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估心得体会范例6篇

评估心得体会

评估心得体会范文1

1健康评估的概念

健康评估是研究诊断个体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或生命过程中出现的状况在身体、心理、社会方面反应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方法的一门医学课程。健康评估在医学基础课程及护理课程的基础上,阐述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阐述心理及社会因素与疾病的相互关系;阐述健康问题评估的方法;阐述护理诊断的思维方法与护理病历书写。健康评估是评估者对评估对象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的全面评估。广义的健康评估的研究对象除个体外,还应包括家庭及社区。

2健康评估的发展

健康评估是护理学领域的一门新兴学科,它因医学模式的转变而产生,因护理程序和整体护理的应用而发展。

健康评估的萌芽于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期间的护理实践,现代护理的创始人南丁格尔认为护士待在病人床边的时间应比医生更多,这于观察病情是很重要的。她提出护士应当通过与病人交谈、对疾病的观察等获取有关信息并记录下来,以利于治疗和护理。

1977年,Engle提出了新的医学模式,即"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导致了医学领域的重大转变,医护人员从单纯的应对病人身体疾病转到应对病人身体、心理及社会的一系列健康问题。整体护理模式的实施,使护理评估的的内容更加丰富,发展为对病人身体、心理、社会健康问题的全面评估,即现今的健康评估。

3健康评估的重要性

临床医生的主要任务是治疗病人,治疗之前必须对病人的疾病做出正确的诊断,护士在制定和实施护理计划或措施之前,也必须对病人的健康状态进行全面评估,提出正确的护理诊断。按照评估、诊断、计划、实施和评价五个阶段的完整护理程序,健康评估是最基础的。

没有正确的健康评估资料就没有正确的护理诊断,没有正确的护理诊断,就无法制定和实施正确的护理计划或措施。错误的护理评估或措施会给病人增加痛苦,甚至威胁到病人生命。正确的护理诊断来源于正确的健康评估的理论和方法,这就需要护士对健康评估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很好地了解和掌握,重视健康评估这门课程的学习。正确健康评估是确定护理诊断的依据,正确的护理诊断是制定护理措施的前提和基础。

4健康评估的内容

1967年,在一次有关护理程序的国际会议上确立了护理评估的3条原则:

(1)评估是护理程序的第一步。

(2)评估是一个系统的、有目的的护患互动过称、护理评估的重点在于个体的功能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

(3)评估过程包括收集资料和临床判断。根据上述基本原则和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理念,为适应学生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健康评估的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

①健康评估方法

②常见症状评估 症状是指病人主观上的异常感觉,如发热、头痛、腹痛等。症状能够较早地提示疾病的存在,大多数病人就是因为出现了症状而求医的。症状不仅是诊断疾病的主要依据之一,又可诱发病人生理、心理、社会方面的反应,症状一般是通过交谈获得的。

③身体评估 身体评估是指护士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或借助于简单的诊断工具来客观地了解和评价被评估者身体状况的一系列最基本的检查方法,通过身体评估以获得病人的某些体征。

④心理与社会评估 心理与社会评估是指护士运用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知识及方法对病人心理健康与社会健康所做的评估。

⑤辅助检查 通过常见的症状评估、身体评估、心理与社会评估,我们获得了病人大量的相关资料和信息,为护理诊断提供了依据。有时仅凭这些依据还不能完全了解病人,还不能做出准确的护理诊断,还需要做一些其他更复杂的检查,这些检查在临床上通常为称为辅助检查。

⑥特殊人群的健康评估 特殊人群是指处于生命过程殊阶段的人群(新生儿、孕妇、老年人)和一些现代医学还不能有效治疗的病人(如艾滋病病人)。

⑦护理诊断与护理病历书写 将采集的资料与护理理论结合起来进行归纳、分析、推理、判断形成印象,即护理诊断。如果将上述资料加以整理联通护理过程中观察到的情况及执行情况按规定格式记录下来,即形成护理病历。

5健康评估的要求

5.1掌握交谈的内容、身体评估的基本方法,熟悉交谈和身体评估的注意事项,了解交谈、身体评估的概念。

5.2掌握各种常见症状的概念、病因与临床表现,熟悉各种常见症状的发生机制,了解各种常见症状的护理评估要点和相关护理诊断。

5.3掌握身体评估的正确方法、重要体征及其临床意义,熟悉身体评估内容的正常状态、其他体征及其临床意义。

5.4掌握心理与社会评估的正确评估方法、熟悉心理与社会评估的定义,了解心理与社会评估的目的。

5.5掌握常见实验室检查项目标本采集的方法及注意事项,熟悉实验室检查常见检查项目的参考值,了解实验室检查常见检查项目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5.6掌握影像学检查的临床应用和注意事项,熟悉身体重要器官影像学检查的正常图像和异常图像,了解影像学检查的方法和基本原理。

5.7掌握心电图机器的操作方法和测量方法、心电图的常用导联、心电图检查的临床应用,熟悉正常心电图,了解心电图产生的原理、常见异常心电图及其他常用心电学检查。

5.8熟悉内镜检查临床应用和注意事项,了解内镜检查的基本原理。

5.9书写不同特殊人群健康评估的内容和护理评估要点,了解不同特殊人群健康评估的相关护理诊断。

5.10掌握护理诊断的构成与格式、护理病历书写的内容与格式,熟悉护理诊断步骤与思维方法,护理病历书写的基本要求,了解护理病历的重要意义。

5.11综合运用健康评估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搜集较完整的临床资料,根据搜集的临床资料,根据搜集的临床资料综合分析提出护理诊断,并能书写规范的护理病历。

6健康评估的学习及要求

(1)学习健康评估,一定要明确学习目的,树立高尚的医德,培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2)学习健康评估,一定要做到认真细心,一丝不苟,精于思考,刻苦专研。

(3)学习健康评估,一定要重视临床实践,加强动手能力,反复练习,熟练运用基本检查技能。

(4)学习健康评估,一定要锻炼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评估心得体会范文2

论文关键词:高等教育质量 高校评估 评估制度

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生命线,高等教育评估是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评估制度,为高等教育质量提供保障,就显得尤其重要。我国高等教育评估自上个世纪80年代启动以来,在政府主导下出台了一系列的评估政策,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修正。自2003年起我国开始实施五年为一周期的全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制度。近五年来,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制度在保证高等教育质量,促进高等教育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近乎成为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核心,倍受政府、办学者、乃至社会民众的关注。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并不是全面意义上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目前高等学校教学评估有越俎代庖之嫌,并且在评估实践中也存在很多问题。亟待打破以教学评估替代质量评估的藩篱,改革现行的高等教育评估制度,从而为高等教育质量提供全面保障。

l问题的提出

自2003年起,我国全面展开了五年一期的高等学校教学评估。截止2007年底,为期五年的新一轮的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已经接近尾声,我国绝大多数高校都经过评估的洗礼,在评估中得到了提高。可以说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在推动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与此同时,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在实践中也存在很多问题。2003年以来,在政府主导下,高等学校教学评估成为中国高等教育评估实践中的重中之重,各高校在迎评促建的同时,事实上已经将评估看成是事关高校生死存亡的大事。很多高校为了保证评估的达标或取得优异成绩,纷纷成立了“迎评办公室”、“迎评指挥部”,设立专门机构和领导班子,研究对策。五年以来,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几乎成为分辨高校优劣的魔镜。那些在评估中获得优秀的高校,也将其作为证明其办学水平、办学质量的重要砝码,在社会上广为宣传。

由于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功能的不断夸大,教学评估也越来越多地承受了不能承受之重。一方面我国政府对教学评估寄予了厚望,认为它是保证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筹码,是衡量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尺。但另一方面,有些高校或多或少地出于为评估而评估的目的,在评估期间为了争优,根据评估指标体系,竭力研究对策,结果评估流于形式,成为走过场的工作,既劳民又伤财,这不仅没有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反而打破了正常的教学秩序,评估也没有发挥以评促建的功能。为此,也存在不少反对教学评估的声音,甚至对推行这项教学评估的政府也提出了严厉的批评。

这样的气氛蔓延了五年,让人们产生一种错觉,即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就是高等教育质量评估。

至少在现实中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已有了越俎代庖之嫌。例如有人所批评的“裙带性”,即如果一所高校获得了优秀,那么会使社会认为这所高校各个专业或学科都是优秀,而事实上有些专业或学科却是刚刚合格,甚至于是不合格。人们往往将教学评估水平的高低置换为教育质量的高低。而这又恰恰成为高等学校教学评估不可承受之重。问题是究竟什么是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呢,它与高等学校教学评估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究竟需要怎样的高等教育评估呢,

2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内涵

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评估制度,为高等教育质量提供全面保障就必须厘清什么是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毋庸置疑,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其评估对象是高等教育质量,只有在明确高等教育质量范畴的内涵与外延的基础上,才能使得评估有的放矢,真正发挥以评促建、以评促管功能。

质量是人们对事物的内在属性的量度判断。“高等教育质量是指高等教育的过程和结果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能力的特性的总和。”叫那么高等教育应该具有怎样的“能力”呢,为了满足这些能力高等教育又应该具有怎样的特性呢,显然就这些能力和特性而言,高等教育质量应该是一个历史范畴,高等教育质量并不是永恒不变的,因为高等教育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的能力,在高等教育历史演变过程中,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结合当下高等教育应该具备的能力而言,在一般意义上,它至少应该具有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社会服务三种能力。高等教育质量实质上也就是高等教育的过程和结果在实现这三种职能所需要的特性的总和。在这个意义上,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也就是人们基于一定的质量评价标准,对高等教育实现其职能的充分性程度的判断和比较。要充分把握当下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内涵,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至少应从三个方面考虑,即分别是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社会服务三种职能。当下高等教育已经从社会边缘走进社会中心,人才培养固然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但如果脱离了知识创新、社会服务,那么高等教育也很难适应社会需要,不利于自身发展。这就意味着合理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需要从这三个角度来构建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从而以评估促进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

2)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应该以学科和专业评估为核心。众所周知,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都是建立在学科和专业基础上的。高等教育机构的合法性也就在于它是建设学术、生产系统性高深知识。学科是大学制度及其基本结构的元素。学科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龙头。专业是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专业必须以学科为基础,而学科的落脚点最终还是专业。离开了学科和专业,也就无所谓现代大学的生成和发展。在这个意义上,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如果脱离了学科和专业评估,也就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质量评估。学科和专业评估应该成为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核心。

因此,基于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笔者认为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的构建,应该以学科和专业评估为核心,至少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人才培养评估、知识创新评估、社会服务评估。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l所示,

3教学评估不是全面意义上的质量评估

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应该是以学科和专业评估为核心,以人才培养评估、知识创新评估、社会服务评估为主要内容。在这个意义上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只是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面内容。高等教育学校教学评估不是全面意义上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

首先,高等学校教学评估从其名称来看,它只是关于高等学校教学水平的评估,而不是关于其全面工作的评估。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教学水平评估的主要作用是“推动学校的教学建设与改革”,并不用于也无法推动学校全面工作。高等学校工作是多方面的,教学工作只是其中一个部分。而且教学工作主要是执行人才培养职能。因此,对教学水平的评估也就无法包括对高等学校的知识创新、社会服务职能的评估。因此,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只能是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一个内容,它不是全面意义上的质量评估,

其次,从高等学校教学评估的指标体系来看,它侧重于对影响教学因素的评估,但却又无法充分体现出以学科和专业评估为核心,这也就决定其不可能也不应该是全面意义上的质量评估。正如表1所示,高校教学评估中的二级指标有19个(其中重点指标11个)分别属于办学水平、办学条件、办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等,而这实际上都是从影响教学水平的因素来构建的。但是教学水平根本上取决于学科和专业。教学水平评估应该以学科和专业评估为核心。但是教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根本没有看到学科评估相关内容,虽然它将专业评估作为一个重要指标纳入其中,但专业评估也只是在笼统意义上进行的,没有对专业进行针对性的评估。这就限制了教学评估的质量。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现实中很多高校虽然通过了国家教学评估,但是其教学水平可能并不令人乐观这一现象。因为没有以学科和专业评估为核心,高等学校教学评估的信度和效度都是不充分的。这也就决定教学评估不可能也不应该是全面意义上的质量评估。

所以,高等学校教学水平评估只能是质量评估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内容。现实中,教学水平评估之所以负有不可承受之重,一是因为教学水平评估在社会民众面前是以综合评估的形式存在的,因此,人们往往也就将其等价于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二是因为相对于教学水平评估的指标体系而言,社会民众更多关注的是评估的结果,并且评估结果间接与高校办学资格相挂钩。这样在社会舆论的放大效应下,教学水平评估成为社会民众判断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试金石,再次,由于教学评估是由政府主导推动的,高等教育评估制度也是以高等学校教学评估为主导的,这也就放大了评估的功能,评估难免被寄予过高的期望。

4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改革走向

在现行的高等教育评估制度框架下,政府推行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起着主导作用。但正如前文所述,目前教学评估不过是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并不是全面意义上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目前亟待打破以教学评估替代质量评估的藩篱,整合多种形式的评估,构建全面的高等教育评估体系。

1)评估指标体系完整。评估促发展,从某种程度来说,评估指标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指挥棒,它指引着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不能把对高校教学水平的评估作为对高等教育的评估,而忽视了对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的质量评估,更不能将教学评估与学科、专业评估相分离。因此,当下期待着高校评估逐步完善,以学科、专业评估为核心,以人才培养评估、知识创新评估、社会服务评估为主要内容,构建全面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从而促进高等教育健康快速发展。

2)评估方式多元化。政府直接控制的评估缺乏灵活性,与大学自治有冲突。既要尊重、保护高等学校的学术自由和办学自,又要实现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应该通过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两部分来实现。目前,各国质量保障体系普遍重视内外机制的结合,一方面强调各种专业组织、社会团体、行业协会等外部社会力量参与大学质量保证,另一方面又重视基于院校自治和学术自由考虑的学校自我评估。院校内部质量保障多关注的是输入和过程的运作,对院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状况进行自我评估,从而促使学校积极参与到质量保障活动中来。

3)评估主体多层次。评估主体多层次是指从单一的政府评估转变为多层次的主体评估,例如学生评估、兄弟院校评估、社会中介评估、院校自身评估等等。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主要还是以政府推行的教学评估为主导,政府实际上还是相对唯一的评估主体。高等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并不只是单一的对政府负责,故而评价主体应该多层次。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该在评估主体中占有一席之地。

评估心得体会范文3

[关键词]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公共性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863(2013)12-0106-04

一、 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的基本特征

1.新公共管理运动的路径依赖

政府绩效评估起源美国,可远溯至1906年布鲁尔等人成立纽约市政研究局开展的公共部门绩效考评。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促使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进入政府绩效管理阶段。

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存在社会福利病、公共财政危机与公共部门效率低下等社会问题,西方国家民众对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模式产生怀疑,这一怀疑扩展为政府信任危机。为应对这一危机,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英国撒切尔政府与美国里根政府率先进行政府改革,开始了西方国家的新公共管理运动。作为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组成部分,“1993年《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出台之后,历届美国联邦政府都越来越关注绩效问题”[1],标志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进入了政府绩效管理阶段。因此,“一般认为,真正促进政府绩效评估向政府绩效管理转变,并促使政府绩效管理兴起的是20世纪后期的新公共管理运动”。 [2]可见,上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的政府绩效评估,是新公共管理运动推动的结果,具有鲜明的新公共管理运动路径依赖特征,这使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具有效率与服务等工具理性的同时,更具有维护西方国家政府政治统治的价值理性,正是维护政府政治统治这一价值理性,使得政府绩效评估“在应对西方国家政府危机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3]

2.西方国家政党政治的价值取向

西方国家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党通过竞选轮流执政的政党制度,决定其政府绩效评估具有鲜明的西方国家政党政治价值取向――以赢得选举为根本目标。

“西方国家的政府绩效评估由两条路径组成:一条是选民通过参加选举对政府绩效进行评估,政务官及其所在政党对评估结果负政治责任;另一条是政府系统内部根据绩效合同进行的评估,由政府间、政府及其部门间、政府部门与官员之间的绩效合同构成”。[4]长期以来,出于管理主义的学科视角与借鉴的动机,我国学界对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的研究,存在注重后一路径、忽视前一路径的取向。事实上,上述两条路径相互联系:一方面,正是西方国家资产阶级政党通过竞选轮流执政的政党制度,迫使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必须以选民选举为根本途径;另一方面,正是选民对政府及其官员的公共选择,不仅使西方国家政府具有绩效评估的压力与动力,也使这一评估具有了实质:选民据此选择政务官及其所属政党。

唐斯认为,“政党为了获得选举而制定政策,而不是为了制定政策获得选举”[5],这决定了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具有鲜明的西方国家政党政治价值取向。以赢得选举为根本目标,导致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以选民满意为标准,评估指标围绕选民满意而展开。

3.顾客至上的评估理念

新公共管理运动的路径依赖,使新公共管理理论倡导的顾客至上理念成为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的基本理念,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在一定意义上成为对政府为顾客服务程度的评估。

在顾客至上理念支配下,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强调政府管理必须以顾客为中心、以顾客需要为导向,这可从1993年9月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的《设立顾客服务标准》中得到印证。这一行政命令“责令联邦政府部门制定顾客服务标准,要求政府部门为顾客提供选择公共服务的资源和选择服务供给的手段”。[6]与此相呼应,1994年美国国家绩效评估评论专门出版了《顾客至上:为美国人民服务的标准》。[7]诚如哈佛大学教授巴达赫所指出,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最核心的观点是为结果而管理,而不是努力去完成那些被期望做的事;最重要的结果之一则是使顾客满意”。[8]由于政府服务是通过提供公共物品进行的,顾客也就是政府提供某一(些)公共物品的消费者。公共物品的不可分割性与非排他性决定了公共物品的消费者是以整体(群体)形态存在的。只有在全民消费的公共物品中顾客才与全体民众等同,其它情况下顾客只是全体民众的组成部分、甚至是一少部分。这使得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存在以下特点:其一,政府服务对象是顾客而不是全体民众与社会;其二,政府被动为顾客服务而不是对民众与社会的主动引导。顾客至上的政府绩效评估理念不可能改变西方国家政府的统治性质,只是相对统治型、管制型或管理型政府,表现形式变得“温柔”与隐蔽。

4.效率为中心的结果导向

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以选民满意为标准。基于个体理性,选民更多关注经济利益并在政府绩效评估中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因此,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重点体现在选民关注的社会经济方面,评估指标主要是经济与服务方面的效率指标。

基于对效率指标的重视,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的另外一个重要理念是结果导向”[9],体现为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就是对政府行为结果的评估。对此, 学界给予的解释是,如果政府绩效评估注重了绩效投入或过程,将会花费巨大精力而无法进行。这一解释从管理主义的效率至上理念出发,忽视了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的政治因素。事实上,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的结果导向源于特定的社会政治制度。其一,西方国家的选举制度,决定了选民可以依据政府行为结果选择政府,使选民忽视了政府行为动机;其二,西方国家法制化的决策体制,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政府决策过程的规范性,使选民忽视了政府行为过程;其三,西方国家普遍实行两党或多党制的政党制度,各政党都宣称代表全体选民的利益,不仅掩盖了西方国家政府与政党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阶级本质,也使选民忽视了对政府与政党行为动机及过程的考量。

二、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的根本缺陷

长期以来,基于管理学学科视角,学界将政府绩效评估视为管理主义的工具并盛赞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忽视了政府绩效评估的政治属性。近来,学界开始关注政府绩效评估的公共性问题[10],但还缺少对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公共性缺失的本质、原因及表现的分析。事实上,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的公共性缺失是由其基本特征决定的根本性缺陷,具体表现为:

1.理论基础公共性的缺失

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推动与路径依赖,使新公共管理理论成为当代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的理论基础。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对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模式进行改革,主要途径是市场化、民营化与企业化。市场化与民营化途径是通过市场与民营机制提供公共物品,企业化途径是运用企业管理理念与方法管理政府。上述途径虽然表现形式有所差异,其本质都是用提供私人物品的理念与方法提供公共物品,这是忽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本质差异的产物,反映了西方新公共管理理论公共性的缺失。西方新公共管理理论公共性的缺失,导致西方国家政府管理改革公共性的缺失,标志之一是腐败现象的增加。对此,西方学者有明确论述:“组织或机构从政府模式转向企业模式时,腐败与不道德行为有增加的倾向。当我们逐渐加强政府活动的民营化――把由政府直接提供的服务外包给私人企业的时候,我们事实上是在增加腐败和不道德行为的倾向 ”。[11] 以新公共管理理论为理论基础,围绕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的政府改革途径设计评估指标,是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公共性缺失的理论根源。

2.价值取向公共性的缺失

西方国家的政党政治制度,决定了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以选民满意为标准。这一标准虽然“蕴含了公众导向的民主行政内涵”[12], 但由于选民只是民众的一部分且参加选举的选民又只是选民的一部分、甚至是一少部分,使得这种“民主行政”成为部分人、甚至少数人的“民主行政”。 首先,出于政治与经济方面的多种原因,西方国家民众对选举具有复杂心态,只有在民众认为参加选举的收益大于成本时,他们才会参加选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选民,唐斯在《民主的经济理论》一书中对此进行了详细分析。[13]另外,不同等级选民在选举中的政治话语权是不同的。如美国大选中,选举人与社会政治经济地位较高的选民政治话语权高于一般选民。再者,出于个体理,选民往往会从个体利益最大化角度评估政府绩效。基于上述原因,选民满意导致西方政府绩效评估具有以下缺陷:一是选民满意可能是部分人满意而不是全体民众满意,甚至只是具有政治话语权的社会精英群体满意;二是选民满意的政府绩效可能只反映选民的个体利益或群体利益,这些个体利益与群体利益有时会与社会整体利益发生冲突;三是选民满意的政府绩效可能只反映社会现实利益或短期利益,社会现实利益与短期利益有时也会和社会长远利益产生矛盾。以选民满意为评估标准,是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公共性缺失的内在动因。

3.评估主体公共性的缺失

在顾客至上的评估理念支配下,顾客成为西方国家政府绩效的评估主体。政府绩效由顾客评估,这一思路移植了企业产品由消费者评估的企业管理理念。企业管理以盈利为根本目标,企业通过顾客购买产品实现利润,顾客满意是企业获得利润的前提,企业产品由顾客评估具有合理性。这一合理性的特征是:其一,企业生产产品的权力通过合法途径获取而不是顾客授予;其二,顾客对企业产品的评估针对企业生产的单一产品而不是企业自身;其三,顾客对企业产品的评估通过个体的市场行为而不是公共选择行为实现。但是,将这一企业管理理念移植于政府绩效评估中,是忽视公共管理与企业管理本质区别的产物。如前所述,就单一公共服务而言,政府服务对象可能是部分民众而不是全体民众。因此,政府绩效仅由顾客评估会导致如下结果:其一,政府绩效评估可能仅仅是一部分人、甚至是一少部分人的评估,无法确保反映全体民众的意志。其二,政府绩效评估会成为公共服务提供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政治交易、甚至会形成双向寻租行为。以顾客为评估主体,是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公共性缺失的主体因素。

4.评估导向公共性的缺失

以效率为中心的结果导向,体现了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的管理主义特征。由于评估主体是选民或顾客,效率为中心的结果导向会导致以下结果:第一,选民或顾客从自身利益最大化角度过分关注政府服务效率,导致其对政府绩效公共性的忽视;第二,选民或顾客过多关注政府行为结果而忽视政府行为动机与过程,使得西方国家政府行为动机与过程忽视公共性,进而导致政府行为结果忽视公共性。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效率为中心的结果导向,不仅影响了西方民众的政治利益,也影响了其经济利益,针对西方国家选民从经济利益角度注重单项政策(政府行为结果)而不注重根本政治制度(政府行为动机与过程)的状况,公共选择学派代表人物布坎南指出,西方国家公共行政应该“是制定政策的宪法规则而不是政策本身成为改革的对象”。[14]效率为中心的结果导向,是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公共性缺失的具体体现。

三、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的启示

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上述特征与缺陷启示我们: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必须贯彻公共性原则。

1.落实评估标准的公共性

西方国家的政党政治制度,决定了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以选民满意为标准。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各级政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必须坚持人民满意标准,贯彻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基本原则。在贯彻人民满意标准的同时,我国政府绩效评估还要将人与社会全面发展作为评估标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目前,我国政府绩效评估需要处理好以下利益关系:一是处理好服务对象满意与人民群众满意之间的关系,建立起服务对象利益与人民群众利益之间的综合机制;二是处理好人民群众个体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现实利益与社会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建立起个体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现实利益与社会长远利益的平衡机制;三是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与社会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建立起经济发展同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协调机制。通过上述利益关系的综合、平衡与协调,落实我国政府绩效评估标准的公共性。

2.实现评估主体的公共性

目前,我国政府绩效评估主体呈现理论与实践脱离状态: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理论借鉴了西方国家政府绩效由服务对象评估的思路,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实践则在政府主导下进行,其本质属于政府部门自身评估。从政治学角度分析,政府运用民众赋予的公共权力履行政府职责,反映政府职责履行程度的政府绩效自然要由全体民众评估。因此,我国政府绩效评估主体不能只是政府自身,更不能是单纯的所谓顾客,应是党领导下的全体人民,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目前,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在评估主体方面需要做到:第一,政府绩效评估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保证政府绩效评估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第二,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应在上级政府指导下进行,实现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绩效的有效监督并将其作为管理下级政府的主要依据。第三,政府绩效评估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形成社会综合评估机制。为此,我国政府绩效评估需要建立健全社会和民众参与机制,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民众参与、法制保障”的政府绩效管理格局,实现评估主体的公共性。

3.贯彻评估导向的公共性

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实行效率为中心的结果导向,我国政府绩效评估不能移植这一导向,应该贯彻评估导向的公共性。

(1)评估内容充分体现我国社会与政治发展。首先,在大力倡导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下,我国政府绩效评估需要更加注重社会发展,体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其次,按照马克思政治学说,政府活动的本质是政治活动,反映政府活动结果的政府绩效评估理应包含政治内容。一般说来,政府绩效评估的政治内容主要体现为政府绩效的合法律性,即政府绩效必须符合国家宪法和法律精神。基于特定国情,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政治内容还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各级政府绩效必须符合党的政策精神,这是由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各项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决定的;二是地方政府绩效必须符合中央政府政策精神,这是由我国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决定的。

(2)评估范围涵盖政府活动过程。在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理论与实践影响下,我国政府绩效评估也局限于对政府行为结果的评估,这是需要改进的。我国的政府绩效评估,需要在评估政府行为结果基础上,加入政府行为动机与过程的评估,实现由单纯评估政府行为结果向评估政府行为动机、过程与结果三位一体的转变――通过对政府行为动机的评估,确保各级政府决策动机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用动机正义引领结果正义;通过对政府行为过程的评估,促进政府决策遵循规范程序,用程序正义实现结果正义。

(3)评估对象指向政府行为与不行为。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以选民满意为标准,政府行为自然以选民满意为出发点,这决定了西方国家政府只对选民关注的问题采取行为而对选民缺乏关注的问题不采取或较少采取行为。现代社会治理框架下,政府通过制定与执行公共政策履行职责。公共政策的本质是对社会价值进行的权威性分配,表现为“政府选择要做的任何事,或者它选择不去做的任何事”[15],“既包括了政府的行为,也包括了政府的不行为”。[16]这表明,政府的行为与不行为都是政府公共政策的具体体现。我国的政府绩效评估,既要评估政府行为,也要评估政府不行为。一般说来,评估政府行为与不行为包括以下两点:一是评估政府在哪些方面应该作为而无所作为,表明政府没有履行应有职责;二是评估政府在哪些方面不应该作为却有所作为,表明政府行为超越了职责权限。我国各级政府必须有效执行中国共产党的各项政策,评估我国政府行为与不行为还包括两个特殊含义:一是通过评估政府行为,考察各级政府在哪些方面积极执行了党的政策;二是通过评估政府不行为,考察各级政府需要在哪些方面提高执行党的政策的积极性。

(4)完善政府整体评估体系。从根本意义分析,西方国家各级政府权力均来源于选民,这决定了它们对各自选民而不是对上级政府负责。因此,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呈现针对单一层级政府评估的总体态势。近年来,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开展的后公共管理改革运动出现了整体政府理念,以克服新公共管理运动产生的政府碎片化状态,其政府绩效评估也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整体评估。但是,西方国家各级政府权力来源相互独立的政治制度没有改变,这决定了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的总体态势没有也不可能发生根本转变。目前,我国政府绩效评估也在单一层级政府或单一政府部门进行。从总体角度分析,我国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决定了下级政府服从上级政府并向上级政府负责,地方政府职责由上级政府授予并受其制约,我国某一层级政府绩效既由该层级政府也由上下层级政府决定。因此,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应由单一层级政府转向政府体系,具体体现为:一是区分不同层级政府权限,在各层级政府权限范围内评估政府绩效;二是将某一层级地方政府绩效与上下层级政府绩效结合起来,形成上级地方政府对下级地方政府绩效负责的评估体系;三是将同一层级政府不同部门的绩效结合起来,形成对某一层级政府绩效的整体评估。将政府绩效评估由单一层级政府转向政府体系,有助于发挥我国政府的整体功能,确保各级地方政府有效执行中央政策。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美]多纳德・莫尼汉等. 绩效管理改革的效果:来自美国联邦政府的证据[J]. 公共管理学报,2012(2).

Donald Moynihan .et al..The Effects of Performance Management Reforms: Evidence from the United States Federal Government. Journal of Public Management, 2012(2).

评估心得体会范文4

关键词:政府绩效评估;评估主体;评估指标体系;评估结果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9-0047-03

引言

政府绩效评估自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兴起以来,许多发达国家就把绩效评估作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和利器,并在冲破庞大臃肿的官僚体制和提高政府公信力等方面效果显著。西风东渐,政府绩效评估的研究成为目前中国公共管理学界所研究的前沿课题和重点内容,同时也是我国各级政府在行政管理中普遍关注的问题。

当前中国进行的政府体制改革正是一场旨在达成政府职能切实转变的深刻而艰难的“政府革命”。党的十明确提出,“要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同时指出,要“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推进政府绩效管理”。湖南省政府也提出了推进“四化两型”建设和富民强省进程。基于这一背景,我们从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出发,依据政府绩效评估动因原理和价值取向,学习和借鉴国外政府绩效评估的经验教训,重新审视湖南省政府绩效评估的相关问题,注重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创新性研究,无疑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课题。

一、湖南省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现状

2009年,十七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行政府绩效管理和行政问责制度”。与此同时,各地政府不断地总结政府绩效评估的经验,并与学术界一起共同探索适合本地区的绩效评估模式,力图总结提炼出各具特色的政府绩效评估的评估指标体系。但从全国来看,基本上还处于探索阶段,在实践的力度和效果上也不平衡。

湖南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政府绩效评估,并于2009年4月颁布了《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政府绩效评估工作的意见》(以下称《意见》),自此在全省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逐步开展绩效评估工作。《意见》还要求:“政府绩效评估工作自上而下,逐步推进,到2013年,基本建立湖南特色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

目前,我省开展的政府绩效评估基本上还停留在自己评自己的阶段,评估中的公民参与还非常有限,并且各市(州)发展也很不平衡。其主要问题有:

(一)评估主体单一

长期以来,我省的政府绩效评估都是由政府主导的,评估的主体主要限于政府内部的评估者。在这种评估模式下,政府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政府管理和服务质量的好坏,完全由政府自身说了算,这不仅难以保证政府绩效评估结果的真实可靠性和客观公正性,同时也使得政府的运作得不到应有的监督和约束,政府权力的滥用也在所难免。比如,在《2012年湖南省绩效评估实施方案》(以下称《方案》)中,其“日常评估”只是通过“自我评估”和“跟踪评估”来完成,基本上看不到公众参与的身影,其评估结果自然也难以得到社会及公众的信服。

尽管在《方案》中也提到“公众评估”是进行综合评估的一种方式,这表明在实现评估主体多元化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改进和创新,体现了公共责任的理念和服务政府的精神。但与国外的成熟做法相比,这种“公众评估”在组织方式、评估内容、评估方式和运作程序等方面都还缺乏具体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很难摆脱政府主导的影子,政府绩效评估主体多元化的发展还任重道远。

(二)评估路径单向

我省的各级政府是一个层级式的官僚制结构,上级政府(或部门)掌握下级政府(或部门)的人事控制权和资源分配权,下级对上级唯命是从。对于政府绩效评估而言,单向的评估路径不仅不利于政府权力的相互制衡,也难以保证评估的客观性和全面性。从我省政府绩效评估的实践来看,绝大多数地方政府重视的是政府部门的自我评估和上级评估,评估活动常常通过自上而下的直接评定来开展,而下级对上级的直接评估则很少,即使有些市(州)进行了一些自下而上的评估探索,也往往流于形式,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三)评估过程封闭

就政府绩效评估活动本身的特点来看,政府绩效评估本质上是一种信息活动,多渠道的信息来源有利于提高评估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在目前公共管理体制下,政府和公众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社会公众对政府的运作机制并不十分了解,这就导致政府绩效评估带有很大封闭性、神秘性,评估过程的透明度和公开化不够,这样的评估不但影响了社会公众的知情权,也很大程度地降低了评估活动的权威性。

(四)评估力度不一

按照《意见》的要求,各市(州)逐步开展了政府绩效评估工作,但由于领导认识的不平衡,导致评估工作开展的力度不一。总的来说,长沙市比其他市(州)要好,长株潭地区和湘中北地区比湘南地区和湘西地区要好,市(州)政府所在地城市比所属县城要好。

(五)评估指标褊狭

从湖南省各市(州)绩效评估的实际情况看,评估指标过于注重规模、总量和速度等数量性指标,忽视效益、质量、民生等质量性指标,这不利于反映我国政府管理未来职能变化要求。比如经济增长总量、财政收入、招商引资等指标。临时性任务指标多,可持续性指标少,这不利于反映政府组织自身能力建设的要求。比如,重点建设项目、电子政务、为民办实事等指标。而反映政府在长期促进社会效益、保证社会公平、减少行政干预等方面的指标却几乎没有。而且很多评估指标无法量化,比如和谐平安建设、教育文化、电子政务、法制建设等指标。

(六)评估方式落后

目前,湖南省各级政府绩效评估对现代信息技术、分析技术和预测技术的运用乏善可陈,更多的还是使用自上而下的指标考核和考察核实,而公众评议则主要运用问卷调查和网上评议等方式,这使得政府绩效评估所需的大量数据的存储、分析、快速查询难以实现。以永州市为例,从其《2011年全市绩效评估情况通报》来看,其评估方式就是将指标层层分解到各县区(管理区)各部门,加强督察,狠抓落实。这种上级对下级政府的考核,并非是政府出于自身发展的需求,这必然会造成只注重目标的完成而忽视对考核结果的分析等问题。在年终评估中,对各单位还进行了公众评估调查和内部评估,而公众评估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这种评估方式所产生的评估结果,其真实性和客观性就会大打折扣。

二、湖南省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对策创新

作为一种对政府绩效进行综合判断与评价的系统化过程,政府绩效评估不仅是考量政府行为的效率高低和政府管理结果好坏的依据,而且还影响着政府部门的工作质量和价值导向。

科学发展观要求树立科学的政绩观,科学的政绩观需要科学的绩效评估来保证。政府绩效评估作为政府再造的重要内容和根本性措施,已经成为改进政府管理的有效工具。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促进湖南“四化两型”和富民强省建设的背景下,必须进行对湖南省各级政府绩效评估的创新性研究,形成具有湖南特色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

(一)重构以人大为核心的评估主体体系

现在很多文献都相继提出了“评估主体多元化”、适当引入“第三方”、“加强公众参与”等观点,以弥补政府内向性评估所产生的缺陷。但这些观点显然并未否认政府在绩效评估中的主导作用,所给出的解决对策无非是力图打破政府单一的评估模式,在政府之外引入多个评估主体,形成一种“外部评估”和“内部评估”相结合的模式。换句话说,这种没有核心主体的多元主体论,其实还是默认政府自身是核心主体,其他评估主体仅仅是政府主导下的一种补充。

选择评估核心主体是重构评估主体体系的首要问题,具体到中国的政治实际,对核心评估主体的选择就必须考虑两个重要因素:即政治性和力量性。也就是说,政治性保证评估活动不偏离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力量性保证评估结果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基于这样的考量,第三方和社会公众因其“力量性”不足而无法成为主导政府绩效评估的核心主体。

按照政府绩效评估的本质是“一种有力的监督工具”的思想,人大对政府的监督是基于其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宪法地位,以及“一府两院”权力派生于人大的政治架构。因此,将人大作为政府绩效评估的核心主体,是基于我国客观现实考虑的选择。绩效评估的核心主体确定为人大后,人大需要建立起一种能够切实保障第三方和社会公众在评估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制度和机制,摆脱以往评估中公众主体实质上缺失的弊病,并摆脱自身作为国家权力机构在思考问题上可能出现的偏颇。重构以人大为核心主体、第三方和社会公众为辅助主体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将使绩效评估的结果更为有力、客观和可信。

(二)推进政府绩效评估的法制化进程

从国际发展来看,规范化、法律化、制度化已经成为当前国际上政府绩效评估的主要趋势。在我省,目前尚无一部完善的法规对政府绩效评估进行系统性规范,各级地方政府绩效评估都是根据湘发[2009]10号文件的《意见》,这对于规范我省的政府绩效评估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其缺乏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各市(州)在评估过程中,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制定实施方案,随意性较大,导致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工作的持续性不强,且使评估工作流于形式甚至助长腐败。

在今后的实践中,我省必须完善各级政府绩效评估制度,提高其规范化和法制化程度,依法明确我省政府绩效评估的相关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对绩效承诺、绩效报告以及绩效审计等方面形成规范的制度体系,以加强政府绩效评估的效率和持续化,为提高政府绩效评估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提供保证。

(三)在科学界定政府职能的基础上设计评估指标体系

对政府职能进行科学的界定是开展绩效评估的前提。政府的职能定位必须是有限而且合适的。政府职能定位的准确与否,直接决定绩效评估指标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我省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应当围绕推进湖南“四化两型”建设这一中心,按照科学合理、简便易行的原则设计指标体系,评估指标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依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及对政府职能的分析,结合我省的具体情况,可选取“经济发展、社会和谐、行政能力”三类标准作为一级指标框架,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我省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见表1。

本套指标共有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9个,三级指标31个。

在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一、二级指标主要是指标分类,三级指标是有具体指向的指标。一、二、三级指标之间具有内在逻辑性,下一级指标支撑上一级指标。指标本身有明确的导向性,引导政府行为走向科学化、规范性、服务化,将各级政府部门工作逐步地纳入到政府绩效管理体系当中。

(四)着力强化绩效评估结果的有效利用

绩效评估的结果是进行绩效评估的价值所在,对绩效评估结果的利用程度和利用方式直接影响评估本身的功能和权威性。绩效评估结果的利用中可能会出现两个极端:一是绩效评估结果使用形式化,绩效评估结果与奖惩、资源配置等绩效管理环节相脱节;二是绩效评估结果使用高压化,采用“一票否决”、“末位淘汰”等激进措施往往导致被考核对象杜撰假数据、假信息来应付。这两种运用绩效评估结果的方式都脱离了绩效评估的本意。对于绩效评估结果的利用,必须要与各级政府官员的待遇、晋升等紧密挂钩,用于政府工作人员的考核与管理。同时,还应将绩效评估结果引入政府工作计划,根据评估结果有针对性地改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与质量,切实改善政府形象。

参考文献:

[1]唐琦玉.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问题与对策――以湖南为例[C].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2011.

[2]桑助来.中国政府绩效评估报告[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

[3]孙洪敏.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民生解读[J].行政论坛,2011,(3).

[4]何凤秋.政府绩效评估新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评估心得体会范文5

本科教学工作状态评估是学校对二级教学单位年度教学工作的完成情况、各教学环节及教学管理的规范性、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效果、取得的教学业绩、出现教学差错或教学事故等本科教学情况的自我评价。目前,我国高校虽然都制定了一系列的质量保障文件和评价机制,例如学生评教、督导评价、同行评价、学籍管理规范和考务管理规范等,但普遍没有把它们综合运用起来对高校内部的教学单位进行全面的教学评估,从而未能及时帮助教学单位全面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整改。本科教学工作状态评估恰恰能解决以上问题,把高校教学单位各方面的教学工作联结起来,根据学校的规划和需要对教学单位的本科教学工作状态做出全面的评估,引导各教学单位规范管理,保障和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2 开展本科教学工作状态评估的必然性

教学工作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高等教育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①的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服务,欢迎您的光临lunwen.   1KEJI AN.  C OM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并全面启动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不仅是各高等学校面临的主要任务,也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

从1990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令第14号)规定:学校内部评估是加强学校管理的重要手段,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评估的基础,同时强调学校内部评估的重要性,而高校教学评估更是学校内部评估的核心内容;到2004年教育部部长周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工作全面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在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成立新闻会上的讲话》,要求“建立经常性、每年一次的高等学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的制度……要做到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标准、评估过程、评估程序和评估结果的全部公开”;到2007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要求“继续开展并不断完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定期评估制度,把教学评估的结果作为衡量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以评促建、以评促改、重在促进教学工作、重在提高教学质量”;到 2010年5月国家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改进高校教学评估”,都明确指出教学评估的重要性。

教学评估是评价高等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也是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有力措施。从 2003年至2008年,教育部对全国高等院校进行了一轮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对各高校在进一步明确办学思想、加强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学改革与规范教学管理等多方面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不仅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也为今后各高校进一步开展自我评估、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积累了宝贵经验。

教育部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是由国家行政部门主导的一种周期长的外部评估,因此在接受教育部的评估之后,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和建立内部评估机制,本科教学工作状态评估就在这种形势下应运而生。

3 华南农业大学本科教学工作状态评估机制的建立

3.1 提前谋划,开展调研并制定评估指标体系

针对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后,部分教学单位存在的“教学投入不足、教学管理比较薄弱、教学改革亟待深入”等问题,华南农业大学自2007年开始,在全校认真组织开展了以本科教学为主题的调查研究。从2007年春开始,学校相关人员就着手制定本科教学工作状态评估指标体系,到2008年底经过多次修改最终确定了进行初次评估的指标体系。

3.2 先点后面,逐步推进评估工作

2008年,学校召开了本科教学工作会议,深入分析了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现状,针对各学院(部)日常教学管理与教学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决定采取工作状态评估的方式,对各学院(部)教学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服务,欢迎您的光临lunwen.   1KEJI AN.  C OM、各教学环节的规范性等方面,每年进行一次全面检查与评估,并于2009年1月选择了理学院等4个学院进行了2008年度试点评估工作。2009年3月,学校出台了《华南农业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实施办法》,随后,又出台了《关于各学院(部)本科教学工作状态评估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保障了学校全面开展2009年度本科教学工作状态评估的顺利进行。

3.3 聘请校外专家,确保评估的客观公正

为保证评估结果的客观公正性,2010年1月14-19日,学校聘请了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和广东工业大学的教务处处长、发展规划处处长及评估中心主任分别担任5个专家组的组长,学校的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学督导员担任专家组成员成立了5个专家组,到全校17个学院、2个教学部进行2009年度本科教学工作状态评估。专家组每天评估一个教学单位,上午通过实地考察和现场查阅资料查找各单位存在的优点与不足;下午专家组形成书面反馈意见,并直接对评估单位全体教师员工反馈评估意见。

4 完善本科教学工作状态评估方式的探索

2009年的评估流程为专家组上午到学院(部)评估,下午集中反馈意见,每天评估一个单位,最后学校汇总统一公布评估结果;2010年的评估流程为学院(部)自评,校内专家组核评,核评后直接公布评估结果;2011年的评估流程为专家组上下午各评估一个教学单位并形成评估反馈意见,第三天分别向评估单位现场反馈意见,最后学校汇总统一公布评估结果。

由上可见,学校2010年提出了教学单位自评、组织校内专家组核评和隔年学校聘请校外专家评估交替进行的两种方式。2010年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状态采取了教学单位自评、校内专家组核评的评估方式;2011年聘请省内部分高校的教务处处长和发展规划处处长为专家组组长进行评估;2012年则继续采取教学单位自评、校内专家组核评的评估方式;2013年再次聘请广东省内高校的教务处处长担任专家组组长进行评估。经过评 估方式的调整,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状态评估既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评估所需消耗的人、财、物,也给各教学单位一个自我发现问题、整改提高的机会。

5 本科教学工作状态评估取得的成效

华南农业大学作为广东省第一所开展本科教学工作状态评估的高校对广东省内高校开展此项工作起到了一定的示范带动作用。近年来,广东省教育厅组织多次召开的高校教学工作会议,多次邀请我校代表在会上做主题发言,对我校本科教学工作状态评估的经验进行总结推广;自学校开展本科教学工作状态评估以来,广东省内先后有多所高校来函来电索要评估的相关材料并派人来校交流学习。

连续五年的本科教学工作状态评估对提高学校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具体表现在:(1)本科教学工作不断得到各学院(部)的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工作状态评估的分数明显上升;(2)从评估的各子指标来看:各单位试卷、毕业论文(设计)的规范性得到逐步提高,本科生参加学院和学校科技创新项目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服务,欢迎您的光临lunwen.   1KEJI AN.  C OM的比例得到提高,各单位教师调停课比例明显下降,教师教学差错(事故)的发生次数逐渐减少等等;(3)评估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校内各教学单位的交流学习。

6 完善本科教学工作状态评估机制的探索

本科教学工作状态评估的真正目的是“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②本科教学工作状态评估表面上看是评估教学单位,实际上同时也是在评估教务处等管理部门工作的执行到位情况,在帮助教务处等管理部门查漏补缺,因此评估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为不断完善本科教学工作状态评估工作,学校积极开展了以下的工作:

6.1 根据评估结果和反馈意见,不断调整和完善评估指标体系

每次评估工作结束后,一方面,教务处会测算出各个指标的得分分布情况,认真研究各个指标权重的分配是否合理;另一方面,教务处组织相关人员到各被评估单位调查了解评估的相关情况,认真听取被评估单位的反馈意见,虚心接受被评单位教师员工的建议,适时修订存在争议的指标。这样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状态评估指标体系在绝大多数指标不变的前提下,个别指标处于动态调整之中。这样一方面保证了评估工作的稳定性,另一方面也保证了评估指标体系的不断完善,使其充分发挥“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作用。

6.2 不断规范评估过程,严格执行奖惩机制,确保评估的客观公正

在建立了完善的评估指标体系之后,能否无差异执行就成为保证评估客观公正的另一个关键所在。在近年来的本科教学工作状态评估工作中,我们发现不同专家对非量化的指标会因为理解的差异而给出不同的评分,即使同一个人对不同单位在同一指标上的评分也会存在差异。(下转第15页)(上接第12页)因此,规范评估过程,加强对评估指标的解读和说明,尽量减少评估过程中人为因素造成的差异是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状态评估中需要不断加强的一项工作。

建立评估奖惩机制并严格执行。学校自2009年首次正式评估就明文规定:对每年评估获得前三名的单位给予10万、5万和3万的奖励,对于评估不及格的单位扣除当年10万元的校内津贴;对于评估造假者给予扣5~10分等相应的惩处。2009~2013年,学校每次都特批经费对获得前三名的教学单位给予奖励,并对查处的评估造假者给予了相应的惩处。

6.3 量化教学工作状态评估指标,开发高校本科教学工作状态评估辅助软件

根据学校近几年本科教学工作状态评估工作的经验积累,在评估中量化的指标体系得出的结论是不会有差异的,非量化需要主观判定的指标在不同评估专家组之间得出的结论往往存在一定的差异。

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服务,欢迎您的光临lunwen.   1KEJI AN.  C OM鉴于以上原因,学校可以研究和开发本科教学工作状态评估辅助软件,使之能在教学过程中自动采集各项量化指标的数据,在每年年底的时候通过自动采集的数据测算出各教学单位量化指标的评估结果。这样既能最大程度上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差异,又能提高评估数据采集处理的效率,以在最大程度上真实反映各单位的教学工作状态。

与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相比,由于水平需要积累沉淀,而状态始终存在,因此本科教学工作状态评估在教学单位之间更有可比性,更容易在教学单位进行,也更能引起教学单位的重视。总之,高校应该以本科教学工作状态评估为切入点建立起完善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从而最终达到引导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目的。

评估心得体会范文6

关键词: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监管体系

食品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食品的安全是保障人们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基础。如果食品出现安全问题,将会直接对人们构成危害。所以为了能够保障食品的安全,我国构建了相应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以及监管体系,依据这两种体系来实现对食品安全的保障。然而,我国的这两种体系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在发展上还存在落后的局面,在实际的应用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就需要采用合理的措施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下面本文就主要针对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及监管体系进行深入的研究。

1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现状

1.1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面临的问题

由于以往缺乏明确的制度保障,我国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我国成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作为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领域唯一的专业技术机构,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由于成立时间较短,没有进行整体的规划与设计,技术保障能力不足,还未形成开展风险评估工作的实验室网络,只是完成了一些应急和常规的风险评估工作。(2)由于风险评估要利用现有的数据及资料对潜在风险的可能性进行科学评估,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特别是风险评估中的关键环节--暴露评估,而暴露评估的关键技术是有效获得和正确分析数据。但由于各职能部门沟通不畅,食品安全风险检测信息和监管信息收集机制不健全,缺乏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所需基础数据。(3)我国目前负责风险评估工作的技术人员较少,技术水平不高,无法承担我国目前大量的风险评估任务。

1.2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存在问题

近年来,国内频发的食品安全危机对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管理现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与质疑,频发的食品安全事故严重威胁着我国公民的身心健康,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依然存在多头管理、职责不清的状况。虽然我国颁布的《食品安全法》对不同部门标准的监管职责进行了具体划分,但依然存在职责权限划分不清的问题。落后的食品生产方式导致单一式政府监管失灵。我国二元制经济的长期存在导致了我国食品生产方式简单、粗放。主要表现在食品生产加工的过程中,小规模企业多,生产条件简陋,生产技术水平低,安全生产意识落后。

2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及监管体制中问题的策略

2.1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有效的策略

我国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上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我国的食品安全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面对这些问题,就需要依据相关的手段进行解决,做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使得食品能够得到安全保障。而具体的做法如下:首先,健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加强法律建设,将相关的法律体系进行完善,确立评估的对象,合理的划分风险评估的范围,尽可能的遵照相应的原则来展开风险评估。同时要对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的各项内容进行有效的补充和细化,将责任切实的落实到实处,依据法律进行责任承担。其次,要充分的针对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制进行规范化处理。严格的按照食品安全的具体需求来进行风险评估机制的构建。同时,加大对风险评估机制的改进,使得风险评估更加的精细化。使得食品安全评估能够有效的对一些突发的事件进行系统化的处理。另外,就是要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制中的各项内容进行公开,使得评估机制更加的透明化,这样有助于人们对风险评估机制的监督,使得风险评估的结果更加的公平和公正。在对食品安全进行风险评估的过程中,需要确立以食品安全为对象的责任条例,在此基础上,精确的划分各个岗位的职责,使得相关的工作人员都能够充分的明确自身的职责,积极的做好自身的工作,从而使得风险评估能够顺利的进行。

2.2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方面采取的措施

就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来说,需要充分的结合时展的要求进行体系的完善和改进。监管体系与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有着一定的关系,从这一方面来分析,如果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得到了完善,那么监管体系也能够得到相应的完善。可以说,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制的完善是奠定监管体系完善的基础。而要想能够使得监管体系更加符合新时期发展的要求,则首先就需要将原有的食品安全标准进行健全和改进,使得原有的食品安全标准更加的规范化和系统化,同时,要对食品安全标准等级尽可能的提升。其次,就是合理的加入一些新的食品标准条例,将食品标准尽可能的完善。之所以要这样做,就是因为社会在的不断发展的同时,食品的种类也会不断的增加,新的标准也会相应的出现。另外,食品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也会应用到各种新的元素,针对这些元素进行安全标准的划定,并及时的将这些新的标准融合到原有的食品安全条例中,就能够针对食品进行安全保障,以减少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针对食品安全标准要有足够的认识,要加大重视的程度,并进行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投入,建构相应的安全检测部门,合理的采用相应的监测技术来对新出现的食品进行检测,并将新的安全标准及时的进行制定和融合。最后,合理的针对既定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进行转型。相关部门要针对自身所具有的监管职能进行调整,使得监管职能的发挥更加具有针对性。将原有的行政部门转变为行业协会,行业协会统一展开监管,以确保食品安全监管的科学性和专业性。另外,针对食品安全监管的相关信息要进行积极的记录,确保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能够得到更为合理的应用。

通过本文的探究可以充分的了解到,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评估风险及监管体系还不够健全,其无论是在法律基础上还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都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到食品的安全检测,使得食品安全事故频发。因此,就需要相关的部门积极的采取各种有效的对策,有针对性的对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及监管体系中的问题进行解决,从而使得食品的安全可以得到进一步的保障,这样才能够更好的确保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作者:李思捷 单位:黑龙江省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

参考文献

[1]何猛.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及监管体系研究[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