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近义词的成语范例6篇

带有近义词的成语

带有近义词的成语范文1

关键词 对外汉语;近义词;对比;教学

近年来“汉语热”成为时下的一种潮流,正是因为这样,对外汉语教学事业也蓬勃发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教学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一个留学生所掌握的汉语词汇量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的汉语水平。同时,词汇量掌握的多少还对留学生的汉语表达是否合适、得体也有很大的影响。

作为汉语词汇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近义词,常常给学生带来理解和运用上的困难。主要的原因是:第一,不同语言的语义系统不完全一致,汉语词汇中的一些近义词在英语释义中是同义词。如:了解――知道、参观――访问等词语在很多英语国家的留学生看来意思相同,所以会出现“老师不能知道(理解)我。”和“我们访问(参观)了世园会。”的错误。第二,汉语中含有共同语素的词汇很多,导致许多留学生因为词形相近而将其混淆。如:产生――发生、气候――天气、到达――达到等词语。许多留学生会造出“产生(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气候(天气)变凉了。”“飞机准时达到(到达)了。”等错句。

有人统计过近义词运用的错误率在留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可达30%之多,留学生产生疑问的也大多是近义词,如:年――岁,参观――访问等。在实际运用中,不管词语本身是不是近义词,只要留学生分辨不清这些词语,就会自认为它们是近义词。如:接待――招待――对待,赶忙――连忙――赶快。这说明对外汉语教学中近义词范围和语文教学中的近义词范围不同,而比我们认定的范围更大。

我认为,以下几种方法对于我们帮助留学生进行近义词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同义词释词法

用一个同义词义项来解释需要讲解的词汇。如:非常:很――十分,美丽:好看――漂亮,经常:常常等。这种方法在汉语教学的初级阶段是非常可行的,解释直截了当简洁通俗,便于留学生理解。这种方法也存在着不足之处,那就是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很难被揭示出来,一旦学生对这样的解释牢记于心,到高级阶段辨析这些词语的差别的时候,学生就会产生许多疑问。所以学生就会造出“这件事你做的很错。”“我跟他并不很了解。”等这样的错句。

但由于初级阶段学生掌握的词汇不多,用同义释词法还是最基本也是最容易让学生接受的方法。随着学生水平的提高,词汇量不断扩大,就可以从多方面进行近义词的比较,从而让学生更准确地掌握近义词的差别。

二、从意义方面对比近义词

1.辨析近义词的确切含义

有些词表面看起来意思比较接近,但是这些近义词所表达的内容常有细微的差别。因此,一定要理解词语的确切含义,从而比较异同。

例如:截止――截至

“截止”中的“止”是“停止”的意思,“截至”中的“至”有“到”的意思。因此“截止”强调动作的停止,不再发展,而“截至”强调的是到某个时间事件仍可能会发展。下面我们来看两个例句:

(1)迎新晚会报名已经在上周五截止。

(2)截至上周三,已经有15个节目报名参加迎新晚会了。

2.对比近义词语义的轻重

有些近义词表达的内容基本相同,但是表现程度却有轻重、深浅不同。

例如:请求――恳求

“请求”一般用在同等级之间,语气委婉,含有尊敬的意思。而“恳求”则多用于下级对上级提出要求,态度诚恳而迫切。下面我们来看例句:

(1)他请求老师把扫地的活安排给他。

(2)他恳求老师给他一次改过的机会。

3.对比近义词适用对象与范围

有些词尽管意义相近,但是,适用范围的大小以及适用的对象会有一定的差别。

例如:抚养――赡养

“抚养”指保护并教养,多用于长辈对晚辈,而“赡养”多指供养,多用于晚辈对长辈。请看下面的例子:

父母有抚养子女的责任,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

4.对比感彩的不同

词语可分为褒义词,中性词和贬义词。有些近义词词义附带感情上的某种倾向、情调有所差异。

例如:果断――决断――武断

“果断”、“决断”、“武断”都有“做出决定”的意思,表示判断和处理问题的态度,但它们的感彩不同。“果断”是褒义词;“决断”是中性词;“武断”是贬义词。下面来看例句:

(1)针对突发的险情,他果断采取措施,把损失降到最低。

(2)事情疑点重重,一时难以决断。

(3)仓促间武断地处理,对当事人太不公平了。

5.对比语体风格

有些近义词词义体现出的庄重和诙谐、谦敬和讽刺、委婉和直露,以及文、白,雅、俗等从 “妈妈总是惦记她离家的孩子。”和“我对家乡的思念从未间断。”这两个句子中不难看出“惦记”是口语,“思念”是书面语。

6.对比一组近义词表主动与表被动的差别 (下转第62页)

(上接第60页)

有些近义词表示的动作行为的施事者与受事者不同。例如,就此事件,我新华社(授权/受权)发表声明。

“授权”是把权力委托给人或机构代为执行,“受权”是接受国家或上级委托有权力做某事。“受权”和“授权”的不同是:前者是接受,后者是授给别人。因此这里我们应说“受权发表声明”。

7. 对比一组词表整体概念和表个体概念的差别

例如:他身上很有古典(风范/ 风尚)。

“风范”是指风度、气派,通常用作书面语,而“风尚”是指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例句里说的是一个人,是个体具备的,而不是“社会上”群体具备的。因此,我们这里应该说“古典风范”。

8. 对比一组词是从内部还是从外部进行描述

内部是指主观意识、心理活动、思想感情等;外部是指动作表情和一切客观的事物。

例如:悄悄(外部)――暗暗(内部)

他悄悄地走进教室。

我暗暗地下定决心。

三、从用法上对比近义词

首先,对词形进行对比。例如,偶尔――偶然。前者是形容词,但只能作状语,“他经常吃米饭,偶尔也会吃面条。”“偶然”也是形容词,可以作定语、状语、补语。“这只是一件偶然的事件,不用担心”。

其次,从造句能力方面进行对比。例如,听说――据说。“据说”不能带主语,不能说“我据说……”,只能说“据说,昨天他们班来了一个新同学”。而“听说”可以带主语,也可以不带主语。

再次,对比适用的句型。 例如,安静――宁静。“安静”可以用在祈使句中,在有些公共场所,我们可以说“请保持安静。”但不能说“请保持宁静。”

第四,对比使用的场合。例如:头儿――领导。“头儿”是在非常随便的口语中使用,如“这是我们头儿。”而“领导”一般用在比较正式的场合,“开大会时领导要发言。”

四、把一组近义词放在句子中比较,这样两者的意义及用法的差别就更显而易见了

例如:“小明很有才能,一年内搞了好几个小发明创造。”“叔叔在国外工作了十几年,开阔了眼界,增长了才干,现在已经是一家大公司的CEO了。”

从以上两个句子中,不难看出“才能”侧重知识和能力,“才干”侧重于办事和处理事务的能力。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语境教学在近义词辨析教学过程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总之,近义词的教学贯穿于词汇教学的始终,我们应该在词汇教学的过程中,注重近义词的辨析,把握重在求同存异这一原则,使用不同的情景、多变的例句来辨析,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更多的词汇,以达到方便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带有近义词的成语范文2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近义词;辨析;语用

引言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近义词辨析问题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且成果颇多,但很多文章的共性是多从“词义”和“语法”角度来对近义词进行辨析。其实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还尤其要注意“语用”在辨析时所起的作用。在辨析近义词时关注“语用”,其关注点是说话人如何在特定语境下合适地、得体地使用语言,以及听话人如何在特定的语境下正确理解或推断出说话人意思等方面,以下我们从六个方面来探讨“语用”在辨析近义词中的应用。

一、适用对象

所谓“适用对象”就是看一个词在使用过程中能够和哪些词搭配。在交际中,除特殊场合外,一般情况下中国人遣词用句是自然的输出,因为早已习得,而对于外国人,则需要学习。

1.1近义词动词

对于近义动词,可以从其本身的特点和与之相关联的成分的特点来进一步细化分析。

1.1.1动词是否及物

对近义动词进行辨析可以先看它们是及物动词还是不及物动词,及物动词可以带宾语;不及物动词不可以带宾语。例如,“旅游”和“游览”,我们可以说“我游览了哈尔滨”,但是不可以说“我旅游了哈尔滨”,这是因为“旅游”是不及物动词,而“游览”是及物动词。

1.1.2动词的时态

在辨析近义动词时要注意动词的时态是已然还是未然。例如,“祝”用于未然,而“祝贺”却用于已然。因此我们会在高考前说“祝你考上大学”,而在得知成绩后说“祝贺你考上大学”,反之则是不正确的。

1.1.3动词是否具有自主性

一组近义动作动词,可以从它们是自主动词还是非自主动词角度来进行辨析,也就是看它们的动作行为是否受人控制。例如,“降落”和“落”,二者都表示物体从高处向下运动,但“降落”是人可以控制的行为,而“落”除了表示人可以控制的行为之外,主要表示人不能控制的自然现象。因此,我们可以说“伞兵慢慢从空中降落下来”,也可以说“伞兵慢慢从空中落下来”,但我们不会说“秋天树叶都降落了”,只能说“秋天树叶都落了”。

1.1.4动作行为主体是否一致

近义动词的差别还可能存在于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主体上,即动作的发出者是否相同上。例如,“侵犯”和“侵略”,“侵略”的动作主体只能是国家,而“侵犯”的主体可以是国家、团体或个人。因此,我们认为“侵犯我国领土或侵略我国领土”都是正确的说法,而“侵略了她的人权”是错误的句子,应该用“侵犯”。

1.1.5宾语特点

辨析近义的及物动词时,可以从其所带宾语的不同来进行辨析,这就要看所带宾语的类型是名词性宾语还是谓词性宾语;名词性宾语是指人还是指物,是指之间还是指处所;如果是人,是哪一类人,是上级对下级还是下级对上级;如果是物,是具体事物还是抽象事物,是自然现象还是社会现象。

比如,“忍不住”和“受不了”,“忍不住”后面所接成分一般是动词或动词性结构,“受不了”后面一般是名词性或名词性结构;因此,可以说“她忍不住哭了起来”,而不说“她受不了哭了起来”。

“参观”和“访问”,可以说“我们参观了萧红故居”,而不能说“我们访问了萧红故居”,只能是“访问萧红”,而不是“参观萧红”,因为“参观”的宾语只能是物,而“访问”的宾语只能是人。

“抚养”和“赡养”,“抚养”的对象是晚辈,而“赡养”的对象是长辈,因此我们说“赡养老人”、“抚养孩子”;“报告”和“通知”。“报告”的对象是上级,“通知”的对象是下级,因此我们可以说“向首长报告最新战况”,而不可以说“向首长通知最新战况”。

“变化”和“变动”,变化的对象是自然或社会现象,而“变动”的对象只是社会现象,因此可以说“最近气温变化很大”,不用“变动”,而在“他的工作最近可能有变动”这个句子中可以用“变化”进行替换。

1.1.6状语或补语特点

动词前面适用什么类型的状语,后面有无补语及补语是何类型,都是对近义词进行辨析时应该考虑的。

对于状语在辨析近义词动词时的运用,主要是从音节的角度来考虑,如“加”和“加以”,“加”前面的状语只能是单音节的词,而“加以”前的状语只能是多音节的词。因此可以说“不加思考、认真加以研究、多加思索、努力加以解决。

“忍耐”和“忍受”。可以说“你先忍耐一下,马上就结束了”,而不能说“你先忍受一下,马上就结束了”。因为“忍耐”可以带动量补语,而“忍受”不可以带动量补语。

1.2近义形容词

对于近义形容词,在辨析时要看其能否受程度副词、否定副词修饰;能否重叠及进入V不V的格式以及所修饰的中心语是否相同等。

例如“快”和“快速”,说“他跑得真快”、“他跑得不快”、“他跑得快不快”都是正确的句子,而不能说“他跑得真快速”、“他跑得不快速”、“他跑得快速不快速”,因为“快”可以受程度副词、否定副词修饰,可以进入V不V的格式,而“快速”却不可以。

1.3近义名词

对于近义词来说,辨析时要看其是否可数、是否能被修饰。比如“车”和“车辆”,“车辆”是“车”的总称,是不可数名词,不受数量词修饰;“车”是可数名词,可以说“一辆车”,但说“一辆车辆”却是错误的。可以说“那是款红色的跑车”,不能说“那是款红色的跑车辆”。类似的还有“书”和“书籍”、“桥”和“桥梁”等等。

1.4近义副词

对于近义副词的辨析,应该考虑其所修饰的成分的特点。是单个词还是词组或句子等复杂形式,单个词是自主动词还是非自主动词;修饰的动作行为是已然的还是未然的……

例如,“一连”和“连连”。我们可以说“他一连玩了五个小时的游戏”,用“连连”不可;可以说“他很同意我的观点,连连点头”,用“一连”却不可;只有在“他很害怕,一连后退了几步”这样的句子中“一连”和“连连”才可以互相替换用,因为二者后面都必须接动宾结构,但“一连”后的动宾结构中间必须插入一个数量结构,而“连连”后面的动宾结构中可以没有数量结构,但也可以有数量结构,前提是这个数量结构的量必须是不确定的。

“逐渐”和“逐步”,二者都是副词,都可以作状语,但“逐渐”一般修饰自主动词,不能修饰非自主动词,“逐步”就不受此限制,动词自主与否都可以用其修饰。可以说“他的汉语水品逐渐提高”,用“逐步”也可以,但不可以说“天逐步黑了”,因为在这个句子中只能用“逐渐”。

再如“立刻”和“顿时”,可以说“他的演讲刚结束,观众席上立刻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用“顿时”也可以,但我们不能说“你到家后顿时给我回个电话”,这里只能用“立刻”,因为“顿时”只能修饰已然的动作行为,而“立刻”无此限制。

1.5近义介词

对于近义介词的辨析应该考虑其用于主语前还是主语后;后面的宾语是哪类名词或名词性结构;由它所组成的介宾结构可以和什么样的形式组合,如果是动词,要看是动作性动词还是非动作性动词或其他动词;同时要注意音节的搭配。

例如,“对于”和“关于”,“对于”可以放在主语前,也可以放在主语后,而“关于”只可放在主语前。因此,我们可以说“我对于这件事没有任何意见”,也可以说“对于这件事我没有任何意见”,但我们不能说“我关于这件事没有任何意见”,只能说“关于这件事我没有任何意见”。

“往”和“朝”,“往”必须和表示方位、处所的词语组合,不能直接和指人或物的名词组合,“朝”却没有这个限制;所以,可以说“请往我这里看”或“请朝我这里看”,可以说“朝老师看过去”,但不可以说“往老师看过去”。

“向”和“朝”,“向”可与动作性强或弱的动词组合,而“朝”只与动作性强的动词组合。因此能说“向她深情地看了一眼”,用“朝”也可以,但不能说“朝他表示敬意”,只能说“向他表示敬意”。

“按”和“按照”,我们可以说“按期完工(按照期完工);按期限完工(按照期限完工)”,因为“按”不受音节限制,而“按照”只能和双音节词搭配。

二、适用句类

这里所说的句类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包括一般所说的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等句类,也包括这些句类下面再分的小类,譬如疑问句又可以再分为选择问、正反问、特指问、是非问等;还包括一般的句式,譬如主动句、被动句、比较句等。

在交际中,要想表达不同的意思,就要选用不同的句类。所以,可以通过近义词所使用的句类的不同来对其进行辨析。

例如“或者”和“还是”,“或者”可以用于陈述句或祈使句,而“还是”只用于疑问句。因此,可以说“你或者明天来,或者后天来”;“你或者小张,明天必须来一个”,这里不可以用“还是”。在“你明天来还是后天来?”这样的句子中可以用“或者”。

“还”和“再”,可以说“你明天还去注册吗?”和“你明天还去不去注册啊?”,但这两个句子中不可以用“再”,可以说“你能不能再唱一首啊?”而不可以说“你能不能还唱一首啊?”,只能是“你还能不能唱一首啊?”,因为“还”可以用于是非问,“再”不可以;“还”和“再”都可以用于正反问,但有条件限制,“还”用于V不V格式前,而“再”用于V不V格式后。

“千万”和“万万”,“千万”只可以用于祈使句,而“万万”还可以用于陈述句。所以,在“我万万没想到专业课考得这么差”这样的句子中不用“千万”,而在“你千万不能把这件事告诉别人!”这样的橘子中可以用“万万”;

再如,“惋惜”和“可惜”,“可惜”可用于感叹句,而“惋惜”不能这样用,这是二者的区别之一。因此,我们可以说“这么多的菜都倒掉了,真可惜!”,不说“这么多的菜都倒掉了,真惋惜!”。

“笼罩”和“弥漫”,“笼罩”可以用于被动句,而“弥漫”却没有这种用法。所以,“清晨的102国道被一片大雾笼罩着”是正确的说法,而“清晨的102国道被一片大雾弥漫着”是错误的说法。

再有如“又”和“还”,说“他的成绩比你还高”和“他买的苹果又大又红”,而不说“他的成绩比你又高”和“他买的苹果还大还红”,因为“又”表程度时不能用于陈述的比较句,而“还”表程度时能用于陈述的比较句。

三、肯定与否定

这里所说的“肯定”,是说某个词在使用上要求后面必须跟一个肯定形式,不能是否定形式;所说的“否定”,是说某个词在使用上要求后面必须跟一个否定形式,不能跟一个肯定形式。利用对“肯定”和“否定”的要求不同,可以进行近义词的辨析。例如“万分”和“十分”,“万分”只能修饰肯定形式,而“十分”没有这个限制,因此说“万分痛苦”,不说“万分不痛苦”,说“十分满意”,也说“十分不满意”。类似的如“分外”和“格外”、“差不多”和“几乎”,“差不多”只能直接修饰一个肯定形式,而“几乎”不受这种限制。

四、简单与复杂

这里所说的“简单”是指单个儿的一个词,“复杂”则是指一个句法结构,而非一个词。利用对“简单”和“复杂”的要求不同,可以进行近义词的辨析。比如,“常常”和“通常”,“常常”对“简单”和“复杂”没有要求,而“通常”只能修饰复杂结构,因此可以说“春秋季节,我们常常举办服装展览”,也可以说“春秋季节,我们通常举办服装展览”;可以说“春秋季节,这类服装展览我们常常举办”,而在这里不可以用“通常”。类似的还有“稍微”和“稍”,“稍微”所修饰的结构必须是复杂的,而“稍”没有这种限制。

五、语义侧重

近义词概括和反映的现象虽然基本一致,但强调的意义中心却不尽相同。因此,在表达不同的意思时就要注意所用词语的语义侧重,只有这样才能使语言表达得更加准确、得体。语义侧重包括这样两个部分,一个是表义的轻重不同;另一个是叙述的侧重点不同。

例如“违反”和“违背”,可以说“违反规定;违反法律;违背誓言;违背承诺”,因为“违反”的语义程度要高于“违背”。类似的近义词很多,如“绝望”和“失望”,“恳求”和“请求”,“竭力”和“努力”,“敬仰”和“敬重”。这一点是和从词义角度辨析近义词的方法有交叉的,只是在不同层面上理解而已。

“暗暗”和“偷偷”,“暗暗”侧重于表达心里活动,而“偷偷”则侧重于表达外在行动。因此,我们可以说“他偷偷溜进房间”和“他暗暗下定决心”,而说“他暗暗溜进房间”和“他偷偷下定决心”都是不正确的。

六、语体色彩

从色彩方面辨析近义词包括以下三个方面:感彩、语体色彩和地方色彩。很多著作中都对色彩有过很细致的论述,这里不再赘述。但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色彩”不尽属于语用角度,因为它也是词义的体现,即“色彩义”,在这一点上辨析近义词,二者是有交叉的,只是角度不同而已,但多数学者习惯上将之纳入语用辨析之列。

以上是我们从“语用”的角度来解决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近义词辨析的问题,其实“语用”是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因为它所涵盖的领域还可以涉及到文化等层面,在近义词辨析中我们所谈“语用”只是整个对外汉语语用教学的一个缩影,因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关注“语用”,不研究、运用“语用”就会导致整个教学环节的失败。近义词的辨析对于留学生来说是一件很难的事,对于教师来说,想要驾轻就熟也并不容易,这对教师的业务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以往曾经有过的诸如“中国人就这么说”之类的话是不负责任的。为了讲好近义词,就需要用各种方法去分析、比较近义词,从整体上对其进行综合、全面、细致的辨析,尽量使之能够易讲、易记、易运用。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7

[2]马真《现代汉语虚词研究方法论》【M】.商务印书馆.2004

[3]蒋可心《对外汉语教学法研究》【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

带有近义词的成语范文3

中文发音:惬意[qiè yì]

词语解释:惬意指心情舒畅,感到愉悦或者高兴。

近义词:满意、称心、舒服、舒适、舒畅

用惬意造句

1、炎热的夏季,吹来一股凉爽的风,使人非常惬意

2、她是穿着睡衣躺在自己惬意的床上。

3、在炎热的夏天喝上一杯冰镇西瓜汁,那真是一种惬意的享受。

4、阳光的午后,手捧一本书,喝着一杯咖啡,这就是一种惬意的生活!

5、黄昏时一杯清茶,闲看清风,是一种惬意的享受。

6、大床很暖和,柔软的胳膊搂着他,他感到很惬意。

7、此刻,四周很是宁静,窗外微风轻轻吹过,心情安宁而惬意。

8、炎热的夏季,吹来一股凉爽的风,使人非常惬意。

9、我躺在小船上,听着溪水的叮咚声,感受着自然的美妙,真是惬意极了!

10、公司在讨论年度旅游时,大家都说乘轮船是惬意的旅行。

11、春雨微醺,斜日懒照,品一口佳茗,舒几呼太息,惬意非凡。

12、这些颜色给人一种幸福和惬意的感觉。

13、我漫步走在公园的甬路上,边欣赏美景边欣赏音乐,十分惬意。

14、我在我家的庭院里静静地拼着茶香,那真是一件惬意的事情啊!

15、看着这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色,谁能不感到惬意呢?

16、当然,这种惬意的断言只是指基本的原则。

17、惟有舒适惬意、没有纷争与喧哗的环境才能让我心旷神怡

18、风夹杂着火苗从风箱中蔓延开来,让我感到一阵惬意,这景象很好地诠释了我的工作。

19、我们要好好地学习,为的是有一天我们可以惬意的生活。

20、炎热的夏天,能在树荫下乘凉,真是一件惬意的事情。

21、觉得再穿上灰衬衫倒有一种说不出的惬意。

22、午后手拿一杯香浓的咖啡,坐在舒适的长沙发上懒懒的晒着太阳,多么惬意

用惬意的近义词造句

满意:期末考试我考了第一名,妈妈对我的成绩很满意。

称心:这里测量,那里修路,混来混去没有办成一宗称心如意的事情。

舒服:经过医生的精心治疗,我已感觉舒服多了。

舒适:走在上学的路上,一阵阵清风从脸上吹过,感到心情十分舒适。

舒畅:春暖花开了,我们在海边散步,海风轻轻地拂在脸上,感觉真的很舒畅。

【扩展阅读:浅谈近义词的辨析、使用】

一、凡是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就叫同义词。同义词意义完全相同,在一般情况下可以互相替代,亦称等义词。有些词意义基本相同,但并不完全相等,应用上也不能任意互换,彼此间有一定的细微差别,属近义词。意义完全相反或相对的词叫反义词。

二、词语是词和语的合称,包括单词、词组及整个词汇。正确使用词语就要求掌握初中涉及的汉语词汇含义和正确使用的条件。主要涉及到近义词的区分,易混易错词语的正确选择,以及实词、虚词等各种词性的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正确选择。

三、词的感情:词语的感情色彩是指词语在反映客观事实时所传达出的态度和感情。包括褒义词,贬义词和中性词。带有喜爱,赞许意味的词语叫褒义词;带有憎恶,贬斥意味的词语角贬义词;可以用在好的方面,也可以用在坏的方面,表达的是客观冷静的态度的词语叫中性词。

四、很多近义词所表示的意思看起来差不多,但实际所表达出来的意思却有一定的区别。比如:“安静”、“宁静”都指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安静”重在稳定,有使安稳平静下来的意思,它有一个由喧闹到安静下来的过程。而“宁静”重在平和,一般多指环境或心情平和安静,它描述的是一种很安静的状态或气氛。“宁静”是高于“安静”的一种情境,除了指环境外,更多的时候是指一种心情上的安宁,是人们追求的不受外界干扰的有质量的生活境界。而“安静”多指环境没有声音或吵闹。“安静”的使用范围要比“宁静”大一些。

带有近义词的成语范文4

关键词:东北方言;“熊族”词语;隐喻;色彩意义

一、引言

东北方言中有许多带“熊”字的词语,如“熊孩子、挨熊”,这类词语十分生动、形象,可以更加形象地表现出人的状态特征。下面笔者就对带“熊”字的东北方言词语进行简要分析。

二、与“熊”有关的东北方言词语

(一)带“熊”字的名词

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常常会用“熊”来形容与熊的外形、体态特征相似的人。

(1)比喻无能、懦弱的人:熊货、熊包、熊色赖、熊玩意儿。

(2)比喻人难看、窝囊、软弱的样子:熊色(shǎi)、熊相、熊样儿、熊架儿。

(3)比喻软弱、无能的话:熊话。

(4)比喻(人出的)坏主意:熊趟儿、熊招儿。

(二)带“熊”字的形容词

北方人常用带“熊”字的形容词讽刺、挖苦人。包括:“熊拉巴唧”形容人软弱无能;“熊气”形容人胆怯、懦弱;“熊态”形容人服输、服软;“熊头日脑”多形容莽撞之义,有时形容人蔫头蔫脑,萎靡不振;“熊汤”形容人软弱、放赖;“熊到家”形容人窝囊极了。

(三)带“熊”字的动词

“熊”作为一个词,包括以下几个义项:欺负;(用不正当手段)索取;骗;训斥;软弱、无能、畏缩、支持不住。前四个都是动词,只有第五个是形容词。除了“熊”字还有“熊个紫的”“熊住”这两个带有“熊”字的词语也是动词。

三、“熊族”词语中的隐喻认知模式

在认知语言学领域,隐喻已经不再是一种修辞手法,而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模式。这些带“熊”字的词语,正是隐喻这一人类的认知思维模式指导的结果。

(一)“熊族”词语隐喻的经验基础

隐喻作为人的一种认知模式,其经验基础就是人体的经验。棕熊长期生活在东北地区,人们较为熟悉,且棕熊的体长跟成年人的身高相近,可以直立行走,因此人们在想要对别人进行评价、描述时,就常常会使用与人的形体相像的棕熊。

(二)“熊族”词语隐喻的类型

笔者认为“熊族”词语隐喻应看作结构隐喻。结构隐喻的两个概念分别属于不同的认知域,但他们各自的构成成分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用“熊族”词语来形容人,就是以“熊”这一概念的结构来构造“人”的概念,将谈论熊的性格、体貌特征的词语用来谈论“人”。“熊”的特点是凶猛、不灵活、难看,“人”也有严厉的、笨拙的、长得难看的,这就构成了“熊”与“人”两个概念构成成分的规律的对应关系。

(三)“熊族”词语隐喻运作的基本方式

东北人在用“熊族”词语形容、指称人的时候,在头脑中往往有“人是熊”这样一种概念。在认识陌生的事物时,人们的思维自发地会用已知的事物去衡量、比较,从而认识陌生事物。“熊族”词语的隐喻就是“熊”这一概念域到“人”这一概念域的系统映射:

熊(源域) 人(目标域)

凶猛 厉害(欺负、索取、训斥)

不灵活、走得慢 窝囊、蔫头蔫脑

难看 难看的样子

笨拙、反应慢 弱、无能

东北方言中“熊族”词语的隐喻就是依靠源域到目标域一一映射的机制形成的。从熊的特性看,熊比较凶猛、厉害,将这一特征映射到目标域“人”上时,源域的“厉害”的属性特征被凸现出来,并被“人”继承过来。从熊的体貌特征看,熊一般比较笨拙、反应慢,就有“熊货、熊包”等隐喻表达。

四、东北方言中“熊族”词语的色彩意义

“熊族”词语,表意精确,生动形象,极具喜剧性。“熊族”词语的这一幽默、直白的表达效果源于其具有独特的色彩意义。

(一)“贬义”的感彩

东北方言中的“熊族”词语基本都带有贬义的感彩。带“熊”字的名词比喻懦弱、无能的人或者人的窝囊的样子,都表现出说话人对描述对象的鄙视、厌恶的情感。另外,动词“熊”也含有贬义的感彩,形象地表达出说话者不满、看不起的态度。

(二)“熊”的形象色彩

有形象色彩的词语都含有表示形象的部分,来引起人们的联想。在这些带“熊”字的词语中,“熊”就是这些词语表示形象的部分。东北人抓住它不灵活、笨拙的特点,用它的形象来形容窝囊、软弱的人,如“熊架儿”。

(三)口语化的语体色彩

这些“熊族”词语多用于口语化的情景,在书面语中并不多见。它们大多是人们在日常聊天时使用的,“熊族”词语亲近,贴近东北人的生活,因此也会在东北的文学作品中出现,但出现的次数并不多。这些“熊族”方言词汇通俗生动,亲切易懂,也体现出东北地区和人们的精神风貌。

五、结语

东北方言中的“熊族”词语以熊喻人,生动幽默,其贬义色彩浓厚,整个词语形象生动。深究“熊族”词语产生的原因,我们可以发现,除了满族的狩猎文化和东北独特的地理位置之外,根本原因是我们的认知思维模式――隐喻。隐喻已经成为人类的一种思维模式,隐喻在认知中的作用是自发的,人们的思维方式可以不自觉地将“熊”和“人”两种事物相提并论。

参考文献:

[1]高永龙.东北话词典[M].北京:中华书局,2013.

[2]盛丽春,韩梅.东北方言与地域文化的关系[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11).

带有近义词的成语范文5

中文发音:珍藏[zhēn cáng]

词语解释:[动词]认为有价值而妥善地收藏。藏:收存,储藏[名词]珍贵的收藏物,罕见的收藏物。

近义词:收藏、珍惜

用珍藏造句

1、我珍藏着当年雷锋叔叔和我爸爸的合影照片。

2、他珍藏着一把家传的紫砂茶壶。

3、老红军送给我的纪念品,值得我珍藏永远。

4、对我而言珍藏是人生中最好的养料

5、提醒你自己记住那一瞬间你的感受以及你最希望珍藏起来以供回味的部分。

6、他一直珍藏着爷爷留给他的这套碗。

7、爷爷家中珍藏着一幅徐悲鸿的画作。

8、对这些书,他们珍藏了很多年,现在还可以继续下去。

9、这个东西好可爱,我要把它珍藏起来。

10、我会将恩师浓浓的爱意永远埋藏在心里。

11、我珍藏着他送给我的礼物。

12、她依然珍藏着老师送给她的钢笔。

用珍藏的近义词造句

收藏:爸爸很喜欢邮票,他收藏了很多不同风格的邮票

珍惜:如果现在不好好珍惜水资源,未来的水将像油一样珍贵。

近义词的辨析、使用

一、凡是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就叫同义词。同义词意义完全相同,在一般情况下可以互相替代,亦称等义词。有些词意义基本相同,但并不完全相等,应用上也不能任意互换,彼此间有一定的细微差别,属近义词。意义完全相反或相对的词叫反义词。

二、词语是词和语的合称,包括单词、词组及整个词汇。正确使用词语就要求掌握初中涉及的汉语词汇含义和正确使用的条件。主要涉及到近义词的区分,易混易错词语的正确选择,以及实词、虚词等各种词性的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正确选择。

三、词的感情:词语的感情色彩是指词语在反映客观事实时所传达出的态度和感情。包括褒义词,贬义词和中性词。带有喜爱,赞许意味的词语叫褒义词;带有憎恶,贬斥意味的词语角贬义词;可以用在好的方面,也可以用在坏的方面,表达的是客观冷静的态度的词语叫中性词。

四、很多近义词所表示的意思看起来差不多,但实际所表达出来的意思却有一定的区别。比如:“安静”、“宁静”都指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安静”重在稳定,有使安稳平静下来的意思,它有一个由喧闹到安静下来的过程。而“宁静”重在平和,一般多指环境或心情平和安静,它描述的是一种很安静的状态或气氛。“宁静”是高于“安静”的一种情境,除了指环境外,更多的时候是指一种心情上的安宁,是人们追求的不受外界干扰的有质量的生活境界。而“安静”多指环境没有声音或吵闹。“安静”的使用范围要比“宁静”大一些。

带有近义词的成语范文6

关键词:近义词;汉语教学;语素;语境;主客观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2-0202-04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近义词的辨析是难点也是重点。进行近义词辨析,最基本的方法是比较,对于不同的比较对象,我们需要采取不一样的比较方法。随着留学生汉语词汇量的增加,碰到的近义词会越来越多,学习者在习得大量生词的时候也会把意义相近,特别是有共同语素的近义词语联系起来对比记忆。尤其到了中、高级阶段,近义词辨析的任务会越来越重。近义词能否被有效且准确地辨析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习者是否能正确得体地用汉语根据不同场合、不同对象,依据不同需要进行口头或书面的交际。研究近义词辨析,首先要明确如何选定辨析的词对或词群。严格地讲,近义词应该指那些词义部分重合或相近的词,“近义词从字面上看,是意义相接近的一些词,从本质上看,则是所指不同一而又在意义上有某种相近关系的一个词群”(周荐1990)。刘叔新先生也认为:“两个意义相近的词如果指的不是同一对象,都不成其为同义词,只能是近义词。”两位学者都将近义词从同义词中抽离出来。从形式逻辑的概念意义上讲,概念非为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同义词两者则是概念的全同关系,内涵是两个概念但外延重合;而近义词则是两个概念的外延有部分重合,是一种交叉的关系。我们认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涉及近义词的辨析范围要适当宽泛一些,对外汉语中的同义词和近义词不做太严格意义上的区分。我们选取的研究方法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方法,从平时教学中留学生容易提出问题的词对入手。留学生往往容易出错的近义词是那些词义部分重合且含有相同语素的近义词。通过近义词进行词汇扩充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因而本文选取的近义词案例也都为有共同语素的且词义部分重合的词对。对外汉语的近义词辨析已有学者研究(敖桂华2008;洪炜2012,2014;刘缙,1997;孟祥英,1997),但是,近年来对于语言本体的研究也促进着近义词辨析方法的不断更新,我们需要以新的视点和新的角度重新审视近义词,不仅要说清辨析的理据,更应该以学生为导向试图使近义词辨析的方法简化、有效。本文试图归纳出几种近义词辨析的方法和辨析理据。

一、考虑语素:词义不同

对外汉语教学界近年来为解决汉语词语易混淆的教学问题,提倡进行语素教学,帮助学生理解词义。考察留学生在积累了一定量的汉语词汇之后能发展出语素意识;反之,语素意识对留学生的汉字学习也同样有所帮助。首先,语素意识对汉字学习来说非常重要。在汉字教学中,我们先教会的是单个的汉字,然后再用汉字组词;而对于词汇来说,他们往往能够把含有相同语素的词汇建立起联系。相比较同音异形词,他们更容易对含有相同语素的词产生困惑。他们常常把语素相同的词汇进行对比联想,比如相同语素的“学习/实习/练习/温习”中“习”是相同语素,他们往往会比较这几个词且同步记忆。在他们的心理词典中,储存的不仅仅是学过的单个的词,还有从这些词中抽取出来的语素。比如中级水平的学生往往并不会对读音相近的“时间”和“实践”两词的异同产生困惑,而会对“实践”和“实习”产生困惑。由此可见,一方面培养他们的语素意识非常重要;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从语素的角度区分近义词更是行之有效的。比如“状态”和“状况”,两者都是联合式的合成词,合成词的语素之间的关系是联合式的,即“状+态”;“状+况”。“状”都表示的是样子,两个词汇的不同主要在于“态”和“况”的不同。“态”常常形容的是精神、状态、态度、神情;而“况”形容的是情形、形势。因而,“状态”是一种抽象的精神面貌,“状况”可以是具体发生的条件、情况等。

二、考虑词类:词性不同

词类偏误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汉语时出现的最基本的偏误类型,而其中最主要的又是副词、动词以及虚词的偏误。利用词类对近义词进行辨析是常用且行之有效的手段。词性的不同可以是两者词性完全不同,还可以是一个词有兼类的用法。“词的兼类是某个词经常具备两类或几类词的主要语法功能”(黄伯荣、廖序东2002:57);“例如:“尊敬”和“尊重”。“尊敬”比“尊重”的词类更多,“尊敬”既可以充当形容词,也可以充当动词;“尊重”只能充当动词带人宾语。我们可以说“尊敬的老师”、“尊敬的先生/女士”,也可以说尊敬某个人;但是只能说“尊重某个人”,却不能说“尊重的老师”,即“尊重”不做定语,“尊敬”却可以做定语。还有一个例子就是“特别”和“特点”,也常常是留学生容易混淆的词汇,很容易说成“很特点”,特点是名词,只能说“很有特点”;“特别”是形容词,应该说“很特别”,所以描述一个东西与众不同应该说成是“很特别”或“很有特点”。再比如“勇气”和“勇敢”。

再如“害怕”、“恐怕”和“可怕”。三者有一共同语素“怕”,两者本义都表示主体对象的一种畏惧担心的心理,但是“害怕”是比较单一的心理动词,“恐怕”显然已经发展出了情态意义,常常表示说话人的主观推测,而且这种用法更常见。因而,“害怕”后面常常出现的是人/动物之类的,而“恐怕”是高谓语,其实是一个副词,后面常常可以跟一个句子表示不确定的判断。“可怕”则是形容词,可以跟“可爱”、“可恨”联系起来教学。

三、考虑语境:词语共现

学习者在遇到生词时常常利用相关的知识和线索猜测词义(Hulstijn,Hollander,& Greidanus,1996),从实验研究来看,语境线索是学习者用来猜测生词词义的主要信息来源之一。语境是指一个生词或短语所处的语言环境,包括毗邻它们的字词、短语、句子或段落,甚至是整个篇章,以及读者自身的背景知识等。语境经常可以用来限定目标词或短语的意思,帮助读者理解目标词或短语。所以语境对学习者猜测词义是至关重要的。目标词所在的语境常常包含学习者熟悉的成分,能为这个生词提供额外的信息,帮助学习者把这些熟悉的成分和目标词联系起来。如果共现的成分跟目标词高频出现,则常常会在学习者的大脑中形成一种模式化,以后再遇到同样的语境,大脑中就会激活相应的图式,帮助学习者理解目标语的语义和使用方法。就近义词辨析来说,考察与目标词共现的词语就是利用语境来解读目标词的方法。与目标词共现的词语搭配有多种情况。对于动词而言,很多近义动词的区别在于其共现搭配的宾语有所不同。比如“具有”和“拥有”。“具有”的语素中不仅仅是一种所有,而且还涉及到的是“具备”,常常搭配的是具体的事物,具有某个特点/本领/技能等;但是“拥有”就是事物的归属,指的是所有,常常搭配具体的事物,比如拥有某个东西/物质等。再比如“理解”和“了解”,“理解”是表示感情的认同,“理解”后面的搭配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抽象的情感,比如理解了某人的苦衷,理解了某人的所想所思;但是“了解”主要侧重在从未知到已知的一个熟悉度,相当于“知道、明白”,因而搭配更广泛。动词前后的施受关系也常常是区别对象。比如“赡养”和“抚养”,“赡养”只能是子女对父母;“抚养”则是父母对子女,两者的施受关系不同。动词还有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之别。比如“举办”和“举行”,“举行”是自主动词,其主语常常是受事宾语,比如:(1)a.运动会如期举行。b.*运动会如期举办。(2)学校举行/举办了一场运动会。

四、考虑情感:褒义-贬义

褒贬意义是凸显的评价意义,表达了人们对事物的褒贬态度。褒义词语是构成正面评价的词汇资源,贬义词语是构成负面评价的词汇资源。搭配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热菔怯镆逶希semantic prosody)。卫乃兴指出:“语义韵是指相同或相似的语义反复与节点词在文本中出现,使整个跨距内弥漫了一种特殊的语义氛围。”“嗜好”和“爱好”。“嗜好”指特别深的喜爱,常用于“、抽烟、饮酒”之类耗财伤身的事情,含有贬义色彩,但也可用于对一般事物的喜爱,不含贬义色彩。“爱好”表示一般的喜爱,语义较轻,是中性词。“充斥”是表示容纳关系的动词,后面常常跟贬义色彩的词汇作宾语。例如:(3)市场上充斥着假冒伪劣商品,但是“充满”则多为搭配积极色彩的词汇,比如:(4)房间里充满了欢乐的气氛,可见,用色彩情感意义区分近义词,其褒贬义可以是词汇本身,还可以是其所在的语义韵。李斌,陈小荷(2009)把一个褒贬词语所关涉的对象限定为一个三元组:评价者―褒贬态度―褒贬对象,把“评价者”和“褒贬对象”称为“评价角色”,进而把褒贬词语的“褒贬指向”定义为:由褒贬词语的褒贬义所决定的,评价者对褒贬对象的态度在语义角色上呈现的指向性。这条规则同样适用于对外汉语教学近义词辨析,比如:(5)开发商牟取暴利。牟取的贬义指向的是施事开发商。(6)他为人民谋取利益。“牟取”和“谋取”的褒贬之分在于受事。牟取的宾语对象是贬义,“谋取”是设法取得,可以是积极义的。(7)他抹杀/扼杀了孩子的天性。“抹杀”和“扼杀”这两个贬义词的贬义都指向施事,但是后面的宾语成分反而是积极的语义色彩。这两种区别需要跟学习者讲述清楚,不仅仅是分清褒贬,还需要分清褒贬的语义指向。

五、考虑情态:主观-客观

张谊生(2000)将汉语副词分为描摹性副词、评注性副词、限制性副词三个大类。评注性副词就是一种典型的主观性副词,表明说话者的态度。评注是主观性的概念,远非传统意义上的褒贬所能涵盖,评注表明或隐含说话人或作者立场、情感、态度,是语言人际功能的体现。张谊生将评注性副词分为全副评注和半幅评注;全幅评注是对整个命题进行评注,半幅评注是对述题部分进行评注。全副评注充当高层谓语,表达说话人对所表达命题的主观倾向性或态度。很多评注性副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很难讲解,学生使用时也会出现很多偏误。我们发现留学生在主观性副词的使用上明显比非主观性副词的偏误要多。比如:“简直”和“几乎”,简直表示的是说话人不敢相信事实,含有强烈的主观性夸张语气和色彩;“几乎”则是一种对事实的客观陈述。表示程度的副词也有主客观之分。如果仅仅把“很/真/太”等同起来而没有区分它们的主客观之别,留学生是无法自由选择使用的。程度副词“太”“真”用在形容词前面都具有主观性,用在不同的形容词前面有不同的感彩。用在含有褒义的形容词前面,带有赞叹的意味,如:“太美了”,“太精彩了”、“太棒了”等等。用在贬义前面则有贬斥的意味,如:“太脏了”、“太恶心了”。两者都带有说话人的主观色彩,强调了说话人的语气。但是程度副词“很”是一种客观陈述,客观量则是一种理性判断,是一个陈述性的命题,主观量是从说话人的主观感觉方面说的;客观量则是从说话人的理性判断来说的,两者是相对而言的。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可以用主观性和主观量来对上述形容词谓语句作出区分,从而让学生们灵活运用,依据语境选择合适的句子来表达。

六、考虑体貌:现实-虚拟

表示让步关系的前项连词有很多种,比如“尽管”、“即使”和“就算”。它们均表示对某个条件的让步,但是不同在于后一个分句搭配的词语上,如下所示:

1.尽管今天下雨了,我还是要出门逛街。

2.即使今天下雨,我还是要出门逛街。

3.就算今天下雨,我也要出门逛街。但是在体貌上这两个词有所不同。“尽管”的后续成分往往是已经发生的,是现实的情形;而“就算”表示的是说话人虚拟的状况,是非现实的。“不管”跟其他让步相比,“不管”后面表达的是一个量级概念,常常用下面的句型:

4.不管今天下不下雨,我都要回家。

5.不管今天雨下得多大,我也要回家。“不管”虚拟的情况不仅是非现实的,而且是对非现实世界任何情况的否定。

七、考虑语体:书面-口语

人们在运用全民语言进行交际时,由于交际目的、对象、内容、方式、场合等的不同,因而在选择表达方式和运用语言材料等方面形成一些各具特点的言语表达形式,即语言的功能变体,简称语体。语体区分在对外汉语教学当中的必要性已被很多学者论述过(胡明扬,1993;丁金国,2005;李泉,2004)。很多可以用在口语的、非正式场合的词汇用在书面语体中不恰当,反之亦然。近义词的辨析中也会涉及到语体因素。很多近义词的区分体现在适用语体的不同。比如“畏惧”、“惧怕”和“害怕”,“畏惧”和“惧怕”用于书面语体,“害怕”适用的语体范围更广。

有些不仅仅是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分,还有其他具体语体的区分,比如“收养”和“抱养”的使用语体是不同的。“收养”,是在无血亲的人之间建立合法的拟制血亲关系,享有父母子女之间的权利义务,是法律语体常用词汇,我国有《收养法》;抱养,则不产生上述权利义务关系,不用于法律语体。

八、考虑语篇:复句之间的关系

很多词汇的用法必须理清前后复句的关系。“当然”、“必然”和“固然”,三者都是表示确定义的副词。但是三者所连接的复句的关系是不一样的。“当然”除了表示确定义,还可以表示一种追补性的让步关系,比如:

1.不论多么长的句子,我们都可以加上一些成分,使它更长。当然,实际说话的时候,句子并不会太长。

刚好相反,“固然”除了表示确定义以外,也能连接复句,但是连接的是让步关系复句的前项,例如:

2.对于提高效率而言,课程工具固然重要,但丰富而易于检索的资源库也很重要。

“固然”一方面表示对前项的肯定,另一方面还有引出转折后项的作用;“当然”则常常是用于后项的转折。

本文辨析的近义词大多还是以相同语素为基本前提的,因为相同Z素的近义词留学生们最容易混淆。但是在分析易混淆词时,不能完全拘泥于相同语素的一对一混用,在高级阶段,对外汉语教师还需要从语义出发对近义词进行聚类观察,很多并不具有相同语素的词汇也有相同意义或某个义项的近义混用。比如:了解/懂得/明白;表扬/称赞/鼓励……还有一些词汇跟结构的近义误用也常常出现,比如:都表示假言判断的“如果…就”和“要是…的话”。都表示选言判断的“或者…或者”和“要么…要么”等。这都需要我们根据词语或结构所表达的相近语义进行分类归纳,然后再对比出它们的不同进行举例说明。

对于对外汉语教学来说,我们在近义词辨析中需要有一定的容忍度,承认一些近义词的模糊地带。虽然近义词的定义是其词语对在内涵上是两个概念,但是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很多近义词如果非要解释得过于清楚,非要当成是两个概念的话反而会加重教学难度且收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周荐.近义词说略[J].天津教育学院学报,1990.

[2]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3]李泉.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语体研究的范围和内容[J].汉语学习,2004,(1).

[4]敖桂华.对外汉语近义词辨析教学对策[J].汉语学习,2008,(3).

[5]洪炜.语素因素对留学生近义词学习影响的实证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1).

[6]洪炜.汉语二语者近义词语义差异与句法差异的习得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2,(3).

[7]刘缙.对外汉语近义词教学漫谈[J].语言文字应用,1997,(1).

[8]孟祥英.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近义词辨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97,(3).

[9]杨黎黎.认识情态词向让步标记的发展[J].汉语学报,2012,(4).

[10]杨黎黎.假设条件句的现实性和非现实性[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15,(1).

[11]张博.同义词、近义词、易混淆词:从汉语到中介语的视角转移[J].世界汉语教学,2007,(3).

[12]丁金国.语体意识和语言应用[J].修辞学习,2005,(3).

[13]胡明扬.语体和语法[J].汉语学习,1993,(2).

[14]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5]Hulstijn,J.,Hollander,M.,and Greidanus,T.(1996)Incidental vocabulary learning by advanced foreign language students:the influence of marginal glosses,dictionary use,and reoccurence of unknown words. Modern Language Journal,80:327-339.

On the Synonym Discrimination in TCFL

YANG Li-li

(School of Humanity, Soochow University,Suzhou,Jiangsu 215123,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