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工复产表态发言材料范例6篇

复工复产表态发言材料

复工复产表态发言材料范文1

【关键词】金属;复合材料;建筑

0.前言

金属(层状)复合材料是运用复合成型的方法使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具有不同物理、化学乃至力学性能的材料在界面产生冶金结合制备而成的层状复合材料。该种复合方法在界面的两侧保持了原有的组分,而在界面处产生了过渡层的冶金结合,从而使得该种复合材料具有两种材料的“复合效应”。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建筑作为文化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屋面作为建筑围护系统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首先应满足遮风避雨、保温隔热、安全耐久、隔声降噪等物理性能要求,同时作为塑造建筑形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造型、材质、色彩、肌理等方面有更高的要求。目前,随着建筑物的多样化及其对建筑材料功能的高需求背景下,对于具有特殊性能要求的建筑物,单一材料的建筑材料已无法满足使用过程中多方面的要求。在实际应用中,例如沿海地区建筑物的装饰材料、古建筑材料、装饰材料等这些材料往往要求其具有良好的观赏性、轻量化及其他环境所要求的性能。但是一种材料同时具有轻量化和可观赏性和优异的耐蚀性能在实际生产中是非常难以达到的。随着复合材料技术的发展,双金属复合材料在最近几年中受到了广大学者的广泛关注。就目前的研究状况而言,双金属复合材料的研究主要着重在双金属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方面。

1.常用金属复合材料复合方法

传统的复合方法主要分为爆炸复合、轧制复合、扩散复合和挤压复合。

爆炸复合法[1]的成型工艺是:将制备好的复板放置在基板之上,然后在复板上铺设一层炸药,利用炸药爆炸时产生的瞬时超高压和超高速冲击实现金属层间的固态冶金结合。爆炸复合法虽然工艺简单,生产灵活,但是技术要求高,难于精确控制,母材性能(韧性、冲击性能等)、炸药性能(爆速稳定、安全等)、初始参数(单位面积炸药量、基复板间距等)和动态参数(碰撞角、复板碰撞速度等)的选择与系统配合对复合板的成品率及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复合界面由直接结合区、熔化层和漩涡组成。结合界面存在原子扩散,结合区发生了严重的塑性变形并伴有加工硬化。

轧制复合法[2-3]主要用于双金属板及减震钢板、铝塑复合板的成形,是利用高温和轧制工艺,使金属产生塑性变形,从而实现界面之间的冶金结合。轧制复合时,按照坯料是否加热,可分为热轧复合、冷轧复合和温轧复合三种。轧制复合法的主要优点是生产成本较低,适合批量生产,且成品尺寸大。缺点是后续处理工艺交复杂,且工艺设备要求较高。

扩散复合法[4]是在低于界面材料熔点温度下,施加一定的压力使界面材料之间紧密接触,利用高温下界面原子的相互扩散从而实现界面之间的复合。该方法制备的复合过渡层较薄,导致过渡层容易出现开裂及脱落。

挤压复合法首先将基材和包覆金属清理干净,在将其放入挤压模中,并以合适的温度及合适的挤压比挤压成型,最终获得金属间紧密结合的复合材料。该方法主要适用于生产型材,其缺点主要表现在连续化生产的可能性不大,且设备要求高。

2.新型建筑用金属复合材料

2.1 金属复合材料在屋面建筑的应用

金属复合材料屋面与传统的卷材屋面相比,兼具有轻质高强、设计灵活、色彩丰富、造型独特等特点,能使建筑产生更强的现代感与时代气息,因此在屋面领域中独领。金属复合材料屋面是指以金属材料作为屋面系统的承重和连接骨架,利用金属复合材料板作为屋面系统承重或防水材料,配合保温、隔热、隔声、防水等构造,实现屋面系统的各项功能要求的一种屋面形式。利用金属复合材料作为屋面围护系统,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2世纪中期,当时德国及北欧一些国家及地区的建筑工匠利用简单的手工工具,把细小的金属铜片通过咬口接缝的形式安装于一些标志性建筑的屋顶表面。至今在一些著名的历史建筑的屋顶上,仍能看到古旧金属材料的踪迹。然而,金属复合板作为一种新型建筑材料,被大量应用于一般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上,其历史不到200年。进入20世纪中期,金属热浸镀技术及冷弯成型技术的开发应用和日趋成熟,为金属板材在建筑围护系统尤其是屋面部分的应用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2.2 建筑钢结构的腐蚀保护

对于钢结构,尤其是暴露在外部环境中的建筑物钢结构材料,其表面极易与周围介质(水汽、盐分等)发生化学及电化学反应,从而产生锈蚀。腐蚀的危害已涉及到各类钢结构建筑物中。经估算,全世界每90s就有lt钢铁腐蚀成铁锈。与此同时,钢结构的防腐涂装技术也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各种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被广泛运用于钢结构防护工程,耐腐蚀、耐候性和施工性能皆佳的涂装配套体系也得到广泛地应用。在企业中,生产过程或产品中多含有腐蚀性化学成分,在工厂的大气中也有腐蚀性物质存在,加强化工建筑钢结构表面腐蚀的防护,更是减少企业损失、提高企业利润的重要举措。

目前,对于钢结构的防护主要方法有热喷涂、热浸镀、刷涂层、阴极保护等。

复工复产表态发言材料范文2

关键词:热喷涂;工艺特点;环境污染

引言

现代制造技术的发展,机械零件不但要有良好的综合性能,还要环境负荷小、循环利用率高,以便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真正达到绿色材料的目标[1]。热喷涂复合材料技术是根据零件性能要求,利用热源将热喷涂基体材料加热至熔化或半溶化状态,并以一定的速度通过喷涂设备将基体材料和增强材料颗粒喷射沉积到经过预处理的零件材料表面形成涂层的方法,它赋予了零件表面特殊的性能及功能。随着热喷涂技术的发展,各种热喷涂工艺层出不穷,应用不断扩大,其中部分涂层制备工艺技术已纳入先进制造技术[2]。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热喷涂技术应用也在不断的扩大,不同性能的涂层材料结合不同的工艺方法,可制备具有不同力学性能及功能性的减摩耐磨[3]、耐磨涂层[4]、催化功能、耐腐蚀涂层[5]、抗氧化涂层等。无论是金属、合金,还是陶瓷、金属陶瓷,以及塑料、金属塑料、复合材料,涂层材料几乎涉及到所有固态工程材料领域。然而,热喷涂复合材料技术涉及到高温、易燃烧气体、易爆炸、粉尘等物质,不但容易引起环境污染,而且对安全防护也有更高要求,加强热喷涂复合材料技术的环境保护具有实际意义。

1 热喷涂复合材料工艺的技术特点

热喷涂复合材料工艺技术方法较多,不同方法具有相应的特点。无论何种工艺方法,喷涂过程中在零件表面形成涂层的原理以及形成涂层的结构特点具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在不同的热喷涂工艺技术方法中,喷涂材料一般要通过加热熔化过程、雾化过程、飞行过程、碰撞沉积过程。喷涂过程中,热熔化过程是指喷涂材料的线材连续不断地进入喷涂设备的热源高温区被加热熔化,从而形成熔滴;或者是当喷涂材料的粉末直接进入喷涂设备的热源高温区,材料粉末在行进的过程中被加热至溶化或半熔化状态。雾化过程是在外加压缩气流或热源自身气流动力的作用下,将熔滴雾化成微细熔粒,然后加速粒子的飞行速度过程;对于粉末材料,是指当被加热到超过材料的熔点形成液滴时,通过在高速气流的作用下,粉粒被雾化破碎成更细微粒,并加速飞行速度过程。飞行过程是指已经熔化或半熔化状态的雾化粒子,由于在外加压缩气流或热源自身气流动力的作用向工件表面被加速飞行的过程,雾化粒子飞行过程中的速度是变化的,一般是首先被加速,然后随飞行距离的增加而减速。碰撞沉积过程是飞行过程中具有一定温度和速度的雾化粒子在接触机械零件基体材料的瞬间,以较高的动能冲击零件表面,并与零件表面产生强烈的碰撞。在碰撞机械零件表面的瞬间,喷涂粒子的动能在零件表面转化为热能,并传递给零件的基体材料,在凹凸不平的零件基材表面上产生凝固和形变。由于零件基体材料温度低,变形粒子冷却速率大,体积产生收缩,呈现出扁平状形态,并牢固地粘结在零件基体材料表面上。在喷涂粒子不断地冲击碰撞零件基体表面过程中,不断碰撞、变形、凝固、收缩,形成一定厚度的涂层。

2 热喷涂复合材料工艺过程的环境污染

机械零件无论是燃气热喷涂、电弧热喷涂,还是超音速热喷涂,以及等离子热喷涂工艺,机械零件在热喷涂生产过程中一般都涉及到高温火焰、紫外线辐射、高温电弧、噪声、非金属粉尘、有害气体和易燃气体等因素,在热喷涂车间的环境范围内直接涉及到环境污染和人身安全健康。在安全生产、清洁生产、保护环境的要求下,热喷涂复合材料工艺过程的环境保护已经引起企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所以,必须认真分析热喷涂过程中影响环境质量的因素,才能防止环境污染、及影响人们心身健康因素的发生。一是热喷涂生产场地的乙炔、丙烯、丙烷等易燃、易爆危险气体因素。乙炔是火焰喷涂、喷焊、爆炸喷涂工艺技术中最常用的可燃性气体。根据乙炔性能特点,乙炔在常温常压下是一种无色气体,而工业上应用的乙炔含有杂质硫化氢及磷化氢等,热喷涂过程中有特殊的臭味。乙炔在一定的压力和温度,或者与接触的介质、乙炔中的杂质变化时,纯乙炔也能够分解爆炸。乙炔气体与空气或氧气混合时,极易引起爆炸,由于乙炔与空气混合气的自燃温度只有305℃,在这么低的温度下,混合气在大气条件下也能发生爆炸;特别是乙炔与氧气的混合气有很宽的爆炸范围。丙烯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可燃性气体,该气体具有烃类特有的臭味,丙烯对皮肤粘膜有一定刺激性,高浓度的丙烯有麻醉作用。丙烯对人的心血管毒性要比乙烯强,丙烯可引起心室的早搏、血压降低和心力衰竭等现象。丙烷的燃烧温度468℃,丙烷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可燃性气体,当空气中含量达一定量丙烷时,易产生自爆现象。二是在燃气火焰喷涂或高速燃气火焰喷涂过程中的回火燃烧、爆炸。热喷涂中的回火现象就是喷涂过程中,喷涂火焰产生燃气输送管道倒燃烧,或者喷涂火焰从喷嘴或燃烧室延着喷枪内部和的现象。一般情况下,当混合气体喷射速度小于混合气体的燃烧速度,产生喷射速度缓慢而燃烧速度较快现象时易产生回火燃烧。当燃烧室压力过大,热喷涂火焰焰流在喷嘴处阻力增加时易产生回火燃烧。当热喷涂喷枪内混合气路的部件密封不严,从而产生泄漏时易产生回火燃烧。当热喷涂喷嘴内部产生堵塞时易产生回火燃烧。在生产中对回火防护不当时会造成燃爆的危险,要求操作人员必须合理使用防回火器。三是热喷涂过程中涂层材料产生蒸发,形成金属粉尘燃爆,以及非金属粉尘污染。喷涂过程中,由于高温当被蒸发的材料离开电弧高温区后,就会冷凝成非常细小的金属粉末,这些非常活泼,聚集到一定浓度时与空气中氧元素发生反应时,就会产生自燃或引起爆炸。热喷涂过程中粉末材料喷射后,会有不同程度的破碎和粉化,产生的粉尘危害。例如生产场地常有复合材料中的刚玉砂粉尘、碳化硅粉尘、石英砂粉尘等。热喷涂生产在喷射时产生的硅粉尘对人体呼吸系统危害最大,而且对人体的危害作用会长期积累危害人体健康。

参考文献

[1]解念锁.梯度功能材料的制造方法及应用[J].陕西工学院学报,2002,18(2):4-7.

[2]袁晓静,王汉功,查柏林.多功能超音速火焰喷涂WC10Co4Cr涂层磨损性能研究[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04,22(2):204-208.

[3]李春月,解念锁,王艳.SiCp/Cu复合材料高温抗氧化性能研究[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5(4):1-4.

[4]解念锁.碳钢WC-10Co-4Cr复合涂层的组织及性能研究[J].陕西工学院学报,2005,21(1):5-7.

复工复产表态发言材料范文3

关键词:制药机械;磨损轴套;修复

制药业的发展与制药机械的革新息息相关,我国在制药机械的生产和养护流程上都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其相关体系的实际运行过程中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因此,我国相关部门必须革新相关的工艺体系。而制药机械在工作过程中对轴套的磨损就是我国目前在制药业所面临的难题之一,轴套的修复对于材料的节约以及生产环节的通畅都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因此,为了在制药业以及与之相关的医疗业取得一定的突破,就必须大力开发制药机械中磨损轴套的修复技术。其具体可分为以下几步:

一、明确技术原理

轴套的修复技术并不适用于所有轴套损坏的情况,其有一定的使用条件,即相关的制药机械设备在使用到一定程度以后,其轴套与旋转轴的磨合超过了它们自身的使用寿命,而此时维持机械运转零件仍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其实际的强度与形状并未因轴套与旋转轴的磨合上的不和谐而发生改变,同时轴套的受损程度并不是非常大,其自身的孔壁会通过提升厚度的方式扩大自身的受力面积,以起到一定的自我修复作用。在此条件下,就可应用轴套的修复技术来改善轴套与旋转轴磨合失当的问题。如果轴套的修复难度过大,那么可以采取替换轴套的方式来达到改善磨合失当情况的目的。但是,更换过轴套之后,需要让轴套和旋转轴之间有一定的磨合期,这样才能让新轴套与之前的轴套一样起到其应有的工作效果。

二、选择相应材料

在进行修复磨损轴套的实际操作过程时,因为轴套修复用材料已受其自身的硬度系数和比热容系数的影响,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选用与旧轴套相同质地的轴套修复用材料。若轴套修复用材料的硬度系数较旧轴套的硬度系数低,在轴套修复用材料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固有的硬质地机械部件所产生的力会加速轴套修复用材料的损耗,这就会加重材料的磨损度,从而使材料变得不耐用,进而造成不必要的工件损失。在比热容系数上的反应也是如此,若轴套修复用材料的比热容系数与旧有材料的比热容系数不同,其在同一热环境下的耐热程度就不一样,材料的热损失程度也会因此不同,损耗过大的材料的质量与损耗较小的材料的质量就会形成一个质量差,因此这在材料的实际应用环节就会发生嵌套材料与旧材料之间难以磨合的情况,从而减缓机械的工作速率,进而对工业生产造成影响。因此,在选择嵌套材料时就要注意材料自身的相关属性,以免给施工体系的整体运行带来不便。

三、确定嵌套尺寸

镶套修复损坏轴套的时候,一般镶套的壁厚都是比较薄的,配合的过盈量如果太大,非常容易出现镶套压裂,配合的过盈量如果太小,就会出现母材料到镶套松动现象。一般可以把修复时候的过盈量分为三个等级,包括轻级、中级、重级等。

四、打磨配合面

在对修复过盈量进行选择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损坏轴套和镶套配合面之问的粗糙度。如果损坏轴套和镶套之间的配合面粗糙度不能达到实际工程需求,就可以使用压入的方式把表面不平整的地方进行剪切,避免出现接合强度逐渐减少,还有可能出现松动问题。

五、嵌套压入

在进行镶套压入之前,首先应该对损坏轴套和镶套之间配合质量进行检查,依据检查结果来判断圆度是否能够达到施工要求;在压入的时候,应该保持压床的平稳以及均匀的进行加力。当出现歪斜的问题,不可以用榔头击打。除此之外,可以使用拉压工具来取出修复前旧的修复套,同样也不可以使用榔头进行击打。

六、加热温度的计算

如果在使用加热压入法对轴套进行镶套压入的时候,一般把加热温度控制在150~200℃之间,然后依据相关的计算公式进行合理计算。

七、具体修复效果的监测

具体可分别采用热震法和锉刀法、表面轮廓仪、扫描电镜以及显微硬度计考察修复后轴套的结合强度、形貌结构、硬度和耐磨性,评价其修复效果。为多角度考察轴套基体的结合强度,分别采用锉刀法和热震法进行测试。由于金刚石微粒在复合镀层中较为均匀弥散分布,发挥着细晶强化作用和弥散强化作用,加之微粒自身硬度极高,因而赋予镍基金刚石复合镀层高硬度的特性。一般而言,镀层硬度与耐磨性存在着定性关系,即镀层硬度越高,耐磨性越好。对于镍基金刚石复合镀层,其与摩擦介质接触时为基质镍层先承受磨损,后散态镶嵌于其中的金刚石微粒凸显出并支撑承受磨损。磨损过程中,金刚石微粒发挥着形成油膜层和促使磨损产物转移排离的双重作用,有利于减小摩擦系数,降低磨损量。对修复后的轴套进行磨损实测。用精密电子天平分别称量磨损实验前后轴套质量,并用高精度千分尺测定磨损实验后轴套外径。以磨损质量损失和磨损直径减小量为指标,评价修复后轴套的耐磨性能。

不论是磨损质量损失抑或是磨损直径减小量,均随磨损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由此得出,修复后轴套的耐磨性能增强。复合镀层与轴套基体结合强度测试对照分析电镀修复前后轴套外表面的磨损形貌同样可印证该结论。由于轴套基体硬度较低,承载磨损能力较差,因而磨损后出现粘着和软化的状况,造成外表面呈现出粘着磨损特征,表现为:犁沟痕迹明显、区域严重且不均剥落。而镀覆镍基金刚石复合镀层修复后,轴套外表面的粘着磨损程度明显减轻,犁沟磨痕亦浅且淡。这也就可以说明修复效果良好,可以此为参考,继续后续的修复工作。

八、相关注意事项

准确找到加工时候的基准面,确保不加工地方和加工的地方符合原来的公差,镶套表面具有很敏感的应力,尽可能避免出现此类问题。保障镶套内表面的粗糙度以及尺寸能够符合之前的设计需求,如果出现过于粗糙的问题,则会导致轴套和轴之间出现过大的摩擦问题。

九、结束语

总而言之,制药机械中磨损轴套的修复技术有利于减少机械运行过程中相关工件的损耗,有利于提升机械的生产效率和利用效率,有利于提升制药领域的实际生产量和药品质量,进而缓解药品的进出口压力以及部分药品的供需不平衡的状况,同时还有利于促进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进而提升我国的经济水平,完善和落实经济体制改革方针。因此相关部门应大力支持和发展制药机械中磨损轴套的修复技术,组织技术人员进行与之相关的高级技术培训,进而提升技术人员的技术熟练度,从人才与科技战略的角度推动我国制药领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杜笑鹏,制药机械更新模糊决策模型及应用[J],广西轻工业 2010

[2] 雷吉平,制药机械中磨损轴套的修复技术[J],机械研究与应用 2005

复工复产表态发言材料范文4

关键词:包装设计;材料语言;绿色观念;方法论

绿色包装材料具有的本体属性及其所能达到的传播功能,使绿色包装设计中通过材料语言对绿色观念的实现存在可能性。

田中一光先生在展望日本设计方向的时候,认为:“思考受伤地球的再生,重新认识非欧美的、属于我们的文明,脱离整齐划一的欧陆风格,控制好对舒适度的追求,减少华而不实的设计操作,找回对非光滑闪亮之物品的审美等,都是二十一世纪设计的最大课题。”①思考如何通过绿色包装设计中的材料设计体现绿色观念,似乎也是我国设计界所需要关注一个重大课题。这一课题的展开,需要我们认真探讨绿色包装设计中材料语言对绿色观念可能实现的种种方法。

一、绿色包装设计中的材料设计特征

绿色包装设计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考虑,更关键的是一种观念上的变革,要求设计师放弃那种以包装在平面外观上标新立异的习惯,而将设计的重心转移到功能的创新、材料和工艺的创新、包装的环境亲和力的创新上来。这个过程,重点在于绿色材料设计的创新。所以说,对于旨在传达绿色观念的绿色包装设计中的材料设计,其特征表现在“环境亲和性”“价值创新性”和“功能全程性”三个方面。

环境亲和性的材料设计特征表现在绿色包装设计从开发到使用,再到回收的全过程,通过对材料的设计应用对于人类生态环境与资源环境的有益性尺度把握。设计师必须从包装设计最初的襁褓阶段就一直设想到其寿终正寝的状态,放弃先前的平面视觉布局先行的习惯,遵循一定的环保系统化设计程序。传统的包装设计注重于包装的直接使用价值,忽视包装价值与环境价值之间的关联和互动影响,忽视由于环境影响导致的包装生产成本与使用成本增加。而有效应用绿色包装材料的绿色包装设计,要求将所有这些因素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并因此为标准来权衡包装的价值创新问题。

价值创新性要求绿色包装设计中对材料的应用,在不同层面体现价值创造。德国环境问题研究人员最近发现一个问题,现今流行的包装材料在循环使用时的能量流比制造新的材料要大得多。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包装材料的再循环利用是毫无意义的,从环保角度来看,这也是制造浪费的一个方面。因此,包装设计的开发与制造过程,更要求体现创新,最重要的就是材料应用上的创新。绿色包装材料,其自身对环境不造成污染,且易于回收利用,不造成成本增加。

功能全程性是将新的功能认识与价值认识贯彻到包装的开发直至废弃全过程的设计思想与策略。与传统设计相比,其根本区别在于:绿色包装对材料的设计要求设计人员在设计构思的开始阶段就要把降低能耗、易于拆卸、再生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与保证包装的性能、质量、成本的要求列为同等重要的设计目标,并保证在生产与流通的全过程中能够顺利实施,因此而拓展了包装生命周期。传统的包装生命周期只包括从“产品制造到投入使用”的各个阶段,即“从摇篮到坟墓”的过程;而绿色包装设计过程,通过选用绿色包装材料进行的创新设计,将产品的生命周期延伸到了“产品使用结束后的回收利用及处理处置”的阶段,即“从摇篮到再生”的过程。

二、绿色包装设计中的材料设计方法

为了有效体现绿色观念,绿色包装设计中对材料的设计,其方法论核心,就是体现“产品生命周期”的全程设计思想。从包装设计概念的形成开始一直延续到包装信息反馈的全程控制的设计过程,这是可持续发展设计理念的具体体现。这意味着:在包装的设计概念形成――绿色包装材料的选择――绿色包装设计――生产制造――集装输送――包装销售――包装消费――废弃、回收――再利用的各个阶段,设计师都要完整地思考如何体现包装的物质价值和创造价值,从对人与环境的协调关系的思考入手,对各阶段造成的环境负荷进行评估、分析和控制,努力使包装生产与使用过程中的物质消耗与能量流完全闭合,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圆。

基于以上思考,能够有效传达绿色观念的绿色包装设计中,通过材料语言进行的设计方法,在笔者看来,大致分为如下几种:可拆卸性设计法、极少量化设计法、功能置换设计法、废物利用设计法和重复使用设计法。

可拆卸性设计法,即设计出来的包装可以拆卸和分解,并可重新组合使用。这种设计方法要求设计师在充分把握包装材料的基础上,对包装结构有着特殊的构想和功能设计。为了减少分解过程中的能量消耗,包装所使用的材料种类不能太过繁杂,尽量使用单一材料,而分解应用方式却可以是多样的。通过可拆卸性设计法,包装的功能得以延续,包装主体材料如果损坏,部件的材料还可通过其它的途径继续使用。日本著名设计师秋月繁设计的达摩纹抽拉包装(图1),运用来自大自然的木材料,利用包装本体的可塑性能设计成达摩面相,其五官作为包装部件,在完成包装功能之余,更可作为玩具部件进行拆卸重组,富于趣味性。

图1 达摩纹抽拉包装 秋月繁

极少量化设计法,是根据生态环境保护需求,在进行绿色包装设计之时,尽量地少用包装材料和附加工艺,力求达到包装功能与视觉形式感的平衡。这一类的绿色包装设计在材料的应用上也是践行尽量地极少化设计原则,在现代主义设计风格中显得合符潮流。当密斯・凡德罗提出“少就是多”的设计原则以来,世界各国的设计师身体力行地推行这一设计原则,简约化、少量化成为现代主义设计的代表。极少量化设计与当代设计语言得以碰撞,其迸发的火花也是烁烁生辉。我们看GRASS块状草坪的包装(图2),应用了非常环保的可自然降解的纸皮材料,跟草坪的环境属性融为一体,也没有多余的平面语言,结构也没有非常地复杂,而只作简洁的一次性对折,体现了极少量化设计方法,有效地传达了环保信息。

图2 GRASS块状草坪包装

功能置换设计法,是通过有效的设计,赋予包装多种功能于一身,使包装在完成包装功能后不至于马上成为废弃物,而是成为一种实用产品再应用。这一种设计方法在国内越来越受到重视,包装能够集多种功能于一身,本身就提升了包装的使用价值,成为消费者的购物首选,其环保概念的创意应用,更是令全社会为之赞许。功能置换设计方法要求设计师在材料选用和结构造型上应充满创意灵感,并且能够对包装的功能拓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这样的包装设计,在材料选用上的重点,是既要顾及包装的产品保护属性,又要考虑到其它功能的表现需求。如图3的红酒包装设计,当包装消费完成后,其功能置换为灯具的应用。设计师选择了厚纸板作为包装材料,这种材料是属于可自然风化回归自然的材料,在环保方面的考虑较为周到;厚纸板的承重能力也算是作为红酒包装的合宜应用;厚纸板的切割加工造型能力也比较强,在作为灯具造型的应用方面,也有一定的适应性。设计师巧妙地将包装的内盒设计作为红酒的保护机能,外盒则设计作为灯具的造型机能,而且能够保证两种机能的正常发挥。

图3 红酒包装与灯具的功能置换

废物利用设计法,就是将一些废弃物品重新收集,并作为包装材料重新利用的绿色包装设计方法。这是既减少城市废弃物又能够进行创意包装设计的两全其美的行为,这种设计方法确实是对设计师的材料敏锐度和创意意识的一项测试。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许多物品貌似已经毫无价值,比方说用过的包装盒、损坏的机械零件、破烂的衣服,甚或是飘零的树叶、路边的废木,在设计师敏锐的眼中,它们都有存在的价值。其实,任何材料(甚至是废料)都有其独有的性格特征,需要的是我们设计师发现的眼光。它们有时就静静地待在你身边,等待你的发现,让你重新赋予其新的生命。

重复使用设计法,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设计,使包装能够重复利用,而且保证其使用价值的存在。包装设计师在对生活各方面的物质需求的充分了解之上,对包装进行设计,使包装能够在人们的生活中反复使用而不会被淘汰。这一类方法设计出来的包装,在我们的生活中比较常见,是最为生活型的设计概念应用,因包装的消费周期较长,也充分起到了环境保护的作用。重复使用法设计的包装,在材料的选用上的要求,首先是对人体健康及生态环境不产生危害,其次要求材料突出的耐用性。如FARMSTEAD牛奶包装(图4),选用了陶罐作为包装材料,这种材料制成的包装,有一定的耐用性,当包装内装的产品经消费完毕后,消费者还可用陶罐和铝罐盛装其它物品,不会马上丢弃。MR.CLEAN清洁剂包装(图5),设计成为哑铃式样,当清洁剂使用完毕后,消费者还可以在包装内填充一定重量的物质,将包装当作哑铃使用,这种包装也是不会被消费者即刻丢弃,而能够不断重复使用的。

图4 FARMSTEAD牛奶 图5 MR.CLEAN清洁剂

结论

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帕博尼科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就在其著作《为真实世界而设计》中提出:“是他们创造了各种新的不可分解的垃圾而使我们的环境杂乱不堪,是他们选择的材料和制作过程使我们呼吸的空气受到污染,设计师,已经成为一个危险的种群。”②这并非危言耸听,维克多的这一番话,成为多少设计师头顶敲响的警钟。

面对这么一种现状,笔者认为,今天的设计师应该建立清醒的环保意识,在设计行为上贯彻绿色观念,发展绿色包装设计。或许可以暂且放下各种华而不实、浮于表象的设计因素,回归到原始的、朴素的材料语言上来,让材料本体叙事,唤起人们或遥远、或飘忽于眼前的记忆,激起人们文化或情感上的呼应。设计师对绿色包装材料应给以足够的关注,并激发对绿色材料语言的发掘、应用热情。这种努力不无作用,是社会物质生活发展到现今阶段的必然要求。“我感到,无论是设计,还是消费态度,在二十一世纪都会有很大转变。那种认为‘永远光滑闪亮的物品才是新的’美感意识,连同‘稍微有细小划痕就退货或丢弃’的消费观念,在二十一世纪都将面临巨大的转变。”③

相对于只是关注商业利润而为产品配置性感外衣的一般包装设计而言,传递绿色观念的绿色包装设计在其理念到行动的过程中,更显示出长远的目光,其站在为全人类未来的、可持续的发展而设计的高度,确实应当成为我们追求的方向。

注释:

①[日]田中一光.《设计的觉醒》,朱锷等译,广西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9年,第33页。

②转引自[澳]爱德华・丹尼森、广裕仁著.冀晓红译.《绿色包

装设计》,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第16页。

复工复产表态发言材料范文5

【关键词】综合版画;材料;肌理;重构

在综合版画创作中,有别于传统版画保守的制作观念,版画家十分注重探索材质的多种可能性,改变了材料介入版画作品中以材质的印痕特征改善、丰富或加强版画作品的外在表现的创作辅助手段的局面,把材料的印痕转化为肌理语言,真正进入审美语言阶段,使材质慢慢从配角的位置推到一线成为引人注目的主角,同时也使材料在版画创作中有了作品的载道价值,肌理语言也由此呈现为一种当代语境中的综合版画语言样式。随着综合版画的要求结合材料媒介的改进与拓展,使得“过去与版画无缘的一些材料与工艺进入到版画领域”。版画家们在积极发现和应用更多版画材质的同时,大胆探索综合版画的肌理语言。他们已经不满足于把材料或实物运用到制版中,迫切需要提升材料的肌理语言,不断延伸肌理语言的概念,转换和打破材料的限制,使肌理语言更能创造出自身的语言审美价值。因此,他们在吸取传统媒材肌理语言的多样表达的方式的同时,创造性地使用各种材料和工具,几乎达到不择手段的地步,不断地开拓着媒材肌理语言新的表现方法和视觉效果,为我国综合版画肌理语言的探索和走向成熟创造了宽广的视域,进一步引起了综合版画肌理语言的发展变化。

由此可见,材料由于其不可取代的肌理语言而展示其在综合版画创作中的本质意义。过去,我们总是习惯于把整块材料或实物运用到版画创作中,而今天的综合版画创作,有重新认识整体材料运用的局限性和肌理语言重构的创造性的必要。如果说材料被看做是版画肌理语言的一片可以从中获取养分的土壤,“朴散则为器”的理论运用,则更丰富扩延了我们对肌理语言的认识。

在人们的经验中,所有的肌理语言都有其“基本特征”。运用老子“朴散则为器”的思想,更主观地把材料打散、分解,排开材料相关和连带的“基本特征”,找到合适的肌理元素,重新组合构成不同于其“基本特征”的印痕,形成一种新的肌理语言,使材质的“印痕潜质”无限浮现,在作品特定的时空中,将肌理语言提升而丰富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这是我在充分挖掘材料印痕的审美价值时一种有意义的发现,在某种程度上与姜今教授的“打散构成”是不谋而合的。

这种超越传统审视的眼界和思维,使材料从内心精神层面到外界材质形成再生语言,说明了分解材料获得的新的肌理元素,生命力极强,能够使综合版画创作重新打开局面。在生活中,这种现象普遍存在。许多物质经过分解重新组合后发生的作用更大。如姜今教授所说的水泥:“它是将原始的石头打碎掺水。加温,烘干成粉状,再拌入沙石加水混合,凝结成新的石块(水泥板)。”这种化合作用,使原始石头形象转化了,变成了新的建筑构件,它比原来的作用大得多。形、量、质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但石的坚固性却保持了,而且更加强化。同样,只有通过有效地消解材质原有的肌理特征,打散重构,将材质的肌理属性加以转换,才能更好地达到预期的效果。

显然,这种肌理语言的重构,不是以想象力缔结的关系,也不是以企图表达什么肌理目的为前提的艺术手段。它通过不同材质的比较、分解、组合,再分解,不断地重构,才可能使材质的软硬、厚薄、细腻、粗糙等不同的肌理语言在作品中相映生辉。而这需要版画家对肌理语言重构控制转换的智慧,以及对材料丰富表现力和材质特有自然肌理美感的把握。可以说,重构肌理的创作过程是感性与理融,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同在的过程。

重构肌理,首先要求“破”,即我们平常所说的打散、分解,然后才是重组、构成。其实在生活中,无不是从打散、分解中获得生活元素的,正如姜今教授所说:“处处是打散,如家具,裁衣,做菜……”从表面看来,破是一种“破坏”,实际上是“寻找元素、提炼元素的过程”,是一种肌理提升的方法,在艺术上,可以说是“残而不残”“散而不散”。我们要大胆地敢于破。因为破不仅有利于了解材质的肌理结构,更能深刻地了解肌理的内在美,还能了解肌理局部变化对画面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打散分解出的肌理元素表现力极强。因此,肌理重构的元素必须从材质“打散分解中抽出,使它获得一种新的生机”。

由此我们知道,在版画创作中,材料本身并没有高低、贵贱、新旧、好坏之分,一件作品用什么材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分解材质中的肌理,这是由版画家的艺术修养的深度决定的,是以审美为依据,在艺术原则的指导下进行的。在分解材料时,我们既可以对材质本身客观的自然肌理进行分解,也可以按几何形态来分解,被分解出的肌理单元,要与原有肌理有“看不见而可想得到的联系,即明断暗连”。

法国画家德拉克罗瓦说过:“自然只是一部字典,而不是一部书。尽管人人都有一部字典在手边,可是用这字典的字来做诗文,然后再组接成一部故事片,导演就是一位设计师。”打散分解的肌理单元,只是“字典”中的单字,而真正组合成成熟的作品则靠画家的修养,技巧绝不是偶然“巧合”诞生的,也不是把材料按自然形态或几何形态来剪切成一个肌理单元进行直接创作,而是要依据这些肌理单元组合的作用,估计组合后发生的复杂变化的效果,产生想象不到的更美的境界。它是构思成熟的产物,它也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因此,分解虽难,组合就更难。

肌理分解后剪切处理的肌理单元,对艺术而言,它只是一种矿砂,是一种媒介的作用,还没有被提炼成纯金,更没有被铸造成艺术品,它本身没具备任何含义,但一经重新组合,材质的厚薄、粗糙、光滑等相互交替,就会产生新的肌理、新的印痕,就会产生美的意境,因为这不是随意拼凑的,是通过思维构成的。

肌理重构时,一个单元肌理或多个单元肌理,按照美的法则,组合方式也非常复杂,如对比、平衡、反复、渐变、对列、镶嵌、重叠、错位等。边界线的交融,形与形之间重叠时哪个在上、哪个在下、哪个厚些、哪个薄些,决定了肌理重构后产生的虚实变化和艺术表现的效果。如果组合后,没有产生美的变化,证明这一组合方式还没有符合美的法则。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把肌理多次分解重新组合,次数愈多层次愈丰富,肌理愈复杂,直至达到与画面形象融为一体,更加恰如其分地表达意境。

复工复产表态发言材料范文6

关键词:模具;材料选择;热处理;方向

0 引言

模具是工业生产的基础工艺装备,被称为"工业之母"。75%的粗加工工业产品零件、50%的精加工零件由模具成型,绝大部分塑料制品也由模具成型。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模具涉及机械、汽车、轻工、电子、化工、冶金、建材等各个行业,应用范围十分广泛[1]。中国的模具工业正步入了高速发展时期,模具材料的选择及热处理工艺作为模具工业两个关键环节,在模具工业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 模具材料选用原则

模具的选材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影响因素很多。一般来说,在选材过程中,模具材料应能达到使用性能足够、工艺性能良好、经济性合理的要求[2]。

1.1 满足使用性能要求

模具材料的使用性能包括耐磨性、强韧性、疲劳断裂性能、高温性能、耐冷热疲劳性能、耐蚀性等性能。在选材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便是材料的使用性能要求,它模具材料的选用原则中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

1.2 满足工艺性能要求

模具材料的工艺性能包括可锻性、退火工艺性、切削加工性、氧化脱碳敏感性、淬硬性、淬透性、淬火变形开裂倾向以及可磨削性能等。材料的工艺性能决定了材料在加工过程的难易程度以及热处理性质等。对模具材料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同时也是模具材料的选用原则中是最基本的要求。

1.3 满足经济性要求

在给模具选材时,必须考虑经济性这一原则,尽可能地降低制造成本。因此,在满足使用性能和工艺性能的前提下,首先选用价格较低的,能用碳钢就不用合金钢,能用国产材料就不用进口材料。

2 模具材料选用方法

在以往的模具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对模具设计者而言,要想获得最佳的选材方案,则应该对材料性能有综合的把握能力并具有丰富的选材经验。即便如此,在实际操作中仍有可能出现偏差。针对此种状况,近年来国内外许多专家针对模具材料选择,采用各种方法开发出一系列的材料选择系统,并应用于实际生产中。哈尔滨工业大学现代技术研究中心曾将神经网络应用到注塑制品的材料选择中[3];广东工业大学采用基于规则为主的推理方法。进行了热作模具、塑料件模具等材料选择专家系统的开发[4];南京航空航天大学CAD/CAM 工程研究中心建立了采用模糊理论的模具材料选择决策系统[5]。

2.1 基于神经网络的注塑模具材料选择系统

该系统主要针对注塑制品模具而提出的,通过分析模具材料与注塑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采用模糊数学方法即Sigmoid 函数,提出了一种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注塑模具材料选择方法。其中对于函数域值的选取需要设计者对于材料的物理性质的把握和设计经验。

该系统具有如下特点:(1)选材系统对候选材料的各项指标数据作了较系统的整理,吸收了大量的选材知识,在设计模具时可以避免大量地查阅手册方面的工,对设计人员的选材经验要求较低。(2)选材系统输出的材料选定度较好地反映了对材料的倾向程度,能够得出正确的材料选择方案。

此方法通过建立样本与训练网络和选材网络样本的学习,在数据库和数学函数的帮助下,可以很快捷的选出最佳材料。

2.2 复合材料构件模具材料选择模糊决策研究

复合材料因其独特的性能[6],如质量轻、比强度高、耐热性好、性能可设计性好等,日益受到各行各业的高度重视。采用复合材料容易成型复杂形状的构件,可有效减少零件数,提高结构的整体性。因此,复合材料技术的研发得到快速发展。

复合材料构件成型固化后,应在几乎不作任何加工的条件下满足其力学性能、表面质量、尺寸精度等设计要求,因此,模具材料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模具设计的很多方面,对复合材料构件的质量和成本等有很大的影响。

本方法是在分析研究复合材料构件模具材料选择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运用加权多因素模糊模式识别技术,采用加权Hamming贴近度的方法,同时结合基于规则的推理(RBR)技术和权重动态调整技术,实现了具有一定自适应功能的复合材料构件模具材料选择模糊决策方法。

2.3 基于事例推理的模具材料选择

前两种方法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模具材料的智能选择,但从整体来看,模具材料选择依然是一个经验性很强的系统工程,经验在选材过程中依然是其重要的依据。

对于冲模、锻模、铸模等目前还没有上述智能选择的模具,采用基于事例推理的方法。提出两步检索、逐步求精的思想实现模具材料选择:第一步检索模具材料选择事例库,得到比较准确的模具材料设计要求;第二步检索模具材料知识库,得到最符合设计要求的模具材料。

综合上述几种方法,无论是智能还是经验选择,都需要有数据库的帮助。因此材料数据库的建立对于模具的选材都会有非常大的帮助。同时对我国材质的标准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模具热处理工艺

不同的材质所需要的热处理工艺各不相同,每一种材质采用不同的热处理工艺将得到不同性质的产品。模具热处理是保证模具性能的重要工艺过程,它对模具的制造精度、模具的强度、模具的工作寿命、模具的制造成本等性能有着直接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模具热处理技术发展较快的领域是真空热处理技术、模具的表面强化技术和模具材料的预硬化技术[7]。现代模具对热处理提出了严格的要求,热处理必须对模具的加工、装配及耐用性提供保证,才能适应模具工业的发展。在模具的最初设计阶段就应考虑热处理工艺对模具加工及其性能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缩短产品开发周期、降低成本、稳定质量。因此模具设计应实现由串行模式向并行模式的升华。并由此产生了模具热处理工艺并行设计[8]。

3.1 真空热处理

真空热处理技术的特点有防止加热氧化和不脱碳、真空脱气或除气、消除氢脆等,这些特点能提高提高材料的塑性、韧性和疲劳强度,同时表面硬化比较均匀、模具变形小。这些特点正好符合模具的制造需要。

国外工业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等,在真空高压气淬方面,已经开展了这方面的技术研发,主要针对目标也是模具。目前冷作模具真空淬火技术已得到较广泛的使用[9]。

3.2 模具的表面处理

通常磨具配合面的抵抗磨损、腐蚀、疲劳等性能的改善通过单纯改进基体材质是有限的,同时也不是经济的,往往通过表面处理可以取得不错的效果。

模具的表面处理技术,是通过表面涂覆、表面改性或复合处理技术,改变模具表面的形态、化学成分、组织结构和应力状态,以获得所需表面性能的系统工程。虽然提高模具表面性能新的处理技术不断涌现,但在模具制造中应用较多的主要是渗氮、渗碳和硬化膜沉积。

3.3 模具材料的预硬化

预硬化的想法国际上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有提出,但受制于机床和刀具,其研发投入并不大。但随着机床和刀具的发展,国外预硬化技术开发明显加快,我国目前主要还是进口国外预硬化模块。

预硬化技术主要是材料生产厂家直接生产大批量的预硬化模块,模具厂商买过来直接加工成型可以简化模具制造工艺,缩短制造周期,提高模具的精度。

由此可以预见,随着机床和刀具技术的进一步提高,预硬化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3.4 模具热处理工艺并行设计

通常热处理与其它环节处于串行状态,往往发现问题后整个设计制造过程要全部修改甚至可能出现报废。针对这种问题,上海交通大学提出模具热处理工艺并行设计的新方法。将热处理CAD/CAE集成于并行环境中,同时建立动态推理机制,使得整个模具设计制造个环节实现联动效应。

由于模具对强度、硬度、表面粗糙度及热处理过程中发生的变形等参数有特殊的要求,所以,淬火介质及温度、回火温度及次数以及是否需要表面淬火或化学热处理都由CAD来决定,以避免认为决定的各种不确定因素。

热处理CAD/CAE在并行环境中集成便于发现问题,能在统一平台下预先将问题解决,同时将信息传递给其它部门,可以降低开发周期,降低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国际著名的CAD/ CAM技术集团正在努力把数字化分析产品集成到CAD/ CAM平台中。字化设计的灵活性。例如,将NX Nastran集成到EDS CAE产品软件包中,将进一步加强分析驱动设计技术的重要地位,有助于用户不断开发新产品,同时降低成本,缩短将产品推向市场的时间。又如,达索集团已经将Nastran .MSC的CAE技术产品,集成到CATIA系统中,并获得了日本丰田公司的睐[10]。

4 模具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集成多知识表达方式的知识库和规则推理(RBR)、实例推理(CBR)、人工神经网络(ANN)等集成多处理方式的多智能主体,建立全而支持CAE应用过程的智能化系统,应用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技术在数值分析结果的基础上自动对成形方案进行分析和评价,并提出方案的优化建议,是当前材料科学与制造科学的前沿领域和研究热点[10]。

未来的模具发展方向应该是在此基础上,通过不断完善模具材料的数据库以及其在不同类型模具的权重调整和不断完善不同类型模具的材料成形CAE技术,结合模具CAD/CAM技术,将模具的设计与制造过程提升为一种现代数字制造技术。

参考文献:

[1] 屈伟平.我国模具制造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模具技 术,2006,(5):59-63.

[2] 模具材料选择原则[J].现代零部件,2008,(3):35.

[3] 潘振鹏,王桂堂,蒋周洪.热作模具用钢选择与应用专家系统[J].中国机械工程, 1999,10(8):903-905.

[4] 陈威,王桂堂,潘振鹏.塑料件模具材料优化专家系统的研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2005,22(1):20-25.

[5] 陈功,周来水,安鲁陵.复合材料构件模具材料选择模糊决策研究[J].宇航材料工艺, 2006(5):53-57.

[6] Baillargeon Y, Vu2Khanh T. Prediction of fiber orientation and microstructure of woven fabric composites after forming. CompositeStructures, 2001,52( 3-4): 475-481

[7] 武兵书.模具热处理技术现状及走势[J].中国机电日报,2002-08-26.

[8] 李雄,张鸿冰,阮雪榆,罗中华.模具热处理工艺并行设计[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2(6):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