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一字的成语范例6篇

带有一字的成语

带有一字的成语范文1

2、百世一人:指极难得的人才。

3、不顾一切:意思是什么都不管不顾。

4、不值一钱:指形容毫无价值或地位极其低下。

带有一字的成语范文2

【关键词】字幕;视频理解;播放顺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10―0089―04

一部英语原声电影通常有多个不同字幕的版本,它可以配以与音道相同的英文字幕,也可以配以中文字幕,或是中英文字幕同时存在。不同字幕既可自由切换,也可完全去掉,以迎合英语学习者的不同需求[1]。本文意在研究字幕,以及有、无字幕的不同观看顺序对于视频理解效果的影响,因研究对象是以英语学习为目的的大学生,本研究只选取了英语字幕作为唯一的字幕形式,因此,文中所说的字幕是指与影片声道匹配的英文字幕。

一 语言教学中对电影字幕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字幕第一次被引进外语课堂时,它只是用于提高学习者的注意力,增强学习动机(Burger[2];Grimmer[3])。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者和语言教师越来越深地认识到字幕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有利于学生词汇习得(Griffin & Dumestre[4]),有利于口语提高(Borras & Lafayette[5]),有利于听力提高(Huang & Eskey[6],Borras & lafayette[7];Danan[8])。Ellsworth[9]发现,影视字幕教学, 能使学生较好地获得对语料内容的理解,达到对内容、词语和句式更好的记忆。

字幕的存在可以让学习者把“所听”和“所看”,也就是听觉输入和视觉输系起来(Garza[10]),从而帮助其完成形式-意义(form-meaning)的联接,这也是外语习得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过程(Doughty[11])。特别是当语言输入的难度略微高出学生的语言能力时,字幕可以帮助其把听到的内容形象化、视觉化(Danan[12]),将可能难以理解的话语分割成可理解的语言。概括地说,字幕能帮助学习者辨识影视片断中出现的包括词汇、习语、固定短语知识、句法创新技巧、文化背景知识、话语交往图式和合适性知识等目标语知识,增强对内容的理解,丰富学习者的语言输入。

然而,在国内如何运用字幕以提高语言教学效果这一课题尚未引起外语界足够的关注,相关的研究和讨论也极少。笔者通过对国内学术期刊数据库的调查,发现几乎所关于字幕的研究都是从对字幕的翻译策略或技巧方面进行的。作为在语言教学中对字幕研究的代表,汪徽[13]通过实验发现字幕对于学生的词汇习得和记忆有显著的积极作用,字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单词拼写和辨识能力。戴劲[14]对影视字幕的起源、发展、类别、及教育功能进行简要介绍,并从理论上对影视字幕的语言教学功能加以阐述。

二 研究目的、内容与方法

虽然字幕的存在价值被许多研究者肯定,但其使用目前在外语教学界也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一些教师认为字幕会使学生难以平衡视频、音频与文字这三种输入形式,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助长依赖性和惰性,妨碍、甚至抑制听力技能的提高(Danan[15])。任开兴[16]也认为,人的视觉先于听觉,在字幕影视面前,学生很可能一味地去阅读字幕,而将训练听力的首要任务搁置一边,从而造成本末倒置的局面。鉴于此,一些学者建议,虽然语言习得,特别是在多渠道的输入模式下,有必要进行反复的信息输入,但为避免过度使用或过度依赖字幕,视频可以播放两次,一次带字幕,一次不带字幕 (Winke,Gass & Sydorenko[17])。然而,关于以何种顺序播放不同字幕版本的视频能产生较好的效果,目前还鲜有研究。虽然国内学者汪徽[18]在研究中也有提到使用有、无字幕的轮流观看的训练方法,但仍然没有深入地讨论不同字幕版本的观看顺序问题。那么,在利用视频材料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时候,应该先看带字幕还是无字幕的版本?如何使用字幕才能在语言学习中充分发挥它的作用?本文在现有对字幕研究的基础上,以在校大学生为对象,研究字幕对于学生视频理解的影响,并进一步认清在重复信息输入,即同一段视频观看两次的情况下,不同的播放顺序对视频理解的效果,来反映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字幕,使英语原声电影更好地为英语学习服务。

本研究主要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带字幕的视频是否比无字幕的视频更有利于EFL学生对视频的理解?

2)如果同一段英语电影视频观看两次,带字幕和无字幕两种版本观看顺序的不同对于EFL学生的视频理解的效果是否有差别?

本研究通过实验和访谈两种方式进行。重庆大学机械学院本科两个自然班共72名学生参加了本次实验。实验者把所有学生随机分成三个组,第一、二组为实验组,分别观看视频两次,其中第一组先看带字幕的版本,后看无字幕的版本,第二组与之相反;第三组为对照组,两次都观看无字幕的视频。实验分组情况及观看方式如下表所示:

该实验在三个条件完全相同的多媒体教室同时进行,每组一个教室,每个教室由一位教师负责播放。所看的影片为纪录片《拯救大熊猫》的开头部分,长度约十五分钟。该片为真实的影视材料,难度中上。实验者将该段影片有、无字幕的两种版本上传到电脑,分别标作“视频A”(有字幕) 和“视频B”(无字幕),每位教师根据自己所在组的组别对影片进行放映:第一组先看视频A,再看视频B;第二组先看视频B,再看视频A;第三组则两次都观看视频B。影片播放完毕后,学生在发放的纸质试卷上完成相关理解测试题。该试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学生对视频的理解,包括对细节的考查、大意的概括以及相关词汇的理解。共有20道题,每题正确为1分,错误不给分。测试时间为15分钟。

实验和测试完成后,实验者在实验组(第一、二组)中各随机选取8名学生进行口头访谈,以进一步了解他们主观上对不同播放顺序的体验、理解和偏好,并解释实验得出的数据。学生的回答被当场录音,随后实验者再将其整理成文。访谈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你认为英语字幕对视频理解有帮助吗? 为什么?

2)对于先看/后看有字幕的视频,你的体验如何?

3)你更偏好于先看还是后看带字幕的版本?为什么?

三 研究结果与讨论

通过SPSS11. 5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首先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三组不同字幕的成绩之间是否有显著差异,然后独立样本t检验对不同小组的成绩进行两两比较。结果如表2、表3 所示:

表2 的数据表明,三组之间的平均成绩是有差异的:第一、二组的成绩均明显优于第三组(对照组),而第一组的成绩又优于第二组。并且,统计结果显示F=23.85,显著性概率Sig.=.00, 因此,可以看出三种不同的字幕存在情况对视频理解的影响是有显著差异的。此外,用独立样本t检验将各小组进行两两比较 (表3)发现,不仅两个实验组分别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两个实验组之间,即先看或后看字幕两种情况之间也有显著性差异。接下来,笔者将分别从两个研究问题入手进一步分析该实验结果及其原因。

1 带字幕的视频是否比无字幕的视频更有利于EFL学生对视频的理解?

研究结果:字幕对于学生的视频理解有积极作用。

从表2可以看出,两个实验组测试成绩的平均分都分别高于对照组。经独立样本t检验(表3),两个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均有明显差异,说明字幕对于视频理解有积极作用,该实验结果也与Winke[19]的结论一致。在访谈中,几乎所有的受访学生对“你认为英语字幕对视频理解有帮助吗?”这个问题都持肯定回答。所述原因经笔者归纳整理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近42%的学生表示,听力是他们相对薄弱的环节,对于语速较快且有一定难度的原声影片来说,字幕能直观地把所听到的信息以书面表达的形式呈现出来,这对听力是很好的补充和完善。换句话说,字幕能将“所看”和“所听”联系起来,这种视、听的结合在很大程度上使记忆更深刻,有助于对视频的准确理解。其二,近33%的学生认为即使对于听力较好的学生,它也能够帮助其进一步核对、确认自己的听力理解是否正确。此外,还有学生(16%)表示影视作品中的语言往往是最时尚最鲜活的英语表达,而字幕将这些语言信息以书面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有助于他们从语音、拼写、用法、语境等各个方面来更有效地注意、理解并习得目标语。相反,如果没有字幕,就他们目前的英语水平,尤其是听力水平来说,许多发音难以识别,会丢失很多关键信息,线性的、完整的理解过程就会不停地中断或“卡壳”,并产生厌听情绪。

而笔者认为Schmidt[20]在其“注意力假说(noticing hypothesis)”中提出的“注意力效果(noticing effect)”可以合理地解释字幕之于理解的积极作用。研究表明语言学习者往往面对的是一串串难以理解的语言输入,而学习过程的发生需要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个别语言信息上(Winke[21])。因此,在语言输入有一定难度的情况下,有必要为学生提供一些辅助手段,如本研究中的字幕。同时,本研究结果进一步证明了多样化的输入模式(multiple input modalities)有助于语言学习,它能够以互补的方式让学生对语言的加工处理更加深入并产生更好的记忆效果(Bird & Williams[22])。

笔者通过实验还发现,对于理解测试中的个别“词汇辨析”题,实验组的得分率比较高,也就是说英文字幕在没有直接向学生提供单词含义的情况下,也能让学生掌握其词义。因为英文字幕虽然没有直接提供词义,但是它却提供了额外的书面输入, 这使得学生的二语阅读能力也参与到观看过程中来,而中国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往往高于他们的英语听力水平。因此,当屏幕上有英文字幕时,他们的英文阅读能力能帮助他们猜测词义和理解内容(汪徽[23])。

还有个别受访者表达了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字幕的作用应就不同的影片类型而论:对于记录片这种缺少可能帮助理解画面的影片而言,字幕的确可以增强对影片的理解,而对于情节性很强的电影,画面和镜头本身就可以帮助理解,字幕的作用相对较小。因此,虽然“字幕对视频理解有积极作用”这个结论已被较多学者所证实,本研究的访谈结果似乎可以启发研究者从影片类型这个角度来对该研究问题进行更深一步的探讨。

2 如果同一段英语电影视频观看两次,带字幕和无字幕两种版本观看顺序的不同对于EFL学生的视频理解的效果是否有差别?

研究结果:在同一段视频观看两次的情况下,先看带字幕版本的学生对视频的理解效果更好。

对于该研究问题,实验数据显示第一组在理解测试中的成绩高于第二组,并且这种差异具有统计意义(t=2.46,Sig. =.01)。先看带字幕视频的学生(第一组)比后看带字幕的学生(第二组)在理解测试中表现更好,也就是说,先看带字幕的版本比后看带字幕的版本更能利于学生对视频的理解;同时,经笔者统计,有72%的受访者表示更偏好先看带字幕的版本。这说明无论从客观实验结果还是学生主观偏爱而言,先看带字幕的版本都要优于先看无字幕的版本。

究其原因,笔者从受访学生的回答中了解到:字幕可以突显视频中的语言信息,而先看带字幕的版本有助于学生在第一次的观看时就在字幕的提示下“关注自己不能理解的地方”,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图视,并突显他们认为的重要信息;有了这个较为全面的心理和知识上的铺垫后,在第二次就算没有字幕的观看中也能做到“有的放矢”,“在大体理解内容的前提下更清楚第二次看的时候该注意哪些具体细节”,通过再次的“听”来对信息进行进一步的收集、巩固或确认,也是一种“复习”的过程。按照这样顺序的两次观看(先带字幕后无字幕)都有“各自不同的作用”,两次观看都是有效的学习/输入过程;相反,在后看带字幕版本的情况下,许多在第一次观看中只是通过音频听到的、与理解密切相关的那些未知语言信息(词汇、短语)在第二次才通过字幕突显出来。相对于“先接触字幕,再听力巩固”的观看顺序而言,后接触字幕大大降低了两次观看的有效性。特别是在视频材料较难,且学生听力水平较差的情况下,第一次接触无字幕的版本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做无用功,许多学生表示第一次看无字幕的版本完全是“一片茫然”。这样的观看顺序没有充分发挥字幕(文字)、音频、视频三种输入模式的相互作用,没有有效利用两次视频播放的输入机会,因而没能达到最佳的观看效果。正如第二组的一位受访学生谈到:“……先看无字幕的版本会导致第一次获得很少的信息,就算第二次有字幕可以弥补空缺,但这两次观看的效果远远不及先看有字幕的版本,这样可以保证两次观看都具有较高的有效性。”

然而,对于25%选择主观上偏爱先看无字幕版本的学生,他们认为字幕的存在会占据更多的视觉,使观看者对字幕产生依赖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或乎略“听”的部分;而后看字幕似乎更有挑战性:在第一次无字幕的状态下更专注于听,“虽然听起来较要难,但会强迫自己认真听,在情节的帮助下尽可能地理解或猜测内容,有利于听力的提高”,然后第二次在字幕的提示下比较、核对或补充第一次没听懂的地方。笔者从他们的测试结果和访谈中发现,这类学生具有相对较强的听力理解能力和较高的听力训练期待,对字幕本身的依赖性相对较小。

此外,有学生表示影片本身的属性和特点会影响其对字幕的需求,如一位受访学生表示:“对于本身情节较弱的纪录片或演讲形式的影片视频,我会选择先看有字幕版本,再看无字幕版本;而对于大多数故事情节较强的电影,我会选择先通过情节尽量理解内容,第二次再看字幕以加深理解。”这表明以后的相关研究还可以从影片不同类型的角度进行。

综上所述,为避免对字幕的过度依赖,在选择两次观看英语电影视频的情况下,应采取带字幕和无字幕相结合的方式,而不同的观看顺序确实能产生不同的理解效果。本研究结果表明,先看带字幕,后看无字幕的版本在很大程度上契合了学生的语言习得及认识过程,对于一定难度的影视作品而言,这种观看顺序更为科学有效。访谈结果也表明,对于听力能力较强或具有较高听力训练期待的学生,相反的观看顺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其要求。

四 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英语原声电影能为外语学习者提供丰富的语言输入,对语言技能及语感的培养有很好的作用。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本研究的结果证明,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带有字幕的真实影视材料优于不带字幕的影视材料;而带字幕与无字幕不同版本的影视材料如果科学合理地搭配并有效使用也能产生优化的学习效果。作为英语教师,应注意合理利用电影及字幕的优势。具体说来应注意以下方面:首先,要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选合适难度的影视材料。选择学生能力范围内的电影能有效地降低外语学习者,特别是低水平学习者的焦虑感,激发其英语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王电建[24])。但如果学生接触的都是他们能力范围内的语言输入,也很难有所进步。正如Krashen[25]在他的语言输入说中所提出的,要使语言习得得以发生,有必要使学习者的输入语言包含稍高于其现有能力的语言项目。其次,要根据不同的学习目的选择合适类型的影片材料。不同电影类型具有不同的特点,如本实验所用的纪录片一般以介绍为主,情节性较弱,语言以独白的形式呈现。这种情况下,字幕的使用能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学生对视频材料的理解。因此,了解各类型影片的特点,并对其科学地使用,也是英语教师不可忽略的。再次,要充分合理利用字幕对于语言学习的积极作用,根据学生的特点及影片的难度,采用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及恰当的放映方式,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五 结语

英语电影内容丰富,文化特色突出,语言地道真实,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着极大的优势和利用价值。本研究的结果让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带有字幕的影视材料如果使用得当,会大大优于不带字幕的影视材料。作为教师,如果懂得科学有效地利用英语电影,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影片、合适的字幕版本,并设定合理的观看方式,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淑芬,王清杰.看英文字幕电影与英语词汇附带习得[J]. 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5,18(2).

[2] Burger, G.. Are TV programs with video subtitles suitable for teaching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J].Zielsprache Deutsch, 1989, 20(4): 10-13.

[3] Grimmer, C. Supertext English language subtitles: A boon for English language learners[J]. EA Journal, 1992,10(1):66-75.

[4] Griffin,R.,Dumestre,J.An initial evaluation of the use of captioned television to improve the vocabulary 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 of navy sailors [J].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ystems,1992―1993,(3):193―206.

[5][7] Borras, I.,&Lafayette, R.C. Effect of multimedia courseware subtitling on the speaking performance of college students of French [J].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1994, 78: 61-75.

[6] Huang, H.C., Eskey, D.E. The Effects of Closed-Captioned Television on the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of Intermediate English as a Second (ESL) Students[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ystems, 1999-2000, (1): 75-96.

[8][12][15] Danan, M. Captioning and Subtitling: Undervalued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J]. Meta, 2004, (1): 67.

[9] llsworth T.Integrating subtitled video into your teaching[OL].

[10] Garza, T. J. . Evaluating the use of captioned video materials in advance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J]. Foreign Language Annals, 1991,24(3):239-258.

[11] Doughty, C. J. (2004). Effect of instruction on learning a second language: A critique of instructed SLA research. In B. VanPatten, J. Williams, & S. Rott (Eds.), Form-meaning connection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pp. 181-202).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3][18][23]汪徽.字幕对伴随性词汇习得的影响[J].外语电化教学,2005, (2): 47-52.

[14] 戴劲.影视字幕与外语教学[J].外语电化教学,2005,(3): 18-22.

[16]任开兴.基于灵活性字幕的英语听力教学探讨[J].现代教育技术, 2009,19(10).

[17][19][21]Winke, P. Gass, S.& Sydorenko, T. The effects of captioning videos used for foreign language listening activities[J]. Language Learning & Technology,4: 65-86.

[20] Schmidt, R.. Attention. In P. Robinson (Ed.), Cogn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instruc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3-32.

[22]Bird, S. A., & Williams, J. N. . The effect of bimodal input on implicit and explicit memory: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benefits of within-language subtitling[J].Applied Psycholinguistics, 2002,23(4): 509-533.

带有一字的成语范文3

关键词:“被”字句;语用色彩;西洋语法;内部规律

1 “被”字句表义倾向的变化

关于“被”字句的感彩问题,传统上多认为其表“遭受”义,即表示不如意、不幸的含义。如王力先生(1980)在《汉语史稿》中说:“被动式的作用基本上是表示不幸或者不愉快的事情。”

但这种说法并不绝对(王力先生也未把它绝对化)。一方面,古汉语中也存在少量“被”字句不表贬义的用例 ;另一方面,随着语言自身的演变,“被”字句的使用也体现了历时的变化,使用范围扩大,其感彩由表不幸向表中性甚至褒义的方向发展。我们先看表中性的例子:

(1)他作的那首曲子今天被人买走了。

(2)亚里士多得在公元前300年之前建立的物理学,曾经被人们延用到公元后的17世纪。

以下用例则是表褒义的:

(3)他被同学们选为班长。

(4)受伤的小动物被救活了。

关于“被”字句在表义上的变化,呈下述趋势:“从近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第四阶段,‘被’字句语用功能总的趋势就是表示不幸、不如意遭遇的贬义用例减少,而表示中性和用于‘好’的方面的褒义用例在不断增加。”(刁晏斌,2006)汉语‘被’字句运用范围之所以不断扩大,主要原因是汉语内部规律的推动,外语的影响只是一个外因。

2 “被”字句语用色彩的致变因素

关于“被”字句表义色彩发生变化的原因,本文将根据上面的论述,从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2.1 关于受西洋语法影响的问题

众所周知,进入近、现代后,由于国际往来频繁,汉语受到了外语的影响,尤以 “五四”后,随大量翻译作品的涌现,语法也呈现出欧化特点,“被”字句在语用上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汉语中“被”字句往往表示不幸、不如意的含义,而西文却并非如此。以英语为例,英语中的被动句是用来表示主语和谓语间的语法或语义关系,这种被动形式虽然有时用介词by加以强化,但核心的部分都是在动词上体现,这种表达式本身在语用上并不体现褒贬色彩,特别是在科技语篇中,为了体现科学研究的客观性、真理性,常常大量使用不交代施事的被动句,这是英语科技语篇最重要的特色之一。

“五四”后,随着汉语的欧化,“被”字句不再比较单一地表示不幸、不如意,而是如同西文中那样,向中性化方向发展。为了对比英汉两种语言在被动句语用上的差异,让我们先试着把下面几句译成中文:

(5)a. Printing was introduced into Europe from China.

(6)a. The bike was repaired by Tom.

以上几句可翻译如下:

(5)b. 印刷术是从中国传入欧洲的。

(6)b. 自行车是汤姆修好的。

其中(5)a、(6)a两句的译文不带“被”字(带上“被”字后,读起来不太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但不管带不带“被”字,这两句话都是英语中规范的被动表达式,它们表达的都是中性意义。

下面的几个用例中,被动句呈现出褒义色彩。

(7)He was praised by all his classmates.(他受到了所有同学的赞扬。)

(8)Baseball is enjoyed by most Americans.(多数美国人都喜欢棒球运动)

以上的褒义色彩不是由英语的被动语态自身所带来的,而是由动词自身所带的褒贬义所决定的。实际上,英语被动句的被动形式本身是不带感彩的,它只表达主语和谓语之间的语法或语义关系。随着西文、尤其是英文作品在现代中国被大量引进,那么在将这些作品译成中文时就会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文表达式的影响,“被”字句表贬义的使用范围自然就被压缩了,而“被”字句表中性或褒义的倾向则相应地得到了增强。

2.2 关于汉语内部规律推动的问题

论及现代汉语“被”字句的感彩时,首先立足于汉语本身,从汉语的历时平面上进行考察。以下是商务印书馆83版《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对“被”字的部分解释:

①被子。辛弃疾《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布 ~ 秋宵梦觉。又覆盖。阮籍《咏怀》诗:“凝霜 ~ 野草。”

②加于……之上。《荀子·不荀》:“去乱而 ~ 之以治。” 又蒙受,遭受。《汉书·赵充国传》:“身 ~ 二十余创。”

从以上的释义中我们可以看到,“被”在古汉语中即有动词“蒙受,遭受”的意思。直到汉末,“被”字才完全虚化为表示被动关系的介词,形成“N被AV”的格式。在近代汉语中,“被”字句表中性或褒义的情况就更多了,如:

(9)安公子也被他说的跃跃欲动,便说:“既如此,你订日子吧!”(《儿女英雄传》)

—中性的

(10)二位大奶奶不觉被他恭维的大乐。(《儿女英雄传》)

—愉快的

当然,虽有其他用法,但“被”字句表贬义还是其基本特点,即现代汉语中 “被”字句表中性或褒义并不全是受西洋语法的影响,语言自身的沿袭与发展演变也起着主要作用。

下面我们将考察一下“被”字句的用法从古到今的某些变化,看看汉语内部的规律对“被”字句的感彩变化起到了何种推动作用。

1、动词双音节化及短语化

早期的古汉语“被”字句式多呈现为“N被V”式,句式中的动词多为单音节的。例如:

(11)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司马迁《报任安书》)

(12)是时九卿罪死即死,少被刑。(《史记·酷吏列传》)

大约从魏晋时期开始,“被”字句中的动词开始向双音化的方向发展,隋唐以后,这种趋势更加明显。

(13)有一铜铃被风摇响。(《祖堂集》)

(14) 被孙行者作法,化成新妇作一束青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可见,现代汉语“被”字句中动词中心语一般不能由一个单音节词充当,其根源可追溯到魏晋时期。

在现代汉语中,随着语言表达方式的复杂化,动词也常常由短语来充当。例如:

(15)在工作的同时,理论内容被立刻应用和发展到实践中去。

(16)这些旧货被处理或保存取决于部门经理。

(17)他是被提升还是降级要看他的表现。

这种动词的双音节化或短语化对“被”字句的语用色彩又会产生什么影响呢?

总体上讲,双音节词由于比单音节词字数上多,其词义的外延往往也比单音词大。比如,我们可以说一件事的“好坏”,也可以谈论一个人的“胖瘦”,而“好坏”、“胖瘦”这些双音节词都是由表示相对或相反意义的“好”与“坏”、“胖”与“瘦”构成,用来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特点等,这种含义用单音节词是无法表达的。动词也是如此。让我们看看下面这两个例句:

(18)弥衡被魏武谪为鼓吏。(《世说新语》)

(19)被人褒贬是正常的。

在(18)句中,动词是单音节词“谪”,意思单一,仅表“贬职”, 该“被”字句呈贬义;在(19)句中,双音节动词“褒贬”则包含了“赞扬”和“贬低”两层含义,该“被”字句表达中性意义。当短语充当动词成分时,意义就更丰富了,如上述的(16)和(17)句。

那么,随着这类表中性意义的双音节词及动词短语在近代、尤其是现代汉语中的大量出现,当它们用于“被”字句时,也就必然会突破“被”字句表“遭受”义这一规律。

所以,从这一点上看,汉语内部的发展规律确实对“被”字句的语用色彩变化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2、“被”字后施事者的出现

上文提到,早期的古汉语“被”字句式多呈现为“N被V”式。入唐以后,引进施事者的“被”字开始占优势。随着施事者的出现,“被”字跟动词可以分离,可作施事者的成分也不再限于单词,而是扩展到短语,这就使得主语的表义范围扩大; 同时由于本身即含“覆盖”、“蒙受、遭受”义的实语素虚化而来的介词“被”与动词中心语分离后关系不如以前紧密,从而也为动词乃至整个句子摆脱“被”字的贬义制约提供了条件。如:

(23)只有在进行交换的过程中出现了能量被一方所吸收,才实现了“做功”的过程。

(24)MBA学生被跨国公司所看重。

3、句子成分复杂化

这里主要是从动词的角度分析。

入唐以后,“被”字句主要动词增加了一些新成分,句子结构趋于复杂化,主要动词不仅可以由短语充当,还可以带宾语、状语、补语。

(25)推论1也被称作牛顿经典力学中的动量守恒定律。(带宾语)

(26)高水平的管理才仅仅被排列在第6位。(带状语)

(27)敌人被打得抱头鼠窜。(带补语)

由于句子成分增多、句子结构变得复杂,句子的信息含量也相应地大大增加了,句子更为灵活、多样,表义更加丰富、精确,这就使得“被”字句的贬义局限变得越来越不可能,“被”字句表中性或褒义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4、主语的变化

一方面,早期“被”字句中的受事一般都为有生名词(多指人),而在现代汉语中,无生名词也常常出现在主语位置上,如下面例句中的“实践”、“事实”:

(28)按照真理的定义,凡是被实践检验符合的理论就是真理。

(29)一个新的事实被观察到了。

由于无生名词是没有感觉或感情的,所以也就无所谓“不幸,不如意”这种感彩了。

另一方面,随着语言的发展,主语也趋于复杂。“被”字句的主语一般都是受事,但在现代汉语中,有些主语却不表受事、而表示其他的语义格,如工具、目的、结果等。如:

(30)钳子都被派上用场了。(表工具)

(31)得第一名被设定为他的下一个目标。(表目的)

(32)成功了被人羡慕。(表结果)

在上面这些主语不表受事的情况下,“被”字句表不幸、不如意的可能性也就大大减小了。

3 结语

本文从内因及外因两个方面探讨了“被”字句的语用色彩由基本表贬义到向着表中性和褒义趋势发展的原因。从外因上讲,“五四”以后,随着西文作品的大量涌进,“被”字句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西洋语法的影响,表义更加丰富、精确,呈中性甚至褒义色彩。从内因上讲,汉语自身的发展演变起着主导的作用,动词的双音节化及短语化、“被”字后施事者的出现、句子成分的复杂化、主语的变化等,都造成了现代汉语“被”字句表贬义的绝对优势很难再维持下去,“被”字句表中性或贬义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参考文献

[1]陈昌来; 李琳. 《儿女英雄传》的“被”字句及相关问题考察. 汉语被动表述问题研究新拓展——汉语被动表述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2003

[2]陈颖. 关于“被”字句用于好义的考察.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1997(1)

带有一字的成语范文4

关键词:课文例子;识字;教学

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基石,也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他远不如阅读教学那样诗情画意,也不如习作教学那样异彩纷呈,更不如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那样生动活泼,但是,它却是制约学生语文学习的一个瓶颈。那么如何有效提高识字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下面从识字教学的原则、识字教学的策略来谈谈本人对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几点探索。

一、创设情境,突出重点,趣味与实效相结合

在识字教学中方面着重抓好两方面:一方面是为了追求识字过程的趣味性,通常采用多种形式并有机结合加偏旁、换偏旁、拆解组装生字等方法,有时还引导学生编成谜语、儿歌、故事等方法来认字。另一方面我能根据每篇课文生词的难易程度,采取抓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提高识字的教学效率。

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使他们尽早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识字教学的过程中,在不知不觉中体验识字的乐趣。

二、集中与分散结合,自主识字,加强巩固

1.集中识字是先识字,后学文,集中学分散练,它注重字形联系

分散识字是随课文分散学,它注重字义,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提倡在词中、句中、课文情境中进行生字教学,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集中识字可以说是归类识字,有形声字归类、基本字带字和形近字归类,如,由“方”带出“放、房、防、纺、访、仿、芳”,由“青”带出“清、请、情、晴、蜻、睛”,而带出的形声字具有声旁表音、形旁表意的特点,利用一组字的相同部分组成字串,突出其不同的偏旁部首,通过分析比较,强化记忆字的不同部分,以已经掌握的基本字为支点,因此,能化难为易。此外也可采用部首带字的形式,如,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四》的读读记记中认“月+夫=肤,月+旦=胆”这两个字时,问学生月字旁的字一般和什么有关,由此学生说出很多与身体有关的“肠、脖、腿、腰、脸、胸”等字,由虫字旁带出“蜻蜓、蝴蝶、蚂蚁、蜘蛛、蝌蚪”等,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带虫字旁的昆虫,也可以由反义词、近义词归类学习。集中识字便于小学生对汉字字形的学习记忆巩固。在课堂学习生字时,以字形为突破口,先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词,以各种形式的朗读竞赛让学生读准生字的读音,重点区分平翘舌音、边音鼻音、前后鼻音。通过多次简单反复地认读和归类识记,让生字入目入心,直接建立起字音与字形的联系。

2.分散识字采取“字义联系”的分散识字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准确地把握学习生字的时机,如,《哪座房子最漂亮》中“哪、座、房、漂、亮”是生字,在揭示课题,朗读课题时就学习这些生字的字音、字形。有些生字集中在文中的某些段落,在学习这些段落时就学习这些生字,让学生多朗读带有生字的句子,结合上下文理解这些生字词。分散识字可以按课文出现的顺序,边学文边识字,寓识字于阅读之中。将集中识字和分散识字有机结合。集中识字与分散识字两种形式交叉进行,相互配合。

三、开展多种手段加强巩固

低年级学生识字学得快,忘得也快,随着学生识字量的增加,巩固是识字教学的一个重点,识字后必须及时巩固,不断巩固。在教学中,努力想办法让学生与生字多接触、多见面,学生在“一回生、二回熟”的状态中巩固识字。在平时的教学中,可采用课前循环、课中循环、课后循环、周期单元循环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与生字反复见面,加深印象。

四、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生活是学生学习生字的大课堂,我鼓励学生通过其他渠道在生活中自主识字,增加识字量。在一年级开学的第一个月引导他们认识班上学生的姓名,鼓励他们在课间休息和午间休息时,以“交朋友”的形式,你教我认你的名字,我教你认我的名字,大家互相认识,看谁交的朋友多。还可以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资源来引导学生识字,利用学生上街玩,出去旅游的机会问问爸爸、妈妈,广告牌上写的是什么?那个店叫什么名字?拓展学生识字的时空,让学生在生活中自由自在地认识很多字。生活中看到的蔬菜类、水果类、植物类、动物类,都可以分类认识。让学生在生活中快乐识字。

带有一字的成语范文5

一、 看画面之美

“词串识字”的设计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配上了形象、具体的情境图,一串串意思相关的词语,构成了一幅幅绚丽的画面,饱含着浓浓的自然美、人文美、社会美。如二上《识字6》“骏马 秋风 塞北/杏花 春雨 江南/椰树 骄阳 海岛/牦牛 冰雪 高原”。无论从横排看,还是竖排看,从塞北到江南,奶煅暮5旱角嗖馗咴,形象地展现了祖国的辽阔,河山的壮丽。再如一上《识字5》:“沙滩 贝壳 脚丫/海风 海鸥 浪花/珍珠 鱼虾 海带/港湾 渔船 晚霞”。这一课是围绕“大海”这个中心把词语串起来,每行词就是一幅画卷,整组词串连在一起,就是一幅生动有趣、让人无限向往的赶海画面,给人以美的熏陶感染。二下《识字6》是一组写动物的词串,第一行词语是:“狮子大象老虎”。初读时,学生觉得第一行是关于猛兽的词语,让人感觉凶猛可怕,在学生的认知里,很难有画面美的体验。于是,在教学中,教师将词语进行言语补充,把学生的关注点,引导到对动物特点、本领等的关注上,勾勒成一幅优美和谐的野生动物园生态图。如:狮子(头发多),大象(吃香蕉),老虎(一叫人吓跑)。仙鹤(多优雅),孔雀(真漂亮),鹦鹉(学舌会说话)。猴子(满山跑),猩猩(没尾巴),麋鹿(看着“四不像”)。斑马(有条纹),棕熊(本领强),袋鼠(口袋装宝宝)。学生在饶有趣味的品读中,感受到动物大家庭的和谐,体会出自然美的画面。另外,词串中,词与词之间的留白,行与行之间的分隔,可以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吸引儿童去补充,引发儿童无尽的想象和联想,在脑海中形成具体画面,在构成画面的思维图式中,认知经验迅速被激活,使已有的图像、声音、语义和将要认识的文字相对应,产生美的画面。画面感是词串教学得天独厚的优势,学生在美的情境鉴赏中,享受着识字带来的快乐,产生主动识字,乐于识字的美好情愫。

二、 听音韵之美

词串是将原来孤立的汉字,置于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使其成为合辙押韵的“韵语”,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所以,“词串识字”的朗读目标设定,不能仅仅局限于会读,要引导学生读出画面,感受美的节奏,在声音之美中,产生无限的遐想。如,二下《识字6》教学片段:

师:看,这里表示动物的词语共有四行,每行三个词语,它们整齐地排列着。现在,老师想把这些词串起来,按照一定的节奏读,请你们闭上眼睛,听一听。(师范读)

师:听完了朗读,你们有什么感受或者是想到了什么画面?

生:我好像走进了这个场景,真的来到了动物园。

生:老师通过朗读,带我们走进了画面。

生:我感觉你在读这些词语的时候,很有节奏,很顺口,就像在读诗一样。

生:您读这些词语的时候,我觉得就像在唱歌一样,很好听。

师:是呀,词串起来读,既像诗,又像歌,是那样的悦耳动听,这就是文字的魅力。

生:(表演走路的样子)我听了您的朗读,想到了平常我们走路的时候,“一二一,一二一”,有规律,有节奏地行走,很有动感。

师:看来,这么美的节奏来源于生活。

师:如果按照一定的节奏读,一行词语读起来就像是一句诗,四行词语读起来就像是一首诗。老师刚才读的时候,想象着画面,读出了自己的节奏,请你们也按照一定的节奏,展开想象,读出画面,品读诗的味道。(学生品读)

以上教学片段,教师并没有代替学生的感知,学生在教师的示范朗读下,感受到词串朗读带来如诗如画如歌的美感。由于词串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学生喜欢读,在指导朗读时,可先分别进行横排朗读,注意各排词语之间的横向联系,把单个词语所表现的个别事物,组成一个联系紧密的组合画面。再连贯起来,通读整篇词串,连缀几幅画面,构成立体的场景。让学生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在美好的天地里畅游。最后,指导学生运用恰当的语调与停顿,注意词串末尾押韵的规律,读出轻重缓急的韵味与乐感来,使得静止的文字符号,变得灵动,具有生命气息,使“词串识字”兼收美文欣赏的效果。

三、 赏汉字之美

汉字具有强烈的视觉美感,在教学书写汉字时,要先让学生学会“读帖”,注意观察字的笔画和结构特点,在读帖的同时,学会鉴赏汉字的形体之美。如笔画之美,“点”有坠石之势,“横”如肩挑昆仑,“撇”如剑锋出鞘,“竖”像一柱擎天。然而,汉字的美绝不仅止于此,汉字讲究内在的和谐统一,它的美更在于超越线条的结构之美,如左右相呼、上下相应、穿插避让、勾连呼应、参差错落。我们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制作或下载书法鉴赏的微课,适时带领学生去鉴赏其中的形体之美。汉字外在的形态,使其具备了一种超越具体形象的抽象意味,即字形美。学生在学会了鉴赏之后,无须多言,便一目了然,以后再学习汉字时,自然带着欣赏美的眼光去认读每一个汉字。

然而,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在教学时,可以结合语言本身的音韵之美,巧编儿歌,让学生体会音乐之美的同时,根据汉字表象的结构特点,相机画图,引发儿童无尽的想象和联想,在脑海中形成具体形象,即意美,使得汉字音美、意美、形美水融,在浓浓的语言文字的品味中,欣赏汉字的独特之美。如教学“日”“月” “木”字时,老师一边念儿歌,“圆圆太阳当空照”“弯弯月牙像镰刀”“一棵树木多枝条”,一边画出这三个字的象形字,学生根据儿歌和图画猜生字。教学“雨”字时,教师在书写四个点的笔画时,同时念出,“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学生在视觉、听觉与想象中,自然降低了学习汉字的难度,汉字之美对学生的熏陶感染已不言而喻。

四、 寻文化之美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肩负传承祖国文化重任的教师,应该赋予识字写字教学厚重的文化含量。由于词串是同一类事物的集合,很多生字的偏旁较为相似或一致,在教学中,可以进行对比和整合。

二下《识字6》教学片段:

师:(出示生字:狮、猴、猩)最古老的汉字是由一幅幅画演变而来的,字就像画,画就像字一样。在古代称狗为“犬”。

师:(出示“犬”字的象形字)你们瞧,我们的老祖宗先照着狗的样子写了“犬”这个字。到后来,汉字渐渐演变,把“犬”字反了过来,(出示反犬旁)就变成我们今天所写的反犬旁了。带有反犬旁的字,大多表示动物。比如:狮、猴、猩。

师:请查字典,看看还有哪些带有反犬旁表示动物的字?(生查字典)

生:猪、狗、猫……

师:本课生字当中,像反犬旁一样,由图画演变而来的字还有“鹿”字,请课后和家长、同学共同去查阅资料,相互交流。

带有一字的成语范文6

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的精髓,它就像一根无形的纽带把我们华夏儿女紧紧串联在一起。共同阅读关于语言文字的演讲稿2020,请您阅读!

关于语言文字的演讲稿1花解语,鸟自鸣,生活处处有语言。语言的创立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语言的存在演绎了生命的缤纷多彩,语言的交流传承了华夏古国的千年文明。生命,唯语言不可辜负。

语言丰富生活。在原始社会,由于氏族采集和狩猎等集体活动中人们沟通和交流的需要,语言便产生了。语言的产生,是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闲庭信步下,人们可以相互交流,抒发自己内心的体会;花前月下,情人之间的相互呢喃见证着爱情。语言的产生使一个人不再是一个人,人们可以相互倾诉,不论烦恼,不论忧愁。那些由语言构成的书籍更丰富着人们的内心世界。前人的智慧,古人的博思,无一不在今天闪烁着理性的光辉,那些前世的爱恨情仇也激励劝勉着人们。语言的产生丰富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唯语言不可辜负。

语言演绎生命。唯有语言能够担当此任,宣告生命曾经在场。婴儿划破长空的第一声啼哭就宣告着他已经降临到了这个世界。伴随着他成长的一生的轨迹都将通过语言来演绎。许多名人会在弥留之际准备自己的自传,用来讲述自己的一生,这就是用语言证明自己曾经来到这个世界,并仗剑走天涯,鲜衣怒马,浪迹一生的真实写照。随着时间历史长河的推移,生命会消逝,唯有语言能够长存,在今生演绎着前世的生命,演绎着生命的悲欢离合,阴晴圆缺,演绎着生命的爱恨情仇,嬉笑怒骂。唯有语言能够演绎生命的轨迹,在历史长河中永存,唯语言不可辜负。

语言传承文明。《包法利夫人》中提到:“语言是一架展延机,永远拉长感情。”华夏古国悠悠五千年的文明都是语言这一工具来世世代代,祖祖辈辈的传承。因为语言,我国优秀的服饰文明,茶文明,瓷器文明,戏剧文明,刺绣文明,书法文明等才得以流传,并远播世界。因为语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样的视死如归,悲凉无奈,凄婉哀愁的情感绵延至今。唯有语言能够肩负起传承文明的重任,唯语言不可辜负。

语言,是一个神奇的存在。唯有它能够在历史中永存,丰富今人的生活,演绎前世的生命,传承千古的文明。世界,唯语言不可辜负。

关于语言文字的演讲稿2语言文字是一种神奇而又奇妙的东西,它能用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唤醒那些本不该沉寂的东西!世界各地,都有属于自己的语言,各式各样,各有色彩。汉文化尤为博大精深、豪迈深情。

上幼儿园的时候,老师就悦耳、动听的语言教我唱歌、吟诗、学习普通话。“扁担宽板凳长,扁担想绑在板凳上,板凳不想绑在板凳上。”“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粉红墙上画凤凰,红凤凰,粉凤凰,粉红凤凰,花凤凰。”“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啊!好聪明的中国人,好优美的中国话,就像一条紧紧缠绕的中国结一样,把五十六个民族牢牢的结合在一起。

上小学的时候,老师又教我学汉字,每当我写一个字的时候,我都会轻轻的感叹汉字的神奇力量。“横”、“竖”、“撇”、“捺”简简单单的笔画,却组成了成千上万的文字。一个“喜”字,便让我们笑灼颜开,一个“怒”字,便让我们斐然作色,一个“哀”字便让我们黯然失色,伤心不已,一个“乐”字便让我们开怀大笑,快乐无比……!生活中的文字用处也不小,比如:家人分离,难免会彼此思念,我们便会用文字来表达思念之情。用文字来表达情感,与人沟通,让别人更懂你,还可以和别人进一步做朋友,彼此了解更多一点。我们还能成文字中体会到抗日战争的困苦、成文字中了解到万里长城的雄伟壮观、大海的波涛汹涌、锦秀山河的重峦叠嶂……!文字给我生活抹上了五颜六色、画出我的心灵轨迹,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美丽且不可缺。

语言文字带给我快乐,让我的情感得以抒发,让我们的心灵净如清泉,学习中国的语言文字,是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的骄傲,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的象征,我愿在语言文字里遨游,越陷越深!

关于语言文字的演讲稿3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语言其实很有魅力,只是我们没有去发现而已。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索语言的魅力吧!

写作其实也是一种语言的表达方式,他只是把文字组织起来,而且看你组织的好不好,奇不奇妙,通不通顺,以及精彩的程度。语言是非常有趣的,多几个字或少几个字的意思是完全不同的。

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一个著名的作家在大街上遇到了一个双目失明的老太太在乞讨,作家就给了她一个硬币并问她:“今天收入怎样”?她回答:“除了你,别的都没有”。作家看了看她身边的木牌,上面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作家沉思一会儿,又在前面写了“春天来了”四个字,路人看了纷纷都给老太太钱了。就是这四个字好像有魔力似的,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以及同情心,这正是语言的魅力所在之处。

语言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因为没有语言我们就无法交流,甚至可能走向灭亡。语言已经有悠久的历史了,早在猿人的时候,猿人就开始用手语表示,或是将发生的事情用石头形象的刻在墙上等方法交流。古代语言有四种最古老的语言:中文就是其中的一种。但是,由于世界的变化只有中文才保存了下来。这也说明古人已经用智慧制造了语言和文字,才得以如今可以这么美好的生活沟通。

语言是多么神奇,又是多么有魅力,还有很多魅力还没被发现,等待着你来探索与发现它们。

关于语言文字的演讲稿4沟通是一扇门,那么语言就是这扇门的匙钥!

如果沟通的门通向的另一方是漆黑的深夜,那么语言的钥匙便引领着你走向皓月当空,繁星满天;如果沟通的门通向的另一方是一望无际的沙漠,那么语言的钥匙便引领着你走向鸟语花香的绿洲;如果沟通的门通向的另一方是浩瀚无边的大海,那么语言的钥匙便印领着你走向如宗悫般“乘长风破万里浪”,如“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语言在沟通中是多么地重要!它是一把闪光的钥匙,使沟通直接到达人的心坎上。

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利于亲情的沟通。诚然,父母们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然而,当子女跌倒时,是痛斥“没用的东西,怎么搞的”,还是送以一句“这次是有点失策,下回努力”,即会收到截然相反的效果。当子女摘吃了早恋的禁果时,父母们是郑重声明:“那不行,绝对不行”,还是先说一句“你的心情爸妈能理解”再述之以理,效果更不用提起。尽管沟通的心都如月光般皎洁,但语言的表达却让沟通的效果不一样。可见,亲情的沟通,要用好语言的钥匙。

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利于友情的沟通。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与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都用优美的语言送走了友人,达到了友情的沟通。李白《蜀道难》一文中劝说友人归来的语言精辟,达到了友情的沟通。从李白的“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可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友人便从言语中感受到友人的关怀,沟通也便到了心坎。沟通并不像白居易说的“此时无声胜有声”,它需要语言为它传达彼此的关切。友情的沟通,需要语言的钥匙。

恰如其分的表达,利于爱情的沟通。文学着作中简·爱与男主人公罗伯特早期的认识,便因为罗伯特孤傲的语言表达而困难重重。幸好,简·爱直接而爱憎分明的语言打破了两人间的障碍,两颗相爱的心才得以沟通。

一言以蔽之,请好好运用语言的钥匙,让沟通直接到达心坎上!

关于语言文字的演讲稿5语言也是有温度的

语言有温度吗?不忙回答,先听我讲一个故事:

有一天,作家屠格涅夫在街上走着,一个乞丐向他伸出手,想讨些钱。屠格涅夫搜索自己身上所有的口袋,既没有钱包,也没有怀表,甚至连一块手帕也没有。但乞丐在等待着,他伸出的手微微的颤抖着。屠格涅夫突然间惘然无措,惶惑不安,竟紧紧地握了握这只肮脏的、发抖的手。“请别见怪,兄弟!我什么也没有带,兄弟。”乞丐那对红肿的眼睛凝视着屠格涅夫;他发青的嘴唇微笑了一下——接着,他也照样紧握了屠格涅夫的变得冷起来的手指:“哪儿的话,兄弟,”他吃力地说道,“这也应当谢谢啦……你是第一个管我叫兄弟的人。”乞丐已微笑着泪流满面。

我想,现在你的心里已经有答案了。乞丐之所以泪流满面,正是因为屠格涅夫的一句话给他带来的巨大的温暖,让他感动不已。就像那句谚语所说的“良言一句三春暖,恶语半片九月寒”——语言也是有温度的。

语言的温度有时是温暖的,有时是寒冷的。

温暖的语言往往让我们的心里充满了感动、欣喜、甚至感谢,有时还会给予我们勇气和希望,让我们很久难以忘却。难过时,朋友的一句安慰带给我们温暖,替我们擦干伤心的眼泪;受挫时,师长的一声鼓励带给我们温暖,给予我们信心和力量;生病时,家人的一句问候能带给我们温暖,让我们带着笑容勇敢的与病魔抗争;成功时,他人的一声赞许带给我们温暖,让我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也认识到自己的价值……

寒冷的语言然人感到沮丧、失望、痛苦,甚至愤怒,有时候会带给人伤害。街道里一声咒骂,图得一时痛快,透着刺骨的寒意,却出卖了自己的尊严;成功者旁边的流言蜚语,透着刺骨的寒意,不仅败坏了成功者的情绪,也暴露了“流言者”灰暗的内心;失败者耳边的讽刺挖苦,透着刺骨的寒意,赤裸裸地显示出“嘲笑者”人情人性的缺失。……这些寒冷的语言,带给他人寒意、敌意,在伤害别人的同时也将龌龊的“冷水”泼向自己。

语言的温度既是恒温不变的---文明健康的语言始终是友善温暖的,有时又会随着环境和语境等条件的变化或升或降的。同一句话换一个语境,换一个态度,就会传递给人两种截然不同的温度。就比如“我不饿”这句话,几乎每次餐桌上有我特别爱吃的东西的时候,爸爸妈妈都会讲这三个字,每每这时,我的心里总是暖暖的,佳肴也似乎因为浸着家人的关爱而更加美味。而有一次,好友过生日,不料到了餐厅才发现路上把钱包丢了,于是大家便提议AA制,谁知,其中一个女生却很不爽的说了一句:“我不饿!”朋友很尴尬,之后两人也渐渐疏远了。

说语言有温度,实质是说语言在社会交往中的客观效果。语言的温度考量的是人际关系。所以,朋友,要赢得尊重,要受人爱戴,要构建和谐、友善、融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就理所当然要先将温暖给予别人,先让自己的语言的温度升起来。而彻底摈弃那些辱骂、挖苦、恶意等的冷酷的语言,这样,人们交往中的语言就会充满温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保持友善,整个社会就有了更多的和谐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