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6-06 17:22:30
关键词:体育文献计量;运动人体科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中国
中图分类号:G8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10)11-0111-04
Analysis of theses written for a Master of Science degree in the human movement science specialty between 1999 and 2009 in China
LIN Hua,XIA Xue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116029,China)
Abstract: By basing their research specimens on theses written for a Master of Science degree in the human movement science specialty between 1999 and 2009 in China, the authors analyzed these theses in terms of thesis topic selection, thesis research subjects, thesis research methods, and application value of thesis research achievements, summed up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hanging trend of these theses, and revealed the following findings: with the expansion of the scale of recruitment of graduate students studying for a Master of Science degree, in the selection of thesis topics written for a Master of Science degree in the human movement science specialty, there were more fundamental application researches than pure fundamental researches and developing researches, and there were signs of inadequate novelty of topic selection, repeated topic selection, and deviation of topic selection from sports practice; the thesis research subjects are mainly animals, seldom the human body; the thesis research methods were mainly experimental methods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more thesis research achievements were applied to the competitive sport area than to mass sports fitness and scholastic phys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sports bibliometrics;human movement science;thesis written for a Master of Science degree;China
学位论文在某种程度上能够集中反映某个领域的热点问题和研究现状,是衡量研究生学习、科研能力和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本文以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为研究对象,以中国知网“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为检索数据源,检索项为学科专业名称,检索词为运动人体科学,检索范围从1999~2010年,匹配条件为精确,截止2010年5月12日,由此获得963个检索结果,其中通过筛选剔除与本研究不相关的学位论文35篇,最后将928篇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全日制硕士毕业学位论文作为本文研究对象。
运动人体科学是体育科学研究内容的一部分,是研究人体从事体育活动过程中人体变化规律的科学,包括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心理学等,基本属于自然科学的研究范畴[1]。根据体育科研成果的性质可将体育科学研究分为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和开发性研究3类[2]。其中基础性研究又可分为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两类,而应用性研究和开发性研究又常被归为一类,以“应用研究”统称[3]。
1硕士学位论文选题
选题是科学研究工作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英国著名科学家贝尔纳[4]曾指出:“课题的形成和选择,无论作为外部的经济技术要求,或作为科学本身的要求,都是研究工作中最复杂的一个阶段。一般来说,提出课题比解决问题更困难。”因此,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2002年以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大多是以生物学传统的动物实验、生理生化指标测定、技术动作分析等微观实验研究为主,而近些年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逐渐采用一些新技术手段,如蛋白质组技术、基因芯片技术、激光共聚焦技术等,在运动性心脏、骨骼肌以及运动性疲劳方面的研究也有所突破,从传统的生物学研究向多层次、全方位开展跨学科研究,以系统整体观点来综合宏观和微观研究,依托基础性研究突出应用研究。
由表1可以看出,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应用基础性研究论文有509篇,占54.85%,应用性研究论文次之,有327篇,占总数的35.24%,而开发性研究和纯基础性研究论文数仅占8.19%和1.72%。
结果显示,纯基础性研究和开发性研究选题较少,虽说运动人体科学隶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具有应用基础性研究课题的属性,但其本身还是存在着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的内在结构,只有各研究类型均衡发展,才能够有效促进整个学科研究的进步。因此,在研究生学位论文这个特殊科研群体中,应特别注重科学研究的均衡发展。
从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分析来看,研究内容丰富,选题方向多样,能够体现当前运动人体科学研究领域的新热点、新问题。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医学、体育保健学等传统研究方向的研究内容不断深化的同时,一些新型的研究方向也逐渐呈现在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中,如低氧训练的生物学基础、高原训练和运动员机能监控、人体功效学、生物力学研究及运动器材研发、体育工程学等。
2002年以前运动人体科学硕士学位论文研究集中,在骨骼肌生理、心血管机能、疲劳与恢复、营养、激素及内分泌、机能评定、免疫等方面,研究高原训练、代谢方面的论文分别有7篇和6篇[5],而现在硕士学位论文研究高原训练和代谢的增加到37篇和96篇。如今运动人体科学硕士学位论文在传统研究领域更加深入,同时还有些新的研究内容不断增加,如基因多态性与运动能力的关联性研究、纳米技术、蛋白质组学技术、中医保健以及运动人体科学网络教学平台的建立等。不过,近年一些研究如基于核磁共振的代谢组学方法、自由基生物学等生物工程技术已应用于运动人体中,但硕士学位论文中还甚少涉及。
运动人体科学是体育教育训练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基础[6]。交叉和综合选题成为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中的普遍现象,不仅涉及到同级学科不同方向之间的交叉选题,还涉及到同级学科之间和跨学科之间的交叉选题,使研究课题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因此,运动人体科学研究生在进行论文选题时要拓宽研究视野,突破思维局限,敢于创新呈现更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2硕士学位论文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科研论文根据研究目的所选择和组成的客体,本文通过对928篇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梳理,发现以动物模型为研究对象的有409篇,占44.07%;以运动员为研究对象208篇,占22.41%;以军人、老年人、患病者等为研究对象的有104篇,占总数11.21%;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有93篇,占10.02%;以少年儿童为研究对象有67篇,仅占总数的7.22%。
由此可见,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硕士学位论文以动物模型为研究对象最多,而以人体为研究对象的论文,选择的群体相对广泛,选择研究对象最多的是运动员,其次是大学生,少年儿童相对较少。
3硕士学位论文研究方法
一门科学的发展依赖于研究方法手段,而研究方法的发展有利于该科学的发展,运动人体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它的发展直接影响着体育科学研究的进程,作为体育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的发展同研究方法手段发展也是分不开的[7]。从本文分析的硕士学位论文看,大部分论文能够从多层次、多角度、多学科的范围研究问题,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实验法、访谈法、测量法等,采用最多的是实验法,这也符合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研究特点。而与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学位论文多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等[8]不同的是运动人体科学论文的研究习惯以实验为基础,以客观量化的数理统计为依据,以观察法、访谈法、文献资料法为辅助研究手段进行多种方法综合运用的研究。
从质与量的角度可将研究方法分为比较、归纳、分类等的定性分析法,数理统计的定量分析法及运用数理统计而仍以定性方法研究的半定量分析法。在本研究中发现,运用定量分析法研究的学位论文占总数的63.79%,定性分析法研究占13.69%,半定量分析法研究占22.52%。其中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体育测量与评价研究采用定量分析法的分别占82.27%、80.53%、70.15%。结果充分体现研究论文多以定量数据分析为主。
4硕士学位论文的应用价值
动物实验在生命科学、医学等研究中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巨大作用,也成为生物学、医学的一门主要研究方法,是探讨生命奥秘、人类疾病机制及治疗等不可缺少的手段。运动人体科学与生物学、医学一样,同属于自然科学的分支学科。单从研究对象选择可以看出,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多以动物实验为主,大多数运动机制是在动物实验中实现的。近年来,随着基因技术的日益发展,各种基因表达形式也逐渐成为运动人体科学研究的热点。
研究动物的优点在于动物具有广泛的遗传基础,个体差异较大,在模拟人体运动的某些研究中是比较有用的,其实验结果也带有一般性和普遍性,尤其在选择一些诱发性动物模型时,能够在短期内复制出大量模型,并能严格控制各种条件,使复制出的模型运用于不同研究目的要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如能正确的掌握和运用动物实验方法,可使实验者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同时还能获得可靠的实验结果,减少研究的盲目性。但动物实验同时存在着很多缺陷。运动人体科学毕竟是要研究人运动的一些机能机制,动物的发生发展过程、运动特征及环境与所效仿的人类运动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在体育领域中,从实用价值角度看,人体实验的研究更能直接说明问题。
纵观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发展,根据科学研究的目的、任务和需要,运动人体科学硕士学位论文研究成果应多从研究人类运动的角度出发,将基础理论研究合理运用到运动实践中。
除了以动物模型为实验对象外的519篇论文中,研究成果与竞技体育有关的论文230篇,其中基础性研究63篇,应用性研究119篇,开发性研究48篇,主要研究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与训练监控,运动员身体恢复的手段和方法、新技术、特殊仪器应用于运动员训练等。如低氧训练是当前运动训练研究的热点之一,在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中有40篇论文与低氧训练的机制及应用有关。
从多维角度思考,研究成果的“社会化”既是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也是衡量体育科学研究社会价值的最好尺度[9],在运动人体科学领域,除服务于竞技体育研究范围外,在全民健身范围内,人类健康与健身运动领域也应得到重视,大众体育的发展,必将接受运动人体科学理论的指导,并将体育纳入“一级预防”的“预防医学”框架之中。在我国推出《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10]。在运动人体科学硕士学位论文中与群众体育有关的研究有115篇,占总数的22.16%,主要研究包括不同运动方式对人体身体形态、机能及身体素质的研究,各种力学负荷对人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慢性病患者的运动健身指导方案,“现代文明病”的根治及抗衰老与体育运动保健的研究,人体体质健康状况及因素分析,不同人群运动健身的特点与方法,运动与营养膳食处方的指导等。
近年来我国的肥胖症患病率呈上升趋势,肥胖少年的增长比例更大,成为儿童时期一个重要的健康问题,儿童单纯性肥胖可作为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等诱发因素之一。学校体育也成为现在体育科学研究的领域之一。学位论文的研究涉及到学校体育的有174篇,其中包括对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状况、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状况、不同运动对学生生理机能评定、体育院校学生专项教学训练素质等。
5小结
运动人体科学是一门综合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对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分析,发现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研究生论文选题多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纯基础研究及开发性研究比例相对较少,选题方向不均衡,但随着体育科学研究领域研究内容日益发展,创新性研究课题也将成为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的必然趋势。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对象大多以动物模型为主导,继承自然科学研究传统的研究模式,但为了能更好在体育运动领域发挥运动人体科学研究的作用,直接采用人体实验将是运动人体科学应用于运动实践的突破点。在设计实验,采取合适的研究对象是科研论文成败的关键,在硕士论文研究中应重点考虑如何将人体实验与动物实验的优势相结合。
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还是以传统的实验研究与定量分析法为主流验证结论,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多元综合方法应用将在今后运动人体领域科学研究稳步发展,移植更新更有效的研究方法必将成为体育领域科学研究的重点。
从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整体分析来看,其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应用价值更多的还是局限在竞技体育范围内,应用于大众运动健身以及学校体育领域相对较少。
参考文献:
[1]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2006-2007体育科学学科发展报告[R].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 黄汉升. 体育科学研究方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王瑞元,周越. 体育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现状与展望[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1):1441-1445.
[4] 贝尔纳J D. 科学研究的战略[G]//科学学译文集.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5] 张瑞华,朱晗,张哲,等. 对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研究生论文选题的分析[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9):1232-1234.
[6] 张雪霞. 从学位论文选题的跨学科现象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J]. 体育学刊,2006,13(1):88-91.
[7] 黄翠,藏威,李国金,等. 运动人体科学研究方法的现状及展望[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13(7):1367-1370.
[8] 方千华,黄汉升. 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方法的调查与分析[J]. 体育学刊,2007,14(2):127-130.
【关键词】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模糊综合评判;指标体系
0.引言
教育硕士是具有特定教育职业背景的专业性学位,主要培养面向基础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的高层次人才。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评价不仅反映了学位申请者本人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也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集中体现。学位论文标准论文质量的评定是个复杂性的评价与决策问题。模糊综合评判是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的综合评判方法。该方法不同于经典的综合评判;而是模糊技术同经典的综合评判理论相结合。使用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即用模糊数学对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事物或对象做出一个总体的评价。本文采用模糊评判方法进行评价。首先采用文献调研法确定评价的指标体系,其次通过模糊数学的方法建立评判模型,然后设计开发设计网上论文评价系统,来解决论文评价问题。
1.建立评价体系
1.1确定指标体系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不是学术型学位,也不同于其他专业学位,它是专门为从事基础教育职业的人设置的一种专业性学位,其授予对象主要是在基础教育战线工作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因而,在评价标准上,区别于学术性硕士,通过使用文献调研法,查阅大量教育硕士及相关专业的专业硕士的培养文件、论文评价标准和学科论文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内容,并综合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导师和学生的意见,初拟指标项:一级指标4项,二级指标10项(见表1)。
表1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评价标准
1.2模糊综合评判方法
在实际工作中,对一个事物的评价常常涉及多个因素或多个指标,这时要求根据多个因素对事物做出综合评价。模糊综合评判是对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事物做出全面评价的一种有效的多因素、多指标的决策方法。它根据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是模糊数学中应用的比较广泛的一种方法,能较好地解决模糊的、非确定性、模糊性问题的解决。具体原理如下:
(1)确定与评估有关的各参数集:评价因素集U=
,...,r 表示因素ui的评判结果,rij=1 。结合表1,可得U={论文选题,知识能力,论文水平,答辩表现},V={好,较好,一般,较差,差}。
(2)因素集中诸因素对事物的影响各有不同,所以需对每个因素设置相应的权重,表示成U上的模糊集A=(a.a,...a) ,其中a=μ (u)表示因素 u对评判对象的重要程度。一级权重A=(0.2,0.3,0.3,0.2)。
(3)评判结果为:=。=(b,b,...b),其中b=μ(v)表示评语uj 在评判结果中占的权重。
(4)归一化 ,使bj=1 。
最终结果的处理根据上述算法,可按照最大隶属度原则,取中最大隶属度对应的评价结果作为最终评价结果也可以根据评价集中各一级影响因素的标准值及其权重,计算其加权平均值。
2.教育硕士学位上评价系统的设计
2.1设计思想
本系统的总体目标是运用模糊综合评判理论,构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的动态评价体系,提高论文评价决策的科学化、智能化水平。设立通用的数据处理功能,并允许用户根据需要对评价指标体系作及时调整,实现层次变化、评价指标重定义、权重重新分配等功能。针对用户使用的特点及分布情况,在网络结构和应用软件功能设计过程中,计算机处理透明化,处理过程自动化,具有较强的通用性。
2.2系统结构
教育硕士学位上评价系统采用层次结构,包含系统管理、指标管理、网上评价、评价对象管理几个部分,可进行用户、评价对象、指标数据的维护和管理,数据的采集和报表打印等操作,系统有较好的完善性维护功能。当发现数据处理方法不够理想时能按用户的某些要求进行处理直到较理想为止。
(1)系统管理模块。该模块分为密码与权限管理、用户管理、登录管理等几个部分。用户管理主要用于密码修改、学生基本信息录入;登录管理对不同用户划分不同的权限,用户分为系统管理员、评审专家、一般用户几种角色,系统管理员负责指标数据的维护,评审专家针对评价对象按照指标进行论文评价。
(2)指标管理模块。维护评价体系的各类指标及权重,包括了增加、修改、删除指标及权重,并允许用户根据需要对评价指标体系作及时调整,评价指标重定义、权重重新分配等功能,保证(下转第31页)(上接第14页)指标体系的导向性、科学性、合理性。
(3)网上评价模块。网上评价是该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完成模糊综合评价的过程包括数据的采集、处理、统计查看结果及打印报表等功能。采集专家对某论文的评判,通过对系统自动采集到得模糊评判记过的量化,可得到评判结果集{U1,U2,……Un},模糊变换后得到模糊集{R1,R2,R3,……Rn},从而得出模糊评判矩阵R,最后按照模糊评判算法计算。评价的最终结果可存储在数据库中,也可进行报表打印输出。
(4)评价对象管理模块,主要完成对被评价对象即学位论文的管理,包括对评价对象的增加、删除、查看管理,对已评价对象进行数据输出和评价结果分析功能。
3.结束语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是一个复杂性评价问题,网上论文评价系统采用模糊数学模型综合评价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的质量水平,针对各评价指标之间的内在关系和评价系统的模糊性,利用模糊数学方法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进行建模,所得到的量化值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论文水平的实际情况,可根据系统需求,调整指标内容和权重,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龚艳丽,梁纯生,周珊珊,孙娜.研究生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科技成果纵横,2007,(1).
[2]欧阳明,饶钦焕,杨维.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评价系统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
(1、3.东北师范大学,吉林长春130117;2.吉林省教育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摘要: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一种具有教师职业背景的专业性学位,其目的是面向基础教育领域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它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等方面与学术型学位有着明显区别。文章从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课程学习内容、学位论文撰写三个方面对教育硕士的实践性特质进行了分析,指出提升教育硕士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突出教育硕士的职业性特征是其实践性特质的核心。
关键词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实践性;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11—0001—02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1996年设置的,目的是面向基础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领域培养高层次人才。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变化,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目前,招生学科、专业基本涵盖了基础教育的全部领域,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招生体系和培养模式已经形成。
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现状梳理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为基础教育工作者获取硕士学位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目前,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有两种培养模式、三种学习方式、三种招收对象(见表1),虽然培养模式和学习方式各不相同,但培养目标和重要性是一致的。
随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的扩大、招生对象范围以及专业领域的不断拓展,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问题也日渐凸显。有的培养单位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与学术型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划等号,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论文开题及答辩等环节上均无明显差别。对于教育硕士而言,着重提升其教育实践能力,突出其教育的职业性特征非常重要。所以,有必要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实践性特征进行具体的分析,以便在培养过程中能更好地贯彻和体现其本质特点。
二、教育硕士的实践性特质
教育硕士的实践性特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培养过程中的实践性,即在教育硕士培养的各环节中,体现出与基础教育紧密相连的特征;二是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的专业实践环节。具体如下:
(一)培养目标以“专业实践为导向”
首先,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是:“通过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使其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反思能力,为成长为优秀教师和教育家奠定坚实基础。”这就要求教育硕士系统地学习新知识,掌握学科的前沿,并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基础教育的教学实践。所以,实践性特点应贯穿于整个教育硕士培养过程的始终,这也是其以专业实践为导向的核心所在。
其次,培养目标中的“专业实践为导向”体现为:教育硕士与教育学硕士是有着本质区别的。“教育硕士学位是一种具有教师职业背景的专业性学位,它在学位设置、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等方面,与教育学硕士学位有明显的不同”。教育学硕士属于学术型学位,学术型学位的培养方式以研究性为主。教育硕士属于专业学位,专业学位的培养方式以课程学习和教育教学实践为主,但更强调的是教育实践。
最后,培养目标中的“专业实践为导向”还体现为:不同类别的教育硕士其专业实践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目前,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有两种培养模式、三种学习方式、三种招收对象(见表1),但培养目标和重要性是一致的。因此,要细化教育硕士的培养过程,在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上,依据不同类别教育硕士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对于全日制教育硕士,要加强其实践性锻炼,提高教师教育的技能;对于在职教育硕士,要加强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并服务于教育实践;对于师范生教育硕士,则应加强网络学习中的监督和考核,注重假期面授的实效性。
(二)课程学习内容与实践相结合
教育硕士所有课程的设置均要与基础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相连,要突出实践性,密切结合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课程的设计要突出课程学习中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与运用。
以某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的课程设置为例:
教育硕士的课程以模块方式呈现,共分为4个模块,分别为:公共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教育实践研究。总学分至少为34学分。
公共必修课程为6门(12个学分左右),分别为:政治理论、外国语、教育的心理学基础、教育的社会学基础、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课程与教学论专题。
专业必修课为4门(10个学分左右),其中有3门课程是根据各学科、专业研究方向进行设置;一门课程是根据各学科、专业的特点进行自主设置。
选修课程的学分不少于6个学分。选修课程分为公共选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所设置的公共选修课程基本是围绕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而设定的,如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内容、教育政策法规方面的内容、中小学班级管理方面的内容等;专业选修课程由各专业自主设置,但不得少于两门课程、4个学分。
教育实践研究模块为6个学分左右,主要以“档案袋”的方式呈现,包含教育硕士研究生在教育见习、实习和实践研究等方面的体会与收获。
(三)学位论文凸显实践性
1.论文选题要有实践价值。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的选题要源于教育硕士所从事的教育教学或教育管理工作,并且在研究学科和研究方向范围内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点。论文选题要来源于基础教育教学实际、教育教学领域的研究课题或现实问题,要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2.论文写作要与实际结合。论文撰写要在大量占有充分详实的文献资料,或实地调查访谈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写作过程中要着重体现运用教育教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实际案例,体现教育教学改革与实验成果。论文的撰写时间应不少于8个月。
3.论文答辩要体现实践特色。教育硕士论文答辩可采用答辩会、研讨会等方式进行。可以将论文答辩与观摩课、示范课等教学活动相结合,也可以将论文答辩与研究的课题相结合,多种方式,灵活体现,突出其实践性特色。
[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实施办法(暂行)[Z].2010,5.
[2]董盛.教育硕士:历经十年招生体系形成[N].中国教育报,2007,11,09.
[3]杨秀莲.网络环境下免费师范生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探讨——以D大学课程的设置与实施为个案[J].电化教育研究,2012(9).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
作者简介:张兴平(1972-),男,山西朔州人,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孙恒(1986-),女,辽宁海城人,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北京102206)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6-0051-02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无论是规模还是质量都有了更大的需求。原有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特点是:培养目标单一,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不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规模过大,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规模过小,学位类型和涉及职业领域还比较少等。因此为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改革和调整原有研究生培养模式成为研究生教育改革中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为此我国开始了硕士研究生主要面向应用型的教育阶段,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已成为现阶段及未来研究生培养的一个主要方向。
一、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概况
1.发展现状
为满足经济发展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加快硕士研究生教育结构的调整,从2009年开始我国推出了“全日制专业型硕士”,面向应届毕业生,除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外,各专业学位硕士点均可接收推免生,毕业颁发毕业证、学位证。2010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改革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全日制专业学位开始单独报名,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并行。在总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人数不变的情况下,减少学术型硕士名额用以增加全日制专业型硕士。3年来,全国共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约143万,其中,专业学位硕士30.9万,专业型硕士招生计划所占总计划的比例由2009年的约11%增加到2011年的30%,而学术型硕士所占比例相应减少[1]。专业领域也大幅度拓宽,增加了19类专业硕士,全日制专业学位达到38种[2],例如金融硕士、应用统计硕士、税务硕士等。因此,我国专业硕士在短短的几年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2.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中外现状对比
国外专业学位起步早,发展较快。美国是世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专业研究生教育,目前已经成为美国研究生教育的主体。美国与英国的专业学位与学术型研究生对应,分为专业硕士和专业博士两个层次。专业硕士学位种类众多,一些专业硕士学位如建筑硕士、教育硕士等培养规模非常大。从美国社会来看,很多行业把专业硕士学位看作是进入行业、个人发展提升的重要依据。而学术型硕士学位只是一个过渡学位,是攻读博士的准备阶段,主要的研究任务还是由博士来完成[3]。我国的专业学位开始于1991年,是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定的。为了调整优化研究生教育类型结构,进一步完善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推动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模式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模式转变,积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到2011年3月,我国硕士专业学位达到39种,博士专业学位达到5种,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干领域。具有研究生专业学位授予权的培养单位50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679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66个,累计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超过100万人。我国已经初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制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社会对专业硕士缺乏了解,需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社会认可度
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开始于2009年,第一批的硕士研究生主要来源于调剂考生,即从报考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队伍中根据国家线及各院校的实际情况,录取部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2010年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始独立招生,但实际还是大部分来自于调剂考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从招生来源看,并没有得到应届生的普遍认可和肯定。同时第一批全日制研究生还没有毕业,正处于找工作的时间段,企业和社会的认可度也不得而知。目前无论是社会、企业,还是学生对专业硕士的定位都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因此应加大宣传力度,使社会尤其是用人单位对全日制专业学位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2.促进师资转型,建立双导师制度
自2009年开始调整研究生教育结构至今仅3年的时间,我国招收了大量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种类增加到38种,同时增加了大量的专业学位授予单位。但与此同时我国各研究生培养单位仍然是以培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为主,没有了解熟悉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的教师队伍,大部分的教师没有专业学位教育的实践经验。教师队伍与全日制专业学位的发展不同步,使得很多学校的全日制专业学位学生还是跟从学术型的导师。
因此,首先要加大导师队伍培养,对学术型教师进行实践性的培训和考察,增加专业学位教师深造和培训机会,选拔优秀的专业学位教师,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师队伍,加大与国际院校的合作力度,引入工程经验丰富、学位教学经验丰富的学者。目前,华北电力大学在师资培养过程中非常注重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提出教师队伍的“工程化”,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青年博士教师去企业参加为期一年的实际工作,该措施有效地提升了教师的实际操作技能。
同时还应大力推进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的双导师制度,企业导师具有丰富的实际经验,而学校导师理论功底比较雄厚,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从学生入学就开始双向培养,从课程学习、毕业论文(设计)开题到实践,两个导师同时指导,从两个方面进行教育和培养,借此学生能够从企业中得到更好的教育机会和实践机会。比如目前华北电力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和项目管理专业硕士就采用双导师制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课程设置应突出应用型
相对于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我国开始实行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的时间还不到3年,对其课程的设置方面缺乏经验。课程设置仍是以理论课程为主,课程体系一般包括公共课程、基础理论课程、学科理论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专业课程没有体现学科特色和专业优势,培养目标定位和专业发展上不够明确,没有与学术型的研究生形成本质的区别。另外,课程与实践环节脱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是以书本讲授为主,学生缺乏实际动手能力和现场分析能力,同时在学术研究方面的课程又较学术型研究生较少,导致全日制专业学位的研究生不能很好地找到自己的课程学习重点和专业定位。
所以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应明确目标,定位准确,全方位体现专业优势,将教学与动手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加大实践性教学,面向企业现场,将技术得以应用产生的起因和技术革新发展过程展示给学生,并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动机,增强学生自身参与知识建构的积极性和自觉性[4]。同时对于会计、资产评估、金融硕士等专业可以增加职业认定方面相关课程。
4.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实践基地
专业学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全日制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硕士的最大区别就是专业硕士在研究生期间能够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
研究生参加实践的人数和形式都在增长,部分高校也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但是研究生到企业进行实践的过程中,工作类型大都以事务性工作为主。这样的实践并不能给专业型硕士研究生良好的锻炼机会。所以在专业实践环节更应该体现和落实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学校应加强与科研机构以及企业之间的合作,可采取与研究机构或企业设立研究生工作站、校外实践基地等方式加强全日制研究生的实践过程,形成课堂实践、科研实践和企业实践的多种类实践模式。在这方面,华北电力大学依托电力企业和电力设计院,陆续在河北电力研究院、华北电力科学研究院、云南电网公司等国内多家研究机构和企业设立了研究生工作站和实习基地,为培养专业硕士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比学术型硕士要求有更多的实践经验和应用能力,要求学校有实践培养基地,对学校的教育经费和培养方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应积极响应教育部号召,做好全日制专业学位建设,促进教育结构转变,加快应用型人才建设步伐。在教育教学方要重视教学条件、实践基地和导师队伍等方面建设和经费支持,加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运用统筹兼顾的思想协调好学术型和应用型研究生的共同发展。
5.改革学位论文管理工作
专业学位的论文应该遵循专业学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着重于应用课题的拓展或现实问题的解决,使课题具有明确的行业领域背景、职业背景和使用价值。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应在技术上体现新意,预期的研究结果能够促进技术的进步[1]。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不应该与学术型研究生的形式相同,应弱化理论研究,突出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可以考虑采用设计、实验、调研报告等形式。
高校鼓励和提倡研究生通过实践发现并结合实践单位的具体问题开展学位论文研究,好的专业学位论文通常会解决实践过程中的一些疑难问题,能为实践单位带来有一定创新和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同时实践单位也较容易从研究生中物色到本单位急需的应用型人才[5]。
三、总结
为优化硕士研究生招生结构,调整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宗旨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正在快速发展。目前的培养模式不能完全适应专业型硕士的培养,应从师资、课程、实践、论文等多个环节进行改进,以满足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需要,为社会提供合格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少华.关于全日制专业学位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对策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11,(4):59-61.
[2]王静,王敏,屠幼芬.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成为考研新选择[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21):22-23.
[3]上官剑.中美工程硕士教育体制之比较[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1,(2):
73-75.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概况
西方很多国家在专业学位教育上起步较早,发展迅速。美国是目前世界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最发达的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规模不断扩大,种类不断增加,已经成为美国研究生教育的主体。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层次与学术型研究生学位层次对应,分为专业硕士和专业博士两个层次。20世纪90年代,美国专业硕士学位获得者人数已占整个硕士学位获得者总人数的55以上。哈佛大学2001~2002年度授予学位总数6791个,其中学术性学位2438个,占学位总数的36%,专业性学位4353个,占学位总数的64%。从美国社会来看,很多行业把硕士专业学位看做进入行业、个人发展提升的重要依据,尤其在工商、教育、工程和护理等领域。在英国,硕士和博士层次也都按研究型和专业型两个导向来培养,根据英国教育统计机构数据显示,2003年至2008年期间,英国每年授予的课程型研究生学位(专业研究生学位)数占授予研究生学位总数的比重平均为75%左右。
二、我校建设工程领域项目管理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方式及管理体制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由大连理工大学和企业联合培养。学部选择一批知名的、有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相关企业作为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及生源单位。先后在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中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直营总部;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建立企业实训基地7个。实践基地的运行由学部与企业双方共同管理。双方协商成立基地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基地的运行,协调双方的合作。双方分别指定一名实践基地联系人在协议有效期内负责具体联络工作,项目联系人负责定期交换信息,沟通和协调双方关系。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双导师制,一位来自学校,另一位导师为企业与本领域相关的高级工程师。通过半年的研究和实践,目前已经建立企业导师队伍16人,其中全部为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其中4人为博士学历,10人为硕士学历,2人为学士学历。在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本学科点以导师(组)为主体的学术群体的整体优势,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硕士研究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学术氛围;同时,通过硕士研究生到企业参加工程实践,结合导师的科研课题、科技项目以及企业的研发课题开展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等,培养硕士研究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导师(组)负责工程硕士的日常管理、学风和学术道德教育、制订和调整硕士生培养计划、组织安排开题、指导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和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等。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行研究生院、学部、企业三级管理体制。研究生院全面负责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培养、管理以及学位等各项工作。项目管理专业所在的建设工程学部建立以研究生教务工作办公室为主。三级管理贯穿整个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为了规范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部、学校及联合培养企业签订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点的三方协议书,用以约束和规范工程硕士的培养,并为其提供法律保障。同时,学校、学部及校内导师(组)应积极同培养企业、企业指导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沟通和联系,加强对工程硕士培养过程的动态管理,形成学校—学部—企业—工程硕士的完整信息管理网络,保证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教学和实践活动高质量、顺利地进行。
三、我校建设工程领域项目管理工程专业硕士学位论文标准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以应用研究为主,侧重其解决工程中关键技术难题及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培养高端实践性工程“精英”人才为目标,根据培养方案要求、学位论文工作需要依据硕士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背景,以拓宽其专业基础、培养其全方位的工程能力。学部一直根据企业对于工程硕士专业需求完善培养计划,各环节严格把关。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申请答辩前需完成不少于两万字的学位论文,并按照学部要求对论文进行,重合率大于等于20%的学位论文,填写《建设工程学部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审定意见表》,经导师审定签字后,须在规定时间内对学位论文进行修改,修改后进行二次、审定,重合率满足硕士学位论文要求后方可参加答辩。经过二次后仍不满足要求的学位论文,不能参加本次学位论文答辩;半年内完成论文修改,经过、审定、符合要求后,方可再次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学位论文答辩时,答辩委员会首先对审定意见表进行审核,确认学位论文无问题后方可进行学位论文答辩。学部学位评定分委员在评定学位论文时,首先对学位论文审定意见表进行审核,确认学位论文无问题后方可进行学位论文评定讨论等。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实践,与解决相关领域重大工程技术问题、实现企业进步和推动产业升级紧密结合。选题既可以是应用基础研究中的实际问题,也可以是高新技术和重大工程技术的开发研究。论文选题需经导师(组)和联合培养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及技术部门确认,认定为实际项目课题方可开题进入论文研究工作,以保证课题的实用性等。
参考文献:
[1]焦新.加大力度调整硕士研究生教育结构[N].中国教育报,2009-03-03.
【关键词】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
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概述
1、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概念。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是具备特定教育职业背景的专业性学位,是为基础教育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教育教学人才的有效途径,开展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是以加强基础教育教师骨干队伍的建设为目的,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发展历程。1996年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并通过了《关于设置和试办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报告》,拉开了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序幕;1997年,教育部在国家部分重点师范大学开展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工作的试点;2006年3月,教育部正式宣布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结束试点阶段。从1997年北师大等16所首批教育硕士培养单位开始招生,到目前为止已达57所。招生对象也经历了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由最初只招收普通高中现职教师或管理人员,到1997年招收普通中学教师或教育管理人员;1999年至2001年,增加了其他中等学校文化基础课专任教师和有中学教师职务的教研员或干部;2002年批准幼儿园和幼教工作者报考;2003年招生对象又扩展到政府机关教育部门中具有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务的管理人员。至此,一个全方位涵盖基础教育战线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招生体系已经形成。
3、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我国研究生培养制度有全日制与非全日制两种,两者平行互补,共同构成完整的学位与研究生体系。从1996年至今,我国相继颁布了多项有关教育硕士培养的政策,逐渐形成了多样化的培养模式:在职人员攻读教育硕士的培养模式;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模式;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模式;免费师范生攻读教育硕士的培养模式。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是指通过国家规定的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或按照规定免试录取的学生,在学习期间不承担工作任务,在国家规定的时间内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要求,并获得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是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突出特点。
二、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研究
1、课程设置。教育硕士的课程设置是以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按照一定比例组合成有层次、有关联的课程体系。目的是通过传授系统而完整的学科知识,实现对本学科领域知识的创新与发展。现有教育硕士培养院校的课程设置是按照《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要求,分为学位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三类。查阅相关文献发现,按照学分分配比例,我国培养教育硕士的院校可以将课程设置情况分为三种类型:学位课、专业必修课学分比重对等;专业必修课学分少于学位课;在学分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实践性学分,辅助课程培养。
2、教学方法。教育硕士以课程学习为主,注重案例教学,强调实践环节。在国外的专业学位教育中,特别重视实践。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注重的是对培养对象的基础教育教学和管理中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
3、培养年限。目前,各高校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年限均为两年,第一学年在校集中脱产学习,修满课程学分;第二学年回原单位开展实践并撰写学位论文,参加答辩。采用这种培养方式可以使学员把时间和精力集中投入到学习中,充分吸收消化课程内容,有效利用学校资源,对知识进行深入系统的学习。
三、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单一,缺乏指导性和个性。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是具有特定职业背景,培养目标的定位是面向21世纪具有高素质、高水平,具有现代观念和教育、教学工作能力的中小学学科骨干教师或管理人员。但是随着规模的扩大,教育硕士培养目标也表现出一些问题。从总体来看,培养目标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目标单一,培养出的人才没有个性;二是忽视教育硕士的特点,造成与教育学硕士的混同。
(二)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专业学位特色不突出
1、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采取学分形式,课程设置的重点在学位课程、专业必修课程。这两者都侧重于基础类课程,各学校设置比较一致,传授的是本学科的基础知识。而学位课程所占的学时较多,必然削弱对学科专业知识的掌握。
2、课程设置缺乏专业性和实践性。在课程设置结构中,公共课所占比重偏高,学科专业性不突出,没有体现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特性。强调理论的完整性,却忽视了专业知识的更新。而各院校对教育硕士的实践活动要求差异较大,在执行过程中往往不重视这一环节。
3、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缺乏整合性。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要求学位获得者既具有良好的学识修养和扎实的专业基础,具有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能胜任相关的教育教学工作,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结合实践,开展创造性的教育教学工作,并能够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课程的设置使教育学门类的课程与学科专业课程相冲突。如何在教育硕士的培养过程中融合,使教育学门类的课程知识在实践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
四、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建议
(一)明确培养目标,落实应用型的培养理念。教育硕士培养目标既是开展教育硕士培养工作的出发点,又是教育硕士教育的归宿点。明确我国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面向基础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是教育学硕士的显著特点。要求教育硕士的服务定位在基础教育一线,教育硕士不仅要掌握教育理论知识,更需要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去。
(二)调整优化课程结构设置,加强实践性。为提高我国教育硕士的质量,培养单位应参考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参考性培养方案,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对教育硕士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和改革。首先,合理安排公共必修课和专业类课程,突出学科特色,重视实践性课程。其次,要考虑到课程设计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体现开放性和实践性,增加与教学密切相关的课程。
(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培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方式是以课程学习为主,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案例教学,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加强实践环节,合理安排教育实践活动。首先,教学方法上组织互动和研讨。强调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课堂系统讲授,使学生建立比较完整的教育科学理论。其次,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学术讲座,开展系统的知识讲授、专题讲座,将课堂讨论与自学相结合,系统讲授与专题研究相结合。提供参与一定的科研活动与实践操作,强调经验与体验的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