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个人发言材料范例6篇

先进个人发言材料

先进个人发言材料范文1

银行支行行长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 

大家好!我是××支行的行长,今天向大会汇报我们支行全体员工发扬实干精神,促进业务发展的工作情况,对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请领导和同事们批评指正,多提宝贵意见。 

××支行地处在贫穷、边远的土家山寨,业务经营相比其他支行困难较大。在上级行的正确领导下,我带领支行全体员工,按照上级行的工作精神和业务部署,发扬实干精神,刻苦勤奋、兢兢业业工作,促进了业务发展,取得良好经营成绩。截止到20××年末,储蓄存款余额达到××亿元,同比增长××万元;销售理财产品××万元,同比增长××万元;保险收入××万元,同比增长××万元;个人网银发展××户,同比增长××户;手机银行客户发展××户,同比增长××户。 

发扬实干精神,促进业务发展,我要求支行全体员工:

一是忠实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全面执行支行的工作精神和决策部署,刻苦勤奋,尽心尽职工作,带头争创佳绩,为各项业务发展,取得良好成绩作出贡献。

二是围绕工作目标任务,紧密结合自身岗位实际,积极参加支行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践行“我的岗位我负责、我在岗位您放心”,全面做好工作,努力完成任务,促进经营业务发展。

三是具有勤业务实精神,做到脚踏实地、勤奋努力工作,增强岗位责任心,勇于承担责任,认真做好每一件工作。

四是讲究工作成果,按时正确、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做到日清月结,努力实现工作的高效,取得经营业务的发展。

五是强化时间观念和效率意识,坚决克服工作懒散、办事拖拉的恶习,做到人在岗位一分钟,辛勤工作60秒,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取得优良工作成绩。 

发扬实干精神,促进业务发展,我要求支行全体员工抓住工作重点,做到有的放矢,力争取得工作成效。

一是坚持存款是立行之本,以银行卡为载体,积极销售理财产品,努力增加保险收入;要积极扩大客户群体,优化客户结构,增加经营业务的覆盖面,促进各项业务发展。

二是增强工作责任心,细致热情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打响支行服务品牌,增强支行的社会影响力和对客户的吸引力,以优质服务促进各类业务的发展。

三是制定经营业务发展措施,责任落实到每个人,使人人有压力有动力,积极发展经营业务,力争取得良好业绩;同时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增强员工遵守合规习惯的良好作风,切实提高风险合规管理能力,杜绝产生金融风险。 

在取得成绩的基础上,我决心“百尺竿头更上一步”,在上级行的正确领导下,带领支行全体员工,以全新的精神、全新的面貌、全新的步伐,积极拓展各项业务,力争取得比2013年更好的成绩,促进我们银行健康、持续发展。 

先进个人发言材料范文2

20多年的具体工作实践,让我深深地体会到:老干部既然把老干部部门称作老干部之“家”,那我们就必须自觉做这个“家”的主人,全心全意为老干部服好务,让老干部真正体会“家”的暖暖温情和融融亲情。多年来,我和处里的同志们一直坚持每年家访近百次,坚持及时看望每一位因病住院的老同志,坚持每月到长期生病在家的老同志家里看望,对长期住院的老同志,更是经常到医院探望,陪他们聊天,询问他们的身体情况,帮助他们解决日常生活困难。每次陪老同志外出考察,对年老不便的老干部,我还为他们搓背洗澡、洗衣服。我厅机关有一位离休干部张老,因病十多年来长期住院,其爱人早年去世,儿子在加拿大,女儿在海南工作。十多年来每个月我们都会去看他数次。一年前,张老去世前不久由于种种原因突然诱发了精神错乱,把赶回来看他的女儿、女婿、媳妇等家人一概视为坏人,情绪相当不稳定。当我冒着大雨骑着自行车赶到医院去看他时,张老的陪护人员对他说:“是你最信任的项处长来了”,本来已有些神智不清的张老看到我,突然说了两句清醒的话:“我知道他”,“只要你在就好了”。回想此情此景,面对老同志亲人般的信任,我们只能用勤奋的工作、最好的服务来使老同志们健康长寿,安度晚年。

20多年的具体工作实践,让我深深地体会到:老干部工作人员虽然是机关的工作人员,但绝不能有“衙门”的作风和习气。并且还更得象消防队员一样,具有“全天候”的服务能力。也许,当人们正在举家团聚时,我们正为老同志的事而奔忙;也许,当人们正在冬天的深夜里沉香熟睡时,我们正守在老同志的病床前……这些,都是我们老干部工作人员的家常便饭,也是对我们工作和人品的考验。每当遇到老同志生病、急事、去世等,不管是在节假日,还是在深夜里,我们都会尽快赶到处理。2002年12月,一位退休同志半夜突发脑溢血,我们冒着冬夜里刺骨的寒风,迅速将她送到医院,并一直守候在病房,直至抢救工作结束。事后,她的丈夫对我们感谢再三,并要求厅领导对我们在全厅进行表扬。2003年,一位退休老工人在大年三十去世,初二出殡,但我们的工作人员依然毫无怨言,毅然放弃过节休息,一直忙到丧事处理完。他的家属和子女激动地说:“真没想到,过年了,领导和你们还来参加一个普通工人的告别仪式”。

20多年的具体工作实践,让我深深地体会到:老干部工作是一项可贵的“德政”工程。因为,我们不仅仅只是为老干部送去了组织的关怀和温暖,而且还通过我们的服务,感染着老干部周围的亲人,为社会留下了可贵的德政。有一次,一位住华西坝的离休干部突患急病,接到电话后,我和一位工作人员立即赶到她家里,见她连衣裤都无力穿上,我们忙帮她穿好,赶紧把她送到医院,使她得到了及时治疗,其家属十分满意,事后还专门赶到处里致谢。还有一次,我们为一位老同志办理住院时,其老伴嫌工作人员到他家的速度慢了,拄着拐棍说了很多难听的话,但我们没跟她计较,坚持抓紧时间把老同志送到医院,办理了相关手续,请好了护理人员。事情办完后,一直在场的老同志的儿子情不自禁地说道:“你们还是不容易啊”。这句话,让我们的委屈一下得到了释放。还有,为一位生病的退休同志的治疗问题和家庭矛盾,我们多次到这位同志家里参加他们的家庭会议,有一次时间长达6个小时,终使其家庭矛盾得以缓解。对此,不仅老同志本人和家人感到满意,连他们的亲戚和邻居也感慨地说:“这个单位真好哦,这么关心退休的同志”。几年前,一位退休同志患帕金森氏病,产生幻觉,对周围的人极不信任,不听子女劝说,不愿就医。得到消息后我和两位同志赶到他家中看望,耐心地进行劝说,用了近5个小时才取得他的同意,将他送到医院治疗,其子女非常感动。还有好几位因中风、心脏病突发的老同志都是我们从楼上背着或用藤椅抬下楼及时送到医院,这些老同志逢人便说:“能活过来全靠离退处和项建平同志”,一些家属还送来了感谢信。

先进个人发言材料范文3

关键词:听力材料的评估;听力材料的选择;信息的特征

在听力课堂上,特别是学生的自主听力训练中,常见到这样的情景:学生在听力结束后,首先核对答案是A还是B;然后依据所提供的听力原文材料,逐字逐句地梳理明白听力材料的意思。然而,这种听力训练对于学生而言,究竟算不算是“有益于提高听力的针对性训练”,又是否是“分析了学习者潜在困难并提供的相应的训练”呢[1]?

本调查分析,是在听力测试之后通过问卷的方式,让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对相同的听力材料进行评估。

一、对比学生对听力材料的自我评估结果

为了解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对于听力材料的需求和理解是否存在区别,本研究在本校部分非艺体类公外本科学生中首先进行了一次听力测试,听力题选自2010年四川省英语三级等级考试题;听力测试之后,即刻进行了一项有关听力材料选用的评估,采用问卷调查形式,46名大二学生分为两组,其中23名少数民族学生为A组,其余的汉族学生为B组。两组学生在进行相同的听力测试后,进行了这项问卷调查。该问卷是依据Skierso[2]关于语言学习中的材料选择所可能要考虑的一些标准,做出一定修改的。调查要求学生对7项有关听力材料的评估因素做出回答。其中6项是关于“是与否”的回答,其调查结果如下:

对于以上6项因素的调查,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学生所听的听力材料,对于学生而言,究竟是否是有针对性的听力材料。从问卷调查数据对比可知,第1项和第5项的调查结果差别是很大的。这两项数据都反映出A组对于听力材料的满意度远高于B组。

问卷的第7项是“What kind of supplementation will be needed in class and out of classfor you?”,A组的回答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它们按百分比率排序,由高到低依次是:可以帮助提高全国英语等级考试通过率的听力训练,可以丰富词汇量和知识量的听力题以及有趣的帮助提高听力能力的听力训练。而B组的回答,这三方面的排列顺序却恰恰相反。由此可见,以考试为导向的英语学习,仍然是很大一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这也就不难理解即便老师们尽量活跃教学气氛,但听力课堂仍显沉闷,学生很容易就反映出淡漠的态度;而无论是A组还是B组学生都希望通过听力训练,能有新的单词输入,这一方面反映出学生对词汇的重视,另一方面又是个矛盾点。我们可从问卷的第2项所衍生出的问题“what is difficult for you to understand the materials’content?”的调查结果了解到:A组和B组都反映词汇是影响他们理解听力材料的主要因素。这说明在听力材料的选择中,词汇的难易适中,是要考虑的主要因素之一。既要让学生有新的词汇可以输入,又不影响学生对于听力材料的大体的理解。而B组反映出的问卷第5项的调查结果,大大出乎我们的预料。学生对于听力材料的更新,要求很高。我们认为,学生对于“新”的要求,更多是在于听力的内容要与时俱进,与社会发展有关,贴近生活。这也反映出学生的潜意识是很重视英语的实用性的。

二、影响学生自我评估结果的定性说明

基于以上的调查结果,我们认为无论从学生的听力训练成绩还是问卷的对比,A组与B组都存在一定的区别。A组的语言基础知识明显差于B组,B组对于英语听力学习的动力又高于A组。所以在实际的听力训练教学中,我们赞同听力材料的选择要考虑以下几点:材料的难度,信息的特征和任务参与者的特征等[3]。

1.听力材料的难度。话题熟悉度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如果材料的信息完整、清晰,组织结构得当,学生对其话题熟悉,就容易理解,否则语言结构再简单的材料也很难理解。

2.信息的特征。具体而言,指的是文体特征和信息的组织安排方式。英语的听力材料大致可分为记叙、描述和说明三种文体。相同的信息内容以不同的方式组织排列起来会使听力理解变易或者变难。例如,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起来的信息比打乱时间顺序组织起来的信息容易接受和理解。在描述文体的材料中,若信息是由近至远,或从上到下有次序地组织起来,就能增强人的想象和推测能力,并容易勾画出整个图像的全貌。而说明文体的听力材料,若论述的观点在前,然后进行演绎,并给出论据的听力材料就比先说明不同的观点、最后归纳出结论的材料更清晰,容易记忆。所以,如果听力材料的信息组织复杂,教师应事先介绍一下主要内容或给出一个能提供信息的题目,就能减少听力难度,帮助学生理解。

3.任务参与者的特征。众所周知,少数民族学生从小生活的语言环境与汉族学生迥异,语言习惯和思维特点有所不同。而听力理解的过程并非一种单纯的语言信息解码过程,而是一种解码与意义再构建过程的结合。听者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与语言知识同样重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人们的言谈往往受到社会的制约,语言的社会性决定了语言研究不可能局限于语言本身,而应该结合一定的文化背景。”因此,在对听力信息的分析与整合过程中,参与者特征的不同,影响到了参与者对听力材料的自我评估结果。

三、启示及意义

听力理解是一系列复杂心理过程的综合。它要求听者在短时间内自觉地对所听内容进行预测、筛选、整理并解读出其意义,是一种特殊的、综合性很强的技能。它受语言环境、文化习俗、心理素质和逻辑思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它是英语教学上的一个难点[4]。而我们的教学,无论是选择教学材料也好还是教学方法也好,目的都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为了使学生语言学习平衡发展。调查结果表明,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在听力材料的需求和理解上,有一定区别。虽然这些区别包含有学习动机、听力技能和语言基础等的不同,但这些区别主要是由于学生群体的文化背景不同和语言基础不同所导致的。所以我们认为,听力材料的选择和编写应当优先考虑文化背景知识和语言难度两个方面。

参考文献:

[1] Anderson,Anne & Tony Lynch. Listening[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

[2] Skierso,A. Textbook Selection and Evaluation[M].Boston:Heinle & Heinle,1998.

先进个人发言材料范文4

先了解下汇报材料的定义。一般来说,汇报材料是指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负责人在一些比较正规的场合向上级领导或机关进行工作汇报时所用的文稿。工作汇报的好坏,直接反映出汇报人的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关系到能否赢得上级领导或机关对有关工作的认可和支持。那么汇报材料到底怎样写?应注意和把握哪些问题?谈几点以下。

一、围绕主旨要求,做到有的放矢。

上级领导到所属单位调研或检查指导工作,一般会事前打招呼,会提出要听取某项工作或全面工作情况汇报,有时还会提出具体要求。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汇报材料“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明确了这一点,就能有的放矢,少走或不走弯路。

要围绕上级领导听汇报的意图、要求来写。上级领导听取下级工作汇报,总有一定的目的性,对于听什么情况、听多长时间、采取什么形式、在多大范围汇报等都有明确要求。因此,撰写汇报材料必须紧紧围绕上级领导听汇报的意图和要求来准备。

要围绕上级领导的关注点来写。如果上级领导或机关对听取工作汇报没有具体要求,是不是就无法准备汇报材料呢?当然不是。一个有效的做法,就是紧紧抓住上级领导的关注点来起草汇报材料。这就要求在起草汇报材料前,认真研究和了解听汇报的领导人以往和近期最关注什么、当前在抓什么、强调最多的是什么,进而把握其关注点,搞清“最想听什么”这个基本问题,并以此准备材料。

二、突出工作重点,切忌面面俱到。

突出工作重点,就是坚持重点论。重点论告诉我们,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个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起草汇报材料,也必须抓主要矛盾,突出工作重点。突不出重点,一则浪费领导时间,二则让领导在短时间内难以把握其核心所在。

那么,在起草汇报材料过程中,如何突出重点呢?首先要明确什么是重点。一般来说,凡是能反映事物本质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重要问题、主要任务、关键环节、工作做法、经验教训、办法措施等都是重点。

三、展现特色亮点,避免平淡乏味。

什么是特色?特色就是个性,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优势。亮点就是工作闪光点,就是突出的成绩。听汇报的领导总是喜欢听有内容、有特色、闪亮点的工作汇报,不喜欢听毫无特点、平淡乏味、“一般化”的汇报。

那么,怎样才能抓住特色亮点呢?一是要把最鲜亮、最感人的内容放到最前边,放到最显眼的位臵上,越是有特色、闪亮点的工作越要浓墨重彩,集中反映,使之成为整个材料的重头戏,而对于一般化的、共性的东西则要尽量少汇报,或一笔带过,点到为止。二是要把闪现亮点、最有特色的做法、制度、措施等说清说透,把最得意、最主要的工作成绩尽量展现出来,把最具个性、最鲜活的经验体会充分挖掘出来,给人以深刻的启迪。三是要把那些有话可说、有思想可挖、有经验可总结的内容,作为出彩的地方努力把它写实、写好、写到位。

四、认真提炼概括,写出思想深度。

起草汇报材料不但是一个搜集资料、积累资料的过程,而且是一个研究工作、总结经验、升华理论的过程。汇报材料的思想性,体现在材料、事例、情况和阐述的道理之中。汇报工作是要适当发议论的。“发议论”就是要通过对一系列材料的解释、分析、综合、提炼,更清晰、更系统、全面地说明情况,从而让上级领导了解事情的真相和来龙去脉,并从事实背后找出本质问题,上升到理论高度,得出规律性的结论。

那么,怎样在汇报材料中体现出思想性呢?主要应把握三点:一是要善于理性分析。二是要善于深入挖掘。三是要善于综合概括。

五、讲究结构层次,注意语言得体。

汇报材料一般包括工作开展情况、做法成效、经验启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今后打算等内容。在结构上首先脉络要十分清晰,其次是线条要单一,再次层次不要过多。

汇报材料主要是说给人听的,这就要求汇报语言要实在、简明,要客观、翔实,有血有肉,有鲜活的东西,不能老是干巴巴的,就几个观点、几根筋,该用事例、数字说话时就要用事例、数字说话,该量化的就要量化。需要虚化时也得“虚”,该归纳的就要归纳,该概括的就要概括。

六、首尾相应,请领导指出错误和纰漏。

提示一点:在整个汇报过程中需备录音设备,便于事后整理领导指示精神等。

读书明理,先知后行。尽性认命,自然而为。

如何写好汇报材料

汇报材料是下级向上级领导进行工作汇报时的文稿,它的好坏直接反映出汇报主体的领导能力和部门的工作水平。因此,写好汇报材料至关重要。

如何写好汇报棒料,主要有四点:

一、要有针对性

首先是要针对汇报的主题和目的开展材料收集。其次是要弄清楚上级领导最重视什么、最想听什么,围绕这个汇报才能激发领导兴趣。第三是要了解上级领导的思维特点和语言风格,让汇报思路与语言贴近领导。第四是要按汇报人的提纲要求和语言特点撰写材料,便于领导用适合其风格的语言把想说的舒畅地表达出来。

二、要语言简洁

首先是政策理论要运用到“点”上。工作汇报中不可避免地会提到一些指导思想和原则方针,但不能在汇报中把从马列主义到科学发展观和一系列政策一一罗列、纷沓而至,造成听者的听觉和视觉疲劳。运用政策理论时,要用到“点”上,要注意工作的条件、范围和性质,注意运用对解决特定问题和具体事项有指导意义的政策理论。其次是尽量少用或不用概词概数。涉及到具体事项和对象的性质、数量时,应尽量少用“部分”、“有的”、“一定范围”、“某种程度”、“另一角度”等概词,绝对不用“据说”、“有人反映”、“几分之几”等不确定性词语。第三是要言之有物。不能光有“领导重视”,而无加强领导的具体措施;只有“开拓创新”,而无新思路、新措施;仅有“深入细致”,而无“深”、“细”的具体展现;也不能尽是一些没有触及工作实质和具

体问题的空话、套话、虚话和领导言论。而且要多用短句,能短则短,语言要干脆有力,上口顺耳。切忌为了对仗工整,人为造词,生硬地加词少字。考试大收集整理

三、要写出高度

汇报材料是一个总结、提高、升华的过程,必须写出高度。要在工作、事例的阐述中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见解,脱离了具体工作的思想表达,容易造成对听众的说教氛围。具体来说,就是要突出工作亮点,挖掘个性东西,并分析透彻。要从具体工作入手,抓住本质,防止表面化的材料堆砌。要向上级提出有见解的建议,上级听汇报的目的,除了解下级工作开展情况外,同时也要为其改进自身工作、更好地指导下级工作汲取经验,因此汇报时要提出对本级和上级工作都要有指导意义的建议,才能让领导有所悟、有所得。

先进个人发言材料范文5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3--01

一、何为雕塑

雕塑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形式,种类繁多,是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的统称,采用特定的物质材料加工出出具有实体形象的艺术作品,它是一种独立的立体造型艺术。因制作方法主要是雕刻和塑造两大类,我们常说雕是减法塑是加法,因而按制作工艺区分,雕塑可以分为雕和塑两大类。细分则分为刻、镂、塑、凿、琢、铸等各种技艺和手法。如果按照体裁来区分,雕塑又可以分为纪念性雕塑、城市雕塑、宗教雕塑、景观雕塑和架上雕塑等。按样式区分,雕塑还可以分为头像类、胸像类、半身像类、全身像类、群像类等。

二、雕塑的艺术语言

认识和研究雕塑可以从各角度切入,如雕塑流派、雕塑家、雕塑史等。但是认识和研究雕塑的最基本特质,还得从雕塑艺术语言着手。“艺术语言是艺术家创造实物与表现客观对象的精神导师。一方面,它是构成感官视觉的独特内涵,另一方面,它又是表现艺术作品内在价值体现的桥梁。”了解并研究雕塑的艺术语言形式,有助于从本质上了解雕塑艺术的发展。那么雕塑的艺术语言有哪些方面呢?具体地说有以下四点:形体、空间、材质、加工改造方式。

(一)形体语言

形状(形态)与体积,是雕塑艺术最重要、最基本的语言。雕塑家作出具备一定的空间关系、体块关系、解剖关系、动势变化等,利用材料特性制作出或具象或抽象的各种形象,客观反映现实对象,传达作业内心独白。雕塑的形体语言有表情性、空间性、可触性特点。同时雕塑的形体语言也经历了写实――变形――抽象的发展历程。

1.表情性:雕塑的变现性具备其独有的艺术表情,其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会带个观赏者不尽相同的观展感受。不相同的雕塑作品,可以唤起人们的审美情感,加强作品表现力。例如意向的表现方式可以让人感到生动、趣味性,进而唤起其对事物的深思与联想。抽象的表现方式使人感到变化与无秩序,进而引发对艺术符号的深层思考。雕塑家利用人们对形体的共同感受来进行创作,以表达自己特有的思想感情。

2.空间性:形体占有的空间为“实空间”,包围形体的空间叫“虚空间”;因为有了虚实空间,形体才有意义。

3.可触性:雕塑能够让人感知存在,这是雕塑艺术独有的特性,故雕塑也被称为“触觉艺术”。雕塑不同于绘画,具备可触碰、多角度、三维纵深等特性,可以更好地与观众互动,提高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与多样性。

(二)空间语言

雕塑的空间语言是指雕塑自身的空间塑造关系,即雕塑作品所占的实空间和虚空间的密切关联。空间是雕塑极最为重要的表现方式,空间感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其中用相当于绘画当中的进深感。雕塑家在制作泥塑过程中,首先需要想到的是先有空间,再有其他。如果只注意事物的表象而忽略了空间感,或者减弱空间感的表现力,将很难领会雕塑尤其是景观雕塑的魅力。观赏者变换方位从不同角度观察雕塑,实空间与虚空间的相互交替,用具象思维或抽象符号观察其无限的空间变现,也定会乐在其中。

(三)材质语言

雕塑的材料语言极大丰富,是雕塑艺术的重要载体与表现手段。雕塑所用材料不分高贵低贱,因为雕塑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艺术与材料的合一,双方完美、高度的融合是制作优秀雕塑作品的前提条件。所谓没有材料就没有雕塑,材料对雕塑创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雕塑材料大体上可分为石材、木料、雕塑泥、玻璃钢等等。如木之松软、细密和温暖,使人联想到自然、生命;白大理石的坚硬、细腻、高贵,使人联想到品德的高洁,恰当地选择材料,认识和熟悉材料的性质,在加工过程中锻炼技巧和驾驭材料的本领,在作品中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材料的材质美,是每个雕塑家应具备的能力。

(四)加工改造方式语言

雕塑后期加工所呈现出的技术美,亦是雕塑具有独特魅力的重要因素。雕塑家对材料的特性需要做到心知肚明、了然于心,最后作品的诞生离不开艺术家对材料的极致追求,在加工过程也是艺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每种材料都有其特有的加工制作方法,同样的一种制作材料,采用不同的加工方法也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深入了解材料特性,运用合适便捷的加工工具,顺应材料特性进行加工处理,方能使雕塑作品达到思想、表现力与材料的完美统一。

先进个人发言材料范文6

本文作者:张天佐单位: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在水彩绘画艺术中,正是由于“水”这个媒介材料的介入,才会使水彩画面充满了水色轻灵、秀美朦胧的意境之美。水,成就了水彩艺术独特的艺术特质。无论是油性材料的油画还是水性材料的水彩和国画,这时材料媒介在画面上呈现的状态则有一个相同的共同点,那就是材料都是为画面的形象服务的,是塑造画面形体的辅助手段。然而当毕加索和勃拉克把将报纸、图片、木屑等现成材料引入绘画开始,画面中的材料就逐渐开始了另一种诉说的轨迹。随着绘画艺术的发展,材料在绘画中的地位已经开始发生了质的变化。在现当代绘画的语境下,大理石粉、沥青、土质材料、油彩、沙子、铁屑、铅皮、稻草、树枝等等更多的材料开始运用到画面,随着越来越多的材料混入到画面并被充分利用起来,材料开始逐渐作为一种独立的语言出现,寻求着自身本体的一种表达和述说方式。绘画者采用的创作方式也开始多样化,拼贴、综合材料、装置、影像等艺术形式变成了关注材料语言的艺术创作者的主要表现手段。材料开始转变为了画面的主体语言。正如刘骁纯所说:“在古典艺术中,比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中,颜料、水、胶、笔、墙壁乃至涂色、勾线的工具、材料、色、线、点、面、体、光、空间、结构又是塑造人和物的手段、人与物又是为组成故事服务的,故事又是为宗教教义服务的。媒介物质在这里是手段的手段,‘仆从’的‘仆从’。经过近现代艺术的一系列变革,‘主人’的‘主人’一层层退位,‘仆从’的‘仆从’一步步升格。媒介物质终于在当代艺术中从‘仆从’上升为‘主人’。”[1]“在材料的利用中,随着混入的材料越来越复杂和新材料越来越多地被起用,媒介物质一步步自主自立,从艺术语言的辅助手段上升为艺术语言本身,这里最重要的是生命与物质材料的对话,思想与材料物质的交流,这种对话和交流最终留下的是注入了生命和思想的物质痕迹”。

当物质材料广泛运用到绘画中所形成的语汇就变得极为广泛且多变,当物质材料完成了从为画面形体塑造服务到主体语言的角色转换时,其内涵便出现了多义性,从而完成了从物质到精神的超越。材料作为主体语言运用到画面,是利用材料本身所具备的物质和文化属性来实现的。任何的物质材料本身都具备两种特性。一是材料本身具备其作为物的“表情”,也就是物质本身的材质感,材料首先就是通过自身的材质“表情”作主体语言参与到画面的组构上的。二是材料同时也具备其作为存在而具备的文化积淀。材料在存在的过程中必然会融合历史为它所赋予的文化内涵。木头、土、乳蜡、油脂具备的是暖性特质;钢铁、水泥、玻璃具备的是冷性特征;斑驳的铁锈和枯黄的稻草代表的是破败,国画书法所用的材料载体宣纸在经历了千年的沉积,其本身就成了中国东方传统文化的具有代表性的材料之一……,这些都是材料本身所具有的一定的文化指向。材料正是依托其本身的“物”性和所承载的文化内质与绘画者赋予的精神相结合,才实现着物质材料与精神的穿越与渗透。在德国新表现主义画家基弗和他的老师博伊斯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深刻的感觉到材料语言所带来的这种材料与精神的完美融合。基弗作为二战后崛起的德国艺术家,他对战后所造成的破坏和伤害有着极为深刻的感触。干裂的泥土、残破的废墟、荒芜的大地充满着他那巨大的作品中。在材料运用上,他把钢铁、铅、沥青、油彩、油墨、沙土、丙烯、稻草、水泥等等材料综合运用的画面,材料在画面上反复堆砌,让观者在视觉上就能感觉到画面物质的重量感和可触摸感。在他的作品《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中,基弗用腐蚀过的铅皮制作成一部部敞开的巨大书籍陈列在两个高大的书架上,他通过把材料进行重新制作和组合,同时保留着材料的符号特性,通过物质材料在视觉上所产生的喻示来描述着德国的历史和磨难。博伊斯是基弗的老师,他用毛毡和油脂材料进行艺术创作,毛毡和油脂本身就具有暖性的特征,在作品《动物脂》中,博伊斯正是利用这种材料物性特征来完成他的艺术构想,实现着材料的艺术性话语转变。我国画家朱进在他的《时光》系列作品中,运用五色土、黄色土、褐色土质材料来进行艺术创作。由于土质材料本身就因为人和土的亲密关系而具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量,他正是利用土质材料这种物质属性和亲和力来实现着自己的艺术诉求,来拉近作品和观看者之间的距离。在画面上,土质材料所独具的物质表情和文化内质成了画面的主体语汇,画面的形象倒是变得不那么重要了,观看者面对画面所产生的内心触动几乎都来自于这些涂抹、堆彻、龟裂在画面上黄褐色土料。从众多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材料的介入已经为绘画者实现其独特的绘画语言打开了一扇更为宽阔的门,同时也提供了全新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段。材料语言在绘画中的这种语义转变是有着自身的表述特征的。首先,材料语言更强调实验性和偶然性。实验性和偶然性是材料作为主体语言运用到绘画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所有的材料运用都是一种实验性的探索,这种探索是在研究材料语言应用的无限可能性的基础上的。无论是绘画创作者还是观看接受者,对材料本身的特质和内涵最初的认知上都是停留在表层面的,尤其是作为艺术创作者,为了有效利用材料,传达自己的艺术主张,就要对不同物质材料进行反复的实验运用,探知材料在画面上所能形成的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语言和精神。材料应用的无限可能为艺术语言的形成提供了无限的空间,也使偶然性成为了画面的极为重要的特征之一,也正是这种实验性,使偶然性成为了材料绘画艺术的一种最为重要的品质。其实画面上的偶然性因素一直都是一切绘画艺术创作者最为珍惜和重视的。达芬奇说:“激发大脑的各种发明,是让人们观察断壁残桓,未息的余烬,以及斑石、云朵和土块,因为这些不规则的‘偶然性’形态中能使人产生奇妙的发现,使艺术家进入一种梦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想象力就开始在那些墨点和不规则的形状中施展魔术,而同时这些形态又反过来帮助他进入一种朦胧的虚幻状态,使艺术家的内在视觉得以投射到存在的事物上。”

在对各种材料的运用和实验中,画面会形成一种具有美感和抽象意味的偶然“迹象”,绘画者对这种偶然之象重新进行选择和组构,把那些具有视觉冲击力和美感的“象”保留下来,形成了新的视觉审美趣味。其次,强调观念性和精神性是材料语言语义转变的本质诉求。材料作为一种物质实体,其本身是不具备观念性和精神性的。是艺术创作者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对物质材料进行分析、运用和转化,并赋予其一定的思想和精神,从而使材料成为了创作者精神表达的载体。当“物质材料”被创作者当作传达精神与观念的载体在画面上直接呈现出来时候,物质材料所蕴涵的特定的文化暗示就传达出来,材料便具有了全新和独立的艺术价值,材料作为画面主体语言的地位便得以彰显和提升,在创作者的画面中,它们变成了充满象征性、精神性、观念性的抽象语言,成为艺术家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和精神的隐喻和暗示。材料语言在绘画艺术中的这种语义转变,使绘画艺术的边界有了更多的外延,使绘画艺术最终走向了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