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营养学论文范例6篇

运动营养学论文

运动营养学论文范文1

关键词:运动;营养;健康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5-061-02

一、运动与营养的关系

运动与营养都是维持人体健康和提高运动能力的重要因素,运动促进健康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而合理的营养又是维持健康和持续运动的物质保障。人体大约共有60万亿个细胞,每天约有1/100的细胞需要更新,使人体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也就是说人体是由化学物质构成的,归根结底是由化学元素结合而成的。而且促使生理机能运行的许多物质也都是由化学元素结合而成的产物。不言而喻,这些产物的原料都来着食物。因此,要使身体结构得道充分的发育,要使生理机能得道充分运行,就必须由食物供给充足、合理比例的营养。

所谓营养,就是指机体摄取、消化、吸收和利用食物中的养料以维持生命活动的生物学过程。营养是构成机体组织的物质基础,体育运动则可促进人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并增强人体机能的作用。合理营养与科学运动相结合,可有效地促进身体健康发育,明显提高健康水平和运动能力。所以,要想使体育运动获得良好发展,必须有适当的营养保证。近年来,随着体育科学的发展,人们对运动与营养素有了深入的研究。在一些发达国家,已将运动员营养与运动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以提高运动成绩。运动与营养素的关系在体育科学中的地位将日益重要。在群众体育中,体育运动与合理营养的结合在增强人民体质和健康水平中的作用也日益突出。合理营养和适量运动对防治一些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如冠状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肥胖症、骨质疏松等都是有效的。同时,也只有在合理营养的前提下,体育锻炼才能达到增强体质和增进健康的目的。同时,营养手段也是运动后恢复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合理的营养可以显著提高运动员的机能状况;营养不合理,将会导致机体生理功能紊乱,运动能力下降,甚至产生疾病和创伤。

二、运动与健康的关系

运动与健康的关系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自从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提出了“生命在于运动”这句响彻世纪的运动格言之后,关于运动是否有利于生命健康问题,一直是人们热衷讨论的问题之一。被西方尊为“医学之父”的古希腊著名医生希波克拉底也说过:“阳光、空气、水和运动是生命和健康的源泉。”这说明运动对于生命健康来说如同空气、阳光、水一样重要。规律的体育活动加合理的营养是获得健康的最重要的保证,因为人的健康10%~15%取决于医疗保健;15%~20%来自于遗传;20%~25%依赖于环境,而生活方式和条件则占了50%~55%。因此,我们要运动,更要强调“生命在于科学的运动”,如果运动不科学,将会对人体的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运动也是自然界一切动物的生存之道、健康长寿之道,同样,人也是如此,经常参加体

育运动锻炼的人,寿命可能会更长久,更健康。古人也有“动则不衰”之说,只有活动起来,才能很好地保养生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合理运动对于健康有很好的促进功能:如运动可以增强脾胃功能;运动能提高心脏健康功能;运动能增强肾功能;运动使人精神愉快等,特别是运动能增强肺通气功能,有研究表明,经常锻炼的人,胸围呼吸差能达到9-16厘米,而很少锻炼的人,胸围呼吸差只有5-8厘米;一般成年男子的肺活量是3500毫升左右,常锻炼的人,由于肺脏弹性大大增加,呼吸肌力量也增大,故肺活量比常人大1000毫升左右。此外,运动又可使呼吸加深,提高呼吸效率,经常锻炼的人每分钟可减为8-12次,而一般人为12-16次,呼吸变慢的好处在于能使呼吸肌有较多的休息时间。一般人由于呼吸浅,每次呼吸量只有300毫升左右,而运动员则可达600毫升。还有,经常运动锻炼,又可增强卫外功能,适应气候变化,从而有助于预防呼吸道疾病发生。

总之,适量运动对健康是有益的,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尤其是到大自然中去活动,可以改善大脑供血和供氧情况,促使大脑皮质兴奋性增强,使人的头脑清醒、思维敏捷。同时也通过人体的运动,促使肌肉不停地做出收缩和放松反应,从而实现对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机能的锻炼,促使人的反应灵敏度、灵活性得到改善,同时也改善神经系统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和运动系统等器官系统的调节功能,有效地增强人体免疫功能、防治疾病和增进健康。

三、营养与健康的关系

健康是一个具有强烈时代特征的综合概念。人们对健康的认识随着历史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从神灵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WHO从1947年开始,先后5次对健康概念进行修正,直到1985年WHO提出健康的新概念:健康是指除了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外,还要加上道德健康,只有这四个方面的健康才算是完全的健康。这是最新的最具有权威性的关于健康的概念,因此,健康是一个动态的适应性过程,意味着不断适应变动不止的生物和社会环境。

在自然界里边,也同样存在合理营养与健康的问题。就拿植物来说,风调雨顺的自然环境,就是它们的合理营养素,在那样的环境中,植物才能健康成长;否则,植物要是生长在盐碱地、水分胁迫等环境中,则植物的健康成长就受到威胁;同样对于动物界来说,衣食无忧的安逸环境就是顺境,是有利于动物生长的有利环境,而大运动量训练,导致动物内环境的改变等状况就属于逆境,不利于它们的生长,此时就需要改变这种逆境,配合合理的营养,来保证健康成长。

有研究表明,几乎一切非传染性慢性疾病,如肥胖、高血压、心脏病、脑血管意外、糖尿病、骨质疏松症以及肿瘤等,都可以从营养学上找到病因并采取预防措施。以肥胖为例,近年来我国18~45岁的人群中肥胖者占20%左右,肥胖在中国已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主要危害之一。近年来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邀请了8个国家16位著名肿瘤学、营养学、流行病学专家,综合研究了世界4500项有关饮食与癌症预防的最新领先科研成果,在广泛科学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提出,癌症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通过科学饮食能减少300~400万癌症病人。这些疾病的防治也是我们在21世纪将要面临的巨大挑战,合理营养更是人们获得并维护健康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四、结论

总之,我运动、我营养都是为了我的健康服务的,适量运动加上合理营养是维护身体良好发育、维护健康重要因素,任何层次的人的健康来自于良好的营养加有规律运动的生活方式。只要坚持这一准则,生命才更完美,身心更健康。拥有健康,人生才有意义,拥有健康才能合理运动,才能更好地选择营养素,更自信地面对生活。因此,“我运动、我营养、我健康”应该成为我们新时代健康的响亮口号。

参考文献:

[1] 王瑞.重视体育运动 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J].学苑教育,2011(6):59-61.

[2] 王旭瑞.浅谈体育运动与健康的关系[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7(13):114-115.

运动营养学论文范文2

摘 要 目的:为了解陕西省普通高校女子篮球运动员的膳食营养与身体成分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BOD POD体成分测量仪测定运动员体成分。结果:普通高校女子篮球运动员膳食中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均摄入不足,此结果应与学生运动员平时营养成分吸收差有直接关系。结论:陕西省普通高校女子篮球运动员的体脂百分比普遍偏高,但运动员每日热能摄入并未达到推荐值,教练员应注意将膳食营养调查与调配和每日能量消耗结合起来,根据不同训练目标和运动员的年龄发育特点进行科学调整,以达到科学训练、提高成绩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 普通高校 篮球 膳食营养 身体成分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篮球队女队员12名,平均年龄20.50±2.30岁。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运动员基本情况(n=12)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调研

通过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查阅、整理与本研究有关的国内外文献资料。

2.实验测试

(1)体成分测量:利用BOD POD体成分测量仪测定运动员体成分。测量时,研究对象仅穿游泳衣,赤足。首先称量体重(精确到0.01Kg)和身高(精确到1cm),然后在测试舱内测试实验对象体积及肺活量,根据体重和体积计算体密度,再根据Siri公式计算瘦体重及体脂含量。

(2)膳食调查:利用24小时回顾法与食物称重相结合的方法,调查运动员连续3天的食物摄入量,利用《食物成分表》计算能量和膳食营养素摄入量、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物供能比,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量。

(3)体格检查:身高、体重、体质指数、腰围、臀围、腰臀比等营养状况。

3.数据分析

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问卷和体成分数据的录入并进行统计学的相关分析。

二、结果

(一)篮球队女队员平均每日三大营养素和总热量摄入情况

队员每日总热量的摄入量仅达到推荐量的58.8%。三大营养素的摄入量均明显低于推荐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分别仅为推荐量的58.7%、57.3%和45.1%。三大营养素中,蛋白质供能比稍高,碳水化合物、脂肪供能比适宜。

(二)篮球队女队员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情况

队员每日维生素的摄入中,只有尼克酸的摄入量超出推荐值标准,维生素A、B1、B2、E、D的摄入量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供给不足。膳食中钙、锌、镁、硒的摄入量不足或偏低,其中钙的摄入量不足推荐量的50%;钠的摄入量符合供给量标准;铁的摄入量超出供给量标准。

三、讨论

(一)关于女运动员的膳食热量

女子篮球队员每日总热量的摄入平均仅为推荐量的58.8%,理论上讲,队员处于较严重的能量负平衡状态,但运动员各项身体发育状况指标正常针对运动员训练及膳食营养状况,应少量多餐地给运动员提供膳食营养,使运动员既能得到必需的营养又能及时消耗。

(二)关于篮球女子运动员的膳食营养结构

在三大营养素摄入方面,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均摄入不足,此结果应与运动员控体重有直接关系。膳食中蛋白质供能比稍高,与篮球项目要求肌肉有较大的力量和爆发力,热能消耗较大的运动特点相符合,脂肪供能比适宜,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偏低。维生素摄入不足主要与膳食搭配不合理有关,应增加富含多种维生素的蔬菜、水果等食物的供给量。

四、结论与建议

(一)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篮球队各组别女队员每日总热量与三大热源营养素摄入不足,维生素A、B1、B2、E、D与钙、锌、镁、硒等矿物质摄入不足。建议由教练员对运动员进行膳食干预指导,提高膳食质量,增加奶制品、海产品、深色蔬菜和新鲜水果,在适当增加运动员每日热能摄入量的基础上进行营养餐的合理调配。

(二)篮球队女队员中,身体成分特征为:肌肉发达,但体脂含量亦高,瘦体重绝对含量高,相对含量低。瘦体重因其与绝对力量成正比且遗传度较高,应作为运动员科学选材的重要指标予以重视。

(三)篮球队各组别女队员的体脂百分比普遍偏高,但运动员每日热能摄入并未达到推荐值,教练员应注意将膳食营养调查与调配和每日能量消耗结合起来,根据不同训练目标和运动员的年龄发育特点进行科学调整,以达到科学训练、提高成绩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Forbes, GB. Body composition. In: Ziegler, E. E., Filer, L.J. Present knowledge in nutrition, Seventh edition. ILSI Press,Washington,DC.1996,7-12.

运动营养学论文范文3

【关键词】 汽车运营 管理课程 实践能力 案例教学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的急剧膨胀,学生就业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毕业生的适应能力已成为当今社会用人单位的首选条件。为了提升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及实践能力,适应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要,必须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必须让学生亲身体验管理问题,从而提高实践能力。因此从实践性思维过程出发, 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管理技能以及设计开发能力,建立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教学管理模式是汽车运营管理课程教学研究的主要问题。

 1.生产汽车运营课程的特点

 《汽车运营管理》也叫“生产运作管理”,是管理科学的重要分支,是工商管理专业、物流管理专业、会计专业、汽车运营管理专业、人力资源专业、物流管理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内容涉及生产运作战略的制定,生产运作系统的设计与运行管理等,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学科。通过系统学习,最终让学生了解生产与运作管理的基本内容和实务,较全面地掌握生产与运作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和使用生产系统的设计与分析工具,对生产与运作管理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设计或改善方案,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 2.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汽车运营管理”这门专业基础课一直是教学的难点,学生在学习这门课时普遍认为枯燥、抽象、难学,在这种情形下学生学习“汽车运营”课程的积极性不高,教师的教学效果也不好,教学目标的实现大打折扣。分析造成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环节。使得实际教学同企业实际操作的结合存在很多脱节,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2.1 教育教学角度

 一方面目前的汽车运营管理基本上是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 这种授课方式仍是灌输式的,往往互动性差,学生只能机械的去接受,不能及时进行信息沟通。 即使增加了案例教学,也常常是就事论事的,就企业某一方面成功或失败的事例进行分析,仍然无法系统的给学生以感性认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的教学情境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许多高校教师是从学校毕业的全日制研究生,没有企事业单位的工作经历,本身缺乏实际运作经验,在授课过程中很难把生产汽车运营管理的各个环节、计划控制、生产管理模式等与企业的实际运作结合起来进行深入的探讨, 师生交流和互动性比较差,因而很难产生好的教学效果。

 2.2 学生学角度

 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和社会观察力,对管理问题独立思考不足。加之教材内容又多是理论介绍,既抽象又乏味,缺乏感性认识的学生不能将理论知识和现实的企业生产汽车运营体系结合起来,随之对学习失去兴趣;再者汽车运营管理课程教材的各章节之间内容孤立,并且质量管理、项目管理、供应链管理等章节与相关课程有重复。而汽车运营管理又是这些课程的后续课程,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原因之一。

 2.3 课程设计角度

 汽车运营管理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实践环节是教学环节当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目前生产汽车运营管理课程设计侧重于理论和方法,对于实践环节设计比较缺乏。偏重理论的教学使得学生使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运用实践操作,没有实习场所印证其所学的理论,从而不能将其运用于企业的实际,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因此,学生毕业后对企业汽车运营的内容、过程依然模糊不清, 没有掌握企业真正需求的技能,导致学生走向社会时,面对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难以学以致用,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

 3.面向实践的汽车运营管理课程教学模式

 培养具有独立思考、开拓创新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是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对于这门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也无法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创造能力。针对汽车运营管理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分别从课堂教学、实践环节设计、教师培养三个层面进行探索。

 3.1 运用多种策略,促进课堂教学效果

 一是教材的选取要分层次,要有针对性。汽车运营管理课程的教材在种类、编排体例及课本内容上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局面,教师应以学生的“接受”程度为衡量标准,选择真正符合本地区、本学校学生层次和特点的教材。

 3.2 教学内容提炼和选择

 汽车运营管理课程是专业基础课,授课对象通常包括不同专业和不同层次的学生,如何融入各个不同专业知识结构、能力解构,也就是说如何与前续课程和后续课程衔接是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专业教师需要针对不同的专业和层次在授课内容上有所调整和侧重,比如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由于学生在前面已经学过项目管理课程,在生产汽车运营管理课程相应章节讲解中就要适当简略;对于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供应链管理这一章节略讲或不讲。

 4.采用多种手段提高教师素质

 缺乏从事企业管理实践经验是教师在教学中缺乏案例教学或案例教学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提高《汽车运营管理》实践效果的关键是要有一支既熟悉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又懂实践的教师队伍。高校要达到实践教学目的,师资的培养模式极为重要,要加强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就要组织培训,使教师的自我学习与教学改革进程保持同步。一方面要根据自身的学术研究能力,积极开展和加强深层次的汽车运营管理理论研究,使理论研究领先于实践,以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强生产运作的实践能力,如组织教师深入到企业实践中进行专业对岗的挂职锻炼。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要让每位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去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在丰富实践经验的同时,运用自己丰富的理论知识给企业解决一些具体的生产汽车运营问题。或者组织到企业进行调研,每年至少要有两个月时间到企业做调查,或鼓励与企业进行横向课题的研究等途径,从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从而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总之,“汽车运营管理”课程是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作为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其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明显的弊端。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传统的教学方法重理论轻实践。为社会培养合格、急需的人才是高等教育办学发展的源动力,也是其最终发展目标。本文提出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设计、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进行教学模式的改进,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 参考文献

运动营养学论文范文4

(辽宁省军事航海运动学校,辽宁 大连 116000)

【摘要】竞技体育界常用的一个理论就是“无疲劳的训练是无效的” ,随之就产生了一个新问题——高强度训练后的疲劳如何尽快消除。虽然可以运用的方法有很多,但其中的手段之一营养恢复则是极为重要的,甚至说是不可或缺的。本文结合了激流回旋项目代谢特点及运动营养学相关理论,分别从营养恢复的概念意义、青少年激流回旋运动员的营养恢复原理及手段和运用运动营养恢复手段需要注意的问题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对青少年激流回旋运动员在训练期和比赛期的营养与补充问题相关进行研究讨论,旨在为一线的激流回旋项目的教练员和运动员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 青少年;激流回旋;营养恢复

0 前言

激流回旋项目充满激情,是典型的技巧及体能相结合的项目,它没有统一的赛道,因此在不同赛道、不同的水门组合、不同的水流条件下其所能达到的成绩也是不同的,大部分赛道单轮时间会在90秒-110秒之间。由于变幻莫测的水流变化,使得比赛成绩往往取决于临场高水平的发挥,因此激流回旋项目对于运动员心理能力和身体控制能力都要求相当高,这也就预示着激流回旋项目的体能消耗相比于一般的项目要大得多。激流回旋项目在我国开展的时间十余载,虽然在发展上取得了一定进步,但相比于世界高水平还是有着不小的差距。例如目前我国激流回旋项目科学化训练体系未完全构建而成,在现阶段教练员和运动员将更多的精力都放在技能及体能上,忽视了很多其他重要的辅助手段,例如营养恢复。其实现代训练学强调,合理的营养恢复是训练工作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运动员大强度、大运动量训练的基础保障。另外青少年正处在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大量的训练能量消耗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补充也会对其身体造成一定的伤害,因此我们说合理的营养补充恢复对于青少年激流回旋运动员显得十分必要。

1 营养恢复的概念、意义

营养恢复是指在规定要求内(兴奋剂检测),人为的利用一些科学有效的营养手段,对运动员在大负荷运动后进行营养补充以达到快速恢复目的的方法。营养恢复的最终目标是帮助运动员发挥出最佳机能潜力,表现出最佳竞技状态[1]。训练和比赛中大量的营养物质被消耗利用,营养物质在训练和比赛中被消耗是造成机体疲劳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不在训练后及时补充恢复,机体的疲劳就无法及时消除。如果运动员在这种没有完全恢复的状态下继续训练,就很容易出现身体机能下降,发生运动损伤的风险也大大增加。根据能量消耗的机理分析,在训练中消耗的肌糖原需要快速地再合成,疲劳导致损伤的细胞需要快速的修复和更新,这些都需要营养的补充支持。机体在同样强度训练后,在没有营养补充支持的情况下,恢复时间可能超过24小时甚至更长,而在合理营养补充支持下,机体恢复的时间将大大缩短。同时运动员在下次训练中所能承受的强度和负荷量也会随之提高,训练效果更为明显。所以说营养恢复是训练后恢复的重要手段,保证了整个训练计划实施的完整性、连贯性[2]。

2 青少年激流回旋运动员的营养恢复原理及手段

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素有蛋白质、脂类、糖类、维生素、水和无机盐(矿物质)6类。随着包括激流回旋在内的竞技体育竞争的愈发激烈,运动员要想取得优异成绩,其训练也在不断加大强度和负荷量,各种人体极限纪录也在不断地被刷新。如此大的能量消耗通过什么方法和手段才能让其得到快速恢复,从而保证训练和比赛的完整性和连贯性呢?营养恢复作为一个强有力的恢复手段越来越受到广大体育工作者的重视[3]。运动员的后天能力主要受遗传因素和训练因素的影响,同时营养手段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运动的特点就是消耗,而营养的特点就是补充,营养补充的目的是促进机体恢复,消除运动中产生的疲劳,它们本身就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尤其青少年运动员,他们正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阶段,本身对营养的需求就比较大,加之高负荷的训练,因此在制定营养恢复措施时就应该要根据青少年运动员的体质情况和激流回旋这一专项特点进行[4]。

2.1 训练阶段的营养补充恢复

激流回旋项目运动员的日常训练营养补充基本分为两个方向:一是合理的膳食营养,三餐的合理配比应该为早餐:午餐:晚餐=3:4:3,营养成分的合理分配大致为碳水化合物:果蔬:脂肪:蛋白质=4:4:1:1。碳水化合物的摄取主要依靠主食,粗粮和细粮皆可[5]。维生素的摄取主要依靠水果和蔬菜。脂肪和蛋白质的摄取主要依靠鱼、牛肉、禽类和豆类;二是科学的药物营养补充,因为激流回旋项目需要大量的能量,单纯依靠膳食营养补充不足以快速恢复机体的损耗。因此训练后除了膳食营养外,必须要有相应的药物营养手段作为辅助,例如磷酸果糖、氨基酸及各种补剂等[6]。

2.2 比赛阶段的营养补充恢复

激流回旋项目其特点是比赛时间短,体能消耗大,导致比赛中发生疲劳和能力下降的因素包括:糖原消耗、水的丢失、乳酸堆积及电解质紊乱等等。因此在比赛期间应及时给运动员补充一些特别需要的营养素,例如:运动饮料、无机盐、维生素及少许的碳水化合物;提高运动能力的营养品;调解中枢神经疲劳及睡眠的营养品等,用以促进体能快速恢复[7]。

赛后的营养恢复主要以早期补糖为主,在赛后可以适时的补充一些磷酸果糖,最佳的补糖时间是运动后即刻或者2小时之内[8]。

3 运用营养恢复手段需要注意的问题

3.1 运用营养恢复手段要遵循训练学规律

教练员或者科研人员在运用营养手段对青少年运动员进行恢复时,要遵循训练学的原则及规律,充分利用各营养素之间的搭配,发挥出1+1>2的最大功效。另外要尽量做到针对每个个体的具体情况做出合理安排,例如身体状态、指标水平等,做到有的放矢,坚持营养补充与技能监控相结合[9]。

3.2 营养恢复要科学化

由于激流回旋不同于一般的静水项目,青少年也从根本上有异于成人,因此营养补充恢复的方式方法也需要根据其专项及年龄特点科学合理的安排。教练员或者科研保障人员应该制定出科学详细的运动员营养补充计划,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做到透明公示,这样可以使运动员更加明确自己当前的状况,会更主动地配合队里的安排,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0]。

参考文献

[1]冯美云.运动员的特殊营养补充[C]//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体育科学分会场论文摘要汇编.2005.

[2]张磊,张光.对激流回旋运动营养恢复的探讨[J].企业家天地,2009(02).

[3]叶海佳.花样游泳运动员训练后的营养恢复[J].今日科苑,2010(06).

[4]曹永良,张磊,黄志强.对激流回旋运动员营养恢复的探讨[J].四川体育科学,2009(03).

[5]曹强军,吝娜.皮划艇项目供能的特征及其营养的补充[J].体育科技文献通,2008(12).

[6]宋永范,彭雪涵,林黛茜.不同项目运动员营养补充特点(下转第295页)(上接第217页)研究综述[J].福建体育科技,2012(06).

[7]付明,张国钢.运动疲劳后的营养补充[J].科教文汇,2010(02).

[8]王竹影.1,6-二磷酸果糖对运动能力及抗疲劳能力的影响[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03).

[9]林华,刁剑.儿童青少年运动员营养补充现状[J].中国体育科技,2006(03).

运动营养学论文范文5

关键词:轨道交通;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7-0137-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将高等教育分作三类,包括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主要培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研究型人才;专业性应用型大学或学院,主要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的高级专业人才和管理人员,如教师、工程师、医师等“师化”人才;职业性技能型高等院校,培养在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从事具体工作的技术人才。其中第二类高校指应用型本科院校。山东交通学院2013年获批成为山东省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立项建设单位。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是2012年教育部设立在自动化类下的特设专业,学院自2013年正式成立,已经接近500人,本文将重点论述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将学校特色与专业特征有机结合起来的具体措施,进而达到专业快速发展的目标。

一、轨道交通人才需求分析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统计,2013年末,累计有19个城市建成投运城轨线路87条,运营里程2539公里。2013年实际新增2个运营城市、16条运营线路、395公里运营里程。目前我国已获批运营、开建、筹划地铁的城市共有28个线网规划,2020年将建成轨交运营线路177条,运营总里程6100公里;到2050年规划建成290条城市轨交线路,运营总里程达11740公里。至2020年,城市运营的城市轨道交通将增至1000公里。每建设1公里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至少需要60名左右管理及技术人员。据分析,至2020年,地铁要新增4至5万名员工,而新增员工的主体是一线技术管理岗位人员。轨道交通行业企业需要的技术人员包括两类,即设备安装、调试、测试和设备操作维护人员,学院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在轨道交通行业工作的约占95%,其中从事操作维护工作的约占85%、行政管理占10%左右,而脱离该行业的约占5%。

二、应用型人才的定义

应用型人才概念是随着社会分工细化而出现的。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经历了四次大的社会分工,包括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商人形成独立的社会阶层,以及科学技术成为单独的行业。在科学技术行业中,人才一般又分为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三类。应用型人才是在一定的理论规范指导下,从事非学术研究性工作的人才,其任务主要是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换成具体操作构思或产品构型,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由此可见,应用型人才是既有足够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素养,又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而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人才。概括而言,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特征:宽广的理论基础知识是应用型人才成长的源动力;其次,应用型人才从事的工作性质是理论知识的横向应用,而不再是理论内容的纵向挖掘或研究;最后,他们应具备将理论或技术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且能够从实践应用中总结提炼共性技术问题。

三、信号专业特点剖析

城市轨道交通运输和铁路运输是两种主要的轨道交通运输方式。可以总结为如下五种技术系统(见下页表1),主要涉及电子电路、继电器控制、自动控制、计算机控制、通信、软件技术、数据库技术等,集控制科学与工程、通信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三大主要学科,是典型的多学科知识交叉的综合行业体系。

四、人才培养措施

1.树立应用型培养理念。所谓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既包括学校管理理念的应用型、也包括教师教学理念的应用型。建设应用型专业的首要任务在于围绕应用型培养目标,改变或提升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思想。一是改变教师教学评价体系,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完善或修订教师绩效考核指标,利用政策指挥棒引导教师改变理念。二是加强教师培训工作,新进教师大多为从“校园”到“校园”,在应用型如何实践方面必然缺少切身的感悟,因此需要加强对此类教师的培训,提升其业务能力。

2.构建“深度校企联合”培养体系。校企联合是众多高职、应用型高等院校普遍采取的人才培养模式,但合作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首先,探索校企之间的硬件资源共享机制,包括实验条件、实训条件等,如学校利用企业的培训资源进行实训培养,企业利用学校的教师、实验环境进行优秀员工的能力、学历提升教育等。其次,探索校企之间的智力资源共享机制,包括优秀企业员工聘任专业课教师;优秀教师到企业协助解决部分技术难题;双方联合开发专业课程、实训课程等。

3.建立应用型课程体系。首先,在课程设置上采取“平台+模块”的发展策略,建立通识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大平台,根据专业方向设置课程群模块。通识课模块主要包括数学类、物理类、设计类核心课程;专业基础课根据本专业的特点,遴选控制类、通信类、计算机类、交通运输类中的核心课程组成。设置国铁和城轨两大培养方向,国铁和城轨两个课程群模块。其次,采取“小课程、短课时”课时设置模式,缩短讲解时间,预留课时增加到实验或实践环节。构建“掌握基础理论―实验提升认知能力―实训强化应用能力”的“一条龙”式的培养体系,创造条件让学生实现“理论知识―实践应用”两者之间的交互式提高。

4.搭建应用型实验、实训室。培养应用型人才,实验室建设、实训条件建设是基础,更是必要条件。实验条件直接决定着课程体系的建设,开设何种课程,课程如何设置实验实训内容,都由实验室硬件条件决定。因此,在实验条件设计上以学生“能动手、愿动手”为目标,改变“观摩式”实验模式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

5.加强建设综合实训基地建设。轨道交通系统是安全苛求系统,从业人员一般均需经过严格的专业技能培训。从教育角度而言,实验室或实训室锻炼了学生基本的动手能力,要真正提高他们的一线生产能力,在走进工作岗位之前,仍然离不开实训基地的培养。综合实训基地主要是以轨道交通实物实训实施,构建一个涵盖城市轨道交通多个部门、多个工种的综合性实训考核基地,满足轨道交通运营与管理、信号与通信、车辆维修、供电系统维修等多专业的实训演练、教学指导、实做考核以及技能鉴定等工作,并且可以作为学生科技创新的孵化器。

五、结语

为办好本专业,经充分调研反复论证,在借鉴兄弟院校的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制定了相应的办学模式,在校企联合、实验室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初步进展。我国轨道交通建设已经进入了网络化建设新时期,轨道交通相关专业面临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吴中江,黄成亮.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66-70.

运动营养学论文范文6

一、现代学徒制内涵

学徒制随手工业的兴起而兴起,也伴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掌握某项专业技能的人才往往通过手把手地传授技艺形成了特殊的师徒关系。受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的影响,各国的学徒制在后期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色。澳大利亚、英国率先对学徒制进行改革,将之与本国职业教育发展相结合,从而催生了与传统学徒制相对应的现代学徒制,这反映了学徒制与职业教育的相互统合过程。通过整合各国对现代学徒制的理解,我们可重新界定现代学徒制。现代学徒制就是一个培养高职高专人才的新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整合了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践技能等内容,旨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完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并在实践过程中采用“师父带徒弟”的教育教学模式。

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一)学校整体实力不足。铁路高职院校大多是2000以后经由中职学校合并而来,铁路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设施设备相对较薄弱,与本专业相关的专项资金相对较少。另外,大批中职教师队伍原封不动地接手高职教育教学,但具体的教育教学模式与方法却并没有随之发生改变。所以,铁路高职院校的软硬件实力都较本科院校弱,学校的整体实力相对较差。

(二)课程体系不健全。一方面,铁路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沿袭中职其他专业课程设置,对铁路交通运营管理的专业性理解不足。另一方面,大部分高职院校的铁路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存在模仿本科院校专业设置的问题,即按照学科体系将铁路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课程分割开来,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相对较少。所以,铁路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尚不健全,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教学内容编排不当。大部分铁路高职院校将其他本科院校同类型专业教学内容压缩成本校教学内容,且尚未正真将职业场景、职业氛围、职业人角色、工作过程等内容融入其中,学生无法真实体验工作内容及各环节。另外,这种以知识体系为主的教学内容编排也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及专业知识的系统训练。更为重要的是,各铁路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安排等方面都还没有明确、统一的标准。

三、现代学徒制在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中的应用

(一)以政府与市场为导向,校企共同制定培养目标。一是根据市场需求,在政府引导下合理设置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课程及教学目标,注重人才质量。校企合作是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只有在政府、企业、学校三者的共同努力下,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才能适应社会需求,专业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才能取得显著提升。二是构建相对完善的目标体系。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应该具备何种理论素养、专业技能都需要经过多方论证。安排必要的理论知识讲授,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参与技能训练,并在政府、学校、市场、企业等多个主体的共同努力下,相对完善的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体系才能发挥作用。

(二)注重知识、技能与素养的提高,完善培养内容。一般情况下,铁道运营管理专业的学制为3年,实训时间为总学时的1/2以上。按照知识、技能、素养三个方面的培养内容,我们可有效建立健全课程体系、技能培养体系、素养教育体系。课程体系,即注重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的丰富,将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融合起来,共同完善学生的铁道交通运营管理知识;技能培养体系,即围绕一般技能、职业技能两个方面,有层次、有重点地提升学生的技能层级与水平;素养教育体系,即以道德品质与职业修养为核心,注重对学生进行精神层面的熏陶与教育,使学生基本具备良好的铁道交通运营管理行业的素养。

(三)教学与培训并举,推进培养方式变革。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具有较高的理论与实践要求。一方面,铁路高职院校要积极讲授理论知识,合理安排教学,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另一方面,发挥企业作用,积极开展师父选拔活动,推进师徒培训,以培训的形式推动企业师父进高校、徒弟留企业,并革新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有效匹配师徒比例,通过法律手段保障师徒权利与义务,从而确保培养方式高效、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