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预防的策略与措施范例6篇

疾病预防的策略与措施

疾病预防的策略与措施范文1

在我国卫生防疫事业发展中,铁路卫生防疫工作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成绩斐然。尤其在实施交通检疫、青藏铁路建设卫生保障、确保铁路公共卫生安全、抗击SARS与甲型H1N1流感防控以及职工与旅客健康服务保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1~4]。随着《食品安全法》和《铁路运营食品安全管理办法》的相继颁布实施,职能定位清晰、职责明确、统一高效、运转协调、依法监管的铁路新型卫生监督工作运行机制基本形成,发展态势良好。然而,在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铁路改革深入推进的新形势下,铁路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面临新的挑战,观念如何转变,策略如何调整,职能如何定位,机构如何发展等是目前铁路疾控工作者十分关心和迫切需要探索研究的重要问题。

1转变观念

1.1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

享受卫生保健是一项基本人权,它关系到人生命的长度和质量[5]。全面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实施国民健康行动计划,其目的就在于让人人都能均等地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权利。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的发展以健康为本,健康虽然不是一切,但没有健康就没有一切。保障人的健康,就是保护生产力,投资于健康,就是投资于经济社会发展;投资于铁路健康,就是保护铁路生产力,就是投资于铁路的建设和发展。

1.2坚持公益化服务观念

铁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是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组成部分[1],贯彻执行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和疾病预防控制策略是题中应有之义。从部级层面看,疾控机构按一类事业单位管理,推行基本公共卫生免费服务,全面实施国民健康行动计划。坚持公益化,在投入上足额到位,保障供给,实行应保尽保,应该是铁路疾控机构发展的正确选择。可避免疾控工作的重心转向有偿服务创收,从根本上扭转重有偿服务、轻公益服务的状况。有利于将铁路有限的卫生资源,集中有效、心无旁骛的予以提供,满足职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需求,最大限度地保障铁路公共卫生安全和广大职工与旅客的健康。

1.3讲求效率、效益的观念

铁路疾控机构的发展,必须从铁路的实际出发,以服务铁路职工健康的实际需求和铁路运输生产卫生保障实际需要为根本出发点,以提高卫生保障水平为最终目的,来确定工作目标,调整防病策略,定位工作职能,制定对策措施,优化资源配置,旨在让有限的投入发挥更大的效益,或者用最少的卫生资源投入,产生更大的健康效果。因此,定期分析铁路职工健康状况、卫生服务及其影响因素,掌握这些因素的性质、范围、作用和变化,找出存在的主要卫生问题,正确选择策略,适时调整对策、措施,增强针对性,是提高效率、效益的关键所在。

1.4倡导健康促进的观念

WHO和国际公共卫生学界认为健康促进策略已被证实是有效预防和控制疾病的方法。更有学者把用生态学模型的综合干预措施来提高人群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健康促进,称之为第三次公共卫生革命[6,7]。而由此兴起的工作场所健康促进(WHP)活动,在发达国家已开展得相当普遍,取得了丰硕的成果[8]。借鉴这些做法,结合铁路实际,以高铁动车组司机等主要行车工种岗位职工为重点,大力开展工作场所健康促进(WHP)活动,推进铁路健康文化建设[9],把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科学知识转化为广大职工的自觉行动,培养日常卫生保健理念,引导预防保健需求,提升健康意识,树立“铁路发展以人为本,人的发展以健康为本”和“人人为健康,健康为人人”的观念,促进广大铁路职工为保持、维护和增进健康而共同行动,十分重要。

1.5强化大局意识和服务观念

铁路疾控机构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现阶段必须立足并面向铁路行业,自觉服从、服务于铁路运输生产的大局,牢记为铁路运输生产服务、为广大职工和旅客的健康服务的“二为”服务宗旨,其建设与发展必须贴近运输安全生产和职工健康保障的实际需要,围绕“铁路公共卫生安全、职工健康保障和疾控机构发展”三大任务,不因循守旧、不固步自封、不安于现状,坚持与时俱进,坚持开拓创新,以转型争取主动,以发展应对挑战,以成长缩小差距,以作为适应要求,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

2转变策略

2.1国家疾病预防控制策略的转变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人类的疾病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突出地表现为:危害人们健康的主要问题已不再是传染病的威胁,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主要死因。随之而来,人们的期望寿命、卫生需求、主要卫生问题以及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也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我国处在快速的健康转型阶段[10]。现代医学模式不仅引发对医学目的的重新审视,而且引起对防治疾病、保护健康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和管理方式等一系列转变[11]。顺应现代医学模式、疾病谱转变和健康转型,我国疾病预防和控制工作策略已作相应的调整:从过去的以传染病防治为主,向传染病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并重转变。

2.2铁路疾控工作现状分析

(1)从传染病流行的三大环节来看,近些年来,铁路职工发生传染病的情况越来越罕见,作为传染源的几率极低,且依法属地化管理(疫情网络直报、流调及强制措施采取等)。由于与医疗机构的分割,铁路已无即时传染病信息来源渠道[6,12],随着时间推移和实际分析,自构新渠道的作用有限,意义也不大;由于学校、幼儿园、医院等社会职能的移交,婴幼儿、学生等铁路传统的大量传染病“易感人群”已被转移;铁路的传染病传播途径也不复杂,主要以呼吸道、接触、介水、介食物传播为主。(2)传染病防治工作是法定的政府职能,《传染病防治法》未对铁路进行执法授权。铁路贯彻执行《传染病防治法》,不是履行职能,只是法定的义务。(3)铁路传染病防治任务明确:主要是配合地方政府做好重大传染病防控、落实交通检疫与救灾防疫措施和卫生应急工作。(4)我国慢性病人数近年来快速上升,目前确诊患者达2.6亿人,全人口患病率约为19%,死亡人数已占总死亡的85%,疾病负担已占总负担的70%[13]。(5)慢性病、伤害等是威胁铁路职工健康与生命安全的最主要因素,不健康生活方式等慢性病行为危险因素在铁路呈高度流行状态。尤其是作业人员突发疾病死亡的情况呈上升态势,直接威胁运输安全生产。2011年,全路作业人员突发疾病死亡职工174例,是2008年80例的2倍多。2011年8月,铁道部办公厅专门发文,要求各局加强职工心血管病防治工作,凸显慢性病防治的极端重要性。(6)在长期以传染病防治为主的功能定位影响下,对慢性病防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慢性病防治工作未纳入铁路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划,部、局卫生主管部门无慢性病防治的职责要求,疾控机构未设置慢性病防治科。

2.3铁路疾病预防控制策略的转变

根据铁路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现状,结合铁路实际,以服务铁路职工健康的实际需求和铁路运输生产卫生保障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建议从以疫情防控为中心、以传染病防治为主的策略,向以健康为中心、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为主的策略转变。

3转变职能

3.1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职能的调整

卫生部2005年实施的《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卫生部第40号令)[14],对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原则、目标、重点以及四级(部级、省级、市级、县级)机构设置与职责、管理方式与考核制度、人员配置、经费等保障措施等都进行了明确规定。特别是对疾控的职能进行了重新定位,共有疾病预防与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疫情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控制、实验室检测分析与评价、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和技术指导与应用研究七大职能。与原疾控职能相比,增加了慢性病防控,健康相关因素的监测、分析与评价,健康促进,心理和行为干预等重要职能。

3.2铁路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职能调整

3.2.1职能现状分析

铁路疾控机构与卫生监督机构分开设立后,仍沿袭了原铁路防疫站中疾控工作职能和防病工作模式,其防“疫”工作的性质与任务没有明显改变。主要有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从业人员和职业危害因素接触人员健康体检、站车有害生物防制、环境卫生监测、实验室检测分析与评价、健康教育以及承担部分技术指导与应用研究等工作职能。已不能很好适应新时期疾控工作要求。铁路疾控现有职能与新时期我国疾控工作职能比较,主要在慢性病防治、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和健康促进等方面的职能明显缺位。而传染病的发生、分布、流行和发展规律的调查、分析与研究以及疫情信息管理等职能,铁路疾控已经无力承担,传染病防治职能不断削弱。尤其是慢性病防治、健康促进等属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范畴,职工又迫切需求,有必要也必须进行相应职能调整。这既是满足职工的实际需求、解决职能缺位的客观要求,也是与时俱进、和国家疾控模式和职能接轨的必然要求。

3.2.2职能拓展探讨

按照铁道部关于卫生工作要有“新理念、新视角、新思维”的要求,铁路疾控工作应当着力在服务上下功夫,把握特点、突出重点、打造亮点,完全可以大有作为:(1)加强宣传对卫生工作可起到强大的“增效”作用[15]。充分利用铁路传媒、办公网络,设立健康专栏,建立部、局级疾控信息和防治知识的权威平台,定期健康核心信息,广泛宣传普及防病知识;履行社会职能,利用站车宣传平台开展旅行卫生知识宣传。(2)研究制定贯彻落实铁道部《高速铁路主要行车工种岗位准入管理办法》(铁劳卫〔2011〕185号)的具体措施及高速铁路主要行车工种岗位健康检查系列规范,对动车组司机、动车组机械师、线路工、桥隧工、轨道车司机、接触网工、信号工等高速铁路主要行车工种人员,推行持健康证上岗制度,严把岗位健康准入关口,加大职业健康监护工作力度,为铁路运输安全护航。(3)疾控所设立慢病防治科,开展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的专项调查,建立监测制度,加强信息收集、分析和利用,开展慢性病防治工作。(4)推行健康体检制度,将慢性病核心指标纳入必检项目,建立动态电子管理档案,并与正在实施的职工健康休养制度紧密结合起来,实施健康管理。(5)引入项目管理,开展工作场所健康促进活动。(6)充分发挥各级爱卫会的作用,丰富和深化站车卫生创建活动的健康内涵,参照各地健康城市创建活动,积极探索健康车站、健康列车和健康单位的创建活动,如在动车组列车上,可倡导推广旅客坐姿健康操等类似的特色活动。(7)会同各级工会组织,加强对职工体育锻炼活动的科学指导,以项目管理为依托,组织开展系列特色活动。(8)逐步开通健康咨询电话,面向职工建立办公网络健康咨询平台,免费提供心理疏导咨询和健康咨询服务等。

疾病预防的策略与措施范文2

关键词:呼吸道传染病、预防、控制

中图分类号:R18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4-152-01

20世纪末,针对水痘、风疹、肺结核等呼吸道传染病,发达国家进行大规模的调查并制定颁布相关的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标准和准则。与此同时,我国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大规模传染后也出台相关预防和隔离的规范与标准。尽管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齐心合作,使得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生率大大降低,然而某些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仍然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所以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任重而道远,现本文就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措施予以综述,旨在进一步降低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病率。

1 呼吸道传染病流行特征

1.1 病原体:病毒、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等。

1.2 传染源:①病原携带者;②患呼吸道传染病患者;③动物传染;④隐性感染者。

1.3 传播途径[1]:①经飞沫传播 含有大量病原体的飞沫在病人呼气、喷嚏、咳嗽时经口鼻排入环境,大的飞沫迅速降落到地面,小的飞沫在空气中短暂停留,局限于传染源周围。因此,经飞沫传播只能累及传染源周围的密切接触者。②经飞沫核传播 飞沫核是飞沫在空气中失去水分后由剩下的蛋白质和病原体所组成。飞沫核可以气溶胶的形式漂流到远处,在空气中存留的时间较长,一些耐干燥的病原体如白喉杆菌、结核杆菌等可以此方式传播。③经尘埃传播 含有病原体的较大的飞沫或分泌物落在地面,干燥后形成尘埃,易感者吸入后即可感染。凡对外界抵抗力较强的病原体,如结核杆菌和炭疽杆菌芽孢,均可以此种方式传播。

1.4 流行特征:①强度特征:传染病流行过程中可呈散发、暴发、流行及大流行。②地区特:某些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只限于一定地区和范围内发生,自然疫源性疾病也只限于一定地区内发生,此等传染病因有其地区特征,均称地方性传染病。③季节特征:是指传染病的发病率随季节的变化而升降,不同的传染病大致上有不同的季节性。季节性的发病率升高。与温度、湿度、传播媒介因素、人群流动有关。

2 预防与控制

预防疾病的发生,控制疾病的发展,必须根据疾病发生、发展全过程的规律,采取三级预防的策略和措施。即采取第一级预防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采取第二、三级预防措施控制疾病的发展。

2.1 第一级预防[2]:1.改善环境措施 主要是运用卫生监督的措施,保护生活环境中的空气、水、食物和土壤免受环境污染物污染,消除或控制环境中生物性、化学性及物理性致病因素对人体的危害。这是预防疾病发生最积极、最根本的措施。2.增进人体健康的措施 1)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根据疾病发生的因素分析,由于个人行为生活方式的不健康、不科学引起的疾病约占一半左右。因此,通过健康教育,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卫生习惯,注意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是预防疾病发生的一项极为重要的措施。2) 预防接种,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在与传染病作斗争中,预防接种对预防传染病发生的作用已经得到充分的肯定。所以预防接种是一种行之有效第一级预防措施。

2.2 第二级预防:第二级预防的有效措施包括疾病普查、筛检、定期健康检查,设立疾病专门防治机构,建立传染病、职业病报告制度以及疾病监测制度等。其中对高危人群实行定期有效的筛检对慢性病的二级预防具有普遍而重要的意义。推行早期有效的筛检方法可以起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良好效果。

2.3 第三级预防:三级预防在疾病防制过程中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同类型疾病三级预防的策略和措施应有所区别,有所侧重。对病因明确的疾病,特别是病变不可逆的疾病,一定要尽力采取一级预防为主,;对病因尚不够明确,一级预防效果尚难肯定的疾病,在尽量做好一级预防外,要重点做好二级预防;对所有已患病的中、晚期病人,也要尽力做好三级预防,促使病人早日康复。

3 结语

本文就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措施予以综述,主要对呼吸道传染病的特征以及预防措施进行阐述。与此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个人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采取有效地预防措施[3]: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多喝水、不吸烟、不酗酒;加强身体锻炼,保持均衡饮食,注意劳逸结合;要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服,避免着凉;儿童、老年人、体弱者和慢性病患者应尽量避免到人多的公共场所;有发热、咳嗽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当发生传染病时,应主动与健康人隔离。

参考文献

[1]李倩,凌罗亚,蒋征刚,等.浙江省2001―2003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计划免疫,2005,11(I):27.

疾病预防的策略与措施范文3

切实推进我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认真贯彻落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实施意见》长政发〔2011〕60号精神。建立和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提高思想认识。

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是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全县经济发展和稳定。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3年以来,县大力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初步建立起了覆盖全县城乡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实现了连续17年无脊髓灰质炎病例报告,有效预防和控制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等重大传染病在县的传播蔓延,为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健康、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也必须清醒地看到随着人口老龄化、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生活方式的变化,疾病流行呈现出新的特点,传染病、地方病防控基础还很薄弱,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艾滋病、结核病危害严重,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病发病率快速增长,精神卫生问题日益突出,食品安全、生产安全事故和自然灾害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任务更加艰巨。全县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与日益繁重的疾病预防控制任务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各乡镇人民政府(园区各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二、明确目标任务。

突出防控工作重点,各乡镇人民政府(园区要进一步明确防控任务和工作目标。扎实有效地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落实各项防控任务,一继续加强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工作。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组织实施国家传染病预防控制规划及工作方案。提高传染病防控工作水平。加强霍乱、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布病等重点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做好疫情监测、预警及风险评估,完善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提高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处置和应急能力。加强艾滋病监测,做好重点人群干预,落实患者的治疗与关怀政策。加强结核病防治工作规范化管理,实施免费治疗,提高结核病人的发现率、治愈率,力争到2015年,涂阳肺结核患病率和肺结核死亡率在2010年的基础上分别下降50%

做好预防接种工作,认真实施国家免疫规划。国家扩大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县城达到95%以上,农村达到90%以上,完成15岁以下儿童乙肝疫苗补种。继续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2012年实现消除麻疹目标。加强对疫苗流通、使用环节的监管,规范疫苗储存运输管理和预防接种工作,做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调查和处置工作,建立完善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

建立健全慢性病防控网络和工作机制。大力推进健康教育,二积极开展慢性病预防与控制工作。坚持预防为主、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为中心、防治相结合的慢性病防治原则。普及健康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实施干预策略,控制危险因素。重视高危人群的健康管理,提高高血压、糖尿病等主要慢性病的规范管理率,加强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管理,加大对重点人群的干预力度,降低慢性病发病率。力争用3-5年的时间,探索并建立符合我县实际的慢性病综合防治模式。

完善防控工作策略,三认真做好地方病预防与控制工作。继续贯彻《山西省地方病防治条例》开展地方病监测和调查。研究制订地方病防控工作方案,提高地方病防控工作的整体水平。加大碘盐和人群碘营养状况的监测和监督力度,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补碘,巩固碘缺乏病防治成果。

制定全县职业病防治规划,探索研究职业危害因素预防控制策略,加强对职业病的监测和预防,健全职业病诊断、鉴定机制,提高放射性损伤、职业中毒等重大职业危害事故的应急处置能力。四高度重视职业病预防与控制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根据国家有关政策。

提升应急处置能力。继续完善传染性疾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环境卫生、放射卫生、职业卫生、食品与营养卫生、学校卫生等危害因素和相关疾病的监测体系;研究对各种危害因素与相关疾病有效控制的技术措施和干预机制;开展自然灾害、水污染、食品污染、核辐射污染、化学中毒等事件以及不明原因和新发疾病的监测和预警,五加强公共危害因素监测。切实提高全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三、采取有效措施。

将精神卫生、牙病防治、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公共卫生服务网络,一健全疾病预防控制组织网络。县、乡(镇村三级疾病预防控制网络的基础上。构建以卫生行政部门为主导、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技术支撑、以县乡(镇医疗机构为服务阵地、以村卫生所为网底的疾病预防控制服务网络。重点加强乡(镇疾控站和村卫生所建设。保证乡(镇村两级公共卫生人员相对稳定,乡(镇疾控站人员享受全额事业工资待遇。

用2至3年时间,二改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条件。继续加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本建设。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建设。按照国家要求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配备检验设备。使A类检验设备达标率达到90%以上,仪器设备正常运行率达到95%以上,A类检验项目开展率达到85%以上。建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健全生物安全制度,提高检验检测水平。

健全完善网络直报系统。县、乡(镇医疗卫生机构在2011年底前全部实现网络直报。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网络建设。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建立信息平台。

领导班子成员中卫生专业人员应不少于2/3三加强疾病预防控制队伍建设。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要行政领导应由卫生专业人员担任。

科学合理地核定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编制,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队伍建设。要根据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需要。严格执业资格、人员准入、岗位准入和内部考核制度。建立新进人员公开招聘制度和向上一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上报备案制度,县疾控中心新进人员不低于专科学历,县级医疗机构应配备专职卫生专业人员负责本单位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各乡(镇卫生院都要配备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专职人员。

加强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应急等方面人员的业务培训,加强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提高技术水平。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吸引、鼓励高等医学院校公共卫生专业毕业生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优化人员结构。利用2年时间,完成县流行病学调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等专业骨干培训。建立疾病预防控制专业技术人员进修和培训制度,鼓励在职人员进行专业学历教育,采取多种培训方式,对专业技术人员每3年轮训1次,不断提高专业技术队伍整体水平和工作能力。

四、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协调配合、全社会参与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机制,一健全工作机制。坚持把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保障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顺利开展。

分析形势,建立政府定期分析研究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制度。县政府每半年听取一次相关部门履行疾病预防控制职责情况汇报。协调解决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存在困难和问题,研究制定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具体措施。

定期组织相关部门共同研究防控措施,建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根据我县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形势需要。明确任务分工,加强传染病联防联控,提高疾病预防控制能力。

建立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制度。县政府每年对各乡镇政府(园区进行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与政府财政补助、单位评先评优和主要领导奖惩挂钩。

二明确部门责任

组织协调工作任务的实施。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和实验室建设的指导。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队伍建设,卫生部门:负责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和指导意见。严格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人员的准入,建立对专业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业务技能的长效培训机制,提高综合能力。建立我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绩效考核评价和考核指标体系。落实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责任范围内的公共卫生职责,完善监督考核评估体系。

安排基本建设项目。发展和改革部门:负责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纳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与卫生部门研究制定进一步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财政补助有关政策和办法;做好各项资金保障、监督管理和效益评估工作。财政部门:负责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力建设需补充配置的实验室仪器设备、现场应急处置设备、必要的办公设备和交通工具所需经费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和比例纳入预算;深入研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经费运行机制的基础上。

机构编制部门:负责与卫生部门共同规范我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编制和机构设置。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制定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人才引进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相关政策。

配合卫生部门做好学校和托幼机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教育部门:负责学校和托幼机构健康教育工作。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企业防控职业危害的监督管理。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疾病预防控制生物制品的质量和流通监督工作。

疾病预防的策略与措施范文4

【关键词】 艾滋病

艾滋病(AIDS)的世界范围流行,已成为近30年来严重困扰和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安全的突出社会问题。疫情数据表明,目前我国艾滋病虽呈低水平流行,但在某些地区,高危人群的流行已经相当严重,并开始向一般人群传播,疫情已处在由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的临界点,防控形势日趋严峻〔1,2〕。因此,我国各级政府十分重视艾滋病防治工作,先后制订了一系列防治艾滋病的法律、策略、措施以及地方规章,以期在科学、合理的艾滋病防治工作机制指导下构建有效的防治体系。为了解基层艾滋病防治政策执行能力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作者通过分层整群抽样的方式,于2005年11月~2006年3月对湖北省基层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有关领导以及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了访谈和问卷调查,以期为基层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开展和改进提出对策和建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方案 根据艾滋病在湖北省各地流行的不均衡状况,按中英艾滋病策略支持项目对湖北省划分的部级示范县、省级示范县和非示范县进行分层,以县为单位进行整群抽样,每层抽取3个县(市)作为此次研究的样本县(市),最后确定的样本县(市):(1)部级示范县(市):随州市、浠水县和竹山县;(2)省级示范县(市):宜都县、石首市和襄阳县;(3)非示范县(市)为潜江市、通山县和阳新县。

1?2 研究对象 拟定基层领导访谈提纲进行访谈调查,以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成员及乡镇领导为对象,主要包括各样本县(市)政府、卫生、司法、宣传、交通、民政、财政、教育等部门及个别乡镇的主要领导,原则上每县(市)访谈不少于15人;拟定专业技术人员问卷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以专业技术人员为对象,主要包括各样本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定点医院的艾滋病防治专业技术人员,原则上每县调查不少于20人。

1?3 研究内容 主要内容包括:艾滋病防治知识、态度,行为和信念(KABP)、艾滋病防治工作机制,主要政策和措施在基层的执行与落实情况、艾滋病防治工作职责履行情况及对本地防治工作的评价以及对防治艾滋病政策与措施的建议等4个方面。基层领导访谈提纲及专业技术人员问卷调查表均设计为50项问题,由80%的客观题型和20%的主观题型构成。

1?4 统计分析 采用Epi Data 3?0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研究共回收合格的基层领导访谈提纲139份,男、女分别为102人和37人,平均年龄为(42?4±5?2)岁。85?6%的基层领导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共收到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问卷调查表186份,男女分别为117人和69人,平均年龄为(38?1±9?8)岁。74?7%的艾滋病防治专业技术人员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63?3%的基层领导来自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其他分别来自司法、宣传、交通、民政、财政、教育及其他部门。

2?2 调查对象的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信念(KABP) 调查结果表明,分别有27?1%和27?6%的基层领导和专业技术人员尚不明确知道目前医学界还没有治愈艾滋病的方法且尚未研制出预防艾滋病的有效疫苗;虽大多数基层领导和专业技术人员认为艾滋病病人值得给予同情和关怀,但是仍分别有18?7%和17?2%的人存在对艾滋病病人的歧视心理,认为艾滋病病人不值得给予同情和关怀或艾滋病病人可等同普通病人对待;有19?8%的基层领导和17?2%的专业技术人员表示不乐意接待前来办事的艾滋病病人或者接待时心存恐惧与疑虑。部分调查对象对全省艾滋病感染、流行情况认识不清,了解准确的领导干部只占被调查者的42?7%,尚有41?5%的人过低估计感染形势,15?8%的人回答为不详;对感染情况了解准确的基层专业技术人员仅占48?8%,尚有27?6%的人过低估计感染形势,23?6%的人回答为不详;甚至分别有9?8%的领导干部和7?6%的专业技术人员不知道世界艾滋病日,回答正确的比例分别为90?2%和92?4%;分别有11?2%的领导干部和7?2%的专业技术人员对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血液和性传播)回答不正确或回答不详。

2?3 基层艾滋病防治政策执行情况

2?3?1 对艾滋病防治工作态度 调查表明,调查对象对目前采取的艾滋病防治工作机制认同度较高,但是认为工作开展情况不好,有64?6%的领导和73?3%的技术人员认为多部门协同配合一般或协同配合不够甚至很差。同时,基层领导干部对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认识不够且防治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不容乐观,有11?5%的人表示防治艾滋病与自己的工作关系不大,有30?2%的领导干部和41?1%的专业技术人员认为目前虽已签定艾滋病防治责任状,但落实不够。

2?3?2 对艾滋病防治策略和措施认识 调查对象对艾滋病防治各项策略和措施的认识和理解欠佳,有18?0%的领导干部不了解“四免一关怀”政策的具体内容;对于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暂时搁置对艾滋病相关高危人群道德观念审视的问题,有2?8%的调查对象明确持反对态度;有3?6%的领导干部甚至认为在公共娱乐场所实施“100%安全套项目(CUP)”会鼓励(表1),导致基层政府部门对CUP项目的支持情况的消极和抵触(表2)。

表1 基层领导对“100%安全套使用项目(CUP)”的态度(略)

表2 基层政府部门参与“推行100%安全套使用项目(CUP)”情况(略)

2?3?3 对艾滋病高危人群健康教育认识 调查显示,调查对象对本地艾滋病高危人群健康教育情况的满意度较低,各地防治艾滋病经费落实情况不容乐观。分别有39?6%的领导和11?5%的专业技术人员认为健康教育力度一般或不够;有47?9%的领导干部和48?3%的技术人员认为基层防治艾滋病经费只部分落实、落实很差或不详;对于现阶段基层艾滋病防治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基层领导认为依次为人财物力不足(62?5%)、宣传力度不够(15?6%)和多部门配合不力(12?5%);而专业技术人员认为多部门配合不力(37?1%)、人财物力不足(34?5%)和宣传力度不够(14?6%)。除此以外,调查对象普遍认为基层艾滋病防治工作队伍建设及工作条件亟待改善,虽然所有被调查的县(市)均成立了艾滋病防治专门机构并配备了专人负责,但是多数专业技术人员反映工作条件简陋,仅39?7%的专业技术人员反映艾滋病防治专用交通工具得到保证,其余人员表示以自行车为交通工具或根本不回答。

3 讨论

湖北省自1988年发现首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以来,AIDS流行呈快速增长趋势〔3〕。与此同时,作为中英艾滋病策略支持的项目省,各级政府及卫生部门对艾滋病防治工作十分重视,各项防治策略和措施正在广大的基层得到贯彻和实施。此次以该省为样本点,调查了基层艾滋病防治政策的执行情况,了解了政策执行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以点带面的思想,认为今后基层艾滋病防治工作应努力把握以下几点:(1)要继续坚持并进一步完善艾滋病防治的“政府主导、多部门分工协作,层层落实责任”的工作机制,探索科学的多部门协同合作工作模式,努力健全有效的防治工作督导考评方案,使各级各部门的艾滋病防治责任制切实落到实处。(2)应进一步加大艾滋病流行形势及防治知识的宣传力度,加强对基层领导和专业技术人员艾滋病防治政策与措施的培训工作,尤其是“四免一关怀”、“100%安全套使用项目”、“针具交换项目”等政策和措施的学习,端正其对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紧迫性与重要性的认识,并使其彻底转变和消除对艾滋病病人的恐惧和歧视心理,从而使基层各项艾滋病防治政策的实施得到保证。(3)应大力加强基层艾滋病防治机构及队伍建设,各级政府加大艾滋病防治人财物力的投入,并完善其调配与使用,切实保证有限的防治资源用到实处。

(本项目研究得到了湖北荆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石新华副主任医师、湖北石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李明安医师、湖北宜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胡太福主任和性病艾滋病科邓诗赋科长、湖北潜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戴天京科长、湖北通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杨保国主任和性病艾滋病科万昌金科长、湖北阳新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石孝伦副主任以及湖北襄樊市襄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姜德生副主任等的真诚协作与大力支持,一并致谢!)

【参考文献】

〔1〕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卫生部.中国艾滋病防治联合评估报告[R].2003,12,1.

疾病预防的策略与措施范文5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健全免疫规划与重点疾病防治工作保障机制

霍乱、艾滋病、狂犬病、血吸虫病、结核病、麻风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甲型H1N1流感、禽流感等重点疾病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疾病,其防治效关系着全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措施,因此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对免疫规划与重点疾病防治工作指导,认真贯彻《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意见》和《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工作方案(2009-2010年)〉的通知》(凉府办函〔2009〕284号),继续加强艾滋病、结核、麻风等重点疾病防治与免疫规划工作,做到“一把手”抓组织落实,分管领导抓细节、抓具体措施实施。要分解疾病防治任务,建立重点疾病防治人员和经费投入机制,将重点疾病防治经费列入政府预算,确保各县市免疫规划专项经费、艾滋病防治专项经费、重点疾病健康教育经费、重点疾病防治项目配套经费落到实处。各部门要通力合作,在人、财、物上给予支持,形成政府领导、部门配合、卫生推动、全社会参与的疾病防治格局。继续实行、县市、乡镇、村、组、户逐级目标管理责任制,完善包县、县市包乡镇、乡镇包村、村包组、组包户联动机制,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卫生等相关部门及农户在疾病控制工作中应承担的职责与义务,把疾病防控纳入部门工作实施方案同安排、同检查、同考核。结合农村改厕、改水、移民搬迁等工作,努力改善农村卫生环境,提高防病能力。

二、认真落实以重点疾病健康教育为主的防治策略

要将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麻风病、狂犬病、霍乱、甲型H1N1流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禽流感等疾病防治教育工作纳入健康教育计划,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扎实推进,逐步建立疾病预防控制长效机制。一是进一步增强乡镇、村、组三级基层干部和乡镇医生的工作责任心和疾病防治知识,提高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的技能和预防控制重点疾病的能力。二是通过卫生宣教和行为干预,加强对餐饮业的管理,改变农村陈规陋习,改变农村群众不良生活、卫生习惯,引导群众选择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三是大力开展《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疫苗流通与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艾滋病防治条例》、《预防控制狂犬病条例》等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在农村普及基本卫生防病知识,增强广大群众防病就医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三、提高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

加强卫生应急队伍建设,保持临床治疗、流行病学调查、现场疫点消毒、后勤保障、信息收集报告等应急反应小组成员队伍的稳定。在技术、资金、物资等方面做好应急准备。在培训人员时,各地应从实战出发,通过模拟演练,不断提高队伍应急反应能力。落实突发事件报告责任制,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送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四、免疫规划与重点疾病防治重点工作

(一)免疫规划工作。

认真贯彻《疫苗流通与预防接种管理条例》,按照分类指导原则,将免疫规划工作经费列入当地财政预算,严格执行免疫接种补助管理政策,落实本级配套经费,按时、按量、按质兑现补贴,充分调动接种人员工作积极性。加强对基层卫生人员的培训和管理,进一步规范冷链运转,建立和完善农村免疫规划接种证制度,定期开展预防接种和巡回医疗。实施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加大国家扩大免疫规划政策和预防接种知识的宣传力度,为适龄儿童提供卡介苗等11种疫苗接种,督促儿童家长依法监护子女接受免疫接种,消除免疫空白,提高有效接种率。实施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面做好2009-2010年乙肝疫苗补种项目,确保目标儿童接种率达到95%以上。巩固麻疹强化免疫成果,开展适龄儿童麻疹疫苗后续强化免疫活动,减少病例发生,力争基础免疫全程接种率在上年基础上提高10%,为实现2012年消除麻疹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完成相关疫苗强化免疫和应急接种,降低或杜绝免疫规划相关疾病发生。因免疫规划工作不到位而导致疫苗针对性疾病暴发流行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将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二)艾滋病防治工作。

2010年,我艾滋病防治工作要在国家、省的领导下,按照《艾滋病防治五年规划》的目标要求,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艾滋病综合防治的工作体系,全面落实艾滋病防治“百千万工程”、“七大工程一批中心”确立的综合防治措施,多管齐下,统筹推进。通过能力建设、健康教育、咨询检测、重点人群综合干预、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综合管理、艾滋病母婴阻断、免费抗病毒治疗、美沙酮维持治疗和关怀救助等各项工作的开展,提高综合防治能力,有力阻断和降低艾滋病传播与蔓延,减少新发感染率,降低病死率。

(三)霍乱防治工作。

认真分析疾病流行规律和国内外霍乱流行形势,克服松懈麻痹思想,按照《农村群体性聚餐餐饮管理意见》,继续完善我农村地区“死亡报告制度”、“农村聚餐申报制度”、“农村群体性聚餐管理制度”,加强“农村餐饮加工小组”建设,从源头抓起,消灭各种类型的不洁聚餐,杜绝霍乱等食源性疾病的暴发流行。进一步规范腹泻病门诊开诊工作,做到“逢疑必报、逢泻必检”。强化霍乱源监测,切实落实“早、小、严、实”霍乱防治措施和霍乱防治各项制度,努力消除一切潜在隐患。

(四)结核病防治工作。

继续加强第一、第四和第五轮全球基金结核病控制项目、中央补助结核病防治项目的实施。围绕项目实施,开展结核病健康教育,通过普及基本防病知识,落实“双免”政策,提高全各族群众主动就医意识。将流动人口纳入本地区结核病防治规划,使流动人口与当地人群一样享受国家免费政策。巩固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DOTS)实施成果,提高传染性肺结核病人发现率和治愈率,降低传染性肺结核病人发病率和死亡率。力保以县市为单位,DOTS覆盖率达100%的标准。力争肺结核病人发现率、新发涂阳肺结核病人发现数、涂阳肺结核病人治愈率、医疗机构病人报告率、医疗机构转诊率、结防机构追踪到位率、病人系统管理率、病人家属筛查率等基本指标实现进一步提高。

(五)狂犬病防治工作。

针对我犬只数量大、犬只免疫率较低、散放严重等实际情况,各县市务必高度重视狂犬病防治工作,切实加强领导。进一步落实综合防控措施,明确工作责任,分解目标任务,按照政府统一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原则,加强犬类动物管理,认真做好犬只免疫工作。进一步加强监测工作,及时扑杀病犬和无主犬,做好狂犬病防治工作。要采取多种形式宣传犬只免疫、犬只管理等知识和有关政策,提高群众狂防意识和自觉防疫意识,引导群众依法养犬、文明养犬。建立和完善由畜牧、公安、城管等组成的狂防工作队,深入城镇、社区(街道)和广大农村开展工作。对发生责任性狂犬病疫情的,要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

(六)麻风病防治工作。

按照《*省麻风病防治规划(2006—2010年)》要求,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科学防治、巩固成果、持续发展、力争消除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对麻风病防治工作的统一领导,加大投入力度,大力实施健康教育,采取有力措施,强化病人诊断、治疗和管理,最大限度地早期发现和治疗新发、复发麻风病人,减少Ⅱ级畸残病人,降低畸残率,提高麻风病人生产、生活能力。

(七)血吸虫病防治工作。

以“血吸虫病防治综合项目”实施为核心,巩固“达标”成果。加强血吸虫病流行县市人民群众的健康教育,普及血吸虫病防治知识。建立以地方病防治办公室为中心的全血吸虫病防治管理指挥平台,统筹协调卫生、财政、农业、林业、畜牧、水利等部门在“血吸虫病综合防治项目”方面的职责,按照项目进度,实现2010年综合防治目标,按期完成达标任务。

(八)甲型H1N1流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高致病性禽流感等急性传染病防治工作。

各县市要按防治预案的要求,坚持预防为主、突出重点、分级反应、科学及理性防治的原则,落实重点地区、重点人群和重点部位的防控措施。规范发热门(急)诊开诊工作,严格预检分诊流程,加强发热病例、流感样病例和不明原因肺炎的监测和报告,及时做好病例发现和医疗救治工作,继续做好重点人群疫苗接种。从人员、技术、物资、资金等方面做好应急准备,提高甲型H1N1流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疾病的应对能力。密切关注国内外疫情变化趋势和病毒变异等情况,随时掌握疫情信息,及时调整完善防控策略。

疾病预防的策略与措施范文6

【关键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重症监护室;集束化干预策略;目标性监测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059—02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是机械通气(MV)的常见并发症,也是ICU感染的最常见类型和主要死亡原因,有研究表明在机械通气患者中VAP的发病率达5.00%~25.00%,占ICU感染的25.00%。其危害主要为病死率高,延长住院时间,预后较差和增加患者经济负担等方面。近年来,为预防和控制VAP的发生,国内外已从单一的预防措施到集束化策略的综合性干预,并且在多项研究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研究对2012年1月至12月收入ICU的机械通气患者采用了一套集束化干预策略预防VAP,通过目标性监测的方法评价该方法对VAP的干预效果,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入住本院ICU超过48h和转至其他普通科室48h以内的所有患者。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ICU入住患者作为对照组,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ICU入住患者作为观察组。

1.2 方 法

1.2.1目标性监测方法 ICU监控医师负责对入住ICU超过48h的患者进行监测,密切关注使用呼吸机患者。根据诊断标准进行VAP的诊断,通过HIS系统获取患者信息,内容包括患者基本信息、侵入性操作、医院感染信息、医院感染病原体培养结果等有关信息;每日固定时间从HIS系统中自动生成“ICU患者日志”,由监控医师每周对ICU患者进行病情严重程度分级。由医院感染专职人员对转出ICU48h以内的患者继续跟踪监测。

1.2.2诊断标准 参照卫生部2001年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进行医院感染的诊断。VAP的诊断即感染前48h内使用过呼吸机,并且有《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中关于下呼吸道感染的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等。

1.2.3集束化干预策略 2011年我院通过JCI国际医疗认证,以 JCI认证为契机,为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我院开展多项持续质量改进项目。为降低VAP的发病率,我院自2012年1月起对ICU机械通气患者实施了一套集束化干预策略。其主要包括以下措施:(1)床头配置速干手消毒剂,开展手卫生质量控制管理,持续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2)病情允许时,床头抬高30~45°;(3)加强口腔护理:采用口泰(葡萄糖酸氯己定漱口液),并增加口腔护理频次(每4~6小时一次);(4)气道管理:采用声门下分泌物持续吸引;(5)每日评估拔管指征:及时判断病情,尽早撤机;(6)加强呼吸机管路管理。可循环使用的呼吸机管路一人一用一消毒(交由消毒供应中心统一消毒),且每周更换1次。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16.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比较组间差异,α=0.05。VAP的发病率采用每1000通气日的新发VAP例数计算。

2 结果

2.1一般情况 对照组:共有机械通气患者268例,男性163例,女性105例,年龄18~91岁;机械通气349例,男性198例,女性151例,年龄16~87岁。两组患者原发疾病涉及内外科疾病所导致的急性呼吸衰竭和慢性呼吸衰竭加重期等疾病,主要以慢性阻塞性肺病、多发外伤、脑出血、心肺复苏等。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及原发疾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2.2集束化干预前后结果比较 呼吸机使用率:对照组为40.52%,观察组为42.5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P发生率:对照组为13.87‰,观察组为8.39‰;两组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VAP的发生已成为影响重症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采取有效措施降低VAP 的发生率显得尤为重要。国内外研究表明,VAP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应采取一组简便易操作集束化干预策略预防与控制VAP的发生。通过本研究可以看出采用集束化干预策略预防VAP,其发生率有所下降。

手卫生是一种最经济、最基本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病原体传播的方法,致病菌可通过医务人员的手交叉传播,手部清洁是预防VAP最简单而有效的措施。我院通过给ICU各床头配置速干手消毒剂,并给予ICU手卫生产品一定的经济优惠而保证手卫生有较好的依从性。对机械通气的患者床头抬高30~45°,可有效防止消化道反流引起误吸而导致的VAP。ICU在机械通气患者病情允许条件下,确保床头至少抬高30°。

对690例心脏外科术后需要机械通气患者进行的一项随机对照研究表明,使用持续声门下吸引VAP的发生率为26.7%,对照组为47.5%,使用组VAP发生率明显降低。

机械通气每增加1d患者发生VAP的风险增加1.0%~3.0%[1]。当患者临床病情允许时,尽早拔除气管导管可以降低VAP的发生率。本研究通过每日评估患者自主呼吸能力及脱机指征,制定适当的撤机方案,缩短气管置管时间。呼吸机通气管路的清洁消毒质量对预防VAP的发生非常重要[2]。我院ICU可循环使用的呼吸机通气管路由消毒供应中心统一消毒处理。 除了上述集束化干预策略以外,我院ICU每床位配置专用听诊器、体温计等,加强环境物表消毒,适当给予营养支持,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等综合措施。需要强调的是,在临床工作中要对所选择的患者持续、严格地执行集束化干预策略,而不能间断地执行或只选择其中部分措施来执行,否则就违背了集束化干预策略的原意。

总之,通过集束化干预策略,我院ICUVAP发病率有所下降,表明集束化干预策略作为主动预防措施能有效预防VAP的发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