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医学技术范例

先进医学技术

先进医学技术范文1

关键词:医学图书;信息管理;发挥作用

一、我国医学图书信息管理的发展现状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医学图书信息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在日益显现,新形势下医学图书信息管理工作必须与社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相适应。医学图书信息管理工作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依然存在好多弊端和不足,医学图书信息管理技术落后,各级医疗卫生领导层的管理者对医学图书信息管理的认识还不够,医学图书信息管理队伍建设滞后等等这些,都是医学图书信息管理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社会加速向前发展,医学图书信息管理工作也要与时俱进,鼓励创新,革除医学图书信息管理的冗长积弊,更好的为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服务[1]。

二、医学图书信息管理出现的不足

(一)医学图书信息管理技术落后

医学图书信息管理工作能否顺利的开展,与医学图书信息管理能否为医护人员和病患及家属更好的服务息息相关。而医学图书信息管理为了提供让人满意的服务就必须有先进的医学图书信息管理的技术作为依托。现今很多医学图书信息的分类过于多样化,给医护人员检索医学图书资料带来一定的障碍。医学图书信息管理系统落后,造成一些先进的医学知识无法让医护人员及时了解,一定程度上造成医学信息的闭塞,一般非医人员基本很难看到专业的医学图书,医学图书资源的共享率很低[2]。

(二)医学图书信息管理者认识不够

医学图书信息管理行业正在飞速发展,从当前我国医学图书信息管理基本情况来看,各级医疗卫生领导层的管理者对医学图书信息管理的认识还不够,认为医学图书信息管理工作可有可无,既增加部门工作,又浪费钱,医学图书信息管理者依然固守医学图书传统的管理观念,束缚了现代医学图书信息管理的科学性、综合性、智能性和共享性的发展。

(三)医学图书信息管理队伍建设滞后

认真的工作态度是作为一位合格的医学图书信息管理者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现在好多从事医学图书信息管理的人员都过于浮躁,不能静下心来以认真积极的心态去对待医学图书信息管理的岗位。医学图书的信息涉及到医学学科的各个领域,专业性很广,但是一些医学图书信息管理者由于一直处于一种安逸的状态未能紧跟医学的时代潮流,进行知识的储备和更新,所以给医学图书信息的管理带了一些不必要的影响。医学图书信息管理是否合理,需要医学图书信息管理工作人员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和过硬的专业素养,保证医学图书信息管理系统有条不紊的运行[3]。

三、针对医学图书信息管理存在的不足提出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医学图书信息管理技术设备的投入

医学图书信息管理先进技术的发展、引进和应用,能更好的为医学图书信息管理服务。医学图书信息有很强的时效性、科学性和先进性,加大医学图书信息管理技术设备的投入,很大程度上能带来最新最精的科研技术和成果,能让医护人员第一时间了解国内外最先进的医学图书信息。加大医学图书信息设备的研发力度,提高创新性,创建医学图书信息管理资源共享平台,加快医学知识的更新换代,让更多的民众也能接触到更加专业和先进的医学知识,加强民众的医疗卫生安全防护意识,一定程度上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增强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二)增强医学图书信息管理者的认识

随着我国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医疗卫生改革也在不断深入贯彻实施,增强医学图书信息管理者对医学图书信息管理作用的认识十分重要。医学图书信息管理人员的认识和素质直接影响着医学图书信息管理的工作质量和服务质量。各级医疗卫生领导层的管理者要提高对医学图书信息管理的认识,明确医学图书信息管理在医疗卫生建设事业中的重要地位,不断进行自我教育,拓宽知识领域,还要紧盯医学图书信息时事,做好医学图书信息管理工作[4]。

(三)加强医学图书信息队伍建设

作为一个专业的医学图书信息管理人员,需要不断的学习积累,深入了解医学图书信息管理相关的知识,去提升自己各个方面的能力。在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的今天,医学图书信息管理人员对医学信息专业知识的培养十分必要。定期对医学图书信息管理人员进行更加专业和系统的培训,让他们紧跟医学时展,学习最新的医学成果,才能随时掌握专业的医学图书信息管理知识,更好地管理和组织工作。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形势下医学图书信息管理工作理应顺应时展的潮流,适应当今经济快速发展的势头。医学图书信息管理工作不仅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整体利益密切相关,而且也是为我国医护人员提供医学专业知识的源泉。要积极面对当前医学图书信息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增强其工作的创新性,为医学图书信息管理工作提供新的生命力,加强医学其先进性职能,提高医学图书信息管理人员专业素养,完善医学图书信息管理机制,运用现代化的医学图书信息管理手段,提高医学图书信息管理的效率,为将来我国医学图书信息管理事业的繁荣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月秋.刍议加强医学图书信息管理有效发挥医学信息的作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8,15(7):104-105.

[2]陈蔚.加强医学图书信息管理有效发挥医学信息的作用[J].中国医学创新,2009,6(20):185-186.

[3]傅静萍.浅谈医学图书信息管理与服务创新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4(19):53-54.

先进医学技术范文2

1.1使命和愿景

(1)使命:

建立一支能够弥补专业之间界限的研究团队,并创新医疗技术,为来自世界各地的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培训转化实践和先进技术。

(2)愿景:

通过有实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实践来简化新发现进入临床的过程,以改善全球健康状况。

(3)价值观:

正直,仁慈,责任,尊重,卓越和执行明确的目标。

(4)战略重点:

转化研究和教育基础设施;注重多学科领先技术平台;通过科研合作网招聘精英和专业员工队伍;创建一种支持全球协作和转化新发现的文化和网络;以调动社区为使命,通过研究来改变医疗保健。

1.2研究空间和设施

美国休斯敦卫理公会医院研究所占地面积40877m2,大楼共12层,150个实验台;医院内部有额外9290m2的研究空间。其中转化研究大楼拥有能够容纳90名主要研究员的开放实验室,拥有增强跨学科研究的核心设施,还拥有两个符合GMP认证的实验室,以制备临床级放射性药物、生物制剂和小分子研究的开展;拥有先进的手术模拟训练设施。该研究所拥有用于临床前和临床研究所需的最先进影像设备。主要包括:拥有最先进的商用级SPECT,大口径MRI和PET;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在体内多光子激光扫描显微镜、场发射扫描型电子显微镜;1台能建立放射性同位素的回旋加速器;在cGMP的放射化学实验室中有9个热室(铅盒化学实验室),用于生产放射性药物。研究所能提供20项核心尖端试验技术和数据分析平台,包括分子诊断学、蛋白质组学、流式细胞术、病理、生物医学信息学和生物统计学的支持、芯片和血清/组织标本库。

1.3研究资金和项目

2013年,研究所有1450万美元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资助资金和3700万美元校外资助资金,总年度研发投入达到1.2亿美元。2013年底,研究所拥有840个临床研究项目,形成了10个比较稳定的研究方向,包括癌症、心血管疾病、炎症及表观遗传学、糖尿病及代谢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神经科学、移植免疫学、基因组医学、组织工程及再生医学的研究成果。经过多年积累,在癌症研究上形成了领先优势,成立了3个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资助的多学科中心:创新癌症研究中心、德州纳米医学癌症中心和癌症发展系统化模拟中心;并形成了3个跨学科优势研究领域,包括纳米医学、系统医学与生物工程、转化影像。

1.4合作机构与人员

目前,研究所拥有270个成员和1400个具备资格的研究人员。美国国内合作伙伴主要有威尔康乃尔医学院、休斯顿大学等;国际合作伙伴包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清华大学在内的多个国家有合作。

1.5培训与教育

研究所高度重视科技教育与创新,使先进的研究成果及时应用和转化。目前拥有手术训练和虚拟医院设施、15个程序技能站、心胸手术室、3个研究手术室、无生命的技能实验室、视频编辑套件。负责监督500多名学员研究,具体项目包括:学术课程、本科生暑期学生计划、研究生2年培训实习、医疗研究项目、博士后培训计划、临床科学家与研究系列讲座、实习项目等。学员来自于美国全国各地合作大学以及国际合作伙伴。

1.6管理与运营

研究所实行董事会管理下的独立运营模式,执行管理办公室全面负责日常运营和管理事务,下设交流与对外关系办公室、辐射安全办公室、科研经费结算管理办公室、治理与学部事务办公室、资助和合同管理办公室、中心实验室运营管理办公室、休斯敦卫理公会学院、研究受试者保护办公室、科研技术管理办公室、技术转让办公室、科研权益冲突管理办公室。研究所重点管理领域包括:

(1)成员及资格认证管理。

包括科研资格认证、研究所成员管理、成员入职培训等。

(2)资助和合同管理。

包括科研经费审核。

(3)技术转让。

支持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应用到临床;确定哪些专利、发明和其他知识产权可转化成商业产品和服务技术。

(4)科研权益冲突政策。

确保科研设计、实施、报告和公布的研究不会因实际或可能发生的冲突而失之偏颇。

(5)卫理在线研究技术倡议。

允许以电子方式提交的所有行政审查和批准、IRB、IACUC、赠款和跟踪、合同意见书等。

(6)研究受试者保护。

负责监督涉及使用人类受试者、动物或限制材料研究的审批程序。有关使用人类受试者、动物或研究生物制剂,经过机构审查委员会、机构动物伦理委员会、生物安全委员会的审核。

(7)技术攻关。

支持其研究人员自动执行管理流程,包括管理应用程序开发和实验室技术运作。

2对我国医院建立临床医学研究所的启示

2.1建立临床医学研究所是提升临床科研水平和学科综合实力的重要平台

(1)重视转化医学是建立临床医学研究所的根本。

转化医学是一个致力于克服基础研究与临床和公共卫生应用间严重失衡的医学发展的新模式,其意义及价值已引起欧美国家高度重视,美国已在近40所大学建立了转化医学中心。美国休斯敦卫理公会医院研究所将基础研究向临床应用转化研究为重点,促进了基础研究成果的转化和现代医学技术的创新。对我国医学研究机构而言,从传统的基础研究向重视转化医学研究转型,或是建立以转化医学为重点的临床医学研究所意义重大。

(2)注重成果推广和培训是临床医学研究所的价值体现。

美国休斯敦卫理公会医院研究所有较为完整的教育和培训体系,培训内容丰富,培训设施先进,拥有手术训练和虚拟医院设施、15个程序技能站、心胸手术室、3个研究手术室、无生命的技能实验室。这一战略发展理念更加体现了临床科研为临床服务的思想,这些硬软件设施保证了临床科研成果更加迅捷地向临床应用转化,直接产生生产力,为提高社会健康水平服务。

2.2重视学科交叉融合是综合性临床医学研究所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1)学科交叉融合是医学研究的重要趋势。

美国休斯敦卫理公会医院研究所有意混合传统部门间的界限,促进不同学科和背景的科学家团队进行合作和创新研究,以解决人类多个关键领域的疾病。学科交叉融合和整合创新也是当前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充分利用最先进的数字技术、纳米材料技术、全基因检测技术等,与各传统医学学科融合,将面临共同疾病和健康问题的不同学科整合在一起,协同研究和创新。学科交叉融合也是我国医院在设立临床医学研究所时必须重点考虑的问题,也使得在大型综合医院设立综合性临床医学研究所变得意义重大。

(2)引进先进设备和建立综合技术

平台有利于提高研究所运营效率和发挥资源优势。先进的仪器设备和一流的技术平台是美国休斯敦卫理公会医院研究所取得的卓越科研成就的重大保障。如该研究所拥有国家最先进的影像设备、符合GMP认证的实验室设施、最先进的模拟手术设备等,都是国内研究机构在建设思路上不具备的。共有的设备和技术平台也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有效方式,尤其是对于高端、高成本的设备,更应该充分发挥其价值,这也是设立综合性医学研究所的意义所在。

2.3紧跟国际医学发展前沿和结合

各医院学科优势是临床医学研究所战略定位的关键

(1)临床医疗优势和研究所的品牌优势相辅相成。

美国休斯敦卫理公会医院研究所的一项重要启示是从PI管理模式到形成研究所的品牌优势。该研究所面向全院乃至全国开发实验室平台,建立840个研究项目组和10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在此基础上再形成研究所的优势和品牌,逐步形成了系统医学、分子影像和生物工程、纳米医学3个领先研究领域,其研究和创新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我国医院在设立研究机构时,应充分借鉴这一管理理念和思路,开放实验室平台,实行灵活PI管理模式,结合医院当前各学科临床医疗优势,整合优势学科资源,凝练学科方向,在此基础上形成研究所的领先研究领域和品牌。

(2)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提高我国医学研究所水平的必经之路。

先进医学技术范文3

继续医学教育考核合格已是专业技术人员执业注册、年度考核、技术职称晋升等必备条件。继续医学教育包括国家、省级继续医学项目,发表科研论文,单位组织的学术活动等形式。医疗卫生机构可以通过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申报与举办,推广科技成果,充分带动学科培养创新性人才。

2存在问题

2.1思想认识不到位

卫生技术人员的学习缺乏主动性与积极性,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部分学员认为参加继续医学教育只与职称晋升相关,已晋升到高级职称或不再愿意继续晋升职称的部分人员,对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热情度较低。另外,基层医院部分在职在岗人员工作繁忙,难以离职离岗学习,无法满足送培需求。

2.2学科发展不均衡

中西部地区老、边、贫地区较多,区域、城乡医疗卫生机构发展不平衡,基层全科医学的培训更显薄弱;同时,部分新生的边缘学科继续教育项目开展较为困难,学科发展不均衡,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层次结构、专业结构存在偏科现象,难以满足全体人员需要。

2.3体系建设不完善

部分继续医学教育方法稍显陈旧、途径不多,远程、网络教育等先进的继续医学教育手段未被广泛而规范使用;培训内容的针对性、方式的适宜性、实施的协调性与结果的有效性需要改进;医疗卫生机构对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投入不够,教育经费偏低,培训基地与信息化建设滞后,监督管理相对薄弱。

2.4人员配备不充分

部分医疗卫生机构无专职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人员或专职人员流动性较大,不熟识相关政策,导致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不够规范的现象,如举办时的项目名称与公布的项目名称不完全相符、学分管理与登记制度混乱等。继续医学教育管理人员缺乏足够经验、知识,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3发展建议

3.1优化模式,深化改革

集成各类优势资源,构建区域布局合理、专业覆盖广泛,满足各级医疗卫生人员培训需求的继续教育体系。以实际素质能力为基础,以岗位胜任能力为核心,有计划地选派与组织相关专业的人员参加内容鲜明,具有科学性、先进性、战略性与可推广性的继续医学教育学习,逐步实行各类卫生技术人员的规范化培训;加强构筑网络化信息平台,将集中面授与远程教育相结合,方便尤其是边远地区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就地学习;推动继续医学教育信息化管理,逐步健全覆盖城乡的继续医学教育管理与服务信息化公共平台,提升继续医学教育管理水平。

3.2重点扶持,均衡发展

通过开展有效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提高农村医疗卫生队伍素质与服务水平是卫生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均衡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层次结构、专业结构,特别是提高农村、民族地区与偏远地区的教学质量,更好适应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积极探索符合农村基层特别是民族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农村基层实际的继续医学教育方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便捷性与有效性,使所有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均能参加适合的继续医学教育。对基层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申报、举办给予重点扶持,在政策导向与资金安排方面予以重点倾斜,力争使继续医学教育工作重心下移,提高农村、民族地区与偏远地区的教学质量,提升全体卫生技术人员的职业素质能力。

3.3完善监管,提高效率

适时调整继续医学教育发展的目标考核、学分授予等具体政策措施;建立培训、质量控制与监管机制,严格对培训的针对性、科学性与有效性监督管理;加强对继续医学教育管理人员法规、政策与管理知识的培训,组织继续医学教育科学研究,支持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先进工作经验,提高管理效率与水平。

3.4保质保量,稳步提升

先进医学技术范文4

器官、系统整合课程体系改革是目前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改革的主流趋势,医学影像学是重要的基础与临床的桥梁课程之一,也是改革中的一门关键课程。在形成大连医科大学“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背景下对五年制临床专业新的整合课程体系中医学影像学教学改革实践进行总结和分析,对改革未来进行了客观思考,如医学影像学在整合课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实现教学改革的基本保障、教学内容如何重新设置、教学方法的探索及崭新的考核评价体系等。

【关键词】

教育,医学;诊断显像;教学方法;系统整合

21世纪医学教育已呈全球化发展趋势,近年来,国内众多医学院校先后进行了医学教育模式的改革与探索,其中课程之间合理、有效的整合已被国内外学者广泛认同[1]。在此大背景下本校于2012年发起“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以五年制临床专业为对象,将临床阶段所有学科进行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整合,构建全新课程体系,为培养卓越医生及提高教学质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医学影像学以此为契机,力争上游,也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实践。

1医学影像学在临床医学器官、系统整合课程中的作用

1.1医学影像学是重要的桥梁课程

医学影像学是应用医学成像技术对人体疾病进行诊断和在医学成像技术引导下应用介入器材对人体疾病进行微创性诊治的医学学科[2]。其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分子生物学、内科学、外科学、神经内科学等多种学科均有紧密联系,使其成为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1.2影像诊断学渗透在整合教学体系各系

统疾病教学中器官、系统整合课程模式是以人体器官、系统为中心,根据临床需要综合和重组医学基础各学科知识,实现功能与形态、微观与宏观、正常与异常、生理和病理等多种综合,淡化了学科意识[3]。而随着医学影像设备和技术的迅猛发展,影像诊断学已被誉为人类一双能透视的眼睛,在各系统疾病诊断中发挥重大作用;且影像学几乎涵盖全身各个系统,与整合课程体系具有天然亲和力。本校教改提出的器官、系统整合课程分为呼吸、循环、消化、骨肌、神经、泌尿生殖、内分泌、血液及风湿免疫8个系统疾病,而医学影像学渗透在各系统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临床分型分期、预后及随访中,其作用举足轻重。

2教学改革实施的基本保障

2.1教学对象分析

学情分析是优质教学的先导。处于大学三年级的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学生有如下特点:(1)基础医学知识扎实,对人体各系统的解剖及生理、病理已有了初步认识,为进一步学习各系统疾病打下了良好基础;(2)求知欲强,学习热情高,思维活跃,但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3)专业英语能力欠缺,查阅文献及自学能力稍差;(4)对教学改革没有准备。故提出相应策略,教学中反复复习所学知识,建立与临床疾病的联系;根据学习兴趣,适时设置问题、布置中英文作业、考评奖励等调动学习积极性;组织教学前动员会,讲解教学改革的意义和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4]。

2.2师资队伍建设

在学校及教学医院的支持下积极利用网络、院报、工作会议、继续教育活动等各种渠道在校内广泛宣传系统整合教学的先进理念和方法,逐步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式,并借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关于教师培养的方法,重视骨干影像医学教师的培养,设立各层次教师培训项目,学科带头人、项目负责人重点培养,提升教学水平,树立名师风范[5]。具体途径如下:(1)适时派遣各层次教师参加国内外影像医学教学培训和交流,本校各影像学教研室至今已有多名教师到国内外学习先进教学理论、方法,并有多名教师在部级临床技能大赛中获优秀指导教师奖,增强了教学荣誉;(2)不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国内教学会议、各类教学公开课程[如“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学],学习先进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质量及技巧,不断优化教学方式,为开展新的影像医学教学模式打下坚实基础。

2.3教材选择

以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白人驹、徐克编著的第7版《医学影像学》为教材基础,参考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的各器官系统教材,编写适合本校影像学教学改革的教材草案。

2.4系统整合课程的硬件准备

本校创建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十年余,主体包括两部分:(1)校本部建立临床技能实验中心总部;(2)各附属教学医院分别设立独立的临床技能实验中心,具备各项临床操作技能教学的功能,形成了满足多专业临床实践需要的综合性教学训练平台。另外各教学医院医学影像科均应用国内先进的医学影像存档与通讯系统(picturearchiveandcommunicationsystem,PACS)获取、显示、存贮、处理医学影像学资料,PACS是一种高效率、无胶片化的图像综合管理系统。在大幅提高医疗工作效率的同时也为医学影像学实践教学提供了一种先进的教学工具[6-7]。

3教学内容的设置

3.1设置原则

借鉴国外医学院校相对成熟的教学内容设置方式,结合我国具体要求,做到先破后立[8]:(1)教学内容必须涵盖国家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规定所有要求,保持教学目标不变;(2)为达到课程纵向整合,加强学科间融会贯通,打破原有大纲顺序,结合其他临床学科各系统知识教授次序重新安排相应教学内容;(3)删减学科教学中的低效重复,促使内容间的有机融合,增加见习学时。

3.2具体安排

为配合系统整合教学改革将医学影像学理论内容拆分重组为8个系统包括呼吸、循环、消化、骨肌、神经、泌尿生殖、内分泌、血液及风湿免疫系统,并按系统总论和系统各论分步教学,另外创造性设置了PBL课程,占16学时。总论内容包括不同影像学方法的成像原理与临床应用,各系统的正常影像学表现与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熟悉常见的影像学术语;各论教学重点为各系统不同疾病的影像学特征,以呼吸系统为例,与其他学科系统整合课程同步,以疾病为中心,依次按照肺炎、支气管扩张、肺癌、纵隔疾病等逐一讲解,利用具体临床病例,结合疾病临床及病理表现,将学生之前所学相关临床学科理论知识与医学影像学真正应用到病例中,重点讨论影像学特征及进展、转归,并学习该疾病的影像学描述,从而提出疾病诊断及鉴别诊断(其他各系统疾病不做赘述)。将所学重点内容贯穿整合,培养学生医学影像学诊断思维方式,增强学生对影像学理论知识的认识,提高诊断信心,并创造性加入少量涉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部分中医学影像学考试内容,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建设添砖加瓦。

4教学方法探索

在医学影像学系统总论、系统各论及实践课程3个阶段的教学中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传统教学(lecturebasedlearning,LBL)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完整,条理清晰,框架明确,故选择应用于第一阶段系统总论授课。第二阶段系统各论的教学中借鉴国内多所医学院校改革经验,根据各系统疾病的特征选择PBL与LBL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和教师均成为课堂主体的一部分,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提供了平台。实践课程中更加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利用先进的医院PACS,应用案例导入式教学法[9],既提高了学生的临床思维与综合分析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习兴趣和信心,同时教师也从中获取了教学效果的初步信息。

5考核评价体系

将以往卷面考试为主转变成综合考评方式,保证了教学质量评估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公正性。本课程成绩包括采用课堂案例导入式教学参与度成绩、期末理论笔试成绩及病例实践考试评分三方面。其中教改评分采取量表形式进行,主要考查学生对教学方式改革、教学内容改进、课前准备重要性等方面的认识程度。并创新性应用数学公式的方式计算最终成绩,公式如下:总成绩=18%×课堂表现成绩+80%×期末考试成绩+2%×调查问卷评分。学期结束后将不同教学方式的班级成绩进行对比,归纳总结,结果发现系统整合教学改革班级成绩优于传统教学方式的班级。

6思考与展望

以系统整合课程为中心的医学影像学教学改革是医学教育不断发展创新的产物。本校医学影像学教研室借此良机,依托原有教学大纲设计改进教学内容,学习并应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在让临床医学生减负之余,增强自学能力,收获了更多的知识和学习乐趣,且提高了影像学诊断能力,值得参考借鉴。但仍有很多不足,如整合临床课程与自身内容逻辑关系之间的冲突,丰富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手段匮乏之间的冲突,传统内容与知识更新之间的冲突,考试方式改变与学习兴趣的冲突等[10],在未来的实践中尚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作者:孙博 苗延巍 张维升 刘爱连 易桂兰 许驰 刘静红 刘铁利 单位: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教务部 大连医科大学影像系

参考文献

[1]赵振富,王子梅,张健,等.临床医学专业整合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4,16(7):570-572.

[2]白人驹,徐克.医学影像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

[3]周新文,曹福元,晏汉姣,等.器官系统课程体系改革中基础与临床桥梁课程的设置和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2):252-253.

[4]李萍,岳凤莲,刘白鹭,等.医学影像学课程整合的应用与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5(6):71-72.

[5]黄钢.以提升学生胜任力为导向构建PRICE教学改革模式[J].医学教育管理,2015,1(1):1-5.

[6]徐贵平,金晨望,强永乾.医学影像学教学改革策略与趋势的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4):817-820.

先进医学技术范文5

关键词:临床医学;全英语;教学策略

当前的临床医学教学过程中,利用英语开展教学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研究发达国家先进的医学理论,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临床医学的交流和发展。为了更好的提高我国的医疗水平,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开展全英语教学十分必要。

1开展全英语临床医学教学的优势

近年来我国的临床医学技术不断发展和提升,甚至很多临床医生的医疗水平已经超越了同期内其他发达国家的医疗水平。但是我国是一个庞大的国家,人口数量众多,对临床医学的需求也很高,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从一些方面来讲,部分西方发到国家的临床医学理念是非常先进的,甚至有些临床理念,西方先进了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目前所流行、权威的医学文献大部分是英文文献,在中文教学或是双语言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英语能力有限,并不能很好的查阅、利用、学习文献资料。而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一起理解文献中的内容,为学生提供更丰富、先进的临床医学信息,打开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受到更高水准的临床医学知识的启发。另外,全英语教学是培养优秀临床医学人才的必要方式。当前本科医学教学中,一般使用中文授课或者是双语授课,有些专业词汇老师也不是十分理解,直接导致学生的理解有限,导致很多前言的临床医学理论和技术不能及时的被国内医学界所了解和接受。并且,在传统语言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英语能力有限,也不能将我国的先进临床技术向世界输出,这就导致了世界对我国临床医学水平的认识不足。同时,英语是一门世界通用的语言,实施全英语教学,能够提高医学生的语言能力,提升综合素养,方便学生继续出国深造。

2当前临床医学全英语教学主要面对的困难

首先是学生自身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统一开展全英语教学时,有些学生可能无法理解老师的全部意思,影响教学质量。在初高中阶段,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更加注重、擅长在书面上表达英语,但是实际应用、听说英语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十分困难。比如针对英语中的一些表达方法、谚语等,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理解,学生在理解和表达上,都存在一定的障碍,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课堂的活泼和生动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临床医学教学人员的英语水平也是限制全英语教学的重要原因。其次,当前临床医学教学中,全英语教学可供选择的教材很少。目前国内还不具备专业的英文医学教材,一般都是老师针对某一个课题展开文献调查,然后编写教学内容再开展教学。有些学校采用英文原版的教材展开教学,但是很多专业名词的理解不够准确,影响了教学质量。

3临床医学全英语教学的相应策略

构建完善的全英语教学评价体系。不管要重视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也要重视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热情,考察学生在学期之中,是否参与了有价值的临床实践活动,在课堂上,是否能够针对课题积极的展开谈论与思考。日常教学中,可以用英语形式向学生留作业,针对学生的作业作品,教师需要认真进行分析和评价,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内容的掌握程度,分析不足和优势,并积极和学生展开讨论,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从学生的表述中,了解自身教学的不足,并加以改善和提升。对学生的英语听说、应用能力进行评估,这样教师在授课时,能够掌握应用表达的合理方式和方法,确保全英语教学的质量。通过网络开展全英语临床教学,网络是现如今必要的沟通交流途径,利用网络开展全英语教学能够方便学生和老师的沟通,实现实时沟通,方便师生之间随时就某一课题展开讨论和分析。可以在网上设立专门的答疑小组,学生可以在线提交老师布置的任务或是作业,教师在有时间时可以利用智能设备随时进行查看和批改。也可以开设专门的公众平台,定时分享英文文献内容,并就某些新的临床医学课题,让学生谈论他们的观点和看法,用英语加以表述。或者,教师也可以带领比较优秀的学生参与临床科研工作,让学生能够拥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先进的临床课题,进而不断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参考和查阅更多的文献资料,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英语能力。

4结语

综上所述,临床医学需要不断的进步和创新,需要相关院校积极创新教学形式,培养高素质的临床医学人才。在新时期内,为了促进中外临床医疗课题的交流,需要积极尝试开展全英文教学,丰富学生的阅读量。相关教学人员和学生都应该积极克服困难,创新教学方式,实现全英文教学。

参考文献:

[1]张东亮,赵树梅,丁嘉祥.留学生与国内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讲授的对比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15):1223~1224.

[2]梁文华,蔡苏媚,邹绪森.广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本科全英班教学质量与成效的调查分析[J].临床与病理杂志,2016,36(08):1204~1207.

[3]李美华,罗云纲,张天夫.探讨全英语教学在临床医学教学应用的体会[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5(04):696~697.

先进医学技术范文6

模拟技术本身并非是一个新兴的事物,现代模拟技术开始于20世纪三十年代,最早由美国陆军航空公司应用于军事航空训练。而将模拟技术用于医学教育则相对较晚,1987年,模拟教学之父-美国斯坦福大学麻醉系DavidGaba教授与工程师合作开发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模拟人。从此之后,模拟医学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994-1995年美国匹兹堡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率先建立了医学模拟中心,世界各地的医学院校也相继陆续成立医学模拟教育基地。模拟医学教育的核心是目前不断发展的模拟医学技术,广义的模拟医学技术包括了标准化病人、模型模拟和复杂临床环境模拟等。而目前在我国各大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得最为普遍的,则是各类模拟人和局部功能训练器的使用。它们主要用于训练医学生的单项临床操作技能,练习特定的任务。这种任务训练器由一个代表身体的部分(如胸腔或腹腔)与测量操作者操作技能的感觉器连接而成,可以进行静脉穿刺、抽血、心导管和胸导管置入等操作训练。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虚拟现实触觉感知系统以及生理驱动型模拟系统等先进模拟技术也被逐渐引入模拟医学教育中。其中后者是当前最为先进的模拟系统,可以使模拟人对药物及操作者的操作产生相应的实时反馈,从而达到最接近真实的效果。然而目前由于其高昂的价格,尚未在我国被广泛地推广。相比于传统的医学教学手段,模拟医学教育具有时间方便性、可调节性、可重复性(即允许出错)、能够记录和回放,以及高仿真性等优势特性。这些特性使得使用者可以在任何时候,屏蔽一切复杂环境的干扰,反复多次地演练一项临床操作技术。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医学模拟技术正在被日臻完善,但是当下我国所普遍使用的模拟医学模型仍不能完全替代真实的临床场景,其屏蔽一切不利于操练者练习操作的因素的同时,亦带来了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缺失,值得医学教育者们关注和思考。

二、模拟医学教育在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方面存在的局限性

正如上文中所说,如今模拟医学教育在医学生临床技能及临床思维培养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越性,然而受到技术和实际情况限制,目前我国所广泛开展的模拟医学教育并不能完全地模拟出真实的临床情况,其在提升医学生临床技能学习效率和效果的同时,存在着在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方面的局限性,具体而言,笔者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

1.缺乏对爱伤观念的培养

“爱伤观念”的核心是以患者为中心,关心患者的疾苦。“爱伤观念”是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医患关系日益严峻,医方未能体会患方的切身疾苦,从而缺乏相对的人文关怀常常是导致医患矛盾的原因之一。“爱伤观念”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医学生耳濡目染患者的疾苦之后所产生的同情心,而模拟医学教育中恰恰缺少了这一感官刺激。医学模具的一大优势就是可以反复利用,但是很多使用较为普及的医学模具并不具有感官反馈,即很多模具并不会喊“疼”,这就使得医学生在反复操练的同时,不会意识到操作本身带给患者的痛苦,久而久之养成了不良的习惯。而模拟医学教育的评价标准更为偏向对操作结果的评价,例如腰椎穿刺模型,医学生在训练时往往只关注脑脊液是否流出,而忽略了操作过程中力度的轻重以及对周围组织的损伤。倘若医学生习惯于在模具上练习,并且将平时的操作习惯直接用于患者,将患者视为医学模具,那么后果是不堪设想的。由此可见,模拟医学教育在培养医学生“爱伤观念”方面存在着局限。

2.缺乏对社会环境应变的锻炼

模拟医学教育中为了使医学生能更好地掌握临床知识与技能,强化对操作本身的训练,往往会刻意屏蔽一切影响操作的因素,将医学生练习的环境简化,即只有医生和患者,且设备齐全。但是与此同时,医学生对社会环境的应变能力逐渐被弱化。在实际工作中,医生在开展医疗行为的同时,其置身的社会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其中包括了环境的各项物理因素、患者、甚至患者家属等等。例如为婴儿进行头皮静脉的穿刺,实际工作中医学生可能会遇到摇晃的救护车场景,可能会遇到患儿中途剧烈的反抗,可能会遇到家属的不理解和阻挠等。如何在这些复杂的社会环境因素下依然准确无误甚至高质量地完成临床操作,这对于医学生的随机应变能力,沟通交际能力,心理素质等都有着一定的考验,同样值得医学教育者们的关注,毕竟临床操作最终还是要用于实际的临床工作中去。目前模拟医学教育更为强调操作的流程化,而当医学生真正置身于复杂的社会环境刺激时,往往就会出现慌乱,以至于无法顺利地完成操作流程。由此可见,模拟医学在锻炼医学生对复杂社会环境进行应变方面存在着局限。

3.缺乏对基本职业修养和礼仪的塑造

医生是一个需要与人面对面交流的职业,一个良好的职业形象,往往给患者留下值得信赖的第一印象。这一形象来源于种种行为细节和基本礼仪的塑造,一身干净整洁的白大褂,经过精心打理的仪容仪表,彬彬有礼的职业风度,待人谦和始终面带微笑等,这些都是老一辈医学家们留给后人的良好形象。年轻的医学生应当在日常的临床实践中逐渐培养自己的这份职业修养。然而,模拟医学教育中使用的模具和假人往往会使医学生忽略自己的举止和修养。模拟医学教育的一大优势便是临床技能训练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操练者可以随时随地开始练习,相对于以往要整装待发来到病人的身边进行操作,由此带来的弊端便是操作者对待自身的行为举止和基本礼仪逐渐变得随意、不重视,因为在整个模拟训练的过程中操作者也不会得到任何的相关反馈。除此之外,医学生在假人身上练习时基本不会注意有眼神交流和自我表情的训练,更不会及时和假人进行沟通。由此可见,模拟医学教育对于塑造医学生的职业修养有着一定的局限。

三、关于模拟医学教育在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方面的一些建议

模拟医学教育的优势注定其必将成为医学教育发展的主流,而当下如何针对其在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方面所存在的不足进行及时的完善,将医学生全方位培养落到实处,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全国各大高等医学院校纷纷推出课程改革,而其中的不少经验和建议同样适用于模拟医学教育的优化。

1.研发高级医学模拟器具

模拟医学教育始终依赖于模拟医学技术的发展,文中提到的诸多局限其本质来源于模拟医学现阶段对真实临床情景的仿真度不足,归根结底是技术的局限。目前在技术层面最为先进的生理驱动型模拟系统已经被投入应用,即假人可以根据被给予的临床处理及时地做出反馈,例如瞳孔的收缩,心律的改变等,做到了更为高级的模拟,使模拟训练不再局限于某一单项操作的训练,而是发展为了系列临床技能与临床思路的演练。但是目前限于其价格高昂,未在我国广泛普及。然而,即便是生理驱动模拟系统,有些真人才会有的细微反馈同样尚不能实时表达,例如周围组织损伤时感到的疼痛、操作过程粗暴或过于繁琐时感到的不耐烦、以及患者因医生的人文关怀而给出的正面评价(例如感谢)等等。这些改进不仅有赖于技术水平,其实与设计者本身的设计理念亦是密切相关的。因此,为了解决模拟医学在人文素质培养方面的问题,首先可以从模拟器具入手,更多地研发出注重医学生人文素质细节的模型,更好地去普及和推广先进的医学模拟技术。

2.教师的作用

在目前的模拟医学教学中,医学模拟器具更多地是充当教师教学的辅助工具,更好地帮助学生去理解、去掌握各类临床知识和技能。为了能够注重人文素质培养在模拟医学教育中的意义,并将其落到实处,教师们自身的观念转变则变得尤为重要。教师若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明确地指出人文素质教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并且随时强化学生的自我培养意识,那么模拟医学教育中的人文素质培养就已经迈进了一大步。除此之外,教师在整个教学和考核的过程中还可以针对医学模拟器具目前存在的不足进行弥补。目前再好的医学模拟系统亦需要靠人为地事先编辑和输入,而教师则可以不受约束地为学生们创造出各种灵活变化的临床情景。例如教师可以在学生的操作过程中随时提出各种突发情况,或者扮演真实临床环境中的患者家属等等,这对于培养或考核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都有莫大的帮助。因此,教师自身人文素质培养意识的提高以及在整个教学和考核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加强模拟医学教育中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3.完善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往往显示了一种教学方法的核心指导思想。现阶段模拟医学教育的评价体系依然有待完善,目前的评价体系更多地关注临床操作的结果,例如是否穿刺成功获得动脉血、脑脊液是否流出等等,而医学人文素质所占的比重少之又少。即便现在有的高校已经开始加强医学人文素质在评分系统中所占的比重,但是不少评分标准仅仅是对一些程序化的语言点到为止。笔者认为,首先,对于模拟医学教育评价体系中针对人文素质的评价项目应当进一步的细化和深入,例如医学生的仪容仪表,基本行为礼仪及操作过程中与假人的实时沟通等等,都应加入到评分的系统中去。其次,对于模拟医学教育评价体系中针对人文素质的评价项目的比重也应当进一步地进行讨论和商定,目前人文部分的得分和实际操作得分是一起算在百分制内的,在未来的教学改革中,将人文素质部分单列成和操作考核相平行的另一张评分表或许同样可行。总之,评价体系对于人文素质培养在模拟医学教育中所占的比重和地位的明确至关重要。模拟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模拟医学教育的逐步发展,使得以往传统的床边实习的比重逐渐减少。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现阶段模拟医学技术尚未完全成熟之前,传统的见习实习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培养仍是不可被替代的。正如上文中所提到的,长期的单一使用模拟医学教学,往往会因其在人文素质培养方面存在的局限而使医学生养成不良的操作习惯。若能将模拟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重点通过模拟医学教学来操练医学生的专业技术,而通过临床实践来培养塑造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弥补模拟医学现阶段的不足,那么收到的成效会更好,对医学生的培养也会更为全面。

四、总结

先进医学技术范文7

关键词:医学影像设备学;教学改革;多媒体技术

一、传统医学影像设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气氛不活跃,教学效率不高

传统的医学影像设备学教学方式单一,大多是凭借教师在课堂的简单的讲授。而医学影像设备学的理论知识抽象复杂,,主要是依靠课本的内容简单的描述和黑板的板书来进行讲授的话,学生很难理解。且这种教学方法枯燥乏味,没有足够活跃的课堂气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对于课堂的教学内容也提不起任何兴趣,也是学生逐渐对医学影像设备学失去了动力,从这一点上看来,简单的课堂教学模式起不到教学的效果。

(二)理论课与实验课课时安排不合理

医学影像设备学的教学方式是理论课与实验课相结合的,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实验课所占的比重并不是很多。而医学影像设备学又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需要通过大量的实验经验才能最终实现真正的掌握。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的安排不合理,影响了学生的理论基础巩固和与实验内容的连接,使学生无法全面的掌握医学影像设备学的内容,从而影响整个课程的学习。

二、多媒体技术在医学影像设备学教学中的优势

在医学影像设备学的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是教学改革的一次重要的尝试,目前已经有很多高校的医学影像设备学引入多媒体技术,但是许多学校进行的多媒体教学并不完善,还是停留在表面上。在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中,要结合医学影像设备学专业特点,使其完美的呈现,才能发挥出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来。

(一)大数据支撑,提高课堂利用率

传统的多媒体技术只是简单的投影仪和幕布的结合、单纯设备上的应用而已。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提高,以及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的支撑,多媒体技术的教学又重新被定义。通过互联网大数据提供的信息,教师可以在互联网上快速准确的搜索到相关的教学内容,甚至有很多免费的且内容优秀的视频和其他材料,教师完全可以直接拿来用在课堂的教学中。通过制作精良的多媒体课件,使医学影像设备学相关的知识形象立体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使理论课程也能够变得生动有趣,更加通俗易懂。

(二)模式新颖,增加课堂气氛

多媒体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通过在课下制作课件,在课上进行展示。学生们通过教师制作的课件,配合教师的讲解,可以有效的理解课程内容。同时,学生通过新颖的多媒体课件,能够极大的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模拟各种医学影像设备的成像,来进行一定程度的课堂互动,提高了课堂的气氛。多媒体技术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的搜索,可以采取多种新鲜的方式来展示教学的内容,是一种取之不尽的教学资源。

(三)便于总结整理,减轻教师的负担

多媒体技术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同时,也使教师的工作方式和内容发生了转变。在多媒体教学模式中,教师除了正常的备课之外,还要进行课件的制作,备课的内容也是以课件的讲解为主。而多媒体的课件一定程度上可以重复使用,使教师不再去黑板上进行板书内容的书写,在课堂上最大程度上节省了时间。在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里,教师只是可以站在讲台的电脑前进行课件的讲解,就像电视中的演讲一样,学生的思路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来学习和解读多媒体的显示内容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节省了体力,同时,电子版的课件内容也便于总结和修改。

三、多媒体技术的医学影像设备学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注重课件的质量

多媒体教学的主要内容是课件的制作,教师应当将主要精力用在课件制作上,来提高课件的质量。在多媒体授课中,教师不应拘泥与课本和教学大纲的内容,应当充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的特点,搜索世界最先进的医学影像设备相关的知识和研究成果,制作成课件展现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对所学的课程涉及到的行业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这样有利于使学生建立一个更加清晰的职业观念。课件的制作,是现代多媒体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若是只是简单的课本知识罗列,就会失去多媒体教学的意义。

(二)保持教师的主导地位

在进行多媒体授课时,很多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手段,从而逐渐降低了教师本身的因素,这种思想是不对的。多媒体技术目前仅仅是一个教学辅助的设备,完全不能成为主导地位。多媒体的作用是多种形式的展示,而教师才能进行各种疑难问题的讲解。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还是发挥教师的作用,使教师更好的使用多媒体技术,来体现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先进性。

(三)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

多媒体教师是医学影像设备学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多媒体教学以它的便捷和实用性成为改革的先锋,但是这也并不能说明传统的教学模式就可以完全抛弃。对于医学影像设备学来说,一些复杂的理论知识和概念还是需要学生通过课本的内容进行反复的理解和背诵才能实现真正的掌握的。教师和学生对多媒体技术的依赖并不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甚至有可能会适得其反,影响整个课程的学习。因此在进行多媒体授课时,要首先考虑传统的授课方式,将传统的内容与先进的多媒体技术结合,才能最终实现真正的价值。

四、结语

医学影像设备学的多媒体教育目前已经在很多高校中都有应用,但是有些高校的多媒体技术和理念都不是很完善,也没有发挥出最大的效果。教学的主体还是教师,只有教师能够开拓思路,不断接受新的思想和理念,才能更好应用现代科技,同自身的能力相结合,更好完成教学改革,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医学影像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保生,王立学.医学影像设备学教学中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与体会[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8,30(4):684-685.

[2]冯楠.医学影像设备学多媒体教学应用与探讨[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4,23(4):456-457.

先进医学技术范文8

1肠梗阻   张辑等学者在大量临床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试验得知,肠梗阻系外科急腹症,目前对肠梗阻除传统疗法外,还可结合现代X线、卧位拍摄片CT技术,以更好地确定该疾病的发病机理。笔者先后对50名肠梗阻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全面调查分析,主要研究其中医证候和相关的影像学资料,在对肠梗阻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为更快地对病症进行确诊,应进一步应用影像学进行全方位诊断,前提是开展常规首选检测,对病症的发生原因及病症特性进行深入研究。肠梗阻的中医辨证分型、X线临床表现主要有:①气滞血瘀型:分析X线片后可知,位于梗阻部位上方的肠腔有明显积液、积气现象,立位片可看出,积液面高低不平且表现出连续阶梯状态,卧位片可看出肠腔呈连续扩展趋势,与粘连性小肠梗阻相似。通常情况下,梗阻段内肠曲长度小于70cm时,难以与单纯性小肠梗阻鉴别区分;②里热内结型:X线显示与单纯性大肠梗阻差别不大,常伴有肠道粪石症状,症状主要特性为在直肠、乙型结肠、盲肠区域有大小不一、密度不均匀或形态均匀分布的结石状物质,不排除伴有其它一些特性,如时有状若指甲大小的多区域性阴影,外缘一般伴有大小不均匀的钙化现象,内部表现为无序性钙化,区域透光或呈现稀松块状;③气血不旺型:该型与单纯麻痹性肠梗阻接近,肠管内有大量充气现象,但未明显扩张,少量气液平面与大量充气肠管不构成比例;④脏腑失调型:此型临床症状与单纯性肠梗阻接近,采用气钡灌肠法会有明显的充盈性缺损,甚至产生肠扭转现象,通常伴有肠套叠或肠粘膜破坏。   2颈椎病   颈椎病已成为当今发病率最高的病症之一,治疗以中医临床结合现代影像技术效果显著。中医辨证分型与影像学征象关系密切,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在中医辨证分型上能提供有效的影像学辅助,并提供有效信息,从而有利于临床诊断及分型。颈椎病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主要有痹证型、眩晕型、痉证型,在研究颈椎病影像学征象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联性方面,陈木养等通过研究发现,影像学检查颈椎病以不同位置观察能够获得良好效果,采用的不同位置指颈椎正侧位、左、右前斜位、过屈过伸位。观察研究结果显示,痹证型征象主要指颈椎生理曲度在病变节段发生改变;眩晕型征象改变主要表现为椎体骨质增生、椎管前后径变小、椎间隙及椎间孔缩小;痉证型主要指椎体后缘有骨质增生。   3腰椎病   在腰椎病的治疗问题上,程有根等应用临床治疗结合医学影像方法,将影像所获得的各方面信息作为各种观察所得结果的参照依据。同时,综合考虑患者的实际情况及患者的临床表现,并以中医临床治疗手段进行相关诊治,这对后期治疗过程的预测及相关治疗方法的制定有极大帮助。在对患者采用CT影像技术手段进行检查后,可发现大多数腰椎病患者均以气滞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为主,这些患者的病症大多较重,一般腰椎突出量大于0.5cm。在临床特点上,腰椎发病已逐渐年轻化,也多属非慢性发病;风湿性腰椎间盘突出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中央型突出,这部分患者一般都有腰肌劳损史,属于长期患病型;湿热痰滞型椎间盘突出的主要症状特点为腰椎外侧突出,大多表现为下肢体滞胀、行动困难,且伴有经年性腰膝酸痛;肾肝虚弱型患者腰椎病一般指椎间盘纤维环突出,患者多有骨质增生症状,且椎间隙过于狭小,椎间小关节稳定性极低,此类型患者有极大的行走障碍,主要集中于中老年群体。   4结语   为了让我国中医事业取得更好的发展,实现中医学的新突破,让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这就必须要借助当今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将更多的先进医疗设备引入到中医临床治疗中,这不仅能有效提高我国的医学临床治疗水平,也能拓宽医学视野,研究出更多针对疑难杂症的治疗方法,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同时,现代影像技术与中医学的有效结合,也能促进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伴随我国影像医学的不断发展,早期的单一影像技术渐渐演变为现在的多功能影像技术,探索层次也从原来单一的形态学诊疗开始往更深层次的多视角分析层次。先进影像技术、功能诊治以及临床诊疗等综合运用,已逐渐形成一门学科,这是当代先进科学技术与中医药学完美结合的成果,为中医学辨证诊疗的实现提供了有利依据。中医与现代影像技术的结合还需进一步探索,仍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这为医学的长期发展开拓了新的视野,也让人们意识到现代影像技术在医学中的重要性,故中医在发展过程中需时刻保持与先进影像技术的有机结合,为自身发展拓展更大的空间。   作者:胡颖璐 单位:乐清市第二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