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实践活动感想范例6篇

法治实践活动感想

法治实践活动感想范文1

法治实践活动感想是怎样的呢?依法治国就应是执政党的依法执政、政府的依法行政和公民依法行使权力三者的有机统一。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参加法治实践活动感想2020”,欢迎阅读与借鉴!

法治实践活动感想一法治思维是基于法治的固有特性和对法治的信念来认识事物、判断是非、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法治方式是运用法治思维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法治思维是一种规则思维、程序思维,它以严守规则为基本要求,强调法律的底线不能逾越、法律的红线不能触碰,凡事必须在既定的程序及法定权限内运行。法治思维的核心是权利义务观念,对于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而言,除了具有公民应有的权利义务观念,还要有法治的权力观,即权力的有限性与程序性,以及守护法律、维护宪法与法律的职责意识。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就是要求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指引下,增强法治观念、弘扬法治精神,带头尊崇和遵守宪法法律,自觉在法治轨道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

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是由党员干部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决定的。一国的法治总是由一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决定的。党员干部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中担负重要责任,对其他社会群体起着形象塑造和榜样引领作用。只有牢固树立法治理念,具有坚守法治定力,自觉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以上率下,才能形成良好的法治风尚,影响和带动全社会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这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深远意义。

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是对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出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全面深化改革的展开和人民法治意识的提高,法治作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只有适应新形势对法治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调节经济社会关系、统筹协调各种利益、实现改革于法有据,才能更好地规范发展行为、凝聚改革共识、促进矛盾化解、保障社会和谐,不断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因此,必须把提高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的意识和能力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切入点、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要求,鲜明地提到全党面前。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是否具有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直接决定着能否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直接决定着领导工作的有效性,也直接决定着能否建成法治中国。

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具有现实紧迫性。当前,一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意识和能力不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管理经济社会事务水平不高。有的把法治建设喊在嘴上、贴在墙上,搞形式主义、口号化,就是没有抓在手上;有的存在特权思想和官本位意识,认为法律是管老百姓的,是约束别人的,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现象依然存在。这些问题说明,提高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法治实践活动感想二我院积极组织全院同志加强学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本人响应院里号召,认真学习,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有了新的认识。

学习社会主义法制理论是为了更好的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依法治国就是把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从而保障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确立和实现以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的价值的取向,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树立和维护法律,确立法律是人们生活的基本行为准则的观念,严格依法办事,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依法治省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我省的具体实践。建设法治社会,必须不断推进依法治省,把依法治国的理念体现在各个方面、贯穿于各个环节、落实到各项工作。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执法为民。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这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在法治上的体现。要确立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来自于人民的理念,把实现、维护和发展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立法、执法、司法的各个环节上体现尊重和保障人权,做到为人民执法、靠人民执法,保证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要求落到实处。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在建设法治社会的实践中,要把公平正义作为制定法律和进行制度安排的重要依据,从源头上防止社会不公正现象的出现与扩大,并在执法、司法活动中坚持合理合法、及时高效、程序公正的原则,建立保障公平正义的防线;把公平正义作为协调社会各个阶层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把公平正义贯穿于权利与义务的辩证统一之中,坚持权利与义务的对称,保证广大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所有权利的享有都建立在履行义务的基础之上,使遵纪守法成为公民的自觉行为,使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服务大局。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开展立法、执法、司法工作,不断强化服务大局的各项措施,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我国是一个法制统一的国家,建设法治社会要在国家统一的法制框架下加以推进,保证国家宪法和法律在浙江的严格实施,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浙江的贯彻落实,确保我省的法治建设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要从讲政治的角度来想大局、谋大局、服务大局,正确处理服务大局与严格依法履行职责的关系,正确处理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正确处理执法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之间的关系,追求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就要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法治建设绝不是要削弱党的领导,而是要从理念上更好地强化党的意识、执政意识、政权意识,通过改善党的领导来更有效地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领导,通过完善党的执政方式来更有效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建设法治社会,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党的领导,在党的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把党依法执政的过程作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实行依法治国的过程,作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过程,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过程,把加强党的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贯穿于法治社会建设的全过程。

法治实践活动感想三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根据中、省、市、县关于开展国家宪法日暨全国法制宣传日系列活动要求,我镇紧扣“弘扬宪法精神,建设法治中国”的12.4主题,高度重视,加强了对“12.4”系列活动领导,按照岳池县法制建设领导小组、中共岳池县委宣传部岳池县司法局《关于开展2015年“12·4”国家宪法日及全国法制宣传日系列活动的通知》(岳法组办〔2015〕25号)文件的安排部署和要求,做到早计划、早组织、早部署、早安排,各村、各部门、各中小学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富有成效的国家宪法日暨全国法制宣传日系列活动,收到了明显成效。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我镇领导高度重视“12.4”法制宣传日工作,为做好各项宣传工作,根据上级文件精神要求,及时召开了党政领导班子会议,研究活动方案,并结合全辖区农村和社区的特点,制定下发了中共临溪镇委员会《关于开展2015年“12.4”国家宪法日及全国法制宣传日系列活动通知》(临委综发〔2015〕68号),对全镇“12.4”国家宪法日及全国法制宣传日系列活动提出了具体安排意见,明确了宣传教育活动的时间安排、具体内容,对宣传教育活动的具体落实,进行了周密布置,细致的安排。并要求社区、各村(居)委会普法教育依法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及各部门、各单位,把“12.4”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做为近期的一项重点工作,积极争取领导的重视、支持,形成宣传合力,增强宣传力度,扩大宣传教育的影响面。镇党委、政府专题召开了“12.4”法制宣传日活动会议,就“12.4”法制宣传日活动作了具体安排。

二、抓住重点,突出主题

本次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的主题是“弘扬宪法精神,建设法治中国”,要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大力宣传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弘扬宪法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增强全民法治观念,为推动岳池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三、形式多样、广泛宣传,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

为切实开展好“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的宣传活动,使宣传活动深入实际,我镇紧紧围绕“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共筑伟大中国梦”的法制宣传主题,由镇依法治理领导小组牵头,从11月中旬——12月中旬先后组织了多次大型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1、12月2日,由分管政法领导组织综治、司法、派出所、村建、土地、计生、林业等部门在场镇设立“12·4”全国法制宣传日活动法律服务咨询台,开展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活动,共解答各类咨询200人次。

通过展示宣传展板、发放法律援助宣传手册、法律援助服务联系卡,有效的提高了广大群众法律意识.街道除了设立了法律服务咨询台,还深入法律援助服务对象家中,通过组织法律服务志愿者向两村一居80余名残疾人、低保户、青少年发放法律援助联系卡、法律援助维权手册,将法律温暖送到弱势群体中。

2、镇综治办于12月6日上午组织驻镇(镇属)单位负责人、镇人大代表开展法治座谈会。

3、组织安办、卫生院、畜牧站、信用社、派出所于12月7日—8日对村、企业、社区、学校开展“法治讲堂”活动,利用典型案例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以案说法、以案释法,增强了法制宣传教育的说服力。

全镇共书写张贴标语200条,散发传单2000余份。各村(居)结合每年当前工作向群众发送“禁毒工作、法律援助、计划生育、劳动法”等有关宣传资料2000余份。同时,赠送法律图书资料,丰富充实村、社区法律图书室,开展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活动,在服务群众、方便群众中融入法制宣传教育。

4、12月3日在临溪小学开展了“宪法进课堂”活动,组织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法制宣传志愿者等为在校学生讲了一堂生动的宪法课。

5、12月5日举办年度普法考试或法律知识竞赛,组织各村(社区)各部门全体干部职工,以闭卷方式,认真作答岳池县《2015年“六五”普法考试》试卷。

6、开展廉政法律法规学习活动。

镇党委组织机关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等廉政法律法规及阅读《高墙内的忏悔》等廉政警示读物。

7、各村充分利用好村广播室,转播好县广播电视局与县法建办创办的《岳池法治讲座》广播电视栏目。

8、镇普法办12月4日向机关、村居、单位、部门干部发一条法制宣传手机短信。

四、围绕主题,开展法律“七进”活动

在今年的“12.4”法制宣传日活动期间,我镇紧密围绕“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共筑伟大中国梦”这一活动主题,开展法律进乡村,法律进学校,法律进机关活动,创造普法氛围,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法律支持,收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总之,通过“12.4”法制宣传日一系列的宣传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全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职工、中小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为促进全镇社会法治化管理,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和构建和谐临溪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法治氛围。

法治实践活动感想四在今年12月4日全国法制宣传日活动中,我村高度重视,加强了对“12.4”法制宣传日活动领导,按照根据上级《关于开展“12.4”全国法制宣传活动的通知》的安排部署和要求,做到早计划、早组织、早部署、早安排,各小组、东门完小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富有成效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收到了明显成效。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在“12.4”法制宣传日来临之前,根据镇党委、政府制订的《沙市镇开展“12.4”法制宣传日活动工作方案》,东门村支村两委专题召开了“12.4”法制宣传日活动会议,就“12.4”法制宣传日活动作了具体安排。

二、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

1、12月4日,支村两委邀请了镇司法所所长罗宗武来东门村村委会开展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活动,共解答各类咨询100余人次。

2、组织普法志愿者书写张贴标语50多条,散发传单200余份。

3、利用远教平台组织村民进行法制教育视频观看,并结合当前农村工作特点,大力宣传《宪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发放宣传手册500多份。

5、在东门完小4个班级里开展了“青少年法律知识竞赛”学法活动。

三、围绕主题,开展法律“六进”活动

在今年的“12.4”法制宣传日活动期间,我村紧密围绕“弘扬法治精神,服务科学发展”这一活动主题,开展法进农户,法进学校,法进企业,创造普法氛围,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法律支持,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通过这次宣传教育,全村村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普遍增强。村民事纠纷明显减少,展现一幅人人安居乐业,生活安康,努力发展生产的繁荣景象。

法治实践活动感想五一、领导重视,层层发动。

根据区政法委要求,四月六日上午由镇党委书记程继华、镇长钟贵荣主持召开了各村、社区支部书记、治调主任,以及交警队、交管站、工商所、法庭、国土所、卫生院、联校和驻镇大专院校的主要负责人专题会议,传达上级会议精神,分析了当前综治工作形势,安排部署相关工作。会上政法书记曹志武要求各村、社区张贴纸标语100份,悬挂五条以上横幅,开好相关工作会议,由联校负责派发各类宣传资料万余份到学生家中。镇综治办和司法所组织普法宣传车五台次,在全镇范围内巡回进行宣传。各综治成员单位做好各自的宣传发动工作,确保法制月宣传不留死角。

二、落实工作,开展督查。

自四月六日会议之后,由镇综治委牵头于四月十五日、十六日镇综治办司法所对各村、社区进行了为期两天的督查。通过督查村、社区工作落实到了实处,召开了组长代表会议,按要求张贴了标语、横幅,各类宣传资料也按要求发放到了各农户手中。宣传挂图随处可见,宣传氛围十分浓厚。

三、防治结合,取得实效。

法治实践活动感想范文2

一、强素质提能力,有利于高职学生全面发展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性是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简单地获取思想观念,而是制造精神动力并促进其转化为具体实践。实践过程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学生的各种素质和能力在实践中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高职学生普遍文化基础差,理论功底薄弱,但在社会活动实践方面表现出尝试的兴趣和能力。“学生带着理论困惑走向社会,又带着现实课题回归课堂,实现了思维由单一到综合、由简单到复杂、由抽象到具体的跨越。”[1]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活动不仅促进了理论的内化,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同时也培养了高职学生优秀的品质,在实践中提升了各种能力和素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目的就是提高学生道德认知能力及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学生认识、分析、解决多种具体社会问题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和实践能力,注重学生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能自觉抵制社会、家庭的消极影响。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与他人团结、互助、合作的重要性,增强协作意识,培养科学探索精神。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注重学生参与教学实践过程的积极性,对于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实现人才强国、教育兴国的战略目标有着重要意义。

重实践促发展,有利于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当前,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建设不足,往往着重于“工具人”的培养,偏重于职业和技术。高职学生也显得相对功利,学习目标在于掌握一门或多门技能而顺利就业,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甚至存在逆反心理。要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增强实效性,这给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性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少受教育者“把思想政治教育视为外在性施加、当局者的社会需要,而不是自身发展的需要”,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维护当局者意志、维护社会稳定的说教,只具有社会价值,个体价值不大甚至没有价值”[2]。这种狭隘而片面的观点严重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和教学效果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败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现实生活及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环节。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性决定的,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也是实践教育的终极目标和根本。不讲实效,只讲形式,也就失去了实践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发挥状况也影响着实践教学的进程和发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过程中,教师遵循教育规律,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制订相应的实践内容、实践手段、实践途径和评价方案,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随着学生兴趣的增加、主体性的发挥及能力的增长、素质的提高,会使受教育者对他们一度反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大为改观,从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

二、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的基本原则

(一)对应性原则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学生是实践活动的主体。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有层次的。不同年级、不同年龄、不同的教育环境的高职院校学生的德育发展也具有层次性,这就需要在探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问题时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与实践方案实施的对应性。其一,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学校特点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2005年3月,中宣传部、教育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的通知》。对于高职院校等专科学校,文件要求开设2门必修课: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现更名“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文件要求在课程实施时“要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充分考虑本科、专科教学的特点和内容要求”。这个文件指出了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和实际,对应所设课程开展实践教学。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高职学生文化基础较差,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不高,但思维活跃,且动手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较强。因此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少讲理论,以实践为主,在实践中灌输理论知识,这样才更能为高职学生所接受。同时,高职院校在录取分数线上有不同批次,因此在生源上也存在差别。即使同一所学校,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的录取线也可能会有很大差距。这就需要教师准备充分,面对不同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教学内容、方式和手段的“微调”,甚至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案。其二,应针对不同年级的高职学生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贯穿于学习阶段的全过程,然而高职学生的思想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同年级的学生面临的问题不同。大一新生对大学生活方式、学习任务和方法、独立处理事情等问题感到迷茫,因此需要根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设计一些实践活动引导帮助他们顺利地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过渡。针对新生入学后存在的问题,可以选取“认识自我”、“我的困惑”等为主题的实践内容,解决学生最迫切的思想问题。渡过了适应期,他们的自立感、自信心明显增强,开始用自己的思维观察、分析和处理社会问题。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他们思想容易波动,观察、分析问题往往不够理性,容易得出片面的结论。所以在大二阶段要引导学生学好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课程,开展社会实践调查,帮助、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视自己、正视社会和周围的一切。在大学生活即将结束,面临走向社会的阶段,他们更加关心社会,更加注重实际。这一阶段要开展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以引导其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和择业观念,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报效国家。

(二)可操作性原则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环节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否则,就会失去实践教育本身的意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实践性要坚持可操作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方法、原则等在实践中应构建一套科学的方法论体系,解决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实施过程中的每一环节、每一阶段应当运用什么方法以及如何应用的问题。在实践教育过程中,经常遇到的情况是难于操作或无法操作。也就是说,没有把理论与实际很好地结合起来。不符合客观规律,没有从高职学生的实际或者现实情况出发,实践方案设计不合理,从而导致实践结果不令人满意,也就无法充分调动高职学生的积极性,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体作用。要设计一个操作性强的实践模式,必须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完善的管理方法,必须针对高职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需求,有计划地把实践内容渗透到学生的各项实践活动中去,实践内容应具体明晰、可量化、易执行、能落实,具有实用性和适用性。要做到可操作,必须制定全面详细的实践方案,有明确的操作要求、条件和操作程序,有具体的实施步骤,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实用性,操作过程需简单便捷等,还要照顾到可能出现突况的方方面面。同时,实践方案的实施需要相关人员的配合。要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更准确量化评价指标,使其具有可操作性,这就需要在实践中摸索,不断改进。一个可操作性的实践评价体系,不是为评价而评价,要克服评价经验化、单一化的局面,构建一个动态的、立体式的评价网络,这才有利于全面地评价学生并作过程化的研究。

(三)系统性原则

改进和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性是一项复杂、艰巨、长期的系统工程,不是靠一朝一夕、一兵一卒能完成的,需要领导重视、多方配合、全员关注等多方的努力。在回收的1338份问卷中,对于“您所在的学校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性吗”的调查,有334人认为“不重视”,186人认为“无实践教学安排”。对于“您所在的学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学时、学分单列吗”的调查,有316人认为“没有单列”,573人表示“不清楚”。对于“您所在的学校有专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活动经费吗”的调查,200人认为“没有”,979人认为“不清楚”。这些数据表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也没有形成足够的影响,在某些环节方面,存在着断裂和盲区。尤其在高职院校,由于学校致力于培养职业人而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处于尴尬的地位。高职教育忽视人文价值取向,工具化问题日益严重,致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备受冷落。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恰恰有利于提升高职教育的价值,在以技术知识为中介的过程中,促进人的价值的实现,实现职业价值的升华。因此,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促使实践活动顺利地开展,必须全方位着手,坚持系统性原则,各部门齐抓共管,各层面、各个环节协调一致,相互配合。从实践平台来讲,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需要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的相互配合。从实践活动的组织实施来说,不是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单枪匹马完成,而应由思政部组织,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各系等部门共同实施,协助落实。而从实践活动本身来说,实践活动的顺利完成涉及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理念和思路的转变,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革新,教学评价体系的多样,教学条件和环境的改善等各个方面。只有坚持系统性原则,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具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三、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的途径

(一)培训与提高: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和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决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的成效。然而在高职院校,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特点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被轻视和忽视的倾向;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水平参差不齐。这些都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不良影响。加强党员和各级思想政治工作人员队伍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培养一批信仰坚定、敬业负责、教育理念先进、业务精湛、知识广博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员队伍对于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实践性是非常有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实践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可以说,积极有效的指导是顺利进行实践活动的前提。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根据学生特点和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对实践内容进行选择和包装,科学安排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使之贴近生活实际,得到学生的认同;另一方面,教师和专门工作人员在策划、组织、实施和调节实践活动的同时必须带头践行自己宣传和提倡的精神,做到思想和行动的统一。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坚持以主体为思维坐标、以活动为思维原点、以价值为思维向度,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及其实践关系的理解,从思维方法、思维结构、思维程序的视角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体系,提高教育活动的前瞻性、选择性、创造性、反思性、综合性。”[3]因而,党员和各级思想政治工作人员队伍要加强培训和自身建设,深入研究教育教学规律,研究高职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接受规律,提高理论政策水平,掌握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断提升分析研究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搞好课堂、校园及校外实践活动的设计和创新。

(二)丰富与发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与发展性评价

大部分高职学生在高中时成绩平平,不受重视,考上高职后又感觉低人一等,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失落情绪和自卑心理,在学习上有情绪化倾向。可以说,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通过真实体验、自主探究来提升学习兴趣,采取多种教学和学习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强调培养学生整合知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以解决问题为重点的探究法,以创设情境为基础的角色扮演法,以生活实际或兴趣热点问题为依托的问卷调查法,以普及基本知识为目的的知识竞赛法,以陶冶情操和提升能力为重点的参观考察法等,都可以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到实践教学中来。在实践形式上可以是讨论、辩论、参观、时事演讲、模拟法庭、模拟教学、读书研讨和撰写提案等。同时,学生实践的过程要纳入到考核评价体系中去。改革传统的评价方式,以注重学生实践为导向,倡导过程评价、发展性评价。学生的实践态度与实践能力是思想政治课程考察的一项重要指标,这包括学生的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达、临场应变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精神、科学探索精神。根据每个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具体表现、成果质量综合考虑,考核评价尽量做到客观、公平和公正。评价方式可以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小组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同时,考核评价也要兼顾不同学生的特点,这就需要从学生的特点和特长出发选取实践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途径。例如,对于每年的“两会”焦点中同学们所关注的问题,可以开展辩论、演讲、撰写小论文和提案等实践方式,让学生关注现实、了解国策,这些不同方式兼顾不同类型学生的优势特点。注重过程的发展性评价既要公平公正地评价勤奋好学型学生的能力,也要让懒惰厌学型、“不务正业”型、低分高能型学生看到自身价值,从而提高学习的动力。

(三)深化与合作:继续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在回收的1338份问卷中,对于“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的主要环境因素”,626人选择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在参加问卷调查的师生中,选择“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比例最高,其次是“校园”、“实习实训基地”,少部分人选择了“课堂”和“其他”。可以看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得到了广大师生的重视,它在实践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般来说,各个高职院校在实践教学基础上开展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虽然国家有关政策要求各高职院校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但实际上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不尽人意。一些高职院校对社会实践的积极意义缺乏正确认识,忽视实践基地建设,存在削减学时、形式主义及合作不深入等问题,导致实践基地发挥不了应有的功能,也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而高职学生的职业意识强,他们渴望在实践基地获得各种职业信息,提升未来就业的机遇和能力。因此,高职院校的实践基地建设更应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在实践中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其一,从学校层面来看,相关责任人要重视实践基地建设,增加实践教学学时。要完成实践内容、取得满意的实践效果需要实践教学时数的保证。实践教学时数得不到保证,必定会影响实践教学效果。同时,实践基地是实践教学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学校必须积极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拨出专门的经费,充分利用当地的教学资源,建设多个相对稳定的长期实践基地,从而为实践教学开展提供便利条件。当然,实践基地的选择要结合学校和所在地方的实际,结合专业特点,积极选择那些有代表性、研究性及教育意义,同时也方便实践操作的基地。只有领导重视,各相关部门配合默契,形成合力,社会实践活动才能顺利、深入开展,收到良好效果。其二,应继续深化与实践教学基地的合作,变学校单方面主动为双方主体互动,增强实践效果。实践教学基地的功能不仅仅是提供教育、实践场所,而应发挥其自身主动性,主动参与到学生的实践活动中。例如,可以把实践基地作为考核评价主体对学生实行考核,以促进学生自觉而积极地参与实践活动。同时,在学生“走出去”的同时,也可以把实践基地指导老师“引进来”,来校讲座、办展览,或是共同策划和组织一些实现双方共赢的文化活动等,以增进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四)关注与思考:探索网络平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

经济全球化、网络信息化时代,网络虚拟平台成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实践领域。高职学生乐于接受新事物,他们了解网络,也更愿意亲近网络环境。这对加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带来了便利和机遇,但是网络污染和负面信息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不小的冲击。如何引导和帮助他们正确运用网络和建设高尚的网络文化是当前加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的重要问题。高职院校在加强网络监督和管理的同时,应充分利用这个平台优化网络文化。首先,在网络上应积极宣扬红色网络文化,建设红色理论专题,旗帜鲜明地宣传和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提倡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主动占领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抢占思想政治教育的制高点。用健康、积极的思想文化去占领网络阵地,把网络建成传播先进文化和弘扬主旋律的重要渠道,使之成为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和全面服务学生的重要平台。其次,对于网络上曝光的一些社会问题和腐败现象,可并设立网上论坛,鼓励学生自由发表对热点问题的看法和观点,开展网上互动。同时,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出发,应当积极开设与大学生学习、生活、情感、工作等相关问题的健康教育、法律园等专栏,让学生通过网络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取各种信息,从而满足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情感问题、就业问题的需要。再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建立博客,使用QQ、MSN等聊天工具,与学生进行沟通,也可使用校园聊天室、校园网络论坛与学生进行直接对话,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观念和关注的热点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五)重视与联动:构建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协同创新平台

法治实践活动感想范文3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教学教学设计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如何根据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课程的特点来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如何通过实践课程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逐渐内化为学生的个人素质及价值追求,并在现实生活中外化为学生自觉的行为,以及如何总结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方案,是每一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都要面对和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实践教学概述

根据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参与程度与参与方式,教学活动可以分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两种方式。理论教学就是教师通过将科学知识系统化传授给学生的一种方式,其授课按照一定的时间、地点、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来进行。实践教学相对于理论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课程内容,采取实践的方法,使学生亲身参与各种活动,从而获得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学习过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就是教师按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和要求,依据学生身心发展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有目的地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实践生活,获得思想道德方面的直接经验,从而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教学方式。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一样,实践教学也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教学指导,以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教学目标,遵循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并具有一定的课程计划、教学安排和考核方式的一种教学方式。其独特之处在于教学过程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教学内容贴近社会、贴进现实、贴进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学生容易获得直接的认识和体会,对学生的影响具有隐蔽性,能发挥潜移默化的功能。同时,实践教学还加强了教学的开放性和师生之间的互动一性,实践教学面向的是一个开放的环境,家庭、学校、社会都是可能被纳入实践的范围,这就充实了教学的内容,让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个开放的体系。此外,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实践,学生与教师有了近距离的接触,不断地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形成教学相长的和谐氛围。由此可见,实践教学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原则,能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是一种能科学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

二、实践教学的类型

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划分,有的学者提出分为两大类,即校内实践教学(在校园内,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和社会实践教学(走出校园,在社会范围内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有的学者提出除了以上两种实践教学以外,还包括课堂内的实践教学,认为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采用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比如案例分析法、课堂讨论法、辩论法等等,这些教学方法也应纳入实践教学的范围。课堂内的实践教学能否归入实践教学的范围是这两种观点的分歧所在。第一种观点认为:其一学生没有走出教室,活动的范围没有超出学生的自身;其二学生没有凭借物质手段改造客观世界。因此,不能成为一种实践活动,而只是一种思想活动或者理论活动。第二种观点认为:课堂内实践教学活动虽然活动的平台为教室,没有超出教室的范围,但是整个教学活动坚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同时每位学生也都是作为被改造的客体存在,起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因而与校外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无异,可以将课堂内实践教学纳入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的一种模式。就笔者而言,认为第二种观点的分析考虑到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实践教学开展的实际,较第一种观点而言更为灵活,且更切合事实。因为就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条件来看,都不够理想,许多学校都没有足够的经费和实践基地来开展实践教学。其一,客观条件导致了许多教师都忽视了实践教学这一重要环节,大大降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其二,实践教学成功与否有一个权衡的标准,那就是通过实践学生能做到将间接知识转化为实践并通过实践来内化理论。这是衡量实践教学效果的两个必要环节。如果在实践教学的过程,学生能做到将理论知识升华为实践,然后通过实践将知识内化,无论实践的场所与空间在何处,我们应该都给予肯定。而课堂内的实践教学活动,学生能够运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教学、辩论、讨论等实践活动,最终能让自己理解其中的内涵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虽然这种实践活动是在课堂之内,也是可以认可的。但是必须区别的就是,不能将在课堂理论教学过程中穿插的短短几分钟或十几分钟的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活动等同于一次课的(至少两个课时)课堂内实践教学。

概言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可以分为课堂内实践教学活动、校园内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三大类,这种分法是可取的也是可行的。课堂内实践教学活动以课堂为实践平台,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课程内容,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从而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实践教学活动。校园内实践教学是鼓励学生走出课堂,把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获得的理论知识落实于校园内的各种实践活动中,创造性地加以应用,完善并建构其理论知识体系的教学活动。社会实践教学是指大学生走出校园直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包括进行社会调查或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在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运用所学的理论、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体验,在实践中感悟人生的教学活动。这三种实践教学模式形成了一个有层次的、递进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系统。

三、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

一般而言,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性质,课程性质决定了该课程的教学指导思想、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设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程是根据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方面合理设置的,它们虽属同一类课程,但各自有不同的课程特点、教学内容、教学框架,具有不同的实践教学设计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践教学设计依据

“05方案”中,《原理》课的教学重点是从基本理论人手,帮助大学生弄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从而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容和精神实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深化对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加深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各大理论成果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根本任务的理解,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原理》是一门为其他各门课程提供方法论指导的课程,其理论性比较突出,需要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从课程内容上分析,原理课具有抽象理论多、案例事实少;记忆内容多、应用讲解少:学理性多、趣味性少;政治性强、自由发挥少的特点。

故《原理》课实践教学的设计思路应做到:其一,应加强对实践活动的理论指导。《原理》课的设置有很强的理论诉求,要求从整体上去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如果不站在马克思主义整体高度去研究、讲授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往往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利于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社会现象是错综复杂的,往往是经济问题、政治问题和思想文化问题交织在一起,只有综合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才能回答这些复杂的问题”。其二,应具备较强的时代性和现实性。如果理论性是《原理》课实践教学一大诉求,那么时代性和现实性应是《原理》课实践教学不能忽视的一个环节。实践教学选取的背景要充分体现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能很好地反映社会现实的发展和时代特征。只有通过与现实性联系较强的实践,学生才能把书本上学习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概念、命题、原理、观点等自觉地运用于分析和解决客观实际和思想实际问题,把所学到的理论转化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内化为他们自身的自觉行动。

(二)《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实践教学设计依据

《概论》课是“05方案”的核心课程。《概论》课和《原理》课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原理》课侧重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整体把握,而《概论》课则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和三大理论成果为重点来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同时也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的主要内容、精神实质、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通过学习《概论》课,学生应该领悟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注重理论创新,应正确认识中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并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增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正确认识自身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因此,《概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设计,一方面应当依据该课程的原理与方法,不能与其他三门课程尤其是《原理》的课程内容相重合,而应重点选择与中国化相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的主题,培养学生运用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另一方面,实践环节应侧重与国情相结合。《概论》课的核心内容就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国情的结合,通过与国情相结合的实践,使学生真正理解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改革开放不同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与建设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从而掌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观察世界、分析国情的思维方法,提高政治理论素养,激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投身于现代化事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设计依据

在“05方案”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为主线,以引导大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培养综合素质为切入点,并联系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针对可能遇到的思想道德、人生价值和心理、恋爱诸问题,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此外,该课程还加强了对学生的法制教育,课程内容涵盖对马克思主义法学基本理论、我国社会主义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讲解,要求学生了解我国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规定,从而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在实际生活中做到依法、懂法、守法、用法。《基础》课与其他思政课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基础》课的内容与学生的思想、生活、学习密切相关,其理论性较浅,但是具备很强的实用性,很容易为学生喜欢和接受。

因此,《基础》课实践教学的设计应该做到选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因为该课程的学习往往是放在新生入校的第一学期,许多学生因为脱离父母的保护或监督,部分同学或变得内向、拘谨,或变得自由解放,同时面对新的环境、新的生活、新的起点,有的同学会不适应,有的会经不起挫折,心理和性格上都会发生变化。《基础》课就是要承担着这一重要的帮助、教育学生的重任。因此,在设计实践教学的内容时,应做到以学生为本,设计出能让学生真正愿意参与的《基础》课教学实践活动,这就要求活动内容的设计是让学生喜欢的、感兴趣的,能让他们感觉到他们就是主题的主角,反映了他们的思想、生活和实际,解答了他们道德、法律甚至人生方面的困惑。只有如此,学生才能领悟到《基础》课不同于中小阶段的伦理道德法律常识教学,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严密的理性思考和自身的实践,他们能从“知其然”上升到“知其所以然”的层次。

(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设计依据

《纲要》是“05方案”中一门新设置的思政课程,它以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为主线,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及它们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等论述,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增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纲要》虽然是一门历史类课程,但是从课程设置上来看,《纲要》是连接《原理》和《概论》的纽带,在教学过程中不但需要学生掌握历史,了解历史知识,而且要求学生应该跳出历史的范畴去理解现实政治,从历史事件中去总结规律。

因此,《纲要》课实践教学的设计要求教师一方面引领学生去感知真实的历史素材,引发学生去思考,以达到其思想上的震动和共鸣,帮助其形成朴实的爱国爱民情感和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督促其形成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另一方面,在保证真实还原历史的基础上,纲要课的实践教学除了应帮助学生形成爱国主义和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外,还应当引导学生从历史回归到现实,协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发生的国际国内背景,让学生联系时代特征、国际格局和世界大势去分析它们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从而帮助学生解决关于历史和现实方面的困惑,提高判别是非的能力,从而完成从书本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跃。

总之,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所有课程中加强实践环节的引入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但是,每门课程有着自身的课程特点和课程教学目标,教师在进行实践教学设计时应注重这种差异性,并结合教学的实际条件,做到因课制宜、因地制宜。

法治实践活动感想范文4

一、运用多种形式进行实践活动教学

实践活动课的形式,要不拘一格,只要是围绕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的方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标,所选取的活动形式都是可行的,我们教学中常采用的活动形式有:

1、通过查阅资料的云式理论联系实际

这种形式,就是让学生能通过查找报刊、杂志等方面的资料,掌握一定的事例、数据、图文等材料,用教材中的理论或自己的观点分析说明某一理论、观点或实际问题。如,九年级教材第一单元中活动设计:“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我国现阶段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并利用搜集的资料出一期板报”,在进行这个活动时,在内容上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来搜集材料;在方法上采用阅读报刊杂志和上网搜索等方法。这种形式的活动课,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精神和搜集信息、整理资料的能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2、通过调查访谈的方式理论联系实际

即学生走向社会,通过调查、访问,用掌握的事实说明某一理论或观点的形式。如在上九年级第二单元关爱自然、关爱人类这一单元时就开展了一个活动:“调查本地的江河湖泊,了解污染情况,并对主要污染源进行调查分析,提出自己的治理方案”。通过对柳江河、竹鹅溪的实地调查,接触自然,形成对自然的热爱之情;通过观察,考查身边的环境,领悟到自己的生活与环境息息相关,加深珍惜环境的情感,养成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习惯。

3、通过体验的方式理论联系实际

这样形式就是要求学生将课堂学到的知识迁移到现实情境中,按照知识内容的要求,进行某种行动,体验某种生活,以获得直接的认知感悟和情意锻炼。比如,在学习“克服考试焦虑”这一内容时,我让学生做呼吸放松、想像放松、肌肉放松的训练活动,通过此项活动,学生体验到克服考试焦虑的方法。为今后减轻考试压力打下基础。又如在上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课后,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模拟法庭活动,让学生扮演审判长、公诉人、律师、被告人等不同的角色,通过法庭纪律、书、判决书的宣读等一系列过程,引导学生体验法庭的审判过程,掌握相关知识,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法律是不容蔑视的,谁无视法律的存在,谁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从而达到这一课的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的教学目标。

法治实践活动感想范文5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践教学 运行模式 保障机制

[作者简介]刘德福(1965- ),男,重庆人,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思政教研室主任,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重庆 408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课题“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2—GX—21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2-0126-02

一、正确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基本内涵

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实践教学,通过实践反映、验证“思政课”理论知识的科学性与真理性,进而将理论知识内化为大学生的良好思想道德行为修养,外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增强“思政课”的育人功能、教化功能和实效性。2005年2月,等《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3号)明确指出:“把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巩固理论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使大学生在参与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深刻体会蕴涵在各门课程中反映人类文明成果、弘扬民族精神、体现科学精神、揭示事物本质规律的内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提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这两个文件都明确要求将实践教学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政课”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重要内容。

关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至今尚无权威界定。笔者认为,“思政课”实践教学可以从始、中、终三个方面来理解:所谓“始”,就是强调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在亲身体验和身体力行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而实现从对“思政课”的理性认识到自觉行动的转化;所谓“中”,就是侧重于书本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强调学生行动能力的锻炼和提高;所谓“终”,就是以学生实践状况为依据,对学生实践全过程进行科学、全面地评价。

“思政课”实践包括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个方面。前者是在讲授理论的基础上,通过课堂讨论、影视资料、案例分析、演讲(表演)活动、辩论等形式,检验大学生将书本知识自觉运用于校内学习、生活、业余活动以及与人交往的行动能力。后者是在理论教学和校内实践的基础上,学校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大学生走向社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即深入基层、深入第一线,深入农村、工厂、企业、街道和基地,在调查、游览、实训过程中,受到教育,增长知识、才干,提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进一步把书本知识内化为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个性修养、自觉的行动意识,外化为良好行为习惯和自觉行动,培养家长、单位、社会、政府等都满意的具有良好“德行”的高技能人才。其方式有参观访问、实践调研、志愿者行动、顶岗作业、企业锻炼等。校内外实践是“思政课”知识的内化功能和外化能力的有机结合和实际运用,是提高“思政课”知识传播力、影响力和感召力的客观要求。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中青联发[2005]3号和教社政[2005]5号两个文件颁布实施后,高职院校在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实效。但必须看到,高职院校在“思政课”课实践教学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党和国家有关文件精神执行不力。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党和政府有关文件精神有明确规定和要求。《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明确提出开展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要求以及实践育人、理论联系实际、课内外结合等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五项原则,要求积极开展“红色之旅”学习参观,全面深入开展“三下乡”和“四进社区”活动;要求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政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都参加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但重庆市有关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开展不理想,调查显示,有70%的学校主要限于校内实践,校外实践活动开展不深入甚至没有开展,认为校外实践是专业教学系的事,与“思政课”无关,因而重视不够、开展不力。

2.可供大学生实践的社会资源有限,与家庭、用人单位的衔接不力。由于师资力量等原因,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任务重,每个任课教师要面对几百学生。不管是社区、街道、企事业单位、乡镇、专门的实训基地,还是学校和专(兼)职教师,都没有时间、精力、人力、物力、财力来组织或接待大学生常年不断的实践。有关院校与家庭、用人单位的沟通与衔接不够,这在客观上影响了实践教学活动开展。

3.实践教学课时安排随意性大。按照“05方案”和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教社科[2011]1号)规定,“思政课”每门课程实践教学应安排1个学分(16学时)。由于对实践教学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实践教学课时安排上随意性大,有的院校多,有的院校少甚至没有。实践教学课时太少,必然影响教学实效性和感染力。

4.缺乏经费支撑。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无论是组织大学生外出考察,还是组织教师外出学习、交流,必然需要经费支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在“教学管理”指标体系的“实践教学”部分明确规定:实践教学要落实指导教师和专项经费,要覆盖大多数学生。由于主客观原因,高职院校极少安排相关实践经费,缺乏制度保障。

5.主管部门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管机制和评价机制。由于主管部门人力、物力、精力等方面的原因,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管机制和评价机制,使一些院校我行我素,对国家和重庆市有关文件执行不到位,从而严重干扰甚至损害了“思政课”建设。

三、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的建议

1.构建“思政课”实践教学新模式。基础课实践教学模式应该是涵盖学校、家庭、用人(实训)单位在内的行动模式,即以学生为中心,实现学校与家庭、用人(实训)单位对接的行动模式,以家庭实践为基础、学校实践为主体、用人(实训)单位实践为检验平台的行动模式。这个模式是学生与学校、家庭、用人(实训)单位之间紧密联系,学校与家庭、用人(实训)单位之间紧密联系,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由学校、家庭、用人(实训)单位共同组成的“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活动模式。具体做法:一是组织学生讨论、辩论、演讲(表演)、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写小论文;二是强化感恩教育和责任教育,学生要完成《学生家长两地书》(《给父母的信——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和《父母回信》),加强与家庭和企业的沟通与衔接;三是利用周三下午,组织学生集中观看政论片,写观后感;四是组织学生搞校园调查或社会实践,写调查报告;五是组织校园模拟法庭,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学生法治观念;六是组织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和青年志愿者活动。

2.提高“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和人格魅力。“思政课”教师承担着培养和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任。作为“思政课”教师必须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同时具有丰富、广博的知识,并内化为自身具有榜样力量的行为示范,外化为教育、培养学生良好思想政治素质和行为习惯的教学能力和实践指导能力。通过情感投资、培训培育、一线锻炼、参观考察,推动“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和人格魅力从实然(指“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质、人格魅力、教学水平和行动能力的实际现状)走向应然(基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需要,要求相关教师综合素质、人格魅力、教学水平和行动能力应该达到的状况)。从实然到应然,直接关系培养人才的行动能力和成才度,进而影响用人单位、社会对其的认可度和可持续发展度,因此必须搞好。

3.建设校内“思政课”实训基地。建设校内“思政课”实训基地是克服校外实践教学资源短缺和困难的有效办法。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可以为大学生提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良好平台,使大学生感悟社会、感悟人生,强化“思政课”对学生的感化功能和育人功能,使“思政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建立校内实训基地,一是建立“思政课”实训室。根据“思政课”教学内容,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明确实践主题,如演讲比赛、小品表演、辩论赛等,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拓宽视野。二是建立“思政课”网络平台。提供一些优秀文字资料、视频资料、先进人物事迹资料,将社会及国际热点、难点问题甚至敏感问题纳入网络教育中,建立问题窗口,及时解答学生的有关问题。

4.创造良好的实践育人环境,落实专项经费。必须从政策、组织、经费、人员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为“思政课”建设创造宽松的校内外环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及时向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传达党和国家的有关文件和政策,在阅读有关文件资料方面提供便利。各地及高等学校在职务聘任、科研立项、国内外学习进修和物质待遇等方面要充分考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工作的特点,在政策上予以扶持。要落实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员编制、经费投入和教学科研条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2005年6月,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中共重庆市委教育工委、重庆市教育委员会联合下发了《重庆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施意见》(渝教宣[2005]13号),指出:“加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投入,高校要在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常规经费的基础上,按照在校学生每年均不低于15元的标准设立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项经费。”为此,必须加大对高职院校执行有关文件精神的监督检查力度。

5.建立健全实践教学运行和保障机制。建立健全“思政课”实践教学运行和保障机制,应成立以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牵头,学校主管领导和职能部门负责人共同参加的实践教学研究小组,定期研究讨论,探讨增强实践教学效果的方法以及“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的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实践教学资源;根据“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规划和方案,按照学生人数确定经费投入比例,并切实予以保证;根据“思政课”特点,选择合适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并相对固定下来;将“思政课”实践教学纳入教学管理体系,明确教师职责和工作量。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考核标准,对教师进行实践教学质量监督考核。教育主管部门要把“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施情况纳入学校党建和教育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并作为对办学质量、办学水平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切实保障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Z].2004-08-26.

[2]中青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3号)[Z].2005-02-01.

[3]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Z].2005-02-07.

法治实践活动感想范文6

关键词: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重要性 误区 方案

自《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和《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8]5号)颁布以来,高职院校积极开展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改革试点,重视实践教学在思政课的作用,努力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实现思想政治课理论教学指导实践教学,实践反哺理论,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内在统一。高职院校在不断探索多种多样的实践教学模式的同时,实践教学的实效性相对不足,这是摆在高校思政课教育面前的一道难题。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动力,是检验人们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是人们思想认识的目的。人在实践中加深理解认识,并检验和发展认识,最终达到更好地实践的目的。同志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中说到,“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这段话,同志明确地指出了,社会实践是人获得正确认识的基础。“(青年学生)要健康成长,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而且要向社会实践学习,自觉地投身于火热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工业化建设实践。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知识常新和发展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也青年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这是同志在北大建校100周年上的讲话,同志于2009年5月4日在中国农大也指出“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的必由之路”。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实践的意见》明确规定:“把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巩固理论基础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使大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深刻体会蕴涵在各门课程中反映人类文明成果、弘扬民族精神、体现科学精神、揭示事物本质规律的内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可见,实践教学是进一步加深对理论教学知识的理解、深化,具有解除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疑虑,深化学生对所学理论观点的理解,验证理论教学中阐述的观点,促进学生将所学理论转化为自觉行为的功能。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两者相互呼应、相互补充,形成教育合力,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

另一方面,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方式主要是通过教师单方面的“讲授”、学生“接受”来进行教学活动,这种“死”的教学模式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达不到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目的。为了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要让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感兴趣,让课堂“活”起来,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活动由教师的“教”为主向学生的“学”为主转变,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人翁。这种转变只有通过实践的方式来实现,通过实践让课堂“活”起来,通过实践让学生感兴趣,通过实践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通过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误区

(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的内涵认识缺乏准确性

我们一般讲的“社会实践”是相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实践教学”,那是“大实践”,如组织大学生参加军政训练、本地外的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勤工助学等这种实践在于引导学生走出校门,促使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锤炼毅力、培养品格,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为社会和国家培养合格的职业人和社会人。

这个“大实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不能胜任的,也是仅仅依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能完成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实践教学”是“小实践”,这种实践是同课堂讲授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教学环节,偏重于直观性、形象性、感性,便于绝大数学生参与的环节,其目的在于培强学生学习理论基础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运用理论方法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进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绝不能使实践教学的结果变成学生更不愿意学习理论。其特点是覆盖面广,可操作性强,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紧密相联系,如视频、课堂讨论、网络实践、专家讲座、条件允许下的某些调查访问活动等,搞好这些活动,对于活跃教学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是大有益处的。

(二)实践教学方式上认识的狭隘性

一些高职院校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是每年组织几次大规模的参观访问或调查,请几次专家学者作报告等这种认识上,使实践教学的方式停留在“走出去,请进来”这一种教学形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属于教学的范畴,但不是一般的实践教学,是在教师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下开展的,其实践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除了“走出去,请进来”这种教学形式外,还有课堂内组织活动进行的实践,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上实践等等。目前,我校(内江职业技术学院)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方式主要有以下几大类:(1)课堂内的实践,如视频资料、专题讨论、演讲、辩论、模拟等,让课堂“活”起来,充分发挥学生“主人翁”地位。(2)课外校内的实践即第二课堂,如“沱江潮”,每月邀请专家学者就近期有关教学内容或社会热点等问题进行演讲,即“每月一讲”,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实现外延扩展;充分利用网络,让网络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我校建立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实践网(http:///sjw/index.asp),通过网络为大学生课外学习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大力建设校园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学生的主题教育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和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理论教育于文化活动中。(3)校外实践,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建立了八个社会实践基地,主要有新农村建设基地、红色文化教育实践基地、企业文化基地、国防消防看守所法制教育基地等,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参观访问、调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

(三)参与上缺乏普遍性

实践教学作为教学的必需环节,应该像理论教学一样,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参与到其中去。但多数高校存在这种问题,由于条件不具备,便采取以点代面的方式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只有少数学生能参与到实践活动中,而多数学生的实践活动缺乏具体有效的措施,这就达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要求。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要求全体学生都参与其中,对象具有普遍性。

由此可得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与一般的社会实践是有区别的,它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联系的,全体学生能参与到实践中、可操作性强的、思想政治教师能胜任的一种实践活动。

三、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对策

为了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有效性,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化与外化的目的,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呼应、相互补充,形成合力,广大教师必须改变观念,认识到实现实践教学实效性,使单纯地为了实践而实践的教学模式转化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的模式,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深化、践行所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从而对理论学习更加感兴趣。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理认教学具有一致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是区别于理论教学而又与理论教学紧密相联系的一种方法,其作用是为了加深理解所学理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更加重视和感兴趣,进而达到在实践中践行所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与理论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不断钻研实践教学内容,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精髓,就理论课的某个内容、观点、热点、难点和疑点而进行的实践活动,二者具有一致性的,要防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

(二)规范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教学环节规范化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保证实践教学有进行的重要保证上。(1)规范实践教学对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的对象是全体所有的大学生,不是少数学生,这是由该课程的性质决定的。(2)规范实践教学计划与目标。在实践教学之前,教师做好实践的计划与目标,只有教学计划与目标明确了,教学过程才自觉。(3)规范实践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必须要按照思想政治理论的教材要求为基础,把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4)规范实践教学过程。在实践过程中,应让大学生铭记就某些内容观点或其内涵外延进行的实践,保证实践活动有序、有效地进行。(5)规范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实践结束后,学生反思在实践过程中自己的所感、所想,对其以后有什么样的影响、应当怎样解决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形成某种成果,对学生的实践态度、过程、成果进行规范化评价。

(三)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并不是一两次的社会实践活动,而是一项长久的教学过程。这就要求教师深刻理解理论教学内容的精髓,时刻关注社会热点、难点,不断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形成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多样化的实践教学中接触多样化的实践内容,更好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参考文献:

[1]著作选读(乙种本)[M].中国青年出版社,1964.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