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信息学论文范例6篇

化学信息学论文

化学信息学论文范文1

(一)已经培养出大批的适应信息社会需求的人才

信息化素质已经成了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了当下社会对所需人才的要求的基本素质。当下我国的很多高校都增加了与信息化相关的课程,并且在各个专业的学科教育过程中渗透了信息化教育的理念。目前的很多高校几乎都培养了一批传统专业与信息技术专业相结合的应用型复合人才,为教育信息化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二)信息化资源建设由数量到质量上渐变

早在之前,高等院校的信息化建设主要集中在资源的建设上,这些资源建设无非就是大量的购买各种数字化的软硬件资源。可是放眼当下,我们还是很乐观的。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从资源建设中转移到建设资源管理平台以及资源的应用平台上面,已经转移到建设数字图书馆以及大学数字博物馆上面,而且这些网络资源体系也在逐渐完善。除了上述之外,我国的有些高校还建设了网络学院,网络学院的开设方便了远程授课,方便了学生辅导答疑。这些都使得我国高等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卓有成效。

(三)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

当下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初具规模。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人们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也逐渐增高,相关部门的重视使得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投入资金数量逐年增多,从而很快地我们国家就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高等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各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已经从单机应用、基础软硬件建设发展到向数字化、一体化整合。高校校园网的覆盖范围以及出口带宽都在增加,高校运用教学的多媒体技术的种类与科目也在逐渐增多,此外对于多媒体的利用率与管理水平也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二、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探究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信息化技术是先进生产的典型代表,在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能够帮助高校教师在教育领域内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创新教学方式与方法,提高课堂效率与质量,促进学校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先进方法的引进,从而提升学生的信息化素质,培养有利于当今信息时代的应用型复合人才,为高等教育教学服务。为此笔者探究了几点提升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策略与途径。

(一)构建数字化学习中心软件平台

构建数字化学习中心软件平台,这个平台主要有教学质量工程支撑平台、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全球优秀公选课资源平台、精品课程申报以及建设平台、专业与课程建设平台、实验教学和实验管理平台、论文指导平台、课程实时录播系统、教学博客平台等。这个数字化学习中心软件平台的优势主要有:第一利用信息化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从而实现课程教学活动的智能化、信息化与网络化,在给学生提供海量学习资源的基础上,实现教学与平台建设的有机融合;其次利用平台建设的机会,让信息化手段监控教学实施各个环节。所谓的教学质量工程支撑平台是指在支持“质量工程”的基础上,革新高等教育教学的专业结构与专业认证、革新课程教材建设与资源共享程度,革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加强教师水平建设与教学管理制度多种需求,从而促进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与飞跃。利用先进的技术与高校内部的优秀资源优势,实现数字化教学资源高度共享,建立数据搜索引擎,服务教学科研管理等核心业务。另外在该平台上分享全球优秀的公开课视频,积极地将全球其他学校的优秀视屏引入到我国内高校的信息化教育平台上,还可以丰富我们高校的公选课资源。精品课程的申报是针对教师说的,利用这一平台可以激发教师上课以及致力于信息化教学的积极性。其余专业与课程建设平台诸如专业与课程建设平台、实验教学和实验管理平台、论文指导平台、课程实时录播系统、教学博客平台都其自身的优势,对服务于教学的高等教育信息化有着重要的推动与促进作用。

(二)构建校园移动学习终端服务平台体系

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推动了移动通信技术的成熟。现在每一个大学生基本上都拥有一部以上的手机设备,因此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还可以利用手机为教学服务,其教学的普及程度根据学生拥有手机的数量我们就应该可以看到。尤其是在3G业务的商用之后,移动网、互联网以及电话网三者之间已经实现同步,这种融合的优势如果应用在高等教育上,其效果与影响力将大的惊人。所以笔者在此呼吁高校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构建校园移动学习终端服务平台体系,这样的话将会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在校园内获取数字化学习资源,丰富学生获取教学资源的方式与手段,实现高等教育教学的信息化,无形中形成一种信息化的学习氛围,提高高等教育教学的质量。

(三)四步推进措施

此外高校还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总结过去信息化发展中的不足,不断发展创新。对于未来的为教学服务的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可以分为以下四步推进。首先,成立信息化项目的推进办公室,便于加强统筹与指导,统一规划高校信息化建设;其次,加强对于建设,建立一支专业技术过硬的专门人才队伍,主要负责推广和培训服务,推动教育信息化开展;第三,将网络教学的应用更改为学校的教改项目中,并且为其提供专业的项目支持也可以有选择的支持,在这些支持的项目中,选择一部上乘之作作为网络信息教学的优秀案例,加以推广与宣传,从而带动更多的人关注网络教学;第四,可以在学校内部设立教育信息化的宣传栏,让更多的师生关注此类建设,扩大高等教育教学信息化的力度。比如学校可以设专栏,还可以在校园网上设置教育信息化网页,打开学生的视野。

化学信息学论文范文2

1.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药事管理学》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为主体,由众多的药品管理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药品标准,地方性法规、规章以及国际药品条约组成的多层次、多门类、有内在联系的法律法规体系。《药事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具有时效性、政策性强、内容更新快等特点,同时由于该课程教学模式主要以传统课堂讲授为主,导致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2.教学模式设计以传统的教学模式设计为主,信息化手段利用率低。目前我校《药事管理学》课程的教学设计还是以传统的教学设计为主,理论内容合班授课,以教师讲解为主;教师教学设计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考虑不够,导致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教学内容没有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传达;同时我校跟其他一些药学类高等学校在《药事管理学》教学一样采用较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重理论教学和轻实践教学的问题,导致学生普遍缺少应有的药事管理学的实践经验,难于适应药学事业整体发展的需求。

3.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有待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实质是教师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运用信息技术将知识转化成学生有效获得的一种知能结构体,其目的在于技术促进型学习,教学设计能力、实施能力与评价能力是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三大核心。目前我校《药事管理学》课程组教师虽然PPT制作、基本办公软件及从网络上搜索课程教学资源等操作都比较熟练,但网页制作、音频视频编辑和图像处理等技能不是很娴熟,也不能灵活地将信息化资源和技术运用于学生课堂或课后学习,教学设计能力和实施能力均有限。

二、《药事管理学》信息化教学探索

针对目前我校《药事管理学》课程信息化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下措施,从而使我校《药事管理学》课程信息化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提高《药事管理学》的教学质量。

1.课程组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随着信息化水平的快速提升,教师信息化能力已成为影响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因素。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这不仅需要教师本人的努力,还需要院校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教师自身信念是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最根本内驱动力,而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均也是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不可或缺的环节。因此课程组首先让教师了解培养与提高教师信息化能力的重要性,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端正态度;其次课程组鼓励老师们积极参加学院学校举行的相关现场培训或网络远程培训,或学习一些相关的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等课程,或请教专业计算机教师、反思总结信息化教学实践等途径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2《.药事管理学》信息化教学资源库的构建。信息化教学资源库的构建是实施《药事管理学》信息化教学的基础,是课程建设中的重点。教学资源库分为教师和学生两大模块。教师模块提供教师在备课和制作课件时所需要的资源。学生模块提供关于学生在课堂学习和课后自学和复习以及进行知识扩展方面的学习资源包括教材、多媒体课件、教学单元知识点以及与课程有关的材料。课程组进行如下探索。(1)各类资源查找收集整理。我们发动课程组老师和课外兴趣小组学生查阅教育网站、报刊杂志、电子图书及相关网站广泛收集各类相关资料包括教案、课件、案例,国内外学术会议信息,与药事相关的新政策、新法规和新规章等,各类音频视频资料、优秀博硕士论文和可供学生自练与自测的包含丰富的、体现不同层次水平的习题以及各大高校药事管理学考研考博试题等。然后将收集的各类资料分门别类整理成课件库、习题库、案例库和参考资料库。(2)教学课件的制备。根据课程和当代大学生特点,课程组主要采用以下方法来制作智能化、交互性强的《药事管理学》教学课件:①对有些难讲解部分,或新增的一些法条等如《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中增加了对药品生产管理的规定。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增加了基本药物的电子监管规定。课程组同仁把专业知识的新发展态势融进课堂教学内容,独辟蹊径,制作有价值教学课件。②借鉴国家精品课程,把精品课程中课件的优秀部分和自己设计的部分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更适合自己教学的课件。③使用“拿来主义”,使用别人的优秀、适合自己教学的课件。(3)《药事管理学》课程网站建立。在专业网络教师指导下,将我们收集到各类文献资料包括教材、教案、课件,国际、部级学术会议信息,国家颁布的相关文件,各种与药事管理学相关的中外文电子期刊名称等挂在学校的网络上,学生可以用自己的学号随时进入《药事管理学》网站,获取他们需要的资料,进行课后巩固或深入学习。

三、《药事管理学》信息化教学模式探索

我们现还处在信息化教学的尝试和初级阶段,还存在信息平台资源不完备、高信息技术素质的师资队伍欠缺等不足,因此本课程组成员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对药事管理学信息化理论教学的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主要是采用了以下几种模式。

1.网络信息技术与传统讲授型教学相结合模式。我们根据《药事管理学》课程知识点的特点,对本课程的总论、药事组织、药学技术人员管理、药品生产、经营管理等章节采用这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框架与传统讲授模式的框架大体相同,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讲授知识和一些如“违法药品广告”、“假劣药”和GMP中的厂房、环境、设施设备等收集的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视频内容有效整合,充分刺激视觉和听觉等感官,提高教学效果。

2“.以案例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药事管理学》课程的大多数章节采用“以案例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学。课题组采用案例教学法教学时分两大模块进行:一块是以老师为主,另一块是以学生为主。以老师为主的案例教学模块具体操作是:根据每一章节内容,从构建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库的案例库筛选较新的、内容相关的1~2个案例作为该章的导入材料并以案例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理论知识讲解例如,笔者曾以“葛根素注射液”和“鱼腥草素注射液”为例,讲授药品不良反应与不良事件的区别以及出现问题时应受的处罚,便于学生对该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从构建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库的案例库筛选一部分案例用于专门开设案例分析课的素材,老师先介绍案例,设置若干问题,然后学生讨论,最后老师查漏补缺。以学生为主的案例教学模块,教师先讲授相关药事法律法规知识后,将全班分多个小组,每组3~4人,每组的讲授的知识点不一样。每小组学生课余协同根据要巩固运用的知识点查阅、筛选案例、引用相关法律法规及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处理,并制成PPT,课堂上每组选派一个学生代表讲解,最后老师归纳总结。

四、结语

化学信息学论文范文3

利用多媒体的声音、动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带着兴趣参与学习活动时,总是力求探索它、认识它;伴随着积极的情绪,兴趣是一切创造发明活动最直接的动力,为积极主动学好化学打下一个稳固的基础。多媒体课件的有效展示,使许多复杂的化学反应由抽象变具体,由静态变动态,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有着极高的价值,从而促使学生更好、更快把握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制作化学课件时,对重点语句进行字体变色,设置大一点儿的字号,醒目,大大增强表现力,用一幅幅富有生气、富有规律的图案形象资料,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利用多媒体节省教师板书时间,增强课堂教学的信息量,配置背景音乐,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利用丰富的网上资源,将与教学有关的知识运用图像在课堂上展示出来,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生触景生情,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积极性。如在讲“元素周期表”时,让学生上网查找门捷列夫是根据何种规律发现的,还有其他相关的科学家关于元素周期表的一些故事,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交流。小组之间相互补充,教师适时地运用多媒体手段呈现相关的形象资料,补充一下相关的知识内容。在动画、音频效果的影响下,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兴趣盎然,加深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在热烈的学习氛围中掌握元素同期表的一些规律。给学生以一种收获感,增强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开拓了视野。再如,在学习晶体结构时,引导学生登录相应的专业网站自主学习。多媒体相关资料通过图片、动画等形式呈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动形象的展示使学生对晶体的外型和为什么有各种不同的构型产生深刻的印象,所以很多学生由此牢固地掌握了有关晶体的更多的知识。运用多媒体丰富教学内容,增加知识的容量,为积极主动学好化学打下一个稳固的基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切实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2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有效解决教学重难点问题

多媒体技术信息存贮量大,具有生动直观的特点,有很强的图形处理能力,那生动的画面、优美的音乐、恰到好处的色彩运用,可以变静态为动态,化枯燥为生动,确实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更难忘的印象,可以创设接近学生实际的情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使学生如临其境。网络能跨越时空来共享教学资源,从而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使教师和学生随时随地获取各种化学知识,省时省力,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极大地增强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表现力。多媒体教学集多媒体和网络教学于一体,可以实现对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对瞬息万变的事物作定格分析。化学学科所反映的多是客观事物的微观世界,课堂上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势进行演示,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事物的化学变化过程,可以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重复播放实验过程,避免课堂上的演示实验稍纵即逝的缺点,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观察,调节图像的大小、快慢,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效果非常显著,激发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学生准确地观察到实验现象,也更有利于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能顺利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在讲述二氧化碳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先运用多媒体播放一段二氧化碳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对二氧化碳有了新的认识,促使他们想知道二氧化碳是如何制取的,有自己想试一试的冲动,也急于想知道二氧化碳还有哪些性质。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给新授知识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引起学生注意,联系生活经验,比较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形象化,化复杂多变为简洁明了,化抽象为直观。运用电脑多媒体技术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从而帮助学生攻克难点,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视野,顺利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提高化学课的教学效率。

3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扩大教学容量,高效完成教学任务

化学信息学论文范文4

关键字微格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微格教学系统;教育信息化

1引言

“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又常被译为“微型教学”、“微观教学”、“小型教学”,微格教学产生于美国,它是美国斯坦福大学把现代视听设备应用于教学,对师范生“角色扮演”课程进行改造而形成的。1963年微格教学的训练方法被人们肯定并成为一门课程,被列入师范院校的教学计划中[1]。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微格教学成为我国高师院校教师教育中教学技能培训的主要形式之一。微格教学理论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教师技能培训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微格教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

2教育信息化的背景

《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目前,我国以现有师范院校为主体的教师教育机构,存在着信息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薄弱,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尚未普及,在教师教育中还不能广泛应用现代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手段等方面的问题,难以适应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需要。教师教育必须加快信息化进程,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为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改变。具有更强大教学功能的教育媒体进入课堂,教学环境从单一趋向复杂,以计算机网络、数字媒体为代表的现代化教学环境得到广泛的建立和使用,语言实验室、多功能教室、虚拟实验室等适应于不同教学需要的教学环境正在改变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教师不再只是信息源和知识拥有者、传播者,而是更多地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管理者、辅导者和学生的伙伴,教学的设计者,学习环境的创设者,信息资源的查询者,知识的追求者和学习者等。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是多种多样的,诸如探究学习模式、协作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模式、远程学习模式、个别辅导模式等[2]。

教学环境的复杂化、教师角色的多元化以及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对教师教学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必然导致微格教学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微格教学,要基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全面整合的要求来确定微格教学的目标、内容、对象,设计教学策略与选择教学媒体。在微格教学的技能训练中,重点要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教学能力。

3教育信息化中的微格教学

3.1教学环境的数字化

微格教学环境变化的核心是微格教学系统的数字化。将微格教学教室与多媒体教学设备相结合,配备视频采集仪、数字化大屏幕投影机以及多媒体计算机等,建构集计算机、网络、多媒体、音视频、存储、传输等多种技术于一体的数字化微格系统,为现代教学技能的训练创造物质条件。

与传统的微格教学系统相比,具有以下特点:①软件控制。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改变传统的机电控制的方式,采用软件管理,既增强了控制的精确性,同时简化了指导教师或专业人员的操作程序,体现了易学易用的特点;②数字传输。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采用数字传输的模式,改善了信息的传送质量;③资源共享。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将文件纳入网络文件服务器中,改善了传统微格教学系统主要在控制室和观摩室使用文件的局限性,使校园网中的特定用户随时可以调用文件,从而实现了资源共享。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的主要功能有呼叫可视对讲功能、远程遥控功能、多播功能、评课功能、示范功能、系统多媒体监控及扫描功能、远程传送功能等[3]。可具有以下用途[4]:

(1)优秀教师的重要课程实况录像,以利于其它教师观摩、学习;外聘特级教师的示范课。

(2)组织教学管理人员在主控室对青年教师进行听课,记录缺点、问题进行课后的对比、提高;专业教研组的实验课和教研组针对该课的讨论、修改。

(3)学院重点课程的资料留存;学院重大活动如外请专家、学者讲课,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4)和闭路电视系统结合把微格教室的活动和课程向全院实况转播。

(5)学院送审的优秀公开课的节目录制;精品课程视频的制作;学院留存档案和兄弟院校之间的资料交流。

3.2微格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基于现代教育理念,使学生掌握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多元化的教学技能目标体系。基于现代教育理念,就是要强调师范生在技能训练中,要注意学习如何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实施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的教学;学习如何适应现代教育要求去“导学”,而非“灌输”。多元化的教学技能目标体系,既包括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技能培训,也包括以导学为主的教学技能训练;既包括信息加工型教学模式的尝试,也包括社会型教学模式的体验;既包括教学问题情境的设计,也包括课堂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5]。

通过这样的多元化目标,帮助师范生掌握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发生问题的处理方法;有关人际交流的主要沟通因素分析;训练在课堂上如何与学生交流的方法,促进反馈评价。

3.3微格教学培训技能的重点

(1)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能力。数字化环境下,注重课堂日常教学的信息化,要求教师能根据教学、学习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将数字化学习资源、数字化学习手段方法、数字化学习环境融合到课程教学系统中的诸要素中,开发设计数字化学习课程,掌握、运用数字化学习方法,构建数字化学习模式,构建“学教并重”或“主导——主体”型教学结构。

(2)构建数字化视频案例库。案例库中包括专家教师、一般教师等的不同教学案例,案例中包含“精选案例”、“名师授课”、“典型范例”、“实况录像”等,每个案例附有背景介绍、分析说明、教师解说和评论、专家点评、适用对象、参考资料等。学生可以看到每项教学技能的教师的课堂教学的视频示范片段,包括优秀教学范例、基本技能的示范及综合技能的示范、问题示范等,来增强对教学技能的感性认识,提供学习的样板(包括正例和反例),便于学生对教学技能的感知、理解和分析[6]。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实施能力。能实施教学设计方案,能运用有关信息技术工具和资源营造有利于学习和学生信息能力和创新精神发展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如基于资源的学习环境、基于实际问题解决的学习环境、基于任务的学习环境);能在不同教学模式和不同教学环节中熟练运用有关的信息技术工具和资源。

(4)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中的教学评价能力。数字化环境下的教学评价采用多元化评价理论,对学生的评价是包括过程性评价的综合评价。教师要能在教学设计中、教学前的准备阶段、具体教学过程中和教学活动结束后等不同环节,将教学评价与教学的全过程有机整合在一起,发挥评价对教学和学习的促进作用(5)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中辩证的价值观和德育教育。能结合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的影响;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引导学生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能利用技术资源使全体学生都能公平受益。

(6)教学媒体的选择、使用和整合技能。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媒体。在教学媒体的选择上,要遵循施兰姆公式,即教学媒体选择几率(频度、次数)与教学功效成正比,与成本成反比。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来选择合适的媒体。教师不但要会选择媒体和使用媒体,还要能够在微格教学活动中适时地、合理地优化组合不同的媒体,将媒体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中,真正发挥媒体的作用,同时要使教学媒体和教师的口头讲述、板书、演示、学生的练习有机结合,实现教育的最优化。

3.4微格教学训练模式多样化[7]

基于方法导向的多元技能训练: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应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方法上倡导以学为主的方式,更加提倡师生相互作用和个别化的教学方法体系,如活动教学、发现教学、情境教学、问题教学、探究教学等等。教师技能方面强调教师“导学”的能力、设置问题情境的能力、认知工具选择的能力、组织有效活动的能力、设计探究学习任务的能力和良好的信息沟通能力等等。在微格训练的课堂上,除基本教学技能训练外,受训者们还应采用更加建构化的方法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如学习怎样强调学生间的合作与互助、怎样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激励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以何种方式鼓励学生交流和采取有效人际沟通、怎样发挥学生专家的作用、对活动和教学情境如何设计等等。

基于角色扮演的多元技能训练:由受训者分别进行“师”和“生”的角色扮演是微格训练中的常规做法。它的优点是使得复杂的课堂教学变得清晰、易于控制。但在实际教学中,任何一项教学技能都不可能单独存在,多项教学技能的运用需要一个整合过程。实际上,在训练中,让每一位受训者都完成多项教学技能从分解到整合的全部训练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可以采用教师角色扮演协作的方法,以训练小组的形式合作完成多项教学技能训练,并通过内容使之初步整合起来。在协作小组中,教学任务由小组成员共同分担,分工明确,任务量适中,根据任务决定每人训练的技能项目。由此既完成了一定量的个体训练,又针对某一完整教学内容完成了各项技能的综合训练,使课堂教学效果得以具体描述及评价,同时又不割裂训练的系统性和综合性。

基于合作学习的学导式训练:学导式训练,即在教师指导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导生”的作用。也就是说,学生训练小组的成员可以是多元化的,可以包括本科生、专科生,也可以包括研究生、进修教师,还可以包括其它不同专业的学生。使成员间信息的交流更加多元化,信息流量更大。这种学导式的合作学习利于发展受训者个体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间的沟通能力和对个体间差异的包容能力,同时使受训者在合作学习中体会到合作学习的魅力,了解组织合作学习的技巧,而且不同学科间学生的合作可以使教学训练更具变化和趣味性,可以使受训者尝试如何协作组织设计多学科知识内容的以社会为中心的教学,而不是只局限于传统的学科中心课堂教学组织中。

基于教学设计的说课训练:“说课”是指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对某一节课,按某种具体要求,向同行或专家进行全面讲解的一种备课方式。说课要求教师不仅能组织教学,而且能明确每一个教学环节组织的理论依据是什么。不是作简单的“应然”分析,而是客观、完整、基于理论支持的“实然”分析。通过说课能最大限度地展现出教师备课中的思维过程,对教学内容基本要求的理解程度,对现代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掌握情况,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估价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等方面的情况。因此,对于师范生而言,说课训练也是不可缺少。由受训者对课的内容进行分析,包括该部分内容在整体教学中的地位、要实现的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难点、处理思路、可选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选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这样做的教学理论根据等等。说课时间同样可以控制在3~5分钟内,讨论分析,作为进一步改进的依据。

4结束语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微格教学将继续成为培养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教学技能的一种有效方法,微格教学系统将呈现数字化发展趋势。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能够传播最新教育观念与教育信息,创造重视教育技术现代化的校园环境,是以校为本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和通过网络在校内和校际间进行教师合作专业发展途径的重要技术支撑;为教师对教学理念和教学过程的分析和反思提供的素材准确度高、真实性强、信息量大,并可重复反馈,便于自我分析评价和集体讨论评价;并且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克服了传统教师专业化发展手段的缺陷,有效地把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过程作为真实的研究对象,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加速了教育的信息化[4]。

参考文献

[1]蒋文彬.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构建方案[J].高校理科研究,2007年,第6期:88

[2]陈婷.信息技术环境下微格教学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07年,第6期:93-94

[3]李宗颖,江玲.智能微格教学系统的构建[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6年,第2期第20卷:12

[4]田国生.运用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J].教育信息化,2006年,4月:60

[5]刘鹂,安玉洁.微格教学的多元化架构[J].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第493期:56

化学信息学论文范文5

(一)课程的性质。

高职《会计信息化》课程,是经济类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是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属于必修课。本课程是一门融计算机信息技术与会计方法、会计理论、会计操作为一体的交叉型课程,本课程系统完整地介绍如何运用财务软件及计算机应用系统,将企业经济业务通过会计软件进行会计的记录、计量、计算、报告等一系列工作过程,生成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信息、会计报告的现代会计信息技术方法,旨在培养高职学生高素质、高技能的会计信息化岗位工作能力。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既要理解会计信息化的基本原理与基本理论,又要熟练掌握会计信息化工作岗位的基本专业技能。

(二)课程设计理念。

一是紧盯企事业单位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职业需求开发课程,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开展广泛的专业调研,不断增强课程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二是课程开发路径紧紧围绕“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紧密地与会计软件应用企业和会计软件开发企业合作,贴近社会实际需要。通过校企合作,解决好“学什么”的问题;通过工学结合,解决好“如何学”的问题。三是将课程的学习和会计从业资格认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也获得了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四是教学活动的组织。按照基于会计信息化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理念,进行课程整体设计和教学活动设计。教学行动以会计信息化工作过程为主线,采取任务驱动式或者是任务引领型教学模式,以真实业务的案例为载体,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乐学促勤学,以勤学强能力,做中学,看听学,教中学,学中悟。融“教、学、做”为一体。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

(一)能力目标。

以会计信息化实践操作的各个模块为内容,熟练掌握各个环节的知识点,如记账凭证录入、总账期末的会计处理、报表、工资、固定资产的核算及供应链管理等。能熟练、正确地进行操作,提高会计电算化实务处理的专业技能。在操作能力方面: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会计软件的操作方法和技巧,能够用会计软件的功能模块正确地处理各种会计业务,完成各项会计工作。在维护能力方面:要求学生了解会计软件内部的工作原理和数据处理流程,能够及时地解决和排除会计软件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故障。在管理能力方面:要求学生能够胜任单位会计信息系统管理员的角色,具体负责单位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建立、运行和管理等工作。

(二)知识目标。

(1)了解会计信息化的基本内容、基本定义、基本原理;明确企业会计信息化组织制度、组织过程以及相关内容;(2)了解会计信息系统的编程及开发过程;(3)掌握财务会计软件各个模块的结构联系及操作过程,能够熟练应用;(4)掌握财务软件的综合业务处理。

(三)德育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讲授,巩固前面所学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的同时,进一步掌握会计信息化的开发原理及业务处理过程,培养学生对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兴趣,完善会计工作的严谨性与规范性,树立爱岗敬业精神。

(四)职业技能证书考核要求。

包括:会计电算化合格证书、会计从业资格、初级会计从业资格、中级会计从业资格。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

(一)教学方法。

1.项目教学法。以企业真实的业务资料为一个项目,使学生置身于企业之中,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各项任务,或者与别人合作完成建账初始、基础设置、财务处理、会计报表、购销存管理等一系列具体的会计工作,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案例教学法。以一个企业真实的会计资料为案例,仿真企业会计岗位的设置,让学生犹如置身于某个企业的财务部门工作岗位,独立完成账套初始、基础设置、账务处理、报表管理、购销存管理等具体工作任务,有效地缩小了学生在学校实践学习与在企业实际工作的差距,使学生毕业后直接能在企业上岗,做到学校教学与企业实际岗位工作相适应。3.角色扮演法。根据会计工作性质的要求,通过让学生在学习中扮演不同的会计岗位角色,体验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及财务软件各模块的操作方法。例如教学中让学生扮演企业财务部门的审核会计、出纳会计、系统管理员、主管会计、成本会计等不同的角色,让学生掌握各岗位实际操作运用及各分工和衔接的工作。学生通过角色变换的体验,激发了学生对会计专业的学习兴趣,并加深了对会计信息化岗位的理解,增强了自身专业技能。4.小组讨论法。制定《会计信息化》课程的实施和管理提纲、计划,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能够使学生具有团队合作、团结奋进精神,并能做到集思广益,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沟通协调的能力。

(二)教学建议。

针对已经确定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我们采取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在课堂上,通过详细讲授、总结、提问和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对于理论上的重点难点问题,我们还作为课外作业来布置并及时批阅;对于上机操作方面的重点难点问题,我们除了加强课内上机练习以外,还重视课外上机练习操作;将重点和难点问题作为期中、期末考试的主要内容,以便学生能够把握本课程的核心教学内容。

四、教学评价

期末考核评价及方式:本课程是会计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被确定为考试课,满分为100分。成绩在85分以上为优秀、在75-85分之间为良好、在60-75分之间为及格、在60分以下为不及格。采用笔试和机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各部分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按3∶7的比例加权平均后汇总而成。平时成绩:是由形成性考核,即过程考核和课外作业组成。期末成绩:采用无纸化上机考试,统一命题,分A、B两套试题,从拟定、校对、试做、审批等环节来严把试题质量。考前由系部从中任取一套来统一考试。最后由任课教师统一流水阅卷,并以班为单位,进行试卷分析。

五、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化学信息学论文范文6

1.革新继续教育理念

现代信息技术加快了信息传播速度,改变了信息交换方式,突破了时间、地域等方面的条件限制,让学习变得更加便捷,教学方式更加灵活。信息化对高校继续教育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新的技术和手段的运用上,更重要的是给继续教育的整体发展引入了崭新的指导理念。继续教育信息化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创新了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方法,是一种新形势下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变革。信息技术理念下的继续教育,可以课程为单位开展教学活动,不同年级、专业的学员只要课程名称、规格及要求相同就可创建人数不等的教学班级,并可在自愿原则下根据地域、行业和兴趣等共同特征成立一定的成人网络学习共同体。师资、课程、图书和实验室等各类教育资源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下利用率大大提升,高校继续教育的内涵外延皆有了丰富和拓展。

2.提高继续教育质量

高校继续教育信息化不是简单地将课堂移植到网络,它不仅学习和吸收了传统课堂教学的优点,而且成功地利用技术优势弥补了传统教育中存在的不足。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创建出形象直观、效果逼真的模拟仿真教学情境,锻炼和增强了学员的感觉、思维能力和自我效能感,学习效率得到提高。通过网络途径增加和补充了教学中的课前预习、课后训练和监督检查等重要环节,使得高校继续教育教学过程更加完整。资源数字化给高校继续教育提供了远距离、碎片化、可重复的学习过程,符合继续教育对象分布广泛、层次众多、时间零散的群体特点,解决了工学矛盾难题,促进了学员的有效学习。同时,其他形式教育的信息化也给国家、社会和学习者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数字化继续教育资源。因此,高校继续教育信息化将对高校继续教育质量的提高有着全方位的促进作用。

3.促进教育总体公平

根据《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比例虽然较高但也意味着相当一部分适龄人群由于经济因素、生活压力和教育资源等条件限制无法实现大学梦,不能接受高等教育。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特别指出,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信息化超越了时空的限制,使原先稀缺性的资源可以得到重新、合理配置,把大量、丰富、优质的高校继续教育教学资源送到穷苦偏远又有迫切学习需求的山村、乡镇和市县,为全体公民提供了平等的受教育或学习的机会。可以说,信息化给高校继续教育开拓了面向大众开放的、平等的学习条件和空间,缓解了教育规模和培养能力严重不足的紧张局面,促进了教育总体公平。

二、高校继续教育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思路

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基础和核心是现代信息技术,它的基本特征是“处理数字化、传输网络化、检索快速化、呈现多媒体化、组织超链化以及共享化和互动化”。自实行现代远程教育试点以来,特别是随着国家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战略规划的出台,网络课程建设发展迅速,高校继续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通过积累逐步确立和形成了科学的建设理念和法则。

1.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的理念

(1)坚持人本理念。

在保证教学资源多样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从学习者角度出发,针对教学对象的认识特点来设计与制作教学资源,激发学习者的主动探究意识,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学习需求。除符合一般的逻辑结构外,还应从学习者的认知特点出发设置健康、和谐的学习情境,使学员在学习时不感觉到孤立无援,始终觉得周围人在关注着自己,教师对自己的学习动态也非常了解,遇到疑难问题可以随时与同伴讨论或请教教师。过程性记录与评价工具可以完整记录、分析学员的行为活动,经过科学的反馈机制让学员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与效果,促使其更高效地获取所需的学习资源。在此基础上,教师也可以了解和掌握每一位继续教育学员的学习情况,根据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规范学习行为。

(2)精心设计资源。

继续教育学员绝大多数拥有一定实践经验,比较看重学习内容对自己是否有用或可用,对资源内容的针对性要求很高。在保证科学性,兼具趣味性的同时,高校继续教育应提供更简洁、更实用、更生动和更容易获取的教学资源,努力解决继续教育学员在现实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避免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要按照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教育技术学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原理组织继续教育数字化资源,体现一定的专业性、教学性和易用性,保证建设的整体质量。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精心设计,从学习者出发,建立检索、线索、帮助浏览、智能推荐和演示导航等一系列导航策略,让学员可以迅速到达目的地页面。要凝练、编排相关知识点,采用超文本技术进行关键词链接,突出内容重点,映射学习难点。既要做好资源的设计开发,更要时刻跟踪本专业理论发展前沿,重视资源的应用和更新,有效提高数字化继续教育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和生命周期。

(3)统一规范标准。

随着现代远程教育的规模化发展,2004年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简称CELTSC)制定公布了中国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体系结构,但由于未能广泛吸收相关企业和行业部门参与,与国内市场和实际情况结合不够紧密,这套标准一直未能得到有效的推广与应用。从我国目前68所承担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的高校情况来看,各自为阵,所开发的继续教育资源是千姿百态,开发手段上有教师课程组式,也有模板制作式,莫衷一是。分散的、低水平的重复资源建设,不仅增加了高校和软件企业的开发成本,而且使得各家、各类数字化教育资源难以做到互联互通。随着信息技术在继续教育教学中应用的日益深入,高校应建立一套数字化的编码、传输和播放学习设计格式和模型,为高校之间各类资源的快速传递和顺利交换解除技术上的壁垒。

2.信息化教学资源共享的法则

(1)树立开放意识。

受本位主义和狭隘的品牌观念的影响,在资源建设过程中,国内许多高校都迷恋于自成系统,追求大而全的资源体系。这种情况下,资源建设和共享严重受限,既丢失了高校自身办学特色,又束缚了行业整体发展。2002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论坛上倡议的公开教育资源(OpenEducationalResources,简称OER)运动,不仅影响了普通高等教育,更对高校继续教育资源共享应用和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启示。开放是资源共享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教育教学发展的动力和突破口。英国开放大学成功的办学实践说明,开放、共享教育资源,不仅没有让开放大学自断生路,反而是另辟蹊径,让其开拓了另外一片广阔的发展空间。开放性是信息化的典型特征,高校继续教育办学者,包括教师、管理和技术服务人员,都应该树立起积极的开放意识,携手合作,互通有无,在新的起点上共同建设数字化继续教育资源,将劣势转化为后发优势,逐渐形成资源特色。

(2)加强合作共享。

“合作是资源共享最主要的特征”,它既有利于资源进化,也可以促进新资源的再生。世界范围内,任何一所名牌高校都无法保证自己开办的每个专业、每门课程以及安排的每个主讲教师都非常优秀。共享不但不会削弱高校的竞争力,而且有利于高校自身教学水平、教育质量的提高,社会影响力也会随之增强。根据学科、专业和自身需要,高校继续教育资源建设可以采取灵活的合作方式进行共享:一是政府主导式。由政府权威部门牵头,高校在统一的资源转换平台下按一定标准、步骤和分工参与相应的数字化教育资源项目建设,如教育部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二是联盟共建式。根据资金、资源和技术条件等各方面因素,高校与高校之间通过强强联合或优势互补的方式,经过平等协商共同进行资源建设开发,如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开放联盟。三是社会合作式。高校与软件公司、教育培训机构或公益性组织联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进行教育资源开发和运作,如华南师范大学与凤凰卫视集团联手推出的免费“凤凰微课”。

(3)注重保护产权。

数字化资源作为信息时代背景下一种特殊的知识集合体,具有对象广、易传播、影响力强的特点。尊重劳动价值,保护合法权益,不仅能够提高资源开发者创造知识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在全社会营造健康的学术氛围。创立于2001年的知识共享协议(CreativeCommons,简称CC协议),通过不同形式、多种条款组合的授权方式授予用户不同使用许可权限,避免了传统版权仅“保留所有权利”和“不保留任何权利”这两个极端选项的尴尬,较好地解决了版权争议。CC协议赋予知识创造者自由选择权利,同时又最大限度地鼓励知识传播,在知识产权与资源共享中找到了较好的平衡点。除艺术作品和科学数据外,国内许多数字化资源建设项目也逐渐采用了CC协议,如国家精品开放课程项目、超星公开课、新浪公开课和网易公开课等。高校继续教育资源建设应积极引入CC协议,支持和鼓励更多的优秀教师投入时间和精力来开发质量上乘的继续教育资源。

三、高校继续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对策

随着资源建设宗旨从“量”到“质”的转变,高校继续教育要积极总结教育信息化的成功经验,从满足学习者需要出发,以应用性和实用性为导向,进一步加强资源设计、开发与日常维护,努力创办有继续教育特色的现代质量提升工程。

1.立足高校实际,做好资源发展规划

高校继续教育资源建设涉及面广,系统性强,是教育信息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校要综合研究和分析自身的学科、师资和财力等资源建设条件,合理统筹,制订出科学、全面、长远的资源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继续教育资源平台、项目建设和成果共享,最终实现继续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目标。加强领导,成立由分管校长领导的资源建设领导机构,继续教育学院、教学学院、信息管理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合力“进行顶层设计与细致规划”,“并进一步加强资源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建设”。赋予较强的强制力和约束力,规范建设行为,提高运行效率。建立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教师和学员的主体性作用,积极引导、鼓励广大教师投身到资源建设工作,调动学员的主动参与性。根据用户意见建议及时改进、提高资源产品质量。在积极争取财政专项资金的基础上,主动向社会融资,寻求企业合作,多渠道筹措资金,为资源建设提供充裕的经费保障。

2.强调组织设计,提高资源建设内涵

当前高校继续教育资源质量良莠混杂,参差不齐,有的仅以静态资源呈现,是现有教材和纸质材料的翻版;有的缺少对学习重点、难点的转化和拓展,教学互动性差,对学习者的支持意义有限;有的则偏重于技术的运用,制作精美却忽略了其应有的科学性和教育性,出现了“舍本求末”现象。信息化背景下的继续教育资源建设,不仅仅要着力于媒体介质的数字化,更要在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致力于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学术的深度融合,实现知识存储、传递、学习和运用的全面创新。高质量的资源离不开科学、合理的组织设计,高校应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基于资源特点确定相应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等操作程序,确保继续教育资源建设质量。高校要根据建设项目需要,积极组建一套结构合理、技术全面、配合良好的资源开发队伍,其中既要有相应学科方面的专家,也要有教育技术专家、媒体设计、软件设计和出版编辑等方面人员。此外,高校应重视继续教育资源建设主体的能力培养,挑选那些既具有专业水平和计算机技能,又熟悉继续教育规律的教师进行继续教育资源研发。

3.注重日常维护,促进继续教育教学

资源建设不是一次性任务,而是一项长期性工程。它不仅包括在前期进行的设计、开发,还包括后续的维护和更新等工作。做好数字化资源的日常维护,不仅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维护资源活性,而且有利于高校品牌和声誉在网络空间的延伸。随着个性化学习的逐步展开,继续教育学员在资源使用和学习过程中难免遇到各种问题或困惑需要解决,这就需要高校提供良好的过程保障,给予其及时的远程协助。一方面,要自下而上,从使用者的感知角度来检查和评价继续教育资源,综合学员意见及时予以修订和更新。另一方面,要自上而下,鼓励教师不断充实、完善继续教育资源库,通过后期的良好支持服务促进继续教育教学。

4.符合学员特点,体现继续教育特色

高校继续教育学员多是基于岗位或个人需要而进入高校参加继续教育的在职成人,具有成熟的人格和一定的社会经验,学习动机明显,学习时间分散,自主性较高。因此,继续教育资源除具有主题鲜活、内容丰富、真实感强等现代数字化资源的一般特征外,还应符合成人的认知规律,满足成人学员的知识结构、个性特点和需要,充分体现继续教育特色。学为所需,继续教育资源应充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生产、开发、管理和科研任务,与成人的日常生活和个性需求密切相关。注重应用,继续教育资源不应以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为目标,要培养学员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力求解决学员在实际工作、生活和学习等真实情境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适当提供一些拓展性资源满足其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方便易得,继续教育资源内容应少而精,体量趋向小型化、片段化,在统一的知识网络框架下分解为独立的知识点,并可根据需要进行灵活组合与定制。同时,继续教育资源要具有较强的兼容性,支持在各种移动终端下访问、提取,适应个体学习时间、地点方位方面的差异特征,有效满足学员的自主性需求。

5.加强技术整合,实现资源全面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