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估报告范例6篇

评估报告

评估报告范文1

(1)委托方、产权持有者和委托方以外的其他评估报告使用者;

(2)评估目的;

(3)评估对象和评估范围;

(4)价值类型及其定义;

(5)评估基准日;

(6)评估依据;

(7)评估方法;

(8)评估程序实施过程和情况;

(9)评估假设;

(10)评估结论;

(11)特别事项说明;

(12)评估报告使用限制说明;

评估报告范文2

1、《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第十九条规定,对评估确定的被征收房屋价值有异议的,可以向房地产价格评估机构申请复核评估。对复核结果有异议的,可以向房地产价格评估专家委员会申请鉴定。

2、申请复核评估的,应当向原房地产价格评估机构提出书面复核评估申请,并指出评估报告存在的问题。

3、第三十一条房屋征收评估、鉴定费用由委托人承担。但鉴定改变原评估结果的,鉴定费用由原房地产价格评估机构承担。复核评估费用由原房地产价格评估机构承担。房屋征收评估、鉴定费用按照政府价格主管部门规定的收费标准执行。

(来源:文章屋网 )

评估报告范文3

一、统一思想认识,确立行业评估新理念

在日常的征管工作中,分局感到现行的评估模式不能适应精细化管理的工作要求,主要表现在:一是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数据指标体系,选案不准确,评估重点不突出,效果不明显。二是选案随意性大,纳税评估注重案头静态分析,就表核表,不到企业实地核查,无法有效掌握企业的实际情况,导致评估工作针对性差,抓不住疑点,评估效果往往收效甚微。三是点对点的个案评估零敲碎打,只能解决个别问题,不能形成合力,更无法发挥威慑作用。四是传统的纳税评估强调以机管为核心,以评估软件为载体,束缚了干部的手脚,形成了思维定式,评估工作效率低下。五是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评估的随意性、主观性比较强,缺乏公正性和透明度,不利于干部素质的提高和队伍的廉政建设。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分局及时调整评估理念,跳出个案评估的框框,根据高港区域经济发展所形成的行业特点规律、行业税收负担率、生产经营以及财务管理等状况,依托税收信息,采集并建立科学的指标分析体系,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对区域内全行业所属企业进行税源监管,实施行业性纳税评估。

二、加强制度建设,规范行业评估工作流程

1、建立选案制度,完善评估工作流程。专门成立以税源税负分析监控为主的行业评估领导小组,根据市局定期的税源分析监控信息,在分局范围内对内通过典型调查,选取同行业中若干个典型企业,了解其生产经营规模、工艺流程、投入产出比、能源耗用、行业标准等信息,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找出税收管理的内在规律;对外通过与各经济管理、金融等部门的联网,最大限度地掌握纳税人的各种经济信息,把这些信息与纳税人申报的商品进、销、存,产品产、供、销等资料进行比对,以此来确定评估对象,保证了行业评估工作的有效实施。

2、建立学习制度,提高干部业务技能。注重对评估人员进行基本技能和工作方法的培训,定期组织干部培训,系统学局《纳税评估管理办法》、省局《增值税纳税评估规程》和《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指导意见》。通过个人结对,科室与分局挂钩等形式,为评估人员提供了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机会,既提高了他们的业务技能,又调动了他们的工作热情。

3、建立复审制度,规范干部执法行为。对于每次行业评估的结果,都必须由分局行业评估领导小组实行复审,统一评估处理标准,公平同行业企业间税收负担,确保环节、程序、内容的准确。在行业评估过程中,该分局积极推行了交叉评估、异地评估等手段,定期对评估报告进行汇总分析,将评估中发现的征管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到各责任区,督促整改,实现了对征管质量的内部监督,进一步规范了干部的执法行为。

4、建立奖惩制度,增强干部责任意识。按照“六基”(基本情况清、基本数据准确、基础资料完备、基础工作扎实、基本制度健全、基本程序规范)工作理念和要求,结合“多劳多得、干好多得”的原则推行了纳税评估绩效奖惩制度,根据企业税负达标率、行业税收负担率的增减变动和纳税评估的相关指标来确定干部的考核分值,从而进一步明晰了工作职责和考核标准,有效地解决了评估人员责任意识淡薄,评估质量不高的弊端。

5、建立交流制度,带动整体水平提高。坚持边实践边总结,特别注重对典型评估案例和创新做法的归纳和总结,每月以座谈会的形式组织纳税评估典型案例的评析和交流活动,及时总结经验,对典型的、创新的、共性的或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评估方法和做法及时进行总结和推广,把个案评估拓展为群体性评估、行业性评估,从中发现共性问题,初步形成了具有高港特色的行业性税收管理办法,指导面上征管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通过表扬先进,鞭策落后,提高了整体评估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三、注重数据信息增值利用,开创行业评估新局面

为使行业评估工作思路得到很好的贯彻,**年度分局根据高港区实际情况,围绕医药零售、羽毛制品、船舶制造和房地产四个行业有针对性地开展了行业评估。

1、开展医药行业的专项评估。**年3月,在对医药零售行业进行税收负担分析中,发现辖区内的35户医药零售药店的税收负担很不平衡。为此,分局专门组织人员深入调查测算,了解医药零售药店的经营规模、地段、用工人数、经营状况等与税收密切相关的信息,发现药店不同程度地存在划卡销售申报不实、不按规定开具发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分局采集了主要药品的零售毛利率、人均工资、相关房租等15项样本指标,并召开专门会议,统一时间,统一步骤,统一标准,纳税评估、税务检查同步运行,形成了一定的声势和威慑力。经过一个月的扎实工作,该行业评估共补申报销售348.61万元,入库税款、滞纳金达14.31万元。

2、开展典型行业的专项评估。结合港区实际,选取具有明显区域代表性的特色典型行业作为评估对象,进行重点突破。通过对羽毛制品行业的评估,发现农产品收购税收政策执行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企业农产品收购尚不完全规范、低征高扣、错用税率、对进项审核不力的问题,为此制定了大额收购实地勘察制度、大额交易货款结算制度、纳税人收购货物报验制度、责任人审验制度,运行以来,效果明显,减少了收购过程中的不规范;通过对全区8户船舶制造企业的分析、比对,有重点地选择了4户企业进行评估,发现企业对劳务用工的界限划分不清,随意列支计税工资的问题,共补税199万元,加收滞纳金10.22万元;通过将房地产行业评估延伸到建材行业评估,基本掌握了建材行业偷漏税收的各种表现形式,从而明确了建材行业纳税评估的重点部位和工作要点,对行业评估的对象范围、所属时间、评估内容提出了具体要求,为实施全行业评估指明了工作方向。

评估报告范文4

上届政府政绩如何?中国的国际地位如何?盘点过去5年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选择用事实说话,以数据为证。

中国特色7大目标13个核心指标

玛雅:中国在过去5年中,国家发展思路和政策原则出现了大的调整,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和缺憾。对“胡温新政”以及它所带来的变化,不同的社会群体有不同的认识和感受,你作为国情问题专家,对过去5年有何评价?

胡鞍钢:我们最近刚刚完成一项研究报告,叫《2002-2007中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兼评第十届国务院》,是对过去5年的一个评估。建国以来,到现在一共是十一届政府,其中政务院一届、国务院十届。我们这个报告是用大量的统计数据,有中国的,还有世界银行的,对过去5年中国经济表现如何、社会发展情况如何做个评估。特别是从两个角度:一个是历史角度,对十一届政府,或者说一届政务院、十届国务院,做一个历史的评估。第二个是国际视角,就是看同期世界的发展情况,对中国做个评估。

我们总的评价认为,从历届来看,本届政府的经济发展纪录是最好的。从国际地位来看,中国的大国地位更加凸显。

玛雅:能不能介绍一下你们的评估标准和方法?

胡鞍钢:我们评价中国是用世界银行通行的做法,叫目标一致性的方法。就是说,我们评价一个政府,是根据它在若干年前,或者每一年,提出的目标来做评估,以便分析这些目标哪些实现了,哪些没有实现,哪些提前实现了或者预期实现了。这样一个方法,不是凭自我感觉,或者从现在的角度来看。那么就要讨论中国的目标是什么,或者中国的目标和其他国家的目标有什么不一样之处。

西方国家通常是5大指标:第一,经济增长;第二,充分就业或失业率;第三是通货膨胀;第四是财政收支平衡;第五,国际收支是否平衡。中国因为它的特殊国情,目标不完全等同于西方。中国是7大目标13个核心指标。7大目标包括:经济增长、充分就业、防止通胀、预算平衡、国际收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节能减排。其中有些是中国特色目标或指标,比如就业,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国家宏观调控的指标。第一个是城市新增就业,“十五”提出每年800万,到“十一五”改为900万。第二个指标是转移农业劳动力,“十五”时期是800万,“十一五”上升为900万。这个我们称之为一个转型国家――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向发达的城市化社会的就业目标。

还有两个特殊的大目标。一个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每年都确定为5%左右,来衡量老百姓的收入水平是否真正有所提高。第二个目标是节能减排。其他国家没有这个概念,欧盟今年刚刚提出节能减排的目标。中国在“十五”时期就有了节能减排目标,一共三项:一是单位GDP能耗下降;二是化学需氧量下降;三是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基本上每5年下降10%。

这个目标在2002-2005年还不是约束性目标,2006年变成了一个核心的约束性目标,不仅中央政府要实现,地方政府也必须实现。这个说明什么呢?说明第十届国务院提出的政府目标是中国特色的,而且我们称之为是适应性计划。就是说,随着经济增长、资源环境矛盾凸显,不断地关注节能减排,而且不断地硬化、硬约束。

本届政府的经济发展纪录是最好的

玛雅:根据你们的研究结果,这些目标和指标都如期实现了吗?

胡鞍钢:除了个别指标没实现,其他的都实现了。经济增长率超额实现,原来平均应该是7.6%,但实际上是10.6%。新增就业原来是4400万,但实际达到5197万。但是也有一些目标没有实现,主要是节能减排,说明本届政府的目标不可能百分之百一致性实现。那么也可以预期,接下来的5年,经济指标将逐渐不再是硬约束指标,节能减排将提到凸显的位置,而且现在已经开始实行一票否决权了。

这反映出,中国不仅存在一个追求经济增长的机制,更重要的,它也在追求一个发展模式转变的机制。从上述7大目标13个核心指标来看,政府有非常强烈的发展目标的政治意愿。即便是节能减排目标,也显现出拐点。原来实现不了,现在通过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有可能在下一个5年逐渐实现。

这也反映出,中国的宏观经济目标及其指标既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又显示出灵活性、适应性和理性,而不是非理性的。什么叫非理性?时代就是非理性的。另外它有适应性,结合国内外不同的挑战。因此,我们对本届政府给予很高的评价,是从第一届以来经济发展最佳的一届。这个叫历史评价。

玛雅:从国际视角评估本届政府的纪录如何?主要考察哪些方面?

胡鞍钢:我们谈三个方面:经济总量、贸易总量,以及正在发生的巨大社会变迁、流动和迁移。

首先,中国在全球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和位次不断提高。按照世界银行的数据计算,2002年中国经济总量是世界总量的4.3%,世界排位第六。2006年5.4%,居世界第四位。2007年6%左右,还是第四位。估计2008年会超过德国,居世界第三位,在美国、日本之后。

另外还有两个概念。一个概念是,中国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新的发动机。一般来讲,不同时期各国在世界新增GDP中的贡献率,美国第一,日本第二,然后是英、德这些国家。过去5年,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按照汇率计算,美国仍是第一,贡献率25.7%。中国是多少?14.7%。中国在1990年代时期是10%,朱基时期达到11.7%,现在14.7%,估计下个5年是18-20%。根据世界银行驻华首席代表David Dollar的研究,要是按照购买力计算,1990-2005年,中国和美国对全球新增GDP的贡献大体占一半,其中中国贡献大于美国。2005-2020年,中国和美国仍占50%,不过中国的贡献更大,美国相对小点。

另一个概念是什么呢?就是通过美国这次次贷危机,我们突然发现,中国不仅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新的发动机,也成为世界经济的稳定器。就是说,中国经济高增长,如果总是大起大落,会对全球经济造成非常大的影响。举个简单的例子,1997-2007年期间,世界经济增长率是2.5%左右,但是波动系数最高达到42%,主要原因是三大经济体――美国、日本和欧盟,经济波动系数很高。中国非常低,但是中国在1990年代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例也不太高,所以对它影响不大。到了2003-2007年,世界经济波动系数从42%降到14%。主要原因是中国经济的块头大,并且保持了宏观经济稳定,从而减低了世界的经济波动。当然,美日欧三大经济体的波动系数也在下降。

从贸易总量来看就更为突出了。根据最新数据,2007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量达到2.17万亿美元,2002年是6000多亿美元。而在2000年制订“十五”规划时,2010年中国的贸易总额要达到1万亿。

从进出口来看,2002年中国是世界第五大贸易国,占世界总量5.1%。2007年跃居世界第三,在美国、德国之后。去年中国出口1.2万亿美元,德国第一,1.4万亿美元。我们估计,到2010年中国将成为第一。

如果从制成品来看,2006年中国占世界总量的9.9%,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世界工业大国。为什么这么讲?美国是9.4%,中国超过美国了。德国是10.2%。现在2007年全世界的数据还没有,所以不排除,中国今年就超过德国了。

从高技术产品来看,2006年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占世界总量11.3%。美国是12.5%,德国7.1%。这表明,中国正在朝着创新型国家的方向迅速发展。最令人可喜的是,2007年中国的高技术产品达到3478亿美元,相当于美国2006年的数据,也就是说,中国离美国的总量只有一步之遥。所以我们估计,到2010年不仅中国有可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第一制成品出口大国,而且可能是第一高技术产品出口大国。这显示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上了一个台阶。

中国发生了世界最大规模的工业化、城市化

玛雅: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大国,从国际视角来看,应当怎样认识我们的国情?

胡鞍钢:这是我要谈的第三个方面,中国正在发生的巨大社会变迁、流动和迁移。

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本质上是农村人口大国,但是过去几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朱基时期和时期有什么是标志性的?一个很大的标志性是中国到了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1950年农村人口占总人口近90%。1978年农村人口7.9亿,全国人口9.6亿,大约82%。1995年达到历史最高峰,8.6亿农村人口。1995年开始逐渐下降,过去5年突然大幅下降,每年平均下降1100万人。2005年下降到7.45亿人。这是什么概念?我们突然之间从世界第一大农村人口大国变成第二了,印度首次超过我们。

根据世界银行最近一个报告,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将持续上升,到2015-2020年才到最高峰,然后开始下降。而中国提前了20年,这反映了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实质性。由此得出一个结论:我们这个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已经从第一大农村人口国家,变成第一大城市人口国家了。我们看一下相关数据:1978年中国的城镇人口1.72亿,2007年5.93亿,净增4.2亿。这表明,我们在过去几年最成功的可能还不是工业化,可能是城市化。1978年中国的农村人口是印度的1.52倍,1995年是它的1.21倍,2005年已经低于印度了。

中国的农业劳动力也在下降。1952年是1.73亿,持续上升到1991年达到最高峰,3.9亿人,现在下降到3.25亿人,每年平均下降1077万人。

为什么我非常关注这两个点?因为日本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两点,比我们提早实现。当然它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这是相当艰难的。什么意思呢?我们希望农业劳动力再下降1.5亿人,达到1952年的水平。所以,中国现代化的核心问题还是要解决三农问题。而三农现在已经演化为四农,就是农民工。

四农的问题在过去几年加快了非农化的进程。首先农业劳动力转移出去了,第二农村人口转移出去了。根据2006年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现在外出打工的农民1.3亿人。这意味着,他们从低劳动生产率的农业部门,转到相对比较高的劳动生产率的非农产业部门。这也意味着,中国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劳动力非农化、最大规模的人口城镇化,也是最大规模的流动人口。这有助于中国的长期发展和城市化、现代化,但也是巨大的挑战,因为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经历过这么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迁移和就业。

中国现在不仅发生了世界最大规模的工业化,也发生了世界最大规模的城市化。今天中国所发生的事情,人类历史上即使发生过,也没有这么大的规模。所以从全球视角来看,到底中国走一个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在多大程度上去创造发展的机会,同时如何去应对发展带来的挑战,就显得格外重要。它的机遇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我们现在要解决这些挑战性的问题,其他国家没有经验可供借鉴,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研究和创新。

玛雅:过去5年成就显著,也不可避免地留下一些问题,比如近年房价高企,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似乎迄今国家没有相应的有力措施。

胡鞍钢:楼价问题,我做了点研究,也给你说说相关的数据。中国现在在经历世界最大的住宅革命,你都想象不到这个革命会是一个什么结果。根据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的最新报告,到2020年中国住宅面积的存量,可能等于2002年欧盟15国花了上百年时间累积的所有住宅存量。我们做了一个计算,比如说,城镇1978年人均住房6.7平方米,2002年22.8米,2005年26.1米。人均26.1米就是日本的水平,不要说农村,农村比这还大。也就是说,1978年全国城镇总的住宅建筑面积是11.6亿平方米,到2005年已经高达146.7亿平方米。农村更多,220多亿。住宅销售面积2002年2.37亿平方米,已经是日本的两倍。2004年3.38亿平方米。什么概念?美国水平。去年6.9亿平方米,是美国的两倍多,日本的近7倍。当然,与此同时,房价大幅度上涨。所以我叫三个上涨:总量上涨、人均量上涨、价格上涨。就是说,供给远远赶不上需求。原因就是刚才说的,城镇人口从1978年1.72亿到现在5.93亿,而且还在继续增长。

中国现在的城市化率是日本1955年的水平。1955年-1980年日本是加速城市化的过程。中国现在城市化率才44.9%,离70%还差得远呢。凸显什么问题?凸显三个问题:第一个就是房价。第二个问题和日本一样,就是外来人口买不起房。现在刚毕业的大学生买得起房子吗?买不起的。第三个问题,如果到2020年,中国创造欧盟15国的全部住房,你现在保温程度、节能程度之低,得耗费多少能源呀?所以说,你的住宅这么上去,它就有突出的问题。没有那将近7亿平方米,哪有这些问题?所以我想,这个问题可能还要辨证地看。

总的来看,这是支流,不是主流。主流是我刚才说的那几化,在这个主流过程中充分暴露出矛盾和问题,迫使政府必须做出回应。

危机产生改革契机,推动改革和开放

玛雅:不只是楼市,还有股市、国际热钱和金融开放,使国家金融安全成为各方面关注的焦点。市场经济导致利益多元化,征地、拆迁等问题造成利益纠纷,使民间维权成为突出的社会政治问题。

胡鞍钢:我想能不能用这句话:成也在它,败也在它,或者说问题也在它?中国现在经历的超大规模的转型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第一规模大,第二速度快,第三我们称之为“压缩饼干式”的――把其他国家20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发展压缩在这个进程之中,第四就是各类矛盾凸显。所以,你谈到的这些问题,我们都不意外,事实上也是我们研究和关注的重点,只不过我们把它放在大规模转型的背景下去讨论。其实领导人心里更清楚,所以怎么看这个问题,可能还是“挑战应战说”。

实际上,“挑战应战”已经成为官方一种语言了。比较早的是1990年代中期,提法是挑战与机遇并存,到2003年以后,改为挑战与机遇并存,但是机遇大于挑战。这说明,第一,领导人在识别挑战方面能力提高了;第二,可能会滞后性地应对挑战。从对政府评价来说,开始SARS危机,后来松花江事件、太湖污染事件以及今年春天的雪灾……这些危机,有的是不可抗拒的,有的会暴露出国家治理、社会治理方面的问题。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产生出一些产品来,就是new ideas(新思想),最重要的就是科学发展观。所以,不在于有没有挑战,各国都有挑战。危机常常可能产生改革的契机,推动改革和开放。

另一个方面,有些危机是由全球化放大的。比如我们过去每年的传染病远比SARS多,死亡率还高,狂犬病达到90%多。但是SARS危机因为什么?因为中国全球化了,每年入境旅游上亿人次,包括深圳罗湖口岸都是上亿人。这就使得广东地区性的公共卫生危机,变成了全国性的危机,全国性的公共卫生危机,变成了全球性的危机。危机一放大,包括国际媒体的压力,可能会成为催化剂,就使得我们的领导人提前学习了。所以,危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坏事变好事。

另外我觉得,这一届政府更加明确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型,界定为解决民生问题。而且我们现在解决的民生问题,已经不是典型意义的发展中国家的问题,都是发达国家的问题:就业问题、健康问题、教育问题、住宅问题、社保问题。发展中国家的问题主要是吃饭问题、贫困问题。所以说,现在政府所受到的压力,其实是来自城市居民的压力,5.9亿人了。突然之间我们发现,我们讨论的所有问题,和我们到美国、瑞典、日本,包括香港讨论的问题实际上是一样的。你说香港解决了这些问题吗?我的判断,中国越来越不像一个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像发达国家了,而且是这么大规模的问题。是不是应该这么去讨论这些问题?

腐败是中国当前最大的政治挑战

玛雅:现在国家意识形态缺少吸引力,不少人去当基督徒。这种情况与执政党和政府自身的腐败有没有关系?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胡鞍钢:每年的人大会议,“两院”报告得票是比较低的。如果党代表大会也实行无记名投票,估计中纪委的报告得票也比较低。这反映了什么问题?我认为反映了民心,是个晴雨表,说明人民群众对现在反腐败的进展不满意。数据表明,腐败一直是社会各界最关注的问题之一。近几年在中央党校学习的领导干部做出的评估:2000年腐败排在第一位;2002年也是第一位;2003年第二位;2004年也是第二位;2005年排在前三位之外。城镇居民的评估:2000年腐败是第二位;2001年升到第一位;2003年回到第二位。这说明,腐败问题是影响我国持续发展、稳定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最不满意之处。

腐败是中国社会最大的社会污染。我称它“社会污染”,是定义它为“负外部性”,就是对党没有好处,对社会也有很大的危害性。腐败扭曲收入分配、扩大收入差距,特别是恶化贫困人口的状况,主要是公共服务的状态。如果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或者是约束条件下,一个机构的“掠夺之手”增加,那么“公共服务之手”一定减少。如果从一个普通的公民或者是老百姓的角度来看,腐败会危及党和政府的政治合法性。

腐败是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政治账户”中的负债。就是说,政治资产是流失的,而且是无法计算的。比如十四届中央政治局出了事件,就等于是个负债。十六届中央政治局又出现了事件,又是一个负债。那么我就要问了,十七届中央政治局会不会再出现类似的人物?

腐败不仅在中国社会内部造成极大的负外部性,而且在全世界也造成极大的负外部性。国际社会一直十分关注中国的廉政和反腐败工作,给中国打分是相当低的。透明国际的清廉指数,中国3分左右,属于世界上腐败比较严重的国家。特别是出现高层腐败或撤职事件,从到,成为敌视我们的“杀手锏”,对中国共产党的国际声望是严重的损伤。

总的来说,腐败是中国当前最大的政治挑战,关系到执政党和政府在国内的政治合法性,以及在国际上的政治声望问题。

玛雅:应当如何应对这个挑战?

胡鞍钢:我在2007年4月的《国情报告》中提出,构建中国特色的国家廉政体系。为什么要建设国家廉政制度?我们可以看看美国。200年前一片荒芜的地带,就是因为一部宪法,很快成为世界最发达、最强大的国家。美国历届领导人,都是按照宪法的制度安排不断演替下来的。所以说,制度对于一个国家是带有长治久安的根本性的基础设施。我们称之为“无形基础设施”。

我想进一步讨论一个重要的政治经济学问题,就是“国家悖论”。我们知道,国家或者党政干部有两只“手”。哪两只手呢?一个是“服务之手”,就是利用所掌握的国家资源和权力,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服务人民;另一个是“掠夺之手”,就是利用这些公共资源、公共权力为自己和小集体谋取私利,实际上是剥削人民、压迫人民。防治腐败的核心目的,就是通过国家制度建设降低治理成本,提高社会收益,从而遏制国家“掠夺之手”,促进“公共服务之手”。这就是为什么要在国家和党的机构内部搞信息透明机制和权力监督机制。

根据透明国际的理论,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不管是民主制还是非民主制,都可以建立国家廉政制度。这个制度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要使腐败从低风险、高回报,变成高风险、低回报。我们还可以加一个内容,就是使廉政者、廉政的机构是低风险、高回报,腐败者、腐败的机构应该是高风险、低回报。从制度安排的角度看,无非就是这么两个:“胡萝卜”加“大棒”。“胡萝卜”是激励制度,“大棒”是惩罚制度。

建立国家廉政体系的目的,和我们整个国家的改革方向实际上是相一致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们国家的改革,就是要从劣治转为良治(good governance)。什么是劣治?就是任意滥用公共权力、扭曲分配公共支出、浪费使用公共资源,损害和减少公共福利。什么是良治?就是合理运用公共权力、公平分配公共支出、有效利用公共资源、增进和扩大公共福利。1995年我参加中纪委一个座谈会,讲了一个观点:发展是硬道理,“反腐败也是硬道理”。因为通过制度安排反腐败,本质上是降低成本,是促进发展。当时我还有一句话,“要让腐败者经济上家破人亡,政治上身败名裂”。你不让他付出成本,他就会腐败,当然具体问题还是要依照法律来惩治。

从本质上来说,“胡萝卜”和“大棒”政策,就是我们说所的激励机制和惩罚机制。如何从一个激励腐败的机制,变成激励廉政的机制,这是整个制度设计、安排的核心目的。它不仅是廉政反腐的问题,实际上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反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必须监督好政府,从一把手开始

玛雅:此次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创造条件让人民更有效地监督政府。”对于建立信息透明机制和权力监督机制,你有什么具体思考?

胡鞍钢:根据我的理解,从严治党就是要根据规则来治理共产党。在转型过程中,就是要解决我们常常所说的缺位、越位的问题,研究如何从“缺位”到“到位”,从“越位”到“归位”。因此,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核心就是加强党的制度建设,通过制度建设对全党进行治理或进行良治,而腐败则是劣治的政治表现。

建立权力监督机制,我的观点是,党中央领导人要带头履行承诺,让人民来公开监督。中央领导人是“政治公众人物”或“中心人物”,必须要注意公众形象,尤其是政治公众形象。做得适当适度,人民会赞扬你,特别是从内心佩服你,就是等于是政治资产加分,我们叫资产。做得不适当或过度,人民会批评你,反感你,实际上是等于政治资产减分,我们叫负债。因此,对中央主要领导人的公开行为必须有制度约束,必须有游戏规则,必须按规则办事。

概括地说,中国要搞好廉政建设:第一,必须监督好一把手,从党中央总书记开始,做出公开承诺;第二,必须要有清晰的明文规定,通过制度制约“特殊人物”。什么叫“特殊人物”?“特殊人物”就是违反游戏规则的人物。第三,党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中国特色的廉政建设的模式。也就是说,不断完善游戏规则,就是明文规定的、分工明确的反腐败或者是廉政制度的程序化、规范化、科学化、专业化,乃至制度化。

玛雅:你在《2020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书中,将2020年“中国大战略目标”体系概括为“经济增长、富民、科技教育、可持续发展、和谐稳定、民主法治、强国”7大目标,认为要实现这些目标,必须坚持公平与效率、正义、机会平等与社会救助、共同发展富裕、经济政治民主、公共财产取之于民用之于民6个原则。你对政府未来5年坚持这些原则是否乐观?“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你认为更多是体现了领导人的价值追求,还是应对形势需要的权宜之计?

胡鞍钢:二者都有。现在的领导人倡导和谐哲学,提出建设和谐社会。我认为,和谐是硬道理,是中国最大的软实力。这既是对我们今天社会分化,包括社会转型中这些矛盾的回应,从长远来看,又构成新的普适原则。而且它是内外互应的,对内和谐社会,对外和谐亚洲、和谐世界。

我对今后5年谈不上乐观,但它事实上在朝这个方向走,而且获得了老百姓的拥护。我们算过账,比如现在的分享型政策,对学生的助学金、奖学金、贷款制,大学涉及到400-500万人。最重要的受益者是谁?是高中、职业高中的学生,涉及1500万人。实际上,政府现在获得群众的支持不完全是靠意识形态,是靠利益的再分配。就是由于国家财力提高了,有能力去建立这些制度安排。这个我在很多分析报告中都讲到,今天就不讲具体数字了。

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整个过程,我是参与其中的。我认为,如果没有SARS危机,不会有这么快的学习。所以中国在某种意义上,是从危机中学习,比如种种灾害。我是国家减灾委员会专家组成员,我们马上就要讨论减灾法。将来中国的救灾水平,说句不客气的话,都是发达国家水平。现在已经具备这个能力了,钱一兑现马上就到位。这种情况一般发展中国家肯定做不到。说这些什么意思呢?中国已经不太像发展中国家了,它需要在这些危机中,来不断地促使它提高治理能力,实现良治。

评估报告范文5

2004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其重要举措之一是改企业投资项目的审批制为核准制和备案制。今后对企业不使用政府投资资金的建设项目,一律不再实行审批制,而只有“项目申请报告”一个环节,报投资主管部门核准或备案。同年,为了规范政府对企业投资项目的核准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了《企业投资项目核准暂行办法》,并予以施行。

项目申请报告是企业投资建设项目应报政府核准时,为获得项目核准机关对拟建项目的行政许可,按核准要求报送的项目论证报告。为进一步完善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制,指导企业做好项目申请报告的编写工作,规范项目核准机关对企业投资项目的核准行为,2007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了《项目申请报告通用文本》和《关于〈项目申请报告通用文本〉的说明》,对项目申请报告编写内容及深度提出了一般要求和详细解释。

编制项目申请报告是政府行政的强制约束,是企业在进行项目投资活动中必须担负的社会责任。其目的和作用非常明确,就是要为政府投资主管部门提供核准的依据,避免或消除因项目建设对国家、社会公共利益产生不利影响,从而获得政府投资主管部门的行政许可。

二、项目申请报告评估的要点

《企业投资项目核准暂行办法》第十二条规定:项目核准机关在受理核准申请后,如有必要,应在4个工作日内委托有资格的咨询机构进行评估。接受委托的咨询机构应在项目核准机关规定的时间内提出评估报告,并对评估结论承担责任。

可见,对企业报送的项目申请报告进行核准是政府行为,对于重大、复杂的项目,政府核准部门要委托咨询方进行评估论证并提出评估报告。咨询机构在项目的评估过程中,既有为政府咨询把关的作用,也有代政府核准、审查的作用。评估项目申请报告应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1.申请报告内容的完整性

国家发改委在2007年的《项目申请报告通用文本》中,对企业报送的项目申请报告的内容和深度提出了一般性的要求,其通用性强,涵盖的范围广,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咨询机构在对项目申请报告进行评估时,首先要对项目申请报告的完整性进行检验,应基本满足“通用文本”提出的一般性要求,对于简化的内容,要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验证。例如:发展规划、生态环境、征地、移民、拆迁和社会影响问题,几乎对于各个行业的项目都存在,项目申请报告不应简化,项目在资源占用、利用、能耗和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方面应根据项目的特点适当简化。咨询机构在评估过程中应切忌项目申请报告“克隆”可研报告,或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充斥在项目申请报告的相关内容中。同时,还应对申请报告相关内容分析的充分性进行评估,例如:一条公路或铁路项目在申请报告中既要分析项目建设与路网规划的关系,也要分析与城市总体规划、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关系。根据国家发改委“暂行办法”的要求,与项目申请报告同时附送的土地预审、环保批复等文件是否齐全,咨询机构也要进行验证。

2.突出体现投资体制改革的精神

国务院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之一,是转变政府管理职能,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对于企业不使用政府投资建设的项目,一律不再实行审批制,政府仅对重大项目和限制类项目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角度进行核准。政府对企业提交的项目申请报告主要从维护经济安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优化重大布局、保障公共利益和防止出现垄断等方面进行核准。因此,咨询机构在对项目申请报告进行评估时,应将重点放在项目的外部性、公共性方面,不应再对属于企业自主决策的市场前景、工艺技术方案、投资和经济效益等内部性的技术、经济问题进行评估论证,避免过多地干预企业的自主决策权。评估应解决项目在宏观层面的问题,应对项目与规划的关系,行业准入条件,对环境、社会的影响,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性进行重点分析论证,突出体现国务院投资体制改革的精神,切实解决政府关心的、涉及项目对社会和公共利益影响程度的问题。对项目在微观层面的具体问题关心越多,企业投资主体地位体现就会越少,评估重心偏离的就会越多,政府关心的涉及社会、公共利益的问题就难以凸现出来。例如: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其规模大、投资高,征地、拆迁及移民安置的问题多,社会属性明显,评估过程中应重点论证项目与总体规划及各相关行业规划的关系,着重解决好项目对社会影响问题;电力、煤炭、油气田和矿业开采等项目涉及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问题,评估应站在政府的角度,遵照国家的相关政策,对资源开发的合理性进行重点论证,避免出现垄断;工业、农副产品加工和部分城市公用设施项目耗能高、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大,并容易产生经济安全问题,评估应关注环保主管部门的批复意见,并就其节能措施和经济安全运行问题进行论证。

3.摆脱可研报告评估的惯性思维

新的投资体制下,对可研报告的评估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企业投资、不使用政府资金的可研报告评估,评估是受企业之托,为企业决策项目提供咨询服务。另一种是使用政府资金的可研报告评估,这种情况是投资体制改革前常见的,一般由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委托评估,咨询机构主要是为政府投资决策把关,同时也是为业主或企业提供咨询服务。本文提到的对可研报告的评估仍然指后一种情况。

对于使用政府资金的可研报告评估项目,咨询机构评估的目的是为政府和业主把关,评估的对象主要是可研报告,站在咨询服务的角度对项目提出意见,里面包含了专家、各方代表以及咨询机构本身的综合意见,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既涉及项目在微观层面又涉及宏观层面,但更加重视微观层面的具体问题。聘请的专家主要是专业性较强、涉及项目具体方案、投资的技术人员,同时也邀请环保、国土、规划、水电、消防等部门的代表参加,但总体上评估论证的过程是以专家为主。评估过程往往采取发现问题就要提出来、就要讨论的惯性思维和做法。

而项目申请报告的评估是为核准部门把关,评估的对象包括项目申请报告,也包括项目申报单位或企业,咨询机构所站的角度是政府核准部门一方,性质类似于代核准部门审查。因此,评估项目申请报告时要摆脱评估可研报告过程中的惯性思维,坚持项目所涉及的必要性、市场分析预测、技术方案可行与否、经济上是否合理等属于项目内部问题由企业自主决策,避免过多地深入到项目的具体问题中去,确保企业在投资过程中的自主决策地位。评估要解决政府关心的宏观层面的、涉及项目外部的、公共性的问题。应该说,在规划、环评、土地、社会和宏观经济方面,项目申请报告的评估较政府投资项目的可研报告更详细、更深入、更加明确。评估项目申请报告时,评估会的专家组成也应以涉及项目外部性、公共性方面的技术、管理人员为主,以社会、技术、经济方面综合能力比较强的专家为主,不必要聘请涉及项目具体技术方案的专家,尽可能多地邀请各个相关部门的代表参加。

4.评估报告的组成和结论

正因为项目申请报告评估与可研报告评估在目的、角度和范围上不同,相应地,项目申请报告的评估意见也应具备明显的特点,做为咨询过程的重要成果性文件,其主要组成部分应包括项目所涉及的发展规划、产业政策、资源、节能、土地利用、拆迁安置、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效果分析,还应阐述项目核准前所需报件的办理情况和主要意见,项目申请报告评估报告的结论性意见应体现项目是否具备合理性和“可批性”。而非可研报告评估意见中的建设必要性、可行性方面的结论。

三、应注意的问题

评估报告范文6

关键词 社会稳定 风险评估 调研报告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1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的含义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是指重大事项在制定出台、组织实施或审批审核前,对有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和风险,在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可控性等方面开展调查、预测、分析和评估,促进决策、执行、实施方案的完善,落实风险防范化解和处置措施,以防范、降低或消除实施过程中的涉稳风险,为推进重大事项顺利实施提供保障,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2检察机关如何加强案件风险评估工作

2.1树立风险评估工作的科学理念

一是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把人民群众是否支持拥护作为衡量各项政策和举措出台与否的基本标准,把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检验各项工作成效的基本尺度,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二是树立民主决策的理念。三是树立科学统筹的理念。

2.2建立风险评估工作的科学机制

滕州市人民检察院按照《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加强检察机关执法办案风险评估预警工作的意见》的要求,制定一系列风险评估制度。控申部门制定了《涉检风险评估预警制度》,强化执法办案人员消除隐患的意识,提高评估预警工作水平,保证评估预警的及时、真实和完整。公诉部门制定了《公诉环节风险评估预警制度》,在公诉环节建立风险评估预警制度是公诉部门推进三项重点工作的必然要求,对于尽早发现和掌握案件的风险隐患,及时制定应对措施,从而有效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2.3把握风险评估工作的科学方法

一是确定评估案件。凡涉及到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案件,评估责任主体都应该将其确定为需要评估的事项。二是制定评估方案。广泛征求承办人和相关方面的意见建议,了解掌握评估案件的情况,准确把握评估重点,合理制定评估方案,明确评估牵头和协助部门责任、评估人员责任等,适时组织评估。三是认真分析预测。围绕评估案件的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安全性及其他相关问题,广泛科学论证,对可能出现的不稳定因素逐项进行分析,评估预测风险发生的概率,矛盾冲突涉及的人员数量、范围和激烈程度,以及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等。四是形成评估报告。要对评估事项实施的前提、时机及后续社会影响、配套设施等进行科学分析和研究论证,做出总体评估结论,形成评估报告。五是确定实施意见。责任部门应根据评估报告提出的意见作出处理决定,并将决定情况报告党委、政府。六是落实风险应对措施。重大案件作出决定后,责任部门要根据分析评估情况,制定和落实化解不稳定因素、维护社会稳定的具体风险应对措施、应对预案,严防影响社会稳定重大事件的发生。

3政府如何做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

3.1建立完善工作机制,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夯实组织基础

要建立情报信息搜集机制,目前,政府各维稳职能部门,如公安、国家安全、、宗教等部门都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担负着维稳情报信息的搜集任务。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中,这些专门机关应当承担情报信息的主要职责,包括对社会稳定情况的日常掌控,以及围绕即将制定出台的重要社会决策和政策措施进行专项情报信息搜集工作。同时,要善于走群众路线,切实发挥人民防线的作用,进一步扩大社会掌控面,提高对稳定信息的掌控能力。还要建立涉稳情况会研会商机制。这是整个评估工作流程中最关键的一环,必须组成专门的班子、采取专门的形式,对搜集汇总的方方面面的涉稳情况进行会研会商,提出相应的决策建议。

3.2增强评估报告的科学性,有效发挥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的作用

首先要统筹全局。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站位要高,眼界要宽,切忌局限一隅,就事论事。一要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二要密切关注境外敌对势力破坏活动对境内社会稳定的影响。三要切实防止国内重大突发事件对本地区社会稳定可能的影响。其次要点面结合。就某一地区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而言,既要全面分析,也要突出重点。再次要注重调研。一份完整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既要对存在的风险源进行客观分析,也要对症下药,提出风险消减对策,并加以论证,向决策者推荐最佳安全措施,最终达到消减和控制风险的目的。

上一篇法治建设

下一篇财政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