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治理改造水环境保护措施

河道治理改造水环境保护措施

摘要:在时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在此背景下,我国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污染问题,这不但对于社会与生态的协调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也使得人们的生活质量下降,产生了许许多多的负面影响。特别是水资源的污染,直接对人类的生存造成了威胁。作为人类来意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资源,水资源是非常关键的,它是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首要条件。随着人们对于水资源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当前对于河道的治理、水环境保护工作有了更多的关注。为此,必须要在河道的治理改造当中,采取科学、可靠的措施来提高治理改造的有效性,从而为我国的水环境的保护带来帮助。文章针对当前我国的河道治理改造展开了深入分析,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有效的改善措施,希望能够为我国水环境的保护的相关工作带来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河道治理改造;水环境保护;措施

引言

在近些年,我国各行各业都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尤其是水利事业,经过长期的努力,当前水利事业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此背景下,我国水利工程的规模以及数量不断提高,整治工作得到了有效的改进。在以往的河道整治过程当中,人们大都缺乏对环境的保护,不注重河流生态系统,在对河道进行整治时,导致环境遭受了很大的破坏,引发了生态环境的失衡,这样的状况不但完全不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还将对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造成影响[1]。所以,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今天,必须要对以往传统的治理理念及方式进行改变,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来进行河道治理改造工作,以真真正正地实现对水环境的保护。

1河道治理改造中水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1.1为生产生活带来必要支撑

不管是对任何人来说,水都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与此同时,水环境是居民生活环境中最为关键的组成部分之一,它可以给人们提供生产生活所必需的资源支撑,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经济得到了很大的进步,相较于以往,当前人们有了更高的环保意识,同时也更加注重对水环境的保护。只有做好了对水环境的保护工作,才可以真真正正地实现水资源的长远发展,确保人们日常生产与生活的顺利进行。

1.2营造宜居生活环境,保证河流生态平衡

对于水环境而言,河道是最为重要的载体,并且河流也是人们日常生活用水的关键来源。所以,通过对河道所实施的治理与改造,既能够给人们带来质量更高的水源,还可以进一步实现对河流生态的保护,使得生物的多样性能够得以保持,并有效的调节气候,为人们带来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在对河道进行治理改造时,对于水资源的充分保护,无论是对居民的日常生活还是对城市的发展来说,都是不可忽视的。

2河道治理改造对水环境的负面影响

2.1不利于水环境的生态平衡

就目前来看,在治理改造河道时,河道泄洪及排涝受到了更高的重视程度。在此情况下,在对河道进行治理的过程中往往会通过沙子、水泥和混凝土等以人工的方式来对河岸实施加固与硬化。这样的方式之下,河岸将会得到充分加固,其泄洪及排涝的功能会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但实际上,由于混凝土加固的影响,植物生长将会遭受很大的破坏。在水环境当中,植物、水土、生物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构成要素,它们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联。但在河岸硬化的影响之下,这些要素间的关联性大大降低,并且能量传递链也受到了明显的破坏,这就导致水体的自净功能受到弱化,最终支持水环境的生态不再维持平衡。

2.2不利于水环境的生物多样性

一般情况下,在治理改造河道的时候,通常会对河道进行直线改造,在这样的改造方式下,水流将直泻而下。这样,不但能够达到排洪行洪的目标,还将为水路的通行带来很大的便利,从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提高当地经济效益。就实际来看,相较于顺直河道,弯曲河道更加有利于生物的生存及发展,它可以充分实现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此同时,它还能够有效的弱化洪水的突发性及灾害性。所以,在对河道治理改造的过程中,截弯取直的方式将会使得生物多样性遭受严重影响,导致河道水环境受到破坏。除此之外,在自然存在的河流截面当中,基本都是浅滩和深滩的相间分布,这就为生物群落的生长及发展带来了良好的环境条件。但在治理改造河道时,会对河道断面进行改造,使之成为能够为施工带来便利的梯形断面。这样虽然能够达到控制水流流速的目的,但会导致河道原本的多样性遭受破坏,这样是非常不利于水环境生物多样性的。

2.3不利于地下水补给

在治理改造河道的时候,通常会对那些人工湖、河道景观等,进行河道防渗的处理,这样的处理可以有效实现对人工湖及景观水位的保持,减少不必要的补水费用。但就实际来看,由于进行了防渗处理,河槽和地下原本的接触将被隔断,在此情况下,河道水温与生态环境会遭受很大的破坏,还会使得河水无法充分而有效的渗透于地下,受此影响,地下水位会变得越来越低。

2.4不利于河道下游水环境

在许多河流水量较低的河道区域,会利用筑坝的来达到对河水进行拦截的目的,在实际应用当中,这样的方式能够保证上游河道的水量,给上游地区带来充足的用水,同时还能够营造出优美的水景效果。但实际上,由于水流被拦截,因而下游河道的水流无法及时保持,这就会致使下游河床产生愈加严重的干枯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河道当中和河流附近生物的生存环境将会受到很大的破坏,同时还将对下游的生活生产用水带来负面影响,危害下游水环境。

3河道治理改造中水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

3.1河道治理与生态保护共同推进

在对河道进行整治的过程中,相关施工人员一定要对此有正确的认知,必须要提高整治的整体水平,对生态环境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综合考虑,尽可能的实现河道整治和生态保护的有机结合,避免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在开展河道整治工程的过程中,管施工管理人员一定要对当地的河道情况有充分的了解与把握,对实际情况进行充分的考虑及分析,将最终的河道整治方案落实到实处。倘若当地生态环境较好,在此情况下,治理工作的开展就一定不要对当地的环境造成破坏。同时,在进行整治的阶段当中,不但要做好对河道的清理工作,同时还要进一步的评价河道的完整性及抗洪性。倘若存在损坏、丢失,就需要制定出合理的河道修复方案,同时专门设立工作小组,针对于方案的完整性及可行性展开评估。

3.2强化河道施工人员环保意识

进一步提高河道综合整治的水平,实现对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就一定要强化河道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保证在进行施工时,当地的水文环境不会受到破坏[2]。(1)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制定河道整治建设管理内容。在管理内容中,应当针对施工人员的施工行为提出要求,如机械设备用水,使用后的废水必须要外排,禁止将其排入河流。(2)在管理内容当中,应当适当的添加处罚条款。在施工阶段内,倘若施工人员对河道排放了污水,或者是错误地使用了施工工艺,那么就应当根据管理标准来对其予以相应的惩罚,避免同样的问题再次出现。(3)要增强环保意识,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加强思想教育工作。项目的相关管理人员要对人员的思想教育有高度的重视,积极对其进行培训,确保所有施工人员都具备足够的环保意识,能够在工作中实现文明的施工与处理。

3.3加强整治基础,合理安排工程方案

要想做好河道治理改造工作,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要做好基础性的设施建设,这也是确保整治改造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的关键所在,它对于城市河道生态环境的保护而言有重要意义。相关施工人员在进行治理工程前,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实际情况,对河道进行实地的调查,针对已经存在的基础设施,要严格的进行全面的维护检查,保证它的运行足够的可靠稳定。倘若运行过程当中存在故障,那么就应当及时的对维修方案进行制定,同时迅速的进行维修。我国地域辽阔,在不同的地区当中,河道治理的进度往往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所以,在开展河道整治工作时,一定要对工作细则有合理的安排,严格制定规划内容,尽可能的提高治理工作的有效性,加强河道设施建设水平。在河道整治改造的工程项目中,管理人员要积极主动地和当地河道管理部门进行联系,以实地考察的方式来明确河道的运行状况,详细记录所有所发现的问题,特别是要记录那些损毁的河道区域和老旧设备。在巡查工作完成之后,应当针对所调查的情况展开全面的分析,同时以此为依据制定整治规划方案。除此之外,为了有效保护生态,工作人员在对工作细则规划进行安排时,应当进一步了解并分析河流分段的地域情况、水源情况以及水域环境等,保证整治方案有足够的针对性,可以在实际应用中得到充分落实,从而有效提高河道整治的整体效果。

3.4加大宣传保护力度

河道治理改造和水环境的保护,除了要有相关施工人员的努力之外,还要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参与,所以,一定要对宣传工作有更高的重视,加强宣传工作,尤其是在河流流经区域,必须要确保相关区域内的居民能够认识到河道治理及保护的重要性。要想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就需要通过丰富的途径来进行宣传,如专题讲座、宣传片等,潜移默化地培养居民环保意识,保证每一位居民都能够充分认识并掌握河道的保护方式,更加注重对河道的治理及保护,配合相关工作,为水环境的保护带来更加坚实的群众基础。

4结语

总而言之,无论是人类的生存还是人类的发展都是离不开水资源的,而河道作为水资源的载体,必须要对河道的治理改造工作有更高程度的重视,只有做好了此项工作,才能够真真正正地实现对水环境的保护。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当前人类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水污染形势,水环境的保护迫在眉睫。所以,必须要全面推进河道治理改造,通过科学、合理的保护措施来实现对河道水环境的保护,推动河道生态环境的改善,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更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王静,王明明.我国现阶段河道治理与水环境保护之路探究[J].节能,2018,37(8):92-93.

[2]王婵.优化河道治理与水环境保护的措施分析[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8,36(4):41-43.

作者:梁璐 单位:惠州市环境科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