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毕业论文范例

硕士毕业论文

硕士毕业论文范文1

利兹大学音乐管理专业的毕业项目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完成至少6000单词的论文,属于个人项目,第二种是组织完成一个音乐会或相关活动并提交至少4000单词的项目反馈研究报告,项目小组的学生人数1-6人。作者选择的是第二种方式,即选择策划音乐会作为项目研究课题,参与到此项目的学生人数最终为6人,每人均分配不同的任务和担负不同的职责。

(一)确定主题

确定项目主题的原则是发展原创性的理念原则,即以中国原创音乐为元素作为本毕业项目的立题理念。作为音乐管理专业的学生,非常希望能将优雅的西方音乐带到中国,更希望将中国传统民间音乐传播到世界各地。作者曾与导师塞维(Silviu)多次沟通、交流彼此的想法,导师非常支持作者并对中国传统音乐也产生了浓厚兴趣,鼓励作者利用本次项目设计的机会将音乐管理理论结合中国音乐元素进行研究和实践。为了强调主题,团队成员将音乐会命名为“东方艺术(TheArtofORIENT)”,简要直接地表明这一音乐活动的内容。

(二)场景设计

场景设计主要是舞台和灯光等表现形式的设计。舞台设计包括灯光、声效和舞台演员的调度等因素。音乐会上播放的是柔和抒情等特点的东方音乐,因此也要营造出与之色彩协调、气氛吻合的舞台环境。为了让观众获得一种像诗一样朦胧的意境和空中仙境一样的感觉,需要使用暖黄色光作为主色光基调,这种风格与爵士音乐表演截然不同,爵士音乐表演的颜色会随着音乐节奏频繁且急速地变化,而这种黄色暖光会随着音乐表演的变化而缓慢地逐渐变化。音乐会场大厅采用中式布置,悬挂中国结、红灯笼、京剧脸谱、大厅两侧展示中国水墨画、包括旗袍和汉服唐装等中国式的演员服饰设计等,彰显中国传统特色。在舞台的左上角有一个巨大的屏幕,每个音乐节目的背景资料可以中英文文字加图片等方式演示,能有效帮助西方观众更好了解每个音乐作品的内容。除此之外,大屏幕还实况播放音乐表演节目,并适时插入中国水墨画等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播放内容要与舞台上正在进行的音乐表演场景能够完全匹配和融合,进而更加突出中国风的主题。

(三)活动安排和推广措施

音乐会最终定于2017年5月10日4:30-6:00,即复活节假期结束后在利兹大学CCCH大厅举行。为获得社会赞助,我们与音乐厅内管理酒吧的负责人签订了协议,确保了音乐厅内的酒吧于5月10日(即我们举行音乐会的日期)全程开放,在此期间对那些持有我们演唱会门票的顾客,可享受当天购买饮料(酒水)10%的折扣。另外,团队还开展了捐助贫困儿童的募捐宣传活动,这样既能通过慈善活动将募集到的资金捐献给英国救助儿童基金会,又能起到扩大音乐会宣传效果的作用。上述这些经历让作者获得了很多关于如何有效推广音乐活动和获得社会赞助的宝贵经验。更重要的是,本次音乐会的举办,也引起了很多人对我们项目团队和项目内容的关注,很多商业人士意识到,借助类似的合作活动,他们能够从中获得更多的知名度和商业利润,影响力和利润也是衡量音乐管理能否与市场有效接轨的重要指标。

(四)曲目安排

音乐会曲目的安排不仅要考虑到音乐的风格、时长,还需要考虑西方观众的共鸣度和中西乐器的使用等因素。音乐会分为两个主要部分:上半场的演出是用中国传统乐器演奏中国古典曲目,如“春江花月夜”“秋风词”“长相思”等,使用的乐器包括古筝、二胡、古琴等。第二部分是以西方乐器为载体,演奏中国传统音乐以及流行音乐,例如将钢琴和小提琴进行组合,演奏乐曲“梁祝”;由小提琴和钢琴伴奏,陶笛作为主旋律演奏了现代音乐作品“风动草”;古筝与钢琴组合演奏了乐曲“战台风”等。关于如何举办一个成功的音乐会这个问题,金尼Kinney提供了一个有趣的观点。在他的著作中写到:“如果音乐会的开场曲目节奏较为欢快,且充满激情,它会更容易调动观众的注意力与热情②”。因此,我们选择了一首快节奏旋律的曲目《春江花月夜》作为开场曲,“战台风”曲目被安排为最后做为压轴曲目,演出效果证明这首乐曲非常震撼、达到的效果非常之好,令现场观众久久难忘。

(五)项目的管理和执行

本次毕业项目运用了著名的4P营销策略(ProductPricePlacePromotion)作为行动指导的理论基础,4P营销策略是由美国市场营销学者杰罗姆麦卡锡教授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即产品、价格、地点和推广。相关四要素可为本毕业项目的营销策划提供有效的管理和执行框架,4P营销策略的思想已被当代很多企业采用。以下作者将基于4P理论,从四个方面(产品、价格、地点、促销)分析本毕业项目的“东方艺术”音乐会的管理和执行内容。音乐会门票价格受到内部音乐制作和外部音乐市场环境的影响,由于团队对本项目音乐会进行了认真评估和定位,制订出的音乐会门票价格非常合理,销售也非常成功。基于学生和社会人士对于价格高低的接受度,团队将学生票确定为1英镑,成人门票确定为4英镑。在门票销售方面,我们推出了多种措施,例如利用线上和线下多种途径的销售方式等。其中线下售票主要集中在校园内人流量很大的Union食堂以及超市周边。线上销售则利用网络资源,通过制作音乐会介绍与购票进行链接,吸引感兴趣的听众在网络上购买门票。这些措施有效提高了音乐会门票的销售速度。在推广宣传方面,团队主要利用两种方式,即线上推广和线下推广。线上推广主要利用社交平台,例如在“脸书(Facebook)”上通过音乐学院主页宣传和团队的活动、在“微信朋友圈(WechatMoments)”上分享门票销售链接网址和音乐会排练过程的精彩小视频等。与此同时线下推广,团队成员在学校附近的商店橱窗上张贴大量音乐会演出的海报,在售卖门票的过程中,还把古琴、古筝等中国传统特色乐器放在售票展台上,通过这些直观形象的方式吸引更多外国人士的注意。

(六)项目评估和反思

对作者来说,通过学习音乐管理理论并与实践紧密结合是一个宝贵的体验和理论升华的过程。从概念认识到营销和销售体验、从规划协调到执行和管理,作者和团队成员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共同完成了这项系统工程。作者被分配的一系列任务包括主题设计、初始预算、营销推广以及风险控制方案制订和实施等。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作者与团队组员们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项目的训练,作者更加意识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通过毕业项目的实际运作,作者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通过项目活动,作者在项目规划、组织、协调、控制和管理能力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虽然音乐会取得了成功,但在某些细节问题的处理方面依然存在很多不足,例如由于事先考虑不够周全,在表演开始后,一些迟到人员陆陆续续入场且经过舞台,导致出现行人影响了落座观众的正常观赏,因此导师塞维(Silviu)在该考核环节扣掉了5分。这个教训非常深刻。

二、项目考核评价

音乐与管理项目的考核评价依据学院制订的考核评估指标进行全面客观和科学的评价,该指标体系由“音乐管理项目工作内容评估表”“音乐会反馈报告评估表”组成。“音乐管理项目工作内容评估表”占总成绩的60%,内容主要包括项目研发的类型、程度、量化成绩;项目成果的质量、表现形式等。“音乐会反馈报告评估表”占总成绩30%,初期和中期音乐会反馈报告分别占总成绩的10%。评估的标准主要包括理论、方法论和证据与参考文献的应用;内容和观点的批判性和清晰性;文风句法文章整体框架设计质量评价;语言逻辑推理结论判断的水平评价等。

三、结语

硕士毕业论文范文2

【关键词】受益人;公费师范毕业生;教育硕士;教学模式改革

2012年,国家推出公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政策,目前已经实施6年有余。然而,作为一种新的培养模式,针对公费师范毕业生教育硕士(以下简称公师教育硕士)的教学模式改革的相关研究并不多见,对其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仍然缺乏清晰的认识。公师教育硕士作为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受益人,其发展需求应及时反馈到教学模式改革的政策设计中来。因此,本文采用目的性抽样选取10个专业共100名公师教育硕士为调查对象,通过电话访谈的方式收集其对现有教学模式的认识和基本诉求,以此审视现有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关改革举措。

1.公师教育硕士的主体地位与诉求分析

1.1公师教育硕士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教育学理论指出:“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受教育者是处于第一位的,若没有受教育者的存在,教育者就没有了用武之地,教育活动就无法展开。”[1]可见,公师教育硕士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同时,其作为在读学生,其学费基本完全自理,因此,“从受教育的成本分担上来看,其是高校这一组织的投资人和消费者”。[2]“投资必须收获相应的回报”[3],其消费者的身份也确定了其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1.2公师教育硕士是教育活动的利益相关者

“利益相关者”概念起源于经济学领域,现已扩散到包括高等教育学在内的很多学科领域。斯坦福大学研究小组最早对利益相关者进行了定义,他们认为“对企业来说存在这样一些利益群体,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企业就无法生存。”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德里克•博克、克拉克•克尔、菲利普•阿特巴赫等学者都曾将大学看作是一种独特的组织机构进行研究,并将学生作为大学组织的重要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必须与组织有关联,这种关系可以用很多种理论模型来解释,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是成本分担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根据成本分担理论,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系统的受益者,应当承担一定的教育成本。利益相关者理论则认为,学生作为教育系统的利益相关者,相关的教育改革应将学生的基本诉求考虑进来。从公师教育硕士的培养来看,他们是教育投入的成本分担者和受益者,教学模式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其培养质量。因此,在教育硕士的教学模式改革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其基本特征和基本诉求。

1.3公师教育硕士诉求分析

公师教育硕士采取在职攻读的方式,既是学生也是教师。与其他各类教育硕士相比,他们具有一些独特的诉求。从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来看,公师教育硕士和非全日制教育硕士同属于职后教育时期,但是所处阶段又有差别,非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处于热情成长期,而公师教育硕士处于其职业发展初期。该阶段是其能力成长的黄金时期,“他们需要得到经验丰富的名家的指导”,同时他们还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明确的问题意识,急需通过案例学习来提升自身的教学实践能力和反思能力。从培养方式来看,公师教育硕士与非全日制教育硕士都采取在职攻读的形式,但是非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方式选择范围更广,可采取脱产或半脱产的方式,而公师教育硕士则采取远程加面授的方式。远程学习需要学习者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他们需要高质量的在线课程,需要自主合作式学习的条件。从能力要求来看,公师教育硕士和全日制教育硕士并无明显差异,两者都强调较强的教学实践能力。不同的是,公师教育硕士更加强调教学反思能力及理论研究能力。

2.基于受益人视角的教学模式问题反馈

通过对公师教育硕士的调查研究,发现现有教学模式中比较突出的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2.1课程体系不够优化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和途径。通过比较六所招收公费师范毕业生的部属师范大学的课程设置和学生反馈,发现当前课程体系的完整性不够。2.1.1课程类型不够多元。目前公师教育硕士课程主要有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两种类型,选修类课程偏少,甚至有少数高校未设置选修类课程。2.1.2课程结构不尽合理。目前课程体系涉及“教育理论通识知识、学科教学知识、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教学实践知识”等方面,但未设置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发展及论文指导类课程。

2.2面授比例不够合理

目前六所部属师范大学课程学习主要通过远程学习和寒暑假集中面授方式进行。从访谈结果来看,学生认为目前暑假安排的面授课程比例少,课程安排紧密,学习强度大,自主学习反思的时间较少。

2.3远程学习交互不足

课程学习是公师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的核心环节。学生反映“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较少,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更少”。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没有建立有效的联结,学生在远程学习中是孤独的个体,远程学习效果不佳。

2.4过程管理不够细致

大部分学院仅设置一名教学秘书,全面负责学术型研究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公师教育硕士等管理工作,教学秘书工作十分繁忙,分身乏术。

2.5考核管理不够完善

课程考核是督促学生课程学习、检验学习效果的重要方式之一。学生提到“目前考核内容较好,但是考核内容变化较少。”教育实践是考核内容的重要一部分,但是目前学生的教育实践缺乏有效反馈。学生谈到“我认真准备录了公开课,提交了教学视频,但是没有收到反馈,没有评语。”

2.6导师指导比较匮乏

学生反映大学指导教师与学生的联系较少,还有部分导师因为出国访学等原因,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导师对学生的帮助较小。导师与学生没有建立良好的联系,有学生反映自己直至毕业也未见过导师,他们的沟通仅限于邮件、电话、微信等方式。

3.公师教育硕士教学模式改革的具体措施

3.1建立动态课程体系,设置多元化课程类型

3.1.1课程设置方面,根据学生需求,建立持续更新的课程体系

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是带有目的性的,学生希望能够学以致用,因此需要根据不断变化的学生需求,设置不同的课程内容。设置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类课程,公师教育硕士身兼数职,被寄予的期望相比普通教师更高,他们需要得到关怀和心理疏导;设置教师职业素质类课程,公师教育硕士从象牙塔到现实工作,不同的生活环境和氛围会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他们急需积极的心理暗示,以助其建立坚定的职业理想;设置教师职业技能类课程,公师教育硕士是入职刚刚一年的教师,处于教师角色成长的角色适应期,也是能力建构期,他们急需要提升教学反思能力,获取教学实践智慧;设置论文指导类课程,公师教育硕士在读期间接受学术论文写作和指导的机会较少,需培养学生查阅文献、收集资料、挖掘学术领域热点问题的能力,帮助其掌握论文写作的基本技能。

3.1.2设置多元课程类型

设置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等多元课程类型,甚至建立菜单式课程类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需求自由选课,在选课时拥有更多的自主权。

3.2不断优化学习方式,加大面授学习的比例

加大面授课程比例,延长面授时长。合理安排面授课程时间,将半天和一天的课程交替进行。另外,丰富面授内容,邀请一线的教学名师开设示范课,并完成现场答疑。

3.3开设网络互动直播,提高远程教学的交互程度

针对学生的远程学习适应性程度不高的现状,一方面,开设实时的直播课程,建立直播交互系统,实现媒体音视频以及数据的互动交流;另一方面,优化网络学习平台功能和环境,完善实时讨论功能区;再者,可聘请在校优秀硕士、博士研究生为课程助教,帮助任课教师解决答疑问题。

3.4加强过程管理,健全服务机制

各学院应重视过程管理,切实将为学生服务落到实处。设置专职公师教育硕士教学秘书,明确其工作职责,做到有问必答;开展各类评价活动,建立教学效果反馈机制;开展教学管理工作服务满意度调查,从实际出发完善更符合学生预期的教学模式。

3.5加强考核管理,完善即时反馈机制

加强考核管理,定时更新课程考核内容;完善教育实践即时反馈机制,聘请大学教师或教学领域的一线专家,重点建设教育实践教师团队。

3.6加强导师与学生的联系,避免远程指导的疏离感

在导师与学生联系方面建立制度层面的约束,明确导师的职责和权利。首先,在面授开始前完成导师分配工作,要求导师须与学生在面授期间建立联系。其次,在远程指导过程中,加强导师对公师教育硕士培养的重视程度,并对指导次数和质量建立明确的制度要求。

参考文献:

[1]叶澜.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3

[2]袁连生.关于教育成本核算的几个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1999(3):23-27.

硕士毕业论文范文3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育;游戏研发;应用与实践

一、关于小学德育教育的学习内容分析阐述

随着二十世纪数字教育的不断发展,学校之间的德育教育可以实现共享发展。我国小学德育教育的要求从教学目标来讲,要求学生通过系统地学习德育理论知识能够获得良好的道德情操与价值观。从教学方法上来讲,通过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和模式,进一步提升小学生解决社会问题的实践能力。从教学过程来讲,要求进一步与实际相结合,激发小学生德育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教学工具上来讲,教学信息资源的共享极大地方便了小学生利用课堂内外资源进行学习,进一步增强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科学化和信息化。

二、关于小学德育教育游戏的研发与应用阐述

(一)关于小学德育教育游戏的设计原则分析

小学德育教育将游戏与教学内容合二为一,将游戏的教育性与娱乐性充分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在小学德育教育游戏的设计中应该遵从以下原则:首先,要有明确的操作。在德育游戏设计过程中,必须让学生明白游戏人物,熟悉操作流程。其次,整个德育游戏的设计要有合理的故事情节。游戏故事情节作为游戏任务的重要背景,增强游戏的趣味性,合理的故事情节有利于为学生营造一个愉快的游戏氛围。最后,在整个游戏的设计过程中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特别是对于小学生在德育游戏的设计中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通过在每次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学习内容,提升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关于小学德育教学游戏的功能以及类型分析

关于小学德育教学游戏的设置在功能上应该具体划分设置。通过设定角色和角色玩家以及相应职业设定,让学生自由选择。通过玩家与玩家、玩家与非玩家之间的对话,实现学生能够通过独立自主完成阅读信息的任务。在相应的游戏设置中,应该制定具体的奖惩机制。通过判定学生的游戏人物完成情况,奖励或者扣除相应金币或者经验值等等。在游戏过程中为学生提供相应的任务设置,通过让学生自行查找地理位置(地理位置尽可能符合实际情况),培养学生的辨认方向的应变能力。最后,在整个游戏设置过程中,通过设置一定的游戏道具帮助学生进行游戏的完成,增强学生在德育游戏中的现实体验感。

(三)关于小学德育教育游戏的学习模式的构建

小学德育教育游戏的学习模式构建主要通过相关的知识、技能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小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在游戏的设计过程中,学生在情景问题中,通过任务的学习,进一步获得知识技能的理解。具体的学习步骤可以分为情境导入、确定任务、探索学习、实现任务以及结果评价等进行。首先,通过情境导入,为学生在游戏中呈现游戏情境,营造游戏氛围。通过相关的情境导入后,将问题情境中的游戏任务进一步呈现,充分明确任务目标的相关认知。通过在游戏中进行角色扮演探索的方式完成游戏任务。通过在实现任务过程中难度的组建加深,进一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通过结果评价的方式对于学习者在任务完成后进行相关的奖励或者积分评价,将各个环节的表现通过结果评价反映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将评价情况再反馈给教师,针对相应的问题进行解决,达到育人的目的。

(四)关于小学德育教育游戏的教学内容阐述

在小学德育教育游戏的教学内容设计中应该充分结合教材,将个人、家庭、社会等内容融入实际的游戏中,充分体现教学内容。将课本中涉及的爱护环境、爱护公共财产、尊老爱幼等内容融入实际的教学中。在游戏场景中通过设置,让学生完成消费任务等等,理解理性消费等等内容。通过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经验的积累进一步融入到游戏的开发与设计中,设置垃圾分类,学生进行垃圾分类投入相应的垃圾箱的任务,进一步将生活经验内化到游戏中。也可以通过考察不同年级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根据课本内容设置针对不同年级的小学生适用的道德教育游戏,进一步增强德育游戏的教学效果。充分在游戏中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将合适的教材内容转化为游戏教学内容,体现具体的游戏目标。

三、探析小学德育教育游戏的研发与应用的现实意义

总而言之,小学德育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以及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小学品德教育,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以及行为管理。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素质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化升级,进一步创新德育教学方法称为促进德育教学的突破口。通过倡导“寓教于乐”以及“从做中学和从学中做”的学习方式,将学习内容进一步科学化整合。通过德育教育游戏的研发以及应用将游戏的教育性以及娱乐性进一步结合,大大提升了小学德育教学成果。同时,进一步将小学德育教育游戏进一步推广应用发展,有利于将教学资源的教育性与娱乐性结合,丰富德育游戏的教学内容,为小学德育教育游戏的创新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参考文献:

[1]谢浩泉.小学德育教育游戏的研发与应用[J].华中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4年05月01日版.

[2]朱艳敏.基于平板电脑的小学德育游戏的设计与开发———以《阳光社区》为例[J].华中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3年05月01日版.

[3]张璐.电子教育游戏在银川市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宁夏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4年05月01日版.

[4]赵成丽.小学德育课程中PRG教育游戏的设计与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4年05月01日版.

硕士毕业论文范文4

关键词:畜牧兽医;专业学位;培养模式

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各行各业人才尤其是各领域高层次人才的要求也在日益变化。当今社会不仅需要精确研究的科学家,更需要大量在生产一线具有实践能力的专业型人才。因此,国家教委结合当前社会发展和国情,对研究生教育体系进行了改革:从2009年应届本科毕业生开始,逐渐增加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的招生数量和比例,目的是改善我国目前硕士研究生教育结构单一的弊端,培养能够满足我国目前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1]。因此,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应该与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模式区分开。但是,部分培养单位对此认识还不深刻,重视程度还不够[2],导致两种人才培养模式几乎没有区别。与其他专业相比,畜牧兽医类专业是动手实践性要求较高的专业,主要培养的是从事与动物相关的饲养管理、技术服务、饲料开发、疾病防控、市场管理等方面的综合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因此,此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当以应用教育为主,其理论与实践结合更紧密,对硕士生的实践要求更强。

一、畜牧兽医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是我国学术型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改良产物,其目的是培养更能适应社会应用实践需求的人才。因此,其培养模式与学术型有很大差异。然而由于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起步较晚,基本上没有可借鉴的实例。大多数培养单位还处于摸索阶段,脱离不了学术型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影子。目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的培养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专业学位的入学选拔方式不合理

首先存在的重要问题是专业学位的认知问题,多数考生以为专业学位的含金量远低于学术学位,即使不能被学术学位录取,还有很大概率调剂到专业学位。因此,第一志愿报考全日制专业学位的考生占全日制专业学位招生计划的比例很小,大多数考生是出于无奈,因为第一志愿报考学术学位而没被录取,在没有其他更好选择的情况下才调剂到全日制专业学位的。这部分考生是被动选择全日制专业学位的,读取专业学位的动机不明确[3]。其次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的入学考试和全日制学术型的入学考试方式一样,只是专业科目试题不同。没有体现出专业学位注重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特点。

(二)专业学位课程体系设置与学术型雷同

学术型硕士突出的是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重在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而专业型硕士强调的是知识的专业性和应用性,尤其是对于畜牧兽医这种实践性较强的专业,重在传授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在实际培养过程中,大部分培养单位所设置的课程几乎没有什么区别,没有体现出全日制专业学位的培养目的[4]。由于国家设置专业硕士的时间短,大多数培养单位以此为借口,对外宣称还处于摸索阶段,缺少专业型硕士人才培养的经验,仍然是按照学术型硕士的课程设置模式进行培养,重点依然是理论性的传授与培养,缺少甚至没有开设实践型课程。即使开设相关的实践型课程,所讲授的知识与现实生产严重脱节。有些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需要的相关专业教师甚至需要校外企业的专业人员讲授。而实际培养过程中,这些课程均直接被培养单位的学术型硕士指导教师讲授。甚至有些专业型硕士毕业后连心脏采血、牛尾静脉采血这些畜牧兽医专业较为常见的基础操作技能都不知道。

(三)专业学位导师制的管理混乱

全日制专业学位的导师制原则上规定双导师制,即由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负责。校内导师负责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指导,校外导师负责实践操作的训练指导。校内校外导师需要经常进行沟通商议,共同制定学生的培养方向和内容[5]。然而大多数培养单位没有严格按照双导师制进行培养管理,导师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还有一部分学生的培养管理完全是由校内一个导师负责的,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答辩结束只有校内导师一个人负责。甚至完全是按照学术型的培养模式进行培养的,所做课题、实验完全体现不出专业学位的培养目的。

(四)专业学位课程考核体系单一

作为畜牧兽医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型硕士,其培养效果的考核应侧重于实践应用的知识内容,同时兼顾基础理论,包括基础理论知识、专业实践技能以及课程论文考核等方面。然而在实际培养过程中,基本上全是课程论文的考核方式[6],很少甚至没有关于实践操作技能的考核。因为市区或者是离市区近的地方不让建养殖场,导致大多培养单位尤其是高校几乎没有自己的教学实习基地,只有依靠校外企业培养。而校外企业大多数不情愿接收学生实习,原因就是畜牧兽医类的企业担心疾病的传播,一般不会轻易让外人随便进出场区。因此,只能在学校以学术型的考核方式进行。虽然有个别学生确实进入了养殖场、饲料厂、兽药厂进行实习,但也仅是从事一些日常工作,得不到真正的实践操作锻炼,也就不能实施真实的实践操作技术的考核。虽然培养单位制定的专业硕士培养方案区别于学术型硕士的培养,但是在实际培养过程中,二者的毕业论文从设计到实施、完成,甚至是最终的评价体系、答辩形式,都与学术硕士基本一致,导致大多数学生被迫按照学术论文的格式和要求完成。

二、畜牧兽医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的改进建议

畜牧兽医专业本身就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社会上需要更多的具备实践技能的人才。因此,畜牧兽医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更应该突出实践应用的重要性。针对目前我国畜牧兽医类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存在的问题,建议从入学选拔方式、课程体系设置、导师制的管理以及培养方案的考核体系四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丰富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的选拔方式

一是加大全日制专业学位的宣传力度,加强公众对专业学位教育的认知,转变公众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的偏见,提高报考全日制专业学位的主动性和第一志愿报考的比例。我国专业学位教育近十年发展的实践证明,专业学位教育是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适合我国国情和教育实际,已成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国外发达国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成功也是很好的证明。二是针对专业型硕士的面试,应当在初试成绩的基础上,调整全日制专业复试的形式,由面试官或小组适当增加设计性、实践性的考核内容。同时可适当增加面试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目的是通过面试选拔出动手能力、实践性更强的学生。

(二)设置以实践创新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对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的课程体系设置,应当与学术硕士课程区别开来。除了基本的理论课程的学习外,要加入一定比例的设计、实践课程。同时多收集来自于畜牧兽医行业的校外专家、社会需求单位的建议和要求,制定更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教学培养大纲,开设更趋合理的专业实践课程[7]。另外,要减少必修课程,增加专业操作性强的课程和跨学科综合选修课程。为保证授课质量,应加大与校外指导教师或者相关领域生产一线专家的沟通和交流。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可以向他们颁发聘书,或发放一定的劳动报酬,聘请他们担任主讲教师,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应用技能。

(三)加强全日制专业学位双导师制的考核管理

制定科学合理的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遴选、聘任和考核制度[8]。对于校内导师的选拔,应选择具备较强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教师来担任,并且依据校内导师的学术和能力水平的考核结果,定期淘汰和增选。并形成合理的考核和遴选标准,对导师的思想道德、学术研究水平以及专业指导水平进行严格审核。校外导师的聘任要建立完善的资格审查制度,但形式允许灵活多样,而且要对指导过程制定合理的监督管理办法以及最终的指导结果的考核方法。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期间实行的双导师制,要突出校内和校外导师合作指导的重要性,加强两者之间的合作;需要彼此了解各自的研究方向和内容,通过沟通协商,作为整体共同设计、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等相关内容;对两者和学生之间制定明确的沟通次数和时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双导师制,发挥两者各自的优势,形成互补,真正达到国家设立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的目的。

(四)设置合理的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方案考核体系

全日制专业学位的课程考核,除了基本的理论课程学习外,还要加入一定比例的设计、实践课程。以个人或者小组为单位,将养殖企业、兽药企业、饲料企业以及畜产品加工企业等的具体案例分析、方案设计作为考核内容,更符合畜牧兽医类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在实习考核方面,要大力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及校外企业实习基地,待学生校内理论课程结束以后,及时把学生送往实习基地进行专业实践内容的教育培训,严格规定学生的实习内容和时间,并制定完善的专业实习跟踪考核制度[9]。校内外导师需要共同协商制定实习综合考核标准,并将经常对接交流,时刻掌握学生在实习中的表现。另外,对畜牧兽医类全日制专业学位毕业论文的评判,论文形式上要大力鼓励调研报告、产品设计等,审核制度上要调整论文质量的外审、答辩等相关制度,同时规定满足毕业要求需要具备的条件。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是国家研究生教育内容的重要补充,畜牧兽医专业本身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本专业培养的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就要求具有更高的实践应用能力。随着国家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养殖企业的数量和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迫切需要高校培养出符合国家要求和社会需要的特定高层次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吴瑾,赵新铭.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4,23(2):23-25.

[2]马灯秀,卢虎胜,徐加放.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优化研究[J].石油教育,2015(2):54-57.

[3]周雨.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15.

[4]张晓慧.我国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研究[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5(10):18-19.

[5]王钊.学术型和专业型硕士不同培养模式的探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5):111-112.

[6]纂蓄华.关于学术型和全日制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6):195-196.

[7]高秦嫣.兽医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思考[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8):237-239.

[8]杨平,庞全海,张敏,等.教学研究型农业大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实践探索:以山西农业大学为例[J].黑龙江畜牧兽医(上半月),2017(12):234-237.

硕士毕业论文范文5

完善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内容。美国高等职业教育从政策到管理,从招生到教学都体现着自主性和实用性的特点。美国作为世界上社区教育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之一,它的先进的社区教育经验特别是社区教育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本文对美国社区教育的发展、实施、管理、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发展我国职业教育的若干启示。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社区学院;自由性;实用性

1美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简介

美国的高等教育分几个层次,有以培养创新研究人才为主要目标的私立大学和优质州立大学,也有以培养工程技术人员为目标的州立大学,还有旨在培养生产工艺人员的两年制社区学院。社区学院主要培养生产一线实用型和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最早始于19世纪末,是两年制并且有副学士学位授予权。1896年,芝加哥私立大学校长W•R•哈波最先创办了社区学院,把四年制大学分为两部分,前两年为初级学院,后两年为高级学院,学生在学完两年课程后,可直接就业,但在初期发展极为缓慢。20世纪40、50年代,社区学院开始迅猛发展,至1980年,社区学院在校生数量为450万。目前,美国约有1200多所社区学院(公立占80%),约占全国高校总数的1/3。约有800万在校生,占全国高校在校生人数的50%。美国的公立社区学院总体来说有三种功能:①升学教育。学生毕业后继续升入其他大学,这部分学生约占30%。②职业培训。学生以获得职业证书、学成就业为目的,约占50%。③社区服务。包括成人继续教育和在职人员的培训与再培训,学生以更新知识、充实提高技能为目的,约占20%。总之,美国这类学校既有学历教育的功能,即能获得副学士学位和本科预备教育,又有高等职业教育的作用,即岗位职业和技术教育;既能够和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为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又能够对社会各类人员开放,即职业技术培训和终身教育。

2美国高等职业教育自由性的体现

2.1开放性的招生政策和自主招生计划

美国多数高校在学籍管理上比较宽松灵活,讲究实效,类似于我国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凡年龄在17岁至80岁之间的中学毕业生本人报名,此类职业院校会全部招收入学。”因此,注册入学的生源多样,有应届毕业生,有工作后再接受继续教育的成人,其中不乏高学历者,还有没有文凭或证书的社会青年。入学之后,学业可以一气呵成,也可以中途休学。总之,学校没有年龄、身份、种族、时间等方面的要求。美国社区学院目标是为每一个有兴趣、有愿望、有能力继续学习的人提供均等的受教育机会,并提供包括副学士学位、学士学位的课程方案和文凭。课程适用标准也因人而异,但申请者必须出具达到高中毕业要求的成绩单,或其他“普通教育同等学历证书”GED成绩单或教育成绩单。申请者也并不是可以任意选择主修课程,所有学士学位主修和某些副学士学位主修是有特殊要求的,它要求申请者要具有特定学术能力和某些先决条件,且学业水平达到可接受的SAT/ACT分数。

2.2根据社区经济发展需要设置专业和课程

社区学院设立的目的就是面向社区,为社区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实用技术人才,以更好地促进社区经济发展。社区学院在专业设置上有着高度的自主权,联邦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对于专业设置没有指令性计划,只起到统计作用。社区学院的专业设置按照“来自社区,服务社区”的原则,通过专业顾问委员会调研数百家企业,找到社区的需求来开设符合人们需求的特色专业。

2.3授课形式的自由

教师在教学设计上有着一定的自主性,并结合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给予学生多维度的学习渠道。这种教学形式的自由是建立在有效的评测和监督的基础上的,美国人做事的风格比较务实,教学评价的信息反馈,基本上能够反映教学的水平和教学效果,如果课程的设计得不到学生的满意,会很快反映到教学管理部门,学生一般也不会因为所谓的“情面”为老师打高分,这和中国的国情不同。

2.4选课的自由性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职业规划、学修课程,通过学分考核,获得毕业证书、准学位证书,或者是相关的技能资格证书。这种自由建立在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有着清晰的认识,学习者有着较强的学习目的性,具备自主安排学习内容、学习进度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确是我们国家很多高职院校学生所欠缺的。

2.5学习形式的自由

美国社会的自由氛围造就了职业教育校园里自由的文化,学生可以自己制订学习计划,可以选择2年毕业、也可以3年,或者更长时间,甚至可以就业一段时间后继续回校深造,这样可以给学生以半工半读的机会,并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合理地安排学习进度。学校弹性的学籍管理制度、高效的运行体制是拥有这份自由的基础。

2.6教师管理的自由

美国高校教师主要有两种:终身雇佣制教师和兼职教师。最初美国高校只有兼职或非兼职、非终身雇佣的临时性或合同性的教师。但是这造成了教师队伍不稳定,优秀教师的流失对学校教学产生了不利影响。后来各高校逐渐开始实行终身雇佣制度,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终身雇佣制、兼职教师制、人才流动制3个主体制度。在这3个制度中,除终身雇佣制外,其他两种管理制度比较灵活和自由,即使终身雇佣制的教师,也可以兼职或辞职。社区学院的大门对所有有能力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都是开放的,特别是在行业一线工作多年具有丰富经验的人更加欢迎。教师与高校的关系可以说是一种商品与市场的关系,双向选择,可以任意流动。

2.7课程标准的自由

美国社区学院的课程标准是由州的行业委员会制定。行业委员会一般都由本州的170家以上的企业组成,行业委员会是由学校与行业企业自主形成,共同来制定相关专业的课程标准,且课程标准每隔2~3年就需要重新修订一次。

2.8课程评价的自由

课程评价一般是学生、校方和教师三者之间互评。美国社会的诚信基础允许也鼓励学生如实反映教师的教学效果,而不用担心报复。教师也能够虚心接受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教师之间也没有相互包庇的必要,很坦诚地给对方评价。学生的评判标准是相当具体的,例如:“是否及时批改作业、是否讲评作业、是否考勤、学校的黑板和网络等教学设施对你学习是否有帮助”等,而不是一些空泛的项目,“是否因材施教、是否以学生为本、是否归纳出重点难点、教学内容是否有新意”等。

3美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实用性体现

3.1专业的设置根植于社区、地方经济

课程和专业设置始终坚持适应社会需求,与地方地区经济发展联系非常紧密。由于科学技术发展、产业和职业结构的升级、劳动市场的供求、联邦政府资助、中学毕业生价值观念和意向的变动等原因,社区学院的专业设置和课程标准会根据社会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开设社区经济发展需要的课程和专业。也就是说,社会上需要培养什么人才,就办什么学校,设什么专业。

3.2服务于再就业

社区学习服务也为社会再就业提供平台,不管是高中生还是博士生,在职的还是退休的,业余的还是专业的,都可以申请社区学院继续学习。每年全国高校录取新生总数有近一半来自社区学院,大批高中毕业生,特别是家庭收入微薄的学生、失业人员都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根据社区发展的需要,提供多样化的职业培训。美国的社区教育采取以当地政府机构、教育机构、俱乐部、企事业、社团等合作举办的社区项目为载体的情况也较为普遍。

3.3课程服务产品化

我国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将学生视为产品,但是美国职业教育是将提供的学习资源和服务视为产品,提供给需要学习的需求者,结果就是,我们培养出来的产品是针对企业的岗位的,教育过程就是工作过程的简缩,学生只适应本专业培养方案引导的就业方向,而美国的学生可选择的是可以灵活的学习这种产品,职业教育也更加注重学生以后的职业生涯发展,将学习这种产品打造的更加符合学习者自身的胃口。

3.4师资队伍的建设体现实用性

美国职业教育的教师几乎全部来自于具有丰富行业经验的从业人员,通过教师资格培训并取得教师资格后从事教学工作,而我国的职业教育的教师都是大学或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从事教学工作,缺乏从业经验,这些不足只能通过些许的校企合作来弥补,这造成了我国职业教育职业性和应用性不足。

3.5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美国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教学组织和课程安排来看,社区学院的教学组织活动重点都放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绝不会照本宣科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简要地介绍教学内容,留出时间由学生搜集学习资料,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引导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讨论、实验、学术活动、独立作业等安排得比较充分,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己思考、自己动手、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来培养学生独立性和创造力。此外,学生学习的目的也很明确,不单单为了获取文凭,更是为了获得知识和技能,以更好地就业和生存。

4给我国的职业教育的启示

4.1尊重市场规律,给予职业教育发展一定的自由度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经费来源全部由省财政或者地方财政,办学的自由度不够大,学校的发展中仍然存在着各种审批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职业教育的内部提升动力。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给予经济主体以活力,促进经济主题的优胜劣汰,同样,作为办学主题的学校也需要充分自由的竞争环境,并在改革的浪潮中经受社会进步的洗礼。

4.2办学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拓展终身教育平台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主要生源还局限于高中毕业生,并未能将社区教育、终身教育的理念深入其中。职业教育所开设的专业应该充分考虑到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市场发展的需求,搞好市场调研,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比如下岗职工再就业、老年教育等内容应该是高等职业教育拓展的一个拼图。专业设置要打造特色,有品牌意识。各院校共有的专业,要以质量取胜,实施品牌战略,把自己的专业做强做大。而对人无我有的专业,更要办出特色,形成特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从而做成具有自身特色的高等职业院校。职业教育开设的专业应该脱离学术教育的根源,可以更加适合学习者的需求,例如开设烹饪、插花深知等以后不被认同的专业,只要市场有需求,就可以提供这样的服务,这才是高等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

4.3充分以人为本,考虑学员的人生规划

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应更加尊重学生的意愿,建立具有一定弹性的教学模式,给学员一定的空间,尊重其自身的职业发展需要,而不是只提供统一的固定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案。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因地制宜,挖掘和发挥每个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教育的功能就是最大限度地开发受教育者的各种潜能。把灌输书本知识转变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把单纯的专业技术岗位培训转变为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主动性和个性化教育,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使其在学习上有选择权,为学生个性潜能发挥创造更大的空间。

4.4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

美国的社区学院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除了要具有教师资格证和学历证书之外,特别注重教师的行业实践经验。教师是办学的主体,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师水平的高低。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也决定教师要具有独特的职业能力和内涵,除扎实的理论知识外,还特别注重实践经验以及岗位技能,即“双师型”教师。因此,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安排相关教师到当地的企事业单位、教学科研机构实习,进行顶岗工作和技术咨询,到校内外的实习实训基地参加实践。另外还需要改革教师管理制度,完善教科研管理模式,促进和鼓励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技能。除此之外,可聘用兼职教师来解决职业技能问题或进行传帮带。

作者:李玉娟 单位: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程晋宽.美国劳动力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长期需求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0(9).

[2]黄慧娟,石伟平.美国职业生涯与技术教育学生组织研究[J].职教通讯,2011(17).

[3]张锋.二战后美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届硕士毕业毕业论文.

[4]苏俊玲.美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实践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届硕士毕业论文.

[5]周燕.美国职业教育终身化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届硕士毕业论文.

硕士毕业论文范文6

【关键词】谭盾;英雄;研究现状

一、叙事风格及影片情节

《英雄》采用整体叙事结构,用“戏中戏”的表现方式来呈现整个故事。“战国后期,战火纷扰、群雄并起。先后盛极一时的七雄中,唯有秦国雄霸一方。秦王为一统天下,发动了对赵国等诸侯六国的讨伐战争。秦王的野心激起了各诸侯国侠士的强烈不满,纷纷伺机刺杀秦王。赵国刺客长空、情侣刺客残剑、飞雪三人最为秦王忌惮。秦王下令凡能缉拿刺客长空者,可近秦王20步;击杀残剑、飞雪者,可近秦王10步,封官加帛。3年前,情侣刺客残剑、飞雪双双闯入秦宫,刺杀秦王,但在最后时刻,残剑放弃了亲手血刃秦王的机会;残剑此举,飞雪甚为不解。从此,两人生怨。3年后,秦国侠士无名,实为赵国人,为报“国仇家恨”,也加入到刺秦行列。他潜入秦国,花了10年的功夫,练就了一身最为上乘的功夫“十步一杀”,即在10步之内,可击杀任何目标。无名前来与长空、残剑和飞雪商议刺秦事宜。同门师兄长空为能让无名接近秦王,在漏顶棋馆,佯败在无名剑下。无名求助残剑、飞雪,遭到残剑的断然拒绝。残剑的态度更引来了飞雪的不满。残剑力劝无名放弃刺秦,这使无名大为不解。在无名赴秦的路上,残剑以两字相赠无名:天下。并解释说,这是他多年悟出来的道理,秦王不可杀。积怨已深的飞雪再也不能理解残剑的劝阻行为。残剑为证明对飞雪的感情以及对社稷苍生的期待,幽怨地死在飞雪的剑下。飞雪深为愧疚,最后双双戕身戈壁大漠。秦王召见无名。无名讲述刺杀三刺客的经过,取得了十步于秦王的最高规格。无名抓住机会,飞身刺向秦王。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无名最终放弃了。无名以社稷苍生为由,要求秦王一统七国,结束经年战争和历史恩怨。最终无名死于秦兵矢如飞蝗的箭雨之中。整个故事以无名上殿刺杀秦王的过程展开,通过无名与秦王的对话展开无名与长空、残剑、飞雪的故事,故事结束,无名刺秦。可以看出故事的主线是无名刺秦,故事的副线有2条,分别是无名击杀长空,及无名击杀残剑、飞雪。”[1]

二、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在知网搜索关键词“谭盾英雄”,现已搜集到的相关文献有18篇,其中硕士论文4篇。从总体上看,这些研究电影音乐《英雄》的文章,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通过对内容的梳理,本综述将这些文章大致分为五类:研究音乐发展技术手段的文章有2篇,探讨电影音乐创作特色的文章有7篇,分析武侠电影本体的文章有2篇,探析配器技法的文章有5篇,新闻报道的文章有2篇。

(一)研究音乐发展技术手段

四川师范大学夏娇的硕士毕业论文《谭盾电影音乐“影•音”结构关系研究》[1]第三章“电影《英雄》叙事及原创音乐分析”从情节、音乐发展技术手段、配乐曲目三个方面来分析,电影《英雄》核心主题材料由一个开放性乐段构成,由该乐段材料衍生出另外两个主要主题和三个次要主题。文章从电影《英雄》原声带16首曲目的结构作了深入的分析。樊未锋《浅谈谭盾作品<ForTheWorld>所蕴涵的“道”》[2]一文从电影主题曲《ForTheWorld》引出,论述伴随着电影情节的发展,主题旋律随之各种变化,引发对中国传统文化“道”的思考。

(二)探讨电影音乐创作特色

朱丹丹《谭盾武侠电影音乐的创作特色及意义》[3]一文从武侠电影音乐的创作特色来介绍,作品中对东西方元素的运用,如运用民族乐器、民族调式、民族文化、西洋乐器、西洋调式,将东西方音乐文化交融,在音乐国度实现中西方文化的“天下大同”。西北师范大学浦江辉的硕士毕业论文《中国西部电影音乐对地域文化的彰显与当代回应》[4]第一章“音乐对西部电影地域景观的构建”第四节“武侠题材意象”中提到《英雄》在中国西部的大漠上拍摄,但并未涉及到音乐的研究。夏伟涛《谭盾电影音乐创作的“中国风”审美意蕴研究》[5]一文从民族传统配器和东西方音乐元素的运用方面论述电影音乐创作中的审美意蕴。周静《谭盾电影音乐中的民族意蕴——以〈卧虎藏龙〉〈英雄〉〈夜宴〉为例》[6]一文从电影《英雄》的配乐中对创新使用民族音乐语言进行了详实的描述。湖南工业大学王怡的硕士论文《谭盾“武侠三部曲”电影音乐研究》[7]第三、第四、第五章对谭盾“武侠三部曲”电影音乐的中西音乐元素交融的艺术特色,电影音乐营造意境氛围、淡化暴力色彩、塑造人物形象、突出民族特点、强化视觉效果的艺术功能,及电影音乐的当代价值七个方面进行论述。程辉《谈当代影视音乐的特点与发展趋势——从谭盾电影音乐谈起》[8]一文从当代影视音乐的特点、谭盾电影音乐的特点、当代影视音乐的发展趋势三个部分论述。李钰鹏《谭盾电影音乐的艺术》[9]一文通过谭盾一贯的音乐创作来全面剖析其电影音乐的风格与特点,探究其音乐创作中所包含的民族情节的根源,揭示其作为国际性音乐大师在电影音乐创作领域中所具有的包容性、创造性以及在电影原声音乐发展上的新思路,强调出谭盾电影音乐的创作对中国电影音乐发展所具有的启示性的意义。

(三)分析武侠电影本体

任珺(王莹)《从“归隐”到任用自在的“顿悟”》[10]第二章第二节“《英雄》原声音乐”主要从张艺谋导演对武侠电影文化内涵的解构来论述。文中提到:《英雄》是一部武侠电影,而导演“张艺谋将‘狭义精神’放在次要位置,将对人物的思考及对社会的影射置于首位。这种本末倒置的‘进步’,将‘武侠片’的内核弱化,让它向‘史诗大片’‘文艺大片’‘伦理大片’倾斜。”[10]张子骏《浅谈中国电影音乐中的民族符号》[11]第三章第六节“《英雄》——秦腔、大漠之风”提到《英雄》中音乐具备浓厚的雄性特征和尚武节奏,得益于使用日本的鼓童。作曲家创造性的将男声、鼓声与琴声糅合在一起,表现出军队的力量、戈壁滩的苍凉,其气势磅礴、雄浑深厚的张力令人震撼。第五章第二节提及谭盾“武侠三部曲”电影音乐的成功对中国武侠电影音乐的三点启发,一是要扎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二是将民族音乐注入电影音乐,三是要具有开放包容的国际眼光。

(四)探析配器技法

曾维《从容游走于“民族化”与“国际化”之间——谭盾电影音乐现代性论析》[12]一文主要从谭盾电影音乐的现代性,电影音乐的民族化特征,电影音乐的国际化特性三个方面来分析。配器上,用二胡的丝弦代替小提琴的琴弦,再用古琴的装弦调弦法装调,还原出中国古琴——“秦弦”。王欣《传播中的电影音乐——音乐解读〈英雄〉》[13]一文将《英雄》由序曲开始的16个音乐片段作了分析。而且提及音乐的配器,如浩荡的秦军于尧鼓齐鸣中策马奔驰,借鉴秦腔的高音特征使音乐听来有远古大漠的苍凉感觉。赫达《浅谈谭盾电影音乐的审美艺术——以〈卧虎藏龙〉〈英雄〉〈夜宴〉为例》[14]一文描述民族音乐与现代音乐的融合,如配器中民族乐器击铙、鼓与西洋乐器小提琴的结合,完美呈现出飘渺幽怨的音色特征。詹薇《论谭盾的音乐创作在电影中的应用及其特殊价值》[15]一文在第二部分第二点论述《英雄》的创作元素,其中提及音乐中使用两把小提琴,一把是帕尔曼的小提琴,一把是特制的,用中国民族乐器二胡上的丝弦代替的小提琴琴弦。日本鼓童运用中国手法击鼓,并运用“轮指”法进行演奏,使鼓声呈现出全新的听觉形式。熊志音《〈卧虎藏龙〉诸片中的民族器乐赏析》[16]一文从中国传统器乐与西洋乐器结合产生的音响效果来论述这部电影音乐的成功,这种技法极大地为民族器乐拓展了展现空间。

(五)新闻报道

“校园歌声”发表的《谭盾:电影缘&音乐情》[17]一文谈到谭盾创作电影音乐的灵感来源于他母亲的饮食习惯,作为生活在纽约的湖南人,即便吃巧克力都要蘸着辣椒酱。在音乐创作上也模仿了这种将各种元素糅合在一起的做法。《英雄》的音乐粗犷、沧桑、浪漫,满怀北方大地的情怀,其中帕尔曼的阴阳小提琴、日本的鼓童、蒙古的呼麦、交响乐团的铜管、湖北的编钟、京剧韵板、老生花脸的吼叫都为音乐增添了精彩的一笔。陈湘阳《谭盾来深摆音乐盛宴》[18]一文提及:音乐会上首次同场演奏《永恒的水协奏曲》、《卧虎藏龙协奏曲》、《英雄》。演出圆满成功,并获得观众的高度评价。谭盾受采访时曾说:“如果说《卧虎藏龙》是我的女儿,它带有南方音乐的柔情似水,细腻、委婉,线条简单;那《英雄》则是我的儿子,表现的是北方音乐的大气磅礴,音乐粗犷、沧桑、多层次”。虽然这些研究《英雄》的论文都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但其研究的角度并不广泛,研究的内容并不均衡。文献中几乎没有从综合艺术角度和音乐结构角度来分析《英雄》的文章。电影音乐是电影综合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音画艺术,眼睛和耳朵两个器官在第一时间接收信息。从开始到结束,音乐充实着剧情不断发展,甚至在电影出现某种色调时,音乐能起到增强的作用。在突出影片的抒情性、戏剧性和气氛方面起着特殊作用。笔者将从作品的音乐曲式结构方面继续分析电影音乐《英雄》,也希望能得到更多理论家的关注和研究。

三、结语

硕士毕业论文范文7

杜蒙(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蒙古族地区仪式音乐文化研究主要从婚礼仪式、葬礼仪式娱乐活动、祭祀活动、宗教仪式活动等几个方面有较为细致的论述,其中在婚礼仪式音乐方面有较为细致的描述。陈玉芝2008年《杜尔伯特地区文化研究》中描述,杜尔伯特生诞礼仪、成年礼仪、婚嫁礼仪、丧葬礼仪盒日常礼仪的写作中对音乐文化有所研究,比如,在婚嫁礼仪过程当中的歌曲《求婚之歌》、《天上的风》和《祝酒歌》等。波少布2007年《黑龙江蒙古族文化》中也对以上几个礼仪有所描写,其中不仅对杜尔伯特县蒙古族地区进行了描写,对黑龙江省蒙古族整体均有阐述。洪英华主编2001年《黑龙江蒙古部落史》中对杜尔伯特蒙古族的仪式文化也有描写。

二、蒙古族民歌文化

金童2014年在论文《简述杜尔伯特蒙古族民歌<诺恩吉雅>的地方特点》中将杜尔伯特的《诺恩吉雅》和内蒙民歌《诺恩吉雅》进行比对,阐述了杜尔伯特《诺恩吉雅》内容的丰富性。邵萱2008年硕士毕业论文《杜尔伯特蒙古族民间音乐调查研究》当中对杜尔伯特的民间歌曲有一定的研究,其将民歌的题材分为反映历史人物民族由来、男女爱情、思念亲人、民俗风俗习惯、作战尽忠、革命事业、宗教信仰七个方面。徐国清等在2001年所著《吉林蒙古族民歌极其研究》当中对杜蒙的民歌也有所描述,他将杜蒙民歌统称为——嫩科尔沁民歌。

三、蒙古族曲艺

蒙古族曲艺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乌力格尔合勒讷”,是一种自清朝就已经出现在本地区的蒙古语说书形式,也有人称为“蒙古书”;另一种是“好来宝”,杜蒙蒙古族地区的好来宝的形式和汉族的“莲花落”、“数来宝”有些类似,多采用问答形式,说中带唱,歌词对称。2015年金童在《杜尔伯特蒙古族说唱艺术——好来宝》中对传统曲艺“好来宝”作了较为详细的阐释,介绍了杜蒙“好来宝”的来源、表现内容和表现形式。陈玉芝在2010年《杜尔伯特蒙古地区文化研究》一书中针对说唱文艺进行了专门的描写,将蒙古族说唱音乐分成七类,分别是“胡仁乌力格尔”、“亚不干乌力格尔”、“好来宝”、“绍格耶日阿”、“怯热”、“玉热勒•马格塔勒”和“蒙古珠吉格”。

四、蒙古族器乐

杜蒙蒙古族乐器分为两类,一类是寺庙乐器;一类是民间乐器。寺庙乐器有羊角号(其木根布热)、大钹(羌)、中号(伊和布热)、唢呐(毕西固日)、羊皮鼓(衡日格)、海螺号(?);民间乐器有四胡、马头琴等。赵月梅在2010年《黑龙江省杜尔伯特地区的“蒙古四胡”艺术》中专门提到了蒙古族四胡艺术的现状和传承。陈玉芝在2010年《杜尔伯特蒙古地区文化研究》一书当中将乐器的种类和名称解释得较为具体,其中对“火不思”等乐器的历史和现状以及乐器的改进情况、材质、音色特点等方面都有较为贴切的描写。

五、蒙古族音乐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交融情况

自1685年以来,杜蒙地区一直延续着各民族人口迁入迁出的情况。2015年笔者《杜尔伯特蒙古族民歌与汉族文化的融合》中指出,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蒙古族民歌与汉族文化在歌词内容、旋法、创作内容和特性方面的融合均有较为概括的论述。笔者查阅过1965年影印本资料,仍能够发现当时蒙古族音乐文化和社会主流文化中的相互融合,其中主要体现在歌词和演出形式内容反映当时主流社会思想方面。

六、结论

硕士毕业论文范文8

关键词:电商社区;口碑传播

一、电商社区的形成

电商社区是网络社区的重要形式之一,是以经济价值为导向而构建的一种网络社区类型。网络社区因突破了现实物理空间和时空空间的限制与束缚,又被形象的称为“虚拟社区”。网络社区最大的区别在于其自身的虚拟性,完全区别于以地理区域为界限的传统社区。网络社区以信息技术与数字工具为媒介,网络社区参与者通过虚拟形式进行相互独立个体间的信息数据交流与共享。网络社区存在形式多样,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与标准可以形成不同分类结果。按照网络社区参与者所传递信息的同步与否可将网络社区划分为同步网络社区与异步网络社区;按照网络社区参与者进入网络社区的最终需求目标,我们可以将网络社区划分为商品交易网络社区、情感交流网络社区、网络娱乐网络社区和关系维护网络社区;按照网络社区盈利方向可以将网络社区氛围以网络社区参与者为方向的网络社区和以商业活动为方向的网络社区两种;按照网络社区的发起者为标准,可以将网络社区划分为自发构建的网络社区和人为自主构建的网络社区两种;按照网络社区是否以经济利益为中心,可以将网络社区划分为经济型网络社区和公益型网络社区两类。网络社区作为当下众多商业参与者的重要沟通纽带与桥梁,对于企业开展宣传活动、扩大企业知名度与影响力有着重要的作用。网络社区的价值可以笼统的分为经济价值与公益价值,经济价值主要以电商社区为代表,公益价值以各种公益网络社区为典型代表。电商社区的出现与完善使得商业活动开展更加便捷化与高效化,曾经困扰商业运营者的商业流量偏少、客户忠诚度偏低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对于电商社区参与者而言,电商社区内部的信息交流与有效信息获取变得十分简单,从而使消费者的地位由传统的信息匮乏变为信息充分,厂商坐地起价的局面彻底消失。电商社区中丰富的信息资源超越以往任何一个专家的信息拥有量,电商社区信息资源往往具有较高的质量,主要原因在于电商社区众多参与者能够在信息的充分交流中对信息真伪进行甄别与筛选。电商社区的众多参与者都成为了信息需求者的信息供应源,单个参与者的购买行为成为了所有参与者共同参与的过程。电商社区在深刻影响社区参与者的同时,对于线上与线下企业同样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电商社区的出现及其本身具备的信息交流功能对于企业的市场营销宣传有着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电商社区作为新型的网络宣传媒介载体,具有宣传成本低、信息传播速度快、可通达性强等众多优点,一出现便受到企业的重点关注。

二、口碑传播发展概述

电子商务发展的同时,必然伴随着商业活动中各种营销方式的变革,传统媒体纷纷进入网络虚拟空间形成各色各样的网络媒体。商业企业通过网络媒体进行网络宣传便形成网络营销,网络营销形式多样,口碑营销便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形式之一。口碑传播大多以类似病毒传播的形式进行信息的扩散及传递,因此口碑营销又被形象的称为“病毒营销”。众多学者在口碑传播理论形成的早期进行了详细细致的研究,目前较为流行并被大众认可的口碑传播理论是两级传播理论。两级传播理论认为:信息源发出的信息并非直接到达接收者,信息在信息源发出后要经过中间处理者到达接收者。信息传播的过程包含三个重要的参与对象,分两级来进行传播。口碑传播的两级理论中,中间处理者对于信息的传递起到重要的作用。通常而言,口碑传播中的中间信息处理者往往具备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在知识的储备方面多于常人。同时,具备类丰富知识的中间处理者往往自身对于信息的传递具有主动性,口碑传播中信息的扩散范围受到中间信息处理者人际范围的影响。口碑传播过程并非简单的静态数据传输过程,口碑传播生态圈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生态圈,众多的因素可以影响口碑传播的整体效果。首先,处于承前启后地位的中间信息处理者在口碑传播中容易受到自身交际范围与传播能力的影响,中间信息处理者对于交流语境及沟通技巧的把握能力不同也可能影响口碑传播的效果。中间信息处理者在某行业内的专业素养与领导能力,能够影响口碑传播中信息源与接收者的信任程度。其次,口碑传播信息源的个人素养与个人能力能够影响口碑传播环节中信息散对于口碑散布者的意图,对于口碑传播整体有深刻影响。此外,口碑传播过程中的信息的传播渠道也同样能够影响口碑传播的效果。区别于传统人际关系为根基的口碑传播,电商社区口碑传播有效突破物理空间与时空限制,交流的对象由一对一变为一对多,交流的载体也从面对面的口头肢体交流变为网络化虚拟交流。

三、电商社区口碑传播的特征

电商社区作为新型的网络社区形式之一,企业在其内部进行营销过程中往往采取不同营销措施与方法。口碑传播与电商社区的有效结合,使得电商社区中口碑营销形成如下特征。

(一)电商社区中女性参与度更高

研究发现,不同性别的电商社区口碑传播参与者对于口碑传播效果影响较大。女性电商社区参与者因其自身家庭地位与社会地位,对于口碑传播呈现出更加主动的特性。电商社区中的女性参与者往往是商品信息的者与分享者。伴随着女性家庭与社会地位的提升,其在消费方面的决策力占据家庭及社会的主导地位。电商社区中女性口碑传播的主动意愿明显高于男性,往往成为电商社区中口碑传播的领导者与发起者,而男性则多数成为电商社区口碑传播的潜水者。电商社区中女性进行口碑传播意图区别于男性的重要因素是女性自身对于交际的敏感度高。交际敏感度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网络社区中参与者口碑传播的能动性。女性在电商社区中更容易把握交流对象的感情变化与情感波动,也更加在意交流对象对于自身的看法,因此女性在电商社区中更加容易产生压抑等情感。电商社区中参与口碑传播的女性对于社会认同感比较关注,很多情形下女性参与电商社区口碑传播的初衷就是获得社会认同感。另外,电商社区中的女性参与口碑传播过程中极其关注自我安全感。电商社区女性参与者为使自身处于安全的范围内往往倾向于通过社区中其他人的消费体验与消费评价规避相关风险。此外,电商社区口碑传播过程中的女性参与者受商品信息宣传、营销的影响更大,主要原因在于女性自身的非理智消费心理。日产消费过程中,女性往往出现冲动消费与盲从消费现象。电商社区中数量众多的商品评价贴充分显示女性在口碑传播中主动性强于男性,电商社区中口碑传播女性参与度更高。

(二)电商社区中女性的口碑传播精准度高

女性独特的家庭与社会地位,让众多厂家深刻领悟到“女性经济”大潮的威力。电商社区中口碑传播的指向由大众群体逐渐转向女性群体,基于性别的个性化定制产品与服务、差异化产品与服务逐渐偏向女性。当下女性群体已经从家务的重重束缚中挣脱出来,她们往往知识水平较高、消费理念超前,加之女性收入的急速增长使得女性在自我价值实现中有独到的见解。研究发现,女性在电商社区口碑传播参与中比较主动的参与自身经历产品与服务的共享与互动,交流意愿强烈且分享意识主动。电商社区对于口碑传播能够进行有效的监督与数据分析,这为女性更加精准的参与电商社区口碑传播过程提供了支持,使得女性在电商社区中的口碑传播精准度较高。

(三)电商社区中女性口碑传播价值效益明显

在电子商务竞争激烈的今天,女性群体被电商企业忽视在当下绝对会被认为是重大决策失误,忽视女性消费群体将导致企业失去重要的市场份额。女性消费者是当下市场经济个性化发展与细分化发展的重要践行人群,众多厂商在制定市场计划之处就已经认识到女性消费群体的重要性。众多企业充分认识到电商社区中女性在口碑传播中的重要作用,纷纷设计专门针对女性的电商社区口碑传播方式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功。与此同时,“美丽经济”悄然成为女性消费动力的另一名称,电商社区中女性成为各大企业竞相争取的对象。

四、电商社区口碑传播存在问题

通过对电商社区中口碑传播过程研究能够看出电商社区口碑传播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1.电商社区口碑传播中信息流在线上与线下容易形成传播差异当今社会,口碑传播活动在线上与线下同时进行,在线上与线下信息传播中往往因传播介质的不同,信息接收者所产生的信任感往往不同。电商社区中口碑传播因其独特的虚拟性,加之信息接收者本身对于信息的固有观念,往往信任度较线下口碑传播效果差。2.电商社区口碑传播过程中整体监管困难对于某一特定的电商社区而言,在其中进行口碑传播信息的监管相对较为容易。但整体而言,因众多电商社区的存在且电商社区中口碑传播的发起者数量较多,所以电商社区中口碑传播监督难度较大,致使在自身电商社区中会出现产品进行宣传现象。

五、结束语

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网络社区成为众多企业关注的焦点,网络社区与电子商务深度融合催生电商社区的出现与完善。电子商务发展的同时,营销手段也不断变换形式,众多营销手段由线下转到线上。口碑营销早期作为线下营销方式的一种,伴随着互联网大潮的发展乘势壮大。电商社区与口碑营销的完美结合又进一步催生电商社区口碑传播的兴起,口碑传播过程中性别对于传播效果有着巨大的影响。电商社区中女性口碑传播效果与效益值突显,以经济效益为生存方式的众多企业逐渐在电商社区中不断挖掘女性口碑传播的巨大潜力。

参考文献:

[1]王淑伟.女性网络社区的口碑传播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