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理统计总结范例6篇

数理统计总结

数理统计总结范文1

关键词:统计数据 合理应用 统计工作

一、统计工作与统计数据

统计工作的语言是统计数据,而对于统计工作来说,它的过程的本质和内涵是描述历史发展过程和历史、实事的本来面目,这个描述的过程要客观、忠实,并且以统计数据为基础。由此可见,统计数据是统计工作的基础,然而统计工作不仅仅是要将这些反映历史的数据统计出来,还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对这些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最终将这些统计数据进行合理的应用,用于国家和社会问题的决策。如果统计数据失之毫厘,那么决策的做法和结果就会差之千里,另一方面来说,如果统计数据无可挑剔,但是却没有将其运用于对未来工作的预测和指导,也是对统计工作的一种浪费,这一定要引起统计工作管理者和操作者的高度重视,统计工作者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做出符合历史实际的统计数据,并且将统计数据合理的运用于社会和国家的预测和指导,支持国家的建设和发展。

二、目前统计数据合理应用方面存任的问题

统计数据的应用和质量存在着许多问题,势必影响政府分析和调控。以下是对于统计数据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和分析:

1.统计数据失真

统计数据失真的内在因素是统计制度不够完善造成的,表现在:统计部门内部各专业在统计方法、口径上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统一;专业问统计方法改革不同步;统计范围、口径的理论值与实际值有时有较大出入;统计与财会在核算周期上还存在一些差异,并且在统计数据质量管理上各级统计管理部门在统计执法过程中力度不够。

2.各地数据处理的手段发展不平衡

数据处理手段出现从基层的手工操作到省、国家一级政府统计数据处理的高度信息化。就地域而言,占全国70%以上的地方统计数据处理是手工操作或半手工操作,效率低,可靠性差,这不符合统计要求的及时性。难以确定统计所反映的当前经济现象的真实性。

三、分析统计数据合理应用的重要性

首先,统计数据的合理应用是将总量指标与相对指标有机结合。

总量指标是反映总体在一定时问和空间条件下所达到的规模或水平的综合指标,它是最基本的统计指标。比如说某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人口总数、财政收入、某一农作物的年产量、企业的年利润等。相对指标是两个有相互联系的指标的比值,表明相关经济现象之间数量对比关系。比如说GDP增长率、比重、税率等。这些都是正确总结和认识社会、行业企业等经济发展状态和水平的依据,也是反映各个数据和地区、行业之间联系的程度,通过将这些统计数据相结合可以正确的认识历史、确定未来的发展方向,所以在实际工作中要把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这两类数据进行巧妙的结合。

其次,统计数据的合理应用是将总量指标与平均指标有机结合。

平均指标是反映同类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所达到的一般水平的综合指标。如平均价格、人均产量、单位成本、平均销量等。

现在很多家长看到自己孩子的考试成绩就会高兴或不高兴,其实很多时候只看绝对成绩是能够完全体现一个人在班级、学校中的位置,因为考试成绩的绝对数只能体现是高分还是低分,但是不能说明这个人在班级中是属于优等成绩还是最后几名,由于水涨船高的原理,只有把班级各科成绩的平均分数与个人成绩做参照才能真正了解一个人在班级和学校的成绩排名位置。上述的例子可以发现统计数据的总量指标与统计数据的平均指标相互结合起来分析问题才能够更加准确、真实的反映事物和发展的本质状况。

再次,统计数据的合理应用是将速度与水平指标有机结合。

增长速度是速度指标的一种,它是指现象总体某指标数值的报告期问的增长量与基期水平之比。比如说2007年我国GDP,总值相比上年的增长速度、2007年美国的GDP增长速度等,通过计算各个国家每增长1%的GDP的数值,可以看出哪个国家发展得更快一些,所以这些统计数据不但能看出增长量的绝对数量,还能看出增长速度,这样才能更加全面的分析历史,从而更好的决策未来。另外,将统计数据的速度和与一件事情的水平指标有机结合能够使问题分析和研究的更加全面,既能看出发展过程的绝对成绩,也能够参照上一时期的发展,得到能够反映发展素的的数据,将本来模糊的实事通过统计数据量化。

数理统计总结范文2

[关键字]县级统计分析 方法 步骤

一、县级统计分析的含义与特征

(一)县级统计分析含义

县级统计分析是指根据统计研究的目的,利用统计调查整理所掌握的大量数据及相关资料,运用统计所特有的方法,对客观存在的经济现象及关联现象进行分析研究,透过客观现象的数量表现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性,从而揭示矛盾,分析原因,提出解决问题措施的一种对现象的研究过程及对现象深入的认识过程。统计分析是统计实践活动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是统计设计、统计数据收集和统计数据整理的延续和深化,是完成课题研究的必经阶段。

(二)县级统计分析的特征

根据上述县级统计分析含义可以看出,县级统计分析具有如下特征:

1.数量性。县级统计分析首要特点就在于它是对事物的数量方面进行研究。它的分析对象就是在信息搜集过程中获得的大量数据资料。统计分析的过程和结果都是通过数字、符号、公式和图表等数学语言表达的。统计分析的目的就是要反映这些数量的现状和发展变化趋势。

2.工具性。县级统计分析只是一种调查研究的方法和工具,它本身既不是调查的目的,也不能代替调查研究本身。它受到调查研究的对象、目的和任务的严格制约。调查研究的具体课题决定了统计分析的具体目的和任务,决定了它所要采取的具体方法、程序和指向。

3.客观性。县级统计分析只能如实地反映繁杂的数量资料所体现的内在特征和规律。县级统计分析的基础是客观存在的原始信息,研究者不能根据自身的好恶进行取合。统计分析的客观性使得分析结论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4.综合性。县级统计分析的对象是事物的总体数量特征,其构成是多层面、多角度的,而且影响总体数量特征变化和发展是多因素的。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统计分析可以综合、全面、系统地分析所获得数据的所有变量,所有因素,全面描述、推断事物现象的总体数量特征。

5.科学性。县级统计分析是建立在数学科学基础之上的,它所采用的方法、程序都有科学依据作保障。统计分析的运算结果、推论是可靠的,在预测时,既能计算出指标值的范围,又能指出其可靠程度。

二 县级统计分析的方法与步骤

(一)县级统计分析的方法

1.大量观察法。大量观察法是指对现象总体足够多的单位进行调查与分析,以认识事物的总体特征与规律性的方法。县级统计分析运用大量观察法是由于分析研究对象的大量性、复杂性与分析研究的目的所决定的。大量的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是在诸多因素的错综作用下形成的,各单位特征及其数量表现有很大的差别,县级统计分析的目的是认识所研究现象总体特征与规律性。因此,不能利用对个别单位、少数单位的数量特征的观察分析来判断总体特征与规律性。

2.统计分组法。统计分组法是指根据现象的内在性质和县级统计分析研究的任务要求,将总体各单位按照某种标志划分为若干组成部分的方法。统计分组法是分析总体内部差异的重要方法,通过分组可以分析总体中不同类型的性质以及它们的分布情况以及内部的构成和比例关系。通过分组还可以分析现象间的依存关系与量变界限。统计分组法在县级统计分析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正确使用统计分组法进行县级统计分析的关键是科学选择分组标志。

3.综合计算分析法。综合计算分析法是指运用各种综合计算的统计指标数据,反映、分析现象总体的一般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的方法。对大量的原始数据经过整理汇总,计算各种综合指标,可以显示出现象在具体时间、地点条件下的总量规模、相对水平、集中趋势、离中程度,具体包括对比分析法、集中趋势分析法和离中程度分析法;描述现象的动态发展过程以及现象间的数量依存关系,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包括动态趋势分析法,指数分析法和相关与回归分析法;还可以根据部分单位的计算分析数据科学推断总体数量特征,包括抽样推断法,等等。

(二)县级统计分析的步骤

1.确定县级统计分析的目的和任务。确定县级统计分析的目的和任务是进行县级统计分析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县级统计分析是为调查研究服务的一种统计工具,必须根据调查研究的目的和任务确定县级统计分析对象,进行县级统计分析设计,合理选择统计分组标志、数量界限以及综合计算分析的方法。必须使县级统计分析围绕调查研究的课题展开。

2.统计资料整理。在进行统计分析之前,必须对原始资料进行审核、整理和加工,使之系统化和条理化。统计资料整理的核心工作是统计分组,统计分组的关键是正确选择分组标志。统计资料整理是统计分析的基础工作。

3.根据变量值特点选择计算分析方法。统计调查中所得到的数据有不同的分布特点和类型,要针对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计算分析方法,将现象的数据特点、类型与计算分析方法的适用条件相匹配。否则统计分析出的结果可能会歪曲事实,不能客观、公正地描述现象的存在状态和准确预测、推断未来。

4.计算统计分析数据。计算统计分析数据是统计分析的中心任务。根据统计资料整理的结果与选择的计算分析方法,围绕调查研究的目的和任务,计算分析反映现象对比关系、集中趋势、离中程度、相关程度、动态变化等的指标值,以此使原始数据中所包含的信息特征显示出来,概括描述出总体的静态数量特征和动态趋势性等。

5.提出统计分析报告。统计分析报告是统计研究分析过程的概括总结,是统计分析结果与结论的重要表达方式,是统计研究分析的工作成果。统计分析报告的写作以统计研究的任务、目的为出发点,从分析现象基本的数量关系人手,对统计调查整理的资料、数据进行科学的归纳、综合、推断和论证,科学描述所研究课题的现状或预测未来,推断总体,阐述观点,提出建议。

参考文献

数理统计总结范文3

嵌入式系统[1]是以应用为核心,软硬件可裁减,适应应用系统对功能、可靠性、成本、体积、功耗等综合性能严格要求的专用计算机系统。它是集软、硬件于一体的可独立工作的“器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企业对生产过程的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企业管理者、工程师需要获得更多现场的信息,从而实现从现场控制到监控、管理、决策等多个层面上的信息交换与集成。这就要求嵌入式工业现场控制设备与Internet管理信息系统融为一体,本文基于桌面总线为基础构建了一个嵌入式系统的框架,并以此框架为基础,实现了嵌入式设备的Internet网络化,使分布式监控系统的开发转向一个以Internet为基础、易操作的环境中来。

2基于桌面总线的嵌入式系统嵌入式设备结构

2.1嵌入式设备的结构

嵌入式设备是嵌入式系统的核心部件,在生产现场,需要根据具体对象采用模块化的方法来开发嵌入式设备,其基本思想是将复杂控制系统转化成一个个具有独立功能的简单模块。这些简单的模块都有通用的接口,它们可根据需要不加改造通过总线接口模块与桌面总线相连,从而实现与嵌入式系统的无缝连接。不同的嵌入式设备结构不尽相同,但一般都包含五个部分,如图1所示。(1)输入设备:完成用户对数据的输入。(2)输出设备:将信息处理CPU处理好的信号通过用户界面显示给用户。(3)数据存储器:保存信息处理CPU处理结果。(4)数据采集CPU:完成信号的采集、预处理,并将处理信号提交给信息处理CPU。(5)信息处理CPU:接收用户输入信号和数据采集CPU提交信号,对信息进行处理,同时把处理结果提交给用户界面并做好存储工作。

2.2总线接口模块的结构

由底层到高层依次有:(1)物理层:是最底层,是设备之间的物理接口,数据通过该接口从一台设备传送给另一台设备。(2)数据链路层:完成用户信息的处理,确保网络之间数据帖可靠地传输。(3)应用层接口:是最高层,提供计算机网络与最终用户界面。

3基于桌面总线的嵌入式系统桌面总线的拓扑结构

对于不同的生产需求,桌面总结的拓扑结构不尽相同,图2是一种常见的嵌入式设备桌面总线的拓扑结构。(1)各嵌入式设备通过总线接口模块与桌面总线连接。(2)中继器:算一个嵌入式设备,单段总线传输距离有限,中继器可扩展桌面总线连接嵌入式设备的台数。(3)总线终端:总线终端有一个网络终结器,用于消除信号传输时的反射。(4)嵌入式处理器:是桌面总线的主站,并提供与桌面计算机的接口。

4基于桌面总线的嵌入式系统嵌入式Internet服务器体系结构

4.1嵌入式Internet服务器体系结构

Internet通信技术,具有开放性的互联标准,能够提供强大的通信能力,但嵌入式处理器通常只支持8位并行数据处理,而建立在Internet基础上的各种通信协议对于计算机内存储器的容量、计算机CPU的运行速度都有较高的要求。[3]本文将桌面计算机(高端机)与嵌入式处理器(低端机)作为服务器,如图3所示。两个嵌入式处理器通过P1口实现数据通信,嵌入式处理器二通过桌面总线、嵌入式接口模块(图1)与接入的各嵌入式设备实现通信处理及协议转换,嵌入式处理器一负责与桌面计算机交换数据。两个嵌入式处理器都具有独立处理信息的能力,并能各自独立完成不同的信息处理功能,对高速运行的桌面计算机与低速运行的嵌入式处理器速度不匹配问题起到了一个缓冲的作用。Key是键盘输入功能。LED显示器接口:通用的计算机主要显示设备是CRT显示器。但是在专用的计算机系统中,特别是在多数微型计算机控制系统和测量系统中,往往有了数字显示功能就可以了。在这种情况下,使用LED数码管来构成数字显示器则非常适用,这种显示器价格低廉、体积小、功耗低,而且可靠性很好。

4.2嵌入式处理器与各嵌入式设备之间通信

嵌入式处理器二作为底层桌面总线的中心控制点,通过桌面总线与各嵌入式设备相连,实时监控各嵌入式设备的当前工作状态,采用并行处理的工作方式与各嵌入式设备通信,同时,也使用并行的工作方式与嵌入式处理器一通信。嵌入式处理器与各嵌入式设备之间通信编程语言一般使用汇编语言或C语言。使用C语言能够使软件开发的时间缩短,开发过程加快,所以目前获得广泛的应用。使用汇编语言在开发编程和调试阶段要花费较多的时间,但是与等效的C语言相比,具有执行速度快,占用内在少,并且只有汇编语言与机器硬件紧密相连。为了扬长避短,有时在一个程序中,对执行速度或实时性要求较高的部分使用汇编语言,而其余部分则使用C语言编写[4]。

4.3桌面计算机与嵌入式处理器之间通信

桌面计算机主要接受来自嵌入式处理器的实时数据,根据定义的数据访问协议和处理规则,对实时数据进行分析、显示、存储等功能,同时将相关的控制命令发送给嵌入式处理器。桌面计算机与嵌入式处理器之间的通信方式有串行传输和并行传输两种传输方式。并行传输通常使用8根或更多根导线来传输数据,并行传输的特点是同时可以传输多个二进制位,传输速度快,但是传输线路结构较复杂、传输距离有限。而串行传输一次仅能传输一个二进制位,多个二进制位“鱼贯而入”,传输速度慢,但传输线路结构简单、传输距离远。目前,计算机的并行口已经从基本的SPP(Standard-ParallelPort)类型并行口发展到EPP(EnhancedParallelPort)增强式并行口,EPP并行口可以直接进行8位数据的读写操作,其读写操作可以在一个总线周期内完成。总线周期:通常把CPU通过总线对其外部进行一次访问所需要的时间称为总线周期。一个总线周期一般包含4个时钟周期,时钟周期又称节拍周期,是微处理器处理操作的最基本时间单位[4]。

4.4桌面计算机与互联网之间通信

桌面计算机通过路由器(HUB)与互联网(Internet)相连,借助TCP/IP(TrasmissionControlProtocol/Internet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网间协议)协议和HTTP(HyperTextTransmis-sionprotocol,超文本传输协议)协议实现与互联网之间通信。同时,桌面计算机还能过TCP/IP协议、ADO(ActiveX-DataObjects)组件(访问数据库的模型)、数据库提供的中间软件(SQLServer,Oracle)实现对数据库服务器的访问。

5结束语

数理统计总结范文4

关键字:会计核算,会计信息系统,实时控制

一、问题提出

新组建的吉林大学是根据国务院关于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的决定,经教育部批准,于2000年6月12日成立的。新的吉林大学是由原隶属教育部、卫生部、国土资源部和信息产业部的原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和长春邮电学院等5所高校合并而成的。合并后的新吉林大学成为教育部直属的一所学科门类齐全的重点综合性大学。成立以后,新的吉林大学的会计核算模式的特点必须进行新的调整,以便适应新的吉林大学的实际特点:(1)多分部。由于新的吉林大学是由5所高校组成的,并且根据实际所处的地域可以分为8个管理行政区。(2)分布广。原5所高校分布在长春市不同的区域,跨多的行政管理区,如:朝阳区、南关区,彼此校区距离较远,分布的地域非常广。wWw.lw881.com第一个特点产生新吉林大学的会计信息系统多级要求,为实现实时进行会计核算提出了一个苛刻的要求。第二个特点要求新吉林大学的会计信息系统解决远距离的传输数据的问题,又为实现远距离会计核算出了一个艰巨的难题。

根据这两个特点,新的吉林大学的会计核算模式经历三个阶段,下面详细阐述三个阶段的演变过程。

二、新吉林大学的会计核算模式的演变过程

(一)第一阶段:各自核算集中汇总的会计核算模式

2000年6-12月会计核算模式实行的是分灶吃饭。即所有的会计核算都是在各自校区完成,包括会计核算软件、会计科目、科研经费等都是按原学校的会计核算管理模式运行,各自执行原来学校编制的学校预算,会计报表也是由各校区根据教育部的要求编制,总校进行归类汇总完成的。采取这种会计核算模式的主要原因在于,新吉林大学的合并的规模在整个中国教育界,乃至整个世界的教育界都是前所未有的。在几乎没有任何借鉴之下,为了更好的完成合校的任务,财务方面的实质合并成为合并的重头戏,也是最困难的工作。所以,会计核算的统一管理实质进入合并日程的时间在11月份,这又面临财务年度结算的任务。为了更好的解决结算和新的会计核算模式的实施,这个阶段一方面各校区按照原有的会计制度继续执行,完成年度结算;一方面学校的有关领导和人员积极加紧商讨新的会计核算模式建立的问题。

针对吉林大学的特点,经过反复的论证和推敲,并进行大量的调研工作总结已经合并院校好的会计核算做法,并把原来吉林大学两区办公的经验和其他校区好的经验吸取过来,新的吉林大学的会计信息系统和远程传输数据主要是以原吉林大学的会计核算模式和远程传输数据为依托,进行拓宽,因为原吉林大学的会计信息系统和远程传输数据已经运行了4年多,在运行过程中非常的稳定和成熟,所以我们主要采用原吉林大学的经验和做法再结合合并院校的好的经验,设计新的吉林大学核算和数据传输模式的。

(二)第二阶段:初步网络化会计核算模式

根据合校后新的吉林大学的特点2001年首先设置总校会计科、前卫校区(南北)、南岭校区、新民校区、朝阳校区(东西)、南湖校区8个报账点,考虑到刚刚合校,新的会计核算软件的核算方式是前未有的,这是与我校的巨大的规模相适应。实现校区会计信息管理系统是各自独立的,通过modem拨号实现二级传送,与上海科技发展公司合作,在各校区现在的机器设备的基础上,对原有的设备进行改造和增添,来适应新的会计信息系统的需要,各校区都是各自独立的财务网和各自独立的财务账套,各自的服务器和会计信息系统,总校会计科服务器设置7个账套即会计科、前卫南北校区、南岭校区、新民校区、朝阳东西校区、南湖校区、统一处理,每天各校区结账后,通过modem将数据传送到会计科,会计科对当天的数据进行汇总,这样解决了总校、校区、分校之间的数据传送的问题。新的网络会计核算模式实现了数据的汇总和统一,实行统一会计核算软件系统、统一会计核算科目、统一会计核算内容、统一开支标准、统一会计报表、统一部门码设置原则,设置统一的往来号编制原则、科研经费由各校区管理和核算,具体的核算模式如下:

吉林大学数据通讯模式

根据吉林大学的分布,示图如下:(括号内为数据库名)

数据通讯由“生成传送数据”、“处理接收数据”、“汇总分校数据”三部分组成。

1、生成传送数据

由总校会计科、八个校区生成。先选日期段,一般为当天,也可选一段时间,总校会计科生成的是新增科目、新增部门控制模型、新增科研类别、下预算数等内容;分校生成的是新输凭证、新增部门等,月末结账及往来款核销后,可选上“包括月末往来款核销数据”选项,日期仍选当天即可。

2、处理接收数据

数据接收又分为四块,①各校区(八个)接收总校会计科下发的数据。汇总服务器中对应各分校的数据库也要做接收总校数据。②同一分校有二个校区的接收另一校区的数据。对某一校区若既要接收总校会计科下发数据,又要接收另一校区的数据,两部份工作可一次完成。③总校会计科接收各分校的新增部门。④汇总服务器中各校区(五个)数据库分别接收对应数据,总校会计科(xxcwo)由总校会计科服务器数据库直接导入。

3、汇总分校数据

汇总服务器中有一汇总数据库,总校会计科和五个分校数据合并生成汇总数据库。

吉林大学财务处财务管理模式

会计软件模式方面:

说明:

①前卫南北区之间互传数据,日终互传后数据相同。

②朝阳财务办与工程学校之间互传数据,日终互传后数据相同。

③前卫南区财务办、南岭校区财务办、朝阳校区财务办、新民校区财务办、南湖校区财务办、财务处会计科每日终了,向总校汇总服务器中传送当日数据,汇总服务器应在接收数据过程中同时完成记账,并与各校区数据同步、相同。另外,汇总服务器中内设前卫校区、南岭校区、朝阳校区、新民校区、南湖校区五个账套,各校区每日的数据也传达到各自的帐套中并同时完成记账。

④传送的数据因为是已经记账过的数据,所以在接收后直接统计入账。

⑤拨预算时,总校从单机中传送到各校区数据库中,只传部门和预算数的增减。

⑥总校负责科研类别、会计科目、预算科目、经费预算项目的增减,并能通过上传方式

传送到校区;校区负责其它项目的增减,并能通过上传方式传到总校服务器。

⑦在各种报表中,有各校区合计加总计,在表中既看出校区数据又看出汇总数据,并分类按校区随机汇总。

(三)第三阶段:实行实时控制和集中管理会计核算模式

在完成第二阶段的工作之后,2002年初为了进一步达到实时会计核算的要求,从第二阶段的各校区数据汇总再总校导入方式,转换成实时数据传输,在第三阶段,新吉林大学主要完成了校园宽带网的基础上的统一会计信息系统的建立。首先,在省市有关部门的领导和配合下,新吉林大学建立了一个连贯各校区的光带宽带网络体系。在此基础上,实现了整个新吉林大学内部各校区之间信息高速互通,为实现实时会计核算模式提供了可行的基础。然后,根据原有的吉林大学的会计信息系统的基础,在软件工程师、网络系统工程师以及会计部分相关人员的探讨、调试和实施工作,在新吉林大学网络中心的积极配合下,完成了统一实时会计核算模式系统。

充分利用internet技术,在校园宽带网的基础上实现了新吉林大学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实时控制,实现了会计核算管理的真正统一,打破校区界限,可以到各报账点办理会计核算业务,实行科研经费统一由会计科管理,部门码统一由会计科编制,往来号机器自动产生,限定核算范围,各校区只核算支出类和本专科、研究生学费的收取工作,其余的业务都集中到会计科核算,减少了核算内容不统一科目归属不规范、部门码设置不科学等问题,每一笔会计业务都是实时控制的可以随时查看每笔经济业务的指标和科目余额;及时的提供各种财务报表,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实现了支票财务系统管理和支票的打印,这样减少了差错和劳动强度;实现了收据财务系统管理做到预借收据、已经开出的收据可查日期收据号及凭证号解决了开出的收据不好查的局面,在实现财务内部实现实时控制的前提下,为了提高会计核算的透明度和便于监督,利用校园网技术,与网络中心合作开发了吉林大学网上财务查询系统,所有的财务数据都在校园网上,学校各单位和项目负责人都可以在校园网上实时的及时了解自己的财务收支情况,实现了:第一、可以在网上查询单位或项目的财务收支情况;第二、每个人的在多个部门或项目的借款情况;第三、各项经费的到款情况的查询;第四、可而已查询项目负责人的多个项目;第五、人员经费的查询(工资、公积金、个人所得税等)。

吉林大学财务处实时控制财务管理模式

三、结论

通过几年来的会计核算演变过程,新吉林大学的会计核算管理水平推向一个新台阶,使财务人员从繁重复杂的劳动中解脱出来;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会计核算质量,使财务人员逐步的从服务型向管理型转变;同时也极大的方便广大教职工办公,增加会计核算的通明度,便于监督;能够提供及时准确的财务报表,我校高质量的完成教育部的财务报表,使我校2002的财务决算名列前茅,受到教育部的高度好评。

新吉林大学新的会计信息系统的成功实施,为建立分布式机构的统一会计核算管理系统提供了重要的实践经验,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如何整合各自具有不同会计核算制度基础的原各自单位的会计核算制度,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包括:如何解决冲突矛盾,如何协调步骤降低内耗等

(二)如何构架分布式网络的会计信息系统。包括:硬件的不同阶段的使用,软件平台,操作人员的培训等。

数理统计总结范文5

关键词:电力工程项目 成本管理 信息系统

国家电力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主辅分离工作的实施,使电力施工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在市场无序竞争的强大压力下,各电力施工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竞相压低标价。在失去了行业保护的情况下,它们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在于其能否加强自身管理,严格控制工程成本,能否在收入既定的前提下将成本支出降到最低。目前,电力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意识淡薄、管理手段落后,从预算的制定、计划的下达,到费用的归集、控制,再到成本的分析、考核,几乎全部依靠手工来完成,信息化程度非常低,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对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需要。因此,开发基于现代信息手段和计算机技术的电力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信息系统势在必行。

一、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基本理论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是通过一定的活动过程产生一套能在计算机硬件设备、通信设备和系统软件支持下适合于本组织管理工作需要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是针对组织面临的问题和机遇而建立的一个管理信息系统的全部活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两个最关键的环节是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

(一)管理信息系统分析

系统分析阶段的任务是,对现行系统进行详细调查和用户需求分析(包括组织机构功能分析、业务流程分析、数据与数据流程分析、功能与数据之间的关系分析等),即解决新系统应该“做什么”的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确定新系统的逻辑模型,并完成系统分析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分析的一般步骤如下:

1.系统组织结构、功能、业务流程调查与分析。管理信息系统分析的第一步是要对现有操作系统进行详细调查与分析,了解各级组织的职能和有关人员的工作职责,了解业务流程各环节的具体处理过程以及信息的来龙去脉,并从中发现问题和进行改进优化。

2.数据流程分析与逻辑模型的识别。在充分了解现有系统业务流程以后,把数据在组织或原系统内部的流动情况抽象出来,舍去具体的组织结构、信息载体、物质、材料等,仅从数据流动的过程考察实际业务的数据处理模式(包括对数据信息的传递、处理与存储过程等),就可以得出现有系统的逻辑模型。

3.建立新系统的逻辑模型。将现有系统的逻辑模型进行转换和优化,改造为新系统的逻辑模型,并用一组图表工具来表达和描述。

4.编写系统分析报告。系统分析阶段的成果是系统分析报告,它是对系统分析阶段的工作进行总结和向有关领导提交的报告,为下一步的系统设计工作提供依据。

(二)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系统设计是根据前一阶段系统分析的结果,在已经获得批准的系统分析报告的基础上,进行新系统的设计。系统设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总体设计和具体物理模型的设计,本文只对电力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总体设计。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设计是对新系统的总体结构形式进行大致设计,将整个信息系统按功能分解为多个子系统,系统总体设计的内容包括子系统划分和模块结构图设计等。

二、电力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信息系统分析

根据管理信息系统分析的原理和步骤,笔者对电力施工企业涉及成本管理工作的有关部门及其职责权限、成本管理工作的业务流程等进行了详细调查与分析。

(一)电力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工作业务流程分析

1.市场开发部对外签订工程合同。在收到工程中标通知书以后,市场开发部应尽快与建设单位依法签订承包合同,合同中应明确合同价、工期、工程款结算方式等重要事项。

2.经营管理部对内编制预算。外部合同签订以后,经营管理部根据合同中规定的总价款和其他相关条款,运用工程概预算专业知识,编制出该工程的预算利润和预算成本,同时制定出该工程的内部承包费用,并与负责该工程项目施工的项目部签订内部承包合同,在内部承包合同中应明确规定内部承包合同价、工期要求、奖惩办法等。

3.项目部上报形象进度报表和结转成本费用。工程开工以后,项目部应定期编制工程形象进度报表上报公司工程部,工程部进行核实;同时,项目部应将所发生的与工程施工有关的所有成本费用支出(直接成本)通过账务处理进行分类和归集,并定期结转到公司财务部。

4.工程部对工程形象进度进行认定。对于项目部上报的工程形象进度报表,公司工程部将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进行考察和审核,之后将认定的工程项目形象进度公司各部门。

5.财务部对工程项目进行成本分析。公司财务部根据经营管理部与项目部签订的内部承包合同总价款和工程部认定的工程形象进度,计算出该工程到目前为止应发生的成本支出,然后与实际发生的成本支出(直接成本)进行比较,核定其节超情况,并按成本分项进行分析,深入剖析其原因,以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控制。

6.各部门对工程项目进行成本考核。工程项目在完工以后结算以前,各部门应在各自职权范围内对该工程项目涉及费用支出的情况进行考核,如机具物资部门应对该工程项目在施工期间是否发生机具丢失、报废和维修情况以及涉及费用的金额进行核定;办公室应对该工程项目在工期内是否使用了办公室的办公用品如纸张等以及折合金额的多少进行认定,等等。以上工作完成以后,财务部将各项与该工程项目部有关的成本费用支出(直接成本)进行汇总,计算出该工程项目的实际结算成本,然后用结算价款减去结算成本,就是该工程项目所节约或超支的费用金额。

(二)电力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工作的逻辑模型

通过对电力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工作业务流程的调查和分析,得出电力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工作的逻辑模型,如图1所示。

(三)电力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信息系统逻辑模型

在现有电力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工作逻辑模型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改进和优化,改造成为电力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信息系统的逻辑模型。由于系统比较复杂,笔者采用结构化的分析方法,自顶向下,逐步分解,用一套分层的数据流程图来描述整个系统的逻辑模型。

1.顶层数据流程图(如图2所示)。系统的外部实体包括企业各部门、项目部和公司管理部门等;系统的输入数据有合同信息、工程形象进度、工程项目直接成本和非直接成本,主要的输出数据有成本分析结果和成本考核结果等。

2.中层数据流程图。如图3所示。该系统最主要的三项功能是成本汇总、成本分析、成本考核。

3.底层数据流程图。

(1)中层数据流程图中成本汇总(P1)的底层数据流程图如图4所示。

成本结转是在项目部所发生的与工程施工直接相关的所有成本费用支出,项目部按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其他直接费、间接费进行分类和归集,并定期结转回公司,为内部成本分析和考核提供依据。成本分摊是在公司机关所发生的与工程施工无直接关系的支出,如管理费用、辅助费用等,公司财务部应选择合理的比例将这些费用分摊至每一个工程项目。成本汇总是将项目部结转的直接成本和公司财务部分摊的非直接成本进行汇总,得到该工程项目的总成本,为外部成本分析和考核提供依据。成本表输出是系统能提供以查询、打印、磁介质存储等方式输出直接成本表、非直接成本表、总成本表。

(2)中层数据流程图中成本分析(P2)的底层数据流程图如图5所示。

内部成本分析是将内部合同价与工程形象进度相乘,计算出该工程在当前进度的理论成本值,再将其与直接成本的实际值作比较,判断成本的节超情况,并可按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其他直接费、间接费等分别分析各个成本项的节超情况及原因。外部成本分析是将外部合同价与工程形象进度相乘,计算出该工程在当前进度的总成本的理论值,再将其与总成本的实际值作比较,判断总成本的节超情况及原因,并可分直接成本、非直接成本进行分项分析。成本分析结果输出是系统能提供以查询、打印、磁介质存储等方式输出内部成本分析结果、外部成本分析结果,表现形式可采用曲线图、柱形图、饼形图等。

(3)中层数据流程图中成本考核(P3)的底层数据流程图如图6所示。

内部成本考核是工程完工以后,将该工程项目所有的直接成本和涉及各部门的其他费用支出进行归集,然后与内部结算价进行比较,考核其成本节超情况。外部成本考核是工程完工以后,将该工程项目所有的直接成本和非直接成本进行归集,然后与外部结算价进行比较,考核其成本节超情况。成本考核结果输出是系统能提供以查询、打印、磁介质存储等方式输出内部成本考核结果、外部成本考核结果。

三、电力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通过对上述电力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信息系统分层数据流程图的分析和改造,设计出电力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图(见图7)。

由于在系统分析阶段已对主要的系统功能进行了详细描述,所以下面只对“系统初始化”和“系统维护”的主要功能进行说明。

1.用户权限管理:对使用系统的不同用户赋予不同的操作权限,以达到内部牵制、相互监督和制约。

2.项目信息录入:输入或导入工程项目的基本信息,工程项目基本信息应主要包括:编号、合同名称、简称、电压等级、工程类别、项目经理、项目财务主管、项目出纳、是否签订外部合同、外部合同价、工期、是否办理外部结算、外部结算价、总成本、外部结算节余、是否签订内部承包合同、内部合同价、是否办理内部结算、内部结算价、内部结算成本、内部结算节余等。

3.数据备份与恢复:定期对成本汇总、成本分析、成本考核的相关数据进行备份,以备查询和其他系统调用,或者当系统数据遭到破坏时可实现数据的恢复。

4.系统升级:当外部环境和内部管理制度发生变化以后,可将现有系统进行修改和完善,以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

本文在充分分析电力施工企业对工程项目成本管理需求的基础上,运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理论,对电力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了详细的系统分析,并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对该系统的功能结构进行了总体设计,希望能为电力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工作带来新的理念,为电力施工企业实施全面信息化提供切入点。

参考文献:

1.贺盛瑜,孙艳玲.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张耀武.会计信息系统[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数理统计总结范文6

关键词: 会计信息系统 案例教学 用友ERP-U8系统

ERP(企业资源计划)是信息技术中,运用系统化的经营思维,优化企业的物流、价值流和信息,以达到资源效益最大化为目的的现代管理信息系统。会计信息系统在ERP中处于核心的地位。在ERP系统中,会计信息的采集来自企业所有与财务活动相关的部门,并自动生成记账凭证传到会计信息系统,动态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更全面地给出财务管理的相关信息,从而为企业高层决策提供信息服务。

ERP的高度集成化和业务综合化使得“会计信息系统”的教学必然涉及多学科的知识体系,因此,丰富教学内容、扩展专业知识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会计信息系统”课程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案例,模拟在ERP环境下企业的整体运营活动,让学生接触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和方法,理解财务与业务的关系,从企业资源规划和经营的高度,了解会计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核算、控制和管理的全过程。本文结合用友ERP-U8系统,对ERP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案例教学进行探索。

一、案例教学系统的构建需体现ERP的系统结构

在ERP环境下,管理信息系统是由多个子系统集成的,“会计信息系统”的教学案例由一个一个子系统逐步集成,相互联系。在“会计信息系统”的案例教学概述中,应给出ERP的总体概貌,每个子系统所提供的功能,与其他子系统之间的数据传递,子系统之间的依赖关系,给学生提供全局理念,更好地领会会计信息系统与ERP系统的关系,弄清生产业务流程与财务之间的关系和在网络环境下如何统筹运作。

1.案例教学系统结构的层次。

“会计信息系统”的案例教学系统结构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账务处理模式,由总账子系统和报表子系统组成;第二层次:财务处理模式,在第一层次的基础上,加上财务会计的若干子系统,如工资子系统、固定资产子系统、应收与应付款管理子系统;第三层次:财务、业务一体化运行模式,将财务管理和供应链管理集合起来,在财务管理的基础上,增加供应链管理中的采购管理、销售管理、库存管理等业务子系统。

在三个层次中,第一层次是会计基础能力的培养,主要涉及基础会计的相关知识,是会计信息系统的重点内容,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第二层次是会计应用能力的培养,主要涉及基础会计和中级财务会计的相关知识。该层次在财务会计的相关子系统产生的会计凭证,传递到总账子系统等待后续的审核、记账处理,学生必须掌握财务会计的相关子系统与账务子系统的关系及数据流程。第三层次是培养会计的全面性、协调性及归纳性等多方面的能力,主要涉及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网络营销、物流管理、企业管理等相关知识。该层次以业务模块为起点,自动产生财务系统所需的凭证和单据,学生必须对在ERP环境下企业的整体运营活动有进一步的认识,培养全局观念,提高综合能力。案例教学体系的设计,可以根据不同的课程要求、学时的安排加以选取和调整。

2.案例教学系统结构应凸显整体与局部关系。

案例教学系统结构的设计应具有系统性,由一个相对完整的事件组成,让学生了解企业基于流程的运行模式及ERP系统中各子系统业务处理的先后次序,更深切地体会整体与局部关系。在ERP系统中,处理企业的生产、供应、销售等系统与财务系统是捆绑在一起的,大量的基础数据(如部门编码、关键字等)是共享的,针对这些数据的处理,必须考虑所使用的子系统都能满足;在案例教学中,各子系统的实施可以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先启用总账子系统,再启用其他子系统。各子系统共享基础数据,通过面向业务流程,实现逐步集成。

例如我们选取的案例教学系统结构包括总账、报表、工资、固定资产、应收款管理和付款管理子系统。在基础档案设置设计中,对部门编码、人员编码、客户分类编码等的设置,除了满足总账子系统的要求外,还要满足应收款管理、工资和固定资产等子系统的要求。在只启用总账子系统时,可将应收账款、预收账款科目设定为客户往来,受控系统为空,客户往来业务在总账子系统生成凭证。当启用应收款管理子系统后,可以将应收账款、预收账款科目的受控系统改为应收系统,使客户往来凭证改由应收款管理子系统生成,其他子系统不再生成这类凭证,保证数据生成的正确性。

二、案例教学内容的选取要突出ERP的特点

“会计信息系统”案例教学内容的选取应突出ERP的特点:(1)集成性。会计数据库的架构与企业销等业务过程的数据结构是相关协同的;(2)共享性。所有原始数据都是一次录入,多处共享;(3)面向流程。按业务流程收集数据;(4)实时性。每一个经济事项发生都会在会计信息系统中实时确认、计量与记录,从而保证会计数据的相关性、可靠性、及时性、完整性、客观性、一致性,进而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