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期中总结范例

中专期中总结

中专期中总结范文1

 

一、项目教学法内涵   项目教学法主要指利用实际项目引导教学实践,为学生展示项目内容,引领学生的技能、知识与学习态度,进而令其在项目实践与逐步完成中真正学习到技能知识,提升综合能力水平。项目学习进程中,充分展现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了学生主动学习兴趣,并可科学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可以说项目教学方式是一类以学生为核心、优质、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模式。中专计算机教学中,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征,加之中专学生基础不高、掌握知识不扎实,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理解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教师应科学注重系统化设计知识,科学开展项目教学,强调教学内容的有针对性与实用性,真正满足中专学生学习需求与认知特征,合理打破传统实践与理论教学相分离的局面。   二、实施项目教学法的科学必要性   中专学校致力于培养实用性、技能性人才,伴随网络、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已成为各项事业现代化发展生产的主体象征,因此培养学生全面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实践技能,可令其符合现代化社会工作实际需求。当前一些中专学校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虽引进了项目教学方式,然而其应用还包含一定缺陷,即没有完全脱离传统意义的灌输式教学。一般来讲教师首先进行理论知识讲授,而后为学生给出具体项目并开始讲解,学生在教师讲解之后则履行项目实践,其多为生搬硬套,虽然当时学生可完成项目任务,而过后则会很快忘记,或者更换了教学内容后学生还是掌握不放到技巧,达不到预期良好教学效果。在这样一种欠缺学生主动思考的传统教育模式下,其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则得不到有效的锻炼。因此,中专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应科学更新教育模式,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运用项目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全面提升教学水平。   三、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科学应用项目教学法   1.项目教学法具体实施过程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实践中,中专教师首先应科学设置任务情景,面向学生提出要求与任务,巧妙将教学内容融入任务主题之中,并进行任务方式的必要阐述。接下来,中专教师应围绕计算机基础课程具体内容与知识点,基于情景设置亲自进行任务学习小项的演示,令学生心中有数,并激发其好奇心与积极参与热情。进入实施项目阶段,应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体,教师则从旁辅助指导,并帮助学生合理解决实施项目进程中遇到的各类困难问题。当学生完成作品制作后,应与教师及其他学生进行广泛的讨论交流,教师应尽可能设计一些热门讨论问题,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热情,并令其学习思维得到良好的启发。最终将进入总结提高阶段,教师应在完成项目任务后强化课堂总结,帮助学生回顾重要知识点,拓展其应用学习空间,并激发学生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令其主动积极的进行创新探索并将学习兴趣合理延伸到课堂之外。   2.任务设置应注重联系实际,避免过于复杂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涉及内容较多,因此教师不应将整体教材作为一个大的教学任务,而应作出细化分配,例如在讲授Word应用知识中,可将教学内容细化分为表格与排版两类任务,而后继续将任务细分化,可将排版分为段落与文字排版等,进而降低任务难度,契合中专生基础不高的特征,激发其学习兴趣,并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同时计算机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征,项目教学法应注重联系实际,贴近生活,真正发挥计算机工具优势,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劳动节来临之前,结合演示文稿学习内容,教师可以劳动节相关知识设计活动项目,给每位学生布置网络搜索知识内容学习任务,令其主动运用计算机信息基础技术与相关技能知识,制作演示文稿,进而巩固学生检索信息、制作演示文稿能力,并合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与自主学习实践能力。在期中考试结束后,教师可设计用Excel表格进行班级成绩分析的学习项目任务,令学生对所学的计算机Excel基础知识技能良好巩固,同时通过统计分析全班同学成绩,还可令学生受到警示教育,全面了解自身学习状况,鞭策后进学生奋进,拼搏,鼓励优秀学生继续巩固与保持,在班级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3.全方位实施组织教学评价,巩固项目教学效果   为巩固项目教学效果,中专教师应全方位组织开展学生评价、总结点评,对优秀的学习成果作品进行展示,在学生中间创建良好的互相评价、交流实践学习模式,树立榜样,供学生们汲取经验,弥补不足。同时教师应在教学进程中作出适当的总结与点评,在学生中间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项目作品,给予充分肯定并进行全面的分析总结,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项目任务内涵,实施要点,操作技巧,进而更好的发挥自身优势,令解决问题实践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四、结语   总之,基于项目教学法科学重要性,中专教师只有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合理设置项目任务,履行科学实施过程,全方位开展教学评价,才能令项目教学效果得到良好巩固,提升中专生计算机学习兴趣,并促进其实现全面的发展。

中专期中总结范文2

关键词:中专;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机械制图;机械基础

0引言

中专作为初中毕业生入学的主要入学途径,它在我国教育领域中也发挥着重要育人作用。为了确保中职生在学测中获得优异表现,在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教学工作中,利用结合学测方针与学情,重调专业课程教学结构,确保改革后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堂,能够符合新时代教学要求,促进中职生的全方位发展。

1中职院校的学测内容

中职院校作为主要培养实践人才,教授实践技巧的教育场所。在开展学测活动时,理应遵从“以测促学”、“测学结合”的教育方针落实学测内容。而就当前学测内容来分析,它具体包含专业基本技能以及专业基础理论、公共基础知识等内容。由于中职院校常设有多样专业,故而在中职院校进行学测时,应根据专业类别有针对性开展学测考试。其中还可以计算机+实操+笔试一体化考试形式,促使学生的学测水平有所提高。据了解:中职院校学测时间常定在每年11月中旬左右,且每年一次。中职生在参加学测考试时,既要掌握语数外基础课程知识,又要对本专业的理论课程与技能课程产生深度理解,由此确保学生在教学与学测结合中,提升自身职业素养与学习能力,为后期中职生的顺利毕业创造有利条件。

2中专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学习现状

中专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学生,当前在学习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下述四项:

2.1学习思路不清晰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学生,由于日常学习的课程内容较为复杂,包括机械制图、电工基础、PLC控制、机电安装等,故而造成他们在面对多样性课程内容,常表现出学习效率低、专注度差等问题。同时,他们在学习中还无法形成清晰的学习思路。尤其在较为抽象且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学习中,学生很难取得预期学习成果。

2.2学习兴趣不浓厚

学生学习兴趣常影响其学习动机。当前部分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由于对于教师应用的教学模式可接受度较低,造成中职生在课堂上常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而且受心理因素使然,中职生对于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正面临着逐步削弱,致使学生无法从课程学习中感受到乐趣与新鲜感。

2.3课程设计不科学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是一项实操性较强的专业,而当前在课时安排以及教案设计上都缺乏可行性,甚至忽视了实践课程的重要性,造成学生单纯从理论学习中,无法获得充分的实践训练机会,长此以往势必降低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其毕业后也很难在信息技术应用领域突显出优势。对此,理应加强课程的合理设计,提升课程教学的有效性[1]。

2.4考试缺少针对性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常作为中职院校的核心专业,受到院校领导的重视,并积极组织教学考试,伴随着学测要求,教师也较为看重学生的书面成绩。但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技能的掌握与职业素养的提升,不能局限于理论考试,更需要学生在多元化考试方法下,实现全面均衡的发展。据此,中职院校应在学测课程教育结合背景下重新确定考试方式。

3中专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的优化策略

3.1明晰教学目标

在中专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教学中,要求教师先行明晰教学目标,便于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教学指导,使其在专业课程学习中获得明确的学习思路,以免影响中专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成效。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重课程内容与市场发展动态的关联。由于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中涉及的机电技术具有时代特征,且能够跟随着市场变化而出现新型技术。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随时始终围绕市场导向开展教学工作。另一方面,教师还应当加强情感目标的实现。在学生参与专业课程的学习活动时,还应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便于中专生日后真正进入到专业领域时,能够表现出显著的竞争优势。如在“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许多新型制图软件的成功研发,为教师提供了全新的教学方向。教师不宜完全按照传统教学内容,为学生讲述专业知识,否则将引发教学局限性。好比教师可为学生适当普及“AutoCAD”、“Pho-toshop”、“3D-Max”等最新版软件的操作方法,以免影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度。因此,教师应以与时俱进的原则逐步落实教学内容,也需要在学生遇到学习阻力时,及时提供辅助服务,充分展现出教师在中职教学课堂上的主导地位。

3.2创新教学模式

教师在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中,还需要积极应用新型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产生浓厚兴趣,以免在传统教学环境下形成不良情绪,削弱教学效果。本文主要以信息化教学模式为主,经由信息技术重新开展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教学工作,既能提高教学效率,又能保证学生在课堂上形成强烈的学习热情。以“机械基础”课程中的“机械传动”为例,教师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机械传动规律,深刻理解机器零件的结构与运行原理,并且还应精准分析机器与机构差异。同时,在本课程的学习中,学生还将具有良好的机器操作与零件维修能力。为了确保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达成既定学习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借助电子交互白板,细致的为学生讲述机器运动的具体步骤。从教学实践经验中可知:此种新型教学模式,不但有助于师生保持协调关系,而且还能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排斥感,使其从充满新鲜感的电子交互白板中学习专业知识。由于电子交互白板具有回放功能,故而可在学生学习相关知识时实现“连贯性教学”,避免教师在频繁擦抹板书时,影响学生的视觉体验。所以,教师应为学生选择适合的教学模式,由此提升教学质量。

3.3改善课程设置

3.3.1优化教案。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在实践教学中,还应当结合最新学测要求与教育方针,为学生提供最优化教学方案,便于学生在教师的辅导下实现良性成长,也能有机会增强自身机电技术实践应用能力。在“机械基础”课程中,由于在学测中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应从多样性上为学生讲解传感器的含义、用途等专业知识,并且有方向性的实现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提升。如教师可借助“讨论法”,以“平面连杆机构的特征与应用实例”为讨论主题,在小组内进行探究,由此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自我总结能力,使其在进入到学测考试后,也能借此积极应对学测考试科目,最终促使中职生顺利通过学测考试。另外,教师也可利用“提问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在自主思考中具备问题处理能力,尤其在学生参与学测考试时,也能善于灵活运用问题分析方法,妥善处理学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在这期间,教师还应当从能力培养与德育渗透两个层面上调整教案结构,改善学生的核心素养。3.3.2注重实践。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本身作为一项实践性突出的课程,若在教学中过多开展理论教学,而减少实操课程,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而且还不利于学生深度理解专业知识。因此,教师需从课时调整上予以重视,并根据每个课程内容,设定充足的实践课时。如在“机械制图”中,原定该课程的课时为80课时,其中三视图形成与投影规律、尺规绘图等课时各为4个课时。为了确保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掌握机械制图技巧,对机电制图软件产生较高的熟悉度,还应在4课时基础上,增加尺规绘图实验课时,或者直接采用“穿插式”课时安排的方式,在完成理论课授课任务后,为学生提供5分钟左右的“随堂实验”时间,由此产生显著的知识巩固作用,也能由此避免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发生知识混淆问题[2]。尤其在轴测图基础知识、草图绘制、组合体尺寸标注、组合体读取方法上,也应当适当给予学生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的知识认知度。此外,教师还可结合中职学测对学生专业基础提出的要求,不断实施教学优化,确保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获得更大的进步,也能在学测中取得良好的测试结果。3.3.3丰富考试方法。在中职教育中,为了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要求中职生也应当定期参加学测考试,在保证专业课程学习质量的基础上,也能从德育哲学、职业规划等学科中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避免发生偏科现象,致使学生脱离全方位发展目标。另外,为了积极配合学测考试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于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学生,也应当为其提供多样性考试方式,以便在不同的考试环境下,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也能增加学生在学测中的适应力[3]。传统意义上的考试,即“试卷考试”,这与学测考试中的机考模式差异明显。以往教师常将试卷成绩作为评判学生学习成果的主要因素,而认定成绩差的学生学习不好,进而违背了我国新课标内容中的公平公正原则。部分学生虽然在理论知识的回答上表现不佳,但他们的实操能力更加优良。所以,为了保证每名学生都能通过考试找到自己的优劣势,教师可按照学测考试机考要求设置“理论+实践”考试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深层次分析。此外,还可在考试评价条目中增添随堂表现、随堂测试等内容,利用累积的方式,可给予学生一个涉及面更加广泛的评价结果,也能提升专业考试的可行性。如在“液压与气压传动”教学中,教师可在60个课时中设置多次理论与实践考试模块。好比学生在“气动系统图”分析中,若能够给出完整的分析依据,教师可在该章节测试中评为“优等”。在此种考试模式下,既能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产生促进作用,又能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其在面对多科目学测考试时也能保持放松状态,由此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4结语

综上所述,中专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中关于专业课程的设置,若能积极予以优化,有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现状,便于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拥有良好的就业前景。对此,应从教学目标、教学模式、课程设置、考试方法等方面着手,经由教改后,促使中职生在优质的课程教学环境下获得较大进步,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小敬.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改革探索[J].祖国,2019(20):155-156.

[2]段卫辉.中职机电技术采用专业电工实习课程教学分析[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19(01):23+30.

中专期中总结范文3

1.传统观念的影响依然存在。传统观念认为:德育课即所谓的政治课,就是讲大道理,搞什么假、大、空的那一套,上课就是让学生学理论、学概念,下来就是背条条,考试就是考条条。在实际的运用中起不到任何的作用。再加上除德育教师之外不少的老师不知道或不了解中职德育新课改的情况,以及在平日的德育管理工作中德育教师没有起到相应的思想教育和管理责任等因素的存在,导致学校不太重视德育课。在笔者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也听闻不少的班主任抱怨:德育课教师可有可无,他们的教学工作基本上帮不了班主任的忙,班级的管理和学生的思想德育工作还得靠班主任。因而,出现德育教师不管班级,不管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班主任不配合德育教师的情况也是情有可原。同时,还是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我们都会认为:德育课教学归德育课教学,学校的日常德育工作归学校的日常德育工作。德育课教学是德育老师的事,只管完成教学任务,只管上完课,只管学生考试合格就可以了,至于学生在德育课教学中是否真正养成了相关的良好素质,形成了相关的良好意识和良好习惯等与德育教学无关。学校的日常德育管理是班主任、德育处等部门的事,与德育教师无关。这便严重影响了德育课主渠道作用的发挥。

2.德育教师自身的因素。现实的教育教学中,从事德育课教学的教师不少人确实存在没有把德育课上好的情况。表现在德育教师跟不上时代的潮流,掌握的信息量有限,对职业中专学生存在片面的认识,长期的德育课教学工作产生了所谓的职业倦怠,因而出现了过多的理论说教、单一的教学方式、单一的考核方式等弊端,导致德育课教学质量的下降。加上一些德育课教师本身的责任心欠缺,只管自己的教学工作不管学校的德育工作、班主任的教育管理工作等。再者经笔者对不少中职学校的调查,发现德育教师的“老龄化”(指教龄在15~20年之间者)现象严重,教学方法技巧老旧,思想观念不够开放。刚毕业的老师大多社会经验、教学经验比较欠缺。甚至还有不少是行政领导兼德育课教师,他们经验丰富优势较多,但有的人专业并不对口,加上工作繁忙就耽搁德育课的教学工作。另外,德育教师“充电”不足。专业教师每年都会有区、市、省甚至是部级的不同级别培训,而德育教师除了少量的校、区、市的教研培训外再无其他。由于对德育教师的培训培养不够,加上自身“凭老本”吃饭的陈旧观念,使得他们的知识量有限、视野狭窄、教学方法手段老旧,直接影响了德育课主渠道作用的发挥。因此,德育教师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

3.德育教师中不少的人远离学校的德育工作队伍。常言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德育课教师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不少人只管担任传统的教学任务,只要自己不在德育管理队伍就与学校的德育工作无关。现实中,德育课教师不少人远离学校的德育工作队伍的现象确实存在。表现在他们多数没有担当班主任,没有在学校的德育管理部门担任工作,没有进入学校的德育管理活动中去,据了解,不少学校在每年一度的德育工作联席会议中竟然没有德育课教师参加,也就自然而然的造成了德育课教学与学校的德育工作脱节。

二、发挥主渠道作用的几个思考

1.充分明确德育课教师的职责定位及素质要求。德育课教师除应具备国家法定的教师资格外,还应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较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和从事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能力。这是国家对从事中职德育课教学教师提出的职责定位和素质要求,我们从事德育课教学的教师要非常清楚的认识到自己是“塑造灵魂”的主要力量和专门力量,认清自己的职责定位,自觉的按照国家的要求严格的要求自己,不断地完善和增强自己的实力,并按照国家的要求努力地提升自己的能力以符合德育教师的职责要求,圆满的完成自己的“教书育人”工作。忠实履行德育教师的起码职责,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是一位称职的中职德育课教师,发挥德育教师应有的作用。

2.切实从思想上重视德育课在学校德育管理中的地位。思想上的重视十分重要,这里包括两方面:作为德育教师,我们首先要看得起自己,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认识到改变人的思想和灵魂是最重要的事,我们的工作是伟大和崇高的,是了不起的。所以德育教师必须自强,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深入钻研社会科学知识,广泛学习和掌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知识技能,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当中,从而增强自己教育教学的能力。作为学校也应该真正认识到德育课的重要性、认识到德育教师的重要性,切实采取具体有效的措施重视德育课、重视德育教师。

3.切实加强德育教师培训,提高德育教师的素质。前面提到在职业中专中大多数专业教师每年都会有这样那样的不同级别的专业提升培训,班主任也能得到相应的骨干班主任培训,而德育教师得到的培训几乎为零。这样不利于德育课教师的成长和专业能力的提升,也不利于德育课教学的有效开展,从而影响了主渠道作用的发挥。因此从学校的角度或相关部门的角度来讲,都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德育教师的培训,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发挥他们的作用。

4.尽可能让德育教师进入学校的德育队伍或参与学校的德育管理活动。让德育教师尽可能的担任班主任、年级长,进入德育处、保卫处、团委等德育管理队伍中。使他们在诸如学校班级开展的日常班会、常规教育、法制、、安全、青春期、爱国主义、文明上网、慎重交友、就业创业指导以及文化体育活动、社团活动、重大节日活动、劳动实践活动、公益活动、环保活动、学生实习实践等各种综合性、常规性的活动,各种日常性或专题性教育活动中发挥优势和作用。在以上提到的这些教育活动中,德育教师可以有效地将德育课程中的思想理念传授给学生,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法律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形成。

5.对学生德育成绩的考核要尽可能全面、客观、公正。在德育课程大纲的评价与考核要求中都提到了:客观、公正、全面。笔者在拙作《增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实效性刍议》中也曾提到我校在评价考核学生学科成绩的做法:“学期末的总评成绩包括学生平时学习综合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大部分。其中平时学习综合成绩包含七个评价内容: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单元测试、期中考试、校技能培训或竞赛、市省国家技能竞赛,每月做一次月评成绩。在期末的总评成绩中平时学习综合成绩占40%,期末考试占60%。这一做法既客观又合理,避免了单纯按纸笔测验来评价学生的片面做法。”评价办法为:学生自评、小组互评、考评组评。

三、总结

中专期中总结范文4

关键词: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问题;对策

根据《2018年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事故情况》,2018年全国共发生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事故734起,死亡840人。2019年地方各级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要重点抓好防范重大安全风险、加大事故查处问责力度、改革完善安全监管制度、提高综合治理能力等工作,有效减少安全事故数量。文章旨在结合笔者实际工作经验,分析施工现场管理中常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文章研究成果将有利于提高施工安全管理水平,并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参考。

1施工现场常见安全管理问题鉴别与分析

1.1管理层面因素

1)施工和监管单位对安全生产工作未能给予足够重视。“安全第一”作为首要的生产原则,在施工过程中却容易被忽略。对于安全文明施工的标准和方法,部分施工单位仅将其作为一项过场程序步骤,而非强制性的执行标准和要求。因此,安全文明施工执行不彻底、监管不全面、处罚不到位的现象在项目施工现场屡见不鲜。相关主管部门的“懒政”不作为或敷衍应付也是此类现象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执行和监管不到位的前提下,即使发现了违规操作、设备或建筑处于不稳定状态,部分施工单位仍抱有侥幸心理,给项目埋下了巨大的安全生产隐患。2)安全生产责任制的缺失。安全生产责任制是根据我国的安全生产方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和安全生产法规建立的,是各级领导、职能部门、工程技术人员、岗位操作人员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对安全生产层层负责的制度。安全生产责任制作为安全生产、劳动保护管理制度的核心,其操作与执行需要企业付出额外的人力和物力,因此,部分施工企业出于各种目的将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形式化,各项安全生产指标难以贯彻落实。更有甚者,其安全生产、消防、卫生等机构职能形同虚设,只为应付主管部门检查而设立,安全生产体系名存实亡。施工企业本身的不作为也使得施工和管理人员产生庸懒怠惰心理,从而忽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增加生产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1.2技术层面因素

1)建筑施工技术规范执行不全面,质量管理与安全管理不统一。目前,我国已就安全施工细节颁布了诸多项安全生产标准,涵盖了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安全评价标准、高处作业规程、建筑机械安全使用规程等多方面内容。然而,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由于施工人员不够熟悉相关的技术规范,未能按照要求执行操作,导致施工现场事故频发,甚至造成人员伤亡。根据2018年全国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事故类型划分,高处坠落、物体打击、起重伤害是生产安全事故的主要事故类型,究其原因是相关施工人员未遵守建筑施工相关技术规范。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旨在延长建筑物的寿命和保证其基本使用功能;而安全管理旨在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侧重于人,由于人为因素使得后者更具不确定性。在项目建设整个周期中,从勘察设计到竣工验收,在国家各项标准和强制要求约束下,质量管理相较于安全管理更容易执行和操作。此外,部分施工单位质量管理人员也身兼安全管理的责任,其决策更偏向于完成质量管理的既定目标,从而容易忽略潜在的安全问题。2)技术人员的配置及素质问题。根据《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设置及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配备办法》,对建筑工程、装修工程、土木工程等施工过程中专职安全技术人员的配置做出了明确规定,如10000m2以下的建筑工程,需要配置至少一人作为专职安全员。然而,在项目工程建设中,除了应对相关安全员配置无法及时到位的情况,还需要解决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的问题。目前,我国的一线建筑工人主要是农民工,普遍缺乏良好的文化教育、安全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很多时候未经系统安全技能培训就上岗操作,从而导致工程中各种违规、违法行为频发。

2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优化与对策

2.1改变安全生产理念

项目建设涉及单位要统一思想,始终把安全生产的基本方针放在首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稳中求进、改革创新、担当作为,要将安全生产标准化落实到具体项目、具体操作过程中,树立和增强施工人员对安全生产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在保证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到每一位施工人员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创造较好的工作条件,尤其是严寒、高温等特殊环境,减少和降低因环境因素对施工人员造成的影响。对于夜间作业、高空作业等高风险项目,可通过提高安监人员的巡视强度来减少安全隐患。

2.2提高安全投入

安全生产责任制等规章制度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难以贯彻落实的根本原因在于安全投入不足,主要体现在资金、人员、技术三个方面。首先,要增加对安全监管的资金投入,如强化安全培训过程、定期组织一线从业人员到专业的安全培训机构进行专项安全培训;其次,可以成立安全社区,为从业人员提供安全生产知识学习和交流的场所,以活动方式组织员工观看安全事故启示录;定期开展安全总结表彰大会,对于安全生产表现优秀的生产班组给予经济奖励,树立模范典型;最后,要加快安全硬件设施的更新换代,及时淘汰落后的安全生产工艺和生产流程,从技术层面提供人身安全保障。

2.3改革完善安全监管制度

安全技术人员要遵循法律法规和技术操作规范的要求,严格检查施工现场的各项指标,保证建筑工程的每一个部位、每一个环节都符合执行操作规定,如规范脚手架的搭设、规范施工现场临时用电、模板工程等。在严格把关各项操作的同时,也应重视施工人员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避免疲劳、疾病等各种因素影响工程质量。对施工中违法违规的行为和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项目,要责令限期整改或停工整顿,坚决杜绝因施工人员技术操作不当而引发的安全事故。

3总结

建筑项目安全生产是一项系统而全面的工程,需要建设、监理、施工单位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在一个项目建设的过程中,要做到思想重视、措施得力、评价科学、管理严格,从而做好安全生产工作。

参考文献:

[1]王跃军.刍议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2,8(7):222-225.

[2]陆文银.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2(16):148-149.

中专期中总结范文5

关键词:中医耳鼻咽喉科学;学导式教学模式;临床思维

为了进一步深化中医耳鼻咽喉科学课程改革,及时发现、解决问题,我们在学期中发放调查问卷,调查学生对中医耳鼻咽喉科学课程教学的整体印象,结合调查结果,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制定了学导式教学法为主的教学模式在我校2013级中医本科班实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现总结如下。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我校2013级中医本科(五年制)01班64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采用学导式教学法)32人和传统教学组32人。两组教学内容难易程度及要求一致。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1.学导式教学

试验组采用由学生试讲的方式进行,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组8人)分组,并选出一名同学担任主讲。①教师在课前2周提前向学生发放教学大纲、教学病例,明确学习目标、课时安排、让学生预习并以小组为单位制作多媒体课件,每组试讲时间为20分钟。②学生按小组进行讨论,根据试讲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病案并制定治疗方案。③教师对学生讲课内容进行专业评价,同时对其语言表达、逻辑思维、板书、PPT制作等也作出评价,让试讲同学明白自己的不足与优势。④教师通过梳理学生的病案讨论,最终呈现清晰的临床诊治思维。学生课后以小组为单位提交病例报告。

2.传统教学组

教师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授课,提前向学生发放教学病例,要求学生课前按教学大纲及发放的教学病例进行预习,自行分组(每组8人)并讨论,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同时引导学生下一步的学习方向。学生课后以小组为单位提交病例报告。

(三)结果评估及分析

采用理论考试结合病案分析法考察学生理论知识及分析、思维、推理能力,并对满意度进行调查。

(四)数据分析

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课堂效果

实验组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一致好评,总满意度达90.63%(29/32),对照组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交流,学生被动听课,课堂气氛较为沉闷,满意度仅为65.63%(21/32)。见下表1。

(二)考核成绩

考核分为理论考试和临床思维评价两部分(各占50%),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学生的各项成绩均优于传统教学的对照组,其中临床思维成绩(试验组:47.87±3.75)及总成绩优势较明显(总成绩试验组:92.67±6.82)与传统组(41.92±6.50、84.89±1.67)相比均P<0.01。

三讨论

学导式教学法是在没有教师帮助下的学生自学和在教师指导下的独立学习相结合,让学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发挥自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1]。学导式教学法中学生始终是主体,因此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是学导式教学法成败的关键。故我们采用以学生试讲为主的教学模式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2]。中医耳鼻喉科学作为一门临床学科,教学内容较多课时少对教与学来讲都存在很大挑战,现代化教学方法为本学科提供了一个平台[3],针对学生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被动接受、枯燥记忆等情况我们在案例式教学中借助多媒体的使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即以病案为导引先提出问题然后进行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讲解最后才进行分析[4],与以学生试讲为主的学导式教学法相结合,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果能将大班教学环境下的单一的教学模式,有效转化为全班学生共同参与的多维互动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对本门课程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后再使用微信等工具进行师生互动及时解决问题,将教师和学生同时纳入多种互动的情境之中,形成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互动的系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5,6],为以后的临床工作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颖,高建许,杜娟,等.学导式教学法在《中药炮制学》教学中的应用与体会[J].安徽医药,2012,16(1):137.

[2]徐丽蓉,谢秀霞.案例一学导式教学法在中专升大专学生妇产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教育,2011,8(3):118.

[3]李淑良.中医耳鼻喉科学发展分析,中医耳鼻喉口腔科现代化国际研究,2006,05.

[4]李变田.田琳,肖荣,等.案例教学法的支持系统—案例库建设[Jl.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10):108-109.

[5]丛品,魏炯洲.中医耳鼻喉科学PBL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4(5):786.

中专期中总结范文6

本文针对目前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弊端、学生基础知识不足等进行分析,提出了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

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教学思考

会计专业是我校开设较长的专业,会计电算化课程是其中的重中之重。为适应中职教育改革的需要,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我们成立了会计电算化课程改革的课题小组,我担任组长,组织任课教师进行会计电算化课程改革与探索。改革试点工作中,根据教改运行情况,市场调查分析、社会对会计人才需求的意见和建议,使本课程的专业教学计划、课程项目有进一步完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改进,教学内容更贴近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要,有关措施和规划也得到阶段性的落实。现就进行教学改试点以来会计电算化课程试点工作总结如下:

一、教改方案的实施与落实情况

1.制订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为了组织好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使教学改革有计划、有目标地实施,我们制订了会计电算化改革与实施方案,实施方案以市场对会计人才需求、学生就业为导向,确定了教学改革的目标、组织领导、内容和步骤,为试点课程教学改革的进行制定了指导性框架。

2.修改会计电算化实践课程的教学计划。

根据对人才市场的调查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对在校2014级会计专业学生会计电算化课程进行了较大的的调整和改革。课程的改革与调整是根据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的,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以职业技能的要求为参照。

3.积极进行教学方法改革。

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实践技能的提高,坚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原则,积极鼓励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以软件内容为主设置的有关项目,教师讲授时采用模块化的方式,即根据授课内容的重要知识点将项目划分为若干模块,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根据知识点选择相应的模块,学生主动操作,每个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完成项目中的所有模块。这种类型的项目比较简单,在实施过程中,可采用驱动教学法、以学生为主的方式完成任务。也就是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会计职业教育,真正从单一的课堂教学解放出来,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积极进行教学手段改革。

根据教学方法的改革与调整,在教学手段上进行了积极的改革,推进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辅导课堂教学的改革,有了较大的进步。针对财经学生专门开设了财经专用机房,大部分教师都开发了适合自己教学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运用共享文件方式,让学生们可以有好的学习资源共享,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二、各项措施的落实情况

1.教学管理。

学校和会计进行两级的教学管理与教学督导模式,教务处与会计组都成立了教学督导小组,进行教学管理与教学督导检查。如课堂巡视、听课、期初期中期末的教学常规检查、公开课的交流、定期组织学生谈心、每班建立教学信息员制度,以及教学信息反馈制度如教师日志、学生课堂日志、学生反馈意见,以“一包三表”即学习资源包、行动导向表、学生学习导向表、学生学习评价表的形式汇总等。同时进一步规范了教学管理制度,如教师工作职责、教学环节管理、教学质量监控等较为完善的规范条例,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对推动专业试点改革与建设,提高教学质量起到重要作用。

2.师资建设。

为提高专业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水平,鼓励教师取得双师证书,同时,为提高专业教师的职业能力,在不影响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多参加相关财务软件公司组织的培训,或进入企业实践会计电算化工作,丰富实践经验,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更好地适应教学,服务教学。

3.优化教学方式和手段。

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法的改革,会计电算化专业结合各方面的实际和专业性质,将继续在课程中运用这种教学方式,即“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教中学、教中做、教学做合一”的职业教育思想,这样,课前学生自主学习质量有所提高。上课时,学习气氛更活跃,教学效果更好,最终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手段方面,全部课程已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知识讲解,使用“一包三表”让实务操作教学更直观。

4.建立合理的会计电算化实验室。

会计电算化专业应建立两个会计模拟实验室:一个是手工模拟实训室,主要用于手工会计的实验,只需配备实训专用的桌椅即可;另一个为会计电算化实训室即会计专业专用机房,主要用于财务软件的演示应用与维护,在实训室备有相关商品化财务软件,建立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学生在此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提供的各项功能和教学案例,进行电算化会计的实际操作。一般情况下,学生应先在手工模拟实验室,利用其所提供的凭证、账本、报表等实验工具进行手工模拟实训,从而使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然后通过电算化模拟实训把手工会计中所用到的会计案例,在电算化模拟实验室中,按不同项目,利用用友教学软件进行操作。网络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实施网络教学必须具备网络平台和网络资源(即课程网络课件)这两个基本条件。在教学实践中,借助校园网和课程网络课件(课件内容包括教学大纲、电子教材、电子教案、教学视频、实验指导、实验习题、练习题库、疑难解答、自测考试等模块),学生在课程内容学习方面,可以做到随时随地安排,掌握学习主动权,实现个性化。

5.考核方式改变,保证项目教学的顺利实施。

第一,重视平时的训练过程,不能把期末最后一次随堂考试成绩作为最终的课程成绩。因此,按课程单元训练的比重及重要性分布成绩的比重,降低期末考试成绩比例,平时成绩源于学生课堂表现,促使学生认真上好每堂课。第二,考试内容理论加实践。期末考试内容分两部分,一部分理论题约占30%~40%,主要测试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另一部分实践题占50%~70%,这部分内容分成若干相对独立项目,按项目测试学生的上机实际动手能力,已取得较好效果。

总之,会计人才的培养是长期的工作,我们的课题改革不是一劳永逸的,要不断在实践中探索改革,我们会不断探索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模式,为今后的电算化课程改革进一步提供理论支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完善课程设置,培养出更多的复合型人才。

作者:吴春华 单位:南安职业中专学校

参考文献:

中专期中总结范文7

一、加强教学档案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建立和完善教学档案,教学管理者就可通过原始记载与相关数据,对学院教师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教学进度、教学效果以及招生就业等方面进行对照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不断完善管理制度。教师得到信息反馈后,进行系统地、科学地对比分析,努力找出问题所在,能够及时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享受到更加适合职业教育的特色,能够较快地完善教与学的过程。因此,加强教学档案管理,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现阶段教学档案管理存在的的问题与不足

随着高职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完善,很多学院对于教学档案管理逐渐重视起来,但是由于多方面的不足和各项设施的不完善,学院的教学档案管理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一)档案管理意识不强,对教学档案管理工作重视程度还不够

很多学院对教学档案管理没有提到议事日程上,各系部兼职档案人员多,精力和时间更多地投入到教学日常管理上,对教学档案管理意识淡薄,没有充分认识教学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导致教学档案管理不规范,归档材料不系统不完备,甚至有些材料根本就不归档。归档的材料有很大一部分也不够标准,比如:归档的材料必须是原始材料,但我们日常整理中发现也有复印件现象;归档的材料不允许带金属物,但有的档案盒里的个别材料有钉书钉。

(二)教学档案归档范围、期限和要求了解不够深刻

从目前来看某些高职院校对教学档案管理的归档范围、期限以及归档流程不是很清楚。档案工作是一项耐心又细心的工作,要想做好,首先做到心中有数,也就是明确教学档案的归档范围、期限以及流程。

1.教学档案(大类)归档范围包括:综合类、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实训及实习基地建设、课务管理、考务管理、学籍管理、毕业(课程)设计(论文)、教学评价和质量监控、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以及招生工作等。

2.教学档案收集、整理归档一般按学年,就是第二学期末(6月底)整理前一学年的。如果按学期也就是每学期末整理本学期的材料。所有归档的教学文件、材料等必须是原件。做到审查手续完备、格式统一,项目填写完整、字迹工整、不能带有金属物、装订整齐,书写要用钢笔或碳素笔(禁用不牢固的书写工具)。

(三)使用效率不高

俗话说得好:“档案贵在活,而重在于用。”目前我们的教学档案使用率不高,只是在评估、招生时体现较为明显在上级部门检查时作为部门支撑材料。完整的教学档案资料应在教学管理、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教学档案管理的目的是服务,要通过创新方式,为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服务,为各级领导、各位教师和学生服务,这才是我们的宗旨。

三、加强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强化教学档案管理转变观念

1.思想转变是做好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关键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各类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多,教学档案对于学院的长远发展以及教师个人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要转变思想领导要高度重视,加大资金投入提供物质条件,配备硬件设施(如档案室、防潮、防火、防盗、电脑、复印机、防磁柜)等基本物质保障。增强广大教职工档案管理意识,特别是一线的专兼职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工作的高度认识,进一步提高专业技术水平。转变工作方式、思维方式,把封闭守旧的思想观念转变为积极创新的观念。

2.创新教学档案管理机制

创新教学档案管理工作,就必须有健全完善的工作机制。制订好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把教学档案纳入到学院的整体规划,建立目标管理体制,促使档案人员从管理型转向服务型;促进档案工作的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完善档案人员的岗位职责,加强监督严明纪律。从而形成责任心强、效率高、服务周到的管理机制,为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二)提高教学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1.爱岗敬业

爱岗敬业就是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对待工作有一种恭敬严肃认真的态度。爱岗敬业作为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是对人们工作态度的一种普遍要求。作为一名专职或兼职档案人员,首先要具备爱岗敬业的精神。其次要钻研业务、深刻理解、不断创新。抱着对历史负责任的态度,科学地、规范地办理好每一份文件每一个材料。

2.提高教学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对一个档案人员来说,不仅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同时要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及实践操作能力。要学习相关学科的知识,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协调能力和数字化管理能力。要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提高业务素质、增强创新能力。要经常参加业务培训,并且向其他院校学习好的经验。

四、总结

总之,学院应加强对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兼职档案人员应参加岗位培训或由档案专业老师指导,要在专职档案人员的指导下收集、整理材料。学院要把教学档案管理逐步纳入教学工作计划和规划、纳入教学管理制度、纳入有关人员的职责范围;在布置、检查、总结各项工作的同时,布置、检查、总结教学档案管理工作。

作者:闫瑞凤 单位: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

一、深入解放思想,创新管理理念

1.抓学院特色档案和精品档案的建设

宁夏大学政法学院收集归档的《中国当代回族文化研究丛书》,这套丛书是政法学院孙振玉教授主持的“211”工程建设项目,是课题组成员深入到全国各地,通过田野调查,获得原始数据,然后整理出版的一套丛书。这套丛书的出版对弘扬少数民族文化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也是研究少数民族历史的宝贵资料,该文献资料成为我院特色精品档案的典范;又如政法学院开展的“教风、学风建设月”活动档案。“教风、学风建设月”活动是学院结合期中教学检查开展的一项系列活动,这项活动已举办四届。主要包括公开课、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各项教学档案的检查、学生座谈会、好导师、好老师的评选以及学生开展的各项技能比赛等。我们档案管理人员对该活动进行全程跟踪并收集整理出一套特色档案,这套档案图文并茂,生动活泼,记录了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对学院教学质量的提升有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2.紧紧围绕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奋斗目标,把目光投向学院高级别课题档案的建设

为了更好地提供利用,我们根据不同级别科研课题分别建档。另外,为了增强教师的主人翁意识,我院让每位教师自己给自己建立科研档案,教师科研档案包括教师基本信息、教学情况、发表的学术论文、出版的著作、服务地方、服务社会等方面,这个档案可为学院教学、科研提供高效的服务。

3.以各级各类创新项目为依托,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档案的建设

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科技创新活动。近五年来,宁夏大学政法学院立项的各级各类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101项。学院从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申请、答辩、立项、中期检查、结题验收、创新成果等方面入手,进行材料的收集和整理,尤其是对授予省部级及以上奖励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如学生、学生发表的作品等方面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后归档,这为今后学生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4.抓学院重大事项活动档案建设

如宁夏大学政法学院2012年新增专业社会学系成立,为此,学院不仅抓新专业申报材料、论证材料、教育部批准材料等文字材料的收集、归档,而且加大对新专业图片资料的收集归档,用图片资料加强对新专业的宣传力度。

5.强化对学院举办或承办的学术讲座、学术会议等资源的影、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为教学科研提供丰富的电子资源库。

二、完善管理制度,使教学档案管理更加规范化、制度化

1.严格实行教学档案管理的“三纳入”“、四同步”原则

在教学档案管理过程中,宁夏大学政法学院从教学档案管理的实际出发,依照国家教委颁布的《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和《高等学校档案工作规范》的相关要求,对教学档案材料进行了科学分类、组卷、统一编制档号、编制教学档案目录,并按档号排架,入库保管。在教学档案的收集、整理过程中,严格按照教学档案管理的“三纳入”“、四同步”原则,进行教学档案管理。“三纳入”即教学档案管理纳入教学计划、规划,纳入教学管理制度,纳入各级档案管理人员岗位职责,作为考核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标准之一“;四同步”即检查教学工作与检查教学文件材料形成积累情况同步;下达教学任务与提出教学文件材料的归档要求同步;评审、鉴定教学质量、教材、毕业论文、优秀教学成果与审查、验收档案材料同步;毕业生材料、教师考核晋升与档案部门出具归档证明材料同步。通过“三纳入”和“四同步”使教学档案原始材料在有序的过程中得以积累,从根本上保障档案工作的有效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2.全员化的档案建设网络与管理模式

实行档案全员化管理,有效提升教学档案的收集质量和效率。宁夏大学政法学院分别对学院、教学科研办公室、各系和所有教师各自承担的角色都进行了明确的定位,其中教学科研办公室是“领导的助手和联系各系主任和教师的桥梁”,各系主任“是联系各系教师的纽带”,学院领导是“教学档案管理的总指挥”。具体做法是:教科办事先将各系档案盒设置好,并将每位教师本学期所上课程,应交教学材料打印好目录,教师于开学、期中、期末分批将应交材料放入档案盒中,并在所交材料下面签字,教科办负责检查验收各类教学、科研材料,对学院学生材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并将教师和各系的教学、科研材料进行归档。各系主任负责期中教学检查材料、毕业论文、听课表、实习安排等材料的检查验收,并于期末交教科办统一整理归档。主管院长负责对教科办、各系和教师所交材料进行跟踪监督检查。

3.建立档案管理的激励机制

建立学院教学档案的检查、评比和奖惩制度。如在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中,教学档案占比赛成绩15%,每缺一项,都减去相应的分数。在教师职称评定、各种奖项评定中采用一票否决制,让教师从思想上重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档案,使教学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分类归档、借阅移交、信息传递等方面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三、创新管理手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方法

为了适应学院快速发展的需要,政法学院根据人才培养计划,将所有课程根据不同专业分别按通识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等录入计算机,然后将每门课学分、学时、任课教师等信息输入计算机,进行数据库的建设。2010年建成了“新驱动电子题库系统”,主要包括电子题库系统、教学工作量核算系统和附件资料库系统,并投入使用。目前学院计算机网络基础、办公自动化、课件设计等课程已形成试题库,每学期末任课教师从试题库抽题,形成试卷,即可在计算机上进行考试,学生考试完毕,将答好的试卷提交即可,客观性试题由计算机自动阅卷,并可进行试卷复查。该系统现已使用四个学期,使用方法简单、快捷,可操作性强。同时利用教学工作量核算系统进行教学工作量核算,核算方法简便、快捷,核算的工作量准确、无误,并且可以将数据保存在服务器上,比较安全,不容易丢失,可为老师提供快捷的服务。附件资料库是供学院所有教师使用的,每个老师一个密码,进入系统后,可以上传资料,如教学日历、教学进度计划、辅导答疑等材料,填写完成后,上传到附件库即可,学院管理员打开系统即可看到,也可打印,既节约了成本,也提高了工作效率,充分发挥了计算机存储量大、处理速度快、输出形式多样的强大功能,使档案信息服务更完善、更便捷。丰富了档案载体的形式,使教学档案材料的收藏实现由单一到多元并存的转变。

四、应用“数据采矿”,全面提升教学档案管理水平和层次

为了能够将学院发生的材料及时收集、整理归档,在档案信息的收集过程中,政法学院充分调动档案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数据采矿”。具体做法是,根据学院需求,把体现学院特色的有价值的资料进行采集,建立特色档案和精品档案,加大了图片档案、录音、录像档案的收集力度,突出学院教学档案的亮点,拓宽了档案载体的门类,提升了学院教学、科研档案的质量。

五、总结

总之,随着我校的快速发展,学院教学档案管理越来越显示出了它的重要性,并在学院的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学档案管理人员要根据学院实际需求,创新教学档案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实现学院教学档案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信息化。充分应用高校现代计算机技术及网络通信技术,对文字、声音、图像等各种形式的信息统一进行处理、存储,实现同一事物的多种形式表现,从而改变传统的档案信息利用只能着眼于纸张文字材料的单一表现方式,将更加丰富多彩的编研形式呈现给用户,让“死档案”变成“活资源”,为利用者提供丰富鲜活的档案信息,切实提升学院教学档案的管理水平,更好地为学院各项工作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作者:武玲娥 单位:宁夏大学政法学院

第三篇

一、教学档案的收集

一是要加强各方面的沟通,保证收集渠道的畅通;二是要遵循教学档案的自然形成规律,做到广泛收集和重点收集相结合,定期收集和日常收集相结合,集中收集和查漏补缺相结合,确保收集的材料系统、准确、齐全。例如,在按照教学档案归档范围广泛收集的同时,要重视对体现教学特色的名师教学材料、体现办学特色的实习实训材料、重要教学影像材料、多媒体教学材料等进行重点收集;在每学期末进行定期收集的同时,要重视在日常教学管理过程中专项工作结束时,如新生登记、教学检查评比、教学改革等材料及时进行收集;在教学档案利用、移交时,及时发现缺漏,补齐材料。

二、教学档案的整理

教学档案整理就是通过分类、组合、排列、编号、编目等工作程序,以“件”为单位,将处于杂乱无章的材料进行条理化、系统化,组成有序体系的过程。它是教学档案管理各工作环节中的重点。教学档案整理工作不仅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同时也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做好这项工作,一方面要对本校的教学主旨、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组织过程、教学活动流程等情况有全面、清晰、准确的认识和把握,了解其形成规律,清楚其产生过程,明白各材料之间的有机联系,明确归档范围,从而确保教学档案材料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教学管理和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反映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要熟练掌握教学档案的整理标准和质量要求,确保教学档案的系统性、准确性、真实性和完整性。教学文件材料只有经过了严谨、规范、细心的整理,才能为教学管理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三、教学档案的管理方式与利用

1.分级管理和分类管理相结合,是目前职业技术院校教学档案管理采用的普遍方式

分级管理,就是根据行政管理层次的划分,在综合档案室统一管理的情况下,在教务处设立教学档案管理部门,对教学档案实行校、处两级管理。综合档案室制定相应的教学档案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对教学档案的立卷归档原则、归档要求、归档范围、保管期限及归档流程等做出明确的规定。凡是在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工作有永久或长期保存价值的文件材料,由文件形成单位立卷整理后,定期向综合档案室移交。综合档案室集中统一、分门别类进行保管和利用。凡是教务处及各专业系(部)在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对教务处、各专业系(部)工作有保存价值的文件材料,由教务处集中统一保管和利用。

分类管理,就是根据档案管理对象的特点,将教学档案分门别类进行管理,一般分为以下几类:一是综合管理类,主要包括上级主管教育部门下发的指导性、指令性文件,教育教学工作规划、总结,教学质量评估材料,规章制度,会议记录,统计报表等;二是学科与实验室建设类,主要包括专业设置、学科及专业建设论证审定材料,实验室、实习实训场建设材料等;三是招生与就业类,主要包括招生计划、总结,新生录取材料及新生名册,毕业生就业去向统计、就业总结,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和信息反馈材料等;四是学生学籍类,主要包括在校生花名册、学籍变更材料、学生成绩总册、学生奖惩材料等;五是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类,主要包括各专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各级各类教育教学评比、竞赛材料,实验、实习计划、总结等;六是教材建设,主要包括自编、主编的教材及教学参考书、实习指导书、习题集等。

从教务处教学档案管理看,主要是各专业学期授课计划、教学工作进程安排、课程安排、教师任课安排、教案、评教评学材料,教师工作量登记、试卷及分析等。处级教学档案可不分类,按条目进行管理。采用分级管理与分类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不仅有利于教学档案的利用,而且缓解了案卷数量增加对档案库房的压力,优化了档案的室藏内容。

2.网络化信息服务管理,是职业技术院校教学档案管理的发展方向

中专期中总结范文8

关键词:信息化手段;班级管理;提升有效性

在这个信息时代不断发展、进步的今天,各种网络化、信息化的技术不仅改变了人们的传统生活,同时也被广泛的应用到了日常的教学管理以及各个领域当中,为高职阶段的班级管理注入了全新的活力和动力,在提高教学管理质量的同时也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然而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作为整个班级的管理者,更是要将信息化手段引入到日常管理工作中,通过打破传统班级管理方式来完成既定的管理目标,在高效的环境下完成信息手段与管理手段的高度融合。下面就来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对信息化手段下的班级管理提升有效性展开研究。

一、通过建立学生基础信息库进行摸底

对于每一个高职院校的班主任而言,在每一个新学期开始的时候都应当结合实际需要来对所属学生的姓名、性别、年龄、生日、家庭情况、身体情况、爱好等进行摸底,传统班级管理中只能凭借手写的《花名册》等方式来进行登记,而在信息化班级管理的今天,教师则是可以借助Excel表格等方式来进行基础信息录入、相关条件筛选。对于一些有条件的高职院校不妨通过购买、研发相关的《班级管理软件》,来将所搜集到的学生基础信息进行相关系统打入,常见的可以借鉴“班级管理大师”“班主任助手”等软件。相信在这些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帮助与引导下,每一名高职班主任都能够科学、高效的对所属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特别是对于一些单亲家庭、离异家庭等特殊群体给予足够的关注和照顾,在提升整体班级管理工作效率与时效性的同时也能够对日常值日情况、日常班级管理工作等计划性工作进行监督管理,为后续的因材施教奠定扎实基础。

二、通过建立网站、微信群来进行班级内部交流互动

高职班级管理过程中,增强班级凝聚力是十分必要的。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必须要充分的调动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以及主观能动性,通过动手设计班级展示网页、网站等方式来将自我专长发挥的淋漓尽致。在进行相关网页、网站构建的过程中学生还能够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对班级各项规章制度、文化建设等内容进行充分了解,与此同时还能够对班级的每位成员情况进行沟通、互动,在无形中实现了集体意识、凝聚力的加强。在完成网站、网页的设计与制作后,就是还可以通过网页网站进行,班级一切动态的,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在积极踊跃的登录班级网页的同时,也能够将自己感到困惑的生活问题、学习问题进行匿名提出。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将班级当中专业课程进步最大的、最乐于助人的相关事件通过报道的形式到班级网站上来,不仅为高职学生的成长留作纪念,同时也能够给予学生最大的支持与鼓励。此外,教师还应当结合高职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以及对信息化技术的认知水平、特点,适当的将微信群、QQ群、微博等网络途径转变为一种构建师生联系的重要纽带,每一个高职班级都应当拥有自己的成员群,对于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学习问题以及生活问题甚至对学校对教师的做法提出个人意见和建议,与此同时班级成员也可以在微信群中分享自己的喜悦与困惑。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必须要承担起带头人的作用,积极、主动、有效地与学生展开沟通与互动,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所遇问题进行引导和点拨,例如,如果某个学生在进行专业课学习的过程中取得了十分明显的进步,教师就可以第一时间通过群内表扬的方式给予他更多的肯定;当学生过生日的时候班主任则是可以通过发送电子贺卡等方式来给予衷心的祝愿;当学生遇到人生困惑以及生活难题的时候,班主任便可以通过私聊的方式给予其具有针对性的引导。相信在这种信息化手段的引导下,广大高职班主任不仅能够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以及学习情况进行充分了解,同时也能够对班级的动态管理、自身管理水平提升等角度得到更多的收获。

三、借助信息化手段对学生展开多层次评价

在传统的高职学生管理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评价必须要从学生的成绩出发同时结合教师的主观判断进行总结,然而这种评价过程往往更加重视分数与成绩的直观性,且存在较强的主观性导致了很多学生并没有对这个评价结果表示认同,久而久之也会导致整个班级管理工作中经常会发生诸多瓶颈和偏差,并不利于班级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为了扭转这种情况高职班主任便可以通过科学运用信息化管理手段,来有效、及时、客观的对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表现情况以及课堂回答问题情况、作业完成情况、期中、期末进退步情况进行信息汇总,利用信息化手段将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此来实现科学、定量、客观的评价方式,而在信息化手段的帮助下每一名高职班主任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单一评价所带来的不公平性以及片面性,引导学生在更加多层次、全面、客观的评价中不断的修正自我,提高自我管理水平。

四、通过信息化管理手段提高班会氛围

在传统的高职班会活动推进过程中,很多班主任与学生的交流都是非常单一性的,往往都是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通过学生对近期班级管理的情况以及日后改进方式来进行宣讲,久而久之这种严肃、枯燥、乏味的班会形式会让很多同学望而却步,不仅精力难以集中同时也容易滋生抵制与厌倦的情绪,并不利于班会积极作用的发挥,为此在新信息时代下的班级管理工作当中,班主任可以在班会活动中进行网络资源的引入,在调动整个班会活动充满活力和惊喜的同时,也能够鼓励每一名学生都成为班会的主人,在这个平台上畅所欲言的进行个人认知表达。班主任可以在召开班会的前几天,便可以通过微信的方式告知学生下次班会的主题,学生们就可以借助网络资源以及相关网站来整理、搜集相关主题的资料,在微信、视频、PPT甚至动漫制作的过程中进行特长展示。例如在《我的梦,中国梦》主题班会中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在网上寻找一些爱国、爱家、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等相关内容的图片、视频、音乐,同时结合自己的认知来做成各种小组成果,相信在这个过程中每一名学生都能够感受到信息化手段的魅力,同时也能够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到班会互动当中来,不仅实现了视野上的开拓,同时也能够在无形中实现自己对于问题的解决能力,对班级凝聚力以及团队精神延伸起到重要作用。

五、通过对时空限制的突破,实现家校管理统一

教育不应当仅仅是高职院校的事情,更多时候应当是家庭、学校、社会进行配合而完成的,其中家庭作为高职学生身心的归宿,其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为此高职班主任在进行信息化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与家庭教育进行一体化融合,真正实现“一教到底”。例如班主任在日常工作当中必须要与家长建立起沟通的平台,借助网络通信手段以及互联网交流方式来强化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联系,将发现的学生问题及时推送给家长,而家长则是通过网络信息来对学校班级的具体管理情况以及注意事项进行了解,以此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更好地配合学校、配合班级展开各项教育管理活动。

六、结论

综上所述,在网络时代不断发展的今天,每一名班级管理者都必须要借助信息时代下的全新手段,结合网络平台优势从自身教学实践以及班级管理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充分利用各项多元化推进手段的过程中不断拓展班级管理的广度与深度,在实现教育内涵与外延得到充分延伸的同时,实现班级管理与信息化手段的完美融合,以此来确保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在实现家长、班主任、学生三者之间距离的拉近的同时,也为每一名学生都能够打造一个轻松自在的班级环境而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郭志凤.浅谈接手课堂沉闷班级后增强班主任管理有效性的方法[J],考试周刊,2017(32):180.

[2]解红,戴波.信息化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以《基础护理技术》课程为例[J].科学中国人,2017(3):266.

[3]王聪.浅论薄弱班级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J].时代教育,2018(8):111-112.

[4]张青青.利用信息平台系统提高班级管理有效性的实践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