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通信技术论文范例6篇

军事通信技术论文

军事通信技术论文范文1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发展动力,一方面来源于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来源于环境系统对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推动力。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自成系统,同时又是军事医学系统、信息资源系统的子系统,因此军事医学信息资源的两大系统环境是军事医学环境、信息资源环境。此外,军事医学和信息资源的系统环境也是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系统环境。军事任务的需求牵引、科学技术的发展驱动和系统自身的演化运动是军事医学发展的三大动力,军事医学的系统环境包括军事环境、医学环境、其他科学技术环境等;信息资源的系统环境包括经济环境、信息科技环境等,因此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系统环境包括军事医学环境、信息科技环境、经济环境、信息资源环境。其中,军事医学环境为需求环境,信息科技环境为驱动环境,经济环境为支撑环境,信息资源环境为本体环境。

1 需求环境为军事医学环境

满足军事医学信息需求,支撑军事医学发展是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系统目标,也是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外在牵引力和发展推动力。军事医学信息资源的优化指的是根据军事医学信息资源建设的职能任务和用户需求,调整信息资源的采集范围、重点,进行军事医学特色资源的整合、组织与揭示,军事医学信息资源建设的职能任务随着军事医学任务的演化而不断变化,因此军事医学环境是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需求环境。

军事医学的发展需求主要来源于军事斗争卫勤准备、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卫勤保障,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应满足军事斗争卫勤准备、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卫勤保障的信息需求。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高度关注海洋、太空、网络空间安全,提高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根据军事斗争卫勤保障的需求,军事医学应加强战场急救医学、三防医学救援技术和装备的研究、海上后送平台和装备研究、加强信息化诊疗装备研制。非战争军事行动是当今军事力量运用的重要方式,反恐怖战争卫勤保障成为军事医学的新任务,反核化生恐怖的卫勤保障是军事医学的重点,防生物恐怖的卫勤保障是军事医学的难点。军事医学应提供相应的医学保障,扩展军事医学研究的范围,从以往单纯的战伤救治研究向多领域扩展,提高应对多种环境危害和恶劣环境条件的救治能力。军事医学信息资源的优化就是要突出保障军事斗争卫勤准备和非战争军事行动迫切需要的信息资源。

2 驱动环境为信息科技环境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系统同时是军事医学、信息资源系统的子系统,因此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信息科技环境包括影响军事医学发展的信息科技以及影响资源建设发展的信息科技两类。信息科技环境主要是通过输入科学理论、技术方法,提供操作平台和设施等,为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提供支撑和促进力。

(1)影响军事医学发展的信息科技

科技发展是军事医学的发展推动力,决定了军事医学的科学可能性和技术可行性。信息科技为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研究成果的应用,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基础。军队战时卫勤中,卫勤组织指挥自动化系统、野战远程医疗系统、创伤救治信息管理系统、伤病员后送系统等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信息技术的发展直接决定着战时卫勤的保障能力;信息化战争中,高功率微波、电磁脉冲武器等信息对抗武器所导致的人体生物效应是军事医学需要解决的新问题;生物信息学、计算生物学为军事医学基础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2000年,美国国防部颁布的《国防科学技术战略》指出,未来新一轮军事革命将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等为支撑,以达到掌握战斗空间态势的目的。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要密切关注现实战时卫勤和未来军事革命相关的信息技术,搜集、组织、加工这部分信息资源,以支撑军事医学中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研究,为打赢未来信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卫勤保障提供强有力的信息资源支撑。

(2)影响资源建设发展的信息科技

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资源存储及检索技术、图书馆集成管理技术的发展,加速了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演化进程。影响图书馆的信息科技主要包括信息资源存储技术、信息资源检索技术、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射频识别技术RFID技术,移动设备技术等。

信息存储和传播等信息技术影响了信息资源的载体形式,改变了图书馆的馆藏结构,促使馆藏资源由纸本资源向电子资源的转变。军事医学信息资源建设也经历了从纸本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到纸本与电子资源并存、并逐步向电子资源为主的过渡,馆藏资源由实体资源向以商业数据库为代表的虚拟馆藏发展。资源检索技术的发展提高了馆藏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程度,从最早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出版的《医学索引》到联机信息检索系统MEDLINE,再到网上免费生物医学数据库PubMed,军事医学文献检索工具经历了文摘、索引等手工检索、计算机检索阶段、网络信息检索三个发展阶段。

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射频识别技术RFID技术、移动设备技术等促使信息资源服务方式的阶梯式进化发展,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除了对信息资源本身的优化,也包括对信息资源服务的优化,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将传统资源服务延伸到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阅读器等移动终端设备,进一步提高了军事医学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并配合信息服务的提升对军事医学信息资源种类、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

3 支撑环境为经济环境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必须以资金作为基础,采购资金是维持军事医学信息资源建设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社会环境,也是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赖以生存的条件。采购经费是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实践所需的资金,是保证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不断得到优化的重要物质条件,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效果除了依赖于馆员对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取决于资源采购经费等物质支撑条件,采购经费是否充分直接决定着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效果。

信息资源的采购经费数量可反映出特定时代或国家信息资源优化的水平。横向比较国内外的专业图书馆强馆,如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其馆藏资源的质量和数量基本与其采购经费投入成正比。2013年,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采购经费达3.7亿美金;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资源采购经费1.3亿元。2012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资源采购经费为4600万元,且每年还有_5%的固定涨幅,解放军医学图书馆的资源采购经费只有约1500万元。与国内外医学强馆采购经费上的巨大差距,成为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最大掣肘,在资源价格不断上涨的经济形式下,有限的资源采购经费使军事医学信息资源的优化需求更加强烈。

4 本体环境为信息资源环境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属于信息资源的一种,信息资源建设的演化和发展必然对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产生直接的影响和作用。信息资源对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影响体现在资源建设基础理论、信息资源建设实践、文献共建共享实践、信息资源建设环境的发展影响。

(1)信息资源基础理论

信息资源建设的理论研究经历了从藏书建设、文献资源建设、信息资源建设3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藏书建设”被首次提出,指的是根据图书馆的任务与读者需求,建立、发展、组织藏书体系的全过程。70年代,藏书的选择、剔旧等开始受到关注,书目控制论、藏书稳定状态理论在这一阶段产生了重大影响。藏书结构理论在70年代后期得到初步应用,指的是图书馆藏书体系中,不同藏书成分、不同收藏水平的馆藏的组织形式、相互关系及其在馆藏的比例,包括藏书的学科结构、等级结构、复本结构等、藏书结构设计等。80年代,“藏书建设”发展成为“文献资源建设”,指的是依据图书情报机构的任务与服务对象、整个社会的文献情报需求,系统搜集、加工、组织、管理文献资源,建立具有特定功能藏书体系的全过程,文献资源建设有了学科化趋势,并获得了独立的学科地位。90年代至今,信息环境产生巨大变化,网络迅速发展,“文献资源建设”深化为“信息资源建设”,指的是对处于无序状态的各种媒介信息进行有机搜集、加工、组织的活动,数字资源建设成为研究热点(包括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数字化信息资源的建设、数字图书馆的运行模式等)。军事医学信息资源建设的发展基本也分为藏书建设、文献资源建设、信息资源建设3个阶段。

(2)信息资源建设实践

信息资源建设实践主要资源的搜集、检索、组织和揭示,20世纪80年代以来,馆藏建设从传统的文献搜集、整理、编目、图书馆管理等向知识服务、信息管理领域拓展,数字环境下知识组织与揭示的方法、知识单元的自动标引与检索、数字资源的采集、保管与利用等得到迅速发展。信息资源建设的发展为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提供了数字化、网络化的物质技术基础,伴随数据库技术、多媒体信息技术、元数据等研究的深入,网络信息检索的出现和网络信息检索工具的研制成功,军事医学信息资源建设进入基于大数据挖掘的深层次信息信息处理与检索的高级发展阶段。

(3)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信息资源优化的重要内容,军事医学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基本与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同步发展。解放军医学图书馆既承担国家生物医学信息资源建设共建共享的任务,也是军队系统医学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的主导机构。

1983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开始编制《全国外文生物医学期刊联合目录》,收录高等医药院校、医院、科研单位、中华医学会、军队医学院校及科研单位的生物医学信息资源。1998年,CALIS全国医学文献信息中心成立,建立了高等院校医学文献联合保障体系;2000年,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成立,负责收藏理、工、农、医各学科的信息资源,面向全国开展科技信息服务。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主要是代表军队医学图书馆系统参与全国或地区图书馆网络的建设,与军队系统医学图书馆进行联合采购与资源共享。军内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1990年解放军医学图书馆成立,通过召开全军医学期刊工作研讨会,制定了全军医学情报网馆际互借、文献传递服务规则,开始实施军内医学图书馆的馆际互借;1993年,《全军生物医学外文期刊联合目录》出版发行;1998年,“全军医学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协作网”正式成立,解放军医学图书馆和各军医大学图书馆负责全军外文期刊的协调订购以及联合目录的编制。解放军医学图书馆与地方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始于21世纪初,2000年解放军医学图书馆与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达成协议,《全军生物医学外文期刊联合数据库》并入《全国期刊联合目录数据库》,2004年参与CALIS的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

(4)信息资源建设的环境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系统是信息资源建设的子系统,因此信息资源建设环境是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系统环境,与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系统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对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系统产生直接影响。

用户信息需求模式。数字环境下信息获取渠道与便利性不断提高,以网格、云计算、语义网、本体与关联数据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开启了E-Science时代,用户不再将图书馆作为信息资源的首要来源,更习惯使用搜索引擎检索数字资源,希望图书馆能够整合各类异构的信息资源,通过关联、语义、逻辑推理与可视化手段辅助知识发现与科学研究,满足其问题结构及知识边界模糊、无法使用明确的检索式的信息需求。用户需求决定图书馆的服务模式,而服务模式又决定资源建设模式。军事医学信息资源建设同样面对用户信息需求的这种变化,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体系要从集中式向分布式、从平台化向工具化转变。

军事通信技术论文范文2

Abstract: In today's information background, milita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culture is significant to promote the military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Strengthening milita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culture construction meets the demands of the new era.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explore the main way of milita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culture construction from multiple aspects, thus speeding up the army fighting formation, completing the construction information forces, wining strategic target of information warfare.

关键词: 军事科技信息文化;建设;思考

Key words: milita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culture;construction;thinking

中图分类号:E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4-0285-03

0 引言

随着新军事变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战已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这一背景下,军事科技信息文化应运而生。军事信息科技文化是指在信息化军事实践中形成的军事科技观念,包括相关的知识体系,创新发展军事信息科技的体制和方法,军事信息科技成果及其应用推广机制与评价体系等。大力创新发展军事科技信息文化,对履行好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完成建设信息化部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战略牵引作用。

1 充分认识我国军事科技信息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有人这样说过,“军队信息化建设是在人类文明由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过渡时期进行的,以提高信息能力为根本目的,以‘系统集成’为主要途径,最终把以物质和能量为主要作战力量构成要素的、适于打机械化战争的机械化军队,建设成以信息和知识为主要作战力量构成要素的,适于打信息化战争的信息化军队的过程。”在军队信息化的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信息和知识越来越成为军队战斗力的主导因素。

1.1 加强军事科技信息文化建设,是推进我军信息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 军队转型实际上是一种文化转型。军事文化一直都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社会信息化浪潮,在触发世界范围的新军事革命的同时,正以军事科技信息化文化的强大力量,推动着军队的建设转型。军队科技信息文化作为先进军事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军事软硬实力的重要内容,代表时展趋势,反映新军事变革的客观规律,与军队信息化建设相伴相生。它以富有科技信息化特征的文化力量,支撑和推动军队建设发展。只有从文化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我军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创新发展军事科技信息文化,从科技信息文化的角度,认清我军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明确前进的目标,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我军的信息化建设才能更好更快发展。

1.2 加强军事科技信息化文化建设,是指导我军信息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 军事科技信息文化具有目标导向功能,它指导着军队信息化建设,坚定官兵的组织立场和理想信念,引领官兵树立以信息为主导,以重视科技信息、重视信息化人才为核心观念的信息化时代的军事价值观,确保我军信息化建设始终保持正确的前进方向;军事科技信息文化具有理论认知功能,能够帮助官兵认识和把握信息化战争与军队信息化建设的一般特点和规律,进一步探索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之路,实现国防和军队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军事科技信息文化具有重要的战斗力生成功能,通过军事科技信息文化的影响,推进军队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提升军事软实力;军事科技信息文化具有行为规范功能,能规范军队的整体运作和军人的个体行为;军事科技信息文化还具有人才培育功能,有利于促进官兵的全面发展,增强官兵的科技信息文化观念,提升信息化条件下军队的战斗力。可以说,创新发展军事科技信息文化,是军队信息化建设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1.3 加强军事科技信息文化建设,是探索我军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理论支持 加强军队科技信息文化建设,有助于全面探索和把握军队信息化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推动我军战斗力水平的提高,加快战斗力生成模式的转变。可以说,军事科技信息文化是对军队信息化建设规律的认知和运用。加强军队科技信息文化建设,需要我们从文化学的高度探索军队信息化建设的一般规律,再将对这些规律的理性认识运用于我军信息化建设的实际中。这里理性认识主要指的是理论形态的军事科技信息文化。这种理论形态的军事科技信息文化,是先进军事文化的重要内容,能够全面有效增强我军战斗力水平。从而更好更快地促进军队战斗力的生成。

2 深刻把握我国军事科技信息文化建设的时代要求

上世纪末开始,信息化浪潮洪波涌动,使人类社会生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信息化时代,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广泛运用于军事领域,不仅是军队建设的有力杠杆,而且成为决定战争形态和胜负的关键因素。

2.1 推进我国军事科技信息文化建设符合我国军事文化发展要求 胡主席曾指出要“努力建设先进军事文化”,“创新发展先进军事文化”。推进军事科技信息文化建设是发展先进军事文化的必然选择。军事文化的发展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在当今信息时代,军事科技信息文化是军事文化发展到信息化战争时期的产物。军事科技信息文化是军事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先进的军事科技信息文化可以通过其多种功能的发挥,为军队信息化建设提供巨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打赢信息化战争奠定坚实的基础。军事科技信息文化具有时代特征,体现了信息化特点和我军特色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等,代表了军事人文和军事科技先进水平,反映了信息化战争和信息化部队建设的客观规律,推动着信息化建设不断向前发展。只有从文化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我军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创新发展军事科技信息文化,从当代先进军事文化的基本方面分析我军官兵的思想状况,使全军官兵的思想认识有大的提高和转变,从而加快我军的信息化建设。

2.2 推进我国军事科技信息文化建设符合我国军事科技发展的要求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更是重要的战斗力。军事领域从来都是科学技术最新发展的最快反映地。军事科技则是时代智慧的高度浓缩,它是为军队现代化服务的。在现代高新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军事科技的成败关乎着国家命运和民族兴亡。军事科技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是军事科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时代,随着信息技术、自动控制等高新技术不断向军事领域渗透,装备逐渐朝着一体化、智能化、精确化的方向发展,这使军事科技呈现出数字化、智能化、精确化的特点,并引导着武器装备和军队建设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强调军事科技是一种文化,是为了强调使用武器装备的人的突出性和重要性,这样才能使武器装备和军人群体真正融为一体,从而提高我军战斗力。正如科学领域有专门研究科学的“科学学”,技术本身也有专门的“技术论”一样,军事科技的发展也必须把理论思想建设放在首位。可以说,军事科技信息文化正在以一种无与伦比的速度改变着战争的诸多方面。军事科技作为一项浩大而繁琐的工程,如果没有文化支撑,没有精神铺垫,在国防建设中发挥的作用将大大减弱。

2.3 推进我国军事科技信息文化建设符合我国军队人才培养战略的要求 近几年,我军人才建设紧紧围绕建设信息化部队,打赢信息化战争这个战略目标,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个重要方面,实施人才战略工程,培养和塑造高素质的指挥军官、参谋、科学家、技术专家和士官的“五支人才队伍”。全军人才建设呈现出全面发展的良好势头。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短板和问题,主要表现在:我军人才队伍的现状与建设信息化部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官兵的科技信息素质跟不上军队信息化建设的步伐。缺乏系统的科技信息人才资源开发政策设计和有力的科技信息人才开发措施,科技信息人才培养能力弱,培养出来的人才知识面窄,能力不强,素质不高等。面对我军科技信息人才建设的紧迫形势,我们要认识到我军科技信息人才培养,要站在世界新军事变革和未来信息战的前沿,依托军事科技信息文化的引领作用,改变旧的思维方式和传统观念,树立起信息时代的新思维和新观念,从战略的高度推进人才建设培养的跨越式发展,建设适应信息化战争需要的高素质新型人才队伍。

3 努力推进我国军事科技信息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

加强军事科技信息文化建设,既要科学地加以牵引,又要建立一套有效的机制予以保障,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军事科技信息文化的建设途径。努力推进我军科技信息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不仅影响着军事科技信息文化的发展方向,而且还影响着军队信息化实践的发展速度。

3.1 大力发展科技信息为主导的文化精神 培育科技信息为主导的文化观念,就是要深刻认识科技信息是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本质和核心,积极利用科技信息化手段提升工作效率,增强科技信息素养和能力;重视智能创新,尤其是科学技术和作战理论的创新;紧紧围绕科技信息主导推进军队改革,把是否有利于发挥科技信息能力在战斗力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是否有利于提高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作为改革发展的基本依据;深刻认识科技信息技术是当代高技术群的核心,努力发展信息化武器装备,深刻认识科技信息资源是战斗力的重要因素,科技信息优势是掌握战场主动权的关键,大力开发利用科技信息资源,并把科技信息优势转化为决策和行动优势,进而掌握战场主动权。

3.2 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军事信息化人才 打赢信息化战争,不仅是武器的较量,更是知识、力量和谋略的对抗,归根结底是人的较量,尤其是人才的较量。同志曾指出:“没有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就无法掌握新的武器装备,无法创造和运用新的战法,也就不可能赢得未来战争的胜利”。人才是信息化战争的克敌制胜的法宝。在未来信息化战场上,高技术信息武器装备要通过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科学文化的人去操纵,只有把高素质的人员和信息化武器装备有效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战斗力。说到底,军事科技信息文化要依靠军技信息化人才去创造。作为信息化战争的主体官兵,必须树立科技强军的科技文化观念,形成专业的军事科技知识体系,掌握科技信息化的知识。注重在军事训练中培育科技信息文化观念。同时,还要确立以科技素质为重点的综合素质培养思路,帮助官兵树立正确的军事科技价值观等科学的军事思维方式。此外,还要创新科技信息人才培养模式,将科技信息知识与技能教育渗透于官兵成长的各个阶段,逐步建立高素质的信息时代人才群体。

3.3 与我军思想政治建设融合发展 军事科技信息文化作为军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大的思想政治导向作用,与我军的思想政治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具有一致性,这决定了两者可以共同融合,相互促进发展。

军事科技信息文化应以党的军事指导理论为根本遵循。先进的军事理论既是军事科技信息文化的重要内容,又对军事科技信息文化发展具有引领作用。党的军事指导理论在我军信息化建设实践中不断发展,全面系统地阐明了信息化建设的诸多重大问题,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科学指南,也为军队信息化文化的形成发展指明了方向;军事科技信息文化建设应以思想教育为重要手段,军事科技信息文化建设同思想教育在最终目的、实现途径、方法手段上有许多共同之处,应充分发挥我军思想教育的优势,在相互结合渗透中促进共同发展;军事科技信息文化建设应弘扬我军优良传统,把优良传统作为推进科技信息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既保持先进文化优势,又运用科技信息手段,为思想教育赋予新内容、新手段,激发官兵投身信息化建设的热情,在信息化建设实践中践行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王保存.世界新军事变革新论[M].北京:出版社,2003.

[2]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论述选编[M].北京:出版社,2005.

军事通信技术论文范文3

全国各高校在贵州2014年军校生招生计划汇总

2014年高考,29所军队院校将招收青年学生近1.5万名,60所签约高校将招收国防生5000余名,武警院校和12所签约高校将招收青年学生和国防生3800名。

以下为2014年高考各高校在贵州的军校生招生计划:

院校名称 专业名称 专业类别 培养目标 文理科类 性别 招生计划数 第二军医大学 公共事业管理 非指 医药卫生事业管理干部 理科 男 1 第二军医大学 临床医学 非指 高级临床医师 理科 男 1 第二军医大学 临床医学 非指 海军临床医师 理科 男 4 第二军医大学 临床医学 非指 临床医疗通科医师 理科 男 21 第二军医大学 临床医学 非指 临床医疗通科医师 理科 女 1 第二军医大学 临床医学 非指 海军临床医师 理科 女 1 第二军医大学 临床医学 非指 高级临床医师 理科 女 1 第二军医大学 药学 非指 药剂师 理科 男 1 第二军医大学 中医学 非指 高级临床中医医师 理科 男 1 第二军医大学 中医学 非指 临床中医医师 理科 女 1 第二炮兵工程大学 测控工程 指挥 导弹测控工程干部 理科 男 3 第二炮兵工程大学 电力工程及其自动化 非指 二炮导弹部队阵地管理工程技术干部 理科 男 1 第二炮兵工程大学 电子工程 非指 导弹弹头控制技术干部 理科 男 1 第二炮兵工程大学 飞行器系统与工程 非指 导弹总体技术干部 理科 男 1 第二炮兵工程大学 核技术与安全 非指 核装检防护及核安全技术干部 理科 男 2 第二炮兵工程大学 火力指挥与控制工程 非指 导弹弹道与火力运用干部 理科 男 1 第二炮兵工程大学 军队指挥类 指挥 通信初级指挥军官(合训) 理科 男 4 第二炮兵工程大学 军队指挥类 指挥 二炮导弹初级指挥军官(合训) 理科 男 5 第二炮兵工程大学 军队指挥类 指挥 警卫勤务指挥初级指挥军官(合训) 理科 男 1 第二炮兵工程大学 武器发射工程 指挥 导弹发射工程干部 理科 男 1 第二炮兵工程大学 指挥信息系统工程 非指 指挥自动化技术干部 理科 男 1 第三军医大学 临床医学 非指 高原临床医师 理科 男 2 第三军医大学 临床医学 非指 战创伤、颌面外科等野战外科医师 理科 男 1 第三军医大学 临床医学 非指 临床医疗通科医师 理科 男 24 第三军医大学 生物技术 非指 生物技术干部 理科 男 1 第三军医大学 生物医学工程 非指 临床诊疗和医疗仪器维修与计量工程技术干部 理科 男 1 第三军医大学 药学 非指 药剂师 理科 男 1 第三军医大学 医学检验技术 非指 临床检验医师 理科 男 1 第三军医大学 医学心理学 非指 心理医师 理科 男 1 第三军医大学 预防医学 非指 防疫医师 理科 男 1 电子工程学院 电子对抗指挥与工程 指挥 通信对抗指挥干部 理科 男 5 电子工程学院 电子对抗指挥与工程 指挥 雷达对抗指挥干部 理科 男 1 电子工程学院 电子对抗指挥与工程 指挥 电子对抗无人机指挥干部 理科 男 1 电子工程学院 电子对抗指挥与工程 指挥 电子对抗信息系统工程指挥干部 理科 男 1 电子工程学院 军事情报 指挥 信息对抗情报分析指挥技术干部 理科 男 1 电子工程学院 军用光电工程 非指 光电对抗指挥技术干部 理科 男 1 电子工程学院 空间工程 非指 航天电子对抗、导航对抗技术干部 理科 男 1 电子工程学院 信息工程 非指 数据链对抗指挥技术干部 理科 男 2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电子工程 非指 电子、雷达技术教学科研干部、微波、脉冲试验技术干部 理科 男 1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仿真工程 非指 装备仿真、作战仿真技术干部 理科 女 1 院校名称 专业名称 专业类别 培养目标 文理科类 性别 招生计划数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飞行器系统与工程 非指 航天测发、飞行器装备试验、导弹技术干部 理科 男 1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飞行器系统与工程 非指 航天测发、飞行器装备试验、导弹技术干部 理科 女 1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管理工程 非指 管理学技术干部 理科 男 1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机械工程 非指 机械技术干部、兵器试验技术干部 理科 男 1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非指 计算机技术干部 理科 男 1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军队指挥类 指挥 步兵初级指挥军官(合训) 理科 男 17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军队指挥类 指挥 防空兵初级指挥军官(合训) 理科 男 1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军队指挥类 指挥 工程兵初级指挥军官(合训) 理科 男 8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军队指挥类 指挥 警卫勤务指挥初级指挥军官(合训) 理科 男 1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军队指挥类 指挥 炮兵初级指挥军官(合训) 理科 男 7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军队指挥类 指挥 通信初级指挥军官(合训) 理科 男 6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军用光电工程 非指 光学仪器、光学测量技术干部、光电装备、激光武器科研技术干部 理科 男 1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软件工程 非指 软件技术、网络对抗技术干部 理科 男 1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系统工程 非指 系统工程、军事运筹技术干部、装备科研论证、装备发展论证技术干部 理科 男 1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信息工程 非指 通信技术、指控系统技术干部 理科 男 1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应用物理学 非指 物理教学科研干部、装备试验计量技术干部 理科 男 1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指挥信息系统工程 非指 指挥自动化技术干部 理科 男 1 海军工程大学 兵器工程 指挥 舰艇军械指挥干部 理科 男 1 海军工程大学 导航工程 非指 航海仪器技术干部 理科 男 1 海军工程大学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非指 舰艇、潜艇电力、通信电源指挥技术干部 理科 男 1 海军工程大学 电子对抗指挥与工程 指挥 雷达对抗指挥干部 理科 男 1 海军工程大学 电子对抗指挥与工程 指挥 通信、数据链对抗指挥干部 理科 男 1 海军工程大学 管理工程 指挥 军港管理助理员、技术干部 理科 男 1 海军工程大学 火力指挥与控制工程 指挥 舰船武器系统指挥干部 理科 男 1 海军工程大学 舰船动力工程 非指 舰船动力机械维修技术干部 理科 男 1 海军工程大学 军队指挥类 指挥 通信初级指挥军官(合训) 理科 男 3 海军工程大学 军队指挥类 指挥 海军潜艇初级指挥军官(合训) 理科 男 2 海军工程大学 军需勤务指挥 指挥 舰艇军需干部 理科 男 1 海军工程大学 军用水声工程 指挥 舰艇声纳维修指挥技术干部 理科 男 1 海军工程大学 通信工程 非指 通信技术干部 理科 男 1 海军工程大学 战勤指挥 指挥 战勤参谋 理科 男 1 海军工程大学 装备经济管理 指挥 装备经济管理干部 理科 男 1 海军航空工程学院 兵器工程 非指 航空军械、弹药指挥技术干部 理科 男 1 海军航空工程学院 测控工程 非指 导弹发射工程干部 理科 男 1 海军航空工程学院 导弹工程 非指 导弹技术干部 理科 男 1 海军航空工程学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非指 航空电气技术干部 理科 男 2 海军航空工程学院 飞行器动力工程 非指 飞行器动力技术干部 理科 男 1 海军航空工程学院 飞行器系统与工程 非指 飞行器系统与工程专业技术干部 理科 男 1 海军航空工程学院 机械工程 非指 航空机械技术干部 理科 男 1 海军航空工程学院 军队指挥类 指挥 海军初级指挥军官(合训) 理科 男 2 海军航空工程学院 军队指挥类 指挥 海军潜艇初级指挥军官(合训) 理科 男 1 院校名称 专业名称 专业类别 培养目标 文理科类 性别 招生计划数 海军航空工程学院 军队指挥类 指挥 岸防初级指挥军官(合训) 理科 男 1 海军航空工程学院 军队指挥类 指挥 飞行保障初级指挥军官(合训) 理科 男 1 海军航空工程学院 军队指挥类 指挥 航空保障初级指挥军官(合训) 理科 男 2 海军航空工程学院 通信工程 非指 航空通信指挥技术干部 理科 男 1 后勤工程学院 电力工程及其自动化 非指 基建营房工程技术干部 理科 男 1 后勤工程学院 管理工程 非指 基建营房工程技术干部 理科 男 1 后勤工程学院 管理工程 指挥 油料助理员 理科 男 2 后勤工程学院 国防建筑学 非指 基建营房工程技术干部 理科 男 1 后勤工程学院 环境工程 非指 基建营房工程技术干部 理科 男 1 后勤工程学院 军队指挥类 指挥 警卫勤务指挥初级指挥军官(合训) 理科 男 2 后勤工程学院 军事物流 非指 仓储干部 理科 男 2 后勤工程学院 军用油品工程 指挥 油料助理员 理科 男 1 后勤工程学院 通风空调与给排水工程 非指 基建营房工程技术干部 理科 男 1 后勤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 非指 基建营房工程技术干部 理科 男 1 后勤工程学院 油料储运工程 指挥 油料储运指挥干部 理科 男 3 后勤工程学院 油料管线指挥 指挥 输油管线指挥技术干部 理科 男 1 后勤工程学院 指挥信息系统工程 非指 后勤信息化管理技术干部 理科 男 1 军事交通学院 车辆运用工程 指挥 车辆装备保障指挥干部 理科 男 1 军事交通学院 管理工程 指挥 车辆器材助理员 理科 男 1 军事交通学院 军事交通指挥与工程 指挥 公路运输助理员 理科 男 1 军事交通学院 军事交通指挥与工程 指挥 航空运输助理员 理科 男 1 军事交通学院 军事交通指挥与工程 指挥 铁路运输指挥干部 理科 男 1 军事交通学院 军事交通指挥与工程 指挥 水路运输助理员 理科 男 1 军事交通学院 军事物流 非指 后勤部(分)队军交运输助理员 理科 男 2 军事交通学院 军事装卸工程 非指 后勤部(分)队装卸装备技术干部 理科 男 1 军事交通学院 汽车指挥 指挥 汽车指挥干部 理科 男 12 军事交通学院 装备保障指挥 指挥 车辆维修指挥技术干部 理科 男 3 空军预警学院 电子对抗指挥与工程 指挥 电子对抗无人机指挥技术干部 理科 男 1 空军预警学院 电子对抗指挥与工程 指挥 雷达对抗指挥干部 理科 男 2 空军预警学院 雷达工程 非指 空、海军雷达工程技术干部 理科 男 3 空军预警学院 预警探测指挥 指挥 空、海军警戒雷达情报指挥干部 理科 男 4 理工大学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全国人防电力工程及自动化技术工程师 理科 ? 1 理工大学 给排水与采暖通风工程 全国人防通风空调与给排水工程师 理科 ? 1 理工大学 环境工程 非指 空间天气保障技术干部 理科 男 1 理工大学 机械工程 非指 工程机械干部 理科 男 1 理工大学 建筑学 ? 全国人防工程建筑设计工程师 理科 ? 1 理工大学 军队指挥类 指挥 炮兵初级指挥军官(合训) 理科 男 1 理工大学 军队指挥类 指挥 通信初级指挥军官(合训) 理科 男 12 理工大学 军队指挥类 指挥 防空兵初级指挥军官(合训) 理科 男 1 理工大学 军队指挥类 指挥 工程兵初级指挥军官(合训) 理科 男 18 理工大学 军事气象学 非指 气象预报技术干部 理科 男 3 院校名称 专业名称 专业类别 培养目标 文理科类 性别 招生计划数 理工大学 雷达工程 非指 气象雷达工程技术干部 理科 男 1 理工大学 探测工程 非指 探测工程技术干部 理科 男 1 理工大学 通风空调与给排水工程 非指 国防工程维护技术干部 理科 男 1 理工大学 通信工程 非指 通信工程技术干部 理科 男 2 理工大学 土木工程 ? 全国人防工程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工程师 理科 ? 1 理工大学 土木工程 非指 国防工程建筑技术干部 理科 男 1 理工大学 网络工程 ? 全国人防指挥自动化技术工程师 理科 ? 1 理工大学 网络工程 非指 网络工程技术干部 理科 男 2 理工大学 伪装工程 非指 伪装技术干部 理科 男 1 理工大学 指挥信息系统工程 非指 指挥自动化技术干部 理科 男 1 陆军军官学院 军队指挥类 指挥 步兵初级指挥军官(合训) 理科 男 4 陆军军官学院 军队指挥类 指挥 炮兵初级指挥军官(合训) 理科 男 19 陆军军官学院 军队指挥类 指挥 防空兵初级指挥军官(合训) 理科 男 12 陆军军官学院 军队指挥类 指挥 装甲兵初级指挥军官(合训) 理科 男 7 陆军军官学院 炮兵指挥 指挥 远程火箭炮指挥干部 理科 男 1 陆军军官学院 无人机运用工程 指挥 无人机指挥干部 理科 男 2 武警工程大学 通信工程 非指 武警部队通信工程技术干部 理科 男 1 武警工程大学 武警指挥类 指挥 武警部队炮兵初级指挥警官(合训) 理科 男 2 武警工程大学 武警指挥类 指挥 武警部队工程兵初级指挥警官(合训) 理科 男 2 武警工程大学 武警指挥类 指挥 武警部队防化兵初级指挥警官(合训) 理科 男 2 武警工程大学 武警指挥类 指挥 武警部队装甲兵初级指挥警官(合训) 理科 男 1 武警后勤学院 管理工程(营房) 非指 武警部队营房助理员和工程技术干部 理科 男 1 武警后勤学院 军队财务管理 非指 武警部队财务管理干部 理科 男 1 武警后勤学院 临床医学 非指 武警部队救援医师 理科 男 2 武警后勤学院 医学检验技术 非指 武警部队医学检验技师 理科 男 1 武警后勤学院 医学检验技术 非指 武警部队医学检验技师 理科 女 1 武警警官学院 武警指挥类 指挥 武警部队初级指挥警官(合训) 理科 男 44 武警警官学院 武警指挥类 指挥 武警部队初级指挥警官(合训) 文科 男 5 武警警官学院 武警指挥类 指挥 武警机动师部队初级指挥警官(合训) 理科 男 10 武警警官学院 武警指挥类 指挥 武警机动师部队初级指挥警官(合训) 文科 男 2 武警警官学院 武警指挥类 指挥 武警黄金、森林、水电、交通部队初级指挥警官(合训) 理科 男 8 信息工程大学 测控技术与仪器 非指 测控技术与仪器维修技术干部 理科 男 1 信息工程大学 测量工程 非指 测量工程技术干部 理科 男 1 院校名称 专业名称 专业类别 培养目标 文理科类 性别 招生计划数 信息工程大学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非指 地图制图与地理信息工程技术干部 理科 男 1 信息工程大学 电子工程 非指 密码装备参谋 理科 男 1 信息工程大学 电子工程 非指 安全专用芯片设计技术干部 理科 男 1 信息工程大学 管理工程 指挥 信息安全管理参谋 理科 男 3 信息工程大学 军队指挥类 指挥 炮兵初级指挥军官(合训) 理科 男 3 信息工程大学 军队指挥类 指挥 步兵初级指挥军官(合训) 理科 男 7 信息工程大学 密码学 非指 密码理论研究干部 理科 男 2 信息工程大学 通信工程 非指 通信装备技术干部 理科 男 1 信息工程大学 网络工程 非指 网络攻防技术干部 理科 男 1 信息工程大学 网络工程 非指 网络攻防技术干部 理科 女 1 信息工程大学 信息安全 非指 密码研究技术干部 理科 男 2 信息工程大学 信息安全 指挥 信息系统安全运维参谋 理科 男 4 信息工程大学 信息工程 非指 信号分析与处理工程技术干部 理科 男 2 信息工程大学 信息工程 非指 信号分析与处理工程技术干部 理科 女 1 信息工程大学 信息工程 指挥 信息防护作战参谋 理科 男 1 信息工程大学 遥感科学与技术 非指 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干部 理科 男 1 信息工程大学 侦测工程 非指 侦收测向工程技术干部 理科 男 1 信息工程大学 作战环境工程 非指 作战环境工程技术干部 理科 男 1 艺术学院 绘画 非指 美术文艺人员 ? 8 艺术学院 军乐 非指 军乐表演文艺人员 ? 20 艺术学院 舞蹈学 非指 舞蹈表演、编创文艺人员 16 艺术学院 戏剧影视表演 非指 戏剧影视表演文艺人员 12 艺术学院 戏剧影视文学 非指 文学创作文艺人员 ? 8 艺术学院 音乐学 非指 音乐表演文艺人员 ? 16

军事通信技术论文范文4

关键词:军事课教学,创新模式,军地融合,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3)05-008-03

长期以来,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各高校已经开始普遍重视军事课教学研究,将军事课纳入教学计划,设为必修课,对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国防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精神和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品质,学习掌握现代军事知识,磨练意志、增强体质,提高组织纪律性和战胜困难的信心与能力,具有其它课程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为进一步强化大学生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充分发挥军事课教学效果的广泛影响, 对军事课教学组训模式进行探索研究具有深远意义。

1 构建军事理论课堂讲授体系,完善军事理论教学

目前军事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两个:一是课堂讲授内容不规范;二是理论与实际脱节。军事理论教学中存在的这两个根本性问题,严重影响了教学指导思想的贯彻,很难真正实现它本身所应达到的目的和要求,任其发展下去,不仅不能切实提高教学效果,而且会使军事理论课失去其应有的生命力。这就是提出构建规范、完善的军事理论课课堂讲授体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所在。

1.1 构建军事理论课课堂讲授体系的根本目的和原则

构建军事理论课课堂讲授体系的根本目的,是要根据军事理论课的教学目的 和要求,规范课堂讲授内容,即明确规定对教材中的基本内容应该重点讲什么,不讲什么,对不断变化的军事形势和学生国防意识方面出现的新问题应该讲什么,怎么讲,从而把对教材内容的取舍和对现实问题的分析予以明确划定,把理论联系实际的指导思想真正落到实处。

为实现上述目的,构建军事理论课堂讲授体系必须遵循“精”、“新”、“近”的原则。所谓“精”,就是对教材内容在科学概括和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抓住重点,提取精华,少讲、精讲。提出这一问题的基点在于:军事理论课的内容,就一般而言,学生在自学阅读上不存在文字和理解上的障碍,教材上的基本理论学生基本上能够自己解决。因此,教官讲课无须面面俱到,许多内容可以通过简单提示、引导、布置思考题等多种方式,由学生自己解决。如果对基本理论部分面面俱到,费时太多,必然影响对战例和现实问题的分析讲解。因为课时是有限的,如:军事高技术课题如果过于追求理论和技术问题,就很难突出重点,对其在军事上应用及战例和现实问题的分析也只好一带而过。所以必须减少对基本理论和纯技术的讲解,以便腾出时间来研讨军事中的应用等现实问题,这不仅是贯彻教学指导思想,加强教学针对性和现实性的需要,也是减少重复,解决照本宣科,提高教学效果的需要。

所谓“新”,就是要始终关注国际国内军事形势、热点的新变化及学生国防意识的新发展,要运用国防的基本理论来分析研究高技术战争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这就是说,作为军事理论教官,无论是研究还是讲授军事理论,都一定要着眼于对现实和未来的发展。军事理论课如果离开现实和未来的发展,静止地、孤立地研究和讲授军事有关理论和技术,如在讲授“孙子兵法”时,把其理论同现代战争的情况割裂开来,那就失去了它的本来意义,是无法使学生受到教育的。因此,军事理论课的讲授体系中、必须有相当份量的研究分析现实问题的新活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它的生机和活力,才能使其充满时代气息。

所谓“近”,就是贴近学生的思想脉搏、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军事理论课以培养学生国防意识、爱国主义精神等为目的,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以转变人的思想,提高人的觉悟为重点。据此,我们必须强化军事理论课的思想性和育人功能,把分析和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作为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军事理论教官讲课,决不能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离开学生思想放空炮。成功的军事理论课,应该是从解决学生现实的国防观念问题出发,结合国家安全形势和军事高技术的发展等问题讲理论,运用战例、英雄人物的先进事迹等,开启学生的思想闸门,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达到触动思想,消除疑云,提高认识的目的。规范、完善的军事理论课课堂讲授体系,在联系学生思想实际的内容份额和时间比例上应有充分的体现,而且对联系思想实际的基本方面和主要问题。要有明确具体的规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联系实际、转变学生思想的教学指导思想落到实处。

1.2 军事理论课课堂讲授体系的基本框架

军事理论课课堂讲授体系,在内容构成上应包括两部分,教材上的基本理论和联系实际的新活内容。为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和规范课堂教学,将这两部分内容具体分解为三大板块:基本理论概述、重点难点讲解、现实问题分析。即每一个课题教学内容相对地分解成三大板块,然后根据各个板块的不同特点和要求来实施课堂教学。

理论概述部分要突出简明的特点,它是一个课题的纲目,根据理论逻辑,理清思路,概括和浓缩基本问题,勾画出这一课题的基本框架,为学生理解提供一个基本线索。同时给学生一块有关这一课题内容的“压缩饼干”,使其对这一课题有一个简明、清晰的概念。讲解这一部分的要求是:逻辑要清楚,讲述要扼要,概括要准确。

重点难点部分要突出深透的特点,这是课题的主干。为使学生对课题的一些重要观点和其中的难点问题系统、深入、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和自身的思想问题。这就要求教官在讲授这一部分的内容时做到深入浅出,分析透彻,注重诱导。

联系实际的主要特点是新活,所谓“新活”是指教材上没有直接反映出来的,但与课题有密切联系、对学生思想发展有密切关系的现实军事热点和思想认识问题。为使军事理论课达到强化学生国防意识目的,这部分内容应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准确把握理论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找准切入点,充分说理,循循善诱,真正把它讲活、讲好。也就是帮助和引导学生,通过课题的讲解,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提高认识,转变思想。

2 围绕质量效益抓融合,创新军事技能训练模式

当前,普通高校与中学的军事技能训练模式缺乏纵深的延续,高校军事技能训练模式陈旧,大都是对中学军事技能训练内容的重复,已经不适应新时期的形势要求。学生通过多种渠道了解的知识甚至要比军事课教学训练的内容还要丰富,传统的军事技能训练模式对大学生越来越缺乏吸引力。因此,军事技能训练模式必须改革创新。

学生军事技能训练模式的确定既要依据培训目标,又要考虑现实条件。我国学生军事技能训练模式,经过二十多年探索,逐步趋向科学和规范,但仍需不断完善与发展。汶川大地震,也给学生军事技能训练模式创新提供了新的课题。我国的《兵役法》也规定,经过军训的大学生是预备役军官的重要来源,他们除应具备基本的军事技能外,还应该掌握重大灾害应急避险等知识和技能。因此,军事技能训练必须走军地融合式发展的道路。

一是坚持“军事技能”与“应急能力”相融合,强化学生应付突发事件能力。军事技能训练模式应出于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需要,把非战争军事行动内容充实进来,使学生在对非战争军事行动理论、军队和国防建设新的使命任务、军队和国防动员系统担负多种任务、多项职能的了解和认同的同时,通过应急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掌握应急情况下行动的基本原则、程序、动作要领,同时结合野外生存训练内容,根据各学校实际条件,开展自救、互救、紧急避险、遇险情况下生存等训练和演练。

二是坚持军事教学训练与地方院校特点相融合,增强军事技能训练的针对性。紧紧抓住军事技能训练这一培养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的平台,坚持训用一致原则,结合学校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军地对口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训练,使军事技术与民用技术相接、相纳、相融。特别是对与军事斗争紧密相关的专业,如:通信、计算机、生物学、医学、电子信息、工程机械等专业,可结合课程增加军事信息技术、三防、战场救护、电子对抗等应用科目的内容,并安排必要的演练,使学生能够更多地学习和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军事知识和技能,储备更多的后备专业技术人才,提高实战应用能力,一旦需要就能在最短时间内形成战斗力。

三是坚持基地轮训与校内帮训相融合,切实保证训练的有效落实。随着军事课深化与普及,技能训练缺场地、缺器材,以及帮训教官不足的问题较为突出,制约了按纲施训的落实。为此,可通过科学计划、融合现有资源、灵活施训等缓解这一矛盾,逐步走出校内帮训与基地轮训的组训路子。

四是坚持军事训练育人与环境育人相融合,广泛开辟军事技能训练新途径。充分利用历史人文景观、战斗英雄事迹,力求将红色文化育人融入军事技能训练,向学生讲传统故事、战斗故事,用战例激发学生军事技能训练热情;利用军地信息技术装备,增加信息作战样式等内容,如电子战、网络战、黑客战、指挥控制战、精确打击战、计算机空间战等;有条件的学校还结合部队每年组织的紧急动员演练、防汛抢险演练、应付突发事件演练和民兵预备役部队综合性实战演习,组织大学生进行实地观摩和锻炼。

3 注重军事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军事教师能力素质

军事教师是军事课的骨干力量,其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军事课的质量和效益。我们贯彻以人为本理念,不断加强军事教师队伍建设,通过抓选配打基础,抓培训强素质、抓管理硬作风、抓制度留人才,使军事教师队伍素质不断得到强化,军事课教学训练水平稳步提升。

一是抓好派遣军官队伍建设。通过做好派遣军官的选拔、培训、管理、使用工作,使派遣军官队伍年龄结构、学历结构日趋合理,素质不断提高。采取不同形式对派遣军官进行培训,有计划地选送一批具有培养前途的中青年派遣军官到军地院校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军事通信技术论文范文5

关键词:军事技能课程;改革;军事技能素质;应用能力

实现指挥员军事技能素质的全面提高,适应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和部队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部队院校技能课教学改革面临的首要任务。本文就围绕培养提高学员的军事技能素质和应用能力作用,系统改革技能课教学等问题谈几点看法。

第一,转变观念,改革技能学科的教学内容,建立与素质教育和世界新军事变革相适应的技能学科体系。军事技能学科的内容改革,应着眼于信息化战争特点和部队现代化建设需要,本着区分层次、提高起点、突出重点、军文渗透、指战结合的原则,按照“新、精、通、会”的思想构建内容体系。“新”就是充实新理论、新知识、新装备、新技术、新训练。“精”就是精选内容,精选方法,把理论讲精、把技能练精。“通”就通晓各种武器装备的技术性能、战术运用和军兵种知识,把原理学通、用法弄通、训法搞通。“会”就是会讲、会做、会教、会应用、会组织训练。

首先,军事专业技能学科如战术、轻武器射击、军兵种知识与技能等学科都应按照系统化,规范化,专业化的要求,以打牢技能基础为重点,以提高专业素质为目标,以战术应用为目的,加强新理论、新知识教学,强化技能基础,把专业技能练精、练活、练实,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在内容上区分层次,提高起点。在训练时间的划分上,应加大应用训练的比重,科学划定理论知识、技术操作和新战术应用的时间比例。在内容的编排上,应以理论、技术、应用三者相互服务、相互依托,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技术操作熟练和技能综合能力的提高,合理编排内容,达到内容优化组合、时间分配合理、课目衔接紧密,效益明显提高的目的。

其次,科学编排技能学科的配当流程,按照互为基础,相互衔接,利于应用的原则,编定各技能学科的配当关系,构建比较科学的技能学科体系。编制教学流程应按人才培养方案所明确的各课程间的相互关系来编排课目,只有按照技能训练规律和运用原则,制定教学流程,才能保证训练质量和效益。

第二,遵循军事技能教学规律,改革训练方法和手段,打牢素质基础,提高应用能力。军事技能教学与训练,同其他事物一样,都具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只有按照教学规律和技能形成规律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实施教学和训练,才能实现训练目标。那么军事技能的形成过程和规律是什么,如何依据技能形成规律,确定科学的方法,主要应解决三个问题:

首先,掌握军事技能形成过程,按照规律搞训练,才能提高训练效益,

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制定明确的训练指标,包括时间、标准和措施等;练习速度与准确度并重,掌握基本要领后,逐步提高速度,使动作的准确度和敏捷性同时定型;合理分配练习时间,包括分散练习和集中练习;表象训练,让受训者回忆训练中的每一个动作,越清楚越好,表象训练可以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还可以提高技能水平;练习错误的纠正方法。可采取语言暗示、正误交替对比等方法进行纠正。

其次,加大训练的难度强度,强化技能应用训练,为战术运用奠定基础。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不但要求指挥员必须具有过硬的军事技能,还必须有较强的应用能力,使军事技能与作战指挥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较强战斗力,和较高指挥素质。因此,军事技能教学,必须着眼信息化战争,从难从严训练,提高训练标准,加大训练难度、强度,创设与实战近似的训练条件和环境,让学员在复杂、艰难、恶劣的环境下强化技能的熟练运用。

一是采取达标升级分层次教学,加快训练节奏,缩短基础动作训练时间,提高训练效益。二是开展比武竞赛,调动学员的主观能动性,增强训练效果。三是开展军事技能心理训练,增加干扰条件,让学员在不良环境中发挥技能水平。四是加大训练的难度强度,把基本技能训练与军事体育、战术动作、军兵种知识运用等结合起来,建立各种技能学科分训联考机制,共同检验学员各项军事技能水平和应用能力,让学员在高强度运动和复杂条件下发挥技能,为战术应用创造条件。五是开展技能比武和尖子培训活动,争当神、神炮手、技术能手,提高军事技能水平,培养技能尖子人才。

第三,按照素质教育要求,改革技能考核方法,建立科学的军事技能评价指标体系。目前,军事技能考核主要由两部组成:军事技能学科的基础理论,以文字笔试方式进行;技术和动作按照总参制定的军事训练成绩评定标准进行。其中动作和技术考核占主体部分。作为检验军事技能教学质量和人才素质的标准,必须包括四项基本内容:一是能够检验掌握军事技能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标准,可通过理论考试来完成。二是能够检验军事技能熟练程度的标准,可按照军事训练成绩评定标准或根据指挥素质标准,制定高于评定标准的指标来考核、评价。三是能够检验运用各种军事技能完成规定动作的标准,这种考核标准,主要是评价学员综合运用军事技能的能力和素质,这种评价标准才能充分、全面地衡量出学员的素质水平的技能应用能力。四是能够检验组织技能训练能力的考核标准,也就是评价学员技能科目组训能力的标准。

军事通信技术论文范文6

一、军事理论创新呼唤“更新、更勇敢的头脑”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历史上,每当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等发生革命性变化时,总需要一批杰出的理论家以其极富创造力、前瞻性和敏锐性的见解,引领人们对未来战争的思索。恩格斯指出:“当技术革命的浪潮正在四周汹涌澎湃的时候,我们需要更新、更勇敢的头脑”。当前,在军事理论创新上还有一些影响思考和创新的观念桎梏,需要更敏锐的眼光、开阔的胸襟和果敢的胆识予以冲破。

紧迫的忧患意识、灵敏的备战触角是激发军事理论创新灵感的火花。主席指出,越是形势好的时候,我们越要突出地讲忧患意识,越要居安思危。普通大众可以安享太平,军事理论工作者却要始终关注和思考战争。思虑战争,才能减少战争;准备战争,才能打赢战争。忧患意识、战争观念和尚武精神的弱化,必然影响军事理论创新的超前性、实战性、实效性,进而导致军事斗争准备不足。因此,军事理论工作者要时刻保持敌情观念,强化战备意识,以临战姿态谋划军事理论创新,树立主动遏制战争的思想。有了这种战备紧迫感和敏锐触角,才能激发超越自我不断创新的动力、激情和灵感的火花。

摆脱历史优越感和自我满足感是繁荣军事理论创新的前提。在我国绵延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军事活动波澜壮阔,军事思想文化灿烂辉煌。从东方兵圣《孙子兵法》到军事思想,许多神机良谋至今令世人惊叹。这是我们军事理论创新的丰厚根基和思想滋养,我们既要充分学习和汲取这些优秀传统理论,也要避免沉溺于经典,徘徊于经典。过去曾给我们带来过光荣但有些已经滞后于时展的理论,并不能保证我们打赢下一场战争。在传统、权威的老本本上打转,只会阻碍我们思考的头脑和探索的脚步。要克服高山仰止、望而却步的思维智障,善于结合新的形势任务、主要矛盾和实践需求,超越经典勇立新说,防止思想上的“晕轮”效应,从一味阐释先贤、解读经典中走出来。摆脱作茧自缚、囿于框框的保守心态,突破经典文献中个别论断的禁锢和束缚,运用开放的思维、辩证的眼光分析和发展传统理论,树立信息时代的战争观、胜负观、时空观,要清醒地看到我们与军事强国的差距,毫不懈怠地推进军事理论创新。

勇立新说、敢讲真话是军事理论创新必备的学术勇气和责任担当。军事领域作为最具变革性、颠覆性的创新领域,必然要求军事理论工作者具有不拘一格的思维和勇于变革的精神。历史上我国长期处于封建专权统治之下,“独尊儒术”及把儒学教条化,极大地禁锢了人们的头脑,抑制了理论创新的生机和活力。从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第一次思想解放,到“”第二次思想解放,上下数千年表现为思想沉寂,学术上以阐述、解读为主。这种唯命是从、自缚头脑、崇拜权威的思维有很强的惯性,是军事理论创新首先要突破的思维障碍。无数事实表明,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孕育新思想、产生新对策、开辟新天地。推进军事理论创新,就是要敢于标新立异,善于独立思考,尊重个性创造。军事理论工作者要培养敢于讲真话的勇气和独立的人格,保持为真理而不计个人得失的冲劲,敢于提出和表明自己的独特见解,有胆量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负责。

二、军事理论创新呼唤“桅杆上的守望者”

信息化条件下,军事理论创新更加表现为战争“设计师”的作用。过去是“有什么条件打什么仗”,现在是“有什么理论打什么仗”。从一定意义上讲,战争结局在军事理论创新那个环节就已经决定了。要提供打赢未来战争的先进军事理论,必须大幅前伸军事理论创新的视线,在超前性、预见性上下功夫,培养更多“桅杆上的守望者”。

登高而望远。理想高远、肩负大义才能深谋远虑。只有把军事理论创新的基点放在促进人类文明、民族进步、国家兴旺上,目标追求才会高远。为此,要培养理论工作者立志为国家、为民族做大事的大爱大义,树立世界眼光,用马克思主义宽广眼界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确立宏大的观察视野,不断增强理论创新的战略性和前瞻性。要始终把创新目光聚焦时展前沿,敏锐感知时展脉动,科学认识时代方位,保持思想的敏锐性和超前性。要密切关注强国军事战略调整和军事理论创新动向,超前思考谋划未来军事发展的趋势、思路和有效对策。要善于借鉴运用科学的思想理念和研究方法,改变重微观轻宏观、重历史轻现实、重静态轻动态、重纵向轻横向、重定性轻定量的问题,切实使军事理论创新的思路由小变大、由近及远、由单调向丰富转变,努力构建起世界领先、具有中国气派的军事理论创新成果。

厚积而薄发。学识深厚、兼收并蓄才有卓越的创新成果。知识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历史上凡有伟大创新的理论家,无不是“辟千山之材而为一台,汇百家之说而成一说”。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之所以能写出不朽的著作,得益于他们长期大量的知识积累。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环境下,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军事发展呈现出相互借鉴、融合吸收、自成特色的发展趋势。西方许多崭新军事理论的提出,都融合了各国军事理论的精华。这就需要军事理论工作者要自觉培养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胸怀,克服闭目塞听、浅尝辄止的局限,吸收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当前,我军军事理论创新质量不高,有分量的成果不多,甚至出现东拼西凑、相互抄袭等问题,与知识积累不深厚,视野不开阔有很大关系。只有通古识今、学兼百家、博采众长,集知识之大成者,才能融会贯通、奇思顿悟、灵感频现,创造出高质量的理论成果。

思远而谋深。谋划超前、构想领先需要宏阔的战略思维。今天的战争是昨天理论指导的结果,明天的战争是今天战争理论设计的“样品”。我军跨越式发展的军事变革实践和紧迫的历史使命要求,迫切需要大幅超前的军事理论的牵引和指导。如今西方军事强国都把预先设计未来战场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新型军队,作为军事理论研究的重点。当前我军的军事理论创新,以解决当下现实问题为重点的应用性创新成果显著,但研究设计未来战争、大幅超前创新的重要成果不多;有的军事理论研究者疲于应付大量的现实问题研究,难以展开对未来前瞻性问题的思考;一些学术评判,过于关注当下的成效和对实际工作的推动,使大家的眼光局限于现实问题之中,缺乏长远眼光、战略谋划和统筹布局。

习惯俯视的人难以看到蔚蓝的天空。解决问题是管理者的责任,而理论者却要预见问题。专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化解眼前的矛盾,但却容易影响对明天的研究,甚至造成未来的被动,从而丢掉主动权。现代战争周期短、频率快、速战速决,没有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的条件和可能,一种理论只能指导一场战争。推进信息化条件下的军事理论创新,需要增强战略意识,树立前瞻眼光,科学统筹近期、中期、远期军事理论创新发展规划。一是要对战争和军事威胁进行科学预测,特别是预测未来战争的可能样式、作战对象、爆发地区、持续时间等等;二是对我国可能面临的安全环境、军事发展的总体趋势,以及我军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作出科学的预测,从而提高军事理论创新的战略起点,以大跨度超前性的创新成果,有效发挥其对实践的先导和指引作用。

三、军事理论创新呼唤“万马奔腾”

推进中国特色军事理论创新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工程,仅靠几个专家学者的力量是不够的,只有聚各方贤达之智,汇合成一股军事理论的思想洪流,才能确保军事理论创新繁花争艳、生机勃勃,也才可能孕育领先世界、引领未来的重大军事理论创新成果。

打造主体力量多元化的军事理论创新格局。从国内外军事理论创新的成功经验看,军事理论创新主要集中在“四大机构”、“力量”上。“四大机构”是军队领导机关、军队院校和科研系统、民间思想库、新闻媒体;“力量”是具有丰富作战治军经验的高级将领、供职于专业研究机构和院校等单位的军事理论专家、以学科带头人为代表的中青年科研骨干、军队各级领导和机关干部、具有现代科技知识和开放性创新思维的研究生学员、处于军事实践第一线的部队官兵、关心军事的民间人士、具有丰富经验的退役军人。这些力量构成了当前军事理论创新的主力军。当前在军事理论创新上力量薄弱、协作不够的问题依然存在。推进军事理论创新,需要盘活创新人力资源,通过给政策、给项目、给经费、给时间、给信息等手段,充分发挥“四大机构”、“力量”的科研优势,形成军事理论创新的热潮;启动民间思想库,引导和鼓励新闻媒体、地方院校、民间研究学会及个人积极参与军事问题研究,形成多个群体、各个层次相互弥补、密切协作、充满活力的军事理论创新大军。

创造宽松自由的军事理论创新氛围。宽松、宽容、争鸣的学术氛围是军事理论创新的重要条件。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不断发展,正在于有各种思想观点的争鸣碰撞,《反杜林论》、《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什么是人民之友》等都是争鸣甚至是论战的产物。当年同志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就是要鼓励学术民主,使各种文学艺术形式、各种学术思想充分发展。军事理论创新呼唤最新鲜、最超前、最有价值的理论观点和思想,这些成果的产生需要学术民主、思考独立的沃土。要开展广泛的学术争鸣,鼓励不同观点充分争论、交流而不强求一致,允许多种军事思想学派共存,加强与外国学者的学术交流,让主流军事思想在充分讨论互动中自然形成,减少体制和文化给创新造成的障碍,为各种学术思想的繁荣发展提供肥沃土壤。要按照理论创新的内在规律开展学术研究,尊重学术民主,提倡个性思考,破除下级服从上级、迷信权威、唯上唯书等陈旧观念,倡导自由探索、独立思考、尊重创造、遵循规律的良好导向,给思想“松绑”,给创新“解压”,提高军事理论创新的鲜活度。

搭建灵敏高效的新奇思想的集纳平台。当前军事理论创新呈现出明显的整体性、集成性特征,要求军事理论概念集群化、思想观点体系化。如外军提出的“战略瘫痪论”、“快速决定性作战”、“内聚式联合”等理论,都不是一个简单的学术观点,而是一系列“思想群”、“概念联合体”。民间零散的军事思想,带有偶然性、间断性、无序性的特征,但往往代表一种新兴理论的趋势,及时把这些思想和观点吸纳到军事理论创新的视野,将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机械化战争理论雏形最先出现在英国和法国,但首先被德军挖掘并成功运用于实战,创造了“闪击战”理论。要依托信息平台,打造由多个创新主体及相关制度组成的网络体系,将多种创新要素和力量融为一体。建立及时吸收国内外各种知识信息的资源整合机制,搭建以交流、展示、吸纳各类军事理论“思想火花”为主要职能的论坛性集智平台,加强科研体系内外诸要素的组织和整合,提升军事理论创新的集纳能力。

四、军事理论创新呼唤绿色循环“快车道”

信息时代的军事理论创新,遵循着“科学技术牵引――安全需求驱动――创新军事理论――指导军事实践”的发展轨迹。这种模式显示,只有创新进程的各个环节良性互动,才能确保军事理论创新周期性循环的顺利进行。从目前我军军事理论创新实践看,理论创新缺乏技术手段支撑、理论成果向实践转化效率低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推进军事理论创新,需要打通周期性循环的各个环节,建立持续发展的军事理论创新“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