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改革工作总结范例6篇

公立医院改革工作总结

公立医院改革工作总结范文1

山西省医改领导小组组长、副省长张建欣出席会议并讲话,山西省政协副主席、省卫生计生委主任、省医改领导小组副组长卫小春宣读了《山西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关于表彰2014年度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先进市和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先进县的决定》,省医改领导小组副组长、省政府副秘书长巨宪华主持会议,省医改领导组成员单位相关负责人、各市分管副市长、83个试点县县长等参加会议。

改革试点工作初见成效

山西省于2012年、2013年分别在34个和49个县(市、区)启动实施了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3年来的试点实践证明,改革总体方向明确,政策基本符合实际,基本路子逐步形成,以药补医机制开始破除,新的补偿机制初步建立,人事制度、收入分配等方面改革进一步深化,实现了改革的预期目的,为深层次的探索、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开医改工作打下了基础。

张建欣在会上指出,我省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成绩主要体现为“两个很有成效”“两个有所突破”“两个积极探索”。即在落实政府对县级公立医院办医责任方面很有成效;在取消药品加成、完善补偿机制方面很有成效。在编制和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方面有所突破;在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县级服务体系、能力建设方面有所突破;在医院管理体制和治理机制改革方面积极探索;在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方面积极探索。 张建欣副省长发表讲话

县级公立医院改革任重道远

“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是2015年深化医改的‘重头戏’,是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关键环节”张建欣副省长强调。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要加快跟进公立医院改革,破除以药补医,理顺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离,让医疗服务更好地为群众除患解忧。省委省政府也提出了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覆盖的目标,2015年将由局部试点转向全省推开。

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深入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一年,全面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等各项任务艰巨。我省将在119个县(市、区)全面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所有参与改革的县级公立医院将全面取消药品加成政策,破除以药补医机制,科学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建立新的补偿机制。各地各部门今年重点要在6方面下功夫:

一是增加政府投入,理顺医疗服务价格,取消药品加成后增加的政府投入将纳入财政预算,落实对中医的投入倾斜政策,推动建立科学、稳定、可持续的补偿机制。按照履行政府办医的职责,医改建机制的要求,各级政府要重视补偿机制的顶层设计,要建立和完善向供方、需方科学的双向投入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服务价格的调整机制,从而建立完整的补偿机制。

二是以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为切入点,开展医保付费总额控制与按病种付费等相结合的复合支付方式,推动建立医院有效控费机制。要同步抓好卫生计生部门的行动监管和医院内部的成本控制。要大力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实现医保支付方式全覆盖和医保筹资水平的不断提高,医保资金的规模不断壮大。

三是在绩效工资总量核定上求突破,推动建立适应医疗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允许公立医院医生通过多点执业获取合理报酬。待遇分配向关键岗位、一线岗位倾斜,合理拉开收入分配差距,调动积极性。

四是借鉴基本药物招采经验,启动实施县级公立医院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推动建立县级医院药品招标采购机制。国家对药品价格形成机制进行改革,取消药品政府定价,让市场来决定药品的价格。县级公立医院要认真总结借鉴基本药物集中招采的经验和教训,完善医院药物招采办法。

五是加大优质资源下沉力度,多策并举,全面推开住院按病种分级诊疗工作,推动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和秩序。分级诊疗是解决老百姓看病难、控制医疗费用增长的治本之策。医疗机构要转变服务观念,打通转诊通道,明确转诊责任,在对口支援医联体、县乡一体化内部积极推行和率先实现双向转诊。发挥好医保、新农合的杠杆作用,推行新农合住院按病种分级诊疗工作,城镇医保要积极探索推开,要结合实际建立医保报销清单。

公立医院改革工作总结范文2

一、工作目标

通过推进市级公立医院综合试点改革,公立医院新的补偿机制逐步建立,以药补医机制得到根本改变;公立医院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明显提高,医疗费用得到合理控制;市域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广大医务人员积极性有效调动,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医疗质量安全更有保障,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更加便捷,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回归和可持续发展得到保证。

二、工作任务

(一)逐步建立公立医院经济运行新机制

1.破解“以药补医”机制,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公立医院所有药品(中药饮片除外)实行零差率销售。根据实际需求制定市域药品总控目录,市域总控药品目录由国家基本药品目录(包括省增补药品目录)、医保甲乙类药品目录以及其他必需药品组成,并合理确定各类药品目录比例。试点医院严格使用市域总控药品。年度基本药物(包括省增补药品)和中药饮片使用金额不得少于药品总金额的25%,非医保目录药品使用金额控制在药品总金额的15%以内。中药饮片处方的费用原则上不得高于上年度平均水平。公立医院因控制药费支出而减少的收入通过增加政府投入、调整医疗服务收费标准和加强内部成本控制等途径解决。

2.调整医疗服务收费价格,完善医疗服务收费结构。按照医药费用“总量控制、结构调整”的原则,以2010年药品差价为基础,根据药品实际招标价格下降幅度,财政补助、医保支付方式调整情况和医院内部适当消化的要求,适度调整手术费、治疗费、护理费、诊查费(或增设药事服务费)、床位费等。价格调整方案由物价局会同卫生局提出,报市价格主管部门审核,并报省级物价主管部门批准后施行。医疗服务价格调整要与医保、卫生、财政政策调整相同步。应同步调整的政策由医保、财政、卫生等部门另行制定。

3.发挥医保政策调节作用,引导病人合理就医。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后,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政策均按照由此而调整的医疗服务价格执行。因政策调整造成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出现赤字的,由市财政给予保障。调整基层医疗机构与二三级医院、本市医疗机构与外地医院之间的就诊报销比例,扩大差距,引导病人合理就诊。同步推进基本医疗保险结算制度改革,探索实施总额控制下的总额预付、按病种付费、按服务单元付费或按人头付费等支付方式。

(二)建立公立医院内部综合管理新模式

1.深化优质医疗服务管理。(1)开展预约诊疗服务。重点推进电话预约、网上预约、自助挂号预约,特别是社区预约和分时段预约,推进以预约诊疗为主要模式的双向转诊服务。到2013年底,社区转诊预约占本地门诊就诊量的比例达到25%。(2)优化医院门(急)诊环境和流程。积极开展门(急)诊流程再造,医疗环境重置,减少就诊流程和环节,积极创造条件推行“先诊疗、后结算”模式,依靠信息化手段,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各项检查结果查询服务。(3)推广优质护理服务。合理配备医院护士数量。临床一线护士占全院护士比例不低于95%;病房实际床护比≥1:0.4。积极实施“优质护理示范工程”,努力创建“温馨病房”、“无陪护病房”“低陪护病房”,逐步实现80%的病房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目标。

2.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临床抗菌药物应用行为,提升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水平,二级医院、三级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分别控制在35种、50种以内;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20%;抗菌药物占药品消耗比例控制在等级医院评审标准内;医院利用信息化手段检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

3.实施医疗费用控制策略。严格医疗费用控制管理,通过多种手段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积极探索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结算制度改革,实行总额控制下的多种结算方式的应用;扩大临床路径试点范围和推行单病种质量控制工作;开展日间手术试点,缩短住院床日;逐步增加国家基本药物在门诊和病区使用金额的比例;积极推行同级医疗或区域医疗联合体内辅助检查结果互认。建立相关费用指标考核体系和公示制度。

4.加强医疗技术行为管理。加大医院龙头学科和区域专病中心建设力度,增强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针对转诊率靠前的临床科室进行重点帮扶,逐步降低转诊率。加快发展特色优势学科,为患者提供优质医疗服务。同时积极开展包括中医药技术在内的适宜技术的推广利用。加强医疗质量管理,重点管好病历书写、手术安全、医院感染和急诊急救工作。通过实施单病种质量控制、临床路径和处方点评等管理措施,引导医务人员坚持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

5.加强卫生行风建设。深入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教育广大医务人员严格遵守行为规范,尊重患者、理解患者,主动为患者着想。加强医患沟通,充分尊重患方的知情权、同意权、选择权。设立医院病人服务中心,完善服务、投诉受理工作机制。强化监督检查,提高制度执行力。坚持廉洁行医,严肃查处违法违纪的单位和个人,严厉打击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行为,坚决查处开大处方、滥用药物及过度检查等行为。

(三)推行公立医院运行机制改革新措施

1.完善院长负责制。落实公立医院独立法人地位,强化具体经营管理职能和责任。突出院长职业管理能力的培养,推进院长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探索建立以理事会为核心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的权利运行机制。制定落实院长任职资格、选拔任用、考核评价和问责奖惩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完善院长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同时,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投资、大额资金使用等事项须经集体讨论并按管理权限和规定程序报批、执行。实施院务公开,推进民主管理。

2.完善人事和收入分配制度。根据公立医院功能定位、工作量和现有编制使用现状,核定公立医院人员编制数。建立健全以全员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主的内部人事管理制度。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建立以岗位和职级为基础、总额控制、分配合理的工资制度和以工作数量、工作成效、技术含量为基础的绩效考核机制,做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人员经费支出占业务支出的比例适当增加,提高临床一线医生和护士的工资待遇水平,有效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探索规范医务人员多点执业,引导医务人员合理流动。

3.增强医院运行效率。推广医院精细化管理,积极落实审批权、采购权、保管权和使用权“四权分离”的机制,招标采购医院各种物资。切实加强医院运行成本控制,提高运行效率。严格执行医院财务会计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内审内控制度,严格预算管理和收支管理,加强医院成本管理,提高资产的共享程度和利用效率。

(四)发挥市级公立医院联动纽带新作用

1.加强医疗资源合理配置。结合我市“十二五”卫生规划,制订公立医院设置和发展规划,明确公立医院的类别、数量、规模、布局、结构和大型医疗设备配置标准。通过规划和筹资手段加大对医疗资源配置的宏观调控力度。深化“五大中心”建设,继续探索加强医疗卫生资源整合的有效途径,提高区域内医疗卫生资源利用效率。

2.加强与大医院的对口协作。加强与上海、杭州等地上级医院的交流与协作,争取与更多的上级医院建立各种形式的对口协作关系。邀请上级医院专家定期来姚讲课、技术指导。选派优秀年青医生以培训、进修等形式到上级医院深造。借助上级医院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帮助我市公立医院推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训。

3.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指导。大力推进市镇纵向合作机制建设,建立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分工协作机制,促进公立医院的人员、技术、管理等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流动。公立医院通过合作、托管、组建医疗联合体等多种方式,建立市镇医院间的长期对口协作关系,加快完善基层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制度,推进基层医疗机构发展,引导一般诊疗下沉到基层,发挥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整体功能和效率。实施健康关爱工程,通过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开展跟踪随访、健康教育等活动,关心群众健康,提高群众身体素质。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任务重、难度大,要充分认识我市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坚持总体设计、突出重点、大胆创新、稳步推进的试点原则,切实加强对我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领导。试点工作由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领导小组统一领导,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具体事务协调和处理。市卫生局要在确定的医改方向和原则基础上,细化措施,突出重点,在体制机制创新上积极稳妥,大胆尝试,力求有所突破,取得实效。

(二)加强部门配合。市发展改革局(物价局)负责将市级公立医院的发展列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同时对医疗服务价格进行调整;市财政局负责资金保障工作,加强资金的监督管理;市人力社保局负责基本医疗保险政策执行、人事分配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管;市食品药品监管局负责药品质量安全监管;市卫生局负责实施公立医院改革的各项具体工作,以出资人身份建立对公立医院绩效考评和奖惩机制;加强医院内部考核。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及时制订出台市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配套文件,细化相关政策措施,及时发现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对发现的重大问题,应及时向市政府报告,有效形成推进改革试点的工作合力,确保市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深入推进。

(三)加大宣传力度。宣传部门和新闻单位要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加强对市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的宣传,调动广大医务人员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争取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妥善处理好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矛盾,共同营造全社会参与的良好氛围。卫生、宣传部门要加强对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舆情监测与研判,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坚定改革信心,合理引导社会预期,为公立医院改革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四)加大保障力度。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要进一步体现政府职责,强化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合理安排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投入,主要用于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扶持重点学科发展、单位缴纳社会保险补助、绩效工资改革后退休人员增加的费用、政策性亏损补贴和承担的公共卫生任务给予专项补助等方面。建立公立医院改革调节基金,基金来源以财政安排和卫生系统自筹等多渠道筹措,由市卫生局专项用于公立医院改革政策性补亏。

四、工作安排

(一)改革试点范围

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市第三人民医院、市第四人民医院、市梨洲医院。

(二)改革实施步骤

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从2012年1月开始,分三个阶段进行:

1.2012年1月—6月底,前期准备阶段。通过调研,拟定方案,征求意见,与有关部门协调相关政策。完善综合改革方案,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出台改革文件和相关配套政策。

公立医院改革工作总结范文3

一问:开展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背景是什么?

答: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城市公立医院在基本医疗服务提供、急危重症和疑难病症诊疗、培养医疗卫生人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是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主战场。由于城市公立医院改革涉及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补偿机制、人事分配制度等诸多方面,既需要公立医院内部综合改革,又需要外部改革配合支持,还要与医保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基层综合改革等工作紧密衔接,因此这项改革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医改中最难啃的“硬骨头”。

为探索改革的路径,2010年国家在17个城市启动了公立医院改革试点,2014年试点城市扩大到34个,今年增加到100个,2017年所有地级以上城市都将全面推开公立医院改革。从前期实践来看,各地积极探索,锐意创新,改革取得明显进展,体制机制改革有序推进,便民惠民措施稳步推开,群众的就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特别是在一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比如破除以药补医、管理体制改革、服务价格调整、收入分配以及落实财政投入等方面,都探索了有益做法,积累了宝贵经验,奠定了拓展深化改革试点的基础。同时,城市公立医院当前还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比如,逐利机制还未完全破除,体制性机制性改革有待深化,外部治理和内部管理水平有待提升,符合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有待健全,结构布局有待优化,合理就医秩序还未形成,人民群众就医负担依然较重等,这些问题需要通过持续努力,不断深化改革,才能加以解决。为此,党中央、国务院要求把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基本定位和主体作用,将公平可及、群众受益作为改革出发点和立足点,加快推进改革试点,尽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改革的路子。

二问: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基本目标和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城市公立医院改革的基本目标可以概括为“建立一个新机制、构建一个新格局,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建立一个新机制,就是要破除公立医院的逐利机制,通过落实政府的领导责任、保障责任、管理责任、监督责任,建立起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新机制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使人民群众得实惠、医务人员添动力、资金保障可持续、医院发展有后劲。构建一个新格局,就是要改变目前公立医院资源分布不均衡,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各自为战,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庭冷落的局面,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构建布局合理、分工协作的医疗服务体系,引导形成合理有序的分级诊疗和就医格局,让群众更好地获得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深化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要坚持“三个原则”。一是坚持改革联动原则。推进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促进区域内公立医疗机构同步改革,强化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和上下联动,与社会办医协调发展,营造良好的公立医院改革环境,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避免出现改革“孤岛”,形成改革的叠加效应。二是坚持分类指导原则。目前,全国各地分布着约6800家城市公立医院,具有不同的功能定位、层级类型,所处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不相同,情况比较复杂。因此要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层级、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公立医院,精准把脉、精确制导,在医保支付、价格调整、绩效考评等方面进行差别化的指导,因地制宜,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三是坚持探索创新原则。当前,公立医院改革到了爬坡过坎、攻坚克难、持续推进的关键时期。在中央确定的改革方向和原则下,鼓励地方发扬首创精神、大胆探索、开拓创新,突破政策障碍和利益藩篱,建立符合实际的体制机制。

三问: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重点任务是什么?

答:公立医院改革千头万绪,要抓住牛鼻子,才能达到牵一发动全身的效果。这次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要重点抓好以下任务:一是破除公立医院以药补医机制,建立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二是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合理界定政府、部门、公立医院、患者和社会各方面的责权关系,构建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分工、相互制衡的权力运行机制。三是强化医保支付和监控作用,支付方式改革要覆盖区域内所有公立医院并逐步覆盖所有医疗服务。四是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五是构建各类医疗机构协同发展的服务体系,强化上下联动的分工协作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培养,提升服务能力。同时分类推进社会力量参与公立医院改革,扩大服务资源,满足多层次需求。六是推动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提高基层服务能力,推行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增强群众对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信任度。完善与分级诊疗相适应的医保支付政策,畅通转诊渠道,调控引导群众合理就医。七是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构建完善的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逐步实现与居民健康相关信息的业务协同、信息共享,推动建立综合监管、科学决策、精细服务的新模式。全面实施“健康医疗信息惠民行动计划”,方便群众看病就医。

四问:破除公立医院逐利机制,建立运行新机制,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

答:一是落实政府四个责任。要落实政府的领导责任,根据政府举办公立医院的宗旨,明确公立医院的职责和改革发展目标,建立科学的治理机制,确保实现政府办医目的。要落实政府的保障责任,落实财政对公立医院基本建设、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人员培训、公共卫生、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和政策性亏损等方面的投入政策,建立可持续的补偿机制。要落实政府的管理责任,完善公立医院的发展规划、财务预算、绩效考核、质量安全、人事薪酬等各项管理制度,促进公立医院围绕公益性目标提高运营效益。要落实政府的监督责任,加强对医院和医务人员执业行为和质量安全的监管,引导建立多方监督机制,保证其依法、合规、安全、有效地为群众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二是理顺医疗服务价格。在保证公立医院良性运行、医保基金可承受、群众总体负担不增加的前提下,经过科学测算,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原则,调整医疗服务价格。通过取消药品加成,降低药品、医用耗材费用和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价格,留出空间,合理调整提升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提高业务收入中技术劳务部分比重,改变公立医院收入结构,提高公立医院的运行效益。要强调的是,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不仅仅补偿取消药品加成所造成的损失,而是补偿新机制的运行成本。因此,价格调整要进行详细测算、统筹考虑,并将医疗服务价格、医保支付、分级诊疗等政策相互衔接,既要体现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还要兼顾患者和医保的承受能力,切实防止增加患者特别是弱势群体的看病就医负担。

三是改革药品采购机制。这是切断以药补医机制利益链的重要环节。当前药品和耗材费用虚高是加重群众看病负担和医院运行成本的重要因素。国际和国内的实践充分证明,实行“招采合一、量价挂钩、双信封制”的集中招标采购办法,有利于切断以药补医利益链条,有利于降低药品虚高价格,有利于遏制药品流通领域的腐败行为,有利于促进药品生产流通企业健康发展。特别是通过降低药品和耗材虚高价格,能够有效扩大医疗服务价格调整的空间,为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建立新的运行机制奠定基础。因此,近期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完善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的指导意见》,针对不同类别的药品,明确了分类采购的办法。特别是对临床用量大、多家企业生产的基本药物和非专利药品,要发挥省级集中批量采购优势,由省级药品采购机构采取双信封制公开招标采购,以量换价;对部分专利药品、独家生产药品,建立公开透明、多方参与的价格谈判机制,医院作为采购主体,按中标价格和谈判结果采购药品,挤出流通环节的水分。

四是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核心就是要将坚持公益性和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统一起来,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公立医院改革就是既要打破“大锅饭”,又要坚决切断医务人员收入和药品、检查、耗材等收入之间的挂钩机制,通过科学的薪酬制度和相配套的激励机制,形成正确的导向,促进医务人员更好地为群众服务。

五是加强医院精细化管理。要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运用信息化手段,改善医院管理和服务流程,强化财务和质量等各类管理,杜绝浪费,减少冗员,优化组织和人员结构,大幅降低医院运行成本,提高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增强补偿机制的可持续性。

五问:采取哪些措施确保城市公立医院改革任务落地?

答: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要真正取得实效,惠及广大群众需要各地和各部门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以敢啃硬骨头的精神,攻坚克难,把这项工作抓实抓好。

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各试点城市要将城市公立医院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重要工作,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明确部门职责,责任到人。要将公立医院改革工作纳入试点城市政府绩效考核内容,使改革成效成为评价政府绩效和干部业绩的一个“风向标”。

二要建立联动机制。建立试点城市国家、省、市公立医院改革联动机制,确保试点区域内所有的公立医院都纳入改革范围整体推进,并与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协调联动,统筹推进。

三要明确进度安排。试点城市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把握好改革重点任务、优先顺序、推进方式。

四要加强督导评估。各省(区、市)都要建立督导、考核、评估、问责机制,督促试点城市整体推进改革任务。相关部门要制定改革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定期通报和退出机制,对改革进展滞后的地区向省政府通报并落实问责。

公立医院改革工作总结范文4

当城市医疗规划资源、科研项目规划、社保支付资金几乎被公立医院的扩张挤占殆尽时,更多的医疗资源还在不断汇集到大型公立医院。有业内人士指出,大型公立医院的扩张正在不断抽取着医疗改革的“红利”,挤压着基层医院和社会资本办医的生存空间。

“一边是国家、企业对医保的投入,一边被还未改革的公立医院迅速把钱赚走,供、排水,两个水龙头同时开的结果是老百姓得到的实惠打折扣。”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李玲说。

据《2009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2000年规模超过800张床位的大型公立医院数量仅为71家,到了2009年这一数字已经激增至498家,新增床位71.62万张,与患者几何级数般的增长同步。同时,公立医院的规模辐射圈也在不断扩大,各地大医院新大楼层层建起。

扩张的另一面

在公立医院扩张背后隐藏着负债的增长。

2008年,中国医院总资产约10191亿元,其中负债约3250亿元,资产负债率约31.9%,其中不少小医院出现了经营困难。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的资料显示,目前全国90%县级医院负有债务,2008年总负债金额为406医院,平均每家县医院负债2600多万元。

北京协和医院系统一位中层管理者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1995年之前,北京协和医院一直只有600张左右床位。随着该院合并邮电医院,以及干部医疗保健基地项目的获批,目前医院床位达到约1200张,并且该院急诊楼及手术科室楼改扩建工程的完工,新近又要增加800多张床位。

北京某三甲医院的一位医务人员向记者透露,“医院为了尽快收回扩张成本,会想方设法让新增床位住上病人。一部分病人都是小病大治,该在门诊手术的,被安排住院;该住院10天的,被安排住院20天,甚至更多”

北京市某三甲医院一位副院长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在80年代中期,为了改善医院的经济状况,政府从医院制度上对医院进一步放权。“有了国家的政策保障,不愁医院赚不到钱。我们医院的扩建大多数是靠医院的自有资金,只贷了一小部分款,很快就还上了。”

卫生部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公立医院改革与管理研究室提供的数据显示,医院的收支结余2003年比1980年增长了36.7倍,次均门诊费用增长了29.48倍,出院者平均医药费用增长了33.25倍。

公立医院为什么热衷于在基建规模、病床数量、医疗服务上进行扩张呢?

《医学与哲学》前主编杜治政曾经算了一笔账:扩张1000张床位需要2亿~3亿元的资金。而一个1000张床位的医院,一年的毛收入一般在7亿~9亿元之间。维持一个2000至2500人的医院,扣除工资和医疗成本外,在不需纳税的情况下,利润一般至少在几千万至亿元之间。正是如此丰厚的利润空间,激发了大医院扩张的动力。

中国人民大学医改研究中心主任王虎峰表示,“如果公立医院无限制的扩张,会造成区域医疗资源配置进一步失衡,无形中压制了中小医院的发展,破坏了层次分明的医疗服务体系,导致大型公立医院越是扩张,医疗资源越是紧张,看病越贵、越难的局面。”

财政补贴与医院成本

扩张并不等于改革。

“在公立医院的众多问题中,逐利机制是主要问题。公立医院是政府举办的,问题出在医院,但主要根源在政府的有关政策。”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务院医改办主任孙志刚在公立医院改革政策与管理培训班上也明确指出了公立医院存在问题的根源所在。

然而,如何化解公立医院逐利机制,回归公益性呢?已有的想法包括取消医药加成、取消“以药养医”、实施财政补偿。不过,这些已成为公立医院的众矢之的。

“现在的财政拨款只够全院人员三个月的工资。”北京协和医院系统的一位中层管理者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下称:北大人民医院)院长王杉告诉记者,2010年该院医疗服务费用的亏损额约1.2亿元,即使计算上政府的财政补贴,医院还有将近6000万元的资金缺口无法弥补。

据北京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00年~2009年收入来源数据显示,医疗收入占全院总收入的53%,药品收入占40%,财政补助收入仅占5%。在全院44个科室中,亏损科室有17个。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李玲表示,医改需要投入的费用为6000亿元,而且随着公立医院改革的推进,这一数字还在上升。

相关人士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目前,在基层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中,遇到的一大问题是地方政府补偿不到位。

王杉向《财经国家周刊》表示,目前公立医院资金补偿问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数额问题,而更多的是牵扯到部门利益。首先是卫生部门缺少相关改革的前期工作。究竟哪些是政策性因素造成的公立医院亏损,哪些又是不合理的医疗费用?目前许多公立医院自己都说不清楚,更缺乏有说服力的基础数据支撑。结果,财政部门、社保部门、卫生部门就很难形成共识并做出协调一致的判断。

王杉为记者算了一笔账,2010年,北大人民医院的总收支基本平衡,达到约21亿元,其中,药品收入接近10亿元。北大人民医院的医药加成的毛加成率只有12%,刨去人员、管理、储存等费用,药品加成的净利润率只有6~7%。也就是说,2010年,北大人民医院通过药品销售创造的利润仅有6000多万元。按照2010年190余万人次的门诊、急诊量计算,北大人民医院平均从每人次患者身上赚取了约31元的药品费用。

“21亿元的资金运营成本,2300多医务人员一年的忙碌,却为了赚取6000万元的药品加成利润,而受到公众的指责,这是作为一名公立医院院长的耻辱。”王杉对记者说。

中国人民大学医改研究中心主任王虎峰表示,不能把公立医院自身的不合理医疗费用和浪费、效率低下等,通过医改转嫁给政府财政和社保资金。不把公立医院真实的成本算清楚,就搞不清楚这块湿毛巾里到底藏了多少水。那么,什么医疗改革都可能是空谈。

拧干一条湿毛巾

对于公立医院改革来讲,迫切需要对各层、各类医疗机构进行解剖麻雀似的成本、效率分析,用真正的数据说话,搞清楚到底不同医疗机构需要用什么方式及多少钱来进行改革,才能进行改革制度的顶层设计。

王杉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讲述了他刚刚接任院长时的一段经历。2006年,北大人民医院已经连续三年出现亏损,医院当年支出约10亿元,其中,仅医院清掏粪便一项的支出就达70多万元。为了减少一些开支,王杉对清掏粪便项目进行了院外招标。

然而,当保洁公司的招标价格摆在王杉的办公桌上时,王杉震惊了:6.78万元,整整比原来的支出减少了十倍还要多。

“怎么可能?如果他们能够用1/10的价格完成服务,那么医院原来岂不是成了冤大头?”王杉说,后来事实证明6.78万元的清掏服务居然比之前花费70万元的医院清掏队的工作更加细致、质量更高。

从2006年4月王杉接手北大人民医院开展后勤管理整顿的8个月后,医院仅后勤管理支出账面上就减少2600多万元。

北大人民医院信息中心主任刘帆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介绍,在传统管理中,医院财务数据与成本核算系统是两套分别独立的核算系统,数据严重滞后,缺乏准确性。医院财务状况要滞后45天才能知道,住院处日报表累计和月报表相差居然达到120多万元,设备固定资产“一般设备、专用设备”分类差异可达到1230万元。在医院物资供应、药品管理方面不能做到实时监测,漏洞显而易见,私拿冒领、损耗浪费几乎无法统计,只能在最后的总账上人工填平亏空。

“如此滞后又缺乏追溯能力,可以随意修改的统计、监管方式,无疑为公立医院的不合理费用开了方便之门。”刘帆向记者表示。

王杉告诉记者,“现在公立医院改革总是在谈,给医院院长更多管理权的问题。但是,现在的问题恰恰是,医院院长的权力过大,缺乏约束和监督。作为公立医院的所有者,政府没有对作为经营者的医院院长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这等于在事实上基本放弃了自己的权利。”

中国医学科学院下属某三甲医院的中层管理者说:“每年的年终总结大会上,医院只公布全院的收入和支出,但详细的账目只有院长和总会计师知道。如果院方说收入是1000万,支出是1200万,把账做成亏损,我们也无从知晓。谁来监督院长?”

一位接受记者采访的外资医疗器械销售代表说,她近三年的主要任务就是为一家地方医院的院长服务,内容包括院长一家人周末的活动安排、孩子上学、一家三口的生日聚会、朋友聚会等等。“开始时,这位院长还坚持原则,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为他的家人做的事越来越多,他觉得有些过意不去,3年后,这位院长终于在我公司购买了一台价值1000多万元的医疗器械。”

“作为院长,我十分理解我的一些同行的行为。”王杉这样表达了自己的困惑,“这就是现在医改难以推动的根本原因之一。不光对院长,对整个医院管理层都存在这样的利益纠结。”

王杉表示,他个人的职业理想是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疗机构职业经理人。但是,现有的体制却将医院院长作为官员来管理,有任期、有编制。我们的医院院长,基本都是来自医疗业务的尖子。他们成为医院管理者后,业务上基本就被判了“死缓”,5年任期结束后,院长还能做什么呢?

于是,有的院长在任期间着力于专业发展,当院长任期结束后,基本上院士的路也铺好了;还有的院长,就在金钱上捞一把,或是在职期间扶植个私立医院,当任期结束之后继续当院长;又或是搞好上层关系,任期结束之后,去上一层医疗部门担任领导。

这样的结果是,医院管理层人员不得不在金钱与仕途之间寻找自我的实现,从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利益链条。本来是机制的受害者,却成为了现行机制改革的阻碍。

民营医院“搅局”

2011年3月19日,卫生部和国务院医改办在北京召开2011年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对于公立医院“管办分开、政事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的改革路径,并首先以300家县级公立医院作为改革突破口,同时在全国选取了17个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进行试点。

有关人士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从《2011年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安排》的文件中可以看出,对于大型公立医院的改革,目前依旧困难重重,难以列入改革议程。

“现在,公立医院改革遇到很多困难,能不能不要只在自己的圈里打转转,为什么不能跳出这个圈子,看看民营医院是怎么搞的、怎么办的呢?”北京市朝阳区非公医疗机构协会秘书长赵锡银向记者提出了一个问题。

赵锡银表示:“许多社会资本兴办的非盈利医院里,在体制机制、精细化管理、服务意识等方面有很多值得公立医院改革借鉴的东西。为什么公立医院改革进展缓慢?除了公立医院改革本身的复杂性,关键是医疗改革缺乏全社会的参与,公立医院一家独大、缺乏竞争”。

有关人士也强调,“多元办医格局不形成,公立医院改革没动力,引入多元办医,让民营医院参与,不仅增加了卫生资源的投入,更重要的是带来了体制机制上的创新,一定会形成鲶鱼效应。”

“目前政府所有医院的床位占社会总病床数的95%,这绝对不是正常的。如果,在公立医院对面有一家差不多规模的民营医院存在,我相信每个公立医院院长都会有如坐针毡的感觉。但是,在目前的政策和市场条件下,未来10年都不会出现这样的挑战。”王杉说。

南京明基医院执行长林振坤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介绍,目前,南京明基医院是一家台资医院,在“以病患为中心”的台湾医院管理模式和医疗理念指导下,实施了“主诊医师责任制”、“门诊跟诊制”、“主护护理制”,并且通过“药师用药指导制”,使医和药彻底分离。明基医院的鲶鱼效应已经搅动了南京整个医疗机构,目前,南京明基医院已经形成了一二三级医院相结合的多层级医疗体系。在体系内,实行病人双向转诊,资料共享,并且与医保部门进行协调,初步解决了各医院间的费用分配问题。

林振坤表示,当前大陆公立医院存在的诸多问题,正是台湾地区医疗界20多年前所经历的。政府投入不足导致医疗资源供给短缺,“以药养医”的公立医院依靠垄断地位维持收益,高昂的医疗价格令患者不堪重负。当时,在岛内医疗体系中,公立医院占80%。台湾地区开出的改革药方是引入民营资本进入医疗体系,以鲶鱼效应带动公立医院改革,并进入良性竞争。

面对民营医院的强势竞争,台湾地区公立医院的市场份额不断下降,最终被迫改革,以著名的台大医院、台北荣总医院启动改革为标志,台湾地区的医疗服务业就此提高效率,进入良性竞争。至今,岛内80%的医疗份额为民营医院占据,公立医院占20%,和改革前实现倒挂。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经济学教授、北大中国医药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国恩表示,当前只要在医生职业体制和医保支付这两个方面真正实现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的一视同仁,那么,5~10年内,民营医院的发展势头将锐不可当。公立医院再不改革,恐怕将难以有今日风光。

有关人士表示:现在关于大型公立医院的改革,其实正在进行“清理”和“渗透”的工作,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路子。9月1日,国务院医改办公室已经宣布,中国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今年年底至明年初,就要对于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拿出具体方案。目前,对于大型公立医院的工作正在展开试点工作。

(本刊实习记者刘淑琴对此文亦有贡献)

2011年7月23日,重庆三峡中心医院正在建设中的停机坪,公立医院的规模辐射圈正在不断扩大

2010年4月5日,中国,河津:医疗人员在王家岭矿难生还者急救车抵达医院后集体行动展开生命营救大接力

公立医院改革工作总结范文5

一、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及实施范围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突出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创新体制机制,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和非营利性运行途径。建立优质、高效的县域公立医疗龙头、医疗教学科研培训基地,探索县级公立医院运行机制创新,加强内部管理,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与水平;完善服务体系,健全保障机制,促进我县县级公立医院健康、持续发展,逐步实现医疗资源均等化。

(二)工作目标

县级医院积极发挥龙头作用,县人民医院五年内达到三级医院规模,县中医院继续巩固扩大二级甲等中医院建设成果,县妇幼保健院积极创建二级甲等专科医院,深入推进县镇一体化管理,不断满足全县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切实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三)实施范围

县级公立医疗机构,即: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县妇幼保健院。

二、主要任务

(一)进一步完善县级公立医院服务体系

1、加强医院规划和建设。结合卫生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借助公立医院改革之东风,抢抓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县机遇,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科学编制,合理规范门诊和住院科室设置,增加门诊科室设置,积极探索并完善缓解和方便群众就医途径,提升技术与管理水平。县人民医院要紧紧抓住新建搬迁机遇,力争五年内达到三级医院规模,床位设置500张;县中医医院完成门诊综合楼建设,力争尽快投入使用;县妇幼保健院完成住院楼装修等工程,各项业务全面开展。

2、明确医院功能定位。县级公立医院作为全县医疗中心,充分发挥对全县医疗卫生事业的引领作用和农村三级网络的龙头作用,主要承担基本医疗服务、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危、急、重症病人救治,重大疑难疾病的初诊、处置和转诊,适宜医疗技术的推广应用,自然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以及乡镇卫生院等卫生人员教学培训和技术指导。

3、实施县镇一体化试点,建立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协作机制。结合我县实际,分步推进我县县镇一体化管理工作,建立与省、市三级公立医院之间,与农村乡镇卫生院的分工协作机制,逐步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均等化。以县人民医院结对帮扶哑柏中心卫生院为重点,积极实施县镇一体化改革试点;以县中医医院结对帮扶终南中心卫生院为辅,不断探索适合我县县情的县镇一体化管理路径;以县妇幼保健院结对帮扶马召中心卫生院为第三梯队,借助我县成功经验,随后跟进。探索组建县公立医院医疗集团专家团,开展集团专家会诊、知名专家下乡坐诊、双向挂职锻炼、定期进修、全员培训等措施,团队式帮扶,推进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着力提高基层医院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提升全县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4、用政策引导群众合理就诊。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机构要合理提高多发病、常见病在乡、村两级医疗机构的报销比例,引导群众在基层就近诊疗,实现分级医疗、双向转诊,方便群众,减轻县级医院诊疗负担。

(二)完善公立医院管理机制

1、加强行政管理,提高服务效能。公立医院要按照改革的内容,突出医疗质量和服务流程,在调动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医疗水平、规范医疗行为上下功夫,创新工作思路,强化管理,提高管理服务效能。

2、加强医疗服务质量管理。一是实施临床路径管理,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在公立医院选择合适病种逐步实施临床路径管理,规范临床检查、诊断、治疗、使用药物行为,规范诊疗流程,治理过度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上涨。二是全面落实优质护理示范工程,切实规范护理服务。创新护理管理模式,减少护理质量管理的薄弱环节,使护理资源得到优化重组;强化护理质量意识,提倡护理特色服务,建立医院整体的护理质量管理标准体系,规范操作流程,保障护理安全。三是认真落实三级查房、院长行政查房和执业药师临床查房等核心制度,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四是落实医疗质量月分析评议会议,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处理,对医疗事故个案进行剖析,帮助医务人员提高水平。全面开展医生用药量、抗菌素使用量、青霉素占抗菌素比例、住院病人自费比例“四个排队”评估工作。五是开展预约诊疗服务。通过预约诊疗服务,畅通急诊绿色通道,优化服务流程,按病情分类诊疗等措施,努力缩短病人等候时间。

3、深化公立医院后勤管理模式,提升后勤管理效能。积极探索在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推行后勤管理社会化。将医院的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物业管理、餐饮服务、安全保卫等后勤管理逐步推向社会,降低运行成本,提高后勤管理效能。

4、落实二级医院检查结果互认。全县二级医院检查结果互认,医务人员要坚持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原则,认真执行同级医疗机构之间、下级医院对上级医院医学检验、医学影像检查结果互认制度,减轻群众就医负担,简化患者就医环节。

5、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逐步建立符合医学人才成长规律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把住院医师培训作为全科医生、专科医生培养的必经环节;逐步完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制度和配套政策。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经费保障机制。

6、加大人才引进及培养力度。结合我县实际,将人才引进作为公立医院改革的突破口和医改工作的主要内容,进一步加大政策优惠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开辟人才引进绿色通道,简化招聘程序,积极组织引进。2011-2013年,为县级公立医院每年招聘50名专业技术人才(副高以上职称、医学院校本科毕业生、大专学历以上医护人员),充实县级公立医院技术队伍,争取三年内本科以上学历专业技术人员达到30%以上,加快后继人才培养步伐。

7、加强县级公立医院业务骨干培训,完善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为重点的培训制度,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每年选拔一定数量的骨干人才,到市级三级医院学习进修,不断提升业务人员专业素质和临床诊疗能力。

8、强力推进县级公立医院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公立医院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确保5月份完成县医院整体搬迁;县中医院门诊综合楼7月底前完成主体封顶,年底投入使用;县妇保院4月底前完成住院楼配套设施建设,确保正常投入使用。继续加大项目争取力度,确保县级公立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配置高标准、严要求、高质量的完成,在全省公立医院改革工作中走在前列,发挥公立医院应有的作用,同时增加医技人员、门诊科室、床位设置,扩大就诊人数,达到大病不出县,就近治疗,减少患者进城或出境就诊,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三)改革公立医院运行机制

1、科学合理确定公立医院机构编制。依据《综合医院建设标准(2008)》,合理核定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人员编制,建立合理的人才补充机制,分三年基本解决公立医院临床、医技、护理等专业技术人员短缺的问题。

2、探索建立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明确政府办医改主体,在卫生行政部门的指导下,探索建立以理事会为核心的公立医院法人管理职责,重大决策、重大项目投资、大额资金使用等事项须经医院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并按管理权限和规定程序报批、执行。实施院务公开,推进民主管理。完善医院组织结构、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推进医院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

3、深化公立医院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以人员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主要的人事管理制度。坚持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打破行政职务和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实行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同时提高医院临聘人员待遇,稳定临聘人员队伍。

4、完善公立医院分配激励机制和绩效考核制度。合理确定医务人员待遇水平,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适当拉开医务人员收入差距,并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重点倾斜,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四)健全公立医院的监管机制

1、实行全行业监管。加强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服务监管职能,建立健全医疗服务监管机制。完善机构、人员、技术、设备的准入和退出机制,依法实行全行业监管。

2、加强公立医院医疗服务安全质量监管。充分依托现有卫生监督管理体制,由卫生监督所成立医疗质量评价组织,抽调具有较高诊疗技术水平和质量管理水平的专家,对医疗质量“四合理”进行监督检查。每半年开展一次医疗质量安全评价工作,持续改进医疗服务质量。

3、加强公立医院运行监管。控制公立医院特需服务规模,公立医院提供特需服务的比例不超过全部医疗服务的10%,健全财务分析和报告制度,加强公立医院财务监管。建立健全公立医院财务审计和医院院长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建立社会多方参与的监管制度,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对公立医院的监督作用。全面推进医院信息公开制度,接受社会监督。强化医疗保障经办机构对医疗服务的监督制约作用,依照协议对医疗机构提供的服务进行监督,并纳入公立医院考核和评价内容中。

4、建立医患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建立以司法、法院、公安等部门为主体的医患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负责调解医患纠纷和协助患者进行医疗事故责任鉴定。积极发展医疗意外伤害保险和医疗责任保险,完善医疗纠纷调处机制,积极开展医疗意外伤害保险和医疗责任保险,完善医疗纠纷调处机制,积极开展创建平安医院活动。

(五)积极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严格执行药品“三统一”政策

按照省公立医院改革要求,在县政府举办的公立医院逐步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提高基本药物使用率,不断满足临床用药需求,保障用药安全,逐步解决以药养医问题,引导医务人员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减轻广大患者负担。2011年,县医院、县中医院按照省、市药品“三统一”政策要求,结合我县实际情况贯彻执行,逐步提高基本药物使用率。

(六)强化信息化建设

1、提高医院信息化水平。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推进公立医院信息化建设,通过改革现有的就医流程,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积极探索实行“医疗一卡通”,方便患者就医。

2、逐步构建县域卫生信息平台。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逐步建立医院之间、上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之间、医院和公共卫生机构及医保经办机构之间的互联互通机制,构建便捷、高效的医院信息平台,为全县县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奠定基础。

(七)完善政府保障责任,改革公立医院补偿机制

1、落实政府保障支付制度改革

进一步推行按病种付费、总额预付等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着力解决看病贵问题。对无主病人、五保户、贫困户,落实医疗救助,解决低收入人群医疗费用;推广就医“一卡通”办法,基本实现参保人员统筹区域内医疗费用及时结算。提高中医治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报销比例,在原报销比例的基础上提高10%,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

2、加大政府投入

(1)提高公立医院在职人员工资待遇,不断调动公立医院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今年,县财政对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在去年定额补助基础上适度增加。今后,根据省、市医改工作政策逐年提高补偿比例。

(2)进一步完善急救网络建设。以县急救中心为龙头,向乡镇卫生院延伸,建立急救网点,每年由县财政列支20万元,用于强化急救设施建设。

(3)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执行国家基本药物政策,按照有关规定落实药品统一招标采购,探索实施零差率销售工作,逐步提高基本药物使用率。县财政根据省、市规定给予必要补助。

(4)建立优秀人才奖励机制。每年引进一定数量的优秀人才,县财政每年安排50万元专项资金奖励优秀人才。

三、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1年3月30日前,成立组织机构,调查研究,讨论分析,制定实施方案,对县级公立医院安排部署;

(二)启动阶段:2011年4月1日——5月15日,学习研究《实施方案》,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包括财政投入、理事会职能、医疗服务、医院管理、人事分配制度等);

(三)实施阶段:2011年5月16日——2011年10月31日,宣传、贯彻、落实各项改革措施,全面进行改革;

(四)调整总结阶段:2011年1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召开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研讨会,讨论分析改革存在问题,调整相关政策,制定相关评估方案;2012年2月15日前,对改革进行全面评估,总结成功经验,剖析存在问题,进一步完善改革政策,为全面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寻求路径。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小组下设医改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发改委,统筹协调、指导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工作及改革的日常工作。具体组成如下:

(二)强化部门责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艰巨的任务,各有关部门要在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从改革大局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明确工作任务,认真履行职责。发改委负责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综合协调,把公立医院的发展列入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做好公立医院基本建设项目的储备,根据需要安排医院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并争取中央、省市政府资金的投资。财政、审计部门负责审核、落实公立医院的补助资金,监督财务收支运行情况。卫生局负责公立医院改革具体内容的制定,积极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盈利性与非盈利性分开的途径和方式方法。做好对公立医院的监督管理、考核、评价,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等工作。编办要按改革的有关政策,对县级公立医院医疗卫生机构人员进行核岗、定编,解决编制问题。人社部门要优化医疗卫生单位专业人才用人机制,畅通绿色通道,扩大卫生部门用人的自,不断创新用人机制。物价部门负责公立医疗服务价格和药品价格的审核监督。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药品质量安全监管。民政部门制定大病救助和慈善救助政策及相关工作。司法部门负责调解医患纠纷和协助患者进行医疗事故责任鉴定。各相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认真履行好职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确保县级医院改革工作顺利推进。

公立医院改革工作总结范文6

【关键字】支付方式;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措施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1021-02

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是国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新形势下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开展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把县级医院建设好、发展好,可以为整体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发展探索和积累宝贵的经验,通过提高县级医院的能力和医疗服务水平,可以分流患者,缓解上级大医院的压力,为大医院的改革创造条件。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是医疗保险制度中的核心内容之一,涉及医、患、保三方,是医疗保险过程中涉及各方利益的最直接、最敏感的环节,已成为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面临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县级公立医院作为农村医疗卫生三级网络(县、乡、村)的龙头,又是联系农村和城市之间的纽带,覆盖面非常大。完善医保支付制度,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控制费用,更主要是建立县级公立医院的正向引导机制,促进内部良性运行机制的建立[1]。

国内外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实践表明,支付方式的改革和完善是控制医疗保险费用支出的有效办法。与后付制相比,预付制更能调动医疗机构参与风险管理的积极性,因此,预付制方法正逐渐成为付费方式的主流。由于不同的医疗费用支付方式会对医疗服务供方产生不同的激励和制约机制,定点医疗机构必须主动适应医保费用支付方式的改革,才能实现医疗保险机构、参保人员和定点医疗机构“三方共赢”的目标[2]。本文拟对支付方式改革促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探讨,以期为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提供理论指导。

1 石狮市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简介

根据福建省、泉州市2011年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安排,石狮市医院被列为全省县级综合性公立医院改革的试点单位。石狮市医院结合当地实际,坚持集中和放权、目标和考核、投入与调整等相结合原则,以改革补偿机制和落实医院自主经营管理权为切入点,统筹推进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补偿机制、监管机制和协作机制等综合改革。在领导机制方面,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在管理机制方面,实行院长聘任制和组阁制、人员编制及招聘改为备案制;在重大机制方面,实行药品零差率,同时完善医疗保障支付制度:医院努力探索慢性病防治按病种及人头实行总额预付的支付方式改革,逐步扩大按病种付费的病种数量,建立费用总额控制机制,推进其他支付方式改革。据新农合资料医疗费用流向统计,石狮市2012年留在本市级(县级)及市级以下医疗机构住院的医疗总费用达66%多,其中县级医院占39%多,即农民看病费用有4成在县级医院,县级医院成为了群众看病的主要场所,也是解决“看病贵”问题的突破口。因此,县级公立医院是改革医疗服务体系收费方式的主体。

石狮市继续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按照点面结合、突出重点、探索渐进的要求,鼓励在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等重点难点问题方面大胆探索,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人事分配、绩效考核、补偿、价格等体制机制改革,切实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提高医务人员积极性、提高社会满意度、降低医疗服务成本和费用,促进公立医院可持续发展,其改革无疑是一个成功的范本。

2 支付方式改革与公立医院改革的关系

2.1后付制的利弊分析

我国公立医院的医疗服务收费一直以“服务项目”为单位,医疗保险机构在偿付医疗服务供方的医疗卫生资源消耗时普遍采用的也是“按服务项目付费”方式。这种支付方式,医院的收入与服务量有关,所有的医疗费用风险主要都由支付方来承担,医院积极提供服务项目,无需承担任何的风险。同时病人对医院的选择性大,在医疗服务行为发生后按实际费用进行付费,需求比较容易得到满足。但这种后付制,医院可通过多提供服务项目,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对医院有较强的经济刺激,容易促使医院过度使用医疗资源[3],它是造成过去几十年医疗费用上涨过快的一个制度上的原因,我国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也与这种支付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4]。

2.2支付方式改革对公立医院改革的潜在激励作用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是通过采用单一的定额(按人头、诊次、住院人次或病种/组)或总额包干预付的方式,或混合支付方式(一般在定额支付基础上实行总额控制)进行付费,将支付方式由后付制转向预付制,充分发挥基本医保的基础性作用,实现医疗机构补偿机制和激励机制的转换。总额预付制对医院服务量方面有高度的控制权,能促使医院和医务人员主动采取措施控制过度用药和过度检查,但可能阻碍医疗服务技术的更新和发展,医院往往采用减少提供服务数量、等手段来降低费用支出,以获得盈余[4]。不同的支付方式对公立医院产生不同的激励和约束导向作用,从而影响医疗费用支出水平与增长速度、临床治疗的决策、医疗行为取向、医疗服务质量以及服务效率[5]。支付方式的改革将改变支付方一直以来的“被动性”和因付费方式不合理带来的不必要的医疗卫生支出,促使医院分担部分医疗费用风险,从而产生控制成本的动力。

通过医院与医保机构谈判协商机制的建立,使医保机构向医院的费用支付本质上变成一种市场购买关系,从而影响医保基金在不同医院间的配置,并直接决定医院经营收入乃至生存与发展。医疗机构只有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才能从医保支付中获得更多的团购服务于补偿,也能从众多患者中获取更多自付费用,从而必然影响到医院内部运行机制的改革[6]。实行总额预付或定额预付意味着医保给医院的费用是比较固定的,若医院的运行成本太高,造成的亏损就必须自己承担,这就要求医院在保障医疗质量,保证患者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浪费,减少不必要的支出,以求得合理的利润空间。支付方式改革后,医院将会把更多精力放在控制成本上,在经营模式上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公立医院也将花更多的心思用于探索适宜的临床路径和技术,寻找疾病的最佳临床治疗方案。

3 支付方式改革后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对策建议

《关于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意见》指出:县级医院是县域内的医疗卫生中心和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龙头,并与城市大医院分工协作。县域医疗机构一般以能够诊治本县域服务人群的80%以上疾病为总体目标要求,努力实现“小病不出乡,一般大病不出县”,在减轻民众医疗服务的直接费用的同时尽量降低民众的医疗服务间接费用。面对支付方式改革,县级公立医院应明确自身的功能定位,充分认识到作为医疗卫生部门在医改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创造条件主动适应医保支付方式改革。

3.1加强成本内控,改善卫生服务效率

第一,强调成本核算观念,明确将成本核算分摊到各部门的薪酬分配中去,形成各部门注重成本,减少浪费的风气;注重医院整体运营状况和综合效益的分析,健全医院财务制度,鼓励科室通过增加工作量、缩短平均住院日等提高运行效率,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运行成本[7];医院可以依据医保机构制定的标准成本核算方法和临床实际消耗测算同一指标(诊次、住院天数、病种(组)或人头等)的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进行比较,找出影响医疗服务成本的因素,为后续的管理提供依据,还有利于医院在与医保部门进行支付费用额度交涉和谈判过程中,做到有据可依。

第二,公立医院应着手建设一个以管理为中心,涵盖医疗、财务、费用、绩效等的综合内部信息管理系统,推进医生工作站、电子病历信息系统,实现路径操作信息化,质量控制信息化,统计汇总信息化和远程监管信息化[8],使管理者能对医疗相关环节和指标的实时动态监管。促使医院人、财、物等资源科学地运转起来,从而降低管理成本、提高服务水平、改善医院的运行效率。

第三,集全院力量通过科学研究(包括循证医学的方法、卫生经济学评价方法等)探索各种疾病的最佳诊疗模式,形成可操作的相关临床路径,并以此来规范和引导医生的诊疗行为,改善医疗服务质量,降低服务风险成本。

第四,以市场经营的策略,采购保证质量且价格合理(质优价廉)的医疗物品(药、试剂、仪器及各有关材料)和劳务(人力资源),在确保医疗服务质量的基础上尽可能压低医疗服务要素支出,降低医疗服务的生产成本。

3.2改革县级公立医院人事分配制度

首先,县级公立医院要根据本院的功能定位,以满足本县域民众的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为导向,按照医疗护理的服务规律合理编制岗位和相应人员数量及能力要求,结合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区域地理位置,编制循序渐进、不断提高的各类医护专业人才要求和招聘、培养及待遇计划。

其次,深化用人机制改革,打破以往县级事业单位用人机制中由非专业机构决定的不合理框架,落实县级医院用人自。打破以往编制内外待遇截然区别的不合理机制,医院用人要以各类专业人员的国家执业资格为基础聘任条件,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坚持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灵活用人机制。

再次,建立健全以服务质量、数量和患者满意度为核心的内部分配机制,做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同工同酬,体现医务人员技术服务价值。根据医院的具体情况合理制定指标,加强医院各类人员的绩效考核,并以当地相应专业人员的待遇为依据制定医院各类各级员工的基本工资待遇基数(基本工资待遇),再根据医护员工完成的绩效核定其各自的报酬,促使医院员工的利益与医院的整体利益一致,并体现医护员工特殊劳动价值,充分调动医护员工的劳动积极性。

3.3 贴近群众,提升医疗质量内涵,提高社会民众的满意度

医疗技术高,服务质量优,价格合理是百姓就医的重要取向。县级公立医院能否在协商、谈判、争取到合理的病种(组)定额收费的结果后,如何获得更多的病例和可持续的病源关键在于社会民众对质量和服务的认可。这就要求医院在提供服务的时候切实以病人为中心,让患者及其家属切实感受到医院的方便、快捷和舒适,做到全方位满足患者多样化、个体化的需求,提高社会民众的满意度。

3.4实施品牌战略,确保在同行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构建品牌是医院在同行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的重要途径,实施品牌战略有助于医院市场优势的确立。县级医院可通过特色文化建设、技术以外服务的拓展和延伸等提高医院的知名度、美誉度和病人对医院的信任度,尽可能实现同样质量水平下具有较高附加值。品牌战略是要让社会民众确实认可县级医院能够保证相关病种(组)的治疗质量,并为患者节约医疗费用,还要把医疗服务质量和社会民众的满意作为核心目标。

3.5提升医务人员专业素养,留住人才

医疗行业是十分强调专业能力的职业,在医务人员职业生涯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中,过硬的专业素质是医务人员职业生涯发展的根本。医务人员要努力从医德修养,学科水平,技术能力,服务能力和科研能力等方面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医疗行业管理者要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教育,严格医疗服务监管。同时,要用待遇留人,给医务人员合理的报酬,给予他们均等的发展机会,解除后顾之忧;用事业留人,不断引进新技术,新项目,始终站在专业学科的最前沿,让他们觉得有成就感,有施展才能的舞台;用感情留人,不管是在工作方面,生活方面,给他们创造条件和机会,维护他们的利益,让他们感到温暖。

参考文献:

[1] 于广军. 公立医院改革的切入点――完善医保支付制度[J]. 中国医药保险,2010,6:33

[2] 郭莺,高鑫. 医院如何适应医保支付方式改革[J]. 中国社会保障,2010,5:82-83

[3] 王洪涛,毕若孟,于炳江. 建立多元混合型医疗保险模式的探讨[J]. 齐鲁医学杂志,2009,24(2):183-188

[4] 韩成禄,崔爽,夏修伟. 公立医院公益性质对改革医疗体系支付方式的影响[J]. 齐鲁医学杂志,2012,1(27):87-89

[5] 许素友.医疗费用的供方成本分担及其启示[J]. 中国医疗保险,2011(2):54-57

[6] 杨敬宇.医保支付制度改革是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的核心[J].中国医疗保险,2012,10: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