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护理质量标准范例6篇

手术室护理质量标准

手术室护理质量标准范文1

1 KTQ简介

KTQ由德国联邦健康保险公司、德国医学协会、德国医院协会、德国护理协会和德国医师协会联合成立[2],是德国最高标准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其实质就是以PDCA循环的理念和方式规范医疗机构各个部门的组织和管理,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机构全面质量管理(TQM),保证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该标准包括6个目录(章)、25个子目录(节)和63条标准。核心内容包括以患者为导向、以员工为导向、安全、信息与沟通、领导力和质量管理6个目录。检查方法为现场查看、流程追踪、访谈、资料查阅和信息资料提取。

KTQ标准中质量管理的核心标准包括4个方面:质量管理体系、访谈、投诉管理和质量相关数据。当一项考核内容完整地进行了计划(P)、执行(D)、检查(C)、处理(A)4个步骤时,可得到最高评分。

1.1 质量管理体系

内容包括质量管理组织、网络及流程的设计和优化。对质量管理组织的要求是:全面形成质量管理理念,明确医院人力和财政资源的管理责任,形成最优的管理组织架构及人'理体系,并评价其效果、效率和目标达到程度,实施改进措施;对网络及流程的设计和优化的要求是:对关键流程(临床特有的核心和辅助流程)进行规划、界定和设计,使用衡量标准进行流程优化的计划(如指标),对流程的管理和职责进行跨部门的组织规划,在执行中发展连续的流程结构并进行员工整合,使用衡量标准或访谈对流程进行评估和检查,实施改进措施。

1.2 访谈

包括与患者、与外部机构、与员工之间的访谈。注意告知患者访谈结果,对内部员工、外部服务相关者及调查者保证访谈透明度,并进行充分的内外部沟通,将结果应用到质量管理的目标设定和改进中,评价访谈响应比例,实施改进措施。

1.3 投诉管理

对接到的请求和投诉进行结构化的管理(如流程、时间安排),针对不同类型的投诉者制订不同的联系策略,结构化投诉管理的工具(如问卷审核、意见箱、网络工具),评价投诉数量及因投诉导致的改进措施数量,基于检查结果进行改进。

1.4质量相关数据

加强对其概念的认知,使用已存在的常规数据和部门的质量目标,注意确保数据的有效性和透明度,为进程的改进及结果质量进行编制和使用,将最佳服务数据用于质量管理及内部改进。

2 实施方法

2.1 调整手术室质量管理组织

根据KTg标准,手术室完善了三级质量管理体系,即总护士长一护士长一质量管理组成员。成立了1个教学管理组和5个质量督导小组,即安全管理、感染控制、行为规范、优质护理服务、文件书写组。小组成员由具备8年以上手术室工作经验、本科及以上学历,并有一定能力和意愿的N3级及以上资历的护士组成,同时修订了专项质量标准及实施细则、督导人员的岗位职责、相应培训和绩效考核与薪酬挂钩的标准。每个月召开质量总结会,对存在问题进行数据统计,原因分析,制订改进措施,确定下一轮督导、追踪的重点内容。

2.2 建立请求和投诉小组

根据KTq要求,科室成立请求和投诉处理小组,确定组织架构,明确工作宗旨、职责、培训与考核指标。自设、修订手术患者、手术患者家属、手术医生及员工满意度调查表,定期调查、分析、反馈,以不断改进。制订护士投诉流程和投诉事件的规范表格,并将整个事件处理过程和结果存档。建立护士意愿本(含专业培训、专科轮转、排班和休假),护士根据自己的需求,表达意愿,护士长在排班时尽可能满足其需求,并对护士意愿满足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

2.3 实施岗位管理,改进培训模式

KTQ非常重视员工的资质和在职教育、员工应该得到的行遇(如培训'晋级等机会、与关怀等。我们根据KTQ要求.结合我国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我院手术分级制度,对手术室护士岗位进行梳理,进行岗位管理。

2.3.1制订岗位竞聘流程

具体流程如下:制订并公示岗位描述(资质、职责、培训、考核与绩效报名—理论考试—述职—综合评分公示—岗位确认。再次修订手术室护士分层培训计划、内容、考核标准,对N1、N2级护士制订了规范化培训手册,制订护士准入、专科轮转、晋级综合评估表,促进护士不断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为护士提供专业方向。

2.3.2 制订手术室标准化作业指南

指南涵盖6部分内容:常用电话、职业防护知识、常用应急预案、常规工作流程、常用设备操作流程、专科医生喜好卡及专科手术配合常规。按不同手术专科装订,固定置于相应专科手术间,旨在引导护士统一标准、高效、高质量工作。同时,在工作场所张贴图解式的各种职业防护方法与流程、职业暴露处理流程,以及双层手套的使用方法及作用;批量购进防护用品(如铅衣、铅裙、铅围脖、眼罩、防护衣、防护口罩等),预防职业伤害,体现人文关怀。

2.4 优化流程

2.4.1 手术用物准备、供应流程的优化

传统工作流程中,由巡回护士负责各自手术间用物的准备,但存在下述问题:因需要保证自己负责的手术间用物充足,很难从全局考虑,可能使器械、敷料、特殊用物供应不均衡;手术中如需要添加额外物品,护士不得不离开手术间,对于能力不足者这种现象更为常见。因此,我们成立了手术用物供应团队,制订并不断完善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工作职责、工作流程、培训与考核标准。手术用物供应团队由1名主管护师担任组长,组员为助理护士。该团队根据手术安排,负责全面协调、安排和派送所有器械、敷料、特殊耗材、术中血液,巡回护士可以专心负责手术配合、患者安全管理和相关协调工作(如连台手术时间、患者准备、病历资料等

2.4.2 连台手术工作流程的优化

原先连台手术工作流程为:巡回护士通知工作人员接连台手术患者进手术间—麻醉、手术—术毕送至麻醉复苏室—接下一台手术患者—患者清醒后回病房。为了加快手术周转,我们设置了手术患者术前等待间、麻醉诱导间,制订并不断完善等待间护士及麻醉诱导间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工作细则、工作流程、培训与考核标准。根据手术患者术前常问问题,制作并不断修订健康教育手册和MP3宣教音频,供患者在术前等待间和麻醉诱导间使用。优化后的流程为:上一台手术结束前,等待间负责护士安排接下一台手术患者—等待间等待—麻醉诱导间麻醉—手术间手术—麻醉复苏室—清醒后回病房。

2.4.3 手术调度和分流调控流程的优化

实施无障碍手术安排管理,平诊手术实行24h满负荷弹性工作制,合理安排急诊手术,做到手术间不停手术。手术安排的合理性是由对手术时间的预测来决定的,预测准确程度高,将使各手术间在正常工作时间内紧张运转,既无闲置造成的低效,又无过多手术超时导致的人员加班。因此,将传统的护士长独立调配方式改为由经验丰富的等待间护士与护士长、巡回护士高效沟通下的调度与调配,由等待间护士统一调度协调接送手术患者,避免了因多路径管理和沟通不足而引起的延迟,提高了手术室的手术通过效率。同时修订平诊手术、急诊手术安排及工作流程,统一调度原则:优先急诊,其次本专科,手术时间长的手术优先接台,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2.4.4 手术器械和高值耗材管理流程的优化

引入条码信息技术[3],优化复用性手术器械、外来手术器械和高值耗材的管理流程,全面实施全程、透明、安全、无缝隙的追溯管理。花费1年半的时间,与医院信息科、计算机中心、软件公司人员、器材科、手术室专科组长沟通,完成各类、各包器械实物图片制作和追溯软件的开发与应用,并将自动预警机制、图片和手术用物清点核对流程融入软件系统,以防不良事件的发生。同时将器材科库房迁移至手术室旁,库房管理人员负责高值耗材的储备、使用与追溯。

2.4.5手术患者术后送回病房流程的优化

建立患者术后送回病房流程,以图片形式张贴在墙上,细化送回前的病情评估内容和与病房沟通的内容,强调麻醉苏醒室人员或手术室护士与病房护士沟通的重要性,提醒病房护士做好迎接术后患者的准备,以保障患者安全。

2.5 手术室运行数据监测和关键指标评价

根据KTq要求,通过品管圈的实施,确立手术室运行质量监测关键指标,包括首台手术准时开台率、急诊手术率、手术取消率、压疮发生率、非正常二次手术率、连台间隔时间等。在此基础上,设置简易的日统计表,每月进行汇总、统计与分析,并上报手术相关的职能部门。同时,每月对关键指标进行统计、分析,从患者、医生、护理人员自身三方面进行立体化的满意度调查并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管理模式和流程进行改进和调整。

3 效果

通过对KTQ标准的学习、理解与实施,手术室管理质量明显提高。例如,通过等待间工作人员提前查对,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补救,减少了因各种原因引起的手术开始延迟发生率,连台手术患者间隔时间明显缩短,从原来的50.36min降至29.09min;通过流程优化和投诉管理,员工满意度由83.2%提高至91.4%,患者对手术室工作满意度由94.7%提高至98.9%,手术医生对手术室工作满意度由92.1%上升至95.9%,首台手术准时开台率由66%提升至78%。急诊手术率、手术取消率、压疮发生率、非正常二次手术率因受较多客观因素的影响,统计数据难以比较。在实际检查中,KTq专家并不一味要求所有数据通过控制后达到理想的上升或下降,而是特别关注原因分析或改进的措施是否正确。

4 讨论

4.1 手术室参与KTQ认证评审的意义

医院评审是对医院质量管理的外部监督和评价,是以外国家医疗机构认证系统、等级医院评审和第三方评价系统及国际标准引入等方式的发展和改革。医院评审的持续性充分反映了国家对全民健康的重视,对人民的关怀,同时通过对评审标准的不断修订,使其越来越具有可操作性,更加贴近临床、贴近患者。手术室是医院资源最密集的关键部门,其涉及科室众多、人员复杂、工作随机性强、收入和支出巨大,使手术室的科学化管理尤为重要。KTQ着重强调医院内部管理的科学性、标准化、规范化。突出“以患者为中心”,强调应用质量管理的基本工具——PDCA循环[5],并将其作为质量管理运行的基本框架;强调患者的安全与质量的持续改进,主要评审形式相似,同时重视信息化建设对医院各部门管理的促进作用。这些均是适应国际化发展潮流的,也具有更高的科学性,有利于手术室的质量管理与国际接轨。

4.2 KTQ评审标准对手术室质量管理的作用

KTQ标准的设置强调医疗机构在日常运营过程中的流程设计和完善[6],允许医疗机构根据各自特点围绕评价要素指标,按照基本框架开展工作,但在现场查看时,特别关注符合国际专业学术协会组织指南和标准的临床实际工作规范,如针对关注对象的特点,建立专门的标准操作程序[7],内容不仅包括操作流程、管理制度、维护保养措施,还包括常见故障排除与应急预案。

KTQ关注质量改进的持续性。我们以KTq标准为依据,以PDCA循环法为框架,对质量管理环节和影响手术室高效运转的关键因素进行梳理,调整人员结构、制订和完善各项制度、岗位职责、工作流程,以及相应培训计划与质量、考核标准。通过流程优化,减少了手术用物的储备量,加快了手术用物的周转频率;大大减少或消除了巡回护士不在岗问题,在保障患者安全的同时,提高了手术室运行质量。通过立体化的需求与投诉管理机制,为患者提供便利的反馈通道,有效地解决患者的不满意或不舒适,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搜集麻醉医生和手术医生的意见和建议,作为工作改进的依据之一,提高其满意度。鼓励基层员工积极反馈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各小组长和护士长也主动发现问题,集中讨论后寻找对策,及时优化制度和流程。通过这些措施,有效地提高了首台手术准时开台率,减少了连台间隔时间,提高手术效率的同时,减少了差错事故发生率,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手术室护理质量标准范文2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456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943-01

为确保手术室护理安全要严格手术室安全管理,手术室的管理不仅可以保证手术室的护理质量,更能在护理操作技术执行过程中有效防止出现相应的事故、差错[1],以下是我院通过对手术室护理安全进行相应的环节监控及防范措施管理,成功实现零缺陷。

1手术室护理缺陷

1.1接错病人,在接病人时,不认真核对,容易发生错误。

1.2手术安置的不当及手术部位的错误。

1.3手术前用物及器械准备不齐全,手术前没有评估手术可能需要的物品及器械,术前没有和手术医师沟通而影响手术的进行。

1.4手术“三清点”不清楚,表现在洗手护士和与巡回护士清点所有的器械、敷料、及缝针的各环节上不认真仔细。

1.5术前仪器准备没有试机,出现使用时故障。电刀的电极安置位置不对,而给病人带来危害。

1.6不正确执行医嘱,用药、输血输液没有进行两人核对,术中标本保存不当或丢失。

2手术室护理安全实施要点

2.1知识的学习,组织护理人员进行手术室的各种制度及各类人员岗位职责、法律法规知识等进行学习,学习完以后进行书面考试,护士长每天早上轮流对一名护士进行提问,以加强知识的巩固。

2.2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不断改进和完善现有的管理标准和体制,确保每位成员能按标准自我监控,严格统一并坚决执行标准。严格手术室安全核查制度的执行,接手术病人时要核查,麻醉开始前、手术开始前核查,不核查手术护士不递刀。严格“三清点”及术中用药输血输液核对,严格按照访视制度进行术前及术后随访并记录,对于标本留取要进行手术标本登记,实行专人管理,双方签名。

2.3严格手术室无菌物品及植入物品的使用与管理。对植入物品的管理,三证要齐全,术前认真检查植的质量。

2.4手术仪器的规范使用,建立使用登记本。制定每周对全科人员进行设备的性能和设备的操作方法及保养措施进行学习,学习完以后进行操作考试。要求全科人员熟练掌握各设备的使用和操作及如何保养原则,防止患者因使用设备,而带来危害。

2.5按规范书术护理记录单,确保手术护理记录的真实、准确、及时性、项目填写齐全,术语规范,字迹清晰、勿涂改、伪造。数据统一。资料完好、不能销毁准确描述术中受压皮肤情况并记录在手术室护理单上。

2.6手术室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积极进行术前和术后的访视工作,对于择期手术要进行术前访视工作,对病人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并与手术医师沟通,询问对手术有何特殊要求,需要哪些特殊的准备。

2.7定期检查,持续改进。手术室建立一级质控小组,每月对科室护理安全进行检查二次,针对检查存在问题和不安全因素责任到落实个人,出现的安全隐患要在两个工作日进行整改,并记录。

3结果

我院手术室通过不断持续质量和安全管理理念不断更新,坚持以预防为主,建立健全护理安全防范措施,对手术病人实施全过程监控及安全管理,未给病人造成任何安全隐患。我的体会是:要确保手术室护理安全,提高手术室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很重要;手术室的护理质量提高了才能确保护理的安全,才能为病人提供优质、高效、安全的护理服务[2]。

参考文献

手术室护理质量标准范文3

关键词 手术室 护理 质量管理

手术室护理质量的好坏与手术的成败有极大关系,也与患者生命息息相关。怎样提高手术室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把潜能充分挖掘出来,使管理工作能科学、高效地进行,是长期以来摆在护理管理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手术室护士应认清形势,应着眼于本学科的发展趋势以及与先进的国家的差距,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同时,还应遵照以人为本的原则,真正做到人性化护理及亲情服务,从而达到全面提升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收到满意效果的目的。

如何才能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管理

建立质量考核标准:根据手术室护理工作的特点,建立核心岗位职责,如:洗手护士考核评分标准、巡回护士考核评分标准、手术仪器操作质量评分标本,各种手术摆置质量评分标准以及手术护理文书书写质量评分标准,并将核心质量融入绩效考核细则当中,组织本科护理人员对考核内容认真学习、讨论,再经全科护理人员讨论经过,将考核细则做成表格,发给护士人手一份,由护士长负责绩效考核具体工作,发现有不妥之处及时修改,使全体同志均能理解接受,然后具体实施。

重点做好手术物品的消毒及手术无菌质量的管理:①无菌操作技术的管理:手术室工作人员的每一举动,即从入手术室至手消毒到手术台的每一操作环节稍有疏忽都可导致无菌技术的失败,造成手术感染,而对无菌技术的认真操作必须依靠全体医生、护士共同完成。②手术物品消毒灭菌的管理:对已消毒灭菌的物品,每周清整1次,过期器械、敷料应重新消毒灭菌,熏蒸消毒物品由器械班每天检查、添加更换、订出各类物品消毒更换日期,落实执行者。③手术室工作环境质量控制管理:要求控感护士每个月必须完成空气培养,手培养以及物品培养,并且记录培养结果,每季度做1次紫外线监测。每天进行紫外线照射消毒,感染性手术后手术间及时消毒处理以防止因空气的传播或污染器械、物品后再使用而导致交叉感染,如乙肝、癌肿、伤寒、结核绿脓杆菌感染的患者用过的手术器械应先用消毒液浸泡后再处理。定期对各种消毒(灭菌)后物品进行抽样细菌培养,如化学消毒剂、高压消毒物品,护士长可根据监测所提供的数据,认真总结消毒灭菌和清洁卫生质量,对出现的问题应分析原因制订改进措施,并督导全体人员执行。

护理人员素质管理:手术室的护理人员应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过硬的操作技术极强的应急能力等。护士长可根据科室及个人情况,民主地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思想素质教育,组织学习、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在抓基础护理的同时,要按期组织专业性的业务学习,以提高护理人员的理论及专业技术水平,掌握各种新手术的步骤,新仪器、新设备的使用方法,在术中配合时能得心应手、有条不紊,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有了这样高素质的人,才能做出高质量的事。

差错事故的防范:⑴术前:对进入术间的手术患者,巡回护士要认真检查。①查术前准备:检查备皮范围是否合格,皮肤是否清洁,皮肤有无破损等。②查患者体质,了解患者心电功能和各种化验结果。③查术间管理:要求入手术室患者换鞋、戴帽,术前要保持无影灯无灰尘。手术间温度应保持在25℃左右。温度过高患者容易出汗,增加切口污染机会。④查手术人员,注意手和手臂清洁要彻底,浸泡消毒时间要准确,不定期进行手细菌培养监测。⑵术中:患者一入室,洗手和巡回护士就到患者手术床旁。有前1天的交谈和沟通,彼此有了了解,这时边做各项术前准备工作,边向患者说明术前准备的必要性,给予术前的心理安抚,为术后减少感染和并发症等做好宣传工作。当患者进入麻醉状态时,巡回护士应给予周到的护理。麻醉后保护性反射消失,容易出现意外,巡回护士不得离开手术间,注意调节室温防止着凉,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注意心电监护,保持静脉输液通畅,备好抢救药品、物品、氧气和吸引管等。当手术结束时全麻在苏醒过程中,常出现躁动或清醒延迟的现象,巡回护士不要先急于去做术后的清理工作,要守护在患者身边,注意观察神态变化、尿液情况,待完全清醒后与术者麻醉师共同护送回病房。向病房护士交待术中情况和注意事项,同时向其家属简单介绍术中安全、患者舒适、配合等情况。⑶术后:第2天下午访术后患者,说明术中你一直守候在他身边,手术成功,患者配合良好等,多数患者特别喜欢听在他处于麻醉状态时的情况。嘱咐患者正确卧位的必要性。手术室护士术后的访视使患者感受到住院手术并不可怕,自然会产生安全感。

加强科室间协调,积极配合手术:做好临床科室的配合,护士长除了领导全体人员进行全面质量管理外,还要注意与各手术科室保持联系,定期向临床手术科室征求意见,以不断改进和协调手术配合的工作,对工作中出现的科室之间的矛盾,应本着一切从工作和患者的利益出发,互换意见,互相支持,以保证工作协调,手术室护士态度要谦虚、诚恳,切忌互相指责,甚至争吵,否则只能事与愿违。

讨 论

手术室护理质量水平直接影响着手术患者的康复。只有从各个方面做好护理质量工作,不断完善护理质量管理,才能让患者满意,更有利于医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韩淑萍.新形式下如何做好手术室无菌管理.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5,22(24):205.

手术室护理质量标准范文4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企业管理理念,通过精细化社会分工,实现对服务质量的提升,在管理过程中精益求精,以精和细作为特征,严格执行标准制度,把质量服务管理做强[1]。麻醉手术科作为我院治疗、抢救的重要场所,工作节奏快、任务繁重、涉及面广泛而繁琐,手术室工作人员任何一个细小疏忽,都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因此,开展精细高效的管理对于提高手术室工作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我院自去年响应“节能降耗,增收节支”的号召以来,全科室员工积极建言献策,上行下效,形成了一种“人人参与,我为科室增效益”的良好工作氛围,今年我院开展了精细化管理年活动,并将其应用于手术室管理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汇报如下:

1.精细化管理理念的宣传学习

1.1深入学习精细化管理内涵 在科护士长带领下组织全科医护人员在4月初统一学习、理解精细化管理的内涵,实现了人人会管理,处处有人管,培养了手术室人员将精、细贯穿到日常工作中的意识。

1.2对全体人员进行安全理论教育 倡导“以安全优先”为原则,注重经验交流,固定每日晨会时间,鼓励每个人晨会积极发言分享工作中的得与失,由专人记录累积,定期给予适当奖励。定期回顾分析各类医疗不良事件的起因,使全科室人员从思想上认识到“精确”、“细节”的重要性,从而对手术室工作中的细节管理方法加以强化,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在工作中培养良好的自律性,人人参与质控,保证各环节质量的落实。

2.综合管理,在实践中运用精细化管理

2.1操作技能精细化管理 文行致广大,巧技尽精微。科室非常重视技能培养,周周有培训,月月有考核,在无菌原则下,对手术器械摆放及使用制定统一标准,人人遵循,做到手术配合流畅、器械传递准确到位。

2.2强化职责控制推进责任落实 明确职责分配,责任到人,相关量化标准及时跟进,制定手术室各种仪器标准操作规程、仪器物品保养流程,进一步细化医院十四项核心制度工作流程及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根据不同外科科室手术特点、不同手术人员,编写术中常用物品表、特殊及贵重物品表,保证手术物品准备齐全,做到工作有条不紊。

2.3手术患者接送的服务管理 制定了《手术患者护理交接记录单》,由病房护士、手术室护士共同填写,确认患者。自外科入住新病房大楼以来,麻醉手术室每天手术量在50台次左右,如此大的手术量,在各手术衔接的过程中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以往的步骤是:手术结束了接下一个患者,患者在病房未准备就绪,这可能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实施精细化管理后,安排护工提前通知下一个患者,并将其接送至手术室红线外等候区,大大降低了手术衔接时间,由专职护士核对患者信息后接送至红线内等候区,巡回护士再次核对无误后,患者进入手术室接受麻醉、手术。术毕,由手术医师、麻醉医师、手术室护士共同护送患者回病房,与病房护士交接病情、物品等,并在《手术患者护理交接记录单》上签字。

2.4注重满意度调查 麻醉手术科制订了《手术安全访视制度》,手术前一天,由巡回护士持术前访视单到病房,对手术患者进行术前宣教,在手术后三天内,巡回护士再次持术后访视单到病房,了解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讲解相关注意事项,并鼓励患者对手术室工作提出宝贵意见。此外,科室定期向各手术科室及手术医师征求管理意见。由专人负责定期将所有意见建议整合,集中讨论,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更好地服务于手术患者和手术医师。

2.5精细优化科室成本管理 根据医院发展规划要求,麻醉手术科于去年6月整体搬迁至2号综合病房大楼,面对着新旧仪器设备选择,全科室人员集思广益,将一些废旧的设备重新整合,如此一来正好实现了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大大节约了科室采购成本。同时,在不违反医院感染管理规定的基础上,手术室利用小的纱布片自制成手术医生消毒手的小方纱布,由洗衣房洗涤后重新灭菌,循环使用,节约了擦手纱布这块的支出。科室将平时结余的清洁电刀、无菌纱布重新消毒灭菌,在节约的同时增加了医院的收入。

2.6加强手术室收费管理 麻醉手术科收费由手术医生、巡回护士双核对,无误后由手术医生签字确认,手术室总务护士负责入账时再次核对,防止漏收费、人情计费。

3.讨论

精细化管理健全了麻醉手术科的标准化管理,提高了手术室医务人员的综合素质[2],“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无数事实证明,祸患常积于细微,手术室工作繁忙,环节复杂,要高标准地完成好护理工作,必须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精细化管理影响和规范着麻醉手术科所有医务工作者的思想、情绪和行为,他们树立了细节决定成败的理念,他们处处以严、精、细、准来要求自己,把小事做细,把细事做精,更好地服务了手术医生和手术患者,使护理质量得到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手术室护理质量标准范文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行手术治疗的患者1000例,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0例。观察组男270例,女230例,年龄12~72岁,平均年龄(42.6±2.6)岁;对照组男290例,女310例,年龄13~70岁,平均年龄(41.9±3.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我院65名的护理队伍中,主任护师3名,副主任护师5名,主管护师15名,普通护理人员15名,护师15名、助理护士12名,年龄21~37岁,平均年龄(26.9±2.3)岁。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室护理模式进行管理;观察组则采用质控小组管理模式进行护理管理,具体如下:第一,对质量控制小组进行构建,质控管理要多样化,涉及到质量检查、消毒隔离、护理文书、基础护理控制、压疮、健康宣教等多个小组,建立由主任护士领导、副主任护士为中坚、主管护师为核心的质控小组三级方案,小组组长必须要保证其经验丰富、具有很强的能力和很高的素质。第二,要对培训工作进行强化,对医院中所有护理人员进行统一培训,保证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技能得以提高,并充分发挥作用,保证护理质量,另外要落实好责任制度,护理人员要制定质控标准表,质控标准按照实际情况,并让小组组长对其进行充分解释,如果存在问题要进行讨论,形成总结方案。第三,不断的对质量进行充分改进,按照质控表中的相关标准,对护理人员进行抽查,对其工作情况进行记录,在每周的统一时间段内对工作记录进行上报,在每个月的一定时间内召开质控会议,对于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对于护理质量要和工资绩效挂钩,从而保证手术室护理管理的质量得以太高,从而促进患者尽早康复出院。第四,采用闭环管理:确立控制标准;评定活动成效;纠正错误手段,消除偏离标准和计划的情况。

1.3观察指标

按照质控小组中制定的标准,对患者护理质量进行比较,总结管理过程中两组护理中存在的优良事件和不良事件的概率,并提供《护理质量满意评价标准》要求患者填写。标准分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和不满意,满意率=非常满意率+比较满意率。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情况进行对比,护理情况主要分为基础护理、健康教育、心理护理、护理操作4个方面,观察组4项的质量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第一,手术室质量在控制形式上出现了变化,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有多个质控小组存在,都具有相同的体系,即主任护师-副主任护士-主管护师[8]。第二,质控小组在手术室护理中发挥的优势,实行质控小组护理后可以发现,我院护理质量极大提升、优良事件发生率提高,不良事件发生率降低,患者满意程度提高,在管理过程中,不断的应用闭环管理模式,通过制定标准,规范手术室护理管理程序,明确工作质量,对于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将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和绩效挂钩,这样护理人员的护理积极性极大提高[9],另外质控小组中涉及到基础护理、压疮控制、质量检查、消毒隔离、护理文书、健康宣教等部分,护理质量管理工作更加细化,保证管理评估更加合理准确。在本次研究可知,在对手术室护理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采用质控小组管理模式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护理满意效果,提高护理质量,降低护理失误情况,提高护理人员责任心,防止医患之间纠纷的出现,值得临床进行推广应用。

作者:周小瑜 单位: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

参考文献

[1]伊学珉,朱学玲.“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3,3(11):140-141.

[2]文金玉,李永红,鲁超轶,等.手术室护理管理中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应用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1):86-87.

[3]李建荣.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4,(23):164-165.

[4]王素云.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当代医药论丛,2014,(9):94-95.

[5]曲洪翠,阚学巧,孙霞.质控小组管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现代医生,2014,11(29):99-101.

[6]李蕾蕾.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以及效果评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5,(10):167-168.

[7]索改霞.手术室护理管理应用质量控制小组管理模式的效果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19):3956-3957.

手术室护理质量标准范文6

我院是江西省1所大的综合医院,现有床位1 132张,手术台16张。近2年来,日均手术量在40台以上,每日需使用大量的手术器械、敷料等。 长期以来供应室与手术室都各自为政,供应室只负责病房的部分护理包,而手术室的器械、敷料的清洗、包装都由手术室的护士来完成再送至供应室或自己科室完成灭菌。手术室人员紧张,护士忙于应付日常的护理工作,没有足够的时间和专业清洗设备和条件,很难保证手术器械的清洗质量。为了规范手术器械的清洗流程,充分发挥手术室护士的专业护理作用,做好围术期护理工作,提高手术质量,减少手术环境污染,有利于病人的快速康复,我院从2008年7月开始,采用手术室与消毒供应中心一体化运作模式,由消毒供应中心负责手术器械的清洗和消毒,以确保手术器械的卫生质量。几个月来的实践表明,该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每月进行的细菌学抽样监测结果显示,清洗后的各类手术器械均达到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要求。现分析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1 存在的问题

1.1 手术器械方面 供应室接收物品时发现器械数量有误,有缺少或多余。有时还有2个包的器械混淆的现象。器械带血渍,甚至已有干结,造成清洗困难。

1.2 人员结构及专科知识方面 以往从事供应室的工作人员,基本素质较差,工作能力不强,知识更新较慢,缺乏创新的潜力和动力,缺乏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对手术器械的认知就更缺乏,造成接收区的护士清点费时又费力,包装区的护士觉得无从下手,工作效率很低。手术室的护士由于器械数量的增加人员的短缺,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清洗、包装器械,很难保证其质量及效率。

1.3 运送储存方面 我院供应室与手术室因不在同一幢楼,之间无法安装直通的洁、污电梯,每天的物品需由工人分多次运送,下收下送的时间很难控制,运送途中可能造成器械的丢失、混淆和污染。运送的问题造成器械的周转时间长,手术室器械包的数量增加,以及租借器械的管理,相应造成储存的要求提高及管理的困难。

2 对策

2.1 前期的准备 前期的准备工作一定要充分,不管是物资、人员、技术方方面面,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经验,丰富知识结构及覆盖面。

2.1.1 科室之间的协调工作非常重要 及时的沟通和定期的反馈,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取得临床科室的信任、支持和配合,合理安排运送的频次和时间,制订管理制度、详细的工作流程和质量标准,如下收下送工作流程和质量标准、专科器械洗涤流程和质量标准、器械包装流程和质量标准、灭菌流程和质量标准以及完善的物品清点交接流程和具体要求,以保证集中式管理能够顺利实施。

2.1.2 工作人员的结构培训 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学习培训,了解集中式管理的目的、意义、实施的方法,使其掌握质量标准和管理要求。选择性地送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到手术室学习专科器械及专科包的洗涤及包装等特殊要求;手术室选派1名高年资护士至供应室进行业务指导、质量控制和科室间的协调,使全体人员在思想上、技术上做好充分准备。配备一定数量的清洗工人,在护士的指导下进行工作,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保证了工作质量及效率。

2.1.3 设备及物品 消毒供应中心需要增添必要的设施以满足集中式管理的需求,如自动清洗机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至4台,清洗篮筐、器械分类台、转运车、存放架等也做相应的增加。手术室同时相应的增加器械及敷料的数量以保证正常的使用。

2.2 工作流程

2.2.1 接收 器械数量的准确交接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根据手术医生工作流程和习惯将常规的器械归类成各类手术器械包,如胆囊包、胃切包、骨科基本包、心脏包等,特殊的器械和不常用的器械采取小包装,以备临时添加和满足手术医生不同习惯和要求。并制订成册,每个包选用合适的清洗筐盛放器械,器械清洗、打包、灭菌始终固定这个容器,筐外悬挂不锈钢的标志名称牌,每个包内放置器械清单,使用者、清点核对者、包装者都必须在清单上签上姓名、时间、用于哪位病人,以便核对清点及追溯。如发现器械有误及时与手术室联系,并提供相关信息追查原因。

2.2.2 清洗 采用正确的清洗方法是清洗质量的根本保证,可以延长器械的使用寿命,减少操作人员被污染的机会,保证灭菌质量,保护环境和他人。任何残留的有机物,如血、脓、蛋白质、黏液、油污等都会妨碍微生物与灭菌媒介的有效接触,且会产生生物膜而影响灭菌效果。因此,灭菌前完全清洗是非常重要的。供应室要求手术室的器械护士术毕及时地进行初步预处理,白天应进行初步的清洗,如果是夜间不能及时运送,应用稀释的酶清洗液浸泡或喷淋以防止血液的干结影响清洗效果和减少器械的损耗。供应室接收区护士根据物品的性质采取正确的清洗方法,如:带有管腔的一些器械可以使用高压水枪和高压气枪进行清洗,一些精细器械可以用超声波清洗机加以清洗后再手工清洗。

2.2.3 检查包装 器械的配备前必须经过严格的检查,确保质量。严格执行检查步骤,使器材能充分发挥使用功能。检查器械的关节是否灵活,咬合面是否紧密,沟槽是否平行,锐器是否锋利,持针器持针是否牢固等。手术过程中发现器械有问题可在器械上作相应的标记。手术室配备一定数量的器械在供应室,功能失灵的器械可以及时进行更换。将检查好的器械选择合适的包装材料分类包装。包装外层应贴灭菌指示带注明名称、灭菌日期、失效日期、包装者等。 租借器械时与手术室、供应商协商必须提前一天送至供应室,由包装护士确认准确无误符合要求后才能进行灭菌以保证质量。

2.2.4 运送储存 根据手术室和供应室的工作特点,建筑方面的缺陷制定运送流程,周一至周六白天分4次运送,分别为08:00、11:30、13:00、16:30,夜间不运送,双休、节假日分2次运送,分别为08:30、13:30,这样既保证了器械能够得到及时的清洗以维持的正常工作,又减少了工人来回运送的次数。灭菌完毕的物品运至手术室储存。运送时采用专用的不锈钢密闭运输车,外层包布包裹,洁物、污物分开放置,既避免器械的丢失、混淆,又减少二次污染。手术室另外配备快速的高温灭菌器及低温的灭菌器,以备急用和急需。手术室每天将隔天的手术安排清单送至供应室,以便供应室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