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教育论文范例6篇

干部教育论文

干部教育论文范文1

一、建立健全制度,破解培训“梗阻”的难题

中央十分重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出发,提出了“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要求。但有些基层领导干部对教育培训工作在认识上有偏差,以工作头绪多、任务重、压力大,经费紧等为由,不派干部参加培训,或派工作不忙的同志参加培训,从而出现了“两头热,中间凉”的现象。因此,提高干部培训质量必须首先解决学员选调问题。

一是实行干部教育培训联系会议制度。通过会议调度、文件学习,明确要求,提高基层领导对干部教育培训的认识,解决领导干部对单位中的优秀分子“重使用、轻教育”的思想和干部调训中“两头热,中间凉”的问题,促使其从“培养造就一支善于治党治军治国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大局出发,舍得抽调单位的贤能,工作中的骨干参加培训,进行重点培养,促其早日成熟,尽快成长。

二是建立领导干部学习考核制度。当前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之所以出现“梗阻”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单位领导是否支持干部参加培训无硬性约束,以致出现了“调闲人易,训贤人难”的问题。按照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学习考核和激励机制”的要求,将领导干部的学习和支持干部培训的情况纳入年终政绩考核,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约束力,促使领导干部既要积极支持干部参与培训,更新知识,更要以身作则,注重搞好自身的学习,参与培训,经常组织本单位的干部职工进行学习,开展培训。

三是完善干部调训制度。干部调训机制的不完善是干部培训“梗阻”的重要因素。在实际培训过程中,根据制定的干部培训计划,区别不同班次,变分配培训名额,由单位自主调训学员为由组织部门根据干部参加培训的情况直接调训到个人,保证干部的应训尽训。版权所有

二、增强培训实效,破解培训“低效”的难题

当前,影响干部教育培训质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需分离,主要表现为:培训内容滞后,老生常谈,对学员想解决,关心、急需和实用的新知识培训少,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培训形式习惯于“我讲你听”式的“满堂灌”,调动不起学员的学习兴趣。因此,要提高培训质量,必须在结合实际,立足实用,突出实效上下功夫。

一是实行分类施训。在实际培训过程中,要区别不同的干部,不同的培训需求,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实行“分餐制”培训,既促进了干部培训的质量,又做到了学以致用。对科级领导干部的培训突出“全”,重点抓好科级以上干部的理论素养和领导艺术等有关知识的培训;对年轻后备干部的培训突出“用”,加大实用知识培训,丰富其工作经验,增加其阅历,提高其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对农村党支部书记的培训突出“专”,提高他们的致富能力和指导生产,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

二是灵活培训形式。灵活有效的培训形式对于提高干部培训质量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培训过程中,那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必须通过灵活的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如,可采取课堂教学与理论研讨相结合,小组讨论与大会交流相结合,学习理论与参观考察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同时,可以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实现电化教学,还可以借助于发达地区的培训基地,选派干部到经济发达地区进行异地培训,以实现“进门是课堂,出门是现场”的培训效果。

三是注重实践锻炼。“学习理论多,接触实践少”、“纸上谈兵的多,参与实践的少”以及“眼高手低”的现象都是影响干部教育培训质量的重要因素。在具体的培训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主体班次,组织不同形式参观考察,或是把参训学员分别派到有关部门进行挂职锻炼,跟班学习,在经济一线接受锻炼,既磨炼他们的意志,丰富了其工作经验,又增加了其阅历,实现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

三、完善评价机制,破解培训“动力”的难题

干部教育培训质量不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激励机制不全,培训评价不完善,“培训和使用相脱节”、“学与不学、学好学孬一个样”,干部参训的热情不高、动力不足。这就要求我们各级组织部门及培训机构要完善干部培训评价机制,激发学员的参训热情。

一是完善培训评价。为真正解决“学与不学一个样”、“学好学孬一个样”的问题,客观公正地评价学员在校培训期间的表现,为准确使用干部提供有效依据。我们在实际培训过程中,研究制定了《主体班次学员考核考评办法》,对参训学员在理论知识、社会调研、党性分析、考勤四个方面进行百分制量化考核,一改过去单纯进行理论考试的做法。并根据学员考试考核的总成绩,按照参训学员10%的比例,自高分到低分确定出“优秀学员”,颁发“优秀学员证书”,记入学员学习培训档案,报区委组织部备案,纳入区委管理的后备干部进行重点培养。并在每期培训班结束后,对参训学员的学习情况在量化考核的基础上,将学习成绩以区委组织部、区委党校联合文件的形式,在全区范围内进行通报。版权所有

干部教育论文范文2

我军现职干部的继续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属于我军任职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根据部队任职岗位的要求和学员的个体需求,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理论和方法组织实施。现职干部的学习目的明确,通常以及时、有用为取向,以解决问题为核心,这一特点决定了案例教学必然成为对现职干部开展继续教育的一种主要方法,更是我军任职教育院校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教学案例是案例教学的重要载体。高水平的教学案例是案例教学得以实施的基础和前提。案例教学中所使用的教学案例是否能够反映部队实际、紧贴学员的任职岗位,是否能够在学员的实际工作中碰得上、用得着,决定了其在课堂上的欢迎程度,更直接影响到案例教学的实施效果。如何编写出针对性强、实用性好、共鸣度高的教学案例,更好的服务于我军的现职干部继续教育工作,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案例编写的基本程序

(一)案例编写目的

明确案例编写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教学案例的针对性,体现特定的干部培训任务的内在逻辑,更好的达成现职干部继续教育的目标。案例编写的目的不明确,案例的质量就无法获得保证,也无法加以衡量。

(二)案例素材收集

案例素材是与培训内容一致的生动、真实的事件。用杜撰的故事开展案例教学,是没有应用价值的,案例必须来自真实生活。

(三)开展案例研究

在掌握案例素材,动手编写案例时,必须进行大量的研究工作。案例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围绕案例所涉及的领域进行独立的思考和研究,对相关的基本理论和前沿问题有准确的把握。二是尽量全面搜集与案例相关的各种信息,在充分利用图书、报刊、网络等工具进行信息检索的同时,进行实地调研,尽可能的从不同的侧面了解事件发生的背景、过程、结果及其各种影响。

(四)撰写案例正文

案例正文是一个或一系列完整的故事,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及其主要的活动和结果。案例都必须要点明案例主题,并围绕案例主题深入挖掘、精心设计并巧妙激活案例矛盾点,这是案例撰写的核心,要贯穿案例全过程。

(五)提出讨论问题

紧随案例正文提出讨论问题。讨论问题切忌大而笼统,要尽可能的具体细致,其目的是引导学员对案例正文进行剥丝抽茧、层层递进的分析和思考,切忌脱离案例进行提问。

(六)编写辅助资料

辅助资料的用途是帮助学员理解案例,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两个部分:一是分析案例必须具备的理论知识。二是与案例相关的学员分析案例是必需的。辅助资料可多可少,都是为了帮助学员了解案例中主人公的活动空间及处理问题的条件,从而对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特定人物进行的特定活动有更好的了解和理解,分析案例时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七)编写教学案例使用说明书

教学案例使用说明书应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点明案例研究主题。二是对使用本教学案例进行教学的课程实施计划提出建议,即对课程所需要的总时间、其中学员研讨的时间和形式、案例分析交流的时间和形式、教师的活动时间和内容等作出建议,包括建议教师如何提第一个问题;提问的顺序;如何应对学员随时提出的预期外的问题,确保讨论始终不脱离预期的方向;如何使用黑板及多媒体设施等教具;必要时对案例的真实结果准备一份附录,在课后发给大家供课后对照反思自己的决策方案设计,巩固学习成果,提高今后处理类似问题的能力,但务必向学员强调,这并不是标准答案,仅仅是可供参考的一种选择。三是对本教学案例在什么样的培训层次、针对什么样的培训对象使用效果最好做出说明。四是列出本教学案例所涉及的主要相关理论观点。五是给出可用于案例分析的理论框架或理论分析工具。六是列出建议学员阅读的参考资料和书目。教学案例使用说明书是供案例教学主持教师使用的,不需要发给学员。

三、教学案例编写的基本原则

(一)真实性原则

案例教学法的生命力就在于不断反映和反作用于现实。教学案例的编写必须面向实际、从实际出发,是真实的、从实际工作中来的。

(二)紧密性原则

教学案例的编写,一方面要符合课程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另一方面要紧贴学员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培训对象的实际情况和培训需求编写案例,突出教学案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三)典型性原则

教学案例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编写的案例能很好地代表教员所讲授的一类问题,可以有效地达到教学的目的。通过研究分析典型问题,启发学员创造性思维,提高学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创新性原则

教学案例编写必须要有创新性,不能限制得太多太死,只要求把案例材料以直观、生动的方法提供给学员,案例提供的信息不一定全面、完整。这样的案例让学员去分析讨论,更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员在分析讨论案例的过程中,积极地发现问题,并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一思考的过程,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四、教学案例编写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主题的选定

为了保证教学案例的研究价值和学习价值,现职干部继续教育中所使用的教学案例应是真实可信的,每个案例描述的都是部队工作实践中会遇到的真实问题。一个案例要突出一个主题、一个主线。现职干部继续教育中的教学案例选题要充分体现其各项工作实践活动的客观需求,做到贴近现实、贴近部队、着眼发展、有的放矢。

(二)素材的采集

案例素材需要充分利用任职教育院校教员到部队参观、代职、调研、参训参演等多种方式,深入部队管理一线进行收集。在案例素材收集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三点:一是收集与部队工作直接相关、参训学员关注度高、反映强烈的问题。二是收集在部队保障、建设和管理实践中出现的带有普遍性、典型性的问题。三是收集部队在当前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案例教学对参训学员的吸引力,紧贴军事斗争准备、紧贴部队工作实际、紧贴任职岗位需要,真正拉近课堂与战场之间的距离,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员的共鸣。

(三)正文的编写

干部教育论文范文3

乡镇领导班子在各项事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起着重要作用,其思想政治建设的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一方群众的幸福安康。只有加强乡镇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才能不断提高领导班子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领导班子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从而更好地担当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重任。当前,乡镇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总体上是好的,但就目前乡镇领导班子建设现状来看,仍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如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不讲原则、不负责任,言行不一、弄虚作假,铺张浪费、奢靡享乐,个人主义突出,形式主义、严重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领导班子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也严重损害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些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五个“不相适应”:一是少数领导干部的政治理论素质与高举伟大旗帜的要求不相适应;二是部分领导干部统筹指挥全盘的能力与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要求不相适应;三是个别干部的思想作风和精神状态与肩负的历史使命不相适应;四是少数领导班子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与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的要求不相适应;五是工作责任制的落实与新形势下建设高素质乡镇领导干部队伍的迫切要求不相适应。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领导集体的高度警醒,抓紧加以解决。

二、原因分析

乡镇领导班子建设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是诸多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既有主观的原因,又有客观的原因,既有体制方面的因素,又有组织方面的原因。归纳起来,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思想教育工作不扎实。一方面对新时期乡镇领导干部思想动态、内心需要、情感诉求缺乏深入的研究,理想信念教育显得有些空洞乏力,思想政治工作难以切中要害,致使一些消极的思想发展蔓延。另一方面,对新阶段乡镇领导干部素质、能力不适应的问题估计不足,教育培训内容滞后、方式陈旧,从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学用脱节的问题。二是选人用人机制缺乏竞争性。由于乡镇领导干部评价体系不够科学完善,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机制不健全且缺乏刚性,致使优秀的人才因职数、编制的原因不能及时充实到领导班子或干部队伍之中,已经“上去”或“进来”的人,只要不出现问题就能长期安之若泰,缺乏动力和危机感。三是乡镇领导干部工作任务重、压力大。乡镇领导干部要管理本地区的经济、政治、教育、文化、卫生等多项工作。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法律赋予乡镇政府履行职能的权力却越来越少,造成职权行使“虚化”和“悬空”。面对各项工作,签不完的责任状、数不清的一票否决,这让乡镇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如履薄冰,生怕有什么闪失。四是乡镇领导干部提高素质的要求难以实现。大多数乡镇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希望有更好的学习机会提高自身的素质,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需要,但苦于没有时间和机会。在工作闲暇时间学习几乎不可能,到区级党校或其它学校进修学习的机会就更少,只能被迫在干中学。

三、和谐领导班子建设的对策措施

干部教育论文范文4

(一)提升干部教育培训质量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1939年5月20日,同志在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我们要建设大党,我们的干部非学习不可。学习是我们注重的工作,特别是干部同志,学习的需要更加迫切,如果不学习,就不能领导工作,不能改善工作与建设大党。”当前,中国共产党已经从建党之初的拥有58名党员的新生革命党,发展到今天拥有8600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党。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与我们党重视学习、善于学习、勤于学习是分不开的,也充分说明我们党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坚决支持和热烈拥护,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新形势下,提升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素养与专业技能成为巩固我党执政地位的重中之重。全面提升干部教育培训质量,努力强化他们的党性修养,培养一大批精通马列主义、有很高的政治远见、能独立处理问题、经得住考验的忠于党、忠于人民的领导干部,有利于从质上捍卫党的执政地位、夯实党的执政基础。

(二)提高干部教育培训质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

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面临着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这些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也更加严峻地摆在全党面前。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中国共产党要团结率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则面临着史无前例的考验。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只有身先士卒、率先垂范,才能有令必行、有禁必止。这就从客观上要求相关部门必须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力度、提升培训质量,以打造一批“靠得住”、“用得上”、“打得赢”的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进而带动经济社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二、当前干部教育培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选派式”培训方式占主流,缺乏大范围主体参与

首先,参加干部教育培训的学员绝大部分都是经过上级部门审核批准或是本单位(部门)指定的领导干部,参与主体缺乏主动性与自主性。其次,干部教育培训与干部任用存在脱节现象,客观上不利于调动干部参加教育培训的积极性,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认为,干部教育培训只是上级组织部门下派的任务,按时足量完成即可,这种敷衍心态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部分领导干部还未充分认识到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此外,参与教育培训的干部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中青年干部多,离退休干部少甚至没有;发达地区干部多,偏远地区、落后地区干部少;“重点部门”干部多,其他部门干部少。

(二)实效性较差,仍未形成健全、科学的评估体系

当前,承担干部教育培训任务的主要是各级党校、行政学院与干部学院,而这些机构均是受党委或政府管辖,其“一把手”往往是党委或政府副职领导兼任,虽然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对受训干部与培训机构进行统一管理,但是也容易使受训干部与培训机构教师“打成一片”。教师在进行实效考核时往往“碍于情面”“、手下留情”,一定程度上导致干部教育培训流于形式。此外,各级各类培训机构自身缺乏严格的考核、评估机制,往往是按照上级的安排完成教育培训任务,这也是造成干部教育培训实效性较差的因素之一。

(三)师资力量薄弱

一是部分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的教师知识储备有限,且较陈旧,无法适应日新月异的经济和社会变化,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一些教师知识更新速度相对较慢,无法满足干部多样化、高层次的培训需求。二是一些基层党校、行政学院与干部学院的教师数量有限,而且每位专业教师往往承担着多种学科的教学任务,严重加剧了教师的教学负担,使得他们无力也无暇从事调查研究与科研任务。三是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使得各类培训机构在硬件配备方面差异较大,而地区之间教学、科研方面的资金投入严重失调,也是当前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健康良性发展的一大障碍。

(四)课程设置缺乏灵活性与科学性

多年来的实践结果显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实效性较差的原因之一主要是课程设置未能紧跟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更新速度较迟缓,不能因时因地取消旧课程、开设新课程,如政策理论性的课程居多、实践操作性的课程较少。另外,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学形式单一、固化,缺乏前瞻性,未能根据不同的干部群体的具体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对于同一群体进行重复培训、浪费教学资源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三、提高干部教育培训质量的路径

(一)采取多主体、多层次、滚动式参与的形式进行干部教育培训,力争实现培训全覆盖

“多主体”是指干部教育培训的主体不仅包括党委、政府、人大、政协四大领导班子成员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而且还应辐射到部分自治团体与民间组织,特别是要将其中的党员领导干部纳入教育培训规划中,以切实提高他们的党性修养与政治素质。“多层次”是指干部教育培训不能仅仅局限于具有一定行政级别的领导干部,而是要尽最大努力辐射到多个层级,使各级领导干部能够在所在地区的党校、行政学院与干部学院就近参加教育培训,这一方面能够降低培训成本,另一方面也能够使各级培训机构各司其职、各得其所。“滚动式”是指针对参加培训的干部数量众多、专业培训机构相对较少的现状,相关部门可以采取滚动式轮训的方式,以最大限度地保证教学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我们尤其要注意的是,在干部教育培训主体输送过程中,必须对乡镇干部、村、社区干部予以必要的倾斜。乡镇一级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最为紧密,国家方针政策的落实主要靠乡镇干部的推动与实施,乡镇干部的党性修养与政治品行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大业能否早日实现。加强对乡镇干部的培训与再教育,不仅是巩固我党执政地位的需要,也是顺利完成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村、社区干部,虽然职级不高,但其地位与作用却不可小觑,面对绝大部分村、社区干部学历层次较低的现状,相关部门要定期开展村、社区干部教育培训,以切实提高其政治素养与专业技能。

(二)完善干部教育培训考核体系,切实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各级干部教育培训学校要建立一套对教师与学员进行双向考核的评估系统。一方面,培训方要督促授课教师认真备课、授课,对学员评价率高的教师在薪酬待遇方面要给予适当倾斜。另一方面,要对学员的出勤率、课堂表现与考试成绩进行综合考查,将最终成绩报送学员所在单位或所在地区组织部门,作为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之一。为了避免教师与学员相互“通融”的现象发生,必须实行第三方介入,这个第三方可以是组织部门、人事部门,也可以是纪检监察部门。第三方的职责主要是对教师与学员进行跟踪评价,实事求是地评选出优秀教师与优秀学员,并将评审结果公开,接受广大学员与教师的监督,对考查结果有疑义的可以向上级单位投诉。

(三)加强师资建设,努力提升培训质量

首先,相关部门要创造更多的机会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与再教育,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将教师输送至其他省市或国外进行深造,使从事干部教育培训的教师能够与时俱进、及时更新知识。其次,相关部门一方面要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各学科紧缺人才,另一方面要提升在编教师的薪酬待遇,激励他们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与科研工作中去。最后,当地政府要加大对各级干部教育培训学校的资金投入,及时更新其硬件设施,尤其要设立专门的科研基金,鼓励教师从事科学研究,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四)科学设置培训课程,最大限度满足受训主体的培训需求

干部教育论文范文5

[关键词]党员干部;理论教育;历史经验

[中图分类号]G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103(2017)03-0023-04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六十多年中,全党尤其是党员干部的理论教育取得了显著成绩。这些成绩不仅体现在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得到提升,也体现在党的执政能力不断增强,中国共产党正在全力向党的十提出的“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一奋斗目标迈进。总结凝练六十多年的宝贵经验,对于建设学习型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重要意义。

一、坚守干部教育尤其是理论教育的重要战略地位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对党员干部的理论教育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在每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都通过加强干部教育工作为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展不断输送人才,从而从组织上和人才结构上保障了党和国家在不同时期的中心任务的完成和目标的实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通过一系列的会议决议和制度推进,推动了党的干部教育的制度化。如,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苏维埃政府根据中央的指示大力提倡干部在职学习。抗日战争时期,中央先后发出一系列重要文件对干部教育进行规范和引导。其中,《中共中央关于在职干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在目前条件下,干部教育工作,在全部教育工作中的比重,应该是第一位的。而在职干部教育工作,在全部干部教育中的比重,又应是第一位的。”解放战争时期,为积极应对“干部恐慌”问题,党中央明确规定“干部教育重于群众教育”和“干部教育第一”的方针。在此基础上,中共中央华北局、西北局、东北局等纷纷通知,对党员干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实施政策、文化学习、业务知识作了相应规定。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和历史任务发生根本转变。如何加强执政党的自身建设,提高广大干部的执政能力,防止腐化堕落现象的发生,成为党所面临的一个新的重要课题,中国共产党清醒地认识到“现在我们是搞建设,干部已成为决定性的因素”。中国共产党一系列相关指示和计划,以制度的保证大力加强适应执政后的干部教育。如《中共中央关于在职干部学习问题的通知》(1950);《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理论教育的决定(草案)》(1951);《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一九五三――一九五四年干部理论教育的指示》(1953);《关于党的高级干部自修马克思、列宁主义办法的规定》等(1955),这一时期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方针政策一方面学习和借鉴苏联的教育制度和经验,另一方面根据中国实践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和改进,保证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为提高干部的理论水平,党中央通过制度规划对干部轮训工作尤其是县处级以上干部的教育工作进行了详细安排,对于加强干部队伍的思想教育,提高干部的理论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同志重新根据时代的新要求对新时期的干部教育进行设计部署。1980年,中共中央针对党的干部提出了“四化”的要求。1982年9月在党的十二大上,干部“四化”标准被写入了新。同志也高度重视干部教育工作,强调指出“严重的问题在于教育干部”。同志提出应“围绕增强执政意识、提高执政能力、创新培训方法,提高培训质量,大规模培训干部”。党的十以来,同志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屡次强调干部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多次就干部教育和学习作出重要指示,要求要通过干部教育,培养和造就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

实践证明,将干部教育工作视为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对于建设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加强党的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作用。在干部教育工作中,党中央最为重视的始终是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从1983年起每一周期的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中,都将“政治理教育”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作为基本任务的第一个条目加以说明。更加值得注意的是,以往的五年规划中大多将理论素养、思想品德、业务能力、知识水平并为一目进行阐述说明,而在《2013-2017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中的“重点培训内容”这一目中,分别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培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培训”“党性党风党纪和党史国史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科学发展能力培养”“各种知识教育”单独列条并详加阐述,这一举措充分体现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大格局下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党员干部政治理论素养的高度重视。

二、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原则

实践证明,理论联系实际是党员干部理论教育应坚持的根本准则,也是理论教育的有效途径。这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所形成的优良作风,是党的各项事业不断发展的根本保证。党在每个历史发展阶段都将理论联系实际作为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的首要原则加以贯彻执行。历史表明,这条原则执行得好,党员干部理论教育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反之,党员干部理论教育就会遭到破坏。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的各项任务能否顺利完成,归根到底取决于党的领导是否正确,取决于党员干部是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在干部教育工作中,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作为基本任务和重要内容,并着重强调要将马克思主义同党和国家所面临的实际状况相结合。早在1941年同志就提出要求:“应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新中国成立初期以及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基本原则,以研究中国实际问题为中心,党内开展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思想、苏联建设经验、过渡时期总路线等方面的学习活动,取得了较好成效。但在“”中,由于对国内的形势和任务进行了错误的估计和判断,违反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原则,使干部教育工作遭受较大的破坏和冲击。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重视将党员干部理论教育和党的中心任务相结合,多次强调“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新发展,也坚持了将党员干部理论教育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任务相结合,在加强制度建设、拓宽教育渠道的同时,提升了干部队伍的理论素养,适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需要。

三、以县处级以上干部为重点,贯彻分级分层分类的教育方针

分级分类、因材施教进行教育是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的一条经验,也是在实践中摸索出的一条重要方针,因为党员干部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整体,而是具有不同成长背景、文化水平、年龄结构、行政能力的各个群体,因而表现出明显的层次性,只有坚持将理论教育同党员干部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进行分级分类教育才能有效抓住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的重点,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党的早期干部教育培训历史中,已经注重坚持运用分级分类的原则对党的干部尤其是县处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进行教育。新中国成立初期所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理论教育的决定(草案)》就根据党员不同的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将理论学习分成了三个等级。在《关于轮训全党高、中级干部和调整党校的计划》(1954)和《关于轮训干部的决定》(1961)中,都对开展大规模干部培训做出了安排,并且都强调轮训的重点是县长以上级别的干部。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中共中央或中央组织部制定的历次干部培训规划也都将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作为教育培训的重点对象。中共中央《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2006)第一次以法规的形式明确规定了干部教育的重点对象,提出:“干部教育培训的对象是全体干部,重点是县处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及其后备干部。”2015年最新颁布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中也明确规定“干部教育培训的对象是全体干部,重点是县处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和优秀中青年干部”。这些要求充分体现出党中央高度重视从基层培养选拔干部的导向。

此外,1983年以来的历次干部教育培训规划都在强调全面提高各级各类干部素质的同时,对省部级干部、厅局级干部、县处级干部及其后备干部的理论教育作出不同的安排和部署,同时兼顾少数民族干部、女性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满足了不同类别和不同层次教育对象的需求,体现了分级分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方针,也体现了理论教育和党员干部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根本原则。

四、始终以理论创新成果为教育中心内容

“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这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这是中国共产党党建工作和教育工作的真实写照。在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奋斗中,党从来都不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看成是僵硬、空洞、刻板的教条,始终坚持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并着重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作为党员干部教育的中心内容。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六十多年中,党逐步建立完善了干部学习制度,着力以最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对党员干部进行武装。1951年2月党中央在《关于加强理论教育的决定》对理论教育的重要性和理论学习的分级进行了详细说明。党中央还成立了《选集》委员会有计划地编选著作,极大地促进行了干部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思想的学习。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我们在现代化建设的宏伟征程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二次飞跃,同志强调:“做好新形势下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要突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和党性教育。”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每一次创新和飞跃都伴随着新一轮的干部理论教育,这就在党的历史上掀起了若干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热潮,体现了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的科学性和政治导向性。

五、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开展集中性教育活动

坚持问题导向的目的在于解决革命和建设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员干部理论教育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在党的发展历程中,每当革命或建设进行到重要阶段,或者党内出现难以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时,都会在全党尤其是党员干部中开展集中性教育活动,以达到凝聚共识、团结力量的目的,这也逐渐成为党内学习教育活动的鲜明特色。

“以问题为导向开展集中性教育活动”@一方针在1941年到1945年的运动中第一次得到了大规模运用。这次教育活动针对的突出问题就是党内存在的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等。是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全党范围的集中性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活动,它创造了一种自我教育的好形式,是党的干部教育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尤其为党后来的思想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开辟了以问题为导向开展集中性教育活动的先河。后来全国解放前夕的整党运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全党全军整风运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改革开放初期的整党运动都是对这种教育方针的坚持和发展。从历史的视角我们可以看出,这种集中性教育活动大多以整党、整军、整风等搞运动的方式进行。通过整党整风的形式进行集中性理论教育,这是党的一项光荣传统,也是督促党员干部加强理论学习的一条重要路径,但是这种方式也存在着一些弊端,容易扩大化或演变为“搞运动”“搞批斗”,如“”时期的整风运动演变为各种革命大批判,造成了广大人民群众和党员干部思想上的混乱,打击和迫害了一大批优秀的领导干部,对党员干部理论教育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脱离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正确轨道。

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以来,“不搞运动”成为新的领导集体的共识,也成为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党内集中性教育活动与之前相比的最大特点,“整风”“整党”这类带有大运动色彩的术语基本上不再使用,而代替这类“运动”的是在党中央的指导和部署下自上而下开展的一系列教育活动或学习实践活动,这类集中性教育活动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紧密结合一定时期内的政治需要,目的在于通过教育活动或学习实践活动提升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改进党员干部的作风。如世纪之交以来开展的“三讲”教育活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及党的十后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等都是对这一方针的坚持和发展。尤为突出的是,随着党执政能力的不断增强和党建科学化水平的日益提升,党内集中性教育活动逐渐克服了以往容易搞政治运动的“简单化”“扩大化”倾向,实现了在集体性教育活动中解决问题,提升党员干部的理论素养的目标。

六、充分运用最新传播媒介进行理论宣传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一直高度重视并积极探索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和最新技术手段来推动党员干部理论教育。

1.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之前高度重视报刊和广播的宣传引导作用

在报刊出版方面,新中国成立前夕,党中央就决定将华北局机关报《人民日报》正式改版为党中央机关报,并在全国范围内公开发行。这一时期一大批有助于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的刊物创刊,如《学习》《教学与研究》《新的建设》等,这些刊物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宣传的主要阵地,刊发了大量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文章,极大促进了干部的理论学习。1951年2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理论教育的决定(草案)》明确规定报刊出版物要为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而服务,要求大部分报刊改变不重视这方面工作的恶劣现象。1954年5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专门讨论了为中央起草的《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决议》,在肯定全国报纸工作最近几年内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指出了报纸工作存在的一些缺点,其中一条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宣传还很薄弱。此外,1956年12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扩大订阅范围的通知》,其决定从1957年3月1日起扩大党的内部读物《参考消息》的订阅范围,指出:“过去,《参考消息》仅供高级的党内外领导干部阅读,现在决定把阅读范围扩大到县委委员以上或相当于他们的党内外干部。”对阅读者的具体规定是:“凡相当于党的县委委员以上、机关的科长(副科长)以上、部队的团委委员以上、高等院校讲师以上、中等学校的校长及教务主任和政治教员,以及其他因工作需要阅读《参考消息》的干部(例如新闻出版宣传机关的干部,机关、工厂、学校内的专职党团工作人员等)。”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的规模,尤其是加强了对县处级以上干部的教育力度。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的报刊事业有了进一步发展,更多的政治理论刊物在这一时期创办,1956年1月《报》创刊,1958年6月同志将主办的《学习》杂志更名为《红旗》,由此形成了对党员干部理论教育具有核心引导作用的“两报一刊”格局。较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理论期刊有北京市委主办的《前线》、上海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委员会主办的《学术研究》、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主办的《江淮学刊》、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主办的《江海学刊》等,为党员干部理论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平台。

在广播事业方面,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党早期创建的重要宣传机构――新华通讯社成为统一集中的国家通讯社,对外重要新闻。1949年12月,始建于延安的北京新华广播电台正式定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始大力发展人民广播事业。为解决新中国成立初期在职干部的学习问题,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从1950年4月起专门开设了社会科学讲座,请艾思奇将社会发展史,请于光远和王惠德讲列昂节夫所著《政治经济学》中重要问题,社会发展史和政治经济学各播讲了三十次。实践证明,在改革开放之前通过广播这一传播媒介进行宣传引导,是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的有效途径。

2.改革开放以来充分利用电视、网络及多媒体手段开展理论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报刊、广播在党员干部理论教育中仍然发挥着巨大作用,但随着高科技的迅速发展,以电视、网络等为代表的新型媒体开始普及。20世纪80年代以来,党高度重视并积极探索利用电视、网络及多媒体手段推进党员干部理论教育的新路径。

干部教育论文范文6

学习引廉:规范廉洁从政行为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兵团各级党委注重从思想上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引导,通过理论学习、上廉政党课、专题讨论和巡回讲座等多种形式,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廉洁从政、执政为民。一是以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为主要内容,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理论水平和贯彻落实上级精神的执行力。二是以开展党风廉政教育月活动为抓手,从总体上部署安排学习教育。今年7月,兵团开展第十二个党风廉政教育月活动,各级党组织通过层层召开党员干部动员大会,对廉政教育月活动作出具体部署,通过集体学习、组织讨论、交流体会和理论研讨等方式,使广大党员干部普遍受到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三是增强《廉政准则》等党纪条规学习效果,组织党员干部理论政策知识测试。通过党纪条规的知识测试和竞赛等,使广大党员干部从思想上重视党纪条规的学习贯彻,进一步规范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行为,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新成效取信于民。

教育思廉:打牢廉政思想基础

反腐倡廉,教育为先。兵团各级党委通过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系统学习,结合实际,进一步理清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工作思路,明确今后奋斗目标,对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开展各项教育活动。一是利用反腐倡廉教育基地开展一系列活动。组织党员干部观看电视剧《远山的红叶》和《插翅难逃》等正反面典型电教片。建立一批反腐倡廉教育基地,组织党员干部接受警示教育。对兵团近年来出现的反面典型案例,在机关以展板形式进行展览。召开案件警示大会,通报有关违纪违法案件。在各级党员干部配偶中开展家庭助廉承诺签名活动,组织配偶到警示教育基地接受教育。二是开展“廉政勤政优秀领导干部”评选活动,在评选过程中使党员干部深受教育。三是与困难职工和少数民族职工结成帮扶对子。各级党组织开展献爱心、送温暖活动。看望慰问困难职工和少数民族职工,与他们结成帮扶对子,积极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四是给党员干部发送廉政警示短信和廉政故事邮件。广泛征集廉政警句格言,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廉洁从政。

文艺演廉:增强廉政教育效果

文艺体现精神追求。充分运用党员干部和职工群众喜闻乐见的歌舞、戏曲、小品、诗朗诵、快板和说唱等文艺表演形式,增强廉政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一是举办文艺会演,把党风廉政教育的对象,扩大到积极参与文艺演出和观看节目的普通职工群众,在全社会产生广泛影响。组织歌咏比赛,唱红歌、庆七一。举行“廉政之光”专题文艺晚会,在电视台实况直播,把廉政之风吹进千家万户。二是举办书法、漫画、剪纸、摄影等作品展览。向全社会展示廉政文化建设的成果,使大家在美的艺术熏陶中接受廉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