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土壤改良工程方案范例6篇

农田土壤改良工程方案

农田土壤改良工程方案范文1

【关键词】土地规划;整理;技术

1 引言

土地规划整理是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目标,对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进行配套建设,对用地结构进行优化配置和合理布局,以充分挖掘土地潜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目的所作的安排和布置。土地整理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提高土地质量,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实现耕地数量保护与质量保护统一,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的重要手段,对于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土地规划整理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现有的耕地很多还缺乏灌溉措施与抗旱能力,农业产量不高,为了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必须对现有土地结构进行统筹规划; 实施山、田、水、路、林综合治理,配套、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改善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和土地利用效; 优化配置土地资源,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调整土地产权关系,保护土地权属主体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

3 土地规划的基本任务、规划原则与目标

3.1 土地规划的基本任务

土地规划的基本任务包括: 分析土地利用基本状况,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适宜性分析、土地利用潜力分析、水资源平衡分析等; 制定项目区土地整理的目标、任务和方针; 确定项目区土地利用方向、各类用地的数量及布局; 确定灌排方式和主要工程的布局; 通过技术、经济论证,确定规划方案; 拟定规划实施和管理的相关政策和措施。

3.2 土地规划的规划原则

为了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结合项目区的实际情况,应该遵循如下规划方针: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布局和布置各项工程,改善土地利用条件和土地质量,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 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因地制宜地确定土地利用的方向、各项工程的规模及其配置,提高规划设计的可操作性; 政府决策与公众参与相结合,调动广大力量充分论证规划方案,使规划更加有效合理。

3.3 土地规划的规划目标

土地规划的目标是通过土地开发,提高土地利用率; 通过土地平整和完善田间道路系统,为合理布局各种农作物,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供良好的土地条件; 合理配置灌排系统,增强农田水利设施排灌功能,提高灌溉保证率,提高耕地的潜在生产能力;通过改良项目区土壤肥力,提高作物产量,增加农民收入,使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通过营造水土保持林,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4 土地规划的关键技术问题分析

4.1 土地适宜性分析

对规划区内待整理的土地,在分析评价过程中,把土地利用现状、土壤理化性状、气候、植被、地貌、海拔、排灌条件、开发改造条件、位置等作为参评因子,通过综合分析,确定其开发改造方向。评价采用实地调查法、主导因子法和相关因子参考法进行。以坡度、灌溉、土壤厚度为主导因子,坡度小于25°的、能灌溉的以开发改造为水田为主;其中一种或数种因子达不到要求,以开发改造为旱地为主。土地复垦的,以土壤类型为主导因子,灌溉条件、周围耕地类型为相关因子进行综合评价。

4.2 水土保持措施分析

4.2.1 水平梯田修筑

水平梯田的修筑完全改变了地表的坡度,农民在田面内部耕作时通过人工修筑土垄,改变了坡面径流的流向。虽然在实施过程中扰动表土层可能造成一定水土流失,但建成后,不但不会引起新的水土流失,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能起到保土、保水、保肥的作用,更不会出现土地沙化、盐渍化的不良状态。

4.2.2 种植农田防护林

对于项目区存在水土流失及风害影响的要规划种植防护林,选用经济树种,一般可沿田间道两旁种植白杨等形成基本农田防护体系,起到一定程度上防治水土流失及风害影响的作用。

5 土地规划的总体工程布局以及其技术要求

5.1 土地平整工程

土地平整工程的主要内容是将现有荒草地及滩涂整理开发成耕地,对所有耕地进行局部平整,形成便于机械化作业的田块,山区和丘陵地区则形成梯田,梯田田面走向基本沿等高线方向布局,小弯取直,大弯就势。水平梯田局部平整根据坎高和地形坡度确定田面宽,采用挖高填低的方式,平整成层层梯地。

5.2 农田水利工程

农田水利工程必须结合规划区作物需水量以及地势、降雨等综合考虑水利设施布局及分布。根据气候、地形、地貌、土壤等特征,确定项目区整体灌排设计方案,结合梯田工程完善蓄排设施,以达到提高灌溉保证率,涵养水源,保水保土,减少水土流失的目的。

5.3 道路工程

一般考虑田间道和生产路两个级别,其中田间道主要为农产品及货物运输服务,路面为厚碎石,路面宽4m,对原有田间道加以修复,部分盲段新修田间道,使所有田间道相贯通。田间道多沿等高线进行布线,田间道路纵向坡度一般不大于8%。生产路主要满足人工田间作业和管理的需要,沿原始地面设计路宽110m,碎石路面,沿着渠道铺设,每隔200-300m布设一条。

5.4 农田防护工程

本项工程内容主要是兴建防护林带,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包括改造现有的疏林地,营造水土保持林和护路林、田埂植草等。坡度大于25°的陡坡地

进行生态林建设,并对田间道路和沟边进行防护林建设,在田坎基部用石砌,其上采用水泥圈护坡,以保持水土。

5.5 防护林工程

为了减少风害、改善农田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项目区沿田间路布置防护林带,以涵养水源,保水保土。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等条件,结合当地经验,一般可选用白杨、泡桐防护林带,间距4m。

6 规划效益分析

6.1 社会与经济效益

土地规划平整有利于促进劳力、资金、技术的合理流动,可以充分吸引农村闲散劳力参与土地开发整理,带动建筑、建材、交通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道路及灌排经改造以后,可以大大改善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方便居民的出行、生产和生活取水; 可以充分挖掘土地利用潜力,进一步提高耕地数量和质量,满足建设用地占补平衡的需要,实现耕地保护的数量保护与质量保护的统一; 通过土地开发整理搞好土地资源配置,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也有利于农作物布局的调整,推进农村产业化发展进程,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6.2 生态效益

土地规划实施后,可以有效增加植被覆盖面积,防止旱涝灾害影响,减少水分蒸发和水土流失,保证农作物稳产高产。荒坡开发以后,耕地质量得到提高,土壤结构得到改良,可以相应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减轻化学污染,也有利于改善土壤生化环境。配套完善的渠路防护林带不仅可以有效固结土壤,而且长年落叶成肥,还可以相应提高耕地质量。通过实施开发整理,可以形成树成荫、田成梯、路通达的良好的生态区域。

参考文献

农田土壤改良工程方案范文2

关键词:日本;农田水利;规划;概查;精查

中图分类号:S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683(2013)04-0174-05

日本土地价格昂贵,农田零星分散,因此在进行有关土地改良的农田水利工程规划时,主要考虑是否充分具备以下条件:必要性(发展农业经济、稳定核食供需状况);可行性(具有相应的技术条件和手段.且可得到受益农户应出的负担资金及有关方面的支持);妥当性(与整体各有关工程在规划、经费上相协调,并可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 [1]。为达到上述目的,日本十分重视为制定规划所必要的调查程序。首先,通过概查掌握规划地区的大致现状,判断工程的必要性;其次,以都道府县、市町村的开发规划和有关土地改良的工程规划等为依据,判断工程的可行性,确定符合该地区土地未来开发方向的基本方针;然后,根据基本方针及概查结果判断工程的妥当性,再制定计划并实施精查;最后,根据精查的结果,制定规划,进行设计[2]。本文拟从概查和精查两个方面介绍日本农田水利规划的调查程序与内容,以期为我国农田水利建设规划提供参考。

1概查

1.1概查的内容

概查是在判断工程(区域建设、农道建设、灌溉用水改良、排水改良、土层改良等)必要性的同时,为制定调查(精查)规划,所进行的对现状的大致了解及未来预测的调查。

概查主要弄清楚规划区域的气象、土壤、地质、地形情况及道路的宽度[3]、配置、区域的大小、形状配置,耕地的干湿状况、土壤改良、暗管排水、农田建设状况,水利状况(灌溉排水状况、主要土地改良状况)、规划地域及地区的社会、经济、农业经营概况、都道府县及市町村的未来的开发设想及相关项目、农户的意向等情况。

1.2概查的程序

概查一般按以下顺序进行。首先是收集资料阶段,包括国家发行的地形图(1/50000或1/25000)、根据地籍调查或国土调查已经形成的地形图或照片图;都道府县及市町村概况及辖区图;地质图、土壤图、不同水源的灌溉区域图;水田土地改良调查报告、旱田土地改良调查报告等。其次是访问调查阶段,即听取当地农户对现有农田基础状况、农业经营状况等方面的想法和改进意见。在弄清各地区农户的意向、地区概况和灌排系统、农业经营状况和都道府县及市町村界线等基础上决定勘查的范围,进入勘查阶段。在勘查阶段,根据规划地区的农业经营概况和都道府县及市町村的未来设想,以及灌溉不足状况、排水不良状况等各种资料,利用简单的测量仪,调查所定范围的农田基础状况(道路配置及宽度、区划的大小、渠道配置及结构、土层是否改良等)及主要建筑(桥梁、渠首工程、主干灌排渠等)的结构、规模、老化程度等,。最后,以概查弄清的事项为基础,研究该地区农田建设工程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妥当性,再根据都道府县及市町村的开发规划,有关土地改良工程规划等制定符合该地区未来发展方向的农田建设工程的基本方针,依据此基本方针及概查的结果进入精查阶段。

2精查

精查是进行设计、制定施工规划所进行的必要调查。农田建设工程基本方针的最终正确性判断是基于精查的结果进行的。但概查阶段农田建设工程的必要性、可行性与妥当性是判断项目是否实施的依据。

2.1精查的内容

在精查之前进行现场勘查,然后根据现有的图纸、当地农户的意见等决定调查地点,观测设施的设置地点,并制定调查规划,开展调查。

精查的内容主要为:自然条件及耕地条件(包括土壤及地基承载力、区域及道路、灌排设施及其管理现状等)等基础性资料调查;社会经济条件、未来农业经营规划、农业经营栽培状况等为确定未来目标状况所进行的调查;为改良现状所进行的和本项目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关联项目(主要包括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农村生活环境、农村生态环境、农村灾害防治等)的调查。

2.1.1自然条件及耕地条件的调查

(1)水文气象。水文气象条件调查是工程规划调查的基本事项。根据调查结果,确定灌溉规划的规划基准年,求出在基准年中灌溉期的有效雨量,统计计算求出排水规划中1/10~1/2概率的24 h雨量(或日雨量)、4 h雨量、1 h雨量及1/10概率的连续雨量(2~4 d)。应注意的是,水田面积过大时往往受风的影响也大,因此在进行大区域水田规划时需要掌握风向和风壅水的状况,以及热燥风现象等其地区特有的特殊气象。

(2)地形图的制作。地形图是各种规划的基础。一般来说,地形图的绘制是以区域建设地区(含暗管排水区域)为中心的,设置灌排渠、道路等时,含其周边300~500 m的范围。如考虑与地区之外的连接(和国有汽车高速道路、城市高速道路、一般道路、都道府县道路、市叮村道路及村庄的连接)道路和与主干灌排渠的连接渠道等情况时,其制作范围应含其周边200~500 m。如在地区的周边有通过的国有汽车高速道路、城市高速道路、一般道路、都道府县道路等主要干道、主干灌排渠及与该规划地区有关的农业经营设施等建筑物,要将其位置事先标记在地形图上。

(3)地形及表层地质。在农田建设规划过程中,地区的地形条件、地形及表层地质条件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区划处理、灌排规划、工程规划等相关规划,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干湿度等性状,也由土质的表层地质所决定。

地形区分时,以1/5000的地形图为基础,按照航测照片辨认,现场勘查区分地形,制作地形区分图。表层地质调查则以1/5000的地形图为基础,根据资料收集现场勘查、勘探,弄清表层地质现象,制作表层地质图。地形区分和表层地质可以在同一图纸上标明。

2.1.2耕地条件

(1)土壤(农田)承载力。为判断是否需要暗管排水、土层改良及表土处理、确定耕区长度、掌握灌溉用水量及土壤承载力,以及制定农业经营规划,要根据现有的资料及现场调查了解地区的土壤类型,物理及化学等特性。

在农田建设规划里,与土壤性状有关的规划事项有排水、灌溉、土层改良、表土处理,地基承载力及农业经营计划等。在制定这些规划时,必须掌握土壤的性状,在土壤调查中将进行土壤分类,弄清各个类型的分布及基本现状的调查称为基本调查;为研究改良对策计划获得必要的资料而进行的调查称为补充基本调查。

土壤基本调查一般根据以下方法进行调查。

土壤断面调查:土壤断面调查一般选择试坑调查,调查用图宜采用1/5000~1/1000的地形图,用方格法以20 hm2为单位选择,同时结合地形,灌排等条件,决定试坑调查密度。另外,有关地区内的未开垦地,要根据面积、土块数决定调查密度。试坑调查的深度以1.0~1.2 m为原则。

土壤分析:样品从每个土壤类型有代表性的试坑调查点分别于不同层次取样,分析粒径组成、阳离子交换量、交换性Ca、Mg等在土壤剖面中的垂直分布规律、磷酸吸收系数、土壤pH值、交换酸度等项目,必要时可追加试验分析项目。

补充基本调查主要是为研究改良对策,决定对策规划的各种要素而获得必要资料的调查。农田建设工程一般伴随表土层、心土层、底土层土壤的转移,而下层土壤中可能有引起作物发育不良的土层,因此在这样的地区应重点实施补充调查,从规划阶段起就要加强与试验研究部门的联系。如果要把水田改成旱田,还要进行旱田土壤调查。

土壤承载力的调查:在软弱地层处,使用圆锥惯入仪(圆锥面积6.45 cm2,尖端角30°)以100 m方格为单位测量贯入阻力值,作为机械引进计划和客土规划、暗管排水规划等规划设计的资料。贯入阻力值由一个测点对深度和圆锥指数大致相同的3次以上测量的平均值求出。测定深度为计划地表下50 cm,每5 cm为一层,按1 cm/s的贯入速度测量。

(2)地下水位。为掌握农田的干湿状态和地下水的现状,研究配水改良对策,要在所在地区及周边做地下水调查。

农田非灌溉期的地下水位是判断农田干湿状况、地下排水好坏的主要因素,而灌溉期的地下水位是研究用水消耗结构的主要因素[4]。因此,农田及其周边地下水位的调查,是决定排水改良对策和推定农田建设过程中耗水深度变化的必要调查项目。

一般情况下,非灌溉期间的地下水位可通过土壤断面调查的潜育化程度、潜育层位置等推定。若该方法存在困难或者想弄清周边不同时期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时,可通过地下水位测管、周边地区的既有井或排水沟等测定地下水位。

(3)区域及道路。农田建设规划中,要调查区域的大小、形状、配置、相邻农田表面高差;道路的宽度、结构、使用状况、附属建筑物等。对原来已进行过中、小区划建设的地区,进行大区划水田建设时应掌握现有的区划和道路状况。特别是要调查道路与农田表面的高差、干线农道的使用要求以及现有道路在大区划水田规划中利用的可能性。

(4)灌溉及排水。在农田建设规划中,应把末端灌排系统作为制定规划的主要对象,掌握灌溉用水分配、耗水机构、正常排水机构、灌排设施及其管理现状则是调查的重点。

农田建设后,因干田化而经常出现单位灌水量变化,因此,规划后在预计土壤透水性、地下水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有必要在附近地形、土壤、排水条件类似的地方调查耗水深度,作为规划后决定单位灌水量的资料。由于农田建设要进行充分晒田落干,导致其后耗水深度猛增,因此,调查时应考虑这个时期的影响。此外,干田直播时,测定初期灌水量也很重要。耗水深度的调查方法、测定期间、次数等以灌溉规划要求为准。

除在倾斜地灌排渠兼用外,灌排渠完全分离,故如果没有特别的设施或灌排体系,水就不能重复利用。规划后,从水源、水量上考虑,有必要考虑重复利用情况,调查不同地区水费收支现状,事先弄清能够重复利用的地区及其总量。总灌溉量及水费收支的调查方法以灌溉规划的要求为准。大区域水田规划时,重点是确保灌排能力,故应特别重点调查末端灌排设施等。

2.1.3社会经济条件

弄清规划地区今后的农业方向,有助于制定与此相符的规划,为此,要调查规划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与中小区域相比,大区域的规划易受地区社会经济条件影响,故要事先掌握该地区农业的整体发展趋势。

标准的调查项目包括:都道府县及市町村的地区振兴规划、农业经营规划、地区经济状况、地区农业状况、农业系统活动等,其中农业经营规划是调查的重点。

在农业经营规划的调查中,要考虑引进作物、耕作面、经营单位规模、经营组织、经营条件、农业机械的规模及使用组织,农业经营设施及使用组织、影响作物的生产费及农户的收入、作业体系、作业组织、等因素。另外,农业经营规划有必要预测远期状况进行规划。并且要对其实现规划过程的推移状况及对应策略进行事前研究。尤其是要调查现耕种主要作物每10 a的收成与受灾情况,包括不同原因受灾状况及计划引进耕种的作物每10 a的产量,研究损害产量的主要原因和改进的可能性以及必要的对策,作为农业经营规划及经济效果估算的基础资料。

既定的农业经营规划,是在对农田建设一定水平预测的基础上所制定的,所以,在区域道路,灌排渠等农田基本建设和规划阶段有必要进行再次的研究。农业经营规划,要根据农户的土地所有规模、土地利用形态、不同的经营规模、专业及兼业农户收入,农业经营方式、农业劳动力、农户数及就业状态的动向等,划分水稻+麦,水稻+蔬菜,水稻+奶酷业等类型后,再确定各个类型规划。

2.1.4农业经营栽培状况

弄清农业经营及栽培上的问题和主要原因,研究工程的必要性和改进的可能性,调查农业经营现状及栽培管理的现状,有利于制定开发方向及规划。

调查的必要性项目一般包括土地利用状况、农业经营的管理运营组织、主要作物和栽培管理体系、主要作物栽培期及栽培技术、主要作物受灾面积、受灾程度、对产量的影响程度、受灾主要原因等并制作受灾状况图、家禽饲养头数及饲养农户数的动向、农作业机械的普及状况及交通运输的使用状况、主要作物的生产费及农户的收入、土地所有及耕地分散情况、劳动力和农户数及就业状态的动向、农户的意向、有关农田集中利用的调查等。

2.1.5关联项目

日本的农田水利规划要求在规划地区及其周边,调查已实施和正在实施之中或者规划中的其他项目的内容,其中对和本项目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项目,要更详细调查其规划内容以谋求和本规划协调。即除了要求开发相关农业设施外,其内容还要求覆盖农村生活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乡村道路、排水沟、公园、会议室等[5]。

主要调查内容为:农业振兴地区建设规划、城镇区域等农业以外用途的区域规划、有关土壤改良项目、河道整治工程、与项目相关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农村生活环境、农村生态环境、农村灾害防治、国道至村道各级别的改建和新建工程、农业机械设施的引进及其他有关农业设施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1961年颁布的《农业基本法》是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保护农业为目标的法律,并没有涉及农业环境问题。《农业基本法》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减小工农业收入差别,提高粮食供给量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也导致了农产品品质下降、农药残留、水环境污染、土壤退化等一系列问题。随着农产品供求状况的改变、环境污染对农业带来的不利影响以及欧美发达国家的农业环境政策的影响,农业环境污染问题在日本逐渐得到重视。2005年颁布了新的《食物、农业、农村基本计划》和《农业环境规范》,提出了全面实施环境保全型农业的政策[6]。因此,日本在农田水利规划设计中,不仅与项目相关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的调查是其必须内容之一,对灌溉水源的水质、生产用废水及生活用排水的处理与利用等农业生产环境和农村生活环境的综合整治也相当重视,其内容具体到灌溉水源的水质监测、生产用废水及生活用废水对农田、农作物、地下水、农村景观等农村环境的影响程度及处理方式、环保设备的选型与维护、排水方案的选定与排水系统的维护、废水处理后的检测方式及对终端的影响等。

为保护生态环境,日本的农田水利规划会从生态保护方面对灌排渠道的设计进行详尽的方案比选,例如迎水坡坡面及渠底材料对水深、水温、流速、水流边界条件、营养盐的迁移的影响是否会导致泥沙淤积、水体自净能力下降、洄游生物迁徙途径破坏,区域内的物种食物链是否会受到影响,对由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组成的生命系统的影响程度等;人工直接种植岸边林木及植被对深水处光合作用的影响程度,是否会改变植物、微生物、鱼类、鸟类、两栖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等物种的密度、比例等,甚至于渠道的宽度、坡度对动物和昆虫栖息的影响也在考虑之列。如为便于小动物不慎落入沟内后,可顺着斜坡爬上来,在道路旁坡下用于排水的侧沟边,每隔一段距离都专为小动物砌一斜坡,侧沟的宽度、深度、斜坡的坡度在满足排水的同时,还要根据当地小型动物的栖息及捕食习惯、行为能力等综合考虑。

日本生态型护岸技术的发展己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又提出了“亲水”观念[7],在农田水利规划中,具体体现在将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农村生活环境、农村生态环境、农村景观融为一体,综合考虑,最大程度的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3结语

日本农田水利规划不只是考虑农田水利本身,还考虑了规划区域未来的开发设想及相关项目和农业经营栽培状况,并细化到家禽饲养头数及饲养农户数的动向、农作业机械的普及状况和交通运输的使用状况、主要作物的生产费用及农户的收入、土地所有及耕地分散情况、劳动力和农户数及就业状态的动向,尤其是在概查和精查两个阶段都非常重视农户的意向,对区域及道路、灌溉及排水、农业经营管理、生态与环境的精查则是日本农田水利规划中协调农田与农村环境的主要内容,对我国的农田水利规划和新农村建设有一定的借鉴及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潘树茂,宋德全.日本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管理模式[J].水利天地,1993,(4).

[2]潘传柏,神原撤,黄发新.农田建设规划设计指南[R].荆州:中日合作项目日本专家组,湖北省涝渍地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2.

[3]日本土地改良工程规划设计农田(水田)平整设计规范[S].东京:农业土木学会,2000:76-201,249-259.

[4]日本土地改良工程规划设计暗管排水设计规范[S].东京:农业土木学会,2000:16-39.

[5]张敦强.日本农村水利情况介绍[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1997(7).

农田土壤改良工程方案范文3

【关键词】盐碱土壤;改良;配套技术

盐碱地是朔州市的主要低产土壤,总面积在109333.3hm2,约占本区域总耕地面积的30%左右,其中重度盐碱化面达22666.6hm2,中度和轻度的在86666.7hm2左右,主要有苏打、氯化物、硫酸盐以及混合盐等4类盐化潮土,极大地抑制了本区域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面对目前平川区集约经营型高产田增产幅度已经不大这一事实,当地把增产着眼点由高产区转向低产区,这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推广农业科技重点的战略性转移,因此,更有效地改良利用盐碱化土壤、挖掘其增产潜力,是进一步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和确保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及粮食安全的重大突破口。

1.1 过去水利工程措施对盐碱地改良的效益与问题

以往,此区域通过采取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渠路园田林网化等措施使不少重度盐碱地变为中度、中度的变为轻度,使大面积的盐碱地得到初步改良。但是,由于只注重工程措施的作用,而忽视农艺、化学、生物等综合措施的密切配合,因而未能使盐碱地得到彻底改良,水利工程效益未得到充分巩固和进一步发挥,导致盐碱地上的增产潜力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大都仍处于低中产阶段,盐碱地为害依然阻碍着本区域农业生产的发展。因此,在工程措施基础上,如何采取有效的农业技术综合措施,进一步改良和利用盐碱地,争取在低产田上夺高产,这是我们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1.2 单项农业技术措施对盐碱地改良的效果与启示

按盐碱地类型的不同分别先后进行过单施硫酸亚铁、脱硫石膏、糠醛渣、DS1997盐碱地改良剂、酸性肥料、及地膜覆盖、选择耐盐作物、采用抗盐耕作方式等多点多项单因子改良措施的试验示范,均收到了不同程度的良好效果。在苏打盐化潮土上施用硫酸亚铁,在硫酸盐等各种盐化潮土上施用糠醛渣,可以明显中和碱性和降低土壤pH值,保苗率提高13%~35%,增产幅度15%~37%;地膜覆盖可以明显提高地温、减少水分蒸发和土壤返盐,避免形成盐结皮、降低耕层含盐量,保苗率可提高25%~40%;采取起垄、坑种穴种等耕作方式与施用小磷肥、硫酸铵等酸性化肥以及选用豆类、葵花、糖菜、紫花苜蓿等耐盐碱作物等,也均有良好的增产效果。但是,由于单因子改良效果有限,各项改良技术没有配合实施,使盐碱地尤其是中度以上盐碱地的改良利用效果仍不太理想。因此,只有采取系列技术的密切配套实施才有可能使各单项技术效益得到充分发挥,在盐碱地尤其是中度以上盐碱地上收到较好的改良效果与增产效益,从而为我们开展配套技术试验研究提供了基本理论与实践依据。

1.3 试验示范点的选择及其基本情况

选择了有代表性的苍头河流域右玉县振兴移民村、桑干河流域怀仁县金沙滩镇盐丰营村、山阴县青玉园林高新技术开发示范园区、朔城区南榆林乡青钟村的轻、中、重度盐碱地进行此项试验示范。试验示范区土壤包括苏打盐化潮土、硫酸盐盐化潮土、氯化物盐化潮土、混合型盐化潮土。当地对该区域描述为“春天白茫茫,夏秋水汪汪,栽树不发芽,种地不打粮”,虽然通过以往的农田基建,基本实现渠路园田化、排灌渠系配套,地下水位也由1~1.5m降为2~3m,加之之前也先后采取过一些单因子改良利用措施,使得盐碱地面貌大有改观,但还有不少地块的盐碱为害仍很严重,缺苗断垄现象仍很普遍,产量水平仍然较低,近50%仍然为荒地。

2 方案与模式

系列技术配套的总方案是:在健全道路和排灌渠系等工程措施基础上,采取秸秆还田、地膜覆盖、化学改良、配方施肥、合理耕作、适当密植、改革种植方式、选择土宜作物等一系列农业技术措施,并按照一定的模式进行密切配套实施。

2.1 耕作模式

合理耕作(秋深耕晒、春灌水压盐)+秸秆还田(先将农作物秸秆粉碎再耕翻还田,或秸秆养牛过腹还田)+科学施肥(施牛粪37500~45000kg/hm2,小磷肥750~1125 kg/hm2,硫铵750~1125 kg/hm2)+化学改良(以苏打盐分为主的施黑矾750~1125 kg/hm2或脱硫石膏22500 kg/hm2,以氯化物、硫酸盐为主的施糠醛渣22500 kg/hm2或DS-1997盐碱土壤改良剂2250 kg/hm2)+地膜半覆盖(玉米每127cm为1带,覆1条80cm的地膜;谷子每110cm为1带,覆1条80cm的地膜)+选择作物(玉米、谷子、葵花、豆类、紫花苜蓿等)+种子处理(播前晒种、禾穗按拌种、微量元素拌种)+种植方式(宽窄行种植,玉米在80cm地膜上种2行,窄行40cm,宽行87cm,株距30cm;谷子在80cm地膜上种3行,窄行24cm,宽行62cm,穴距25~30cm,每穴2株或3株,密度 20万~21万株/hm2。另外在两膜间的宽行中可间作2行大豆或紫花苜蓿)。

2.2 操作步骤与方法要求

第一步:耕作关。秋后结合秸秆还田机深耕,早春灌水压盐碱,地皮花干及时旋耕并耙耱以防地表返盐积盐;第二步:施肥关。春浅耕时将农肥集中撒施于种植带,小磷肥与硫铵犁沟施于种植带。硫酸亚铁、脱硫石膏、糠醛渣、盐碱土壤改良剂先用30%集中撒施于盐斑处,其余70%随同施肥集中施于种植带;第三步:铺膜关。浅耕施肥后及时耙耱,立即进行机械铺膜,铺膜要直、均、紧、平、严,以利增温保墒和防止扯破地膜;第四步:播种关。一定采取先铺膜后打孔的种植法,玉米按上述株行距,打孔种植深度为5~6cm,谷子为2~2.5cm,每穴播4~6粒。打孔一定要垂直向下,防止出苗时被地膜挡住。随下种随取行间湿土将播孔盖严;第五步:保苗关。播后若遇雨,种植孔的覆盖土易板结,注意及时破板结,并检查和扶出被地膜挡住的幼苗,同时还要及时查苗,如有缺苗要及时补种,4~5叶时即可定苗;第六步:加强田间管理。在生长季节对行间露地要及时中耕锄草、追肥、浇水、防治病虫害。这6个环节必须紧紧相扣、配套实施,只有这样才能够发挥出最佳的综合增产效益。

3 效果与结论

(1)地膜覆盖可以明显提高地温和大大抑制土壤水分的蒸发。观察结果表明:苗期比对照5cm地温提高6.4~6.7℃,10cm提高3.3~4℃,15cm提高4.3℃,20cm提高2.7~3.7℃,0~20cm土壤含水量比对照提高3.74%,有利于前期种子发芽生长与保全苗。拔节期比对照5cm地温提高1.3~1.7℃,10cm提高2.6~2.7℃,0~20cm土壤含水量比对照提高3.7%,加速了植株的生长发育。由于土壤水分蒸发的减少,从而降低了盐分在地表的大量积聚,播种前0~5cm含盐量为5.62~8.61g/kg的重度盐碱地,在一系列处理后,在处理苗期降为2.46~3.21%,而对照苗期为3.47~4.65g/kg,相对降低幅度1.01~1.44 g/kg,为保全苗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2)施用硫酸亚铁、脱硫石膏等化学改良剂,能够有效置换土壤钠离子;通过排水措施,可以降低土壤pH值和对作物为害大的碱性盐类;结合施用生理酸性化肥硫铵、本地产含游离酸较高的小磷肥也可以中和部分碱性,使土壤pH值明显降低,有效防止和控制了盐碱对幼嫩根、茎、芽等器官的腐蚀为害,有利于促进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测定结果见下表:

(3)秸秆还田、增施农家肥、既满足了作物对养分的需要,又改善了土壤结构。测定结果表明,土壤容重在苗期比对照降低了0.13 g/cm3,抽穗期降低了0.08 g/cm3,土壤孔隙度在出苗期比对照增加了5%,抽穗期增加了2.59%。土壤物理性状的改善有利于作物根系的生长,据调查,采用配套技术栽培的玉米总根数达到67条,比对照的21条增加了49条;总根长1020m,比对照的288m增加732m。

(4)宽窄行留双株、间作矮秆作物的种植方法改善了田间的生态环境,解决了高密度栽培条件下行间、株间通风透光的问题,促进了作物对水肥的吸收。加之查苗补种、中耕、植保等一系列田间管理措施的实施,为作物的正常生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5)综合配套技术的相互作用,行之有效地解决了盐碱地的3大难题――春季湿度大、地温低,易烂籽难捉苗;夏季土壤水分蒸发大地表盐分积聚,易死苗难保苗;对盐碱地投资少,作物前期生长慢、后期晚熟受霜冻而减产。调查证明,采用配套技术栽培的玉米出苗率达到95.1%,比对照66.7%提高了23.4%;保苗率达到94.2%,比对照62.2%提高了32%;生育期较对照缩短7~10d。在51.64hm2公顷玉米平均密度为46650株/hm2的栽培条件下,平均成穗48960穗/hm2,双穗株高达5%,而对照田则在密度21270株/hm2的栽培条件下,667成穗只有17700穗/hm2,空秆株占到16.8%。穗重、穗粒重、千粒重分别比对照提高了26.8g、22.8g和41.28 g。平均单产9231 kg/hm2,比对照的4959 kg/hm2增产了4272 kg/hm2,增产率达86.2%;比单用地膜单产的6507.9kg/hm2增产2723.1kg/hm2,增产率达41.8%;比单用黑矾单产的5127kg/hm2增产了4104kg/hm2,增产率达80%。从投入和产值来看,综合配套技术比对照增加投资858元/hm2,纯收入增加6408元/hm2,比单用地膜增加投资390元/hm2,纯收入增加3694.5元/hm2,比单用黑矾增加投资560元/hm2,纯收入增加5596元/hm2,其作用与效益的位次为:综合配套技术―地膜―硫酸亚铁―其他措施。本技术适宜在排灌设施健全、土壤全盐含量在3~6g/kg的中度盐碱低产田上应用。

农田土壤改良工程方案范文4

关键词:土地规划 整理 技术

1. 引言

土地规划整理是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目标,对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进行配套建设,对用地结构进行优化配置和合理布局,以充分挖掘土地潜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目的所作的安排和布置。土地整理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提高土地质量,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实现耕地数量保护与质量保护统一,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的重要手段。它对于缓解人地矛盾,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发展地区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国家近年来农业投入不断增加,农村经济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研究土地整理规划的一系列理论与方法的提出,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了。

2 土地规划整理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均耕地面积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现有的耕地很多还缺乏灌溉措施与抗旱能力,农业产量不高,为了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必须对现有土地结构进行统筹规划; 实施山、田、水、路、林综合治理,配套、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改善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和土地利用效; 优化配置土地资源,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调整土地产权关系,保护土地权属主体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

3. 土地规划的基本任务、规划原则与目标

3.1 土地规划的基本任务

土地规划的基本任务包括: 分析土地利用基本状况,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适宜性分析、土地利用潜力分析、水资源平衡分析等; 制定项目区土地整理的目标、任务和方针; 确定项目区土地利用方向、各类用地的数量及布局; 确定灌排方式和主要工程的布局; 通过技术、经济论证,确定规划方案; 拟定规划实施和管理的相关政策和措施。

3.2 土地规划的规划原则

为了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结合项目区的实际情况,应该遵循如下规划方针: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布局和布置各项工程,改善土地利用条件和土地质量,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 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因地制宜地确定土地利用的方向、各项工程的规模及其配置,提高规划设计的可操作性; 政府决策与公众参与相结合,调动广大力量充分论证规划方案,使规划更加有效合理。

3.3 土地规划的规划目标

土地规划的目标是通过土地开发,提高土地利用率; 通过土地平整和完善田间道路系统,为合理布局各种农作物,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供良好的土地条件; 合理配置灌排系统,增强农田水利设施排灌功能,提高灌溉保证率,提高耕地的潜在生产能力;通过改良项目区土壤肥力,提高作物产量,增加农民收入,使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通过营造水土保持林,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4. 土地规划的关键技术问题分析

4.1 土地适宜性分析

对规划区内待整理的土地,在分析评价过程中,把土地利用现状、土壤理化性状、气候、植被、地貌、海拔、排灌条件、开发改造条件、位置等作为参评因子,通过综合分析,确定其开发改造方向。评价采用实地调查法、主导因子法和相关因子参考法进行。以坡度、灌溉、土壤厚度为主导因子,坡度小于25°的、能灌溉的以开发改造为水田为主;其中一种或数种因子达不到要求,以开发改造为旱地为主。土地复垦的,以土壤类型为主导因子,灌溉条件、周围耕地类型为相关因子进行综合评价。

4.2 水土保持措施分析

(1) 水平梯田修筑

水平梯田的修筑完全改变了地表的坡度,农民在田面内部耕作时通过人工修筑土垄,改变了坡面径流的流向。虽然在实施过程中扰动表土层可能造成一定水土流失,但建成后,不但不会引起新的水土流失,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能起到保土、保水、保肥的作用,更不会出现土地沙化、盐渍化的不良状态。

(2) 种植农田防护林

对于项目区存在水土流失及风害影响的要规划种植防护林,选用经济树种,一般可沿田间道两旁种植白杨等形成基本农田防护体系,起到一定程度上防治水土流失及风害影响的作用。

5. 土地规划的总体工程布局以及其技术要求

5.1 土地平整工程

土地平整工程的主要内容是将现有荒草地及滩涂整理开发成耕地,对所有耕地进行局部平整,形成便于机械化作业的田块,山区和丘陵地区则形成梯田,梯田田面走向基本沿等高线方向布局,小弯取直,大弯就势。水平梯田局部平整根据坎高和地形坡度确定田面宽,采用挖高填低的方式,平整成层层梯地。水平梯田原则上要求田块标准100m×17.5m,梯地田坎层差在1.5m。格田内部相对高差不超过±10cm。规划旱地为坡式梯田,每2m等高距布设一埂坎,埂坎顶宽30cm,高30-50cm,田块长150-200m,宽度依地形坡度而定等高沟埂采取挖沟筑埂,埂在上、沟在下形式。土地平整工程要在保护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节约投资的原则下,保持水土、尽可能地增加有效耕地,还应该符合农作物耕种的要求,以及自流灌溉、自流排水的要求。

5.2 农田水利工程

农田水利工程必须结合规划区作物需水量以及地势、降雨等综合考虑水利设施布局及分布。按照《土地开发整理标准》规定,结合实际状况,规划设计灌溉保证率采用p=80%,排涝标准为10年一遇24h暴雨(124.3mm) ,水旱田1日排干。根据气候、地形、地貌、土壤等特征,确定项目区整体灌排设计方案,结合梯田工程完善蓄排设施,以达到提高灌溉保证率,涵养水源,保水保土,减少水土流失的目的。排灌渠系总体布局采用“沟2路2渠”模式依地势布设,排灌分家。灌溉输水工程实行自流灌溉,通过各级渠道将水引自田间。排水工程有截洪沟、排水沟及交叉建筑物。以天然沟道为承接系统,结合田面平整工程布局排水沟,实行自流排水。

5.3 道路工程

为了满足农民出行、便于田间作业与田间管理,设计田间道路工程。一般考虑田间道和生产路两个级别,其中田间道主要为农产品及货物运输服务,路面为厚碎石,路面宽4m,对原有田间道加以修复,部分盲段新修田间道,使所有田间道相贯通。田间道多沿等高线进行布线,田间道路纵向坡度一般不大于8%。生产路主要满足人工田间作业和管理的需要,沿原始地面设计路宽110m,碎石路面,沿着渠道铺设,每隔200-300m布设一条。

5.4 农田防护工程

本项工程内容主要是兴建防护林带,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包括改造现有的疏林地,营造水土保持林和护路林、田埂植草等。坡度大于25°的陡坡地

进行生态林建设,并对田间道路和沟边进行防护林建设,在田坎基部用石砌,其上采用水泥圈护坡,以保持水土。

5.5 防护林工程

为了减少风害、改善农田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项目区沿田间路布置防护林带,以涵养水源,保水保土。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等条件,结合当地经验,一般可选用白杨、泡桐防护林带,间距4m。

6. 规划效益分析

6.1 社会与经济效益

土地规划平整有利于促进劳力、资金、技术的合理流动,可以充分吸引农村闲散劳力参与土地开发整理,带动建筑、建材、交通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道路及灌排经改造以后,可以大大改善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方便居民的出行、生产和生活取水; 可以充分挖掘土地利用潜力,进一步提高耕地数量和质量,满足建设用地占补平衡的需要,实现耕地保护的数量保护与质量保护的统一; 通过土地开发整理搞好土地资源配置,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也有利于农作物布局的调整,推进农村产业化发展进程,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6.2 生态效益

土地规划实施后,可以有效增加植被覆盖面积,防止旱涝灾害影响,减少水分蒸发和水土流失,保证农作物稳产高产。荒坡开发以后,耕地质量得到提高,土壤结构得到改良,可以相应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减轻化学污染,也有利于改善土壤生化环境。配套完善的渠路防护林带不仅可以有效固结土壤,而且长年落叶成肥,还可以相应提高耕地质量。通过实施开发整理,可以形成树成荫、田成梯、路通达的良好的生态区域。

参考文献:

[1]张新东,土地平整测量计算方法的探讨[j]. 北京测绘, 2002,(02).

农田土壤改良工程方案范文5

关键词:商南 口粮田 建设

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ShangNaXian basic grain ration farmland construction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and th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basic grain ration farmland was discussed, and the proposed, land leveling, perfect established water conservancy facilities and increase the land fertility and other measures to improve basic grain ration farmland quality, ensure stable grain production.

Key words: ShangNa grain ration farmland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F76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概况

商南县地处陕西省南部的商洛市东南部,秦岭东南麓,属长江水系的丹江中下游地区。总土地面积2315.61km2,占陕西省的1.1%.商洛市的1.9%,是商洛市面积最小的一个县。商南县地形以低山丘陵地貌为主,地势由北到南呈高―低一次高之势。全县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性大陆季风气候.多年平均降雨量825.6mm,县内最大的河流丹江,从中穿过,将全县分隔为丹南和丹北两部分。全县辖16个乡镇,164个村民委员会,总人口23.95万,其中农业人口14.39万,非农业人口9.56力。2010年全县完成千农业生产总值29.61亿元,财政总收入达2.37亿元,农民人均收入1981元,是国家扶贫重点县。

2商南县基本农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基本口粮田总量不足,难以满足粮食生产需要。基本口粮田是退耕还林区群众生活的基础。加快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口粮田,对于巩固退耕还林(草)成果,促进后续产业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长久以来,因为商南县财政困难,使得粮田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发展不平衡,使得商南县基本口粮田总量不足,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构成潜在挑战。

2.2由于地域条件所限,使得商南县基本口粮田质量偏低,水利配套设施不全。根据调查,商南县退耕区现有基本口粮田18万亩中有9万多亩达不到前述基本农田标准,约占基本口粮田的50%。这些不达标的低标准基本口粮田,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在“四田”和灌溉面积中,达不到省上和国家标准的面积一般在40-60 %左右,比例非常大。需要通过改造提高、配套水利设施,使其成为高标准基本口粮田,达到稳产高产。

2.3土壤贫瘠,影响粮食产量的提高。商南县属于典型的土石山区,植被覆盖率较高,土壤有机物资源比较丰富。但山区耕地土层薄、坡度较大,主要耕作土壤为壤土、砂壤土和淤土,水力侵蚀严重,有些耕地已无土壤,只能在风化岩石母质上耕作。由于土壤胶粒贫乏,吸收性弱,保水保肥能力差,作物养料流失大,使得粮食单产低且不稳,经济效益差。所以提高土地质量是该县建设口粮田不可忽视的部分,要增加投入,对此面积有步骤,有计划完善、配套,提高其土地生产能力。

3建设目标、规模与工程布局

3.1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1)坚持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把解决好退耕农户的长远生计问题作为重点,区别轻重缓急,优先解决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困难退耕农民的吃饭和增收等生活、生产问题,切实保证具备条件的退耕农户的基本口粮田建设,侧重安排生态保护重点地区建设项目,优先抓好重点区域和重点工程的建设,由易到难、分步实施。

(2)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围绕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这一核心,在分析需求和建设可能的基础上,确定不同建设重点,以新修石坎梯田、河滩造地、土地平整、沟道川台化、田间水利配套设施为主。

(3)坚持建设、保护与管理的有机统一。实行“边建设、边保护”,“保护重于建设”,建一处、成一处、利用一处,巩固一处。

(4)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规划要与新农村建设规划、农田建设规划、水土保持工程建设规划、小型水利工程规划等相衔接,在考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制定本规划。

(5)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意愿,规划项目尊重和体现退耕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在退耕活动中的参与权和监督权,走国家支持和农民自我发展的道路,动员退耕户积极参与口粮田工程建设。

(6)坚持以新修为主,新修和加工提高并举。在完成新修规划任务的同时,必须重视完成投资少、效益高的各项原有低标准口粮田的加工提高任务,以提高耕地质量,提高农业生产综合能力,不断增加群众粮食和经济收入。

3.2建设任务

根据商发改发(2009)540号文,商南县2012年度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基本口粮田建设总任务30500亩,其中新建基本口粮田面积5500亩,改造提高基本口粮田面积11500万亩,田间设施配套5000亩,土壤改良培肥地力8500亩。按照建设原则和任务,商南县2012年口粮田建设规划涉及7个乡镇49个行政村。通过口粮田建设,使项目区人均高标准基本农田由0.23亩提高到0.9亩;基本农田平均亩增产80公斤,人均产粮达到400公斤,增产效益显著。

3.3耕地利用优化方案

依据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结合退耕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农村经济发展方向,本着以人为本,按照近村、近水、近路择优选择立地条件较好、土壤肥沃、交通方便的耕地优先建设基本口粮田,项目建设规划必须围绕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土地产出率、保证当地粮食安全为前提。

4工程设计

4.1新建基本口粮田

新建基本口粮田以实施坡改梯为主,即新修水平石坎梯田,进一步挖掘土地潜力,增加高标准基本农田面积。经调查,具备修水平石坎梯田条件的坡耕地,地面坡度大多在10°~15°之间。本次规划新修水平石坎梯田面积5500亩。坡改梯工程布置在各村小于25°的土质好,土层厚,光照条件足,距村庄较近、临近水源、交通便利,有利于耕种、便于收获的坡耕地上;同时还应考虑田幅较宽(不小于5米)、地块集中连片,按照沿等高线布设,大弯就势、小弯取直,田面活土层不低于50cm厚的要求。梯田工程应按照《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技术规范 坡耕地治理技术》(GB/T16453.1―1996)进行设计。防洪标准采用10年一遇3~6小时最大降雨(采用10年一遇6小时最大降雨量46mm)。根据现状地形和梯田设计要求进行断面设计,确定出梯田田面宽度、田坎坡度,再确定出田坎高度、田面毛宽和净宽。

4.2改造完善基本口粮田

据调查统计,在全县现有基本口粮田中有20-40%达不到标准,主要是土地不平整、灌溉保证率低、水、肥流失严重、群众耕作不便,群众要求改造提高意愿强烈。依据实际情况,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土地平整。土地平整的目标就是要通过对立地条件较好、土层较厚、坡度较缓(8°―10°)的地块进行土地平整,使土地能够连接成片,达到田面基本平整,以满足农业生产、灌排和农田机械化作业的需要。

土地平整以规划田块为平整单位,采用散点法进行计算。计算过程如下:①在田块中取出田块中的最高点、最低点、次高点,次低点以及一切能代表不同高程的各个点hi②根据上述高程点求取田面平均高程为Ha。③上述高程中,大于Ha的是挖方,小于Ha的是填方,算出各点与Ha的差数为挖填的深度。

4.3田间配套设施

2009年度项目区7个乡镇49个行政村中,退耕农户赖以生存的基本农田面积为3.31万亩,其中包括高质量标准农田1.0万亩,待改造提高的低产基本农田2.31万亩,这些待改造提高的农田地力差、水利设施不健全、单产低、水土流失严重、旱涝灾害频繁。为有效解决退耕还林缺粮户后续生计问题,切实保障退耕还林区粮食安全,作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一项战略举措,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提高粮食单产十分必要。当前,各级政府按照中央1号文件把“加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作为重要工作,国务院也出台了《关于规范和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工投劳的有关政策的意见》等支农惠农政策,为口粮田项目中田间配套设施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该年度项目区规划的田间配套设施工程所在地天然地表水资源丰富,可无坝引水,适宜自流灌溉,工程运行成本很低,且经济适用的U型渠道节水明显。

4.4土壤改良培肥

规划针对商南县基本口粮田的实际情况,按照群众意愿,地块选择在海拔低、距离村庄近、交通方便、地面坡度小(5°―8°)、土层薄、集中连片,易于灌溉、大多可自流灌溉,且是当地粮食生产的重要基地,采用加厚土层和农耕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增加土层厚度,达到保水、保肥的目的,使之高产稳产。 针对全县基本口粮田土壤的实际情况,土壤改良培肥地力以地块覆土为主,即在耕作土层厚度小于50cm的地块上覆土,使耕地土层厚度达到50cm以上。土质为壤土。在项目区推广先进农耕农艺措施,即旱地聚土垄作覆盖栽培技术,严把“聚土作垄、沟内培肥、立体利用及规范种植、垄沟互换、覆盖栽培”五关,达到改土、培肥、保墒、防蚀、抗灾、改制、增产于一体。在每年播种前及播种期间,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广泛宣传,组织发动群众,以施用有机肥为基础,以测土配方施肥为核心,大力推行秸杆还田,加大培肥力度,逐步提高土壤肥力。

农田土壤改良工程方案范文6

1、基本口粮田建设:2008年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安排坡改梯192亩、土壤改良960亩、农田水利设施建设774亩。安排项目专项资金99.8万元。2009年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安排坡改梯167.1亩、土壤改良840.8亩、农田水利设施建设672.6亩。安排项目专项资金100.85万元。2010年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安排坡改梯35亩、土壤改良962.7亩、农田水利设施建设845.3亩。安排项目专项资金110.57万元。

2、农村能源:2008年安排沼气建设项目135个,项目专项资金16.2万元。2009年安排沼气建设项目244个,项目专项资金29.28万元;2010年安排沼气建设项目303个,项目专项资金36.36万元。

3、农民就业技能培训:2008年安排培训人数813人,项目专项资金24.39万元;2009年安排培训人数945人,项目专项资金28.35万元;2010年安排培训人数967人,项目专项资金29.01万元。

4、生态移民:2008年安排移民任务75人,专项资金26.25万元;2009年安排移民任务50人,专项资金17.5万元。

5、后续产业发展:2008年安排我县油茶林建设2290亩、工业原料林建设900亩,项目专项资金109.60万元;2009年安排我县油茶林建设1000亩、工业原料林建设3000亩,项目专项资金100万元;2010年安排我县油茶林建设1500亩、工业原料林建设2000亩,项目专项资金100万元。

6、补植补造:2008年安排我县补植补造任务5680亩,专项资金28.40万元;2009年安排我县补植补造任务5732亩,专项资金28.66万元;2010年安排我县补植补造任务5732亩,专项资金28.66万元。

二、项目进展情况

2008年完成土壤改良960亩,农田水利设施774,完成专项资金99.8万元;农村能源完成沼气池135个,专项资金16.2万元;生态移民搬迁75人,专项资金26.25万元;后续产业完成油茶647.5亩,工业原料林496亩,专项资金109.6万元;就业培训813人,专项资金24.39万元;补植补造5680亩,专项资金28.4万元。

2009年完成土壤改良840.8亩,农田水利设施672.6,完成专项资金100.85万元;农村能源完成沼气池244个,专项资金29.28万元;生态移民搬迁50人,专项资金17.5万元;后续产业完成油茶1166亩,工业原料林2580亩,专项资金100万元;就业培训945人,专项资金28.35万元;补植补造5732亩,专项资金28.66万元。

2010年完成土壤改良400亩,农田水利设施450,完成专项资金56万元;农村能源完成沼气池90个,专项资金10.8万元;后续产业完成油茶544亩,工业原料林3912亩,专项资金50万元;就业培训483人,专项资金14.49万元;补植补造5732亩,专项资金28.66万元。

三、项目资金及组织管理情况

1、建立了项目专户。资金的使用情况由县财政部门全程监督,严格遵守各项财务制度,采用县财政报账制,对项目建设进行补助的资金,每笔补助资金的领取都必须有农户的亲笔签名,确保项目资金专款专用。

2、项目建设材料统一采购。如建池灶具等配套材料为农业部统一招标厂商的产品,由建池农户所在村委统一到县能源站领取沼气配套材料,再由各村委将沼气配件发放到户。为保证建池质量,建池所需的沙石、钢筋需由村委统一组织采购符合国家标准的建筑材料。

3、严格资金拨付程序。根据项目资金管理办法,项目启动前拨50%作为项目启动资金,项目竣工验收后,凭发票或工资清单到县财政报账。

四、项目建设取得的效益情况

1、有效的保护了生态环境,巩固了退耕还林建设成果。通过项目建设,有效地巩固了退耕还林成果,保护森林植被,减少水土流失,保护了生态环境。

2、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通过项目的实施,促进了更多的农户开展“猪-沼-稻(果、桑、菜)”等生态农业模式,带动了当地种养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通过项目建设,有效地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持续、稳定地发展。

3、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通过项目建设改善我县农村的水利设施。

4、土壤改良和地力培肥成效显著。项目大力开展各种绿肥,广积大造有机肥,开展稻草还田,大力推行测土配方施肥。

5、提高退耕户的科技素质,通过技能培训,退耕户的科技素质、技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6、改善了农户的住居条件,通过生态移民,退耕户的住居条件有了明显的提高。

五、2012年任务落实情况

2012年基本口粮田、后续产业、补植补造、农村能源、就业培训均已落实到乡村。

六、主要工作经验和做法

1、加强组织管理。为了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我县成立“县巩固退耕还林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分管农业的副县长谢海泉同志任组长,县农业局、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县移民办、县水务局、县林业局为成员。下设办公室,负责制定实施方案,统筹协调各种关系,监督项目的具体实施。

2、实行合同管理。项目下达后,项目主管部门与项目实施单位分别签订合同,严格按“项目实施方案”进行实施,明确退耕还林建设项目的目标任务,明确技术指标,项目质量标准,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和奖惩办法,切实完成好项目任务。

3、坚持质量标准。项目关系到退耕地区农民的切身利益,是树立板样,促进全县农业发展的重大项目,必须抓好项目实施质量,要严格执行退耕还林项目建设标准,技术培训和服务工作内容,要严格按项目计划和设施方案实施。

4、严格资金管理。严格执行财务规定,加强审计监管工作,严格按照有关部委规定的管理办法,实行专户储存、专款专用、专帐管理,严禁克扣挪用,并定期向上级有关部门报送项目实施情况及工程进度。

5、加强项目指导监管。为了保障本项目的顺利实施,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县有关部门积极配合上级有关部门,加强对项目实施工作的监督检查,对各乡镇实施情况进行不定期的抽查,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不断探索新机制,发现新典型,总结好经验。

七、存在的问题

通过一年来实施,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项目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一是项目没有工作经费,工作难以全面开展,一些培训规模受到了影响;二是乡镇农技人员工作经费不足,人员少,技术指导到位率不高;三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留下“老、幼、妇”,文化水平低,素质参差不齐,技术措施落实难度大。四是后续产业发展中,非林区乡镇退耕还林村及退耕农户山地面积较少,很难有发展林业产业的条件;五是退耕还林村及农户发展林业产业积极性不高,很难形成规模效应,六是林业后续产业发展不能覆盖到大多退耕农户。

八、采取的措施和建议

1、采取的措施

针对存在的问题,明年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广泛宣传,提高认识。要认真总结工作经验,运用先进典型,广泛深入宣传,使项目真正做到家喻户晓;二是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技术的到位率。要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搞好技术培训和指导,确保技术要领到户,提高退耕农户的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