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考试总结范例6篇

计算机考试总结

计算机考试总结范文1

关键词 数据库 概念模型 接口

中图分类号:R-052 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对大多数医学院校而言,多采用以纸和笔为介质的手工考试方式,随着考试类型和考试要求的不断增加,教师忙于到处找试题、组试卷、忙印刷、组织考试、批阅试卷、统计成绩等,工作量大而效率低下,而对成绩的分析统计停留在平均分、及格率等表面层次上,难以统计出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找到教学中的薄弱环节。

当前,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深入发展的今天,一些医学院校的传统考试方式也将面临着创新变革,其中一种先进的考试方式是基于Web 技术的网络考试系统,它比传统的考试方式更具有以下优势:考试形式不受时间及空间的限制;随机自动生成试卷;自动阅卷快速准确;节约考试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因此,以后考试发展的趋势将是采用网络考试方式。同时,作为新形势下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的数字化改革,改变传统的考试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系统构架与开发平台

当前,在网络数据库访问技术上,主要分为B/S模式及C/S模式,也有使用B/S 及C/S 混合体系结构的。对于B/S模式的数据库体系,客户端软件仅需安装浏览器,用户的应用程序界面比较单一,客户端硬件配置要求较低,易于管理和维护,而且开发效率高、周期短、见效快,与具体平台无关,具有极强的伸缩性,可以选择不同厂家的设备和服务,采用公开的标准和协议,系统资源的冗余度小,可扩充性良好,是目前的主流技术。而C/S 模式需要开发客户和服务器软件,此种结构的考试系统主要适用于工作组规模的运行,要在更大范围去使用则难以实现。并且由于相当部分功能集成客户机上,使客户机的功能日趋复杂。其开发、、移植的工作量非常大,也非常繁琐。故本医学计算机基础网络考试系统选择B/S模式的体系结构。

本医学计算机基础网络考试系统采用三层结构体系,三层是把中间层(Web应用服务层)加入到客户与服务器层之间,客户端仅负责提供用户界面,当需进行数据库访问或复杂计算时,客户端向Web应用服务器发出请求,Web应用服务器响应客户端的请求,完成相应的数据处理或向数据库服务器发出SQL命令,由数据库服务器完成相应的数据操作,最后由Web应用服务器将结果返回客户端。采用三层结构具有以下优势:提高了数据的安全性;可以实现应用服务与数据服务的分层分布,较好地实现负载上的平衡。

软件开发成功的要素之一是对开发平台或工具的选择,开发工具的选择主要取决于所开发系统的最终用户和开发人员。对一种开发工具的评估,除了要看它对设计模式、对象结构以及管理的支撑情况,更重要的是要针对具体的使用环境、结构体系、开发方法、开发群体,以及工具的适用情况。

因SQL Server 具有超强的数据管理与处理能力,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能,并且数据表中的记录的行数仅受服务器硬盘空间的限制,同时支持远程存取等,符合网络考试系统的需求,故本系统选择SQL Server2000作为后台数据库。

三、系统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指用户对目标软件系统在功能、行为、性能、设计约束等方面的期望。通过对系统问题与系统环境的理解和分析,为问题涉及的信息、功能及系统行为建立模型,把用户需求完全化及精确化。

用计算机来代替人工完成考试中需要完成的一系列任务且达到考试智能化,是作为一个在线式网络考试系统的基本功能。为保证系统能够长期、稳定、高效、安全的运行,系统应该具有的性能需求如下:

采用开放、动态的系统架构,将先进的网络应用与传统的考试模式相结合。在考试之前建立有关的医学计算机基础知识试题库,并设置考试参数及信息。考生进入系统应该进行身份识别验证。因考试环境主要在机房,考生之间的距离很近,对于每个考生来说,试卷的题型和题量都应一致,但考题并不相同,试卷应从网络服务器的试题库随机抽取试题后动态生成。从本网络考试系统的实用性上考虑,在考试内容设计上,题型不但要有判断题、选择题等客观试题,而且要有填空题、简答题等主观试题。对于题型在数据库中的保存及主观题和客观题的评分问题及考试时间控制问题也是必须考虑的。考生选择提交试卷后,应该由计算机自动批阅试卷,并将成绩保存。最后,考试系统还应当根据考试情况对试题区分度及难度进行评估,以及试卷信度的分析等。另外,在线网络考试系统管理应该能够方便的操作管理。

四、数据库分析与设计

由于数据库技术具有对数据处理量大、数据类型复杂,以及对数据的存储、检索、维护、分类、统计等多方面具有强大的功能,且网上考试系统离不开数据库系统的支持,不论是试题、答案,还是考生信息都需要存放在数据库中,而且数据库独立于程序而存在,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因此本网络考试系统使用Microsoft SQL Server2000作为后台数据库。通过前面对系统需求分析,以及功能模块的划分情况的详细研究分析,可以得到系统的数据流程图。并对考试系统各数据项及数据结构的分析,以及对现实世界概念模型的抽象,可以确立医学计算机基础网络考试系统的主要实体为:学生、教师、考题及管理员,并简要地设计出E-R关系图,最后转化为数据库的逻辑结构,以便在数据库中建立表结构。

五、总体结构设计

本网络考试系统总体上可以分为学生操作子系统、教师操作子系统及管理员操作子系统3个部分,分别面向学生、教师及管理员。学生操作子系统主要为学生参加考试报名、在线考试及查询成绩提供服务;教师操作子系统是为教师管理试题库、配置组卷方案、批阅试卷、考试成绩分析及试题试卷分析提供服务;管理员操作子系统主要负责为管理员提供一个管理考试过程中的一个信息平台,包括人员管理、成绩统计查询及系统维护等。系统总体结构图如图1所示。

各操作子系统流程图及模块实现细节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六、总结

最后,为了进一步提高生成试卷的速度和成功率,还可根据不同情况并结合试题的难度、区分度,以及试卷的信度、效度,采用更加有效的算法。为了检测学生运用Office 办公系列软件的操作能力和水平,并让考试系统能够自动判定学生的上机操作内容,并给出分数,还需要进一步研究VBA接口。另外,由于现在还不能全面解决网络考试的作弊行为,因此这种考试形式还不太适合大规模的考试活动,但是它完全可以应用于以下情况:选修人数较少的课程、因故不能参加统一考试的学生和超前或滞后选修课程的学生。

总之,作为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结合以后产生的网络考试系统,还有许多需要探讨和完善的地方,例如,网络考试管理方法制度的研究、网络考试软件的开发、网络考试方式的成本效益分析及对网络考试主观试题的有效批阅等等。

参考文献:

[1]范立南.SQL Server 2000 实用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计算机考试总结范文2

关键词:计算机教材;企业办公自动化;教学计划

一、教材开发的背景及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开发的背景

(1)企业实际应用的需求

我校每年都会往企业输送大量的学生进行定向实习。实习期间,学生要制作各种企业生产分析图表,制作PPT总结实习期工作等,这在客观上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熟悉办公自动化软件,能够根据企业提供的数据,制作各种生产效益分析图表,统计生产数据,将课堂上所学知识和企业生产实际迅速结合起来。

(2)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和江苏省计算机统考的要求

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合格证书作为江苏省大中专院校“双证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原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就《关于在全国开展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扩大试点工作的通知》文件明确指出: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培训合格证书作为计算机操作技能水平的基础性职业资格证书,在要求计算机操作能力并实行岗位准入控制的相应职业作为上岗证。目前,我校学生考中级工、高级工技能证时,必须要参加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高中起点的考生必须参加每年江苏省计算机统考。

(3)现用教材和学校资源贴合不紧密,满足不了学生实际需求

我校每年都要组织江苏省计算机统考,考试要求安装Office2003,而初中《计算机基础与应用》教材讲述的是Office2007的应用,和计算机资源不相符合。高中生使用的《计算机基础》教材,内容讲述过于简单,练习题偏少,不能满足实际教学的需求,例题也没有和企业实际情况相结合,不利于提高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

2.解决的主要问题

(1)通过对企业大量办公应用实例的讲解,提高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加强学生制作各种生产分析图表的能力。

(2)通过对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历年江苏省计算机统考题目的讲解,帮助学生熟悉考试题型,确保每位学生顺利通过考试。

(3)整合学校现有教材,融入企业实例、高新技术和江苏省统考题目,便于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二、教材开发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以企业办公自动化应用实例为任务导向,加强学生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提高自身计算机操作水平;能结合人才需求的最新发展,把职业取证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转化到日常学习和训练中,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把握自己的职业目标并提高技能操作水平,使计算机教师能够不断总结和完善自身教学经验,更好地把握专业教学体系与职业技能培训的结合点,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

本课题的组织教学方式以任务为导向,打破了传统固定章节的讲授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融入“讨论式”和“总结式”等教学方法,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充分发挥自我能动性,学会举一反三,解决企业实际应用问题。

三、教材开发的目标

办公自动化应用教材以任务为导向,在校企结合的基础上,融入全国高新考试和江苏省计算机统考题目的内容,打造出一套具有我校教学特色的计算机一体化教材。教材将加入大量习题,通过多类型习题,使学生掌握Office的各种操作命令。通过教材的试用,快速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顺利通过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和江苏省计算机统考。

四、教材内容设计

1.徐工各企业生产、管理过程中使用的各类表格、图表的调查及研究

通过与徐工各企业人力资源部、分厂车间的访谈、调研,结合高新技术考试和江苏省统考题目,分类整理出各种表格、图表,确定徐工技师学院计算机教学目标。

2.基于调研分析的教学计划及大纲的制定、编写

通过深入的研究,按照企业软件实际使用情况和考题难易程度,制定出与Word,Excel和Powerpoint相匹配的课时。

3.教材编写

以每节课的实例任务为导向,给予学生充分提示,针对学生反馈过程中出现问题的知识点进行着重讲解。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自我能动性,让学生在讨论中对各知识点的使用方法融会贯通。教师要在结合企业调研结果和各种企业实例的基础上,制定计算机教材。教材编写要贯彻一体化教学理念,对于原封不动引用其他教材的地方,在参考资料中要作出明确说明。

计算机考试总结范文3

关键词:技工学校 计算机应用 期末考试 题型 内容 基本原则

一、计算机应用课程期末考试试卷题型及现状

由广东经济出版社出版发行,广东省职业技术教研室组编,陈素主编、潘永雄主审的《计算机应用》(2003年2月第1版)多年来被指定为广东省技工学校的计算机基础课必修教材。该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讲述了计算机操作的必备知识:计算机基础知识、病毒防治、中英文录入,以配图等方式分步骤、详细清楚地介绍了Windows2000、Word2000、Excel2000、PowerPoint2000、Internet基础及应用等。按照技工学校相关教学规定,计算机应用课程是技工学校学生的必修课程,采用闭卷考核的方式,由计算机应用课程的科任教师负责设计试卷,同时出一份期末考试A卷和一份期末考试B卷,将A卷用作正考,将B卷用作补考。

在现实的考试活动中,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师针对计算机应用课程出期末考试试卷时,依据平时教学实际,采用与其他公共基础课程不同的考核方式,依托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系统(中级),采用无纸化考试方式,从试题库中调取题目组合试卷,按照相关专业部(系)的具体要求,让考试题目尽可能多地涵盖所学知识点。采用百分制,分为6种题型,如理论题(20分,共20小题,每小题1分)、文件管理题(10分,共5小题,每小题2分)、Word排版题(15分,共2小题,其中第1小题为8分,第2小题为7分)、Word制表题(10分,共为1小题)、Excel操作题(20分,其中初级考试的为4小题,中级考试的为5小题)、网络制作(15分,共为1小题)、PowerPoint操作(10分,共为1小题)。依托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系统(中级),学生与教师在同一个机房,计算机考试系统自动计时,时间一到,系统自动强制性退出,并且给出评分,科任教师即可得出中技生该课程的期末考试卷面成绩,然后依据所在技工学校的“学生课程成绩综合计算办法”,采用期末卷面成绩占课程总成绩60%和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40%的实操要求,进行综合核算,即可得到中技生在计算机应用课程方面的总成绩。

二、导致计算机应用课程期末考试现实情况的相关原因

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师针对计算机应用课程期末考试所出的试卷,依据相关中技生的实际和其专业教学的实际,所出考核题型比较固定,在考核知识点方面却比较灵活。截至目前,已经形成一个比较固定的考核方式。笔者认为,导致计算机应用课程期末考试相关现实情况的相关原因有以下三点:

1.传统考核使科任教师采取选择和坚守的态度

长期以来,计算机应用课程的考核已经形成了由科任教师运用机房设备对中技生进行实践操作考核的传统,由“笔试+机试”的方式慢慢地过渡到全部采用“机试”的方式,不断完善机试的题型和时长,使得计算机应用的考核方式与其他公共基础课程(如语文课程等)、专业基础课程(如机械基础课程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传统的力量是巨大的,若是没有新的理论支撑和重大的过错,势必难以出现较大的创新。因此,笔者认为,在今后一段较长的时期内,计算机应用课程现有的考核方式还会在技工学校得到坚持和贯彻。作为技工学校的科任教师,能做的就是让中技生在平时学得扎实一些、在考核系统中考得好一些罢了。

2.省级计算机统考方式为现有考核方式提供支撑

计算机应用课程的课堂教学面临较大压力,现在社会上的用工需求比较实在,若中技生在计算机操作应用能力方面比较缺乏,其就业竞争力势必略逊于具备计算机操作应用能力的准职场人员。而且,很多省级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求将计算机中级等级证书与中技生的毕业证书进行挂钩。这两种实实在在的压力,迫使技工学校在平时基本上依照社会的实际要求和省级计算机统考方面的考纲来组织针对学生的课堂教学,而在进行课程考核时,也依托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系统(中级)对中技生进行考核,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该课程现有考核方式的现实情况。

3.高效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系统(中级)为现有考核方式提供生命力

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师结合当前中技生的现实情况和其所持有的综合能力,依照省级计算机统考的考核标准,对现在的中技生进行相关考核,帮助学生寻找课程知识点方面的缺点和不足,使其更加清楚地明自身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现状,进而通过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系统(中级),不断地进行改正和操练,使其实际操作能力获得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系统(中级)的运用,也使科任教师提高了工作效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计算机应用科任教师的工作强度,提高了相关的工作效率。

三、设计试卷考核题型和考核内容的基本原则

古人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笔者认为,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师在设计计算机应用课程期末考试试卷时,针对考核题型和考核内容方面的考虑,也适用于这句民谚。结合中技生目前的实际情况,结合技工学校的相关规定,参照笔者本人的一些实践工作经验,笔者认为技工学校计算机应用课程期末考试试卷所涉及的考核题型和考核内容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现实性原则

针对中技生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和操作能力不强的现实,计算机专业教师在确定计算机应用期末考试试卷的考核题型时,应当按照省级统考的要求,结合学校相关专业部(系)的规定,对中技生进行考前练兵。就当前情况来看,笔者认为计算机应用期末考试试卷的考核题型不易做大的变动,但是在题量方面有待商榷,例如多安排一些操作题,以增强中技生的动手能力;注重用理论题题型来考核中技生对计算机应用课程知识点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和辨别能力。

2.科学性原则

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师出计算机应用期末考试试卷,是为了检测一定时期内中技生群体对计算机应用课程所涉及知识点的掌握是否到位,将该门课程的期末考试视为一种检测的工具和手段而已,所以笔者认为,依照题型、题量和考试时长,计算机应用课程期末考试试卷所涉知识点在计算机应用课程全部知识点中所占比例不宜过大,不宜达到100%,占30%~40%比较合理。

3.难易适中原则

计算机考试总结范文4

关键词:民族大专班 计算机应用基础 考试模式 探讨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5C-0067-02

随着公安边防部队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深入,部队各级对干警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部局打赢信息化大会战的环境下,为促进边防部队干部的信息素质提升,推动边防干警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我们结合蒙古族学员及民族干警特点,立足于部队实践应用,改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考试模式,组织修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二、三年级学员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

边防部队院校学员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结业时,组织常规考核并引入标准化的计算机等级考试,体现了教学结束时的测评效果,而作为大专教学过程的一个阶段,起到了总结、评测与促进的作用。但作为考试模式的更多尝试,还有许多值得总结和发展的方面。

首先,公安边防部队院校民族大专班学员作为教学的主体之一,学习能动性一直是制约教学的主要因素。与中学教育相比,大专教育内容多、学制短;与大学教育相比,大专教育又偏向于实践技能,基础知识少、实训内容多。而部队院校学员与这两个教学层次的学生相比,也有很显著的特点,学习基础不够扎实,文化基础层次参差不齐,同时社会经验丰富,世界观、人生观基本成型,有着年轻军人的好胜心和荣誉感,对将来的第一任职充满希望,又缺少切实的学习目标与动力。在原有的教学模式下,学员主观能动性的欠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个别学员看似听得认真,但知识点在脑子里留得少,忘得多,没有思考,没有总结;二是教员指哪打哪,学习过程等待教员一揽子包到底;三是作业讲评后,错了就错了,没有改错纠错的习惯。

在确定学员修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后,课程教学中较早地进行了等级考试的模拟,目的是熟悉考试环境平台,以练促学。在这一过程中,学员先前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惰性有了很大改观,在模拟考试中遇到的问题能主动返回教材回顾与思考,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了较高的主动性。

其次,教员作为教学的另一主体,也有能动机制。建校以来,作为文化基础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从教学内容到课时量有了许多改进,但是教员的教学方式仍习惯于“拉、拽、推”,对学员的学习过程一揽子包到底,用简单的理论考试和脱离实际的上机操作评测学员的学习成绩,机械性地重复教学过程,教学相长得不到体现。

最后,教学过程的成功需要两个主体,教员和学员的良好互动与促进,将计算机等级考试引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评测后,这两个主体的能动性得到了极大的激发,真正促进了教学相长,促使课程教学向科学性、合理性的方向发展,逐步建立起教学过程的良性循环。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边防部队院校各专业学员的共同基础课,随着学校教学任务的调整,该门课程在不断改进与优化,可见其作为一门文化基础课的重要性。而将计算机等级考试引入结业评测产生的对于教学过程和效果的影响是十分突出的,因而,在连续进行了两年这样的尝试后,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思考和实践:

一是建立科学开放的考测机制。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在考评时一直存在一个问题,作为操作实践课的课时量应占总课时量的60%以上,但在期末测评时多数题目“纸上谈兵”,往往上机操作的测评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二是注重实例与情景教学,培养学员学习的自主性。这是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探索和改进的主题。教学不仅仅是简单地将知识“倒”在学员的脑子里,教学目标的实现体现为知识转化为学员的能力,达到学有所用、学用一致。这个过程中,最主要的是培养学员学习的自主性,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情景教学与实例相结合是培养学员学习自主性的有效途径。例如,讲解基本理论之后,首先提出目前部队网络建设这样一个实例,从实例当中一一验证网络概念和基础理论。从部队现有网络划分层次讲网络系统的分类与覆盖范围,从各层的功能讲网络系统的拓扑结构和应用,从网络中视频会议系统和执勤现场监控讲网络信号传输,将章节内容一一印证到部队的各级网络当中。由于学员全都来自部队一线,对部队执勤、执法中网络应用的情况并不陌生,但不明原理,对这样的实例教学既有兴趣,又对所学内容有的放矢,对教学内容有了很好的理解,避免了学员走上任职岗位后面对多个应用系统出现茫然而上不了手的情况。其次,在章节最后作为总结,提出讨论题目:在现有学校网络环境下,如何实现办公文档共享和传输。这是一个简单的命题,但涵盖了网络应用基础整个章节的主要内容,而作为实践操作题目,有多种解决方案。学员们课堂反应十分踊跃,提出的方案有的成熟,有的无法实现,重要的是学员们确实动了脑子,想了问题,迈出了主动学习、探索学习的第一步。

三是针对考试内容,分开教学层次,学有余力的学员参加更高等级的考试,建立奖评机制。指挥学校学员入学前文化基础层次多,差距大,现有社会环境下,计算机的掌握和使用情况也因人而异,较多的学员是仅仅限于中学期间学校教的一些简单知识,操作技能相当薄弱。面对这样的教学对象,必须在把握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在计算机等级考试中,因为等级考试一级的内容基本与我们学历教育的目标内容一致,大部分学员完成这样一个评测就可以胜任第一任职,学有余力的学员可以讲程序设计,鼓励他们参加更高级别的考试,在完成学业的前提下使学员有更好的发展,从而使每个学员在学习过程中都有的放矢,目标明确,更好地调动学习积极性。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采取多样的考核方式,最终目的是培养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学员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了,学习效果也就改善了,对学员走上工作岗位的信息化应用能力也会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我们的教学改革也就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迟春梅,等.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教学与研究,2009,(2).

[2]艾明晶,等.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5,2.

计算机考试总结范文5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发展极其迅速、操作性强、应用广泛的学科,教师在授课过程应该注意做到与时俱进。2013年9月,全国计算机一级等级考试的操作环境已经改为Windows7和Office2010(河北省计算机一级等级考试的操作环境尚未变化),但是我校学生学习的依然是Windowsxp和Office2003,这就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所有操作,并且理解操作的本质,这样,才能从容应对不同操作环境下的一级等级考试。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以讲解操作方法为重点,而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所有的操作过程。

另外,在办公软件Office2003的讲授过程中,可以给学生设置操作情境,然后引导学生自己探寻具体的操作步骤。例如,在讲解Word中表格的操作时,可以先给出一个特殊形式的课程表,教师提示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注意使用表格菜单以及表格和边框的工具栏,然后让学生自己根据图片做表,这样,学生在自己创建表格和编辑表格的过程中就会发现很多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系统地讲授,学生就会带着问题学习,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与传统纸质媒介考试不同,计算机考试都是上机完成,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在每部分内容结束后给学生布置一次模拟考试,很多细小的问题就会在考试中暴露出来。模拟考试除了可以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而避免在计算机一级等级考试中出现类似情况,还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操作要领,提高学生的过级率。

2结合计算机二级等级考试,探索计算机语言课程教学

C语言是计算机语言中一种常用的程序设计语言,同时具备了高级语言和低级语言的特征。因此,我校采用C语言程序设计作为计算机语言课程的授课内容,授课对象是临床专业的本科学生,授课内容以C语言程序设计中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和循环结构为主线,讲授学时为36学时。但在授课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这门课程不重视,部分已经在授课前上过C语言学习班,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2.1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正式授课前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学习本门课程的目的,不仅是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方法、学习思想,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把授课重心由内容向思想、方法转化。在授课过程中应改变传统的授课模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渗透理论知识。例如,在讲授选择结构时,先让学生思考一件自己在生活中很难做决定的事情,然后让学生把自己处理这类事情的思想过程写下来,最后再利用C语句把学生的思维转化为计算机的思维,在转化的过程中,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教师再讲解理论知识。这样,学生面对的就是新问题,学生不但因此提高了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对理论知识的记忆也会更加深刻。

2.2将计算机语言与计算机应用基础两门课程整合为一门课程的两个阶段

医学院校的计算机课程是医学生的基础课,学生最终要通过计算机一级、二级等级考试,计算机语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两门课程应当整合为一门课程,可将整合后的课程命名为“计算机应用”,在大学一年级分成两个阶段进行讲授。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第一阶段的学习内容,授课时间可由原来的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延长到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的3月份左右(3月份进行计算机一级等级考试);计算机语言作为第二阶段的学习内容,授课时间可放在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计算机一级等级考试之后。这种课程设置的优势在于:

2.2.1学生对于计算机的学习更有连贯性:学生在学习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内容之后,马上学习计算机语言,可以保持学习的连贯性,让学生对计算机知识有整体的感受,这样的课程设置也更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先讲基础再讲应用,基础为应用做铺垫。

2.2.2有利于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在目前的课程设置中,即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大学一年级的第二学期开设,计算机语言在大学二年级的第二学期开设,学生由于急于参加等级考试,就会抽出课余时间报名参加学习班学习C语言,这样学生既浪费了时间又浪费了精力。如果改变现有的课程设置,改为整合课程授课,学生在参加计算机一级等级考试时就会得心应手;而一年级第二学期剩下的时间学生可以继续学习第二阶段的计算机语言课程,这样,学生在大学二年级的第一学期就可以参加全国计算机二级等级考试。这种课程设置,既能给学生学习专业课提供必要的计算机基础,又能让学生充分利用后面的时间学习专业课程。

3总结

计算机考试总结范文6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 基础部, 辽宁 大连 116018)

摘 要:针对目前公共计算机课程成绩考核与评价方法中存在的弊端,把公共计算机课程成绩评价与标准分制度有机结合,应用数理统计学理论与方法,深入探讨计算标准分时应该考虑的各种因素及具体实施措施,提出适合公共计算机课程的标准化成绩评价算法,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尽量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效果,形成客观公平的考核评价模式。

关键词 :平时成绩;标准分;评价方法;算法

第一作者简介:徐东,男,讲师,研究方向为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计算机教育,xudong_1992@163.com。

0 引 言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高等院校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以便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和毕业生素质。在教育改革中,要大力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与考核,这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可以产生积极作用。

高校的公共计算机课程属于多专业、多班次、分散师资的通识基础教育,现行成绩评价方法与新的人才培养需求不相适应,存在诸多不利因素。如何既能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实施有效监控,又能统一标准,实现对学生成绩客观、公平、公正、公开的评价,是目前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1 课程成绩评价策略现状分析

现代教育评价强调定性与定量的结合。目前,世界通用的两种考核评分制度一是原始分制度,二是标准分制度。标准分制度是世界公认的、各国广泛采用的比较科学的考试成绩评价方式,其主要着眼于团体中考生个体成绩的区分,目的在于将个人考试的成绩与他人作比较,明确个体在团体中的位置,以便对考生进行层次划分、排序[1-2]。

目前流行的标准分算法大多直接建立在单次考试原始分基础之上,对于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占比较大的情况,如果平时成绩的评价标准不统一,随意性大,作为基础的原始分不够公平和客观,则这种标准分方法的有效性也会大打折扣。

1.1 任课教师的个性化差异会影响平时成绩评定

公共计算机课程覆盖面广,开课专业和授课教师多,学生基础各异,水平参差不齐。对于同一门课,不同的教师在平时成绩的评判标准上会有个性化差异,有的教师标准严格,有的则相对宽松,这种人为因素的存在使得平时成绩不能完全反映在统一考核标准下学生真实的学习效果。

1.2 阶段性测试的有效性会影响平时成绩评定

期中考试和阶段测验时,监考的标准通常可能比期末考试宽松,学生在考试过程中的诚信度、考试成绩的真实性会因此受到影响,从而也影响了评价结果的客观和公平。

1.3 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比例太小

现行课程成绩评价体系中,平时成绩大多只占总成绩的20%以下,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80%以上,平时成绩所占比例太小,对实施标准化评价不利。

1.4 成绩分布的不合理性对成绩评价的影响

通常,平时成绩普遍偏高,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在给定学生平时成绩时,没有科学划定学生成绩分布,合理的成绩分析曲线应该是符合正态分布的。如果使单个班次内的单科成绩分析曲线达到正态分布标准,则要求任课教师在给定学生平时成绩时把握一定的宏观性。

2 基于标准分的平时成绩评价方案

为了解决平时成绩客观性、公平性的问题,笔者所在团队进行了多年探索,通过相关任课教师在计算机软件类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找到了一种适合公共计算机课程的成绩评价办法,这种方法采用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先分离再统筹的方式。平时成绩可以监控学生各阶段的学习效果,应该在总成绩中占有更大的比重,与此对应,更重要的是要推进平时成绩评定的标准化,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平时成绩评定的客观性、公平性。期末考试在相同时间,全院集中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进行,这种组织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成绩取得的客观、公平,对考试成绩一般只需做分数的正态化修正,但由于单次考试的成绩存在偶然性,不足以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业水平,必须将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进行有机结合以修正这些误差。

平时成绩的标准化修正依据经正态化修正后的期末考试成绩曲线完成,尽量将每个学生的学习成绩误差率降至最低。经过实践验证,本方法基本达到既定要求,较公正、客观地反映了学生的公共计算机课程学业水平。

2.1 期末总成绩评定标准

公共计算机课程大多具有理论加实践的特性,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理想的比例设置为5:5是合理的,考虑到成绩评定改革应稳中求进,教师在实施方案中可设置为3:7的比例,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均以标准分体现。其中,笔试使用网络题库随机抽题,网络题库中的试题类型已经过多年实践检验,试题难度、知识点分布、题量等均能达到考核要求且试题逐年更新,保证实效性。期末考试成绩按70%的比例记录并进行正态化修正,再加上30%的平时成绩标准分,作为学生的期末总成绩。

2.2 平时成绩各子环节

以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平时成绩包括期中考试成绩、两次阶段性测试成绩、随堂作业成绩、课堂表现成绩、上机实验成绩。其中,期中考试采取集中闭卷形式,占总成绩的10%;阶段性测试成绩占5%,由任课教师组织;平时作业成绩、课堂表现成绩、上机实验成绩各占5%,以上各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30%。

2.3 标准化的计算机课程成绩评价公平性原则

为最大限度地体现成绩评定的公平性,教师在平时成绩评定时应主要把握成绩评定的阶段和原则。

1)任课教师个人给定平时成绩阶段。

(1)教师以原始分记录学生平时成绩。

(2)在授课任务分配中做到同一教师承担的同一门课程的学生来自不同院系、专业,这样做是因为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态度、认知水平等方面会存在差异,教师在成绩评定的过程中会看到这种差异,不容易形成惯性,从而使平时成绩的评定更客观、公平。

(3)作业收缴次数、上机实验和课堂表现的考核次数及给分标准可在教研室的指导下由任课教师自行确定,最终按指定比例计入期末总成绩。

2)教学小组综合评定阶段。

该阶段的目的有两个,一要确定班次间的差异程度;二要确定班次内的成绩分布特性,给出每名学生的平时成绩标准分。

(1)教学小组首先根据学生的期末考试(笔试)成绩获得正态分布函数的方差与平均值,然后根据此函数对期末考试成绩进行正态化修正,得到具有可比性的标准化期末考试成绩。

(2)认真核对全部期末考试标准分,再按班生成班级内部的正态分布曲线,下发给各任课教师,作为该班次的平时成绩分布曲线标准,初步确定班次内部的优秀、一般、及格、不及格的比例,各任课教师在计算完成后上报教学小组。

(3)教学小组研讨班次间差异程度,集体决定每个班次的最高成绩及不及格率等;以1个教学队由3个教学班组成为例,为同一教师分配分属于不同教学队的授课任务。授课教师根据授课时发现的实际问题,给出各班次间的差异程度,通过集体研讨确定教学队之间的实际表现差异程度并排序,确定每个教学班中的最高分,修正各班次平时成绩的正态分布曲线,减少主观因素对成绩评定的影响,最终确定每名学生的平时成绩标准分。

3)合并期末总成绩。

按平时标准分成绩占30%、期末闭卷考试标准分成绩占70%的比例原则进行带权相加,相加后按T=75+αZ方式再次修正各学生的标准分,将修正后的标准分合并记入学生的总成绩,完成成绩评价。

3 评价体系结构算法

3.1 用于计算标准分的公式

以C语言课程为例,设共有n个考生参加期末考试(通常将0分考生、缺考考生同等对待,不计入考试人数)。

已知:参加考试人数为n,每个考生的原始分(卷面得分)Xi ( i = 1, 2, , n 。Xi是第i个考生的得分),则标准分数(Z分数)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是全部考生原始分的平均值(即μ),σ是标准差。

通过上面公式,将标准差σ及平均分(即μ)带入以下公式,可获得标准的正态分布函数,计算其相对应的概率密度。

在标准正态分布函数基础上,利用下面积分公式求得各区间面积,即计算各分数段区间分布。

,m<n且m , n均小于等于x的最大值 。 (4)

根据式(1)中的Z 分数,做以下变换,可以获得具有实际意义的标准分y :

y = αZ+β (5)

其中, y为实际标准分,α、β均为常数,根据需要取值,如α取12、β取60,我们就得到了平均分为60、标准差是12的标准分数。

在计算总成绩时,使用下面公式:

T = A×30% + B×70% (6)

3.2 算法原理与过程

1)计算期末考试成绩的标准分。

(1)利用式(2)获得全部考生原始分的标准差σ及平均分(即μ)。

(2)利用式(1)获得全部考生的标准分数(Z分数)。Z分数是原始分数与平均分之差除以原始分数的标准差所得的商,无单位。如果原始分数大于平均分,则Z值为正;小于则Z值为负;如果原始分数等于平均分则Z值为零[3]。

计算获得的Z标准分一般都有小数位,而且可能出现负值,为了方便实际应用,还要对Z分数进行线性变换:根据式(2)中求得的标准差σ及平均分(即μ)和变换的式(5)确定每名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标准分,并记录及存档。

经过以上步骤后获得的期末考试成绩标准分分布函数将作为平时成绩的标准化修正依据。

2)确定各班次内部概率分布函数。

一个教学班一般有30人左右,从统计学角度看,个别学生的突发情况对全班总体学业成绩影响不大。式(1)中确定每名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标准分,根据式(2),在各任课班次内部确定局部标准差σ及平均分(即μ),再次生成班级内的正态分布概率密度函数(式(3)),以此函数作为班级内部的平时成绩正态分布曲线图。事实证明,该方法可以较为客观地体现各班次间的差异程度。

3)初步确定各班次内部各分数等级比例。

根据式(2)中确定的各班次内部平时成绩正态分布曲线函数,利用积分式(4),计算[0,60)、[60,75)、[75,90)、[90,100]各分数段在相对应概率密度函数上的面积,即获得各分数段的人数比例,以此作为基本参考比例,尤其是不及格人数和比例,将结果上报教学小组。

4)教学小组集中讨论,确定各班次内部概率分布函数。

由于平时成绩在评定和记录时会受到教师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为尽量避免因此造成的不公平现象,对教师上报的平时成绩分布曲线用相关公式进行调整和修正,通常以调整μ值修正该班次的平时成绩平均分,调整标准差σ修正各分数段人数比例。

5)分别计算各学生平时成绩的标准分。

用上一步骤获得的修正后的μ和σ为各班计算平时成绩标准分的基准参数,利用式(5)获得每名学生的平时成绩标准分并记录归档。

6)确定学生的总分标准分。

(1)根据式(6)计算每名学生的综合分,其中A 为平时成绩标准分,B为期末考试成绩标准分。公式中默认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的标准分均以百分制计算。

(2)用式(5)计算总成绩的标准分。

在公共计算机课程成绩评价过程中,通常β取值75,α取值9或10,这更加符合此类课程评分中的传统习惯且可计算性及正态分布性均很强,这是我们所希望的理想结果。

4 应用实例与分析

一次难度适中、组织严密、可信度高的考试中,学生成绩应接近正态分布。通常如果学生的成绩分布曲线符合正态分布要求,则说明本次考试基本达到了教学要求;如果考试成绩呈现正偏态或负偏态分布,则说明考题总体难度偏低或偏高,不利于综合评价,需要进行正态化修正。

在笔者讨论的方案实施中,期末考试成绩标准分是在原始分数基础上,通过计算原始分数的标准差σ及平均分 (即μ)获得的,使用这些数据一是可以真实反映各教学班次间的差异,二是可以减少在计算总成绩标准分时出现计算误差。

按文中方法计算求得的平时成绩标准分见表1。为简单起见,只列出一个教学班次的部分学生平时成绩标准分,该分数客观地反映了学生的过程学习状态。

如上文所述,计算总成绩时, β值取为75分,各分数段分布情况见表2。从计算结果看,转换后的标准分更符合标准的正态分布,并且可以通过不同的α值调整优秀率、不及格率等不同分数段的分布,更有利于课程成绩评价。

5 结 语

基于标准分的公共计算机课程成绩评价方法在实现了对学生学习过程有效监控的同时,使学习成绩的评定能比较客观地反映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班级内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真实表现,更好地体现了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对提高学生的信息化综合能力素质起到积极作用。今后,我们还会在对该评价方法进一步完善的同时,探索其在其他相关课程成绩评价中的调整和应用实践。

参考文献:

[1] 熊茂芳. 课堂教学评价数据标准分处理的探讨[J]. 现代教育科学, 2003(6): 95-97.

[2] 翁洁静. 标准分制度在成绩统计过程中的应用[J].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4): 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