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范例6篇

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范文1

以往体育教师在学校里的形象是什么?可有可无,什么人都能代替的“放羊人”;头脑简单,四肢发达;轻松、愉快,无教学压力;小三门,底层人物,福利、职称、优秀往后排;时常还要参加些校内的体力劳动等等。从这次新课程培训的论坛交流上不难看出,多数体育教师的内心充满了自卑和不满,长期处于压抑和抱怨状态。至于造成这种境况的原因无非是以往社会对学校体育的关注度不够,重视程度不够。虽然教育理论已经明确指出学校体育的重要性,并且给出了可行的改革方案,但地方的执行力度是远远不够的。

通过这次学习让我们看到了改变命运的曙光,学校体育改革的圣火已经燃到了我们的身边。我们必须抓住这一学校体育改革浪潮,全体同仁共同努力,甘于付出,把这次学校体育新课程改革作为改变我们体育教师形象的时机。让体育教师成为具有不可代替的,具有高超专业素养的、备受关注的人群。让学校体育也像其他学科那受到社会和领导的关注。

要想改变学校体育和体育教师的形象,我认为在全面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的前提下,我们体育教师首要做到的是自身在课堂上角色的转变:

1、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教师不再以自我为中心,上面讲,下面听,上面做,下面学。而要走到学生中间做活动的参与者、观察者、指导者、评论者、总结者。

2、教师从命令学生做练习的“司令”变成鼓励和引导学生一起参与快乐运动的“政治委员”。教师不能在想让学生做什么,就让学生做什么了。而是要科学合理的制定多层次的教学目标,以目标引领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快乐的参与运动。欢迎您访问,欢迎您访问,

3、教师从给学生测验、打分的“考官”变成给学生总结学习和锻炼成果、分析不足的“教练员”。教师不再单一的给学生做定量性质的评价。而是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学生的体育成绩和锻炼效果,为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的不断进步起到推动和鼓励的作用。

4、教师从抱着“教学大纲”给学生灌输动作要领的“书匠”变为给学生带来身心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终身体育意识的朋友。教师不再有现成的教学内容,不再在学生身上做无用功。而是要在有限的课堂上给学生带来终身的益处。

同时我们的学生也要做到角色转变:

1、学生从滥竽充数的“随波逐流者”变为有独立空间的“运动者”。学生不再只是跟着全班同学一起做很多不喜欢的东西。而是可以独立的思考,独立的练习、独立的进步。

2、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选择者”。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爱好和条件主动的选择学习内容。

3、学生从“样样通,样样松”转变为能够展示自我特长的“个性者”。学生通过选项学习可以集中的练习某项技术,该项技术水平必然得到快速的提高,有机会展示自我个性和特点。

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范文2

XX年 11月 5日至6日,我们高二政治组一行三人去古都洛阳参加高中政治新课程跟进培训会。  

     11月5日上午,北京师大附属实验中学特级教师梁侠主讲《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课程与教材分析,她的讲解旁征博引,纵横捭阖,高屋建瓴,深入浅出,不愧为国内高中政治界首屈一指的专家,真是大开眼界,不虚此行。

    11月5日下午,洛阳市第二实验中学特级教师王东讲了一节《文化创新的途径》示范课,随后与会省教研室专家评课并点评“问题导学教学法”教学模式。

    11月6日上午,8:30---10:00郑州市回民中学政治教研员聂翔做《文化生活》教材教法分析。 10:20---11:20平顶山市政治教研员张秀菊做《生活与哲学》教材教法研讨。

培训结束,回到单位,感慨很多。就像一位专家所说,政治课教学就像唱歌,小曲好唱,但要唱好不容易。作为高中政治教师,我们必须加强学习,认真钻研新课程,掌握新课程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本,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创建和谐高效课堂。要深入钻研《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教学大纲、高考考纲以及教材,研究新课程高考试题,把握高考新动向。要当“杂家” , 知识要丰富,关注面要宽,博览群书,博采众长,善于学习,治学严谨,关心时政,与时俱进,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尤其要特别关注党的理论创新发展情况。

最大的收获有两点:

一是学习认识了“问题导学教学法”教学模式。

“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的课堂理念,直接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探究为主线”,体现和突出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具体为:

 1、课堂教学坚持由问题开始,以问题结束,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坚持以问题为核心、以探究为主线、以引导为桥梁,使学生在探究中掌握知识,在探究中提高能力。

 “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结构可以简单地概括为:

“问题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总结生成。”

该教学模式的课堂结构可以划分为四个模块:

 ⑴预习思考,自主探究。⑵师生联动,合作探究。

⑶引导总结,知识生成。⑷科学训练,巩固提高。

 “问题导学法”教学模式坚持以问题为核心,以探究为主线,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相结合,学生探究与老师引导探究相结合,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参与课堂教学,教学任务在探究中完成,教学目标在探究中实现。

与其它教学模式相比,该教学模式结构紧凑,科学合理,简便易行,对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依赖性较小,易于推广。

二是对高效课堂有了全新的认识。

全国高效课堂九大“教学模式”有:

1.山东杜郎口中学“10+35”模式

2.山东昌乐二中“271”模式

3.山东兖州一中“循环大课堂”

4.江苏灌南新知学校“自学?交流”学习模式

5.河北围场天卉中学大单元教学

6.辽宁沈阳立人学校整体教学系统

7.江西武宁宁达中学自主式开放型课堂

8.河南郑州第102中学“网络环境下的自主课堂”

9.安徽铜陵铜都双语学校五环大课堂

高效课堂的特点:

1.三高:高效率、高效益、高效能

2.三动:身动、心动、神动

3.三量:思维量、信息量、训练量

4.三特点:立体式、快节奏、大容量

5.三学:会学、乐学、学会

6.减负:轻负担、高质量;低耗时、高收益

学会“放”:

给学生一点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

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

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

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思考;

给学生一种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

给学生一片蓝天,让他们自己向前走。

高效课堂的一般标准:

开头引人入胜     提问启迪思维    举例恰如其分    语言生动规范  教态亲切自然

板书一目了然     结尾画龙点睛    媒体恰到好处    活动积极参与

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范文3

今年的暑假,我有幸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优秀教师新课程培训。虽然时间很短,但是收获很多,能够和那么多优秀教师共同学习,共同探讨,是我的荣幸。现在我就本次培训做个小结,谈谈感想。

优秀教师新课程培训第一天生平老师给我们深入剖析了新课标英语的编写思想以及教材结构及各模块间的联系。除此之外,生平老师还就新课标教材在实际教学中产生的问题做了提纲揳领式的讲解。在这次培训中,我接触到了一个全新的概念——教学目标abcd。其中a代表了audience,时刻提醒我们要在备课时把学生作为主体而不是以教师自身为主体;b代表behavior,告诉教师在没定目标时要尽量把这些目标变成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完成的具体活动;c代表condition,提醒教师在备课时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为学生创造尽可能真实的语言环境;d代表degree告诫老师要及时对学生的学况进行评估。这个概念的引入令我耳目一新,而且能够非常贴切地体现新课标的编写思想,令我收获良多。其次,生平老师给我们讲解了几个课例,很好地演示了warming up部分的设计,从而解决了以下问题:1、在整合单元教学时,应如何处理热身?2、热身部分新词汇需不需要详细讲解?3、热身部分的问题学生讨论不出来怎么办?另外,在这次生平老师的讲解中,第一次接触到了教材中对语法知识的编排。教材中有“呈现”部分出现在课文中,课后练习中包括“发现”练习,由老师引导学生对语法知识进行“归纳”、“演绎”,再由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和“活用”。了解了这些信息,在以后的教学中也将大有裨益。

优秀教师新课程培训的第二天由温州学科专家潘老师给我们讲解了阅读中的词汇教学。在一个课例中,首先引入了一个故事的开头激发学生兴趣,继而用几个问题引入主题“cuess the meaning of the words”。再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之后向学生举出几个典型的例子,帮助学生自己发现猜词意的五大技巧。第一大技巧是通过语境理解生词的意思,再出几个典型练习帮助学生巩固;第二大技巧是通过中文的连词猜测,比如as…as…连词同义词,while引导转折句,从而可以根据已有单词猜测生词含义;第三大技巧是通过因果关系判断生词含义;第四大技巧是根据常识猜测生词含义。讲解深刻实用,令我感触良多,也对生词在阅读中的教授有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优秀教师新课程培训虽然结束了,但是也让我见识了全国各地英语教师在教学中的灵活变通,从中我深刻体会到终身学习的重要性。英语作为一门跨学科最显著的学科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与时俱进,万不可固守陈规,而应勇于创新,唯有如此才能形成自成一派的教学风格,才能尽快成长。

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范文4

陶家伟老师关于语文教学的探讨,让我受益匪浅,特别是提到作文指导课的教法时,怎样才能提高学生 作文水平呢?应课内加强读写结合。首先 语文教学心理 研究表明 阅读和写作 两个不同 心理过程。前者 自外而内 心理吸收 后者 由外而内 思想表达 但这两个心理过程之间又 可以互相沟通 。就阅读过程 心理机制而言 存在这样两个心理“回合”:一 从感知语言文字入手 由句到段 由段到篇 逐步弄清 从而把握课文 中心思想 这 一个从语言到思想 从形式到内容、从外部到内部、从部分到整体 心理过程;可以前,我会让学生多写几篇作文,多要他们练写作,当然 多花了时间 或许会有点收获 但这 事倍功半 做法 从根本上说 无补于提高学生 作文水平。

通过这次学习培训,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教学还有许多改进之处,认识新课标对老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过去老套的教学方式,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探究乐趣的过程。以往总是“通过老师讲述,学生默默记住”,这样很快学生就会忘记,在新课程设置中,则更注重知识的来龙去脉,注重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去理解掌握某个知识点,这样学到的知识印象深,而且对知识的灵活运用也有帮助。学生对基本知识的学习,也不觉得枯燥无味,难以理解,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起到了很好作用。在教学中,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加强对知识的求知欲望,体现同学间交流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对创新思维的培养,我们在以后教学中,不能仅仅追求完成教学任务,总担心自主探究耽误时间,干脆将结论告诉学生,这样对培养学生能力只是空谈。

新课程理论。新课程提倡教学要立足于教材,又要超越教材,就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其过程引领学生科学地补充教材,准确地加工教材,让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广阔天地,让教材成为学生与社会生活联系的纽带,真正使教材成为老师实施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教师要创造性使用教材,把课程资源的开发落到实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敢于打破教学内容的局限,挖掘每一节课的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丰富学生的知识空间,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能力,乐于观察,乐于探究学习知识,让学生感到课堂不是学习知识唯一的途径。“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

教师、教材、学生是教学的三大基本要素。教师与学生都具有主体性和能动性。教师主体性与能动性表现在创造性使用教学资源(教材),精心的设计教学环节,组织教学活动,调控教学进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等。让教师养成认真钻研教材的习惯,能准确地把握教材的中“三维”目标的切入点,设计高质、高效的教学方法与实施程序,在尊重学生、尊重文本的主题思想的情况下,合理地开发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让学生乐学、爱学、想学,进而达到自能学习。

真的感谢陶老师为我们准备了一个学习的平台,让我能有幸自我提升,今后,我要多学习理论,平常及时记录、整理自己的教学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不断的学习,把这几天学到的用到课堂上,让学生成为最大的获益者。

青年教师暑期培训心得体会

教师暑期培训学习体会

中学教师暑期培训心得体会【2016优秀篇】

党员暑期培训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教师暑期培训个人心得体会范文

语文教师暑期培训心得体会

中小学音乐教师暑期培训心得体会

2016年暑期培训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教师暑期培训心得体会

教师2016暑期培训心得

小学班主任暑期培训心得体会

大学青年教师暑期培训心得体会

幼师暑期培训心得体会

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范文5

关键词:地方高校;工程训练中心;三峡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5-0093-02

三峡大学作为地方省属重点高校,经过几年的持续努力,工程训练中心于2012年基本建设完成,厂房建筑面积15840平方米;中心主要任务是面向全校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工程素质。自中心建立后,结合本校人才培养目标与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心就如何体现三峡大学人才培养特色,如何构建工程训练中心的运行机制与特色课程体系,如何创建面向全校师生的、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一流工程训练中心等问题进行了探索。

一、工程训练中心的功能与目标定位

高校工程训练中心的定位是指工程训练中心根据学校发展目标、自身资源状况和发展战略等确定的发展取向和建设类型[1]。依据各校实际,工程训练中心的功能定位有纯教学型;教学、生产型;教学、科研型;教学、科研、生产型等。三峡大学工程训练中心依据本校实际与现代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要求,站在多维度多层次的选择空间上确定了教学、科研、生产、社会服务四个功能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以及构建省属一流、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工程训练中心的目标定位。

(一)功能

工程训练中心的功能是服务于学校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培养学生工程素质,特别是非技术性素质。在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方面为专业、学科教育提供工程技术支撑,为学校打造“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的人才品牌提供支持,为实现三峡大学“水电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办学目标贡献力量。

(二)目标定位

工程训练中心的目标定位是面向全校学生,以大工程、大制造为背景,通过中心的教学实践,使学生获得现代企业生产过程的基本认识,初步养成市场、信息、质量、成本、效益的基本工程素质,加强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完成学生由技能型培训向创新能力型培训的转化。把中心建成为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基础宽、能力强、素质高和富于创造性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教学培训基地,同时具有服务社会、科学研究的职能,最终建设成省属一流的、开放型的综合性工程训练与创新实践教学基地。

二、工程训练中心的组织机构与运行模式

目前国内高校工程训练中心按照组织结构理论,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大体上有三种模式,第一种隶属于相关学院又隶属于学校;第二种隶属或挂靠于学校某一相关部门;第三种独立建制的直属教学单位。独立建制模式的工程训练中心不仅拥有一定的独立自,而且其服务对象广,在功能定位上既包括全校师生的实践教学,也将在科研与社会服务方面发挥重大作用[2]。根据三峡大学工程训练中心的可持续发展,中心采用第三种模式构建独立的教学二级单位,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中心的组织机构与运行模式。

(一)组织机构

1.中心独立建制为学校二级教学或科研单位,由主管校长直接领导,教学计划由教务处下发,日常教学和管理以中心为主。

2.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中心主任对中心的人、财、物进行综合管理。根据中心功能与职能,中心设置如下三个机构:(1)综合办公室:负责中心行政办公、物资采购与管理、设备及资产管理、网络与安全管理等。(2)教学办公室(含教授委员会):负责中心教学管理、教授与教学委员会等学术机构管理等。教学办公室下设工程实践教学部、工程综合训练部、创新与拓展训练部。(3)技术研发与对外服务部:负责中心的对外培训、校内科研成果转化及其他社会服务工作。

(二)运行模式

1.构建教学、科研、生产、社会服务四个功能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教学功能落实在实践教学体系上,构建工程基础训练、工程综合训练、工程创新训练三大平台;科研功能落实在科研任务与成果转化上,为全校教师科研工作提供开发与制造平台;生产功能落实在制造服务上,中心可充分发挥设备、技术和人员优势,进行生产制造与技术服务;社会服务功能落实在职业培训上,中心在获得相关资质后,可对周边学校、培训机构和管理单位进行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

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中心实现培养“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人才品牌目标的重要保障。针对目前中心教学与科研中师资不足的问题,可分年度引进人才,实行专、兼职混合编制模式进行管理;改变原有实习工厂以技工和技师为主的知识层次与结构,聘请社会上有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同时鼓励校内人员调整,补充中心的师资队伍,逐渐建设成一支具有高水平专业理论知识,能够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精干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3.建设完善的网站与选课系统。中心作为二级教学单位建立自己独立网站,其中重要的是建设选课系统,完成中心内部训练课程安排。当学生在学校选课系统中完成选课后,再在中心选课系统中完成进一步项目内容选择。中心选课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促进选课系统与学校选课系统的衔接,保证学生一次性选择;学生在学校选课系统中确定课程名称与时间后,中心系统将学生进行自动分组,并将其所选课程中的训练项目的时间、地点排出,提供给学生;学生进出中心考勤;设备在线使用情况;机考功能(题库、成绩)等。

三、工程训练中心的培养体系与特色课程

(一)培养体系

中心的培养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工艺知识,建立工程概念;体验工程过程,增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中心的培养体系按基础实践能力、工程综合实践和创新教育分为三个层次,在制定时充分体现“注重素质、注重综合、注重创新”的理念;在教学方法上体现“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创新与工程结合”的原则;在课程设置上体现“素质教育,意识优先;实践教学,能力优先;创新培养,个性优先”的原则。随着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与发展,可让学校全体学生由于中心的建设而受益。

(二)特色课程

工程训练中心实施分级、分层次的三个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即工程基础训练+工程综合训练+工程创新训练。主要内容如下。

1.工程基础训练课程。主要面向全校新生,为公共必修课,安排在一年级进行,课程内容按文理科分为(一)和(二)。工程基础训练的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基本工程实践能力,开阔学生的工程视野,培养学生的工程兴趣并突破学生怕动手的思想障碍。训练项目的内容主要与日常生活和基本动手能力相关。

2.工程综合训练课程。为公共选修课,课程按模块组合设计五个单元,以作品设计、制作为主导;主要培养学生综合实践动手、科研基础、团队合作与创新能力。学生以项目的形式进入中心,首先进行综合性实践性能力训练,然后分组联合完成作品的设计、制作全过程训练。工程综合训练课程具体包括机械工程、电子工程、自动控制工程、土木工程、工程实践综合能力等五个模块的训练。

3.工程创新训练、创新教育与学科竞赛。为公共选修课,项目以赛事为主导,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鼓励专业交叉。主要培养学生创新兴趣与创新精神、个性化项目制作;竞赛分两个层次:国家或省、学校(主要为中心自设竞赛项目),学生课外完成。主要包括电子大赛、机器人大赛、工程训练综合技能竞赛等几十个比赛项目。

四、工程训练中心的探索与展望

三峡大学工程训练中心从2009年开始筹建,经过几年的建设与发展,中心已经逐渐构建教学、科研、生产、社会服务四个功能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建立完整的培养体系与特色课程体系,并在独立建制的基础上,中心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为全校师生打造了一个工程基础训练与创新实践相结合的基地。随着我国现代大学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数量之多且各具特色,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突破传统的模式进入到一个全新的跨越式发展新阶段。三峡大学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与探索创新,为三峡大学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为地方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建设模式提供示范与借鉴作用。基于三峡大学的经验,并综合借鉴其他高校工程训练中心的发展,我们认为,地方高校工程训练中心今后的发展要实现三大转变。

(一)从“理工型”向“综合型”转变

大工程背景下的现代工程教育已从单纯的理工科工程训练实习转向面向全校学生的综合型工程训练,既体现在高校工程训练对象上从理工科学生扩展到文、医、经、管、法、教育等多学科,也体现在工程训练内容从过去单一教学内容到现在的涵盖机电、计算机、环保、人文等;中心在此基础上构建分层次课程体系,对学生进行综合型训练,也为高校普及通识教育打下基础。

(二)从“传授型”向“研究型”转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开发研究,工程训练中心的科研功能日益突出,研究式教学与创新实践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中心从“传授型”向“研究型”转变,不仅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课题研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也可以帮助学生在研究教学中得到科研从选题、开题、研究、试验、结题、论文的全过程训练;同时全校教师科研工作与科研成果转化也可以在中心完成。

(三)从“学校型”向“社会型”转变

“现代大学工程训练中心要走内涵式发展与创新道路,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用好社会资源。”[3]因此要实现工程训练中心的可持续发展,中心必须处理好与社会的关系,主动对社会和企事业单位开放;中心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为社会提供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培训及相关社会服务,如技术咨询与制造服务、科普教育服务等。

参考文献:

[1]张辉,樊泽恒,孔垂谦.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功能定位与特色追求[J].江苏高教,2007,(3).

[2]张辉.高校工程训练中心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程训练中心为个案[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3]王建伟,许学东,王丰晓.六大转变: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内涵式发展与创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4).

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范文6

关键词:专业化视野;培训策略;实践

教师专业化是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基本趋势,也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中所面临的一个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课题。教师专业化既是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教师个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加强教师的专业化是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如何增强体育教师专业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当前提升体育教师专业化水平,促进体育新课程实施能力建设的关键环节。随着体育新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基于体育教师师资培养与继续教育的经验,在培训方式、培训内容、培训管理等方面创新了许多做法,取得了不小的成效。但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在不断提高,素质教育和体育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和教育现代化目标的实施对体育教师培训提出的新要求。体育师资培训是当前课程改革中非常关键的问题,科学、专业、有效的培训不但能引领和提升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促进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与学生健康水平,而且将推动和发展学校体育与新课程改革。因此,改革创新体育教师培训工作,积极探索与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相适应、符合体育教师成长规律的重实效、高效益、充满活力的体育教师培训策略,是提升体育教师专业化、实现培训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定位绩效培训目标策略的实践

(一)精专业

培训以精专业作为目标的载体,实现学校体育和体育教师的愿望,帮助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更新知识结构,强化基础知识,丰富专业技能。通过培训,培养了一批博学识,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广泛的学科知识、全面的运动技能、有潜能开发的体育引路人,一批一心扎根体育教育,注重师德修养、人格魅力,有爱心、有奉献精神的体育敬业人。

(二)懂教学

培训以懂教学作为目标的呈现,来实现体育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的实效,帮助教师加强教学基本功的学练,丰富教学方法的运用,创新教学设计的形式。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通过培训,培养了一批促创新、有思想、有想法,促进体育课程资源的挖掘、校本教材的开发、体育器材的自制、阳光体育活动的丰富能力的体育开拓人。

(三)通技能

培训以通技能作为目标的特性,来实现体育运动技能与课堂教学技能的结合,帮助教师获得全面的专业技能,强化示范动作的准确优美,掌握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锻炼方法,提高体育骨干教师的引导、开发和点拨能力。通过培训,培养了一批技能通、能力强的体育教师,能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抓得准、有发展和改革意识的体育追求人。

二、设计优质培训课程策略的实践

培训课程是继续教育的载体和中介,是确保教师培训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所在。优质的课程是教师培训机构的核心竞争力,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培训的质量和效益,设计并实施系统、科学的培训课程是体育教师培训成功的关键。培训课程设计就是将培训目标转化为培训课程的过程,是为实现培训目标寻找可行的课程框架,是整个体育教师培训的核心。要使培训成效显著、成果突出,就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课程设计流程。

针对成人培训的特殊性,结合当前体育教师培训的经验,一般采取培训模块的方式来实现培训目标。所谓培训模块,“就是从某一相对独立的问题出发,打破学科界限,将解决这一问题所需要的相关知识、分析方法和解决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单元。通过模块课程,确保培训课程体系科学、适用而特色鲜明,以增强时代性、实践性、适应性和吸引力,从而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如图2是2008年西部初中体育骨干教师部级培训中设置的培训模块。

三、开发创新培训模式策略的实践

(一)“学习-引导-创新-推动”培训模式

学习是基础,引导是辅助,创新是深化,推动是目标。如春风化雨――北京市初中城区重点薄弱建设校体育骨干教师项目培训,通过集中和自主学习,丰富了一线教师的学科知识;通过学科与专业引领,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通过课程设置与理念创新,拓展了教师的教学思维;通过推动薄弱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促进了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

(二)“指导-反思-实践-研究”培训模式

专家指导,教师反思,课堂实践,教学研究。如北京市中小学体育市级骨干教师培训,通过教科研指导,提升了他们的专业素养;通过教学与教研反思,理清了他们的工作思路;通过课堂实践与点评,提高了他们的业务能力;通过校本课程的设计与研究,促使他们探索了体育课程的设计思路与模式。

(三)“跨区-联手-研讨-呈现”培训模式

跨区是途径,联手是关键,研讨是手段,呈现是动力。如绿色耕耘――京郊中小学体育骨干教师培训项目,通过跨区增加了教师间的交流,通过联手使教师间的优势和不足得以互补,通过研讨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通过呈现展示了教师的专业技能技巧,巩固了培训成果。

(四)“网络-推介-资源-共享”培训模式

网络是交流的平台,信息是学习的渠道,资源是提升的手段,共享是和谐的纽带。如“育体、育心、育人”迎奥运阳光体育北京市中小学体育教师全员培训项目,通过项目网络平台,加强了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通过媒体推介,增加了奥运培训项目的影响力;通过奥林匹克教育资源,融入学校课堂,走进社区敬老院,共享了奥运文化的传承。

四、实施人文培训管理策略的实践

合力合为、能战能胜的项目团队,以人为本,严格制度的管理方式,分工明确、责任到位的工作小组,是确保培训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在各级各类体育教师培训中,我们采用系统的、整体的、内外驱动的任务和模式,将项目责任制的操作方式与践行新的培训管理模式相结合。其管理模式是构建项目团队,组成项目总负责人――项目执行负责人――项月班主任――项目秘书――项目管理服务小组,做到培训的精心组织、细致管理与严格监控,实现培训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确保培训的实效。

五、探索流畅培训实施策略的实践

质量和效益是培训的生命线,是实现培训目标的重要保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严管理的体系,坚持培训团队统一思想、统一作风、统一行动,坚持相互信

任、相互合作、相互理解,注重了培训的过程和每一个细节,细化了培训的组织和管理,确保培训实施的严格、流畅、安全、高效,行使培训方案的设计、策划、实施、研究和管理职能。

(一)成立一组织

通过成立培训项目领导小组,行使培训方案的设计、策划、实施、研究和管理职能,并以“三落实”督导工作:落实方案;落实人员;落实过程。

(二)加强两投入

一是人员的投入,在项目负责人精心组织的前提下,聘请有关专家、学者、特级教师和一线教师,帮助指导培训方案、课程设计和培训工作;二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与支持下,加强物力、财力和精力的投入,争取各职部门的支持与协作。

(三)保证三到位

一是时间到位,学员报到、上课、活动、班会、主题活动,教师准时到岗、按时参加;二是组织到位,项目负责人、项目秘书、班主任团队成员统筹协调,职责分明,分工明确,团结合作;三是设备到位,项目压缩其他开支,加强添置必要的设备。

(四)强调四要求

一是统一认识,加强管理;二是加强培训项目团队建设;三是与培训安全结合起来;四是普及与提高项目团队成员培训者培训的能力。

(五)抓好五结合

一是体育骨干教师的培养与理论学习相结合;二是体育骨干教师的培养与专业技能相结合;三是体育骨干教师的培养与教学设计相结合;四是体育骨干教师的培养与阳光体育活动相结合;五是体育骨干教师的培养与总结反思相结合。

(六)采取六评价

项目组通过问卷调查(分别编制培训前、后问卷)、网络互动、任务驱动、阶段汇报、中期检查、成果展示等方式,采取对学员自评与互评、教师和领导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员进行综合检测与评定,并对学员所在省市、区县反馈培训情况。

六、展示实效培训成果策略的实践

高标准、严要求、细管理的体系,专业化的培训项目团队,高精专的授课教师队伍,人性化的组织管理,人文化的培训环境,网络现代化的培训平台,细致周到的后勤服务,是培训项目取得成功的基本,是培训项目取得实效的保障。

(一)培训实效验证

通过培训。验证是否最终达成了培训预设的目标、解决了学员的实际问题、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取得了良好的影响;通过培训,学员能否在体育课程改革与反思创新中,把培训学到的知识灵活地、有创意地运用于学校体育教学中,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成果,是培训项目一直思考与研究的问题。培训项目在培训结束后,通过设计后期反馈表来取得调查实证,具体内容见表1。

(二)培训成果资源包

辛勤的耕耘获得了成功,播撒的种子赢得了收获,培训项目凝聚出业绩丰富的成果。在培训项目结束,都将整理汇总出培训成果资源包赠送给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