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江河范例6篇

欧阳江河范文1

与张晓刚的第一次对话是在3年前,这期间他的工作室都换了两个。

上次对谈时,张晓刚正在画几幅系列大画,他说这些画不出10年肯定要涨到50万美金一幅。结果还不到1年就到了这个价位。

这短促的3年,到底发生了一些什么在张晓刚身上,也同时发生在整个中国当代美术史上?张晓刚说:“06年是一个坎,06年以后,我觉得整个的市场变了,每个人都只能去适应。”张晓刚:06年拍卖价位起来,市场整个一下起来,把我很多过去的观念都摧毁了,市场牵涉到意识问题、经济问题、政治问题。这个时代造就了这样一种运作机制,为什么选择了中国、选择了我?这中间有很多现在都说不清楚的原因。

欧阳江河:这3年中国当代艺术产生了相当多的泡沫和垃圾,但我觉得最重要的几个当代艺术家肯定是有价值的。你从人物画转到这些景物画,促使你做出转变的原因是什么呢?你现在的人物画也有变化,还有你的尺寸巨大的照片,多媒体手法的运用,把文字也放进去了。我能感觉到这里面的决定性的双重转折,对此,你有什么考虑?

张晓刚:通过观察家庭,发现中国社会内在的变化,我觉得已经呈现得差不多了。我很想再深度挖掘,中国特殊历史背景下的人格或者新结构。这个观念的转变是93年的转变。

欧阳江河:非常彻底的转变。

张晓刚:有了这个基础,我想,继续往下会怎么走?《大家庭》是我的一个品牌,对我个人来讲只是一个开始。我最感兴趣的是人的心路历程,我们生活在一个和传统、未来都断裂的时代里。我们的心理结构和很多西方艺术家不一样,他们理解不了,现在的年轻一代也理解不了,他们面临的是市场,我们当时面临的是没有市场。从崇拜西方现代主义偶像,然后慢慢跟他们告别,回到现实去挖掘中国的资源,然后塑造自己,把个人情感加进去。这个过程经历了20年,回到一种很清纯的姿态,我想表达这里面的复杂性,说起来难度大,但是有意义。

欧阳江河:这个时候你做的工作有点像一个知识考古学者,一个文化记忆标本采集者,它甚至能体现思想家、作家的综合功能。比如说这个三联画,饱满而带有震撼力,这画叫什么名字?

张晓刚:《这里有婴儿的风景》。

欧阳江河:你最近两三年来一直在思考和寻找的元素,在这幅作品中有一个总的呈现和升华。比如说画里的远方其实是很近的远方,但又确实是真正的远方。河不是自然的,而是已经被社会改造过的,功能化的河。

张晓刚:这正是我想说的一个主题。在这幅画中,我想要表达的重点就是河流被意识形态化了,或者是被人类理想化了。

欧阳江河:画面里的这个高音喇叭,这是中国公社的典型产物,只有几十年寿命。喇叭的半圆的高度,你有意画得比山还高,山那边喇叭代替了树,铅灰色的天空和大地,远山有一点起伏,所有的自然都被改变过。整个视野有点像眯缝起眼睛在看,是那种高科技的清晰效果,但是聚焦有问题。

张晓刚:没有焦点。

欧阳江河:连散点透视都算不上,风景本身不置身于任何透视关系中。几乎没有清晰的东西,但又传递出了高清晰的感觉。人造的清晰,自然本身又变成背景。包括很多既是绘画技法,又是思想性的产物。

张晓刚:是我理解以后的幻想。这种性质从2005年开始出现在我的创作中,到2008年,大家都接受了,我想深入下去找感觉,找到的是失忆的记忆,后来慢慢变成了矛盾的生活。我想把这种生活状态描述出来,所以画了很多过去使用的物品,包括墨水瓶、笔记本、桌子。

欧阳江河:你有写日记的习惯吗?

张晓刚:有。通讯不发达的时代,晚上大多数都是读书、写作、写信。写日记的过程不会告诉别人,写的过程就是一问一答,可能有一个假设的对象,是一个自我交流的过程。

欧阳江河:你在构图上传达了一种很巧妙的平衡感。

张晓刚:这是一种对形式语言的本能。

欧阳江河:绘画里面经常出现的某些形式要素起的是类似于文本中词根的作用,而这些词根构成了艺术家的词汇表。张晓刚的词汇表我想也已经出现,自从你画《大家庭》以后。

张晓刚:哪几个词?

欧阳江河:比如说记忆、失忆、时间、阴郁、水电、邮政绿、等高线、改造过的风景、手书文字。这些词根性的元素在你的作品里次第出现。然后比如说音韵、暧昧、虚幻,都在你的词汇表里面。

张晓刚:虚幻、错乱。

欧阳江河:暧昧也是你很重要的词根。《大家庭》系列里面有几个关键词:血缘、同志、家庭。我还用过一个词,族类相似性,太文绉绉了,应该再找另外一个。这个词的意思是,每一个人的脸都是别人脸的一部分,都是被时代特征修饰过的。一个标准的中国人,这个人谁都不是,不是男也不是女,但又是所有人。

张晓刚:模式化的。把个人和公共性揉在一起,形成的另外一个形象。

欧阳江河:每个人都保留了一点自己,每个人又都从这个模式化里拿了一点东西。这种对人物画的处理原理,同样适合你对风景的处理。你现在处理的风景有点像我们在30年前看到的。

张晓刚:但又不是真实的。

欧阳江河:就是共同修改过的,是思想和文本的产物,这是你画作的一个标志性特征,具体说就是个性和共性之间的修正比。

张晓刚:相互修正。

欧阳江河:它介于公共和个人之间,是公众意识形态产物和你个人内心体验的修正比,这在你的绘画上是非常重要的、必须加以深究的东西。所以我说你绘画不是个人才华的挥霍,这个修正比一出现就是对你的限制。这个限制把你的风格、你的思想和你想捕捉的东西引向可怕的深处,引向一个写作的、思想的、文化记忆的深处。这个深处由晕眩和清醒、自恋和自虐、观念和魅力共同构成。是什么力道将你的创作引向深处的?这后面是有一个全球性的稳定市场,但引领你穿过市场的那个力、那个道又是什么呢?不确定性、意识形态、物质起了波浪,这些都是你的词根。还有你对色彩和线条的理解,尽可能压抑和减少中间色,添加意外、危险、不相干的鲜艳,这些都是你很重要的词根。

张晓刚:你看得很准。

欧阳江河范文2

湘江就像一个无法穷尽的银河系,成散射状分布着无数条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支流,而且其每一条支流都流淌着她们共同的秉性或性格,奔涌和潜藏着她们各自的异彩与光芒。湘江的风情与风姿,风俗与风物,风流与风雅,沉淀了这条湖南最大的河流的千古不绝,绵延了这条湖湘气脉的千古回响。

浏阳河是离湘江最近的支流。浏阳河能被全中国以至于全世界知晓,固然与一首流传了五十多年红色老歌息息相关。

这首歌就是《浏阳河》。

在汉语字典里,浏,就是清亮清澈的意思。发源于罗霄山脉的大围山北麓的浏阳河,似乎就是大围山流下的一行清亮的眼泪,真纯而又多情。

浏阳河在古代又叫浏渭河,也叫浏水。这么叫是有一些道理的,因为浏阳不管在古代还是现在,都在浏水的北岸,而古代的阴阳学说有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的说法。所以,从大围山脚下的浏水北端发源成流的浏水,就被叫成了浏阳河。

歌曲《浏阳河》有这么两句歌词:“浏阳河弯过了几道弯,几十里水路到湘江。”这首歌的词作者徐叔华一点也没有夸张,往昔的浏阳河确确实实是一条九曲十八弯的河流,确确实实离湘江只有几十里水路,确确实实从水路到湘潭并不遥远。

当然,无论是浏阳,还是浏阳河,都注定是要红遍全球的,这其中的原因很简单――尽管真正以浏阳河命名的水域并不太长,但沿着她的水路行走,你随时就能看到一个个伟大的灵魂和不朽的背影,你随时就能感应到一个个铿锵坚固的文化标识,你随时就能见证到一道道幽深莫测的历史刻痕。

从大围山脚下沿着浏水的源头走进浏阳市区,我们就会与这么几个文化物象不期而遇――谭嗣同故居,谭烈士祠,才常广场,欧阳予倩大剧院,浏阳文庙。

就是这几个文化物象,无限度地放大了小小的浏阳城的文化空间和历史空间。

通往谭嗣同故居的那条梅花巷,虽然早就顺着浏阳河的浪花流向了时光的彼岸,化作了一缕虚无,然而,谭嗣同故居却把一个过于年轻的生命的英魂留了下来,让我们在一次次的怀想中去寻觅留在这座故居里的点滴和过往。作为一个一品大官的儿子,作为浏阳河畔最显赫的家族之一,谭嗣同完全可以去过他衣食无忧荣华富贵的公子哥儿的日子,可他却把自己尊贵的生命那么坦然那么无畏地交给了一把血腥屠刀,然后又把一具永远不死的精魂交还给了养育他的浏阳河。

唐才常似乎就是为了追随谭嗣同才来到这个世界的,要不然,他怎么就那么全盘地秉承了谭嗣同的英雄壮举呢?虽然,谭嗣同就义后不久,他领导的自立军起事最终还是没有如愿以偿,而且还在起事失败后牺牲自己的生命,但他点燃的那炬火焰,却还是烧痛也烧伤了当时的清廷专制。只是,仅仅活了三十三岁的谭嗣同怎么也不愿意看到,唐才常居然也在三十三岁那年与他在世界的另一端重逢了。

两个都是喝着浏阳河的水长大的男人,竟然就那么巧合地都以三十三岁的生命历程,拓展了浏阳河的历史长度。

在浏阳这座小城,欧阳家族同样也是一个身名显赫的大家族。而确立这个家族在浏阳城的名望和全社会地位的龙头人物,却是谭嗣同生前最敬重的学者和恩师欧阳中鹄。说欧阳家族是一个文化世家一点也不为过,从欧阳中鹄发端,他的长孙欧阳予倩是个作家和戏剧家,他的曾孙欧阳山尊是个文学家。中国戏曲史上就有“南欧北梅”之说,“南欧”说的就是欧阳予倩,“北梅”自然就是指梅兰芳了。因此,在浏阳市区创建一家欧阳予倩大剧院,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以欧阳予倩在中国戏剧史上那般显赫的地位,就是在湖南省的省城长沙甚至在北京城建这么一家大剧院都不为过。但浏阳人还是更愿意把他们百般敬仰的欧阳予倩留在自己身边,因为这样可以让他时刻聆听到浏阳河的滚滚涛声和喃喃细语。

流淌着满河湖湘气韵的浏阳河,固然离不开一座文庙的文化照应与对接。

它就是始于清嘉庆23年(公元1818年)的浏阳文庙。

浏阳河的源头在大围山脚下,而浏阳的文化源头就在浏阳文庙。

一个令人惊讶的文化事实告诉我们,它曾经是中国第一个民间科学团体“算学馆”的创始地,它曾经还是全国对祭孔乐器保存最完整的一个圣贤之地,因此被界定“国乐古礼在浏阳”。至今,浏阳文庙还保存着曾国藩在欣赏了浏阳文庙的“韶乐”后欣然书写的“雅淡和平”、“精深正乐”的匾额。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当时的曾国藩微闭着眼睛聆听着苍劲幽古、浑厚清雅的韶乐的时候,浏阳河是正在涨潮还是正在涓涓流淌呢?不管当时是潮涨还是潮落,那一泓湖湘流韵已然早就覆盖了浏阳,那些生长在这里和客居在这里的圣贤雅士,断然是早就被那一泓流韵清洗过无数遍了。

从浏阳到浏阳河,只是一个历史的转身;从一条地理意义上的浏阳河到一首红色经典的《浏阳河》,却融入了几乎整个中国近现代史的血雨腥风和日月星辉。

与浏阳河一脉相承的捞刀河,位于长沙市北部、湘江东岸的捞刀河,是浏阳河通达湘江的必经之地,浏阳河就是先融入她的心脏后再注入湘江的。

捞刀河最早的来历却源于一个传说。

东汉末年,曹操以丞相的名义征讨四方,割据政权,他在基本上统一了中国北方领地后,又率军南下,试图全面扩张自己的势力,以达到统领中国的目的,这就明显威胁了中原霸主刘备的利益。于是,刘备联合东吴人马,打败了曹操的南下大军,占据了楚国荆州。作为魏国丞相的曹操,又怎么容得下刘备?他不仅在外交上对东吴实施压制,还暗地里备足了兵马粮草,打算跟刘备一决雌雄。

面临大敌压阵之势,刘备只能提前加速争夺领地,以便扩大自己的政权。因此,他就派了自己手下的勇将关羽,悄悄潜入了当时的长沙郡。

长沙郡的太守韩玄,是个彻底忠于朝廷的忠臣。在他管理下的长沙,民众富足,社会稳定,因此威信极高。尽管关羽带着几百人马是秘密进入长沙郡的,可还是被韩玄觉察了。于是,他就在长沙北郊布置了一场伏击战,将关羽军队的前锋人马打得人仰马翻。而这次关羽正好又冲在最前面,这似乎也是他一向的勇猛秉性使然。自以为胸有成竹的关羽,万万没料到会遭遇这么一场伏击战,见势不妙的关羽,只好急忙命令自己的将士们掉头逃窜。可在慌乱之中,他却不小心将自己的青龙偃月刀掉到了水里。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关羽的青龙偃月刀重达八十二斤,又叫冷艳锯,是一把杀人不见血的宝刀。

得知关羽的青龙偃月刀掉进了水里,太守韩玄赶紧组织军民到河里打捞。那一天,正好是一个风轻云淡、艳阳高照的好天气,远远近近的人都纷纷赶到河边,想一睹关羽的宝刀。经过半天的打捞,青龙偃月刀终于被捞上了竹排。

可是,韩玄怎么也没想到,吃了败仗的关羽,又杀了一个回马枪,就在韩玄带着一帮军民在河里打捞宝刀之前,他早已安排了自己的轻弓队在河对岸埋伏守候。就在宝刀被捞上来的时候,杀戮也开始了,一阵阵秘密的利箭射向人群,不管是军人还是妇女孩子,都成了无辜者。顿时,河岸死伤满地,惨不忍睹,河水里一片血红……

重获青龙偃月刀后,关羽又趾高气扬地率军进发,但他们跑到离城五六里远的地方时,却再一次与长沙守军交上了锋。守军们死伤惨重,眼看就要攻进城的关羽,便丧心病狂地下达了“屠城”的密令,而且还处死了手下数十名向外泄露他关将军丢刀丑闻的士兵。

太守韩玄主张坚守,想拼死保卫长沙城,并发誓,如果关羽想踏进长沙城,除非“入其履吾”,也就是从他的躯体上踏过去。可是,以黄忠为首的武将们却不想再拼杀下去了,尤其是黄忠,天天在家装病,拒不履行总军领的职守。

因为有韩玄的坚守,关羽的军队,在城外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抵抗,这就让关羽的将士们有了极大的恐惧,军心渐渐涣散。这事被刘备知道后,只好派来文官,对守军喊话,表明他们只想拿到完整稳定的长沙,并不想滥杀无辜。同时,刘备还下令告示,说他刘备是代表大汉的皇权,只想杀韩玄一人,只想让长沙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更好。这一番策反攻心战,最终让黄忠叛变,韩玄为保住长沙子民们的安全,毅然宣布,只要保存全城生灵,他愿意以死相替。太守韩玄自刎后,就从城头掉了下去,真正履行了他“入其履吾”的血誓。后来,长沙百姓为纪念韩玄这个忠臣,修建了一座韩玄墓。并把那条打捞青龙偃月刀的河流,改名叫“捞刀河”。

这只是一个似是而非的历史传说,其实,关于捞刀河,还有一段更加真实的血腥历史,那就是长沙保卫战第三次抗战的捞刀河阻击战,这场战争的惨烈与悲壮,既像一个传说,又那么真实地流淌在捞刀河的浊浪清波里。

抗日战争时期的1941年底,日寇侵华军第3次进犯长沙。12月24日,日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从三港嘴、筻口、八仙渡等处强渡新墙河,与27集团军的第20军展开了拉锯式激战。

坚守捞刀河阵地的主力部队,是夏楚中所部第79军第98师官兵。“八・一三事变”后,第98师参加淞沪抗战,因作战有功,将其扩充为第79军,夏楚中升任军长,王甲本任98师师长。98师于12月26日奉命由常德出发,28日抵望城坡集结待命。是日下午7时,师长王甲本驱车前往岳麓山第9战区司令部报到,被第九战区最高长官薛岳委任为长沙指挥官,以第98师固守捞刀河、霞凝港一线,担负阻击任务。

1942年1月1日,捞刀河战役打响,敌军的飞机从空中向我方阵地疯狂轰炸和扫射,我方守军也以猛烈的炮火还击,激战到下午傍晚五点多,敌军仍在不断增援,并一次次发起猛攻,但都被我军坚强阻击下一次次败退。这样的拉锯战一直相持到翌日凌晨,敌军突破了捞刀河左侧阵地,可又被我方预备队第292团集中火力反攻夺回阵地。这天黄昏前,敌军的一个中队又冒死摸进了我军主阵地的右侧鹅羊山高地,却又被我军的警卫部队击退。可就在这时,电话线路被炮火炸断了,失去了与作战总部的联系而无法得到增援,在战况处于不利之势,师指挥所只好向母山转移。由于我军处于背水作战,东南北三面已为敌军所陷,面对一条西横的大江,部队只好西渡捞刀河。时值寒冬,不少士兵在泅渡时溺死于江中。这次战役,敌我双方伤亡都很惨重。

第3次长沙会战的捞刀河战役,由于王甲本将军率部顽强阻击,延缓了敌军进犯长沙的日程,有利于战区在城区集结重兵布防。因此,当敌军入城后,遭到了我方第10军四面合围的沉重打击,最终迫使敌酋陈南惟畿下令全面撤退。会战结束后,王甲本所部第98师因功绩卓著,以“硬仗将军王甲本”的评语,受到了上级嘉勉,并升任第97军军长。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5年冬,当局集资在捞刀河北岸修建了一座“卫座陵园”,地址选在观音堂山坡上,这里属今开福区霞凝乡戴家河村,陵园背倚秀峰山,前有京广铁路穿越,后有辽阔的湘江。矗立在前面的纪念坊是用青砖砌成的三孔圆拱门楼,正门上访,嵌入“是为国殇”四个泊金大字,里面是“能捍大患”四个大字,为王甲本将军题词。进门后就是烈士墓地,全长120米,底宽80米,随着山势呈锥形向上延伸,像一柄直指云霄的尖锥,穿透一段已然远去的岁月。遗憾的是,在1958年大办水利和1959年修建京广复线工程时,陵园全被拆毁,那些陵园石料也变成了建筑材料。虽然遗址处已难辨踪迹,但捞刀河战役中那些烈士的英名却永垂青史!

无论是浏阳河还是捞刀河,其流淌的底色都是红色的,都是一条红色的河流。

而在湘江支流系列中,λ也是这样一条河流。

λ从株洲的炎陵县枝山脑的某根血管里流出来,再按照遵从大自然的旨意继续往下行走到株洲的茶陵县滞后,茶陵,这个一直默默地喝着λ渐渐长大的小县城,却因为这一江流水在这里掀起的一阵滔天巨浪,而成了中国一个有着奇特意义的红色领地。

在茶陵县城一个叫三角坪的地方,我们会看到一座被那股λ巨浪打得透湿的青砖黑瓦马头墙的古院落,至今似乎还挂着一颗颗红色的水珠。这本来是一座自南宋就一直坐落在λ之滨的徽派院落,一个自南宋到清代一直令当地百姓心惊胆颤的古衙门。尽管它到了清代以后就基本上丧失了其衙门的强权,一度沦为一栋几乎被废弃的老宅。然而,就是那阵λ巨浪,洗刷了它往昔的晦暗和污点,并被镀上了一阵红色的光芒。

这座古院落,就是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旧址,是全国第一个红色政权诞生地。

正如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在其《西行漫记》一书中援引的原话:“在湖南东南部的茶陵县建立了全国第一个红色政权。”还有中央电视台在1997年10月27日特别节目《井冈山》中也如是解说道:“井冈山根据地的红色政权、中央苏区的红色政权、乃至今天的中南海国务院都是从井冈山λ之滨的小屋里走出来的。”

这“小屋”说的就是昔日的茶陵县工农兵政府。

似乎永远都充满了激情的λ从“小屋”前的村口依依不舍地流过,然后转身往西而去,就是直线距离不到50公里的井冈山茨坪。

那场涌动在λ心脏里的洪涛巨浪,λ是最好的见证者。

1927年10月21日这一天,是一个可以载入中国近代史的日子。就在这一天,率领的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次攻克了茶陵城,将红旗插上了古城墙。1927年11月18日,工农革命军由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团长陈皓、第一营党代表宛希先率领,以李炳荣为前导,第二次攻占了茶陵城,随即成立新的县政府,选举陈皓担任县长。可是,陈皓上任后,不仅不深入群众工作,还按照旧政府的模式升堂办案,纳税征粮。陈皓的这种衙门作风受到的狠狠批评后,他就一直怀恨在心。

1927年12月下旬,不甘失败的军进攻茶陵县城,尽管工农革命军奋起反击,最终还是由于兵力、武器都太薄弱,客观条件上无法抵抗对方而主动撤出县城。也就在这时,因受到批评而心怀不满的陈皓便带着一帮人马企图投靠军阀方鼎英。

又怎么能允许这种浊浪污染了红色λ呢?于是带领袁文才农民自卫军两个连,于12月26日傍晚赶到茶陵县中瑶村。在这个中瑶村,其中有一座简陋的民房,也是中国近代史一个重要的符号,它就是当时新任的茶陵县委书记陈韶的家。在追赶陈皓的这天晚上,就住在陈韶的家里,而这一天,正是他34岁生日。当然,第二天上午,企图带着部队叛逃的陈皓终于在湖口圩被抓捕,陈皓最终就像一片飘落到红色λ河的腐叶一样被清除了。λ浪尖上,在极端危急关头挽救了艰难初创中的工农红军,因此史称“湖口挽澜”。

λ仍然在不息地流淌,也会永远这样不息地流淌下去。她两岸的战火和硝烟虽然早已化为历史的记忆,但这种记忆却如同λ一样,永远不息,永不枯竭。而且,这满河纯净的λ,激荡的λ,红色的λ,还将永久地喂养着这么一串数字:茶陵县全县有5万多人为革命献身,占当时全县人口七分之一。其中,解放后被正式追认在册的革命烈士达5270名,数量之多在湖南省县(市)中居第3位。1955年至1964年,被中央军委授予将军军衔的有25名,将军人数之多在全国排名12,位居湖南省第三,株洲之首,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将军之乡”。而这一串让人心痛又引人自豪的数字,就是λ生生不息的灵魂。

湘江多元的底色,注定了她的绵长和幽深,斑斓与丰盈。

如果说,浏阳河、捞刀河、λ是红色的,耒水、汨罗江、舂陵江就是宝蓝色的,就具有宝蓝色的古意与风韵。

一江流水从遥远的东汉奔腾而下,似乎要把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古人的是是非非冲进时光的尽头,似乎想用这种长久不息的流淌过滤那位古人满身的屈辱,洗尽他在宫廷背负的满身疲惫,然后送他回家,按照他两千多年前就一直渴望的心愿,做一个普普通通的造纸匠。

这个被耒水送回家的古人,就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家之一的蔡伦。

世人对蔡伦的争论,无非是他在宫廷里那些所谓的是是非非;历史对蔡伦的蒙蔽,无非是说中国的造纸术并非他的发明而是由他改良和改造。

从文化良知来说,蔡伦绝对是一个不容许任何人亵渎的文明祖宗。当然,从客观的历史真相来看蔡伦,我们更没有必要回避蔡伦的人生真迹。

公元75年东汉永平十八年,汉明帝刘庄的第五个儿子刘丶次恢后,也按照历届皇帝的惯例,下旨派人到各郡县挑选聪明伶俐的幼童入宫。15岁的蔡伦很不幸地被选入洛阳宫内,做了一名太监。蔡伦是个天资聪颖的少年,虽然入宫后身为一名宦官,但他却不甘平庸。他先后侍奉过4个幼帝,投靠过两个皇后,历任过小黄门、中常侍兼尚方令、长乐太仆等职。元初元年(114),临近暮年的蔡伦被安帝封为龙亭侯。

世人对蔡伦最大的针争论,就是说他仰仗窦太后,因为10岁的刘肇登基为和帝后,由窦太后听政。窦太后死后,和帝亲政,封邓绥为皇后,蔡伦又投靠了邓皇后。

从表面看,蔡伦确是有点投机取巧,但在尔虞我诈的宫廷倾轧中,他一个举目无亲的农家子弟,而且还是一个宦官,他不看人家眼色行事他能活下去吗?他不忍受那非人的屈辱,他能有出头之日吗?其中的无奈又有多少人知晓?更重要的是,当他手中有权之后,他从没利用手中的权利伤害过任何人,压制过任何人,而是利用手中兼管尚方令的职权,将东汉的手工业制造技术推向了那个时代的极致。《后汉书・蔡伦传》就说他“监作秘划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尚方令是主管刀剑等各种宫廷御用器具制造的一个小官,但蔡伦却灵活机智,凡是帝、后喜欢的器物,他都安排在尚方精制。与其说,蔡伦很会讨好皇帝和皇后,还不如说,蔡伦用自己超人的敏感和智慧,抓住了机遇,实现了他发明创造的人生夙愿。

永元九年(公元97年)的夏天,各地蝗灾满天,很多地方颗粒无收。窦太后死后,刚刚亲政的和帝经常通宵达旦地批阅奏章,处理国事。其时,蔡伦一直伺候在和帝身边,看到和帝每天都要批阅一大堆用竹简所造的奏章,想到那笨重的竹简奏章给和帝造成的辛劳,他心里就萌发了一个大胆的念头:为什么就不能找到一种轻便的纸代替那些笨重的竹简来书写奏章呢?

就是这个潜意识中的大胆设想,彻底改变了中国以至全世界的书写格局。

在东汉,可供书写的除了竹简,就是缣帛、赫纸和麻纸。竹简虽然制作简单,成本也低,可其笨重的程度早已令人不堪忍受。缣帛相较而言轻便一些,可制造工艺太多,成本也太高,无法普及。赫纸是一种缣帛生产的附属品,虽便宜但数量有限。麻纸的原料为麻,工艺简单粗糙。怎样才能制造一种既只有竹简的成本,又具有缣帛的洁白,赫的轻便,以及麻纸的原料那样的书写纸呢?

一天,在洛阳城外的洛河附近的侯式镇,几棵腐烂在地上的树木启发了蔡伦的造纸思维,于是他就在洛河边搭了一个临时作坊,还修了一个小池子,将树皮放进池水里浸泡,过了几天,他又将树皮捞出来放在太阳下暴晒,晒了几天又放进池子里浸泡,如此反复数次,直到树皮变得脆弱腐烂,再放进石臼里将树皮捣成浆汁。最后,蔡伦终于亲手造出了第一张纸。可这种纸并不令蔡伦满意,因为这种纸里面还有很多杂质没有清除,用手去摸,凹凸不平。

必须继续改良工艺。

又一天,蔡伦在洛河边看到几个妇女在洗蚕丝和抽蚕丝的“漂絮”,便好奇又有意识地站在一边仔细观察。他发现那些好蚕丝被抽掉后,剩下的那些凌乱的蚕丝却形成薄薄的一层。这一幕突然让蔡伦心里一震。就是受洛河边看到的这些抽蚕丝的妇女的启发,使蔡伦有了用破麻衣和破渔网造纸的尝试,而且成功地用遍地可采的麻造出了有些微黄但可以大批量生产的纸。

因为一个从耒水走出去的蔡伦,竹简,终于从东汉开始,渐渐从中国历代皇帝的御笔下退出,也渐渐从中国官方民间化为历史的烟云。而我们的蔡伦却仍然没有忘记自己的故土,他在宫廷期间,曾经两度回到耒水河畔,将造纸技术传给自己的父老乡亲,将中国最早的书写文化撒进耒水,任耒水满河的文化波涛顺着湘江,流进长江,流进中国的心脏,激活中国两千多年的文化心跳。

宝蓝色其实更像夜晚天空的颜色,深邃而高远,冷傲而纯净。

汨罗江就是这样一条河流。

我们至今似乎依然还能听到如是的悲歌:“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屈原跳进汨罗江那一刻,水花一定溅湿了西天的晚霞,也溅湿了附近的村庄。否则,不会马上惊动那么多村民和渔民。他们几乎在屈原跳下江水的一瞬间就赶到了那个河段,然后悲声恸哭着开始打捞一个伟大的灵魂,然后开始往江水里丢粽子,然后开始齐声呼喊屈原的名字。可是,屈原明明听到了他一向非常热爱的百姓对自己的呼唤,可他就是紧紧抱着一块石头不愿放手,他只能在江底里用自己最后一滴眼泪,来答谢那些热爱他敬重他打捞他挽留他的人们。

屈原是完全为他的楚国而活的,也是完全为他的楚国而死的。

因为他的盖世才华和谋略,他成了楚怀王最贴心的人,或者说,楚怀王将他当作了自己最贴心的人。也正是因为他的盖世才华和谋略,他同时又成了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和楚怀王所宠爱的妃子南后郑袖以及其他诸多小人眼里的一颗利刺,谁都想拔掉他。

那个郑袖本来是个粗通文墨且能歌善舞的女人,本来是赏识屈原的才学的,本来对屈原还有几分微妙的倾慕的,可她毕竟是楚怀王的王后,毕竟是个活在权利争霸中的女人。她怎么能让一个外人取代自己在楚怀王心目中的地位呢?怎么能容得下屈原在楚怀王面前的威信高过自己的同伙子兰、靳尚呢?因此,在她眼里,权力的纷争远远超过了对一个天才诗人的景仰,远远超过了一个女人潜藏在内心里的那一点点风花雪月。

所以,她必须要打败屈原。

她知道,要想打败屈原,并非一件易事。屈原的谋略和外交才能以及他的诗才为楚国所争得的威信,在当时战国时代称雄天下的秦、楚、齐、燕、赵、韩、魏七国中,是仅次于秦国的。一个凭自己超人的智慧为自己的国家赢得如此国威的旷世奇才,一个女人和几个小人要想取代其在国王心目中的地位,简直比搬动万吨巨石还要艰难。

于是,不能强攻,那帮乌合之众就只有套用小人们惯用的伎俩了,就只有挖空心思对屈原实施阴谋陷害了。

大凡阴谋者自然都会寻找到可乘之机的。

因为在当时最强大的秦国经常攻击楚、齐、燕、赵、韩、魏六国,屈原四处奔波与六国君王交涉,要联合起来一致对抗秦国,终于得到了六国君王的支持和响应,并齐聚在楚国的京城郢都结成联盟,还推选怀王担任联盟领袖,从此确实制止了秦国的势力扩张,屈原因此而更加被楚怀王器重,很多内政、外交大事,都交给屈原做主定夺。

可是,本来还算英明的楚怀王对屈原才能的这种信任,却成了一帮小人玩弄阴谋的良机。他们不断在楚怀王面前胡编乱造屈原如何如何的独断专权,如何如何的不把怀王放在眼里,一切自作主张,俨然以君主自居。这种谣言说一两次楚怀王可能还不会轻信,说多了他就开始将信将疑了,再继续这样谣言四起,谎言说了一百遍也就成了真理,楚怀王不得不想到,自己是不是真的因为过于信任屈原而导致屈原有了篡权夺位的野心,于是开始不再那么信任屈原也不再那么重用屈原了。

子兰、靳尚、郑袖之流终于如愿以偿。

加上后来老鼠哭猫的秦国丞相张仪的趁机介入,这场不仅置屈原于死地而且将楚国带来灭国之灾的惊天大阴谋,就顺理成章地成了古代中国一场巨大的历史悲剧。

张仪带着秦王为其安排的金银财宝到了楚国郢都后,知道自己必须第一个要攻破的堡垒就是楚国的大谋略家屈原,只要说服了屈原,在楚怀王那边就有希望达成这个阴谋协议了。于是,张仪就先去屈原的府邸拜访,大肆宣扬了楚国与秦国联盟后,楚国的种种好处,不料却遭到屈原的严词拒绝。气急败坏的张仪只好又去找子兰。张仪对子兰说,因为六国联盟的成功在即,怀王才那么信任屈原。如果拆散了联盟,屈原就前功尽弃分文不值了。

来明的显然不行,只有暗算。

最终,子兰、靳尚、郑袖和一帮趋炎附势的小人终于将屈原推进了冤屈的黑洞。

就在这样一个屈辱的黑洞里,屈原凄然写下一首长诗,这首仰天长哭的长诗,就是我们现在众所周知的《离骚》。

如果说,厄运从这个时候开始已经降临在了屈原的头顶。那么,他的灭顶之灾还在后面。

因为屈原在《离骚》中,写出了自己对楚国的忧患和楚怀王的哀怨,这首长诗传到宫中后,郑袖、子兰、靳尚一伙又如获至宝一样紧紧抓住屈原的这一“罪状”,说他把楚怀王丑化成了桀纣,并向怀王奏本。怀王一听,怒发冲冠,就蠢头蠢脑地革掉了屈原的官职。

绝望透顶的屈原,虽然对楚怀王的昏庸之举痛心疾首,可他还是难舍自己的国土家园,就像一条鱼不愿意离开水域,一只鸟不愿意离开树林一样。

可他又不得不离去。

依依不舍地走出郢都的屈原,在往汉北方向漂流的路上,一路走走停停,不时回望楚国郢都方向。当他有一天走进一座古庙,看到墙壁上画着天地神灵和古代圣贤的时候,那些圣君贤王的德操一下子触动了他内心那股疼痛,再想想楚怀王的昏庸糊涂,一种叩问苍天的悲情直涌胸臆,于是写下了《天问》这首撼天动地的长诗。

屈原力挽楚国的一番忠言,最终再换来的却是自己的流离苦旅,换来的是屈辱悲伤与绝望。他过于干净的心灵,过于理想化的爱国情操,最后留给了一江滔滔流水。

就在屈原纵身一跃跳入汨罗江的那一刻,楚国也被一股强大的暴力推进了历史的江底。

在咸阳监牢里被折磨致死的楚怀王,在临死的那一刻,是否想起过屈原呢?想起屈原的时候,他是否有过肝肠寸断的悲绝?

与汨罗江相比,舂陵江似乎少了一些撕心裂肺的悲壮,多了一些优柔寡断的柔媚。

在湘江纵横交错的支流中,舂陵江就像一个被遗弃的私生子,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一个确切的名字,却只有一大堆外号。按现在的划分,真正的舂陵水是桂阳以下至常宁那条河段。

可是,在古代,并没有舂陵水这个说法,而只有桂水,其主干为钟水,而钟水又有两个源头,一个在永州之野的蓝山县南风坳,另一源头出自蓝山与连州交界之地,其名岿水,也叫毛俊水。钟岿二水在蓝山境内合流后,经嘉禾、桂阳、耒阳、常宁,流经常宁市菱河口注入湘江。桂水之所以又有了舂水和舂陵水的名号,是因为西汉的舂陵侯刘买。

刘买是长沙定王刘发的儿子。

刘发一共有四个儿子,即刘贤、刘遂、刘义、刘买。汉武帝当政时期,因各路诸侯相互争权割据,有些地方诸侯甚至根本不把中央政权放在眼里。为削弱诸侯王的势力,汉武帝不得不强力实施“推恩令”,也就是在各郡级诸侯国内,再分设若干个县级诸侯国,而且把各诸侯王的儿子都封为县级诸侯。这种笑里藏刀的招式,真可谓是一箭双雕,既没动摇各郡级诸侯的地位,又牵制了各路诸侯王的权力,儿子打老子,看你们父子怎么争权夺利。地方诸侯的势力分散了,中央集团的政权也就安稳了,汉武帝这一招,也算是一个绝招了。

就在这种局势下,定王刘发的四个儿子被分别封为四个县级侯国的侯王,刘贤封泉陵侯国,刘遂封都梁侯国,刘义封夫夷侯国,刘买封舂陵侯国。四个侯国中,舂陵侯国的地盘最小,其辖区大致为现在的宁远县北部、新田县大部、双牌县阳明山一带和金洞管理区,治所设在今宁远柏家坪镇。

地盘虽然太小,但也是一个侯国,不服气也得服。虽然满肚子委屈,但刘买还是发动人力,在舂水边夯土为墙,修城筑室,开始了他只有短短七年的国王生涯。

昔日连源头都争论不休的舂陵江,却因为在其流域中的宁远突然冒出来一个侯国,这条江水一下子就有了几分王者气象。

作为一个县级侯国的都城,舂陵侯城存世还不足百年。岁月尽头的舂陵侯国,聆听着满江流水,流走了诸多奢华,也流走了诸多荣辱。在刘买的孙子刘仁担任舂陵侯国第三代行政长官的时候,消亡的命运也开始一步步向这座永州历史上最早的城池逼近。汉初元四年(公元前45年),由于好高骛远的刘仁嫌这地方太小太偏,他就斗胆参拜当时的汉元帝,以避瘴毒为借口,将舂陵侯国悄悄地搬迁到了南阳白水乡,也就是现在的湖北枣阳县境,然后在那里重建城池,好在这个狗胆包天的刘仁还有所收敛,他将国都搬到南阳白水乡后,还是叫舂陵侯国。

如果说刘买、刘仁都是刘家后裔中不争气的子孙,作为刘买的五世孙刘秀,却最终成了刘氏家族光宗耀祖的人物。在西汉王朝面临崩溃、王莽篡位之后,他起兵南阳,逐鹿中原,新莽,光复汉室,称帝洛阳,最终建立了东汉王朝。

欧阳江河范文3

关键词:河南;茶叶;出口贸易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1月10日

一、河南茶叶产业发展现状

河南种茶历史悠久,茶叶产业是河南省的传统产业、特色产业。河南茶文化底蕴深厚,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就有对河南信阳茶的记载。唐代陆羽在其所著的《茶经》中把义阳茶列为当时的名茶,而义阳就是现在的信阳。宋代苏轼也曾有过“淮南茶信阳第一”的评价。在现代,信阳毛尖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也是传统的大宗出口创汇产品。

近年来,河南省政府对茶产业的发展高度重视,在2011年相继印发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茶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豫政办[2011]44号)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豫政办[2011]100号)。在政府的重视支持下,茶叶产区发挥区域优势,实施科技兴茶战略,积极推进茶产业的结构调整,保持了健康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河南茶叶主产区在信阳。“十一五”以来,信阳全市每年以20~30万亩发展新茶园,大力开展茶树良种繁育,不断加强茶园管理,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加强宣传推介,开展技术培训。2013年,信阳茶园面积达210余万亩,茶叶总产量达5.7万吨,产值达到85亿元。其中,红茶产量674万公斤,产值19.3亿元。2013年初,信阳市被人民网评为“中国最具影响力十大茶产地”第一名。同时,在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公布的《2013年中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名单》中,河南有6家企业上榜。(表1)

二、河南茶叶出口贸易存在的问题

(一)出口数量少、货值低。多年来,河南茶流通体系不健全,经营和交易方式落后,出口依赖浙江等省转口,这使得河南茶在出口数量和货值上不仅难以与安徽、福建等产茶大省抗衡,也落后于江西、湖北等省份。根据国家商务部对外贸易司公布的数据,2014年1~5月,河南茶叶出口的数量在全国排名第11位,出口货值在全国排名第12位。(表2)

(二)品牌创建力度不足。众所周知,信阳毛尖作为河南信阳当地的著名土特产,和西湖龙井一样,是一个地理标志,是证明商标。由于地理商标不是某个机构或者个人刻意宣传的结果,而是由于地理条件和历史原因形成的,所以没有明确的权利主体。大量经营者共用一个品牌,使得大家都缺乏维护商标声誉的积极性,以致很多低质劣质甚至假冒产品出现,严重影响信阳毛尖的声誉。目前,信阳毛尖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基本局限在河南,在外省乃至国外很难见到信阳毛尖的影子。品牌创建力度不足成为制约河南茶叶出口贸易的一个重要障碍。

(三)绿色贸易壁垒的压力。近年来,随着全民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茶叶质量安全受到广泛关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不断提高茶叶检测标准。2008年8月1日起欧盟将对残留在茶叶中的农药硫丹限量从30mg/kg调整为0.01mg/kg,把检测标准提高了3,000倍。同年9月1日,对出口到欧盟的茶叶检验由原来的100多项增加到200多项。2011年10月1日起欧盟对我国出口茶叶采取新进境口岸检验措施。2012年12月20日,欧盟法规(2012/1235/EU),调整来自非欧盟国家进口非动物源食品与饲料进境抽查比例,其中涉及我国的茶叶。日本于2009年5月实施的新《食品卫生法》将设限农药残留由83种增加到约144种。2013年2月20日起,日本实施新的食品、添加剂等规格标准,对杀虫剂三唑磷的限量由前的0.05ppm/kg修订为0.01ppm/kg,除草剂苄嘧磺隆的限量由前0.02ppm/kg修订为0.01ppm/kg。愈发严苛的检测标准,使得河南出口茶叶被检出不合格率风险大大提高,出口压力倍增。

三、河南茶叶出口贸易对策

(一)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拓宽出口渠道。河南茶叶出口,要坚持巩固欧洲、开发日本、非洲和北美洲市场的原则,积极完善市场流通体系。一方面要利用多方力量推动出口经营权的生产企业转型,从目前在国际市场影响有限向跨国集团迈进。政府、企业和行业组织应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大型茶企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延长产业链,最终成为具有影响力的跨国集团;另一方面要进一步促进茶叶外贸企业发展,支持茶叶外贸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尽快形成若干家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茶叶外贸企业和企业集团。鼓励茶叶外贸企业发展在线外贸等现代外贸方式,不断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和销售价格,扩大外贸额。鼓励茶叶外贸企业开拓新兴市场,对茶叶外贸企业面向非洲、北美等新兴市场的拓展,以及取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产品认证等国际认证项目予以优先支持。

(二)加大产品宣传力度,创建国际知名品牌。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茶企赴境外参展,宣传河南茶叶品牌。对企业当年参加重点境外展览会的前若干个标准展位的展位费给予全额或一定比例的补助,将企业参加由省外经贸厅组织举办的境外大型综合展览会发生的运输展品的海运费纳入补助范围,并适当提高对单个企业的年度补助限额。

茶叶企业则应在包装、茶产品加工、茶保健品等领域进行创新,从精神、文化和情感上充分挖掘茶文化的内涵。要结合中国传统茶文化及河南茶文化,再融入国外文化理念,创新出合适且有效的河南茶文化国外特色宣传,通过茶叶保健功能的宣传来扩大欧美国家的销路。还应该大力宣传河南茶叶的优质、无污染和保健效果,树立河南茶叶的良好国际形象,搞活茶经济、推动茶文化,以茶文化来推动茶消费,提高河南茶叶国内外知名度,创立国际知名品牌。

(三)引用国际先进质量标准,进行绿色生产。相对于欧盟、日本等目标市场对农产品进口的高标准,我国的茶叶生产和检测标准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河南茶叶要扩大出口,必须引用国际先进质量标准,狠抓茶叶生产质量要求,从而达到国际市场规定的质量要求。河南政府要全面建立茶叶质量可追溯体系,研发替代农药,建立出口茶生产基地;制定茶叶出口统一标准,规范企业经营活动,保证行业健康发展。河南茶企则应视绿色为发展的生命线,对所收购、流转、合作的茶园进行无公害改造:翻土,施菜籽饼做成的有机肥,喷洒生物农药、严格控制农药残留。把制茶车间建成与生产药品差不多的极净车间,员工要戴头套、穿专用洁净服、套鞋套,风淋系统吹干净后,方能进入。茶企还要带领茶农致富,让茶农从内心认同高标准种茶,这样才能实现高标准的质量管控。

主要参考文献:

[1]肖宏伟.信阳2013年茶叶总产量达5.7万吨产值85亿元[EB/OL].大河网.2013.12.30.

欧阳江河范文4

王羲之,303-361,中国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后迁会稽,晚年隐居剡县金庭,有书圣之称。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

2、欧阳询

欧阳询,557年一641年,字信本,汉族,唐朝潭州临湘人,唐朝著名书法家,官员,楷书四大家之一,南梁征南大将军欧阳頠之孙,南陈左卫将军欧阳纥之子,南朝梁太平二年出生于衡州,祖籍潭州临湘。欧阳询与同代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位并称初唐四大家。

3、颜真卿

颜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京兆万年人,祖籍琅玡临沂。秘书监颜师古五世从孙、司徒颜杲卿从弟,唐代名臣、书法家。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其笔法。其正楷端庄雄伟,行书气势遒劲,创“颜体”楷书,对后世影响很大。

4、柳公权

欧阳江河范文5

2007年10月,新桥镇党委政府针对新桥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以及人口转变的特殊背景,深入分析新桥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的地位和优势,紧密结合市委优化发展的具体要求,提出了“打造欧洲小镇、建设幸福新桥”的战略目标。

经过“三集中”建设的多年努力以及积累的雄厚财力保障与产业支撑,新桥镇已经具备了在更高起点、以更高标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条件。

何为“欧洲小镇”?除了市镇形象的鲜明特征之外,更重要的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城乡布局的合理、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的文明进步;是经济、社会、文化统筹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均衡协调;是在更高起点上推动新型工业化、镇村一体化、生态现代化、社会和谐化的发展战略,加快形成“产业经济高速发展、生态环境适宜人居、市政形象独具魅力、百姓生活富足安康”的发展特色。

“欧洲小镇”把握“中国元素、国际表述,欧洲元素、中国表达”原则,注重欧洲风貌与新桥小城镇风格的融合嫁接,不断提升新桥“欧洲小镇”形神兼备、均衡协调的形象魅力和品位档次。

优化规划

在新桥现有的产业基础、市镇特色和新型社区优势上,按照打造“均衡、协调、可持续”的“欧洲小镇”的全新定位,大范围狠抓基础建设,大手笔规划配套功能,大幅度优化人居环境,实现市镇形象。

塑市镇形象

追求欧陆风情与水乡特色的完美融合。以海澜工业园、阳光商城为主体,以“欧若亚小镇”为重点,配套海澜马场、风情酒吧等欧洲标志性建筑和元素,展示简洁流畅、经典时尚的欧式城镇风格。以圩里村、郁桥村等原生态农庄为代表,以水景公园等传统建筑为特色,展示江南水乡、小桥流水的田园风光,形成“欧洲小镇”、风雅新桥相互融合的意境。

展人文底蕴

体现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交相辉映。打造“欧洲小镇”,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这种“神”,就是要体现新市镇、新农村、新农民,展示生态、和谐、文明、幸福。以绿园、黄河等四大新型社区为载体,充分展示新社区、新市民、新风尚的现代文明。同时,充分挖掘银杏古树、苏州市老桥等传统历史文化内涵,进一步提升文化城镇的底蕴。

发展生态建设

着力推进格林小镇和安泰邻里中心等重点设施建设,高标准打造更加适宜的人居环境,真正体现“欧洲小镇”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的特色。完成海澜桃源山庄建设,形成海澜农庄马场、桃花岛、会议中心、风情酒吧一系列较为完善的生态休闲配套设施。加快景观园林建设,进一步整合、优化、挖掘阳光生态园生态资源,推进主题园林建设,形成生态更加优美、功能更加完善的生态观光产业链。

欧阳江河范文6

所谓茶马古道,是云南和四川通往以及缅甸、尼泊尔、印度等国的古老的商道。这些穿行在高山峡谷间的商道主要有两条。一条从云南盛产茶叶的银生(今思茅、西双版纳一带)出发,大体上沿着如今的214国道北上,经南涧、巍山、大理、剑川、丽江、香格里拉、德钦到的芒康、洛隆、林芝、拉萨、再经由江孜、亚东分别到缅甸、尼泊尔、印度;另一条从四川的雅安出发,经泸定、康定、巴塘、昌都、拉萨到尼泊尔、印度。

茶马古道的历史,大约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西汉。公元前122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归来向汉武帝报告西域的情况时说,他在大夏国(今阿富汗)的市场上看到了中国出产的蜀布和邛竹杖。而据当地人说,这些中国货是从身毒国(今印度)贩运而来的。这样看来,通往西域的道路,不止已被匈奴所阻隔的这一条,从西南夷(今云南、四川)可以通往身毒国,也可以进而通往被匈奴阻隔的西域。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便于公元前109年和105年两次进攻云南,征服了阻挠他实施交通身毒国计划的昆明夷,大理一带的诸部落也随之归顺,使汉朝的统治区域南接缅甸,西邻,北通巴蜀,东连滇越。到唐代时,位于雅鲁藏布江流域的吐蕃国开始崛起,向东发展的一支藏族先民已到达喜马拉雅山南麓、四川西部和云南西北部。以食肉饮乳为主食的藏族先民,需要大量饮茶以帮助消化,而当时云南的茶叶便由马帮源源不断地贩运到了藏区和国外。长此以往,以一条主干线为中心,无数条支线组合而成的所谓茶马古道,便在云南、境内形成了。

茶马古道地跨10多个纬度、20多个经度,延伸在海拔500米至5000多米的广大区域内。路途上分布着20多个操有不同语言的民族,沿途山高谷深、河流纵横、气候险恶、野兽出没、土匪抢劫,不是身强力壮、胆大剽悍且被生活逼迫的汉子,哪个敢哪个愿赶马外出,吃这碗以性命为赌注的饭?茶马古道上的马帮有大有小,大马帮有几十个赶马人,几百匹骡马;小马帮只有八九个人,几十匹骡马。马帮不论大小,都有一个带队人,这个带队人称为“马锅头”。马锅头或许是这个马帮里全部骡马的主人,或许是这个马帮里部分骡马的主人,或许是拥有全部骡马和货物的某大商号的雇佣,但不管是什么身份,他都是这个马帮里经验最丰富、遇事最机敏、办事最干练、能说会道且通好几个民族语言的能人。马锅头还要负责马帮里的所有采买开销、联系事情、疏通关系,甚至在野外吃大锅饭时,也要由马锅头掌勺分饭菜,马锅头也就因此而得名。马帮里的具他赴马人称为“马脚子”,他们的一切行动都得听由马锅头的指挥和安排。

两千多年来,这些浩浩荡荡、时断时续的马帮行进在云南和的高山峡谷、城镇乡村中,很多城镇乡村因常有马帮到来而越来越兴旺,有的荒郊僻野也因为常有马帮在那里歇息,而逐渐发展成为村落或城镇。

如今,茶马古道上已经没有远行上百里的大马帮了,古道上的那些村落或城镇大都还存在,但有的已经衰落得实在不成样子了,有的却发展成为现代都市,也可谓面目全非了,也有屈指可数的几个古村镇因为经济一直停滞不前或其它特殊原因,至今仍古色古香,风采依旧。

大约谁也没有预料到,茶马古道以及古道上的马帮、城镇,在被人们遗忘了许多年之后,又会被人们重新提起,而且有越炒越热的趋势。它就像一瓶被马锅头抛弃在山洞里的劣酒,在历经几百年后,居然会由苦转甜,由甜变香,而且,可能历久弥香。

我们是从昆明开车到普洱茶的集散地普洱,再从普洱往西北行的。

普洱县城北十公里,有一个名叫“茶庵鸟道”的地方,这里还保留着一段较完整的古道。用大青石板铺成的古道,由南向北慢慢地消失在古木参天的大山上。古道上~两寸深的马蹄印随处可见,堆积了数十年的枯枝败叶无法把它全部遮掩。

据说这里从前很热闹,每天都有几十个马帮从这里经过,路边还有驿站、茶站、寺庙等设施,如今却什么都没有了,只有坑洼不平的古道和一阵阵鸟鸣虫吟之声。在“茶庵鸟道”盘桓了个把小时,我们才开车沿323国道往西北行驶。过景谷后,便改走镇沅、景东、南涧、巍山一线,直达茶马古道上的重镇大理。

大理是西南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干线、支线的交汇地,又是南诏故都、部级历史文化名城。我们在大理逗留了三天,又沿214国道北上,经过剑川、丽江、香格里拉、德钦、直至与云南交界的古镇盐井才返回。到大理时,我们又沿“西南丝绸之路”西行至“极边第一城”――腾冲。

这次旅行和考察,历时一个多月,行程两千多公里,经过二十多个县市和几十个古村镇,虽然乘坐的是现代的交通工具汽车,行走的大多是公路,住宿的是旅馆,但仍然经历了许多艰险。遥想当年的马帮,真可谓千辛万苦了。然而,长途旅行毕竟是能大饱眼福的,回到昆明很长一段时间里,剑川沙溪镇、丽江大研镇、丽江束河、腾冲和顺等古镇还常常浮现在我的眼前。

沙溪,惟一幸存的集市

沙溪是剑川城西南约20公里的一个古镇,坐落在一个叶子形的坝子里。坝子东连华丛山,西枕闻名遐迩的石宝山,从县城东南剑湖流出的黑惠江,由东北向西南缓缓流经沙溪坝子。沙溪镇的黑惠江上有座玉津桥,当年南来北往,西去东来的马帮,大都要经过这座古桥进出沙溪的。那些风尘仆仆的赶马人,并非都不爱面子,他们进入古镇前,一般都会先在黑惠江边掬上几捧清澈的江水把脸洗净,然后才有模有样地赶着马,慢悠悠地从寨门进入沙溪镇。

公元2001年10月11日,世界纪念性建筑保护基金会在美国纽约宣布:剑川县沙溪镇寺登街区域入选2002年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保护名录。名录中指出:“中国沙溪(寺登街)区域是茶马古道上惟一幸存的集市,有完整无缺的戏院、旅馆、寺庙、大门,使这个连接和南亚的集市相当完备。”

世界纪念性建筑保护基金会在美国纽约宣布:剑川县沙溪镇寺登街区域入选2002年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保护名录。

沙溪镇至今仍有一片保留较好的老街,这片老街叫做“寺登街”。街的路面用大块红砂石镶砌而成,砂石上有许多深寸许的小凹坑,这就是当年进出沙溪的马帮留下的马蹄印。

我们到来的那天不是赶集的日子,街上没有一个摆摊的小贩,歪三倒四、破旧不堪的店铺大都关闭着,四方街显得空旷而寂寥。始建于清嘉庆年问的古戏台落寞地守候在四方街的东侧。戏台的对面,有一座明代建筑风格的兴教寺。

兴教寺是一座始建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的白族阿吒力佛教寺院,由山门中殿、大殿等建筑组成,中殿又称天王殿,属中原风格的建筑,悬山式的五脊顶,有46根柱子,13架梁,结构精细严谨。大殿为重檐歇山顶,内外墙壁上绘有明代壁画20多幅,多为当地白族画家张宝绘制。其中《太子游园图》、《降魔释迦图》、《西方阿弥陀佛图》等属于壁画珍品。兴教寺内有很多古树名花,明嘉靖十年(1531年)被贬谪到云南的四川新 都籍状元杨升庵,与大理著名文人李元阳结伴同游兴教寺,才思敏捷的杨状元见寺内两株海棠簇簇绽放,光彩照人、不阿不媚,当即口占一绝称颂海棠:“两树繁花占上春,多情谁是惜芳人。京华一朵千金价,肯信空山委路尘。”

我们在兴教寺内兜了几个圈子,居然没见到一个和尚,游客也很少。兴教寺门口的老槐树下,坐着几个纳凉的白族老人,他们一边吸着又长又粗的烟筒,一边絮叨着那些难忘的往事。我向一位白胡须飘有一尺来长且精神十分矍砾的老人搭讪道:“老人家,登寺街真是个颐养天年的好地方,天天都这样清静?”“不不”,老人吸了一口烟,缓缓地说:“我年轻时,寺登街不是这个样子的。那时人气很旺,闹哄哄的,每天都有几十个马帮经过这里,马蹄声和丁当丁当的铃声不绝于耳。那些赶马人,有的要在这里住宿,有的要在这里停下来吃顿饭、喝碗热茶、采买一点东西,或者换换磨坏的马掌、添添马料。那时的四方街上这些关门闭户的店铺和住家全是生意兴隆的铺子和马店。几十年前公路修通了,寺登街就便很少有马帮经过了,街上才会冷清下来的。现在只有赶街天和每年的‘太子会’这里才会很热闹。特别是‘太子会’,这里人山人海,挤得水泄难通,叫喊声几里之外都能听见。”寺登街的“太子会”我早有耳闻,据说农历的四月初八是释迦牟尼的出生日,每年的四月初六至初八寺登街都要举行规模盛大的“太子会”。届时沙溪镇村村寨寨的数千村民和宗教界的僧尼、道士都要涌到四方街举行隆重的迎太子、游太子、送太子的仪式,兴教寺对面的这座三重檐楼阁式的古戏台还要连唱三天戏。

如今的寺登街,马店全都停开了,其它的各种古老店铺也基本歇业并改成了住家。随着旅游业的逐渐兴起,寺登街才新开了几家店铺和家庭旅馆。家庭旅馆一般都开设在“三坊一照壁”或“四合五天井”的古旧大院内,使游人住在其间能产生思古的幽情。所谓三坊一照壁,指的是由三坊房屋即正房(一般有一明间两次间,共三间)和左右两个厢房(一般左右各有两间),以及正房对面的一个照壁组成的三合院。所谓四合五天井,指的是由四坊房屋组成的院子即四合院。但寺登院的这类四合院与内地汉族传统的四合院略有不同,除院子的正中有一个大天井(庭院)外,四角还各有一个小天井,这四角的四个小院也叫漏角天井,故称为“四合五天井”。

寺登街的这类古旧民居大院还留存很多,最有代表性的是坐落在四方街西北面的欧阳家大院。欧阳家祖籍江西,据说还是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的后代。大约是明代,欧阳家到云南经商,后来便落籍沙溪寺登街。清成丰、同治年间,云南回民杜文秀率众起义,战乱长达18年之外。原属小康人家的欧阳景和也沦落成为马帮里的马脚子。为了不辱没祖宗和重振家业,欧阳景和终于成为了沙溪一带的大富商,他便花巨资在寺登街建盖了这座占地1300多平方米的豪宅大院。房屋建成后,踌躇满志的欧阳景和才恢复原来的姓名,并在新建大院的照壁上自豪地题写上“六一家声”四个大字,以怀念号“六一居士”的老祖宗欧阳修。为继承老祖宗耕读传家的家风,欧阳景和把欧阳薄和欧阳树两个儿子分别送到省立师范学校和云南陆军讲武堂读书,希望儿子一文一武永保家业兴旺发达。

欧阳家大院是一座两进院的“三坊一照壁”建筑,由砖石镶砌而成的大门门墙和有厦出角门楼很气派,其上还有精美的石雕和木雕。正房堂屋的格子门,更是荟萃了剑川木雕的精华,游人见了无不驻足仔细观赏。如今欧阳家大院仍由欧阳家的子孙居住着,欧阳树的遗孀90多岁了,至今也还健在,她常常独坐在院子里不与任何人说话,似乎还沉浸在昔日的辉煌里。

束河,仅剩一位皮匠的皮匠村

束河是丽江坝子北部边缘一个风光旖旎的古村落。从前,由于它位于著名的茶马古道上,又是滇西北皮革和皮革制品交易的中心,因而曾经有过五六百年的辉煌历史。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充满艰险和传奇色彩的茶马古道被一条条新修的公路所取代,鼎盛一时的皮革业也因公私合营的鞭炮声而衰落了,束河也就由一个被商业文明滋润和濡养的大集镇,重新退回到了农耕时代。然而,由开放到封闭,从富裕到贫困,却使如今的束河保留下来了古朴的自然风貌和部分有价值的人文景观。

1997年,丽江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束河成为了丽江古城的组成部分之一。于是,沉睡了四十多年的束河,又在旅游潮中慢慢复苏了。

从丽江市区往北驶约4公里,再往西拐2公里,行车时间约10分钟,便来到了束河。这里的自然环境、建筑布局、民风民俗竟跟古城大研镇差不多,但束河的历史比大研镇还古老。在远古时,束河就有土著民族在这里居住。与束河连成一片,相距只有两三公里的白沙、岩脚,是丽江纳西族先民尤古年一系的聚居地和木氏土司的发祥地。唐宋年间,尤古年一系经过了600多年的繁衍和发展,在元代初年终于统一了纳西族的各个部落。继任丽江宣抚司职务的阿良阿胡(第一任木氏土司木得的祖父),走出了岩脚、白沙、束河,继而又走出了石鼓,把宣抚司的治所建到了如今的大研镇,而束河则是阿良阿胡的子孙创建大研镇的蓝本和草图。何谓束河?一说此地的集镇格局形如“束”字,依龙泉之水而建的主街为上面的“一横”,集市中心的四方街为中间的“口”字,而中间的“一竖”乃贯穿聚宝、龙泉、莲花三山及青龙桥、四方街中心的街道,是整个古集市的中轴线。下面的“一撇”、“一捺”乃东往大研镇、北去白沙的古道。在木氏土司的统治中心西移石鼓和南迂大研镇以前,岩脚是木氏土司的政治中心,白沙是木氏土司的文化中心,束河是木氏土司的经济中心。

进入束河村,顺着大路往西走,不一会便来到了束河的“四方街”。这是一个面积约250平方米的广场,四周有一些一楼一底的古老店铺,东西南北四条街道在这里交叉、汇集。东边的街道通往丽江古城;南边的街道通往中济行政村,西边的街道从前是通往迪庆藏区的要道,即著名的“茶马古道”;北面的街道通往北沙行政村。束河四方街平日略显冷清,只有几家新开张的卖字画、古玩和皮毛的小店和一家卖杂货的铺子开着门,其余的店铺都暂时关门停业了,但街子天(赶集时)却很热闹。这里曾是丽江最有名的皮毛交易集散地和皮革加工地,因此束河村也被戏称为束河皮匠村。

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束河的皮革交易和皮革加工业便日渐衰微了。如今的束河还有硕果仅存的一个老皮匠,这个老皮匠姓李名能章,皮匠世家出身,现79岁了。年轻时他长年闯荡在迪庆、怒江、等地,成家以后才定居在束河。当其他皮匠纷纷改行务农时,他却顽固地坚守在家中做皮活。如今他的腿脚仍十分灵便,做皮活时居然眼不花、手不抖。人们都说他做的皮靴不磨脚,穿三年也不会破损;他做的刀套既美观又结实;他做的皮帽柔软、暖和,极少脱毛;他切割的皮条索粗厚耐用,最受赶马人喜爱。因此他制作的各种皮制品虽然价钱较贵,却不出家门就被识货人抢购一空了。

从四方街往西走20多米,便见一座长28米的古桥横跨在青 龙河上,这就是丽江境内最大的石拱桥――青龙桥。青龙桥建造于明万历年间,过青龙桥可抵达木氏土司的别墅兼参佛之地――“解脱林”。相传木氏土司当年之所以修建此桥,就是为了前往解脱林更为方便。崇祯十二年(1639年)正月二十九日,大旅行家徐霞客从城里动身,经由束何(当时称“十和院”)去解脱林,大约就走过这座石桥,他在日记中写道:“过一枯涧石桥,西瞻中海,柳岸波潆,有大聚落临其上,是为十和院。”青龙桥是茶马古道上的主要桥梁,在从前,每天都有几千匹骣马从这桥上经过,桥面上密密麻麻的、深有寸许的马蹄印就是最好的说明。如今的青龙桥却显得空荡而寂寥,只有几个无所事事的老人闲坐在桥耳墩上漫不经心地吸着烟筒。

过青龙桥,便有一大片民居依山而建,这便是束河的主要居民区。民居建筑背靠青山面临小河,大多数人家的门口都种植着柳树。束河人说,他们的老祖宗是从南京应天府迁来的,离家时身边都带着家乡的柳条。看见依依的杨柳,就好像看见几千里外的家乡了,所以束河人都喜欢在门前种植柳树。有的人家还在柳树旁种上一棵红蔷薇,蔷薇绕树而上,花开时花红柳绿的,十分好看。束河的居民建筑多为农家院落式,从平面布局看,也分住宅和院落,但布局较为简单,无论几进院子均以实用为主,少雕梁画栋的装饰,突出了农家的质朴和简洁。当然,其间也夹杂着几所较为华丽的大宅院,那是从前经营皮革生意发了财的富商人家。束河民居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屋基和护墙都是用附近山上的石块垒砌而成,明显区别于大研镇的土地冲墙,也显得古朴粗放。

束河的居民因主要是外来移民,故村内有张、王、陈、乔、武、杨、周、黄、李、赵、木、白、和、解、龚、姚等三十多个姓氏。按木氏土司的土政策,外来的汉族移民不管原先姓什么,要落籍束河,都得改姓纳西族平民的“和”姓,因此明代束河称为“十和院”。十和院乃和姓宗族最多的村落,丽江还有“七和院”、“九和院”等木家十二院。清代丽江改土归流,这些外来的汉人才得以恢复原来的姓氏。但尽管如此,束河的汉人已完全与当地的纳西族融合在一起了,如今的束河人已很少能说得清楚他们到底是汉族还是纳西族了,一般都自称为纳西族。

束河街上有一座木氏土司建于明隆庆年间(1567年至1572年)的大觉宫。大觉宫是一个外表不太起眼的四合院,北面主殿虽不甚高大,但建筑结构匀称和谐,四角房檐高挑,斗拱结构,额枋梁柱饰以各种栩栩如生的鸟兽浮雕。殿内正中塑有一尊如来佛坐像,前边的供桌雕刻繁复、精美,堪称木雕的精品。殿内的东西两壁有明代壁画。南殿不及北面主殿辉煌,地势也略低,殿内有一尊慈眉善目、合掌静坐于莲台上的观音大士。殿内的东西两壁也有明代壁画。

沿着贯穿东西的束河街往西北方向走100多米,那就是九鼎河的源头“九鼎龙潭”。束河三河即九鼎河、疏河、青龙河,又以九鼎河的水最清澈,甘甜。当地人将九鼎河之水作饮用水,疏河之水为洗菜淘米用,青龙河之水则用来洗衣服。九鼎龙潭西枕龙泉山,东频青龙河,是一上一下两个半圆的小石潭,两潭之间建有一座造型别致的凉亭。九鼎龙潭、束河古村、龙泉山和潭边的“三圣宫”构成了一片美妙的风景。九鼎龙潭的水出自龙泉山脚的石头缝隙里,潭水不深,但却夏季不浑、冬季不浅,一股股清澈的流水从石隙中溢出,永远滋润着束河古村落。上潭西面石隙中间杂生着几株绿树,风起时,树影婆娑、潭水涟漪,如梦似幻;下潭西岸岩隙中长满了柿子、核桃等大树,如一道天然屏障护卫着龙潭。 绕过上潭,便是依龙泉山而建的“三圣宫”了。三圣宫俗称龙泉寺(束河因村边有龙泉山和龙泉寺,也称为“龙泉村”。)建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坐西向东依山傍水,取势错落,有山门、正殿、水楼、两厢等建筑。西面正殿供有观音大土塑像,南面厢房供有孙膑塑像,北面厢房供有龙王爷的塑像。初来乍到的游人一见三圣宫将观音、孙膑和龙王三位风马牛不相及的人神供奉在一个宫内并尊为“三圣”,一定会困惑不解。但仔细一想,或许就会明白:观音是救苦救难的菩萨,战国时的孙膑相传是发明制作皮鞋的第一人,龙王是呼风唤雨、主宰雨水的神灵。靠天吃饭,靠皮革业致富,希望消灾免难的束河人,从前特别尊崇这三位人神,实为最明智的选择了。

三圣宫最令人游人留连忘返的地方,大约是东面的水楼了。水楼临“九鼎龙潭”而建,东、南、北三面都有走廊和美人靠。凭栏选眺,但见绿野阡陌、流水古桥、远山近村尽收眼底。

和顺,茶马古道上的古名乡

十人八九缅经商,握算持筹最擅长。

富庶更能知礼义,南州冠冕古名乡。

这是辛亥革命元老,腾冲人李根源先生咏和顺乡的一首小诗。边陲腾冲,山多地少,人多耕地少,好在云南腾冲与缅甸接壤,距印度也不远,自古以来,腾冲的男人都爱跑缅甸做生意,只有老弱病残者留在家乡种地。这种情况在距县城三公里的和顺乡,表现得就更为突出了,男子长到十三四岁,只要身上没有残疾和其它特殊原因,便跟随父老乡亲们跑缅甸去了。赚了大钱的,衣锦还乡,买田建房,荣耀乡里;倒了大霉的,穷愁潦倒,流浪街头,病死他乡。腾冲有民谣曰:“有女莫嫁和顺乡,才是新娘就成孀。异国黄土埋骨肉,街中巷口立牌坊。”

从腾冲县城往西南方向行驶,大约七八分钟便到昔日的和顺乡,如今的和顺镇了。和顺古称“阳温暾村,”“阳温暾村”为四川土话,意为微暖,不冷不热的村落。后来,因为村边有河顺村流过,便称为“河顺”。清代时,又有人认为用“河顺”作地名欠雅,便改称“和顺。”和顺镇地处腾冲坝子的南部边缘,镇内一江穿流,数溪萦绕;四周青山环拱;东翔来凤,南腾黑龙,西架马鞍,北擂鼓顶。远远望去,鳞次栉比的房屋从东到西环山而建,逐渐升高,连绵两公里许。沿河长堤横栏,水榭悠然;水井方塘,有如珠串。池塘内莲荷盈盈,香飘数里。

风光旖旎的和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辉映,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最令人称道的,大约是正对和顺镇入口石牌坊的“大寨”了。大寨坐落在“南腾黑龙”之麓,三合河绕寨而过,一条环村的石条路与河并行,河上,架有两座造型别致、镌刻精美的石拱桥――“双虹桥”。

石条路上,每隔几十米就有一道围有石栏的月台,台中栽种着一株几个人才能合抱的大榕树,树阴下有石桌、石凳,供行人行小憩和村民乘凉。河堤上,每走几十步路就有一间亭阁式的棚栏,亭顶四角微翘,水上镶有井字形的大石条,旁设木条凳,不论是烈日下,还是风雨中,农妇都可以在亭内洗涤、休息。步入寨中,但见闾门高耸、古巷幽深,深宅大院里联匾满目、山茶怒放,很有点“世外桃源”的景象。特别是街边的“和顺图书馆”和“文昌宫”很是引我们注意。

和顺图书馆创建于1928年,现有建筑建造1938,大门居高临下面对着“双虹桥”。二门也建在一个高台上,该门为仿苏州原东吴大学门面建造的三门洞西式铁门,正中那道门的门头上 有胡适等文化名人题写的横匾。进入二门,迎面有一幢两层五开间中西合璧式楼房,其中两次间各向前突出半个六角亭。整座楼房屋架轩敞,柱少梁多,外表华丽,内部素雅,室内通明透亮,这就是图书馆的主体建筑藏书楼。图书馆现有藏书七万多册,其中二万多册是古本木刻线装书和上世纪初的出版物,精品、珍品也不少。这些图书,很多是旅居各国的和顺第籍华侨及和顺商人捐助的。

和顺图书馆隔壁的文昌宫,建筑也十分宏伟。文昌本是星宿名,包括六颗星,即斗魁(魁星)之上六星的总称。古代星相家将其解释为主大贵的吉星,道教又将其尊为主宰功名禄位之神,又叫“文星”。隋唐科举制度产生以后,文昌星尤为被文人学子顶礼膜拜。

过文昌宫再往西走,是密密麻麻的民居和许多规模恢弘的宗祠。和顺民居建筑十分精美,但基本上是土木结构,一般为两进院,也有一进院,三进院乃至四进院的,无论几进院,都是一楼一底的楼房。房屋除围墙、山墙外,内部房间的分割多用质地优良的楸木板。天井用青石板或火山石镶砌成。正房一明两暗,一般建造在有四至五级台阶的高台上。高台有左、中、右三道踏步,台阶之上是宽敞的廊沿。在旧时,妇女只能从左右两边的踏步上廊沿、进堂屋。廊沿的内侧,就供奉祖宗牌位、接待客人的堂屋,堂屋一般都有六扇雕刻精美的格子门。有的人家,左右厢房二楼的窗棂,竟是从香港订做的。这类窗棂一般由铸铁铸造出精美的图案,四周再镶上木窗框。

和顺大石巷拐弯处,被称为“弯楼子”李氏民居,是一个一楼一底的深宅大院。院墙白墙青瓦,拐弯处有优美的弧度,二楼开有一排造型别致的窗子,从外观上看就很引人注目。这座建造于清明末年的深宅大院由三个“三坊一照壁”的庭院组成,建筑面积为952平方米。三个庭院的堂屋门头上,分别悬挂有一块书法隽秀匾:“齐眉笃祜”,“实靖我邦”、“见义勇为”。建造房屋的主人为李德爵、李德贤、李德和三兄弟。老大李德爵为清代贡生,老二李德贤是精明的商人,老三李德和是当地颇有威望的乡绅,三兄弟的不同追求和价值取向,很能代表和顺的人生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