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治理工作计划范例6篇

河道治理工作计划

河道治理工作计划范文1

【关键词】:河道整治;规划;类型;原则;内容

[ Abstract ]: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planning of river regulation definition, type, basic principles, main contents and design standard.

[ Key words ]: river regulation; planning; type; principle; content

一、河道整治规划的定义

河道整治规划是指:根据河道演变规律和兴利除害要求,为治理、改造河道所进行的水利工程规划及航道整治规划。河道在挟移泥沙的水流作用下,常处于变化状态;在流域治理开发过程中,某些工程的实施也常改变河道的水文情势,并影响其上下游、左右岸。河道整治规划通常要在流域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并成为流域治理工作的一部分。

二、规划类型

2.1按河道自然条件,分为山区河道整治规划、平原河道整治规划和河口整治规划

①山区河道的两岸多为基岩,河床多由基岩或粗沙、卵石组成,河床坡度陡、流速大、水位涨落快,但河床变形强度较小。山区河道整治规划的主要目标是航运、工农业取水等,规划中应根据要求对渠化、治导等工程措施作出全面安排。②平原河道两岸多为冲积土壤,由于河道水沙作用和河岸土质的差异,形成微弯、蜿蜒、分叉和游荡等4种基本河型。平原河道整治规划的主要目标是防洪、航运、工农业取水和城市建设等,规划要根据不同河型和整治目标提出工程措施。③河口段受径流和潮流的共同影响,河床演变复杂。整治的主要目标是防洪、航运、工农业取水和滩地利用等。规划可研究采用固滩护岸、堵汊并流、疏浚导流等工程措施。

2.2按水利枢纽对河道的影响,分为库区河段整治规划、坝区河段整治规划和坝下游河段整治规划

①库区河段整治规划主要是研究水库回水变动区的整治。水库回水变动区具有天然河道和水库的两重特性。汛期受回水影响的河段发生累积性泥沙淤积,使原河床边界对水流的控制作用减弱,局部河段河势发生变化,河道向单一、规顺、微弯方向发展,航道、港口码头和取水口的条件将有所改善;某些港口码头和取水口可能因泥沙淤积而受到影响。规划中可以采取修建整治建筑物、疏浚等工程措施。②坝区河段整治规划是配合水利枢纽工程设计,研究枢纽上下游局部河段的整治措施,控制枢纽上游近坝段的河势,保证泄水建筑物、电站的正常运行和通航建筑物引航道的畅通,充分发挥水利枢纽的防洪、航运和发电等效益。这项规划对于具有综合利用效益的径流式枢纽或航运枢纽尤为重要。③坝下游河段整治规划研究针对建坝引起的下游河道变化所采取的整治措施。由于建坝后水沙条件的改变,坝下游河道一般发生冲刷,水位下降,河势也有变化,这些对下游河段的防洪、航运、工农业取水、港口码头建设都可能带来影响。规划中要对上述变化作出预测,并提出整治方案及措施。

2.3按整治程序,分为河势控制规划和局部河段整治规划。对于整治工程量大,或情况比较复杂的河道,特别是大江大河,整治工程只能分阶段实施。河势控制规划是通过分析河段的演变过程,研究促成和稳定有利河势的工程措施。通常采用护岸工程,辅以其他措施。局部河段整治规划是在有利河势基本稳定的基础上,研究对局部河段进一步整治的方案,以满足防洪、航运、工农业取水以及港口码头建设的要求。

2.4按各部门的要求,分为航道整治规划、桥渡河段整治规划、取水口河段整治规划、堤防护岸工程规划等。这些以某一部门要求为主的河道整治规划,也需兼顾其他部门的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工程的综合效益。

三、规划的基本原则

主要是全面规划、综合利用;因势利导、因地制宜;远近结合、分期实施。全面规划、综合利用是统筹考虑各方面要求,妥善处理上下游、左右岸、各地区、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明确重点,兼顾一般,以达到综合利用水资源的目的。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是具体分析本河段的特性及其演变规律,预测其发展趋势,并总结本河段已往整治的经验教训,提出适合本河段的整治工程措施。远近结合、分期实施是指规划中需包括整治的远景目标和近期要求,分清轻重缓急,有计划地实施。

四、主要内容

4.1河道基本特性及演变趋势分析包括对河道自然地理概况,来水、来沙特性,河岸土质、河床形态、历史演变、近期演变等特点和规律的分析,以及对河道演变趋势的预测。对拟建水利枢纽的河道上下游,还要尽量就可能引起的变化作出定量估计。这项工作一般采用实测资料分析、数学模型计算、实体模型试验相结合的方法。

4.2河道两岸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情况调查分析包括对沿岸城镇、工农业生产、堤防、航运等建设现状和发展规划的了解与分析。

4.3河道整治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通过对已建整治工程现状的调查,探讨其实施过程、工程效果与主要的经验教训。

4.4河道整治任务与整治措施的确定根据各方面提出的要求,结合河道特点,确定本河段整治的基本任务,并拟定整治的主要工程措施。

4.5整治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分析包括分析整治后可能减少的淹没损失,论证防洪经济效益;Sk整治后增加的航道和港口水深、改善航运水流条件、增加单位功率的拖载量、缩短船舶运输周期、提高航行安全保证率等方面,论证航运经济效益。此外,还应分析对取水、城市建设等方面的效益。

4.6规划实施程序的安排治河工程是动态工程,具有很强的时机性。应在分析治河有利时机的基础上,对整个实施程序作出轮廓安排,以减少整治难度,节约投资。

五、设计标准

5.1设计流量和设计水位。整治洪水河槽的设计流量,需根据保护地区的重要性,选取相当其防洪标准的洪水流量,其相应的水位即为设计水位;整治中水河槽的设计流量可采用造床流量或平滩流量,其相应的水位即为设计水位;整治枯水河槽的设计水位可根据通航等级或其他整治要求,采用不同保证率的最低水位,其相应的流量即设计流量。

河道治理工作计划范文2

关键词:生态水利、河道治理、设计理念

中图分类号: TV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不断凸显,对此国家积极开展各领域、各环节的可持续发展观落实,河道治理工程也不例外,针对水利工程建设的生态影响,专业的生态水利研究也不断推进,以期将生态水利理念切实贯彻落实,现阶段,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广泛应用于城市河道治理工程中,将生态水利设计理念贯彻到河道治理的每一环节,可以有效推进水利工程建设行业与河道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中着重介绍了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及其应用。

一、生态水利设计理念概述

针对当前的水利工程环境破坏现象,河道治理工程着重从理念入手进行了理念革新,提出了更加符合生态发展的工程理念,现代的城市河道治理一改传统的观念,着重进行生态水利河道治理研究,提出了生态水利的设计理念,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具有综合性,也更加符合生态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将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应用于河道治理工程中,目标在于改善城市河道质量,提高工程生态效益。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可以指导河道治理结合安全、生态的原则,进行河道工程的相关设计与施工,既能保证城市河道的正常排涝、排污与通航的效用,又提高了城市河道的功能性与生态性,可以说是集多功能、多效益于一体。

生态水利新理念集以人为本理念、功能理念、生态理念、文化理念于一体,在河道治理中应用将更加广泛,生态水利设计理念中主要协调周边水文环境,设置合理科学的河道,并结合工程中配置系统的控污设施,维持河道内的生态,实现工程设计与生态的协调,新的水利设计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中将居民环境需求与工程需求相结合,创造生态效益较高的水利工程景观,并着重综合完善城市河道的功能,以保证在关键时期发挥应用的效用为居民造福,此外,生态水利设计理念中还着重结合文化理念,保证设计出的工程能与周边环境相协调,还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工程之外的景观效益,生态水利设计主要从生态可持续性出发,进行工程设计,建立良好的水利设施与水利体系,该设计理念的落实可以完善工程性能,有效的提高工程效益,更有利于生态平衡。

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应用于城市的河道治理工程,可以实现多重理念在城市河道治理工程中的落实应用,不仅为河道治理工程提供理念指导,还在某种程度上赋予了城市河道治理工程新的内涵,指导建成生态理念下的城市综合水利系统。

二、河流综合治理指导思想和治理目标

河流综合治理的指导思想是:以“河畅水清、岸绿景美、功能健全、人水和谐”为目标,以河道疏浚、岸坡整治、水系沟通、生态修复等措施,着力恢复河道功能,提高抗洪排涝能力,改善农村水环境。基本原则如下:综合考虑防洪排涝、灌溉供水、生态环境等要求,与当地新农村建设规划、乡镇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与流域、区域水利专业规划相衔接,统筹布局。

治理目标是: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河畅:通过河道清淤疏浚、岸坡整治、堤防加固等措施,主要河道保持水流畅通,河势与岸坡稳定。水清:通过综合整治,结合河道两岸污水直排处理,达到水面清洁,满足水功能区功能,做到水面基本无漂浮物,河道水质逐步改善。岸绿:岸边无垃圾,岸坡整治应为植物护坡,河道环境状况明显改善。景美:通过水系沟通维护河流的整体性、连续性和自然风貌的多样性,充分体现河道的自然特色。

三、生态水利设计理念在河道治理中的应用

(一)、河道治理工程概述

河道治理工作计划范文3

2021年水务基础设施建设计划

 

2021年,全区水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有9项,其中新建4项,续建5项。

一、新建项目

1. 全福河综合治理工程。该项目正在进行前期工作,一期工程计划自胶济铁路至二环东路,治理长度1.6公里,建设城市中的安全绿色通廊、景观休闲带、滨河科创长廊。

2. 白云湖综合治理工程。2021-2022年,对我区白云湖进行综合整治,治理总面积0.56km2(840亩),包括围堤加宽,环湖路提升,湖区内鱼池清淤及湖内养殖场拆迁。计划总投资约7170万元。

3.历城区排水管线清淤检测与功能修复工程。工程内容包括市政排水管线排查检测、老旧管线清淤疏浚及功能修复。计划2021年完成山大北路、山大南路、花园路、益寿路、洪楼南路-闵子骞路,估算投资2000万元。

4. 历城区自备井封停及二次供水改造工程。计划2021年封停41家单位52眼井,启动非居民区二次供水改造,估算投资3000万元。

二、续建项目

1.小清河(历城段)防洪综合治理工程。历城段工程内容包括底槽扩挖至100米、堤防加固、堤顶道路硬化、改建沙河大桥及滩头大桥、新建赵王河、友谊河2座排涝泵站等。已完成河槽扩挖9.397km,堤防加高培厚16.861km;沙河大桥、滩头大桥下部结构,赵王河、友谊河排涝泵站等。2021年6月底前完成全部建设任务。总投资93611.53万元,已完成投资61367.56万元,2021年计划完成投资32243.97万元,其中区级配套10288.69万元。

2.小清河防洪综合治理工程济南市巨野河防洪治理工程。治理河道总长度12.1公里,其中干流7.4公里、支沟4.7公里,干流河道治理包括河道扩挖,修建防汛道路,新建拦水堰10座,改建桥梁7座。巨野河支沟治理起点为虞山大道,终点为入巨野河河口,治理内容包括河道扩挖,新建桥梁5座。巨野河干流7.4公里已疏挖完成,但拦河建筑物及7座桥梁还未开工,支流还未开工,安置房建设任务较重,河道工程2021年6月底前完成(安置房工程2022年底完成)。总投资114669万元,已完成投资41175.96万元,2021年计划完成河道工程建设投资约25000万元。

3.历城区刘公河土河杨家河(胶济铁路至规划温梁路段)综合治理工程。河道总治理长度13.3公里,包括河道整治、截污治污、中水回用和景观绿化工程。土河、杨家河已基本完成,刘公河因轨道产业园规划及港西路交通问题进度稍慢。总投资166000万元,已完成投资85000万元,2021年计划完成投资27000万元,其中申请地方债27000万元。

4.历城区刘公河土河杨家河(规划温梁路至高新区界段)应急度汛工程。对8.67公里河道进行扩挖,新建生产桥5座、漫水桥19座,沿河新建一侧6米宽防汛路。河道扩挖基本完工,2021年主要完成桥梁、疏浚路等工程建设。总投资24864万元,已完成投资15000万元,2021年计划完成投资6000万元。

5、水质净化厂项目。董家水质净化厂正在加紧施工,计划2021年一季度通水调试。工程总投资投资37169万元(不含建设用地费用),已完成投资26018万元,2021年完成投资11151万元。彩石厂、章锦厂计划于2021年一季度开工,2021 年底完成建设任务,其石厂总投资14239万元,章锦厂总投资8258万元。唐王厂因唐王小城镇规划区尚未正式启动建设,需求相对滞后,计划将建设时间后延,与小城镇建设同步推进。

 

河道治理工作计划范文4

【关键词】河道;治理;建设与管理;分析研究;措施

引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水利建设事业也呈现日新月异的变化,各级政府对城市防洪、河道治理工作更加重视,明白了河道治理与城市经济的稳定发展是相对应的。但由于河道管理工作在日益凸显的社会稳定中仍存在的质量管理问题,必须要在整体质量控制上进行相应的调控,搞好河道工程建设。

一、建设程序

按照水利建设程序进行工程建设,主要包括: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施工准备(包括招标设计)、建设实施、生产准备、竣工验收、后评价等阶段。河道管理过程中应在不违背法规的情况下对当地有关建设方面的方针政策进行有效的管理,改善工程的实施方式,并加强河道治理工程的建设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1.项目建议书阶段

为了简化一定的建设程序,主要是在原河道的整治上进行治理,这样可以依据《水利基本建设投资计划管理暂行办法》第十六条规定,不用编制项目建议书,直接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并申请立项。

2.可行性研究阶段

把好项目的投资规模。编制一定的可行性的报告时,编制单位除了对勘测地点充分熟悉外,还应向了解现状的河道控制上进行两岸交通的灌溉、排涝等情况,严禁出现漏项、缺项或者是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再增加一定的投资项目。

(1)简化审批手续

根据新规范的要求以及新开项目的通知工作进行有效地调控,这样在改善工程质量的基础上来进行可行性研究,并在审批的基础上必须申请办理规划选址、用地的预审和环境的影响评价的审批过程的手续控制。

根据《关于农业基础设施项目规划手续办理意见的函》的解释,由于河道治理工程中的大部分河段都是在规划基础上实施的,这样在免于办理质量控制上进行调控的,也不需要办理一定的用地预审工作。

(2)提前组建项目法人

按规定,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应明确项目法人的组建方案,但为了更进一步地贯彻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让项目法人对整个工程建设有个充分的了解,并能更好地管理工程建设。建议在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前,就组建项目法人。

3.初步设计阶段

(1)调整项目前期组织者

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报告、施工图设计可由项目法人组织编制或设计招标。

(2)设计招标、限额设计

通过设计招标选择设计单位编制初步设计报告上报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初设概算上报部门批复。设计单位必须严格按批复概算进行限额设计,否则,财政审核中心不予接件审核投标最高控制价,必将导致无法进行招投标工作。

(3)调整设计阶段工作内容

根据市有关建设程序、招投标管理规定以及施工合同通常采用固定合同价款的形式签定,这就要求在施工招标前必须完成全部施工图设计,而不是按施工进度安排施工图的出图计划。

4.施工准备阶段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规范新开工项目管理的通知》的要求,河道治理工程必须严格执行开工审批制度。开工报告必须上报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同时必须向工程质量监督站提出质量监督申请。

施工准备阶段关键在于落实水利工程建设“三项制度”,即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

(1)项目法人制(代建制)

建议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之前就组建项目法人,并引入代建机制,减少项目筹备组的组建手续。由具有代建资格的代建单位作为项目法人。

(2)监理招标制

监理单位的选择最好通过监理招标选定。监理招标可根据监理内容(设计阶段监理或施工阶段监理等)适时进行监理招标。

(3)施工招标制

施工单位的确定根据投资规模进行施工招投标。规定,投资规模小于等于1000万元的招投标,采用经审核合理低价随机抽取中标办法。投资规模大于1000万元的招投标,采用经评审最低投标价中标办法。

二、建设方案

建设方案应考虑到近期与远期相结合的管理规划模式,并且在符合一定的防洪规划建设中提高防洪工程的综合规划,这样在综合性的控制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改善,在治理河道防洪安全实施上一定要以安全为主要的目标,兼顾生态治河的理念,而后再考虑综合治理的方式。

1.综合考虑近期规划与远期规划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人口的逐渐增多,城市规划建设上逐渐吃力,因此,不仅要在河道治理上进行工程防洪标准的控制,还需要依据一定的标准将河道防洪建设规模进行有效地调控,并依据城市财政建设的发展步伐进行建设,综合考虑近期的防洪标准与远期标准相结合。

2.严格执行防洪规划与流域综合规划审批制度

在可行性研究阶段,根据《福建省水工程建设项目流域综合规划同意书、防洪规划同意书审批办法》要求,项目法人向水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签署规划同意书。

3.以防洪安全为首要目标

治理河道是为了修建堤防、稳定河势,确保防洪安全,因此必须严格依据《防洪标准》、《堤防工程设计规范》和《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的要求,确定河道防洪标准以及确定建筑物安全等级。

河道治理工程建设需要维系周边人民以及环境建设和生命财产安全,并直接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因此,在河道控制上需要以河道的安全防洪建设为主。

4.融入生态治河的理念

随着投资环境的逐步完善以及质量控制标准内的不断推进,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断地提高,特别是在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中心的城市防洪控制上主要是在确保各个工程的综合性质量调控上进行相应的管理,这样在整体性能的质量控制上提供一处“水清、岸绿、景美”的休闲场所,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5.统筹兼顾、综合治理

河道治理工作计划范文5

【关键词】水利工程;防洪防涝;规划设计

众所周知,我国的水利资源极为丰富,尤其是在雨季,我国很多地区常常受到洪水的侵袭,导致国民经济受到极大损失,因此,加强洪涝防治工程的建设尤为重要。洪涝防治技术是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施工技术,其工程规模比较大、各项施工技术都十分重要。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一些新的洪涝防治施工工艺以及施工机械设备得到了广泛应用,大幅度提高了我国水利工程的建筑施工质量,加强了洪涝防治能力,全面保护人民经济不受损害。

1 工程分析

1.1 工程概况

某水利工程的主要作用就是防洪,其中建设任务是砌筑河堤、清除河道周边的障碍、疏通河道与部分河道的裁弯取直,从而保护河道周边的农田。主河道的全长是4.7千米,不包含河道到最远处的分水岭,河首处于纳禅正对面赶岩的坡脚,而终点则在黄泥堡位置,河流从此处汇到那郎河。本次治理方案主要对河首段2400米的河道进行治理,砌筑的河岸护堤全长是4800米。该工程中河道治理起点在那禅村周边,终点在小寨直流的汇入口向下400米处,治理河段全长是2400米,砌筑的防洪护堤长为4800米。该河道经过水断面的底宽在3-5米之间,护堤的高度在1.9-2.3米之间,水深设计为1.6-2米,河道的纵深在1/1000-1/80之间,整个工程中防洪护堤使用M7.5浆砌石块作为重力挡墙。此外护堤顶宽是0.5米,迎水面的坡度系数为0.3护堤的超出高度是0.3米[1]。

1.2 河道护堤砌筑的施工方案

该工程中河道护堤砌筑了石挡墙,使用人工砌筑的方式,应用自卸汽车将块石运至施工现场,再通过人工挑到工作面,砂浆使用铁皮铺垫与人工拌合的方式,经人工转运到工作面,砂浆拌合场会随着浆砌石的工作面变动而转移。而浆砌石的护堤要把河堤高程与河道的中心线作为测量控制线,通过测量放样划线、打桩来确定墙置,再实施基础的清理,底层砂浆摊铺完成以后进行砌筑,浆砌石的工程施工程序从图一中可以看出。

图一 浆砌石的施工图

2 规划的原则

2.1 水资源利用

在水利工程规划设计过程中,工作人员要针对防洪防涝防治来考虑水资源问题,部分流量比较低的位置,相关工作人员要强化洪涝治理与水资源利用;部分流量比较大的位置,只要重视洪涝治理即可。进行水利工程设计时,要把洪涝治理、水资源利用情况分开来考虑,尽可能统筹兼顾,通常要按照以下原则来设计:首先,在既有工程上合理利用资源,减小成本开支;其次,在水资源利用的同时要做好相关防护的措施,尽量实现一边利用水资源一边防治;最后,按照区域差异使用相关措施,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提高整个区域的防洪能力,降低洪涝灾害产生的影响与损失,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2.2 近期和远期

一旦产生洪涝的灾害,势必会使社会经济承受巨大损失,但损失大小由洪涝灾害发生程度来决定。因此,为采取相关措施来防治洪涝灾害,工作人员要按照事情缓急情况制定远期与近期规划,同时,要参考政府财政经济的情况,进而适当的治理。

2.3 整体和局部

从过去的实践中,人们逐渐总结出一套治理洪涝的措施,例如:在防治洪涝灾害时,需要从整体着手,对全局进行控制,抵御两岸与上下游的洪水。必要时要做长远考虑,为保全大局,可以舍弃一些利益。而重点保护对象一般包含大面积的农田、重要城市与名胜古迹等。

2.4 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结合

一般情况下,水利工程措施会占用大面积土地,需要大量投资。而非工程的措施投资量不大,同时可以降低因为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换句话说,非工程的措施对于水利工程防洪防涝至关重要。因此,在水利工程防洪防涝规划设计过程中,要重视非工程的措施建设,充分结合工程措施和非工程的措施,制定一个比较适用的治理措施[2]。

3 水利工程防洪防涝的规划设计

水利工程的防洪防涝规划设计要在调研的基础上,充分结合水力工程的建设情况进行设计,不仅如此,在防洪防涝规划设计时要明确治理任务、目标与防护对象,科学规划设计洪涝治理方案,制定和洪涝防治规范相符合的措施,然后划分保护区、洪泛区与蓄洪区,设计分期实施的方案,并实施综合效益的评价。

3.1 调研

相关人员要整理并归纳整个流域水文资料与自然地质的条件,准确掌握洪灾发生原因,制定洪涝防治标准和措施,并实施地质勘查与测量的工作。

3.2 制定洪涝防治标准

制定的洪涝防治标准要与现实需要相符合,然后按照各地区经济发展的能力与地理条件来划分洪涝防治的保护区,同时分析可能产生的影响与洪涝发生程度,制定洪涝防治措施,并在达到国家标注规范的情况下,制定洪涝防治的标准。

3.3 构建防洪防涝的体系

由于各流域洪涝防治体系与自然条件不同,因此,要综合考虑各部门洪涝防治的需求,全方面分析洪涝防治体系中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而确定最优的洪涝防治方案。

3.4 环评与综合效益的评价

洪涝防治工程可以有效提高人们生活环境的质量、降低洪灾影响度。但目前洪涝防治工程的建设还存在很多影响因素,如:在建设工程的过程中,会产生移民安置与垃圾排放等问题,这就需要使用环境影响的评价标准来评价工程建设中产生的影响。在环境评价中,要重视环境敏感的因子,尽可能减小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此外,由于年均收益反映出来的洪涝防治措施应用效果不够全面,这就需要结合历史的数据进行分析与计算,准确核算洪涝治理措施为人们创造的经济效益。

3.5 报告编写

洪涝防治的规划报告一般包括洪水资料的分析、流域的自然情况、水文情况与社会的经济情况,以及移民安置、非工程措施和工程措施的建设情况、工程投资等。

4 结语

综上所述,洪涝防治工程能够有效抵御洪水的侵袭,是水利工程抗洪的第一道防线,所以,确保洪涝防治施工的质量非常重要。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全面提高水利工程质量可以促进我国水运工作的开展。建筑施工单位应当选择先进的施工技术和施工机械设备,加强洪涝防治施工质量的控制,全面提高水利工程质量,促进我国水利工程建设能够正常的进行,提高我国国民经济的水平。

参考文献

河道治理工作计划范文6

摘要 分析了我国上海、北京、广州等地黑臭水体治理的实践和探索。结合《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落实和执行,对黑臭水体治理从源头预防、系统治理和公众监督等方面进行了总体设计,并提出了制定排查方案、编制达标方案、建立组织机制、强化制度建设以及严格责任考核等优先行动方向。

关键词 黑臭水体;水体治理;水污染防治;“水十条”;源头预防

水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经济资源、社会资源和生态基础要素,水在城市中穿梭和流动,对于维持城市生态功能和安全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在快速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由于城镇基础建设严重滞后,部分城市河道沦为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田退水集中排污的主要通道,污染物排放量大且空间分布集中,河流污净比高,水体自净能力弱,容易造成缺氧和富营养化,形成黑臭水体。城市黑臭水体已经成为一种城市病,所有城市几乎无一幸免。国务院印发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水十条”)为黑臭水体治理划定了路线图,明确了时间表,即到2020年,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

我国黑臭水体治理实践

我国黑臭水体的治理,最早可以追溯到1996年的上海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近年来,黑臭水体治理逐渐受到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已经开展了相关实践。“水十条”将公众身边黑臭水体作为国家战略的重点,体现自下而上的公众诉求,也是自上而下回归水治理本质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北京市在全市范围内实施“治脏、治乱、治臭”为重点的河湖水环境整治行动。2013年,市政府印发了《加快河湖生态环境建设与管理工作的意见》(2013-2015年),确立了河湖的“五无”目标,即无垃圾渣土、无集中漂浮物、无非法排污、无明显臭味、无违章建筑物。2013年,开展了河湖的“百日整治”行动,重点集中治理群众最关心、问题最突出的20条段、200公里河道,通过整治河湖环境卫生、向河湖补充环境用水、建设临时应急污水处理设施、实施雨污水管网清淤、开展河湖生态环境执法、利用技术手段改善河湖水质等措施,促进了河湖水环境质量的改善。北京市黑臭水体环境综合整治对象、目标明确,手段综合,达到了改善水质的目的。

2005年,为了改进河涌的治理效果,广州市制订了《广州市中心城区河涌水系规划》,结合水系梳理、截污治污、调水补水、群闸联控、河道清淤、植被复育、景观营造、生态堤岸建设等各项因素,将河涌整治作为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来进行规划,形成了“截污治污、补水调水、引水济涌、堤固岸绿、生态自然”的水环境治理思路,规划的实施标志着广州市河涌水系的治理进入了综合整治阶段。2013年,广东省印发了《南粤水更清行动计划》,据此各市结合实际大力推进城市内河涌整治,珠三角地区全面开展每个城镇整治一条重污染河涌,广州、佛山实行“一河一策”“一涌一人”,明确每条河涌整治的具体措施和责任单位。2013年7月起,广州市环保局开始定期公布50条河涌水质信息,让公众知悉治理成效。广州市通过规划完成黑臭水体治理的顶层设计,多手段综合达到系统治理河涌的目标,并实行信息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2013年,江苏省印发了《全省城市河道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以市、县两级城市河道为重点,统筹推进控源截污、环境整治、清淤疏浚、调水引流、生态修复,提升城市河道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围绕“五水共治”,杭州市出台了一系列的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将深入实施“工程治水、管理治水、结构治水”三大举措,全方位破解制约城市发展的水问题。

黑臭水体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上海、北京、广州、江苏和浙江等地在黑臭水体治理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但是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消除城市黑臭水体,仍然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底数不清,缺少明确规范的判定标准和依据。目前,很多城市河道没有监测断面,河道水质状况尚未被掌握。国家尚未黑臭水体判定的标准和依据,地方政府在进行黑臭水体调查、评估和判定时具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存在各省之间以及各地市之间黑臭水体河长、面积等不匹配的情形,而且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事关城市水环境状况排名,地方政府在公布清单和治理进度方面存在犹豫和矛盾的心理。同时,存在认为排污控制区的河道黑臭是正常现象的理解误区。

二是治理手段单一,系统性不足制约黑臭水体治理成效。部分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寄希望于污水截流、清淤、筑坝、护岸等措施,治理手段比较单一,有些地方采用在河沟、河渠上“加盖”,当作排污暗沟,虽然暂时避免了臭味的散发,改善了感观,但加盖后封于地下的河流水质也会进一步恶化,会对流域水系造成毁灭性破坏。为了打造城市水体景观,很多地方建设了橡胶坝,由此导致下游地区基本断流,断头河、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现象比比皆是。为了防洪泄洪,部分地方改河道自然护坡为混凝土护坡,甚至“三面光”——河的两岸和河底均被混凝土衬上,严重阻碍了水陆生态系统的联系,破坏了水体的生态系统平衡。黑臭水体的治理普遍缺乏规范化设计和宏观导向指引。消除黑臭仅仅是城市水体治理的最初标准,城市水体要成为公众的亲水空间,成为城市的生态廊道和绿网,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亟需进行顶层设计,进行规范化的指导。

三是协调机制不完善,城市黑臭水体治理作为水治理的重要内容,“九龙治水水不治”的困局尚未打破,治水合力尚未形成。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涉及多行政管理部门,污染物排放监督管理涉及环境保护部门,排污口设置以及河道管理涉及水利(水务)部门,污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涉及住建部门,其他还涉及景观、规划、土地等主管部门,管理协调难度大。

四是管理机制不健全,黑臭水体存在反弹的可能。黑臭水体在治理过程中,如果污染源治理不彻底、治理后管理不到位,很容易出现黑臭水体反弹的情形,表现为丰水期好、枯水期差,晴天时水质好,下雨天又黑又臭的情形。黑臭水体治理必须坚持工程项目和管理制度并重,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共同促进黑臭水体的消除以及良好水体的恢复。

黑臭水体治理的总体设计

其一,黑臭水体的治理必须同城市开发和建设协同推进,避免新增城市黑臭水体。黑臭水体的形成与城市的无序开发和建设密切相关。黑臭水体的治理需融入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与生态城市建设、海绵城市建设以及地下综合管廊城市建设等相融合。编制《城市环境总体规划》引导和优化城市开发建设,严格城市水域空间的蓝线管控,为城市河湖保护提供生态屏障。加强城市良好水体保护,防止水质退化,避免新增城市黑臭水体。

其二,黑臭水体治理必须坚持综合施策和系统治理,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目的。国家层面应制定和出台“黑臭水体评定技术标准”“黑臭水体综合整治方案编制技术指南”“黑臭水体消除验收标准”等技术文件,加强黑臭水体环境综合整治的全过程管理,指导地方各级政府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首先是要减少污染物排放,强化城市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切断直排入河的污染通道;重视城市面源治理,减少初期雨水污染对河道水体的冲击;实施河道生态疏浚,减少内源污染;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通过人工湿地、净化塘等进行深度处理和回补河流,给城市水体进一步减负;其次是重视河道补水,及时将再生水、雨水等补充到河道,保证河道生态流量,维持河道水体流动性;最后是重视河道的生态化改造,通过跌水以及曝气设施建设等改善水动力条件,解决河道流速慢、水动力不足的问题,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其三,黑臭水体治理需发挥公众监督,将:“互联网+”融入黑臭水体治理。公众是消除黑臭水体的最大利益相关者,对黑臭水体具有知情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移动互联时代为创新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方式、方法和途径提供了机遇和契机。借助移动互联平台的便捷性,搭建黑臭水体信息平台,有利于公众举报和参与黑臭水体治理。公众对黑臭水体治理对象、治理进程和治理效果的监督管理,有利于倒逼地方政府加快治理进度,早日消除黑臭水体。

其四,黑臭水体治理应当发挥社会资本的作用,破解治水融资难的困局。目前,黑臭水体综合整治的市场化机制不足,资金筹集以地方财政收入为主,未充分调动社会资本的参与。将黑臭水体整治融入城市建设中,挖掘与黑臭水体治理相关周边土地开发、生态旅游等收益创造能力较强的配套项目资源,实施行业“打包”,实现组合开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鼓励采用PPP等模式,达到加快黑臭水体治理的目的。

“水十条”目标要求下黑臭水体治理优先行动

行动一:制定黑臭水体排查计划,明确黑臭水体治理清单。“水十条”是改善水环境质量的行动纲领,黑臭水体治理任务是“水十条”治理的重点领域。“水十条”明确提出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应于2015年底前完成水体排查,公布黑臭水体名称、责任人及达标期限。黑臭水体“拉网式”排查方案是地方政府近期必须开展的工作,为后期黑臭水体治理夯实基础。

行动二:制定黑臭水体达标治理方案,有序开展水体治理。“水十条”明确提出地级及以上城市于2017年底前实现河面无大面积漂浮物,河岸无垃圾,无违法排污口;于2020年底前完成黑臭水体治理目标。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建成区要于2017年底前基本消除黑臭水体。黑臭水体问题涉及垃圾清运体系建设、生活污水治理、河道整治、排污口整治和湿地建设等各项任务,需要逐个水体编制达标治理方案,做到“立治有体、施治有序”。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黑臭水体治理任务时间紧,需要倒排工期,合理安排治理计划,集中资金,分段实施。

行动三:成立黑臭水体综合整治组织管理机构,加强黑臭水体治理工作任务的统筹和协调。浙江省在实施“五水共治”过程中,各级政府均成立了“五水共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工作组,在环保厅实体运作,为“五水共治”的实施提供组织保障。借鉴浙江省“五水共治”的管理经验,建立黑臭水体治理的组织机制,将黑臭水体的治理任务分解落实到相关职能部门,住建、水利、环保、规划等部门各司其职,各尽其职,部门联动,协同推进。同时建立联席工作会议制度和信息通报制度,及时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的有关问题。

行动四:强化管理制度建设,严防黑臭水体反弹。强化黑臭水体治理的制度体系建设,用制度保护城市水体,构建“护水、保水”的管理机制。注重城市水体的监测、清淤、保洁等工作的长效机制建设,实行合同环境服务,鼓励专业化公司对城市水体进行日常维护和管理。借助媒体曝光等新手段,建立现场督查、舆论监督、社会举报相结合的全方位监督检查工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