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询的故事范例6篇

欧阳询的故事

欧阳询的故事范文1

我发现一个现象,许多事物在异地会有不同的待遇,受到不同的关注。在中国,李白是诗圣, 在日本则首推“白乐天”(即白居易)。在书法上,欧阳询虽然在中国也有着较高的地位,而在日本,似乎他更受推崇,其影响甚至超出了书法的范畴。

《朝日新闻》是日本三大综合性报刊之一,1879年1月25日在大阪创刊,1888年迁往东京。2008年,该报每日发行量超过800万份,排全球日报发行量第二位。而这样一份世界闻名的日本大报的报头,却是由欧阳询的法书集字而成的。

据史料记载,欧阳询一生共书写了三通隶书碑,《朝日新闻》四个字选自其中之一的《大唐宗圣观记》碑。该碑刻于唐高祖武德九年(626)二月十五日,立于长安终南山楼观台。是碑高365厘米,宽112厘米,螭首龟趺。碑额为楷书,文23行,行60字,欧阳询撰序并书写,陈叔达撰铭,现存碑石系元代以原石重加开镌。该碑内容是记述伊喜在终南山迎接骑青牛而来的老子,聆受《道德经》的故事。该碑书法圆中有方,取法于汉代的熹平石经,前人对其评价:“隶甚淳雅饶古趣,犹是汉法。”

当时,《朝日新闻》的创办人决定从《大唐宗圣观记》碑的碑文中集出该报头的四个字。当他们从该碑的第42行、第10行和第24行分别选出了“朝”、“日”、“闻”三字后,才发现全碑的1000多字中没有所需的“新”字。于是将“亲”(第19行)字左侧的“亲”与“柝”(第26行)字右侧的“斥”合在一起,又去掉“斥”字最后一点(隶书中写成一横),勉强造出了“新”字,成了现在的报头。该报出刊后,有读者致函报社,说“新”字左侧多一横画,是个错字。孰不知这不过是为了平衡汉字各部分之间关系的常用写法一一加减笔画而己,在书法中是常见的。

欧阳询的故事范文2

欧阳通的楷书《道因法师碑》看出其书法隶意更浓,然而锋颍过露,含蓄处不及其父。此碑笔力劲健,有隶意含蓄处不及父,方笔侧入笔法更增加峭险之势。欧阳通的书法是这样,其典雅不及父,险劲俊迈过之,笔法较为放纵,往往是点画起收处更加重拙,棱角显明,而唐朝之前的魏碑和汉代的隶书正是这样的风格。

欧阳通与《道因法师碑》

《道因法师碑》立于龙朔三年(663),全称《大唐故翻经大德益州多宝寺道因法师碑文并序》,李俨撰文。碑额楷书“故大德因法师碑”七字。碑高六尺二寸,宽三尺,计二十四行,每行七十三字。今安碑林。道因法师,濮阳(今河南)人,俗姓侯,七岁丧父,悲痛如成人,从此悟到人生之无常,遂断凡念出家。后避隋末之乱而居益州(今成都)多宝寺,僧道闻其名,咸来依附。贞观十九年(645)奉召往长安,协助玄奘翻译天竺佛经。显庆三年(658)圆寂于光化寺,年七十二。五年后,其弟子玄凝立此碑以为纪念。

《道因法师碑》的用笔美

“积其点画,乃成其字”,其实所有的点画在运笔的过程中都包括了发笔、中间运笔和收笔这三个部分,是我们研究用笔的基础,从最基本的法则入手,于形似中求用笔,再由法入理,从规矩中求变化,积习久之,自能融会贯通,于森严的法度中求得自由。《道因法师碑》能在法度严谨的唐楷中自出新意,在法度中获得自由,是水到渠成的流露。道因碑的用笔由隶书演化而来,仍然保留隶书的左右开张的“波磔形态”,以隶则入楷,此碑笔力遒健,线条遒劲,笔法险绝,严谨古奥,险峻凌利,深得家传。

发笔又称称为“起笔”、“下笔”是体现笔法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因碑》在写横画时以尖锋入纸,斜直落点,顺势落笔的露锋显得神采奕奕、精神外耀,写竖是斜横落笔,写短撇或长撇是顺势出锋而上想右下行笔,写挑或捺时逆势而下向右下行笔,发笔是速度略快、轻,逆势顺入干净利落。发笔定点之后,锋尖在上或向左,笔肚在下或向右,已成偏侧,与此同时,转笔使偏侧的笔锋由偏转中。如《道因碑》的横画顺入顺锋入笔,顿笔转锋右下行,提笔转锋往右上,完成发笔动作。从起笔来看,其起笔笔锋外露,增强了书写意味,而且多是顺锋侧入,有了不同于碑版石刻的美。起笔后他并不是直接行笔,而是入纸后提笔顿挫然后铺毫行笔。

运笔是笔法中最为关键之处,字的韵律和力度以及用笔是否具有内含便在这里显现出来。《道因碑》用笔中段中锋提运,万豪齐力,逆势涩行,中锋急运,依靠笔力、速度、笔毫而产生一种疾涩的效果,形体瘦削,笔笔沉劲入骨,轻不失力。中锋提运,沉着徐行,两头略粗,中段略细,所谓“分画中虚”便是此意。如《道因碑》竖画中锋用笔,出锋或提笔右下调峰,匀势运笔。欧阳通书法继承其父欧阳询,而险劲超过其父,隶意更浓,颖锋更露。《道因法师碑》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很多隶分写法。如“科”字的“斗”旁,直接由隶入楷。

收笔是体现笔势的关键部分,《道因碑》露锋收笔,动作略快,“缓去疾回”,提按顿驻以腕力送之借势出锋,收笔的方向与下一笔起笔遥相呼应,笔断意连,形不贯而气贯。收笔时将笔锋聚拢,把笔渐渐提起,笔锋外露,末端成锥状,如“肇”“涂”“岂”“经”“五”“空”等字的横画末笔都是以隶书雁尾出之,书写时逐渐下按写出捺的宽度写到捺脚提笔调峰,重新按下露锋收笔,把笔的力量送到笔画的末端,笔力不轻浮,精神奕奕。主笔横画在收笔时末锋飞起,富有十分浓重的隶意,这就成为他楷书的一种特色,这种锋棱的捺在书法术语中称为“批法”,,正是欧阳通运用了这种锋棱的批法,所以给人神采奕奕的艺术感受。

正由于欧阳通善用仰势、背势和锋棱之势,故能给人的一种神采奕奕的艺术感受,但锋芒棱角太露既促成了他的书法特色,也成为历代评论家的众矢之的,《书断》评其书“瘦怯于父”这与当时时代以“君子藏器”的审美观念有关,事实上书法艺术的风格当注重于阴阳的某一方面时,势必忽略了另一个方面,不管如何欧阳通的楷书法度森严,笔力清劲,结字雅正,意度飘逸,乃不失为一代名家。

《道因法师碑》的点画美

此碑以欧阳询体为基调,其横画起笔斜切,收笔或重顿,或挑出,有隶书遗意;竖画起笔逆入;折笔或提或按;捺画重按斜出,动作迅疾。结构紧凑,有险峻之态,可想见书写时信笔挥洒之神态。此碑书法笔力遒健,险峻瘦怯,主笔横画在收笔时末锋飞起,富有浓重的隶意,这在此碑帖中多有体现,这促成了欧阳通书法的多鲜明特色,临习此碑既要掌握欧阳通楷书谨严清劲、结字紧结、取势多端的特点。

《道因碑》横画多取斜势,增加了字形挺拔姿态。长横多以露锋顺势下笔,行笔时提按错落,形成中间劲挺的形态,收笔处重按,一笔一画使整个字瘦挺清劲,同时起到了平衡的重要作用。短横多以露锋斜切入笔,中间中锋用笔,相对于长横偏硬少许遒劲。

《道因碑》竖画细而不弱,更可见其笔法高明之处,起笔处多呈逆锋,丰富了字形,长竖更显瘦硬,分左右不同的拱势,弯曲之处恰恰更为细弱,但巧妙之处便在于形弯质挺。露锋收笔的悬针竖,力注末端,挺拔俊俏;长竖多带挑钩,使竖画弹性十足,出钩顿挫,劲健有神。左右倾斜的竖画也变化多端,形态各异,向背而生,瘦硬挺劲。

《道因碑》撇画每笔都不随意摆放,各种撇的形态各异,有长撇、短撇和竖撇之分,写法也不尽相同,依旧瘦硬十足,笔画敦厚,起笔和行笔方向都较为丰富,露锋起笔,起笔后向上倾斜,完成“蚕头”部分,中间部分,笔锋中正。

《道因碑》捺画起笔带有顿笔动作,前半段粗细变化不明显,接近捺脚铺开笔毫,转至捺脚处逐渐铺陈笔毫,向外出锋,很好地继承了汉隶遗韵,提按顿挫,由轻至重,笔意古拙。

折画有两种方折和圆折。圆形折笔,至转折处提笔,转锋,折向下方继续压笔,整个过程提按,调锋过度自然。方折笔锋行至转折处向上提笔,然后笔锋顿笔,力度适中,形成方折拐角后向下行笔,棱角分明,瘦硬的姿态述诸笔端。

点画虽小,却如同人的眼睛,滴水藏海,蕴藏着巨大的能量。《道因碑》点画姿态颇多,形态各异,有如瘦骨嶙峋的长点;有如水滴形态的垂点;有一气呵成的挑点等。《道因碑》的每个笔画,都能很好的体现欧阳通高超的笔法,一钩一画的力量不可小觑。

此碑以欧阳询体为基调,其横画起笔斜切,收笔或重顿,或挑出,有隶书遗意。竖画起笔亦斜切。转折处或提笔重按,或如北朝楷书般顺势转折。捺画重按斜出,动作迅疾。结构紧凑,有险峻之态,可想见信笔挥洒之神态。欧阳通在笔画上更凝练纤细。其父欧阳询笔画虽细,但圆劲雄强;欧阳通笔画更加纤细,更多隶书意味,但细而不弱,欧阳询笔力方中带圆,笔力险绝,笔道在险峻之上变化更加丰富灵活,刚柔并济,别有一番情调。后人喜将欧阳通书法与其父作比较,贬之者如梁t《评书帖》云:“一较大欧,丑态百出,并无稳适处。”誉之有如《书画跋跋》称:“欧阳兰台瘦怯于父,而险峻过之。此碑如病维摩,高格贫士,虽不饶乐,而眉宇间有风霜之气,可重也。”欧阳通继承家学,同样讲究法度,笔力透纸,欧阳通结体雅正有“继美”之誉,体现汉隶遗韵,通字结构紧结,流露隶书笔法。唐楷法度森严,结体严谨,结构紧凑,欧阳通在继承欧阳询的基础上,除了追求端庄稳健以外也注重魏晋遗韵。对于此碑,赵h光在《寒山帚谈》中认为:“《道因碑》泛观欲废,详玩则结构森然,可谓不堕严训者也。其棱角峭厉,智者见之益其智,愚者见之其愚,须具只眼,而后辨此。”④赵氏此论,似更妥贴!

欧阳询的故事范文3

关键词:褚遂良;楷书;地位

中图分类号:J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2-0144-01

褚遂良楷书融汇汉隶,丰艳流畅,自成一家,表现了一种来自于笔意的华美。褚遂良是一位具有唯美气息的大师,他刻意地处理每一笔画,每一根线条,每一个点与每一个转折……,而结果则是,这种刻意却超出了字形以外,而看来好像具有一种脱离了形体的独立意义,使点线变为一种抽象的美。从笔法上来看,萧散而恬淡,不衫不履中尤见性情的流露,可谓极尽风流。褚遂良一生究竟留下了多少作品,由于文献的缺乏,无法确知。但是,即使现在留下的只是他的无数作品中的一部分,也足以见出他的才气与风采了。

褚遂良比虞世南或欧阳询的机遇都要好。他可以在优游不迫的生活之中,纸、墨、笔都极其精良,在面对一张纸时,可以仔细地考虑每一点一画如何处理。因此,他的书法表现的是一种风度,一种最微妙、最飘忽的心情的变化。按照这样的意味去看褚遂良的作品时,我们便要惊讶于这些作品,没有一件不是杰作:它自成一个世界,一个整体。当褚遂良将他的书法艺术推向它的最高峰时,他便以这种种的美,建成他的书法境界:没有一点铺张,一切都是那么单纯、自然和平静,并不要求艺术有意想不到的强烈的刺激,要求用笔、风格、线条都有新奇的效果,它不过是在纸面上,以笔锋展开一种优美至极的舞蹈――它的妙处,就在于它的潇洒自然,即不仓惶失措,也不锋芒毕露。它让人看了,觉得只是一种为之微笑的境界,以及一种精致的趣味。

褚遂良晚年楷书,多见二王行法,用笔也在欧、虞及史陵的基础上加以轻细。这种宽绰疏逸、丰润劲练得格局,正是初唐书势开始脱离隋代书品影响而启立门户的代表,也是唐一代楷书成熟的时代标志。无论李嗣真《书品后》“丰艳雕刻,或为当今所尚”,拟或窦氏《述书赋》“浇漓后学”之说,以及毛枝风在《石刻书法渊源流考》中所申述的,“自褚书既兴,有唐楷书,不能出其范围。显庆至开元各碑志,习褚书者十有八九,诸拓俱在,可复案”云,莫不说明褚遂良“变古制今”、自创时代的意义之所在。

晚年的褚遂良,在书法上达到了一个至为高超的美的境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果把欧阳询、虞世南的楷书作品和遂良的作品放在一起,我们会明显地看到一种风格上的转变。显然是对笔法的追求,造成了这种转变。如果说,书法中楷书之有笔意的表现,当以褚遂良为最高。如果说,北碑体现了一种骨气之美,欧阳询体现了一种来自于严谨法度的理性美,虞世南体现了一种温文尔雅的内敛之美的话,那么,遂良却是表现了一种来自于笔意的华美。在欧阳询或虞世南那里,线条与笔法是为塑造字型而服务的。而褚遂良则不然,他是一位具有唯美气息的大师,他刻意地处理每一笔画,每一根线条,每一个点与每一个转折……,而结果则是,这种刻意却超出了字形以外,而看来好像具有一种脱离了形体的独立意义,使点线变为一种抽象的美。

可见由欧阳询等人建立起来的严谨的楷书结构,在遂良的笔下,已经开始松动。这种松动并不是由于他功力不够,或者别的什么,而是他知道如何运用结构的疏密、用笔的疾缓来表现流动不居的情感。倘若我们将欧阳询推举为“结构大师”的话,褚遂良则是“线条大师”。他的线条充满生命,书家的生命意识也融入结构之中,而明显地体现了中国艺术美学中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飞动之美。这种飞动之美来自于何处?显然,褚遂良比起欧阳询或虞世南都更富于艺术天赋,也就是说,在他的艺术化了的性格之中,更有一种智慧的流露。

袁中道在《珂雪斋集》卷一《刘玄度集句诗序》中说:“凡慧则流,流极而趣生焉。天下之趣,未有不自慧生也,山之玲珑而多态,水之涟漪而多姿,花之生动而多致,此皆天地间一种慧黠之气所成,故倍为人所珍玩。”

在褚遂良的书法中,的确可以见到这样一种由“慧黠”而带出的流动之美、舞蹈之美。他在用笔时就像舞蹈家灵敏比的脚尖,纵横自如、卷舒自如。在轻灵飞动的连续动作中,完成一个又一个美的造型。在褚遂良那细劲、遒婉的线条中,有一种神融笔畅似的适意,悠悠地流动于指腕之间,落实在点画之间,从而体现作者刚正、鲠直的性格和满腹经纶的学识修养。

褚遂良提供给后人的,正是这样一种“精神结构”,让学习他的人。从他那里拿走笔法、拿走笔意、拿走结构、拿走法度,然后从事自己的创造、改革、翻新。薛稷学他,瘦硬通神,跻身于“唐四家”之列;薛耀学他,风骨棱棱,不仅作为一时的名手,而且开启了宋徽宗的瘦金体;颜真卿也学他,颜体楷书笔画的粗细变化是建立在褚遂良的楷书的基础之上的。

参考文献:

[1]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8.

[2]刘正成.中国书法全集[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1992.

欧阳询的故事范文4

一、重视选用突出人物特征的史料

每个历史人物都具有其鲜明的个人特征,然而限于篇幅,历史课文不可能对每个历史人物都作浓墨重彩地描述。比如,谈及钟繇、王羲之对楷书的贡献,仅用“钟繇、王羲之贡献最大”寥寥几字带过,这样让学生光从课文就想理解二人的个性特点是不可能的,更无从了解二者生平、年代与作品等。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从浩瀚的史料中精心挑选出可以体现历史人物特征的材料来进行讲解,让学生如见其人,记忆深刻。首先看看钟繇的史料:

魏钟繇,字元常,少随刘胜入抱犊山学书三年,遂与魏太祖、邯郸淳、韦诞等议用笔。繇乃问诞蔡伯喈笔法于韦诞,诞惜不与,乃自捶胸呕血。太祖以五灵丹救之得活,及诞死,繇令盗掘其墓,遂得之,由是繇笔法更妙。繇精思学书,卧画被穿过表,如厕终日忘归,每见万类,皆书象之。繇善三色书,最妙者八分。

据此讲解,可帮助学生认识到钟繇是三国时期曹操身边的红人,官至太尉,而其人又嗜书如命。一个于生活中时时刻刻沉浸于书法中不可自拔,且不惜性命、礼数去迷恋书法的人物形象可以通过这个材料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众人眼前。然后又导出与其并称“钟、王”,且名气有过之而无不及的王羲之。

时太尉郗b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今就东厢遍^子弟。门生归,谓b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成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b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学生由《晋书》这段记载可以感受到王羲之狂放不羁的坦荡个性。他面对太尉的选婿活动毫不在意,与其他人矜持相反的是,他依旧不拘小节地坦胸露腹吃喝。然而正是他这样率真越礼的行为博取了太尉的青睐,从而结下一段姻缘。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晋代名士非常推崇“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玄学思想。

总此二则材料,“钟、王”二人的人物性格、特点就非常鲜明地呈现于学生面前,这种由事见人的方式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历史人物的年代、性情与喜好。如通过材料可以清楚看出钟繇是曹魏时期的人物,而王x之则是东晋王氏家族的一员。学生因此对二人形成了自己的认识及区e认知,这都得益于史料对历史人物性格特征的充分展现。

二、紧密联系课文内容,精选典故

史书上的历史人物一般人生经历丰富多彩,留于后人研究的资料众多,不可能将无关紧要的材料都于课堂上胡乱罗列一遍,不然只会取得适得其反的教学效果。宋苏轼于诗、文、书、画各方面皆有极高造诣,不可能在课堂上都一一道来,应当有针对性地精选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典故以对其进行分析讲解。按课标的要求,教学目标除了让学生了解历史人物的特性外,还要知道书法家的一些代表作品。比如精选《新唐书》的史料来解读欧阳询:

貌寝M,敏悟绝人。……询初仿王x之书,后险劲过之,因自名其体。尺牍所传,人以为法。高丽尝遣使求之,帝叹曰:“彼观其书,固谓形貌魁梧邪?”尝行见索靖所书碑,观之,去数步复返,及疲,乃布坐,至宿其傍,三日乃得去。其所嗜娄此。

从史料可让学生得知:欧阳询容貌一般,学书于王羲之而名扬海内外,又极为迷恋书法等。由唐太宗“观其书,固谓其形貌魁梧邪”语,引导学生观赏欧阳询书法作品究竟如何挺拔俊逸,让学生观赏课本欧阳询影印书法作品《九成宫温泉铭》,欣赏过程中给学生讲解该作何以被誉为天下第一楷书。《九成宫温泉铭》有三绝:一是其文歌颂之人乃天下第一明君唐太宗李世民;二是该文是千古诤臣魏征所撰写;三是欧阳询所书。如此讲述,让学生对欧阳询其人其作都有了形象具体的认识,从而避免了死记硬背知识点的弊端。同样方法也适用于介绍颜真卿及其行书作品《祭侄文稿》(课文有影印图像),还可结合作品创作背景对安史之乱的知识点作简要复习。

讲解行书就不得不提王羲之传世之作《兰亭序》。先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影印《兰亭序》的艺术特点,提醒他们赏习之余留心文中作品旁注明的“摹本”二字,从而提出问题:王羲之书法作品《兰亭序》的真迹为什么没有流传下来,究竟真迹经历了什么样的遭遇?再选用史料向学生加以说明。

王羲之《兰亭序》,僧智永(王羲之四世孙)弟子辩才尝于寝房伏梁上为暗槛,以贮《兰亭》,保惜贵重,于师在日。贞观中,太宗以听政之暇锐志习书,临羲之真草,书贴购募备尽,唯未得《兰亭》,寻讨此书,知在辨才之

所……此僧耆年又无所用,若得一智略之士设谋取之必

获……始苏翼便驰驿南发至都奉御,太宗大悦……帝命供奉拓人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课本中的摹本作者)、诸葛真等四人各拓数本以赐皇太子诸王近臣。贞观二十三年圣躬不豫,幸玉华宫含风殿,临崩谓高宗:“吾欲从汝求一物,汝诫孝也,岂能违吾心!即汝意何如?”高宗哽咽流涕引耳听受制命,太宗曰:“吾所欲得《兰亭》可与我将去,随仙驾入玄官矣。”今赵模等所拓者,一本尚值钱数万也。

由以上材料可知《兰亭序》真迹的神奇经历。唐太宗从僧辨才手中诳得真迹,将其作为陪葬品带入昭陵中去了,传于后世的不过是唐代名家钩摹之作。引用这样富于传奇色彩的典故给学生讲解《兰亭序》收藏史,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兰亭序》的艺术价值,并且能从侧面反映出王羲之对唐代书风的影响。与此同时,应当提醒学生思考:统治者的书法喜好是否会影响学界书风。

王羲之其子王献之也是书法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家,世称“二王”,《晋书》对二人的用笔及逸事多有描绘。可用影像展示对比王羲之《兰亭序》和王献之《中秋帖》、《鸭头丸帖》各自的书法艺术特点。学生可在视觉冲击下汲取历史知识,了解“二王”。

宋四家之一的米芾是“二王”的忠实推崇者,《宋书》载其:“特妙于翰墨,沈著飞扬,得王献之笔意……自名一家,尤工临移,至乱真不可辨,精于鉴裁,遇古器物则极力求取,必得乃已。”再举事例向学生说明米芾是如何“遇古器物则极力求取,必得乃已”,让学生明白其人的可爱性格。

米元章(米芾字元章)在真州,尝谒蔡攸于舟中,攸出右军《王略帖》示之,元章惊叹,以他画相易,攸有难色。元章曰:“若不见从,某即投此江死矣!”因大呼据船舷欲堕,攸遂与之。

以《蜀素帖》不朽于后世的大书画家竟无赖至此,难怪时人称其为“米癫”。应用这样的典故进行讲解,学生对米芾鲜明的人物性格便会有很深的体会。选用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的史料讲解历史人物形象,能在紧扣课本知识点的前提下,更好地理解历史人物的各方面情况。

三、妙用幽默典故,吸引学生注意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认为,在快乐中学习的效果最好。课堂上提高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营造轻松、快乐的气氛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学习历史知识。要达到这种效果,除了要求老师言语风趣,还要求老师选用的辅助讲解热菀灿Ω镁哂幸欢ǖ娜の缎浴2捎媚谌蓥劣蓝又不乏趣味的史料来讲述人物,往往能够拉近学生与历史人物的距离,起到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

比如讲到草圣张旭时,可提及:

旭,苏州吴人,嗜酒,每太醉,呼叫狂走,乃下笔,或以头濡墨而书,既醒自视,以为神,不可得也。世呼张癫。

文宗时,诏以白歌诗、裴F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张丞相好草圣。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尤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侄惘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丞相熟视久之,恙曰:“何不早问?”

此资料可让学生得知,张旭官至丞相,爱酒,作书好纵情为之,擅长草书。他的草书与李白的诗歌、裴F的剑舞齐名,被帝王诏封为“三绝”。他的草书过于奔放自如,居然有的字写得自己回过头来也认不得了。学生定会被这位狂野的书法家逗得捧腹大笑,同时也会记住张旭是以狂草闻名于世。

苏轼奇闻逸事流传后世者极多,在此可选一些与书法题材密切相关的谐趣典故来表现他的风采神韵。东坡曰:“鲁直(黄庭坚字鲁直)近字虽清劲,而笔势有时太瘦,几如树梢挂蛇。”山谷(黄庭坚号山谷)曰:“公之字固不敢轻论,然间觉褊浅,亦甚似石压蛤蟆。”二公大笑,以为深中其病。

两大书法家互相调侃对方的书法分e为“树梢挂蛇”和“石压蛤蟆”,言语风趣而意义深刻。此时向学生展示黄庭坚《花气熏人帖》及苏轼《寒食帖》影像图片,让学生讨论二人互相的滑稽点评是否精准。同时也引导学生学会领悟苏轼书法厚重和S庭坚书法清劲的艺术特色。

精选能提起学生兴趣的典故来讲述历史人物,是一名历史教师用心教学、有责任感的体现。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点并有针对性地结合课文知识点来教学,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即学生不是仅局限于单纯的知识学习,其历史情感和历史观感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本文的意图在于,以“汉字与书法艺术”为例来探讨如何将历史人物讲述得传神,让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并希望可以给历史人物的讲授提供一种新的教学方法。高中历史课程涉及到许多历史人物解读的课题,如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的每一课都要向学生介绍很多历史人物。如何灵活地挑选史料来表现人物,选用史料要考虑哪些因素,都要求教师于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思考并总结经验。笔者以为讲述历史人物传神与否的关键在于所选取的史料能否在紧扣课本内容的基础上生动、有趣地充分表现个人性格特征。

参考文献:

[1]欧阳修,宋祁,范镇,吕夏卿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2][宋]李P.太平广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371-372.

[3]脱脱和阿鲁图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5:13123.

欧阳询的故事范文5

这是个欧阳钟灿颇为感慨的故事。1964年,美国RCA公司的年轻学者黑尔迈乐发明了液晶动态散射显示技术,RCA将其列为重大机密,直到1968年才向外界披露,其后日本和韩国以“个人电子化”市场为导向,快速将液晶显示产业化,成就了两国微电子业的迅猛发展,如今液晶的应用技术大多掌握在日本人手里。而RCA呢,缺乏远见,一些生产部门领导人局限于传统的半导体产品,过分强调液晶显示器件的缺点乃至诋毁液晶显示的产业化。由此,公司液晶人才外流,液晶显示的专利被卖。上世纪70年代液晶显示形成产业,RCA的一次董事会总结,公司历史上液晶显示技术的流失是最大的失误。由是,欧阳钟灿对《董事会》感慨科技独董的重要,呼吁上市公司更多引入科技独董。

呼吁背后是欧阳钟灿对经济大势的看法: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更多靠的是人口、土地和资源,之后的发展更多依赖科技创新驱动。由是他期望中国上市公司独董制度有所创新:“需要再多引入一些科技界的人士做独董,这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尤为重要,可以在企业的技术方向、发展战略方面提供强有力的决策参考,同时发挥多元化、不同角度的作用。”

这种创新的想法也来源于欧阳钟灿自身的独董实践。欧阳钟灿是顶级液晶专家:1978年入清华大学读研并获博士学位,是中国液晶显示的第一批研究生,199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8 年12月至2007年3月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但他并不想做“学院派”——事实上液晶的最大价值即在产业化,一如日本、韩国率先进行产业化赢得全球领先,2007年11月,欧阳钟灿成为主营液晶显示的京东方独董。他对自己的定位是:作为行业专家出身的独董,既要监督更要服务。他解释说:“独立董事制度在设计之初,出发点是着眼于对董事会及高管层的内部监督上的。自2001年我国上市公司正式引入独董制度以来,经多年发展,独董的专业结构呈现多样化的趋势。除法律、财务专家外,也有较多行业专家加入。行业专家做独董,除了能够从不同的视角对公司的重大交易等进行监督,还能够以专业性的眼光,对公司的发展战略、技术路线等重大命题提供战略服务,这也可以说是另一种层面的‘监督’。”对技术路线服务的一个佐证是:京东方2012年度新增专利申请数量超过2500项,成为年新增专利数全球业内前三的显示领域企业。

欧阳询的故事范文6

我以为,最好的时光不是最美丽最渴望回去的,而是那最不可能回去的岁月。

正如我们的青春,在一个个梦想中逝去。

一、爱情梦

台湾最不起眼的小镇上开了一间台球室,台球室的打工妹和一个即将服役的男孩在那里相识,那女孩有时披着一头微卷的秀发,很纯净却不幼稚的表情,有时她将头发高高挽起,露出她恬静的脸。在台湾有千万个这样普通的女孩,也有千万个这样普通的男孩,他们相遇,然后互生好感,一个用外露的方式支追寻另一个脚步,最后甜蜜地相爱。

这两个也是一样,男孩服役后一起和女孩通着信。趁着一次部队放假时,他回来找她,发现她已经不在那个台球室打工了,于是他拼命地寻找,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最后终于在另一个台球室找到了女孩。但是女孩笑得很甜,好像是在笑男孩的傻气,她问他要不要抽烟,男孩点点头,于是她给他点上一支烟,又低下头继续笑。接着,男孩提出等她下班后一起吃饭。吃完饭后,他们在雨中等待过往车辆。女孩将男孩送回部队,两人的手已经握在一起。

没有惊涛骇浪,没有生死缠绵,也没有激情冲动。一切淡得像水,画面里却始终浮动着迷人的浪漫,就像那曲首尾相应的英文老情歌。青春时光里最美好的一刻就在这样平常的状态中慢慢滋润,最后在我们心里开出一朵鲜艳无比的花。这样的爱情是每个人的爱情,也许是我们父母的,也许是爷爷奶奶的,亘古以来就萌生的情感在五十的代居然优雅得像华尔兹,清纯如风里的清香。

二、自由梦

苦思诗灯下吟,不眠长夜怕寒衾。满庭木叶愁风起,透幌纱窗惜月沈。疏散未闲终遂愿,盛衰空见本来心。幽栖莫定梧桐处,暮雀啾啾空绕林。

――鱼玄机《冬夜寄温飞卿》

一只穿越时光的手轻轻舒展开来,将我们的运后勾,就跌落了更遥远梦境里,那梦里有牵肠挂肚的女人和忧国忧民的志士。为了让我们更清楚地感觉当年的厚生悠远,故事被设计得像阮玲玉风行的默片时代,所有人的对话都只是放字母给我们看。也许只有那样,英雄病人的故事才不至于被讲述得太过悲壮或者激情,讲故事的人自己清楚,他要端给我们一口清茶而非烈酒。

英雄是守护在梁启超身边的义士,他今生惟一的冲动当然不只是那一腔爱国热血,除此之外还有不顾家中妻儿沉溺于青楼妓院的“薄情”。那个没有丝毫烟花气息,反而像男人的正房太太,他每次来,她都要为他打一盆水,站在他旁边看他洗脸,询问他一些分开之后的事情。她甚至会问起他的儿子只是闭口不谈将来。

那些美丽的时光在男人向表达拳拳之心中悠悠逝去,她始终平静温和,像所有等待丈夫归来的妻子般隐忍。她理解这个男人的理想与困境,也爱他的善良和热情,只是那份爱似乎像被他收在囊中的珍珠,他觉得已经稳妥就不再拿出来了。于是忍不住宅区,女人有意无意地开始提醒他关于自己将来的归宿,他听着却不答。

于是女人继续沉默,心里却泛起了一团悲意,那悲意慢漫泼她的灵魂里,于是她的忧郁抢关可见。她又跟男人提起她的自由,男人依然不答,这奖两个人都突然垂泪。女人无奈,将她的幽怨化作悲愤的歌声唱给客人听。南昌起义后,她收到了男人最后一封信,里边写满了思念。她为了国家的自由可以葬送性命,却无意为她争取自由。

英雄一去不复还,美人的相思化作泪烛滚滚落下,无论历史的长河如何流淌,我们如何的“伟大”靠拢,依旧还是有一种期盼是发球普通人的,血肉结构的心脏永远不法割除最原始的情感渴望。

三、青

很早就喜欢欧阳靖,她本人比电影中的舒淇漂亮十倍,其实这个角色本来就该让她自己来演。如果你在台北某一个夜店里见一苍白的女子,小脸,眼睛大得吓人,露出的脖颈上有一个Y字型文身,她可能就是欧阳靖。她现在还是处在一生中最美妙的时期,可以任性地恋爱,疯狂地吸毒,搞双性恋,堕胎,做平面模特,唱歌……她有很多的边缘刺激要尝试,有更多的叛逆游戏要玩,她将自己黑暗的青春用相机记录下来,供很多人品读。

那个故事依旧简单很多性感的镜头比起欧阳靖本人来都不算性感,反而有些做作。她就是她,没人可以代替,其实就像麦当娜根本无法代替艾薇塔一样。她的绝望是从骨子里散放出来的,仗短暂的青春尽情挥霍。她不是故意另类,而是“另类”这词本身就是为她而造,她用夸张的方式向全世界竖起中指,叼一根烟,姿势就更张扬。

她习惯让所有人为她着迷,然后有意无意地伤害他们,就好像生命如果不这样浪费就不能称之为生命。侯孝贤如似理解了欧阳靖的孤独与华丽,所以将她设计成一去垂死的金危在旦夕合,令她既害怕失去又恐惧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