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政交流材料范例6篇

路政交流材料

路政交流材料范文1

一、规范执法制度,提高执法水平

路政系统要依法履行路政管理职能,积极推进路政执法管理目标责任制落实,做到层层落实路政执法责任制,将路政执法目标、职责、要求、权责细化分解到执法岗位和执法人员,并严格执行相应的考核制度、追究制度、公开办事制度等管理制度,结合月季检查、考评进行考核监督。要进一步修定完善路政各项制度规范,出台路政内部管理制度汇编,收集整理路政管理法规资料,制作编写《路政执法执勤操作规范,对一线执法人员实施全方位指导,切实提高路政管理质量。要积极探索解决路政工作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从制度建设和创新上推进路政管理工作方式方法的改革。如在反超限运输中,要改善管理方式方法,提高服务意识,促进软环境建设;在路政执法中,要区分轻微、一般、严重违法案件,在法律法规赋予的自由裁量权范围内正确履行法定职责;要进一步落实备勤制度、巡查制度,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和公路监控水平;要加强与法院行政庭的联络制度,确保依法行政等等。总之,在实践中路政人员要集思广益,与时俱进,规范执法制度建设,不断提升路政执法形象。

二、规范执法行为,提升路政执法形象

路政执法人员要大力弘扬“奉献、服务、惠民”的交通人精神,按照《交通职业道德规范》和《交通行政执法职业道德基本规范》,讲究职业道德,增强服务意识,为民多做好事,维护单位声誉,塑造路政良好形象。大力开展党员干部、路政执法人员法制教育活动,确定岗位文明服务规范,公开办事程序,推行文明公约,实行服务承诺。在实际执法中,路政人员要实行挂牌服务,文明执法,严明纪律,坚持三不怕,即不怕丢官,不怕得罪人,不不怕辛苦;战胜四种歪风,即权利干预,金钱诱惑,亲朋说情,威胁恐吓。进一步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健全预防腐败监督体系,严格依法办事、廉政执法、文明执法,做到执法依据、执法程序、收费标准、处理结果“四公开”。要严格执行“八条禁令”,自觉防止权力滥用,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做到“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坚决杜绝吃拿卡要、、等违法乱纪行为发生,坚决纠正损害公路部门形象、损害职工利益的各种不正之风。对“不作为”和“乱作为”情节严重的干部、职工要严格责任追究,进行严肃处理,切实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

三、规范执法队伍,提高人员素质

为促进路政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不断完善和加强路政执法队伍建设,必须针对执法队伍中存在的执法不严,执法行为不规范等突出问题,加强教育、整顿作风、严格管理,完善监督,努力实现路政执法队伍思想上有明显提高,形象上有明显改善,能力上有明显增强。

一要加强教育培训,提高队伍素质。要完善学习制度,制定学习计划,确定每月学习主题,坚持以座谈、讨论交流、观看教育片、汇报工作等形式开展学习,强化路政执法人员学习意识,巩固学习理念。要加强思想教育,提高执法人员思想政治水平。强化业务培训,运用业务培训和岗位练兵相结合的方式,增强分析事物及办案能力,提高应知应会能力和执法水平。

二要以服务为宗旨,转变队伍作风。要将服务、创新贯穿于日常工作中,结合文明创建,有针对性地对重点企业进行走访;通过路政座谈、开展路政咨询、结对指导、法制宣传等形式,给公路沿线群众送去精神食粮,为过往司乘人员解决路政疑难问题,增加他们对“治超”、“桥梁、涵洞安全隐患排查”等各项整治工作的理解和支持。要规范服务行为,改善窗口形象。建立警路联合执法大厅,提高办事效率,简化和减少审批环节,提升行政质量。进一步完善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办事预约制、责任追究制等制度。办事制度、程序公开上墙,为群众提供方便。同时开展路政人员文明执法、文明礼仪培训,提高文明执法、文明礼仪程度。要加强行政效能建设,改进工作作风,树立高效廉洁的执法形象,不断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切实解决落实无成效的问题,进一步形成作风明显转变的良好风气。要强化服务意识,搭建阳光服务平台,探索为民优质服务的有效途径,更好地做好亲民近民工作,牢固树立“便民、规范、高效、廉洁”的服务宗旨,坚持一次性告知申请人、心平气和回答申请人、尽快办结方便申请人,努力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三要注重队伍建设的前瞻性,开展预防性路政管理。由于预防性执法管理更需要执法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和奉献,所以必须强化职业道德训练,培养执法人员乐于奉献、吃苦耐劳、服务群众和积极投身路政管理事业的精神。同时,必须加强培训教育,提高执法人员执法水平、为民服务的意识和公共服务能力,做到文明执法。执法人员要以人为本,从管理对象利益出发,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坚持严格、公正、文明执法,预防性路政管理正是文明执法的体现,容易使群众产生亲近感、信任感,树立起路政执法队伍文明的良好形象。

四、规范执法文书,解决路政相关难题

为了进一步提高执法水平,加强执法监督与制约,提升执法人员素质,要规范执法文书制作,严格执行文书制作的相关制度及具体要求、标准。 要结合交通运输部制定颁发的《交通行政执法文书制作规范》,进一步完善规范交通行政执法文书,统一按交通行政执法文书式样,编制处罚类(一般程序、简易程序)、赔补偿类、处理类、许可类等新的路政执法文书格式,各类汇编成册,每个执法人员都要按照违章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充分、适用法律是否准确、处罚是否适当、程序是否合法等方面对执法文书进行规范,从而更好地完成路政执法任务,树立交通行政执法的权威。

五、规范执法站点,促建路政长效机制

路政交流材料范文2

【评分细则】

从历史传统、时代背景两个角度作答,其中历史传统角度:“工商食官”1分。时代背景角度:政治上“地方势力膨胀,加强中央集权”1分;经济上“增加政府财政收入”1分,“重农抑商”1分。满分共4分。其它答案言之有理也可得分,但总分不超过4分。

【答题情况】

(1)学生得分情况:多数学生得分在1—3分之间。

(2)存在问题:答题角度单一,重复啰嗦,把握不住要点,如多数学生不能从历史影响角度分析,答不出“工商食官”政策影响;概括能力不高,照抄材料;对历史概念理解不到位,如对“盐铁官营”政策内涵理解不深,导致答题方向不明;脱离材料,背诵教材知识;语言不规范。

【教学建议】

(1)指导学生提高多角度、多视角分析问题的能力,理清答案的逻辑关系,避免答题中答题角度单一、重复啰嗦。

(2)重视历史概念教学,并指导学生学会结合材料分析试题中出现的新概念。

(3)重视引导学生提升史料处理能力、概括能力等学科能力、学科素养。

(4)要求学生使用科学、规范语言答题。

16(2)阅卷分析

【评分细则】

变化:抑商政策松动,或政府退出直接经营,或政府较少官营经济。(2分,任答一点得2分)

影响: 促进商品经济(或工商业)发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或政府收入,或税收);壮大了市民阶层(或商人政治经济空间扩大);推动了城市繁荣;有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5分)

【试题分析】

本题抓住宋代时代特征来设计情境和试题立意,属于重点考点。同时通过考查变化类试题,契合现代高考的对历史知识全面、辩证的考查要求。

主要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尤其考查学生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认识,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答题情况】

平均分在5.54分,主要集中于4分、6分、7分。

主要问题:

(1)表述笼统不具体,内容空洞,泛泛而谈,如:变化方面,回答宋代采取新的经济政策;影响方面,回答推动了宋展。

(2)影响方面,不根据材料与设问作答,照搬教材结论,甚至超出时间阶段,如:回答推动资本主义萌芽(宋代资本主义萌芽是部分学者的观点,但主流观点是明清出现);

【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从概念的内涵到外延的逻辑关系答题,比如本题,最直接的影响先是工商业与商品经济,之后是政府收入,再是商人阶层,然后城市发展,最后再是思想科技以及政治科举制等发展线索,经济方面影响比较直接,科技文艺和政治方面较偏远。

2.“经济政策”是每个时期社会发展的重要考量因素,一般来说都是社会发展的反映,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发展规律,但是有些政策的实施或者推动社会的发展或者阻碍社会的发展,由此,这部分的考查让学生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上对宋代整体发展有基本的认识。同时,需要老师们和学生重视一些小专题的总结,比如“经济政策的发展变化”、“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等等。

3.关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弄清楚历史知识之间的逻辑体系关系。关注重点时代和社会转型时期的时代特征。

17(1)阅卷分析

【评分细则】

分三个层次给分:

①能答出北方战乱、北方动荡、北方战乱频仍、北方政权并立等要点的,只要答出一点就可以得1分。

②能答出少数民族内迁、北民南迁、民族交融加强等要点,只要答出其中的一点就可以得1分。

③能答出南方经济得到开发、南方劳动力增加、南方生产力水平提高等要点的,只要答出其中的一点就可以得1分。

【存在问题】

1、部分同学角度不全,存在重复同一角度的问题,落下了“南方经济发展这个角度”。

2、知识掌握不准确,答题不严谨,如部分同学答出“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或南移”,“南方经济发达”,“ 南方商品经济繁荣”“把材料一当成元代来答,还结合了材料二作答第一问”等等,这些答案都不得分。

3、不能做到序号化,整个题目就是一段。

4、书写的规范化有待提高。

【应对措施】

1、强化历史“必备知识”的复习,进一步夯实基础,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做到知识的有效迁移。

2、进一步训练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练习学生答题的段落化、规范化、序号化。

2、提升“关键能力”,教学中注意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精选训练题,强化学生阅读并提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备考复习要注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本题重点考查时空观念素养,所以在教学中始终强化核心素养的落实,提高学生能力。

17(2)阅卷分析

【评分细则】:

特点:规模扩大,表现为外来民族与中华民众的交融;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伴随着伊斯兰交的传播进行;民族交融的程度加深,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影响更深远,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注入新活力。

说明:本答案涉及民族交融的规模(范围)、推动因素(宗教因素)、程度(“回族”形成)、影响(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的影响)。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试题评析】

从知识角度看本题主要从元朝民族关系发展的时代特征及回族的社会地位及其形成原因等方面分析民族交融的特点。从能力角度看要求依据材料指出民族交融的特点,主要考查了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提取有效信息并归纳概括的能力。从学生的得分情况看得分不理想,可挖掘的潜力很大,本题满分6分,平均分3分左右,满分很少。

【存在问题】

(1)对于特点类题目,材料的深度分析能力不足,解读材料浮于表面文字表述,缺乏知识的迁移能力。

(2)答题时重视了材料信息的运用,但是提炼与解读有效信息、准确概括的能力明显不够。

(3)个别同学审题错误,没有看清是要求回答元朝民族融合的特点即应该回答不同点,错答了一些与前朝相比的共同点。

(4)好多学生达成了民族交融的影响,审题出现严重失误,或者在句式方面犯了严重的低级失误。

(5)答题语言的组织不严谨,缺乏答题的层次性。

(6)书写潦草、不分条,不分点答题,导致卷面组织乱,不清晰。

【教学建议】

(1)重视课本基础,强化课本主干知识的精准记忆,注重知识的迁移能力,积累学科语言。

(2)加强重点概念的解释,提升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

(3)培养历史学科能力和素养,尤其重视对史料的阅读理解、提炼能力和使用学科语言多角度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4)教学中加大对历史学习方法和答题规范的指导。

(5)重视审题训练,对特定题目的答题角度及句式适当加以总结指导。

18(1)阅卷分析

【评分细则】

无产阶级专政(工人阶级掌握国家权力);立法权、行政权合一;公职人员由选举产生,对公社负责;主张人人平等(平等原则);受人民监督。(每个要点2分,以上5点答出3点即得6分)

【存在问题】

1、部分学生仍然存在字迹潦草、卷面不清晰、未要点化加以区分现象。

2、部分学生审题出现严重偏差,不能准确理解“政治原则”,仅仅罗列材料。

3、学科专业术语匮乏,答案表述累赘,语言不清晰,表述不严谨,口语化现象突出。

4、基础知识不牢固,历史概念理解不透彻,不能准确定位教材,不能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

5、提炼与解读有效信息、准确概括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明显不够。

6、时空观念缺乏,没有区分阶段答出对应的历史知识。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素养不够,

【教学建议】

1、强调规范答题:书写认真清晰,合理安排卷面布局,答案做到序号化、段落化、 要点化。

2、重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注重语言表述的准确性和历史学科语言的运用。

3、加强对学生审题能力训练,注意设问的细节,把握问题的方向和侧重点。

4、强化历史“必备知识”的复习,应多引导学生聚焦主干知识,在基础知识的融会贯通上下功夫,加强知识整合迁移,而不是局限于知识记忆和题型训练。

5、深入研究《高考评价体系》的“关键能力”,运用情境材料训练学生辨识历史信息及运用概括、归纳和演绎等方法对情境材料所提供信息进行提炼和整理的能力。

6、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情境材料进行深层挖掘和分析,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难到易、由繁到简的认识问题、分析历史问题的本质。引导学生运用历史思维分析历史事物、并规范地阐述历史事物。

7、深入研究《高考评价体系》中的“学科素养”,强化对核心素养的认识,运用多种方式提升学生的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素养。

18(2)

【评分细则】

答案共五个要点:1.创立新的民主组织原则2.建立工人政权的尝试3.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供借鉴4.丰富马克思主义学说   (补充一条) 5.客观上推动了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完善    五取三每条2分,共6分!

【存在问题】

1.审题不细致,答题没扣住世界民主进程这一角度!2.答题角度不全,要点不够!3.不注意整个题目的命题主旨,不能从第一问中提取第一个要点。4.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

措施:加强审题意识;强化知识的理解记忆;注重分析命题立意;加强能力素养训练!

19题阅卷分析

20题阅卷分析

【评分标准】

古代中国对外交流:11分:角度或观点——2分  评述过程——7分  结论升华——2分

1、内容:

①政治上,互派使节,互通友好;

②经济上,发展贸易,互通有无;    任意三点7分,一点2分,两点4分

③文化上,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④军事上,有战争与和平,有侵略与反侵略。

任选一个角度也可如文化交流:内容:至少两个4分;评(影响)3分

示例1:

角度:中国对外交流的内容。(2分)

评述:中国古代对外交流内容多样,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政治:如大秦王安敦派使臣来东汉;日本、朝鲜派遣唐使、留学生来唐朝;唐朝派使者到天竺;郑和下西洋等。经济:如我国历史上各个时期同亚洲、非洲和欧洲一些国家的贸易往来;从越南传入的占城稻,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烟草等作物传入我国等。文化:如玄奘西游,鉴真东渡,徐光启翻译了传教士利玛窦带来的科学著作;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到西亚、北非和欧洲等。(7分)

总之,中外交流内容丰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2分)

2、对外政策:

①开放:汉到元(也可具体展开如汉、唐、元)原因+影响 积极   2+2=4分

②保守:明清  原因+影响 阻碍   1+2= 3分

示例2:

角度:政府对外政策的变化趋势。(2分)

评述:从汉到元,总体来看,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统治者大都采取开明的对外政策。如唐宋政府重视中外交流,支持海外贸易,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明清时期,面对西方殖民扩张,厉行“海禁”,短期内起到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阻碍了中外交流,使我国逐步落后于西方。(7分)

总之,古代中国对外政策由开放趋向保守,这既是本国政治经济发展变化的结果,也受到国际形势的影响。(2分)

(其它角度,如:中国对外交流的路线;中国对外交流的途径等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3、双向交流

①中国—外国   政治、经济、文化等   4分,1点2分

②外国—中国   经济、文化、科技等   3分 ,2点3分,1点1分

4、路线

①汉: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新纪,陆上丝绸之路路线:长安河西走廊玉门关葱岭大月氏安息大秦。促进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欧洲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

②唐: 陆路:

a、长安向东到达朝鲜

b、长安向西经陆上丝绸之路到达印度、伊朗、阿拉伯、欧非国家

海路:

a、 登州、扬州出发到达韩国、日本

b、广州出发经海上丝绸之路到达波斯湾

③宋元:

宋朝海上丝绸之路发达,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外贸通道由西北的陆路转向东南的海路。

元朝与亚、欧、非的经济文化交流空前繁盛,中外经济、文化和技术相互交流,中欧旅行家互有访问,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三大发明一并西传,这对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④明:

郑和下西洋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

华侨对南洋的开发,郑和下西洋以后,更多的人去南洋定居,带动先进的生产技术,对南洋的开发作出的贡献。

任意三点7分,一点2分,两点4分

汉唐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宋代以后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 原因+路线+影响

(陆上4分,海上3分)

5、途径:

①官方和民间贸易(如丝绸之路)。

②互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如日本遣唐史)。          任意三点7分,一点2分,两点4分

③宗教传播(如佛教传入、玄奘西游、鉴真东渡)。

④战争(明清)

6、目的:

①发展经贸,互通有无。

②传播文化,宣扬国威。      任意三点7分,一点2分,两点4分

③兼收并蓄,取长补短。

④巩固统治,维护统一。

7、特点:

①外贸先陆路后海路。

②外贸政策由开放到闭关。

③以官方贸易为主。                   任意三点7分,一点2分,两点4分

④以友好往来为主,不以赢利为目的。

⑤外贸伴随着文化交流。

⑥外贸促进了民族融合。

8、影响:

①促进:汉到元——增进了中外双方的了解、联系和友谊,促进了中外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促进了人类历史的进步。史实 2+影响2=4分

②阻碍:明清—阻碍了中外交流,使我国逐步落后于西方。史实 1+影响2=3分

【存在问题】

1.个别同学只答一个朝代,但后面论证合理,最高4分左右。

2.观点不对0分,如资本主义萌芽,近代中国等。

3.没有观点,只抄材料的0分。没有观点但评述合理,可得2--3分。

4.只答消极影响的,2—3分。

【应对措施】

1.重视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材料阅读能力和对材料的有效信息的概括、提炼和升华能力。

2.本题考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能力,我们今后复习中要特别注意提升历史学习的关键能力。

3.本题考察史料实证素养,尤其是水平3.4的要求,今后复习中要注意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训练,努力培育和提升核心素养。

路政交流材料范文3

关键词:市政道路 工程质量 监理

市政道路工程质量事关一个城市的形象,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建设好城市道路不仅能满足城市交通运输的需要,而且对城市市容的美化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影响道路质量的因素很多,有设计方面、建设单位方面、施工方面、监理方面的因素。其中工程监理对市政道路质量的高低起着重要作用。笔者从事市政工程监理多年,认为做好以下几个方面,是进一步提高市政道路工程的质量的关键。

1 市政道路工程施工的特点

1.1 交通干扰多

城市道路施工区域一般位于城市范围内,行人及交通车流量较大。如果在交通组织维护方面稍微疏忽,就有可能因为交通方面的原因对施工产生较大的影响,从而造成工程方面的质量缺陷。

1.2 工期较紧

由于城市道路是国家及地方财政投资修建,是指令性工程,因而常常忽视道路的质量问题。资金是固定的,任意加大工程量,工程质量势必要受影响。有的工程项目不尊重道路材料对时间的客观要求,强行压缩施工工期,赶在节日献礼,使工程质量处于失控状态。

1.3 拆迁影响大

城市道路一般在市内大街小巷进行施工,有些对旧房的拆迁量很大,给居民正常生活、城市环境污染及交通正常通行带来不便,也增大了城市道路的质量控制难度。

1.4 交通运输不便

现在城市白天的交通压力较大,所以很多城市限制了运输车辆在市内的通行,工程所需的设备、材料、工具等必须等到凌晨才可以运进工地,同样施工中产生的废弃土方等也必须等到凌晨才可以运出去,这样一来就限制了工程施工时间,给工程建设带来了困难。总之,由于影响公路工程质量的因素很多,在公路工程建设中,工程监理基本上形成了具有各地特色的管理体系和管理办法,管理起来也比较困难。

2 市政道路施工监理

2. 1 对进场材料、半成品、成品的质量检查

市政道路工程的质量,与使用的材料密切相关,材料的性能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程的使用和寿命。道路及其附属构造物不仅要承受较大的荷载,而且常年暴露在大气环境下,经受各种环境条件复杂变化的影响,对其使用的原材料,应给予充分的重视。项目监理部对工程材料的监理,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所有材料在工程验收之前,监理工程师都有权进行检查、抽样测试和复试,对于不符合标准的材料,应给予清退。在工程材料检查验收工作中,监理工程师要严格控制材料的供应来源,加强对材料的抽检工作,以保证进场材料的质量。

2. 2 原材料的验收

(1)填方用土。对于道路工程路基填筑、给排水管道、沟槽回填等,均需要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回填。并对压实度有严格要求,以保证有足够强度和稳定性。因此,对填筑用土的质量监理就十分必要,内容就是选择土料,进行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试验、级配及有害物质测定试验等。

(2)基层材料。基层使用原材料的质量监理,系指控制水泥、石灰、土、碎石、粉煤灰等的质量。另外混合料的质量监理,如水泥稳定砂砾、水泥稳定土、二灰稳定碎石、级配碎石、石灰土等的配比、级配、最大干密度、最佳含水量、压实度的测定等,需要现场取样测定。

(3)沥青混合料。由于沥青具有良好的粘性、塑性和防水性,因而被广泛用于道路工程,沥青混合料被用作道路面层的材料,如沥青混凝土、沥青碎石等路面,质量监理就是在施工中使原材料(粗集料、细集料、矿粉、沥青) 、混合料的配合比及其性质、油石比等符合规范和设计的要求。

3 城市道路工程质量监理

3.1 测量放样监理工作

监理人员在熟悉设计文件和图纸的基础上,会同承包人、设计单位或勘测部门在现场交接中控制桩和水准点,指示和检查承包单位对所有测量控制桩和水准点,进行有效保护,直到工程竣工验收结束。监理工程师应审核和检查施工单位提交的施工放样报验单及测量资料,经检查合格的,书面认可;发现有差错的,通知施工方重测,合格后书面认可。

3.2 雨水、排水管渠工程质量监理

开工前,监理工程师应熟悉设计图纸,了解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通过对施工组织设计的审核,检查现场人员、材料、机具的进场状况,完成前期工作。测量放样质量监理工作要做好,沟槽开挖时,要检测开挖断面,槽底高程、坡度等参数,检查边坡支护设施,对排水、雨季、冬季施工方案要认真审核并核对落实情况。

3.3 路基工程质量监理

路基是城市道路路面的基础,是结构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强度和稳定性的好坏,直接影响道路的整体质量。路基工程质量监理有两个阶段,当路基工程大于5 km 时,应先做试验路段,当路基工程较短时,可直接进入正式开工阶段监理工作。监理部要做好设计交底的组织工作,对于设计中不明了的问题,由设计部门给予解答,为工程顺利进行,做好准备工作。路基工程施工过程中,监理工程师应按照工程承包合同中的有关条款规定,要求施工方严格检查各道工序施工质量,切实做到上道工序未经检查合格,不得进入下道工序的施工。

3.4 道路基层质量监理

道路基层处在结构层的中间,承受了比路基更大的垂直压应力,如果面层越薄,所要承受的剪力就越大。因此,监理工程师对道路基层的施工质量进行监理时,要严格掌握其强度、刚性和整体性。

3.5 道路面层质量监理

路政交流材料范文4

1.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徒扰民尔,可仍其旧。”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 A.专业市场每天开市 B.乡村市场的繁荣 C.市场监管相对宽松 D.坊市制继续实行 答案 C 解析 材料的意思是有官员请求皇帝禁止岭南地区村落里的小贩在当地设摊贩卖,并下令让他们在城邑交易,而皇帝认为这一举动是扰民行为,拒绝了这一请求。从材料可以看出,政府对乡村地区自发形成的市场持默许态度,因此本题选择C项。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D两项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故不选。 2.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答案 B 解析 明成祖迁都北京时国家政治上是统一的,A项错误;中国古代自南宋时经济重心已转移到了江南地区,因此迁都北京,必然会促进南北间的商品流通,从而促进跨区域贸易的发展,B项正确;区域性商帮在明初时还没有明显形成,C项错误;D项夸大了该举措的作用,错误。 3.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后期则规定:“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由此可见唐后期() A.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调整 B.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许设市 C.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 D.只有州县所在地才许设市 答案 A 解析 材料的意思是唐朝前期不是州县治所的地方不能设市,后期规定市的设置更加灵活,按照户数的多寡、交易的频繁程度设市,故A项正确。B、D两项与材料中“若要路须置……听依三千户法置”的规定矛盾;C项与“置市令”矛盾。 4.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受到渴望与汉通使往来的大宛等国的欢迎。其间,汉设置河西四郡,打通了与西域的直接交通。张骞在出使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据此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是() A.开辟了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 B.建立了汉朝与西方的联系 C.确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权 D.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张骞出使西域。从材料信息看,张骞出使西域,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故选D项。张骞通西域只是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张骞最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并没有建立和西方的联系,排除A、B两项;确立西汉对西域的管辖权是西汉设立西域都护的结果,排除C项。 5.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交子的功能。材料中的“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表明交子是民间贸易的一种凭证,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交子的使用导致了民间的商业纠纷现象,并不能说明交子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反映交子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故C项错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是指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与四川无关,且材料未涉及经济重心南移,故D项错误。 6.唐宋时期,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等许多新的称谓。这反映出当时()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传统农业生产衰退 C.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 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加强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唐宋时期户籍名称变化反映的问题。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出现于鸦片战争后,不是唐宋时期,故A项错误;手工业发展的基础是农业的发展,户籍称谓的变化反映了手工业的发展,正是传统农业生产发展的表现,故B项错误;题干中户籍新称谓的出现表明农民有了自主经营的权利,这反映出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应是逐渐松弛,故D项错误;题干中户籍新称谓的出现说明出现了大量专门的手工业户,这些手工业户需要把手工业品作为商品卖到市场上去,进而维持自己的生计,从而有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故C项为正确答案。 7.“县不产米,仰食四方,夏麦方熟,秋禾既登,商人载米而来者,舳舻相衔也,中人之家,朝炊夕负米而入者,项背相望也。”这段材料主要表明该地() A.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B.交通便利 C.小麦种植业较发达 D.商业繁荣 答案 D 解析 题干材料无法反映出当时出现雇佣关系,A项错误;该地确实交通便利,但这不是材料论述的主旨,B项错误;材料没有论述小麦的种植问题,C项错误;由“商人载米而来者,舳舻相衔也,中人之家,朝炊夕负米而入者,项背相望也”可知,该地商业繁荣,D项符合题意。 8.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 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 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 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 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答案 D 解析 解答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明朝时期,岭南经济发展程度低于北方,在全国处于地位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A项错误。B项不符合史实。明朝白银已经成为最主要的货币,货币经济已经成为最主要的商贸方式,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北货”与“南货”的差异,说明了D项正确。 9.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工商业市镇,明代达到316个,清代(鸦片战争前)增加到479个。就明清时期而言,这些工商业市镇() A.位于经济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 B.严格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度 C.已开始流通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D.表明资本主义萌芽在我国出现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工商业市镇兴起的原因在于经济和交通的发展,A项正确。宋代严格的坊市制度已被打破,故排除B;C项指的是宋朝的交子,排除;材料中没有雇佣关系的出现,不能表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排除D。 10.汉代时市的长官称“市令”或“市长”,南北朝时设有“草市尉”,唐代州县设市日益普遍,唐宣宗大中七年(853年)“废州县市印”,五代以后市司机构再也没有恢复。对上述史实解读正确的是() A.从汉代开始政府对市进行了直接管理 B.南北朝时政府对“草市”实行行政管理 C.“废州县市印”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政府最终放弃对市的管理是在五代之后 答案 B 解析 早在汉代之前政府就开始对市进行管理,A项说法错误;由材料可知,南北朝时期政府对“草市”进行管理,B项正确;“废州县市印”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C项说法错误;政府放弃对市的管理是在宋代,D项说法错误。 11.晋商大德通票号经理高钰(1854~1919年)对号内人事的管理,以儒学伦理贯之,命阖号同人皆读《中庸》《大学》,盖取正心、修身,而杜邪教之人。据此可知() A.清末晋商垄断票号 B.票号主要推广儒学 C.晋商从事长途贩运 D.清末儒商群体兴起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对号内人事的管理,以儒学伦理贯之”“阖号同人皆读《中庸》《大学》”可知,晋商将商业与儒学紧密结合,反映了儒商群体兴起,D项正确。A、C两项无法从题干材料中得出,可以排除。材料只涉及商人对儒学的态度,与票号无关,B项排除。 12.明朝在南京和北京均设置了五城兵马司,其“职专防察奸宄,禁捕贼盗,疏通沟渠,巡视风火”。据此说明明代重视京城的() A.民生建设 B.市政管理 C.危机管控 D.商业管理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五城兵马司的职责是维护治安、疏通沟渠、防范火灾等,这些都属于市政管理的范畴,故选B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民生问题、商业管理问题,排除A、D两项。危机管控是市政管理的一个方面,排除C项。 13.徽商“俭而好礼,吝啬而负气,家资累万,垂老不衣绢帛……然急公趋义,或输边储,或建官廨,或筑城隍,或赈饥恤难,或学田、道路、山桥、水堰之属,输金千万而不惜”。这说明徽商() A.注重义举 B.深谙经营之道 C.输财毫无原则 D.崇尚节俭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徽商在日常生活中很节俭,但在修筑城墙、道路、桥梁或者赈济灾民等社会公益方面却慷慨解囊,这说明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故选A项。B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C项曲解材料意思,D项只是表面现象,均可排除。 14.有学者认为,宋代到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前期)商业革命。其中第二次商业革命比第一次突出的是() A.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B.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 C.南方的工商业市镇兴盛 D.民间对外贸易空前活跃 答案 C 解析 抓住题中“第二次是明清(前期)商业革命”并联系所学知识分析,A、B两项出现在宋朝,不符合题意;明清时期我国兴起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还出现了商帮,因此C项符合题意;明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D项的表述不符合史实。 15.“从整体上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能为这一观点提供佐证的是() A.商鞅变法“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B.汉高祖“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C.宋太宗“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D.明清“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 答案 D 解析 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均属于重农抑商政策,属于促进商业发展的举措,故答案为D项。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办法。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 答案 从沿海利用到远洋开拓;先进技术应用于航海;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和平利用;以民间交流为主;海洋意识不足。 解析 解答本题既要归纳材料的要点,又要结合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总结其他特点。

路政交流材料范文5

    论文摘要:随着城市交通日益发展,车流量加大,市政道路的质量面临着更大的挑战。道路的路基施工质量直接影响了路面的使用品质,要做到市政道路工程路基路面的稳定和坚固,就要合理规划设计,精心施工。本文分析了市政道路工程路基路面合理的规划方案和设计方法,对市政道路工程路基路面的施工作业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我国市政道路工程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市政道路工程现代化建设的开展如火如荼,其工程质量与建设速度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何合理规划设计路基路面,避免市政道路的路基路面建成后发生病害,我们需要根据以往的始终能够道路路基路面工程施工当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经过深入地分析、总结,在施工过程中把握每一个环节,控制路基路面工程的施工质量。

    一、市政道路工程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市政道路工程的施工主要包括三大部分:道路的纵、平横断面的设计、路基路面工程和道路的配套基础设施。其中,路基路面工程必须根据市政道路工程的总体规划原则进行设计和规划,市政道路工程的设计原则包括:

    首先,要在满足城市的总体规划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设计道路交通,土地的使用要满足交通运输需求。要充分发挥城市的道路交通对于土地开发强度的制约与促进作用,完善和优化城市的用地布局,使城市的运转效能得到提高,改善城市的环境,提供高效、经济、低公害、舒适和安全的交通条件。

    其次,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同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结合,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形成个体交通和公共交通优势互补的多元化客运网络。

    再次,要充分考虑道路的无障碍设计,保证行动不便者能够安全、方便地使用城市道路,达到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互结合的目的。

    最后,城市的配套基础设施和城市的道路交通要紧密结合。与城市的主干道相互结合的城市基础设施主要包括:电信管广电线、电力管线、雨水管线、污水管线、给水管线,结合城市的美化亮化道路灌溉及绿化设施、景灯设施、路灯及交管红绿灯控制设施等。

    对各基础设施进行综合规划,除景灯、路灯、绿化及部分电信、电力设施设计在路面以上,其他的管线设施都在路面以下,以保证道路的视线通畅、环境良好,道路设施功能完善、齐全,环境优美,引导城市的空间向纵横延伸,确保城市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二、市政道路工程路基路面设计关键点

    (一)控制路基面层裂缝

    根据实践总结的经验,市政道路路基路面工程施工当中的裂缝控制,关键要采用稳定性能较好、收缩性较小的结构作为基层,而在施工的过程中必须对这种类型施工材料裂缝的原理给予充分考虑,其出现裂缝最主要的原因是材料收缩。材料收缩有两个主要方面:温缩和干缩。无论是哪种收缩,都同施工材料塑性指标和含水率有关。所以施工材料的选用中要对施工材料的塑性指标等进行相关的试验和检测,经检测符合标准的才可以采购。另外,在施工的过程中可以添加具有减水、缓凝性能的外加剂来确保施工材料能达到符合施工要求的含水率。只有保证了施工材料这两方面的指标参数,才能够保证很少甚至避免出现裂缝。

    (二)控制基层平整度

    路基是道路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稳定性和强度是确保路面稳定的条件。所以,在设计与施工上都要保证路基质量。而面层平整度的好坏对行车的安全和舒适有着直接的影响,对于控制路基路面的平整度,要对不同的基层区别对待。

    由于石灰稳定土为基层的工程,其平整度的要求和标准较低,所以石灰稳定土为基础的工程平整度质量比较容易控制,可以使用平地机进行刮平,直到平整度合格即可。

    但是对于水泥稳定碎石为基层的工程,其平整度质量比石灰土要难,要求也比较高。而且,水泥稳定碎石对面层的平整度影响较大。水泥类的稳定材料不同于石灰土或者粉煤灰、石灰,稳定类材料施工对压实的时间要求并不严格,而终压时间对水泥类稳定材料施工影响非常大,稍控制不好就会影响强度。所以,水泥类的稳定材料接头一般较多,对平整度产生影响。可以用缓凝减水剂延长初凝的时间。通过现场的试验,初凝时间平均为二百七十分钟,至此,可以设计摊铺长度和压实程序。基层用摊铺机进行摊铺时,要注意摊铺的宽度,过宽时,布料器的转速会加快,使两侧的混合料离析进而对成型和平整度产生影响。

    为了保证路基、路面的稳定性和强度,必须非常严格地控制路基压实度,尤其要注意路堤与人工构造物衔接处的压实,减少衔接处沉降错落影响。

    路基经碾压以后要进行密实度、纵横坡度、几何尺寸、标高等指标的检测,检测合格后才可以进行路面结构的施工。

    对于各种路面材料要进行必要的试验与施工检测,对不符合要求的,要果断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三)对软土地基的处理

    通过对大量的市政道路工程调查表明,软土地基的路段由于地基沉降引起跳车的现象主要是由于施工图的设计过程中地质钻探的布孔太少,钻探不深,软土地基没有被及时发现,或者对软土地基的深度、范围和物理力学性质等没能准确探明,致使没有对软土地基进行相应的加固处理或处理方法不够完善。

    另外,软土地基的加固处理计算参数和计算方法与软土地基实际情况或多或少存在一定差距,软土地基的处理很难达到技术要求及预期效果。另外,雨水侵蚀导致路基填充材料流失和强度降低,也是导致市政道路工程的路基沉降一个主要原因。各种软土地基的处理方法适的适应性和机理各有特点,在施工的过程中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有选择地采用。下面以江苏某公路工程的第1标段为例进行说明:

    江苏某公路工程的第1标段,长2km,流塑状淤泥与欠固结灵敏或者高灵敏淤泥质土的分布比较广泛,厚度大,属于软土路基,而且沟壑、鱼塘众多。

    针对这种难以控制路基稳定与固结时间的路段,可以用真空联合的堆载预压的方法进行加固处理。真空联合的堆载预压法具体操作是在软土地基的表面先铺设好砂垫层,之后埋设垂直的排水通道,然后在砂垫层的顶面铺设密封薄膜隔绝大气,薄膜的四周埋入土里,通过砂垫层埋设的吸水管道,使用真空装置抽气,形成真空。抽真空的时候,排水通道和砂垫层会先后形成压差,土体中空隙的水在压差作用下有排水通道不断排除,最终使土体固结。

    (四)路基路面排水

    路基的稳定性和强度受到水的影响,很多路基的病害都是水的侵蚀导致的。另外,从不损害当地的农田水利设施和保护环境的角度考虑,必须要做好路基的排水,并且要与地区的排水规划相互协调,形成完善的排水系统。在路基施工中要重视施工排水,避免水患给路基和路面的施工造成多余的损失。

    1.地面排水

    常用的地面排水设施有急流槽、对于一级公路和高速公路的排水沟渠,通常都要求铺砌防护。浆砌片石加固应用非常广泛,如今,水泥混凝土预制板块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

    2.路面排水

    路面排水要做到迅速排除在路面范围的降水,减少路面渗入,避免水冲刷路基边坡。路面排水通常有两种方式。首先是分散排水,通常应用于我国西北地区地势较平坦的长路段,除了加固路基边坡和硬化路肩,也要考虑到边坡下部植物的生长是否会挡住横向排水的通路,导致路面积水。对应措施是硬化路肩并设路肩排水沟,加大沟坡排水。另外一种为集中排水,硬路肩的外侧可以设置现浇沥青混凝土拦水带或者泥混凝土预制块,使其同硬路肩路面形成三角形集水槽流水,隔30—50m的间距设置一道泄水口,和路堤边坡的急流槽相互衔接,将雨水排放到坡脚的排水沟中。

    3.地下排水

    路基地下排水多用渗井、渗沟、盲沟、暗沟等,特点是渗透式的排水。水流较大时多采用有渗水管的渗沟。传统砂砾料的反滤层大多改用了具备反滤功能土工织物。带有滤布、钢圈与加强合成纤维所组成的加劲软式的透水管很适合在地下排水中应用。

    三、结语

    总之,公路的路基路面质量深刻影响着公路的使用性能,因此,进行路基路面的施工时应当严格按照相应的规范和设计进行,并针对不同的工程具体情况有选择地采用相适应的具体措施。通过大量的工程实践积累经验,总结路基路面的施工设计方法,对降低工程成本,提高公路使用性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参考文献:

    [1]张迎秋.市政道路路基施工质量控制的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0(09).

路政交流材料范文6

关键词:市政道路;质量影响;控制措施;

0.引言

随着城市步伐发展的越来越快,城市建设的质量问题就成为了人们关注的话题,尤其是对道路的建设工程,提出的施工质量问题要求也越来越高,也就是说城市交通的车流量不断的加大,怎样满通的需要建设,已经是目前紧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因此说,质量就是建筑工程的核心,质量建设的好坏是直接关系到国家和社会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的,那么如何确保工程的建设质量,就显得尤为主要了,本文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浅谈一下市政道路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常见的质量问题及质量控制。

1.市政道路工程质量的影响因素

1.1市政施工图审查

现在国家有建筑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办法,但是市政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管理办法方面还是不健全,这使市政施工图审查机构在审查市政施工图时有些审查难以操作。其次,许多地市县施工图审查机构,无市政施工图审查资质,无相应资格专业人员,这就使施工图审查批准制度难以得到切实贯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2投标单位资质审核

很多企业外借资质证书或挂靠施工资质企业的小包工头、小建筑公司虽然已中标,但多数施工实力有限,既无机械设备也无专业技术人员,形成了中标公司不施工,施工单位无能力的不良局面。这不仅影响了工程的施工进度,而且直接影响了工程的整体质量。

1.3施工单位

1.3.1施工人员

(1)管理干部、技术人员应有较强的质量规划、目标管理、施工组织和技术指导、质量检查的能力,施工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是保障施工质量的重要因素。施工质量的控制必须以人为主,要充分调动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责任感,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2)当今社会是人才的社会,拥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并发挥他们的作用,就能充分搞好市政道路工程施工的质量管理。整个工程施工中,要集中主要技术骨干,加强施工管理的人员培训,使整体技术力量得到充实,从而保证每个岗位都配备合格的技术人员。

(3)根据各个分项工程的不同特点,从确保质量出发,实行全面控制。对技术要求高的工序,使用技术熟练、经验丰富的人员去管理。

1.3.2材料

(1)优选施工材料的采购人员。应选择忠于事业的人来担任采购工作,并加强其自身的素质、质量鉴定水平和挑选材料等相关的专业知识,从采购上就做好材料的质量控制。

(2)加强对施工材料料源生产厂家的调查,优选供货厂家。如查厂家的生产许可证,对沥青材料、矿粉、石灰、粉煤灰、外加剂、石材及成品、半成品构件,还应检查与其质量相关的资料;订货前要取得供货厂家的产品合格证书及试验报告,并对产品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抽样验收实验,以生产关键工序、隐蔽工程为重点,加大质量监督力度。

2.市政道路工程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2.1制定合理的设计方案

市政道路多为政府财政筹集资金,在确定质量、进度、投资目标时有可能产生较大的随意性。另外,市政道路设计时要结合本城市的近期规划和长远期规划,综合考虑与给排水、电力、燃气及通信等管线的平面布置和交叉,避免发生大幅调整路线和管线布置冲突等现象。因此,建设单位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要与设计单位保持良好沟通和联系,协调好各个管线单位间的关系,尽可能让设计单位交出高水平的设计方案。

提高质量意识,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施工管理人员是工程施工的组织者、指挥者和操作者,更是质量的创造者。因此,要提高施工质量就要提高施工参与人员的质量意识,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以人为本,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增强责任感。另外,施工单位要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明确质量岗位职责且责任到人,制定和完善岗位责任制和工程质量考核办法。对交付监理签认的工程,施工单位要建立质量责任和大型结构物施工档案以明确质量责任。

2.2加强施工材料的控制

材料的性能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程的质量和寿命,所以材料的使用应遵循严格的审批程序。项目质量监管部门对工程材料的监管,应贯穿于整个工程建设的全过程。施工单位应建立严格的质量检验体系,质检员若发现质量问题及时纠正。监管工程师也要严格控制材料的供应来源,对进场的材料进行检查、抽样测试和复试,以保证用于施工的材料的质量。

2.3充分发挥工程监理作用

在市政建设项目中实行工程监理制度对规范施工行为及保证工程质量具有重大的意义。建设单位应在合同中明确监理工程师的职权和责任,使监理工程师能科学、公正、独立的开展工作,按图监理。除此以外,现场监理工程师要做好质量监控,准确确定质量控制点,保证工程的总体质量,做好施工过程的旁站监理,若发现施工单位有不规范施工行为时,必须及时制止并发出整改通知书。

2.4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和选用合适的工艺

施工方案――市政道路的施工现场往往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和选用切实可行的施工工艺,对于保障市政道路工程的质量和工程进度至关重要。施工方案必须实行分级审批制度,反复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改, 对一些有明确要求的专项方案进行专家会论证,直至达到国家规范和设计要求方可执行。在实施过程中,现场人员要进行监控,并做好实施记录。针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或新情况,施工单位要及时对施工方案进行修改,制定程序化的制度文件,使施工方案的实施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2.5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控制

水泥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是道路施工质量的关键,它的质量控制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混凝土强度、混凝土板厚度、路面施工工序和路面养护。为保证混凝土的强度,施工时必须对配合比设计、原材料选用及混凝土搅拌三个方面进行严格控制。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必须以混凝土的抗折强度为主要指标。设计使用干硬性的混凝土是节约水泥、减少混凝土收缩率的主要途径,一定要注意配合比设计。水泥用量是工程质量得以保证的关键。施工时还应注意混凝土必须采用强制式拌和机拌和。混凝土板厚度应该从基层施工跟踪测量开始控制。

3.结语

在市政道路项目工程施工中,对一切直接或间接影响工程质量特性形成的因素进行严格的控制,严格执行目标计划和设计规范的相关流程,提高工程人员技术及职业道德,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延长道路使用寿命,使道路的质量问题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张彬,张军. 市政道路工程质量问题影响因素与控制[J]. 科技与企业,2013,1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