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你很棒读后感范例6篇

其实你很棒读后感范文1

在课堂中,我们经常听到教师这样的评价:“好”“你真棒”,这样一概而论泛泛地评价,有些学生已经感到麻木了,学生在教师的评价中,难以找到改正自己的方向和目标。教例:鲁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课文11课《我多想去看看》(出示课文语句:“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师:这时你的心情怎样?你会怎么读这句话?生1:(学生语速很快,读出了急切、盼望的心情)师:是呀,我们多想现在就能到天安门去观看升旗仪式啊。生2:(学生仰着头,读得特别慢。)师:你把观看升旗仪式的“自豪感”读出来了。生3:教师,我有不同的读法(读句子。)师:呀,听到你读,我们都想让你带着我们快点去看呢师:同一句话,同学们能读出这么多的意思,大家个个都是读书小能手啊!一年级教学中,朗读有三个要求:一读正确;二读流利;三读出感情。首先,读正确是基础,如果朗读时出现了错误,教师要及时进行纠正。其次,要读得流利,学生在正确的基础上,多读几遍,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这一要求;最后,要有感情地读,这个要求没有明确的标准,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带有浓厚个性化色彩的,“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对文章基调的把握也不同。在《我多想去看看》教学片断中,学生的理解就产生了分歧,对此,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评价因人而异,明确地指出学生朗读中的优点,而不是一味地说:“读得真好、读得真棒”,让学生在朗读中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走进生活。

二、课堂评价、焕发活力

以往的课堂上,“棒、棒、你真棒”的激励语言是教师们惯用的,发小星星的激励手段也是教师常用的,但是这样的评价方式真的适合学生吗?现在发小星星已经成为一种流行了,学生手中的小星星已经开始泛滥了,学生不再与学生攀比谁得的星星多,而是对此不屑一顾。因此,现在的教学中一定要慎用小星星,将这样的物质激励的方法转换为精神激励的方法,更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致。充分利用好课上的35分钟,准确观察每个学生在课堂的表现,及时对此提出恰当的、灵活的、多样的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同时也避免了评价的表面化和空洞化。例如,言语激励“你观察得真仔细”“你的演讲让大家捧腹大笑”“你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好孩子”“你读得好像一个小播音员一样”;肢体赏识:送给表现优秀的学生大拇指;实行奖励:发给读书多的学生“故事大王”的称号,或者简单的物质奖励(铅笔、橡皮等)。教师及时地肯定与鼓励,学生参与性地评价,使课堂形成了一种互评互析的评价伙伴关系,实现学生对自己学习行为的自我调控的过程,让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活力。这样的35分钟,师生共同参与,让课堂变得更加有趣,学生也更加喜欢这样的课堂。评价不是教学的主要目的,而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手段。通过评价可使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增强自信心,促进学生学习。

三、总结

其实你很棒读后感范文2

师:初读课文之后你们知道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生1:课文主要讲白骨精想吃唐僧肉,第一次变成了村姑,孙悟空劈脸一棒,白骨精虎化成一溜烟逃走了;白骨精第二次变成一位老妇人,悟空当头一棒,白骨精又用法术脱了身;白骨精第三次变成一位白发老公公,孙悟空一棒打死了它。

师:故事大家读得都很明白,概括来说,就是白骨精――三变,孙悟空――三打,情节非常相似。同学们平时在写作当中写情节相似的事件一般怎么写呢?

生1:我会选一件详细,其他的略写。

生2:我不敢写那么多的事情,一般只选一件来写,不然的话,读起来都差不多,觉得很单调,老师您还会说我们唆。

(其他学生纷纷应和)

师:老师在批改作文的过程中发现了这个问题,咱们今天就向作者吴承恩学一学如何写类似的事件。请大家对比读写“三变”、“三打”的段落,找一找其中的变化之处,做上标记。

评析:一线老师都知道,学生写人时多有将人物写成纸片的毛病,无法丰满,即使懂得用多件事情表现人物,但又会走入表达单调甚至唆的境地。针对这一现象,师直指阅读重点,从读开始,学习这种“三”的变化描写方法,将品读人物与品鉴写法一并引出,自然而然。

生1:我发现白骨精三次变的模样都不相同。

生2:孙悟空三次打的力度也不相同。

师:哦?

生2:第一次是劈脸一棒,第二次是当头一棒,第三次是抡起一棒。

生3:孙悟空第一次打的时候说她是妖精,是来骗人的,第二次什么话都没说,第三次呢,请神仙来作证,还把棍子藏在身后,最后才把妖精打死了。

师:你很会读书!

生4:我发现每次打完之后,唐僧对孙悟空态度越来越“深”了。

师:什么意思啊?

生4:孙悟空第一次打死白骨精后,唐僧只是责备他,第二次呢就念二十遍紧箍咒,对孙悟空越来越生气。

师:老师以为大家只能够发现前面的两点,变的方式不同,打的方式不同,没想到还有同学发现了唐僧的态度也在变,的确都很会读书。

评析:品读孙悟空坚定、机智、勇敢的人物形象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让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不仅仅是人物的形象,写作手法、表达技巧同样也可以引领学生感受一番,课题中的“三”字就是一个切入点。

师:看来吴承恩是很有心的在写这三打,每次都得写出不同之处来。有的同学可能觉得多麻烦呀,不如写一棒打死不就完了吗,多省事儿呀!

生:那好像就不精彩了吧?

生:故事也不具体啦。

师:那就写四打、五打、六打好了,更加具体了。

(学生纷纷表示不行,可也说不出为什么不行。)

师:常言道:事不过三,凡事都有度,汉语言中“三”常常代表着一定的度,你们看,刘备诚心诚意请诸葛亮,那是――

生:三顾茅庐。

师:武松过景阳冈时喝多了,因为他不顾酒旗上的几个大字――

生:三碗不过冈!

师:你非常想念某个人,那叫――

生: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学生因为对“三”字的发现兴奋不已。)

师:老子说过,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现在再读课题,想一想,作者吴承恩通过这不多不少的“三打”想表现什么?

生1:这白骨精被打一次,变一次,还是想吃唐僧肉,真是妖性不改。

生2:孙悟空会七十二变,白骨精也能多变,真是道行不浅呀!

师:我来请同学读一读这妖精的三次出场――

师:变的次数真多!这三变让你感觉到了什么?

生1:白骨精用了连环计呢。

生2:真是狡猾,用了美人计,还装可怜,博取唐僧的同情。

师:三变,白骨精真是诡计多端!

(师引领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品读孙悟空的三打,学生能够自己感受出孙悟空的机智、聪敏,对师父忠心不二、嫉妖如仇的个性。)

师:妙用“三”字,可以丰富人物形象,让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在我国古代四大名著里,有不少章节都用到“三”字,请同学们课后找出来读一读,好好品味一下“三”字运用的妙处。

其实你很棒读后感范文3

汤姆斯即是我的咨询者之一,他是哈佛大学文学系拉美文学专业的阿根廷留学生。直到现在,一看见“青年才俊”这个词,我立刻会想起他的样子――洁净的衬衫、英俊的脸庞、优雅的谈吐,举手投足间显示出良好的教养。

汤姆斯自述:

岳先生,我遇到一个学习上的麻烦,很苦恼。您知道,我是读文学专业的,这个专业需要我阅读大量的书籍。一般来说,每堂课结束,教授都会向我们推荐两三本相关的书籍。我的问题就在于――我读书的速度非常慢。慢到什么程度呢?反正就是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读,读到后面想不起前面说的是什么了,又回过头来读,还常常分心,总是想到别的事情。等回过神来,已经不知道自己读到哪儿了,又得从头再来。有时候为了避免分心,我就大声地念出来,可还是没用。这样反反复复断断续续,读一页书,要花上两个多小时。通常上课的时候,教授会让我们就他推荐的书籍谈一谈读后感,我根本就读不完那些书,所以就无从谈起,压力真是特别大。可是越是着急,看书时越是慢越是容易分心。这几乎成了我学习中最大的困扰……

我首先对汤姆斯的苦恼表示理解,同时我也觉得困惑:他既然阅读速度这么慢,为什么会选择读文学呢?谁都知道文学系的阅读量大,他这样不是自己和自己较劲吗?于是我问他:“你回忆一下,你的这种症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在学英文方面,有没有发生过什么让你很难忘的事情?”汤姆斯托着下巴想了好一阵子。

汤姆斯自述:

我不知道我的这种症状开始的确切时间,好像是慢慢发展起来的,可能以前就有吧。但是那个时候我的阅读量没有这么大,所以也就没有感觉。真正感觉到这种苦恼,是来哈佛以后。

至于在学英文方面有没有什么难忘的事情,你这样一说,我倒是想起来一件事,但是我不认为这件事和我的阅读速度慢有关系。我大概是在小学四年级开始学英文的,刚接触英文时我非常喜欢,而且也很喜欢我们的英文老师。可惜那位老师只教了我们一个多月,就换成了另外一位。我们对新来的老师自然很排斥,我就游说了另外几个同学联名写了一封信给校长,列举了新老师的许多毛病,要求将以前的那位老师换回来。我们都不知道,其实新来的老师是校长的先生。结果是老师没换成,新来的老师还知道了我们联名写信的事情,他自然对我有一些成见――这一点我很快就感觉出来了。

记得那时候他总是让我站起来读课文,我读得好,他什么赞许的话也没有,脸还是冷冰冰的;我读得不好,即使只是一个单词的发音没读准,他就会对大家说:“你们听听!你们听听!”还怪腔怪调地模仿我的读音,大肆嘲讽一番,让我非常难堪和愤怒。渐渐地,我觉得上英文课就像是受刑,提前一天就开始紧张了,同时对英文也开始感到厌恶甚至是恐惧……

在讲述这段往事的时候,汤姆斯神情平静,说起那位老师的语气像说起一个不相干的人一样,平淡又带着些许的冷漠。我倒是有些好奇:学英文既然给他带来那么多不愉快的感受,他后来的英文怎么学得那么好?众所周知,能进入哈佛大学,对英文的要求是很高的啊。在汤姆斯第二次来找我时,我问了他这个问题。

汤姆斯自述:

那位老师只教了我一年,后来又来了一位老师,那个时候我的英文成绩已经很差了。当时我想:如果我的英文成绩继续这样差下去,所有的人,包括那位嘲讽我的老师都会说:看哪,这个孩子天生是学不好英文的!我需要证明自己,证明那位老师的说法是错误的。就是出于这样的想法,我开始在英文上投入比在其他科目上多出很多倍的精力,成绩慢慢上来了。学习就是这样,一旦尝到进步的喜悦,就会越学越有兴趣。那一学期结束时,我的英文水平已经在年级里遥遥领先了。当时我觉得特别有成就感,特别舒心,特别解气,好像已经报复了那位老师一样。

就这样,我对英文越来越着迷,读了许多原版的英文文学书籍。大学时我主修英文,所以后来我就申请来哈佛,并且选择了文学作为自己的专业。

“你真够有毅力的!”我由衷地对汤姆斯表示赞赏。但是我心里还是有疑问:既然英文已经学得这么好了,为什么还会出现阅读障碍呢?这里面是否存在更深层次的原因呢?

在汤姆斯第三次来见我时,我从书架上随意抽出了一本心理学书籍,让他打开读给我听听。我当时的本意是想鼓励鼓励他,增强他对自己阅读能力的信心。他很合作地翻开一页读了起来,读得非常流畅,大概过了五六分钟,他突然停了下来,很兴奋地对我说:“我懂了!我知道这一段讲的是什么意思了!”然后开始滔滔不绝地给我讲他的理解。我赞许地频频点头,对他说:“你看,你不是读得挺好嘛,而且理解力也很棒!继续!”他又开始读,读了大概有五六分钟,他又停了下来,兴奋地告诉我他读懂了,给我讲他的读后感……当他第三次停下来的时候,我开始觉得有些不对劲了,问他:“你读懂了点儿东西怎么这么兴奋啊?这样一会儿停一会儿停的,这短短的一页书这么长时间还没读完呢!”汤姆斯怔了一下,忽然眼睛一亮,脱口而出:“您说得太对了!我平时在家读书也是这样,读懂了一点内容就要休息一下,开始奖励自己――看会儿电视啊,吃点儿东西啊,听会儿音乐啊,或者干脆就在床上躺一会儿,然后再继续读。读一会儿就要休息一下,总之读完一本书我要奖励自己无数次。我一直认为这只是我的阅读习惯,没有意识到问题出在这里。”

我试着给汤姆斯做分析:“虽然你一直在说对当年那位对你存有成见的老师已经淡忘了,但我想,那位老师带给你的伤害依然是你内心深处一个解不开的心结,你对他从来没有表扬过你肯定过你一直无法释怀。对于阅读本身,你需要鼓励,这种鼓励你在老师那里得不到满足,你就自己满足自己。这种自我满足不断强化,就会形成一种期望、一种习惯,最终形成一种障碍。”

汤姆斯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良久,他轻叹了一口气,微笑着说:“也许吧。这让我想起小时候,每天晚上,母亲总要拿出一支棒棒糖作为奖品发给当天家中表现最好的孩子。那时候的我很顽皮,所以总也得不到那支棒棒糖,这让我很伤心。姐姐有时候会将她得到的棒棒糖送给我,我总是愤怒地骄傲地拒绝掉。长大了以后,我常常给自己买棒棒糖,看见了就想买,即使不吃,看着就挺高兴的。”

弗洛伊德说:精神分析的目标就是使人们找到无意识行为背后的有意识原因。有很多行为我们是下意识的,是习惯成自然的,是想也不想的,但这些行为的背后又隐藏着多少我们自己也不能参透的原因呢?人生中重大的愉悦和痛苦的经历,都会在我们的记忆深处留下积淀,这些积淀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动机――分析这些行为以及行为背后的原因,真正了解自己和他人,这是一件多么有趣和有意义的事啊!

在接下来的几次心理咨询中,我训练汤姆斯在阅读中尽量将兴奋的感觉延后,不断减少自己“自我奖励”的次数。比如他以前读书时五六分钟就要停下来奖励自己一次,那么现在试着控制住自己兴奋的感觉,延长到15分钟,再延长到20分钟。通过这样一次次练习,最后达到不需要自我奖励就可以专心读书的目标。同时我还建议他去参加哈佛大学的“阅读训练班”,在那里学习一些阅读方法和技巧,以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当然这么些年来形成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的,但只要汤姆斯持之以恒地去做,他的阅读障碍是可以消除的。

在对汤姆斯的心理咨询结束后的咨询手记里,我记下了他讲的那个“棒棒糖”的故事,并写下了自己的一些感悟:是啊,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是那个需要奖品的孩子,都需要鼓励和肯定。当我们从他人那里得不到这些时,有些人会陷入自卑和迷失自我的困境,有些人会自己鼓励、肯定自己。这是好的,但是当这种自我鼓励与肯定已经超越了原有的情境时,它的价值和意义有可能需要重新评估。这样想来,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是不是应该不失时机地尽可能地给身边的人多一些鼓励与赞赏呢?我想是应该的――人生如此漫长,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是孤单的,你、我、他,我们是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是彼此的需要彼此的依靠,我们是彼此信心和力量的源泉。

(岳小东先生为香港城市大学应用社会学系助理教授,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文章所涉及人物为化名,文章发表经当事人同意。)

其实你很棒读后感范文4

我们先来读一则小故事:

一个人要过一条宽阔的大河,河面上没有桥也没有船,此人不知如何是好。恰巧上帝在天上看见了,于是点化此人——伐木造船,乘船渡河。此人照办,顺利过河。过了河后,此人舍不得丢弃辛苦打造的船,背着船继续前行,越走越辛苦……不禁仰天长叹:此行何故如此重矣!上帝闻言惊异:过了河还背着船干什么?

这个故事与数学教学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还是转入正文——《认识11~20各数》一课的教学思考与设计。这是“高效课堂·新修订课程标准全国培训活动”(徐州站)中的交流展示课。

一、教学目标的思考

对于《认识11~20各数》一课,苏教版小学数学教学参考上拟定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的:(1)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物体的个数,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读出11~20各数,初步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2)初步认识计数单位“十”,初步了解十进制,知道10个一是1个十、2个十是20。(3)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培养数感。这个目标明确而详细。对于课时目标,这样拟定应该说也是可以的;不过,每个课时的教学目标都如此具体而确定的话,那累积下来会怎么样呢,能累积下来吗?

笔者曾经问过一名教师:“教学《认识11~20各数》,你期待学生最久远的收获是什么?”“数感、十进制,还有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这位教师的回答简练而深刻。可是笔者并不满足,继续追问:“你期待学生最本质的收获是什么呢?”这位教师哑然……

当然,“本质”肯定不是考试的分数,而且,我们也不能大而化之地说是学生的数学素养。笔者在思考:通过《认识11~20各数》一课,学生有了知识(计数单位、十进制),有了能力(数出11~20、读出11~20、掌握数的顺序),也有了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之后,那更深层、更久远、更本质的收获是什么呢?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

笔者深知学生不能成为知识信息的“储蓄”者,也不能仅是前人技能的再现者,而应是智慧的创造者。于是,我们遵循“智慧数学”的理念,凸显智慧的萌生、发展、生长和创造,设计了《认识11~20各数》一课。教学过程通过三个板块展开:

(一)第一板块:从小石子数起

教师和学生一起追溯人类智慧的萌生与发展,从小石子,到小棒(算筹),再到计数器,记数实物的简化是工具创造的过程;最突出的创造是“以一当十”,从1个大石子(重量与1个小石子不一样),到1捆小棒(形状与1根小棒不一样),再到1个珠子(完全一样的珠子),学生沿着先人智慧的历史足迹成长。

师(出示10个小石子)瞧,老师这儿有一些小石子,咱们也来数一数有多少个。

师今天的课呀,我们就从这些小石子数起。(展示幻灯片)在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以打猎为生,他们捕获1只猎物后就在地上放1个小石子,2只猎物呢?3只呢?(出示10个小石子)10只呢?就这样,猎物越来越多,小石子也越来越多了,数得过来吗?怎么办呢?聪明的祖先又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演示10个小石子换1个大石子)看,你知道他们是怎么做的吗?

师小朋友们,这个大石子就是多少呢?

师这是古人用的方法,可是石子毕竟太重了,古人又想到了用算筹,也就是小棒,工具就越来越轻便了。(出示若干小棒)看,这儿有多少根小棒?

师10个小石子可以换1个大石子,那10根小棒怎么办呢?(演示动画)10根小棒就可以捆成1捆小棒。小朋友们,你会像这样先数出10根,再捆成1捆吗?动手试一试。

师捆好了吗?这1捆是多少?对,它就是1个十。1个十里有几个一呢?好,10个一就是1个十。

(教师出示“智慧心语”:记数的工具越来越轻便了。)

师请同学们用捆好的和散着的小棒表示出12。

师(出示1捆带2根小棒)刚才,小朋友们用小棒表示出了12。现在,想看看老师是怎么表示12的吗?(出示计数器)认识吗?它叫计数器,右边这一位是个位,左边这一位是十位,计数器上的算珠也可以表示数呢!看,这是12吗?说说你的理由。

师大家看,十位上这1颗珠子表示多少?哦,十位上这1颗珠子能表示1个十。真厉害,能以一当十!(板书:以一当十)一起读一读。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师瞧,人们多聪明啊!从小石子到小棒,刚才我们又认识了什么?从计数器上我们感受到了以一当十。

(教师出示“智慧心语”:以一当十。)

(二)第二板块:“十”就在我们身边

第一板块追溯先人智慧的历史足迹,让学生从中感悟智慧的萌生、发展,第二板块则回归学生实际的生活经验与认知基础,通过身边的1捆、1包、1盒、1袋、1份等感受“十”,理解“十”是计数单位,理解十进制,理解十个十个地数的优越,让学生从中体验智慧的生长。

师“十”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出示1包餐巾纸)看,这是什么?老师把它打开,数1、2、3……多少?

师(出示1盒饼干)再看这1盒有多少?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师老师这儿有“十”,你们的学具里说不定也有“十”呢,赶快找找吧。

师谁找到了“十”?请起立。你的“十”在哪?数给我们看看。

……

师大家看,十个是1包,十个是1盒,十个是1袋……身边的“十”还真不少啊!(出示3捆铅笔)看,这是多少?为什么?

师(出示多捆成捆及多支散装的铅笔)想拿50支铅笔,你准备怎么拿?

师为什么不一根一根地拿呢?

师拿62支怎么办?如果拿100支呢?

师看来,十个十个地数还真快呀!

(教师出示“智慧心语”:十个十个地数还真快呀,以后我们还会一百一百地数,一千一千地数……)

(三)第三板块:从小石子中“走出来”

“走出来”是指从实物到符号。数字符号的发明是人类的伟大创造,因此,这一板块中,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感受智慧的超越。

师“十”就在我们身边,但记数时我们总不能把计数工具一直带在身边吧。于是,人们就设法从石子、小棒、计数器中“走了出来”,创造了图形和符号。(出示数字“0、1、2、3、4、5、6、7、8、9”)瞧,阿拉伯数字就是人类伟大的创造。会数吗?我们一起数一数。有了这10个数字,我们就可以组成很多很多的数啦!

师(出示数字“12”)这是多少?对,它就是12。

师现在我们知道石子、小棒、计数器、数字都能表示12,你知道它们的“十”都在哪吗?

师(指着数字“12”)这里的“十”在哪?这个“2”表示什么呢?

师比一比,你觉得哪一种表示方法更简单?是呀,用符号表示更简洁了!

(教师出示“智慧心语”:用符号表示物体的个数更方便、更简洁。)

其实你很棒读后感范文5

一、 在“预热”中把握语文教学的起点

预热,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课前交流。好的课前交流,不但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让学生以愉悦的状态进入课堂学习,还能快速地把握住教学的起点,利于执教者根据教学起点及时调整教学思路。

如著名特级教师胡君执教《四季的脚步》时的课前交流:

师:听说咱们班同学非常爱学语文,课外还收集了许多好词佳句,是这样吗?

生:(非常响亮)是。

师:多么自信的回答!那么,能不能来几个有关描写春夏秋冬的好词?

生:春天的好词是……

师:不用说“春天的好词是……”,请直接把这个好词说出来。

生1:春暖花开。

生2:丹桂飘香。

生3:鸟语花香。

生4:生机盎然。

生5:百花争春。

生6:百花齐放。

师:还可以说是百花——

生7:百花争艳。

生8:百花怒放。

师:冬天呢?

生9:银装素裹。

生10:冰天雪地。

师:咱们班的同学确实名不虚传。一年四季真是美丽,刚才听你们说得这么开心,我也想说几个,行吗?

生:行。

师:如果你们知道的就一起说出来。春回——

生:春回大地。

师:真不错。花红——

生:花红柳绿。

师:声音越来越整齐了。夏日——

生:炎炎。

师:蝉叫……

(学生回答不上来)

师:夏天有蝉叫,还有什么叫?(老师动作提示)

生:青蛙叫。

师:前面蝉已经用“叫”,避免重复,后面不用“叫”,用——

生:鸣。

师:连起来。

生:蝉叫蛙鸣。

师:很好。金秋——

生:时节。

师:瓜果——

生:飘香。

师:寒冬——

生:腊月。

师:瑞雪——

生:兆丰年。

在这一预热中,教师与学生一起交流描写四季的好词,既是为后面的教学作铺垫,更重要的是,在交流中,教师能及时了解学情,把握教学的起点,为后面的教学定准了起跑线。后面的教学中,胡老师关注描写春夏秋冬四季的语言是本课教学的一大亮点。

二、 在“交流”中把握语文教学的起点

有经验的教师教学时,在切入课题后不会马上赶着学生快速前进,而会有意地停下脚步,看似在与学生闲谈,实则是在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以定准本堂课教学的起点。

如著名特级教师吉春亚执教《小镇的早晨》,切入课题后,与学生进行了如下交流:

师:你们课前已经做好了哪些准备呢?

生1:我们已经把课文读了好几遍了。

生2:我们前后几个把第一自然段都背出来了。

生3:我还知道课文是分为三个方面写的:先写小镇是恬静的,再写小镇是热闹的,后写小镇是欢乐的。

师:谢谢小朋友,谢谢!你们的语文老师真是太难为你们了!

这一看似无关紧要的交流,却让吉老师及时了解了学情,确定了准确的教学起点,及时对自己原先的教学方案做了改动,没有再在读准、读顺课文上花力气,而是直接进入品词析句环节,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 在“审题”中把握语文教学的起点

题为文之眼,许多文题恰是课文的精华处。引导学生认真审题,既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也能在审题中了解学生的学情,便于把握住教学的起点。

如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执教《林冲棒打洪教头》,他是这样引导学生审题的:

师: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孙老师最喜欢发言的同学,讲对的表扬,讲错的还是表扬。

生:林冲为什么要打洪教头?

师:听到没有,这就是问题,林冲为什么要打洪教头呢?你很会思考,请坐。有不同的问题吗?

生:林冲棒打洪教头的原因是什么?

师:原因是什么?换个角度来问,基本一样,还是一个问题。

生:林冲打的是好人还是坏人呢?

生:洪教头是谁呢?

生:林冲为什么要棒打洪教头,而不是拳打洪教头呢?

师:她关注“棒”打,而不是“拳”打。不像鲁智深拳打镇关西,而是棒打洪教头。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你很会思考。

生:最后是林冲赢了呢,还是洪教头赢了呢?

师:他关注他们的结果。

生:林冲是怎样棒打洪教头的?

师:同学们都很会发现问题,善于提出问题。

在这一审题的过程中,孙老师充分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让他们自由自在地与文本进行碰撞,引爆了思维的火花,激活了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审题时的一个个问题,折射出了自己的学习水平,教师透过此,迅速捕捉住学情,把握住教学的起点,知道该教什么,不该教什么。

四、 在“质疑”中把握语文教学的起点

学生初读课文后,放手让学生质疑,也是快速把握教学起点的有效方式之一。

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古诗《草》,他是这样处理的:

师:请小朋友把这首诗读一遍,看看这首诗是写什么的,哪些地方看不懂。

(学生自由读课文)

生:这首诗是写草的,我是从题目看出来的。

师:你很聪明。读文章,首先要好好读题目。有些文章,一看题目就能看出是写什么的。——哪儿看不懂?

生:“离离”看不懂。

生:“原上”我不懂。

生:“一岁一枯荣”我不懂。

生:“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我不懂。

师:干脆一句话:都不懂!(笑声)没关系,于老师帮助你们读懂。

“都不懂”,这就是教学的起点!于老师通过让学生质疑,快速地把握住了这一教学起点。后面的教学中,于老师就是以此为起点,把重心放在了帮助学生读懂诗意上,也就上演了一幕幕永恒的精彩。反观我们现在的古诗文教学,学生还没读懂意思,教师就着力于意境、情感等方面,这种不关注教学起点的教学,当然是低效的。

五、 在“检测”中把握语文教学的起点

检测,是快速把握教学起点的重要方法。检测内容可根据文本、教学需要而选择,检测方式可根据教师的习惯与实际需要而确定,一个宗旨,必须能准确预测学情,把握教学起点。

如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执教《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设计了这样一个检测:

师:这篇课文的生字、生词很多,比如这些词语,你们不一定会读。(出示第一组词语:镜子、委屈、告诉、疼爱、走一趟、贮存、养料、足够、多亏)

生:(纷纷举手)我会读,我会读。

师:(故意地)老师没有教,你们都会读啦?我不信!你来读。

生:(读词语,将“贮存”读成了“储存”。)

师:老师还没教,八个词你已经读对了七个,真了不起。哪一个没读对,老师不告诉你,请你听其他同学读,看能不能自己发现。

生:(读词语,全部读对了。)

师:你真了不起!介绍一下,怎么会读的?

生:我昨天预习过课文。

师:你已经养成了预习的好习惯,祝贺你!如果人人都像你一样自觉就好了。

师:(问刚才没有全读对的学生)发现了吗?

生:我把“贮存”读成了“储存”。

师:(高兴地)你能通过倾听别人的朗读发现自己的错误,真会学习!

其实你很棒读后感范文6

我记得我大学的时候看过一本书《你在为谁工作》。当时这本书给我产生了很大的震撼,我觉得这本书写的真的很棒。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比较浮躁的环境,很多人的想法和以前的想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人都说是时代变了,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说。别人怎样对待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那是别人的事情,重要的是自己一定要知道自己该怎样去对待和怎样行动。我记得我刚来大学的时候看的第一本书《读大学究竟读什么》,因为我当时来大学的时候比较迷茫,我希望在自己看到一些书了解一些大学之后,能知道自己的大学该怎样去度过。我记得我们新老生交流会的时候,师姐和师兄有的说学习最重要,有的说交际能力最重要,还有的说等等之类的,当我听到他们说自己的经历时,我很羡慕其中的一些,我知道自己大学需要去做什么。我大一大二比较努力的学习,大三大四的时候我跟着我的导师做项目,我获得南昌大学优秀毕业生。大学结束了,我现在已经工作了。

我想每个人都有过去,每个人的过去是绝对不完美的,我一定思考自己的过去,从中吸取教训和经验,让自己能更好的面对现在和未来。

现在刚毕业的我们,偶尔聚会的时候会说,那谁谁的工资是多少,或者那谁谁在干嘛等等。刚毕业的我们没有多少经验,在做一些可能看起来很简单的单调的工作,做的时间长了,会产生一些情绪。其实应该最先从自己身上反省,这是为什么呢?有一句话是说着容易做着难,要是做好其实真的不是意见容易的事情。我记得我们以前找工作的时候会去网上查一下关于公司的一些评论,然后会去讨论一番,在网上抱怨的那些人都是在工作上不如意的人写的,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工作做得很棒,他还会去网上抱怨吗。

大道理我们都懂,但是一到实际做事的时候,就会把他们抛弃到九霄云外了,然后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来糊弄,那结果就可想而知了。眼高手低这是很多人的通病,自以为自己很了不起。我还记得一句话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这句话说的太好了。

我想对于我来说,现在最重要的是哪怕是一件在简单的事情,也要尽全力去做好。《工作就是为了责任》、《你在为谁工作》里面都列举了很多真实的事例,都证实了只要一个人负责认认真真的把工作做好,以后的很多都会水到渠成。至于什么都不想干,或者工作要轻松还有高薪的,我想不去努力不去付出的到最后肯定是一事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