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环境保护教育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环境保护教育制度范文1
【关键词】陕西省;高职学生;生态环境教育
党的十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目前,西部地区是生态环境脆弱区,因此陕西省的生态文明如果能够率先探索和实行区域化保护,将为西北五省和其他地区提供有力的范本,同时能够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陕西省高职院校在生态环境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陕西生态环境状况非常严峻,导致陕西生态环境状况恶化的原因主要是:当地环保意识不强,环保工作及环保法制、环保政策滞后等。作为西北五省之一的陕西在教科文方面极具优势,发挥陕西优秀的教育资源,是长期、稳定、持续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路径。“高职学生是我国的发展未来,是建设我们美好中国的栋梁,是将我国生态文明理念和社会济发展进步协调发展的主要力量,只有他们具有强烈的生态文明意识,只有他们自觉践行环保理念,才能建设好我们的生态文明,才能建设好美丽中国。在我国高职院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是时代所盼、社会所望、个人所需。”目前,陕西省共有37所高职院校,包含了机械、工程、管理等众多应用型专业,这些学生的生态文明的高度决定了他们能否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实施者和践行者,决定了对陕西省生态环境保护的影响力。同时,陕西省高职院校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人文地理环境条件。陕西是中国旅游资源最富集的省份之一,资源品位高、存量大、种类多、文化积淀深厚,地上地下文物遗存极为丰富,被誉为“天然的历史博物馆”。通过直观感性的接触陕西的生态环境,以及一系列教育理念和方法的渗透,帮助学生形成理性的环境保护知识和能力,在他们走向工作岗位时,就能激发和实践生态文明保护的环节,从而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一线工作者,最终完成陕西作为中部和东部生态屏障的保护作用。最后,生态环境保护教育能促进陕西省高职院校的创新发展。“生态环境教育对高职教育来说,不仅赢得了更多的人才培养机会,更赢得了培养人才需要的政府重视和社会支持;赢得了社会资源优化配置,更赢得了前所未有的技术变革和创新的机遇。而反过来,创新一定能够促使高职教育更符合和满足经济发展需求,持续推动高职教育的存续和发展。”总之,陕西省高职院校在生态环境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发挥重要引导和实践作用。高职院校的生态环境教育即是自身发展的职业化需求,也是社会的必然要求。
二、陕西省高职院校生态环境教育的现状和不足
近年来,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发达,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也逐步深入人心,但陕西省高职院校生态环境教育的实际情况如何呢?(一)高职学生生态保护意识缺乏,校园不文明行为普遍。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知识不重视,生态环境知识狭窄仅限于普通生活中的节约等基本理念,以及新闻媒体的个别热点话题的片面性认识,同时获取的途径也相对单一,仅仅通过新闻媒体获取宣传式的口号,缺乏实质性内容的了解。,于是,普遍存在着具有“校园特色”的生态环境破坏现象。(二)高职院校生态环境教育体系不完善,缺乏实践性。在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中,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多数以德育的方式来开展,主要通过“两课”来完成,而这两门课程虽然都涉及到生态文明教育,但内容很少,地位不突出,实际学习中容易忽略。同时,高职院校强调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这样的教学评价体系决定了“德育”中获得的理论性的生态环境保护理念根本无法和应用型的专业教育相联系,学生无法从专业应用中感受生态环境保护的体验,自然也无法获得生态环境保护的经验。(三)校园生态环境建设落后,缺少环境教育氛围。随着前几年陕西高校扩张政策的影响,大量现代化的新校区逐步取代了古老的校园,原本多年传承的历史文化积淀断层了,没有历史厚重感的校园,单一、雷同、平乏,身在其中的学生难以形成情感上的共鸣,无法从身边获得生态环境保护最直观的诉求和愿景,导致高职院校环境文化建设方面比较滞后,这明显有违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的初衷。(四)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欠缺,法律普及不到位。目前陕西省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缺乏生态环境保护的常识,如很多学生对垃圾的可回收问题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虽然学校社团众多,但与生态环境保护有关的社团组织较少,即使存在的社团组织也因人员的流失引起“生存困难”,更不用说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活动了。
三、陕西省高职院校生态环境教育机制的内容和路径选择
基于以上原因,陕西省高职院校应当打破传统的生态文明德育教育方法,创建新型的“以生态环境法制教育为起点的多元化教育模式”,形成“学习认识———实践参与———情感诉求”的整体生态环境教育机制。首先,法制教育是开展高职院校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制度的基础,只有清晰的理解环境法律规定,才能约束和促使学生们主观上自觉自愿去遵守,进而才有可能被学生们带入工作实际,这是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正在实施的教育模式。但是单一的依靠理论性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制教育,往往与社会实践脱节,难以发挥长久的效用,所以我们必须以“生态环境法制教育”为起点,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开展多元化多方位的教育模式,满足社会实践的多元化需求。任何脱离专业工作过程讲环保都是不切实际的,企业和其工作人员作为经济活动的具体实施者,都必然要对环境进行一定的干预,只有具备环保专业化能力的人,才能解决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中的具体矛盾,也才能既完成了工作任务又确保了对生态环境的最小危害。以上教育模式中,生态环境法制教育是“通识性的学习认识”,专业化的生态环境保护教育更多的是为专业实践做准备的,应属于教育中的“实践参与”环节,通过以上两个环节从主观和客观上完成了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的主要任务,但还需要通过长期的效果反馈来加强学生的“生态环境感受”,激励他们从情感上继续支持和践行环境保护行为,进而由己及人,宣扬、带动更多的人来共同完成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这就属于教育中的“环保情感诉求”环节。以上三个环节的相互作用,就建立起一整套逐步递进、逐步深入的生态环境教育机制,这种机制自发调解,自发良性循环。陕西省高职院校生态环境教育内容的完成,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加强生态环境法制教育的完善,将生态环境保护引入专业课程和实践。陕西省高职院校应当“将第一课堂的基础教育与第二课堂的实践教育结合起来,发挥第一课堂的生态文明的主渠道教育功能和第二课堂的校外实践功能,让课外补充在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形成多种形式、多种内容的主题化教育活动,以确保理论教育可以得到实践教育的补充,提升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功能。”第二生态环境保护教育进入校园文化建设。针对目前校园文化建设中缺失生态文明建设的现象,应当在生态环境保护和提升的原则下,形成体现校园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校园生态系统。同时,学校鼓励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社团,通过多样性的主题活动,来推行和宣扬校园生态文化。第三高职院校的实践基地也应当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基地。陕西省高职院校多数都有跟专业相关的实践基地或者企业合作单位,高职院校应当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和便利,将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具体融入到实践基地和企业合作单位培养学生的过程中。第四结合陕西省的地理人文深化培养生态环境保护的情感。陕西省的高职院校大多身处在历史文化灿烂的地方,学生们可以通过人文历史、秀美山川直观感受着历史的变迁,在加上学校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的激励,促使大部分学生都能在内心产生生态环境保护的共鸣,因担心优秀人文地理的消失而自觉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抵制破坏生态文明的现象,进而形成保护一方水土的强烈情感,这也是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的最高目标追求。具体可以通过公共机构的宣传、组织,民间机构的配合实施,学生个人的参与来完成。
【参考文献】
[1]刘洋.高职院校生态文明教育机制构建研究[J].科技展望,2014(12)
[2]汪建云.高职教育责任视阈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7)
环境保护教育制度范文2
大学生作为知识青年,在农村环境教育和农村环境改善中应该起到重要作用。但因大学生涉及此领域起步较晚,一些教育机构本身在环境教育的专业性和持续性方面存在问题,并且缺乏一套可供参考、内容相对固定和全面的环境教育材料,造成农村居民不能得到持续、固定的环境教育,因而使他们的环境意识难以得到持续、有效的改善[1-3]。如何利用自身有限的条件为农村环境教育服务,为改善农村环境做出最大的贡献,这是当代大学生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4-6]。
1岑溪市大业镇部分农村环境现状
在寒假期间,笔者对大业镇周边地区的农村环境进行调查,调查内容主要有农村居民的生活状况、家庭组成、农村环境教育情况、农民的环境意识、农民的环境理解能力以及农村的环境现状。调查表明:农民生活状况一般,日常生活的需求基本能得到解决,大部分时间在日常耕作;留守农村的基本只有老人和儿童,青年以及有劳动能力的中年人都已外出务工。调查发现,大部分农村地区存在严重的环境问题。
1.1农村生活废弃物污染严重
农村生活垃圾及废物的污染主要包括菜叶、废塑料、废纸、碎玻璃、废纤维、废电池、废金属、废衣物、生活废水、煤灰煤渣、蛋壳和废弃食品等。这些农村生活污染会造成大量土地资源被占用,土壤、地下水、大气受到污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等严重后果[7-9]。
1.2畜禽养殖污染严重
大多数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缺乏相应的配套耕地消纳其产生的畜禽粪便,形成了比较严重的农牧脱节状况,污染现象较严重。
1.3乡镇企业对环境的破坏较大
随着西部大开发各种优惠政策的落实,大业镇的乡镇企业增长迅速,但环境保护步伐跟不上,随之产生的环境污染也逐年增加,并成为危害性最大的环境污染之一。乡镇企业的化学需氧量、粉尘和固体废弃物排放量接近甚至超过所有工业污染排放总量的50%。
1.4化肥农药污染
过量及不科学施用化肥,会造成土壤中硝酸盐的积累,使土壤肥力下降、板结,加深盐碱地土壤的盐碱化、地面水体富营养化等后果。氮肥的氨挥发及氮氧化物的释放,可导致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现象。农药的污染同样严重,施用的农药除10%~20%附着于作物表面,其余的则散落于地面和空气中,造成土壤和空气的污染,还可因风吹雨淋而污染水源。农药在土壤中发生化学、光化学和生物降解作用,残留量逐渐减少。但是在一些化学变化中,一些污染物又形成新的有毒物质,土壤又受到二次污染,导致耕地质量逐年降低。
2农村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
2.1环境保护教育效果宣传力度不足
大部分农村地区的环境保护宣传已经逐渐展开,形式各不相同,有板报、宣传画、会议等,但是环境保护宣传与教育在大部分乡村没有收到效果,后续工作不足,农民的环境意识得不到巩固,仅仅进行宣传而没有指导他们实施各项措施,无法有效改善当地环境。农村普遍存在垃圾乱扔的现象,虽然村庄响应号召修建了集中堆放垃圾的垃圾池,但是村庄无力支付垃圾车的运输费用,导致垃圾池里废物堆积如山,成为新污染源[10-12]。
2.2政府重视程度不够
政府对环境保护的宣传不足,投入不大,后续工作跟不上。宣教工作主要停留在一般口头或文字的宣传和教育如何保护周围的环境,而没有付诸实际行动,以致农民对环境的保护意识不足、对环境宣传的理解不够等。各级政府下发了有关环境教育宣传的文件,但多数文件基本都没有站在农民的角度分析和研究问题,内容有些脱离实际。农民和宣传者之间的双向选择难以真正实现,不少激励措施在土地所有制的限制和市场的作用下难以兑现和继续实施。农村环境问题的特点是区域性、分散性和差异性,一些政策文件都脱离了对这些特征的理解。
3大学生在农村环境改善中的作用
3.1大学生在农村环境改善中的工作内容
3.1.1辅助工作。随着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环保局和环境监测站也加大了对环境污染的治理。相关专业的优秀大学生也可以参与到环保局与检测站的工作中,如化学专业的学生可以参与到环境监测站的实验工作,环境专业学生的可以参与采样等,降低各环境工作者的工作压力,同时自身也能得到很好的锻炼。
3.1.2信息员工作。前期对要进行环境宣教的农村进行调查,包括对当地环保机构的资料查询,对当地农村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当地的主要环境问题,并做调查记录,呈交环保局后由环保局制订适合当地的环境宣教计划。后期将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已经进行环境宣教的农村地区进行探访,调查环境宣教的结果,并进一步地进行宣传和教育,向政府、环保局等及时汇报情况,并做调查记录。
3.1.3做环保志愿者。每次到农村中进行宣教的时候为村民解答简单的环境问题。学习农业知识的大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带领下向村民传授适宜的生态养殖技术与科学耕种方法,并进行现场传授。如有条件可在当地开设试验田,方便村民学习。
3.1.4监督工作。大学生可以参与环保监督工作,监督后期为农村建设工作,避免农村环境宣教过程中带来的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3.2环境宣教注意的问题
例如,广西地区是一个少数民族集聚地,每个地方都有很多的传统习俗。大学生在进行宣教时一定要尊重民俗,各项工作都必须给传统民俗让位。在与村民交流时尽量使用当地语言,以较快地拉近与村民的距离,方便工作。要热情、真诚地为农民服务。环境宣教人员应树立责任感、使命感,注意自身的言语举止对农民的示范作用,由此可给村民起带头作用,以身作则。环境宣教的所有人员要明确目的,以达到预期效果。
4结语
大学生是主要的活动群体,虽然能力有限,但是人数庞大,将在农村环境教育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充分利用好大学生的有限能力是环境教育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农村环境教育制度是可行的,但要有具体的实施计划、目标的制订以及完整的宣教体系。在尚未建立健全的农村环境教育体制的情况下,真正掌握不同地区、不同农村的发展特点,指定和开展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农村环境教育。每次宣教后的后续工作更需要很大的人力、物力投入,因而大学生要有耐心、有信心、有决心,以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为根本。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农业产值。
5参考文献
[1] 纳成仓.对青海省大学生参与农村环境宣传教育科普活动的认识[J].青海环境,2011,21(3):136-138.
[2] 马焕鹏.浑江区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保障[J].吉林农业:下半月,2011(3):12.
[3] 高洁.对县域经济和“三农”问题的几点分析[J].华北农学报,2004,19(F12):116-120.
[4] 阿日古娜.现代农业发展对策探讨[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1(3):68-70.
[5] 张宝根.大学生在农村创业的行为模型及其治理探究[J].农业考古,2010(3):210-212.
[6] 王文举,范合君,刘硕.“大学生村官”在北京市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式[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7):72-79.
[7] 杨红英,彭家新,杨志松.对西部边疆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中“村村大学生工程”的若干思考[J].今日民族,2009(6):57-59.
[8] 董大方.农村环境污染不容忽视[N].协商新报,2006-12-05(B).
[9] 杨明生.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莫成“盲区”[J].中国建设信息,2008(20):36-37.
[10] 刘黎丹.统筹城乡视角下的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研究[D].成都:四川社会科学院,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