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政季度总结范例6篇

路政季度总结

路政季度总结范文1

2010年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公共机构管理条例》和厅、总队、支队有关节能减排工作的要求,Xx大队结合自身实际,认真组织开展节能减排工作,现将第一季度的工作小结如下:

一、领导高度重视,措施得力,职责明确

大队领导班子高度重视今年的节能减排工作,为防止节能工作流于形式、走过场,按照总队、支队有关文件要求,成立大队节能工作组织领导机构。

二、制定有关规章制度,做好节能减排

根据节能目标要求,大队在第一季度着力进行有关规章制度和措施方案的制定,便于今后更好的开展节能工作。经研究讨论,目前已制定的有关规章制度有:大队节能规划、大队2010年节能目标措施方案、办公用品及设备管理规定、车辆管理规定、水、电使用管理规定等。

三、认真组织学习,落实有关文件精神

节能减排是一项基本国策,为提高广大干部职工依法节能意识,了解全国的节能形势和节能措施,使节能工作深入人心,在第一季度,大队积极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学习《节约能源法》、《公共机构节能条例》和《云南省节约能源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学习,较大的提高了大队全体干部职工的节能意识,并将所学知识联系实际,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节水、节电、节油理念得到普及。

四、及时上报节能数据,充实台帐内容

路政季度总结范文2

由于国内缺乏内生增长动力,上述预期实现的一个重要预设判断是“稳增长”政策。从近期一系列政策看,决策当局已经采取了行动,投资、出口、服务业均是重点突破对象。但是,刺激政策主要集中于财政手段,是总量不变下的结构性调整,能产生多大作用尚待观察。考虑到经济增长滑出下限的危险性增大,有必要适当加大稳增长力度。

三季度及全年同比或增7.5%

GDP 二季度经济同比增速继续下滑至7.5%,中国经济似乎就此定格,“远见杯”对三季度和全年经济同比增速的预期均值都是7.5%。

“下半年中国经济仍有下行压力,但硬着陆风险不大,”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为保证全年经济增长率和就业等指标不滑出‘下限’,政府已经并将继续出台温和经济刺激政策。”

工业增加值 “远见杯”预测显示,与GDP较为密切的工业增加值既不会明显反弹也不会继续下滑,仍将维持低速增长。三季度同比增长预测均值9.1%,与二季度实际值持平;2013年同比增长预测均值为9.2%,较2012年下降0.8个百分点。

内需 内需将继续疲弱,投资和消费相对于二季度几乎没有变化。预测显示,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三季度同比增速预测均值依次为19.9%、13.2%,较二季度真实值仅有微弱回升,2013年的同比增速预测均值依次为19.9%、13.1%,较2012年实际值分别下降了0.7、1.2个百分点。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表示,投资增速受到产能过剩和地方政府高债务的抑制,不过,考虑到相对宽松的流动性,投资减速幅度不会很大;因居民收入增速回落及“规范三公消费”的影响还将持续,消费乏力预计会贯穿全年。

外需 下半年,外需将有所回暖,但难以回到一季度的水平,甚至不会超越上半年10%的累计增速。预测显示,出口的三季度同比增速预测均值为5.0%,较二季度实际值上升1.2个百分点;2013年全年预测均值仅为7.6%,较2012年实际值微幅下降0.3个百分点。

“全球经济回稳,OECD领先指标处于趋势性恢复中,”安信证券高级宏观分析师尤宏业指出,“如果QE退出的影响相对可控,发达经济的恢复可以持续,这将在边际上提振中国经济。”

CPI “远见杯”预测还显示,下半年,物价水平将会有所回升。三季度,CPI同比增速预测均值为2.7%,较二季度的实际值上升0.3个百分点;2013年,CPI同比增长的预测均值也为2.7%,考虑到二季度较低的基数,这暗含着四季度CPI将会进一步上升,不过,全年2.7%的增长仍大大低于“3.5%”,为政策预留了较大空间。

连平认为,下半年仍将延续弱势的宏观环境,使得物价大幅上涨的可能性较低,但考虑到猪肉价格有微幅回升、水电气等资源品价格改革推进、劳动力成本继续上升、房地产价格上涨预期仍在,下半年消费物价将高于上半年,呈小幅上升态势。

汇率 此外,预测显示,本轮人民币升值的步伐将暂停,甚至会有所贬值。三季度末,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预测均值为6.16,与6月中持平;年末则有所贬值,预测均值为6.2。

在出口增长不理想、外汇占款持续下跌甚至负增长的背景下,人民币汇率可能会有所调整。光大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徐高表示,人民币的本轮快速升值并没有基本面的支撑,是央行主导的结果,如果继续4-6月份的升值速度,那将超过中国经济的承受范围。早前,商务部不止一次在新闻会上指出,人民币的快速升值对出口造成了较为严重的打击。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新近表示,要采取措施支持出口企业扩大外需。

预期逆转

三季度的预测,与二季度相比,出现了明显变化。机构对未来经济增长的预期逆转,从看好复苏势头转向下行趋势不变。

本期(7月23日)调查中预计三季度会好于7.5%的机构只有15%,有56%的机构认为三季度将继续走弱,GDP同比增速小于7.5%。上期(4月23日)调查时,却有74%的机构预计二季度经济增速会快于7.7%。

本期调查对2013年全年增速的预期都在8%以下,最大值也仅7.8%,甚至有24%的机构预计2013年会跌破7.5%,有46%的机构预计全年增速为7.5%。上期调查时,有48%的机构预计2013年全年增速在8%以上。

“大家在根据最新数据及政策情况修正对未来走势的看法,”海通证券宏观债券首席分析师姜超表示,“之前过于乐观。”

修正的主要内容是政策预期。早前市场预设新领导班子的调控思路与前任大致相同,亦即在经济下行时推出财政和货币政策,从总量上刺激经济增长。随着时间的推进,新领导班子的政策思路逐渐清晰,“底线思维”最近才被市场充分认知。从官方表态看,只要经济在7.5%的“下限”附近,没有跌破7%“底线”的风险,难有大规模刺激政策推出,稳增长主要还是通过盘活总量的结构性政策进行微调。

徐高表示,年初时,市场高估了新政府“稳增长”的决心,低估了新政府对经济增速下降的容忍度,即便在一季度数据大幅偏离预期后,多数分析人士也不相信在政府换届后会没有“稳增长”的刺激措施。

两期调查的预期出现巨大差异也与调查时间较早有关。实际上,从5月中下旬开始,市场对二季度及全年经济走势的看法就渐趋悲观,6月底的一致预期与统计局最后公布的数据已颇为相近。不过,这也再次暴露了目前宏观研究存在的短期化特征,市场情绪容易被单月数据的变动左右。

北京联办旗星风险管理顾问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任若恩指出,从长期研究看,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即债务的紧缩作用被忽视了。在经济部门修正资产负债表的背景下,较低增长速度将会维持一段时间。

值得强调的是,货币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也出现了变化,较高的货币增速并没有像历史经验那样带来相应的经济增长。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宋国青指出,上半年M2的流通速度大幅下降,这与机关团体的存款大幅增长有一定关系。目前,M2扣除这部分存款后的增速已经是13%,再加上股权融资的减少也超出了预期,货币环境“还是偏紧了些”。

此外,还有一个因素对预期形成了打压。徐高指出,6月“钱荒”表明政策调控会出现另一种可能,也就是“犯错”,这将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比如,6月的信贷放缓已经抬升了票据贴现利率,瑞银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汪涛认为,实体经济将受到实质的下行压力,整个投资都会因此放缓,其影响在四季度会更为明显。

本次调查显示,有36%的机构认为,未来一段时期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风险是“国内政策的不作为、滞后或者不协调”。

政策成关键

政策风险之所以令分析人士感到忧心,与当前国内经济缺乏内生动力不无关系。从目前的预期看,全年经济增速能稳定在7.5%的一个很重要的基础是“稳增长”政策。

摩根大通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朱海斌指出,尽管经济持续减速没有引发政策立场的转变,但对增长放缓的容忍不是没有限度。总理近日明确指出,2013年的经济增速目标7.5%便是“下限”,而7% 则是经济增长的“底线”。

“设置下限意味着,突破下限必定干预或者干预的力度更大,”连平指出,“这隐含着政策不会不管,社会预期不要有太大担心。”

虽然大规模的财政刺激政策经财政部部长明确表示不会推出,但在总量不变下,结构性调整已成财政政策的主线。朱海斌指出,财政支出构成的变化将加强财政政策的效用,例如,近期遏制公款浪费和削减行政开支的行动可能会提高财政支出的乘数效应。

中央财政近期着力节约的支出已经有了一个较为明确的新方向。7月24日的国务院会议决定设立以中央财政性资金为引导的铁路发展基金,以铁路为切入点“稳投资”,重点是中西部地区铁路。

对小微企业的减税措施也已推出。8月1日起,对月销售额不超过两万元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和营业税纳税人,暂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诸建芳计算,这项政策为600万户小微企业减税200亿元左右,虽然规模不大,但真正减在了“刀刃上”,对经济和就业的正面影响不容忽视。最新的汇丰PMI初值数据显示,目前中小企业的景气程度仍然较弱。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是守住就业底线的重要一环。

出口再次成为“稳增长”的重点内容,只不过没有沿袭过去的增加制造业企业出口退税的方式,而是三条腿走路,既简化审批流程、减少行政事业性收费,又鼓励金融机构对有订单、有效益企业及项目的支持,还对服务出口实行零关税、支持服务贸易。

再早之前的部分措施,虽然大都着眼于长远,但也可能有提振短期经济的作用。“比如,6月19日的八条金融政策,在长期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在短期可稳定实体经济;6月26日的棚户区改造,在长期可保障民生,在短期可带动房地产投资,”诸建芳指出,“‘以长带短稳投资’将成为主要的政策路径。”

而财政部于7月18日发出的《关于加强地方预算执行管理激活财政存量资金的通知》,更多地可能是从货币方面产生影响。中金公司分析师陈健恒指出,原本集中在12月的财政存款若能提前,或可减缓外汇占款减少甚至流出的负面冲击;结余结转资金的清理可能意味着财政支出总量的增加,由此带来的财政存款投放的规模大约可与一次降准媲美。此外,国库定存的充分利用,不仅能直接带来货币投放,还能提升商业银行放贷能力。

尽管政府已经采取了一些微调政策,但这些政策是否能稳住经济下滑的步伐仍有待观察。目前,“稳增长”政策多出自财政部门,货币当局虽然连续5周暂停公开市场操作,但主要是为消除6月政策失误带来的负面影响,货币市场利率以及票据贴现利率仍然较前五个月有明显抬升。

尽管贷款利率下限已经放开,但市场预期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效果不大。“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打通渠道、引导资金,而不是降低正规部门的利率,降息对融不到资的部门难有明显影响,”汪涛指出,“银行贷款的利息其实并不是很高,对实体经济仍然较低,之所以会有企业融资成本比较高,是因为正规渠道不畅,不得不通过其他方式融资,成本经过不同中间人的层层加码才被推高了。”市场预期,下半年基准利率并不会有所调整。

“如果金融机构能及时跟进,在稳健货币政策中更多体现灵活性”,民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认为,“可以预期市场有效需求将会逐步回升,微观活力将逐步增强。”

目前,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呼声较高。野村证券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张智威预计,从三季度开始到2014年前两个季度,每个季度可能会下调50个基点存准率,合计200个基点。这并不意味着货币的放松,而是为应对资金外流。数据显示,5月外汇占款明显减少,6月外汇占款已经负增长,截至7月21日,基于即期汇率的招商外汇供求强弱指标较6月回落,7月金融机构外汇占款有可能仍为负增长,这可能会成近期常态。

路政季度总结范文3

【关键词】总量态势;因素与结构;政策效应;体制分析;趋势预测

【中图分类号】F2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0351(2013)03―0114―08一、总量态势

1国民经济增速继续趋缓

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11885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7%,增速同比回落04个百分点,环比回落02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7427亿元,同比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54569亿元,增长78%;第三产业增加值56859亿元,增长83%。从环比看,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6%。

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5%,增速回落21个百分点。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52%,集体企业增长67%,股份制企业增长11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69%。分轻重工业看,重工业增加值增长98%,轻工业增长87%。分行业看,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40个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分地区看,东部地区增加值同比增长91%,中部增长101%,西部增长103%。

2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回落

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4%,涨幅比上年同期回落14个百分点,比上年全年回落02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24%,农村上涨26%。分类别看,食品上涨38%,烟酒及用品上涨12%,衣着上涨2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16%,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17%,交通和通信下降0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14%,居住上涨29%。

一季度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17%,购进价格下降19%。

3劳动力供求均下降

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对全国101个城市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信息统计显示,第一季度用人单位通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招聘各类人员约6115万人,进入市场的求职者约5559万人,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约为110,比上季度和去年同期均上升了002。与上年同期相比,本季度84个城市的用工需求减少163万人,下降29%,求职人数减少约227万人,下降43%。

4外汇储备余额增加

3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44万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013亿美元。3月末,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62689元人民币。

二、因素与结构

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房地产销售大幅增加

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8092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0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07 %),增速与上年同期持平,比全年加快03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18029亿元,增长187%;民间投资36763亿元,增长241%。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投资增长194%,中部地区增长241%,西部地区增长24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930亿元,增长314%;第二产业投资24635亿元,增长162%;第三产业投资32527亿元,增长245%。一季度,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3133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0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99%),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33个百分点,比全年加快40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增长211%,分别加快21和97个百分点。全国商品房销售额13992亿元,同比增长613%,增速比上年全年加快513个百分点,其中住宅销售额增长690%。

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451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2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8%),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24个百分点,比上年全年回落19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零售额27045亿元,增长103%。城镇零售额47894亿元,增长122%;乡村零售额7557亿元,增长139%。

2 进出口增速回升,对外投资增长很快

一季度,进出口总额9747亿美元,同比增长134%;出口5089亿美元,增长184%;进口4658亿美元,增长84%;顺差4307亿美元。进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4863亿美元,增长74%;加工贸易3230亿美元,增长60%。出口额中,一般贸易2337亿美元,增长166%;加工贸易2036亿美元,增长39%。进口额中,一般贸易2526亿美元,增长01%;加工贸易1194亿美元,增长99%。

2013年1-2月,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33个国家和地区的1187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下同)18388亿美元,同比增长1473%。其中股本投资和其他投资15488亿美元,占842%,利润再投资29亿美元,占158%。 2013年1-2月,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915家,同比下降3%;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7484亿美元,同比下降135%。

3 财政收入增速趋缓,中央收入同比下降

1-3月累计,全国公共财政收入32034亿元,增长69%,比去年同期回落78个百分点。其中,中央收入14606亿元,同比下降02%;地方收入(本级)17428亿元,同比增长137%。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27399亿元,同比增长6%,比去年同期回落43个百分点。

4货币供应超百万亿,贷款增长超预期

3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0361万亿元,同比增长157%,增速比上年末加快19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3112万亿元,增长119%;流通中货币(M0)余额557万亿元,增长124%。

3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6576万亿元,人民币存款余额9793万亿元。一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276万亿元,同比多增2949亿元;新增人民币存款611万亿元,多增235万亿元。

5银行间市场成交增加,月平均利率下降

一季度, 银行间人民币市场成交6981万亿元,日均成交116万亿元,日均成交同比增长275%。3月份,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为247%,比上月低030个百分点;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为246%,比上月低043个百分点。

6A股反弹回落,低谷徘徊震荡

2013年1季度,A股呈现反弹又回落走势。A股市场在去年12月开始走出一波20%的反弹走势,随后又出现大幅回落,近期回落至2200左右。长期看,A股仍处于低谷徘徊。

三、政策效应

1宏观总量态势

2013年第1季度,GDP增长77%,工业增加值增长95%,CPI上涨24%,均低于上年全年的平均水平,也比上个季度的水平有所回落。可见,经济运行的实际并没有出现国内外大多数机构和人士所预测的回升态势,倒与我们预测的趋势相符。这说明中国的经济运行仍然处在调整和转型之中。在我们看来,这并非什么坏事,而是中国经济运行趋势的正常表现。

不仅如此,从公布的经济统计数据来看,虽然经济增长速度继续回落,但产业结构却出现向好的方向调整的趋向。第一、二次产业增速明显趋缓,而第三产业的增速大大加快,不仅高于去年全年08个百分点,而且高于同期第二产业11个百分点。

经济增长动力不足,还体现在用电量、铁路货运和就业方面。1-2月份全社会的用电量增长55%,而3月份增长2%,创2009年6月份以来46个月次低,预示着制造业可能会遭遇“倒春寒”。1季度全国铁路货运发送量99074万吨,同比下降078%,其中货运量下降069%,煤炭运量下降16%;3月份的货运量下降22%。1季度就业供求都有所下降,企业特别是一些外向型企业招工难已成为常态。CPI的走势也与此有关。

从拉动经济增长的因素来看,1季度仍然是一靠投资,特别是房地产,二靠出口,但情况并不乐观。“国五条”的出台和房地产调控加码,导致房地产市场成交活跃,地产商的销售额和利润都出现明显增长,再加上货币和信贷投放大增,很多地产商都调高了今年的开发面积、销售额和业绩指标。但是,投资拉动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隐忧,积累的问题不仅不利于经济的调整和转型,而且正在消耗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同时,房地产泡沫也是悬在中国经济头上的一把利剑,随着楼市调控政策的趋严和落实,开发商的好日子也可能终结,虽然一下子断裂为时尚早。不过,企业投资也会更加审慎,投资这架超负荷运转的发动机也可能会慢下来。

外贸出口则出现异动,1-2月份,出口增长236%,进口增长5%(2月份为152%),贸易顺差4415亿美元,而去年同期为逆差478亿美元,到了3月份,进口增速超过出口,逆差88亿美元。于是人们对进出口的数据发生怀疑,特别是出口货量与货值差距不断扩大,货值增幅明显大于货量增幅,虚报出口价格的情况相当严重。这可能与骗取出口退税和一些地方出口达标有关。如果再考虑到贸易摩擦的增加和贸易环境恶化,比如,去年我国共遭遇21个国家发起的77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金额277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16%和369%。中国在成为世界贸易大国的同时,也是全球遭受贸易救济调查最为严重的国家。有鉴于此,对于今年的贸易增长切不可过分乐观。

消费增速趋缓也值得关注。由于1季度楼市升温,给房地产行业和汽车、家电等相关行业带来暖意,一汽轿车、比亚迪、长安汽车等上市公司市场看好,利润大增。然而,去年中央出台的八项规定,给高档吃喝消费刹了车,降了温,使得白酒和高档餐饮消费直接受到影响。一些以往主打高档消费的餐饮企业由盈转亏,与之相关的白酒行业也风光不再。随着食品安全日益受到重视,一些行业的消费也会受到影响;H7N9禽流感的发生和扩大,禽蛋之类的生产和消费也会出现下滑。这是可以预见得到的事情。

2货币超发和货币政策

3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0361万亿元,同比增长157%,货币存量呈加速度增长态势。2000年M2为13万亿元,2008年接近50万亿元,去年974万亿元,世界第一。今年首次突破百万亿元大关,十年增加6倍,去年末M2/GDP为188%,今年末有可能达到200%,与此同时,1季度社会融资规模达61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227万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增加276万亿元(3月份增加106万亿元),同比多增2949亿元。于是,人们对是否存在货币超发和货币政策如何操作,发生了争议。

否认“货币超发”的人不少,大都是从央行的货币政策操作来观察问题。有人认为,从货币政策的角度来衡量是否存在货币超发的标准是通货膨胀水平,目前的通胀水平不高,2008年以来的平均水平也比以前低很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货币超发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严重。其实,M2占GDP之比与通货膨胀是否发生没有必然联系,中国通货膨胀的原因很复杂,最后都要通过超发货币来实现,但根据M2占GDP的比例高,就推断会发生通货膨胀,并无根据。既然如此, M2占GDP之比与资产泡沫有没有必然联系,无人提及,倒需要进一步研究讨论。

有人认为,“M2占GDP比重本是一个用于度量经济体货币化程度的概念,现在却被许多人视为判断央行无限制印钞的指标。事实上,一国M2/GDP上升,与货币政策调控、经济货币化程度和金融结构的演进都有关系,不能将之与货币超发划等号”。中国M2/GDP较高的重要原因是金融市场不够发达,银行储蓄率高,由M2占GDP比重高就得出货币超发的结论并不公允。这一观点看似比较全面,有的也符合中国实际,如中国的金融市场不发达,直接融资比例低等,但并未抓住问题的关键。

总之,从通货膨胀标准和货币化程度来观察M2/GDP的高低有一定道理,也许在较发达的市场条件下是有效的,但过于一般化,与中国的经济实践尚有一些差距。中国经济的复杂性不像一般人想象的那么简单,中国的经济体制和主体行为也非一般经济理论所能完全解释。

中国的M2/GDP确实过高,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中有合理的部分,但也存在着明显的货币超发。因为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和市场化的推进,经济货币化的进程加速,经济活动对货币和其他交易工具的依赖越来越大,自然会导致M2/GDP的提高。然而,将近200%的水平和数倍于经济增长率的速度绝非经济货币化所能解释。中国经济运行的特殊制度背景和货币创造机制才是根本原因。

中国的经济增长是一种政府主导的投资驱动模式,政府旺盛的投资需求引发了强劲的货币需求,投资资金的主要来源是银行贷款。中国的金融体系以间接融资为主,而中国的银行又主要为国有银行垄断,政府的投资扩张放大了注入银行体系的货币流量,政府投资也就成为商业银行贷款创造的杠杆,从而可以创造出更多的货币。要知道,除了像高铁之类的中央政府投资以外,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由地方政府的投资推动的,而银行信贷也大部分流向了国有部门和地方融资平台,金融资源对国有部门的过度倾斜和国有部门的预算软约束导致资金效率下降。国有企业净资产收益率2007年最高,达40%-50%,2008年及其以后直线下降,最低时为20%-30%,全要素生产率1978-2007年,每年平均为38%,2008-2010年下降到22%。于是形成了政府投资与货币创造的循环,不断攀升的M2/GDP比率则是这一货币创造机制运行结果的外在表现,银行的货币创造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存在着倒逼的特征。所以,把货币超发的板子打在央行的屁股上也不公允,货币政策回归中性甚至收紧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数据显示,2008年以来,信贷和货币增速大大快于GDP的增速,二者间差距不断扩大,自从中国经济进入下行通道以来,GDP增长趋缓,而投资增长未慢,货币增长依旧,今年的情况也是如此。1季度GDP增长77%,而投资增长209%,M2增长157%,后二者是前者的271和204倍。今年又是政府换届,新官上任三把火,据今年两会上透露出来的资料,尽管中央政府把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定为75%,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增长率超过10%的有24个,如果加权平均计算,全国的经济增长率将在75%上再加4-5个百分点。要达到这样的增长目标需要多少投资,进而需要增发多少货币和贷款,不能不是一个大问题。据测算,“十二五”期间城镇化催生的地方公共投资规模将达到30万亿元。为了保证这些投资完成,货币和贷款还会继续扩张。正因为如此,惠誉上周将中国长期本币发行人违约评级从AA下调至A+,评级展望为稳定,理由是中国过去依靠投资和信贷驱动经济,导致了金融和债务风险的积累。

也许有人会说,M2增长的一个重要来源是外汇储备和外汇资产的增加,今年的情况也是如此。1季度外汇储备增加1300亿美元,相当于去年全年的增加额,是2011年第2季度以来单季增量新高。这也是央行无法控制的一个因素。其实,这也是由中国的增长模式和融资模式决定的,这种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加速了经济货币化的趋势,也造成了货币和贷款的过快增长。因此,要降低M2占GDP的比重,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要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和发展模式转变。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不知道在现有的融资规模和贷款规模中是否包括了体制外的融资?大概没有。据笔者接触到的情况,体制外的融资活动相当活跃,很多人都在从事这一业务,每个人的规模在几千万、几亿、甚至几十亿,借入资金的利率是12%、15%、甚至18%,贷出资金的利率是36%、40%、甚至60%。由于体制内的资金主要用在国有大企业和投资上,中小企业经营活动所需资金,很大一部分要从体制外的市场上筹措。这就是中国现有金融体系的现实。金融管制违背了自由交易、借债还钱的基本规则,金融秩序也就发生了扭曲。

M2增长与GDP增长的脱节也向货币政策提出了挑战,现行货币政策操作以M2的数量为控制目标和政策变量,调控的对象主要是资金的供给方,而对无以遏止的资金需求和需求方的强势不起作用。随着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和非信贷融资的增加,这种数量化的控制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融资结构多元化的趋势,需要央行更多地从数量手段转向数量和价格手段并重,因为,只有价格手段不仅可以像过去那样调控资金的供给方,而且可以调控资金的需求方,同时可以提高资金效率。

3“国五条”和房地产调控

在1季度中,随着“国五条”及其实施细则的出台,房地产市场及其调控又成为一大热门话题。基于此,有必要对房地产调控进行一些回顾和讨论。

(1)先看“国五条”及其细则的出台。2月20日,前总理主持召开其任期内最后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布置继续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了所谓“国五条”。其内容是:(一)完善稳定房价工作责任制;(二)坚决抑制投机投资性购房;(三)增加普通商品住房及其用地供应;(四)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规划建设;(五)加强市场监管。其中,最重要的是严格限购措施,扩大房地产税改革试点范围。

2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继续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的通知》。“国五条”的实施细则落地,除了重申省长负责制,对省级政府稳定房价不力进行约谈和问责外,限购、限贷、税收三箭齐发,诸如,对房价上涨过快城市进一步提高二套房贷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房屋转让所得税严格按20%计征,各地要提高商品房预售门坎等。接着,由广州首发,各地的实施细则也赶在3月31日大限前陆续出台。其中,北京的细则最严,可操作性最强,一是把自住型、改善型商品住房逐步纳入限价房系列管理;二是限购令从外地人转向户籍人口,成年单身人士限购第二套住房;三是细化了“20%个税”执行的征税举措。大连、合肥、武汉、成都只有笼统的房价控制目标,南京、贵阳只有100多字,长沙还不到60 个字。其效果可想而知。

此外,《通知》强调,“继续严格执行商品房销售明码标价、一房一价规定,严格按照申报价格对外销售”。为了落实这一规定,4月15日,发改委对违反规定的山西富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等8家房企进行处罚,曝光罚款,罚款金额达1000多万元。

(2)再看今年以来的房地产市场。今年1月份,房价呈现有涨有跌的结构性上涨格局,2月份则不同,出现了普遍上涨的态势,全国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价格下降的城市只有1个,持平的3个,上涨的66个,最高涨幅达31%。与去年同期相比,下跌的城市有8个,上涨的城市有62个,最高涨幅达82%。这说明进一步出台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必要性。然而,3月份比2月份更甚,广州新建商品住宅网签同比增长507%,环比增长603%,均价16817元/平方米,同比暴涨349%。在赶末班车心态的激励下,深圳二手房成交环比增加近4倍,为2006年以来第二高水平,价格也在上涨。4月1日,地产股普涨,盘中万科、保利等个股最高涨幅接近4%。

一般商品房火爆,“小产权房”更火。有的栏排还没拆掉,楼已卖完。深圳去年底每平方米4000元,春节后销售看好,涨到5500元,到3月8日有的涨到7000元。而附近的商品房都在2万元以上。小产权房的价格只有商品房的1/3,还可以分期付款,火是有道理的。

在“入学积分”和“国五条”细则的双重推动下,学区房也出现了上涨局面。深圳学区房片区的成交量和价格都突破了历史最高值,小户型更受青睐。44平方米的小户型低层成交价230万元,高层成交价250万元,单价高达57万元/平方米,堪比市面上大多数豪宅,甚至别墅的价格。北京更甚,学区江湖频现天价房。3月底,北京华清嘉园一间37平方米的学区房叫价350万元,另外一处小学的学区房早已超过每平方米10万元的底价。学区房比非学区房均价贵1万元。

在楼市上涨的同时,土地市场也很火爆。北京、上海均出现了高溢价的土地成交。4月10日,浦东发展集团以3775亿元拿下浦东唐镇新市镇12万平方米的住宅地块,溢价率6543%,楼面价182万元/平方米,创今年以来上海单价总价最高记录。4月11日,北京通州台湖地块公布招标结果,福州泰禾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193亿元的最高报价中标,溢价率为112%,楼面价118万元/平方米。可见,“国五条”及其实施细则落地后,土地市场和新楼市场仍然很火爆,二手房市场近日有所跌落。

(3)复看调控效果不佳的原因。房地产调控的效果不佳,甚至越调越涨,越控越高。具体原因多种多样,根源也不难发现。

首先,房地产市场的基本格局和态势是“卖方市场”,而且是一个被扭曲了的“卖方市场”。对于卖方市场,中国人并不陌生,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管制,商品短缺,供不应求,排队、票证、黑市,无所不用其极。结果是越管制越严重,而且短缺和过剩并存,造成极大浪费。但那时没有市场,计划价格不变,只能从短缺加剧上反映出来。今天的房地产市场也是如此,不同的是有了市场,但政府还想管住价格,于是出现了越调控价格越高的情况;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鬼城”,白天鲜见人,晚上少见灯。鄂尔多斯是有名的“鬼城”,但“空城鬼域”不至鄂尔多斯一处,常州新城区、河南鹤壁新城、湖北十堰等,从南到北、从沿海到内地,从一线城市到小县城,许多新区新城都或多或少地赢得了“空城鬼域”的名头。改革开放以来,商品市场的“卖方市场”是如何变成“买方市场”的,大家也清楚。是靠放开市场,鼓励竞争,发展生产解决的。房地产市场也得走这条路。

其次,用限购、限价的办法进行调控是不对的,这一点是清楚的。它与当年的票证是一样的。这不是宏观调控,而是政府管制。但管制从来都是管不住的。与其管制不住,还不如早点取消管制,放开市场,加强管理,事实上,户籍制度早就应该进历史博物馆了,不过,我们还把它当作宝贝。用差别利率和税收来进行调控是对的,应当坚持,认真实施。3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任务分工的通知提出明年要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这是征收房地税的基础和前提,应当做好。不过,有些政策的实施可能与政策设计者的初衷相反。就以20%的个税来说,引起赶末班车的反弹和市场的波动暂且不论,能不能抑制房价还是个问题。因为,20%的个税不一定是售卖者交纳,很多是加在了购买者的头上。这样,房价是跌了还涨了,还不清楚吗?

再次,从各地“国五条”实施细则的博弈来看,能否落实还是个问题。根源还在于其中的利益太大,不从根本上解决,只凭国务院的命令起不了多大作用。据福布斯中文杂志和中文网总编辑周健工综合国家统计局和财政部的数据估计,2012年,房地产销售额64万亿元,交纳契税2874亿元,房产税1372亿元,营业税4051亿元,土地增值税2719亿元,交税合计11万亿元。银行房贷余额12万亿元,利息8400亿元,土地出让收入28517亿元,政府和银行从房地产获得的收入47917亿元,占64万亿元的75%。这一估计有一个缺点,土地出让收入必须扣除征地成本,假定政府可以得到的部分占40%-60%,即11407-17110亿元,那么,政府和银行从房地产获得的收入为30807-36510亿元,占64万亿的48%-57%,其中政府占35%-44%。可见,地方政府对来自房地产行业的收入高度依赖则是不争的事实。这么大的利益,地方政府决不会自动放弃,政策调控的效果必然大打折扣,正如有的人说,“国五条”只是给房地产摁了个“暂停键”。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房地产调控的失败就在于就房地产论房地产,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甚至头疼医脚。问题虽然表现在房地产上,但根子却在体制上,调控政策有的选择和使用不当,有的并未针对问题的要害,执行起来步调也不一致。往往是按下葫芦起来瓢,不会解决问题,只能一而再、再而三地进行调控。看来,房地产调控需要有新思维。

四、体制分析

1政府机构改革的亮点和遗憾

在今年3月的两会上,进行了新一轮的政府机构改革,国务院正部级机构减少4个,即铁道部、交通部、国家广电总局和新闻出版署,其中,组成部门减少2个,副部级数量增减相抵不变。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设置组成部门减至25个。这是改革开放以来进行的第6次政府机构改革。

这次改革的最大亮点也许是撤销铁道部、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管理总局和海洋总局。因为铁道部是中国最后一个在名份上和实质上仍然实行政企合一的行政垄断单位,而食品药品安全问题正在成为中国最大的危害,海洋开发将成为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而最大的遗憾是,体改委未能重建,发改委也未能缩权。因为中国改革,特别是政治体制改革还需深化,而作为计划经济象征的发改委权力越来越大,更需要缩权转型,向反垄断委的方向转变。

2铁路政企机构分开,经济没有分开

对于这一改革举措,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兴趣全面评述,只想就铁道部的撤销和铁路总公司的组建作一些讨论。

撤销铁道部,铁路实行政企分开的改革方案并非自今日始,早在2003年就提出来了,但10 年后的今天才能成为现实,可见中国改革之难。

不管怎么说,撤销铁道部,在交通部下设立国家铁路局,组建中国铁路总公司,从组织机构上做到了政企分开。这确是一个进步。走出这一步,铁路改革就取得了突破,进一步的改革也就提上了日程,可以进一步讨论。

然而,组织机构上的政企分离也只是万里长征迈出了第一步,经济上仍然是政企合一的,集中表现为债务的处理及其背后的产权安排。现在,原铁道部的债务全部由总公司承接,一方面,公司无法按企业经营,也无法成为真正的和市场主体,因为这些债务是它出生以前就存在的,不是它的决策造成的;另一方面,国家也抽不了手,向公司进行利益输送的脐带仍然没有切断。

由于高铁,铁道部大量举债,既向银行贷款,又向社会发债。据原铁道部2012年第3季度汇总财务报表审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9月末,总资产为43万亿元,总负债为266万亿元,负债率6186%。这就是总公司承接下来的全部遗产。

不仅如此,如果说266万亿元是既成债务,是旧债,那么,大规模铁路建设还在继续,还得借举新债。今年计划投资6500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5200亿元,投产新线5200公里以上。这些投资从哪里来?3月8日原铁道部已经招标发行今年第一期短期融资券200亿元,相关发行文件显示,发行人及下属企业已发行尚未到期直接债务融资工具总计7591亿元,3月1日,又获得600亿元中期票据注册通知书,并将择日发行,同时申请发行2013年铁路建设债券1500亿元。总之是旧债未还,又添新债。

3以解决债务为契机,明晰产权安排和经营责任

如果仅仅着眼于还债,没有必要多费笔墨。我们关注的焦点在于,如何以还债为契机,明晰铁路资产的产权安排和经营责任,把铁路改革和发展这盘棋走活,使铁路总公司成为一个真正的市场主体。

由于旧债新债的决策主体和承债主体不同,解决的原则是新老划断,但又要通盘解决。旧债是一个比较确定的数量,其中一部分债务是银行贷款,银行当然负有一定的责任。由于这里的银企关系不涉及改革,问题相对简单,是展期还是借新还旧,或者是减免利息,或者其他办法,也由有关方面商定,我们不再讨论。由于旧债的发生不是总公司决策造成的,而是原铁道部决策的,因此政府要承担一部分偿债义务;由于总公司承接了原有的资产,也应负有一定的偿债义务。这里涉及到进一步改革的问题,需要认真加以讨论。

由于铁路总公司承接的债务要与其承接的资产挂钩,因此,明确总公司的性质、经营范围和资产状况,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我们认为,总公司可以叫做干线铁路公司,以经营全国的铁路干线为目标,将京沪、京广、陇海、京沈等干线资产划归总公司经营,按照资产数量和质量承接相应的债务。所有支线铁路交给地方或者私人,成立各个支线铁路公司,也按照资产数量和质量承接相应的债务。这也可以看作是政府承担的部分,如有不足,由财政承担。具体办法可以成立相应的资产管理公司处理,也可以通过产权拍卖交易进行操作。

新债是即将发生的事情,应当在发生前就作出安排,明确决策主体和偿债主体。也就是说,谁投资建设,谁举债筹资,谁经营还债。不能再一锅煮了。如果这样做,那么就有几种情况:凡总公司愿意建设和经营的交给总公司,凡地方愿意建设和经营的,交给地方;凡私人愿意投资经营的,交给私人;凡无人投资和经营的,证明其没有或者暂时没有投资价值,立即放弃下马。

如果采取上述办法,债务的问题解决了,产权安排也就了,行业改革和企业改革的任务也解决了,投资和经营的问题也解决了,铁路运输的市场也就形成了。这样一来,铁路改革虽然起步较晚,但可以迎头赶上,不会发生电力改革和电信改革吃夹生饭的问题。

国家铁路局和铁路总公司应当抓紧这项工作,拿出点钱,让有关研究机构、交通大学进行研究,提出方案,然后进行讨论比较,选定实施,以求做好。

应当特别指出,有人在铁路改革上提出要区分经营业务和公益服务,要保障国家经济安全。我们认为,这种说法似是而非。公益服务可能实行政府采购,为了国家经济安全,非常时期政府可以接管。真正重要的还是产权安排和经营责任。切莫让这些似是而非的说法蒙住了眼睛,搅乱了思想。

五、趋势预测

今年以来,国际经济有喜有忧。美国经济存在周期性向上的力量,但受制于中期的结构性因素,复苏乏力。欧债危机有长期化的趋势,塞浦路斯危机影响欧洲金融市场稳定,凸显欧盟银行监管不足,如果信贷供求恶化,有可能影响重债国家的就业复苏和私人投资。日本经济止跌回升,但依靠日元贬值刺激出口的效果有限,而日本经济又过分依靠外需。金砖国家的合作进一步加强,建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并筹备建立金砖国家外汇储备库,共同应对经济下行风险。当前,宽松货币政策仍是发达国家宏观政策的主调,除欧美继续实行量化宽松以外,日本推出了“无限量”货币宽松政策。这就会增加热钱流入的压力,推动通货膨胀上升,再加上国内经济的实际,通胀问题值得关注。

路政季度总结范文4

其中,反映经济学家对当前经济形势满意程度的即期景气指数为4.83,与上季度基本持平(略降0.01点);反映经济学家对未来经济走势乐观程度的预期景气指数为5.63,比上季度下降0.41点(见图2)。

调查遴选了国内有代表性、对宏观经济有研究的76位经济学家,按姓名汉语拼音顺序依次为:蔡洪滨、陈道富、陈淮、陈浪南、陈彦斌、陈宗胜、程永照、迟福林、丁宁宁、范剑平、冯兴元、郭克莎、何自力、贺力平、贺强、洪银兴、华而诚、黄少安、黄卫平、纪玉山、金雪军、雎国余、李泊溪、李、李国璋、李康、李苗献、李善同、李天德、李迅雷、梁优彩、梁中堂、刘厚俊、刘宪法、刘小川、茅于轼、潘向东、潘云、邵挺、沈建光、史晋川、谈敏、谈世中、田秋生、汪同三、王广谦、王建、王、王小广、王小鲁、魏杰、夏兴园、徐长生、叶灼新、易宪容、喻新安、袁志刚、臧旭恒、曾五一、张宝通、张承耀、张军扩、张生玲、光、章铮、赵俊臣、赵敏、赵志耘、郑超愚、周黎安、周立群、周天勇、周振华、周志斌、祝宝良、左小蕾。通过问卷了解他们对当前经济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并征求他们对未来宏观经济政策及改革的建议。 欧美经济温和复苏美元可望逐渐升值

2013年,受个人消费、房地产市场回暖以及页岩气等新兴产业的带动,美国经济呈现温和复苏态势,为美联储逐步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奠定了基础。

对于未来六个月美国经济走势,调查结果显示,29%的经济学家预期“加快向好”,比上季度增加7个百分点;69%预期“缓慢复苏”,比上季度减少6个百分点;1%预期“有所恶化”,比上季度减少2个百分点;另有1%预期会“陷入衰退”,比上季度增加1个百分点。总体来看,经济学家预期美国经济将继续保持温和复苏势头(见图3)。

对于美联储完全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的时间,调查结果显示,36%的经济学家认为是“2014年中”,分别有18%和17%认为是“2014年底”或“2015年以后”,分别有15%和14%认为是“2014年初”或“不会完全退出”(见图4)。

对于未来六个月美元总体走势,52%的经济学家预期将“逐渐升值”,比上季度增加8个百分点;37%预期“小幅波动”,比上季度减少10个百分点;11%预期“逐渐贬值”,比上季度增加2个百分点(见图5)。

同时,50%的经济学家预期黄金价格“小幅下跌”,比上季度增加14个百分点;3%预期“大幅下跌”,比上季度增加2个百分点;22%预期“持平”,比上季度减少4个百分点;25%预期“小幅上涨”比上季度减少12个百分点;没有经济学家预期黄金价格“大幅上涨”(见图6)。

欧元区方面,2013年欧元区经济形势有所好转,四个重债国中,爱尔兰和西班牙重回增长,已经或者即将退出救助计划,欧元区最坏的时刻似已经过去。不过,欧元区失业率和债务占比仍居高位,企业贷款融资依然艰难,欧洲各国经济差距仍在扩大。

展望未来六个月,59%的经济学家预期欧债危机形势“好转”,比上季度增加14个百分点;40%预期“维持现状”,比上季度减少11个百分点;1%预期“有所恶化”,比上季度减少3个百分点;没有经济学家预期“严重恶化”(见图7)。

关于人民币汇率,经济学家认为当前欧元、英镑和日元兑人民币汇率“合适”的分别占61%、67%和51%,而认为“高估”的比认为“低估”的分别多15个、19个和3个百分点(见图8)。整体来看,经济学家认为当前欧元、英镑和日元兑人民币汇率基本合理。

经济学家认为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合适”的占49%,认为“高估”比“低估”的多21个百分点(见图8)。

进一步看,4%的经济学家预期未来六个月人民币兑美元“升值3%以上”,比上季度增加1个百分点;42%预期“升值3%以内”,比上季度增加8个百分点;47%预期“基本稳定”,比上季度减少10个百分点;6%预期“贬值3%以内”,与上季度持平;1%的经济学家预期“贬值3%以上”,上季度其比重为零(见图9)。总体来说,相对多数经济学家预期人民币兑美元处于基本稳定或温和升值的趋势。 中国经济有望平稳增长

预期出口继续回暖。调查结果显示,45%的经济学家预期未来六个月出口增速“大致持平”,45%预期“上升”,比预期“下降”的多35个百分点。进口方面,49%的经济学家预期未来六个月进口增速“大致持平”,47%预期“上升”,比预期“下降”的多43个百分点(见图10)。贸易顺差或保持基本平稳,其中,41%的经济学家预期未来六个月“顺差增加”,21%预期“顺差不变”,35%预期“顺差减少”,3%预期“出现逆差”。

预期投资增长基本平稳。调查结果显示,9%的经济学家认为当前投资需求“旺盛”,比上季度增加1个百分点;66%认为当前投资需求“正常”,与上季度持平;25%认为当前投资需求“不足”,比上季度减少1个百分点。

展望未来六个月,16%的经济学家预期投资增长“加快”,比上季度减少12个百分点;63%预期投资增长“大致持平”,比上季度增加2个百分点;21%预期投资增长“放慢”,比上季度增加10个百分点(见图11)。

对于2014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79%的经济学家预期在16%-20%之间,预期增速高于20%和低于16%的分别为11%和10%;平均预测值为19%,比2013年1月-11月的实际增速低0.9个百分点。

其中,75%的经济学家预期2014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在16%-20%之间,预期增速高于20%和低于16%的分别为11%和14%;平均预测值为18.5%,比2013年1月-11月的实际增速低1个百分点。

总体来看,化解过剩产能、管控地方债务、融资环境趋紧尤其是企业债务负担增加,都一定程度上抑制投资增长,不过总体看经济学家认为影响程度有限。

预期外商直接投资保持低速增长。调查结果显示,17%的经济学家预期未来六个月外商直接投资增长“加快”,比上季度增加2个百分点;57%预期“持平”,比上季度减少6个百分点;26%预期“放慢”,比上季度增加4个百分点(见图12)。

预期消费平稳增长。调查结果显示,4%的经济学家认为当前消费“旺盛”,比上季度增加3个百分点;58%认为消费“正常”,比上季度减少2个百分点;38%认为消费“不足”,比上季度减少1个百分点。

展望未来六个月,18%的经济学家预期消费增长“加快”,比上季度增加5个百分点;72%预期消费增长“大致持平”,比上季度减少6个百分点;10%预期消费增长“放慢”,比上季度增加1个百分点(见图13)。

预期2014年保持7.5%左右的经济增长。调查结果显示,4%的经济学家认为当前经济形势“好”,88%认为“还可以”,8%认为“差”,三项均与上季度持平。

展望未来六个月,24%的经济学家预期经济形势“好转”,比上季度减少8个百分点;67%预期“大致持平”,比上季度增加4个百分点;9%预期“恶化”,比上季度增加4个百分点(见图14)。

对于2014年经济增速,88%的经济学家预期“在7.2%-7.8%之间”,预期“高于7.8%”和“低于7.2%”的均为6%(见图15);平均预测值为7.55%,与上季度调查结果基本持平。

进一步调查显示,76%的经济学家预期2014年经济总体走势为“稳定(或小幅波动)”,8%预期“逐季走高”,16%预期“逐季走低”。

预期就业形势稳定。对于未来六个月中国就业市场状况,调查结果显示,78%的经济学家预期“就业稳定”,比上季度增加2个百分点;21%预期“失业率上升”,与上季度持平;1%预期“失业率下降”,比上季度减少2个百分点。

预期物价稳中略升,各地区房价走势分化。调查结果显示,38%的经济学家预期未来六个月CPI“逐步上升”,62%预期“窄幅波动”,没有经济学家预期“逐步下降”(见图16)。同时,77%的经济学家预期2014年全年CPI涨幅在3%-3.5%之间,预期高于3.5%和低于3%的分别有9%和14%,平均预测值为3.2%。工业品价格方面,41%的经济学家预期未来六个月PPI“逐步上升”,55%预期“窄幅波动”,4%预期“逐步下降”。

从国际大宗商品走势看,经济学家预期原油和粮食价格将有所上涨。其中,54%的经济学家预期未来六个月国际原油价格“小幅波动或持平”,31%预期“上涨”,比预期“下跌”的多16个百分点。56%的经济学家预期未来六个月国际粮食价格“小幅波动或持平”,37%预期“上涨”,比预期“下跌”的多30个百分点。

从房价来看,2013年11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指数显示,不同地区的房价涨幅明显分化。北上广深涨幅最大,同比上涨20.9%-21.9%;省会城市上涨1.8%-15.8%,其他城市上涨-1.2%-11.6%。

经济学家预期2014年各城市房价走势继续分化:对于北上广深,38%的经济学家预期“上涨10%以上”,48%预期“上涨10%以内”,10%预期“持平”,4%预期“下跌”。

对于省会城市,4%的经济学家预期“上涨10%以上”,54%预期“上涨10%以内”,35%预期“持平”,7%预期“下跌”。

对于其他城市,3%的经济学家预期“上涨10%以上”,23%预期“上涨10%以内”,37%预期“持平”,37%预期“下跌”。

不同地区房价走势显著分化,未来房地产调控政策需更具针对性,既要防止一线等城市房价继续快速上涨,也要防止部分地区房地产市场供过于求而导致房价大幅波动。

从股票市场价格来看,预期股票市场小幅波动。调查结果显示,63%的经济学家认为未来三个月股票市场价格会“小幅波动”,30%认为会“上升”,7%认为会“下跌”,各项判断与上季度调查结果基本持平。 今年经济政策建议

对于2014年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风险,经济学家选择比重较高的依次是:地方融资平台风险(59%)、经济转型进展缓慢(58%)、中小企业经营困难(44%)、产能过剩加剧(41%)和城镇化过程中忽视质量(40%),其他选择包括房价大幅波动(37%)、经济增长下滑(37%)、资源环境保护不力(33%)、收入差距进一步加大(21%)、民间借贷风险(19%)、通货膨胀(18%)、节能减排压力较大(18%)、投资规模盲目扩大(12%)、出口环境恶化(8%)和劳动力短缺(4%)等。与上季度相比,资源环境保护不力、地方融资平台风险和通货膨胀的选择比重则分别增加15个、10个和10个百分点;而城镇化过程中忽视质量、投资规模盲目扩大和经济转型进展缓慢的选择比重分别减少17个、13个和11个百分点。

经济学家建议,长期应以转变政府职能为主线,加快推进重点领域的改革。短期应保持宏观调控的稳定性,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密切关注国内流动性变化,防范地方债务风险;消除制约企业创新体制机制因素,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来化解产能过剩,促进经济转型发展。

以转变政府职能为主线,加快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对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哪些改革思路和举措比较满意,调查结果显示,经济学家目前最为满意的是政府职能转变(75%),满意程度较高的依次是地方政府政绩考核制度改革(47%)和要素价格决定机制改革(47%)、土地制度改革(40%)和金融体制改革(40%),其他选择依次是人口政策及养老体制改革(33%)、加强法制建设(30%)、财税体制改革(29%)、户籍制度改革(26%)、垄断性行业改革(21%)和加强社会组织职能(21%),选择比重较低的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4%)、科技体制改革(3%)和医疗体制改革(1%)等。

与2013年三季度对经济学家“期待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哪些改革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的调查结果相比较发现,经济学家期待较高且当前较为满意的改革思路和举措是政府职能转变、土地制度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地方政府政绩考核制度、要素价格决定机制、人口政策及养老体制和加强法制建设方面的改革思路和举措也有较大突破,超出了经济学家的预期;不过,经济学家期待较高的财税体制改革、垄断性行业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满意度较低,预示着相关改革任务艰巨。

保持宏观调控的稳定性,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对于未来六个月国内实体经济流动性状况,调查结果显示,36%的经济学家认为会“趋紧”,47%认为会“保持现状”,13%认为会“趋松”,另有4%认为“说不清楚”。同时,67%的经济学家预期未来六个月中国外汇占款余额“增长放缓”,16%预期“基本持平”,6%预期“下降”,仅有11%预期“显著增长”。此外,50%的经济学家预期未来六个月一年期贷款基础利率 “小幅上升”,42%预期“大致持平”,8%预期“小幅下降”。

对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判断,调查结果显示,69%的经济学家认为“有较大风险,及时采取措施可控”,23%认为“风险较小,且可控”,3%认为“几乎没有风险”,5%认为“危机爆发几乎无法避免”,与2013年二季度调查结果基本一致。

对于2014年宏观政策,48%的经济学家认为财政政策应该“保持不变”,44%认为“适度扩张”,8%认为“适度收紧”;66%的经济学家认为货币政策应该“保持不变”,18%认为“适度扩张”,16%认为“适度收紧”。

从政策组合来看,经济学家选择最多的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均“保持不变”(32%),其次是财政政策“适度扩张”和货币政策“保持不变”(31%),其他组合的选择比重均较小。从具体建议看,经济学家对推出减税政策有所期待。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促进经济转型发展。

路政季度总结范文5

今年第一季度,根据县委县政府脱贫攻坚的统一部署要求,本人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指导下,紧紧依靠村党组织,带领村“两委”成员开展工作,切实履行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扶贫、为民办事服务等职责任务,各项工作稳步推进。现将本季度工作总结如下:

一、做好贫困户核查工作。再次核实本村贫困户与非贫困户,做到确保扶贫对象识别精准,退出精准。

二、制定年度脱贫工作计划。结合本村实际情况,与帮扶单位及驻村工作组、村两委一同制定本年度脱贫攻坚计划,确保顺利通过国家第三方评估。

三、组织开展结对帮扶工作。按照县委政府万人帮万户的工作要求,由县级单位及本镇干部开展结对帮扶,按照“一户一策”要求制定年度目标、阶段计划和帮扶措施。

四、做好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计划上半年完成硬化本村通村通组公路,实现水泥路全覆盖。

路政季度总结范文6

银行业基本面总体健康

近年来,尽管受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但我国银行业保持稳健发展,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不断提升影响和地位,发展规模稳步扩大,且基本面总体健康。

2016年一季度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外本外币资产总额为208.6万亿元,同比增长16.7%。其中,大型商业银行资产总额80.5万亿元,占比38.6%;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总额38.6万亿元,占比18.5%。

以大型银行为例,自股改上市以来,大型银行不断优化公司治理、业务治理、风险治理机制与架构,自身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建立了广覆盖、立体化的全球经营网络体系。截至2015年底,拥有境内外网点70312个,其中境内网点69105个,横跨城乡、遍布全国;境外网点1207个,遍布五大洲57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190个。以传统存货款业务为基础,积极开展业务创新,为客户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

虽然受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影响,我国银行业利润增速下降,但与国际同业相比,中国银行业的利润绝对额仍然较高,资产利润率与资本利润率均处于国际优秀水平。截至2016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当年累计实现净利润4716亿元,同比增长6.32%。一季度商业银行平均资产利润率为1.19%,比上季末上升0.09个百分点:平均资本利润率15.93%,比上季末上升0.95个百分点。

此外,中国银行业主要监管指标保持较好水平。一季度末,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96%,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1.38%,平均资本充足率为13.37%,拨备覆盖率为175.03%,商业银行流动性比例为48.08%。这显示中国商业银行具备较强的风险抵补能力,即使资产遭到损失,也有足够的能力以自有资本承担损失。

支持实体经济力度不减

在资产规模不断提升的同时,盘活存量、用好增量,支持实体经济平稳增长和结构优化,始终是银行信贷资金的主要流向。

2015年大型银行新增贷款3.64万亿元、新增投资2.99万亿元,有力支持了经济平稳增长。通过收回再贷、资产证券化、不良贷款处置等方式盘活存量贷款,并将新增和盘活的存量资金主要用于支持“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等重点领域、重大工程。

尽管实体经济获取资金的渠道日趋多元化,但银行资金仍然是重要渠道。2016年一季度,银行业进一步完善差别化信贷政策,优化信贷结构,继续加强对“三农”、小微企业、保障性安居工程等经济社会重点领域和民生工程的金融服务。截至一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不含票据融资)余额26.8万亿元,同比增长9.2%。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包括小微型企业贷款、个体工商户贷款和小微企业主贷款)余额24.3万亿元,同比增长13.5%;用于信用卡消费、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领域贷款同比分别增长20.4%和63.0%。

《2016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创出历史同期最高水平,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大幅增加。一季度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4.67万亿元,创单季历史新高。从存量来看,3月末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同比增长14.5%,增速分别比上年末和上年同期高0.6个和0.5个百分点。

七成理财资金进入实体经济

日前,中国银行业协会《2015年中国银行业理财业务发展报告》显示,在银行理财10余年的发展中,服务实体经济始终是理财业务创新的宗旨和根基。在不断满足投资者投资需求、为投资者创造收益的同时,银行理财资金还通过合理配置各类资产直接或间接投向实体经济,有力地支持了中国经济发展。截至2015年末,有15.88万亿元的理财资金通过配置债券、非标资产、权益类资产等方式投向实体经济,占理财资金投资各类资产余额的67.06%。

从资金运用情况来看,投向实体经济的理财资金涉及国民经济90多个二级行业分类。理财资金通过增持上市公司股票、投资政府或企业引导基金等方式,在支持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西部大发展、企业并购重组、城镇化建设和灾后重建等方面均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支持了中国经济转型发展和结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