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范例6篇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范文1

各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县府有关部门:

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突破农村经济发展“瓶颈”制约的关键举措。为进一步改善我县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县政府要求坚持不懈地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现将**年任务下达给你们,希立即组织实施,迅速掀起建设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热潮,确保全年目标任务完成。

各级各有关部门在**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两大目标,以水利为中心,以病险工程整治、生态环境建设、农村人畜饮水、水土保持为重点,全面推进山、水、田、林、路、气、电综合治理。突出抓好六项措施落实:一是要坚持“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制度,加强组织领导,及早动员部署,层层分解任务,严格目标责任制管理,保证工程顺利实施;二是要广泛宣传,大造声势,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大办水利的积极性,做到社社有工程,户户有活干,促进大规模群众性农田水利建设的开展;三是要突出重点,针对本地区薄弱环节、工作难点,因地制宜确定工程重点,抓出特色,抓出效果;四是要抓好典型示范,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必须明确书记、乡镇长(主任)工程(于11月底前报县农田办和目标办),以点带面,促进全面开展;五是要狠抓综合治理,坚持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艺措施相结合,大力推广运用先进科技成果,提高工程质量和综合效益;六是要狠抓资金投入和管理,积极向市争取项目,切实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发展群众投资、投工、投劳,建立政府、社会、群众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同时严格资金监管和财经纪律,严禁截留挪用工程建设资金。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一项涉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系统工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入世后政府支持、保护农业的重大举措,是在广大农村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途径。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密切配合,通力协作,打好“百日战役”,力争在春节前完成任务的80%,重点工程在春灌前全面完工。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要将任务落实情况及时报县农田办、水利局;工程建设进度报表由各乡镇、街道办事处每月20日前送各片区水电站,片区水电站收集汇总后于每月25日前报县农田办、县水利局。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范文2

关键词:农田 水利 建设

中图分类号:TV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3(c)-0140-01

对于水利工程而言,建设是基础,管理是关键,使用是目的。“三分建,七分管”,工程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水利工程的效益发挥以及工程的正常运行。因此,加强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确保已建工程安全并处在最佳工作状态,发挥、挖掘工程的潜力,更应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实践表明,一个工程即使有缺陷,如果针对具体问题,采取有效措施管好、用好,并在运用过程中不断加以改善,仍然可以发挥很大作用;反之,一个较好的水利工程,如果管理不善,不断损坏,也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1 水利工程

1.1 乡镇小型水利工程量大面广

多年来,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加农民收入,通过政府投资、农民集资、投工投劳等多种渠道,修建了一大批小型水利工程。如小(一)型水库3座,小(二)型水库1座,集水面积30 km2以上的大沟3条,拦蓄节制闸4座,山区打塘37面,灌溉井568眼,中沟47条,农田排水沟1000余条,配套各种规格桥涵4座,工程布置于全镇各个角落,为抵御各种自然灾害、农业增收奠定了牢固基础。

水利在改善农民生活和农业生产发展上可以很准确的表达出其自身占据的低位和作用,同时它也是农业生产中的命脉所在。通过完善先进农业技术和灌排的设施等方面。在耕作和良种施肥上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农田水利的基础设施上,经常会有管理上难,投入的比较多,农田见效上也是缓慢的,而本身在经济上的发展不是很明显,大部分都是表现为间接的社会效益,这些都会在很多的地方上比较容易忽视的。而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提高和加强农田水利自身的作用和地位的认识。

1.2 具有垄断性,需要政府加强宏观管理

小型农田水利可以根据受益农户的个数区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像水窖、水池、浅井等农户自用的微型工程;另一种是像泵站、水库、引水渠等农村公共性质的工程,这类相对规模较大,使用农户从几十户到成百上千户不等,大部分公共工程因为受地形和水资源等条件的限制拥有天然垄断性,不会搞市场竞争,破产倒闭。灌溉使用的也是国家所有的公共的水资源。在当地生活的农户有权利公平用水。农民生存权组成部分中就有用水权,所以不能私人垄断农民生存条件必须的公用水源和公用设施。

2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战略地位

2.1 基本国情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中向来不缺乏和水旱灾害斗争的治水史。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耕地面积持续减少,不过总体灌溉面积稳定增加,不断提高灌溉水平,使我国农业得到稳定发展。改革开放后,农村体质得到改革,一方面可以最大程度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我国过去在建设农业基础设施、研究农业和水利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也得到集中释放,将中国长期缺少粮食的局面彻底扭转。

2.2 社会稳定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安天下先安“农”,中国改革建设的根本问题始终是“三农”问题。农业基础稳固是决定调整我国经济结构,更快更好发展国民经济能否顺利进行的决定因素。只有在农业基础得到加强,农产品供给有保障的情况下,工业化和城镇化才能顺利推进;只有在农业基础得到加强,农村市场得到开发,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才能得到支撑;只有在农业基础得到加强,农业发展进步,农民富裕,农村稳定,整个社会才能保证长期稳定。

2.3 国家食物安全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我国目前的农产品主要产于灌溉耕地,加快现有灌区的持续配套和更新改造,是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战略举措。由于农业用水总量不可能大幅度增加,扩大灌溉面积、提高灌溉保证率,均只能依靠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此外,高效现代农业对灌溉保证率、灌水方法与技术的要求更高,对灌溉的依赖性更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必须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适应。

3 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措施

3.1 加大各级政府的投入力度

首先,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只是手段,直接的目标是着眼于解决“三农”问题,根本目标是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好基础;其次,农民和农业已为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在“三农”问题成为突出问题时,在农业和农村有困难时,即便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工业和城市也应该支持农业和农村,国家财政应该向农业和农村倾斜;第三,农民负担重、农民尚不是土地的所有者,要求农民投入太多的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不现实的。因此,国家和各级财政理应加大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力度。

3.2 重视农田水利科学研究

现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所要解决的问题和面对的挑战,无论从技术的广度或深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国家应加大农田水利科学研究、示范与技术推广的资金投入[4]。

3.3 政府财政安排一定比例的岁修经费

乡镇小型水利工程为农业增收、抵御各种自然灾害常年暴露野外,受风雨、洪水侵袭,日夜运作,受损严重,财政每年应安排一定比例的岁修经费,使损坏工程得到及时修补,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4 各种渠道投入水利建设资金中应预算一定比例的管护资金

近几年来国家对水利建设投入渠道多,有财政、土地、农业,还有其他综合部门。这些资金的投入只重工程建设,不重工程管护。牢固树立建设是管护的开始,管护是建设的延续,管护是永恒的主题,为使工程延年有效发挥作用,各渠道投入的建设资金应预算一定比例的管护资金。

4 结语

我国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不仅有丰富的经验,而且深得广大农民的欢迎,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关键在于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的支持和投入力度。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政治稳定的需要。在目前农业、农村远远落后于工业、城市发展的情况下,政策利益适当向农业倾斜,有利于共同富裕和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学.论小型农田水利的基本建设地位及措施[J].中国科技财富,2010(2):134.

[2]王海星.互助县农田水利事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0(6):265,267.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范文3

关键词:新时期;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是一个群众非常关心的话题,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农村税费制度的改革,农村取消“ 两工制度”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有滑坡的趋势,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和维护投入严重不足,导致运行困难,对农业可持续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重要性

1、基本国情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是一部与水旱灾害斗争的治水史。尽管我国耕地面积从20 世纪70 年代后期持续减少,但灌溉面积总体上稳定增加、灌溉水平不断提高,保证了我国农业的稳定发展。改革开放后,一方面农村体制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使过去在农业基础设施、农业和水利科学研究等方面积累的能量得以集中释放,彻底扭转了中国粮食长期严重短缺的局面。

2、社会稳定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业是安天下的产业,"三农" 问题始终是中国改革与建设的根本问题。我国的经济结构能否顺利调整,国民经济能否发展得更快一些、更好一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基础是否稳固。只有加强农业基础,确保农产品供给,才能顺利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只有加强农业基础,开拓农村市场,才能支撑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只有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稳定,才能保持整个社会的长期稳定。

3、国家食物安全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我国目前的农产品主要产于灌溉耕地,加快现有灌区的持续配套和更新改造,是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战略举措。由于农业用水总量不可能大幅度增加,扩大灌溉面积、提高灌溉保证率,均只能依靠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此外,高效现代农业对灌溉保证率、灌水方法与技术的要求更高,对灌溉的依赖性更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必须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适应。

4、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我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包含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民收入稳定增加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等具体要求。如果我国农业不能解决未来16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不能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基础产业,那么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从根本上失去了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是" 基础的基础"。农业能否得到可持续发展,还取决于其自身的综合竞争力,而良好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才能保证大幅度降低农业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二、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

1. 干部群众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认识的淡化和片面化。一是在现行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下,由于取消了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农民群众的思想多元化,目标多样化,致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难以形成统一的意志,思想难以统一,为有组织地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增加了难度。二是部分干部群众对灾害存在侥幸心理,遇到大的旱灾和洪水灾害,就想起了灌溉和防汛设施,事后动员也相对容易些,而在没有发生灾害或者灾害过后时间稍长一点,就忘记了大灾的伤痛。

2. 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就业,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组织困难。由于受劳务输出的影响,近年来,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拥向城市,留守的仅剩老年劳动力和小孩,现有劳动力难以承担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任务,大规模开展农田水利项目建设的难度增加。

3.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一是近年来,各级尤其是国家和省级虽然加大了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但个别地方县、乡两级财政的投入却严重不足,农民群众集资办水利和社会出资办水利者更是微乎其微。二是水利设施的建设、管理、运行机制普遍不够到位,重建轻管现象依然普遍存在。

4 、 农田水利设施陈旧。目前我国的水利设施:一是建设标准偏低,老化严重。现有水利工程大部分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且就地取材,土法上马,导致水利工程设施“先天不足”,存在着诸多安全隐患;二是保护意识淡薄,疏于管理。由于投入不足,导致只建不管、重建轻管及水利设施带病运行的问题比较普遍,使得众多小型水利设施功能丧失殆尽,不能正常发挥防洪保安全、抗旱保丰收的基本功能;三是农民兴办水利的积极性下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粮棉油等农副产品市场的放开,加之农民增收缓慢,种田的积极性不高,使兴办农田水利工程的积极性大大下降。

三、新时期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措施

1、提高认识,切实增强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多年来,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一定要站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重要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大事来部署,作为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方面来推进,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来实施。

2、加大各级政府的投入力度。首先,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只是手段,直接的目标是着眼于解决“三农问题”,根本目标是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好基础。无论是为了保障国家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还是为了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以支持水资源向生态环境、城市和工业转移,最大受益者都是国家;其次,农民和农业已为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在“三农问题”成为突出问题时,在农业和农村有困难时,即便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工业和城市也应该支持农业和农村,国家财政应该向农业和农村倾斜;第三,农民负担重、农民尚不是土地的所有者,要求农民投入太多的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不现实的。因此,国家和各级财政理应加大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力度。

3、多方筹资, 增加投入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要从中央、地方、农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多方面筹资。首先要积极争取各级财政增加投入, 扶持农村公益性水利设施建设, 充分发挥国家建设投资的引导和调控作用,鼓励广大农民群众和民营资金投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其次积极引导农民投资投劳。由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以农民投入为主体, 只有把群众真正地发动起来了,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才能真正搞得起来, 要加大对群众的宣传引导工作, 组织工作组深入村镇农户, 耐心细致地给群众讲清道理, 循循善诱。要让农民真正明白, 兴修水利始终是农民群众根本利益所在, 是改善农村生产条件的生产经营行为, 也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统一的重要途径, 只能加强, 不能削弱; 只能前进, 不能滑坡; 只能发展, 不能停滞。要坚决克服那种认为农村劳动积累工取消后农村水利就会滑坡的思想、无所作为的思想。要调整工作思路, 改变工作方式, 通过优惠政策、灵活机制、资金扶持、技术服务、流通服务、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来引导农民自愿兴修水利。最后制定政策, 发展民营水利。通过制定政策, 积极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 投入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要按照“渠道不乱, 用途不变, 各记其功”的原则, 协调使用各种资金, 形成合力。

4、加强农田水利工程的监管

完善管理机别,提高管理水平,要做到工程建设规划合理,施工有质、管理有度,必须要有一套完善的工程建设管理制度,同时要组建一个完整的质量监督体系,保证工程建设透明,质量过硬。而且要求工程监管施工的准入这样可保证有实力,有经验、有技术的施工单位进行工程建设,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保证工程质量。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可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有效杜绝工程建设中的腐败行为。

综上所述, 农田水利建设是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农业的命脉,健全的农田水利建设体系和完善的管理措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突出的问题是“三农问题”,而农业基础脆弱和水资源总量不足、时空分布不均又是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制约因素,因此,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着眼全局、着眼长远、着眼发展的战略举措。

参考文献:

[1] 尹利海.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存在问题与对策[J]. 科技创新导报, 2010,(11)

[2]赵明华.农田水利建设的现状及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

[3]罗兴佐.对当前若干农田水利政策的反思[J].调研世界,2008.1. .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范文4

一、基本思路

贯彻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大决策,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以水务、农业、改田改土、林业生态、农机、金土地工程、农村公路六大建设为重点,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的组织、宣传、争取、投入、建管、督查、考核为主线,以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实施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着力解决农村饮水难、行路难的问题,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二、目标任务

突出抓好以农业节水灌溉为重点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一是要充分利用秋冬农闲季节,开展渠道清淤和整修、平田整地、农业灌溉设备的维修养护等群众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二是要加强重点小型农田水利项目的建设与管理,精心组织、科学施工,确保年度项目年内竣工。三是要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扎实抓好各类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管理工作。各类小型水利工程都要明晰产权,落实管护主体和安全运行责任人,严防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2009年,完成整治病险水库12座,修复水毁工程330处,治理旱山村5个,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平方公里,解决2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1.4万亩,推广配方施肥95万亩,新建沼气池0.303万口;完成营造林(含封育)10万亩;完成新增提水控灌设备200台套,装机总容量0.17万千瓦,新、改建乡村机耕道160公里,硬化乡村机耕道13公里;完成土地整理规模49625.7亩;建成通达通畅公路277公里。

三、工作重点

(一)水利建设。认真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水利发展的决定》(川府发〔**〕1号)和《**充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水利发展的决定》(**府发〔**〕89号),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和投融资环境,快速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发展。统筹考虑防洪安全、供水安全、水生态安全等方面的实际情况,优先解决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水问题,加快建设一批对农村经济发展起支撑作用的水利基础设施,努力为国民经济提供可靠的水资源支撑和保障。着力抓好重点项目的申报争取和建设工作。抓紧地震受损水库恢复重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建设,抓好已建成水利工程的配套挖潜,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和水产业发展力度。

(二)农业中低产田造。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快高产稳产粮田建设步伐,为农业生产恢复发展提供基础保障。重点改善我县粮食主产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坚持因地制宜、先易后难、突出重点、集中成片、规模开发、综合治理原则,对农田改造项目区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大力推广农业科技新技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三)林业生态建设。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现代林业”目标,依托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加强造林绿化。坚持生态优先,优化林种结构,推进重点工程,深化林业改革,提升林业产业,促进生态、产业两大体系健康协调发展。突出抓好三项重点工作:一是加快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确保在2009年6月底前全面完成林改任务。二是抓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两大工程的成果巩固。三是加快林业产业建设,积极发展林业专业大户,扶持培育龙头企业。

(四)农机建设。重点抓好提灌设施建设、乡村机耕道路建设,搞好特型农机局的推广。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运用价格政策加快生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精神,鼓励提灌站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加快提灌站维修改造,规范提灌建设项目管理,完善提灌站管护制度。

(五)“金土地”工程建设。推进调改结合,实现规范管理,促进制度、措施和责任的落实。严把项目建设质量关,及时验收新增耕地质量、数量,按规定移交工程成果,明确土地权属。加强工程后期管护,充分发挥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六)农村交通建设。积极探索农村公路建设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争取国、省、市项目扶持,挖掘民间资金潜力,广泛吸纳社会各界力量投入农村道路建设。加强农村公路质量监管,建立健全农村公路质量管理责任体系,全面落实质量监管责任制和质量终身负责制,严把通村公路竣工验收关。进一步加强农村公路管养工作,着力构建长效机制,确保农村公路建、管、养、运的协调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强化宣传。各乡镇、县级有关部门要把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内容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目标和责任,落实有关政策,组织好规划编制,抓好项目实施,加强监督检查。一是各级各相关部门要充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领导机构,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积极动员各方力量广泛参与,切实做到思想认识到位、工作责任到位、政策措施到位。二是县水务、农业、林业、农机、国土、交通、扶贫、以工代赈等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增大合力,有序推进。三是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简报、会议、标语、广播、电视等多种形式,营造浓厚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舆论氛围。

(二)多方筹资,加大投入。采取政府引导性投入与市场机制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以政府安排补助资金为引导、农民自愿出资出劳为主体、其它经济组织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一是加大项目争取力度。抓住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投资、扩大内需的战略机遇,加大项目争取的力度,力争更多国家投资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落户我县。二是增加财政投入。县、乡财政确保2009年农建投入比**年有较大幅度增长,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三是拓宽投入渠道。采取组建股份制项目公司的方式,鼓励和引导用水大户和其它民间资本、国有企业进入农建工程投资和运营领域。严格“一事一议”程序,通过政策优惠、资金扶持、技术服务等工作,引导农民群众参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四是整合农建资金。将水利、农业、林业、农机、国土整治、农村公路、扶贫、以工代赈等支农资金捆绑使用,采取资金按原渠道管理、项目建设按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总体规划实施的办法,集中连片进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实现部门聚集、形成合力,地域聚集、形成规模,项目聚集、整体推进,资金聚集、发挥优势的新格局。五是扩大贷款额度。抓住国家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机遇,引导金融机构扩大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贷款额度,形成有一定规模的、稳定的投入渠道。六是加强资金管理。严格财务制度,做到专款专用,阳光操作,防止截留挪用。七是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采取多种有效的形式,大力宣传、及时报道2009年我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扶持政策,做到家喻户晓,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事业、支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良好氛围,推动全县农田水利基本基本建设快速发展。

(三)严格标准,确保质量。一是坚持科学规划。要统筹安排,制定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重点安排涉及“三农”热点问题以及社会关注、效益好、见效快的农建工程项目。二是强化工程建设管理。层层落实工作责任,严格工程建设程序,全面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工程建设的标准和质量。三是抓好建后管理。根据工程类型和规模,按照有利于群众使用,有利于发挥工程效益,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则,明确工程产权和管理方式。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范文5

关键词:农田水利特点地位措施

引言

为发展农业生产服务的水利事业。基本任务是通过水利工程技术措施,改变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自然条件,为农业高产高效服务。主要内容是:①采取蓄水、引水、跨流域调水等措施调节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为充分利用水、土资源和发展农业创造良好条件;②采取灌溉、排水等措施调节农田水分状况,满足农作物需水要求,改良低产土壤,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农田水利建设就是通过兴修为农田服务的水利设施,包括灌溉、排水、除涝和防治盐、渍灾害等,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定的基本农田。主要内容是:整修田间灌排渠系,平整土地,扩大田块,改良低产土壤,修筑道路和植树造林等。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兴修各种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和采取其他各种措施,调节和改良农田水分状况和地区水利条件,使之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促进农业的稳产高产。

一、小型农田水利的特点

1.1地位作用重要,需要高度重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精辟地表述出农田水利在发展农业生产和改善农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由于有了完善的灌排设施,良种、化肥、耕作栽培等先进农业技术才有用武之地。但是,作为基础设施的农田水利,投入多,见效慢,管理难,本身直接经济效益不明显,多表现为间接的社会效益,在一些地方易受忽视。对农田水利的重要地位作用,需要不断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1.2群众性强,需要广大农民参与。农田水利遍及全国各地,与所有农民的生产、生活都有密切关系,是一项群众性的事业,每年都要发动近亿劳动力从事已建成工程的清淤维护岁修、水毁工程修复和新工程的兴建。群众性、互助合作性是农田水利的重要特点之一。

1.3公益性较强,需要政府扶持。农田水利既有农田灌溉、水产养殖和生活供水等兴利功能,也有防洪、除涝、降渍、治碱、防治地方病等除害减灾功能;既可以为花卉、蔬菜、果园、养鱼等高附加值产业服务,又承担着大田作物灌排,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任务。

1.4具有垄断性,需要政府加强宏观管理。按受益农户多少区分,小型农田水利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农户自用的微型工程,如水窖、水池、浅井等;另一类是几十户、成百上千个农户共用、规模相对较大、具有农村公共工程性质的泵站、水库、引水渠等。受地形、水资源等条件限制,多数公共工程具有天然垄断性,不能像乡镇企业那样搞市场竞争、破产倒闭。灌溉所用水资源,属国家或集体所有,是公共资源。所有生活在当地的农户都有公平用水的权利。用水权是农民生存权的组成部分,为农民生存条件服务的公用水源和公用设施不适合让私人垄断。

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战略地位

2.1基本国情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是一部与水旱灾害斗争的治水史。尽管我国耕地面积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持续减少,但灌溉面积总体上稳定增加、灌溉水平不断提高,保证了我国农业的稳定发展。改革开放后,一方面农村体制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使过去在农业基础设施、农业和水利科学研究等方面积累的能量得以集中释放,彻底扭转了中国粮食长期严重短缺的局面。

2.2社会稳定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业是安天下的产业,“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改革与建设的根本问题。我国的经济结构能否顺利调整,国民经济能否发展得更快一些、更好一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基础是否稳固。只有加强农业基础,确保农产品供给,才能顺利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只有加强农业基础,开拓农村市场,才能支撑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只有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稳定,才能保持整个社会的长期稳定。

2.3国家食物安全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我国目前的农产品主要产于灌溉耕地,加快现有灌区的持续配套和更新改造,是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战略举措。由于农业用水总量不可能大幅度增加,扩大灌溉面积、提高灌溉保证率,均只能依靠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此外,高效现代农业对灌溉保证率、灌水方法与技术的要求更高,对灌溉的依赖性更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必须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适应。

2.4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我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包含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民收入稳定增加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等具体要求。如果我国农业不能解决未来16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不能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基础产业,那么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从根本上失去了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是“基础的基础”。农业能否得到可持续发展,还取决于其自身的综合竞争力,而良好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才能保证大幅度降低农业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三、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措施

3.1加大各级政府的投入力度。首先,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只是手段,直接的目标是着眼于解决“三农问题”,根本目标是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好基础。无论是为了保障国家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还是为了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以支持水资源向生态环境、城市和工业转移,最大受益者都是国家;其次,农民和农业已为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在“三农问题”成为突出问题时,在农业和农村有困难时,即便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工业和城市也应该支持农业和农村,国家财政应该向农业和农村倾斜;第三,农民负担重、农民尚不是土地的所有者,要求农民投入太多的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不现实的。因此,国家和各级财政理应加大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力度。

3.2充分利用WTO规则。如果仅从主要农产品价格来看,在加入WTO后,我国农业确实面临很大挑战。如果说农业是加入WTO后受冲击最大的产业之一,那么也可以说农业是加入WTO后国家支持与保护空间最大的产业。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江大河治理、农业与水利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农村水环境建设等均可纳入WTO“绿箱政策”的支持范围,属于政府对农业基础设施服务的支持。:

3.3重视农田水利科学研究。现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所要解决的问题和面对的挑战,无论从技术的广度或深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国家应加大农田水利科学研究、示范与技术推广的资金投入。不仅要研究有效、适用的技术,还需要有一大批高素质的农田水利研究与管理人才,需要在全国形成适合我国农村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特点的农田水利技术支撑体系。重视和加强农田水利科学研究,不仅是时代的需要,也符合WTO规则,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范文6

【关键词】小型农田 水利 建设

一、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现状

澄城县地处渭北旱塬东部,辖14个乡(镇),总人口42万,其中农业人口30万,土地面积111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8.75万亩,其中基本农田面积48万亩,全县水资源总量1.66亿m3,人均亩均占有量仅为全省的1/4和1/3, 是典型的旱原农业县。

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县人民大力兴修水利,农田水利设施呈现良好势头,先后组织实施了五一水库、 永内水库 、胜利水库、 温泉五级提水以及富源水库除险加固,东庄防氟改水工程,农村人饮解困,城区供水管网改造,节水增效示范等一大批重点水利工程项目,使全县基本形成了中小灌区结合,蓄引提节保措施并举,灌溉 、水保、 供水、 发电并重的水利工程体系,共建成小型农田水利工程780多处,设施灌溉面积48万亩,有效灌溉面积42万亩,为抗御水旱灾害,促进全县农业经济发展,保障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澄城县农村水利设施仍比较脆弱,农田水利化程度低,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全县除石堡川、 抽黄(客水)两大灌区的31万亩农田外,其余灌溉面积零星分布在富原、 永内 、胜利等水库的灌溉片点和机井灌区,由于缺乏工程供水设施,由此导致澄城县农村工程性缺水问题比较突出,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任重而道远。

二、 农田水利发展滞后原因分析

综合多方因素,导致该县小型农田水利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有:

1、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先天不足

澄城县大部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均修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当时技术条件等诸多因素制约,建设标准普遍低,质量不高,配套不全,大部分引水渠道为土渠,没有衬砌,渗漏严重,灌溉水平远远达不到旱涝保收的要求,一半以上的耕地仍靠天吃饭,干旱缺水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2、管理体制不清晰,组织化程度低

计划经济时期,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都是集体建、集体管、而且人们长期形成的观念是重建设、轻管理、建管脱节。转入市场经济后,土地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依然沿用集体组织建设,集体负责管理的模式,水利工程只运行不维修,或者只是简单维修,致使损坏老化现象突出,效益衰减。

3、投入不足是制约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管理的“瓶颈”

当前,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实行“谁受益、谁负担”,地方政府和群众是主要受益者和投入主体。由于澄城县财政困难无钱投入,群众由于只是工程的受益者,而不是管理者,投资投劳顾虑重重,这必然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直接造成现有水利工程维修加固跟不上,新建工程速度慢,规模小,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4、农民实际上未能承担起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公益事业应尽义务

农村实行税费改革后,很大成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但“两工”(农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取消后,国家投资有限,地方政府又无钱投入,“一事一议”存在难度,完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难成为现实,从依靠国家投入来讲,澄城县耕地点多面广,改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任务重,难度大,投入需求巨大。

三 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对策与措施

1、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组织建设和组织领导

县委、县政府要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和经常性工作,列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常抓不懈,各级领导要坚持深入农建一线,检查指导工作,督促农建进度,检查工作质量,协调处理农建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2、强化管理,注重实效,调动群众积极性

在农建工作中,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强工程管理,严格质量标准,坚持做到高标准、严要求,规范操作,安全施工。在修田平地工作中,要坚持“四统一”即统一规划设计,统一质量标准,统一组织机械,统一检查验收。在建设规模上,坚持集中连片,规模治理的原则,在资金扶持上,实行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不干不支持,充分调动群众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

3、建设高素质的农村水利队伍,大力普及节水灌溉新技术

采取多种形式和措施,努力构建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水利从业队伍,逐步建立健全符合澄城实际的小型农田水利队伍建设和管理,建立健全水利合作组织发展的框架体系。积极推行节水灌溉,尽快研究制定有利于节水灌溉发展的经济补偿政策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的管理制度和实施方案,促进澄城县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4创新机制,加大投入

农村税费改革后,针对农田水利建设出现投劳不足,资金筹集难的实际问题,我们要转变观念,调整思路,创新机制,多渠道多层次筹措资金,加大农建投入。奔着以政府投入为主体,农户自愿投入为基本,其他经济组织和形式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原则,整合利用项目资金,按照“政府统筹、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计其功”的原则,以乡镇为单位,把以工代赈、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支持等涉农项目资金捆绑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推动农田水利建设持续深入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