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消费心理论文范例6篇

女性消费心理论文

女性消费心理论文范文1

关键词:消费社会;女性消费

一、问题源起

人类的发展史是一部消费的历史,消费始终伴随于人类的衣、食、住、行等消费行为,消费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有关消费的研究也日益突破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研究、消费心理学研究等,而日渐走进社会学的视野中,并成为关注焦点。“女性是消费的主力军”,当今社会,女性购物消费的身影活跃在大街小巷、无论是不起眼的地摊,或者高档商场,无不充斥着女性们消费的身影。女性是消费的焦点,她们热衷于时尚、个性、品味。而女性正是在消费中体现自身的幸福感、感悟自身的存在,体味人生意义。因而消费社会背景下的女性更是面临消费异化和对于自身认同危机问题。

二、相关研究回顾

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波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一书中,论及消费、身体与女性解放的关系时,指出女性对身体的过度关注而产生的对身体的消费。西莉亚・卢瑞在《消费文化》一书中探讨了性别关系的变化与消费变化之间存在的双向关系。一种是消费文化对两性关系变化的多种方式,另一种是男女的性别对于消费文化的影响,从中考察女性的主客体性问题。在国内,沈睿在《消费文化与女性消费》一文中通过对美国成熟的消费社会及消费文化,还有对女性消费的研究,详细论述了女性在消费社会中的意义,欧美国家对消费文化的批判,当代女权主义对消费文化的立场与观点,以及英美对中国消费文化与女性的研究。

三、女性消费异化原因探析

消费异化本身作为一种非健康和非持续性的消费行为,使人沦为了消费的奴隶,因此操纵着人的消费行为。女性消费异化行为的产生不仅为了满足自身的对物品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要面对男权主义社会施加给女性的种种枷锁,例如男性根据自身的喜好对于女性外在形象以及性格角色的要求。而女性则会按照这种要求去包装自己、完善自己,因而进行相关消费。女性在消费商品的同时,也使自己成为了消费的对象。

对于女性消费异化的成因,本文主要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来分析:

(一)内因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女性本身角色意识的迷失。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地位得到了大大提高,女性的消费意识也日益倍增,但是女性的角色意识并没有真正觉醒,女性对商品的消费大多并不是仅仅出于对于商品本身价值的需求,更多的是对于商品的符号意义给自己带来的身份象征,抑或为了满足自身的虚荣心或者被追捧,她们盲目的追求所谓的“美丽”。其实这恰恰使女性失去了真正的去追求“美丽”,追求真实自我的决心。2、寻求自我补偿的心理。个体在某一方面处于劣势时,心理会产生一定的自卑感,为了心理偏差与自卑感,就需要积极“补偿”,通过这种“补偿”来弥补个体内心的缺失,促使自己重拾自信。当今社会,虽然女性地位已经大大提高,基本达到男女平等,但总体说来,还是一个以男权为主导的社会,女性在某些方面仍然处于弱势群体,由于男人掌握着较多的经济权利,在对于女性的要求上他们占有更大的主动性,例如对女性外形、皮肤、穿衣等的要求。而女性本身为了满足男性的这种需求,会产生相关的消费行为,这种消费行为达到一定程度将会产生消费异化的危机。

(二)外因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原因:利益驱动的影响。消费社会是一个资本处处充斥的社会,是一个到处充斥着商品和交易的社会,资本逐利的动机和本性必然倡导和鼓励人们去消费。女性在消费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对于身体的消费,也可称之为对于“美丽”的消费,而女性对于美丽的消费是一种能够实现经济增殖的工具,这种消费行为背后蕴藏着无限的商机,例如近几年整形行业的发达,其消费主体大部分为女性,女性为了自身美丽的投资是具有无限潜力的。在可以实现社会增值的领域,资本必然要介入,通过人们不断地消费,再继续制造、刺激和引导新的消费。同时,女性对身体的投资、对于美丽的消费来获取可观的经济收入、适当的就业机会以及其他社会资源,因而,女性的消费也是一种能带来巨大收益的复杂生产过程。2、文化原因:男权对女性话语的左右。任何一种社会现象都反映着社会结构中的权力分配和力量对比情况,消费活动作为重要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文化活动,自然也反映了社会结构的构成。随着社会向前进步,女性地位大大提高,虽然已经基本实现男女性别平等,但是在性别文化中,仍然是以男权文化为中心。女性所的消费活动要符合社会中男性文化对于女性的期望和要求,甚至这些文化规范已经内化为女性的习惯和自觉。只不过当前社会男权文化的权力支配作用,不是裸的提出对于女性的要求和期望,而是通过舆论的力量,例如,电视广告上,永远都在播放着笑容甜蜜,外形美好的女性,向人们传递商品信息,激起人们的购买欲望。这些都无不在塑造男性对女性外在形象和性格角色的要求。这种意识形态隐性地维护着男权文化,而女性的真实需要和主体角色则在自我改造和塑造中不断异化,这也很大程度上引起了女性的消费异化。而女性在无形之中会按照男权文化对于女性的规范和要求来装饰自己,其动机是为了得到男权文化占主导的社会的认可。3、社会原因:婚姻以及道德观念的扭曲。在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使很多女性将对身体的投资作为自身成功的一个必备要素,然后以自己作为资本与金钱、财富、地位、权力进行交换。例如,通过“被包养”“”等职业作为人生成功的捷径,好逸恶劳,进行裸的权色交易,这种失范行为对于自己身体的过度投资不仅造成了消费异化,还对自身及社会的良性发展带来危害,败坏了社会风气,不利于社会道德的发展。当前社会,有些女性甚至以嫁个富二代、有钱人作为人生哲学,不惜花费金钱对自身形象进行投资,以吸引成功男性的注意,以获得期盼中美满的爱情、婚姻,并获得相应的经济地位、权利等,来彰显自身价值。她们将自己的价值寄托在男性身上,并不是通过自身努力来实现人生价值,道德观和人生观出现了极大的扭曲。

四、走出消费异化,提倡消费生态化

(一)女性消费伦理的倡导

在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时,女性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判断力,理性的做出购买决策,在追求高端奢华的生活品味时,要自觉遵循生态发展的道路,进行绿色消费,弘扬健康的社会消费风尚,培养健康的社会心态,消费是实现个人幸福的手段,而不是目的,要正确看待消费,要坚持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协调发展。

(二)女性社会角色的重塑

女性在从事社会活动时,要注重体现自身真实形象,当今社会急速发展,在媒体等舆论环境的烘托下,人们都过分关注女性的外在形象,比如拥有细嫩的皮肤,漂亮的脸蛋,姣好的身材等,把女性的身体格式化和商品化,随意制作女性美丽的标准,而真正的美是内外兼修,个人素质、文化修养、知识素养、人格魅力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自身的美。

综上,消费生态化是突破消费异化的有效路径,提倡绿色消费会使我们的生活更有意义。(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147.

[2]蒋原伦.媒体文化与消费时代[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127.

女性消费心理论文范文2

关键词:消费主义 女性 广告 媒介 象征价值

众所周知,广告宣传会显性或隐性地对受众产生重要的影响,对于女性则更易发挥效力。本文试图将表象背后的原因解析纳入社会与文化研究的视野,利用广告消费、传播学、符号学等理论,从宏观和微观的双重角度出发进行探究,深入分析广告商、电视媒体在推动消费主义文化进程中的角色,洞察女性心理,深入阐释藏匿于冰山之下的缘由。

宏观微观双重角度的审视

就广告与女性消费行为关系的相关研究课题, 笔者曾于上海地区进行较大规模的实证调查,调查结果证实,若电视广告传递的商品信息与女性消费者自我概念一致,女性便会形成积极的购买态度。在实证研究结束后,本文就“电视广告对女性的消费选择产生巨大影响力”这一基本结论继续深入探讨,发掘现象背后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因素。

首先,宏观层面上,上海乃至整个中国已不可遏制地进入消费社会。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力得以长足发展,加入WTO以后,整个经济发展纳入全球发展的轨道。放置在中国人面前的既是百年难遇的机会,也给部分准备不足的中国人带来困惑。而最大的困惑则在于在西方价值观的强烈冲击下,中国人一方面逐步丧失了传统的伦理价值,一方面无法寻找到新的有力的价值支撑点,从而变得浮躁、迷惘并且简单地向钱看、追求物质刺激。

其次,微观方面,上海一直是与“消费主义”文化息息相关的城市。消费主义是舶来品,是来自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一个基本的教义,认为人的自我满足和快乐的首要要求是占有和消费物质产品。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美国市场的迅速扩张、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的实行,及时行乐的思想成为一种社会风尚。①很快地,消费主义生活方式开始在全球蔓延开来。上海曾是西方殖民文化对中国登堂入室的第一站,这也促使上海形成五方杂处、中西交融的文化特色;作为世界联系中国的窗口,上海独特的精神标志就是消费。对于处在消费主义熏陶下的女性来说,消费即“存在”。

对广告商、媒体与女性双方的解读

宏观语境的变化促成了微观的顺势发展。传媒业在消费主义语境下接受广告主的“委托”,将女性顺势推入物质之潭。

第一层解读:广告商利用大众媒介将广告“推”至女性身边。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电视赖以生存发展支柱的广告商,每每鼓动甚至“操纵”电视媒体,利用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向大众“发号施令”,最终达到促进消费的目的。

广告的“使命”:创造“虚假需求”。在消费主义的情境下,消费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实际需要的满足,而是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广告使用特定的言说方式,创造出受众本没有的或是其尚未发现的欲望,由广告完成“造梦――圆梦”的过程,这些虚假的欲望或深层的无意识需求就被称为“虚假需求”,由“虚假需求”导致的购买行为即可被视为是一种“过度”消费。“广告正是把那些最深层次的欲望通过形象引入到消费中。”②作为消费主义文化推广的代表――广告,从来就不满足于仅仅推销商品,而是在推销一种以物质利益为重的生活方式。

广告商作为强势群体,采取主动、有针对性的策略,而女性消费者处于弱势,无意识地滑入到广告话语的逻辑当中。抵御能力的缺乏暴露出她们心理、情绪上的漏洞。结合问卷调查与访谈结果,几乎各年龄段的女性都具冲动消费的倾向,电视广告就此通过图像和文字语言将消费后的状态以理想化形式呈现,塑造“完美”的女性形象;阐释“理想”的女性生活;建立“高尚”的女性身份地位。诱使女性察觉自身“需求”,建构出有利于消费主义的社会氛围。

大众媒介构建“拟态环境”影响受众。现今,大众媒介对社会环境的呈现,是一种“拟态”的现实,而非“镜子式”的反映。近20年来,媒介报道内容逐渐向娱乐化、大众化、商业化倾斜,对社会形态的反映呈现明显的消费主义特征,这令以媒介为主要休闲手段的女性消费群深受影响。

女性在媒介呈现的图景中逐渐迷失:境外电视剧、电影、广告的输入带来的文化冲击力不容小觑――男女主角们奢靡的生活方式挑战着受众的欲望极限,也刺激她们对人生意义、价值观进行再定义;另外,电视媒介对国内新富阶层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大肆渲染,将奢华铺张的生活场景在电视上一一呈现,对其传奇经历和耀眼人生进行不厌其烦的报道;娱乐新闻涌现,影视娱乐界人士及体育明星成了大众所羡慕的对象,他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消费行为也被竞相模仿。

大众媒介如此构建“拟态环境”,促使受众将媒介宣扬的生活方式作为现实存在抑或理想生活方式去追求。大众媒介对消费主义的鼓吹,令频繁接触媒介的女性产生错觉,刺激她们盲目跟随媒介商业信息以及广告消费指导,将消费当做理所当然的生活常态。

第二层解读:女性的“情绪化消费”――主动将广告“拉”往身边。上文仅对广告商利用大众媒介影响女性消费展开阐述,实际上,女性受众也常通过消费行为达到平复情绪之用。之前对上海女性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18~35岁的女性都曾受到当时的情绪影响,并由此产生“非必需”的感性消费。她们从理性的购买计划和实际的感性购买过程中获得了被认同和自我完善需要的满足,实现了理性以及情感上、需求与现实购买能力上的平衡。

情绪宣泄的出口,重获安全感的渠道。与男性相比,女性对消费持有更积极的态度,主要表现在购物频率高于男性,并赋予消费活动更积极的意义,将其视为一种休闲活动(刘连叁,1997)。

与其他休闲活动的作用相似,女性往往用消费达到放松身心的目的,其深层原因可以追溯到目前的性别政治模式。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女性“第二性” 的地位在电视广告中被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慈爱的母亲、温柔的妻子,她们包揽了近乎全部家务,照顾丈夫、教养孩子,她们永远只是站在男人背后的女人。③虽然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男女平等的原则,但是许多条文仍停留在精神原则阶段,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等任一领域的地位仍无法与男性看齐,而社会对现代女性的要求却与日俱增,认同现代女性应是“聪慧干练的高学历独立女性”,这样的心理预期导致她们除要承担相夫教子的传统义务以外,又承担起社会工作这一重要责任。换句话说,她们在母性、妻性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女性这一角色,压力剧增。

压力大的一个重要表现在于女性对社会评论的敏感程度远高于男性,她们会通过购物、消费的方式,减压、炫耀,并追求外在的完美。④由此,购物不仅出于自身需要,而是往往夹带着较强宣泄情绪的愿望。同时,女性通常比男性更缺乏安全感,她们往往会通过购物来重获平衡感,随时获取心爱之物令她们的情绪感到放松、愉快。

获取广告符号价值达到内心的“自我”满足。现代消费中,人们对小汽车的使用,对豪宅的向往,对某种饮料的选择,对名牌、精品的偏爱,无一不表明消费结构的二元结构:它既是对物质的消耗,又是对符号的占有;既有物质效用的一面,更有象征意义的一面。现代商品绝不是仅仅对人们生理需要的满足,它更是对某种社会身份的确认、某种生活意义的满足。⑤鲍德里亚认为在经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时代之后,人类正式步入符号价值的时代。现代消费已经由过去对商品的使用转向了对商品形象和意义的崇拜。在社会阶层的文化层面中抽象出来的象征意义,然后把这种象征意义比附在所要宣传的商品上,于是,商品以象征意义作为中介,就成了指代相应社会阶层的符号。⑥

女性通过消费来诠释“自我”,不论这种“自我”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她们在购物的过程中去辨识自己的身份、地位。不可否认的是广告在这一过程中对消费主义及其文化的传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⑦广告为商品定义附着在使用价值之外的符号价值,告知女性可以通过消费商品去界定自己与物品相符的身份地位。因此,在都市女性看来,商品的价格、功能、式样、风格、包装、产地及其摆放空间都具有象征意义,象征着品位、经济实力、社会声望、权力等,而原有的使用功能却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证实了无论是在符号逻辑里还是在象征逻辑里,物品都彻底地与某种明确的需求或功能失去了联系。消费帮助她们获取“自我”满足,迎合她们完善自身形象、传达自我概念、彰显社会地位的要求。如女性用几个月的薪金购买一只PRADA手袋或者一件CHANEL裙装的行为,目的是为宣告自己业已“跻身高尚的社会阶层”。

广告内容拷贝现实社会,但也会脱离现实社会,一切都变为非常直观的和即时的信息传达,观众被各种绘声绘色的符号和信息所占据了。传统交流方式被有意无意地阻断,人类自身的独处内省被打破。

在当代社会,广告与生俱来的功利性帮助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传播扩散,女性独特的社会地位和心理特征,更令广告尤其是电视广告影响力的发挥具备了现实基础,透过这些,我们看到的是愈现愈明的消费主义文化的身影。

结语

总之,在整个宏观语境倾向于消费社会的情况下,广告商不仅利用大众媒介推广消费主义文化,众多都市女性对消费有着独特的解读方式,她们试图通过购物实践广告符号的象征价值,获得愉悦感,甚至完成对自我身份地位的理想化重塑。由此,女性消费者逐步践行消费主义提倡的生活方式,是广告商、大众媒介和自身三方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女性本身而言,消费主义文化的浸染虽已成为社会趋势,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但她们仍需提高自身媒介素养,在跟从中不迷失,用较为理性的态度对待消费;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在商业广告的促进下,越来越统一的消费模式令整个社会迅速商业化,深邃的思想、诗意的栖居、人生的丰盈,都在不经意间疏离,社会消费群体应对“丧失了思想的商业化精神状态成为人们的生存常态”保持适度警惕。[本文是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基金

项目“广告对女性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的成果之一(51-07-309-013)]

注释:

①刘晓君:《全球化过程中的消费主义评说》,《青年研究》,1998(6)。

②潘知常、林玮:《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41页。

③何静:《女性消费心理与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南都学坛》,2004年3月,第80页。

④张梦霞:《女性价值观与购买行为》,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年4月第一版,第37、38页。

⑤李思屈:《广告符号与消费的二元结构》,《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总21卷第5期,第76页。

⑥彭逸林、刘庆庆:《消费、模仿、符号、象征――聚焦广告文化》,《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5月第25卷,第266页。

⑦王晓方、苏红:《论广告在消费主义框架中对价值观的影响》,《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第86页。

女性消费心理论文范文3

一、 从“教育消费理论”角度出发对“女性考研群体” 进行分析

(一)以追求文凭为论文联盟目的的考研属于个人教育高消费的范畴

教育消费是社会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消费是一种文化消费、投资性消费、投资主体有基本要求的消费,是贯穿消费者一生的消费。但对于教育消费切忌不要盲目冲动,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教育盲目性的消费心理表现最多的就是消费动机具有较强的社会性,更多的是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考研热”和盲目考研的行为都属于这种现象。追求文凭以加大自己在未来就业市场的砝码是许多女性考研的社会性考研动机之一,这时个人对于考研付出的一切教育消费都属于个人教育高消费。

(二)“女性考研群体”是否能实现考研消费效用的最大化

我们在购买一个商品的时候,尤其是昂贵商品的时候,一定要在对商品的性能有了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才能购买,因为我们要把这种昂贵商品的效能最大化,以避免消费的浪费。从教育消费的效用来看,近期的效用表现为知识的获得,远期的效用表现为就业,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非经济效益这一美好愿望。首先,在决定考研之前,你们要了解研究生教育是一种追求能力与潜力及综合素质更高层次培养的教育,而不是单纯获得文凭的教育。其次,在决定考研之后,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考研这种消费实现其效用的最大化。随着我国研究生数量的不断增加,未来的就业市场会有更大的挑战,女研究生毕业后的就业是考查考研消费效用是否最大化的时候,我们积极倡导“理性教育消费行为”。

二、从“入学选择理论”角度出发对“女性考研群体”进行分析

在教育经济学理论中,“入学选择理论”把学生入学选择行为纳入微观经济学中消费者选择理论的一部分。我们把教育作为一种商品作进一步探讨,研究个人在教育项目中如何选择。因为入学选择具有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的特点,所以要坚持以下两项原则:首先,每个人吸收、理解和应用他们所接受的教育时需要相应的能力。其次,在入学选择时应关注自己的实际需求情况。

有些人为了考上研究生而不计专业,不计学校,不计地区。近几年,跨专业考研的队伍愈发壮大,许多考生不仅跨考相关专业,甚至还有人进行文理科间的“大转行”。例如,笔者身边不缺乏考几年换几个专业,结果都均无功而返的实际例子。

对于“女性考研群体”来说,首先,是要认清形势,认清自己,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而且目标一定是可行的,不要一味的追求当前的热门学科,要从长远出发,选择自己喜欢的并愿为之奋斗的专业。其次,要对考研的艰巨性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持之以恒,善始善终。再次,要有良好的身心素质。要注意张弛有度,在紧张中懂得放松自己,切不可搞疲劳战术,以身体为代价。

三、从“人力资本理论”角度出发对“女性考研群体”进行分析

研究生接受教育的成本一般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直接成本支出,主要是读研期间为接受研究生教育而花费的一切有形成本,诸如学杂费、教学设备使用折旧费、教师的工资等等。其二是间接成本支出,又叫研究生教育投资的机会成本,它包括的是研究生因在读研期间接受教育而放弃了直接从事其他经济活动的机会而损失的收入。研究生教育的收益就是研究生教育投资者接受研究生教育比不接受研究生教育所多得的收入。建议“女性考研群体”以自己的实际情况并结合人力资本理论来估算自己的研究生教育收益。如果将来所创造的教育收益不明显,就说明研究生教育的收益率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又因为未来的就业市场是不可估计的,所以,提高研究生教育收益率或者是降低个人教育投资风险的唯一方法是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结论

女性消费心理论文范文4

【关键词】女性审美消费心理 女性酒水 包装设计

1 女性审美消费心理

1.1 追求美的心理

“美”是女性追求的永恒话题,在生活中,女性希望自己是美的。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人们的审美意识也在不断提高,精明的商家懂得用个性、靓丽的包装来吸引女性消费者,赚足眼球才能引发消费者的购买欲,从好奇到探索的心理转变,自然而然引发了消费者的购物冲动,也就形成了一次消费过程。

1.2 自我意识的满足

女性的心理意识是独特的,有别于男性的。美国女作家黛安莱克曼所著的《气味、记忆与》一书提到两性脑部奥妙的区别:“女性的大脑比男性轻10%~15%,但女性的神经元却有更多的联结。研究所显示女性较长于思量和情感相关的事物,情感经验的联结和记忆在女性身上比男性身上更密切。”[1]除了物质上的满足,自我意识的满足在女性酒水包装设计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女性的自我意识是极强的,女性消费者希望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能极大地满足其自我意识的需求。只有充分理解女性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才能设计出真正符合其消费心理的设计,满足女性消费者的自我意识,从而赢取消费者的认同。

1.3 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也是女性消费者的一种消费心理,从众心理是一种受外界影响而形成的个人行为。这种心理现象是十分普遍的,尤其是女性更加容易受到从众心理的影响,从众心理是种在认知、决策及感受上作出符合大多数人和社会舆论的行为表现。女性愿意将自己觉得满意的物品分享给自己身边的朋友,这可以使商品在适应人群中的口碑快速传播开来,口口相传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广告方式,进行过消费的消费者会带动周围的消费群体,成为新的消费者,周而复始,就造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2 女性审美消费心理与酒水包装

想要设计出受女性欢迎的酒水包装,首先要懂得女性的审美消费心理。要在尊重女性思想的同时迎合女性的审美。商品包装上除了有产品的基本信息以外,更多的是设计师对产品的设计。只有符合女性消费者审美的设计才会使消费者愿意进一步了解此类商品。

在中国古代社会,最早的酒水包装是大大小小的酒坛子,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步演变成今天超市里琳琅满目的酒水包装,再将其细分类,啤酒、白酒、鸡尾酒、葡萄酒等类别应运而出。如何在这种类繁多的酒水商品中脱引而出、吸引女性消费者的目光,就是设计师要掌握的一门不容忽视的技能。

以RIO鸡尾酒为例,据统计,RIO鸡尾酒的消费群体中有79.55%的消费者是女性,之所以RIO鸡尾酒会如此受女性消费者的欢迎,是有多方面原因的。在酒水口味上,RIO鸡尾酒选择了众多的口味来吸引消费者,同时也形成了鸡尾酒不同的颜色。RIO鸡尾酒的包装设计也是一大亮点,它采用透明磨砂质地的玻璃瓶,可以将鸡尾酒的颜色透出酒瓶,又有种模糊的即视感,让女性消费者体会到色彩的朦胧美感。RIO鸡尾酒的瓶型设计采用了流线型的设计让女性更有想品尝其味道的冲动。由此形成购买欲望进行消费。由视觉上的刺激转化为心理上的影响,女性消费者容易受情感影响,形成购买欲望乃至行为。这就是商家运用包装设计来进行的一种销售手段。

除了普通玻璃瓶形式的包装,RIO鸡尾酒还有易拉罐的包装形式。当女性两三好友出去野餐时,基本没有条件找到开瓶器这一类的工具,这时候易拉罐装的酒类饮品就成了最佳的选择。女性不同于男性,有时女性饮酒只是为了制造一种氛围,大部分女性对酒水需求量还是较少的,易拉罐装的酒水既轻便,方遍携带又小巧,可以随手装进女性包袋中也不会有饮用不完的尴尬场景出现。无论是携带、开启、还是酒量上都给了女性人文方面的关怀,为女性提供了一个更加便利的饮酒条件。

3 如何设计出符合女性消费心理的酒水包装

女性的审美消费心理是独特的,所以要针对女性审美消费心理做出符合其审美消费心理的包装设计产品。 在酒类包装设计中,应从以下三个点出发,才能营造出符合女性审美特征的酒类包装设计。

3.1 色彩美

酒水包装中色彩的应用是最直观的。据调查,人们被色彩所吸引的注意力约为80%,这充分说明了人们在对物体产生第一印象时,往往先记住的是他的色彩,搭配协调的色彩,更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女性很容易受情感影响,所以说符合女性审美心理的颜色搭配更加吸引女性消费者参与到购买流程中来。例如九朵玫瑰花汁饮料,它采用了玫瑰红的颜色,来体现产品原料的同时,还抓住了女性偏爱柔美色彩的视觉特征,使女性对其产生浓厚兴趣。现在市面上有很多酒水都采取透明玻璃瓶来作为酒水的承装容器,这在凸显酒水独特颜色的同时,还抓住了消费者的眼球。缤纷多彩的酒水颜色体现了酒水不同口味的界定,给了女性消费者更多可以选择的空间,不同颜色的运用使消费者联想到不同的口味,充分调动了消费者的视觉与味觉体验。

3.2 图形美

图形是仅次于色彩的视觉要素,不同的图案会给消费者带来不同的视觉体验,女性消费者更亲睐那些优美、柔和、卡通类型的图案,有些商家即投其所好,生产不同的包装。调查结果显示这种包装会使产品的销量有一定幅度的增高,也说明了女性消费者追求酒类包装图形美的心理。例如RIO鸡尾酒针对女性推出了凯蒂猫限量版鸡尾酒,自从推出后网络销售以及实体店面常常会供不应求,虽然只有两种口味,但仍然很紧俏。RIO的包装采用了人们熟知的凯蒂猫这个经典的可爱形象来作为包装上的设计元素,再搭配适当的颜色就可以满足女性消费者追求美得心理,从而引导女性消费者对产品产生好的情感而进一步使消费者产生购买欲望,很多女性消费者能从众多同类酒水商品中快速浏览到该品牌的酒水并形成印象。

3.3 文字美

产品包装设计中所应用的文字不但起着推介和说明的作用,还能通过文字创意设计,增强该包装的艺术魅力,从而引起消费者的注意[2]。设计师不仅仅要在色彩和图案上注重女性审美,文字的攒写以及形式上也要适当照顾女性的审美以及自我意识。市面上一些女性酒水包装并没有华丽的色彩及图形,但文字上体现的人文关怀却赢得了女性消费者的青睐。如“美女就爱小任性”(白酒)、“醉月”(樱花、玫瑰酒)都会使女性消费者产生美好的联想,从而产生好感最后进行消费。

要满足女性消费心理,只满足以上三点是远远不够的,设计师还应注重包装的细节、瓶型设计、版式设计、包装方式和人文关怀等方面。使酒水从包装上引导消费者,达到满足女性消费心理,使消费者与商家达成一致。

综上所述,女性消费者在社会中已经占据越来越高的地位,女性已经成为了大多数购买行为的主要群体。伴随着社会发展,物质条件再也满足不了女性的要求,只有满足女性心理上的需求,才能使女性形成购买行为。作为酒水包装、不但要在视觉上满足女美、自我及从众的独特消费心理,还要在细节、人文关怀等各方面满足女性心理,才能设计出更贴近女性心理的酒水包装设计。

参考文献

女性消费心理论文范文5

女性驴友消费心理导向分析

都市旅行中,女性驴友主要表现出对城市历史文化、休闲购物、饮食干净卫生、住宿安全舒适等客观条件的倾向性。无论从年龄、职业、教育层次还是收入水平等差别来看,女性旅行消费都具有人数规模化、方式科学化、态度理智化、表现个性化、动机休闲化、思维开放化的特征。与此同时,都市女性旅行消费行为在未来将会表现出更独立、更自由、更高档、更普遍、更精致的发展趋势。

都市旅行是大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和高层次阶段的产物。大都市不仅成为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变成旅行活动的中心。在中国,“都市旅行”的概念首先在上海提出,这一概念的积极意义在于把都市中潜在的、未被认识的旅游资源开发出来,形成自己独特的体系和格调以吸引更多的旅行者。而在都市旅行产品上,则提出发展都市购物旅行的新理念:“寓旅于商、以商促旅、商旅互动”,分析了都市购物旅行发展的新模式及切入点,和都市旅行与文化牵手的必要性。并且依照都市文化旅行资源的类型和特点提出“突出独特的文化个性、结合现代城市风貌和历史文化资源、形成特色专题旅行、树立创新意识”的四个开创性思路。

女性驴友三大消费心理诉求

现代女性在经济、人格上的独立,使她们更加敢于创造和消费,并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由于都市女性较稳定的经济收入、超前的消费观念和自由的消费选择,使她们表现出强大的消费能力和潜力,成为当今城市经济中的新亮点。

青年白领女性往往承受着较大的工作压力,为了缓解这种压力,她们需要自我放松,寻求自我发泄的方式。而旅行是达到自我放松、自我提高,增加不同体验的一种极佳方式。所以要想设计出符合她们需要的旅行产品,必须了解她们的旅行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并且要注意在旅行活动中表现出多样性、时尚性、挑战性、自立性和愉快性的特点。

都市旅行过程中,女性驴友表现出各种各样的消费心理特点,主要集中在追求文化、追求和享受时尚、追求自我强调个性三个方面。

首先是追求文化。在都市旅行中大部分是现代白领女性,经济水平相对较高,她们更注重修养和学识,积极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有着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追求,所以大部分女性驴友更喜欢参观历史文化遗迹、漫步或购物旅行。她们极力挖掘隐匿于都市的文化内涵,希望借此充实自己。

其次是追求和享受时尚。美是女人的天性,由于现代女性拥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注重生活品质,消费行为个性化,因此更容易了解最新资讯和时尚动态,并通过追求时尚、高档次、高质量、高价格的名牌商品或用奇异、超俗、典雅、洒脱的消费方式,来显示自己的过人之处。这是女性共有的一种消费心理和个性化表现的形式。而旅行消费是一种新型的消费领域,同时又是一种可持续消费的商品,非常容易受消费流行的影响而成为一种时尚,并自发地形成“消费导向”。因而都市旅行消费为众多的女性所接受或趋从。

再次就是追求自我,强调个性化。在都市旅行中,表现出现代女性的自尊心和自我意识比较强,追求自我,对外界反应敏感,不再趋从于大众,有强烈的个性化特点,她们喜欢以自己的标准来评价别人,喜欢以自己的爱好和习惯行事。在自尊和自我意识的支配下,女性消费的个性化趋向比较明显,她们往往不拘泥于价格,品牌等外在因素,只要适合自己就愿意购买,所以一些标新立异的旅行纪念品深受广大女性消费者的喜爱。

针对女性消费心理开发都市旅行

都市旅游中的吸引点,无疑是特有的都市文化。无论是百年来形成的城市景观,还是与时俱进的城市生活,无不呈现着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融会交错、兼收并蓄的特征,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汇之地。因此都市旅游不仅仅是在地理空间内或在历史时间中的位移,它还是一种文化的位移。现代外出旅游的女性恰恰追求一种文化与时尚的结合,因此发展都市旅游,开发设计旅游产品时要注重这方面的诉求。

作为旅游产品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旅游线路的开发与设计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针对女性驴友追求时尚和新奇的消费心理,所以在设计旅游产品线路时不能遗漏具有城市代表性质的景点。在路线设计上需要注意三个要素:开发时尚与文化并存的休闲旅游产品;开发风光与文化商业并存的购物旅游产品;开发中西交融的美食旅游产品。

此外,女性市场是一个不同于其他市场的特殊市场,女性旅游消费者有自身独有的消费心理,所以应针对这种心理提供各种无形服务。

首先是服务的无歧视,即提供没有性别歧视的服务。因为女性旅游者希望能够得到足够的尊重。研究表明女性商务客人喜欢服务人员用姓名称呼她们。女性商务客人在旅游途中或晚上独自就餐时会有一种孤独感,服务人员应关照这些女性商务客人,陪她们聊天,让她们感到如同回到家中。

女性消费心理论文范文6

关键词: 化妆品 翻译 女性主义

随着全球化愈演愈烈,企业想要长期发展,其产品的流通就要越来越广,除了商品本身的质量、包装优良、价格公道外,还必须提高在海外市场的占有率。产品要被国外消费者接受,首先从语言方面,其次是图像角度,使消费者产生印象,进而产生了解产品和最终购买产品的可能。化妆品(包括护肤品、彩妆、香水等)作为日化用品在寻常百姓家不可缺少,尤其是女性的梳妆台前总有几瓶用来打扮自己的化妆品。而在购买这些化妆品前,她们可能首先会听取柜员的推荐或阅读在公共场所收到的宣传册,甚至看电视里或网上的广告,再决定是否购买产品。一个外来化妆品的成功销售,语言在里面起了极大的作用,翻译成本国语的宣传册是一个重要承载体,而翻译的成功与否又在于是否符合受众的心理接受力,是否激发消费者购买欲望,而多数消费者是女性,即在此时受消极女性主义的驱使,购买的过程也就不难实现了。本文从化妆品宣传册的翻译入手,探讨其中女性主义的体现程度,以期说明化妆品宣传册的翻译达到了语言的交际性,但是也削弱了女性主义意识。

一、化妆品宣传册的作用

产品宣传册是企业推广产品的一种媒介,上面印有主打产品、附属产品,以及想要对产品进一步了解的方式,如电话、地址、网址等。随着科技的进步,宣传册的形式不仅仅停留于纸质的,还产生了电子版本的宣传册。宣传册多为明星和产品的照片,以及加注产品功效的简单文字。外来化妆品宣传册的翻译首先基于翻译的基本原则,其次针对消费者接受力将译语修正,由此,通过宣传册,懂异国语和不懂异国语的消费者都能体会到产品的特性,带来益处,从而相信购买使用此产品就会收到自己想象的美感效果。

二、女性主义

西方女性主义经过将近一个世纪的努力与挣扎,已成为当今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潮流,妇女议题研究多元而复杂。因此,女性主义包含许多不同的见解与流派。一般探讨西方女性主义思想,除对社会关系进行批判之外,许多女性主义的支持者也着重分析性别的不平等,以及推动妇女的权利、利益与议题。女性主义多追溯到十八世纪末英国女作家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的著作《为女权辩护》(A Vindication of the Rights of Woman,1792)。这本书是开创女性主义理论上的一座里程碑,它要求女性应同享当时欧美男人所争取的自由平等,如人权与参政权,强调女人也是天生爱好自由且有理性的人,若给予同等机会,就能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女性主义的定义分类各有不同,如激进派、马克思主义派等。

本文主要采用Laura Mulvey的观点,男性凝视,这是她在书中提出并讨论的观点,她认为自己的心理分析理论是适于无意识父权控制下的一种政治手段,而这种手段促使了当时电影模式的形成,女性成为了被观看者。她认为女性既成为了男性的欲望,又是男性恐惧的代表。观众观看电影有两种特点:(一)有观看癖,剧中人物都不是观众自己,带着事不关己的态度去看人物的喜怒哀乐;(二)受众沉醉于对这种观看癖的自恋情绪中,Mulvey在这里引用了拉康的镜像阶段,也就是受众在电影中找到了自我,并且沉醉于这种公之于众的大众认同感中。因此,看电影是逃避生活的困苦,在电影中得到归属感也是对父权社会的妥协。不仅仅是电影中如此体现,存在于大众文化中的化妆品宣传册这个传播媒介也是如此。

三、宣传册译本案例分析

与商标翻译相似的是,宣传册形式上传递的是商品信息,实质上传递的是一种文化信息,它配合图片、文字,是产品形象的代表、质量的承诺。本文选取了三个跨国销售的化妆品宣传册译本,每个译本均符合宣传册的特征,且每个译本的翻译均无翻译错误。

(一)美国美宝莲・纽约生产的无境防水纤长睫毛膏

译本宣传册上四分之三的部分是著名影星章子怡的脸部近景和她身穿泳衣的全身照,四分之一的部分是实际产品照片和上方为数不多的几行中文和英文。由此产品的翻译后的名称我们可以看出产品要宣传的卖点是防水和纤长,所以在近景图片中我们清晰地看到章子怡用了此产品后的睫毛纤长;泳衣全身照又可以看出她游泳后睫毛仍不脱妆。翻译后的文字如下:

防水防汗,不晕染,无惧闷热天气,

挑战美睫长度极限,

持久一整天!

[全新]

UNSTOPPABLE

SUPER WATERPROOF

无境防水纤长睫毛膏

译文中36个中文每一个字挑选谨慎且恰到好处,首先说出此产品可以解决的女性在使用睫毛膏时易出现的问题,然后强调其他特点。对此产品的名称翻译也达到了翻译中奈达提出的等效原则:“译语中的信息接受者对译文信息的反应应该与源语接受者对原文的反映程度基本相同。”根据官网报道和宣传文章得知,该产品推出后反映良好,许多女性购买者看到其宣传册慕名前来购买,回去试用后亦反响良好,产品曾一度脱销,踞当季产品销量榜首。而消费者反映其最大的好处是这款睫毛膏的效果达到了她们心目中的标准或追求,睫毛拉长且不怕夏天会污渍斑斑。我们可以看出,消费者因为看到章子怡这样一个众人追捧的明星做了产品的代言人,图片处理得当,加上其语言表达深入人心,所以在购买使用后会满足于自己也像章子怡一样忽闪大眼,引人瞩目的愿望。心理和物理上的满足,女性就产生了对假象现状的满足归属感。

(二)韩国兰芝生产的净白清透系列

该宣传册是为了宣传兰芝2010年夏初推出的一系列产品,产品代言人是韩国影视天后宋慧乔,崇拜她皮肤娇嫩的人远比崇拜其演技的人多,所以产品首先在此处吸引了它的消费群体。画中宋慧乔的妆容清新典雅,没有一点浓妆冗余,皮肤清透,看不到一点瑕疵,而她的面前正是两瓶此系列的明星产品,我们可以清晰看出产品瓶身有英文名称,但是真正吸引消费者还是下面的译文:

至真白皙 由内透射

STAR WHITE

兰芝净白清透系列

Star White即是此系列的英文总称,译者并未采用音译或直译的方法,而是采用了意译法,清晰明了地体现出此系列的特点。Star的意义是星星,而White仅是作为名词翻译是指白色或洁白,星星的光可以穿过云层让我们看到它的闪耀,洁白的星星之光应是更加耀眼注目。再看第一行八个字,每个字的翻译都体现出产品的优越性,也是女性使用者期望达到的效果,足以让女性消费者联想到自己在使用后是怎样明亮照人,更何况是被男性看到使用此产品有效呢?视觉和语言达到了一致,深刻地植入在消费者心中,会让消费者思考进而有可能去购买。而据各与化妆品有关的网站论坛显示,无论是对产品满意度的投票还是购买后使用心得的评价,大多数女性消费者表现出的是一种惊讶其效果的态度,而这种态度恰恰表现产品已达到女性心中期望值,看到自己皮肤也可以变得如明星代言人那样白皙可人。

(三)法国娇韵诗生产的恒润&修饰唇油

从宣传册上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一双圆润的嘴唇,看不出一点细纹,颜色健康饱满,拍摄角度看上去就像这嘴唇想要亲吻拿着宣传册的消费者们,嘴唇旁是产品使用的主要原料小红莓,小红莓上带着葱葱的绿叶,光滑的宣传册表面像是挂着的水滴看上去很快就要掉下来。图片的下方便是几行译文:

Clarins的植物保养世界

双唇就爱小红莓

此两款产品内皆富含天然小红莓果油,其丰富的维他命E及脂肪酸能立即修护滋润双唇,让双唇水嫩饱满又健康。

简单易懂的译文将产品的最大特点表现出来,而且配合图片让产品效果极佳,人们说话离不开的嘴唇在人际交往中往往会被交往对象关注,据调查,男女交往中,女性双唇是男性的关注点之一,如果女性的嘴唇水灵健康,男性凝视这一点就会立即体现出来,关注到嘴唇就会进而关注到女性的面部容貌甚至更多地关注女方的其他方面。看到纯“植物保养”又会让女性消费者认为产品的可靠性及其质量的纯度,“滋润”、“饱满”、“健康”又是消费者内心最基本的需求。诱人的图片和生动的译文充斥着眼球,消费者怎会不对此产品心动呢?

四、结语

回顾女性主义,女性主义的微观理论门类颇多,Mulvey在她的书中提出了“男性凝视”这一概念,但是她反对“男性凝视”带来的两种特性,提倡女性应该主动打破人们习以为常的视觉。又如女性主义中符号理论所述,人的心灵、自我和社会都是通过符号交流和话语制造出来的,女性往往在社会教化的过程中接受了社会对男尊女卑的定义,于是遇事常常会自责,取悦和讨好男性以避免惩罚,久而久之就造成了两性之间的巨大差别。三个产品的销售佳绩恰恰反映出女性主义消极表现,女性渴望被男性取悦,渴望被凝视,这样她们既可以逃避现实中繁琐的事情,被消费主义主导,又可以得到社会的认同,但是她们忘记了自身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权力。重审案例中的译文,在无误无错的前提下,译文达到了语言的交际性这一特点。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在其1981年《翻译入门》中提出了“交际翻译”的理论,其重视的是传递信息,让读者去思考、去感受、去行动,所以三个译文的翻译结果是成功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译文期望收到的广而告之的效果收到后,可以削弱女性主义意识。多数情况下化妆品宣传册翻译或者说企业的销售理念,并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不可否认的是销售业绩层层攀升,但随着宣传册使用度越来越高,以产品销售理念为前提,实现译文语言交际性目标,导致女性主义意识弱化这一问题在大众文化中会产生怎样的后果,这是我们需要共同继续探讨的话题。

参考文献:

[1]金堤.等效翻译探索(增订版).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8.

[2]黄国文,王宗炎.语篇与语言的功能.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3]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4]Laura Mulvey.Visual Pleasure and Narrative Cinema.Screen,autumn,1975:6.

[5]Nida,E.A.Towards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Leiden:E.J.Brill,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