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得西山宴游记范例6篇

始得西山宴游记

始得西山宴游记范文1

原文:自余为僇(lù)人,居是州,恒惴(zhuì)栗(lì)。其隙(xì)也,则施施(yíyí)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zhuó)榛莽,焚茅茷(fá),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jī)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rèn)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xiā)然洼然,若垤(dié)若穴,尺寸千里,攒(cuán)蹙(cù)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pǒu)塿(lǒu)为类。悠悠乎与灏(hào)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shāng)满酌,颓(tuí)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参考译文:

      自从我成为被贬受辱的人,就居住在永州,常常忧惧不安。公务之余,就缓步行走,没有目的地出游,每天和自己的随从爬高山、钻深林,走到迂回曲折的山间小溪,只要有清幽的泉水,奇形怪状的石头,没有(因为)远而不到的。到了就拨开杂草坐下,倾尽壶中的酒。喝的大醉。喝醉后便进一步相互枕靠着睡在地上,躺下就做梦。心中想到了哪里,梦也就做到那里。醒来之后就回家。我原以为永州山水中稍有特异地方,都已被我游览了,而未曾知道西山的怪异和奇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由于坐在法华寺西亭,遥望西山,才指点西山并感到它的奇特。我于是命令仆人越过湘江,沿染溪而行,砍去杂乱丛生的草木,烧掉茂盛的茅草,不达到西山之巅决不罢休。攀援着爬上山顶,像簸箕一样坐着,观赏风景,周围几个州的土地都聚集在我的衽席下。它高处之下的地势,(高的地方)像深山一样深邃,(低的地方)像深池一样低陷,有的像是蚁穴外隆起的小土堆,有的像是蚂蚁洞,千里之遥如在尺寸之间,聚集收拢,层层堆叠,没有一个景象能逃脱(我的眼光)而隐藏起来的。青山白水相互萦绕,远处与天边交会,从四面望去,浑然一体。这样以后才知道这座山确实特立不群,与一般的小土丘大不一样。(西山的)高大渺远与天地间的浩瀚大气一样,永无边际;(西山的)广阔无边可与天地自然结友交游,永无尽期。我于是拿起酒壶,斟满酒杯,畅怀痛饮,醉倒在地,不觉间日薄西山。苍茫暮色,自远而近,慢慢地天黑得什么也看不见了,而我却了无归意。精神凝聚安定,形体得到解脱,和万物的变化暗暗相合,我这才认识到过去等于没有游览,真正的游览从此(时)开始。所以我特意把这件事记下来。这一年是元和四年(809年)。

始得西山宴游记范文2

香山公园是一座具有山林特色的皇家园林,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在小西山山脉东麓,占地188公顷,主峰香炉峰海拔575米,俗称鬼见愁。为国家AAAA级景区、北京市精品公园。新北京十六景之一的“香山红叶”驰名中外,多达10万余株,连续举办的23届红叶文化节是北京秋季最美丽的一道风景,每逢金秋时节,来自各地的近百万游客到此观赏漫山如火如荼的香山红叶。

香山公园始建于1186年(金大定26年),清乾隆时赐名“静宜园”,清乾隆十年(1745年),大兴土木,建成名噪一时的“静宜园二十八景”。著名的三山五园中,香山公园就占其中一山一园(香山、静宜园),1957年,作为人民公园对外开放,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西山晴雪”就坐落在半山腰。

这里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地。有主席曾经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双清别墅;有孙中山先生暂厝停灵的碧云寺孙中山纪念堂:有象征着民族团结的标志性建筑——宗镜大昭之庙。

这里是京城著名的绿谷氧吧。园内森林覆盖率为96%,仅古树名木就有5800余株,占北京城区总量的四分之一,是北京地区负氧离子最高的地区之一,独特的山峦、清泉、红叶、古树,吸引着广大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香山历史文化悠久绵长。近900年的皇家园林历史使香山公园拥有众多的文物古迹,亭台楼阁似星辰散布于山林之间。有集明清两代建筑风格的京西名刹“碧云寺”:有国内仅存的木质贴金“五百罗汉”;有颇具江南特色的古雅庭院“见心斋”。

化不开的红叶浓

香山红叶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震撼的视觉效果、精美的园林景观,是最正宗的红叶观赏地,香山红叶是闻名中外的植物景观,于1986年被评为新北京十六景之一。香山红叶种类很多,主体树种是黄栌树。每至金秋时节,万山红遍,十万余株黄栌猩红灿烂、如火如荼、丹黄珠翠、层林尽染、宛似画卷。

自古,人们就对红叶格外喜爱,民间有许多喜欢香山红叶的文人墨客,因为喜爱香山而留下了诸多赞美红叶的诗文,这些美丽的诗句流传至今。它不但是历代诗人吟咏的对象,更是中国人抒发离愁别绪的代表。

白居易在《喜闲》一诗中写道:“兴发宵游寺,慵时昼掩关。夜来风月好,悔不宿香山。”对香山的喜爱和留恋可见一斑。更有“春游芳草地,夏赏荷花池。秋观香山枫,不思归故里。”香山的红叶成为秋日里一道代表性的胜景。《江城子·寄初交》一词写道:“中秋明月照归鸿,过遥空,御清风。白露横天,忽见香山红。仆仆风尘何足论,心正远,目未蒙。”描写中华传统节日中秋月圆时,看到遍山红叶,触景生情,作此词表达对友人浓浓的思念情谊,香山的红叶作为了诗人寄寓情思的具象和符号。古往今来,香山片片红叶不知承载了多少迁客骚人、异乡游子藏于心,寓于诗的深情,随着喜欢这里红叶的人们越来越多,香山红叶的红就更是浓得化不开了。

2008年9月17日,北京残奥会闭幕式现场上香山红叶万叶飘丹,上演了一幕“惊世力作”,美轮美奂的视觉冲击及其所蕴含的深厚情谊感染了现场和电视机前的亿万观众。满场飘飞的香山红叶,将其包容、惜别、给予、传情的丰富蕴含展现得淋漓尽致,将“香山红叶”推向世界,从那一刻起,它不仅属于北京、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

香山公园自1989年始,每年的10月中旬-11月上旬举办以赏秋为主的文化活动,从第一届的“金秋游园会”到现在的“香山红叶文化节”,已连续举办了二十三届。此时正值金秋,遍山红叶,不约而同似的,在同一时间竭力展示其妩媚姿彩,用最绚美的红,迎接今年第24届香山红叶文化节的到来,取悦到香山观景的八方来客。

看不厌的经典地

双清别墅

香山双清别墅曾是及党中央指挥渡江战役筹备新中国政协的办公地,位于香山公园南侧的香山寺遗址旁,院内有两股清泉,因乾隆皇帝在院南侧的崖壁上御笔钦题“双清”二字而得名。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1917年,著名教育家熊希龄先生在香山地区创建“香山慈幼院”,将此处辟为私人宅邸,更名为“双清别墅”。

1949年3月25日,中共中央书记处自西柏坡迁至北平(今北京),进驻香山,当时主席就居住在双清别墅。、刘少奇、、任弼时四位书记居住在与双清别墅毗邻的来青轩遗址上的房屋内。

五大书记在这里共同指挥了渡江战役和解放全中国的伟大进程、国共谈判和筹备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以及制定新中国经济建设根本方针及各项政策等关系中国命运的重大事件。主席在双清别墅先后撰写了《南京政府向何处去》、《向全国进军的命令》、《论人民民主》等文章,并会见了诸多民主人士和爱国志士。1949年6月15日,等中央领导迁驻中南海。

孙中山纪念堂、衣冠冢、九龙柏

孙中山纪念堂曾是孙中山先生灵榇停放四年之地,每年前来拜祭的人络绎不绝,是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联系海峡两岸关系的纽带。

1925年3月孙中山先生在北京与世长辞。综合时局、安全、气候等多种因素,当时国民政府和社会各界决定中山先生灵柩暂厝香山碧云寺。1925年4月2日,孙中山灵柩移往香山碧云寺金刚宝座塔内安放,长达四年之久。按照中山先生的遗愿,1929年5月26日中山先生灵榇奉移南下。因碧云寺普明妙觉殿在奉移期间停放过中山先生灵柩、作过祭堂,被辟为“总理纪念堂”,1956年更名为“孙中山纪念堂”。当时,国民政府将中山先生重殓时换下的民国大礼服、大礼帽、皮鞋等衣物放回原殓的楠木棺中,封入碧云寺金刚宝座塔内,设立“中山先生衣冠冢”。

“孙中山纪念堂”匾额为宋庆龄手书,正厅安放着中山先生汉白玉全身塑像,墙壁上镶嵌着用汉白玉雕刻的中山先生所写的《致苏联遗书》,陈列着当时苏联政府送来的玻璃盖钢棺,纪念堂内还陈列着中山先生的遗墨、遗著和相关书籍。

正厅两侧的中山先生纪念堂展室集中反映了孙中山先生革命的一生,为人们更好地了解他的生平,生活暨革命业绩提供了珍贵、丰富的教材。

从孙中山纪念堂往北穿过木、石、砖三个牌坊,拾级而上至金刚宝座塔底部,这里就是孙中山先生衣冠冢。在塔顶部平台有一株侧柏,因九根树枝形似九条神龙故名“九龙柏”。据记载,1912年,中山先生游览时曾亲手解除压在“小侧柏”上的绳索,搬开石块、培土浇水。

访不尽的古刹堂

香山寺

香山寺坐落于香山公园南麓,依山而建,正面东向,寺区占地面积约55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2900平方米,具有“前街、中寺、后苑”的独特风格:前部有买卖街;中部寺院依山叠落,有接引佛殿、天王殿、圆灵应现殿:后苑有眼界宽厅、水月空明殿、蘑卜香林阁、青霞寄逸楼等精美的园林建筑。

香山寺的历史可追溯到距今一千多年前的盛唐时期,它“创自李唐,沿于辽金”;金大定二十六年(公元1186年),金世宗重修香山寺,赐名“大永安寺”。此后经过元、明、清历代不断修缮扩建,至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在香山兴建静宜园,香山寺被列为静宜园二十八景之一,乾隆皇帝赐名“香山大永安禅寺”。香山寺堪称中国古典禅寺与山地园林的完璧之作,它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美学价值、人文价值在国内实属罕见。

碧云寺

香山碧云寺位于北京西山余脉东麓,始建于元至顺二年(1331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碧云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四万余平方米,主体建筑为六进院落,依次为山门殿、弥勒佛殿、能仁寂照殿、菩萨殿、普明妙觉殿、金刚宝座塔,寺内罗汉堂等文物古迹为国内罕见的文化瑰宝。香山碧云寺集明清两代建筑工艺之大成,在历史和建筑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研究和学术价值。

同时,碧云寺也因曾暂厝过中国伟大的革命先驱者孙中山而闻名于世。著名的孙中山纪念堂、中山先生衣冠冢、九龙柏就位于该寺中。

昭庙

昭庙,全称宗镜大昭之庙,意为尊者神殿。始建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是为六世班禅额尔德尼罗桑巴丹益西进京向乾隆祝七十寿辰而建,为六世班禅的夏季驻锡之地,俗称班禅行宫。昭庙占地9100平方米,整个建筑群从东往西、由低到高依次为月河及石桥、琉璃牌坊、白台、清净法智殿、御碑亭、红台、都罡正殿、四智殿、七层万寿琉璃塔,是按照六世班禅在日喀则的住所扎什伦布寺形制而建的,是一座大型的藏汉混合样式喇嘛庙。原建筑在1860年、1900年先后遭到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的焚掠、破坏,除清净法智殿、琉璃牌坊、琉璃塔等建筑外,昭庙其他建筑损毁严重。目前宗镜大昭之庙正在紧张的修缮之中。

品不够的文化宴

近年来,香山公园注重历史文化的挖掘与开发,昭庙复建项目正在有序进行,碧云寺内水系景观恢复已初见成效,三泉水系之泉、双清泉的恢复再现了香山泉水灵动的自然胜景。春赏香山山花烂漫、暑期红色绿色游、金秋时节的香山红叶节、冬季的新春登高祈福会等越来越受到广大游客的喜爱。每年文化活动都有新创意,将低碳环保理念应用到景观建设中,废弃水管铺甬路,硬质景观造园林小品吸引游客驻足观景留影,玉华早桂、红叶黄花自一川、金莲映日等历史自然景观已经在公园文化活动中广泛应用。

就连真正的食宴都充盈着文化的“香”。松林餐厅坐落于香山公园知松园景区北侧,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因餐厅建在“松云别墅”院内,故命名为“松林餐厅”。松林餐厅主营鲁菜,兼顾宫廷膳食,仿古式建筑与清宫风格装饰显得典雅端庄、古朴醇厚。顾客在用餐之佘,可凭窗远眺,俊美挺拔的青松映入眼帘,使人感觉仿佛置身于苍松翠柏之间。松林餐厅有传统菜肴50余种,其中酱香方肉、葱爆鱿鱼、葱烧海参、糟溜鱼片、糖醋咯吱、酸辣乌鱼蛋汤等最具特色:面点有翡翠烧麦、四喜饺、玉兔包、珍珠球等。餐厅深入挖掘香山静宜园文化内涵、弘扬中国饮食文化,推出清代宫廷寿宴——三班九老宴和以鲜花、野菜、瓜呆为菜肴的“山花宴”,成为喜庆祝寿,商务宴请的佳选。

三班九老宴

据史料记载,清乾隆皇帝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和三十六年(1771年)为崇庆皇太后举办万寿庆典,赐三班九老宴游香山,使静宜园承受了莫大的荣誉。

三班九老即70岁以上在任的文职九人,70岁以上在朝武职九人,70岁以上已休致仕九人。其中年龄最长者为副都统职衔黑色92岁,最年轻者为致仕三品职衔多仑已70岁。

在查阅大量文档资料后,按照清朝宫廷筵制及具体的史料记载,松林餐厅推出清代宫廷代表之作“三班九老宴”,其主要特点就是席面大、菜品多、规格高。将宴席与文化相结合,从铺排设计、礼仪服务、就餐环境、餐具选用、原料选用、菜品与营养方式等多面人手,承袭中国宫廷宴席的传统,同时注重研制款式新颖、营养丰富,符合现代人口味的菜品,展示出古今餐饮文化融会贯通、雅俗共赏的氛围。

其菜品主要由亮席12品、松鹤延年看盘一品、凉菜八品、九老聚八仙热盏一品、碗菜四品、万寿无疆盘菜四品、八荤八素吉祥火锅一品及面点、寿面、果盘、香茗组成。在菜品搭配上延续了中国宫廷宴席的养生、保健的传统,具有通督脉、补脾胃、益气养颜、强筋壮骨的功效。

特色山花宴

每到春暖花开的季节,游客可到香山内的松林餐厅品尝以鲜花、野菜、瓜呆为菜肴的“山花宴”。山花宴菜肴以无污染的绿色时令鲜花、野菜、瓜呆为主材,结合中式餐饮烹饪技法,注重营养调理,讲究绿色植物天然性味搭配,让食客在品味佳肴中寻觅到仿佛身处世外桃源般的清新感受。

山花宴菜品主要由风车转得杏花香看盘一品、凉菜二十八品、热菜十品及汤、面点、果盘等组成。每道菜品均以鲜花命名,口味清爽怡人,造型新颖别致。在品尝精美的菜式之余,还可以欣赏到餐厅四周姹紫嫣红的繁华与茵茵碧草交融在一起的景致,鼻端嗅到玉兰花与丁香花混合散发出的淡雅幽香,感受扑面而来的自然风情。

享不完的便民策

香山索道,凌空览胜

香山索道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条客运观光游览索道,下起香山北宫门,上至顶峰香炉峰。全长1400米,高差431米,单程仅需17分钟。

乘坐索道可春看百花争艳,夏观林涛松海,秋览红叶胜景,冬赏瑞雪皑皑,减去登山劳顿之苦,保持体力充沛。乘坐索道还可尽情呼吸绿色氧吧的清新空气,悉心领略香山之大气磅礴,倾听山林中的树唱乌鸣,是观赏北京金秋最具有代表性的景观——“香山红叶”的最佳游览方式,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让游客切身感受香山博大精深的园林文化。

乘索道上行您可远望香炉峰,左侧可看到汉藏结合的建筑物——宗镜大昭之庙和香山的标志性建筑——琉璃塔,可看到具有江南特色建筑风格的别庭小院——见心斋。向右则看京西名刹——碧云寺全景一览无余,优美香山、生态香山、绿色香山尽情体验。

轻松登顶后,可在“香炉峰”石前拍照留念,在观景台遥望大西山全貌,在踏云亭远眺层林叠嶂。登上重阳阁,您可凭栏远眺,赏香山大全景色,一片青翠、一片绿荫,一片红装,一片素裹,感受不同季节香山的独特美景。

乘索道下行,可凌空观赏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的香雾窟、玉华山庄、眼镜湖等园林景观,如洒落玉盘中的珍珠一般点缀于山林之间。您可远观中央电视塔、颐和园佛香阁、昆明湖等园外美景。如果您运气好,还可观赏到香山云海、云海观红叶等极佳景致。乘坐索道游览,您仿佛如“空中飞人”一般将香山四季风光,精美景致尽收眼底,一览无余。

服务游客 满足需求

落实市政府为市民办理实事,在公园内部设置饮水机、轮椅、游客服务中心、导游服务站等便民服务设施,不断更新和完善导览服务牌示,增设LED液晶显示屏,园内厕所全部实现了免费提供卫生纸和洗手液服务,切实满足游客游览所需。非紧急救助服务站在服务游客咨询、建议投诉等方面做到热情接待,规范服务,件件有回复,事事有落实,努力实现优质服务,零投诉的工作目标。

始得西山宴游记范文3

1、《永州八记》 柳宗元永州八记遗址 “永州八记”是柳宗元谪居永州时借写山水游记,书写胸中愤郁的散文。

2、《永州八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借写山水游记书写胸中愤郁的散文。实际上柳宗元写的山水游记中还有一记,即《游黄溪记》,由于前八记都在永州城郊,历代文人寻胜较多,故称《永州八记》。

3、《永州八记》包含《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来源:文章屋网 )

始得西山宴游记范文4

重阳节在我们的国家是非常重要的节日,而重阳节在这当中也是形成了许许多多的文化和习俗,2021福州重阳节旅游景点推荐有哪些你知道吗?共同阅读2021福州重阳节旅游景点推荐,请您阅读!

福州重阳节旅游景点推荐1、三坊七巷

福州至今还保存相当一部分自唐宋以来形成的坊巷,成为历史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这些坊巷中最为著名的要算三坊七巷街区。三坊七巷地处市中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_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约40公顷,现居民3678户,人口14000余人。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由于吉庇巷、杨桥巷和光禄坊改建为马路,现在保存的实际只有二坊五巷。即使如此,在这个历史悠久的居民区内,仍然保留着丰富的文物古迹,保存一批名人故居和明清时代的建筑。在这居民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青瓦,结构严谨;房屋精致,匠艺奇巧,集中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闽江文化的荟萃之所,被建筑界喻为一座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2、福州国家森林公园

福州国家森林公园是福建省首家部级森林公园,是全国十大森林公园之一,属于4A景区。福州国家森林公园原名福州树木园,创建于1960年2月。1993年改为“福州国家森林公园”。园内最高处的笔架山海拔643米。公园内有木棉树、钻天杨、南洋杉、樟树、油松、银杏、水杉等全国各地及36个国家2500多种国内外珍贵树种。龙潭溪自北向南流贯园中,以苏铁园、棕榈园、珍稀植物园、竹类观赏园、树木观赏园,花卉盆景园及榕树景观区等多个植物专类园构成的树木观赏区,还有历史悠久的宋古驿道、清刘冰心墓、正心寺等人文景观。交通 公交945、802路(驾驶室右挡风玻璃处放置“本车开往森林公园”标志的即可乘坐)到公园正门,947路到达公园南门。

3、石竹山

位于福清宏路镇西25公里处,因“石能留影常来鹤,竹欲摩空尽作龙”而得名。山上有胜景石竹寺、狮子岩等128处,现为福建省十大风景区之一。石竹山素有雅胜鼓山之誉,为福建省道教名山。山间有紫云洞、桃源洞、通天洞、日月洞、摘星台、化龙窝、鹤影石、鸳鸯石、棋盘少、龟蛇石、蟠桃石、洞天等奇岩怪石、天然石景。石竹山风光以石竹寺为中心,石竹山的石竹寺又名九仙阁,相传在汉武帝刘乇时,在福州市于山-的何氏九兄弟在此得道成仙,后人建筑九仙阁,以资纪念。九仙阁始建于唐大中三年(公元849年),宋、明重修,1979年又重修。该寺建于状元峰下半山腰的悬岩峭壁上,一面依山、三面悬空,远望如空中楼阁,天宫仙苑。寺后群峰嵯峨,四周绿竹耸立,红墙碧瓦,典雅清幽。寺始建于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初名“灵宝观”。宋干道九年(1173年)丞相史浩重修时,因周围多奇石幽竹,遂改名“石竹寺”。

重阳节的来历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重阳节为何登高赏菊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喝重阳酒

“重阳酒”即用优质糯米酿成的甜酒,于重阳节装进小陶瓷坛子密封保存。可能是因为温度和湿度比较适宜,所以酿出的酒特别醇,是米酒中的上品,甜纯美,男女老少皆宜,起源于西北少数民族。

始得西山宴游记范文5

重阳节时,正是金秋送爽、丹桂飘香、风霜高洁之际,宜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在我国,早在战国时代就形成此节。到汉代,逐渐盛行。《西京杂记》说,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残害死后,她的侍女贾佩兰也被逐出宫,嫁给平民为妻。一次她谈起每年九月九日,在皇宫中佩茱萸、食莲饵、饮酒,以求长寿的事情。《续齐谐纪》则记载:“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之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酒,此祸可除。景如言举家登山。……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唐代则正式由朝廷批准民间以中和、上巳、重阳为节令。明代皇宫初一吃花糕,九月重阳,皇帝亲自到万岁山登高。此风一直流传到近世。每到这一天,人们出游登高,赏,饮酒,佩茱萸,吃重阳糕。时至今日,一些地区仍保存着这种风俗。

登高是重阳节的重要风俗。汉代此俗当由汝南人桓景在九月九日登高以避灾故事而来。到了魏晋时代,登高的日期已专定在九月九日。《荆楚岁时记》说,九月九日,士农工商各行业的人都到郊外登高,设宴饮酒。《千金月令》也说:“重阳之日,必以肴酒登高眺远,为时宴之游。赏菊以畅秋志。”东晋诗人谢灵运为了登高的方便,还自制了一种前后装有铁齿的木屐,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人称“谢公屐”。在唐代,一些著名诗人都以诗篇记载了重阳节的活动。如李白《九日登巴陵望洞庭水军》诗中说;“九日天气晴,登高无秋云。”杜甫《九日》诗中也写道:“去年登高县北,今日重在涪江滨”等等。在宋代,登高之风依然风行。《东京梦华录》载:“都人多出郊外登高,如仓王庙、四里桥、愁台、梁王城、砚台、毛驼冈、独乐冈等处宴聚。”在南宋,据《武林旧事》载,宫廷于八日作重阳排当,以待翌日隆重游乐一番。明代,皇帝亲自到万岁山登高。清代,皇宫御花园内设有供皇帝重阳登高的假山。在民间,早期以登阜城门外五塔寺和左安门内法藏寺为盛,晚清以登陶然亭、蓟门烟树(德外土城)、处等为多。据《燕京岁时记》载:凡登高,必“赋诗饮酒,烤肉分糕,洵一时之快事。”

重阳赏菊在我国古代早已有之。重阳时节,正值怒放,魏紫姚黄,清芳幽香,给节日增添了无限的色彩。相传晋代诗人陶渊明是一位菊迷。他在隐居时经常“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常对菊自语:“知我心,九月九日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同来。”到宋代,赏菊成为一时盛举。届期,无论皇室贵戚还是文人士子、小民百姓,都要赏玩。文人士子们还举办社交宴乐性的会,赏菊吟诗。不过,其中规模最大,气象最盛的当数宫廷赏菊:“禁中例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于庆瑞殿分列万菊,灿然眩眼,且点菊灯,略如元夕。”清代,有的地方重阳前后要举行大会。此时,人们来来往往倾城出动观看,热闹空前。

古时重阳节,饮酒之俗,汉代已经存在,《西京杂记》即载有此事。据说古代的酒,是头年重阳节时专为第二年重阳节酿制的。在重阳时节,采下初开的和青翠的枝叶,与黍米和在一起酿酒,酿成后一直保存到第二年重阳食用。《梦粱录》则说:“今世人以、茱萸,浮于酒饮之,盖茱萸名‘辟邪翁’,为‘延年客’,故假此两物服之,以消九之厄。”俗说饮酒可以令人长寿。从医学角度看,酒可以明目、治头昏、降血压,有益人们的身体健康。重阳佳节,在登高赏菊之余,饮上一杯甘甜、健身的酒,更增添了节日的情趣。

始得西山宴游记范文6

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③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枢密韩太尉书》)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满井游记》)

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②北顾黄河之奔流。(《上枢密韩太尉书》)

(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一)结构助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如: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③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二)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如: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③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如: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游记》)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③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④环而攻之而不胜。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②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记》)

(一)代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如: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②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③屠大署,恐前后受其敌(《狼》)

有时也译作第一人称代词“我”。如:偶然得之,非其所乐。(《上枢密韩太尉书》)

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③以勉其学者也(《墨池记》)

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①其一犬坐于前(《狼》)②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二)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①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③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译为“可要”。(《唐雎不辱使命》)

(三)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尔。(《送东阳马生序》)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用”等。如:①屠惧,投以骨(《狼》)②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③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峡江寺飞泉亭记》)

(二)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如: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④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如: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如: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②醉则更相枕以卧(《始得西山宴游记》)

(三)“以”还可作动词(属于实词)用,可译为“认为”。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②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世说新语〉三则》)

1.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句末疑问语气助词,可译为“呢”。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3.代词,相当于“之”。如:忽啼求之,父异焉(《伤仲永》)

4.兼词,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后,即兼有介词和代词的作用,相当于“从这里”“在那里”。如:①不复出焉(《桃花源记》)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③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判论战》)

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如:①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如: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一)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如:①父利其然也(《伤仲永》)②谓为信然。(《隆中对》)③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始得西山宴游记》)

(二)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如:①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②然志犹未已。(《隆中对》)

(三)语气助词,分三种情况:

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地”。如: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2.用于词尾,译作“……的样子”。如:①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墨池记》)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3.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

“好像……似的”。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一)作副词。有三种情况。

1.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如:①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狼》)②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说新语〉三则》)

2.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就”。如: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

3.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竟然”。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4.用于判断动中,相当于“是”“就是”。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二)作连词,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可译为“于是”。如:①乃入吴寻二陆。(《周处》)②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三)作代词,译为“你、你的”。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介词“于”的主要用法有: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②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

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如:①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②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③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墨池记》)

3.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如:“受制于人”的“于”。

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作“比”。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鱼我所欲也》)

5.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二章》)

“为”作为动词有两种基本用法,一是表判断,一是表动作行为。这里只介绍“为”作为介词的用法。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等。如:①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②此人——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2.表示被动,译作“被”。如:梅花为寒气所勒(《西湖游记二则》)

3.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如: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韩愈短文两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