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职业规划范例

品质职业规划

品质职业规划范文1

【关键词】城市品牌;人口;就业;长三角盐城

在长三角城市群中不属于第一方阵,要想实现稳步提高常住人口,推动“留盐置业”,增加盐城的就业需求,只有专注发展制造业。“十五五”的中国,人口红利将消失,各城市将进入极为残酷的存量竞争时代。盐城虽然有将文旅产业发展成重要产业的实力,却无将其发展成支柱产业的基础。金融保险业、芯片制造业、新能源电池、汽车制造业等产业在全国排位中均难列前三,一旦产业空心化,必然导致“高铁已通,人去楼空”,只能通过“增人引人”的新思维,谋求新出路。

1盐城产业选择再反思

1.1从文化底蕴看

底蕴浅、起步晚是盐城文旅产业跃向更高层次的“短板”,所以很难成为盐城支柱行业。盐城四大文化即海盐文化、红色文化、淮剧杂技文化、湿地文化,这些文化只能成为江淮文化或吴越文化(海派文化)的派生和次生,在休闲、观光行业净收入的表现尤甚。以起点高、起步早的盐城淡水小龙虾产业为例,在盐城龙虾专注出口的重叠时段,湖北潜江龙虾一路攻城略地,已呈后来者居上之势。作为迈向7000亿元经济体的盐城,有将文旅产业发展成重要产业的实力,但不具备将文旅产业发展成支柱产业的基础。盐城目前乃至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很难实现文旅服产业达2000亿及以上的目标,不符合支柱产业的定义。而且受近几年突然公共事件影响,文旅产业确系非稳定产业。封建时代不能“僭越违制”的制度使盐阜地区留存至今的古建筑普遍低矮逼仄。文旅服产业先进的地区自20世纪70年代伊始就对盐阜地区的明清古青砖、古青瓦、古城砖等持续收集购买,只有陆公祠等极个别古建保留了部分的清古砖。景区内的清古砖、古法青砖相当稀缺,有的用免烧青砖替代,连河北任丘的古建青砖都找不到一块,严重影响游客的旅游体验。红色旅游推介、开发也乏善可陈。很多慕名来参与红色旅游的游客都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1.2从物流瓶颈看

1)“碳达峰”对货运车辆结构提出了新要求。目前集装箱、冷冻车等专用车的比例未超过50%,仓储设备落后于先进地区,现代物流发展与山东临沂与苏宁锡常通扬泰的差距越拉越大,新能源充电桩数量不能与盐城的体量相适应,很多线路缺少天然气加气站、加氢站,天然气、新能源货车绝对数量少,交通规划部门严重缺乏碳排放问题之类的基础性概念。2)物流业发展所必需的信息环境有待加强,缺乏支持物流及反映相关企业信息的基础信息平台,无法保证现代物流信息的有效沟通,无人驾驶标识建设落后,规划空白,一味推给企业自建,对新技术及相应的信息支撑体系缺乏预判。3)产品的快速物流日益成为盐城产业的最短板。当诸如京东等电商已渐近在沪苏锡宁实现1小时物流的时代背景下,不能实现快速物流,就意味着盐城产业将主动让出精、细、特类产品的市场,或者最起码让出利润最丰厚的市场,在中低端市场持续内卷。

1.3从上下认知看

盐城被寄予厚望的行业、产业虽都在持续发展,但后劲不足。从规划的实际运行效果看,市、县(区)级产业规划普遍有“摇摆易变、前瞻不足、上下不一”的表征,对一、二、三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引领作用有限。无线电、乘用车、钢铁、锂电池相关规划与实际的反差较大。600亿锂电池项目落地太迟,完美错过三元锂增长的“风口”,又迎头撞上“铁锂返潮”这面结实的墙。淡水养殖产品、果蔬在“十二五”即已暴露出对上海市场的过度依赖,仍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专注上海市场,10年市场多元化努力可谓前功尽弃,反而加剧长三角地区特水畜禽果蔬产业的内卷。

1.4从区角方位看

盐城的经济地理条件严峻,沪苏锡宁通对盐城虹吸效应明显,人、财、智资源输出输入不能实现动态平衡。前几年由于浙、闽、粤、苏等地的产业梯度向外转移,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的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如服装、玩具、铸造、五金、汽配、涂装、电子,近几年却出现了涌出盐城市的迹象。没有足够说服力的就业红利,盐城很难抵挡这种虹吸效应。在2000年初,为应对外资从江苏南部的转移投资计划,曾征召了一批日语、法语等小语种人才,由于落地及后续不尽理想,居然出现了“投资不过山海关,通泰扬北全是关”这类言论,造成近五年引资全面落后于南通、扬州、泰州的局面,日资更是彻底抛下“盐”念,专注深耕无锡、南通。韩国STX(大连)的“爆雷”客观上也影响了对韩招商工作的各类部署和计划。

2盐城产业发展的建议

真正愿意在盐城购房置业的外地人主要是江苏省内的徐州、连云港、淮安人,还有一部分是从上海、苏州、南通等地过来的人。在上海落户限制未取消,南通、南京、苏州房价偏高的形势下,盐城应积极引导他们“留盐”置业。盐城理应成为长三角地区的“宜居之城”“平民之城”。

2.1查遗补缺,提升物流效率,加速盐城一二产业“走出去”

2.1.1积极引进现代交通业态,全力服务一二产业发展

国家已不再受理启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的申请,但盐城要迎难而上,在不违背政策的前提下,试点SRT用道单独、封闭工作,“高架四期”中积极推进SRT专用高架试验线,取得成效后加速推进。在规模化厂、企、工业区,加速人车分离,有条件、吞吐量大的,要着手建设货运车辆专用道,试点“人货分离,专线运输”,大幅提升货物进出效率。

2.1.2优先推动“环黄海生态经济圈”交通便捷化

按经济圈远景规划,试建设最具可操作性的盐—韩、盐—日直达水路快运线。转换思路,创新模式,在工作职责和功能定位上有清醒认识,坚持统一管理、分级负责,顺势而为,分段建设,小步快跑,从盐城多港口到东沙,取得成效后再延伸至日、韩。

2.1.3加快物流产业集聚

按照产业集聚、企业集中、资源节约的要求,加强对物流园区规划建设的指导工作。大市区重点是以专业市场为依托,以物流园区为载体,以大型物流企业为龙头,建成城东的农副产品物流基地,城西、城南大型仓储、加工、配送物流基地,初步形成错位发展的大市区物流业发展格局。适应碳排放新形势,紧扣碳中和时间节点,积极建设天然气供应站,新能源充电桩,特别是快速、大功率的充电桩,积极开展货运无人驾驶专线。

2.1.4增强物流产业功能

加快发展港口物流、国际货代、铁路物流、航空物流、保税物流等高层次物流形式,按照相对集中、错位发展、集约化运行的原则和策应“沿海发展战略”,基于建设沿海、长三角工商业城市群的百年新机遇,加快物流专项扶持政策的落地;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在产地建设低温保鲜等相关设施,降低产品损耗,拉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和抵抗市场风险能力。

2.2突出增加就业人口数量,建设宜居盐城,培植购房置业主体,吸引人们“迈进来”

2.2.1借力新科技,积极开展科技跟随,提高适用技术落地

盐城要重视产业应用新技术的推广,要转换发展思路,借力最新科技成果,积极开展科技跟随,不要盲目“贪新求洋”,稳步提高适用技术落地。盐城工学院等高校曾经提出了铝电池的全链技术路线和产品设计。近期以色列等国开始精研,应用重点是军用无人机、无人军用车辆等。盐城也应加以跟进,加快成品落地,不要妄自菲薄。

2.2.2开展职业教育培训,为建设宜居宜业的大美盐城提供人力保障与智力支撑

要坚持面向产业、融入产业、服务产业,顺应发展规律,深化改革创新,健全体制机制,积极开展职业教育培训;要制定人才引进相关政策,鼓励职业院校加大引进具有相关经验的高学历的优秀人才度;要积极牵头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支持学校与长三角规模企业开展“定单式”教学等;要坚持围绕中心,本着“订单培训、为用设学、学有所用”的原则,提升服务水平,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从专业设置、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模式等多方面入手,重新构建与长三角产业发展需求相匹配的专业体系、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制定完整的课程标准,开发专业教学标准,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2.3坚持就业为先,实现政府服务方式的进一步转变,让流入人群“不想走”

2.3.1科学制定扶持奖补奖金管理流程,破解保密棘手难题,确保有限资金发挥最大作用

传统监管方式易泄露技术机密而引起项目申报企业的畏难。核心技术关系到企业盛衰生死,技术细节对企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通常使用的方式是专利保护加技术保密分段保密。申报并获得项目资金后,企业必然要向监管的专家、官员详细披露技术参数,这对企业的技术保密工作显得极不友好。在极端情况下,由于体制内专家不熟稔该技术,最后出现了竞争关联企业的专家参与项目验收的情况。很多创新型企业宁可“小脚挪步”,也不愿意申领各类项目扶持。要试点奖、补“拨改冲”制度,创新项目补助资金拨付新方式,提高实际运行效率,采取财政资金“拨改冲(充)抵所得税”的形式,同时又破解了科研项目资金的难题。

2.3.2转变政府服务方式,持续推进中小企业一站化服务

中小企业“56789”已成为社会共识(提供50%以上税收,创造60%以上经济产值,完成70%以上发明创造,提供80%以上就业岗位,占企业总数的90%以上并吸纳90%以上的新增就业),持续完善中小企业投融资对接服务和各类支撑、扶助体系,就是稳中小企业、稳就业、扩购房。

2.3.3优化舆情引导,及时调整“百河之城”宣传主旨

品质职业规划范文2

关键词:就业力;势科学;对称性机制;势增原理

“势”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结合的产物,势概念的历史渊源可见老子《道德经》:“势成之”,自然科学中有电势、化学势、动势、量子势,然而什么是“势”却没有统一的概念,中国学者李德昌教授结合传统文化与自然科学中势的本质意义,揭示“势”的两个最基本概念要素,即“差别”和“联系”[1],通过对势的解读,提出势的内涵,即梯度=差别÷距离=差别×联系[2]。所以势即斜率、即导数、即比例、即负熵、即有序。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知识信息呈现爆炸性增长,给信息化社会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势的运行机制遵循“差别促进联系,联系扩大差别”的势增原理[1],差别越大,联系越紧,相反相成,当两者达到最大,信息势最强,竞争力最好。我国正处在从工业经济向共享经济及数字经济转型的时代,“互联网+”的就业模式逐渐兴起,新就业形态已成为当前并将成为未来劳动力市场的“新常态”,成为就业市场新的增长势。面对新就业形态的高速发展,我国当代大学生如何在就业潮流中获得最大势,如何营造就业强势,增大竞争力,基于势科学视角可以找到解决方案。

一、大学生就业力研究综述

“就业力”概念的界定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20世纪最初在英国由Beveridge提出。关于就业力的概念,学者众说纷纭,曾红权认为就业力是指劳动者个体在职业生涯中能够包括保持、更换工作,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及优势,是用人单位挑选人才的重要考虑因素。通过查阅文献,综合一些学者见解,就业力的概念一般被定义为直接决定大学生就业率的一系列知识、技术、人生观、价值观、核心竞争力的总和,并不是仅仅涉及单一能力。许多学者提出当代教育应以综合型复合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在当前新就业形态潮流中,提高就业人才的综合素养能力。高等教育学校一直肩负进制着培养高技能人才、高层次管理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帮助的社会责任。关于大学生就业力的培养是重中之重,通过梳理文献,很多学者在此基础上对就业力的维度进行了深入和细化。Poo和Sewel提出CareerEDGE模型,该模型将就业力分为自我效能、自尊、自信三个本质要素,以及情商、技能、职业发展能力、专业知识和理解能力、资历五个基本能力[3]。国内学者郑晓明将就业力分为两个维度,即促进个体职业发展的“硬件元素”与“软件元素”,分别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二者相辅相成,相互补充[4]。刘娜、宋艳华通过总结得出就业力三维要素,第一维度是个人品格素质能力,第二维度是适应工作岗位标准要求的胜任能力,第三维度是可以规划职业发展,进行工作岗位转换的发展能力[5],并且该三维要素也被许多学者所采用。本文基于学者刘娜与宋艳华的研究基础,结合当前国家出台的相关就业政策,根据新就业形态特点,新增灵活就业能力这一维度,将就业力划分为四个维度,即素质能力、胜任能力、发展能力、灵活就业能力。在校大学生应积极尝试各种实践活动,不断培养提高自己的素质能力、胜任能力、发展能力、灵活就业能力,按照职业的标准要求不断提升自己,增大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二、就业力对称性机制模型构建

新就业形态促进平台就业者的兴起,“斜杠青年”的比率逐年升高,这也极大的调地高校毕业生加入灵活就业的热情。根据势科学理论可知,随着技术的进步,整个社会也正经历着由孤立简单的封闭系统向着复杂开放的就业系统演变的过程,当新知识、新信息闯入到原有信息结构,导致系统的熵增,进而会使系统进入混乱之中,高校毕业生此时应顺势而为,学会对信息的整合梳理,为我所用,形成有序结构,最后形成新的高级信息结构,增强自己的就业势,即势增过程,如图1所示。势在一定维度的增长极限上产生对称,实现各维度上的和谐,比如组织和谐、社会和谐。在物理学中,我们发现像杨振宁,李政道等众多物理学家均以研究对称性或非对称性为基础获得诺贝尔奖。李德昌教授基于对称化管理的逻辑基础,以“二律背反”的表现形式,提出势科学对称性势增机制,即“差别促进联系,联系扩大差别”[1],如此循环往复,达到相反相成,相互依赖,又相互竞争,最终呈现出最好的有序,实现各层次上的和谐。随着势的不断增长,当达到某个临界值时,系统发生破缺,衍生出各种素质与风险,即推动系统从对称到不对称又到对称如此往复过程。通过对势科学定义的解读,势科学对称性机制形成路径如图2所示。通过梳理学者们提出的就业力构成要素,本文根据势科学对称性机制形成路径,基于李德昌教授提出的人才素质六维对称数学模型,建立大学生就业力八维对称数学模型。系统在势的作用下,发生非平衡分岔、对称性破缺,衍生出显势与潜势,相反相成,互助互竞的各种就业力对称性元素,并相互作用对称成数学群。素质能力发生对称性破缺形成内在品质与外在形象两个对称完备性要素,胜任能力发生对称性破缺形成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两个对称完备性要素,发展能力发生对称性破缺形成发展潜能与职业规划两个对称完备性要素,以及在新就业形态下,灵活就业能力发生对称性破缺形成内在智慧化与外在信息化两个对称完备性要素,如图3所示。就业力包含各个向度的要素,以情感势为恒等元,四维潜势与四维显势构成可逆元,八维对称要素相反相成,构成具有数学结构的群论模型,达到和谐状态,差别最大,联系最紧。这种多元对称的组合包含了最大的信息量,营造了最大的就业势。在八维就业势中,潜势与显势相互作用,势值螺旋上升,促进就业人员和谐发展。其中显势包括外在信息化、职业规划、实践技能、外在形象四维要素,潜势包括内在智慧化、发展潜能、理论知识、内在品质四维要素。内在品质与外在形象达到对称和谐,灵活就业人员只有拥有良好的内在品质素质,进而才会更加注重自己的言语行为、外在形象,比如外卖小哥、网约车司机,素质越高,顾客越是喜欢,好评率越高。其次就是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对称和谐,两者缺一不可,仅仅拥有理论知识而无实践操作技能,不利于个体和谐发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能力,才能达到对称完备要素,和谐发展。再者就是发展潜能与职业规划的对称和谐,灵活就业者既要有胜任工作的能力,更要有为自己职业未来规划的能力,两者紧密结合,现实工作与计划打算两者差距越大,联系越紧。最后就是内在智慧化与外在信息化的对称和谐,在新就业形态背景下,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就业者不仅要把所收集到的数据整合形成内在智慧,更要把数据以信息化的形式表现出来,两者相辅相成,营造最大势。

三、大学生就业力数理模型构建

从牛顿定律到麦克斯韦方程组都是由某种斜率或者梯度构成的方程,都是与“势”有关,大工业社会的牛顿定律为:(m为质量,a为加速度),在信息化社会中,李德昌教授依据牛顿定律信息力作用规律推出信息动力学数理模型。基于权变领导理论,我们发现领导的有效性与领导者、被领导者以及决策环境有关。在新就业形态背景下,根据势科学与信息动力学理论,研究灵活就业劳动者就业力大小必须引入就业环境这一控制变量,因为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就业者对该类信息的情感粘性会有很大区别,由此推出就业力数理模型。通过就业力数理模型公式可以看到,当所有就业者面对同样的就业环境,就业情感阻尼相差微乎其微时,如果要在竞争压力巨大的就业潮流中获得最大的大学生就业力八维对称数学模型,即各要素相反相成,差距最大,联系最紧,势最大。所以当研究如何提高就业力的时候,高校大学生可以依据势科学理论,为自己造势,不断地提升自己。

四、基于对称性机制营造就业强势

正数和负数相反对称,正电荷与负电荷相反对称,均是差别最大联系最紧,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总结称“对称决定力量”[7]。纵观宇宙演变,人类社会发展,几乎所有的相互作用均产生对称,无论是微小至极的粒子,还是具有大智慧的高层次社会精英,均晓得运用对称营造大势,彰显力量。新就业形态带来复杂的就业方式,使得就业环境呈现出极大的不稳定性,就业人员必须运用势科学对称性机制,为自己营造就业强势,增大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一)内在品质与外在形象对称和谐

信息革命的推动,促进人类本性的澶变,人类从“物质人”到“社会人”到“信息人”整个过程,无论怎么发展,均没有脱离其动物性、社会性。作为交互主体就必须在社会上与他人建立联系,学会保持自己优良的品格,提升自己的内在品质,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懂得理解他人情绪,因为自己的内在品质就像是隐形财富,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越来越大的价值。除此之外,一定还要保持自己良好的外在形象,内在修养和外在特质有着紧密的联系,只有内外统一,才能和谐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作用,才能完全。近年来在许多企业聘用员工的时候,其中总重要的一项考核就是面试者的品格是否合格,面试官会通过员工的一些行为来确定其是否被聘用。因此对于还未就业的高校学生来说,其正处于从学校到社会的转变过程中,培养自己高尚的品格,学会为人处世之道十分重要。

(二)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对称和谐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信息之间的相互作用更加复杂,我们需要学习的知识也越来越多,因而很容易忽略实践的重要性,也很难将信息及琐碎的知识整合起来,统一把握整体。传统的教育模式强调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甚至评价方式仅仅以一张试卷得分为准,使得学生与现实脱节,就如你在流体力学课程上能拿满分,但你不一定会游泳。离开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离开实践操作的理论也只能是空洞、没有生命的。对于一个瞬息变幻的时代来讲,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显得十分重要,特别是在势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多学科的融会贯通,知识与抽象的对称化融合方面。因此,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势科学理论阐释的教育学机制,在统一内在机制的基础上营造教育大势,培养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知识分子。

(三)发展潜能与职业规划对称和谐

学分制的大学生学习模式是当今众多高校所采用的,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向进行学习。在该阶段过程中,学生可以确定自己将来要从事的职业,目标要明确,发掘自己的就业潜力,在学习中实现自己全面发展。从职业发展的长期性来看,职场的成功并不仅仅在于自己的发展能力,更在于对工作的规划安排,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可见事先做好计划安排的重要性,所以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的长远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新就业形态背景下,就业平台增多,从业者可以选择多重职业,做出不同的职业规划,也就是在势科学理论的基础之上,不断扩大两者之间的距离,才能使两者更加紧密联系,在成长中螺旋上升,营造最大势。

(四)内在智慧化与外在信息化对称和谐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类社会发生巨大变化,智能化、信息化的生活模式逐渐走进大众视野。面对同样的信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因为每个人面对复杂问题思维的有序程度不一样,只有思维有序,行动才能有序,问题才能被解决,工作才有效率。因此将所收集到的信息有序整合为知识,知识有序形成方法,方法有序形成智慧,从而形成创新,为我所用,增大自己就业优势。在信息化的时代,作为信息人,唯有将内在智慧与外在信息行为融合起来达到既独立又统一的对称性系统,才能达到最大势状态。

五、结语

品质职业规划范文3

关键词:工程教育理念;大学生;职业规划方向

工程教育主要强调的是以技术科学为核心展开教学活动,主要培养能够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高素质人才。工程教育的核心思想是,确保学生在学习工程类相关知识的过程中,能不断夯实理论基础,并具备超高的专业技能。在完成学业后,学生能具备成为优秀工程师的基本素养与能力。基于工程教育理念下对大学生职业规划方向进行研究与分析的过程中,高校应能紧密围绕如何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去设计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在确保学生按照行业内的岗位需求标准去进行学习时,才能令他们真正沿着正确的职业规划方向做出努力。[1]

一、明确工程教育理念内涵

所谓的工程教育理念,其主要内涵是学习者在不断丰富知识层次、能力结构的进程中,能形成多元的、丰富的思维品质。工程教育理念背景下,高校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理念与创新意识,使学生能从更新奇的角度出发解决问题,令他们能形成自主、独立的学习意识。这样的教育理念更注重潜意识工程理念的塑造与植入,其终极任务是为了强化学生的工程素养。工程教育理念下,高校在注重提升学生知识文化水平的同时,更看重培养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2]

二、基于工程教育理念下大学生职业规划方向

(一)立足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高校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切实从学生长远发展角度出发,引导他们正确建立职业生涯规划。在此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必须能对工程教育理念内涵进行深入的了解,为大学生的职业规划确立一个明确的方向。即,高校应立足提升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在具体践行教学行为、实施教学计划的过程中,应使学生建立端正的学习态度。教师应将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客观地反应给学生,令他们能对自身知识水平、专业技能形成客观的思考,在大学生预先了解自身的优势与不足的基础上,促使他们由被动学习过渡到主动获取的层面上。这样,当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与障碍时,才能更积极地去分析问题。并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或办法。同时,教师应让学生了解他们需具何种素质与能力,未来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工程师,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基于正确的职业规划方向,学生才能自主地提升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若想确保学生能到达预期的就业目标,应为他们创建更多参与实践训练的平台。一方面,学校应全面整合教育资源,建设完善的工程实践训练基地,使学生具有更多的机会与平台将理论知识进行实践应用。另一方面,高校应注重发挥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作用与优势,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内能真正参与到工程建设与规划的实践活动中,由此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3]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工程素养。基于工程教育理念下,在确立大学生职业规划方向的过程中,高校应全面了解创新能力与工程素养对学生未来就业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为了确保学生能沿着这个正确的职业规划方向,有计划地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与职业素养,高校应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高校在实际开展专业教学活动过程中,应最大化突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给予他们更多展现自我、发挥想象力的机会,并鼓励他们能够勇于将创意进行实践。这样不仅可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同时,高校应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全面展现学校“知行统一、面向行业、目标导向”办学理念。高校在与企业进行合作的过程中,应突显专业特色,并对工程规格进行科学的划分,通过创建完善的协同育人机制,确保学生的工程素养获得有效提升。在整个过程中,高校必须全程以就业为导向,去规划学生的实习内容与考核标准。学生在企业进行学习与工作的过程中,完全按照岗位的实际要求对他们的综合能力进行测评。这样,他们才能逐渐接近符合工程师条件与素养的标准。在校企协同育人背景下,高校应注重利用企业文化、行业规范去对学生的工程素养、职业素养进行培养,令他们能全面了解工程项目研发的过程,如项目可操作性分析、建模、设计、仿真、调试、维护等各个工作环节,令他们在实践操作中强化工程意识与工程素养。[4]

三、结束语

总之,工程教育理念下,高校在开展人才培养计划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应用能力与工程素养,并为他们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完成学业后能成为具有优秀工程师潜质的人才。同时,高校应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令学生能提前了解与掌握工程项目研发的流程,全面提升其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钟曼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有效性研究[J].学理论,2019(12):149-151.

[2]孙君,董林,张嘉懿,高郑涌.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体系及相关问题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9(32):204.

[3]凤建煌.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的强化及价值探讨[J].花炮科技与市场,2019(03):144+157.

品质职业规划范文4

[关键词]传统优秀文化;职业院校;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对于职业规划发展有着重要指导意义的一种精神观念。工匠精神能够推动职业素养的形成,当学生走向社会后,工匠精神能够助推学生在社会上发挥自身才能,帮助国家走上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民族复兴的道路。通过在职业教育中进行工匠精神的培养,能够促使职业人才体现出强大的人文内涵。同时通过工匠精神的时代气质与传统文化的有机传承,能够突破科学文化和人文人化之间的界限,在职业教育中培养出具有综合职业素养;具有敬业、专注、创新等工匠品格;能够完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内涵构建的现代化优秀职业人才。

一、工匠精神的内在含义

工匠精神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脉络,在我国的教育及文化中,其体现了一种坚持不懈、精益求精的匠心文化。我国传统文化中,早有“巧夺天工”“匠心独运”等工匠精神的代名词。其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优质产品的打造,更代表的是勤劳和智慧、品质和绝活。工匠精神,对于社会的发展来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有机触动,其帮助中华走向了精神文明发展的高效建设途径,促使国家建设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并成为民族复兴的驱动力。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道德的核心体现。从其内涵来讲,可以将其进一步划分为人文素养和产品为本两方面的内涵构造。工匠精神的人文素养,代表着从事职业时对自身的工作,更注重其原创性和卓越性,更注重自身生产的精细程度,对自己的工作具有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工匠精神的人文素养是一种将工作做扎实、做精细的追求理念;是对自身职业素养的高度认知;是对自身工作的强烈认同。工匠精神的产品为本,是一种对自身职业的落实。无论是实体产品、服务产品还是劳动价值,对于工匠精神的内涵展现来说,都是其应当具有的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职业劳动者,作为自身生产的参与者,其具备的工匠精神产品为本思想,应当是重视自身产品的品质,依靠自身的知识技术和智慧,提出更高素质的产品生产贡献率,实现自身价值的高定位。

二、职业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应当从国家层面和职业教育学校层面进行双方面的触动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而且,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是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只有让职业院校的学生充分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完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才能够让学生在世界文化激荡中具有中华民族的文化涵养,立足于世界广博的文化海洋中。职业院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主要以文化的学习与传播为基础,开设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课程。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要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追求、建立起在优秀传统文化影响下的正面理想信念,并具有广博的家国情怀。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要让学生具有人生和职业的双重思想精神,获得全面的发展。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养的赋能作用

党和国家在现代教育的规划中,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中国人内心的思想方式,对于中国人的行为存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而工匠精神,正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一脉相承的组成部分,深刻地影响着现代职业人的思想和行为。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养存在赋能的作用。中华文化能够有效地支撑工匠精神的培养,并作为工匠精神培养的原动力,提供丰富的培养教育资源。例如,《考工记》中记载的手工业,既传承了中国人民丰富的手工业发展历程和制作种类,同时传达了精益求精、刻苦钻研的制造案例,促使职业院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精美的艺术品、熟练的手工技术,感受到工匠精神的深刻影响。韩愈曾赞誉过,“百工之人,不耻相师”。正是工匠精神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具象体现。这种工匠之间的不耻下问,更形成了一种工匠积极探索的行为影响,为职业院校的工匠精神培育提供了更加鲜明的创新和协作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先贤智慧的结晶,对于当代的职业人来说,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对于职业院校的工匠精神培养来说,蕴含丰富的指导意义。工匠精神,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职业教育的引导灵魂。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工匠精神培养的赋能,能够进一步提升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养的效果,推动工匠精神的培养氛围、培育观念,引导更加高效的培养对策。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职业院校工匠精神融合培养对策

(一)创建非物质文化传承工作室

非物质文化是能够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思维方式和行为内容,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自觉,同时能够提升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并且在非物质文化的学习中,能够形成正向的工匠精神,树立良好的匠心信仰。因此,职业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教育情况,创建非物质文化传承教育,结合工作室的形式,优化教育途径,起到更好的工匠精神培养效果。非物质文化传承工作室,可以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中与现代职业教育相结合,利用其中与我国工匠精神相一致的内容,在组织学生理论学习的同时,可以完成工作室内的学习实践。例如,我国优秀的彩陶艺术、刺绣艺术、玉石文化等。通过工作室的形式,能够加深学生对艺术品的了解,能够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并且可以结合职业院校的实际专业内容,进行文化特色教育。这不仅能够突出文化的传承作用,同时在针对彩陶、刺绣、玉石等研究和打造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精益求精、坚持不懈的工匠精神,促使学生了解到,工匠的人文素养和产品为本理念,进一步吸收这些非物质文化中追求的工匠精神内涵。不仅如此,工作室的教育形式能够突出学校的教育特色。职业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地域发展内容,进行地域文化精髓的抓取,结合当地民间艺术,追求更深刻的内在文化要求。例如,潍坊当地的风筝、北京当地的兔爷等。学生在工作室的学习中,不仅提升了动手能力、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明确工匠精神的内涵素养,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培养了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的结合。设计专业类的学生可以提升自己的思维创意;文学专业类的学生可以了解不同的文化内涵等。

(二)营造浓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氛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一种正向的工匠精神培养,能够形成孜孜不倦、积极探索的精神影响。在职业院校校园中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其中的构成,能够体现工匠精神的诠释,帮助学生获得工匠精神的培养。(1)利用学校宣传栏、橱窗、展板、灯箱、走廊、宿舍公告栏等,进行文化的宣传。尤其是在其中增加工匠大师的名言名句,体现工匠精神的价值观,并形成周期性、常态化的宣传,让学生在浓厚的工匠精神人文氛围中获得敬业、精益求精的精神影响。(2)通过现代化的宣传手段,利用校园网络、微信群、校园微博、校园公众号等,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工匠精神的宣传。可以建立专项主题专栏,分享大师事迹、分享工匠艺术,展现多样的中华工匠精神、文化内涵和魅力。例如,《我在故宫修文物》专栏广播,通过故宫文物的维修案例和工匠修复的背景故事,展现多样的工匠精神主题,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3)利用校园内的多种组织形式,进行职业化的教育活动。例如,以学生会或学生社团为主要引导的演讲比赛、传统文化朗读比赛、征文比赛等。在比赛中,以传统文化和工匠精神作为比赛的主题,将具体的职业精神作为歌颂内容。例如,弘扬白衣天使的精神主题、赞颂爱岗敬业先锋的实例等。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传播工匠精神的内涵,并交流成功的案例和故事,引导学生获得职业自豪感和相应的工匠精神。

(三)开展凸显工匠精神的教学改革

在职业院校中,原有的教学内容,在工匠精神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上,涉及的内容较少,部分人文素质课程,主要是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主要的文化输出窗口。而其中具体的工匠精神篇章和专题是十分缺乏的。因此,开展凸显工匠精神的教学改革就十分必要。(1)以语文、哲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概论等人文素养课程为文化输出途径,在其中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整理,梳理出相应的工匠精神内容,并筛选相应的教材主题、工匠精神篇章,进行专题的教学。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工匠精神内核,展现出丰富的正能量,向学生传递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并激励学生在自己的职业素养之上,建立更深刻的工匠精神。(2)创新教学模式,对于工匠精神的实质,要能够通过教学形式充分地体现。可以采用翻转课堂、情景模拟、多媒体教学、头脑风暴、微课等多种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课堂中获得工匠精神实质的灌输,并展开交流感悟的讨论,进一步对工匠精神进行深入的探讨,充分领悟工匠精神的内涵实质,并在自身的职业规划、实践探索中,自主地完成工匠精神的研究和领悟。(3)除了已有的职业规划和人才培养方案以外,增加工匠精神的专项培养方案。从职业院校的人才教育培养规划中,实践工匠精神培养的制度层面保障。(4)充分发挥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增加工匠技能的专业教学。在实践中突出工匠精神与专业技能的融合,展现学生工匠精神的风采,通过校企实践窗口,让学生获得工匠精神的锻炼,并相互激励、开阔眼界、提升技能,进一步激发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5)利用学校实训环境、实训设施进行工匠精神的培养。在原有的实训基础上,提高实训标准、改善实训条件,促使学生获得更好的技能学习效果。同时,对实训过程中的人文素养进行充分的培养,激发学生未来职业规划的激情和热情,让学生在工作实践中对工匠精神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培养浓厚的职业兴趣,对未来的生活进行积极的规划;提升自身职业的自信心,引导他们在完成实训技能提升的同时,获得内在精神的提升。工匠精神是职业院校学生未来发展必需的精神内涵之一,促使学生能够在职业规划中增强自身动力、开展文化传承、提升自身的软实力。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养赋能,能够促使职业院校学生获得工匠精神的提升,在未来发展中更具有活力,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赵东俭,张子兰,陈娴娴,等.职业院校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工匠精神融合培养的对策路径研究:以秦皇岛市卫生学校为例[J].福建茶叶,2019,41(6).

[2]蔡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工匠精神培育:职业院校立德树人路径新探[J].现代职业教育,2019(34):4-5.

品质职业规划范文5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业创业;人际关系;情绪管理

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为更好地服务广大学生,了解目前本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情况,以及大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意向,为后续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现实依据,设计了《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意向》问卷,对他们进行了调查。

一、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自编问卷《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意向》,以网络调查的形式,通过“问卷星”平台进行调查,共收到873份答卷,其中有效问卷871份,有效率99.77%。其中,男生239人、女生632人,各占27.44%、72.56%;大一550人、大二262人、大三59人,分别占63.15%、30.08%、6.77%人。本次调查搜集的数据采用MicrosoftExcel录入、统计处理。

二、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现状

目前,在调查的871名学生中,曾参与班级、系院、“中心”组织的心理活动人数比例分别为40.44%、27.61%、28.52%。这表明本校“学校-系院-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已经运行,三个层面都开展了相应活动,但是活动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1.目前学生面临的主要心理困惑

调查显示,目前困扰学生的主要问题依次是职业规划45.25%、学业问题39.29%、就业创业36.77%、人际关系31.84%、情绪压力管理28.18%和时间管理24.63%。这与学校开展的“创业就业指导”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主题基本一致。

2.学生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意图

为了解学生最期待学校组织开展的心理活动形式、活动主题,调查中设置了三个问题:你最期待开展哪种形式的心理活动?期待开展哪方面的主题讲座?最期待开展哪方面的团体辅导活动?结果显示,学生最期待开展心理电影赏析的占50.06%、户外素质拓展的占49.37%,个体心理咨询的占29.9%;最期待开展的主题教育中,职业规划占38.49%、人际关系占34.94%、情绪压力管理占32.88%;最期待开展的团体辅导中,人际关系占40.44%、就业创业占36.77%、情绪管理占34.94%。

三、存在的问题

1.活动的宣传力度不够,活动参与面有待扩大

自2013年本校心理咨询室建设以来,“中心”形成了每年度上学期开展“阳光5.25”,下学期开展“阳光五个一”、爱馨心理协会和心理部的常规“阳光每一周”活动,尤其是每年5月25日还要求以班为单位开展心理主题班会,但是从调查结果看,学生实际的参与度并不高(没有超过50%)。其一,这可能与活动宣传不够,各系院、班级的落实不到位有关。其二,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理解存在一定差异。新生入学之际,“中心”开展了新生心理普查、心理知识讲座、怡心馆开放周等活动,绝大部分同学都参与了这些活动,这与调查的结果有差异。

2.品牌特色活动不突出,活动形式有待创新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在心理咨询方面有需求的学生相对较少,更多的学生希望通过讲座、素质拓展等形式开展就业创业、人际关系、情绪管理等方面的心理活动。目前,“中心”开展的活动都涉及这些方面,但是其活动的品牌效应不明显,以后应注重品牌特色心理活动的研发。

3.学校-院系二级联动不够,心育工作机制有待完善

目前,本校在校生曾经参与班级、系院、“中心”组织的心理活动人数比例分别为40.44%、27.61%、28.52%。学生参与系部和“中心”开展的活动基本没有差异,这与学校现在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基本相应。虽然学校一直强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前移、重心要下移,近两年也让全体辅导员参加国家心理咨询师培训,并且大部分辅导员都取得了国家心理咨询师证书,各系院也配备了一名兼职心理教师,但是活动主要还是以“中心”为主开展、各系院配合,实际存在系院落实不到位、院系心理活动比较缺乏的情况。并且,各系院的特色辅导室虽已建成,但是,其运行管理模式不健全,有待进一步加强。从而强化学校、院系二级心理站的工作职责,不断完善二级联动机制,充分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前移、重心下移。

四、采取措施

1.协助双创学院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职业规划工作

根据本次调查的结果,困扰学生最首要的问题是学生就业创业和职业规划,学生最期望开展的主题讲座是职业规划和就业创业,最期待开展的团体辅导活动中就业创业和职业规划也占第二、第三的位置。这表明学生很担心就业创业和职业规划。而学校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工作,并于2016年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主要负责学生的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学生创业等工作,专门开设了“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建立了大学生就业创业基地,为学生的就业创业提供指导。“中心”后续与双创学院合作,协助双创学院做好大学生的就业创业与职业规划工作。

2.扩大心理健康教育宣传的覆盖面,增强心理活动的实效性

“中心”将采用线上线下的方式,充分发挥海报实体宣传,世界大学城“空间怡心园”“一米阳光心灵花园”、微信公众号、QQ群等网络宣传的优势,双管齐下,进一步扩大宣传力度,增加活动的参与面,增强宣传的实效性。

3.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式,开展互动体验式心理活动

学生最期待的活动形式是心理影视、户外素质拓展、个体心理咨询等。学校倡导积极阳光的心理理念,注重学生良好品质的发展,依托世界大学城、微信公众平台和怡心馆、系院辅导室实体平台,采用线上线下的方式开展阳光心育系列活动。目前,“中心”开展了许多活动,素质拓展、心理沙龙、心情氧吧、心理咨询等,但是学生参与面还不够,后续需要加强活动的宣传,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心理活动,通过体验、参与获得感悟和成长,增强活动的实效性。

4.健全二级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充分发挥院系心理站的功能

目前,鉴于学校的管理模式,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主要从学校层面展开,但是随着近年来招生人数增加,各院系课程安排不同,很难协调时间。而且各院系目前都已经建成了院系特色成长辅导室。学校要转变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中心”要注重指导和总体统筹,充分发挥系院心理站的功能,引导各系院、班级开展更多富有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扩大活动的参与面、受益面。

参考文献:

[1]陈娜.“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6).

[2]胡寒春,黄建榕.高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共生路径探讨[J].思想教育研究,2017(12).

[3]佘双好.中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生成与发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07).

品质职业规划范文6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一环。大学生由于生活环境、学习方式、人际关系等诸多因素的变化,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作为高校教育管理的心理健康系统,在此基础上要认真把握好自身的角色定位,努力为高校学生解疑答惑,积极发挥其重要作用,促进大学生的心灵成长。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教育管理;角色

一、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

戴尔•卡耐基认为,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们的学识和专业技术,而85%是靠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关注心理健康已成为当今世界的大趋势。然而,大学时期是人的心理与生理发展趋向于成熟的重要阶段,在如此关键的时期,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与健康的心态显得尤为重要。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国高校的教育理念是将大学生培养成具备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具有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的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这一理念的支撑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在大学生群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二、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表现

随着社会科技日新月异的进步、生活节奏的逐步加快,竞争变得更加激烈,而就大学阶段来看,大学生们主要面临着学习、生活、就业这三方面的压力。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环境变迁。这一问题主要集中在刚进校的大一新生上。生活环境的变化,让他们对陌生的城市产生消极、害怕的情绪,要适应周围的变化则需要花费一段的时间,良好的生活环境对大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人际关系的变化也让许多大学生难以适应,面对来自各地风格各异、特点各异的新同学,如何建立协调、和谐的人际关系则成为了让他们的头疼的问题,人际关系的交往对大学生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当然这其中还包括对新的学习生活的适应,大学生的学习不同于初高中,初高中的学习多依赖于教师,而大学生的学习则主要表现在自主学习上面,这一学习方式的转变让许多学生难以适应。如何进行自我调适、如何适应外部环境问题,这些都是高校对大学新生所进行的第一课教育。面对这些问题,许多高校都进行了相应的主题教育活动以及相关的团体辅导培训。以宿迁学院为例,在新生军训期间,心理健康中心会以“和谐班级,你我共创”为主题进行团体辅导培训,这一活动使班级学生意识到班级群体是一个“家”,同学之间是彼此互帮互助的家人,学生们可以通过各种游戏得到放松,同时,在这一基础上让学生逐渐打开心扉,让同学们和谐良好的相处。这一主题活动的开展为最终建设积极向上的班级群体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次,人际关系。大二学生逐渐开始适应大学生活,在此基础上,诸多问题层出不穷,而其中最为明显的则是人际交往问题。随着自己的个性特征逐步显露出来,对于朋友的选择,有了自己的取向,面对宿舍里、班级上性格各异的同学,同学们开始变得不适应或者不习惯,冲突会更加明显,不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面对这一问题,高校会举办心理情景剧。从心理学的专业知识来看,心理情景剧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一种治疗方法,让来访者把自己的焦虑或者困惑用情景剧的方式表现出来,心理咨询师在一旁进行点评,并借此对来访者的心理问题进行指导治疗,来访者在咨询师指导以后继续表演情景剧,直到最终对自己的问题解决有所帮助。而高校中举办的心理情景剧,团体成员扮演日常生活问题情境中的角色,让成员把平时压抑的情绪通过表演得以释放、解脱,同时,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及获得处理问题的灵感并加以练习。同学们通过举办心理情景剧,把生活中的事情搬上舞台,敞开心扉,和同学们一起交流分享。这样,心理情景剧为同学们的个性释放提供平台,台上台下可以进行互动、一起解决,使更多的同学从中得到启发。同时团体辅导以及户外拓展训练,促进同学们能够相互分担、互相扶持,从而共同成长。再次,认识自我。大三阶段的学生,已经强烈意识到“自我”,也注意到了自我的脆弱,因此产生出强烈的充实自我、发展自我的需求。有的同学在追求发展自我中顾此失彼,没能达到期望的目标,产生了不良心理反应;有的同学在发展自我过程中,放大了自我弱势、忽略了自我优势,害怕暴露自己的弱点而采取防御机制,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甚至产生了烦恼与恐惧不安等严重问题。由于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存在一定的差距,部分学生会选择采用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学院一般会选择开展心理课堂、心理咨询热线又或是心理沙龙,让同学们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问题。对于学生的问题,心理健康教师也会相应地给予咨询与治疗,运用合理健康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最后,职业规划。怎样进行良好的职业规划对于许多学生来说是困难的,往往无从下手。职业规划对于大四学生而言就成为非常重要的一环。良好的职业规划对于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观、世界观、人生观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因此,在这一方面,学校要积极开设选修课,为同学们答疑解惑,将职业规划作为一门课程提供给学生选择,甚至在大二就提前开设此类课程,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身、了解社会,为职业规划的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一份优秀的职业规划不仅需要有正确的认识,还需要教师的引导与评价。在这个问题上,高校要定期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形式全面了解学生的需求,让学生能够建设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规划体系,让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更加完善,同时也更好地为大学生提供服务,通过系统、完善的教育,让学生了解自我,走向成功。

三、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在大学教育管理中的角色定位

通过前文的描述,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显而易见的现象:每一个年级段的大学生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因而,高校的心理健康系统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对高校众多的学生组织与学生社团,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存在,它以自己专业的理念参与着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所以,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在大学教育管理中的角色定位,我认为应当分为以下几种:

(一)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扮演引导者的角色

心理健康教育系统主要以教师和学生干部为主。面对大学生的心理困惑,我们往往会采取团体辅导和咨询的方式进行,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干部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并对高校的心理工作制度、基本的咨询方式有具体的了解。对于全国开展的“5•25”心理健康节,教师和学生可以以此为契机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心理健康系统承担着本校的心理健康的重任,教师和学校则是主要的领导者,要善于利用各种主题日的活动来帮助学生们解疑答惑。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并没有深度的认识甚至不了解,这就提醒我们,要多开展相应的活动,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进来,主动咨询,从而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学会帮助自己,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作用。

(二)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扮演朋友者的角色

高校的运行离不开各个学生组织之间的配合,如果说学生会是以行政工作为主,学生社团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为基本目标,那么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则是以建设学生心灵工作为宗旨,同样是他们学习生涯中的重要一环。良好的心理健康建设,可以让学生快速适应学校,在大学这个平台上提高自己、发展自己,为自己的未来奠定基础。所以,在这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系统要学会将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让他们能够相信心理健康机构,信任心理健康的教师,从而让学生们学会倾诉、学会倾听、学会减压、学会交往,这些都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帮助。因此,想让学生能够健康地发展自己、学会规划职业生涯,那么我们就需要将每一个来寻求帮助的人当作是自己的朋友、自己的家人一样呵护,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合理的建议。

(三)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扮演管理者的角色

心理健康教育系统作为高校教育管理中的重要一环,对于学生的教育管理也是其中的工作项目之一。例如开学的新生讲座、毕业生的职业规划等活动,其中都有心理教育工作者的身影。因此,在这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系统要充分发挥好管理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帮助学生,积极举办相关活动,引领学生的成长,让学生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它在成长生涯中的关键作用。以宿迁学院为例,在开学之初,我校会让学生做问卷调查,深入了解大一新生对于新生活的适应程度如何,这一做法能够充分地帮助辅导员认识、了解自己的学生,为教师了解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通过专业的数据分析,辅导员可以清楚地看见自己的学生会有哪些困惑、哪些难题,这对于学生日后的成长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优秀的管理方式可以让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学习生涯,更好地树立自己的目标,确立自己的地位,这些认识对于大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四、结语

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是学校管理工作中关键的一个环节,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可以帮助学生的成长,让学生生活在和谐健康的氛围中。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必须充分发挥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作用,正确做好自己的角色定位,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希望以此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与生活品质,帮助他们健康成长,促使他们日后成为一个具备高素质与好心态的人才,这才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

作者:张剑宇 华夏 刘翠英 单位:宿迁学院文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桂世权,魏青,陈理宣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四川: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2]刘桂芬,甘红缨,李志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3]王晓刚.大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品质职业规划范文7

专业知识和技能是肢体残疾大学生就业的基本能力。肢体残疾大学生无论在知识还是在技能方面都有一定的积淀。他们和普通学生一起参加高考、选择院校和专业,最终被录取;在大学期间,他们和普通大学生在一起上课、参加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拥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访谈过程中,有近一半的学生都表示,感觉到自己的专业知识很缺乏,一些课程虽然学习过,但是却不能很好地掌握,在实践过程中几乎不知道该如何运用。欧阳在接受访谈时告诉我:“其实,我现在挺迷茫的,我的专业是社区康复,感觉大学里的专业知识学得不是很扎实,很多时候不知道自己会干什么,能做什么,自己没有技能,帮不了康复机构的忙。”欧阳感到自己在三年的专业学习中存在遗憾,没有学到专业性的技能,觉得自己去康复机构不能有所作为,感到困惑与苦恼。基于与学生的访谈结果,笔者调查了该校的课程设置,并与该校教师进行访谈。该校在课程设置中,除了设置理论课程外还设置了2个学分的技能训练课程,由专业教师作为他们的指导教师,每周一次,一次两个学时。除此之外,还有校外实践课程,很多学生都有机会参加校外实习,以巩固课堂的理论知识。但是,通过和学生、教师的访谈得知,学校虽然设置了课外实践课程,安排学生进行见习,但是往往只有带队教师,缺乏指导教师,带队教师(专业课教师或者是班级辅导员)负责将学生带到某个学校或者机构参加专业见习,但是却没有对见习的学生进行专业督导,这样学生在实践过程遇到问题就无法获得专业意见。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遇到问题很少向教师咨询。问及原因,他们表现得比较沉默,有10位学生表示“不知道怎么提问”,他们告诉笔者,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很多时候不知道自己有哪些问题需要提问,因此也就没办法提问了。

二、通用技能

国内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通用技能构成维度的研究方面。金晓亚将通用技能界定为领导与管理能力(包括规划能力、解决冲突能力、决策能力等),解决问题的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包括创新意识、学习能力、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等),人际能力(包括协商谈判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构建和维持人际关系网络的能力),基本技能(包括外语能力、运用IT的能力、写作能力、计算/数学、阅读能力)。残疾大学生的通用技能对今后的成长和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通用技能非常关注。学校里开设的计算机课程、英语、写作等公共课程,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增强学生的通用技能。它适用于各学科的学习,通用技能的提升能够帮助学生增强专业知识,拓宽知识面,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大学是社会的缩影,短短几年的专业知识学习远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培育的需求,大学校园的人才培养其最终目的就是通用技能的掌握,只有很好地掌握相关的通用技能,增强自己的学习能力,不断创新,才能很好地立足社会。在和17位访谈对象沟通的过程中,虽然有近半数的学生都反映在学校里没有学到扎实的专业知识,对今后进入工作岗位感到迷茫。但是,也有学生表示出在学校里学到的一些知识在工作中能够灵活运用,让他们感到非常高兴,增强了工作的自信心。小赵是个非常积极进取的学生,她利用暑期在家乡残联参加实践活动。她告诉我:“现在残联的工作大多需要用到计算机,在学校里学习计算机的基本运用,让我在残联里可以很好地处理一些文件。还有我们学习的一些专业课,像残疾人政策法规,对我工作起到很大的作用。”除此之外,案例3小鸿也告诉访谈者:“大学期间学习到的许多专业知识都很有用,在残联我能够很好地运用计算机知识来处理文件、做表格,所以,残联的领导对我特别满意。”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通用技能的熟练掌握能够帮助残疾大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增强他们的就业信心,体现了他们良好的职业能力。从小赵和小鸿的访谈中,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通用技能的掌握对他们得到工作单位的认可起到了很好地促进作用。

三、个人品质

肢体残疾大学生在就业能力方面体现出来的个人品质主要是指就业心态。本文将肢体残疾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分为五种类型:1.紧张、焦虑心理;2.自卑、怯懦,担心受到歧视;3.对于家庭过分依赖,被动、不积极;4.固执,不切合实际;5.明确职业目标,积极乐观,充满自信。自我效能感强的学生在就业方面能够积极地面对,对就业充满自信,主动性较强,他们不满足于家庭的安排,希望从事有挑战性的工作,积极寻找就业机会,对自己的残疾保持乐观的态度,不担心遭受歧视。相反,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在就业时会出现被动求职的状态,或者听从家庭的安排,对家庭的依赖性强,担心受到社会的歧视。在访谈的17位学生中,有11位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较低,他们担心由于自己身体残疾而受到用人单位的歧视;有6位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相对较高,能够接受自己身体残疾的状况,虽然有些学生也会担心自己身体残疾,可能会遭受用人单位的歧视,但是能够接受,相信自己可以找到适当的工作。

四、职业规划能力

品质职业规划范文8

为了能胜任毕业后即将面对的不同职业,同时获得个人职业前景的顺利发展,学生除了掌握必须的文化知识,同时还要养成针对不同行业的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高职经贸类专业人才的需求特点,决定了高职经贸类专业职业素质会处于更加重要的地位,其内容既包括与经贸活动有关的专业职业技能,例如基本商务知识、法律知识、英语和计算机等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包括如下一些内容:一是良好的心理素质。例如自信心、抗挫折、团队合作精神、情绪控制力、主动、灵活、坚持等,二是人际影响力。例如沟通、说服、演讲、关系技巧等,三是自我管理能力。例如时间管理、个人形象管理、自我规划等,四是审美管理能力。例如礼仪、社会和职业形象管理等。

二、构建高职经贸类专业职业素质培养体系的途径

1.开设经贸类专业职业素质培养系列课程,创建全面的考核评价体系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必修课程中,除了要开设一些基础职业素质教育课程,例如《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创业与新新》、《就业指导》、《职业道德修养》之外,经贸类专业还需要特别开设例如《职业形象塑造》、《人际沟通》、《中国传统文化》等与经贸文化和人文素质有关的选修课。而对于经贸类不同的专业,职业素质选修课应有所区别。以国际贸易专业为例,应增加跨文化沟通内容,而对文秘专业的学生则侧重个人形象管理和礼仪知识方面的内容,对营销专业则加重心理素质训练方面的选修内容。

必修或选修的素质系列教育课程要贯穿三年的学习过程,构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循序渐进,逐步培养学生经贸类职业素质。与此同时,要改变以往只以学习成绩为唯一考核指标的考核体系,加强对学生包括学习和日常行为在内的全方位的跟踪考核,构建全面的职业素质考核体系。经贸类专业应增加例如商业道德、行为规范、组织能力、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方面的考核,并给予一定的分数达标要求,把隐形的职业素质通过一套有形的指标体系反映出来,给每位学生建立完整的学生素质测评表,同时要把此表反映在毕业生推荐表上,供用人单位参考。

2.深入推进与经贸类企业的互动与合作,积累职场实践经验

企业是学生将来的工作环境,让学生更早更多地接触企业进入企业,将更加有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学生通过岗位认识、参观学习、课余兼职、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方式,充分融入企业氛围之中,传递企业的效率意识、服务意识、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等,也客观地认识到工作岗位中存在的困难和挑战,从而全方位做好胜任未来岗位的准备,为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打好基础,以职场实践促进职业素质的提高。邀请行业、企业的专家、一线工作人员、业务骨干和优秀毕业生进入学校,为在校学生作如“财务人员职业能力与素养”、“物流业发展与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等职业素质系列专题讲座和报告等,让学生在校园内就能获得有关企业的信息、企业的用人要求,感受来自于企业的文化,触摸到市场的脉搏,有效的缩短学生从“校园人”到“职业人”转变的时间。

3.打造独特的经贸类校园文化,提高人文素质

良好的职业素质培养,不是靠哪一门具体课程就能实现的,也不是靠一两次活动就能完成的,而是在一种具有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的长期熏陶中,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的。因此,为了培养适合经贸类专业的职业素质,就应该有针对性地营造经贸类特色的企业文化氛围。例如可以让校园的每一面墙都会“说话”,说“行业话”、说“企业话”,把一些著名的商业企业照片、成功商业人士的个人成长故事、企业用人的最新要求等与经贸类职业相关的内容,张贴公布在校园的显眼位置,而且一定要定期更新,让学生感受到经贸类行业的日新月异的特征,增强自身学习的紧迫感和学习动力。其次,有针对性地开展与经贸类有关第二、三课堂,开展各种经贸类社团活动、各种经贸类协会活动、企业社会实践活动,举办经贸类职业技能节,开展各种技能比赛,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意识和能力,营造浓厚的经贸技能操作氛围。支持鼓励学生们参加如“全国职业院校外贸技能大赛”等经贸类全国各地技能大赛,重奖技能竞赛的优胜团队和个人,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专业的热爱,提高职业技能素质。开展素质拓展训练,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团队精神,进行创新能力、决策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的有效辅导。

4.加强职业规划与创业指导,培育积极向上的职业意识

将职业规划从入学开始就引入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倡导学生科学系统地将专业、学业、职业统一起来。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学生们就能与专业教师和同专业的毕业生面对面交流,通过“了解职业倾向”、“职业近路及职场探索”、“职场伦理测评”等方面的在线测评,分析出学生的各种职业素养,并给出适合的职业选择,形成该学生的“人才DNA资料”。根据测评结果,系统地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分析,根据自己的兴趣、性格来做好职业规划,并指导他们根据所选职业的要求来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和素质,合理安排好3年的学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