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文化论文范例6篇

先进文化论文

先进文化论文范文1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先进文化;实践

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也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从文化学的角度看,中国共产党是在世界先进文化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完美结合的背景下诞生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人民维护民族独立、奋斗求解放、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不仅是先进文化建设的英明领导者,而且始终还是先进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者。

一、中外优秀文化的结合。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文化基础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华民族陷入了深重的民族危机之中,西方文化也伴随着血腥风雨乘机而入。有觉悟的志士开始睁眼看世界,他们在传统的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精神、深沉的忧患意识、对外来优秀文化的兼容能力等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强劲驱动下,努力地寻觅与建立振兴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最初,有人把学习西方的物态文化作为实现民族振兴的切入点。但是中法战争和甲午战争的失败击碎了这种不切合实际的想法。中日战争之后,一些人倡导学习西方的制度文化,但是的失败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彻底废除封建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才能强国富民。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了封建帝制,以西方共和制为蓝本建立了中华民国。然而,由于缺乏科学理论和广阔社会力量支撑,封建势力卷土重来。军阀混战、袁世觊称帝、张勋复辟等历史事实。提醒先进的知识分子重新审视汲取西方文化的角度与内容。在这种背景下,先进的知识分子掀起了新文化运动,他们高扬民主、科学两面大旗,积极吸收和宣扬西方的政治文化与科学文化。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运动相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马克思的学说是人类在十九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的哲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社会主义的当然继承者。”马克思主义是世界无产阶级科学思想的结晶,也是全人类精神文明的优秀成果。这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化有机结合中诞生的政党。从文化来源区域角度看,马克思主义属于西方文化,中国共产党能够用科学的态度接受马克思主义,表明中国共产党从来都有突破地域限制,面向世界,接受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的理念与建设先进文化的能力。

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铸造时代先进文化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始终坚持以先进的理论为指导。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把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党的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党的第十六次代表大会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坚定不移地以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指导文化建设,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和“两手抓,两手都硬”的文化建设方针,带领全党、全国人民进行先进文化建设的实践。因此,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文化建设的最伟大实践。这种文化建设实践给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此,同志《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指出,在思想指引下,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并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巨大成就;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成功走出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向2l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目标和宏伟蓝图而奋斗的根本方针。

先进文化是与时代紧密联系着的文化,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中华民族的新文化理论。同志评价它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它所要解决的首要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对代的主题,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十六大报告说:“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在中国共产党创制先进文化的实践中,锻造出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和青藏铁路精神等许多具有时代特征的精神。井冈山精神是党率领工农红军寻找和开创中国革命新道路起点时首创的革命精神。坚定的革命信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英勇奋战,百折不挠构成这一精神的主题。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在同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路线斗争中、在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形成的精神风貌,坚定不移的政治信念,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的英雄气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等是这一精神的主题。延安精神是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积累起来的精神财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不畏强敌、敢于胜利的大无畏英雄气概是延安精神的主题。西柏坡精神是中国革命在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转变中创造的精神。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为人民创业是这一精神的主题。抗洪精神是在1998年在抗击特大洪水斗争中迸发出来的伟大精神。抗洪精神蕴涵了公而忘私、舍生忘死的共产主义精神的灵魂,是一曲共产党人的正气歌。同志评价抗洪精神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抗击非典精神是面对突然袭来的非典,全国人民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形成了万众一心、团结奋斗、无私奉献、科学防治等为核心内容的精神是最新的时代精神品格。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沿线高寒缺氧,地质复杂,冻土广布,工程十分艰巨。修建这样一条铁路,不仅是对我国综合实力和科技实力的检验,也是对人类自身极限的挑战。全体参建人员以惊人的毅力和勇气战胜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谱写了人类铁路建设史上的辉煌篇章,打造出了一种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时期先进文化建设的目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不断加强先进文化建设。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建设就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的建设、精神世界的建设。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要的是人们在思想上、精神上要和谐。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随着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社会矛盾将比较突出,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是我们的重要任务。

首先,先进文化是和谐社会发展方向的正确性和目标模式科学性的重要保证。我们所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协调发展的社会。只有加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才能从思想上保证和谐社会构建的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如果一个社会陷入社会失范、欺诈成风、正不压邪的混乱境地,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和谐。从这个角度来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旗帜和灵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理论武器。

其次,先进文化为和谐社会构建提供思想和精神资源。没有先进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标准、行为模式、生活方式及人际关系等生活准则与行为规范,就无法处理好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就无法维护和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就难以依法行政和维护社会的安定有序,从而无法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先进文化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正确地观察、分析处理社会问题,把握社会发展和党的执政规律,有利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以人为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体现了国家发展的价值取向,为和谐社会构建提供思想基础和精神资源。

最后,先进文化有助于确立以和谐为主旨的道德评判体系和营造以和谐为基调的舆论导向和社会氛围。在社会发生深刻变革、人们思想空前活跃、信息传播途径日益多样化的情况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始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用高超的艺术、先进的文化有效地引导社会舆论,树立以和为真、以和为美、以和为善的理念,最大限度地增进干部群众的共识,最大限度地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需要建设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大力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努力形成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营造良好舆论氛围,这对充分调动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能更好地解惑释疑、理顺情绪、化解矛盾,为群众排忧解难,多办实事、好事,推动实际问题的解决,有效推动和谐社会秩序的建立和巩固。

四、弘扬民族精神,振兴中华民族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既要坚持面向世界,吸收世界优秀文化,又要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面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挑战所持有的精神理念和价值选择。它以民族意识为基础,但又是民族特性的升华,集中地体现着民族精神风貌、意志和品格。五千年来,无数优秀儿女用他们的聪明智慧、鲜血生命诠释着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新中国成立后,同志多次强调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股拼命精神,实际上就是对民族精神一种新的表述。在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同志要求全党坚持和发扬革命和拼命、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一切困难去争取胜利等五种精神,是对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时期的新发展。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进入改革开放的新阶段,同志提出了“六十四字”创业精神、“抗洪”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2001年,他又提出要大力宣传和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精神。同志提出的这五种精神是对新的历史时期民族精神的精辟概括。在新的世纪,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求“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非常丰富,但爱国主义则是它的主线和基点。当代的爱国主义,是传统爱国主义内涵的继承和发展,但它已经与爱社会主义、爱中华人民共和国、爱中华民族统一了起来;团结统一是爱国主义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在当代要求的是要形成中华民族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56个民族亲密无间、同心同德、精诚团结;热爱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平统一祖国的强大精神支柱,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风貌。这种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中国人民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

先进文化论文范文2

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大环境中形成的,为企业成员所共享并在企业内部起支配作用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和行为准则,是企业的精神和灵魂,对企业的运营制度和经营管理实践起着统摄作用。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使企业员工得到明确的指引和激励,形成高度的默契和信任,从而更好地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奋斗。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都表明,企业文化是企业生产力、生命力和内在活力的核心要素之一。建设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直接而深刻的影响。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促进企业的变革和发展,从而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盛不衰;不良的企业文化,则往往成为企业发展的障碍。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的新形势新要求相比,无论是职工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状态、行为习惯,还是企业内部的文化氛围,都还存在着相当大的距离。比如,在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中,职工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还不强,对市场竞争的严酷性缺少深刻认识,因而对企业深层次改革的必要性、必然性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一些经营状况尚可的企业,满足于现状,甚至得过且过、不思进取;等等。再比如,伴随着市场取向改革的不断推进,国有企业中的少数职工还出现了物质、金钱第一,理想、信念淡漠,不讲奉献、只讲索取,甚至违法违规、牟取不义之利等现象。破除这些不良的现象,大力培育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先进企业文化,是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

先进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推进企业文化的转型和创新,首先需要明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什么样的企业文化是先进的企业文化?

十六大报告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不仅是建设先进文化的总方向,也是在国有企业中建设先进企业文化所必须遵循的基本方向。具体到国有企业的实际,根据国有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应该具有生产性、社会性和时代性三个基本特征。所谓生产性,是指企业文化必须有利于促进企业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不断提升,有利于促进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不断发展壮大,从而有利于国有企业为国民经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所谓社会性,是指企业文化必须有利于企业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繁荣稳定和发展作出贡献,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企业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履行社会义务;所谓时代性,是指企业文化必须适应时展的要求,符合时代的特征和潮流,与时俱进,从而有利于促进企业的改革、创新和发展。

根据上述标准,可以这样认为,凡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有利于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有利于国有经济的发展壮大,同时有利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企业中的贯彻,有利于企业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承担社会责任和为社会繁荣稳定发展作贡献的文化,就是先进的企业文化。在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新阶段,先进的企业文化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强烈的发展意识和氛围。千方百计谋发展、抓实干务发展、只争朝夕促发展成为企业精神的基调和主题,尽快把企业做强做大、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迈进成为广大职工自觉的追求。第二,强烈的改革意识和氛围。全体职工能够充分认识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并做好彻底破除一切妨碍发展的观念、体制、机制的精神准备。第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氛围。管理层正把创新作为关系企业命运的根本措施来抓,全体职工能够以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创造卓越的精神和作风,在经营领域、经营方式、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持续不断的创新,敢于与国际巨头争雄。第四,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从企业经营管理者到广大职工都能够充分认识解放和发展企业生产力、把企业做强做大、壮大国有经济的重大社会意义,意识到企业对国家、社会承担的责任,人人都拥有一份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社会进步奉献力量的赤子情怀。只有培育和建设这样的企业文化,才能为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支撑。

建设先进企业文化的途径和措施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内部起支配作用的精神、理念,只有通过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积极培育及全体成员的自觉实践才能形成。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组建5年多来,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大力培育企业文化,有力地促进了集团的改革与发展。我们从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中体会到,在国有企业建设先进企业文化,应在企业党组织的统一领导下,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

坚持党的领导,把企业文化建设与发挥党的政治核心作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党的领导和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国有企业一切活动的基本前提,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根本原则。为此,必须用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广大职工的头脑,用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教育和塑造职工,使职工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牢固占领国有企业这个阵地。

尊重职工的主体地位和发挥职工的首创精神。要尊重职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在培育和形成企业文化的过程中保证职工群众充分参与,发扬民主,集思广益,使企业文化的内容和细节得到丰富;尊重职工在企业文化实践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使企业文化转化为职工的自觉行动,对模范实践企业文化的职工给予大力宣传和表彰,以带动全体职工共同实践企业文化。

使企业文化融入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企业文化是在企业实践活动中生长和升华出来的,同时它又必须回到企业的实践中去,在企业的全部经营管理活动中得到贯彻和体现。只有这样,企业文化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也才能正具有生命力。

先进文化论文范文3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先进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4-0011-02

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

1 先进文化的概念渊源

先进文化这个概念是由以为核心的第三代党中央领导明确提出的,它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文化。概念涵义相对于之前党建文献中的“优秀文化”、“进步文化”更突出其最根本、最直接的价值取向是崇尚和追求先进性。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

2 先进文化的时期理论

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文化建设根植于中国共产党的进步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本质是相互统一的。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她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建设和弘扬反映革命、建设和改革要求的新文化,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时代:

2.1 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文化突出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诞生与应用,先进反映在代表革命的需要。面对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在苏联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中国出现了共产主义小组,并延伸出一系列先进的文化论述。1940年,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并深入阐述名族、科学、大众的深刻含义。在面对传统文化、中西文化的取舍,他更是坚定:继承中国过去的思想和接受外来思想,我们中国人必须用我们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并决定什么东西能在我们自己的土壤里生长起来。

2.2 新中国成立后:文化突出于改造旧遗留,创造新局面,先进反映在表达建设的需要。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政府对旧中国遗留下来的旧文化进行改造,应时展要求,文化事业朝着联系群众、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前进。1956年,在《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总结讲话》中提出“双百”方针――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后一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中强调“双百”方针是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至此,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文化开辟了科学的大众的文化领域。

2.3 改革开放后:文化突出于中共三代领导人的“文化理论”,先进反映在顺应改革的需要。后,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在经济发展迎来“春天”的同时,文化建设也开始慢慢复苏。

2.3.1 邓小平“两手抓”、“抓到底”重要论断。1979年,邓小平提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同时强调“随着经济的发展,如果不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就有很大危险。这也不是抓一两年的事,要一直抓到底。”[2]这一论断强调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长期性。

2.3.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0年,在世纪之交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一思想精确概括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及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3.3 科学发展观。在党的十七大上,总书记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即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同时阐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3 先进文化的继承发扬

党带领的先进文化建设逐步朝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实现文化自强,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是充分理解先进文化的科学内涵,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党带领的先进文化,为社会发展指明路线,具有鲜明的特征:一是时代性,任何文化称之为“先进”,必须引领时代潮流,能表达时代特性;二是民族性,先进文化代表和维护的是本国人民的利益,须与本民族文化一脉相承;三是科学性,先进文化对于整个社会发展具有指导性意义,它以科学的内容为基础,主张实事求是,方法科学;四是大众性,先进的文化不是少数人专有的文化,而是按广大群众所需要创造出来的文化;五是发展性,文化的根本规律在于发展,只有不断发展创新突破的文化才是先进的,长存的。

二是大力推进先进文化的创新建设,不断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需求。先进文化的先进体现在创新建设上,只有不断创新文化,才能发展文化内涵以不断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需要。创新文化建设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不断借鉴于思想、邓小平理论等先人理论中的先进思想,建设立足于时代前端、结合古今中外、面向世界的先进文化体系。

三是继续深化先进文化的体制改革,稳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文化体制改革一是实践、丰富、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体系,二是丰富马克思主义文化学理论,三是深化人们对于文化生产力的认识,对稳步实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具有深刻的意义。今后,我们从重塑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改善宏观管理、转变政府职能四个关键点出发,继续迈向发展繁荣的更高点。

参考文献

先进文化论文范文4

【关键词】文化;先进文化;以人为本;和谐文化

一、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科学内涵

当代中国所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既包括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民主法治的进步,又包括文化的繁荣和社会的和谐。实现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既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

1.文化的先进性与先进文化

作为哲学范畴的“文化”一词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所创造的全部成果,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狭义的文化是指意识形态或观念形态,是与精神生产有关的观念形态的文化。文化的先进性就是能够代表文化发展方向的、能够促进文化发展的,并且对社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的文化特性。判断一种文化是否具有先进性主要是看它是否具有实践性,是否能够适应并推动社会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凡是能够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能够代表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能够进一步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文化就是先进文化。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实际上就是发展先进文化即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增强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和谐社会的建设。

2.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及其本质特征

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这种先进文化是在批判地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总结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经验,并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丰富的时代精神的文化。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树立科学的文化发展观,要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大力发展先进文化。

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以培育“四有”公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为总体价值取向,以实践为基础的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其本质特征体现在:

首先,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化,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性质。文化的社会性是文化的根本性质。“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反映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并代表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先进文化;其次,先进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民族性是文化的天然属性,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而不断完善。文化只有基于民族的发展才能有自身的发展,每一时代所创造的文化首先是民族的文化。先进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深刻反映着中华民族的独特性,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民族风格,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科学性是指文化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以先进的文化价值评价体系为导向,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只有坚持文化的科学性,才能保持文化的先进性。大众性是指先进文化的建设要根植于人民群众,服务于人民群众,并依靠人民群众获得不断发展进步的动力。发展当代中国先进文化要大力提倡大众文化,提升大众文化品位,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再次,先进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开放性。文化的发展不能固步自封,先进文化建设要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先导,要向世界开放,加强文化交流,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实现自我超越与创新;最后,先进文化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与时俱进的文化,具有鲜明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一个永恒发展的过程。作为人化成果的文化也是在一定的社会生活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发展的源泉。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必须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并为这一伟大的实践服务,从而获得不断发展的动力。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先进文化建设的新思路

加强先进文化建设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又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文化保证。在先进文化建设中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树立科学的文化发展观,科学地发展先进文化,把先进文化建设成为和谐社会中最和谐的组成部分,以先进文化来支持和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1.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为先进文化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马克思指出:“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经济和文化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一方面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动力和最终根源,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支撑,必须以一定的物质条件为前提;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同样也离不开文化的保证。文化的发展能为经济水平的提高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经济的发展也需要文化的导引和支撑作用,使人们自觉地接受和服从某种经济模式或制度,不断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只有以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支撑,以雄厚的物质基础为后盾,大力搞好经济建设,才会给先进文化的建设提供更坚实的物质基础。

2.加强体制建设,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生产力是人们生产精神文化产品的能力,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化体制的制约。“文化体制是指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哲学社会科学等领域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文化体制的改革是保持文化先进性和实现先进文化建设目标的制度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文化体制的改革还是滞后的,并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文化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要改革文化体制,必须首先改革现行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理顺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其次要加强文化法制建设,加快文化立法的进程,做好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工作,要依法管理文化市场,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管;再次要通过深化文化企事业单位的改革,推动文化创新,进一步转变管理方式,健全激励机制,努力形成一个健康繁荣,统一有序的文化市场。

3.坚持先进性与广泛性的有机结合,推进文化创新

任何社会的文化建设都要受到该社会的整体发展状况的制约,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建设也不例外。由于我国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人们的思想觉悟、文化程度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就决定了先进文化建设必然成为一个具有多种成分和多种层次的、先进性和广泛性相统一的复杂整体。我们强调先进性和广泛性的结合,是指先进文化建设应当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要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们的思想道德状况。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没有创新的文化是凝固的,僵化的文化,人类文化的发展史就是不断进行文化创新的历史。。先进文化的建设是一个历史范畴,是文化的不断积累和不断创新的过程,创新是先进文化的内在特质。先进文化敢于突破陈规陋习,敢于更新观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新,以其时代性凸显文化创新的内在本质,以其开放性推动文化创新体系的发展。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4.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培育和谐文化精神

建设和谐文化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和谐社会的集中体现。没有精神和文化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就没有思想根基。所谓和谐文化,就是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核心,以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思想文化。和谐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文化基础,是全国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也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当代中国,要以先进文化为指导,坚持继承传统、立足时代、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与中华民族和谐传统相衔接、与时代精神相一致。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核心问题是培育人的和谐文化精神,使人们确立和谐意识和和谐思维,有意识地协调各种文化矛盾,创造和谐的社会文化环境。

以先进文化引领和谐文化建设,要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和建设规律的认识,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相协调发展。

总之,先进文化是代表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体现人类社会进步状态的文化。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和谐社会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加强先进文化建设。要努力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总结经验,以发展的视角创新文化发展机制,加强文化创新体系建设,培育和谐文化精神,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有力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参考文献

[1]选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1.694.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共产党宣言(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276-294.

[3]赵剑英.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观[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

[4].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5]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人民出版社,2007.33-34.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5.776.

先进文化论文范文5

[关键词]社会主义荣辱观;内涵;先进文化;创新

[作者简介]莫明琪,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讲师,湖南长沙410006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2―0176―03

总书记“八荣八耻”的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导价值体系,精辟阐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统美德以及党的优良传统、优良作风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文化底蕴与内涵

总书记指出,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民族,一个不能不断进行文化创新的民族,是很难发展起来的,也是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和伟大精神的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她虽然饱经忧患,虽然灾难深重,但始终屹立不倒、不可征服,就在于她的人民受优良传统文化的熏陶,在血液中流淌着仁义的精神,在心灵的深处有着正确的荣辱抉择。前贤提倡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志士“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先烈“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颅”、“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里爬出”的豪气,激励着无数人为正义、为自由、为尊严而战。中华民族也是受儒学文化影响至深的国度,“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严、勇、孝”成为一代代中华儿女做人办事的准则。正是由于优秀的民族文化代代传承,才成就了中华民族铁的脊梁。毋庸置疑,荣辱观受一定社会的风俗、习惯和传统的影响。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传统的礼仪之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非常丰富的道德资源。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的荣辱观中涉及了如何对待义与利、公与私、美与丑、善与恶、苦与乐、生与死等各种矛盾关系,在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提供了一整套基本的参照与规范。这些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道德文化永远是我们社会道德进步和发展的基础,它所具有的精神感召力和民族凝聚力也是我们民族走向世界的精神支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体系中,羞耻观始终是一个基本的重要内容。我国传统社会历来十分重视对人的羞耻心的强调和培养,把它视之为做人的根本前提和社会之所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孔子在论述道德与法治的关系时才会强调,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孟子最早将“荣”和“辱”作为一对对立的概念来使用。他说,仁则荣,不仁则辱。《礼记》则云,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在古代思想家那里,知耻乃做人之本。春秋时期伟大的政治家管仲,从关系国家兴亡的高度来看待“耻”,提出了“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的思想。他说,国有四维,一日礼,二日义,三日廉,四日耻。认为立国的四大纲中,耻居其一。缺了一纲,国家会倾斜不正;缺了二纲,国家会危殆不安;缺了三纲,国家会颠覆不立;四纲都不存在了,国家就会彻底灭亡。朱熹认为,人只有“耻于不善”,才能“至于善”。顾炎武进而指出,四者之中,耻为尤要;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民间谚语则强调:“人有面,树有皮。”因此可见,我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尤为强调教人以知耻,传统道德中的这种以教民知耻为主要内容的荣辱观深深积淀在人们的心灵深处,融入在人们的道德实践之中。

“八荣八耻”,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注入了时代的特点和实践的要求,使社会主义荣辱观充满生机和活力,富有民族性、感染力和吸引力。在表现形式上,它突破了我国传统道德中主要以“耻”来阐述荣辱观的局限,把“荣”与“耻”这两个古老的传统道德概念切实对应了起来;在具体内涵上,它突破了我国传统文化中把荣辱观仅仅作为道德范畴的局限,从社会主义价值观总体要求的高度,丰富、拓展了荣辱观的内涵和外延。“八荣八耻”这一社会主义荣辱观,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与发展。“八荣八辱”中“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见利忘义为耻”正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在以儒家学说为主线的传统文化中,耻辱感始终处处警醒我们,“八耻”将成为公民的道德红线,不容跨越。中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后,也面临着一个价值体系重构的问题。价值体系不能是空洞无物的,比如什么行为是高尚的?什么行为是卑劣的?这些标准必须具体化,新时期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这样一个具体化的标准,有了这一标准就有了道德的依据,也将有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可能。当今社会,拜金主义、物质至上对青年一代的冲击非常大,而中国文化传统中的恻隐之心、重义轻利在现代社会中缺失现象严重,所以新时期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可以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美德和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八荣八耻”继承、发扬了中华传统荣辱观的优秀成分和传统民族精神,使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八荣八耻”中所体现的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态度,正是党中央近年来不断号召重视人文社会科学、强调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政策和方针的一种延续和发展。“八荣八耻”凝聚着厚重的民族文化精髓,标志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新的觉醒。同时,时代精神是体现时代文明的精神成果,如法治精神、契约精神、民主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以及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优秀精神品质,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求真务实精神,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开拓进取精神,艰苦奋斗、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牺牲精神和集体精神,等等,尤为值得指出的是,当代共产党人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创新精神。“八荣八耻”充分吸收了时代精神的丰富内涵,使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阐述,抓住了道德建设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即荣辱观的问题。这是一个具有本质性的问题,它既关涉个人内在素质的自我提高,又关涉社会整体的风气建设;既要求个体的内省,又要求群体的互动。总书记的论述,既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相关思想的精华,又涵盖了当代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从中可以看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问题,已不仅仅被当作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辅助手段来强

调,而且已被看作是建设和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石和道德基础。“八荣八耻”,就是对市场经济发展之后出现的道德领域的空白的一种补充。其中,对传统耻辱观的创造性继承以及结合新形势所作的进一步完善,在为当前道德建设提供指南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具有持续的活力和价值。

二、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先进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石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在物质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转型,作为民族之本、社会之根的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也受到了冲击。人们在关注物质生产和消费的同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又有所抬头,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发生了严重扭曲。社会公德缺失、人文关怀和传统道德的沦丧,在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群体中都有所发生,由此造成的对社会、对民族、对国家的危害也日益突出。面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党中央先后提出了一系列应对和解决的方针政策,如倡导“以德治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要求认真思考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等。总书记所提出和阐释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可以说正是在新形势下对上述观点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它在进一步强调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建设重要性的同时,又为如何创新传统文化、建设新型社会主义道德文化体系提出了及时而又切实可行的指导。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发挥优秀文化启迪思想、传授知识、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培育善良美德的作用,通过文化的熏陶,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涵养素质,培育人文精神,引导受教育者自觉成为一个心地清净、品行端正的人,是我们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重要任务。弘扬传统文化,要着眼于三个层次:一是继承性,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传承历史优秀传统的宏伟事业,面向社会弘扬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古为今用,给优秀传统文化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用以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和文化修养,从而为传承文化、净化心灵和构建和谐、创新社会起到推动作用;二是选择性,哪些应当弘扬,哪些不应当弘扬,一定要有所选择,不能让优秀的传统丢掉,也不能让封建腐败的东西在社会上流行;三是现实性,弘扬优秀传统就是针对现实社会中出现的不良倾向,使优秀传统得以发扬。弘扬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要结合时代特点,解决好古为今用的问题,所以弘扬不是最终的目的,必须在弘扬的基础上实现超越。

创新传统文化,就是对传统的东西要超出历史的局限,实现时代的跨越。要着力于三个方面:一是赋予时代的内涵。在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充分体现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给传统文化美德中的人生理想目标和基本道德准则赋予全新的时代内涵。二是体现时代的价值。超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要充分体现时代的价值,使文化的传承具有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有利于树立科学发展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使古老的文明焕发出新的时代气息。三是实现时代的跨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既是改变社会风气的当务之急,更是泽被后世的文化工程。超越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就是要着眼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传统、现在与未来之间架构一座桥梁。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光辉灿烂的文化,这种文化博大精深,是民族之根。传统是过去的构成要素,同时又是现在的土壤和未来的因子,现在承续过去又连接未来,现在是过去的继承者,又是未来的开拓者,传统是现在的根源,未来是现在的信念,现在不能没有根源,也不能没有信念,于现在之中,弘扬传统,展望未来,展现弘扬优秀传统的重要价值,实现新的时代跨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一项功在千秋的宏伟事业,要有前瞻性,面向未来,通过几代人的辛勤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文化启迪思想、陶冶情操、传授知识、鼓舞人心的积极作用,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八荣八耻”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本要求,是当前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当前,开展先进文化建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努力做到承接与创新统一,道德建设首先应有时代性和现实性,但同时还要在扬弃的基础上,继承和吸收中国传统和西方现代的美德,推进道德建设的不断发展。树立和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教育,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要积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培养良好的社会风气;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社会群体的思想问题;要坚持把发展文化、科技、教育放在优先地位,建设学习型社会,促进全民族素质不断提高;要积极推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半月谈编辑部.权威专家解读社会主义荣辱观[J].半月谈,2006,(8).

[2]《光明日报》评论员.明辨荣辱,引领文化[N].光明日报,2006―04―01.

[3]广东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思想道德建设[N].光明日报,2006―04―01.

[4]《中国教育报》编辑部.荣辱观教育要注重三个结合[N].中国教育报,2006―04―28.

[5]吴潜涛.深刻理解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N].人民日报,2006―04―03.

先进文化论文范文6

关键词:吸收;世界先进文化

各个国家和民族有打上自己烙印的文化,甚至各个时代也为各自的文化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因此文化广泛地具备多样性和差异性的特征。因此,实现多样性和差异性的文化间的互相交流,吸收各种世界先进文化,是文化得以保持生命力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我们需要谦虚地大胆地借鉴世界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制定文化发展的战略计划,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国文化的世界化,也推动世界文化的中国化进程。

一、世界先进文化的内涵

世界先进文化涵盖了世界上所有国家和所有民族的一切优秀文化,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不同的历史时期,世界先进文化的内容不同。

世界先进文化是指能突破时空的限制,经过历史的洗涤和实践的验证,能够流传下来并在新的历史时期仍能指导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的文化。时代的变化,也会赋予世界先进文化以新的内容,这些内容也将在今后的实践中受到反复检验,经受时间的洗涤,在这一过程中,有的文化在某一时期是先进的,但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就只能被淘汰,仅仅留下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先进文化。

二、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的客观诉求

21世纪,文化实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部分,全球化的浪潮也要求我们进行文化的全球化,因此,融入世界文化发展潮流,博采世界各国文化之长,丰富中国先进文化的内容,增强中国先进文化的实力,已经成为我国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国际环境的必然选择。

(一)经济全球化推动世界文化日益广泛交流

在新的世纪新的时代,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使世界各国的关系日益紧密,国与国的交流日益增强。更为频繁的交流对世界先进文化的有效传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各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信息交流、相互借鉴的作用,有利于推动各个国家与民族的文化发展,世界文化的广泛交流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日益壮大有利于实现文化的繁荣,各个国家和民族的经济交流有助于实现文化的合作与融合。从时间维度看,从古就有各个民族进行商品交换从而刺激和带动了文化交流的例子,从空间维度看,世界文明正是在世界各国相互借鉴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中国经济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通过与世界的沟通交流实现发展,中国文化业需要在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中发展,通过更好地学习世界先进文化,结合中国实际,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世界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是世界的中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世界先进文化的一部分。一方面,中国先进文化是汲取世界先进文化精髓而成。世界先进文化是世界各个民族优秀文化的结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人民实践种形成的文化,是继承和发展世界优秀精神成果的文化。另一方面,中国先进文化也为世界先进文化增添了重要的内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结合时代要求和民族特性形成的具有社会主义内容的新文化,丰富了世界先进文化的内容,实现着它的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一种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彰显了文化发展的时代性、开放性和创新性,与世界先进文化发展潮流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世界的先进文化不能没有中国先进文化,中国先进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积累的文化精髓,经受了五千年的历史洗礼和时代更新,这种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决定了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地位,中国先进文化以自身的独特感染力丰富着世界先进文化的宝库,缺少中国先进文化的世界先进文化是不可想象的。

三、科学吸收世界先进文化

(一)加大对世界先进文化研究力度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全球化的时代和环境中与世界先进文化,尤其是与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占据优势地位的西方各国文化始终处于交流互动之中。加大对世界先进文化研究力度,合理借鉴与科学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的优秀成果,应当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在品格和机制。总书记在2003年8月的讲话中也指出了吸收借鉴世界先进文化的必要性①,这是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指导思想。他指出的借鉴吸收国外文化包括西方文化的指导思想或者说方法论,即从国情出发,以我为主,辩证取舍,为我所用,是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中,使先进文化建设与时俱进,保持新鲜活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西方文化发展的道路并不具有普遍性,我国的先进文化建设,不会也不能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但是,只有以开阔的视野,加大对世界各国先进文化的研究力度,大胆借鉴世界文化发展的优秀成果为我所用,才能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具有巨大的活力和卓越的建树。

(二)有针对性地学习世界先进文化

学习世界先进文化并非全盘接收,应采取科学的方法,避免盲目跟风。首先,要明确目的,世界先进文化内容繁复,要有选择地吸收世界先进文化中符合我国国情、能为我所用的部分加以学习,选取最有价值的部分加以借鉴,有的放矢。其次,要加以创新,使世界先进文化本土化,真正地切合中国的实际状况,要对吸收过来的世界文化进行创造性发展,使之能够在中国大地上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再次,要敢于批判世界先进文化,我们要用唯物辩证的眼光审视世界先进文化,不可一味奉承,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值得商榷的内容进行考证,大胆地堆世界先进文化进行批判性吸收。最后,世界先进文化不是某一国的产物,产生于某一国的文化必定有自身得以产生的土壤,那么,经过移植来到中国的先进文化是否能找到合适的土壤是学习世界先进文化是否成功的关键,切忌生搬硬套和“本本主义”的错误。

(三)坚持在吸收中创新

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在文化领域更是如此。世界的不断发展有赖于创新的思维,脱离了创新意识世界的发展将举步维艰。世界先进文化同样是在创新中得以传承,那么,我们在借鉴和学习世界先进文化的过程中同样不应放弃创新的科学方法。已经形成的世界先进文化有其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时代和社会状况是不断变更的,要使世界先进文化能够继续保持生命力和活力,则必须在创新中吸收世界文化。我国文化建设要想走在世界前列,离不开用创新的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提升创新能力,推陈出新,坚持探索,学习世界先进文化的过程中,要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加以创造性发展,用敢于质疑的态度丰富、发展和运用世界先进文化,推动世界文化的共同繁荣。(作者单位:武警警官学院政治法律系)

参考资料:

[1]《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美]塞缪尔﹒亨延顿著 新华出版社

[2]《文化的力量》陈少峰著 华文出版社

[3]《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许倬云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