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生命周期范例6篇

产品生命周期

产品生命周期范文1

关键词: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框架;PLM功能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经济的不断发展,以产品为载体的制造企业正在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全球化市场竞争。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使得产品的更新换代不断加快,企业不仅面临着提高产品质量和改进服务的要求,同时面临着缩短交货期和降低成本的多重压力。产品生产方式从批量生产逐步发展为以知识创新为竞争因素的定制化服务,要求企业对不断变化的市场做出快速的反应,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占领市场,赢得竞争。在制造业创新路上,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扮演着重要的角色。PLM是一种全新的企业信息化思想,有助于企业降低产品成本,延长产品的获利生命周期,快速地将产品推向市场,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二、PLM简介

PLM来源于全球制造业信息化的长期实践和发展,自产生以来,这一新的管理活动迅速成为全球制造业关注的焦点。

在战略上,PLM是一个以产品为核心的商业战略,是面向产品生命周期来管理产品的各项活动。因此,在理解PLM定义之前,首先需要明确产品生命周期的概念。根据雷蒙德·费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生命周期是指产品从进入市场开始,直到最终退出市场为止所经历的市场生命循环过程,并将产品生命周期分为介绍期(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四个阶段,是产品的市场寿命周期。而PLM是从制造企业角度理解一个具体产品的寿命,此时,产品生命周期是指一个产品从客户需求、概念设计、工程设计、制造到使用和报废的时间过程,是从摇篮到坟墓的全过程。

由于PLM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因此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产品生命周期大致分为需求、设计、采购、制造、销售、服务等阶段,形成一个循环。在产品生命周期早期阶段对市场和客户需求进行调查分析,确定产品发展战略,形成产品概念设计;通过讨论确定产品定义及详细设计,进行产品工程设计,完成产品的设计定型;采购生产产品所需的原材料、设备等,并根据产品设计规格进行生产制造;对产品进行质量控制,保证产品的质量以提高产品的客户满意度;进行市场推广将产品销售给客户并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对客户意见进行收集并反馈给市场需求分析人员,有助于新产品的概念设计。通过管理产品生命周期,使企业能够有效地控制所有与产品有关的活动。

根据业界权威的CIMDATA的定义,PLM是一种企业信息化的商业战略,它实施一整套的业务解决方案,把人、过程和信息有效地集成在一起,作用于整个企业,遍历产品从概念到报废的全生命周期,支持与产品相关的协作研发、管理、分发和使用产品定义信息。

PLM使产品生命周期信息透明化,使管理者能够清楚了解产品的相关信息,提高了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和决策质量。PLM主要有以下优点:(1)更快的响应市场;(2)降低产品成本和生命周期成本;(3)整合研发资源,为企业知识管理提供平台;(4)改进新产品开发的内部效力;(5)改善与供应商、加工合作伙伴的业务协同,提高业务外加工效力。

三、PLM框架

企业信息化归根结底由企业资源规划(ERP)、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和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四个主要的业务领域组成。产品生命周期作为一种基本的企业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一般包括三个层次:数据层、支撑层(使能层)和应用层。最底层是数据层,是由各种数据要素构成的产品数据源,包括数据库、网络以及公共服务支撑平台等基础支持平台;中间层是支撑层(使能层),由PLM系统构成,它与数据层交互,直接获取、存储和管理产品数据,并与应用层各种应用系统集成,实现以产品为核心的协同开发、制造和管理。应用层,由各种应用系统构成,用于完成特定专业领域的业务处理。主要分为两大类,设计领域软件(CAD、CAM、CAE等)和经营领域软件(ERP、CRM、SCM、HRM等)。

PLM系统为独立的系统提供统一的支撑平台,以支持企业业务过程的协同运作。解决了CAD等设计领域软件及ERP等经营领域软件只针对产品生命周期特定阶段进行管理的不足,将这些孤立的系统整合集成,为不同的应用系统提供统一的基础信息,是连接企业各业务部门的信息平台和纽带。

四、核心功能

PLM解决方案中所需要的功能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分类和描述,不同的企业会关注不同的功能。PLM主要包括以下功能:

1、数据管理。数据管理是PLM的核心功能之一,用来管理所有与产品相关的信息(包括零件信息、配置、文档、CAD文件、结构、权限信息等)和所有与产品相关过程(包括过程定义和管理)的技术。

2、产品结构与配置管理。产品结构与配置管理是以电子仓库为底层支持,以BOM为组织核心把定义最终产品的所有工程数据和文档联系起来,实现对产品数据的有效组织、控制和管理。

3、过程管理。过程管理用于管理产品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任务、人员和数据,通过过程管理控制设计人员对产品数据的修改,包括项目管理、工作流管理和产品生命周期管理。项目管理主要面向项目负责人,对过程的划分是粗粒度的,对产品开发过程执行不提供支持;工作流管理系统对产品开发过程执行提供有效的支持,它对任务的描述是细粒度的;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提供管理与产品有关的所有信息及其相关过程的各种功能,这些功能是目前项目管理和工作流管理中所不能涉及的。

4、可视化与浏览。可视化、浏览、打印产品和过程相关数据,包括浏览器、虚拟原型以及数字样机系统等技术。

5、数据交换。数据交换技术是使产品和过程相关数据从应用于某一系统的一种形式转化为应用于另一系统的另一种形式。

6、协同软件。协同软件是使人员在产品和过程相关数据的支持下协同工作的系统,包括电子邮件、讨论组、聊天室、内联网、外联网、项目共享空间、门户和项目目录等。

7、系统集成。集成技术包括PLM组件之间的集成以及与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供应链管理系统(SC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等其他应用系统之间的集成,实现应用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和数据转换。支持产品生命周期中企业内部和外部的资源共享,实现以产品为核心的协同开发、制造和管理。

五、结论

PLM不仅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制造业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ERP、SCM、CRM等系统的应用提高了企业日常业务的透明度和运作效率,但都没有定位于企业的核心,即产品。PLM将产品作为核心,从产品整个生命周期来控制产品,改变了企业赖以生存的产品创新和开发活动,减少了新产品的市场响应时间,提供更好的支持及服务。PLM与ERP、SCM、CRM等系统集成,更加方便顺畅地进行数据交换,实现全面意义上的协同工作,形成了企业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将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变成机遇,成为企业制胜之道。

主要参考文献:

[1](英)斯达克.产品生命周期管理——21世纪企业制胜之道.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6.

[2](美)格里夫斯.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下一代精益思想的推动力.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7.1.

产品生命周期范文2

【关键词】 制造业; 产品生命周期; 成本要素; 成本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5)05-0017-03

一、引言

当前,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节约资源、节约能源已成为全球面对的重大问题。据统计,我国的能源使用效率仅为美国的26.9%,日本的11.5%。实践证明,只有当产品的生命周期成本得到有效控制,才能真正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美国费吉尼亚州立大学教授、美国后勤学会副会长B.S・布兰查德最早将产品生命周期成本定义为系统和产品在确定的生命周期内的总费用,并根据费用发生的时间顺序将产品生命周期划分为研究开发、制造安装、运行维修、报废回收等阶段。在国际标准IEC300-3-3中,产品生命周期是指为产品概念阶段和产品处置之间的时间间隔,产品生命周期成本即产品生命周期内的累积成本,具体划分为概念和定义、设计与研制、制造、安装、运营和维护、退役处置六个阶段。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法。在国家标准GB/T 6992.2-1997可信性管理部分中,将产品生命周期细分为概念和定义、设计和开发、制造、安装、运行和维护、处置六个阶段。具体项目解释同国际标准IEC300-3-3。

已有的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的划分主要强调了其寿命周期这个逻辑区间,阶段间活动之间的界限鲜有涉及。阶段划分的本意是更好地分解产品生命周期成本,以达到有效控制的目的。然而,由于阶段间缺乏一个明确的界限,使得各阶段成本的归集较为随意,容易导致产品生命周期成本归集过程中出现漏项或重复归集等问题,从而不利于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的有效控制。另外,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理论的提出及应用都是起始于军工领域,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的划分主要基于武器装备等军工产品研发、制造、安装、运营维护、退役处置等一体化过程来进行相应的划分。考虑到军工产品的特殊性,其产品生命周期阶段划分中并没有涉及销售阶段。然而,对于民用领域的机械制造业产品而言,销售阶段的成本在产品的成本中也占据了一定的比重。因此,已有的阶段划分并不利于民用领域机械制造业产品成本的有效归集与控制。

近年来,基于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的研究在成本估算模型、生命周期成本评价、产品设计、整合系统开发、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知识库构建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应用领域愈发广泛,研究视角趋于多元化。但是,对于产品生命周期成本基础数据的归集与计量,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结构及成本动因的研究还显薄弱。根据已有的文献并结合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实际,笔者将机械制造业产品生命周期划分为研究开发、制造、销售、使用与维护、退役与处置五个阶段,并以此为基础来进一步研究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构成。

二、机械制造业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任务构成

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由若干任务构成,而每一个任务的完成离不开特定的活动。各项任务及对应活动具有反复性及可持续性的特点。为了更好地分解产品生命周期成本,避免产品生命周期成本归集过程中出现漏项或重复归集等问题,需要明确各阶段的边界。通过专家访谈、市场调研等手段,确定研究开发阶段以产品市场需求调研为起点,至产品试运行结束;制造阶段以产品正式投产为起点,至验收入库结束;销售阶段以产品的推广为起点,至售后服务结束;使用与维护阶段以产品投入使用为起点,至停止使用结束;退役与处置阶段以产品退役为起点,至安全处置结束。基于此,可以将机械制造业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进行任务分解,具体如式(1)所示:

P={Pd,Pm,Ps,Pu,Pt}=Pd={Td1,Td2,…,Td h} (h>1)Pm={Tm1,Tm2,…,Tm n} (n>1)Ps={Ts1,Ts2,…,Ts r} (r>1)Pu={Tu1,Tu2,…,Tu v} (v>1)Pt={Tt1,Tt2,…,Tt x} (x>1)

(1)

d,m,s,u,t分别对应研究开发、制造、销售、使用与维护、退役与处置阶段。

PdCd;PmCm;PsCs;PuCu;PtCt

上式中:P代表产品全生命周期过程,T代表具体任务。每一阶段代表的过程受该阶段对应成本C的约束。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对应任务及活动的分解是为了更好地分析产品不同状态下的成本构成情况,研究各阶段的成本动因,并根据其占据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的比重,进一步加强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的优化控制。

三、机械制造业产品生命周期成本要素

成本是企业为生产商品和提供劳务等所耗费物化劳动、活劳动中必要劳动的价值的货币表现,是商品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财政部制定的《企业会计制度》对成本所下的定义为:“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会计成本侧重于成本的归集及可计量性,依据现行会计准则,产品成本是指产品的生产成本,具体反映为原材料、燃料、工资及附加费、折旧费等项目。由于其依据会计主体假设,会计成本的归集主要局限于企业主体,而且集中于产品的生产环节,而产品生命周期成本跨越了单一的生产环节,跨越了企业的边界。因此决定了产品生命周期成本要素可以借鉴,但不能直接照搬现行会计准则的规定。

根据成本的内涵,结合现行会计准则中成本构成的界定,在对机械制造业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任务及活动调研的基础上,笔者认为,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任务的完成所需各项活动中对应的物化劳动、活劳动中必要劳动的价值的货币表现可反映为以下六个方面:(1)人工成本(L);(2)必要的设施、器材、设备成本(F);(3)材料成本(G);(4)燃料及动力成本(W);(5)法律约束成本(E);(6)外委服务成本(O)。其中:人工成本、材料成本、设备成本的归集、燃料及动力成本这四个方面主要是借鉴了现行会计准则中的成本界定,但突破了单一的生产环节;法律约束成本主要是指受现行清洁生产、循环经济法规等的影响需要额外支付的相关成本;外委服务成本主要是指对应一些外包的业务或其他五项无法直接核算的项目均通过外委服务成本来进行归集。以此六个方面作为产品生命周期的成本要素可以为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的计量与归集提供直接依据。

四、基于任务与成本要素的产品生命周期成本之间的关系研究

为了便于对产品生命周期成本实施有效的管理,真正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成本控制,有必要把各阶段的综合成本及对应任务实现成本和成本要素相衔接,建立产品生命周期成本信息模型,既能分析不同阶段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的特点,也可从不同阶段产品生命周期成本要素分析有效的控制因素,进一步提升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控制的可操作性。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成本与产品生命周期成本要素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一)基于各阶段对应任务实现的LCC成本分解

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的产生取决于生命周期内五个阶段任务的实现。假设各阶段对应任务实现所产生的成本用cij来表示,i表示成本所属阶段,j表示第i阶段对应的任务。由此,产品生命周期成本可表述为:

LCC={cd,cm,cs,cu,ct}=cd={cd1,cd 2,…,cd h} (h>1)cm={cm1,cm 2,…,cm n} (n>1)cs={cs1,cs 2,…,cs r} (r>1)cu={cu1,cu 2 ,…,cu v} (v>1)ct={ct1,ct 2,…,ct x} (x>1)

=■c■ (2)

i∈d,m,s,u,t,其中,d,m,s,u,t分别对应研究开发、制造、销售、使用与维护、退役与处置阶段。

ki为第i个阶段对应的第k个任务,kd=h,km=n,ks=r,ku=v,kt=x。

基于阶段划分的产品生命周期成本分解,有利于进一步分析各阶段的成本比重,而由阶段成本分解至具体任务的实现则为进一步挖掘成本动因提供了依据。

(二)基于各阶段对应成本要素的LCC成本分解

根据产品生命周期成本要素,结合机械制造业产品生命周期五阶段的划分,可以把产品生命周期成本分解为:

LCC={L,F,E,O,W,G}=L={ld,lm,ls,lu,lt}F={fd,fm,fs,fu,ft}E={ed,em,es,eu,et}O={od,om,os,ou,ot}W={wd,wm,ws,wu,wt}G={gd,gm,gs,gu,gt}(3)

式(3)中,li、fi、ei、oi、wi、gi分别对应第i阶段的人工、设备、法律约束、外委服务、燃料及动力、材料成本。

(三)基于任务与成本要素的LCC成本分解

为便于多角度地分析产品生命周期成本,进一步挖掘成本动因,有必要对基于任务与成本要素的产品生命周期成本进行分解,假设基于各项任务实现对应成本要素中单位任务量成本分别为:l',f',e',o',w',g',相应的第i阶段折合的任务量分别为ai,bi,ci,θi,βi,λi,i∈d,m,s,u,t,则:

■■=■ (4)

LCC=■c■=■=■ (5)

i∈d,m,s,u,t,其中,d,m,s,u,t分别对应研究开发、制造、销售、使用与维护、退役与处置阶段。Ki为第i个阶段对应的第k个任务。

通过式(4)、式(5)可以建立产品生命周期成本阶段、任务与成本要素的数据联系,实现对产品生命周期成本动因的跟踪管理,并根据实际过程―任务―活动与资源的消耗,构建集成信息模型,为成本估算、成本控制以及设计新产品的目标成本提供基础。

五、基于任务与成本要素的产品生命周期成本信息集成模型

基于任务与成本要素的LCC分解,是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的基础。管理的主要对象是完成任务的活动及活动消耗的资源。因此按阶段─任务─活动归集资源消耗,是组织成本数据库的逻辑主线,以此为基础构建的成本数据库可清晰地反映成本发生的因果关系,实现成本的追溯,为成本的分解和控制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产品生命周期成本信息集成模型如图2所示。图2中每个阶段的成本数据库存储了过程与任务的对应关系、任务与活动的对应关系、每个活动与所消耗的各种资源的对应关系。而每个阶段的数据库都是面向具体的产品或零部件,当产品由抽象属性变为具体实例时,产品设计阶段的成本库、制造阶段的成本库、销售阶段的成本库、使用阶段的成本库及维护处置阶段的成本库,就会通过实际产品将这些相对独立的成本库由具体的产品关联起来,形成产品生命周期的总成本。这样设置数据库既可以体现各阶段管理的重点,又可以实现纵向的关联统一管理。

六、结语

由于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管理跨度大、范围广、涉及部门多、管理难度大,尽管生命周期成本理论提出已有半个多世纪,应用领域不断扩大,但大多研究与应用都是基于某个视角(用户或生产者)进行的。本文基于社会视角,应用系统工程的原理,清楚界定了生命周期划分的阶段,并结合机械制造业产品的特点,将阶段分解为任务,将任务分解为活动,而每项任务的完成必须有多个活动支持,执行活动必定要消耗资源即产生成本。按照这种清晰的思路即成本发生的因果关系,建立了过程―任务模型、成本分解模型、成本要素模型。最后通过信息集成模型,将确立的模型实例化,说明了模型的应用。该研究成果为构建成本知识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日比宗平.寿命周期费用评价法――方法及实例[M].高克栗,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4:2-16.

[2] Newnes L.B,Mileham A.R,Cheung W.M,Marsh R,Lanham J.D,Saravi M.E,Bradbery R.W.Predicting the whol-

elife cost of a product at the conceptual design stage[J].Journal Engineering Design,2008,19(2): 99-112.

[3] Roy,R.,Kelvesjo,S,Forsberg,S.and Rush,

C.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cost estimating for engineering design[J].Journal of Engineering Design,2001,12(2):147-162.

[4] Curran,R.,Kundu,A.K.,Raghunathan,S.and Eakin,D.Costing tools for decision making within integrated aerospace design[J]. Concurrent Engineering,2001,9(4):327-338.

[5] Curran,R.,Price,M.,Raghunathan,S.,Benard,E.,Crosby,

S.,Castagne,S.and Mawhinney,P.Integrating aircraftcost modelling into conceptual design[J].Concurrent Engineering,2005,13(4):321-330.

产品生命周期范文3

关键词: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控制;源流控制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资源及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党的十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了,无疑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于环境问题的迫切关切。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下,成本控制不应当单单局限于传统的成本控制,而更应该要放眼全局,从战略高度出发,全方位、多角度地实现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以此开源节流,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二者的和谐统一,真正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法自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我国,该模式作为一种长期性、战略性的成本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源流控制及全员参与的思想,并致力于使生产者更加关注长期收益和潜在收益,进而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双赢。日本东京大学在对全世界各产业进行了全生命周期模式测算后,结果显示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管理模式下的产品总投入要远远低于传统模式(水会莉,2015)。这也充分表明了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控制虽然将成本控制的边界进行了延展,但却实现了“效益更大,成本更小”。探讨产品的生命周期成本控制对于生产者、用户和社会都具有极其迫切的现实意义,但正由于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控制处在这样的三元视角下,源流控制主体责权不明确,源流控制阶段难以锁定,我国目前很难实现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的统一规划和控制。

二、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控制的内涵

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控制是一种与产品相关的全成本控制思想,目前存在市场观和生产观两种视角的概念。产品生命周期的市场观即产品在市场上从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到衰退期各阶段的全过程成本。产品生命周期的生产观是指一件产品从概念形态到实体形态,最终完全淘汰的存续期间。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生产观下的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控制更具现实意义及实践意义。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是一种战略成本概念,包含了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相关的所有成本,即在传统成本控制的基础上进行了时间和空间上的拓展,从政府、企业、公民三个维度出发,控制过程涉及产品开发、生产以及后勤支持、购后成本,具体包括了产品的设计成本、制造成本、使用成本、废弃处置成本、环境保护成本等内容,从更广义的角度来看也包括了社会责任成本。综合来看,产品生命周期成本不仅包括了产品的有形成本动因,也包括了无形的成本动因,涵盖了多维的控制主体以及多个控制阶段,因此,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控制要想高效实现,必须权衡控制利益、明确控制主体、把控控制阶段。

三、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控制困境

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成本控制目前还存在诸多困境,这些困境直接导致了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控制理念难以真正践行。1.产品生命周期中多维主体的利益割据。多维主体是指生产者、用户及其他社会成员。社会中各独立的主体都是“经济人”。企业作为生产者,在“成本效益”原则至上的利益驱动下,往往目光短浅,只关注自身的局部成本收益而不顾社会责任,把原本应当被长期使用的产品生产成为“快消品”,缩短了产品的使用周期。从用户层面出发,由于受制于生产者的“小成本”理念,且国内尚未制定和强制性回收物品清单,用户可能会为了使用成本最小化,增大弃置成本,而这一附加成本将被动地由其他社会成员承担。从全社会的层面看,资源损耗速度的加快,必将加速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最终短期成本的下降将导致长期成本的上升,而社会中的多维主体都将为上升的成本买单,长久来看得不偿失。2.产品生产参与者整体成本控制意识不足。由于企业内各个岗位职责分工不同,企业设计人员通常只从技术角度出发进行产品研发设计,而容易忽视产品的实用功能过剩、生产成本高昂、投产可能性低等现实因素。研发人员成本观念的淡薄直接导致了即使研发出了新技术、新专利,专利转化率也极低。一线生产人员为了高产出的生产目标,不惜盲目增大材料的损毁率,造成资源的无意义消耗,这种情况尤其在实行计件制工资的企业中广泛存在。即使是海尔冰箱这样的大型且规范化的制造业企业,在流水线生产中,也存在着非常严重的原材料浪费现象。设计研发人员为了研发而研发、一线生产人员为了生产而生产,致使产品生产参与者的劳动资源难以被高效利用,原材料资源损耗率难以降低。

四、有效控制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的主要措施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控制投入,提高控制效果,有必要探讨并制定有效控制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的措施。1.多维控制主体利益协调。企业内,各部门间由于知识的不相通以及信息的不畅通,导致了各岗位整体协调观念薄弱,工作思路具有局限性。企业外,客户却最能直接评判设计必要性的裁判员,政府是最能有力调节多方控制行为的监督者。无论是企业内主体还是企业外主体都是成本控制的主体,都应当参与产品的成本控制决策,实现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融合。整合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控制的多维主体诉求能够最大化地减少不必要的研发及设计,最大化地从源头优化产品,最大化地从源头减少无效劳动,为下游更好地进行成本控制做好铺垫。2.源流控制主体行为调控。要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成本控制,必定要在多维主体中找到成本控制的“领头羊”。基于源流管理的思想,生产者决定了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控制的大部分内容,因此从技术层面上看,应当赋予企业在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控制中的源流主体地位。政府从制度层面对企业进行硬约束,将披露产品生命周期成本信息等要求制度化,并对从事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综合利用资源,进行高新技术开发等企业简化认定流程,降低认定成本,明确并增强税负调节效果。政府介入成本控制,将有效调节企业的成本控制行为,并强化企业控制义务,增强企业控制动力。3.源流控制阶段总体把控。大部分产品约80%到90%的成本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开发阶段就已经决定了(应文琴,2007)。事前的成本控制最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设计开发阶段是整个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控制的基础控制阶段,所以将产品成本控制的重点由生产阶段转移到设计阶段,具有前瞻性地将成本控制提前锁定,并提前规划后续阶段的成本控制关键点,将实现成本控制的收益最大化。

五、结语

受资源有限性的约束,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控制需要企业、用户及政府的共同努力,实现三者的责任整合,并辅之以制度上的保障。企业作为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控制的源流主体,不仅要从顾客的角度出发,更要从社会公众的角度出发,衡量产品生命周期内的成本与效益,更加注重在设计研发阶段实践源流控制。只有建立了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控制观念与实施控制方法,生态、社会、企业才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水会莉.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控制:现状、问题、出路[J].财会月刊,2015,(16):21-25.

[2]胡有林,韩庆兰.基于贝叶斯网络的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控制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6,(18):173-177.

[3]李昕,文桂江.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技术创新成本管理研究[J].会计之友,2014,(23):33-37.

[4]谢东明,王平.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下我国企业环境成本的战略控制研究[J].会计研究,2013,(03):88-94+96.

产品生命周期范文4

产品生命周期是指产品的市场寿命。一种产品进入市场后,它的销售量和利润都会随时间推移而改变,呈现一个由少到多由多到少的过程,就如同人的生命一样,由诞生、成长到成熟,最终走向衰亡,这就是产品的生命周期现象。

产品生命周期,是指产品从进入市场开始,直到最终退出市场为止所经历的市场生命循环过程。产品只有经过研究开发、试销,然后进入市场,它的市场生命周期才算开始。产品退出市场,则标志着生命周期的结束。

典型的产品生命周期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即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来源:文章屋网 )

产品生命周期范文5

关键词:营销策略;营销管理;产品;生命周期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各行业的竞争已经异常激烈。企业要使自己的产品适时打入市场并迅速扩大市场份额,企业要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并保持高速的发展,企业的营销管理显得越来越重要。产品生命周期的营销策略管理作为营销管理工作中的重要问题之一,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注。

一、产品生命周期的概念

通常,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情况与盈利情况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这种变化的规律与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命一样都有出生、成长、成熟直到衰亡的过程。产品生命周期也称产品寿命周期,指产品从进入市场到退出市场所经历的全过程,分为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共四个阶段。每个时期都反映出顾客、竞争者、经销商、利润状况等方面的不同特征,企业可以根据产品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显著特征而采取适当的营销策略,满足顾客需求,赢得长期利润。制定最佳产品组合和营销策略必须了解产品生命周期,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市场特征,产品组合和营销策略也相应不同。对产品生命周期的分析主要是通过对产品的销售量和利润随时间的变化来进行研究的。

二、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营销策略

(一)导入期

在导入期,不论企业强弱,它们所注重的都是独特企业竞争力的开发和与之相关的商业模式的建立。在这一阶段,投入的需求很大,此时的指导思想是迅速建立市场份额,采用各种办法加快产品扩散的速度,利用竞争者少的有利时机抢先占领市场。企业要主动缩短导入期的时间,降低产品的市场风险。此时应积极收集市场夺新产品的反应与意见,以促成产品的技术完善和最终定型,在很好地把握市场需求变化的基础上,完善生产技术,保证产品性能的实现和质量的稳定,并确保生产能力的协调和销售渠道的通畅。产品销售的重点在于吸引对新产品不了解的顾客和向潜在的消费者介绍新产品,引导他们进行试用。企业可以“创造”需要,突出强调新产品所能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和利益,可以采用赠送、试用、较大的折扣等方式来争取消费者。在销售渠道的建立和拓展方面,应给予中间商较大的利益和保证,刺激中间商积极推销新产品,如给予较大的让利,加大合作广告津贴,给予中间商强有力的技术和服务支持,适当减少中间商的进货风险等。

(二)成长期

产品由导入期进入成长期的显著标志是消费者对该类产品的需求加速增长,市场也很快地扩大,使得产品销售量急剧上升。如果说导入期的市场等待企业去开发,而成长期的市场就已被大部分的占领,企业发扬“钻”劲和“挤”劲才有可能进入。在成长期,企业面临的任务是巩固自己的地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为幸存者。营销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在竞争中开拓市场,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也就是说是一种成长策略,其目标是在快速扩张的市场中保持相对的竞争地位,只要有可能就加以扩大,即在扩张的市场上成长。

此时企业营销策略的核心是维持其市场增长率,使获取最大利润的时间得以延长。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已不再是“如何让顾客试用其产品”,而是“如何使顾客偏爱其品牌”。所以企业在营销策略与方法上也需要进行相应调整,企业在此基础上还需投入资源发展新的销售和营销能力,并根据现有的财务需求和相对竞争地位决定投资于哪一种相对优势:差异化、低成本还是集中战略。

1、产品方面。注重产品的质量,并配合以良好的包装和完善的服务,力争创出名牌。在同类竞争性产品很多的情况下,名牌产品往往是一枝独秀,供不应求,所以创立名牌是增加销售的根本保证。

2、价格方面。分析竞争者的价格策略,维持原价或在适当的时机降价以吸引价格敏感型顾客,这样既可以增强竞争力,又可以吸引消费者。但是企业必须慎重对待降价方式,以免引发残酷的价格竞争,使得企业与竞争者两败俱伤。例如,近几年格兰仕微波炉的大规模降价促销,带来了微波炉市场的价格大战。格兰仕凭借其雄厚的实力和低成本战略,挤垮了大部分竞争对手,迅速占据了国内的微波炉市场的半壁江山。

3、渠道方面。面对较高的产品销售增长率,企业不仅应保持其销售渠道的通畅,而且应积极开发新的销售渠道,并加强各渠道之间的联系,使产品的销售面更加广泛;这时由于产品的品牌形象已经建立,采用广泛的销售渠道不会影响产品形象。

4、促销方面。继续开展各种促销活动,此时的促销重点不再是新产品的介绍,而是转向对消费者的诱导和说服,使其产生购买欲望与购买行为。广告的重点由提高产品的知名度逐渐转向建立产品信赖度与购买量,把报道消息的广告转换为强调自己的产品优于竞争者产品的广告。成长期的广告不仅要使潜在的顾客知道本产品的存在,更重要的是了解本产品的质量、性能、特点以及在哪些方面优于竞争者。例如,现在市场中有很多同类的保健品,有的企业在广告中多次强调其产品是蓝瓶包装,提示消费者将其与竞争者品牌区别开来。

5、市场方面。竞争者的进入,使原有市场的需求趋于饱和,使产品的销售增长率趋于下降,企业应积极寻找和进入新的市场。企业在对市场进行重新的细分后,寻求与识别尚未满足的细分市场并迅速进入。

(三)成熟期

成熟期是产品生命周期中最长的一个阶段,它又可以细分为三个小阶段,首先是“成长成熟期”,这一时期商品销售在缓慢增长,这是由于晚期大多数加入购买和现有顾客重复购买引起;其次是“稳定成熟期”,这一时期商品销售量到达顶点;最后是“下降成熟期”,这一时期商品销售缓慢下降,部分顾客转向其他更新的产品。

成熟期的营销策略的指导思想是:首先维持已有的市场占有率,不要被竞争对手挤出市场;然后选择进攻性策略,扩大销售并尽量延长这一阶段的时间,或是促使产品生命周期出现再度循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收益。此时企业的突出问题是“如何更有效地竞争”。一般来说,可供企业选择的策略有市场改良、产品改良、营销组合改良三种。

1、市场改良策略。市场改良策略的目的是为了在巩固老顾客,尽可能赢得新顾客的基础上,开拓新的市场,提高成熟期内的产品销售量。它是通过改变产品的用途和销售方式或消费方式来实现的。第一,通过市场的再次细分,寻找和进入那些还没有使用该产品的新市场。第二,加强品牌地位,争取竞争者的市场。设法吸引竞争者的顾客试用或使用本企业的产品。第三,通过开发现有产品的新用途来延长产品成熟期,并开拓崭新的市场。第四,通过促销努力来激励消费者增加其产品的使用率或使用量。例如,牙膏广告可以说服人们不仅要早晨刷牙,晚上也要刷牙以保护牙齿的健康。

2、产品改良策略。产品改良策略是产品本身经过适当的改变后,重新推向市场,使之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要。产品改良有以下方式可供选择:第一,品质改善。其目的是增强产品的功能及各项技术指标,如耐久性、可靠性、安全性、方便性等。第二,特性改善。指增加产品的新的特性或功能,扩大产品的多方面的适应性。如电视机增加自动选台与录像功能。第三,式样改善。其目的是加强产品外观上的艺术诉求,增加产品的外观美感。第四,用途改革。指在改变技术和设备的条件下发展产品的新用途。不断发展产品的新用途,产品就会不断再生,不会陷入销售饱状态。第五,服务改善。其目的是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对服务的改善,实际上就是增加了产品的价值,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利益,并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海尔公司就是以优质的售后服务而著称的。

3、营销组合改良策略。针对成熟期产品的特点,企业有必要通过改变其营销组合因素中的一个要素或若干要素,来刺激产品的销售,以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第一,价格改革。在成熟期的产品一般采用降价的策略,以打入新的市场并吸引同类竞争性品牌的使用者。第二,渠道改革。力争进入各种类型的、更加广泛的销售渠道。第三,促销改革。包括销售促进改革(优惠、折扣、展销等),加强售前售后服务和保证,加强人员推销力量,增加广告力度等。

(四)衰退期

产品销售量在成熟期缓慢增加直至缓慢下降,一般来说可以稳定一段时间。若销售量的下降速度开始加剧,且利润水平很低,在一般情况下可以认为产品已进入衰退期。此时,产品供过于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并且企业过去所采用的增加销售费用、降低产品价格等营销策略亦基本无效。因此在衰退期企业营销策略的基本指导思想是:有效地处理衰退产品。当企业分析产品确实进入衰退期后,则应在继留决策或丢弃决策中选择其一。继留决策指企业决定在产品衰退时,不应盲目地立即撤退,而是应首先观察市场。由于竞争企业相继撤出市场,继续留在市场内的企业往往可以接收他们留下的顾客而暂时增加销售量。丢弃决策指企业决定在产品衰退期丢弃产品,撤出市场。当产品衰退期到来时,企业也不应盲目坚持或犹豫不决,尽快撤出市场。

1、继留决策。如果企业选择了继留决策,有三种营销策略可供选择。第一,连继策略,即过去的营销策略维持不变,市场、价格、渠道、促销等与过去完全相同。第二,集中策略,即将人力、物力和财力集中于一些最有潜力的市场与销售渠道,开展比以前更强的全力以赴的促销活动。第三,收割策略,即大幅降低促销费用,减少促销人员,价格维持不变甚至稍有提高。虽然这会加速产品衰退,但可以增加眼前的利润。在顾客对本品牌高度信任与忠诚的条件下,实行这种策略也能维持以往的销售水准从而增加利润。

2、丢弃决策。如果企业决定在产品衰退期撤出市场,则应解决两个问题。第一,丢弃方式,企业必须决定是直接丢弃产品,还是将产品的商标、生产权和设备转让给小企业继续生产。通常后者较为有利,不仅可增加企业收入,还可满足市场剩余顾客的需求。第二,丢弃时机,企业必须决定是当机立断地快速撤出市场,还是逐步减少产量,有序地撤出市场。

三、推动产品生命周期的营销策略管理的主要因素

现在不管是在大企业还是小企业都越来越重视产品生命周期的营销策略管理,在很多的客观因素推动下,这种管理方法确实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第一,市场需求。消费者需求变动的方向和变化的速度与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和长短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随着消费者需求的离散化和需求更新的速度加快,大大缩短了很多产品的生命周期。

第二,技术变革。技术的革新是是影响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的重要因素,随着技术的革新速度的日益加快,产品的生命周期已呈现出不断缩短的趋势,不少行业从而不得不面对新产品的开发和新一轮的竞争。例如,在小汽车行业,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种车型的生命周期长达15-20年;在50年代其生命周期平均为10年左右;在80年代缩短到3年左右;到现在基本上半年就有一种新车型出现了。

第三,市场竞争环境。随着很多行业集中度逐步提高和国内市场的国际化程度的提升,将使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同时也要求企业对产品的开发与维护投入更多的资金,管理也应更加专业。

第四,政策法规。政府从维护社会整体的利益出发,可能会采取一些经济手段,例如,用提高关税、减少银行贷款等方法限制某些产品的生产与销售,甚至可能采用行政手段来干预产品的市场生命,如通过产品质量、卫生检验标准等方法来保护一些产品或加速其淘汰。

第五,内部压力。例如,股东对利润过低而不满、销售人员对产品推销产品压力过大而抱怨等因素也会迫使企业采取必要的行动。

四、判断产品生命周期的方法

判断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将较直观地反映企业产品的现有销售和利润情况,而且能够反映产品所处阶段的特点以及未来的市场趋势,从而更好地客观指导企业实施恰当的营销策略。通常有以下几种常见的方法来判断产品生命周期。

第一,从企业的角度看销售增长率。从每个产品的销售增长或缓慢、增长快速或负增长就可以判断其大体的趋势。当然有些产品的销售情况忽高忽低,变化不规律而难以把握。这时就要应用回归分析技术找出规律。一般来说,当销售额的逐年的实际增长率为0.1-10%时,产品处于导入期或成熟期;当销售增长率大于10%时,产品处于成长期;当销售增长率小于零时,产品处于衰退期。在做销售分析时,一定要把历史数据按月排列出来,在两年或更长的时间内进行趋势分析,并且注意淡旺季的销售差距和促销与正常销售的差距,这样就能看出一个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

第二,类比判断法。参照类似产品的市场生命周期和各个阶段的特征来划分新产品的市场生命周期的阶段。

第三,普及率法。以产品普及率来划分产品市场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当普及率小于5%时为导入期;当普及率为5-50%时为成长期;当普及率为90%以上为衰退期。

第四,消费者角度来看市场渗透率和忠诚度。如果企业的产品市场占有率是靠渗透率取得的,说明产品还是处于成长期;如果企业的产品是靠忠诚度来达成的,则产品进入了成熟期。

第五,从竞争者的数量来看。如果竞争者激剧增多,产品仍然处于成长期;当竞争者开始退出,竞争者的数量减少时,应该注意产品是否开始进入成熟期后期或是衰退期。

五、产品生命周期的营销策略管理的其他注意事项

第一,加强数据库的管理。产品生命周期的营销策略管理是以统计资料为基础进行的理论推导的结果,它是主要通过产品的销售量和利润随时间的变化来进行研究的。这些都需要大量的历史数据来支持,所以企业加强信息数据的管理是十分必要的,没有信息数据的管理,也就无法进行产品生命周期的管理。

第二,判断方法的综合应用。以上判断方法主要是依据主观经验,辅以少量的数据计算,仍属于定性分析范畴,并且在应用时要根据产品的自身特点与所处的市场环境特点综合利用数种方法。

第三,产品生命周期变化与营销策略的相互影响。企业根据产品生命周期曲线的变化趋势和特征,来做出营销策略的调整;而营销策略的调整又可能引起产品的销售量的变化,从而改变产品生命曲线的下一个阶段的变化。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使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中的判断、预测工作更加复杂。

六、结束语

产品生命周期的营销策略管理为企业产品的更新提供了战略指导,为企业的战略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依据。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对企业制定营销目标的影响是不同的。市场经济的竞争复杂多变,企业只有掌握市场的主动权,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进行正确的产品生命周期的营销策略管理,已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致胜的有力方法,企业应在营销管理工作中选择适合自己的营销策略,以求在发展道路上闯出一条适合于自身发展的、独特的成长之路。

参考文献:

1、李业.营销管理[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产品生命周期范文6

每个生命都会经历诞生、成长、成熟到衰亡的历程,人类社会就是在这种无数生命历程累加之中不断发展的。相似地,产品也有类似生命的过程,即所谓的产品生命周期,它是一个产品在市场中出现、成长、成熟、衰落、消亡的过程。本文以汽车行业这一中国起步较早、发展完善的行业为入手点,结合产品生命周期模型,来讨论中国贸易模式的转型。

关键词:

技术差距模型;产品生命周期模型;贸易模式转型

一、引言

每个生命都会经历诞生、成长、成熟到衰亡的历程,人类社会就是在这种无数生命历程累加之中不断发展的。相似地,产品也有类似生命的过程,即所谓的产品生命周期,它是一个产品在市场中出现、成长、成熟、衰落、消亡的过程。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生于20世纪中后期国际贸易迅速发展的时段,最初以技术差距模型为基础,在此之上充分考虑动态转移原因和技术差距大小的因素后,产生了产品生命周期模型。在如今信息经济的大背景下,随着国际贸易不断深化,经济区域化和一体化的格局日益凸显,而经典的国际经济贸易理论认为,国际经济贸易的基础是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这三者的相对或者绝对的差异,显然这种比较优势理论已经不能分析国际贸易和国别经济的发展模式。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能够突破技术差距模型局限在技术层面的缺点,将时间因素引入模型;同时更有针对性地去分析不同产业,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运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来促进贸易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中国来说,在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的今天,运用产品生命周期模型来分析贸易模式现状、如何开展域际和国际贸易、改善贸易结构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以汽车行业这一中国起步较早、发展完善的行业为入手点,结合产品生命周期模型,来讨论中国贸易模式的转型。本文的研究分为两个部分:首先从产品生命周期模型(包含其之前的基础——技术差距模型)的产生背景、具体内容入手大致讨论,找出笔者所选中的中国汽车行业符合于模型的特征,方便进一步分析;然后,笔者将陈列关于中国汽车行业的数据,其中包括国际贸易和可能的技术层面数据,用以分析汽车行业在中国的现状,及此行业对中国贸易模式转型的可能的启发。必须要声明的是,这里的汽车行业是着重强调汽车制造业的。

二、产品生命周期模型分析

模型产生的背景关于模型产生的背景,在笔者看来最重要的是生产力层面的进步,使得技术上的改进直接作用到资本主义世界的各个行业之中,在产出决定社会供给的条件下为国家间贸易提供了充足的贸易品;其次是理论层面上,各位经济学家的不断努力。1、技术层面产品生命周期模型产生之时正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深化期。电子技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的产生与发展是这次革命的主要内容;同时技术得以在短时间中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技术进步在经济中的角色愈来愈重要,同时改进的技术可以迅速地在实际生产中得到应用。在笔者看来,这种背景也是产品生命周期模型的前身是更集中研究不同国家技术水平的技术差距模型的原因。这段时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在短期得到发展,国际间贸易更加频繁,产业内贸易迅猛发展,产品涉及汽车、机器、电子产品等。国际贸易以强大的生产力为支撑迅速发展,行业间彼此协调构成一国贸易模式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的技术差距大小和技术转移原因随着长期中一国贸易模式的形成越来越不可忽视,因此时间作为重要的变量被加入到模型之后,熔炼成为产品生命周期模型。2、理论层面首先要明确国际贸易理论基础是比较优势论,经典的国际贸易理论都以比较优势为基础,并且主流的“自由贸易”思想都是以静态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动态思想在实际中被重视是在发展一段时间之后才出现的。到1961年,波斯奈(Posner)建立的技术差距模型正式提出,正是由于技术进步的新产品开发和新工序的引进,才使得市场垄断地位开始形成。但是,该模型不能很好地解释技术差距的大小和其动态转移的原因,长期的国际贸易发展中这些缺陷暴露得越发明显。于是弗农在微观层面上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从而体现了比较优势动态性。在他的理论中,首先将技术差距模型中提出的几大时期加以细化,同时为各个时期进行的特征归纳,例如在创新阶段,产品生产需要复杂先进的技术,生产的产品属于技术密集型,而进入发展阶段,需要大规模的生产,需要大量的资本与劳动的投入,生产的产品即变成资本密集型,进一步转变为劳动密集型。在这一过程中,随着技术的普及度提高,产品的生产地逐步从一开始的技术创新国,向技术模仿国转移。可以说,经过弗农的改进,技术差距模型中缺乏动态转移原因和技术差距大小的缺陷基本可以被弥补。以上是基本的关于产品生命周期模型产生的背景,笔者将这种分析分为了生产力为主的技术部分和经济学家们的理论归纳部分。

三、产品生命周期的主要内容

下面我们讨论产品生命周期模型的主要内容。产品生命周期即ProductLifeCycle,描述的是一种新产品从开始进入市场到被市场淘汰的整个过程。在上段中描述的技术差距模型的基础上,费农指出:产品的生命就是其营销的周期,这种周期和人的生命一样,要经历出现、成长、成熟、衰落、消亡等几个阶段。下面我们具体分析每一阶段中在创新国和模仿国对一种产品的生产和需求情况。

(一)试销阶段在第一阶段试制试销阶段,即形成期,产品经历的是从初步的设计投产,到尝试销售的测试阶段。首先看创新国,这时产品仍然在创新国初期投入生产的阶段,产量不为零;但是同时创新国消费者还处于对产品不甚了解的阶段,需求很小,且消费量基本等于生产量。再看模仿国,由于创新国都仍处于产品测试生产的阶段,模仿国还没有机会开始模仿,产品产量为零;需求上看,模仿国消费者对于产品的了解本身就会滞后于创新国消费者,因此此时模仿国对该产品的需求也近似为零。这个阶段,我们看到了模仿国消费者的需求滞后。

(二)成长期在第二阶段成长期,创新国经历了第一测试阶段的完善技术和集中生产后,在成长期该产品生产技术逐渐成熟并推广,开始进行集中生产,产量大幅增加;同时由于厂商开始重视广告、试销等,创新国消费者逐渐接受该产品(这时创新国的需求还要加入商品出口到模仿国的数量)。再看模仿国,此时模仿国的生产者意识到了创新国此种产品的价值,开始尝试学习技术、进行模仿,但是由于技术的学习需要时间,此时生产还处于零的状态;需求上,由于该产品的在创新国的大量出现,模仿国消费者开始注意到此种产品并产生需求,跨国消费此商品,因而需求是不为零的。这个阶段,我们看到了模仿国生产者的反应滞后。

(三)成熟期在第三阶段成熟期,创新国在此阶段属于创新国生产成本大幅度下降、利润迅速增长的阶段;同时需求迅速增长,需求量和销售额随之攀升。此时创新国竞争者看到该行业有利可图,将纷纷进入市场参与竞争。产品开始大规模生产、销售,市场需求趋于饱和。这时,产品标准化程度、普及率都很高,成本较低而且产量很大。由于供给的增加,导致价格下降,企业利润被瓜分,直到最后达到零经济利润的阶段,行业不再有厂商进入;需求上,消费者对此种商品的需求仍处于上升阶段。再看模仿国,此时生产厂商们已经基本掌握了生产该产品的技术,但是还不甚成熟,因此生产处于从零开始、逐渐上升的阶段;需求上,消费者们对该产品的需求仍处于一个上升的阶段。需要说明的是,模仿国消费者需求在此时是高于模仿国生产者生产能力的,因此满足需求的产品仍然有一部分是来自于从创新国的进口。

(四)衰落期在第四阶段衰落期,首先看创新国。由于生产厂商们激烈的竞争,零利润水平保持一段时间之后,该产品在创新国市场内已经出现了产品的销售量和利润持续下降的现象,再加上一部分生产厂商为了降低成本已经将厂子转移到模仿国或者其他成本更低的地方进行生产,创新国本国生产开始呈现下降的趋势;需求上看,由于科技的发展以及消费习惯的改变等原因,该产品逐渐与市场需求脱节,市场上已经有其它性价比更高的替代产品,足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因而此时的消费需求逐渐平缓。再看模仿国,此时模仿国学习到的生产技术已经趋于完善,生产水平和产量的到了极大提升;而模仿国消费者在此时仍然对于该产品有上升的需求,在笔者看来这是由模仿国生产者的反应滞后造成消费者在短时间内无法接触到类似于创新国消费者能接触到的新产品而决定的。

(五)消亡阶段在第五阶段消亡阶段,创新国生产已经基本趋于零,对于此种产品的生产已经大致转移到了其他国家;消费需求也基本不再增长。对于模仿国,此时的生产已经基本集中在本国,可以说已经取代了创新国对于这种产品的生产能力,对于此种产品的生产居于最主要的地位;需求上,模仿国消费者对于这种产品需求也逐渐趋于平缓。在此阶段,我们可以看到生产的取代滞后。总结来看,这种创新国和模仿国的生产和需求发展历程可以充分体现一个产品的生命周期。其中生产上的滞后,属于一种从创新国产品创新到模仿国模仿生产及替代生产的时间间隔。这种模仿滞后可以由需求滞后、反应滞后、取代滞后组成。各国不断地创新、转让自己的技术,导致技术差距的产生,以此为基础构建起了国际贸易模式。可以说,产品伴随着其本身的生命周期,依次在创新国和模仿国生产并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因此,一种产品所在的产业的发展过程可以影响到国际贸易的发展,从而影响一国的贸易模式。下面,我们讨论一种产业的产品生命周期对于中国贸易模式转变的影响。

四、以中国汽车行业为例分析

以中国汽车行业为例,纵观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可以发现中国汽车的发展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中国是汽车行业的模仿国,在笔者看来,中国汽车行业目前仍然保持在成熟期,还没有进入衰退期,这对我国在汽车制造行业进入衰退期之前做好充足的产业升级准备、转变国际贸易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按照行业发展时间顺序,我们分三个阶段进行分析。

(一)形成期首先来分析形成期,这个时间段集中在1949到1970左右。随着第一个一五计划的实行,1953年第一汽车制造厂在长春动工兴建;随后几年第一辆解放牌载货汽车成功在中国装配,中国不能独立制造汽车的历史终于被终结。70年代中国汽车行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只是这个产业由于外国在20世纪初及上叶已经发展完善,所以中国汽车行业的形成期还是相对有模仿生产的行为产生的,而且这种行为基本都以计划经济下的国家政策支持为支撑,比较有保障。因而形成期我们的汽车生产发展得非常快,在数据上有一个明显的反映。

(二)成长期其次是成长期,集中在1966至1980年。在这个历史阶段,贯彻中央的精神,大力推动三线汽车厂的建设,国内大规模生产中、重型载货汽车、越野汽车,并发展国内的工业用车。同时,一些如一汽、南汽等老厂着力于技术升级,提高生产能力,并承包和帮助三线汽车厂的建设;地方的汽车工业,大多仿制国产车型;改装车品种更加丰富,生产的专业程度提高。1970至1980年汽车产量多达163.9万辆。可见,在成长期,从生产角度看,中国汽车行业在前几十年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的发展,能够拥有较成熟的产业技术,但是还处于一个几乎全部仿制车型的水平上。从需求看,中国消费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是越来越能接受汽车这种高档耐用品的购买,汽车销售量处于增加的状态。

(三)成熟期第三是成熟期,时间在1980年至今。先看生产,这段时间,伴随改革开放的春风,我国汽车工业进入成熟阶段,这体现为:中国国产的传统车型不断升级换代,并通过调整商用车的产品结构,扭转“缺重少轻”这一生产格局;通过引进资金和先进技术,建设轿车工业,扩大国产轿车生产的规模;对相关行业、企业的管理经营体制进行改革,使其生产能力大幅提高,产品品种更加丰富,产品质量显著改善。进入21世纪汽车行业更是迎来了一个高速增长的时期,它是成熟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时期,我国的汽车工业的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新产品的研发不断加快,整车技术大幅度提高。同时,中国汽车行业的巨头积极与国外汽车巨头在生产与营销环节加强交流与合作,并通过兼并等一系列资本运营手段,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和经济实力,加强技术与管理的创新力度。随着企业实力的不断增强,整个汽车行业的发展也得以推动,如著名的吉利收购沃尔沃事件。十几年来,随着成熟度的逐步增强,中国的汽车行业形成了“3+X”的格局,其中,“3”是指一汽、东风、上汽3家骨干企业,“X”是指广汽、北汽、长安、南汽、哈飞、奇瑞、吉利、昌河、华晨等一批新兴企业。总的来说,进入21世纪,中国汽车行业已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全新格局,这明显是中国作为汽车行业模仿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之后进入了一个成熟、生产规模极大扩张、初步形成完整生产链条的阶段。如今,中国是世界第三大汽车生产国,在世界汽车工业中举足轻重。表2展示的是2013年中国汽车产业(各类汽车)产量详细情况。再看消费,国内汽车行业在进入21世纪后达到了销售的顶峰时期。在2005年,中国首次成为汽车净出口国,到了2006年,中国汽车市场年销量达到720万辆,在2010年之后,中国民用汽车数达到了一个极大的数量级别,成为全球第三大汽车市场。

从最初的进口国转变为如今的出口大国。可见,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于中国汽车的需求都是非常巨大的。对应成熟期来看,此时国内外汽车需求都可以一定程度上由中国解决;但同时由于设计、性能等方面的差距,中国仍会有部分消费者选择进口车型购买,仍然存在汽车行业的进口现象。(见表3)五、关于中国贸易模式转型的思考在笔者看来,现如今中国汽车行业给我们的贸易模式上对于中国的启示是很明显的:前期,作为模仿国要不断注重现有技术的完善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后期,为了避开衰落期和消亡期,模仿国要竭力进行创新,争取向创新国转型,才能达到行业内一段时间之内的可持续性发展。一个行业的发展初期只有通过模仿才能够尽快地掌握核心技术,扩大生产;在实际生产生活中不断改进技术、改善管理经营、扩大规模,占据国内外的主要市场,顺利过渡到成熟期;而在今后,必须更加注重不断的技术创新和行业内企业经营模式的转变,才能从长久上保持活力,争取成为创新国,引领本行业的世界潮流。笔者认为,这是汽车行业为分析标准得到的我国贸易模式转型的重要启示。

总之,运用产业生命周期模型来分析一个行业的现状、改善贸易结构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中,笔者以汽车行业为例分析了中国汽车行业现在所处的周期阶段,并以之为例分析了对于中国贸易模式转型的启示。其实不止是汽车行业,中国其他行业亦是如此,每个行业都有自己所处的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利用产业生命周期模型去在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目标、进行不同的改进,多种行业共同作用,相信对我国的贸易模式转型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张军.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及其适用性分析[A].华北电力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2008年.

[2](美)保罗•克鲁格曼(PaulR.Krugman)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3]R.Vernon.InternationalInvestmentandInternationalTradeInTheProductCycle.QuarterlyJournal.1966.

[4]蔡莉.产品生命周期模型[A].吉林工业大学工业科学学报.1999年.

[5]苏均生.面向产品生命周期的数据分析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浙江大学.2006年.

[6]尹家绪;刘飞;王永靖.基于产品生命周期主线的汽车制造企业发展模式[J].系统工程.2008年01期.

[7]万君康;尹术飞.加入WTO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战略思考[J].汽车工业研究.2001年08期.

[8]关云平.中国汽车工业的早期发展(1920-1978)[A].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9]左洪雁.如何提高中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R].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10]郭文强.我国轿车工业跨越式发展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11]廖志春.中国汽车发展战略研究[R].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