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贸易战略范例6篇

自由贸易战略

自由贸易战略范文1

自由贸易区是比多边贸易体制更高水平的开放。自由贸易区是世贸组织最惠国待遇的一种例外,指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多边承诺基础上,进一步相互开放市场,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近年来,自由贸易区在全球大量涌现,迄今向世贸组织通报、仍然生效的自由贸易区有197个,其中80%是近10年缔结的。据估计,全球贸易中有50%以上是在各区域集团内部,以比世贸组织更优惠的条件进行的,其中欧盟内部贸易高达67.6%,北美自由贸易区为55.7%。

自由贸易区已成为大国开展战略合作与竞争的重要手段,正在加速改变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这是因为自由贸易区已经超越了经济范畴,兼有外交、政治方面的战略意义。它通过更加优惠的贸易和投资条件,将成员的经济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经济利益的融合又加强了成员之间的政治、外交关系,形成各种利益共同体。这一趋势使国家之间的竞争演变为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竞争。自由贸易区的大发展,对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也使我国和平发展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在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竞相发展自由贸易区的形势下,如果置身局外或落于人后,我国的发展空间就会受到挤压,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就可能处于不利境地。

我国发展自由贸易区的要求十分紧迫。加入世贸组织五年后,我国面临的国际形势出现了很多新的深刻变化,需要建立一个更开放的经济体系。自由贸易区可以作为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建设和谐世界的

自由贸易战略范文2

【关键词】自由贸易协定 贸易条件 GTAP模型

本文使用GTAP模型对中国正在谈判和正在研究的FTA进行分析,模拟FTA实施后的效果。通过GTAP相关软件假定FTA实施后,关税完全为零或非关税壁垒完全取消,然后进行“冲击”,得到FTA对贸易条件等指标的影响。

一、GTAP模型概述

GTAP模型是由美国普渡大学Tom Hertel教授所领导的全球贸易分析计划基于新古典经济理论设计的多国、多部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CGE模型)发展而来,该模型使用比较静态分析法对政策调整的有效性进行模拟评估,即将政策及市场条件的改变作为对原有均衡市场的“冲击”,求解出在全球范围内经济体系中各变量经过充分调整后达到的新的均衡,将两个均衡之间的差异作为“冲击”的影响。

GTAP模型是分析贸易政策的有效手段。GTAP模型可以通过模拟某项政策实施,从而得到该项政策的实施效果,评估其有效性和可行性。本文用GTAP模型模拟中国正在谈判和研究的各项FTA的实施,可以直观地得到FTA对贸易条件等指标的影响。

二、数据处理

本文使用的软件是RunGTAP3.62和GTAPAgg9,基于2011年的GTAP第九版数据库包含140个国家和地区,57个产业部门的相关资料。

三、模拟方案设定

在模拟中国FTA的经济效应时,我们对模拟方案做出以下设定:(1)采用外生的政策变量进口关税税率和非关税壁垒作为事前模拟的冲击变量。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2)FTA各成员国和世界其他地区的进口保护和关税壁垒不变。每个成员国或地区保留独立的对非成员国或地区的贸易壁垒。(3)各经济体的资本可以在成员间自由流动,本国或地区的所在要素(土地除外)可以在行业间自由流动,但不能跨国界流动。资本、劳动力为充分流动的要素,土地和自然资源为流动性较差的要素,转换弹性分别为-1和-0.001。(4)闭合模拟采用GTAP的标准形式。(5)符合GTAP模型原有的基本假设:市场是完全竞争的,生产规模报酬不变,生产者最小化成本,而消费者效用最大化,所有产品和投入要素市场全部出清。

FTA致力于在内部之间通过削减关税及非关税壁垒的形式来提高区域内经济贸易交往的自由化和便利化,根据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自身特点,可以获知贸易关税的削减相对于非关税壁垒来讲难度更低。由于非关税壁垒往往带有政府支持性、隐蔽性以及灵活性等特点,故对其进行便利化方面的谈判和推进难度比削减关税壁垒难度更大。

依照本文的研究目的设置了以下两种方案:

_击变量采用tms和ams两个变量。Tms表示进口关税税率,ams表示非关税政策所造成的价格扭曲。GTAP软件内的贸易条件变化率指标是由tot(r)=psw(r)-pdw(r)这个公式表示的,其中tot是贸易条件的变化率,psw和pdw分别为出口价格指数的变化率和进口价格指数的变化率。

四、模拟结果

本文模拟了两种方案下的中国正在谈判或正在研究的十个FTA的实施效应,通过五个指标来衡量,分别是GDP的变化、贸易条件、贸易平衡、人均社会福利的变化和个人消费支出。

自由贸易战略范文3

[关键词]中国东盟 自由贸易区 零关税 思维

2002年11月4日,中国和东盟10国领导人共同签署了《中国一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在该协议中,中国和东盟同意于2010年建成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并从1月1日起全面步入零关税。一个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世界最大,拥有19亿人口、接近6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4.5万亿美元贸易总额的自由贸易区已全线铺开。这标志着由中国与东盟中国的文莱、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六个东盟成员国间,将有超过90%的产品实行零关税,中国对东盟的平均关税将从目前的9.8%降至0.1%,上述东盟成员国对中国的平均关税将从12.8%降至0.6%的目标正式启动。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四个东盟新成员将在2015年对90%的中国产品实现零关税。中国东盟自贸区全面实施后,货物贸易方面涉及约七千个税号的产品已全部实行零关税,有关服务贸易协议和投资协议面临着全新的区域贸易国际环境;双方在享受降税带来优惠同时,贸易的逆差与顺差也凸显不平衡势态,中国对东盟的贸易逆差在不断扩大;以往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及那些有悖于自贸区发展的思维和做法都要予以调整。面对零关税的新形势,如何减少负面影响迎接挑战,适应战略新思维是决策者和研究者都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

一、树立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战略思维

战略一词原本用于对战争的认识。顾名思义,战略就是战争或战斗的方略、大略,或指导原则。但现在,其军事涵义被移植到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外交和社会发展等领域,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已远远超出军事领域之外。中共十七大报告把科学发展观定位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在这一重要论断中,“战略”两字重若千钧,是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根本方针,指明我国今后经济发展战略与社会发展战略的基本方向。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战略思维是伴随着战略问题而提出来现的。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战略思维主要是对未来“零关税”发展问题的思考,而未来发展问题又大多是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从战略思维的角度来讲,战略思维的系统性,是从共时态系统空间维度和过程时间维度两方面考虑,战略思维的整体性要求人们从大局、从宏观和全局来系统地考虑问题。即要求人们不要仅仅局限于一地一域的狭隘利益。

所谓中国东盟自贸区零关税的战略思维,就是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具有战略的新视野和层次,即是说,能够从长远性、全局性、根本性上去把握事物的自身特点和发展的规律性,凸显宏阔高远的战略智慧,体现哲理深邃的战略导向,总揽全局的战略思维典范。树立战略思维首要的是确定一个科学的战略目标,这是战略思维的中心环节。从战略思维角度来看,创新性是战略思维的重要特质之一。科学发展观的发展动力就是由理论创新、思维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等创新要素构建的全方位创新的动力系统,从而推动自贸区“零关税”各项工作迅猛发展,永葆活力。要站在时代的高度,以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视野,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乘势而上,又好又快发展自己。像同志指出的那样:要“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正确把握时展的要求,善于进行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

二、树立创新思维培育新经济

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创新”已成为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具时代特征的词汇。创新是思维的活力之源,是指某种创造性活动所特有的思维过程。创新既包括事物的发展过程,又包括事物发展的结果。创新思维就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及其发展规律的新颖性和独创性的思维方式,是一种不断开拓认识新领域,开创认识新成果、积极的思维活动;是人们在已有经验和信息的基础上,对丰富的现象进行去粗存精,去伪存真,有所发现、有所突破、有所见解,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思维加工,掌握事物规律的思维形式。在中国东盟自贸区“零关税”的创新思维中,要富于开拓性、前瞻性和超前性,树立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推进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改革与创新。江渡纺织集团董事长徐卫民表示,到东盟办工厂、设基地,可以缓解贸易摩擦风险,还因为欧美以及日本等发达国家给东盟很多国家的关税更为优惠,我们可以获得更多外销订单,我们的视野也变得更宽更广。

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贸区迈入了零关税新时期。以往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及那些有悖于实施零关税的思维和做法都要予以调整,创新思维已成为研究中国东盟自贸区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创新思维是一种主动地、独创地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创新思维对企业的推动力是全方位的,从人力、制度、技术、物资、财务、企业文化等多方面,对企业竞争力、企业的生命力、企业文化等巩固和发展有着独特的推动作用。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创新是生产要素的新的组合和变动,通过生产过程中不同方式去使用现有的生产要素,进行新组合,使经济产生质的新发展;创新是利用发明和创造,实现新的发展的可能性;创新是突破旧模式和传统,创造新模式的过程;是改变旧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建立新的指导思想和规则;是处理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能力;是经济变动的根本因素。思维是行动的先导,思维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我们当务之急,是抢抓机遇,既要分享零关税带来的经贸盛宴,又要防备零关税美好愿景背后的风险,零关税并不等于零保护。

三、抓住机遇发展思维

思维的是人的一种认识活动,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国东盟自贸区发展思维,是指应对“零关税”政策策略中,在思考问题和领导、决策时要把发展置于首位,一切围绕发展、一切服务发展,发展是第一要义、第一任务。从发展思维的角度剖析我国与东盟10国共同签署的《货物贸易协议》、《服务贸易协议》、《投资协议》及其他法律文件。中国东盟的决策者、组织者和实践者,要牢牢把握发展是硬道理的指导思想,抓住中国东盟实现零关税发展的新机遇,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完善发展思路、创新发展举措,在问题中发展思维,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一旦出现发展思维不符合零关税发展的客观实际阻碍发展,就必需调整发展思维,使之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要求。

发展离不开科学与思维,发展思维是否具有科学性,直接关系到零关税的发展模式、发展路径。从经济发展的内涵来看,既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又受到环境与资源的限制。发展思维在时间与空间上,应本着合作共赢的精神,破解发展难题,开辟新的发展道路;时间上呈现出可持续发展,空间上突破本土性和区域性发展思维理念、思维方式,由本土和区域延伸到全球,发展领域由经济领域延伸到其他领域。在发展方式与发展策略上,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站在时代前沿,顺应世界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时代潮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坚持特色发展,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发展格局,开辟发展思维的新天地。

从单向发展思维转向整体性发展思维和双赢性思维;由封闭思维、简单思维向开放思维和复杂思维转型;将模糊思维、静态思维转变为动态思维和精细思维。

四、构建和谐世界的区域新经济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为了缔造良好的周边环境,我国不但提倡“以邻为善、以邻为伴”, 致力于构建“睦邻、安邻、富邻”的和谐世界。2005年4月,总书记在雅加达亚非峰会上,提出构建“和谐世界”的主张,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积极评价,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和平外交政策和“独立自主”的一贯立场。反映了中国在新形势下的发展理念和国际战略有了新发展。这一理念的提出当然也适用于中国东盟自贸区的经济领域,以和谐世界理念化解“中国”, 和谐地融入东盟10国,树立积极的、负责任的和建设性的大国形象,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构建良性互动和谐稳定的经济双赢格局。

构建和谐世界这我国外交上的一个重大突破。表现出高瞻远瞩、居安思危、锐意创新的政治眼光,为现有的中国东盟自贸区关系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以健全、开放、公平、和谐的多边贸易体系,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区域经济新秩序,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运用和谐世界理论改革现行的中国东盟自贸区贸易体制,消除现行自贸区零关税贸易体制中那些不和谐的因素,以构建一个和谐的中国东盟自贸区新经济体制。在承认多元性、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前提下,寻找共同点,扩大共识、减少对抗、化解贸易争端,与东盟各国一道处理好国家经济关系和日益增多的区域性问题,不断把握和扩大现实区域中的经济和谐因素。

五、结束语

在步入中国东盟自贸区零关税时代进程思维中,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个有机的整体,单独强调某一方面,而不顾其他方面,区域经济就不会协调发展,也就不可能达到和谐世界。中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东盟,同样东盟的繁荣也需要中国,新的零关税正式启动,无疑在中国对外合作建立自由贸易区中具有重要的示范里程碑意义,将为企业提供更广阔的区域性市场,对中国与东盟经贸发展必将产生重大影响。

新市场需要新思维,新思维孕育着新科学,科学促进思维的发展。面对世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发展,关税减让、零关税协议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中国企业要走向东盟融入世界“抢滩”市场,必须具有全球化的战略新思维和经营新理念,必须根据不同的市场环境适时调整经营模式,否则就会因“水土不服”而一败涂地,也会出现“零关税逆效应”,也有可能被边缘化,分享不到零关税的好处。

参考文献:

[1]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始终坚持基本路线.

news.省略/28874/2007/10/15/3562@4106130.htm

[2] 邵生余:到东盟投资,我们心里更踏实了[N].新华日报,2009.08.24

自由贸易战略范文4

一、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进程

乌拉圭回合贸易谈判最终将农产品贸易全面纳入到世界多边贸易体制下,多哈回合则让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获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在经历了坎昆会议的挫折后,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在反复与曲折中进行着。

农业问题已经成为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的发动机,是这次谈判成败的关键。伴随着WTO的谈判议题越来越涉及各国传统的管辖领域,即一些根本的制度性问题,涉及发达成员与发展中成员利益直接冲突的事项,并不断逼近各成员经济与立法管理的核心,今后的谈判每迈出一步都会遭遇巨大的阻力,付出巨大的自由化成本。农产品贸易谈判作为多边贸易谈判的引擎,始终决定着多边贸易谈判能否顺利进行。然而农产品的特殊性使得各个国家在开放市场,推动农产品自由贸易上不得不变得谨小慎微。不过,如果我们考虑到如下几点的话,便仍然可以对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充满信心,对年底即将召开的香港部长级会议满怀期望。首先,对于主要谈判方之一的美国而言,它主导着谈判的时间进度。因为美国的法律制度令国会必须将贸易谈判的权力授予总统及其谈判代表,这个权力在2007年6月便会期满,现在看来国会不会再把这方面的权力授予总统了,为了使美国能在2007年底前将决议变成法例,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必须在此次香港会议上至少完成全部工作的2/3,否则2006年底前结束谈判的可能性十分渺茫。其次,这个回合多边谈判如果失败将有损于世界贸易组织的信誉。它将成为世贸组织及其前身关贸总协定缔结以来第一个谈判失败的回合。世贸组织的削弱几乎肯定会导致签订更多的优惠协议。那将出现弱肉强食的国际贸易局面,有悖于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因此,我们似乎可以推断2005年底香港召开的第六次部长级会议不会像坎昆会议一样无果而终,坎昆的悲局不会再次上演。

二、后过渡期我国农业现状

在经过了三年的“入世保护期”之后,2005年开始,我国农业进入WTO“后过渡期”,对外开放的程度更大,我国成为世界上农产品市场最开放的国家之一。目前一些对国内农业有利因素将逐步消失,一些深层次的不利因素正在显现,农业面对的国际竞争压力将全面提升。尤其是,我国小规模分散经营的传统农业与国外大规模现代化农业难以竞争的局面,在较长的时期内不会出现逆转;发达国家对农业高补贴、高保护所形成的不公平国际农产品贸易环境,在短期内也不会得到根本的改变。加入WTO对中国农业的影响和挑战是长期的,在后过渡期将逐步显现出来。具体表现在:

第一,关税税率进一步降低,配额数量维持在较高水平,农产品进口压力日益加大

经过连续三年的关税削减,到2005年我国关税水平降至15.35%,远低于世界农产品平均关税62%的水平,由此成为世界上农产品关税水平最低的国家之一。2005年我国粮食等重点农产品的关税配额数量继续维持2004年已经达到的最高水平,如小麦963.6万吨、玉米720万吨、食糖194.5万吨、棉花89.4万吨。

第二,农产品贸易逆差可能成为常态

过渡期三年来,大豆进口增长较快,配额农产品如棉花、食糖、羊毛、棕榈油等进口较多,配额使用率较高,今后进口仍将呈扩大趋势。根据中国农产品供需结构和农业资源禀赋特征,初步判断,今后中国农业的进口贸易依存度将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贸易呈现大进大出,贸易逆差有可能成为常态,这是今后影响国际收支平衡的一个潜在因素。

第三,国际市场风险防范和管理的难度加大

随着各个领域全面对外开放,中国将面临越来越多的国际市场风险挑战,防范和化解的难度日益增大。国际农产品市场风险尤为复杂。如2004年4月底国际大豆市场价格急剧波动,市场风险通过跨国公司的营销链条迅速传递到国内市场,导致国内大豆压榨企业全面亏损,初步估计损失达50亿元。

第四,国际农产品贸易环境日趋复杂,中国将进入贸易摩擦高发期

技术性贸易壁垒、反倾销、特殊保障条款等将成为今后中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壁垒。“舆论壁垒”等新型壁垒也呈上升之势。

三、后过渡期我国农业的发展战略

(一)充分利用WTO农业规则,加大农业扶持力度,提升我国农产品竞争力

农业扶持政策包括市场准入、国内支持和出口补贴。由于我国已经承诺不再使用出口补贴,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合理地运用WTO农业协议在市场准入和国内支持上的规定,加大对我国农业的支持力度,以提升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在市场准入方面,可以通过调整农产品关税结构,完善进口关税配额管理,实现对我国市场的调控,具体做法:1.积极对部分农产品进口征收从量税和季节性关税。2.进一步改革和完善配额管理制度。首先,加强重要农产品总量平衡和宏观调控工作;其次,制定过渡期结束后的农产品进口调控应急措施。

在国内支持方面:1.增加国内的支持力度。我国农业支持力度还有很大的空间,至少可以将农业预算的比重增加两个百分点。对最需要而且是本国最为关键的区域和农产品进行补贴,即侧重于不同区域的关键农产品进行有重点的支持。2.调整国内支持结构。首先,提高国内支持效率;其次,增加投资援助。3.建立农业保险制度。根据我国目前的国情和财力,可以通过转移补贴方式给予农业保险公司适当的补贴。4.减少生产补贴,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业科技推广的支持。5.加大对农产品行业协会的支持力度。

(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和培育我国的比较优势产品;推进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现代化进程,提高农业的素质和效益

粮食不是我国的比较优势所在,但鉴于其作为战略资源的特殊性,不能放弃粮食生产。不过,在粮食生产过程中应注意提高优良品质率,发挥其在调剂国内品种、平衡地区供求方面的积极作用。与此同时,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应减少在谷物、食用植物油、棉花等土地密集型产品上的种植面积,增加蔬菜、水果、畜产品、水产品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种植面积;从地区结构上讲,沿海地区经济实力强,外向型程度高,应发展一些资金和技术密集、附加价值高的农产品生产,以扩大这类农产品的出口;中西部地区工业化程度不高,劳动力价格相对较低,应通过技术进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大力发展大宗农产品生产,同时围绕这些产品发展养殖业和加工业,在“优、精、深”字上做文章。

同时要尽快推动我国农业生产和销售实现集约化生产,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提倡农户之间的共同筹划、联合耕作;加大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提倡先进农业技术和农机手段的推广与应用,加大对农业培训的力度,使农民掌握和了解现代农业科学技术,走科技兴农之路。

(三)建立符合WTO农产品要求的质量标准体系,规范农业生产,防范反倾销、“特保条款”和新型贸易壁垒

自由贸易战略范文5

[关键词]东盟贸易区;政府;合作;战略

[作者简介]刘云,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蓝浩溥,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广西南宁530006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01-0052-03

2001年11月,朱基总理出席了第五次东盟与中、日、韩以及中国与东盟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建议中国与东盟在10年内建成自由贸易区。这个区域战略构想得到了东盟十国政府首脑的一致同意。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经过协调谈判,共同签署《中国一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以下简称《框架协议》),其确定的合作目标将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和经济合作等内容。关于货物贸易的谈判将从2003年初开始,2004年6月30日前结束;关于服务贸易和投资的谈判从2003年开始,并应尽快结束。根据《框架协议》,中国和东盟双方从2005年起开始正常轨道产品的降税;2010年中国与东盟老成员将建成自由贸易区,东盟新成员可延长到2015年。

自由贸易区是中国和东盟十国以消除关税壁垒、实现商品自由贸易和经济全面合作为目的的发展中国家经济一体化组织。随着这种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政府在其间的作用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如何确定政府的职能,加强广西地方政府展开与东盟政府间的战略合作,是本文在此背景下就地方政府及政府问合作进行梳理,为政府建设与改革提供思考。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下的广西地方政府

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主要是中国与东盟各国中央政府之间签订协议的实施。广西政府作为地方政府主要是具体实施相关政策,调整自身资源参与自由贸易区建设,拓宽地方经济与企业的发展空间。

广西参与自由贸易区的区域合作具有区位、资源、政策、产业等多种优势。特别是区位与交通优势非常突出,即地处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与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东邻粤港澳,南临北部湾,背靠大西南及华中广大地区,面向东南亚,是中国通往东盟国家最便捷的国际大通道;在建立自由贸易区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和作用。广西与东南亚地区在资源状况、产业结构、市场需求、科学技术等方面具有很强的互补性。随着中国与东盟将建成自由贸易区,广西与东南亚各国的相互投资和经济技术合作不断扩大,双方在更广泛领域开展合作具有巨大的潜力。

在战略定位方面,各方积极进行研究,取得了较为清晰的战略目标。2004年10月,中国、越南发表联合公报,两国政府同意在自由贸易区合作框架下成立专家组,积极探讨组建“两廊一圈”经济合作区的可行性。“两廊一圈”即指“昆明-老街-河内-海防-广宁”、“南宁-谅山-河内-海防-广宁”两个经济走廊和“环北部湾经济圈”。在其中,广西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自身经济优势。广西政府在这个国家战略下也积极进行研讨、论证,寻求自身定位。2006年7月,在环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上,广西区提出了由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两个板块和“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一个中轴组成中国一东盟“一轴两翼”区域经济合作大格局的构想,从而丰富了中国一东盟“10+1”合作的内涵和领域,更赋予了其合作新机。广西政府在寻找自身的区域定位上,不断地寻找自身的优势与突破点。这是政府在政策研究上进行战略定位的具体职能。

在积极参与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中,广西政府做了许多努力。2003年10月8日,总理在第七次中国与东盟(10+1)领导人会议上倡议,从2004年起每年在中国南宁举办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同期举办中国一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这一倡议得到了东盟10国领导人的普遍欢迎。2004年起,广西人民政府开始承办中国~东盟博览会,设立了常设机构中国一东盟博览会秘书处,对内设置为广西国际博览事务局,并已成功举行了三届,为东盟各国搭建了经济合作的重要平台。为了实现区域物流、交通中心的区位优势,对基础设施进行了一揽子计划的规划建设,就广西的东线、中线、西线作出了建设规划布局。2005年12月28日,我国通往东盟的第一条由南宁至友谊关高速公路建成通车。这条全长179公里的“南疆国门第一路”成为我国通往越南乃至东南亚地区最便捷的陆路通道。除了陆路交通,港口建设与机场建设亦同步展开,构筑了连接东盟国家的陆海空大通道。在产业、矿产资源方面也作出了相应调整,以适应东盟市场的开发,同时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速度。为构筑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广西政府启动“南北钦防北部湾城市群”协调发展规划,在中国沿海地区最后一个未开发的“处女地”――北部湾地区,形成大开发、大建设、大工业、大发展的格局。协调发展规划将合理确定北部湾区域(广西)城市的布局和规模等级,明确城市建设发展秩序,加强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和分工协作,实现城市以及地区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依托沿海高速公路和铁路路网,以及首府南宁市,逐步构筑以南宁为核心城市的“南北钦防”(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北部湾沿海城市群。这将加快临海工业区的建设和林纸浆一体化等新优势产业重大工业项目的实施,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二、广西政府的下一步行动:地方政府职能定位改革

地方政府的职能随着行政层级的递减和地域资源结构的不同,表现出与中央政府明显的不同。地方政府通过有效地管理社会、处理社会公共事务、发展生产力,促进地方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全面发展。

(一)向服务型政府转型

地方政府的主要职能更应重在服务职能上,包括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优质服务和及时提供社会所需的公共产品等。温总理在论及政府的社会服务职能时,曾说到:“管理就是服务,我们要把政府办成一个服务型的政府,为市场主体服务,为社会服务,最终是为人民服务。”这就是服务型政府转型的取向。广西进行了三次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但政府机构还存在不少问题。一些机构重叠,组织机构及其权力、职责配置还不尽科学,职能交叉的问题还未能解决。这就需要以此机构改革,重塑公共服务精神。在具体的政府行为方面,政府不应成为投资的主体,让市场发挥力量,政府起主导作用,注重加强投资环境的建设,但对基础设施、公共产品政府应成为投融资的主体。在服务理念上,要强调依法行政,以《行政许可法》实施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简化行政审批的程序,提高服务水平,为内外资企业进出、内外资金的投入方便、快捷创造好的服务环境。

在区域经济中,地方政府参与招商引资,降低地方的交易成本、环境成本;需要政府实施积极有

效的公共政策,提供高质量的、低成本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这样才能在多地方政府参与的区域经济竞争中胜出。区域地方之间的竞争不仅仅取决于当地资源,更关键的还需要政府在其间提供的公共服务,这就需要地方政府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

(二)加强横向区域内合作与做好政府营销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国区域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区域合作的范围、领域、规模不断加大,如珠三角经济区。但计划经济时代的“行政区经济”以及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妨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地区交易的成本,抑制了地方经济发展。广西融入泛珠三角,加人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背靠西南区域经济圈,应加强与兄弟地区的联系,发挥比较优势,优化配置资源,为更好进入东盟市场做好本国区域内的产业、资源整合,促进区域内协调发展。

政府营销是指将政府视为一个企业,将政府拥有的各种资源和优势加以整合,将政府所提供的公共产品或者服务以现代市场营销的方法向购买者兜售。政府营销的导向是本地区的企业和其他各种资源。广西与别的省份共同融入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都有各自的优缺点,而广西如何扩充自身的资源,取得市场竞争优势呢?这是广西政府应有所作为的地方,也是其经济管理的职能所在。具体地说,在经贸领域加强在专业服务、现代物流、会展、商业零售及批发等领域的投资,鼓励外地企业在本地设立外贸公司和跨国采购中心等。在文化领域,加强地区之间的文化互通,鼓励和支持民间组织的创办和活动。在旅游方面,广西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可以鼓励外国旅游企业到本地设立合资、独资旅行社,吸收外国在旅行社经营上的现代管理观念与营销理念;与东盟国家联合开展国际旅游促销活动,增强国际旅游促销的联动性。当然,也可以与东盟国家重点在城市规划、交通、旅游、司法、环境保护及公共卫生等领域进行交流。

三、政府间合作――网络模式下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

在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过程中涉及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协调运作问题,从而也就涉及两者的分权、职能分设的问题。如何协调两者的职能关系是政府问合作的一个常规问题。在贸易区建设的考察中,我们多少看见了中国政府间一种网络模式的走向。

在网络模式中,中央与地方的职能划分有合理的基础。中央所集中的权力与地方所分得的权力是依各自在社会组织和管理中所承担的职能而定。在网络模式中,中央与地方是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网络之所以存在是因为行动者之间的相互依赖,他们无法依靠自己的单独行动达到目标,而需要依靠其他行动者的资源。在政府间网络中,各个政府之间彼此依赖也是因为他们需要彼此的资源以达到各自的目标。这些资源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合法性权威、资金、专项技能、知识以及信息等。比如,中央制度政策需要地方提供所需信息,中央政策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地方执行政策的专项技能;地方目标的实现依赖中央的合法性权威及资金的支持。相互依赖性越大,越需要彼此之间的合作与协作;高度的依赖性有助于政府之间的相互约束。

在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中我们看到,中央政府与各缔约国所签署的协议需要地方政府发展积极性来协作进行。广西政府在这方面进行了自己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对接东盟,特别是在交通布局上,更是下大力气进行了投资,进行了沿海基础设施大会战、边境公路大会战。如第一条通往东盟国家的高速公路――南宁至友谊关高速公路;全长718公里联结中越边境8个县(市)、31个乡镇的主通道――东兴至那坡边境公路建成通车。这条公路的建成,使中越边境14个边贸点(口岸)通了柏油公路,为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同样,地方要发展也需依赖中央政府的资金、权威等支持,如在交通对接东盟上,最近广西区与铁道部就进一步完善广西铁路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十一五”期间广西铁路建设举行会谈。双方签署了《关于加快推进广西铁路建设的会谈纪要》,在原来“一揽子”计划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十一五”广西铁路建设的规划蓝图。这些就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相互依赖完成共同的感兴趣的目标。中央政府要完成区域战略发展规划布局,而地方政府要完成地方交通、经济发展。

自由贸易战略范文6

(三)重叠的自由贸易协定与“意大利面碗”现象 所谓重叠自由贸易协定是指一个国家(区域)与多个国家(区域)分别缔结自由贸易协定的现象。此概念最初是指帕克提出的“星型”系统,后来逐渐被“轮轴-轮辐”系统的说法代替。当一国(区域)与多个国家(区域)缔结区域自由贸易协定时,该国(区域)就像轮轴,与此缔结协定的其他国家就像轮辐。这些相互重叠的自由贸易协定都不是以最惠国待遇原则为基础,而是强调贸易政策的对等性,因而就存在着歧视。这种歧视增加了区域集团与其他国家或集团之间的对抗性,容易导致贸易自由化进程的不平衡和不稳定。 另外,双边及区域贸易协定因为有其各自复杂的关税规则、原产地规则和监管法规等,使得其有限的体制能力也经受着严峻的考验。因此,世界贸易体系的不稳定性进一步加大。Bhagwati(2002)由此提出了“意大利面碗效应”(spaghettibowl effect),用来描述以牺牲单一全球原则为代价不断激增的双边和区域自由贸易协定给企业界带来的混乱。由于贸易伙伴之间缺乏透明度以及部分贸易规则的复杂与重叠,给区域整合带来许多负面效应。因此,这种通过“竞争性的自由化”来激励多边贸易自由化的观点,事实上可能会使世界经济分裂为区域集团之间的抗衡,而不是贸易自由的全球化。 结论与启示 本文通过分析发现,选择相对容易实施的自由贸易协定会使得多边贸易体制陷入竞争转移的恶性循环而不是竞争的自由化。不仅自由贸易协定会产生贸易转移效应,而且也会潜在地阻碍贸易的全球化。同时对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和管理资源需求的日益增多也会将人们的精力从多边体制的层面上转移出去。 本文从不同层面得出启示:如果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实行“开放式成员”政策,即愿意接受任何其他的非成员的加入则会使得区域主义是实现全球贸易自由化的有效途径。已组建的自由贸易区要尽可能降低对非成员的最惠国税,减少其他的一些非歧视性贸易壁垒,使“多米诺效应”得以发挥。这一点在交叉重叠的自由贸易协定中表现的更为突出。重叠性自由贸易协定中,轮辐国对外的关税水平需要适度的降低,直到区域外国家不会因为轮轴与轮辐国的地位差异而改变贸易方向时,为轮辐国最佳的对外关税水平。这样才能保证重叠性自由贸易协定与多边贸易协定的相容性(成新轩,2006)。对世贸组织及其多边贸易体制的特性要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尤其是改变世贸组织及其多边贸易体制中有关自由贸易协定的条款使得自由贸易协定更有益于贸易的开放而不是成为保护贸易的工具。 本文通过分析发现,选择相对容易实施的自由贸易协定会使得多边贸易体制陷入竞争转移的恶性循环而不是竞争的自由化。不仅自由贸易协定会产生贸易转移效应,而且也会潜在地阻碍贸易的全球化。同时对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和管理资源需求的日益增多也会将人们的精力从多边体制的层面上转移出去。 本文从不同层面得出启示:如果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实行“开放式成员”政策,即愿意接受任何其他的非成员的加入则会使得区域主义是实现全球贸易自由化的有效途径。已组建的自由贸易区要尽可能降低对非成员的最惠国税,减少其他的一些非歧视性贸易壁垒,使“多米诺效应”得以发挥。这一点在交叉重叠的自由贸易协定中表现的更为突出。重叠性自由贸易协定中,轮辐国对外的关税水平需要适度的降低,直到区域外国家不会因为轮轴与轮辐国的地位差异而改变贸易方向时,为轮辐国最佳的对外关税水平。这样才能保证重叠性自由贸易协定与多边贸易协定的相容性(成新轩,2006)。对世贸组织及其多边贸易体制的特性要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尤其是改变世贸组织及其多边贸易体制中有关自由贸易协定的条款使得自由贸易协定更有益于贸易的开放而不是成为保护贸易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