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金融论文范例

硕士金融论文

硕士金融论文范文1

从以上的状况描述可以发现,当前国的金融学实践教学存在一些问题。第一,缺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的无缝对接。虽然专业方案在这方面都是做得很好的,但金融学专业如果没有长效的、稳定的实践硬件环境的支持,方案的执行总是会出问题,如果一门课、一个实践活动无法实现,其整个的专业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内容都会变得零散不堪。第二,当前体现民族特征的方法与手段无法完全支持民族院校金融学专业的教学目标。通过上面的总结,可以看出无论是案例、讨论,还是实习和活动、报告,都不是可以长期实行的实践方案。第三,金融理论、实务、民族特征未能形成一个统一体。金融理论是西方发达国家流传下来的理论,是与国际接轨的理论;金融实务是能够使金融企业、金融从业人员赚钱的实务;而民族特征是体现地区文化、民族文化的特征。这三者的有机结合不是仅靠一些小的案例分析或是活动与报告能够紧密融合的,必须由理论研究这个桥梁作支撑才能有结合的可能。

二、新体系的构建

(一)新体系概述

新体系可以归结为三个平台,即实验室平台、学术实践平台、专业实践平台。实验室平台用于支持各类课内外实验活动。

课内实验方面,首先将金融专业所有课程按实务性质分为理论课和实务课,分别对理论可与实务课开设实践环节。理论课的实践目的在于强化理论,为理论联系实际打下基础。为了满足学生考研、考证、就业等多种需求。理论课可进一步细分,打通课(如国际金融、货币银行、西方经济学)要进一步强化考教分离,并且考试内容要与研究生考试、证书考试等专业考试的内容相挂钩,学生将来无论选择就业还是考研,都具有扎实的基础。剩下的非打通课中,专业基础课一部分可以划分为偏理论的,一部分可以分为偏实务的。所有的专业课程的内容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都是由浅入深,有宏观到微观的,因此,偏宏观的课程尽可能划为理论课部分,偏微观的课程尽可能划为实务课程,这样可以避免实践环节的重复。课外实验方面,用于支持学生开展课外实验项目,以及使用一些辅导学生考证的软件来帮助学生考取金融类的就业证书。学术实践平台主要是将教师科研、研究生科研与本科生科研联系起来,为三者提供一个合作学习的平台。在此平台上,本科生可以了解到教师与研究生从事的科研项目,可以参与其中并获得一些科研经验。对于有考研需求的学生来说,学术实践平台可以为攻读硕士提供一定的条件。

专业实践平台主要是针对一些无法在实验室又无法实习的内容提供的平台。由于金融企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实习环节是很多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专业实践平台就是解决这种矛盾的途径。在这个平台中,可以考虑与金融企业合作开展一些活动和讲座,定期邀请金融企业中不同部门的人员专门对学生学习中可能面临到的一些实务问题进行解答。在毕业论文的环节上还可以进一步创新,可以邀请实习合作单位与本院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甚至可以尝试将毕业论文做成毕业设计,使学生通过一定的模拟操作总结经验,进而形成毕业设计成果。

(二)西北民族大学的经验

以西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专业为例。金融学专业已经拥有了设备比较先进的金融综合实验室。理论课与实务课同时依托于实验室平台开展实践教学。理论课主要使用实验室的各种数据库进行小课题的研究。小课题的研究可以依托经济学院的少数民族经济硕士点的教学,其研究范围应定位为服务于民族地区的金融事业发展、经济发展。

教师在这个环节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研究能力,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小课题的研究要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可以实行多年级、多专业合作,鼓励学生同社会学、民族学专业的学生合作;教师与学生的合作;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合作,多门课程的教学协作,例如《SPSS实用技术》、《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课程可为课题的研究提供方法指导。鼓励学生在四年中对一个问题,通过不同阶段的学习作深入研究,直到最后作成自己的毕业论文。在对一个问题作深入研究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成果可以转化为课程论文、毕业论文、甚至是各种比赛所需的论文。通过做初步的学术研究还可以为实务课程的实践铺平道路。实务课的实践环节从目前的条件来看,只能依托于实验室的各种模拟操作软件。除了课内作实务模拟之外,还可以依托实验室平台,进一步开展各种活动。目前西北民族大学的金融学专业已经开展了较多的专业活动,但还没有与实验室接轨,也没有形成理论教学实践成果的转化。如果将来学院的金融学专业可以建立长久的证券、银行、保险实习基地,实验室的模拟操作可以作为前期的基础训练和业务补充。

三、总结

硕士金融论文范文2

一、导言

随着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越来越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热门话题。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从2009年开始加大了研究生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力度,计划到2015年实现全日制专业型硕士与学术型硕士各占一半的目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迎来发展的春天。[1]因此,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现状研究越来越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以CNKI学术总库(2002—2011年)关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文献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和内容分析法,从文献数量、相关的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数量、专业学位类别、比较研究文献、中文关键词等五个维度展开统计分析,试图阐述国内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研究现状和趋势,以期为今后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二、样本选择

1.抽样。打开CNKI学术文献总库,输入主题“专业学位”并含“研究生教育”进行高级检索,且对每篇文献进行诸篇查阅,以确保检索结果的准确性,检索出2002—2011年这十年间的1199篇文章。检索日期为2012年3月25日。从中剔除年鉴、记者报道、日报、人物与学校介绍等非学术文章,得到有效样本1047篇。

2.对样本的讨论。研究的样本是中国CNKI学术总库“学术文献总库”收录的2002—2011年有关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文献。学术文献总库里的文献总量万篇。CNKI(ChinaNationalKnowledgeInfrastructure)即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它是全球信息量最大、最具价值的中文网站之一。目前已集结了7000多种期刊,近1000种报纸以及众多的博士、硕士论文,会议论文,图书以及国内外1100多个专业数据库,其信息内容是经过深度加工、编辑、整合并以数据库形式进行有序管理的,有明确的来源、出处,内容可信可靠,可以作为学术研究、科学决策的依据。对于教育研究热点的分析,可以通过关键词数量的变化来判断。关键词出现频次的升降变化,从一个方面透露了研究热点的形成和转移,因而也可以帮助人们预测某一领域今后研究的走向。[2]CNKI系统的主题标引类型恰能反映出学科的属性以及研究热点、发展方向,能较好地提供给用户与学科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相吻合的文献,[3]因此所取样本是全面、有效的。本研究对样本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检索结果按被引频次排序。《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是研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主要来源期刊,最高被引文章是2006年翟亚军等人发表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上的《我国专业学位教育主要问题辨识》。

三、统计结果与分析

1.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研究的文献数量统计分析

近10年来,有关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文献数量总体呈增长趋势。从2009年开始,文献数量明显增加,平均增长率为55.3%,其中,2010年的增长率就到达68.2%;从图1中可以直观的看出,10年来,国内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研究情况呈上升趋势。在2009年之后,上升趋势增强,在2010年,增长趋势更加明显。2009年和2010年是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历程中十分重要的年份。2009年,教育部加大研究生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力度,将扩招的硕士研究生全部作为专业硕士进行培养;2010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7次会议审议通过了19种新增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分别将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大力推动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着力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等内容列入2009年、2010年工作要点,将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作为当前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4]随着政策的出台和相关会议的召开,我国专业学位研究教育开始加速度前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同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改革密切相关。

2.对研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研究甚少,10年中仅44篇,占文献总量的4.20%。从表3的数据变化上看,文献数量呈波浪式增长,高峰值出现在2005年和2011年,且2011年的论文数量最多,其中硕士学位论文占主要部分。从论文数量的变化趋势上看,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数量的增长速度最快,2007—2009年有缓慢下降趋势,2010年趋于平稳,2011年急剧上升。之所以会出现上述的变化,与2009年和2010年的政策改革有直接关系。学位论文体现的是创新,是研究生经过2或3年的努力做出的学术成果,前期的准备时间是1或2年,2011年恰是呈现研究成果的一年。不过,研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博士学位论文数量极少,10年中仅有4篇,数量是硕士学位论文数量的1/10,在2009-2010年,研究趋势缓慢上升,2011年缓慢下降。相对而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仍未引起在校博士生足够的关注。硕、博学位论文是经过整个研究生学习生涯的深入研究取得的学术成果,在学术研究成果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在校研究生作为学术创新中的主要群体,所研究的领域是引领这一领域发展的主要激流。因此,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有待依赖在校研究生在相关方面的科学研究。在校研究生作为学术群体中主要的研究主体,更应该拓宽视野、前卫创新,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层剖析,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另外,通过对硕、博学位论文所采取的研究类型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学位论文的研究类型以理论研究为主,实证研究的较少。

3.对不同专业学位的文献数量统计分析

除了将专业学位分类统计外,剩余的文献均归类到其他综合论述的文献上(见表4)。由表4可以看出,国内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研究,以某一个专业学位为研究对象的研究甚少,合计379篇,仅占总研究文献的36.1%。所研究的专业学位类别共29个,文献数量大于10的仅有9个专业。分别是工程、临床医学、教育、农业推广、体育、公共管理、军事、法律、艺术。其中,以工程硕士为研究对象的最多(75篇),其次是临床医学硕士(57篇)、教育硕士(56篇)。目前,研究生考试共有39个专业开设了专业硕士。其中,对应用统计、税务、保险、资产评估、出版、林业、应用心理、建筑学、城市规划和审计等10个专业学位的研究处于空白。从表4的数据变化上看,对29个专业学位的研究基本都处于震荡波动的变化形态中,并且在2009年开始呈现上升趋势。由于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当前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在理论、经验方面尚有不足。“我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俗称‘应用型研究生’)教育始于1991年,但在近20年时间内发展缓慢。直到2009年,在全国招收的40多万研究生中,专业学位研究生仅占大约10%。在社会上,专业硕士一直处于被边缘化的地位。”[5]但是,随着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关注程度逐渐加深,相信国内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研究会迈向一个新的台阶。例如,2011年3月18日,我国设立了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指导委员会涵盖的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有:金融、应用统计、税务、保险、资产评估、法律、社会工作、警务、教育、体育、汉语国际教育、应用心理、艺术、翻译、新闻与传播、出版、文物与博物馆、建筑学、工程、农业推广、兽医、风景园林、林业、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护理、药学、中药学、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会计、旅游管理、图书情报、工程管理等领域。涵盖的博士专业学位类别有:教育、兽医、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杜玉波强调,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当前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领域。[6]可以说,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有着极为良好的发展势头,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研究是一项亟待深入开展的课题。#p#分页标题#e#

4.按照同国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比较

研究进行统计由表5可以看出,国内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研究,比较研究的文献甚少,仅有42篇,2011年的文献数量最多(13篇)。以美国作为比较研究对象的论文数量位居第一,相关文献有27篇。其次是日本(5篇),数量与美国相差4.4倍。由此可知,国内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研究主要以美国作为比较对象。其中,秦春生的《中美教育硕士教育比较研究》为最高被引文章。2002—2011年比较研究情况整体呈上升趋势(见图4),并在2010年急剧上升。美国是专业学位教育的发源地,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从发展完善(1970年)至今有42年的历史,已形成完整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因此,是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主要参考对象。“日本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刚刚起步,其蓝本取自美国,虽然目前还仅仅处于初步的模仿阶段,起步比我国还晚,但鉴于我国目前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并不完善,与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要求还有不小的距离,因此关注日本高等教育领域发生的这一重大变化仍有必要。”[7]古罗马著名学者塔西陀曾说:“要想认识自己,就要把自己同别人进行比较。”在科研工作中,同国外的相关领域进行比较研究是重要的研究途径,有助于研究者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本国的教育状况,把握教育的普遍规律,取得权威的研究成果。

5.对专业学研究生教育的研究热点统计

“通过关键词标引频次统计分析某一时段的学术热点和升降趋势,是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和路径。尽管此类基于数量的评析往往较少涉及热点问题本身的具体内容和意义,但是只要分析的时间段有一定的长度,收集的数据充分且具有足够的覆盖面,则此种研究方法就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8]表6显示,关键词总个数排名前七位的分别是:“(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744个)、(研究生)培养(模式)(163个)、工程硕士(65个)、(教育、培养)质量(保障)(58个)、临床医学(53个)、问题(现状、对策)(53个)、教育硕士(49个)。由此可以得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工程硕士”、“质量”、“临床医学硕士”、“问题(现状、对策)”、“教育硕士”等是近10年国内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研究热点。这个结论也印证了的统计结果。从中也可以看出涉及比较研究的关键词相对较少,仅有“美国(比较研究)”(32个)。另外,“应用型人才”(6个)、“结构”(5个)、“学位制度”(5个)等关键词尚少,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更应该注重这方面的研究。值得说明的是,表6中没有教学、导师等与之相关的词语。尽管培养模式的简化公式:培养模式=目标+过程与方式(教学内容和课程+管理和评估制度+教学方式和方法)中包含着教学部分,但将其作为关键词,专门进行思考和研究的还未受关注。国内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学方面和导师队伍建设方面的研究处于弱势。“教学如何教”、“教师哪里来”都应该成为今后研究选题的重要方向。

四、结论

硕士金融论文范文3

全球化下高等教育水平作为一国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日益受到重视。金融危机后的挑战与机遇为我国金融教育改革提供了契机。长期以来扩招政策引发的教学难度增加、学生教育质量降低、研究生教育本科化、学生就业难等一系列问题迫切要求金融教育实施改革。而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最高层的研究生教育,特别是代表最新发展方向的专业学位硕士培养工作成为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金融教育改革的迫切性

(一)外部因素

目前我国金融教育改革面临的外部因素主要来源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与长期扩招政策带来的遗患。首先,发端于美国、蔓延至欧洲的这场世界性金融危机,其突发性、冲击性、广泛性、破坏性到目前为止已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全球化、网络化、工程化的金融业发展特征要求现行的金融学科教学制度、教材和教学内容及时更新,与时俱进。其次,扩招以来的一系列问题也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制度和研究生培养方式提出了要求。扩招导致教学资源严重不足、师资紧张、研究生教育本科化。并且与社会需求发生冲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适应。因此,推进金融教学制度改革、特别是提倡专业教育化改革,改善金融业从业人员人力结构,已成为当前金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特别是我们需要培养应用型的金融学专业硕士人才来应对金融市场的发展。

(二)内部因素

近几年来,金融教育改革存在内部问题。首先,课程设置过于细化。课程的设置往往比较偏重于本专业的专业课程,结构单一,选修课程选择面窄,开设的交叉学科和跨学科课程较少。其次,课程内容的滞后性。课程上存在着的知识陈旧现象将不利于学生接受各种新的信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开拓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开展一些富有原创意义的科学研究。再次,缺乏教学手段和方法。研究生教学方式仍然与本科教学大体相同,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角,研究生在课堂上基本是听讲和记笔记,很少有机会与教师在某些问题上进行深入讨论和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专业硕士教育的国际化比较

(一)美国专业硕士教育

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其中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在世界上位于前列。其成功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严格的准入制度

在美国申请攻读专业学位的学生,不仅需要优秀的大学成绩、入学推荐表,还与研究型硕士一样,需要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这种考试制度不仅注重考察考生各种学习和学术活动的参与情况,还注重考察考生在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应用能力及出众的个性品质。

2.职业导向的培养目标

美国的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培养定位完全不同,硕士生注重培养各行各业的高级应用人才,博士生侧重于培养专门从事科学研究人才。因此,美国高校始终坚持把直接满足社会、国家发展需要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目的与范式。

3.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美国大学的教授普遍与社会、市场、企业有着密切的联系,或者有在企业界、产业界工作的经历,他们了解社会的需求,能够把实践中的课题引入到教学和科研中去,重视研究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锻炼学生对新知识的自我发现能力。同时,除了从事教学的专职教师外,在美国的很多高校还会聘请一些相应专业领域中从业经验丰富的在职高级管理者或者退休人员。

4.公正专业的质量监控

美国高校在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控中非常重视全员参与,管理者、教师和学生都参与到质量监控中来,对于质量监控的顺利开展和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的监控中,美国高校尤其重视学生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被划入到市场竞争中,由教育界或者专门的职业部门自己组织鉴定机构进行评估,这样就避免了行政力量的干预,有效地监督和保障了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

(二)日本专业硕士教育

日本的专业硕士教育于1974年启动,在日本教育部制定的《大学院设置标准》中,硕士课程目标中加入了“培养高度专门职业所需的高度能力”一条,表达了日本政府希望在研究生教育中加强专门职业人才培养的初步设想。最近30年,日本修订一系列教育法律,从根本上推动了日本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在教育模式上,日本对专业硕士教育提出诸多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不同的要求。“专门职大学院”更加重视与企业的合作,通过与企业开展协作研究、接受企业委托研究、对企业职员进行研究生教育等渠道推进产学研结合,不仅提高了研究生院的研究水平,也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另外,日本专业硕士教育对专任教师的要求也有别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明确要求专业硕士教育师资中要有一定比例的具备特色职业经验的工作者。在“教职大学院”(相当我国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机构)中,甚至要求有实践经验的教师须占专任教师的40%以上。虽然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在学分上都要求最低为30学分,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并不要求学位论文。

(三)我国专业硕士教育

我国专业硕士教育是从西方引进的,始于1991年,从试办工商管理硕士(MBA)教育发展到现在,已经陆续开办了公共管理硕士(MPA)、教育硕士(EDM)、工程专业硕士等十几类专业硕士教育。当前,我国的专业硕士教育主要是针对社会在职人员,除了极少数教育领域本科应届毕业生可以报考专业硕士研究生外,绝大多数专业硕士教育领域要求入学者具有二年以上工作经历。由于办学条件、企业制度、继续教育政策等因素的制约,当前我国专业硕士教育的发展状况不尽人意。为了优化我国研究生教育结构,增加部分优秀本科毕业生接受专业硕士教育的机会,教育部于2009年3月颁发《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若干意见》,决定自2009年起,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范围,这将有力促进我国专业硕士教育的发展。

三、培养专业硕士通过总结不同国家和地区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经验,其发展战略的共同点可为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提供启示:

(一)加快法律制度建设

我国专业硕士教育的法制法规不够健全,因此要推进专业硕士教育的科学发展,必须加强相关的立法工作。我国只有教育部文件《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是唯一规范专业硕士教育的文件。亟待修订《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相关法律,制定研究生教育专项法规。#p#分页标题#e#

(二)研究生教育的分流与统一

我国的学术型研究生教育与专业型研究生教育在机构上实行二位一体,这表明在重学术而轻职业的氛围下专业硕士教育很难发展。因此,应将这两种类型的研究生教育进行分流。除了在重点大学内部分设培养机构以外,大学之间也应该进行合理分工。研究型大学主要从事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坚守研究生精英教育,确保博士教育的优质生源。而将专业硕士教育主要由一般本科院校,特别是地方本科院校来承担,这不但可以解决研究型大学研究生教育负担过重的问题,也能使研究型大学集中精力培养研究型人才。

(三)突出产学研合作下的职业特色

专业硕士教育本质上属于高层次职业教育,但根据我国对职业教育的一般界定,普遍认为专科以下的教育才可称为职业教育,对于本科教育是职业教育一直是十分敏感的话题。尽管我国积极倡导产学研合作,但由于管理体制、利益机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高等教育的产学研合作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专业硕士教育中的产学研合作动力不足、效果不佳。要真正办出专业硕士教育的职业特色,必须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建立相关法规制度,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四)建设特色教师队伍

我国专业硕士教师队伍的一体制或双导师制都很难突出专硕教育的职业特色。根据长期指导学术型研究生的学术型导师的背景和素养,使得他们较少关注现实中的具体实践问题,导致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指导性不足。又由于产学研合作不够紧密,双导师指导制度难以实行。所以,要创造专业硕士教育的特色,提高专业硕士教育的质量,首先必须建设一支高水平且具有职业特色的导师队伍。

硕士金融论文范文4

【关键词】工程硕士.;专业实践;.产教融合.

0引言

在“新科技革命”和“新工业革命”态势的影响与带动下,工程硕士的培养受到了国家、社会和高校的高度重视。但在工程硕士的培养中目前还普遍存着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同质化严重、实践性与应用性特色不明显、与产业界协同培养机制不完善、与产业界需求适应性差等问题。对此,《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的要求。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2018年5月的《关于制订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校企联合培养是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有效方式,专业实践是工程硕士获得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还明确了专业实践是工程硕士培养的必要环节,同时强调了专业实践与课程学习、学位论文同等重要,一般要求学位论文应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可见专业实践在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同时专业实践也将作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工作重点。

1产教融合模式下开展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的现状与困难

随着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产教融合与专业实践理念的深化,各大高校逐步意识到了与产业界紧密结合,给学生提供真实的工程环境、工程任务、工程训练过程的重要性,但以产教融合的方式开展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仍处于探索阶段,实践过程中仍存在许多困难。

1.1思维固化造成改革阻力大

长久以来,各大高校普遍存在工程硕士与学术学位硕士混合培养的现象。培养单位与导师、工程硕士研究生都习惯了在校内实验室的环境中,由导师指导学生完成科研训练,很少强调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与产业界的合作,甚至很少强调对工程硕士工程应用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要求。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改革中提出的产教融合、专业实践等要求与原有培养模式有较大差别,短时间内难以得到各方的理解。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①校内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大多习惯于全程主导、安排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内容。如果要求学生进入企业开展长时间的专业实践训练,很容易削弱学生与校内导师之间的联系。②企业导师虽然具有很强的工程技术能力和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但由于工作繁忙,没有主动培养学生的意愿和精力,很多企业导师只是挂名,专业实践流于形式。因此校内导师担心研究生培养质量受影响,不希望失去对研究生学习内容、进展,以及科研成果和学位论文质量的把控。研究生本人对于工程硕士的认知往往建立在往届学生传递的经验中,在导师指导下完成学业的模式已根深蒂固,改变固有模式要求学生进入企业实践训练,容易让学生产生工程硕士不如学术硕士的想法。另一方面,学生对能否在企业中切实得到锻炼与提升,专业实践中的科研成果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学位论文是否能够达到学校标准持怀疑态度,对产教融合培养模式下毕业后能否得到招聘单位的认可等都没有信心。

1.2校企合作模式不稳定,专业实践效果难以保证

目前工程硕士的专业实践包括在企业中设立校外实践基地、企业在校内设立定向培养班、企业与高校共建研发中心等模式,从形式上建立了产教融合的通道,但部分合作模式仍存在“两张皮”的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1)校内导师与企业合作深度不够。如果不是基于校内导师与企业合作课题开展的专业实践,学生在企业进行专业实践时很难持续得到校内导师的指导,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之间缺乏良好的对接和沟通,课程教学、专业实践、学位论文3个环节间易出现断层,难以实现产教深度融合,难以促进学生在学术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两方面共同提升。(2)高校与企业在合作过程中的诉求和目标不一致。高校希望通过专业实践开发研究生的工程意识、工程思想,让研究生在真实的工程环境中得到锻炼,提升其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应用能力。而企业基于自身需求,希望学生能够直接为企业创造效益,倾向于让学生从事与其当前能力相匹配的工作,而不注重对其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同时,出于对核心技术的保护,企业也不会将核心技术研发工作交给不能承诺毕业后到该单位就业的学生,学生接触到的仅仅是辅助性的工作,难以达到研究生专业实践的目的。(3)合作层次不高,难以形成规模。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改革初期,许多高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仅仅是为了满足产教融合的要求,企业也有为获得社会影响力而配合高校建立校外实践基地的想法。但由于缺乏合作基础,高校、企业和学生之间缺乏有机结合,最终的结果往往只是校内导师与企业内某个部门或某些技术人员之间的小范围合作,企业只能接收个别学生开展专业实践,难以规模化,且缺乏系统管理与支持。

1.3制度保障体系不完善,专业实践执行困难

在国家大力推进专业学位教育产教融合的过程中,宏观层面的设计不断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理念不断深入,《意见》也提出了相应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分工。但在微观层面,要实现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高校和企业的对接,做好专业实践与课程学习、学位论文的过渡衔接,实现对各个环节培养质量的把控,仍有不少关键问题需要解决。实践开始前,要确定合作企业的标准,明确培养目标及培养过程中高校、企业、校内导师、企业导师等各方的职责,避免出现把学生送入企业后无从把控培养质量或专业实践流于形式的情况。实践过程中,要选择校企合作的形式,在确定选题、研究方法、检查分析的过程中保证研究内容的实践性和创新性,保证校、企导师对学生指导的有效性和学生实践学习的有效性。在关键时间节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检查进行过程控制。实践完成后,还要做好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职业发展情况的评价,根据评价及时调整培养计划,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逐步提升。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清晰、具体的制度加以规范,需要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实现。

2产教融合模式下开展的工程实践

在过往的产教融合中,大多是高校与企业点对点接触,双方沟通渠道不畅。高校大多占据主导地位,合作中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感而忽略了其利益诉求,合作根基不稳,效果不佳。

2.1校企利益融合,建立新型合作关系

企业可以借助高校的科研能力,取得技术研发的进展,吸引培养的学生毕业后继续为其服务;高校可以借助企业的实践资源,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①推动校内导师与企业合作。在目前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导师与企业合作紧密、横向课题丰富,能够较多参与横向项目实践工作的学生,其学位论文内容往往更丰满,评价更好,学生择业时也更受企业欢迎。因此,应鼓励校内导师转变观念,主动与企业进行科研合作。项目可来源于企业的实际应用需求,充分调动校企双方的积极性,学生也能够真正实现在校内外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参与企业核心技术的研发。②联合企业开展定向培养。尝试订单式、项目制等培养模式,以企业人才需求或横向科研项目为依托,让企业从招生或导师选择环节开始加入对学生的培养中。以学生就业和项目合作要求为向导,有利于整合校企双方的资源,加强对研究生培养的投入,实现高校、企业、学生三方利益的融合。这种模式在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中较为普遍,随着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推进,华为、吉利等企业均与不少高校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为订单式、项目制研究生培养提供了基础。

2.2搭建第三方平台,促进产教供需双向对接

高校与企业作为两个独立的群体,要及时、准确、全面地了解对方在合作中的需求,以及能够提供的实践项目和其他资源,进而建立合作关系,这需要付出较高的沟通成本。在面向企业开展的产教融合培养现状调研中,很多企业反映有意向与高校开展合作,但找不到恰当的合作方式和机会。也有企业反映虽然与高校签订了合作协议,但没有实质的合作内容。通过第三方平台获得供需信息,可以较好地解决以上问题,促进产教供需双向对接并监控合作质量。平台须具备以下内容和功能:①权威认证,提升信息可靠性。由行业协会或有关部门牵头,经地方政府认证搭建的第三方平台可以成为校企双方信息、查询合作需求的渠道,这种由行业协会等的信息公信力强,可为合作的建立打好基础。②严格监控,跟踪合作质量。行业协会能够了解企业综合实力,并判断其所提供的项目是否适合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训练。平台可以要求企业提供项目内容、企业导师资质、接收规模、培养条件、专业实践进度安排等详细信息,确立准入条件并严格把关,将优质的企业信息提供给高校。同时,可以要求校企双方定时向平台提交专业实践过程管理材料和阶段性成果材料,定期组织考核与评估,监控专业实践的落实情况。第三方平台工作机制如图1所示。

2.3政府统筹支持,加强宣传引导

为了推动国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战略部署,《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公布了财税、用地和金融等方面的支持政策。政府作为国家政策的实施推进者,可以统筹协调各职能部门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鼓励企业加大对产教融合项目的投入。例如,对企业用于开展产教融合专业实践项目的资金减免部分税收,划拨专用土地用于专业实践基地建设,设立专项基金用于学生补贴和购买保险等。政府还可以发挥号召力,宣传成功案例,对先进集体和个人予以表彰,营造良好的校企合作环境,使产教融合模式下开展的专业实践被更多高校、企业、学生和家长所理解、认可。

3细化培养制度、建立长效运行机制

合作模式建立稳固后,还需要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和保障制度,使专业实践过程处于有序的安排和严格的管理中,切实发挥实践环节在工程硕士培养中的作用。

3.1推行专业实践课题审核与双向选择制度

在专业实践开始前,要求教师(以校内导师为主)上报项目内容、合作企业、校内导师及企业导师的专业实践课题计划。成立校内专家与行业专家、企业专家共同参与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对课题项目的工程应用性、学术创新性、安排合理性等进行审核,筛选出适合开展工程硕士专业实践的课题供学生选择。校内导师、企业导师共同对选择其课题的学生进行考核并确认资格。课题审核与双向选择模式如图2所示。建立双向选择机制,可以促使校企双方在专业实践开始前充分沟通,预先安排,为实践的开展做好准备。可以将专业实践的研究内容、具体安排、成果要求等尽早提供给学生,给学生更大的选择空间。不能达到专业实践课题设立要求的导师将无法获得指导研究生的机会,这对校企双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进校企双方不断优化专业实践的内容与环节设计,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

3.2形成过程管理的系列制度

在原有的研究生过程管理方案基础上,针对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设计更加细致的管理方案,在各个时间节点严格把关。①制定校企导师定期互访制度。校内导师定期到企业实践现场了解实际项目环境与需求,企业导师定期到学校了解研究生培养相关要求,双方加强交流,巩固合作基础,共同推进专业实践进行。②制定定期汇报与评估制度。要求学生每半个月或一个月制订一次实践计划,经校企双方审核后严格按照计划开展实践工作。每个时间点计划中包括学生对本阶段工作内容及目标达成的总结,校企双方共同评估学生阶段性工作的效果,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与督促。由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抽查评估结果,加强实践过程中的实时监控。③制定专业实践考核公开答辩制度。专业实践完成后,要求学生对专业实践报告内容进行公开答辩,由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对实践成果进行考核,考核不合格者不能进入毕业论文撰写环节,避免了形式化考核降低专业实践效果的现象。

4结语

专业实践是培养工程硕士的关键环节,以产教融合的方式开展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是推进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改革和产教协同育人的有力抓手。产教融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合作模式的构建和管理制度的细化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完善,为提升高层次工程人才的培养质量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焦磊,郭瑞迎.全日制专业硕士教育专业实践绩效管理机制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8(5):43-47,76.

[2]张志霞,卢才武,范妍.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质量评价体系研究[J].科技文汇,2018(9):71-72.

[3]王振洪.校企利益共同体的价值取向及其实现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4(2):78-80,94.

[4]赵丽娜,王传毅.我国高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职责、经验、问题、对策[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2):46-50.

[5]李振武.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地方高校工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8(10):49-51,102.

硕士金融论文范文5

新疆是我国的农业大省,三农问题的解决,对于新疆长期稳定发展至关重要。目前,新疆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是资金问题,因此有必要完善农村金融市场,促进小额信贷发展。通过博弈论分析,得出农业保险能够提高信贷机构开展小额信贷的积极性,缓解农民“贷款难”的问题,这对于促进新疆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

小额信贷;农业保险;农村金融市场

一、新疆近年来小额农贷的发放情况

新疆农业发展最大的障碍是资金问题,小额信贷能否持续发展,关系到新疆三农问题的解决。就全国而言,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由于农村支行经营成本过高等原因退出农村金融市场,因此农村信用社成为县域地区小额信贷投放主体,2005年以来新疆农村基本形成了以农信社为主体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1]。新疆小额信贷始于2001年,农村信用社是发放小额信贷的主要机构。2007年的一项新疆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和中国银监会的调研数据表明,新疆农村信用社有1085家机构网点开办小额信贷业务,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年均累放额已由1999年的27亿元增至140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6%[2];2012年全区农村信用社累计投放各项贷款1382.24亿元,同比增加196.5亿元;小额信用贷款102.32亿元,较年初增加31.55亿元,增长44.58%;农户联保贷款190.79亿元,较年初增加32.69亿元,增长20.68%[3]。截至2013年11月末,新疆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余额1440.58亿元,较年初增加265.75亿元,增幅22.62%;其中,涉农贷款余额1025.5亿元,较年初增加219.55亿元,增幅27.24%,占各项贷款余额的71.21%,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的金融保障[4]。虽然新疆农信社的小额信贷规模越来越大,但是根据一项面向新疆农户金融需求调查显示,新疆有79.4%的农户有借贷需求。因此,就新疆农村小额信贷的需求而言,农信社依然不能完全满足农户的小额信贷需求。

二、小额信贷引入农业保险对于缓解农户“贷款难”的博弈分析

(一)农村小额信贷中的信用博弈分析

农村小额信贷信用博弈的参与人为信贷机构与借款人(即农户),二者均满足理性人假设。因为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缺少资金,所以只要贷款利率合适,农户一定会选择借款。因此双方博弈中,假设信贷机构有贷款与不贷款两种策略选择(贷款,不贷款),农户有还款与不还款两种策略选择(还款,不还款),农户借款金额为M,借款利息为r,信贷机构的收益为X,设农户贷款后用于生产的收益为N,其中X=M(1+r),则小额信贷中的信用博弈模型。当信贷机构选择贷款策略时,若农户选择还款策略,则信贷机构收益为X=M(1+r),农户的收益为N;当信贷机构选择贷款策略,而农户选择不还款策略时,农户的收益为N,信贷机构由于不能收回贷款,则损失所贷金额M;当信贷机构选择不贷款策略时,农户选择还款策略,则信贷机构会损失本来可以贷款给农户的利息收入,农户也因得不到贷款,损失了本来可以用贷款资金从事生产所得的收入N;若信贷机构选择不贷款策略,农户选择不还款策略,则双方的收益均为0。因此,从上述博弈来看,只有当信贷机构选择贷款策略,而农户选择还款策略时,才能达到双方效益最大化。但农户如果首先考虑的是自身利益最大化,会选择不还款策略,那么信贷机构之后必然选择不贷款,结果双方终止合作,结果造成信贷机构的“惜贷”现象。

(二)农业保险参与后缓解农户“贷款难”的理论分析

假设农户购买农业保险,如果信贷机构通过代办农业保险收取的中间费用为z;农户贷款从事农业生产,发生风险事故后保险公司给信贷机构的赔偿额为b;农户贷款经营后,有能力还款的概率为q,若此时信贷机构的贷款利率不变任然为r。则此时信贷机构的期望收益为T2,T2=M(1+r)q+(1-q)(b-M)+z。同时可知农户没有购买农业保险时信贷机构的期望收益T1,T1=M(1+r)q-(1-q)M,现对T1与T2进行比较,T2-T1=(1-q)b+z。由于q在区间[0,1]之间,发生风险事故后保险公司给信贷机构的赔偿额b>0,信贷机构收取的中间费用z>0。因此,T2-T1=(1-q)b+z≥0。说明农户购买小额保险后,信贷机构的期望收益提高了,因而提高了信贷机构贷款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户的“贷款难”问题。

三、基于农村保险引入模式,完善新疆小额农贷的措施

小额信贷与农业保险是现代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金融的大力支持。小额信贷引入农业保险机制,符合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求。新疆是我国的农业大省,也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一个省份,新疆农村地区的发展有利于加强各民族团结。小额信贷与农业保险结合,对于完善新疆农村金融市场,促进新疆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有着重要的意义。新疆农村小额信贷引入农业保险这一模式经历了数年的发展,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但仍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第一,政府作为农户、保险公司、信贷机构三方的协调者,需要强化政策上的支持,给予开办农业信贷与保险的信贷机构和保险公司更大的税收优惠。第二,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完善巨灾保险保障机制以及再保险制度。巨灾对农业生产所造成的损失是毁灭性的,一般商业保险公司无法承受如此巨大的赔偿责任,因此要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完善巨灾保险保障机制,同时需要建立再保险制度,减轻和分散保险公司农业保险的风险,提高农业保险的供给率。第三,需建立信贷机构与保险公司风险共担制度,促使信贷机构风险与收益趋于平衡,促进农村金融资源有效配置。第四,完善监管制度,增强新疆农业信贷与农业保险协同发展稳定性。第五,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政府应大力弘扬社会诚信意识,规范社会信用行为,信贷机构与保险公司通过信用评价体系共享等方式,强化农户信用在农村信贷和保险中的基础性作用。

作者:谢泽林 永春芳 单位:新疆农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参考文献:

[1]徐琪疆.新疆农户小额贷款发展问题研究[D].呼和浩特:新疆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康馨方.新疆农户小额信贷需求研究———以玛纳斯县为例[D].呼和浩特:新疆农业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硕士金融论文范文6

关键词:日元升值;人民币升值;比较

    人民币升值问题已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人民币升值将会对我国的对外贸易产生巨大影响甚至是严重后果,尤其是在世界经济还没有完全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的背景下更是如此。有效地化解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对外贸易的不利影响是我国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一环。由于人民币升值与1985年广场协议后日元的升值有许多相似性,因此,从货币升值的初始条件、原因及应对措施等方面入手,对日元升值与人民币升值对对外贸易影响进行全面深入的比较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中日货币升值的背景比较

    1.日元升值的背景

    (1)日元升值的国际环境

    日元升值的国际环境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美国周期性经济危机,由于美元汇率高估,美国对日本贸易逆差严重。同时,日本在美国的直接投资也不断增长,日本积累起的巨额经济财富使其成了世界级的银行家,而同时美国也失去了世界放贷者的地位,成为了日本最大的债务国,这就加剧了美日之间的摩擦。

    于是面临着经济萧条,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的双重压力,美国国内要求日元升值的呼声日益增高。于是美国希望以美元贬值形成弱势美元来加强美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增加出口,以改善美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现状,挽救日益萧条的美国经济。

    (2)日元升值的国内环境

    事实上,美国利益集团要求日元升值并不是空穴来风的,当时日元已经具备一定的升值基础。第一,二战结束以后,日本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地位从第7位跃升到第2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世界第三大储备货币,成功的实现了日元国际化。日本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展、对外贸易的大量顺差、日元资产需求的不断上升,都在客观上形成了日元升值内在压力。第二,日元升值是金融市场开放必然结果。随着日本金融市场由封闭走向开放,日元资产的魅力展现出来,需求的增加必然带来日元的升值。第三,日本政府相信可以通过扩大内需这一变革应付升值带来的对外贸易损失。[1]

    由此来看,广场协议的出现有外来的压力的作用,同时也是日本自身的内在要求。于是在1985年9月22日,美国、日本、联邦德国、英国和法国(即G5集团)财长以及中央银行行长,在美国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达成一揽子协议,史称“广场协议”(Plaza Accord)。广场协议自开始实施,日元汇率开始一路上扬,日元兑美元汇率从1985年的250一路上升到1987年的123.5,两年的时间下降了近50%。

    2.人民币升值背景

    (1)人民币升值的国际环境

    人民币汇率问题不单单是经济问题,也是国际政治问题。一些西方国家频频呼吁人民币升值,背后还隐藏着其他原因。首先,中美汇率之争的根源是美国希望通过人民币升值,转嫁经济危机,缓解其经济面临的各种问题。另外,日本就想通过人民币升值,打垮人民币对日元的挑战,确保日元的未来主导地位,同时也想借助人民币升值来恢复本国经济。除美日以外, 加入WTO以后,我国经济和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发展,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中国与美、日、欧盟等经济体的贸易摩擦进入高发期,这些经济体基于本国内经济和政治需要持续要求人民币升值,也对我国施加各种压力。

    (2)人民币升值的国内环境

    人民币升值的内在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长期外汇储备过量以及大量顺差所造成的。从1994年至今,我国国际收支中的经常项目均为顺差,并在2001年到2008年期间呈高速增长状态,同时,外汇储备的迅速增长,也进一步助长了人民币升值。另外,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政府招商引资政策的出台,我国的投资环境日益改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来华投资,导致人民币需求增加,这些都对人民币升值形成了巨大压力。

    于是,我国政府在2005年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有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从而形成了更富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这在很大程度上完善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发挥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我国汇率制度的变化对于我国出口贸易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影响。

    有上述比较可以看出,中日货币升值的国际因素有几分相似:两国货币升值的国际因素主要原因都是美国巨大的贸易赤字和经济危机引起的。可见,两国货币升值的幕后主导者都是美国,从国内环境上看,外贸顺差大也是中日货币升值的共同的内在因素。影响两国货币升值的国内环境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日本金融市场开放对日元升值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我国汇率制度的转变及投资环境的改善是人民币升值的重要原因。

    二、中日应对货币升值的对策和措施比较

    1.日本政府应对日元升值的对策

    (1)加速日元国际化

    日元国际化路径具有比较明显的阶段性特点。1964年,日本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第八国条款国后,日本开始在对外贸易和外汇中使用日元。1980年12月,日本修订了《外汇法》,实现了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可兑换。1984年,日本和美国共同组建了“日元—美元委员会”,发表了《日元—美元委员会报告书》,日本大藏省也发表了《关于金融自由化及日元国际化的现状与展望》的公告,成为了日元国际化真正开始的标志。此后,日本政府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扩大对外提供日元贷款、积极促进日元在国际贸易中作为结算和支付货币、吸收欧洲日元贷款和放宽发行欧洲日元债券条件等。[2]

    (2)大力发展对外投资

    1985年广场协议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开始急剧增加。1984年,日元的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为100亿美元,在1986到1988年3年的时间里,日本对外投资总额已经累计超过1000亿美元,超过了战后1951—1985年35年累计对外投资总额的837亿美元,并在1989年首次成为对外投资的第一大国。从投资结构上看,日本在产业和结构上呈现了制造业、金融业、商业,“三业并举”的多方位、多层面投资的整体格局。从投资地区上看,日本对外投资主要以发达国家为主,主要是为了绕开NAFTA和EU的贸易壁垒。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主要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主要集中在东亚等地区。#p#分页标题#e#

    (3)改善出口结构

    在高科技成为推动当今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以后,技术贸易成为高附加值的重要贸易形式。为了促进技术贸易的快速发展,日本政府大力倡导的“科技立国”政策。技术含量已经成为日本产品占领国际市场的有利武器。除了保持传统的优势产业外,日本对生物工程产业,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也进行了大力扶持,提高了日本尖端高科技产业在全球的竞争力。于是,日本出口的产品以其稳定的质量和节能环保、高科技等特点的竞争手段主导着国外需求市场。[3]

    (4)加强和亚洲国家的贸易往来

    新世纪初,整个世界经济都处在减缓增长的阶段,但是日本的进出口贸易盈余却在递增,这主要得益于东亚和东南亚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虽然日本对美出口一直在下滑,但对亚洲国家的出口却在迅猛增加。2004年日本对亚洲各国的出口和进口贸易均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在美国经济下滑的情况下,亚洲国际已经成为日本对外贸易的重要支柱。

    2.日本企业应对日元升值的措施

    (1)增加海外投资与并购

    80年代后期,日元被迫升值使日本经济开始趋于国际化,日本海外输出的商品、资本、人员也变得更加强劲。对外直接投资额,从1980年的220亿美元迅速上升到1989年的670亿美元,在1986—1991年间,海外投资总额累计超过了4 000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额跃居到世界首位。[4]日元的大幅升值促进了日本企业的海外投资。于是,日本人凭借着财力的优势,在国外掀起了购买热,仅1985至1986年度,日本企业就收买了大量的外国企业,这些企业涉及制造业、金融业等众多领域。[5]

    (2)调整产业结构

    虽然,日本的海外投资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产业空洞化,但同时产业空洞化也是产业结构升级的一个阶段,它直接促进了本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广场协议”后,日本企业开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将众多附加值低和受日元汇率动荡影响大的纺织、轻工、普通电机等行业的生产转移到海外,留在国内的主要是研究开发型企业、尖端技术和高附加价值行业。这部分行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不是价格,而是技术含量和品牌。实现了国内产业逐步由厚、重、粗、大型向轻、薄、短、小型转变,产业结构也逐步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3)改变企业经营模式

    日元升值在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也对日本企业传统管理经营模式提出了挑战。一时间各企业开始对原有的经营管理模式进行变革。由于日元升值使日本企业成本提高,企业内部管理体制受到挑战,于是日本企业针对当时的状况找到了新的管理体制。主要变化有:在企业内部的决策机制上,由协调一致到权责集中;在雇佣制度上:终身雇佣模式随着经济萧条的压力被改变。[6]

    (4)非价格竞争

    非价格竞争越来越成为国际市场上的最重要的竞争形式。在经历了两次大幅度降低产品利润以后,日本企业开始通过提高产品的技术水平、质量、功能、外形等非价格竞争方式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日本企业在加强了非价格竞争以后,对产品质量、设计、形状和品种不断进行革新,更加注重产品的附加价值,并在原材料、生产、流通及生产程序上进行技术革新,逐步实现了由价格竞争走向非价格竞争的方式来实现。

参考文献:

[1]尹延庆.日元升值对中国的启示[D].硕士学位论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

[2]陈虹.日元国际化之路 [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05):65-71.

[3]王厚双,刘向丽.日元升值与日本对外贸易政策调整的绩效分析 [J].东北亚论坛,2004(02):79-83.

[4]日元升值后引发资本输出狂潮导致泡沫经济出现[N].第一财经日报,2005-08-04.

[5]周锐.本币升值压力下国内经济的调整:日本的经验与教训[D].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2007

硕士金融论文范文7

关键词:信用社;内部审计;审计增值

近年来,随着农村信用社改制农村商业银行的进程加快,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内控合规和公司治理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在金融监管趋严、银行间竞争加剧、互联网金融冲击、金融创新等形势下,内部审计也显现出难以适应新要求、新变化的情形,改进内部审计存在的不足,实现内审增值功能势在必行。

一、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内部审计受重视程度不够。部分农村信用社存在“重业务、轻管理”情况,对内部审计不够重视,主要表现为:一是虽然按照《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指引》配足了人员,但存在人才结构失衡、专业能力胜任不强等问题;二是内部审计长期规划内容不明确。

(二)县级行社自主性差、审计重点不突出。市县级农信法人机构是内部审计主体,在提升内部审计独立性和有效性发挥着基础作用,但部分机构审计部门主要以落实上级审计任务为主,未能从自身发展需求、重点业务、高风险领域等角度考虑开展自主性审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审计重点不突出,未能充分发挥市县级行社自身“免疫功能”,定位存在偏差。

(三)审计方案更新不足、难以识别新风险。审计工作方案是内部审计人员开展现场审计的重要依据,内部审计人员根据审计工作方案开展工作,其中审计工作方案检查内容起到了风险识别作用,对审计效果有着决定性作用。随着农村信用社各项业务发展、新业务的出现,新的审计方案往往是在以前方案基础上进行修改、更新、增加内容等方式制定出来,这样制定的审计方案可能存在的问题:一是原有业务已更新,风险点已改变,但方案内容未跟着更新;二是新业务的出现,审计工作方案未包含新业务带来的风险点或涵盖不全面,造成审计人员出现不适应或难以识别新业务带来的风险。

(四)审计系统作用被忽视,工作效率低。审计系统开发和运行实现了从海量业务数据中筛选异常交易的智能化,也为内部审计人员开展工作提供了便利。但是在审计过程中,部分审计组往往会忽略掉这些系统的运用,仍以手工翻阅资料为主,使得工作效率难以提高。其主要原因:一是相关人员对审计系统运用不熟练,对其功能不了解;二是审计系统功能尚不满足部分业务审计需求。

(五)审计成果运用不佳,增值观念不强。银监会2016年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指引》明确了内部审计的定义,以及审计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商业银行稳健运行和价值提升。内部审计的增值主要体现在:一是通过审计发现内控制度的薄弱环节,为完善内控制度、堵塞漏洞提供建议;二是对审计发现的重大风险,给予风险提示,使得相关部门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损失。现阶段,部分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仍以查错纠弊、合规性为主,尚未形成以风险为导向审计体系,对内控制度、风险状况关注不够。具体表现为:一是审计建议针对性较差、内容空洞、缺乏可操作性;二是问题整改只是针对审计发现的具体问题整改,未能从意识、制度、人员、机制、流程、监管等深层次查找原因,未能识别出新风险或者制度漏洞,造成了部分常见问题屡查屡犯,审计成效不明显;三是整改标准不统一,消弱了整改的严肃性,如同样的问题,由于整改难度大,大部分被审单位对责任人进行问责,仍归为未整改问题,但也不乏部分单位将其归类为无法整改,对责任人问责视同整改;四是对于整改验收之后,未整改完成的问题缺少后续整改督导。

(六)内部审计绩效考核制度不完善、内审人员工作积极性差。部分行社虽制定了内部审计工作考核办法,但存在目标导向不合理、部分考核内容不属于内部审计工作范畴、考核办法难以落实等问题,且存在最终考核结果与实际贡献大小不符情况。主要表现在:一是内部审计工作不像存款、收贷收息等指标易于量化,有的行社默认重要问题和一般问题的分值等同,简单以检查出的问题笔数、金额作为发现问题考核指标而不关心问题的性质,导致内审人员更愿意暴露一般性问题,而忽视重要问题。二是部分行社将问题整改率作为内部审计工作考核内容,混淆了问题整改主体,内部审计查出的问题应由被查部门负责整改。三是有的行社制定的考核办法难以操作,以致于考核流于形式,难以服众。四是有的行社虽然制定了考核办法,但实际上并未实行。

二、内部审计改进措施

(一)转变审计理念,关注重大风险。首先,认识审计增值功能,提高对审计工作重视程度,增加内部审计专业性、独立性和权威性。一是改变市县级法人行社高管认为审计是浪费资源而不产生效益传统理解,内部审计不仅仅具有查错纠弊、事后监督功能,更重要的是增加企业价值。二是通过选拔培养一批具备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规范的人才充实到内部审计队伍,解决市县法人行社普遍存在的内审人员人才结构失衡、专业胜任能力不强的问题。三是管理层对审计工作提出更高要求,树立有为才有位的工作理念。从自身业务发展需求出发,提出审计项目,让审计人员明白内审工作意义就是为领导提供真实信息,提供建议,拿出真正的业绩,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使得领导满意,被审计对象满意,改变审计不受重视局面,使得审计工作变得更加有意义。其次,编制内部审计长期规划,重视农村信用社重点业务、高风险领域的审计。一是加强对信贷业务风险审计,关注贷款集中度、借款人和担保人资格能力、防范信贷资金投入“两高一剩”行业、资产质量等风险,促进信贷业务精细化管理,实现对客户区别定价,提高信贷资产质量;二是关注金融创新带来的风险;三是理财及投融资业务风险。

(二)加强审计文化建设,创造良好氛围。改变原有审计信息传达不畅,难以传达到基层一般员工情况,在市县级法人农信机构内发行审计期刊,选择典型案例从问题描述、性质、风险、整改等情况深入分析,使得基层职工明白平时注意不到或习以为常的行为可能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起到人人注意风险防控的作用。

(三)制定科学审计方案,识别潜在风险。制定审计方案前,广泛收集因业务发展、监管新要求、新业务、重点业务、高风险领域存在的风险隐患,一是充分利用审计系统等非现场审计提供的线索;二是集中讨论审计方案的科学性;三是根据以前审计结果或者接受外部审计情况,充实审计方案。

(四)转变审计思维,增加审计方式、手段,提高审计效率。首先,完善审计系统功能,提高审计科技含量。一是随着农村信用社各种信息系统建立,审计面对的是越来越多电子数据,审计系统的应用不但避免了手工审计带来的随意性,还使得审计底稿记录、取证实现了电子化,给审计人员工作带来了极大便利,大大提高了内部审计工作效率。二是审计系统的运用使得非现场审计更好的发挥作用,使得各项业务信息连续检测得以实现,为现场审计提供了重要线索,形成“非现场全业务数据连续检测、现场精准重点审计”模式。其次,增加大数据思维在审计中运用,重点在集团客户统一授信、关联企业担保、担保圈风险审计。隐性关联企业贷款从单个贷款资料上很难发现,需要综合运用大数据思维,广泛收集内部系统资料和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中国裁判文书网等外部资料。一是从企业股东征信报告显示的从业经历、住址、配偶等信息识别可能的关联企业;二是对企业的注册地址、办公地址、实际经营地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三是通过企业注册时间、贷款时间、担保关系、上下游客户进行分析;四是通过对企业的财务报表附注应收(付)款项等明细来分析可能存在的隐形关联企业;五是通过系统多个客户留存相同手机号来识别,企业实际控制人。最后,加强“实质重要形式”思维在审计中的应用,主要运用在金融创新带来的风险、资金营运风险审计。金融创新可能存在形式符合监管要求,但实质上是不符合规定的业务变相而来,如若控制不好,将会严重影响农村信用社资产质量。

(五)制定整改标准,强化审计结果运用。内审人员在审计结束后,加强对被审单位的问题整改的指导,具体包括分析问题原因,确定整改的方式,使得整改标准统一,针对内部控制薄弱环节及时制定相关内控制度,针对信贷资产风险,采取有效措施,消除风险等。内部审计人员在后续审计中客观评价整改效果,并将其作为被审单位负责人履职考核内容之一。

(六)完善内审工作考核制度,增加内审人员工作积极性。《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指引》明确了内部审计定位“监督、评价和咨询”功能,通过运用系统化和规范化的防范,审查评价并督促改善商业银行业务经营、风险管理、内控合规和公司治理效果,促进商业银行稳健运行和价值提升。首先,要改变单纯以“为查找问题而审计”的传统思想,注重对内部审计增值功能的考核。明确审计过程中发现的内部控制薄弱环节、风险提示、难点问题解决建议等均属于增值内容,一旦采纳将会创造价值(避免损失),以此来增加审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自豪感。其次,明确考核标准,实施精细化管理。强调审计人员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并根据其贡献大小给于相应激励措施。最后,要严格执行制定的考核办法,防止考核流于形式,干好干不好一个样,打击优秀内审人员积极性。

(七)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审计工作水平。一是从单位内部选取精通业务,能够熟练运用各种信息系统的人员,且具备职业道德人员进入审计队伍;二是加强对审计人员的培训,使增加其沟通、写作、分析能力,确保各类审计报告结构合理、重点突出,能最大程度发挥作用;三是建立审计人才后备库,保证审计队伍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参考文献:

[1]周彤欣.对内部审计部门绩效考核的研究——基于“平衡计分卡”理论[D].天津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2]张家晟.M银行内部审计部门绩效考核体系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

[3]李莹莹.商业银行增值型内部审计研究—以J商业银行为例[D].南京审计大学硕士论文,2018年.

[4]谭丽丽,罗志国.内部审计工作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年.

硕士金融论文范文8

关键词:快易网球;高校网球教学;文献计量学

近年来,我国逐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优化教学结构,提高和巩固综合教学质量,传统的网球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网球教学应用中有优点但也存在着缺陷。随着网球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在高校,传统的网球教学方法已满足不了当代大学生的需要,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为使网球教学与学生更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更容易学习和掌握网球的基本技术,则“快易网球”成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也越来越深受高校网球教育者的热爱。“快易”网球是国际网球联合会网球推广计划play&stay的中文名称。中国网球协会最早投入了这一项推广工作,在2008年底也推出了中文品牌“快易+乐享”,也就是“快易网球”。“快易网球”教学采用三色网球、球拍及场地来展开网球教学,其特点轻松易懂,简单易学,无需适应球性,直接可以进入角色。本研究通过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对我国高校应用快易网球教学相关研究进行整理分析,从发表年度、主题分布、资源类型、学科分布、文献来源、基金分布、作者分布以及研究层次等方面进行文献梳理,探讨“快易网球”在高校网球教学研究的主要视角、研究区域分布、现状以及发展方向,为普通高校网球教学实施“快易网球”教学法,加快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进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1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研究方法

我国中国知网(CNKI)是国内最大、资料最全且实时更新的全文数据库,是集文献、期刊、专利、硕博论文、图书等为一体的网络出版平台。可见需要了解某一学科、某一学术研究在某一领域上的前沿性或是发展状况,则CNKI数据库在收集文献时是最具有代表性与权威性。因此,本研究以CNKI文献计量学可视化对主题进行分析。

1.2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为数据来源,第一步,以“快易网球”为主题共检索91篇文献;第二步,以“快易网球”并含“高校网球教学”为主题进入高级检索,共检索61篇文献;第三步,在“跨库”选项中选择“期刊、硕士、博士”“学术刊辑”,文献分类选择“体育”,时间截至2019年7底,共检索58篇文献,最终进行人工对所有检索的文献筛选后,选定符合本研究的文献共58篇。

2我国快易网球研究文献整体概况

2.1文献发表总发展趋势分析

由图1可知,从发表年度的时间轴来看,自2008年中国推广“快易网球”,2011年就有学者发表了相关文献,可认为是快易网球发展的萌芽阶段。2011-2012年,共有11篇关于快易网球的文献,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可认为是快易网球快速发展期;2013-2014年,则发文量较少共4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可认为是快易网球发展的低谷期;2015-2016年,我国关于快易网球研究热度较高,发文量共22篇,呈快速上升的趋势,可认为是快易网球发展的高潮阶段或是快易网球发展的顶峰期;2017-2018年,快易网球发文量有所下降,应该与2016年里约热内卢奥运会有关,研究者对快易网球的关注发生转变,但2019年呈上升的趋势,可见,相关学者对快易网球在高校网球教学的研究热度依然在上升。

2.2主题分布分析

由图2可知,关于快易网球研究的主题分布:主题为快易网球有49篇、网球教学有32篇、网球教学方法有18篇、高校网球有17篇、球类运动有16篇、教学法有14篇、网球运动和普通高校各有13篇、网球课有11篇、实验组有10篇、教学理念、普通高等学校、对照组、实验研究各有9篇、网球比赛和试验组各有8篇、应用研究和网球选修课各有7篇、网球教学模式和初学者各有6篇。因此,从检索主题词的文献结果可以看出,可将主题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除了学校类型受主题检索范围限制,还包括了理论建构,如网球教学、网球教学方法等理论文献;二是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如球类运动、网球运动、网球课等文献;三是应用研究,如实验组、对照组等文献;此外,研究对象,初学者的文献虽不多,但也成为快易网球教学首选对象。由此可见,这几个方面,客观反映了研究视角较狭窄,还需从多层次多领域多方面扩大快易网球的研究范畴。

2.3资源类型分布分析

查阅相关文献,关于快易网球文章,主要由硕士和期刊两大论文类型组成,其中硕士文献共12篇;期刊文献共46篇,期刊占据主要位置。值得注意的是,在资源类型分布中未出现“博士”论文,说明了快易网球在高校网球教学研究存在很大的上升空间。

2.4学科分布分析

通过主题检索结果可知,关于快易网球在高校网球教学的研究主要分布在社会科学II辑,文献共58篇,体育学科包含在该学科之中;工程科技I辑和经济与管理科学各发表文献1篇;工程科技II辑文献共2篇;基础科学文献共4篇。说明了,快易网球的研究逐步向多个学科进行渗透,这也突出了快易网球在高校网球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这不仅是高校体育教师关注的热点,还是多学科多领域为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2.5文献来源分布分析

通过主题检索结果可知,快易网球文献来源为:当代体育科技共12篇;青少年体育共3篇;黑河学院学报共2篇;体育师友共2篇;其他文献来源共30篇。由文献来源分布情况来看,不难发现无文章发表在体育类核心期刊,这说明了,关于主题的研究论文虽不断增加,但论文质量并不高,这需要相关学者和体育工作者积极研究,深入分析问题,使快易网球朝着更深度发展。

2.6基金来源分布

通过主题检索结果可知,快易网球各类基金分布为:黑龙江自然科学基金和湖北省教委科研基金各资助文献各1篇,其他各基金资助共文献56篇。由此,说明了少数省份研究基金对快易网球的研究较为重视,也客观反映了一些国家基金对快易网球研究资助力度不够。2.7作者分布分析通过主题检索结果可知,快易网球的作者分布为:湖南科技学院的卢旭丹老师发表了3篇;广东金融学院的丁健毅老师、山西大学的梁帅老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张涛老师各发表了2篇;其他学者共发表45篇。由此,说明了我国关于快易网球的研究群体未形成一定的规模,快易网球的研究还有一定的空间性。

2.8机构分布分析

通过主题检索结果可知,关于快易网球研究机构的分布:湖南科技学院3篇;郑州大学、广东金融学院、吉林体育学院各2篇;其他机构发文量最多共39篇。由此可见,针对快易网球的研究高等学校成了主力军对我国快易网球研究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从总体来看,快易网球的研究还值得深入研究,需要一些重点高校加入其中,为中、小学网球教学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2.9研究层次分布分析

通过主题检索结果可知,关于快易网球研究层次分布:基础研究(社科)文献共36篇;高等教育文献10篇;行业指导(社科)文献4篇;基础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文献3篇;工程技术(自然)文献2篇;职业指导(社科)文献1篇。由此可见,我国关于快易网球的研究主要是理论层次的研究,实证研究的文献相对缺乏,这可能与我国快易网球兴起不到10年有关,当然快易网球的实证研究离不开理论研究,这也为更多体育教育者提指明了一个研究方向,今后快易网球的实证研究将会越来越丰富。

3结论

本文通过文献计量学分析,对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的快易网球研究文献进行了可视化分析。本文发现有几点:(1)快易网球是高校体育者关注的热点;(2)快易网球的研究视角较狭窄;(3)文献资源类型不足;(4)快易网球发展趋势逐渐向多学科渗透;(5)快易网球的文献质量不高;(6)快易网球研究力量群体还有一定的空间性;(7)快易网球理论研究文献居多。总体来说,快易网球是一种新型的网球教学方法,从主题文献数量来看,已是体育研究者关注的热点,又对快易网球文献整理概括分析,总结出当前快易网球的研究现状、热点以及发展趋势等,为今后我国快易网球在各学校网球教学研究提供了借鉴以及参考意义,促使快易网球朝着更深度、广度。

参考文献

[1]王海明.对网球专业课技战术压力训练的实验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8,24(6):77-78.

[2]郑毅,崔铁成.高校网球课中优化教学过程的实验研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教育教学研究专辑),2006,20(7):126-128.

[3]李江涛.独立学院网球选修课实施“快易网球”教学的必要性———以三亚学院为例[J].当代体育科技,2015,5(07):1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