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会计实训心得体会范例6篇

中级会计实训心得体会

中级会计实训心得体会范文1

关键词: 教练员 培训模式 比较 分析

1.各个国家教练员的等级分类

德国教练员的培训从低到高共分为四级:C、B、A、D级。1974年,加拿大教练员协会(CAC)制定了全国教练员证书计划(NCCP),分为五个等级对教练员进行培训:1-3等级的主要对象是社团及省级教练,4-5级主要针对部级教练。澳大利亚教练员培训计划及培训工作由澳大利亚全国教练委员会负责制定并实施。澳大利亚教练培训等级分类:全国教练等级制度分为四个等级,根据教练员的等级,培训也分四级进行:1级培训的对象为全国各中、小学的青年教练;2级培训对象为全国各体育俱乐部或大学的体育教练;3级培训对象为全国具有中级水平的教练;4级培训主要针对高级教练。日本教练员的培训由日本体育协会统一领导,各单项协会具体实施本项目的教练员培训。日本教练的等级分类:日本教练员分为初级(C级)、中级(B级)、高级(A级)三个等级。英国教练员等级分类:部级教练(如教练总监)、高级教练(如地区教练)、教练(如俱乐部教练)、助理教练和预备教练(如体育辅导)[2][3][4]。

2.各个国家的培训课程

2.1德国培训课程。

体育科学理论,如:体育哲学,体育管理学、教育学、运动心理学、运动医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营养、科学训练等;专向运动知识,如:运动技术、战术、运动策略、运动专向技能、技巧等;训练实践,把培训中获得的知识应用于实践训练。

2.2 加拿大教练员培训课程。

加拿大教练培训主要涉及体育科学训练理论与方法、专项知识及训练实践三个方面。科学训练理论与方法主要包含体育科学的基础理论、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心理学、运动营养、计算机与科学训练计划、教育学、哲学、管理学等,专项知识主要包含专项运动的技术、战术、技能等,训练实践强调在高级教练指导下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训练。

2.3 澳大利亚培训课程。

培训的主要内容有:体育科学理论,运动技能,技术、战术,比赛规则和训练方法,训练计划制定,训练评估,训练实践等。在培训的内容安排上,注重把体育科学理论与具体运动项目专项知识相结合,教练的等级越高,越是强调学习体育科学理论及其相关的综合知识。

2.4日本教练的培训课程。

日本教练的培训内容包括公共体育科学训练理论科目及专项运动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两个大的方面。前者包括社会体育概念、运动心理学、训练科学、运动医学、运动与营养、运动指导论科目;后者主要是专项运动的基础理论、技术、技能,以及专项运动的指导实践。

2.5英国教练员培训课程。

体育专业知识,即技术、循序渐进法、战略战术;训练指导或教学方法,即交流、组织表演和计划制定技巧的基础知识与运用、学习原则、教练工作风格;对人的了解,即个体差异、儿童成长和发展,有关特定人口群的知识;与运动成绩有关的知识,即身体素质、训练理论、营养学、运动分析、心理技术训练、技能获得与保持等;实践准则,即伦理道德、哲学、行为准则、法律责任;管理或职业技能,即战略计划、时间管理、人员管理、财务管理、市场、主办者;实际教练工作经验,即实际训练过程及教练工作实践,包括训练计划制订、比赛监督和评价[4]。

3各个国家对各级教练员培训的具体安排

3.1德国对教练员培训的具体安排。

德国每年有六门课程专门提供给D级教练员,高级教练每年至少得参加其中的一门课程学习,通常这些课程都有一个较明确的主题,如:运动医学、运动心理学或运动成绩提高的因素分析等。课程内容侧重于新的体育科学知识和最新的体育信息,以使教练员得以在所从事的专项运动领域中处于前沿。全部培训课程内容的具体安排,每年由科隆教练员学院颁布,高级教练员的培训还注重让教练员在培训期能参与训练实践[5]。如:为期18个月的D级教练员培训课程就安排有30天时间的训练实践,具体内容为:学习体验与教练管理方面相关的工作10天;作为教练助理到国家队、省或俱乐部工作10天;到国家队、省或俱乐部包括训练营中体验教练工作10天。此外,在培训期间,教练员还得每周在地方俱乐部工作2小时,并把工作情况反馈给教练员学院。

3.2加拿大教练员证书培训计划中1-5级教练员培训内容安排。

1级(14学时)教练员的任务:激励运动员,评估自己的教练哲学,培养运动员的自我发展概念。了解孩子的发育特点(身体、心理、社会认识等),根据孩子发育特点介绍不同年龄阶段孩子应达到的体育标准。技能的培养:计划和评定一节训练课,设计一个安全的体育环境,了解运动员是如何学习技能的。2级(21学时)运动心理学:讲述竞争欲望的形成,信息的树立,意志、品质的培养,团体的凝聚力及目标的树立等。如何训练耐力、速度、力量、柔韧,并控制它。健康与安全:各种训练饮食卡路里的均衡搭配、赛前饮食、运动损伤的评定及恢复等。3级(35学时)训练计划与周期:有效的训练计划步骤、监控运动员的年度训练计划、微循环训练周期等。生理学与营养学:耐力及抗阻训练、监控的范围及实验室的测试、体重及饮食的控制。运动心理学:赛前及赛后的心理训练与调整、比赛的反映模式、模仿及想象等方法、手段。4-5级教练员的培训内容及时间安排一般采用两种形式:进入培训中心为期一年左右的全日制培训,有针对性、较系统地学习体育科学理论,并在培训中心的高级教练指导下进行教练实践;利用赛季的间歇,一般是夏季,安排两个月的时间,教练集中学习体育科学理论培训课程,并结合训练进行实践。

3.3澳大利亚培训内容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分级区别对待。

培训的主要内容有:体育科学理论,运动技能,技术、战术,比赛规则和训练方法,训练计划制定,训练评估,训练实践等。在培训的内容安排上,注重把体育科学理论与具体运动项目专项知识相结合,一般而言,教练的等级越高,越是强调学习体育科学理论及其相关的综合知识。1级(14学时)体育科学理论占全部学时的25%(3.5学时),专项运动知识占全部学时的75%(10.5学时)。在学院14学时的培训课程后,教练实践一个学期。2级(60学时)体育科学理论,占全部学时的50%(30学时)[6],专项运动知识占全部学时的50%(30学时)。在学完60学时的培训课程后,教练实践2个学期。对3-4级(100学时以上)教练员的培训,只在学时上给予总体安排。对体育科学理论及专项运动知识的学习,要求根据学习实际情况,两者相结合,综合安排课时。在学完100学时的培训课程后,教练实践3个学期。

3.4日本对高级教练的要求。

提高竞技水平的指导能力,包括对专项运动的基本技术的指导能力,提高专项技术水平的指导能力和高超的技术指导能力,以及根据选手的特点提高竞技水平的指导能力;组织活动的培养和指导能力,包括教练员机能的构成、教练员培养的指导方法、教练员的资格和确保教练员组织活动的活性化;研究开发能力,包括实践与研究、对技术和战术及战法的分析开发研究、对竞技水平的分析研究、对训练内容的分析和训练方法的分析开发。

4.比较分析

通过比较上述几个国家的教练员培训模式,找出其不同和值得参考的地方,为我国教练员培训所用,取其精华的部分,为我国所用。

4.1建立教练员系统的培训制度,是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主要特征之一,也是促进竞技体育发展的主要措施。

4.2各国的教练员岗位培训机构各显特色。我国在岗位培训师资问题上,应进一步提高培训师资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7]。

4.3各国的教练员岗位培训时间和形式体现了差异性、灵活性,各国都十分重视实践教学。我国在贯彻该项要求中,还应重视从知识向能力方向转化,需要形成“能力”教学模式。

4.4要特别重视教练员培训的质量,强调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注意教练员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周晓东.澳大利亚教练员培训的特点.中国教练员,1995.1.

[2]周晓东.德国教练员培训模式.中国教练员,1995.1.

[3]周晓东.加拿大教练员培训模式.中国教练员,1995.1.

[4]邵伟德.中、外教练员岗位培训若干问题的比较.中国体育科技,2001.5.

[5]从宁丽.对日本竞技体育领域中教练员培养现状的探讨.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5.5.

中级会计实训心得体会范文2

摘 要 应用“SCL-90症状量表”调查探究体育拓展训练对农村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调查数据显示:开展体育拓展训练之后的实验班级在偏执、躯体化、焦虑、人际关系敏感5个症状上面都有明显的差异,极大的改善了实验班级的心理健康状况。而在没有开展体育拓展训练,只是进行传统体育练习的对照班在其“SCL-90症状量表”中9种心理状况都没有差别不大。调查表明:体育拓展训练对农村高中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关键词 体育拓展训练 农村 高中 心理

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是一种健康且持续的心理状况及过程,可以表现为个体具有积极的内心体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具有较强的生命活动,同时还可以将其身心潜力与社会功能有效地发挥出来。而体育拓展训练指的则是利用有挑战性、针对性的教学内容,通过各式活动方法和典型场景,让小组及小组中的成员接受某种考验,进而实现增强体制,培养积极的心理状况的一种体验教学形式。现今农村高中的学生面临繁重的家庭劳作与高考这两项双重压力,再加上由于体育场地及体育器材方面的限制,与城市高中的学生相比较,农村高中缺乏心理宣泄的条件,不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很容易出现偏执、躯体化、焦虑、人际关系敏感等心理症状。本文结合某所农村高中实际情况,编制了一个学期的体育拓展训练的教学计划,随机抽取两个班级进行体育拓展训练对农村高中学生心理影像的相关调查。现报告如下。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从该校中随机抽取2个班级进行实验,其中一个班级作为实验班级进行体育拓展训练,而另一个班级则作为对照班级实行传统体育练习。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应用了对比分析法、树立统计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

围绕着“SCL-90症状量表”中的9个因素,依照《拓展训练》、《学校训练拓展训练》等教材,制定了14周的实验拓展训练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有盲人接力赛、连还手等活动,传统体育教学包括乒乓球、篮球等项目。

在该学期第一周与十五周对两个班级进行“SCL-90症状量表”的前测试与后测试。问卷调查则应用当面发放调查问卷,学生填完之后当场收回,并对调查问卷开展检验性的筛选。然后把调查问卷所得到的数据利用电子表格进行统计计算,应用SPSS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评估。

最后对两个班级的相关数据进行前后的比较,分析两个班级学生在实验前后心理所发生的变化,并结合工作经验探寻出现差异的原因。

二、结果分析

“SCL-90症状量表” 是现今应用最为广泛的心理精神疾病门诊检查量表,是得到较为普遍公认的量表。这个量表从九个因素来测量受测者的心理健康情况。

(一)实验班测试结果

运用“SCL-90症状量表”对实验班级进行前测与后测,对9个因素的相关数据进行评估。从表1中我们可以得知,对比实验班级在开展体育拓展训练课程的前后测试数据情况,在“SCL-90症状量表”中,该班级在精神病性、抑郁症状、敌对症状、强迫症状这四个因素并没有显著的变化;但是在偏执症状、焦虑症状、恐怖症状、人际关系敏感、躯体化症状这五个因素的前后数据却有较大的差别,差别值P小于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表明体育拓展训练开展一段时间之后,对于自己身体状态,学生已经表现得更为自信,在与其他同学的交往过程中不自在感或自卑情绪已经得到了显著的减少,缓解了他们神经过敏、烦躁不安的情绪,接触事物时所表现出的恐惧心理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减小,学生的投射性思维,如妄想思维、猜疑思维得到了显著的改善,这些都表明体育拓展训练改善了这个班级学生的心理状况。

(二)对照班测试结果

同样运用“SCL-90症状量表”对实验班级进行前测与后测,并针对量表中9个因素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具体数据见表2。

从表2中我们可以发现,对照班的相关数据中9个因素的相关数据前后并无明显的差别,差别值P都是大于0.05,不具有统计学的意义。这就表明,传统体育教学对于改善农村高中学生心理状况没有明显的成效。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开展体育拓展训练的实验班级在偏执症状、焦虑症状、恐怖症状、人际关系敏感、躯体化症状这五个因素在测前与测后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别。而开展传统体育训练的班级的量表中的九个因素前后都没有明显的差别。实验班级的学生在进行一段时间的体育拓展训练之后对自身身体状况的自信心有了显著的提高,学生神经过敏、烦躁不安等消极情绪得到了改善,与人、与新事物接触的时候的恐惧心理也得到了改善,学生妄想思维、猜疑思维等投射性思维得到了显著的改善,这些在开展传统体育训练的班级中都没有办法得到的,这就证明体育拓展训练可以有效改善学生的心理状况。

(二)建议

1.做好安全防范相关工作,这是确保拓展训练可以顺利开展的基本条件

在开展体育拓展训练的时候,无论是教师方面,还是学生方面都需要对风险有个正确的认识,在充分清楚安全风险的实际情况之下,要让学生自行选择是参与训练,还是不参与。虽然体育拓展训练大部分都是在场地中进行,这样的训练方面在安全性方面强于足球运动或篮球运动等,但是即使是这样,指导教师与学生也还是需要针对安全问题进行充分的沟通,又或者是教师请相关专业人士进行评价,从中选取既符合学校实际,又符合学生实际状况的训练项目。在进行拓展训练教学的时候,教师需要根据项目的特点与难度,依据学生的挑战技能情况,做出某种程度的调整。只有做好这些安全防范工作,才可以确保项目的顺利开展,把训练过程中的安全风险降到最低。

2.加强体育教师在拓展训练中的培训

体育拓展训练与传统的体育训练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如教学组织、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等,它是属于高强度、高风险、高压的“三高”工作项目,因此对专业指导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他们具备比较强的沟通交流能力与学习领悟能力,还需要具备丰富的管理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具有较强的安全意识与责任意识,正是这样,学校需要对这部分教师加强相关技能方面的培训,鼓励教师多参加相关课程的进修,熟练掌握好体育拓展训练的教学方法等技能,从而促进这项训练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3.实行拓展训练与传统体育训练相结合的方式

为了可以培养学生全方位的素质能力,采取拓展训练与传统体育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让体育教学既可以满足学生体能锻炼方面的要求,同时又可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从而提高体育教学的成效。

参考文献:

[1] 张力为.现代心理训练方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

中级会计实训心得体会范文3

一、当前村级财务工作存在的问题

在村级财务过程中,基层财政所面临着诸多错综复杂的困难和问题。主要问题表现如下:

(一)的做法尚有疑义。农村集体财务由乡镇财政所,有悖《村民自治法》、《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和《会计法》,因为财政所既不是中介机构,又不是村组织内设的会计机构。

(二)机制不健全。一是会计缺乏操作性。基层财政所在会计过程中,遇到不少问题,自身无力解决。有的乡镇结合本地实际,出台相关村级财务管理规定,执行起来也有困难。二是会计缺乏指导性。会计委托是一项新工作,需要上级支持和重视。而如今,上级管理村级财务主体不一,有的是县农管局管理,而有的是经管局。人员和经费是农村管理局管理,经管局负责村级财务,遇到许多困难和问题,难以管好。三是会计缺乏均衡性。一个县虽说开展了会计服务工作,但有的乡镇之间开展进度不均衡,制度执行力度不一,实施的效果迥然不同。

(三)资金监管乏力。一是监管角色难以转换。乡镇财政专管员要负责村里会计、资金监管、监督卡发放等诸多工作,最难做的工作是资金监管。由于监管工作涉及部门或村级利益,容易与村干部产生矛盾,因此专管员在履职上重服务、轻监管,偏重与村干部搞好关系。二是监管手段弱化。首先,县经管局负责村级财务审计工作,现在又要肩负起全县村级财务管理工作,不尽合理。其次,基层财政所会计没有执法资格,面对越来越多的下拨农村资金,任务越来越艰巨,难以胜任监管职责。再次,基层财政所审计自己的账务,监管自己使用资金,既是运动员,又当裁判员。三是绩效监管未启动。绩效目标仅停留在统计了多少资金和申报了多少项目。四是监管力量不够。目前项目和惠农资金都要驻村专管员进行实地监管,但基层财政队伍建设又面临着人员老化、青黄不接的窘况。

(四)村级财务约束性不强。一是财经法律意识谈薄。目前不少村干部学习财务管理法规不够,守法意识不强,目无法纪,随意性大,问题层出不穷。二是制度约束不强。少数村干部不遵守财经制度,甚至同一个问题屡犯,财政所没有办法,只能通过停拨资金的方式来约束,但这种办法容易引起财政、村级之间产生矛盾。三是民主理财小组形同虚设。理财小组成员无待遇、无职权、无责任心。民主理财小组公章管理不规范,多数是放在村干部手里,报账时拿出来盖一下,代签组长姓名。四是财务公开流于形式。财务公开内容专业性强,群众难看懂,每季公开不及时,项目支出没有列出明细。五是违反制度追责难。村干部违反制度现象普遍存在,乡镇政府领导不够重视,个别村出了问题,只是在会议上通报一下,平时很少过问。没有建立追责机制,查处问题不彻底。

(五)配套服务不到位。一是税务票据供应不到位。乡村小店没有办理税务登记,所以没有领取正规的税务发票。村级购货只有拿白条到财政所记账。二是支付资金方式多。上级主管部门不通过县级财政国库专户(或县会计核算中心账户)拨付资金给乡村驻点帮扶单位,多数以现金方式支付给村里,很多村拿了现金就坐收坐支,逃避财政所监管。三是经费和人员力量不够。基层财政所近几年来工作越来越多,工作经费预算一直没有增长。会计多数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且多数会计无《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更不要说取得会计专业职称,难以适应新时期的农村会计工作。

二、解决村级财务难点的对策

解决村级财务中的难题,单靠财政所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从管理机制上着手,加大制度的执行力和约束力,严查村级财务违纪违法行为。

(一)健全制度体系。制度设计理念要注重“三性”:可操作性,要出台一套切实可行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适用于村级会计委托工作,让基层财政所做到有章可循;规范性,制度的建立应对村级财务收入、支出、票据管理、资金监管等诸多方面做出具体、明确的规定,实现会计科学化、精细化;约束性,要出台罚则和责任追究制度,通过严格的管理制度,让村干部规范支出行为,压缩非生产性支出,从根本上维护村级财务制度的刚性。

具体说来,应做好五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财务管理与资金监管“两分离”机制。应将村级会计委托服务中心作为中介机构管理,纳入“以钱养事”单位管理,人员可以从乡镇财政或经管部门调剂,两块牌一套班子,实行会计与财政所工作“两分离”管理。二是完善村级会计委托实施办法。省市要出台会计实施办法,明确会计的要求和财务管理的内容,不定期修改和完善。县级可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让基层财政所规范开展村级会计服务工作。三是规范账务核算行为。收入缴入代管户,支出报账不准“白条”出账,支出核算按《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要求,核算科目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项目支出一律只能税务网络完税发票。四是增加资金监管的内容和要求。出台村级项目和资金监管办法,将监管责任落实到相关责任人。五是推行村级财务公开常态化。将村级财务公开作为一项常规工作开展,建立统一的财务公开格式,重点公开村级每季收入、支出明细情况,以及项目收入支出明细、本季结余等情况,让群众看得懂,参与社会监督。五是出台责任追究制度。对村干部违纪违法和会计审核把关不严等行为,加大追责和处罚力度。

(二)健全监管体系。建立公开监管、民主监管、财政监管、社会监管“四位一体”的财务资金监管体系,进一步提高村级资金综合使用效率,更好地服务农村建设和发展,让广大人民群众满意。

具体说来,一是公开监管。在村级建立统一格式的村务公开栏,每季度将政务、财务情况予以重点公开,及时更换财务公开内容和数据,接受群众监督。

二是民主监管。严格依法选配民主理财小组成员,由村级讨论确定其待遇。村民理财小组直接向村民代表大会负责,建立以民主理财小组审核为主的村级财务监管机制,村里各项支出合理与否由群众代表审核。同时,接受乡农村财务委托服务中心的业务指导。

三是财政监管。建立省市县乡四级财政部门协作监管机制,各自发挥自身的优势,参与到项目和资金监管中,发挥基层财政所的就近优势,及时反馈项目和资金管理信息。县级熟悉地方建设情况,对项目选定要反复论证和严格审批,做到不盲目确定建设项目。省市级对各类项目和资金加强监管,建议相关执法机关加大查处力度,并有权收回或停拨各类专项资金。

四是社会监管。建立县纪委、审计、财政等部门财务定期会审制度。对县财政、扶贫、发改、水利等项目主管部门下拨给乡镇的各类专项资金,实行逐笔跟踪监督,参与每个环节监管,确保项目建设有成效,资金使用有效益。对违法违纪问题及时查处。同时,乡镇政府也要加大对村干部任期或离任财务情况的检查和审计。

(三)健全责任体系。

一是行政管理责任体系。在村级财务行政管理上,应建立“乡管村”行政领导责任体系,将乡镇党政“一把手”作为村级财务管理的直接责任人,并纳入其年度工作进行考核,实行连带责任,确保村级财务工作常年有领导重视,有专人抓。对行政村财务管理不规范的,要直接追究驻村乡领导的责任。问题严重的,要追究乡镇党政“一把手”责任。

二是业务指导责任体系。应建立“局管所”、“所管村”、“会计包村”等“三位一体”的村级财务业务指导体系。即县经管局指导财政所开展会计委托服务工作,财政所集中所辖行政区村级会计业务,会计分片负责所包村会计工作,并建立层层考核机制。

三是项目和资金管理责任体系。资金使用的信息反馈权应交给乡级,发挥基层财政所就近、就地优势,有利于上级财政部门全程监管乡镇财政资金。项目审批权应下放到县,充分调动县级抓项目建设和发展经济的积极性。监管权应上交省市级,应将主要精力放在资金和项目监管上,重点检查项目实施和开展资金使用审计工作,并将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纳入绩效评价考核,对资金管理机制不健全,资金使用效益不好,甚至造成资金浪费的行为在全省予以通报,并追究责任。

四是追究监管责任体系。对上级财政部门检查出来的违纪违法问题,委托地方纪委监察、司法等机构追责。

(四)健全培训体系。

一是强化培训机制。通过举办业务知识培训,培训财务管理人员,适时更新会计业务知识,提高村级财务管理水平。通过举办法律法规培训,鼓励财务人员学习财经法规,加强案例教育,警醒干部预防违法违纪行为发生。通过举办计算机培训,要求人人学会电脑,掌握会计电算化技能。在培训方式上,通过集中培训,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县乡财务管理人员进行理论学习。通过派员培训,积极选派人员到上级单位培训学习。通过异地培训,组织财政所人员到异地财政所进行参观交流学习,借鉴好的做法和成功经验,逐步提高自身财务管理水平。此外,要严格培训考核,对培训工作每年进行一次考核,对培训工作抓得扎实的单位,给予适当奖励。

二是明确培训对象。对财务领导层的培训,主要进行财经政策和业务、法律知识的学习和培训,以及违法案例的警示教育,提高领导管好财务的主动性和依法理财的自觉性。对会计的培训,侧重于鼓励会计人员报考会计证和会计职称,让会计人人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尽可能取得会计技术职称。对村干部的培训,主要是让他们熟悉国家政策、财经业务、法律法规知识等,进一步增强执行村级财务制度的自觉性。

三是安排预算培训经费。省县乡三级要建立培训经费保障机制,将培训经费列入单位预算,并做到专款专用。要定期开展培训经费使用情况检查,对挤占培训经费或不开展培训活动的,上级不下拨下一年度单位培训经费。

(五)健全纠错体系。

一是明确预警纠错重点。明确中心和村(组)干部的预警纠错内容,严审把关不严、清理数据有误,以及干部存在“吃拿要”等违纪违规行为。明确“三资”类的预警纠错内容,即资金类预警纠错内容、资产类预警纠错内容、资源类预警纠错内容等。

二是硬化预警纠错措施。根据单位和个人在“三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程度,实施“警示提醒、诫勉纠错、责令整改”三种预警纠错措施。

三是实施预警纠错方式。通过书面预警通知书或预警谈话等形式,要求预警对象对组织需要了解、核实的问题做出回答或说明,并限期进行整改。通过书面纠错通知书、告诫谈话或批评教育等形式,要求其迅速纠正偏差,终止错误行为,并提出今后努力的方向。同时,以书面文件对责令整改对象进行通报批评,指出存在的问题及其危害,剖析错误根源,要求其在规定期限内及时改正,并进行跟踪督导。

中级会计实训心得体会范文4

1.计划的含义

作为文体,计划是指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对今后一段时间的工作、活动作出预想、设计、安排的一类文书。

不论是日常工作还是专项工作,要想得以顺利完成,必须前有计划、后有总结。计划能够建立起正常的工作秩序,明确工作的目标,是领导指导、检查,群众监督、审察工作成绩的依据。计划也是一段时间过后本单位总结工作时的基本标准,计划完成或超额完成,说明工作成绩是突出的;相反没有完成工作计划,除非不可抗拒因素外,则说明工作存在严重问题。

计划是一类文体的总称,在实践中,又有许多不同的具体名称,如:“安排”、“要点”、“设想”、“方案”、规划”、“打算”等。

2.计划的特点

(1)预见性

计划最明显的特点就是预见性。计划不是对已经形成的事实和状况的描述,而是在行动之前对行动的任务、目标、方法、措施所作出的预见性确认。但这种预想不是盲目的、空想的,而是以上级部门的规定和指示为指导,以本单位的实际条件为基础,以过去的成绩和问题为依据,对今后的发展趋势作出科学预测之后作出的。可以说,预见是否准确,决定了计划写作的成败。

(2)针对性

计划总是针对具体的工作制定的。计划的内容,一是要根据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上级部门的工作安排和指示精神而确定,二是要针对本单位的工作任务、主客观条件和相应能力而确定。总之,从实际出发制定出来的计划,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计划。

(3)可行性

一份计划是否具有可行性,也是衡量其成功失败的一个标准。可行性是和预见性、针对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预见准确、针对性强的计划,在现实中才真正可行。如果目标定得过高、措施无力实施,这个计划就是空中楼阁;反过来说,目标定得过低,措施方法都没有创见性,实现虽然很容易,并不能因而取得有价值的成就,那也算不上有可行性。

(4)约束性

计划一经通过、批准或认定,在其所指向的范围内就具有了约束作用,在这一范围内无论是集体还是个人都必须按计划的内容开展工作和活动,不得违背和拖延。

3.计划的基本类型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计划可分为多种类型。

按其所指向的工作、活动的领域来分,可分为工作计划、学习计划、生产计划、教学计划、销售计划、采购计划、分配计划、财务计划等等。

按适用范围的大小不同,可分为国家计划、地区计划、单位计划、班组计划等等。

按适用时间的长短不同,可分为长期计划、中期计划、短期计划三类,具体还可以称为十年计划、五年计划、年度计划、季度计划、月份计划等。

按指挥性的强弱不同,可分为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

按涉及面大小的不同,可分为综合性计划、专题性计划。

(二)计划的写法

1.计划的标题

计划的标题的常规写法是由单位名称、适用时间、指向事务、文种四个要素组成的。如《××建筑工程安装公司20__年工作计划》、《××大学××学院20__~20__第一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除常规写法外,还有一些变通的写法。变通一方面表现在要素的省略上,一方面表现的文体名称的变化上。

先说要素的省略。有些计划,省略单位名称,由适用时间、指向事务和文种组成,如《1999年度全民义务植树造林工作计划》。有的计划,省略适用时间,这在专题计划中较常见,如《××大学第二期教师安居工程工作计划》。有的计划,省略单位名称和适用时间两个要素,由指向事务和文种组成,如《科研工作计划》。也有只用文种做

标题的,不过这种写法因太不正规不值得提倡。省略要素时要注意,越是基层单位的计划,省略要素的情况越普遍,因为涉及范围小,有些要素不说大家也明白。越是大单位的正规计划,要素越不可省略。 再说文种名称的变化。由于每一份计划所强调的重心各有侧重,其指挥性、约束性的强弱程度也有较大不同,计划不一定都用本名做标题,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要变换名称,如《××大学党委宣传部1999年度工作要点》、《党委中心学习组1999年理论学习安排》。

2.计划的正文

(1)前言

前言是计划的开头部分,简明扼要表达出制定计划的背景、根据、目的、意义、指导思想等,一般一两个自然段即可。如《深圳市20__年改革计划》的前言:

20__年是新世纪的第一年,也是我市实施“十五”计划的第一年。根据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和总书记在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2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深圳市第三次党代会的部署,我市20__年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是:以“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统揽全局,按照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综合配套、规范完善的要求,加大体制创新的力度,重点抓好国有企业改革、政府审批制度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几项重大改革,大力推进科技体制、财政体制、中介组织、信息管理和文化体制等方面的配套改革,进一步完善我市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改革,增强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前言有时可以更短小一些,如:

根据省委和县委工作会议精神和会议上具体部署意见,结合我县粮食工作实际情况,为全面完成20××年粮食工作任务,制定工作计划如下:

前言的详略长短,要根据工作的重要程度、内容的多少来确定,总体上以精练简洁为原则。

(2)主体

主体部分要一一列出准备开展的工作、任务,并提出步骤、方法、措施、要求。这是计划最重要的内容,也是篇幅最大的一部分。通常主体部分由于内容繁多,需要分层、分条撰写。常见的结构形式为:用“一、二、三……”的序码分层次,用“(一)、(二)、(三)……”加“1.2.3.……”的序码分条款。具体如何分层递进,依内容的多少及其内在的逻辑性而定,可参考后附例文。

(3)结尾

结尾可以用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展望前景、明确执行要求等,也可以在条款之后就结束全文,不写专门的结尾部分。

计划在结尾之后,还要署明单位名称和制定计划的具体时间,如果以文件的形式下发,还要加盖公章。

【例 文】

20__年统计人员持证上岗工作计划安排

为提高统计队伍的整体素质,根据《统计人员持证上岗暂行规定》及其实施办法的要求,20__年,各级统计部门要继续深入开展统计人员持证上岗培训和考试工作。要按照“完善制度、依法检查、强化管理、提高质量、稳定和扩大规模”的总体要求,认真总结经验,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做好统计人员持证上岗工作。

一、培训对象

现在统计岗位上工作的专职或兼职从事统计工作的人员中,不具备中专以上统计专业学历、未取得统计员(初级)以上技术资格又未参加过统计上岗培训的人员。

二、培训内容

统计上岗培训开设:

1.统计法

2.统计基础知识和统计实务

3.地方统计法规

总学时为120学时。

凡参加国家统计局组织的统计“三五”普法培训,并取得国家统计局政策法规司颁发的《结业证书》者,统计上岗培训考试中可免试《统计法基础知识》课程。

统计上岗培训采取业余自学为主与集中面授辅导(每周占用工作时间三个半天)相结合的形式进行。

三、培训教材

按规定,全国统一使用由国家统计局统计教育中心编写的《统计法》和《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两本教材和教学大纲,以及相关的培训辅导材料。地方统计法规培训教材,广东省地方统计法规由广东省统计局政策法规处编写,深圳经济特区统计法规由深圳市统计信息局法规处编写。

四、统计上岗培训的组织实施

统计人员上岗培训工作,由市统计信息局统一部署,组织实施。为了使《暂行规定》能按时实施,上岗培训纳入制度化、经常化的轨道,上岗培训工作分下列三个阶段进行。

1.组织发动阶段。各级统计部门要进一步认识开展统计持证上岗工作对提高统计人员素质,稳定统计队伍,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的重要意义。因此,各级统计部门要在认真调查研究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加大宣传力度,有目标、有针对性地做好宣传发动工作。

各级统计部门要首先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大力宣传《统计人员持证上岗暂行规定》及其实施办法,使统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深入到基层,使各级领导和统计人员普遍认识、了解统计人员持证上岗的重要意义和内容,强化依法开展统计工作的意识。

其次,各级统

计教育部门要与统计法规部门密切配合,共同抓好统计人员上岗培训工作。在今年的全国统计执法大检查中,要把各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贯彻执行统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的工作情况作为检查的一项重要内容,特别是对一些重点行业和重点单位,要加强督促和检查。 再次,各级统计部门要充分发挥各级业务主管部门和统计教育培训组织网络的作用,广泛开展宣传工作,要认真做好统计人员持证上岗培训生源的组织、学员的报名及编班工作。要根据实际情况和不同行业特点,统筹兼顾,安排好培训班次和培训时间,确保统计人员持证上岗培训工作有序地进行。

宣传发动和组织报名工作于5月31日以前完成。

2. 报名培训阶段。20__年4月27日─5月31日为报名阶段,20__年6月起至8月份期间开展统计人员持证上岗培训的教学工作。

(1)凡符合参加统计上岗培训要求的人员,应填写《统计上岗证书申请表》,并提交大一寸彩色正面近照两张。

(2)收费标准:三科学费400元;教材费、资料费90元;报名费10元,合共500元。

(3)由各区统计部门组织辖区内单位报名,汇总后上报市统计信息局培训中心。

各区报名地点 联系电话 联系人:

福田区:福田区政府大楼计统科 2718333-407 李 军

罗湖区:罗湖区管理中心大厦1810室 5400715

曾建斌

南山区:南山区政府大楼计统科 6569003 严晓辉

宝安区:宝安区政府二楼204室 7783152

张敏敬

龙岗区:龙岗区政府大楼1305室 8904285

彭亚林

盐田区:盐田区委大楼626室 5361613

谢彦洪

市统计信息培训中心: 2101248、2102333-1032

办公地址:同心路1号统计信息局b座二楼培训部

3.考试、发证阶段。

统计人员持证上岗培训结束后,按照国家统计局教育中心的统一安排组织考试。考试由国家统计局统一命题(统计法的地方统计法规部分占30分,其中广东省地方统计法规占15%,深圳经济特区统计法规占15%,由省统计局法规处与深圳市统计信息局法规处共同命题),根据各地要求,并请示国家统计局教育中心有关部门同意,今年我省统计人员持证上岗培训考试安排如下:

按全国统一的考试时间,在9月15日进行,具体安排是:

上午:8:30~11:00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下午:2:30~5:00统计法基础知识(含地方法规)。

考场设在区(镇)一级。

全市统计人员上岗培训的考试、阅卷和成绩登记造册由市统计信息培训中心和法规处共同负责组织。

统计人员参加上岗培训,经考试成绩合格,并经审核符合发证规定的其他条件者,由市统计信息局统一颁发经省统计局核审的全国统一式样和内容的统计上岗证书。

五、统计上岗培训的教学安排

1.市统计信息局培训中心统一制定教学计划,分期分批进行。每期上岗培训安排在四周内完成。

2.由培训中心统一安排教师到各教学点上课。

3.为方便学员就近入学,在各区、镇设立分教点,由各区派专人负责管理。

中级会计实训心得体会范文5

摘要:本文通过对监狱警察岗位与职业化训练改革的关系问题出发,对现有监狱警察训练的现实评估,提出监狱民警职业化训练的基本思想,为监狱民警职业化改革服务。

关键词:监狱警察岗位资格职业化训练改革

构建监狱警察岗位资格制度,是监狱警察职业化建设的必要条件。监狱警察岗位资格的取得,不外乎两个条件,一是录用前专业学历的取得,二是录用后通过职业训练后获得。本文主要研究后一个问题,即如何通过系统的职业化训练改革,为在职监狱警察获取岗位资格,实现监狱警察职业化改革目标。

一、现有监狱警察训练制度的评介

近年来,我们监狱警察的教育培训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通过上下的不懈努力,较好地构建起了以警院等大专院校为龙头,以监狱自主培训为基础,以社会培训为补充的多元培训机制,在监狱执法、狱政管理、教育改造、经营生产文秘站:、医疗卫生等诸多领域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为监狱工作的改革进步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保障,监狱民警教育培训工作已经向职业化训练方向迈出了一大步。但是,随着监狱民警队伍职业化建设的推进,民警队伍的职业化训练改革显得相对滞后,难以职业化训练来构建监狱警察岗位资格制度。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训练思路相对还比较封闭,缺乏系统性。思路决定出路,有思想才有办法。由于多种原因,近年来,监狱警察培训工作还比较习惯于缺什么补什么或者是对原有知识的重复训练,缺乏系统性和创新性,对监狱的改革发展,对监狱人才的战略研究等还缺乏超前的思想与部署,没有从监狱警察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等宏观层面去系统地思考研究。监狱警察有哪些职业和专业知识要求、如何以教育培训来构建监狱警察岗位资格制度等问题影响着民警队伍职业化训练的进展。

二是训练管理制度与职业化训练的要求不尽配套。审视现有的培训教育制度,一方面自身缺乏系统性,另一方面与其他相关部门也缺乏配套性。监狱警察岗位资格的取得、配置是项系统工程,职业化训练作为重要一环,必须要在纵向、横向两方面都有周密系统的制度安排。目前的教育培训管理,尚缺乏完备的组织体系和管理体系。上级教育训练主管部门与警院、与监狱职能部门的纵向关系不甚密切,缺少制度性规定。在横向培训制度方面,也没有系统的周密的安排,如监狱急需的若干专业,教育培训的目标、数量、时间、标准等都比较含糊,与岗位资格准入制度缺乏衔接。

三是训练内容随机性比较强。现有的监狱警察训练目的性不强,不少训练活动不是基于职业化训练的要求,而是基于检查的需要,不是立足于培训效果,而是满足于有没有培训过,此种随意性培训既浪费了监狱系统本身就十分缺乏的教育资源,对民警队伍的职业化建设进程也没有较大的推进作用。

二、监狱警察职业训练模式设计

根据监狱警察职业化改革和实施监狱警察岗位资格准入制度要求,我们认为必须重新设计监狱警察职业训练模式,从训练的体制、机制、制度等三方面进行改革,构建符合上述改革要求的现代监狱警察职业化训练模式。

第一、分层分级职业训练模式。所谓分层分级就是构造从中央到基层监狱多层次、多级次的多元职业训练体制。现有的中央司法警院、省市属警院、监狱培训中心三级教育培训体制虽然比较完备,但问题是现有院校教育功能与监狱警察职业化配置不相适应。

对分层分级职业训练模式我们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设计建议。首先,中央司法警官学院主要培养监狱级以上领导,省市属警院以培养监区级领导为主,监狱、监区领导干部的提拔任用,原则上必须经过上述两级院校至少一到三年的专业训练,才能取得专业“绿卡”,方能有上岗资格。其次,中央、省市两级院校,尤其是省市属警院是否作为学历教育学校,目前有不同看法。笔者认为,在当前形势下,上述两级院校还是作为学历教育学校比较符合实际。作为岗位资格准入,监狱新录用民警可以采用社会院校和警院双学历制,或警院结业证(绿卡)准入制比较符合实际。再次,监狱的教育培训中心也可加以改革。目前的现状是,每个监狱都设有自己的培训中心,但由于民警数量、师资、设施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监狱级的培训实际上是时有时无,不可能规范系统。笔者建议撤销监狱级培训,整合资源,在全省成立南片、北片两个培训中心,直属省局领导,主要承担分监区级部分监管专业的短期培训。这样改革的好处是,可以充分发挥师资、设施的集约优势,又可以大大提升培训的质量。

第二,分块定性训练模式。在理顺层级培训体制的基础上,三级培训机制可以根据监狱工作实际,有计划地对教育培训内容进行分块定性地组织实施。监狱管理主要涉及司法刑务、法学、经济学、心理学、医学等学科,上述学科又分为高级教育、中级教育、初级教育三个层次。笔者认为三级教育培训机制要明确各自教育的重点和职责,有计划有目的地有序开展教育。上述分块定性教育模式,要通过创制监狱警察职业化教育制度加以框定,提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

第三,社会定点扩展模式。事实上,监狱管理涉及方方面面,监狱自身、警院都不可能全面组织教育培训,如监狱的医学、心理学等都要通过社会院校教育才能达到目的。因此,上级主管部门要统筹计划,有选择地确定某些专业,定点交给地方院校培训。如监狱急需的外语人才、

文化管理人才可以定点交由传媒学校、外语学校深造培训等。

三、监狱警察职业化训练教育制度创新

首先,着力于抓好职业化训练的体制创新。笔者认为,应该建立一个以省局为领导,以警院为核心的全省监狱职业化训练教育管理组织,对职业化教育实行规范的、统一的领导、规划和管理。具体可以设计为:①省局成立监狱警察职业化教育委员会。职教委成员除监狱、警院内部领导外,可以吸收地方院校、科研机构相关成员。职教委下设学历教育、警务教育、专业教育等若干教育管理小组。②各监狱成立监狱警察职业化教育办公室,作为一个主管民警职业化训练教育的常设机构,将目前的宣教科中的职业教育职能分离出来。③监狱职教机构纳入地方职工教育管理体系,接受省局职教委和地方职教委双重领导,也可以吸纳地方职教委人员作为特派人员进入监狱职教办。

其次,要着力监狱警察职业化训练教育机制创新。一是根据监狱警察的职业分类,规划编制监狱警察职业教育分类方案,实施有针对性的分类教育。具体可以将职业化教育划分为常规辅助教育,专业初、中、高级教育,学历提升教育等多个级次,有重点地加强专业高级教育,如心理学、精神病学、社会学等。具体如下:

监狱警察职业化训练教育分类常规教育类普法教育、政治教育、写作培训、

素质教育、道德教育等

学历教育类中级学历教育各类大学、本科学历教育

高级学历教育硕士、博士学历教育

专业技术类初级教育医务技术、心理矫治、狱侦技术、文化艺术、经济管理、生产技术、财务会计、师资教育、法律、精神病学等

中级教育

中级会计实训心得体会范文6

【关键字】高职教育 四级实训体系 建设

一、“四级实训体系”介绍

(一)、“会计核算流程认知”实训。我系一般把《基础会计》课程开设在大一第一学期,最近几年,会计证考试难度有所加大,有些老师认为讲授《基础会计》要以理论讲授为主从而取消了原本设置的实训环节,笔者并不认同这一观点。正是因为会计证考试难度加大,所以更要加强“会计核算流程认知”的实训,学生在大学以前从未接触过会计相关理论和操作,枯燥的理论讲解对他们来讲很难理解,我对我所任课的班级坚持进行完“会计核算流程认知”实训后组织学生填写了我自制的调查问卷。90%的同学都给予了积极的回应,认为这样的实训方式很好,一是知道了会计核算是干嘛的,没学之前觉得会计很神秘,操作完之后对整个会计流程都以了然于胸,很有成就感;二是通过实训,增强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能够熟记会计证考试要求的理论。

(二)、“岗位”实训。这些岗位实训课程我系一直作为实训类课程的重点,一般安排在大一下半学期和大二,都是专门的实训课程,时间一般是一周到两周,即20或40课时。这样的实训一般都有专门的教材。教材里面有针对性的原始凭证,要求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岗位会判断原始凭证、知道原始凭证的传递、填制,会根据岗位要求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这类实训一般教师采取“分角色”的教学方法。通过表演的形式,真实还原业务的流程。

经过几门课程的训练,学生能够认知不同会计岗位所见的原始凭证、审核流程、记账流程等。对会计核算流程的认知更深一层,专业技能也更上一层楼。

(三)、“综合”实训。“综合”实训一般安排在学生大三第一学期。在以前两年训练的基础上,学生在“综合”实训中,要自己操作一套真实的中型制造企业12月的账目。包括填制原始凭证、审核原始凭证、成本计算与分析、登记记账凭证、审核记账凭证、登记明细账、审核明细账、根据科目汇总表登记总账、对账、结账(包括月结和年结)、编制12月分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还有全年的利润表、分析会计报表等工作。这一实训是学生三年学习的全面总结,包括了学生三年学到的全部理论、实践和企业大部分的业务类型。通过这一实训,学生更加强化、系统了自己的会计技能,为下一步去企业实习打下基础。

(四)、“顶岗实习”。最后一阶段是真正的去企业“实习“,而不是在学校“实训”了,一般安排在大三最后一学期,大概三个月的时间。这种实习系里采取推荐实习单位和学生自找实习单位相结合的方式,派专门的实习指导老师进行指导,解决学生在单位实习期间遇到的专业问题。经过这一最后阶段的实习,学生完成了从学生到员工的转换,有的就留在了实习单位,成为一名会计专业人员;有的学生有了工作经验,为下一步找到会计相关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四级实训体系”总结

(一)“四级实训体系”特点

1、系统性。这四级实训体系一定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一环扣一环的,每一级都是在下一级基础上的升华和提高。这里尤其强调第一级“会计核算流程认知”实训的重要性,因为它是“地基”。如果基础没有打好,后面的实训效果也会事倍功半。

2、教师要加大学生训练力度,学生才能熟练掌握。由于我们的学生大部分是统招生之前从没接触过会计一切事是从零开始,三年的时间若要想他们能熟练操作会计各岗位相关技能,唯一的途径就是大量练习。例如《会计岗位综合实训》的教学,当教师带领学生操作有关出纳涉及的业务时,很多学生竟然对以前大二的《出纳岗位实训》没什么印象了,而相同年级的对口班做综合实训,就很驾轻就熟了,原因是对口的学生在职高时就开始操练了,所以统招学生仅靠出纳岗位实训的20个学时实训显然是不够的。要想让学生熟练操作,唯一途径就是加大实训力度。

三、我系在实训体系建设中的可取之处

我系多年重视学生的实训,当然有不少经验,这其中笔者最想谈的是我系的会计模拟实训中心的建设,这是我系对于学生实训方面的一项特色。模拟实训中心不同于课堂,它完全模拟企业的会计工作环境,配套有银行、税务部门等与会计相关的工作环境,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场所,主要有会计模拟操作台、支票打印机、税控机、报表打印机、点钞机、塑封机、会计资料装订机等设备。这种仿真的模拟实训一般安排在第二级“岗位”实训中或“岗位”实训后,学生可以在课堂练习之后,通过完成全仿真模拟训练,使学生在校就能熟悉出纳、会计岗位设置、工作流程及主要环节需要的实际操作环境,缩短学生实际工作的适应期,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满足了会计岗位对新时期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

四、对我系会计训体系建设的建议

(一)加强实训体系的系统性

1、单列《会计核算流程认知》实训课程。学生大一的《会计核算流程认知》实训课程的建设很重要。它的好处前面已经讲过,这里不再赘述。所以系里要想让学生打好基础,必须把“会计核算流程认知”实训作为一门课程,至少20课时,由专门的教师带学生训练。

2、将所有的实训看成一个整体,进行资源的整合和调整。目前我系除了第一级实训外,其他三级都是有相应课程的,只有当把这些课程看成一个整体时,才会综合考虑教学思路、教学效果、教学保障等等方面,就会整合相应的资源,比如教师的安排、课程的安排、课时的分配等。

(二)加大实训量

要加大各各层级的实训量,让学生熟练掌握。目前我系的各种实训课程的量都是不够的,学生实训完了,过一段时间也就忘了,只有强化练习,学生才能熟练掌握。笔者认为每一级的第一次实训必须通过正式课堂教学来完成,由老师手把手的教,然后每一级实训完成后还要有强化实训,除此之外还要将实训融入理论教学中,理论与实训相互交融,实训时刻不离手。只有经常这样训练,学生才能将熟能生巧,再进行更高一级实训时,效果也能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申屠新飞.高职会计专业建设之思考.财会月刊,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