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思想品德总结范例6篇

中专思想品德总结

中专思想品德总结范文1

关键词:思想品德 研究问题 分析

从思想品德教师专业成长角度说,教师专业知识的拓展、专业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教学研究。针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思想品德教师可进行具有专业特色的教育教学研究。从研究过程的基本要素看,思想品德教师的教学研究活动可分为五个步骤: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研究问题的确定心理学、法学及国情国策文献的阅读和摘录明确思想品德研究论文的方法研究材料的收集和信息处理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研究结论的得出。

一、思想品德课研究问题的确定

1.初中思想品德课研究更注重选题的实践价值和发展价值,对问题的理论价值基本不作要求,这是符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实际要求的。思想品德课教研课题的实践价值,指研究成果在解决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中的实际意义,如:思想品德课教学幽默的美感机制研究;思想品德课多学科渗透教学模式的建构;探究题与实践题引入中考试卷的作用研究;情境教学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实际作用研究等。其发展价值是指研究题目的选择对思想品德教师的研究能力、思想品德教学效果和水平提高的作用,如新课程标准对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的影响;思想品德课课程资源开发方式的探究与实践研究;初中文科综合考试与研究性学习的相关性研究等。

2.研究问题的确定应遵循科学的思维过程。思想品德课教研课题的选定,是在思想品德课本和教辅材料、书籍、文献了解认识的过程中或在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实践中受到启发,逐渐认识的。这一思维过程如图所示:思想品德课教学研究题目的初步设想思想品德课教科书和教学研究材料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分析和判断使思想品德课教研题目更加具体明确科学。

3.思想品德课教育研究课题的来源。研究始于问题,思想品德课研究也不外于此。初中思想品德课研究的内容存在三个方面:学生的心理品质状况和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学生对国情国策的认知和责任感;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方法及效果的研究。思想政治课教学研究课题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进行选择:(1)从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出发提出课题: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初中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研究,初中学生法制观念调查研究,初中学生对国情国策的认知状况研究。(2)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要求出发提出课题:初中学生如何适应文综开卷考试应试误区研究,初中思想品德课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特征研究,初中学生如何写好思想品德论文研究等。

二、明确思想品德课题分析角度和方法

1.研究课题的进一步分析说明。当思想品德教师选定了一个比较有价值的课题,并不意味着这个问题有了恰当的陈述方式,思想品德研究问题一般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成为理想的题目。例如:“论深化思想品德课改革,全面推进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这样的课题陈述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这个课题的陈述太宽泛,给人的信息容量太小。就这个研究课题说,它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改革对学生评价标准的影响,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方式的转变,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改革教学内容的深化对学生的要求。一个比较好的思想品德课研究课题陈述,可以使思想品德教师和阅读者更清楚研究方向和内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课题陈述应着重指出中心议题和课题的前后背景。如:“单亲家庭子女自我保护能力调查”这一课题陈述,可以使人们基本上了解思想品德教师的意图和技术路线,明确了两个变量:家庭结构、自我保护能力;一个假设:家庭结构与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存在某种相关。这样“小题大做”有助于确定思想政治研究的对象、性质及方法。

2.确定研究类型和方法思想品德研究课题确定后,必须明确此研究属于何种类型的研究,是定量研究还是定性研究,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如果主要是定量研究,必须明确是用实验研究还是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如果主要是定性研究,还要进一步明确采用比较研究、历史研究或人种学研究的方法。例如:“把握中考探究与实践题特点,提高复习针对性研究”属于定性研究,又是应用研究,我们一般采用比较研究和人种学研究的方法。“我国人大制度和人大监督权研究”属于定性理论研究,采用比较研究和历史研究方法。“构建‘和谐河北’、不断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研究,是定性理论研究。

三、思想品德课教育研究数据的处理

思想品德课研究数据有多种形式,如定性的、比较的、顺序的,研究者通常会用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分析。思想品德课教育研究统计方法主要有图表法、特征量计算法、大量观察与个案研究相结合法、统计分组法以及统计实验法等。(1)图表法。是借助几何图形或表格来表现以整理好的由教育调查和教育实验所获得的统计资料的一种方法。(2)特征量计算法。思想品德课教育统计学所研究的大量现象总是通过数量综合把它的一般特征和典型特征表现出来的,如校园学生诚信状况研究。(3)大量观察与个案研究相结合。如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是根据“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一般通过个别表现出来”的原理确定的。(4)统计分组法。如中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研究。

四、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研究结论的得出

中专思想品德总结范文2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误区;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6-0037

思想品德课不应仅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更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途径,是学校对学生实行德育的主阵地。但是,从笔者的经验和观察来看,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还存在一些误区。通过笔者对本校初中学生的调查,结果发现,这种误区不仅存在,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人(包括教师、家长、学生在内)认为,思想品德课是相对于“语数外”所谓“正课”而言的“副课”(当然,现在语言表达上都不说“副课”和“正课”了,但是那种观念还没有转变,有些人用新名词叫“考查课”)。不仅对其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更有甚者,部分人还流露出思想品德课根本就是多余,是一种负担和累赘的观点。所以,很难想象,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当然也就无法在教学中达到更深层次的效果――形成正确的认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思想品德课的教师常见“专业不对口”的现象,常由其他专业的教师代课,如体育专业教师、美术专业教师进行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或者由学校富余的专业教师来教学。不客气点说,有些其他专业的教师他们自身的相关知识就有限的很,更不用说教学生了。

思想品德课常由特殊教师兼代,如学校领导、年龄较大的教师,或由教“主课”的教师兼代思想品德课。学校领导本来管理方面就够忙活的了,哪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教好学生,更不用说有些领导只挂了个代课的名,而无代课之实。年龄较大的教师精力和思维也跟不上现在正处在青春期的学生,也只能勉为其难。代“主课”的教师主要精力和时间都扑在“主课”上,哪里顾得上“考查课”,甚而连正常的思想品德课课堂和自习也只好让位给所带的“主课”。

基于上述种种误区的存在,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是被动的完成任务,没有真正进入到教学的角色中,当然也就谈不上有多少创新。

教师在教的时候,基本上都局限于课堂之上,没有向课堂以外的延伸,或者仅仅对教材教参上提供的材料进行机械的宣v,引不起学生的共鸣。或干脆就是“照本宣科”,划出书上的重难点知识,要求学生背下即可。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往往是单一乏味、苦不堪言的。因为他们从一开始学习思想品德课就被人告知:除死记硬背外,无其他捷径可走。有的教师也会说: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知识点,但是学生却不知道如何更好地理解。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对于学生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顶多也就是对课本知识条条框框的机械式记忆,而无法更深层次地涉及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现在中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缺失,除了社会、家庭的因素外,也与学校德育的缺失不无关系。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存在误区的对策

人们不禁要问:这一切误区为什么会存在呢?笔者认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应试教育下对思想品德课的考查评价方式的单一化,即仅仅把考试成绩当做考察评价教师和学生的唯一标准。有些地区在中考中思想品德课的考试成绩仅仅是一种参考数值,并不直接拉人总分,或在总分中所占比例很小,这样就难免在实际教学中有功利化取向。

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走出误区、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第一,理论要和实际结合起来。作为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不能仅仅想着这只是生硬的知识传授过程,而是要把课本理论充分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让死的知识活起来,让抽象的变成形象的,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让知识成为学生道德品质的一部分,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第二,从学习走向实践。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内容都是贴近学生生活的,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如果教师引导得当,不仅让学生充分理解和记住了知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交际能力,一石二鸟,何乐而不为呢?

第三,从课堂走向生活。现代儿童教育专家孙云晓明确指出:“道德的核心是习惯”。行为习惯基本可分为“做人、做事、学习”三大方面,主要依靠学校和家庭共同完成。

但是,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间就能完成的事,其间还要和已经存在的不良习惯作斗争,因此在良好习惯的养成过程中应坚持渐进性、持久性和严格性。中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通过一系列的模仿、无数次的重复、有意识的练习及与坏习惯作斗争等过程和教育过程形成与培养起来的。叶圣陶说:“……许多项目都要经过不断练习,锲而不舍,养成习惯,才能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

所以,要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仅仅依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我们将这种教育的影响力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发现学生的缺点和不良习惯,不管它是多么微小,也要认真地给他们指出来,并让他们知道需要改正和怎样改正,发现学生的优点和良好习惯,不管它多么微小,也要由衷地赞扬,鼓励他们继续保持和发扬光大。慢慢地你会发现,学生身上的不良习惯在慢慢地减少变弱,而良好的行为习惯则在慢慢地增多和稳固。

中专思想品德总结范文3

当今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带动了中职教育的迅猛发展,中职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学校教育,它主要培养技能型人才。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中职思想品德教学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无法使学生将道德知识外化为道德行为。对此,笔者认为,教师应结合实际情况,探究提高中职思想品德教学实效性的措施和手段,发挥思想品德教学在中职教育中的作用。下面笔者就对如何提高中职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谈一谈自己的实践经验。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展教学活动

近些年,我国开始重视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中职生作为未成年人的中坚力量,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主体。思想道德建设应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因此作为中职思想品德教师,我们应结合实际需求,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升华道德境界。对此,教师可采取熏陶策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道德规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道德,只有当它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身体验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将教材内容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获得道德认知,形成道德思想,深化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

例如,在教学“职业道德与法律”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利用热点职业问题,如劳务关系责任的承担、孕妇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等,开展“法律小讲堂”,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又如,在教学“哲学与人生”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鼓励学生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这些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二、拓宽教学思维范畴,以多元化形式展示

思想品德教学的最高境界在于让学生约束自我、提升自我。对此,在教学中,教师可利用自主建构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思维进行再加工,促进对思想品德知识的掌握,从而将相关道德知识内化为自我道德信念。这种自主建构式的教学能够拓宽教学思维范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道德情感,促使学生形成道德信念。

例如,在教学“习礼仪,讲文明”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先总结礼仪,然后引导学生学习这些礼仪,指导自己的行为。

三、强化学生意志,深化课堂教学

当今的中职生大多都缺乏意志,这是不利于学生自身发展的。众所周知,意志是人们确定目标并不断向前发展的原始动力。从道德的角度来看,意志包括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等,这些都是人的重要品质。因此,笔者认为,要想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就要强化学生的意志,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中专思想品德总结范文4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去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呢?结合本人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笔者认为应该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新课标讲究的是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先学很大程度上就是让学生先预习,预习包括课前预习和课中预习。培养课前预习的习惯是提高思想品德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措施。一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教材的大概内容,使学生上课时对老师教的内容在思想上有所准备;二是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一些新内容中能够独自解决的问题,同时又起到巩固旧知的作用;三是让学生发现新内容中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带着问题听课,增加求知欲望。因此,让学生在思想品德课前预习能让学生在学习时不吃力。笔者的做法是:1.在预习前先出示教学目标,根据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对识记、理解、活动三个层次知识点的基本要求及本人对教材的理解,用小黑板或多媒体出示这一节课的学习应达到什么样的学习目的和效果,将学习目的很通俗很明确地告诉学生。比如出示目标思考题,将一节课需要解决及探究的问题以思考题的方式列于小黑板上或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明确这一节课需要解决什么问题。2.预习开始的时候,首先让学生从头到尾把所要学的内容朗读一遍或默读一遍,边读边带着问题思考,把一些问题记录在预习笔记本上。这种预习方法,表层目的是对新的知识的预习,深层目的是学生以此理出一条检验自己学识的水平线,预测自己在独立学习的情况下,能掌握住多少内容。让学生在上课的时候,除了听老师讲课外,还要比较一下,自己的理解和老师的讲解有哪些差距,这种差距是属于知识方面的还是方法上的。预习的深层目的是让学生在自己探索求知中获得知识,这既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也符合认知规律。

如果我们能够坚持这样的做法,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效率自然会提高,而学生也会把好的习惯坚持下去,好的习惯就在不断坚持中养成了。例如在讲九年级第一单元有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容时,笔者是这样列预习提纲的:1.阅读课文2~3页“探究园”内容,并思考和查找资料说说我国国情中有哪些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2.新中国成立后发生了哪些变化?是否说明我国已不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原因是什么?3.初级阶段的时间、含义是什么?4.认识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什么重要意义?等等。这些题目是根据课程标准对识记、理解、活动三个层次知识点的基本要求及本人对教材的理解而列出来的。

二、培养学生勤于笔记的习惯

做笔记,为的就是加深对所学思想品德知识的理解。思想品德是要学生记忆和理解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做笔记与不做笔记对听课效果的影响是明显的。对于同一时段的学习材料,做笔记的学生比不做笔记的学生成绩提高两倍。做笔记的好处可以概括如下:一是记笔记有助于指引并稳定学生的注意力,光听不记则有可能使注意力分散到学习以外的其他方面;二是记笔记有助于加深对所要学的思想品德内容的理解,记笔记的过程可调动眼、耳、脑、手一齐活动,促进对思想品德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三是记笔记有助于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和记忆,如果不记笔记,复习时只好从头到尾去读教材,这样既花时间,又难得要领,效果不佳。所以我们教师要不定期抽查学生的笔记,对笔记记得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同时对记得不好的进行指导鼓励,从而培养学生做笔记的习惯。

三、培养学生讲求效益的习惯

讲求效益的习惯就是让学生养成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要求完成一定数量的学习任务的习惯。不少学生,学习“磨”得很,看书、做作业心不在焉,时间花费很多,效益却不佳。特别是思想品德这门学科,书本上的内容显得单调枯燥,所以学生在看书的时候,总觉得无味。其原因就是没有形成专时专用、讲求效益的习惯。要让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和学生自己掌握思想品德知识的情况,自己给自己提出学习思想品德内容的数量和质量要求,而且要养成专时专用的学习态度。同时要建立起评价机制。在这方面,笔者让每位学生准备一本自我学习评价本,在评价本里也设计一些问题,比如:你的学习情绪如何?影响你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等等。每堂思想品德课之后,笔者都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学得怎样、做得如何,每周把学生的自我评价本收起来检查一次,对他们及时纠偏或给予鼓励。这样坚持下去,他们就会逐渐形成专时专用地学习思想品德这门“枯燥科目”的习惯。

四、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

所谓反思性学习,即倡导学生善于总结自己达到目标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以学会学习为宗旨的一种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对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要有主见,不要人云亦云,要培养学生在思想品德这门学科学习中的反思习惯。有些学生在学习思想品德这门学科时费尽心力学了,成绩不好,主要是因为死记硬背基础知识而对当堂所学知识不会反思和理解,从而不能实现学习的调整。而有些学生学得很轻松,原因是他们会通过学习反思来加快学习进程,提高学习质量。那么如何普遍提高思想品德学习效率呢?首先要教会学生在思想品德课堂上进行题后反思。初一学生一入学,笔者就加强新生题后反思习惯的培养,课堂上结合习题给予指导,给时间让学生进行反思,并对反思的结果进行交流,互相学习,不断提高题后反思的能力和自觉性。其次是进行章后反思。可能是体验到了题后反思的好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除了个别学生抄书外,70%的学生写出别具特色的小结,有些学生每次小结都采用重点、难点、疑点等程序。这样的反思学习思想品德的习惯的形成,要比教师讲复习提纲、出达标检测题效果要好得多。学生在交流复习思想品德知识小结时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比较高。

当然,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思想品德的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不能急于求成,需要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一点一滴地去积累,坚持不懈,长期训练,检查督促,使学生形成习惯。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思想品德的高效率课堂教学就会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中专思想品德总结范文5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是思想观念的转变,而思想观念转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充分利用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对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学生,进行思想渗透和灌输。如何加强职业学校各学科的德育渗透,是当前教改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在全社会普遍重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大氛围下,学校作为专职教育单位,“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是我们的共识。加强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为了推动“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这一教育理念,积极开展“各学科渗透德育”,拓展德育阵地,增添德育渠道,丰富德育形式,扩充德育内容,使学校传统美德特色教育在学科渗透中增添新的时代内涵,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我们职业学校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要特别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理想教育和创业教育。

各校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的实践中,注重经验总结、方法、交流。职教中心搭建平台,学校在教学工作中选拔出学科渗透教学能手,结合职业学校学生实际、专业特点、学科特色,提供一个研讨机会。通过此次活动提出符合职业学校特色、结合学生实际、行之有效的学科渗透德育工作的好办法,以点带面,以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各学科各显神通,德育进课堂形成大气候。“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提出以来,各科教师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各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各年级传统美德特色教育主题,各自形成了一套渗透德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语文教师结合教学的思想内涵,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激发学生情感,创设情境等方法感染和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自信心,教会学生做人。旅游地理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职业道德素质,创设民主愉快氛围,使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计算机专业课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培养学生协作精神。服务专业课注重了课前、课间、下课前的准备、服务等的培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意识。数学课上教师通过数学课上教师通过向学生传授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在数学发展史上的灿烂历史,使学生在学习中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在教学中通过“问题——解决”的模式,培养学生沉着坚毅的品格和不怕困难、不怕艰苦的心理品质。电子专业课用鲜活的例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意志品格教育、审美教育。德育课结合政治课通过“四结合”的方法,发挥了德育主阵地的作用,结合教材内容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注重学生高尚情操的陶冶、健全人格的塑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热爱自然的情感;结合时事政治,开展公民道德教育;结合社会热点,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并指导学生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通过探究社会问题,激发社会责任感;结合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进行教育。英语学科的德育过程,是根据教材的总体内容,将外来优秀文化、现代文明与健全人身融为一体的教育过程。利用英语格言、警句、祝福语等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教师们努力挖掘英语教材中极为丰富的德育资源,恰当运用各种传统的、现代化的教育媒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好一个设计者、组织者、材料提供者、鼓励者、参与者、评价者。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按照英语教学的自身规律,自觉地培养具有高尚人格、美好心灵和丰富知识的一代跨世纪新人。

“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深入人心,及时总结,充分交流,提升德育工作水平。使未成年人在学校能时时处处受到传统美德精神的熏陶,从课堂中得到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的“双丰收”,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今后,更加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各学科特点、专业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各年级传统美德特色教育主题,使德育渗透科学化、经常化、系列化,来指导我们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使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更上一层楼。

中专思想品德总结范文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内容举措《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是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才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实践观教育为主线,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一门课程。它主要进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修养教育以及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成才观、人生观、价值观、法制观、实践观,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将自己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如何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是思想政治课理论教师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作为课程教学质量指标性的精品课程建设,受到了各高职高专院校的普遍重视。作为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师,加强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既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时展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一、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设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客观地要求本课程教育教学的一般要求与高职教育教学的特殊性结合起来,突出高职思政教育教学的特色,体现高职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把课程建设成为帮助高职学生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明辨是非、规范行为、开阔视野、更新观念,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道德修养境界,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深受学生欢迎的一门课程。

我国高职教育的总体目标是“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努力把我国人口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为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设总的目标是以培养正确的劳动观为主线,以培育社会主义职业精神为核心,遵循高职教育和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引导高职生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的合格建设者。

二、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程定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面向全校各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主要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应用性,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之一。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种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需要依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更加突出以就业为导向,重视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帮助学生形成符合时代特征的精神品质,从而提升就业竞争力、创新创业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三、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1.整合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的要求,深入领会和重新梳理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既保证课程对高职生进行有效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行为规范教育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性的内容要,又必须体现与高职生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培养与发展相适应的高职院校的特殊性的内容要求。为此,必须对我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作相应的整合,从德育和法制两条主线,以将高职大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目的,以发展高职大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为载体,把高职生培养成为具有科学劳动观和职业技能、遵纪守法的新一代劳动人才为教学目标,形成系统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逻辑体系。

2.探索高职院校德育模式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不仅遵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规律,还要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特殊规律和高职生的实际情况和特殊要求。一般来讲,高职生的理论思维与学习能力相对较差,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基础较为薄弱,在校学习的时间比较有限,在有限的学时既能化理论教学的抽象为生动、具体,又能提高教学的时间效率,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这就要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中,选用和优化教学方法,对教学方式方法进行全面系统地优化,探索适合高职院校的德育模式。

3.建设课程信息资料库

按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要,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建立与完善课程信息资料库,为教学和学习提供方便。为了避免重复无效劳动而节省时间和资源,利用学院现有的学院网、图书馆资源建立“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的信息资料库”,使信息资料库的内容和功能具有专项性和针对性。

4.建立网络课程资源库

为方便学生学习和扩大课程影响,建立结构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技术手段先进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的网络主页是精品课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目前课程建设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和努力,从无到有建立和完善。

四、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的策略

1.强化教学研讨

充分发挥教研室全体教师的教学创新积极性,集体研讨分析高职学生的现实思想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认真探索专题讲授、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大力推进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建立教学资料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加强组织和管理,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自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积极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

2.转变教学理念

从教学中要达到的知识目标、素质目标和能力目标出发,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大量的感人事迹、经典案例、视频、音频、图片等丰富多彩的资料来打动学生,使学生在心灵深处产生震撼,进而通过教师讲解、引导和学生互动,使学生对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产生认同。新的教学理念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更加注重学生的行为养成和日常表现,从而更好引导学生做到知行统一。

3.加强教学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推行“三大环节”“四段式”教学过程,通过课程的整体设计、课堂教学、课外实践“三大环节”和实施任务驱动、课堂讲授、项目实践、总结提升“四段式”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做中学,学中做,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

4.改进评价方式

在校内教学中,加强对平时学习过程的考核,突出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形成的考核。加大平时成绩所比例(占60%),平时成绩可以由“合作学习成绩、课程作业成绩、期中测验成绩、课外调查成绩、课堂考勤成绩、行为实践成绩”等部分构成,逐项量化计分,学生和专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参与考核打分。在学生校外实习实训中,聘请企业人员担任“道德导师”,帮助学生提升职业道德,并参与考核。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要按照《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的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活动和考核评价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进一步增强德育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提高我院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最终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建设成为一门深受学生欢迎的、教育教学效果良好的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M\].人民出版社,1995.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1~3)卷\[M\].人民出版社,1993.

\[3\]罗国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刘书林.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师参考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戴艳军,杨慧民.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案例解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