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水利论文范例6篇

农田水利论文

农田水利论文范文1

农田水利灌区建设不仅仅关系到农业的发展现状,更加关系到农民收入整体水平的提高,就我国目前发展而言,农田水利灌区规划建设对于整个农业经济发展现状以及水土资源保持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从长远角度来讲,加强农田水利灌区发展,合理化的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文章主要针对如何有效的提高灌区规划的合理性进行简要的分析与总结,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仅供参考。

2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

2.1规划的建设规模预测分析

小型灌区灌溉面积的发展需根据当地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的要求,小型灌区在当地农业生产的重要地位,依据大中型灌区以及当地旱作农业发展规划确定的粮食生产目标,分析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总体需求,进而确定小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模、新建小型水源工程及发展灌溉面积的规模。耕地资源对小型灌区灌溉面积发展的素质潜力根据当地耕地资源状况,分析小型灌区灌溉面积发展素质以及发展潜力。可供灌溉水资源对小型灌区灌溉面积发展潜力分析以县为单位进行水资源承载能力复核,从水资源角度论证小型灌区灌溉面积发展潜力,则需要根据水资源综合规划确定的灌溉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及其使用情况等诸多因素,分析农业内部对水资源的需求情况,分析规划改造区域可供水资源量,进一步证明改造区域水资源供、需平衡状况。小型灌区灌溉面积发展规模预测通过上述水、土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小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模、新建小型水源工程及发展灌溉面积的规模。

2.2关于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的建设内容

小型水库(即所谓的引水)自流灌区的取水枢纽、固定渠道(包括排水沟)续建配套以及涵闸等建设物的建设。小型扬水灌区的泵站、涵闸等建筑物的建设以及对于固定渠道续建配套节水改造。水源工程(小水池窖(水池)、新建塘坝、提水设施等等)。灌排泵站的更新改造。排涝泵站的建设。

2.3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技术与实施

小型水库自流灌区的取水枢纽进行重建或改造、固定渠道(含排水沟)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涵闸完好率50%以下的拆除重建。对小型扬水灌区的泵站进行更新改造、固定渠道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涵闸完好率50%以下的拆除重建。水源工程改造、除险加固、新建。完好率在百分之五十以上的排涝泵站进行机电设备更新并且给予相应的建筑物改造和确实需要重建的拟重建。

2.4经济效益

农田水利建设工程的发展,不仅仅可以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更加能够对资源环境产生良好的改善作用,使其达到一定的社会效益。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的科学性,可以降低农民耕种时的各种风险,改变土壤的结构特点,改善农业的作业环境,进而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同时,随着经济的不断变化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对于环境的保护意识在不断的加强,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农田水利灌区技术也能有效的净化空气,达到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同时还可以有效的降低洪水旱涝对于农田耕地的破坏,严重的将直接危害到人们的身体健康状况。所以说,在农村开展农田水利灌区作业是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农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2.5加强水利工程管理

在进行农田水利建设的过程中,要不断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与创新知识,农田水利灌溉建设不仅仅涉及到具体的施工单位以及农田的发展,更关系到整个农业的发展建设,所以可以通过设计乡镇设立农田水利设施的相关管理部分,加强对水利工程质量的控制与管理。在进行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要不断强化相关人员的责任意识,不断提高他们对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合理化措施,建立完善的水利工程管理体系。

3灌溉设计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

3.1组织实施机构

在进行灌溉设计过程中,可以成立相应的基础农田水利灌溉专家小组,针对具体实际情况进行灌溉规划,与此同时可以不断引进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针对其地方特点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灌溉规划设计,可以由不同部分进行规划设置,这样可以相互调动和监督,最终促进农田水利灌溉的发展。

3.2投入保障

应当由中央、地方和受益群众共同负担项目所需的资金,并应当努力争取补助资金。根据“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项目区的乡镇及群众自筹配套一部分,同时地方也从县财政划出一块作为配套,另外大力引进外资,充分利用好民间资金,作好规划项目的资金投入保障。

3.3技术保障

农田水利论文范文2

1.1农田水利工程

所谓的农田水利工程,就是进行农业发展服务的水利事业项目。而就目前来看,国内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特征,并为国内的农业发展作为了一定的贡献。首先,国内的农田水利工程已经逐渐从政府主导变成了以农民为主导,而政府主要负责进行工程项目的指导,进而满足农民的生产需求。其次,国内的农田水利工程已经实现了从只考虑经济效益到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转变。再者,现今的农田水利工程已经实现了投资方式的转变,既从国家、农民出资转变为社会出资和国家补助。

1.2节水灌溉技术

所谓的节水灌溉技术,就是在将传统灌溉技术与集约灌溉理念结合的情况下,按照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和当地水文特征进行水资源的最大限度利用的灌溉技术。而这种技术的使用,是建立在使用生物技术和保证农产品健康生长的情况下,进行农作物的适当灌溉。所以,使用这种技术,可以使水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进而在避免水资源浪费的情况下,实现农业生产效益的最大化。而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水资源较为匮乏的国家来说,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使得农业生产压力得以缓解。所以,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对于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2节水灌溉技术在农田水利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2.1常见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

就目前来看,比较常见的节水灌溉技术是喷灌技术和微灌技术。其中,喷灌技术的应用原理是在压力作用下,利用管道进行水资源的输送,进而使农田得到充分的灌溉。而由于在进行农作物灌溉时,需要利用喷头进行水资源的喷射,所以该技术被称之为喷灌技术。而利用喷灌技术进行农作物的灌溉,可以使水资源均匀的喷洒至农田中,从而达成农作物的充分灌溉的目的同时,大大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进而使用于灌溉的水资源得到节约。而具体来说,应用该种节水灌溉技术往往可以使水资源的利用率达到60%到85%,并节省30%到50%的水量。而不同于喷灌技术,微灌技术是一种较为新型的节水灌溉技术。从本质上来讲,该技术是建立在滴灌技术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主要通过滴灌、渗灌、微喷灌和小官涌流管这四种方式进行农作物的灌溉。而从技术内容角度,该技术则主要由水资源、输水管网、罐区首部和灌水器所组成。相较于其他节水灌溉技术,该技术的应用具有灌水流量小、灌溉时间长和灌水周期短的特征。所以,利用该技术可以很好的进行水量的控制,进而节省大量的水资源。就实际情况而言,利用该技术可以节省50%到80%的水量。

2.2应用节水灌溉技术需要注意的问题

为了更好的进行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在农田水利工程中进行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和应用时,应该进行一些问题的注意。一方面,由于不同的农田的水土条件不同,而与此同时,种植的农作物种类也不尽相同,所以应该进行不同的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具体来说,就是在进行节水灌溉技术的选择时,应该根据不同地区的水土特点和农作物特点,进行合理的节水灌溉技术的选择。比如,在进行产出效益不高的农作物的灌溉时,就应该进行以地面灌溉为主的节水灌溉技术的选择。另一方面,由于每个地区都会定期进行农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所以在进行节水灌溉技术选择时要考虑到这一因素。而所谓的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就是通过种植大面积林草来进行耕地种植面积的压缩,或者是扩大耗水较低作物的种植面积来进行耗水高的农作物种植面积的压缩。所以,在进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后,要重新进行节水灌溉技术的选择,从而更好的进行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

3结论

农田水利论文范文3

1.1缺乏规范化的运行管理

目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在运行中有多种管理模式,如农民用水户协会、承包、出租、股份合作等,但是却都存在着在实际选择中缺少理论依据的问题,虽然许多专家、学者针对此问题进行过研究,但仍然没有得到比较实用、合理的结论。因此在实际运行中,相应管理模式的要求往往会被忽略,导致管理规范性的缺失,不利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正常管理。例如,在灌溉方面,虽然我国农民用水户协会的试点已存在十余年之久,并且有着丰富的推广实践经验,但是运行管理的过程很少能按照用水者协会的模式要求进行。

1.2管理方法不够科学,工程管理效率低

虽然小型水利工程的规模并不大,但是科学、合理的工程管理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方法科学、合理了,其才能够正常运行,为基本农业生产提供保障。但是,目前大多数的工程管理组织在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偏差,他们将过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用”的这一方面,而忽视了对工程的维护与管理,具体体现就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方法单一,不能结合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的特点、管理组织等实际情况进行区别对待,因而管理效率不高,工程收益也较差。

1.3资金匮乏,工程管理遇到瓶颈

一方面,为了支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我国政府于2005年专门设立了补助资金。也正是在国家的资助下,我国各地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成效得到了有效提高,水利工程设施数量明显增多。但是,在工程建成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养护与维修的经费问题便被搁置不谈,这便给工程的管理工作带来的很大困难。另一方面,虽然国家支持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是为了便民、惠民,农民也明白灌溉问题能够通过此工程得以解决,但是农民的收入毕竟不高,各级政府与水利部门想要以农民集资的形式来筹集工程管理经费是困难的。于是,资金匮乏便成为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同时由于缺少资金,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也受到了限制。

2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2.1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不够规范,归根究底是由缺少监督机制引起的

虽然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组织有多种,但是与大中型水利工程的管理组织相比,其并不具备专门负责日常管理的管理机构;而由于规模小、种类多、数目多,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比较松散,因而其监管难度反而比大中型水利工程要大很多,以至于目前我国政府也未能针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问题制定出相应的监督机制,规范其管理模式。

2.2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效率不高,主要原因在于管理组织与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与大中型水利工程的管理组织相比,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组织的规模并不大,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道理表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组织也应具备相应的内部管理组织结构,并针对各项管理部门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以农民用水户协会为例,既要有专门的执行委员会主席,又要有工程管理、用水管理、财务管理等管理机构。然而,在目前的管理实践中,我国多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组织及其管理制度并不完善,这便使管理较为松散,各部门员工的工作效率不高,整体的管理效率也因此受到了影响。

2.3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资金的匮乏,原因在于资金来源以及资金数额受到了限制

目前,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资金来源有收取水费和向用水户集资两种,筹集资金的渠道非常少。此外,在上述两种筹资方法中,资金的最终来源都是农民,而农民的收入又不高,于是,筹集资金的数额便受到了限制。对于水费的收取问题,虽然水价并不高,但即使在低成本的情况下,水费的收取也是一个难题,更别说全额收取了。此外,在用水较少的年份,为了维持正常的管理收费,水价会有所提高,虽然相关部门已明确规定水价有两种收费标准,但很多用水户还是不能接受的,以致该制度的实行十分困难,管理资金自然难以得到保障。而对于向用水户集资的问题,虽然目前实行的是“一事一议”政策,但是用水户对于所集资金的数额、集资方式等问题的意见并不统一,这便给集资带来了很大困难。

3实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可持续运行管理的策略

3.1完善管理制度,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进行规范,提高管理效率

在2011年,我国政府在1号文件中明确规定了要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制度进行改革,为此,相关部门要对此问题进行落实,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制度建设。目前,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制度的完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针对工作人员工作效率不高的问题,建立相关奖惩制度,以此来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第二,针对管理不够规范的问题,根据工程管理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监督制度,以对工作人员的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提高管理的规范性;第三,针对管理资金问题,制定相应的资金管理制度,严格控制管理资金的使用情况,科学、合理地使用每一笔资金。

3.2拓宽资金筹集渠道,确保正常的资金投入

充足的管理资金是保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可持续运行的基础。为确保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资金的正常投入,最好的办法就是拓宽资金筹集的渠道,不能一味将希望寄托于收入不高的农民身上。为了吸引更多的资金,工程管理部门最重要的就是制定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资金筹措的方案,并且该方案要根据工程的性质进行,若是公益性的,那么可以从政府补助方面来拓宽自己筹集的渠道;若是具有盈利性质的,则可以采取从市场吸引资金的方式筹措资金;若是既有公益性又有盈利性的,其资金筹集渠道的拓宽便可从政府补助和市场吸引资金两方面考虑。

3.3加大安全管理的力度,确保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

对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而言,一个小环节的损坏都可能会导致工程无法正常运行,因此为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可持续运行,管理部门一定要对工程管理中的安全问题加以重视。在所有灾害中,自然灾害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损害是最大的,因此在安全管理中,工作人员一定要清楚自然灾害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危害,做到做好防护工作,从而在自然灾害发生时,做好工程设施的保护工作,以保证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此外,在平时工作人员也要加强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的检查与维修,消除安全隐患,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可持续运行提供保障。

4结语

农田水利论文范文4

作为直接影响到农民、农村、农业“三农”问题的工程,农田水利灌溉工程规划设计的相关单位、部门一定要严格做好本工程的设计工作,以此发展并壮大我国农业领域。在实际工作中,应始终以惠民利民为基本指导方针,进而规划设计出科学、合理、安全、高效的农田水利灌溉工程。通过水利灌溉规划设计,选用科学的设计标准,并总结出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的正确布局,这对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以及发展区域经济具有积极意义。

2农田水利灌溉工程规划设计准则

由于受到河流径流量以及农作物类别持续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农田水利灌溉亦伴随季节的改变而改变,存在着不确定因素,平均每年的水量和耗水量均具有一定的不同。所以,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切不可完全根据传统经验而工作,而是应该拥有科学、合理的设计规划准则,最终保证规划设计工作具有科学性、合理性。通常情况下,农田水利灌溉规划设计都是水利设施、区域水源情况,以及农业发展条件等因素为基础,并在全面考量之后方可确定。一旦在初期出现涉及标准偏高的情况,那么保障农田水利的程度就要高一些,并且设计标准将会直接关系到工程的规模状况。从当前形势来看,农业水利部门,多从灌溉设计保证率以及抗抗旱天数2各方面来制定准则。

2.1灌溉设计保证率

这一问题主要指的是在长时间使用条件下,水利灌溉工程用水应该充分达到年数和总年数的比值,这一比值也就是农田水利灌溉设计保证率。通常情况下,农田水利灌溉工程要按照区域内部的作物种植情况以及实际水文条件进行拟定。

2.2抗旱天数

这主要是指以小水库、塘坝等灌溉设施供水情况为基础,在降水偏少好雨水连绵等状况下,能够符合农作物耗水所需天数为准则。比如,在灌溉设施当中,水源能够保证80d连续无雨的用水量,此水泥他规划设计的标准即为80d,上述抗旱天数的确定主要是利用规定时间内区域农作物需水时间为准则。此外,在农田水利灌溉规划设计过程中,还应充分按照区域的实际情况作出全面、具体的分析和研究。

3农田水利灌溉工程规划设计

3.1针对规划设计的建设规模进行预测研究

当规划设计工作开始之前,先应该针对农田水利建设规模实施预测研究,这一工作我们通常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首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水泥灌溉面积的要求,全面考量农田水利在区域内部农业生产中的具置,以实现农民的创收和保障粮食安全为基础,并在发展规划区域农业的前提下,研究区域农业经济对水利建设的实际需求,在此基础上确定出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具体规模大小。其次,研究可供灌溉使用水资源对灌溉规模的潜力,并以水源视角来论证农田水利灌溉规模的发展潜能,然后再以区域为单位来负荷水资源的实际承载力。按照水源规划确定的总耗水量利用状况以及控制准则等,深入分析、研究农业生产对于水源的具体需求量,从而保证农田水利灌溉工程水资源供求实现平衡的根本目标。再次,针对地区土地资源对农田水利灌溉的规模潜能进行分析、研究,重点是按照区域土地资源对灌溉面积的素质和潜能实施研究。最后,针对农田水利灌溉规模的发展进行规模的预测,利用分析、研究农田水利省水改进以及水源供求关系,确定出农田水利灌溉规模以及实际灌溉面积。

3.2关于农田水利灌溉工程规划设计的重要内容

(1)设计取水方法。取水方法是农田水利灌溉规划设计过程中的关键构成要素,其设计方向应当按照不同区域灌溉水源进行确定。通常情况下,灌溉水源具体分成2类,其中一种是提水取水,而另一种则是自流取水,农田水利灌溉工程规划设计取水方法一般是对以上两种水源来完成设计。自留取水主要是以河流水为主的灌溉方法,同时它也包括两种方式,首先是有坝取水,此种取水方式通常是在地下水位处于很低的情况,其水量虽然充沛,然而却不能自行流入到农田当中,为保证正常灌溉,一般都在河道上来修筑节制闸或者堤坝,在此基础上才能将水源引入到农田当中;其次是无坝取水,此种取水方式的设计还可分成建闸以及不建闸,为避免由于没建闸而无法控制洪期的水量以及农田被淹、渠道被冲走等问题,最好在设计过程中实施建闸设计,从而确保水流的稳定性,降低水流对引水口的侵蚀。

(2)灌溉工程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①安全性原则。安全性是所有工程中都应遵守的要求,在农田水利灌溉工程中,需要尽量防止出现深挖方、高填方和险段位置的施工。还应避免在沿河位置设置此工程,以防山洪将其冲垮、冲毁。②综合利用原则。灌溉工程需要集中落差,同时结合水利加工,开展多种经营,全面且合理的利用水资源以及水资源。与此同时,相关工作人员还应重点考虑结合河水与井水的灌溉,构建起地表水和地下水综合利用的水利灌溉系统。最终,保证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得以正常投入使用。

4结语

农田水利论文范文5

论文摘要:主要阐迷在编制县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综合规划应注意的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按照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原则,保证规划中各项指标的顺利实现。

新疆水利厅于2005年12月下发了关于编制新疆县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综合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通知,该通知下发后,各县纷纷开展了该规划的编制工作,在编制规划报告过程中,笔者发现以下问题需要设计人员注意。

一、水土平衡计算后缺水原因的分析问题

该规划农田水利建设水资源合理配置部分,通常先对县区所辖行政范围水资源进行综合评价,根据水土平衡分析,计算出缺水量。大部分平原灌区在水土平衡时,缺水原因主要有以下3点:①河道天然来水过程与区域用水过程不匹配;②区内水利工程不配套,尤其受调蓄能力限制;③灌区内部渠系防渗率低,水资源损失较大。而规划水平年解决供需矛盾主要是通过渠系防渗、开采地下水、对平原水库进行除险加固、跨流域调水等工程措施来满足灌区的用水需求。

由于该规划是以县为基本编制单位,在实际编制过程中,往往把该县做为一个独立的单元来考虑问题,忽略了该县在整个流域中所处的位置以及与上下游其它用水单位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要解决灌区的缺水问题,首先应该从整个流域出发分析缺水原因,而不单是立足于本县来解决缺水问题。有些流域中已建的引水枢纽工程可能控制下游几个县的分水,特别是各县的分水比例由于历史原因在该流域管理规划中已经确定,一般不允许随便改动,各县的分水量只会随河道来水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南疆某河流域,在该条河流上有一引水枢纽控制下游两县一市的分水,各县按分水比例引水。2005年,该地区召开会议,把A县的三个乡划分到了B市,但A县、B市在大河上的分水比例却没有因行政区划的改变而做出相应的调整,这样一来,在分析B市灌区内水土平衡时,势必会加大供需矛盾。从水账的角度简单分析:假设现在B市从大河上的分水比例是20%,大河多年平均来水量按2x1护耐计算冲口果B市的分水比例提高1个百分点,就可以多分配2x1护耐的水量,大河水量损失按20%考虑,仍有1.6x1护耐的水量可以进人灌区,而如果灌区内部通过开采地下水的方式来解决的话,要得到相同的水量则最少要打8眼井(每眼井的提水能力按2x105m3/a计算)。

在解决灌区此类缺水问题上,应该首先根据重新划分后的行政区划,充分考虑各县市的经济发展差异后,在流域规划中对相关县、市的分水比例做相应的调整。按照调整后的分水比例重新进行水土平衡分析后,如果仍然存在供需矛盾,再考虑通过开采地下水、跨流域调水等其它工程措施来解决供需矛盾。按照以上步骤确定出的水资源配置规划目标不但能提高地表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也减少了工程建设项目,节省了国家投资。

二、农村人畜饮水工程问题

在调查B市的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数量时笔者发现,该市的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数量在近3年之内呈下降的变化趋势,而近3年之内农村人口数量却是以平均每年10.7%的增长率在递增。B市近3年也没有新建人畜饮水工程,主要是对已建工程的维护和设备更新,按常规应该是饮水不安全人口数量随农村人口数量的增加而递增加。经过进一步的深人调查,其原因是:近几年随着B市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相关产业的飞速发展对外来劳动力的需求量也是逐年增加,每年都有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来到B市务工,这一部分劳动力的户籍所在地是农村,而他们的用水地点却从农村转移到了城市。当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劳动力数量大于农村人口的增长数量时,就造成了农村人口数量在增加而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数量在减少的现象。所以在确定该市的饮水不安全目标和相应的工程措施时,不能单一的按照统计部门提供的农村人口数量和人口自然增长率来预测饮水不安全人口的发展趋势,而应充分考虑近几年随着城乡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这一因素,根据该市的“十一·五”规划报告,对饮水不安全人口的发展趋势做出相对合理的预测,制定出了相应的工程措施。

三、盐碱地改良中排水系统规划问题

盐碱地改良也是规划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盐碱地改良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耕地的利用率和农作物产出效率,从而影响到农民的收人和当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近些年各县在治理盐碱地方面已做了很多工作,如田间排水沟的开挖,种植耐盐作物改良土壤,采用竖井排灌降低地下水水位,通过各种水利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来控制耕地盐碱化。在盐碱地的改造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大部分排水沟建设时没有经过规范的设计、计算,淤积、坍塌现象严重,每年都要组织大量的劳动力清淤;大部分排水系统没有合理的排水出路,部分排水直接进人河道,影响下游灌溉用水水质,还有部分排水则就近排人灌溉渠系中与渠水混合后继续灌溉,其结果是一部分地区耕地盐碱化现象有所改善,下游另一部分地区耕地盐碱化现象加重或产生次生盐碱地。

目前排水系统配套、完善仍然盐碱地改良的主要水利工程措施,若想使各级排水沟充分发挥作用,使整个排水系统取得良好的排水效果,首先要从各县所在流域的角度出发,统筹规划,建设流域内控制性总干排,使各县都能将盐碱地内高矿化度的排水按统一出路排到容泄区,而又不影响下游灌区的灌溉水质。

如果流域中有已建或已经规划的控制性总干排,在规划县级排水系统时应当保证本县最末一级排水沟内设计排水流量时相应的水位应大于总干排内设计排水流量时的水位,否则排水将没有出路,开挖的各级排水沟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如果流域中没有建设控制性总干排的条件,那么在规划县级排水系统时应当充分考虑本县的最末一级排水沟与邻县最末一级排水沟的衔接问题。做到水流衔接平顺,互不影响,充分保证排水通畅。

农田水利论文范文6

论文关键词:农田水利;问题;建设;调研 中图分类号:S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123(2009)11-0013-02 一、农田水利建设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项伟大成就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十分落后, 灌溉面积仅有1 593.33 万hm2(2.39 亿亩),只占耕地面积的16.3%, 全国人均粮食仅209 kg。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根据广大农民发展生产的迫切要求,利用每年冬春的农闲时机, 发动和组织农民,以自力更生为主,辅以国家支持,持续不断地兴修农田水利,并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工作水平。“文革”动乱期间“ 百业俱废”, 在周恩来总理和李先念副总理的亲自领导下, 全国仍坚持开展以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1973—1979 年的7 年中,国家集中了4.45%的财力,6.7%的基本建设资金, 每年投入的劳力占农村总劳力的50%~70%。在华北平原, 共建成配套机井220 万眼, 发展井灌面积733.33 万hm2(1.1 亿亩)。至1980 年,全国有效灌溉面积达到4 860 万hm2 (7.29 亿亩),人均有粮327 kg,并扭转了我国历史上“南粮北调”的局面。 几十年来,我国以农民劳动积累为主,建成了8 万多座水库、50 多万处机电抽水泵站、460 万眼机电井以及2 000 多万个塘坝、涵闸、旱井、水窖和沟渠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 累计完成土石方达数千亿立方米。在短短几十年内, 完成规模如此巨大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堪称新中国成立后的一项伟大成就, 在国外也被誉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突出成就”。 二、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田水利工程老化失修、设备报废、效益下降严重,难以为继 我国农田水利工程特别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主要依靠农民投工投劳、因陋就简兴建而成,工程建成时就存在着标准低、配套不全、质量差、设备及技术落后等问题。经过几十年运行, 现在大部分工程都到了设计年限,工程老化失修,设备报废、效益下降问题严重,难以为继。 据水利、农业部门有关资料,目前全国5 900 万hm2(8.85 亿亩) 有效灌溉面积中, 由于工程老化失修、设备报废等原因, 实际灌溉面积只有4 666.67 万hm2(7 亿多亩),旱涝保收的仅4 000 万hm2(6 亿多亩),全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平均完好率仅为50%左右。据2006 年水利部门开展的百县农村水利情况调查,125 个县477 个万亩以上灌区,共有有效灌溉面积206.67 万hm2 (3 100 万亩),但实际灌溉面积只有135.67 万hm2(2 035 万亩),有35%的面积灌不上水。 这次到广西调研,发现上述问题就很突出。1982 年广西全区实灌面积132.73 万hm2 (1 991 万亩), 到2007年降为121.6 万hm2 (1 824 万亩),下降了10%;河池市有万亩灌区11 处,有效灌溉面积1.67 万hm2(25 万亩),现在实灌面积只有0.71 万hm2(10.6万亩),有一处泵房成了养鸡场;广西桂中旱片有效灌溉面积3.67 万hm2(55.07 万亩),2005 年实灌面积只有2.13 万hm2(32 万亩),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建成的抽水泵站大部分都报废了,大片水田成了旱地。 在2009 年北方抗大旱中, 也充分暴露了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设备报废等问题,如河南省就有40 万hm2(600 万亩)农田有水浇不上地,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综上所述,如果不迅速扭转农田水利老化失修、设备报废、效益下降的严重局面,而任其发展下去,将危及国家粮食安全。 2.以农民投工投劳、筹资为主的农田水利发展机制亟待改变 我国改革开放前,农业生产以生产队为基础,农民种粮与兴修水利利益一致,积极性高;改革开放后,土地承包到户, 加之种粮比较效益低,农村劳力缺乏,农民对兴修集体所属的农田水利积极性不高。 2004 年国家为减轻农民负担,取消了农民参加兴修水利的“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制度,农民每年投工投劳修水利数量锐减,只相当于以往的1/4 左右。 再则, 随着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广泛采用水泥、钢材、塑料管材及施工逐步机械化、专业化,在农田水利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