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考古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学考古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学考古学

医学考古学范文1

内蒙古医科大学2020年硕士研究生考试初试成绩查询入口已开通。考生可登录研招网官网登录入口2020成绩查询系统(yz.chsi.com.cn/apply/cjcxa/),输入相关信息即可查询考研成绩信息。

为保证考生隐私,此招生单位已设置登录后才可查询成绩,请使用网报时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登录查询。

内蒙古医科大学2020考研成绩查询入口

更多相关信息关注以下专题:

医学考古学范文2

【关键词】 古代医德教育;现代医德教育;医学生;救死扶伤;人品

医生的职责是“救死扶伤”,是看病救人。而在治病救人的过程中,拥有医德的医生,能够尽全力去救治病患,而没有医德的医生,就会“唯利是图”。现代医学生医德的培养,是医学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把中国古代医德教育的内涵、方法以及精神,融入到现代医德教育之中,有助于提高我国现代医学生的医德培养,让我国现代医学生传承古代的优秀医德,把“救死扶伤”牢记在内心,让更多的医学生为了我国的医学事业而不断地奋斗。

一、中国古代医德教育的内容

1、学生人品为考核的重点

在古代学医,师傅看重的是学生的“人品”,如果人品有问题,是不会收徒传授医学技艺的。同时,也把人品作檠生可以出师的一个重要的考核标准和内容。可见人品是支撑医德、传承医德的根本。只有拥有“仁爱之心”的人,才能给病人施仁术,才能真正为病人考虑,才能真正救死扶伤。我国著名的医学著作,无论是《黄帝内经》还是《无理论・论医》,都讲了关于人品的问题,只有人品才是学医的根本,也是传授医学知识的根本。在清代的费博雄,曾经说过“欲救人而学医则可,欲谋利而学医则不可”,如果学医是为了牟利,则不可以学,也不会有师傅教授,而如果是为了救人,才可以学习医术。

2、言传身教为教育的主要方式

学生在学医的过程中,会受到老师行为的影响。因此,中国古代有一句成语叫做“言传身教”。只有老师具有高尚的医德,抱有“救死扶伤”的心,教授出来的学生,才会与老师一样,以高尚的医德为自豪,以超高的医术来救治病患,这样的学生才能学医术,治病救人。而如果老师没有高尚的医德,则不配为老师。在晋代,有一位叫做葛洪的人曾经说过,想要学好医术,一定要:“决须好师,师不足奉,亦无由成也。”“未遇名师而求要道,未可得也。”如果没有高尚医德的老师,也不会学成医术。因此,应该重视言传身教对学生医德的养成。

3、医德医理为“救死扶伤”基础

学医就是“救死扶伤”,这是千百年来,中国学医之人的信念,从神农尝百草,了解到哪些草可以治病,到后来的扁鹊、华佗,都是以治病救人为己任。因此,在救人的医理之中,就隐藏着医德,医德医理是“救死扶伤”的基础,是学医和教授医学的基础。中国古代学习者,在学习医理的过程中,就会受到医德的熏陶,从为病人选择药材的数量,药性以及药材的搭配等,都会展现出一个医者的医德,呈现出的是医者的精神世界。医者的失误,也是属于医德的一部分。比如在《皇帝内经》之中,就有医学道德规范内容,其中的“疏五过论”以及“征四失论”等内容,都详细论述了医生在临床中失误的原因。这也是医德医理的主要内容。

二、古代医德教育对现代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影响

1、传统医德观与现代道德观、医德观的契合

传统道德医德观念,就是“救死扶伤”,教学的基础就是人品。因此,应该把传统的医德观念与现代的道德观念,以及医德观进行结合,制定属于新时代的医学院学生的医德培养方案。在医德的培养过程中,需要借助于儒家的思想,坚持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博爱。无论病人是贫穷富贵,只有有病就应该一视同仁的医治。这是医德的一种体现,也是对现在学生的医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目前医学欠缺的一个地方,这不仅仅是因为缺少医德的问题,还与医疗体系有关系,也是缓解我国医患紧张的有效方法。而且,现阶段的道德观,也是“以人为本”,更能体现中国古代医学教学的内容,只有医生“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和重心,才能保证真正的实现“救死扶伤”,这是现代医学生医德的一种体现。

2、强化学生的责任感,养成医德

医德,就是医生的责任感,医生是以“牟利”为主,还是以“救人”为主,在平时的救治过程中,就能够体现出来。因此,借助于中国古代的医德教育形式,医学院学生的责任感的培养,也要进入到医德培养的内容之中。让学生明白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把“救死扶伤”作为自己的信仰,这样的医德才是促进我国医疗行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把“内省、慎独”作为学生的学习内容,每日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及时地排除不良思想,养成医德。

3、吸收古代医德精华,立志修身养性

老师的言传身教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行为,因此,应该吸收古代医德教学的精华内容,让学生理智修身养性,这是形成医德的一个重要的环节,这是考验学生的心智和意志的时候。遇见高尚医德的老师教导,是学生的幸事,同时学生也需要学会“为仁由己”的理念,想要施展仁术,靠的是学生自己的修为,而不是外界的原因,无论外界的原因多么复杂,对学生有多大的影响,学生都要牢牢的记住“为仁由己”的理念,治病救人是“我”本心,无关外界的一切因素。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公平、善良以及仁德,并且将这些美好的品质通过治病救人展现在外。

4、继承满师传统,与现代医学生毕业结合

在中国古代,学识而成是要拜别师傅,举行仪式。这是一项中国传统的礼仪内容。继承满师传统,可以让学医的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到传统医学的魅力,感受到传统医德的魅力,对人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而且继承满师传统,也是继承医德精神和文化的一种形式,这样是向世人宣告,学生具有了良好的人格和人品,具有了高尚的医德,也具有了行医的资格,可以行走社会。在中国古代,学徒拜别师傅之前,师傅都会传授一句话“当病家有请,不管刮风下雨,天黑路滑,要立即前往,争分夺秒,全力救治。”这就是把病人事情,永远放在第一位。这应该与现代医学生毕业仪式相结合。

三、结束语

中国古代学医重要的是看“人品”,师傅在传授和教导医学知识的时候,考核的是学生的人品,如果人品不过关,很少会传授医学的精髓,以免学医害人。而且老师在教导的时候,注重言传身教,只有老师以身作则,才能保证学生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医生。因此,基于这两点的内容,与现代的医德和道德观,以及责任感等医德教学内容相结合,培养出有医德的学生。让学生在行医的过程中,真正的感受到医德在“救死扶伤”中,既能够救人又能救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艳.中国古代医德教育对现代医学生医德教育的启示[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06)133-136.

[2] 迟盼盼.医学生医德教育困境及对策[J].吉林大学,2013(06)155-158.

[3] 雷学举.医学院校学生医德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西南大学,2010(08)165-167.

[4] 李志伟.“微时代”医学生医德教育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2014(04)144-147.

[5] 罗国华.关于当前高校医学生医德教育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福建师范大学,2012(04)155-158.

[6] 金华.中国传统道德观对当代医德教育的启示[J].高教学刊,2016(08)123-125.

医学考古学范文3

关键词:中医;医古文;教学方法;BOPPPS

R-4

医古文是一门“医文并重”的语言工具课,是阅读中医经典的必备基础,能否学好这门课关系到对各门中医课程的掌握程度[1]。尽管中医专业的学生大部分在中学时期都以理科为主,但他们在中学阶段对文言文的学习就具备一定的基础,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语法现象。通过大学期间对《中医基础理论》等基础课程的学习,对中医古籍的阅读非常感兴趣,却苦于对古文的阅读理解和内涵挖掘不得要领。

一、研究目的

依据《医古文教学大纲》“使学生能顺利阅读古医籍”的教学目的,和“具有阅读中医药古籍的能力和提取古籍中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分析文章深刻内涵的能力”的改进设想[2],传统教学的方法就是要求教师授课以讲授文理为主,以达到从字面上阅读古代医籍的目的。这种教学要求在原来学生文言文基础普遍较差时有合理性,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手段的进步,学生对于文言文阅读有了充足的基础,因此,分析文章挖掘古代医籍中的医学精髓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研究方法

BOPPPS教学设计模组指B―Bridge in(导言)授课者能够引起学习动机,导入主题;O―Objective(学习目标)授课者能明确地说明课程的目标;P―Pre-assessment(前测)授课者能有效的了解学习者先备知识与能力;P―Participatory learning(参与式学习)授课者能有效利用教学活动促进学习者主动学习,积极参与;P―Post-assessment(后测)授课者能运用有效方式,了解学习者的学习成果;S―Summary(摘要/总结)授课者能有效地帮助学习者统整、反思,并延伸应用教学内容。

三、研究过程

1.BOPPPS教学模式的应用

在课堂上的实践应用:选出50%班级接受BOPPPS教学模式授课的实验组;50%的班级接受传统教学,即对照组。对于实验组利用BOPPPS模组设计教学环节。

其中B(导言)环节设计的原则为以下几种:①提供学习的理由、重要性或共同性。如在讲授《序》前可以用曹植的《说疫气》引入,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从中认识到当时瘟疫流行的社会背景,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练习断句,提高阅读能力。②提出和主题相关联的引导问题。如在讲授《朱丹溪治滞下》前可以请学生回答“什么是滞下?”③提供一个吸引人的引言或不寻常的事实。如用羡门和王乔的神话故事引出《养生论》的内容。

O(学习目标)的表述有以下几个原则:①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②教学目标必须陈述的是学生学习的结果,而不是教师打算做什么。③教学目标的表述应力求具体明确,尽可能用准确而具体的行为术语来表述。

P(前测)的类型分为:开放式题目、小测验和头脑风暴。主要目的是考查学生对上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或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情况。

P(参与式学习)一般可采取问答式、辩论式、破冰游戏、小组讨论、头脑风暴、角色扮演、案例分析以及合作学习等方法。在学习《扁鹊传》《华佗传》《丹溪翁传》等篇章时,请学生通^表演的形式将文章中的医案呈现出来,并结合小组分析讨论医案中疾病的病因、病机、症状、传变、治疗、预后等问题。

P(后测)分为以下四种类型:①知识理解:选择题、是非题、连连看、简答题。②应用分析综合评估:问题解决、情景分析。③技能:检核表、评定量表、展演。在课程即将结束时,通过提问的形式完成,或请学生写小纸条的形式反馈给老师。

S(摘要/总结)分为复习内容、应用、表扬学习者的努力与学习成果、个人声音四种。常用的是表扬本节课参与度高的同学,并总结本节课所讲的内容,布置作业,如预习下节课内容。

2.研究过程遇到的问题

在BOPPPS教学法实施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几点问题:第一,时间安排问题。由于BOPPPS教学法中设计的教学环节相比传统的教学增加了前测、参与式学习和后测这几个部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会使得教学时间不够。针对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彻底转变教学理念,将以往的“以教师讲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这样安排不仅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了课堂的注意力,而且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提高了阅读古医籍的能力。

第二点问题就是由于《医古文》的特殊性,在设计参与式教学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困难,这点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多多动脑,多多实践。

由此可见,在整个BOPPPS教学设计中教师付出的精力和辛劳是毋庸置疑的,因此这就要求教师有足够的热情和探索新领域的精神以及对于学生的责任心。

四、结论

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课堂反馈以及考试考核成绩,并且进行数据分析。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来看,实验组中90%的学生更喜爱BOPPPS教学法,学生认为BOPPPS教学法使课堂氛围活跃,自己能够融入到课堂中去,且能够更好的将知识点在实际中应用,不仅提高了对于医古文学习的兴趣,更能提高了学生阅读中医药古医籍的能力。

五、展望

综上,BOPPPS教学设计是完全符合现代高校教学方法的,国内的许多优秀的医古文教师在二十一世纪初就已经提出跟BOPPPS相关的教学理论。比如:有的老师提出要充实绪论,用生动的事例激发学生对古文献的兴趣[3]。有的老师提出的明确教学目的,掌握词汇和语法, 扫清文理上的障碍[4]。这些无一不符合BOPPPS教学设计的理念。因此,BOPPPS教学设计应广泛的应用到教学中,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阅读中医药古医籍的能力,奠定了学生学习经典以及深入学习中医的坚实基础[5]。

参考文献:

[1]许新晖,武文.关于医古文教学的几点思考[J].江西中医学院学.2005.17(2):79-80.

[2]华联科,刘之民.改进《医古文》教学初探[J].张家口医学院学报.1986.10(3):46-47.

[3]赖文.医古文课教学改革的思路和做法[J].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学报.2001.8(2):34-36.

[4]傅海燕等.《医古文》课教学目的与要求的探讨[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3.5(4):392-393.

医学考古学范文4

【关键词】中医;教育思想

以西方教育模式为参照,经过五十多年的努力,我国基本上建立了比较完备的高等中医药教育体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现有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尚不能完全适应中医的特有规律,需要进一步革新与发展。作为独具民族传统特色的中医教育,创新的前提是继承,只有“古为今用”,方能“洋为中用”。中医教育思想的改革、更新,虽然决非是传统思想的自然延伸,但一味照搬外来文化与文明成果,而不与传统文化相融合,不与中医几千年来所形成的独特教育思想相融合,即使是最先进的文化,也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这就要求首先要以科学的、理性的态度对待传统的中医教育,汲取传统中医教育中合理的具有生存价值的内核,积极加以继承和弘扬,以指导现代化中医教育的实践和发展。目前中医教育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对古代中医教育思想进行探讨和总结,进一步认清中医教育的自身规律,针对当前中医教育的种种争议,本着“以史为鉴”“以史励志”“以史启智”的目的,汲取历代中医教育思想中那些值得现代中医教育加以吸收的观点、内容和方法,以服务于当代,这对端正中医办学思想、推动中医教育的发展不无裨益。

1古代中医教育思想研究现状分析

古代中医教育研究是广义医学史研究的一个传统领域,然历来关注较多者是古代医学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中医教育改革的兴起和深化,理念层面的问题日益突显,古代中医教育思想的研究才逐步开展起来。但时至今日,这方面的专门著作仍寥寥无几,尤其是对古代中医教育思想理论层面较为深入的挖掘尚属欠缺,是亟待开掘的一个学术领域。虽然目前国内有些中医药院校也在积极开展古代中医教育思想方面的研究,但总体来看,研究力量比较薄弱,而且较为分散,没有形成较有实力的学术团队,学术积累也不是很深厚。

古代中医教育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体系,成为古代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后世的继承与发展留下了许多历史课题。但是由于历史和时代的局限,古代中医教育主要是民间家学师承,虽然唐宋以来也有官办中医教育,但入学条件和服务对象主要局限于贵族,规模较小。在这种情况下,由小生产方式形成的古代中医教育思想,缺乏在系统教育实践基础上,总结概括上升为教育理论和教育科学知识。总体来看,古代中医教育思想是分散的、不系统的和处于自我封闭状态的,需要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进行理论上的探讨和总结,将分散的、不系统和处于自我封闭状态的古代中医教育思想总结概括上升为系统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科学知识。但综观目前国内中医教育思想研究的现状,对原始文献的挖掘和整理尚未完备,在理论的提升和深化上就更显欠缺和不足。

综上所述,古代中医教育思想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尚存在许多空白点和盲区,学术研究的任务比较繁重,亟待得到中医教育界的高度重视。

2对开展古代中医教育思想研究的几点思考

2.1准确定位,认清目标,重视中医教育学的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任何一个学术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中医教育学作为一个独特的研究领域,至今尚未谋得自己的学科位置,更谈不上课程建设。这就极大地限制了中医教育学研究的进一步拓展。目前国内中医院校极少招收中医教育学方向的研究生,少数院校招收也是挂靠在其他学科之下的一个研究方向。

在研究力量薄弱,不足以形成学术团队的情况下,挂靠在其他学科之下是开展中医教育研究实际可行的有效措施。但从长远来看,中医教育学必须要有自己的学术领地。当然,从目前全国中医教育研究的现状来看,这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2.2有效整合研究力量,形成学术团队古代中医教育思想研究是一项综合性比较强的学术领域,因为中医本身是文化性与科技性的融合,在古代特定的政治文化背景下,古代中医教育负载了特定的政治、文化内涵。尤其是中医长期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离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就难以真正深入认识与了解古代中医教育思想的内涵和精髓。因此,对古代中医教育思想的研究必须要整合教育学、中医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化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力量,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如此,方能真正理清古代中医教育思想发展的脉络,探清古代中医教育思想的理论内涵。

2.3立“今”鉴“古”,明确研究方向任何对“古”的研究都是立足于“今”之上,对于古代中医教育思想的研究,首先是要找准立足点:一,研究古代中医教育思想是为现代中医教育的实践和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如此,方能在繁杂的资料面前把握研究的总体方向和清晰的逻辑思路;二,研究古代中医教育思想绝不是史料的堆积和梳理,也绝不仅仅是思想的还原和展现,而是要以当代先进的教育科学理念为指导进行中医教育思想理论体系的构建,这就不仅需要对古代中医教育思想进行梳理,更需要以现代教育理论的视角和高度对古代中医教育思想进行体系性的构建。更为重要的是要针对当前中医教育中存在的困惑,针对性地开展研究,总结出中医教育中具有规律性的经典原理,以期借古鉴今,用来指导现代中医教育的实践和发展。

2.4明确研究思路,确定研究内容基于上述考虑,对古代中医教育思想的研究应该包括如下基本内容:

2.4.1当代中医教育思想中争论焦点问题的调查研究当代中医教育模式是以现代学校教育为主体进行构建的,由于中医的传统性、民族性,在传统与现代、民族与西学的碰撞和交融中出现了许多争论与困惑,这些争论与困惑不解决,就很难引导中医教育的健康发展。古代中医教育思想研究明确的目的就是:向古代寻求中医教育思想的理论资源,以期对解决当前的争论与困惑提供理论指导。这就需要开展对当代中医教育思想中争论焦点问题的调查研究。

2.4.2古代中医教育思想资料的收集、整理任何回顾性的学术研究,资料是第一位的,必须要争取做到“涸泽而渔”,在穷尽资料的基础上开展研究。这就需要研究者具备较为扎实的文献学知识。目前对古代中医教育思想资料全面的收集与整理工作做得很不够,许多有意义和价值的古代中医教育思想没有被很好的发掘和阐明。应充分利用丰富的古籍资源,组织科研力量,潜下心来,对古代中医教育思想的相关资料做一次较为全面的梳理。这是进行古代中医教育思想研究的一项最为基础性的工作,需要花大力气去做。

2.4.3古代中医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脉络的研究在资料收集、整理的基础上,理清古代中医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脉络,掌握古代中医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古代中医教育思想是在历史的发展中随着中医理论的发展和教育实践逐步完善起来的,是一个动态的自我修正、自我完善的过程。这一历史发展脉络的理清对于认清中医教育的发展规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于目前中医教育的建设亦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在理清古代中医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脉络的时候,一定要注重对古代中医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背景研究,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古代中医教育思想的影响研究。中医学及中医教育都属于中国传统文化范畴,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医教育的发展演变,当然要受到这一传统文化的制约和影响,因此,要研究古代中医教育思想,就需要将其放在中国传统文化环境中去考察,这样才有可能揭示古代中医教育思想的本质特点。

2.4.4古代中医教育思想理论体系的构建作为现代人去研究古代中医教育思想,就要求研究者必须具备现代人的眼光,站在现代的历史高度,以现代人的视角去考察和探索,不是为“古”而“古”,而是为“今”而“古”。古代中医教育思想研究的目的不仅仅是对古代中医教育思想的还原和展现,而是要以宏观的视角和理论的高度对古代中医教育思想进行体系性的构建。如此,方能真正实现“古为今用”“借古鉴今”的研究目的。这就需要研究者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备较强的理论提炼和概括能力。

医学考古学范文5

由于语言的变迁、学科的融合和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以及长期以来中医药学术语缺乏规范化,导致了中医药学术语外延宽泛,内涵不清,常出现一词多义、一义多词、词义演变等现象[1]。语言系统的建立可以解决因为概念表述方式不统一和相关信息分散而造成缺失、错误等一系列低效检索结果的发生。中医药一体化语言系统(tcmls)现代部分的构建已初具规模,但中医古籍部分的语言系统建设却一直缺如。中医古籍所含学术内容在整个中医药体系中具有根基性的重要地位,以古汉语为表述方式的中医古籍学术体系有别于现代中医药语言体系,两者决定了中医古籍语言系统是tcmls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笔者在此基础上进行尝试,并试图对实践过程中遇见之问题勉力探讨。

1  背景介绍

tcmls是以umls(一体化医学语言系统)为参考,以本体论为指导,以中医药语言特点及学科体系为依据,以vocabulary builder软件为平台研制开发的,在umls原有语义类型和语义关系的基础上,根据中医学的特点设计了126种语义类型和60种语义关系,按学科分为16大类,目前已经完成超过30万词条加工。tcmls是古籍语言系统构建的基础,在其总目下增加古籍术语一类,暂作为古籍语言系统加工的平台。

2  存在问题及初步解决方案

2.1  中医古籍分类体系的构建问题

古籍分类就是按照古籍内容的学科性质分门别类,将之组织(构建)成一个知识体系。其作用在于不仅能够呈现古籍的基本内容、同一科目有些什么古籍,而且还可以揭示出各个科目所含古籍之间的相互关系。现有的《中国图书分类法》和《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分类法,均不能较好地解决构建中医古籍语言系统所需要的分类体系。因其或注重学术流派,或关注图书本身,而对文献的内容关注较少。语言系统整体框架内古籍部分的分类显然不能局限于文献图书本身,而必须立足于文献所包含的知识,方能更好地分析把握其含义及相关关系。

在现代中医药语言系统分类体系的基础上,根据古籍的特点进行分类的修订和完善,预先建立一个能够满足中医古籍语言系统整体架构需求的分类体系比较困难,而且自上而下建立的分类可能遗漏古籍中的部分信息。

有鉴于此,本研究采取先在《内经》、《伤寒论》的章节目录下进行现有词条加工的方法,在完成3本词典1万余词条的处理后,根据相应词条上位词的提取构建古籍的分类体系的初步轮廓,在此基础上进行修订。由下而上根据具体概念的上位词所反映出的上下位关系而最终建立起古籍分类体系,以期更切合实际,易于被最终用户理解和接受。

2.2  古籍概念定义问题

2.2.1  定义筛选问题  古籍中的概念定义纷繁复杂,如“下”在《内经词典》中有多达20个不同的定义,其中“在下”、“向下”、“低处”、“量词”等解释,与医学关系不甚密切,属于公共领域的含义,这样的概念定义加工进语言系统非但意义不大,而且会使整个系统变得冗余。所以,采取先筛选出与医学相关的定义,然后再加工的原则进行概念词的录入。

2.2.2  定义取舍问题  依据词典的解释相对比较确定,但却不是古籍语言系统加工的唯一路径。古代医学概念语义具有较大的复杂性、多义性,这是对其理解的难点,同时也影响、制约着tcmls的构建,对概念语义失之辨析,会导致语义网络的失真、错误,影响语言系统的最终应用。如何给内涵和外延都很复杂的古籍概念进行比较明确的定义,是关系到古籍语言系统构建准确性的关键问题。参考和借鉴各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是目前可行的途径。

如针灸概念部分可以以“针灸理论文献通考”项目组的最新研究成果为依托,进行下一步的加工处理。如若没有现成的研究成果,可以在加工过程中及时咨询专家意见,以不断调整完善。

2.3  与原有系统概念的兼容问题

中医古籍语言系统的构建不但要尽力展现古籍中同一概念术语在不同语境、文本、历史时期中内涵的演变,建立概念之间的同义、近义以及相关关系,从而避免检索中可能出现的遗漏或错检,而且要最终实现古籍概念术语与现代中医药语言系统之间的互通甚至与umls的兼容。

古籍概念与现代部分的中医药概念完全同名,但是意义却完全不同。如“根”,在药用植物学里是植物体生长在土壤中的营养器官,而在古代针灸概念中却是“井穴”,二者全然不同的含义使我们在加工处理的时候,要进行进一步的区分,以便可以快速搜索到检索者想要查询的概念。如在“根”后面用括号的形式标注出所属学科,可以避免药用植物学中“根”这个作为类存在的概念与针灸学中的具体概念“根”发生混淆。这是具体加工过程中初步的解决方案。

2.4  古籍概念的加工来源问题

tcmls的建立最初都是来源于教材、词典、工具书,因其有比较明确的定义,便于加工处理。这对于中医药学现代部分而言比较合适,但古籍的概念比较分散,不是几本工具书就能涵盖包容的。所以,古籍语言系统未来的加工范围要扩展到具体古籍,如《千金方》、《外台秘要》等,这就需要制定更为详尽的规则。

如何在古籍文本中获取领域概念?所谓领域概念,从某种意义上讲是领域知识在文本中的外在表现。领域概念的获取就是从领域文本集合中抽取最能代表该领域的概念集合,这个过程包括从领域文本中抽取术语集合、词性规范(同义词处理)以及领域概念的筛选和确定[2]。换言之,我们要加工的概念是否是语义的集合,这样的遴选就给加工增加了不确定性和难度。具体的规则制定尚有待进一步考量商榷。

2.5  语义类型及语义关系的适配性问题

tcmls中在进行中医药一体化语言系统构建时已经对语义类型和若干语义关系进行增删改动,如删减了“练习”、“展示”两个语义关系,增加了“开窍于”、“与……相表里”、“概念上对应”、“与……类似概念”、“与……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与……相互转化”等7个语义关系[3],但是还不能完全匹配古籍语言系统的需求。

如“下哺”,应该属于对发病时间的描述,原有的语义类型中的“医学天文气象”和“时间医学”都不是十分恰当。如“咽为之使……魄门亦为五藏使”中“……使”的语义关系描述在现有的系统中不存在,可以考虑新建。

总之,在加工过程中需要对原有的语义类型及语义关系进行适当的增删,以期更能满足古籍的需求。

3  思考与展望

中医古籍在整个中医药学科中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但是,古籍语言系统是否有独立构建的必要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单独构建一个古籍语言系统可以使其知识自成体系,浏览与检索时比较直观系统,但现有的tcmls“中医基础理论”类下包含了很多古籍的术语,这将导致古籍系统与现代部分不可避免的重复。反之,如果将古籍语言系统完全嵌入现代语言系统,融合的过程中亦会出现兼容的各种问题,原有的分类结构必须要进行调整修改,原有的与古籍关联的概念亦要进行修订,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如何在两者之间权衡,是古籍语言系统建设中值得探讨的重大问题之一。

如何使tcmls得到合理充分的应用是语言系统建设过程中一直面临的问题,结合中医药共享平台和中医药共建平台对搜索功能的支持和利用语言系统作为词库的中医药领域分词系统[4]是目前主要的应用范畴。尚在建设初期的古籍语言系统可以参照tcmls进行应用领域的开发尝试,建立中医古籍可以共享重用的本体以及相关的数据挖掘是可以发展的方向之一。

综上所述,中医古籍语言系统的构建是一个十分紧迫且困难的重要工作,不但要解决古籍分类,语义类型、语义关系适配,与原有系统的兼容,概念的筛选,定义的删减等问题,而且还要解决古籍概念的多义性、迁延性、不确定性等问题,后者的解决更需要相关领域研究的支持,方能在未来初现古籍语言系统之端倪。

【参考文献】

   1 朱建平.中医术语规范化与中医现代化国际化[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6,21(1):6-8.

2 何 琳.古农学本体的半自动构建及检索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 2007.

医学考古学范文6

关键词:蒙医;蒙医护理;蒙医护理学史

蒙医学是蒙古民族在漫长历史时期,不断地在生产、生活和医疗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医药体系。蒙医学深受中医、藏医学的影响,吸收了古印度阿输吠陀医学精髓,是具有完整理论体系的民族医学。所谓蒙医护理学是研究蒙医护理理论与技术的综合性应用学科,通过对老、弱、病、残、幼加以护理,从而达到促进健康、延年益寿、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医疗活动。

历史上蒙医护理学的产生发展与蒙医学的产生发展是同步的,可以说自从有了蒙医药,就有了蒙医护理。在蒙医学医疗活动及传统典籍中渗透着大量的蒙医护理理论、护理思想及护理实践操作内容。下面就传统蒙医护理学的产生发展做了简单介绍,供大家参考。

1.公元12世纪前,是古代蒙古传统医药的萌芽和积累经验阶段。当时的蒙古民族常年征战,以游牧,狩猎为主要生活方式。生活在北方草原气候恶劣的地理环境中的蒙古人,积累了适应当时环境及本身体质特点的丰富医药知识。并在与疾病做抗争的实践过程中,掌握了可以预防疾病的简单的医药护理常识。例如给客人盛饭时戴纱布毛巾捂住口鼻,是为了预防传染病,起到了现代口罩的作用。他们燃烧香料消毒住宅,“燃烧檀香、云香、柏枝等香料烟熏可以消除邪味,减少蚊蝇孳生,改善居住环境,提神安心,是有益清洁卫生的一种消毒方法[1]。”蒙医热敷疗、灸疗、针刺疗法、放血疗法等都在这一阶段形成,例如用烤热的石头、砖头、食盐、沙子等进行局部热敷,跟现代基础护理学上的热疗法有一样的疗效。这一历史时期的蒙古医生作为掌握医疗临床知识的人群,治疗疾病的同时也充当着护理者的角色,而疾病恢复过程中,患者的护理工作通常都由其家人来进行。

2.公元13世纪初到16世纪末,是古代蒙古传统医药的形成阶段。随着医疗经验的丰富,形成了初步的古代蒙古传统医药理论。公元1330年元太医忽思慧撰写的《饮膳正要》中提到的饮食滋补理论为蒙医饮食疗法护理的理论依据,书中对蒙古族酸奶等奶食品、绵羊肉等肉食品、菜食品、果食品的性、味、功能做了详尽的阐述。此外对身体的养生护理,孕期和哺乳期的饮食护理,饮酒的禁忌,一年四季的饮食,服药禁忌等护理内容做了具体介绍。这一时期的饮食滋补理论,寒热理论,瘟疫和传染病的预防,蒙药和方剂理论和正脑术、皮疗术、脏疗术等疗术理论都与蒙医护理学内容密切相关,为以后发展的饮食、起居、药物、疗术护理奠定了基础。当时社会只有少数的掌握医疗知识的人才被尊为医生,而医生又充当着药剂师和护理者的职责,实施的是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

3.公元16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是蒙医学系统化的阶段。蒙医学在原有古代传统蒙医药的基础上创造性地结合了藏医学和古印度医学,形成了以五元学说和阴阳学说为指导,以寒热理论,赫依、希拉、巴达干三根学说,脏腑学说,六基证学说等为主要内容的完整理论体系。在这一时期所著的《医部四典》、《甘露四部》、《蒙药正典》等蒙医学古籍中,散布着大量的蒙医护理理论。例如典籍中描述的饮食护理、行为起居护理、给药护理、疗术护理等都是蒙医基础护理学的重要内容。著名的蒙医学家伊希巴拉珠尔在《甘露四部》中记载“要信奉医生、药物和护理者[2]”,从这段话可以看出近代蒙医药非常重视护理工作。又有文献记载“将医师、药物、护理者、患者视为医疗四支,其中护理者应具备慈爱、清洁、敏锐、智慧四方面[3]”慈爱是指在护理过程中要尊重患者、理解患者、不偷懒、不怕脏;清洁是在护理过程中时刻保持病室、病人的床单位、病人的饮食、病人的药物的卫生;敏锐是指护理过程中时刻观察病人的日常情况、康复情况、服药情况,做出正确的护理诊断;智慧是指及时执行医嘱、通知病情、与患者沟通友善、护理操作过程中要机敏果断[5]。此护理者应具备的品质在现代看来仍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4.公元20世纪中叶到现在,是现代蒙医学阶段。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科学的发展,蒙医学研究步入了一个全新发展的时期。蒙医护理学作为蒙医药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具备并形成了有民族特色的护理学理论及学科体系。在这一时期蒙医护理将蒙医基础理论、临床、药剂、诊断学的相关护理理论进行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吸收中西医护理学相关内容而形成了多门独立学科,例如蒙医护理学基础,蒙医内、外、妇、儿临床各科护理,蒙医温病护理,蒙医疗术护理学等等。辨证施护和整体观护理是蒙医护理的基本特点,蒙医护理以蒙医整体观为指导,通过望、问、切三诊,以病因、疾病的本质、发病部位、病型、病情轻重程度为核心,进行全面辨证施护。饮食护理、起居护理、给药护理、疗术护理四方面护理内容,在这一阶段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结论

蒙医护理学的发展与蒙医学的发展是同步的,有了蒙医药,就有了蒙医护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蒙医护理学有不同的发展状态。蒙医基础护理学作为蒙医护理的一门独立学科体系,具备了自己独有的理论和特点。蒙医基础护理包括饮食护理、起居护理、给药护理、疗术护理四个方面内容,而这些护理内容及其特点跟疾病的治疗效果有着密切的联系。

参考文献:

[1]巴.吉格木德著,曹都译,蒙古医学简史[M],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7,12:12

[2]伊希巴拉珠尔著,钢卓力克编译,蒙医甘露四部[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7:70

[3]那木吉拉,苏达那木编,蒙医经典著作选编(蒙古文)[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