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发展论文范例6篇

休闲农业发展论文

休闲农业发展论文范文1

1.1地方主管部门重视不够,发展瓶颈难以逾越,发展后劲不足合肥休闲农业应该说开始于2002年“长丰草莓采摘一日游”,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但多数区县乡镇还没有形成休闲农业的总体发展规划,特别是地方主管部门认识不足,休闲农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不明确,单纯看重经济功能,跟风乱建现象时有发生,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将农业资源优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旅游文化优势、旅游文化市场紧密结合。土地多以租赁方式取得短期使用权,经营户不敢投入过多,限制了休闲农业的发展后劲。贷款难是限制休闲农业发展的另一瓶颈,70%以上的经营户将资金视为经营的第一大困难。

1.2经营管理不够规范,从业人员素质偏低,产业体系不完整休闲农业包涵一、二、三产业的经营内容,涵盖农业、生态环境、休闲、文化等多学科知识,需要兼具系统知识的专门人才。调查发现,该市休闲观光农业从业人员多为农村劳动力和当地村民,家族式经营为主,组织松散,服务人员大多数没有受过服务行业培训,服务意识、服务水平均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整个行业处于发展的低级阶段,发展方式单一,主要是餐饮、采摘、垂钓等传统项目;投资多是单户,规模小,产业链短,和休闲农业相关的特色娱乐项目太少,没有集群效应可言;经营管理不规范,难以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如合肥大圩镇葡萄种植面积达5000余亩(1hm2=15亩),大多数以家庭承包方式进行管理,农民通过承包几百亩的果园,进行葡萄种植,并种植蔬菜、挖鱼塘、养鸡,自己经营餐饮,接待的游客大多以自驾游为主,提供的休闲娱乐项目多为釆摘、垂钓等传统休闲项目。没有将葡萄的产业链进行延伸。

1.3产品开发偏重资源导向,同质化高,文化底蕴不足由于休闲农业门槛较低,大多是利用现有的农业资源“几道土菜、挖个鱼塘、刨一块菜地”开发的“农家乐”项目,数量上的快速增长造成竞争激烈。总体上来说普遍缺乏特色,产品质量低,单纯停留在餐饮上,对于挖掘民俗和利用农家生活开展的参与性项目很少,缺乏与合肥自然、地理环境相融合,与合肥历史文化相渗透的特色项目。经营类型主要是观光娱乐型,基本都是上午摘草莓、采葡萄、钓鱼,中午吃农家菜,下午打麻将、打扑克,游客逗留时间短,经济效益低下。而知识型、疗养型、体验型的经营者很少。如原先肥西三岗很有名气的仙湾湖山庄由于周边地区的“农家乐”同质化严重,再加上恶性竞争,导致亏本运营,如今已经转让改为“疗养院”。

1.4资源保护意识淡薄,生态环境恶化,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休闲农业发展的关键是优于城市的自然环境,而传统的乡村由于大量旅游者的涌入,特别是节假日期间大大超过了当地的生态承载力,大多数经营者环境意识淡薄,接待设施的“三废”没有得到有效处理,已经严重影响到当地的自然风貌,不利于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游客观光休闲过程中随地乱扔垃圾,践踏草地、庄稼,采摘野花等不文明行为也时有发生,这也给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经营户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没有接通自来水,卫生条件堪忧;多数休闲农业景区没有足够的停车场及配套设施;大部分休闲农业景区没有城市公交线路直达;特别是有不少临河、临湖、临渠休闲农业项目缺乏安全保护措施,安全隐患较大。

1.5宣传营销力度不够,缺乏品牌意识,公众认知度偏低长期以来,农业的功能一直局限在传统的农副产品生产和工业原料供应上,对休闲农业的生态功能、观光休闲功能、教育功能等常常予以忽略。大部分经营户的营销意识还比较薄弱,基本上还是停留在发传单、发名片、靠回头客等传统手段,再加上本身“小、散、弱”,也没有资金进行相应的营销宣传。相当一部分休闲农业景区由于设施不完善,内容不够丰富,社会影响不大,知名度不高,尚未形成“一村一品”的良性发展模式。在宣传手段上,也没能充分发挥现代传媒的作用,如开通营销网站、微博、微信的还很少,许多有特色的休闲观光园不被人所认识,特别是在年轻人群体中认知度较低。

2合肥休闲农业开发对策与建议

2.1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整体规划,加大政策扶持休闲农业是新型城镇化的有效途径,无论是前期规划、中期实施还是后期完善,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调控。政府要充分认识到二者的关系,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休闲农业的规划要与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农业发展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相互衔接。可围绕“森林合肥”建设,用足用活城市、山、岭、水、圩、湖等六大资源,深入推进产业、资源和空间整合,加快特色产业板块经济协调发展,逐步形成近郊“农家乐”体验游、远郊乡村特色游、滨湖风情观光游、湖岛渔家风情游的现代休闲农业空间格局,构筑多元化、复合型休闲农业体系。针对休闲农业发展中的资金问题,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一方面可以通过增加对休闲农业的财政投入,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扶持休闲农业企业和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积极搭建融资平台,如鼓励农村商业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加大对休闲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发展村民资金互助合作社;积极吸收个人老板和企业组织的投资;鼓励农民以土地的经营权出让入股等形式和手段来拓宽休闲农业的有效融资渠道。同时还应实施优惠的土地政策,在不影响区域的总体布局和功能区划的前提下,土地利用审批要向休闲农业企业和项目倾斜。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通过促进土地流转,为休闲农业经营户解除土地使用上的后顾之忧。

2.2强化行业规范化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速产业升级新型城镇化的特点是鼓励就近就业,以促进城镇化,实现城乡统筹。政府应有针对性地培训当地农户,特别是当地青年人,可以利用合肥优质的科研资源,如从农业科学院、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大学聘请相关专家,定期、分批进行农业技能、文化历史、风土人情、烹饪技术、食品安全、森林防火、突发事件应对等集中培训,提高经营者素质。同时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当地大学生回乡创业,还可以与相关高校建立合作关系,签订实习实训协议,提高从业人员总体素质。规范化是产业发展的关键。市旅游局2006年制订了《合肥市乡村旅行(“农家乐”)示范区(点)等级评定标准》,规范化建设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还可以进一步建立统一的从业资格标准、食品卫生标准、特殊农产品加工储存标准、自然资源保护标准、服务质量体系等一系列与休闲农业相关的标准及体系。可以通过建立地方行业自律委员会、专业合作组织、专业论坛等,实现农户直接参与,提高行业经营管理水平。进一步推进企业+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土地入股、劳动力转为产业工人等各种经营模式,发挥休闲农业的种植、养殖、加工、休闲、体验等多种功能,引导集群化发展,延长产业链,提升综合效益。利用长丰草莓、大圩葡萄、老乡鸡等一批样板典型向面上延伸覆盖,实现空间上的拓展和水平上的提升,加快推进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

2.3整合特色资源,挖掘地域文化,丰富产品类型合肥休闲农业发展应结合合肥“大湖名城”的基本定位,在“环巢湖”上多做文章。根据合肥现代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在城乡统筹的大背景下,整合特色农业资源,构建现代休闲农业空间布局(表1)。针对目前休闲农业形式单一、文化内涵少的不足,应通过连点成线,组线成面,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休闲农业资源,坚持以“农”字为特色,注重“土、特、奇”的开发原则,着重发展游客参与性和文化内涵较强的项目和产品,如特色民俗、民族表演,集体协作下河捕鱼、素质拓展等活动项目。合肥作为中部地区会展型城市,可以参考其他城市的模式,开发高端产品,如商务型农家庄园等,实现休闲农业从资源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的转变。

2.4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积极倡导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结合新农村建设,全面提高基础设施水平。对停车场、厕所、垃圾处理、标识标牌、水电通讯和安全等设施的建设进行扩建和完善,在市区重要路口设置醒目路标、指示牌,开通“农家乐”旅游公交专线,方便市民出行,切实提高休闲农业景区的可进入性,解决经营户的实际问题。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当同时包括生态的可持续、社会的可持续、文化的可持续以及经济的可持续。随着休闲农业进入发展成熟期,初期数量上的快速发展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了负面的影响,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休闲农业存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为有效实现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结合新农村建设,切实改进垃圾、污水处理,加强对太阳能、沼气等无公害能源的利用,对于自驾车游客核心景区可考虑统一换乘,以减少对景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休闲农业发展论文范文2

1.1休闲农业区存在雷同建设的问题

在休闲农业的发展中,大多都是由当地农民自行开发的,并且由于他们在建立之初没有做过多的调查,例如,对相邻地区的建设情况不了解等导致同一地区范围内多数的休闲农业园不管是在风格、品味以及规模上都存在相似的地方,雷同建筑更是多之又多。这就间接的导致了同一地区同一行业内的恶性竞争。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北京市郊的房山、密云、延庆等郊区县,这些县都是相互毗邻,并且垂钓园、采摘节随处可见,使得游客的分散度较大,单个休闲园的效益就不太好。

1.2休闲农业区的建设数量越来越多,效益却出现了下降

最近几年我国的经济快速地发展起来,加上越来越多的人对自然的向往,休闲农业建设的数量逐渐增多。人们看到休闲农业带来的利润之后,欠考虑地把休闲农业的数量涨了上去,但是真正能够很好取得效益的案例却还是少数。总结原因,可以发现,休闲农业经营失败的原因主要是在园区区位选择上存在失误,对休闲农业客源、旅游项目以及经营条件等特性考虑不够全面。一般来说,在区位选择上休闲农业遵循以下几点原则,即大中城市郊区、著名旅游景点附近、特色农业基地。在大中城市的郊区一般都有很大的客源市场,而在风景名胜附近能够充分利用风景区的客源,同时一般来说,农业基础较好并且有丰富生产经验的基地会有比较鲜明的特色,对游客的吸引力就比较大。

1.3细节水平建设得不到位

农民个体以及乡集体出资开发休闲农业园是当今比较普遍的建设模式。资金不足往往是休闲农业建设中面临的一项大问题,所以在休闲农业的细节建设上可能不到位,例如,有些休闲园区的旅游卫生环境比较差,园区中的管理体系不完善,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使得游客的反感度增加。因此,重游率是细节建设不到位带来的恶性影响,直接导致了休闲农业经济效益的下降。

1.4休闲农业受季节性影响较大

受农业发展季节性的影响,休闲农业也体现出季节性的特点。休闲农业的旅游季节比较短,无法与其他名胜古迹一样可以四季经营。打破季节性的影响是当今休闲农业发展多面临的一大问题。

2解决乡镇休闲农业发展问题的有效举措

2.1凸显休闲农业的特色

在休闲农业的发展中最忌讳的就是跟风,不管是何种类型的休闲农业园区建设都应该重视当地地域特色的彰显以及文化特色的凸显,只有这样休闲农业才会具有原始的生命力。在休闲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要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并使特色农业物产和特色自然、人文景观有效的结合起来,把农村特有的生活文化、产业文化及民俗技艺在休闲农业的建设中得以延续与传承。

2.2加强政府干预,防止同一地区休闲农业泛滥

在乡镇休闲农业的发展中,要加强政府的干预。在政府的指导下,引导休闲农业有序发展,防止同一地区休闲农业数量过多。这就要求政府在引导当地农民搞好农业生产的基础上,鼓励部分人发展休闲农业,并制定出详细的休闲农业建设规划,加大政府对休闲农业资金的投入,发展优质休闲农业。

2.3提高休闲农业区内项目的多样化

设计活泼多样的经营项目以及休闲农业产品可以吸引更多的顾客。休闲农业区是如今人们释放压力以及旅游的好地方,多数都是家庭整体前来游玩,所以在休闲农业区内要注重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项目建设,使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置身其中都能找到归属感,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

2.4加强休闲农业人才的培养

休闲农业发展论文范文3

1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研究方法

科学研究文献包含了学科研究的最新热点与动向,分析科学主题文献有助于把握学科研究方向,了解最新研究进展。本文主要采用科学知识图谱(CiteSpaceIII),对休闲农业相关文献进行全面的统计与分析。科学知识图谱能够针对科学主题的发文作者、发文机构、关键词等方面,进行学科网络机构的生动可视化展示,其相关参数主要包括:①时间跨度(Timespan)、时间切片(SliceLength)、频次(Frequence)、中介中心度(Centrality)的设置;②节点(Node)、连接线(Link)、网络密度(Density)、聚类指标(ModularityQ)的分析,③节点圆环大小、连接线、时间的识别。主要指标说明:①若聚类参数0.4≤ModularityQ≤0.8表明结果聚类程度较为合理,ModularityQ>0.8表明结果聚类程度较高;②生成的可视化图谱中,节点圆环的大小与分析对象出现频次成正比关系;③节点圆环外层年轮宽度与中介中心度大小成正比关系。

1.2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后称CNKI),分步对CNKI数据库中休闲农业相关文献进行检索、收集。首先,关键词为“休闲农业”,期刊来源类别为“核心期刊”、“CSSCI”,时间跨度为2000~2014年,对已发表休闲农业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得到457条记录。其次,以博、硕士论文为主要来源,时间跨度为2004~2014年,检索经清洗后得到博、硕论文228篇。再次,增加“乡村旅游”、“都市农业”、“观光农业”、“创意农业”、“农家乐”等五个关键词进行补充检索,共得期刊论文1298条记录。最终,经过辨别、整理、去重,删除会议纪录、报道、无作者等,得休闲农业期刊文献1062条文献,以此作为本文研究的数据样本。

2结果与分析

2.1研究概况

研究成果方面,休闲农业研究在近十年中呈现快速、稳定增长趋势,从2000年的15条,到最高峰2010年184条;前期主要以休闲农业理论基础、概念定义等方面探讨为主,2008~2013年研究成果出现爆发式发展,其中以2013年为最,博硕论文以70篇占主要地位,单位则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代表。总之,休闲农业正逐渐成为国内农业与旅游研究的热门领域。研究内容方面,休闲农业较多与乡村旅游、都市农业、观光农业、休闲旅游、农业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交叉研究,现有休闲农业研究成果本身则以规划设计、对策性研究、发展模式等为主。

2.2研究结果

采用CiteSpace软件,首先,以2000~2014年为时间跨度,以1年为时间切片长度,以“keywords”(关键词)为网络节点,选择前50个关键词为每个时间区间被引词,以词频15次进行排序统计,得到174个连接点,288条连接线,网络密度为0.0191,生成可视化共被引网络结构图。其次,进行聚类分析,共得16个聚类,形成清晰的可视化的关键词共被引聚类知识图谱,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反映在节点的大小上,频次越多,节点越大。从知识图谱中可知,“乡村旅游”频次最高,其次是“都市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农家乐”等。取关键词频次15次以上,得到18个高频关键词进行排序。结合现有研究与关键词知识图谱可知,休闲农业的研究领域主要与乡村旅游、都市农业、观光农业、创意农业、农家乐、生态农业等领域联系较为密切、互有交叉;研究方法主要有聚类分析、TCM(旅游成本分析法)、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内容分析法、SWOT分析、情景变量分析法、回归分析法、层次分析法(AHP)、空间计量模型、双钻石模型、DEA(数据包络分析法)、因子分析法、CVM(条件价值评估法)等;研究热点主要有区域休闲农业、休闲农业资源评价、休闲农业资源开发、利益相关者、游客满意度、休闲农业规划与设计、发展模式、休闲农业标准体系、体验营销、空间结构与布局、生态保护、农耕文化等方面。

3休闲农业热点研究进展

休闲农业具有农业基本属性,是农业经济的一种,但同时又结合了农业计划、农业建设、农业生产和农业部门经济等多方面的内容,系统地继承与发展了传统的农业经济,是农业多功能性最重要的载体。本文重点论述休闲农业5个热点研究进展。

3.1基础理论研究

范水生等就休闲农业的概念进行过全面深入的探讨,果雅静等、牛君仪就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较有研究,牛君仪认为有农业展示、农事参与、生态旅游、民俗文化、农家生活体验、农村度假娱乐等六种模式。王德刚则对世界旅游农业发展历史进行梳理总结出世界农业旅游大致经历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与创意农业三个历程,高志强等则对休闲农业的产业特征及演化过程进行深入研究,张强等则对我国休闲农业发展所促进的产业、资源、经济、城乡之间的融合进行阐述,而在宏观层面,刘春香对我国观光休闲农业发展有所研究。总之,休闲农业基础理论研究已涉及休闲农业概念、定义、类型、模式、政策、行业标准、产业分析等多个方面内容,形成完备体系。

3.2区域性发展问题

唐苏华等研究提出干旱区新绿洲五种休闲农业开发模式。郭利田、孙兆慧等、胡爱娟等对区域间的休闲农业合作与发展进行探讨,齐永华等对我国城郊型农业的农业资源利用问题进行了探索性研究,赵玉榕主要以投资机制为主要切入点研究厦门借对台优势发展都市农业的政策建议,王树进等、王晓峰等、朱华武等则运用空间计量相关方法以省域角度休闲农业的空间布局与发展进行研究。就现存研究而言,区域性的休闲农业发展问题仍是休闲农业宏观研究的热点,主要以研究生论文研究为主。

3.3休闲农业旅游研究

游客满意度方面,陈胜科等、苗红等、赵仕红等、田彩云等在旅游者消费需求、游客需求特征、满意度评价模型、实证研究等方面进行过深入研究。旅游成本方面,邱生荣等采用情景变量法分析休闲农业游客的旅游行为进而指导休闲农场的科学管理与经营。旅游安全方面,陈水雄等对休闲农业的旅游安全进行过分析,提出海南构建休闲农业旅游安全保障体系的的相关措施。旅游开发方面,周丽洁就湖南省休闲农业旅游市场进行过对策研究。乡村旅游方面,王会娟、郭焕成等、杨载田等、耿品富等、张剑刚等则研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产品体系、发展创新与路径、管理经营模式等方面。此外,王颖晖对休闲农业的旅游服务创新进行整合概念模型分析。总之,主要存在与旅游结合、产业协作、旅游成本、旅游安全、游客满意度、消费需求等方面的研究。

3.4休闲农业资源评价与开发

资源评价是休闲农业开发与设计的前提条件,阿布都热合曼•哈力克采用层次分析法对休闲农业资源评价构建了资源条件、开发条件、旅游条件等三方面的定量评价模型并实证分析,黄志红对休闲农业体验价值建立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肖光明构建了包括7项评价要素、26项评价因子和具体等级的休闲农业质量等级评价体系,并针对休闲农业园区进行实证分析。而在大区域的休闲农业产业方面,孔庆书等对河北2011年12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点进行全面的DEA效益分析,刘军等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发展基础、协调能力、可持续能力等三大系统层的43个评价指标针对湖南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研究。在研究成果方面,以规划设计类为主的产业实践应用以硕士论文成果为主,而赵毅、邹宏霞等就休闲农业的规划、产品设计等有过研究。

3.5休闲农业与新农村建设

周彬等认为休闲农业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具有一致性,罗文斌等主要运用因子分析法研究休闲农业的社会居民经济社会影响感知度。钟平等、王圣军、姬汝茂、张胜利等针对新农村建设与休闲农业发展关系进行过深入研究,较多以新农村建设的角度探讨休闲农业的开发与发展对策研究。

4结论与讨论

休闲农业发展论文范文4

关键词:循环经济;休闲农业;农业资源;发展路径;生态建设

休闲农业主要指的是以农村资源作为媒介,通过对此的开发及利用,整合农林渔牧的生产经营,将传统农业的功能进行拓展,使其具备休闲的功能,以更好地满足游客的观光、度假、体验、娱乐等旅游休闲需求,进而使城乡联系更为紧密,并借此来改善农业的经营态势,实现农业的增收。

一、发展休闲农业的意义

1、有利于推动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

农业是第一生产力,同时亦是第一产业。近些年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对于农业经济的增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第三产业都无法强势跻身到农村经济发展的显赫地位当中。随着休闲农业模式的出现,农业本身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文化传承等一系列功能,通过有效的农业资源整合,形成了全新的旅游产品并开始进行营销,农业因此不仅获得了显著的经济增长,而且通过内涵的延伸使农业产业链更加完整。其他诸多相关产业比如餐饮、文化、交通等等也因此拥有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因此,休闲农业对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有利于促进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就业

诸多研究中有着大致相同的共识,认为在旅游业当中,每增加一名就业人员,则与之对应的产业便会直接产生三个以上的岗位。休闲农业对于旅游业的依赖众所周知,唯有休闲农业的“休闲程度”能够达到旅游业所要求的“一站式”服务标准化体系流程,才能谈及发展。而这样的形势,对于相关从业人员的需求量明显增加。可见,其不仅能够有力地拉动以旅游为主导的第三产业的增长,尤为重要的是能够有效解决农村的劳动力剩余问题,促进其再就业。

3、有利于扩大农村的农业产品经营范围

休闲农业的发展依赖于旅游业,人们可以借旅游途径深入农村,切身体验农村风光的同时,亦可以直接买到最为“新鲜”的农业产品。与此同时,农村的农产品销售便可以直接卖给人们,减少了诸多冗赘之销售环节。另外,由旅游需求所推动的游客体验需求量的增加,也为农村带来了更宽泛的经济收入途径。除了农产品本身之外,休闲农业还赋予农产品以更丰富的文化内涵,转化为无形的经济价值,全面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

二、循环经济主导下发展休闲农业的原则

循环经济的发展能够有效带动我国农业从传统过渡到现代化,以科技促效益、以低碳促发展,通过低消耗、小污染来推动农业实现转型。而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包括降低污染、可持续利用和废物再生,也就是理论概念层面所指的3R原则。

1、降低污染原则

在休闲农业的生产与消费过程当中,降低污染原则的实现需要依靠减量化生产,简单来说就是要在保证成本最大化节约的基础上来满足游客们的消费需求。其实不单是在休闲农业领域,现代旅游业的宏观政策亦在倡导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应当秉着此原则。而休闲农业的特别之处主要就在于其所开发的旅游项目立足于农村,减少污染并保护环境实为至关重要之大计。然而通过汇集诸多研究发现,目前仍有较多休闲旅游项目的经营采用粗放式,为了经济效益甚至完全忽视对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的保护,尤其是在旅游旺季,根本难以顾及到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本文观点亦认为,长此以往,对于该产业的发展来说,无疑将起到巨大的阻碍性作用。

2、可持续利用原则

可持续利用原则其实就是对可持续发展理论最好的解释。概括来讲,就是要确保农业资源具有长期性的特点,确保其使用周期能够达到一定的标准。休闲农业既然根植于农村,则其经济效益的高低必将直接取决于资源环境,而资源环境一旦成为“一次性”事物,则所造成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因此,休闲农业的发展必须要以可持续利用原则为基准。但是包括森林、土地以及水资源在内的农业资源又都不可再生,所以此原则的实现,亦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3、废物再生原则

休闲农业作为热门旅游项目,其对于资源的需求量正在逐步增大,自然而然地会在此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废弃物,而循环经济理论和政策理念中对于资源的回收利用又有着相当高的关注度,因此应当建立相应的废弃物处理指导,对可再生的废物进行回收,在实现资源运用效率最大化的同时,有效保证生态环境的美观与健康。

三、循环经济视角下发展休闲农业的选择模式

休闲农业的发展同其他产业一样,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来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因此,应当将发展目标定位在更高品位与层次上,并且遵循循环经济原则,积极探索出适合自身的新模式。

1、环境导向模式

休闲农业的特色就在于其休闲环境的特殊性。立足于循环经济原则的休闲农业项目覆盖了农林渔牧等产业,除了旅游产品本身外,最为吸引人的就是以观光参与为主的体验。在循环经济的要求下,休闲农业不仅能够为游客提供优美的自然风光,而且能够提供最为新鲜的绿色农产品,受到许多人的欢迎,同时还能够有效唤醒农民与游客的生态意识,进而形成合力,共同维护生态家园的健康与完整。

2、资源导向模式

以循环经济为主导的休闲农业建设能够有效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并通过城乡的有效结合来满足现代人们日益多元化的需求。此外,在循环经济的政策要求下,休闲农业亦可以通过现代化资源的引进,借人们旅游之机,最大程度地普及农业相关知识,大力宣传循环经济理论,以提高人们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与此同时,还可借循环经济理论的深入普及来全面提升各个主体的思想意识以及对此的认识,进而加大力度引进全新的技术应用,确保生态环境与农产品都能够很好地满足现代人们日益增长的要求,加大休闲农业的吸引力,并通过成本的节约来实现经济效益的进一步增长。

3、文化导向模式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文明史,地大物博,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也就凝聚成了不同类型的民俗文化。其对于现代都市人来说,均有着较高的吸引力。立足于循环经济下的休闲农业发展能够最大程度使不同的民族与民俗文化得以被保留与传承,包括饮食文化、休闲活动、民间技艺、节庆活动等等。因此,可以以此为契机,对休闲农业的功能进行大面积拓展,以文化为导向,为循环经济主导下的休闲农业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四、基于循环经济的休闲农业发展路径探寻

在社会多元化与现代化发展的当下,休闲农业的地位逐渐凸显,其发展建立于循环经济基础上,已然成为了构建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必由之路。鉴于上述循环经济视角下发展休闲农业的选择模式,本文认为探寻基于循环经济的休闲农业发展路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突出休闲农业特色

休闲农业的发展,同其他事物一样,均需要以完整的战略规划作为指导。这也是有效提升休闲农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因此,休闲农业需要加大对自身特色的开发力度,结合诸多产业的共同力量,包括当地文化产业、饮食业等等,为休闲农业的功能与形态做好明确的定位,构建出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休闲农业,进而形成主导产业并突出优势,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效力。

2、重点保护休闲农业的生态发展

休闲农业的增收,绝不应当仅仅依靠盲目建设。以旅游休闲及观光为主的休闲农业固然需要不断完善环境设施与拓展功能范围,但循环经济理论依然时刻在警醒着休闲农业的建设必须要着重强调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也就是说,休闲农业需要尊重自然环境的原始性和自然性,以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来推动和谐社会整体的可持续发展,并以此赋予休闲农业以更为现代化的教育意义,使休闲农业的文化内涵不断加深。

3、加大政策与财政支持力度

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确保休闲农业相关基础设施能够不断被完善。当前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新农村的建设至关重要,做好休闲农业的建设完全可以被视为是一项民生工程。因此,应当由地方政府带头,大力吸引民间资金,辅以政府力所能及的财政支持,以扶持地方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并确保相关配套建设能够完全符合各个行业的相关标准,使休闲农业的发展逐步走向规范化,并坚实循环经济之后盾。

4、加强休闲农业的服务水平

要想实现这样一个目标,本文认为单纯依靠相关工作人员的力量显然不够,应当嵌入政府对此的监管,实现领导体制的不断健全与完善,并协同各个相关职能部门的力量,通过明晰的分工与协调来实现整个行业的规范。与此同时,休闲农业的经营者亦应当对从业人员进行最大力度的教育与培训,使之在具备基本素质的同时,能够立足于时代的高度,同地方一并融入文化内涵,整体提升服务的综合水平与档次,共同创设出良好的休闲农业发展氛围,形成一种社会的体制化,不断深刻循环经济相关理论。

五、结论

综上所述,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对于生态环境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与威胁。而休闲农业本身同其他模式的旅游具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可以说是完全依赖于生态环境的。而循环经济成为了近些年国际通用的一个热门词汇,其理论已经开始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呈现出越发深入的态势,休闲农业的发展也由此拥有了全新的政策导向。本文旨在进一步引起更多的重视,共同为循环经济视域下休闲农业的发展做出些许贡献。

参考文献

[1] 马点明、郑晓云:基于低碳经济的休闲农业发展路径选择[J].中外企业家,2014(5).

[2] 邹统钎:基于生态链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北京蟹岛度假村的旅游循环经济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5(1).

[3] 郝彦革、沙艳荣:河北省休闲农业发展路径选择――以秦皇岛休闲农业发展为例[J].商场现代化,2011(16).

[4] 周颖、苗鹏飞、甘寿文、李虎:沂蒙山区都市休闲农业发展总体布局与对策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24).

休闲农业发展论文范文5

关键词:休闲农业;发展;理论;实践

农业发展是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社会有关部门的主要工作内容,而休闲农业作为新型的农业类型,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因此,要想加快休闲农业的发展,就需要农民及相关人员对休闲农业的理论进行透彻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发展休闲农业,促进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1]。

1休闲农业发展的理论

作为开展休闲农业的载体,农村的环境、农业的生产以及农民的生活对于休闲农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休闲农业的发展又以农业有的资源作为发展基础,依托于传统文化,以增进人们对于农村生活以及农业生产的体验和感触为最终目的。因此,在发达国家,具有将服务性和生产性融为一体的休闲农业已经逐渐普及,并且被人们所接受。在我国,休闲农业虽然尚且处于起步阶段,但是随着政府的扶持和推动,也成为了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热点。由于休闲农业具有马克思休闲思想、城乡一体化、产业融合以及外部性理论作为依托和支持,因此在具有悠久农业历史的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前景必然是极其广阔的[2]。

2休闲农业发展的策略

2.1以农为本

农业作为休闲农业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只有做到以农为本,对休闲农业的发展方向和进程进行科学的规划,才能够实现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休闲农业发展的主体是农民,载体是农村所独有的自然环境,因此,政府应当在重点强调休闲农业的发展绝对不可占用农民耕地的同时,鼓励开展休闲农业相关产业的负责人对荒山、荒滩以及村内的废弃空地进行合理的利用。

2.2因地制宜,创新开发模式

休闲农业的发展应当通过对所处地区的历史、交通、资源以及区域特色等具有差异性的因素进行巧妙的结合,开展与之相对应的休闲农业模式,例如农业主题公园等。而在城市的郊区以及景区的周边地区进行休闲农业的开发和发展时,应当做到因地制宜,突出所依托环境的特色,进行适度的发展。只有做到结合实际情况,对休闲农业发展有针对性地进行创新,才能加强农业与生态的融合,由此提高农产品所具有的附加价值[3]。

2.3进行规范化管理,促进生态保护进程

休闲农业正是依托于农业环境所产生的,因此,企业负责人应当通过对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以及加大对休闲农业进行规范化管理重要性的宣传力度,逐步对管理的规范化以及服务的高效化进行推进。与此同时,要想使管理呈现规范化的状态,完善的规范标准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可以为生态保护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企业负责人还应当针对休闲农业的特点,将负责休闲农业的讲解员和引导员纳入培训的范围之内,并且执行持证上岗的工作制度,从根本上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休闲农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大量引进人才也是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企业负责人可以通过人才引进的方式,加快对经营休闲农业的场所在水电、安全防护等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并且通过对卫生间、停车场等辅助设施进行完善,达到提高游客满意度的效果[4]。

2.4政府进行引导,创建示范区

政府在休闲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应该肩负起引导的职责,在进行规范化管理、宏观调控和指导等方面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调动起有关部门进行休闲农业发展和建设的积极性,将市场配置在休闲农业生产过程中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进行最大化发挥。政府还应当充分利用宏观调控的特性,通过对“最美休闲村”的称号以及休闲农业的等级等进行评定,从而带动全国的休闲农业进行高效的创新和发展。另一方面,政府应当对经营休闲农业的主体进行鼓励,使其通过对资本、流动要素以及品牌的高效结合,达到创造知名休闲农业品牌的目的。而诚信作为企业经营之本,政府在休闲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将诚信经营的理念灌输到每一个企业经营者的心中也是非常必要的,以提升企业的信誉度,达到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效果[5]。

2.5保护环境

作为休闲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遵循的核心价值理念,“开发和保护同行、生态和生产并重”对于休闲农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政府在发展休闲农业的过程中,应当对环境的承载力以及资源的可再生能力进行合理的统筹规划,将保护环境作为首要目标,以此实现社会经济、效益以及生态环境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综上所述,休闲农业作为依托于社会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深而产生的全新农业产业,其特点在于融合了传统农业生产以及新兴的旅游两个功能,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焕发出了夺目的光彩以及强大的生命力,因此,休闲农业无可争议地成为了农业生产的热点所在,并且对于推进农业以及经济的发展具有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春旭,刘德法.科学发展现的经济学思考[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15,11(04):43-46.

[2]许玉乾.科学发展现与人本经济学[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16(3):38-41.

[3]陈惠雄.人本经济学的重要理论现点[J].财经论丛,2014,09(3):68-72.

[4]王冰,郝豫.快乐经济学研究进展及其公共政策内涵[J].上海经济研究,2015,13(12):20-25.

休闲农业发展论文范文6

 

所谓休闲农业,主要是指使用农村田园景观和自然生态环境资源,通过科学规划与设计,从而极力发挥出农业和农村所具有的休闲观光功能,为广大游客提供体验、度假、示范、娱乐以及特色健身等各项休闲需求,从而提升农村居民收益的一种农业经营形态。

 

一、开发休闲农业对于经济的影响

 

一是开发休闲农业能够优化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开发休闲农业,能够推动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实施战略性的调整,从而延伸了我国的农业产业链,改进了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提升了农民增收,稳定了我国的农产品市场,实现了我国农业的多元化产业形态以及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了传统农业往现代农业的有效转变。积极发展休闲农业,能够更好地整合自然资源以及社会资源,从而实现我国农业转换能力的更优化,能够提升我国农业经济的增长数量和质量,能够实现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平衡化。休闲农业能够加快我国农村产业结构之转变,切切实实地把农业生产资源转换成为农业资本,把生态环境资源转换成为生态资本,把农村民俗资源转换成为农耕文化资本。当前,我国已经有2.5亿多户农户,普遍存在着经营的规模较小,产品过于单一,利润偏低等问题,而开发休闲农业则能有效改善我国农村的产业结构,对我国农村、农民以及农业的迅猛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是开发休闲农业能够拓展就业途径并且提升农民群众的收入。休闲农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之一,投入相对较少,而就业成本又偏低,因此,开发农村旅游资源就为广大农村地区的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新的机遇。开发休闲农业能够十分有效地转移农村地区的剩余劳动力,并且带动当地农民在本地进行创业、就业与增收。休闲农业的积极发展,能够有力地带动相关各个产业取得新的发展,比如,交通运输业、餐饮业和旅游商品加工业等,所以也就能够促进我国农村地区第三产业取得新的发展。现代农业主要是以市场需求为主要导向的,而农民群众从事休闲农业之目的就是为市场提供足够多的休闲商品,休闲农业这种无形商品迎合了城镇居民渴望的休闲需求。

 

三是开发休闲农业能够改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环境。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对于我国农村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具有十分显著的促进作用,能够改善农村地区的人居环境以及生态环境,从而让农村地区能够走上生态环保与文化传承式新型发展之路,进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休闲农业不仅能够推动使用现代物质条件以改进农业生产条件,使用现代农业科技来改造农村地区的传统农业,让优美和谐的农村环境能够带给游客以新奇美好的享受,而且休闲农业的出现能够充分发挥出农业与旅游业在产业叠加上的优势,农民群众在进行休闲农业生产经营的过程之中,能够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加强城乡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从而促进我国城乡得到统筹式发展,切实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在客观上改进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形成良好的农村风貌,同时还能顺应我国统筹城乡发展之要求,成为城乡旅游经济共同发展的新通道。

 

二、开发休闲农业经济的几点有效措施

 

(一)进行科学规划保证布局的合理性

 

科学的规划是开发观光农业的重要条件与基础性条件。要把开发休闲农业和加快现代城市建设进行相互协调统一,更加科学地实施项目的布局与规划。农业部门是主要的牵头部门,应当主动与有关部门进行会商,精心策划好休闲农业的前期发展规划工作。应当注重于区域定位与功能定位、形态定位等,以高起点和高标准来进行长远谋划,做到积极统筹全局,从而体现出我国农业的特色。要高度重视我国农村的生活风貌以记分十分丰富的乡土文化方面的内涵,把农村开发规划和发展生态旅游农业进行无缝对接,从而更好地把握住当前市场行情,按照形势确定出休闲农业开发的规模和深度。要着重开发富有当地特色的相关休闲农业旅游项目,在此基础上积极引入更加先进、更为适合于休闲农业开发的特种蔬菜种植、水果种植、花卉以及其他观赏植物种植等内容,积极引入先进的现代农业种植方法以及新型栽培技术,致力于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同时,还应当全面考虑到交通、水电以及通讯、接待等各项配套设施的建设,以求避免休闲农业建设中出现盲目行为或者短视行为,确保本行业得到可持续发展。

 

(二)积极建设休闲农业生态产业体系

 

在积极开发休闲农业的过程之中,建设一个新型休闲农业生态产业体系是十分关键的内容。所以,要着重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从而构建健全的休闲农业生态产业体系。首先是要强调绿色农产品的开发工作,大力开发生态农业,以生态种植与特色养殖、休闲垂钓等主要内容,积极开发以节水灌溉为主体的蔬菜产业与特色养殖业,并且努力引入与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其次是要强调生态保护,积极开发绿色生态工业,引入具备较高科技含量和没有污染的新能源,从而为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提供积极后援。再次是要强调当地农村的资源特色,致力于发展生态旅游业。要依托于当地风景区的优势,积极吸引外地游客,发展规模化的集体休闲观光游览,从而走出一条运用生态旅游、休闲观光农业带动当地农业经济取得新发展的路子。最后是要营造出良好的环境以加快当地休闲观光农业取得新的发展。要强化对农村休闲观光农业的指导以及引导,建立起适应于现代市场需求与发展的此同时新型经营体制以及运营体系。要制定出休闲农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通过分步实施,制定出开发休闲观光农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完善科技、信息以及市场等各类服务,全力改进交通设施和酒店、宾馆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要不断加大旅游行业执法的力度,大力惩治各类破坏发展环境的相应行为,从而为休闲观光农业的新发展创设出浓郁的氛围以及良好的环境,让休闲农业真正成为提高当地农村旅游层次与品位,加快农民群众增收步伐,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全新增长点。

 

(三)政府通过主动进行宏观调控以理顺休闲农业管理机制

 

一是要全面明确休闲农业的今后发展方向以及长期以来的实践。通常情况下,农业旅游区在半径在29.5平方公里左右,才有可能发挥出最理想的经济效益。鉴于休闲农业既非纯粹意义上的农业开发,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旅游开发,其发展一定要兼顾农业与旅游自身的发展规律,让现代休闲农业之发展能够真正实现直接效益目标、可持续发展目标以及示范观赏性目标。二是要理顺管理机制并强化规划与创建管理工作,切实防止出现休闲农业管理机制混乱和政出多门等现象,要分清各自的责任,做到各司其职。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休闲农业的发展规划的指导工作。要通过设立相应的咨询服务机构,强化对休闲农业发展的调研和总结,从而形成新的农业政策信息服务机制。三是形成资金引入体系,做到广开引资之路,将休闲农业资金引入到计划之中,创建出新的休闲农业投资机制,以实现投资的多元化,并且增加市场开发工作的力度与强度。

 

(四)健全农民利益保障体系

 

一旦在休闲农业发展中农民无法成为产业发展之后导致的收益提升之收益主体,肯定会严重影响到农民群众对开发休闲农业的主动性。以往,农业观光园区的建设往往都是由富有投资实力的企业加以投资兴建的,农民们只能得到微薄的报酬。所以,在开发休闲农业的过程中,必须深入探讨保护本地农民合法权益的新办法。要依据自愿与合法之原则,积极鼓励农民群众使用土地加以入股,或者是用劳动加以入股,从而发展成为休闲农业园区以及配套设施建设之股东,以实现按股进行分红,保障农民群众具有合法与稳定之收益,如此才能提高农民对于开发休闲农业的主动性,促使休闲农业企业和农民们能够做到心往一处想和劲往一处使,从而共同开发当地的休闲农业产业。

 

(五)加大理论研究以及专业人才培养力度

 

因为休闲农业为现代农业的全新突破形式之一,它包括了农业、服务业以及旅游业等三大产业,所以,大力强化理论研究与理论创新显得极为必要。国内外诸多专家学者会从多个不同的视角对休闲农业作出了新思考与新探讨,从而造成了在理论上产生了诸多全新的突破,比比如,体验经济学与绿色GDP等概念不断涌现出来出。所以,国家要集中一大批农业经济、休闲经济以及旅游经济等方面的专家全面分析与探究我国的休闲农业,从而为该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理论基础。一样要切实提升对休闲农业工作者的专业培训工作力度,有效改变目前我国开展休闲农业工作人员素质与管理能力偏低之现状,以求提升我国休闲农业之水平,进而更好地满足各类人群之所需。在此基础上,还可通过重点培育等形式,积极打造一大批休闲农业方面的专门化人才,这样一来才能真正提高我国休闲旅游服务的能力,让休闲农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光添彩。

 

三、结语

 

总的来说,休闲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之一,而休闲农业经济正是由于现代人的休闲需求而出现的。如今,休闲农业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巨大的产业规模,值得我们加以借鉴。为此,我们要充分研究休闲农业经济这一新事物如何在我国得到发展。要注重于抓主要矛盾,因地制宜地发挥出各自优势,从而实现休闲农业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