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9-08 11:12:25
【论文关键词】多元化经营的电力集团资金管理财务公司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是企业得以生存、发展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企业欣欣向荣、蒸蒸日上、不断发展的直接源动力。任何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必须依赖于有效投入和合理运作,科学的资金管理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有利保证,这对目前我国多元化经营的电力集团这种多元化的经济联合体尤其重要。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后,来自国内外的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加强电力集团公司的资金集中管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已成为促进电力集团公司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多元化经营的电力集团实行资金集中管理的必要性
1.多元化经营的电力集团所属单位较多,分布在全国各地,长期以来企业资金帐户分散,资金基本都沉淀在当地账户,使用效率差,集团公司可掌握、调度的资金量少,难以集中到足够的资金来满足生产、基建的需要,必要时还要依靠大量银行贷款来解决投资和流动资金短缺的问题,使得资金成本居高不下,财务负担沉重。通过资金集中管理,成立资金结算中心,以经济奖罚措施及适当的行政手段,及时集中应上交的资金及部分闲散资金,可以使分散、闲置的资金形成庞大、雄厚的资金优势,来保障重点项目的资金需要。
2.资金集中管理是强化多元化经营的电力集团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资金的不足是制约多元化经营的电力企业集团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公司集团应把资金增值作为增加经济效益的一大支柱来确立。同时,应针对基层各单位经济管理工作有自成体系、相互封闭、互不往来的弊端,通过结算中组织资金调度,来强化企业资金流量的控制管理,加强企业之间的相互沟通、交流,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3.资金集中管理,多元化经营的电力集团可以通过结算中心对基层单位账户的监管,通过预算管理对资金收支性质的审核,降低企业非生产现金的支出,杜绝企业之间违规拆借,减少资金损失。
二、现有资金集中管理模式的不足
1.集权分权的程度掌握制度不合适。资金集中管理的总体原则“总体集中,适度分权”的度把握不好,在某些方面存在控制过细的问题,缺乏灵活性,造成基层单位自主积极性不高,过分依赖集团公司,自身风险防范意识差。同时部分单位为逃避资金集中管理,利用一些不合规的手段套取资金,支付预算外项目,容易违反财务制度。
2.信息网络支持手段滞后。目前只实现了资金预算管理系统和资金支付系统的对接,而资金预算系统只是一个单独开发的小模块,与公司全面预算管理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不能胜任资金集中管理的需求。财务信息传递及分析功能不足,缺乏有力的信息沟通手段,容易造成母公司信息掌握不完全,在部分事情的处理上形成决策效率低甚至失误的现象,不仅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而且容易给正常的基本建设和生产经营带来负面影响。
3.环节增多,效率降低。由于管理系统和管理软件不能全面满足资金集中管理的需要,造成审批环节增多,而审批手段落后就造成财务人员工作负担加重,时间效率下降,只注重细节和环节上的问题,而缺乏全局考虑。
4.预算管理手段落后。由于目前没有真正做到以全面预算管理为目标的资金集中管理,只是达到了资金集中存放和相对的集中调配。资金管理没有将资金的筹集、投放结合起来,资金的时间价值没有充分得到利用。
三、完善对策
1.适当把握集权与分权的尺度。多元化经营的电力企业集团应按照“总体集中,适度分权”的管理原则,在充分肯定集权的基础上,打破高度集权,吸收集权与分权的优点,适当在某些方面实行分权。在集权方面,母公司主要在方向性和战略性的问题上进行领导管理:在分权方面,各基层单位主要对具体的、战术性的问题,如成本管理、费用控制等自行运作管理,集团予以宏观指导。这样做,既不影响某些集团所属单位的法人地位,有利于总部集中精力,做好市场和宏观规划,把握集团的总体发展方向,又可建立科学合理、分工明确的岗位责任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从而提高全员参与资金集中管理的主动性逐步规范资金运行机制,最大限度地规避和化解财务风险,实现积极规避资金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资金成本的资金管理目标。
综合考虑多元化经营的电力企业集团情况,以下几方面的权力应集中到集团本部:(1)投资决策权:包括对各成员单位新建、扩建、改造、修缮投资和对外股权投资的决策权应该集中。(2)各成员单位接受外部投、融资的决策权。为了更好的控制整个集团的融资风险,保持合理的资本结构,避免因融资不当而危及集团生存,公司应把握以下融资决策权:重大投资项目的融资、超过资产负债率按权限的举债融资、导致股权比例变动的融资、增加注册资本的融资、成员单位的并购融资与租赁融资、发行债券、发行股票以及成员单位改制中所涉及的融资问题。(3)成员单位资产重组的决策权。包括成员单位对外投资、合并、分立、转让、改制等资本运营活动的决策权应集中在集团。(4)重要财务政策的制定权不能分散到各成员单位。(5)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的贷款权、流动资金的贷款权、对外担保以及企业所得税的结算权应该由集团集中管理。
2.完善资金集中管理中财务公司的职能。资金管理贯穿多元化经营的电力集团经营全过程,只有前瞻性地看待资金管理的地位和发展方向,运用先进的管理手段,才能更好地使用资金,为集团企业的发展壮大添砖加瓦。超级秘书网
关键词:多元文化;萨提亚冰山理论;班级管理
有学者指出,当今的社会“所有人都生活在一个多元文化的世界中”,因此,如何培养能够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的教师,“是对教师教育的最后挑战”。现在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环境,教育也需要在对多元文化的认同中进行。特别是网络开放、舆论自由的当代,由于多元文化的影响及网络的发展,大学生有了更加开放的行为空间和思维空间。目前这种现状使得来自各地的大学生不仅在生活方式上有差别,而且他们的价值观,以及对待事物的解读方式有较大的差异,这给高校的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管理工作也必须在这种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开展。
一、国内高校学生管理现状
目前国内高校的班级管理是在各学院书记、辅导员与班主任共同协作下进行的,学校学生会和各个社团也对学生的管理工作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但是,目前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形式较粗放,辅导员由于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很难投入到学生的教育和咨询工作中,而班主任的管理工作也是针对整个班级进行。班会趋于形式的较多,内容空乏且教育意义甚少。班主任虽然也会对学生进行教育但是更多意义上像是救火队,哪里失火扑灭哪里,其实更多时候只是解决了表层问题。在学生成分多元的背景下,只解决表面问题的处理方式,只会让班主任觉得学生问题层出不穷,班级管理工作烦琐、压力大。
二、萨提亚冰山理论内涵
萨提亚冰山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一座冰山,个体能被外界看到的行为表现或者应对方式就像露在水面上的很小的冰山,而隐藏在水底的巨大的冰山是人们行为被自动化了的内在,这一部分经常被人们压抑或者忽略。萨提亚把人的冰山分成七个部分,从上到下分别是行为(行为、故事内容);应对姿态(讨好、指责、打岔、超理智、一致性);感受(喜悦、兴奋、着迷、恐惧、悲伤),对感受的感受(对感受的决定);观点(信念、假设、主观认识);期待(对自己、对他人、来自他人的期待);渴望(被爱、被接纳、被认同、有意义、有价值)和自我(生命力、精神、灵性、核心、本质)。冰山越往底层越会反映一个人生命的本质,而在萨提亚看来人们生命的本质是相同的。
萨提亚冰山理论透过这七个层面揭开人行为背后的秘密,到达个体行为的原点。比如,一个学生经常喝酒,这是行为,这个外在行为下面蕴藏着被忽视的感受,也许是失望也许是愤怒;学生采取喝酒的方式不直视问题而是采取麻痹自己的方式应对姿态是打岔;这背后有他没有被满足的期待;更深一层是一种没有被满足渴望,一种人类共有的渴望既被接纳、被认同被爱的渴望,而这个往往是由学生的成长经历所决定的。最后就是冰山的最底层自我,这里的“自我”理解为生命力,就是要活下去的意愿,一种强烈的蓬勃发展的力量。作为管理者如果能够看到学生行为背后那些要表_的渴望,就不会总是盯着问题本身,而是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然后引导他们了解自己,引导学生看到自己的期待和渴望,那么管理的工作就会更能触动学生的内心,学生才会发生根本的转变。
三、多元文化环境下冰山理论在高校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萨提亚冰山理论是高校班级管理工作很好的一个工具,这个工具让我们透过烦琐复杂的表象行为,或者不同文化所带来的障碍可以直接看到每个生命体对生命本质的一致追求,即被接纳、被认同。这样高校班级管理者就不会忙于表层努力,而会使管理工作真正走入学生内心,深入探析学生行为背后的期待和渴望,使学生发生根本的转变。
首先,管理者要对自己的冰山有清晰的了解,才能在管理中做到与学生真情互动,一座冰山影响另外一座冰山。所以,管理者应该有较完整的萨提亚冰山理论知识,对自己行为和情绪及应对姿势和渴望十分了解。其次,应该明白自己是在多元文化环境下进行管理,学生因为来自不同的环境会在价值观念上有较大的差异,然而根据冰山理论他们的内心最深处所渴望的被爱、被认可、被接纳是一致的,所以本质上大家一样。班主任要发挥主要作用,因为班主任是一个班级建设的核心领导者,班集体是学生最核心的归属,因此班主任对班级成员的疏导效果会更明显。班主任应该利用班会的时间和一些碎片时间努力做到和班里的每一位学生用冰山理论深入交谈。最后,管理者应该学会整体地看待学生而不是只看到问题和情绪,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期待和渴望,发现自己的自我价值,并让他们意识到现在是该对自己负责任的时候了,自己要肩负起自己内心的建构和成长的责任。
参考文献:
[关键词]铁路多元化经营企业;合并会计报表;编制;建议
一、铁路多元化企业合并会计报表编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未确认的投资损失”会计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未确认的投资损失”的性质
“未确认的投资损失”,实际上为子公司的资不抵债额,在编制合并报表时,为避免高估净资产,采取稳健的做法,全额反映在所有者权益项下。但是,按照我国《公司法》的规定,在没有担保和财务承诺的情况下,出资者只承担有限责任,即使对资不抵债的子公司清算,母公司也已不再产生损失。因此,“未确认的投资损失”的性质,就要依母公司是否承担法律责任而定:母公司对资不抵债子公司担保或财务承诺的部分,合并报表就应当确认为损失,反映在所有者权益“未确认的投资损失”和本期损益“未确认的本年投资损失”项下;否则,就不应当反映在所有者权益下,而应增设“子公司资不抵债额”科目反映,其性质介于所有者权益和负债之间,类似“少数股东权益”。
(2)未确认的投资损失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按照(财会[1999]10号)文件要求,进行会计处理的结果是,母公司个别报表及合并会计报表均无需在当期确认子公司的超额亏损部分,虽与现行的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要求一致,但也存在许多问题。一是有可能带来一定的负面效果,即导致母公司将自身的亏损通过关联方交易等手段转移给由已超额亏损的子公司来承担,由于母公司利润表和合并利润表中对该超额亏损部分均无需确认,从而达到提高母公司利润及合并净利润目的。二是增设的两个项目是反映母公司未确认子公司的投资亏损额,对属于少数股东的那部分超额亏损,在合并会计报表中应如何反映,现行会计制度中没有相关规定。三是该规定未区分母公司对子公司是否承担担保责任,在母公司对子公司的债务承担担保责任的情况下,上述会计处理并不合适。四是在合并会计报表中存在未确认的投资损失的情况下,母公司进行权益法核算时,母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是否应与子公司剔除未确认的投资损失后的所有者权益对应一致?现行会计制度没有相关规定。
2.关于连续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期初数存在的问题
连续编制合并会计报表中,资产负债表期初数的衔接,特别是未分配利润项目的衔接较难处理。个别会计报表未分配利润期初数,通常就是上期的期末数。就算有调整,也可列出调整数,在报表附注中注释。但在编制合并资产负债表填列期初数时,未分配利润期初数通常不等于上期期末数。
3.关于报告期内其他权益的变动影响当期利润问题的探讨
报告期内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的增减影响到当期净利润的确定。由于铁路体制的特点,各公司之间进行整体划转、资产的重组整合,会涉及到铁路多元化经营企业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的增减,若企业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情况下,会影响到集团公司对下属子公司上年净利润的确定,按现在的账务处理方式,在不调整以前年度损益的情况下,会影响当期净利润的确认。造成利润表中当期净利润不真实、不合理,从而严重影响报表使用者的判断和决策。
4.关于报告期内各集团公司在确认当期净利润的确认原则不统一问题的探讨。
目前铁路企业的集团公司在确认子公司当期净利润时,一种做法是只按照子公司确认的当期净利润而确认当期净利润,不调整子公司的未确认投资损失。即对子公司的利润表只进行简单汇总,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并报表。另一种做法是按照子公司确认的当期净利润与未确认的投资损失之和,作为子公司当期损益,然后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对子公司投资损失的确定原则,以对该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减记至零为限,重新确认当期净利润和未确认投资损失。
二、解决铁路多元化企业合并会计报表存在问题的方法
1.合理编制年初数变动表,建立表与表之间钩稽关系
通过正确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附表-“年初数变动表”,建立本期合并会计报表中的年初数与对应的上期期末数的核对关系,则可解决此问题。一来报表较易编制,二来也可以衔接上期年末数,对报表使用者来说也容易理解。一是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年初数必须与年初数变动表中的变动后的年初数一致。二是各子公司年初数变动表中的变动前年初数与上年年末数一致,所有者权益的变动项目必须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的项目核对一致。三是合并后利润表中的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依据母公司本级数确定。
2.设置权益类明细账,与相关报表进行核对
为便于集团公司编制合并报表,集团公司“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应分别下设“年初数”、“调整年初数”、“当年发生数”明细账,与各子公司年初数变动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相核对。
3.分析子公司以前年度损益调整,合理确认未确认投资损失
对各子公司报告期内调整以前年度损益要进行分析。如果子公司上期末不存在未确认投资损失,子公司报告期内调整以前年度损益,则可记入集团公司“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调整年初数”。如果子公司上期末已有未确认投资损失,则集团公司当期不确认为以前年度收益。不需要进行账务处理,只在未确认投资损失辅助账中登记,直至不存在未确认投资损失时,可记入集团公司“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调整年初数”。
4.报告期内其他权益变动采用追溯调整法,调整以前期间确认子公司的净利润
对于报告期内子公司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的增减,如果影响到上期净利润的确认,应对上期净利润的确认进行追溯调整。除实收资本、资本公积和相应的长期股权投资进行账务处理外,还应由子公司上传集团公司通知书,以调整以前年度母公司对子公司净利润的确定。集团公司按照通知书调整以前年度损益和未确认投资损失,可记入集团公司“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调整年初数”。这样可解决由于子公司报告期内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的增减,本属于影响上期集团公司对子公司净利润的确认,造成影响当期集团公司对子公司净利润和未确认投资损失确认不合理的问题,即对上期集团公司对子公司净利润的确认进行追溯调整。
5.统一对子公司净利润的确认原则
报告期内集团公司对各子公司投资损失的确认,应以集团公司分别对各子公司重新确认为原则,不得对各子公司填报的未确认投资损失进行简单加总。
三、完善铁路企业合并报表编制的建议
1.建议铁路企业统一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
铁路企业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尚没有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对合并的会计报表的编制没有统一的规范。按照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规定,企业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改变了现行企业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必须采用权益法核算的规定。而铁路企业现行的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是以对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为前提。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主要就合并范围、合并程度和相关信息的披露作出规定;而在合并程序中主要规定编制合并财务报表需要抵销的项目。
2.做好个别会计报表的调整
我国现行《合并准则》规定:母公司应当统一子公司所采用的会计政策,使子公司采用的会计政策与母公司保持一致。子公司所采用的会计政策与母公司不一致的,应当按照母公司的会计政策对子公司财务报表进行必要的调整;或者要求子公司按照母公司的会计政策另行编报财务报表。因此笔者认为,统一母子公司会计政策的规定作为合并会计报表的基础必须得到执行,但在实际操作中,应当合理运用重要性原则。
3.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情况下,长期投资与权益的抵销。
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为负数时,应如何抵销母、子公司之间的投资与权益?目前尚无正式的规定。笔者建议建立“未确认投资损失”辅助明细账,对报告期末以对该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减记至零为限的原则,对各子公司确认损失,对未确认的投资损失需要在辅助账中逐笔进行登记,直至对该子公司可确认损失时再确认损失。
铁路企业编制合并报表的历史较短,企业在合并实践中遇到诸多需要深入探索的问题。合并报表提供的是涵盖整个集团的高度综合性的信息,这有利于展示整个集团的全貌,使得信息使用者不必去仔细审阅集团中各个公司的财务报表。但这一全貌掩盖了企业集团中处在不同行业的各个公司特别是母公司的个别情况,导致现行合并报表不能很好的完成会计信息系统所赋予的目标。因此,对现在合并报表予以改进的目标,就是使其能够更好的满足不同信息者的共同需要,使其更真实、合理。
参考文献:
[1]孟建民.企业合并会计报表研究[C].企业合并与合并会计报表.大连:大连出版社,2005.
基于理论和公司战略理论,本文利用上市公司2004―2007年面板数据,采用分层回归方法,研究CEO兼职和公司治理与多元化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CEO双重身份与多元化正相关,公司治理对两者之间的关系有调节作用,股权集中度降低两者之间的正相关,董事会独立性没有强化两者之间的正相关,董事会股权与CEO兼职负相关。
关键词:CEO兼职 ;公司治理;多元化行为
中图分类号:F27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1)11-0075-04
一、引 言
CEO兼职,即董事长与总经理一个人担任,一直是国外近20年学术界和实践者感兴趣的话题。尽管CEO兼职拥有过多的公司管理和组织治理权利,然而,不仅美国多数大公司的公司治理机制具有这种兼职领导结构[1],而且在中国上市公司中也依然存在这种兼职领导结构[1-2]。迄今为止,国外大量的文献主要研究CEO兼职对公司绩效的影响[3],而很少关注对公司战略的组织效果的影响,如公司多元化行为。鉴于研究公司CEO兼职与多元化行为关系的国外文献并不多见,国内的研究更是空白,针对我国上市公司CEO兼职与公司多元化行为进行研究,希望加深双肩挑的领导结构对公司多元化战略和公司股东影响的理解,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1.CEO兼职与多元化
近30年,多元化经营是公司战略管理和金融领域研究和争论的焦点。Hoskisson 和Hitt认为多元化主要有三个因素:市场环境、公司资源和管理激励与目的。本文主要研究与第三个相关的CEO兼职的领导结构对多元化的影响。根据理论,多元化不仅源于公司资源、内部与外部环境,而且管理者也有公司多元化的动机[4]。研究发现领导的公司(公司CEO具有较低持股比例的公司)比所有者管理的公司具有从事更高多元化行为的倾向。Benston认为多元化的管理激励还包括建立帝国大厦、个人力量和地位的欲望[5]。吴淑琨等通过188个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两职是否合一与其绩效之间并没有显著的联系,只有公司规模与两职状态之间存在正相关性[6]。根据前面的相关检验,可以认为双重领导结构为CEO追求自身的个人目标创造更有利的环境,这种领导结构有利于CEO突破公司治理约束,放大CEO为自身利益服务的能力和可能性。
国外许多文献从不同角度验证了上述结论,如管理补偿[7]、国际政治风险[8]、权利集中[9]和盈余管理[3]。CEO双重领导结构的管理环境有利于公司CEO在多元化战略上开展机会主义行为的原因如下:首先,这种领导结构破坏CEO和董事会之间的权利平衡,可能会限制董事会在控制管理者的积极性和行动方面的有效性[7];其次,这种领导结构会增加CEO和董事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这将会增加成本[4]。由此,在董事会决策过程中CEO利用信息不对称施加影响,这种领导结构会进一步降低董事会的有效监督和管理,尤其是不为公司股东服务的战略。基于上述理论分析,我们预期组织权利和信息力量将强化CEO实施在多元化战略管理中自私自利的机会主义行为,我们提出假设1:
H1 双重领导结构的公司比分离领导结构的公司具有较高多元化水平。
2.调节效应
考虑公司治理的因素将会影响管理者(CEO)和所有者(董事会)之间的关系,公司治理对CEO兼职和多元化战略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将公司治理的因素加入模型,进一步检验CEO兼职对多元化战略的影响,主要包括股权集中度、董事会股权结构以及董事会独立性对多元化战略的影响。
(1)董事会股权结构
Hoskission认为作为公司治理工具的董事会股权结构影响董事会的监督职能。管理者持有股权,有利于把管理者的经济财富和公司价值联系在一起,有利于管理者更加积极监督和控制可能降低公司绩效的管理动机[10]。Finkelstein认为董事会股权结构是联系董事会和CEO的一个重要资源因素,从而使董事会更积极有效地控制CEO机会主义行为,管理者控制的公司更倾向于选择专业化战略[1]。高产权的董事会展开多元化行为,不利于公司的专业化和核心竞争力,较高的董事会股权将会降低公司多元化水平。由上述理论提出假设2:
H2 董事会股权结构调节领导兼职结构和多元化行为之间的关系,更高董事会股权将会降低公司多元化水平。
(2)股权集中度
董事会中的大股东有利于降低管理的投资机会主义[11],机构股权集中度与多元化水平存在负相关,大股东机构投资者(如投资公司、保险公司等)对管理者的监控作用存在积极的正相关,公司董事会中较高的机构投资股东能够有效地监控损害公司利益的投机,Boyd的研究表明机构投资者在公司监控中起到重要作用,有利于限制管理者追逐自我利益的多元化行为[7]。由上述观点提出假设3:
H3 机构股权集中度调节领导兼职结构和多元化行为之间的关系,更高的机构股权比例将会降低CEO兼职的公司多元化水平。
(3)董事会独立性
理论强调董事会独立性是影响董事会监督和控制董事会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Desai等的实证研究表明,在CEO兼职条件下,外部董事控制的董事会对公司多元化并购绩效产生积极的效应[12]。Goodstein和Boeker研究董事会独立性和多元化关系时,验证了增加外部董事比例会降低多元化程度[13]。独立的外部董事具有更多的社会和政治资源背景,从而能客观评价管理行为和对抗CEO多元化的机会动机。由上述观点提出假设4:
H4 董事会独立性调节领导兼职结构和多元化行为之间的关系,更高的外部董事将会降低多元化水平。
三、样本选取与回归分析
1.样本选取
从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色诺芬数据库中选取2001―2007年沪、深两市所有非金融上市公司A股作为样本,并结合巨潮资讯网上市公司年度报告整理而成,剔除无法判别其多元化程度、部分会计数据缺失和所有数据异常的上市公司(如ST ,PT类上市公司),最终获得633个上市公司连续4年的2 532个数据。
2.变量选择与定义
(1) 被解释变量
根据Boyd的方法,CEO兼职定义为二元变量, CCER数据库中,CEO兼职分兼职、部分兼职和完全分离3种,本文把前两种划分为兼职即定义为1,完全分离定义为0[14]。
(2) 解释变量
公司主营业务的测量应该依据标准工业分类编码(SIC),并根据证监会2001年行业分类指引进行。剔除行业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小于0.05的业务,使用收入熵指数(EI)衡量多元化程度。
EI=∑Mi=1PiLn(1/Pi)
Pi表示公司第i项业务的销量收入占主营业务比重,M表示具有不同2位SIC代码的业务数。
(3) 调节变量
董事会股权结构(DSH)用董事会持股占总股本的比例表示,机构所有权集中度(CR5)用五个最大投资机构持股总和占总股本比例表示,董事会独立性(WBD)用外部董事占董事总人数的比例表示。
(4)控制变量
根据以前的研究文献,使用如下几个变量作为控制变量:组织过去绩效(PPR)的变化可能产生公司战略包括多元化战略的变化,分别使用2001―2004年、2002―2005年、2003―2006年连续3年的ROA平均值作为公司2004―2007年的过去绩效指标;考虑公司规模对公司战略的普遍影响,用公司总资产的自然对数表示公司规模(LNS),纠正总资产正偏态分布。用资产负债率(DAG)作为财务杠杆指标,根据理论,高负债可以产生约束效应,经理必须根据合约周期性支付资本和利息,这限制了使用剩余过多现金流而进行的多元化投资。用Beta作为公司风险指标,行业特质产生多元化经营的动机,因此,行业类别应作为控制变量,用SIC码进行划分12个行业类别,终极控制人哑变量(GOV),政府控制为1,否则为0。用MAG表示公司高管平均年龄。
3.统计方法和回归结果分析
我们使用分层回归方法,验证董事会独立性与股权结构对CEO兼职和多元化程度关系的调节效应[15]。首先引入控制变量,其次加入调节变量,最后加入董事会股权、股权集中度、董事会独立性与CEO兼职构成的三个交互项进入模型。利用分层回归验证假设,允许带有或不带有交互项的模型间进行比较,调节效应的交互项引入模型后,必须考虑多重共线性,为了降低多重共线性,所有交互项的变量进行均值中心化处理。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
资产负债率与公司过去绩效、公司规模与公司过去绩效之间相关系数较高,分别为0.54和0.40,均低于多重共线性问题的临界标准0.60,不构成严重影响。交互项变量进行转换后多重共线性在进行回归统计过程中不存在显著性影响,因为没有一个变量的膨胀因子(VIF)达到临界值10,鉴于篇幅,本文没有提供描述性统计、皮尔森相关系数和检验结果。
使用多元OLS法检验H1,回归结果如表1模型1所示(β=0.07,P
分层回归法进一步检验假设H2―H4。三个调节变量分别与CEO相乘,构造三个交互项,加入模型后进行回归,回归结果详见表1中的模型3,回归方程拟合值显著性增加(R2=0.02,P
四、结论与展望
本文基于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和公司战略理论的实证检验,我们认为公司高层兼职的领导结构产生了激励CEO实施多元化行为的公司治理环境,公司治理因素对CEO兼职与公司多元化行为的正效应存在调节效应,进一步验证了理论关于兼职领导结构导致CEO展开机会主义管理行为的观点。实证结论表明,公司大股东弱化CEO兼职与多元化之间的正相关,这意味着CEO必须认真考虑拥有公司高管雇佣和领导力的大股东投票权,这说明公司大股东将平衡CEO兼职与董事会不平衡的权利结构。独立董事调节作用强化CEO兼职与多元化正相关,但是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Hoskisson和Hitt认为外部董事在有效控制管理方面缺乏专业化技术知识,缺乏公司运营和组织管理最新的信息,在评估关于多元化战略并购的管理策略时容易受到在职CEO信息的诱导,导致他们成为多元化战略的盲目支持者或反对者。
本文应用CEO兼职二元变量讨论了公司治理机制对CEO兼职对多元化行为的影响,没有讨论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然而现实中公司治理的影响因素比二元结构复杂得多,在未来的研究中将继续研究增加其他因素如CEO人力资本状况等,加深CEO对公司战略行为影响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Finkelstei,S. Power in Top Management Teams:Dimensions,Measurement,Andvalida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2,35(3):505-538.
[2] 汪金爱,于鸣. 商业风险、所有权集中度与CEO解职关系研究[J].管理科学,2010,(10):22-31.
[3] OConnor,Jr P., Priem,R.L.,Coombs,J.E.,Gilley,K.M. Do CEO Stock Options Prevent or Promote Fraudulent Financial Reporting?[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6,49(3):483-500.
[4] Eisenmann,T.R. The Effects of CEO Equity Ownership and Firm Diversification on Risk Taking[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2,23(6):513-534.
[5] Benston,G.J.The Validity of Profit-Structure Studies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the FTCs Line of Business Data[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5,75(1):37-67.
[6] 吴淑琨,柏杰,席酉民. 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的分离与合一――中国上市公司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1998,(8):21-28.
[7] Boyd, B.K. Board Control and CEO Compensation[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4,15(5):335-344.
[8] Ellstrand, A.E.,Tihanyi,L., Johnson,J.L. Board Structure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Risk[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2,45(4):769-777.
[9] Finkelstein,S., DAveni,R.A. CEO Duality as a Double-Edged Sword:How Boards of Directors Balance Entrenchment Avoidance and Unity of Command[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4,37(5):1078-1108.
[10] Hoskisson,R.E., Hitt,M.A.,Johnson,R.A.,Grossman,W. Conflicting Voices:The Effects of Institutional Ownership Heterogeneity and Internal Governance on Corporate Innovation Strategie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2,45(4):697-716.
[11] Stearns,L.B,Mizruchi,M.S.Board Composition and Corporate Financing:The Impact Offinancial Institution Representation on Borrowing[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3,36(3):603-618.
[12] Desai, A., Kroll,M.,Wright,P. CEO Duality,Board Monitoring, and Acquisition Performance:A Test of Competing Theories[J].Journal of Business Strategies,2003,20(2):137-156.
[13] Goodstein,J., Boeker,W. Turbulence at the Top:A New Perspective on Governance Structure Changes and Strategic Change[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1,34(2):306-330.
[14] Boyd, B.K., Gove,S.,Hitt,M.A.Consequences of Measurement Problems in Strategic Management Research:The Case of Amihud and Lev[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5,26(4): 367-375.
[15] Cohen,J., Cohen,P.,West,S.,Aiken,L. Applied Multiple Regression/Correlation Analysis for the Behavioral Sciences[M].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3.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 教学管理质量 人才培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职教育的发展是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的,在教学管理中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深化改革教学管理制度,构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立和完善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及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规范,从而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知识技能,为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 对多元智能理论的理解与认识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于1983 年提出的。它系统地论述了一种全新的人类智能结构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它认为人类的智力是多元的,我们的孩子每个人都具有九种智能,即: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和生命存在智能。多元智能理论让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看待学生,更深入地挖掘每个孩子的潜能。几年来,“多元智能理论”在国内流行甚广,一些教育专家称之为“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有的课程改革专家把其当成指导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新理论”。它为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性,为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创造了条件。
多元智能理论主张评价学生应该从多元角度去评价,发现学生的智能所长,通过适当的教育强化其长处,促进各种智能协调发展,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加德纳认为,每个人的智能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表现出来,多元智能理论的精髓不在于提出人们有多少项智能,而在于指出了人与人潜能的差异性与多样性。他把智能定义为“智能是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于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产生及创造出某种产品所需要的能力。”他认为,一方面,智能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另一方面,智能不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而是以相互独立的方式存在。多元智能理论从新的角度阐述和分析了智力在个体身上的存在方式及发展潜力,对学生的智力发展、教师的育人以及教育教学的管理有着直接影响,并在教育界引起广泛关注,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二 应用多元智能理论,尊重学生个性,建构合理的评价系统
多元智能理论提出对于学生的智力发展,应根据学生个性发展进行教育,这样,有利于学生多元智能的培养。加德纳认为,人的多元智能的发展水平的高低关键在于开发。他强调,帮助每一个人彻底地开发他们的潜在能力,需要建立一种教育体系,能够以精神的方法来描述每个人智能的演变。学校的教育是开发智能的教育,其宗旨应是开发学生的多种智能,并帮助发现其智能的特点和业余爱好,促进其发展。
人类拥有多种智能,每一种智能在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中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如果仅凭一、两种智能,是不能快速、有效地解决现实问题的。为此,我院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技能培养为方向,适时调整课程,迎合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技能的掌握和应用,加快成长。在课程改革中适时修订各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课程基本要求,整合教学内容,遵循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办学特色,及时将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补充到教学内容中,保持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先进性。为突出高职办学特色,构建教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体系,从岗位需求人才知识结构的角度出发,侧重对学生技术能力的培养,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教学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为了将多元智能理论渗透到教学管理中,在教学质量监控中,坚持以教学过程各类教学环节为中心,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各类教学检查为手段,使教学管理符合教学规律,在探索、发现、认识规律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体现教学规律的要求,建立健全系统的教学管理制度。
三 依据多元智能理论,完善各教学环节标准,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只有通过真正领域(即社会承认其价值的学科)中的活动,才能最佳地发展和促进人类的认知能力”。对教育而言,其对象是人,而多元智能理论提到的八个智能和对人的发展智能功能,在教学管理中得到充分体现。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是管理者根据高职院校的特点和教学任务,依据教学客观规律,按照一定的目标、原则、程序和方法,对教学工作进行科学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过程,是整个学院教学工作的核心,教学管理工作如同纵横交错的网络,需要高素质、高水平管理队伍做保障,充分、有效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提高管理效率。高职教学管理队伍水平的高低,是实现教学管理科学化、现代化的关键,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必须建立一支“敬业精神好、文化层次高、综合素质优、业务水平强”的管理队伍,对教育事业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较强的事业心,有现代化管理知识,有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观察力,在教育教学中起指导作用。他们既有判断、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是善于管理的实干家,能较好地掌握教育教学的内在规律,熟悉教师和学生的特点,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能将多元智能理论充分运用到教学管理中,在管理过程中遇到问题能够具备自我反省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多元智能理论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地学习,在实践中学会科学管理,并从经验管理的模式中解放出来。由于教学管理各环节互相关联,互相影响,这一切都要求教学管理人员发挥“人际关系智能”互相协作和沟通。
总之,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只有积极探索多元智能理论,充分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深入理解多元智能理论,才能诠释多元智能理论后就要重新定位教育目标,力求培养学生的八种智能,尽量开发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建立信心,有天生我才必有用,行行出状元的思想。与此同时,教师要善待每一个学生,不能挖苦学生,不能讽刺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参考文献
[1]钟祖荣、伍芳辉.多元智能理论解读[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2]张家勇.多元智能理论对我国高教发展的启示[J].江苏高教,2003(3):114~116
关键词:多元化经营 影响因素 公司业绩 内部资本市场
国内多元化经营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多元化经营影响因素研究;二是多元化经营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
一、多元化经营影响因素研究
关于多元化经营影响因素研究,主要从股权性质、股权结构、管理者特点、产业环境、公司特点和行业特点几个角度出发,研究这些因素对多元化经营的影响。
关于股权性质与股权结构与多元化经营之间的关系还没有统一的结论,王化成和胡国柳等(2005)发现国有股比例与多元化正相关但不显著,而姜付秀(2006)得出的结果却相反,发现国有股比例与多元化负相关并在1%水平上显著,然而张翼等(2005)研究结果表明国有股比例与多元化经营呈“U”型关系。余鹏翼、李善民和张晓斌( 2005)从管理者股权分析其对多元化影响,发现管理者股权比例与多元化程度呈现先负后正的非线性关系,即管理者股权比例增加,多元化程度会降低,但当管理者股权比例超过某一边界值后,多元化程度开始上升。熊风华、彭珏(2011)发现产业环境与公司多元化存在相关关系。除此之外,管理者特点会影响到企业多元化选择(陈传明、孙俊华,2008),研究结果发现,企业家的学历与多元化程度正相关,拥有技术类专业背景的企业家的企业多元化程度更高,拥有财务背景的企业家的企业多元化程度不是更高而是更低。大多数学者也发现不同行业多元化特点不同(余鹏翼、李善民和张晓斌,2005;姜付秀,2006),指出不同产业的上市公司的多元化程度都存在很大的差别。具体说, 农林牧渔业的多元化程度最高,这可能与产业的市场空间有限具有一定的关系,综合类、建筑业、社会服务业多元化程度也相对较高。那些具有垄断性的产业, 如采掘业、水电气的生产与服务业、石油化学塑料、非金属冶炼,以及近年来高速发展的产业,如电子制造业、生物医药制造业的多元化程度相对较低。姜付秀(2006)从多元化战略理论出发研究了公司特点对多元化经营的影响,结果表明规模越大、上市时间越短的公司越倾向于专业化经营。反之,则越容易进行多元化。其他学者研究多元化经营时将其作为控制变量进行分析,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二、多元化经营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
关于多元化经营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已有研究表明主要存在四种情况:一是正相关(傅继波、杨朝军,2005;苏冬蔚,2005;余鹏翼、李善民和张晓斌,2005;姜付秀、刘志彪、陆正飞,2006),即认为多元化经营可以提高公司价值。二是负相关(张裕龙,1999;姚俊等,2004;张翼、刘巍、龚六堂,2005;洪道麟、熊德华,2006;石水平、周英顶、黄郡,2006;杨万荣、朱永飞,2009;曾春华、杨兴全,2012),即多元化经营的公司平均给所有者带来的收益低于单一经营的公司平均给所有者带来的收益,多元化会损害公司绩效。也有的学者解释其中的原因,比如政府干预因素,认为政府干预下的公司多元化经营,由于更多地出于政治目标和社会职能的考虑,降低了企业的绩效(陈信元、黄俊,2007)。也有的学者从成本角度分析(杨兴全、陈跃东,2009)认为我国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整体上降低了公司的业绩,其原因在于多元化经营实现的协同效应不能弥补因冲突而产生的成本。三是不相关(刘力,1997;朱江,1999;姚俊等,2004;程勇、徐康宁,2006),即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与绩效(ROE)关系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四是“拐点论”。金晓斌等(2002)认为公司多元化确实存在一个度。然而,姜付秀等(2006)研究发现,没有明显的迹象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多元化经营与绩效关系之间的拐点已经出现。程勇、徐康宁(2006)研究发现,无验证结果证实存在“最优多元化水平”。该观点还没有得到一致结论。由此可以看出,多元化经营与企业业绩之间关系还没有的统一的结论。
三、影响多元化经营效果的因素研究
由于多元化经营对公司业绩关系的不确定性,引发学者从其他角度研究多元化经营对公司业绩关系的影响,具体包括:制度因素、成本、经营周期、内部资本市场配置效率、资本成本和债务融资等。
有的学者试着从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解释(杨艳、赵娟娟、陈收,2012),发现处于不同成长阶段、成熟阶段、衰退阶段的企业,专业化比率、相关专业化比率与净资产收益率呈不同的相关关系。除此之外,有的学者探讨多元化经营的其他经济后果,比如:内部资本配置效率(王峰娟、邹存良,2009;吕洪雁、王立明,2012),前者研究发现给定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多元化程度对内部资本配置效率有直接影响。从专业化到多元化发展的初期,内部资本配置效率会得到提高;超过一定程度后,多元化上升会降低内部资本市场效率。而后者得出不同的结论,发现整体上市企业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运作规模对企业集团多元化程度没有显著影响,或者说,整体上市企业集团实施多元化投资策略并不依赖于内部资本市场的运作。还比如:资本成本与债务,姜付秀,陆正飞(2006)的研究结果表明,多元化程度与权益资本成本正相关,而与总资本成本负相关。有的学者从盈余管理角度解释了该原因(蔡正毅,2011),认为多元化公司由于操控性应计质量低,导致资本成本高于专业化公司。杨照江、王亚坤(2009)的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的多元化程度与外部融资规模显著正相关;上市公司内部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与外部融资规模显著正相关;进一步发现内部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有效的前提下,上市公司多元化程度与外部融资规模的显著正相关关系增强。
四、研究局限及建议
1.研究局限
(1)多元化研究数据取得限制
多元化经营是企业的一项长期投资,要经过企业多年积累才可以体现出其效果。因此对于多元化行为研究从时间序列角度出发,对大量的详细分部数据分析和研究才较有意义和有价值。然而中国上市公司详细披露分部报告是从2000年12月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后,要求企业分别按业务分部和地区分部编制分部报表,作为利润表的附表。即2001年才有较为完整的分部信息披露。同时由于中国财务学者研究的数据大多来自国泰君安的CSMAR数据库、色诺芬信息服务公司联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推出的CCER数据库和Wind数据库,而这些数据库起初没有财务报表附注的数据(CSMAR数据库已有2003年开始的报表附注数据),导致学者如果研究多元化经营,必须通过下载上市公司报表手工收集数据,限制了多元化样本数据的取得,使得已有多元化研究结论带有很大的局限性。
(2)多元化研究基础理论缺乏
贾良定等(2005)研究发现:在多元化动机、时机、产业选择西方与中国有较大的区别。动机方面,西方理论界比较强调资源论、交易费用论和论方面的动机因素、而中国企业界比较强调组合论、政府政策论和制度论方面的动机因素。时机选择:西方理论界比较强调当企业面临威胁时进行多元化,而中国企业界比较强调当企业有实力时进行多元化。对多元化产业选择的认识上,西方理论界非常强调产业选择的关联性,而中国企业界比较平衡地考虑关联性和吸引力。可以看出,不能单纯地照搬国外多元化理论来研究中国上市公司行为,要根据中国的制度环境、法律政策、企业发展特点等来探寻适用于中国公司的理论。
(3)多元化研究不系统
多元化研究范式基本为“动机 多元化行为 企业绩效(Hosikission&Hitt,1990),可以看出,多元化的动机与多元化绩效之间是通过多元化行为联在一起,不是孤立的,目前大多多元化经营与企业业绩关系研究是独立与多元化动机的,导致研究结论之间的不一致,有的研究发现多元化经营折价,有的研究发现多元化经营溢价。
2.建议
(1)从动机出发研究公司多元化行为,探寻多元化经营效果背后的原因
针对多元化行为带来的企业绩效会受到动机影响,即心理学理论提到的“动机与效果”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建议从动机出发研究公司多元化行为,探寻多元化经营效果背后的原因,而不是简单得出多元化经营导致“折价”或“溢价”。
(2)从时间序列角度研究公司多元化行为
针对前述研究局限分析,可以看出要想找出公司多元化行为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必须通过大样本,时间序列角度去分析和研究公司多元化行为。如果仅仅局限于某一年样本,会出现有的公司处在多元化初始阶段,有的处在多元化上升期,也许有的处在多元化趋于集中化阶段等,会带来结论的局限性。
(3)发展基于中国制度背景的多元化经营理论
研究中国上市公司的多元化行为,必须站在中国大环境下去分析和研究,才能对未来的企业多元化战略起到理论指导作用。很好的现象是陈信元等(2007)、杨兴全等(2009)引入中国制度因素变量,考虑多元化行为带来的经济后果,但还没有完善的适用于中国企业的多元化理论,因此建议在制度背景研究基础上能够发展出适用于中国制度背景下公司多元化发展的理论。
参考文献:
[1]陈传明、孙俊华,企业家人口背景特征与多元化战略选择―基于中国上市公司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8(5): 124-133.
[2]陈信元、黄俊,政府干预、多元化经营与公司业绩[J].管理世界,2007(1): 92-97
[3]洪道麟、熊德华,中国上市公司多元化与企业绩效分析[J].金融研究,2006(11):33-43
[4]贾良定、张君君、钱海燕、崔荣军、陈永霞,企业多元化的动机、时机和产业选择[J].管理世界,2005(8):94-104.
[5]姜付秀,我国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的决定因素研究[J].管理世界,2006(5):128-135.
[6]姜付秀、刘志彪、 陆正飞,多元化经营、企业价值与收益波动研究―以中国上市公司为例的实证研究 [J].财经问题研究,2006(11): 27-35.
[7]吕洪雁、王立明,多元化程度、内部资本市场运作规模及效率―基于整体上市企业集团的实证分析[C]. 国际工程与企业管理会议,2012,115-121.
[8]苏冬蔚,多元化经营与企业价值:我国上市公司多元化溢价的实证分析[J].经济学,2005(增刊)(4): 135-158.
上一篇安全生产技术组织措施
下一篇班主任每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