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标语范例6篇

品质标语

品质标语范文1

1、质量意识强,品质有保障。

2、马虎大意,不良品就会从手中流走。

3、立身强手之林,唯有质量前提。

4、质量是名牌的生命。

5、产品好象一朵花,枝繁叶茂靠大家。

6、只有不完美的产品,没有挑剔顾客。

7、品质——是获得信任的砝码,是竞争致胜的关键,是永无止境的追求和尊严的起点。

8、坚持守则,实践优质。

9、质量是企业生存的根基,需人人来扶持。

10、团结一条心,石头变成金。

11、创优质品牌,铸一流企业形象。

12、工厂好似常青藤,产品就如藤上瓜;瓜好才能卖好价,工厂效益全靠它。

13、优质精神,上下一心。

14、全民讲质量,质量利全民。

15、品质是企业发展的命脉,是员工生活的保障。

16、产品是躯壳,质量是灵魂。

17、卓越的产品和服务是员工的成就和自豪。

18、令顾客愉快,他们才会做好,次次都做对。

19、一丝之差,优劣分家。

20、齐心协力,共创优质境界。

21、节约应从点滴做起。

22、品质为本,财富为果。

23、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质量是企业的效益,质量是企业发展的动力,质量靠全体员工去保证。

24、强化竞争意识,营造团队精神。

25、强化服务意识,倡导奉献精神。

26、质量意识在我心中,产品质量在我手中。

27、追求品质卓越,尽显企业精华。

28、得过且过,品质不妥。

29、品质是企业取胜的法宝,拓展市场的利剑。

30、质量靠大家,情系你我他。

31、同心协力,提高品质。

32、工作做得好,你会更自豪。

33、重视产品质量,加强企业管理。

品质标语范文2

1、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

2、情系”三农”,绿色消费。

3、加强农产品质量监控,保障消费者食用安全。

4、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5、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你和我。

6、消费绿色食品,体现健康人生。

7、全面树立农产品品牌意识,增强生产者质量安全责任。

8、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意识,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依法监管。

9、依法行政,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0、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11、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障城乡居民消费安全。

12、齐心协力抓农产品质量,真心实意保消费者健康。

13、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努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14、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15、积极推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16、倡导绿色消费,保护生态环境。

17、科学用药,合理施肥。

18、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百姓健康。

19、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源。

20、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实现安全生产和放心消费。

21、以人为本,确保食用农产品安全。

22、质量安全是农业发展之基,放心消费是农民赢利之本

23、提高农产品质量,打造名牌农产品。

24、加强蔬菜质量安全检测监测,加快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

25、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6、实施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27、建设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满足消费者优质安全需求。

28、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

29、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0、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促进”三农”发展。

31、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

32、加强投入品监督管理,控制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

33、农药残留超标蔬菜,一律不得采收上市。

34、科学合理用药,确保食品安全。

35、关爱生命,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

36、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用、限用的高毒高残留农药。

37、推行标准化生产,推动农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38、加强农产品标识管理,保障生产者合法利益。

39、实行无公害生产,保障消费者安全。

40、食用质量安全的农产品是保障身体健康的前提。

41、提高农产品质量保证农产品消费安全。

42、农业发展路千条,质量安全第一条。

43、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44、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百姓健康。

45、建立放心菜专销区,满足多层次消费需求。

46、加强农药残留检测,杜绝超标蔬菜入市。

47、放心食品,从源头抓起。

48、坚决打击违反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行为。

49、质量安全是农业发展之基,放心消费是农民赢利之本。

50、合理使用农药化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

51、合理使用农药化肥提高农产品质量。

52、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实现安全生产和放心消费。

53、加大监管力度生产合格农产品。

54、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55、加强投入品监督管理,控制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创争国家农产品安全县。

56、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重于泰山。

57、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消费者权益。

58、人人参与,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59、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60、加强农业执法,保障消费者权益。

61、加快建立市场准入制,严把产品质量安全关。

62、情系"三农",绿色消费。

63、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

品质标语范文3

【关键词】英语课堂;创新教学;创办特色;提高质量

一、问题研究的理性思考

近年来,我校全体英语教师努力学习和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创设创造性课堂结构,有意图培养小学生英语创造性学习品质,在教学实践中围绕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有益尝试和探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和经验。广大英语教师自觉在尝试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来,并积极开展创造性与个性发展培养的校本研究,预计可以解决仍存在的一些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效率很低,英语老师犯难等问题。本课题组将研究出知识性较系统的、针对性较强的、操作性较易的校本行动研究成果,建构英语学科创造性高效课堂结构,以解决当前小学英语课程教学质量不高的实际现状。多年来受应试教育的严重影响,小学生学习负担仍日益加重。全社会倡导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呼声越来越强,课堂创新教学研究从未间断过,如愉快教育、乐趣教育改革等。但研究实践认识到,这种愉快教育和乐趣教育研究,还只是针对学业负担过重的一种疗法而已,是在治标,不是治本。教育自身要想真正解决学业负担过重问题,适应时代的教育目标要求,还须从创造性课堂结构创建研究开始,以有效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品质和个性化学习品质。其内涵是一要提高“教”的创造性对策,二要提高“学”的创造性个性品质,最终才能真正解决课业负担过重问题,才能真正培养出创造性个性发展的一代新人。

培养人的创造性才能和创造性教学,二者均是由思维和个性的结合构成的,是相辅相成的两个发展要素,缺一不可。针对我校语文和英语教学实际,结合本校两个学科的教学实践体验,予以调研选题,有计划有组织的着手开展信息环境下创造性课堂结构创建的校本行动研究,以有效拉动我校各科教研活动的健康开展。

二、问题研究的意义价值

本课题小学生创造性学习品质养成和创造性课堂结构创建校本行动研究,有助于英语课程资源的有效融合,有助于英语创新教学策略的构建,有助于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培养和个性化发展,有助于主导与主体的并重与互动,有助于英语学习兴趣诱导与自主探究。为英语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提供了可能,也为学生终身学习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优化了英语高效课堂教学结构,提高了英语课堂教学实效,将教师和学生引向一个更为广阔的互动空间,使现代教学信息成果转化为学生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和手段。教师能创造性的教,学生能创造性的学,从而展示教学的无穷魅力,推动教学全面发展。同时科学应用网络信息资源,能使课堂实现横向与纵向的延伸,有利于开放式创新教学模式的建构,实现建立新型师生互动课堂结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凸显双主作用下多媒体辅助、互动式提高的创造性英语教学校本特色。

研究问题的选择是以我校小学英语课堂自主学习作为研究对象和范围,以创造性学习品质养成课例为载体,实现小学英语教学课程资源整体性融合,即英语创造性学习课堂结构优化,在英语课堂有效实施培养创造性学习品质和个性化发展的教学对策。

一是关注应用现代网络信息资源,以优化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结构课例为载体,通过信息资源的深度融合来实现小学英语课堂创造性自主学习的实践对策。

二是关注回避以往模仿式学习方式的严重影响,在英语课堂有意图实施创造性学习品质养成策略。首先,营造宽松和谐的英语学习氛围,还给学生自主学习的广阔天地;其次,训练学生想象能力和探究意识,以培养英语兴趣和创新学习能力;再次,有意图自营英语环境氛围,带领学生积极深入社会生活,激发英语学习情趣产生。另外,运用建构主义学习原理和英语优化课堂教学方略,有效实施主导与主体并重统一的互动高效课堂结构,培养英语创造性学习品质和个性化发展学习品质。

三是关注校本研究策略,即校本行动研究法的大胆运用。其研究过程是以英语作为课例,反复自主实践“计划、行动、观察与反思”四个环节的优化研究行动。它的研究特点是以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改进教法和学法为研究任务目标;积极强调英语创造性学习品质养成的研究过程和课堂创新教学行动过程的结合,注重主导与主体互动结合;同时强调研究过程要求,参与研究英语教师适时开展反复实践与反思环节的成果总结,以集成创造性学习品质养成的课例成果,并在本校积极推广。

品质标语范文4

关键词:农业地方标准;标准名称;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标准格式

中图分类号:F30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23-5521-04

Some Problems and Suggestions Related to Local Standards for Agriculture in China

LIU Yi-man,WEI Yu-xiang,KE Wei-dong

(Wuhan Vegetable Research Institute, Wuhan 430065,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GB/T 1.1-2009《Directives for standardization-Part 1: Structure and drafting of standards》 and the authors’ experiences obtained from standard drafting, revision, review and researches, some main problems existed in the drafts of local standards for agriculture were pointed out, with regard to standard naming, cited normative documents, terms and definitions and standard format. Suggestions on popularizing the local standards for agriculture were proposed.

Key words: local standard for agriculture; standard naming; cited normative document; term and definition; standard format

近20年来,国家对农业标准化工作比以往更加重视,农业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已成为地方农业工作的重要内容,每年均有大量标准文本实施[1]。但是,检查已经实施的农业标准文本,仍然存在不少格式或技术上的问题,需要标准制(修)订人员、相关管理部门及标准文本的使用者予以注意。本文以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为依据,指出农业地方标准文本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如何更好地宣传贯彻农业地方标准文本内容提出了建议。

1 标准的名称问题

1.1 对标准名称构成中的“引导要素”、“主体要素”及“补充要素”的区分和取舍不准

引导要素表示的是标准所属的领域。尽管引导要素是一个可选要素,在标准的名称中可以不出现,但明确引导要素对于地方标准制(修)订工作的统一管理具有重要的帮助作用。主体要素表示在相应领域内所要论述的主要对象。主体要素为必备要素,在标准名称中是一定要出现的。补充要素表示主要对象的特定方面,主要是给出区分该标准(或部分)与其他标准(或其他部分)的细节。

就农业地方标准而言,从农产品质量安全角度看,有“无公害农产品(食品)”、“绿色农产品(食品)”及“有机农产品(食品)”3类。从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结构体系和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管理环节而言,生产技术规程或规范应该为农业地方标准制(修)订的主要内容[2]。

事实上,抽查2002-2010年武汉市的73部农业地方标准,名称中明确有“无公害”字样的有50部,其他23部虽然名称中没有出现“无公害”字样,但不论是从技术要求上,还是从标准的引用文件上,都贯穿了“无公害”的基本要求和原则。也就是说这73部标准从本质上讲都是“无公害”技术标准,属于“无公害农产品”领域。另外,从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管理环节来看,这73部标准中有61部属于不同农产品的生产技术规程,有12部属于不同农产品的产品质量安全范畴。不过,这12部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标准分别于2002年和2005年,而且主要是关于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的,因为当时有关这方面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尚不完善。

此外,对某部门的50部农业标准(送审稿)汇编统计结果为:①50部农业标准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分别是“A级绿色食品”和“有机产品”;②50部农业标准分属于50种农产品的生产技术管理规程。

考虑到未来的发展和标准体系的统筹,农业地方标准名称的引导要素可以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及“有机农产品”为主;主体要素宜以农产品种类为准,如“莲藕”、“莲子”、“茭白”、“茄子”、“肉鸡”、“蛋鸡”、“鳜鱼”,补充要素则宜以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管理环节为准;或者“莲藕”、“莲子”、“茭白”、“茄子”、“肉鸡”、“蛋鸡”、“鳜鱼”等与“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管理环节”合并为主体要素。具体而言,农业地方标准补充要素主要是生产技术规程,少部分为产品质量、品种、种苗繁育等。以莲藕为例,建议一般农业地方标准命名模式为“引导要素+主体要素+补充要素”的3段式[3,4]或“引导要素+主体要素”的两段式。

3段式命名模式的例子如:

“无公害农产品 莲藕 栽培技术规程”;

“绿色农产品 莲藕 栽培技术规程”;

“有机农产品 莲藕 栽培技术规程”。

如果将上述3段式命名模式改为两段式命名,则可以为:

“无公害农产品 莲藕栽培技术规程”;

“绿色农产品 莲藕栽培技术规程”;

“有机农产品 莲藕栽培技术规程”。

标准命名时应尽量简洁,各要素中的词语不应重复,各要素中不同用语的概念也不应重复。有1部标准文本分3部分,分别为:

黑尾近红鲌无公害养殖技术规程 第1部分:黑尾近红鲌

黑尾近红鲌无公害养殖技术规程 第2部分:亲鱼和苗种

黑尾近红鲌无公害养殖技术规程 第3部分:无公害养殖技术

该标准中,构成标准名称的不同要素中存在所用词语重复的现象,如第1部分名称中的“黑尾近红鲌”和第3部分的“无公害养殖技术”均重复了2次。而且这样命名对标准所属领域也不明确。如果将名称改为下列方式,可能更适合一些:

无公害农产品 黑尾近红鲌 第1部分:种质

无公害农产品 黑尾近红鲌 第2部分:亲鱼和苗种

无公害农产品 黑尾近红鲌 第3部分:养殖规程

1.2 在标准名称中表述标准的性质

标准名称中无须描述文件的类型或性质,不应使用“……标准”、“……地方标准”之类的表述形式[3,4]。如DB4201/T 371-2008《十万只蛋鸡养殖小区建设标准》、DB4201/T 372-2008《千头奶牛养殖小区建设标准》、DB4201/T 373-2008《万头商品猪养殖小区建设标准》、DB4201/T 409-2010《规模化土鸡饲养技术规程标准》、DB4201/T 374-2008《武汉地区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免疫技术规范》等等,都是不恰当的命名。实际上,DB4201/T 371-2008、DB4201/T 372-2008及DB4201/T 373-2008中的“标准”2个字改为“规范”可能更为合理。作为规范,标准名称中出现“十万只”、“千头”、“万头”等表述,也是不妥的,DB4201/T 409-2010中的“标准”2个字应该删除,DB4201/T 374-2008中的“武汉地区”4个字应删除,因为封面上已表明标准是“武汉市地方标准”。

1.3 关于标准的英文翻译

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术语与定义”中,根据标准的要求程度,将标准划分为规范(Specification)、规程(Code of practice)及指南(Guideline)。农业地方标准名称常用的关键词主要为规范和规程。

2 关于规范性引用文件

2.1 列出的文件在正文中无规范性引用或规范性引用的文件未予列出

这种情况比较普遍。所抽查的2002-2010年武汉市的73部农业地方标准中,有19部标准文本存在“列而未引”的现象,约占26%。所谓“列而未引”是指有关文件在“规范性引用文件”(第2章)中罗列出来了,但在随后的正文中不曾被规范性引用,即所罗列文件的任何内容均未与标准正文发生关系。如DB4201/T 306-2008列出了5部标准,DB4201/T 369-2008列出了11部标准,在相应的正文中均未引用。也有些文件在标准正文中被规范性地引用了,但在第2章的相应位置又未曾罗列。

2.2 重复引用或错误引用

如有1部标准文本在产地环境质量要求方面引用GB 18407.3《农产品安全质量 无公害畜禽肉产地环境要求》的同时,又引用了GB 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NY/T 388《畜禽场环境质量标准》。其实,GB 18407.3已经包含了环境空气、土壤及灌溉水质量等方面的规定,再引用GB 3095和NY/T 388实质是重复引用。

错误引用的表现形式包括:引用已经废止的文件或所引用文件的相关内容并不适宜于标准文本,或引用现行的法律、法规、行政规章等,或混淆“注日期引用”与“不注日期引用”的区别,或混淆“规范性引用”和“资料性引用”的区别。混淆注日期引用和不注日期引用的情况非常普遍,有的在第2章“规范性引用文件”一章下以注日期的形式列出引用文件,但在正文中却不注日期引用;有的则相反,在第2章以不注日期的形式列出引用文件,而在正文中以注日期的形式引用。有的标准文本在需要采用“……应符合……的规定”、“……应按照……的要求”、“……见……的规定”等“规范性引用”表述方式的地方,用了“……参见……”等“资料性引用”的表述方式。

重复引用或错误引用的出现,主要原因是标准起草者没有阅读被引用文件的原文内容,或不清楚GB/T 1.1对文件引用方式的有关规定。中国部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命名不规范、交叉重叠、重复、不易获得等,也是导致引用不当的原因。

3 关于术语和定义

3.1 术语和定义的选择问题

10多年来,中国的农业标准文本中“术语和定义”的条目数量大致经历了一个从多到少的过程。“术语和定义”的选择是有条件的,根据GB/T 1.1的规定,需要定义的术语应同时符合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4]:

其一,理解不一致术语。只要不是一看就懂或众所周知的术语,或者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解释的术语均应通过定义予以说明。对于通用词典中的词或通用的技术术语,只有在用于特定含义时才对其下定义。早期的农业行业标准在这方面做得不怎么好,有些文本罗列的“术语和定义”条目数有10多条。譬如安全间隔期、棚室、塑料棚、连栋温室、温床、土壤肥力、饲料、饲料原料、饲料添加剂、精饲料及粗饲料等,这些术语在相关的种植和养殖规程文本中应用时,应该属于“一看就懂”和“众所周知”的术语。近几年的标准文本中,“术语和定义”的条目虽然有所减少,但也存在选择不当的情况。

其二,多次使用的术语。一方面,所定义的术语要在标准文本中使用,或在“术语和定义”一章的定义中使用。如果没有在标准条文中使用,则不应在“术语和定义”一章中出现。另一方面,所定义的术语应该在标准条文中多次使用。在标准条文中只使用1次的术语,只需在条文中出现该术语时进行解释,或在其后的括号内给出解释或定义即可。也就是说,1条术语只有在标准条文中出现不少于1次的情况下才能列入“术语和定义”一章。但是在一些农业标准文本中,列入“术语和定义”一章的术语,有的在文本中并没有应用,许多情况下在标准条文中仅仅出现1次。

其三,尚无定义或需要改写已有定义的术语。农业标准中,“需要改写已有定义”的术语比较少;“尚无定义”的术语比较多,有些仅仅是业内约定俗成的说法。对于“尚无定义”的术语也不一定要全在“术语和定义”一章中出现,因为农业标准文本的使用者大多为业内专业人士,使用者对这些术语可以说是“一看就懂”。譬如莲藕中的“藕梢”、“藕头”等,业内专业书籍一般对其并无专业界定,但对于莲藕生产者而言,都是非常熟悉的。

其四,标准的范围所覆盖领域中的术语。也就是说,“术语和定义”一章只定义标准的范围所覆盖领域中的术语。譬如蔬菜栽培技术规程中不必对诸如“复合肥”、“塑料”、“旋耕机”、“降水量”之类的非蔬菜栽培领域的专门术语进行定义。

3.2 术语和定义的格式问题

常见的问题有两方面。一是用“指……”、“是……”、“为……”、“××××是(指、为)……”等方式表述,非常普遍。其实,对术语下定义时,记住一个简单的原则即可,即“用定义替代文中的术语时,不会对阅读造成任何障碍”。二是术语的英文翻译不规范。根据规定,除了专用名词以外,英文对应词应全部使用小写字母,名词用单数,动词用原形。现有标准文本中出现问题较多的情况是英文术语首字母全部为大写,名词有用复数的现象。

4 关于标准文本内容表述格式等方面的问题

4.1 助动词用法不规范

常见情况是不能区别使用表示“要求”(应、应该、只准许;不应、不得、不准许)和表示“推荐”(宜、推荐、建议;不宜、不推荐、不建议)的助动词,未能准确合理使用表示“允许”(可、可以、允许;不必、无须、不需要)与“能力和可能性”(能、能够,可能、有可能;不能、不能够,不可能、没有可能)的助动词[4]。一些文本在表示“要求”的内容时,使用“必须”、“禁止”、“严禁”等不规范词汇。

4.2 单位表述不符合要求

常见问题包括:采用非法定单位(如亩、斤、公斤);不按规定采用g(克)、kg(千克)、t(吨)、mm(毫米)、cm(厘米)、m(米)、hm2(公顷)、d(天)、a(年)、L(升)、mL(毫升)、h(小时)、min(分钟)、s(秒)等缩写;表示范围时前一个数字不带单位(如将“5 cm~10 cm”写成“5~10 cm”)。

4.3 数量范围表述不符合要求

表述范围时使用短横线“-”,未按规定采用波浪线“~”,如“10 kg~15 kg”常被写成“10 kg-15 kg”。还有的使用“一般”、“大约”、“通常”、“左右”等不确切的词汇,这种情况在许多标准文本中都有出现。

4.4 给出不必要的解释性语句

经常见到的现象是,提出某一项措施之前或之后,往往给出采取该措施的原因或目的方面的解释性语句。如一部关于克氏原螯虾养殖的标准中,其“控制敌害”一节中,有“水鸟是克氏原螯虾的天敌,应经常巡查,人工驱赶或采用稻草人、锣钹、驱鸟音乐恐吓、驱赶”的表述。其实,这句话可以简要表述为“宜采用稻草人、锣钹、驱鸟音乐等驱赶水鸟。”又如,某标准文本中有“高温少雨时及时灌水,防止干旱、植株缺水;多雨时及时排水,防止田间渍涝造成烂根”、“喷施1次~2次绿芬一号、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以提高品质”的表述,其中的“防止干旱、植株缺水”和“防止田间渍涝造成烂根”、“以提高品质”都是解释性的语句,没有必要给出。

5 关于农业地方标准宣传贯彻工作的建议

5.1 农业地方标准化工作的重点应该是标准文本的贯彻实施

标准文本除了强调技术内容外,还非常强调文本格式,一般情况下,非标准专业人员是难以准确理解标准文本内容的。现有农业地方标准基本都是面向农业生产第一线的科研、管理及推广人员,对于具体的生产者而言则显得较为生涩。湖北提出“质量兴省,标准先行”,其实制定和标准文本仅仅是“标准先行”的第一步,对于大多数农业地方标准而言,在生产实践中得以应用才是最终目的。

武汉市在这方面有着非常好的传统和经验,例如武汉市1977-1981年制定相关蔬菜标准文本时就专门在相应蔬菜主产区为每部标准选定一位操作示范人员,对标准文本进行操作示范和实践。2007年,武汉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曾专门组织专家对武汉市的主要蔬菜栽培技术规程文本进行改编,编制成通俗易懂的标准文本宣贯版,面向产区农户分发,在武汉市的大宗蔬菜技术推广中已发挥了重要作用[1]。

就标准制(修)订工作而言,对于主要面向生产实践的农业地方标准,在提交“报批稿”的时候,最好将其改编成相应的“宣贯版”同时提交。对“宣贯版”的主要要求,应该是提高可读性,让普通阅读者“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5.2 农业地方标准的制(修)订者最好也是标准文本技术的主要推广者

以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水生蔬菜研究室为例。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水生蔬菜研究室不仅是中国水生蔬菜主要研究单位和新品种选育单位,而且也是水生蔬菜技术标准的主要制(修)订单位,近20年来先后主持制(修)订了水生蔬菜系列行业标准和省市地方标准30余部。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水生蔬菜研究室在从事新品种和配套技术推广的过程中,专门将莲藕、子莲、茭白、芋头、荸荠、蒌蒿(藜蒿)、芡实、菱角等水生蔬菜的栽培技术规程文本全部改编成了农民易懂的宣贯版。一方面,通过刊物、网络、电台、现场讲课等形式对宣贯版进行宣传,另一方面,配合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向农户免费发放和讲解标准宣贯版的纸质文本。其效果是非常明显的,相关标准化栽培技术推广到了全国水生蔬菜产区,不仅提高了湖北省及武汉市水生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水平,而且对国内其他地区的水生蔬菜标准化栽培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就武汉市蔬菜而言,武汉市蔬菜地方标准制(修)订的主要单位是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和武汉市蔬菜技术服务总站,这两个单位同时也是武汉市蔬菜技术标准推广的主要单位。武汉市蔬菜标准化工作所取得的成绩与这种格局是分不开的。

参考文献:

[1] 刘义满,杨普社,胡 飞,等.武汉市蔬菜地方标准工作三十年[J].长江蔬菜,2009(1b):72-74.

[2] 刘义满,魏玉翔,刘 辉,等. 地方农业标准的研究制定重点与组织管理[J]. 湖北农业科学,2009,48(7):1790-1793.

品质标语范文5

引 言

不同国家、地区间的经济交往,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不同国家、地区文化的互动。在不同文化的交互过程中,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弱化或消除文化障碍,实现文化沟通与交流。英语作为世界各国家、地区间经济交往和商务往来的有效工具,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中介作用。

中国经济迅速增长的势头使中国成为当今世界上最有潜力的商品市场,世界各国的品牌频频跻身于中国市场,给中国消费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商标名称是树立品牌形象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产品形象的代表,一个好的商标名往往能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从而给商品带来无限的商机。因此,商标名的准确翻译尤为重要。

对于商标的翻译,相关学者从不同角度做了研究。如:王朝晖和刘刚凤在《新视野下商标翻译原则与标准的探讨》一文中,将营销学关于品牌名研究的相关成果引入商标翻译原则之中,融合翻译目的论,就商标翻译的原则与标准问题进行了讨论。毛红丽在《进口商标翻译的美学原则》一文中,通过分析进口商标翻译的策略与方法,说明了在进口商标翻译的过程中,译者注重美学原则的必要性。张莉在《商务英汉中的文化因素》一文中指出“要重视中西方文化差异,才能做好商务背景下的翻译”。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对外国商标名的中文翻译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商标翻译与文化,目的论下的商标名翻译,也有从归化异化角度谈商标翻译,亦有从美学角度谈商标翻译的。

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机制在应用语言学(广义)中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国内外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但从认知的角度看商标翻译和隐喻的研究并不多见。本文将从认知的角度,讨论商品商标英译过程中的四种处理方式,分析其中的隐喻思维机制,试图说明对商标名的翻译过程中,隐喻思维对于推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源语与译语相似性的发掘有着积极的意义。

翻译中的隐喻思维

1. 隐喻思维的基本概念

在西方,从20世纪30年代起,隐喻研究已经从传统的修辞学角度转向语言学角度,形成了隐喻的语义观。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隐喻逐渐成为语用学,符号学和认知科学等多学科的研究对象,形成了隐喻的认知观。它们从不同角度说明隐喻在人类认知和社会活动中不可低估的作用[1]。现代隐喻观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从本质上看,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现象,它是人类的认知活动的结果与工具,隐含了一种特殊的看待世界的方法和角度。

隐喻理论认为,任何常规关系结构都有一http://个创造过程;语言体系是人类隐喻化思维创造的结构体系[2]。在它形成之后,其与所指的客观建立的就是常规所指关系。这种常规关系在形式上存在于语言中,在认知上存在于语言使用者的头脑中,是本民族认知把握世界的模式范型。由于人类的基本生存方式是相同的,不同语言在宏观语言学上是同质的,这就为语言间的可译性提供了基础。根据谢之君的观点,翻译理论研究的重点及意义在于揭示非常规现象,非常规现象即隐喻现象。对于翻译者来说,具有挑战性的是翻译过程诉诸其隐喻化思维,即创造性思维。

2.隐喻思维在翻译中的运用

译者(认知主体)首先要面对源语符号,而这个符号是以隐喻方式生成的,具有特定的媒介域或对象域,认知主体必须对此进行确认。确认过程也是理解过程,因为两者都是自主结构,认知主体必须寻求语符的常规所指和隐喻所指。常规关系所指一般通过词典意义可获得,隐喻关系则通过认知主体对语境、文化、意图等的认知。这是一个源语思维过程。理解成败的标准是译者所确立的对象域是否与源语对象域相符。即译者头脑中是否在看到源语词语时激起了原作所应有的意象、情感和相应知识等。

翻译过程简单来说可归纳为源语的理解和目的语的表达。源语符号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语言组合,所以,理解是认知主体通过源语的言语符号逆向还原其表征对象(包括所指、情感等意义);目的语则先是以其体系性存在于译者的大脑中,在源语表征对象的制约下做适当调节选择后化为具体言语符号,结果是不稳定的,可变的,所以,直接表达的不再是源语符号,而是认知主体在理解思维过程中所获得的所指意义和相关信息[3]。

在隐喻思维中起核心作用的是对相似性的认知,相似性是隐喻的一种“纽带”。相似性与范畴化有密切的关系,相似是范畴特征的对应或相似。在两个事物处于统一体时,其中必然至少有一个共同特征。隐喻思维中相似性的认知在翻译方面具有二重性的特点。一为语言命名与指称之间,二为两种语言指称之间。如“safeguard”,英文指称为一种香皂的特性,保卫消费者的皮肤健康,中文为“舒肤佳”,也指称此香皂的特性,令使用者的皮肤感到舒适。相同的隐喻思维机制,却采取了不同的隐喻思维取向。这是相似性认知的第一个层面,其发生于命名中的源语和客体之间。在翻译对比中,我们还看出,“safeguard” 和“舒肤佳”都指出了此产品的特性,且“safe”与“舒肤”,“guard”和“佳” 在读音上的相似性,这是相似性认知的第二个层次,其发生于两种语言的原义和发音之间。翻译不仅是语言形式的转换,更是译者积极的思维认知活动。

商标词翻译中的隐喻思维

1. 商标词语的基本特征

商标具有标示作用、监督作用、导购作用和广告作用[4]。很多商标语含有隐喻,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该商品的特性(产地、创始人、性能等)。成功的商标应该是能吸引消费者,激发消费者美好的想象与购买欲望。一个成功的商标译名也应该起到相同的作用。但由于不同的语言存在不同的特点,不同国家、民族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经济发展等文化背景的不同,人们的思维方式、审美取向、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为一个民族所接受的隐喻不一定被另一个民族所接受。

转贴于 http://

对商标词的翻译过程,简单说,就是译者的一种认知、隐喻的思维过程,是译者对原商标词的理解和目的语的表达。译者先对源语的商标词的隐喻进行理解(包括商标词的所指、情感等意义),再诉诸隐喻思维,并根据目标语的文化环境做调节选择后译为目标语商标词,其结果目标语商标词可能与源语商标词不一致。从这个角度讲,译者翻译过来的商标词是译者作为认知主体在思维过程中所获得的源语商标词的所指意义和相关信息。

2.隐喻思维在商标翻译中的运用

目前市场上的商品名目繁多,商标词的翻译更是异彩纷呈。潘慧霞认为要在英汉商标词之间建立起等效翻译,可采用谐音取义法、音译法、直译法和创新法等四种方法,其中以谐音取义法最为理想。本文将以这四种翻译法为例,通过分析在这四种方法中隐含的隐喻思维机制,试图说明商标名的翻译成功与否,取决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源语商标与译语商标相似性地发掘,相似性发掘越大,层面越广,译名越成功。

(1)谐音取义法

这种译法是在翻译时尽量选用与原商标词谐音而又有褒义的词,并能充分展示出商品的特色。从对这个方法的描述中不难看出,是要求译者在翻译商标名的时候,要把握源语商标中蕴含的隐喻,再在源语表象特征的制约下做适当调整选择后化为译语符号,也就是译语商标词。在理解源语商标词和翻译成目的商标语的过程中,译者诉诸隐喻思维,发掘两种商标语对同一指代物、商品特性上的相似性,并发掘两种语言语音上的相似性。谐音取义法发掘源语与目的语意义、语音两个层面的相似性,所以被认为是这四个翻译法中最理想的一个。

比较著名的例子有“四通”,其英译为“stone”。“四通”在汉语文化中的隐喻理解为“四通八达”。以“四通”作为品牌的http://电脑巧妙暗示人们其电脑技术尖端,性能优良,信息量大以及灵活便捷。而 “stone”有“ 界石”、“里程碑”、“宝石”、“钻石”等含义,同样暗示了此电脑的优良品质。“四通”与“stone”发音相似.。以 “stone”译“四通 ”,译者运用隐喻思维,不仅成功把握了源语与译语意义上的相似性,也把握了发音上的相似性,形式上简洁易识,达到了音、形、义的完美统一。

另一个例子为一种洗面奶的品牌“clean&clear”,其汉译为“可伶可俐”。“clean&clear”能让消费者对此洗面奶的品质产生非常好的联想,意味着这款洗面奶可以把皮肤洗的清洁干净。而 “可伶可俐”也可使消费者对此产品的品质产生美好的联想,洗过脸之后人会因清洁而变得很伶俐,同样暗含了产品的功效。“clean&clear” 和“可伶可俐”在发音上相似。以“可伶可俐”译 “clean&clear”, 不仅意义上吻合,发音也相似,同样反映了隐喻思维的精妙之处。

还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一种沐浴露的英文商标为 “dove”,汉译为“多芬”。其英文商标暗含商品的品质,鸽子作为一种象征和平的动物,乖巧清洁,以此为商标,暗示人们此沐浴露非常温和与可人。而汉译“多芬”则指出此沐浴露用后可使皮肤芬芳可人,同样使消费者产生美好的联想。以“多芬”译 “dove”,意义吻合,发音相似,同样达到了音、形、义的完美统一。

隐喻思维的巧妙运用也可以反映在商品“pampers”的汉译“帮宝适”中。“pampers”是一个纸尿布品牌。“pamper” 一词在英语中是对待某人过分宠爱的意思, 它的对应中文翻译是“帮宝适”, 字面意思是帮助婴儿摆脱尿湿烦恼、享受干净舒爽的意思, 这与纸尿布的功能联系甚密。而父母对孩子的呵护之心轻易地就被这三个字唤起。且“帮宝适”在发音上也与源语商标名“pampers”非常相近。译者运用隐喻思维,不仅在意义上发掘源语商标名与译语商标名的相似之处,且成功发掘两者之间发音上的相似性。因此,“帮宝适”这款商品,因其译语商标名的温馨宠爱和商品的优良品质,在中国消费者中享有良好口碑。

在以上四个商标译名的例子中,隐喻思维得到很好的运用,译者不仅发掘商品特性上的相似性,也发掘了发音上的相似性,使以上四个商标的译名意义深刻,读音上口,为商品的营销起到积极的宣传作用。

(2)音译法

这里所说的音译法主要是指“直接音译法”,即按照原商标词的发音,尽可能找到与其发音相似的译名,即使这个词或词组在译语中无任何意义。此方法一般适用于以人名、地名、名胜命名的商品或新奇型、专用型的商品。比如说,驰名世界的计算机系统提供商 “dell”,以其创始人命名,其中文译名也为“戴尔”,洋味十足,简短好记。这例译名中译者运用隐喻思维直接从语音的层面发掘译名与商标名的相似性,或保留原商标词的音韵之美,或体现商品的异国情调或正宗特色,也为隐喻思维的体现。类似的译名还有:“kodak”,“casio”,“philip”,“nikon”,“sony”,“李宁”(运动装),“青岛”(啤酒),“海尔”等商标名音译分别为“柯达”,“卡西欧”,“飞利浦”,“尼康”,“索尼”,“lining”,“qingdao”,“chang hong”,“haier”等。

(3)直译法

此法是根据原商标词的含义,在译入语中找到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此法一般适合以普通词汇命名的商品[5]。这是一种隐喻思维在意义层面的运用。如:汽车“blue bird” 译为“蓝鸟”,取其本意,两者都含有象征车速之快的意思;电器“pioneer”译为“先锋”,可使人联想到产品“质量上乘,技术领先同行”之意;香烟“good companion”译为“良友”,在吸烟危害身体已成公论的情况下,这一译名暗示“好烟不离身、好友伴终生 ”,反倒会激发烟民的兴趣、好奇和消费欲望;“永久”牌自行车译为“forever”, 很好地宣传了该车“经久耐用,直到永远”的优良品质;“皇朝”牌葡萄酒译为“dynasty”, 也给人“陈年好酒”的联想。

直译法的优点是保留了原名,传达原名的信息及感情,并与商标图案在意蕴上达到和谐统一,如汽车“crown”译为“王冠”和香烟“camel”译为“骆驼”。转贴于 http://

(4)创新法

此法摆脱原商标词音韵和意义上的束缚,大胆创新,更加传神地体现原商标词的特色,这也是隐喻思维在意义层面的运用。译者在运用隐喻思维在把握源语商标词所营造的画面后,再诉诸隐喻思维发掘商品特性,争取用译语商标词营造出与源语商标词所营造的相似画面。

著名的洗发水品牌“rejoice”,译名为“飘柔”,此译名打破了原商标词的字面意思,仅根据“rejoice”中发音与“柔”相近的部分,大胆扩展,使之与飘逸柔顺的秀发发生联系,实为点睛之笔。化妆品“neutrogena”,译名为“露得清”。原商标名字来源于拉丁文字“neutralis”和“genus”,意为“新生”。两个文字综合起来则蕴涵“创造自然效果”。译者大胆创新,以“露得清”传神。露:清爽舒适,清:干净清爽。露得清成了女性喜爱的化妆品牌。化妆品“clarins”中译名为“娇韵诗”。原商标词是该品牌创始人的姓,并无美感可言,但是中译文却在原文发音中与“韵”相近的部分,进行扩展,使之与女性的娇媚诗意发生联系,确为高明之举。

综上,在商标翻译的常见的四种方法中,我们都能发现隐喻的思维机制。在音译法、直译法和创新法中,译者运用隐喻思维发掘源语商标名与译语商标名之间或者发音上的单层面相似性,或者意义层面的单层面的相似性,效果已然不凡。但在谐音取义法中,隐喻思维运用在发掘源语商标名与译语商标名意义和发音两个层面的相似性,相似性发掘层面广,所以效果最为理想。

结束语

品质标语范文6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是小学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是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诚然,小学语文作为一门思想性极强的学科,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结合教材的内容,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实现国家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就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而言,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还不是很理想,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并没有有意识、有目的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基于这样的教学现状,笔者认为: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

1.思想品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现状

当前,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并没有意识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教师的教学目光短浅,一切的教学只是为了当前的考试,所以使得思想品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效果不理想。总结下来,当前思想品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现状如下:

1.1 教师对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不够重视。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一切为了考试、一切依靠考试"这样的教学思想比比皆是。教育主管部门在教育考核和评价上,往往都是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这就使得很多教师的教学都是疲于应付各种考试。

1.2 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提升,难以实施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对于小学阶段的思想品德教育而言,教师在语文的教学中,有有意识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成长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的优秀社会主义接班人。但是,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由于自身综合素质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难以实施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师只能教学生识字、写字等基础课程,对于一些软实力方面的教学内容,很多教师表示无从下手,无法渗透。这就直接影响了小学语文思想品德就教育的渗透效果。

2.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

针对思想品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现状,笔者提出疑问: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小学语文教师应当重视素质教育。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实施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呢?

2.1 将思想品德教育贯穿语文教育的始终。将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语文教育的始终,这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决定的。因为,语文本身就是一门思想性极强的学科,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体。是人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用于沟通和交流的重要工具。

2.2 充分挖掘课本涵盖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对于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应当立足于小学语文课本,充分挖掘课本教材涵盖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然后对这些内容进行强化,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就小学语文的教材而言,其实涵盖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是很多的。例如,一些伟大的英雄人物、描写祖国大号山河的作品、揭露黑暗历史的史事教材,都是教师实施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2.3 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爱国,是每一名中国人的责任和使命。中国是我们的祖国,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要有最基本的爱国情怀,要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情感,为国家的发展和壮大奠定基础。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要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只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才会形成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懂得用自已的一言一行,捍卫祖国的尊严。爱国主义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渗透的重要内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不容忽视。

上一篇元旦标语

下一篇企业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