程是生成的,不是给定的制度化的教育要素。这就要求课堂教学的个性化。而在有个性的教学中,学生就会有对文本的真切的理解。这种理解必定会推动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又为课堂教学的沟通提供了平台。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处处留心、善于倾听,学生真切的理解和闪光的发言就会让你吃惊,使你感动。如果你能把你的感动传递给学生,并用激励的语言促进学生的进一步感悟,课堂就将更加精彩。

4、感动于学生朴实的体验和纯真的情感释放。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对生活的不同的感受,他们的体验是最朴实的。在生活的体验中,他们也有情感的积淀。善于调动学生的体验及情感的积淀进行教学就能构建文本与师生真诚的对话,就能采掘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就能建设开放的富有活动的语文课程体系。这样,语文的课堂教学就与现实生活的语文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了。在用文本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只要语文教师能对此有一个充分的认识,那么在感动于学生朴实的体验和纯真的情感释放时,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也就诞生了。

5、感动于课后的深入反思。教师的教学是在不断的实践中成熟的。那么,教师如果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记录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所得、所失、所感,就能不断地完善自己、不断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在课后的反思中,教师往往有两种情感的体验,一是成功的愉悦和享受,一是失败的懊丧和遗憾。当回想起课堂精彩的片段或尴尬与遗憾时,我们无不为自己的表现与学生的言行感动。这种感动将引领教师更深入体验教学的甘苦,也将使教师自身不断地走向成熟。

“感动”是一种生命的诠释、一种心灵的震撼、一种人性的叩问。感动始终是一种养分,如同丰盈甘美的乳汁,对于感动,师生始终都是一个受益不尽的允吸者。吸着它的精华渐渐长高、长大、健康、强壮,享有智慧和激情。

二、构建有序的互动教学流程,让感动发挥“教学相长”的作用

语文教师在深入挖掘文本感动因素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感动”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就可以起到课堂教学“教学相长”的作用。

现代教学论主张教学要知、情、意相结合。事实上,学生个体的主动参与和学生群体的积极互动是使课堂活动生动活泼、富有成效的必要条件。反过来,组织恰当的课堂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尝试,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大胆说出自己的感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不仅可以得到教师的指导,还能同桌互相讨论、互相启发,这就容易形成文本与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实现课堂上多通道的信息传递。学生在具体语文情境中的课堂活动,容易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认识,能使更多的学生体验到学习乐趣、树立起学习信心。

在构建有序的互动教学流程中,学生的感动主要是:从教师的引领中得到感动;在文本阅读中寻找感动;在交流与沟通中体验感动;在反复训练中学习感动;学会用语言表达感动。当教师的感动与学生的感动产生契合时,就有了师生的同感。而利用同感就可开启对方的心灵,唤起其行为动机。这样,过去那种呆板单调的课堂就可以得到彻底改变。师生就可在“共享”中“共进”,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三、密切关注在双向互动中的感动的情感因素,让学生的学习在感动中积淀和发展

充分利用教师的和文本的感动因素调动学生的感动,发挥感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这是课改语文教学既要注重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又注重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同时,也是实现语文课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有效途径。 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们如果能充分利用教师的和文本的感动因素,那就会在师生、生生的双向互动中会产生一些朴素而真诚的感动。如,读到“窗含西冷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时,会产生对壮阔美的感动;在读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落上头”时,会产生对文字所描绘的盎然生机的感动;在读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时,会产生对平静美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