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分析报告范例6篇

信用分析报告

信用分析报告范文1

随着信用卡业务的授信总额不断攀升,银行资金投放力度不断加大,投放渠道不断拓宽,信用卡业务的风险问题值得关注。虽然信用卡的授信总额的增加,可以给银行带来更多的收入,但是逾期未偿信贷总额以及期末应偿信贷总额的增加无疑也加大了信用卡风险发生的概率。

一、风险事项

目前过度重视信用卡发卡量的增加,采用跑马圈地式的经营模式,对客户的资信情况审查不严,导致信用卡业务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不良客户,且不良金额以每月400万的速度递增。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点:

1、客户准入质量不高。在竞争信用卡客户时,对申请人的个人情况审查过于放松,甚至都停留于表面,降低信用卡申办的门槛,放松对申请人的资信审查,从而更容易引发信用卡的信用风险和欺诈风险。

2、客户逾期较多。持卡人在申请到信用卡后,由于持卡人的经济状况的改变或社会发生变化造成的持卡人不能还款所产生的信用风险,还有就是某些道德恶劣的蓄意透支而不还款的道德信用风险。

针对以上风险事项,我行风险审批部严格把控资信审查程序,控制内部运作风险。在现有条件下,制定了有效的信用策略,做到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相互制约,加强办卡前、后对客户的监管力度。

二、下一季度重要风险隐患预判

下一季度,重点风险事项还是以不良客户为主,主要原因在于客户在多家银行获得的总体授信额度往往会远超其保障能力的授信额度,成倍放大了客户叠加的透支额度,一旦客户大量透支超出还款能力,无力偿还本金和利息,将给银行造成大量的资金损失,加剧了银行风险。

三、对策安排

1、审查从严,过滤风险隐患。授信审批部门要认真审查授信项目,依据规定的程序,在授权权限内独立审批。项目审批后,必须按照“先落实条件,后实施授信”的原则,认真审核各项资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再进行放卡。

信用分析报告范文2

一、台帐设置及使用不规范,未能明确反映借款人有关情况的整改情况

存在问题:检查中发现,个别信用社没有设置台帐或台帐与借据不符。

对支农再贷款台帐登记、发放和归还情况,只是逐户登记金额和日期,未能真实反映出各个借款人的详细使用状况。

整改情况:要求各信用社严格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对农村信用社贷款管理实施细则》有关规定操作,利用每月1号会计例会时间,加强对再贷款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实现统一的帐务处理方法,明确反映借款人再贷款的使用及归还情况,真实反映再贷款的使用进度,达到支农再贷款帐务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二、对再贷款使用投向不准,存在贷款用于非农业,贷户身份为非农户现象的整改情况

存在问题:检查中发现,个别农村信用社再贷款投向非农业,此类现象不符合《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再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第四章第三十一条“再贷款应集中用于发放农户贷款,重点解决农民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储运业和农村消费信贷等方面合理资金需求”的要求。

整改情况:接到《通报》以后,联社对再贷款使用投向不准的信用社,及时下发了限期整改通知书,要求涉及问题的信用社在200x年12月底之前整改完毕,并给予了通报批评。对问题较为突出的顺店社,要求该社尽快出台整改意见报联社计划信贷科,联社将视情况作进一步处理并监督整改,确保支农再贷款投向的合规性。

三、贷款存在逾期,致使支农再贷款形成风险的整改情况

存在问题:部分贷款存在逾期现象,个别信用社为完成年度其他各项工作任务,在支农再贷款方面疏于管理,使部分贷款没有换据或没有及时收回。

整改情况:对贷款出现逾期的现象,已专项向领导作出了汇报,现已协调资产科出台了以下意见:一是对200x年以来新发放形成不良的贷款必须收回,否则按照禹农信联〔200x〕142号文件规定严肃处理。二是要对2006年以来新发放贷款到期必须收回,发现1笔形成不良的,信用社主任就地免职。三是对于账面中隐含的大量不良贷款,要求各信用社必须迅速行动,该换据的换据,该的,争取在年底前解决这部分问题。

四、对再贷款发放使用中存在垒大户现象的整改情况

存在问题:在检查中发现,个别信用社为逃避监督,简化贷款审批手续,把大额贷款化整为零垒大户,增加了支农再贷款的风险。

整改情况:这种现象的发生,主要是以前年度信息系统不对称及监督管理不完善等原因造成。今后,联社业务科将严格把关,审查一笔贷款,先通过“信贷咨询系统”查询把关,无质疑的,再建议审批备案。对一户多笔、垒大户等以逃避联社审批为目的发放的贷款,联社业务科在加强监督的同时,将积极协调稽核部门进行后续稽核,凡出现此类情况的信用社,一经发现,将给予严肃处理并督促整改。

五、贷款发放手续不完善的整改情况

存在问题:检查中发现,个别信用社发放支农款时手续不规范。

如借款合同中还款计划没有正常登记,缺乏对贷户的还款约束;调查报告流于形式;借款用途与调查报告用途不符;借据与合同要素不全等。

信用分析报告范文3

关键词:财务报告改革;财务分析体系重构;互动

前言:

在金融工具不断创新、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的今天,财务报告本身存在的问题与缺陷也开始逐渐显露出来,而财务报告改革也就此应运而生。在财务报告改革的不断发展中,人们逐渐开始从报表使用者的财务分析角度来探讨财务报告改革问题,这主要是由于会计客观环境的变化与信息使用者主观需求都会导致财务报告改革与财务分析体系重构之间的互动所致,这也是本文就这一课题开展具体研究的原因所在。

1.财务报告的改革概述

为了能够较好完成本文就财务报告改革与财务分析体系重构的互动研究,我们首先就需要较为深入的了解财务报告改革。在对财务报告改革的具体研究中,笔者查阅了数量众多的国内外研究资料,而这一过程中笔者发现这些研究资料大多将研究的目光集中在财务报告披露信息内容的扩展和披露信息的形式改变方面,这种研究重点使得当下财务报告改革研究存在着较强的片面性。我们知道财务报告本身属于综合性较强的事物,而上述两种研究往往不是表述过于细微,就是表述较为抽象。这里笔者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环境不断发展,结合财务信息使用者信息需要变化进行的财务报告改革,才能够较好的发挥并强化财务报告的功能,真正推动财务报告改革的进行[1]。

(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会计本身属于环境的产物,而社会环境是会计活动产生、生存与发展各项条件的总和,所以笔者认为社会环境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模式、企业组织形式、企业资本的取得方式等方面出现的变化,都会为财务报告的改革提供动因。具体来说,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会实现更多的财务报告信息披露,信息的需求也将不断上升,最终导致信息披露披露方式的多样化;而在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中,这种变化对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特征、信息内容、信息披露方式等都会造成较为深远的影响;而在企业组织形式的变化中,股份制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成为主流,这就使得企业本身对于对外披露信息有着很强的必要性;而在企业资本的取得方式变化中,政府、银行、投资机构、其他企业、个人等多种渠道的资金来源方式自然会对财务报告内容造成一定影响,这些都将影响财务报告的改革[2]。

(二)财务信息使用者信息需要变化

除了社会环境的变化外,财务信息使用者信息需要变化也会影响财务报告的改革,这种对于财务报告改革的影响主要源于会计信息用户的扩大和信息需求的细化和深化、会计信息需求的多元化两个方面。会计信息用户的扩大和信息需求的细化和深化主要受大企业发展的影响,大企业自然具备着较大的财务信息用户队伍、业务多样性、经济活动的复杂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就使得其本身对于经济管理的要求较高,财务报告自然就必须进行自身的改革;而在会计信息需求的多元化这一变化中,这一变化使得不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不同使用目标,产生了多元化的会计信息需求,这自然就能够为财务报告改革提供动力[3]。

2.财务报告变革造成的影响及其对财务分析的影响

为了较好的完成本文就财务报告改革与财务分析体系重构的互动研究,我们还需要明晰财务报告改革对其自身以及财务分析所造成的影响。在财务报告改革对自身造成的影响中,财务会计目标决定财务报告目标、财务会计目标决定财务报告所提供信息的质量特征、财务会计目标对财务报告的内容和形式产生一定的影响、财务会计目标通过对会计确认、计量和记录产生影响而对财务报告的内容产生影响等四个方面是这一影响的具体表现。而在财务报告改革对财务分析造成的影响中,财务分析的内容与财务分析的方法出现的变化是这一影响的具体表现。具体来说,财务分析内容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财务报告分析空间的拓展,但这也造成了财务分析内容的不确定性;而在财务分析的方法变化中,信息需求者的分析质量、财务报告分析习惯的变化时这一改革对财务分析方法所造成的具体影响[4]。

3.财务分析对财务报告的影响

由于财务报告改革与财务分析体系重构之间具备着较强的互动性,这就使得财务分析自然也会对财务报告产生不小的影响,有助于挖掘财务报表的有效性、有助于财务报告的改革就是@一影响的具体表现。这些影响的出现主要得益于财务报表受财务分析影响具备了反映主体整体财务图像的能力,并以此大大提高了财务报告的有效利用所致。

结论:

在本文就财务报告改革与财务分析体系重构的互动研究中,笔者得出了财务报告与财务分析时社会环境产物、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与财务信息使用者信息需要变化会直接影响财务报告改革、财务报告改革能够冲击原有财务分析体系、财务分析体系在重构的过程会受财务报告要求影响等一系列结论,希望这一研究能够为我国财务报告的改进和财务分析体系的重构提供一定启发。

参考文献:

[1]冯海虹,花双莲.财务报告变革与财务分析体系重构路径研究[J].财会通讯,2012,03:137-140.

[2]管萍,宋良荣.大数据时代引领财务报告变革[J].财务与金融,2014,06:38-42.

信用分析报告范文4

与财务报告的设计不同,内部报告体系的设计不是由企业外部的会计准则委员会或相应的机构来完成的,而是由企业管理者根据自身决策与控制需求所设计的。内部报告体系建立的理论基础应是内部利益相关者的相关决策信息需求。在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的经营决策可分为资本经营决策、资产经营决策、商品经营决策和生产经营决策四个层次,以此为理论依据,形成了资本经营报告、资产经营报告、商品经营报告和生产经营报告四大内部报告系统。

明确内部报告的内涵和体系,为我们理解内部报告的价值和应用领域奠定了基础。内部报告作为提供企业经营管理完全信息的报告系统,对企业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反映、评价都有重要的理论与应用价值,特别是在内部控制、管理会计、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领域的应用具有广泛前景。

一、内部报告在内部控制中的应用

内部报告在内部控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与作用。企业内部控制从目标角度可分为实现经营活动有效性控制、会计信息相关可靠性控制和遵循相关法规的控制。在这三种控制中,经营活动有效性控制属于内部管理控制,会计信息相关可靠性控制属于内部会计控制,遵循相关法规的控制属于法规控制。企业无论进行何种内部控制,都必须具备控制标准信息和控制报告信息,只有将实际报告与控制标准相比较,才能发现偏差,进而采取措施纠正偏差。

第一,从内部控制目标看,企业决策与控制所需要的相关和可靠的会计信息,本身就包括对外报告信息和内部报告信息;另外,要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经营目标和作业目标,关键在于内部经营管理决策,而内部报告信息的相关与可靠程度将决定这些内部决策与控制目标的实现。

第二,从内部控制要素看,内部控制离不开内部报告。企业内部控制的要素,无论是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控制等五要素,还是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控制等八要素,或是控制环境、控制变量、控制标准、信息报告、执行评估、纠正偏差、业绩评价、激励机制、信息沟通、监督控制等十要素,其中的报告信息都是必要和关键的要素。

第三,从内部控制系统程序看,确定控制目标、制定控制标准、编制控制报告、评价控制业绩、进行管理激励是重要的程序和步骤。其中编制控制报告是进行内部控制的中心任务,控制报告实际上是根据控制目标和标准,对实际执行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形成的报告。而内部报告又是控制报告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没有内部报告,就没有内部控制报告,也就没有内部控制。

二、内部报告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

目前人们主要将管理会计定位于满足内部管理的会计信息系统,对管理会计内容的划分有两种:一是分为完全成本会计、差异会计和管理控制会计,二是分为预测与决策会计、规划与控制会计和责任会计。虽然从表面上看其定位和划分都符合会计的本质与内涵,但实质上都是强调如何利用会计信息进行预测、决策、规划与控制,而不是研究为进行预测、决策、规划与控制而如何提供会计信息。因此,现在的管理会计学实质上不是会计,也不是会计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笔者认为,作为会计学重要分支的管理会计应是能为组织内部管理者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系统,它应是基于管理的会计。因此,管理会计改革与完善的方向应是将管理会计置于会计学大框架下进行研究,将围绕管理会计本质和目标而进行的管理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作为基本内容和方法。提供管理会计报告应是管理会计目标与方法所决定的,正如财务会计要提供财务会计报告一样。

内部报告体系的建立,一方面是对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的创新与完善,解决了管理会计作为会计信息系统应当报告经济活动及其成果、为决策与控制提供有用信息这一会计本质和目标问题;另一方面是对管理会计实务的规范与完善,解决了管理会计实践中与财务管理之间的职责不清、任务不明等问题。

基于管理会计的内部报告(或称管理会计报告)主要包括企业内部使用的、用于内部决策与控制、评价及沟通的各种会计报表及说明。目前我国企业内部虽然也编制成本报表等,但编制这些报表的主要目的是为最终完成财务会计报告服务,并没有形成完善的管理会计报告系统。因此,对我国企业而言,管理会计报告不是改进问题,而是创新问题。

管理会计报告的创新离不开管理会计目标,特别是管理会计的相关性。从企业内部经营管理需求看会计相关性,就是要为管理者提供内部决策、控制、评价、沟通所需要的各种信息,特别是会计信息,这为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及其内容创新指明了方向。笔者从资本经营、资产经营、商品经营和产品经营角度设置内部报告,可以说是对管理会计报告创新与发展的有益尝试。

三、内部报告在财务报告中的应用

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取决于内部报告的可靠性与相关性,只有全面、系统地理解与掌握企业的报告系统,即处理好财务报告与内部报告的关系,才能为决策与控制提供完整的依据。然而,目前无论是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还是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者,往往都重视和使用财务报告而轻视内部报告。其实,内部报告不仅可以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中的决策与控制提供信息,而且对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而言,全面、系统、相关、可靠的内部报告对完善财务报告系统同样至关重要。

第一,内部报告是财务报告的基础与补充。财务报告反映的是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综合情况的报告,而形成财务报告的基础是内部报告中更详细、更系统的分类信息。所有财务报告信息的基础往往都来自于内部报告,同时内部报告也是对财务报告信息的补充。

第二,内部报告的可靠性决定了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内部报告的可靠性对财务报告的可靠性至关重要。通过内部报告体系的建立和对可靠性的重视,一方面为企业自身经营决策与控制提供了有用的信息,另一方面提高了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从而为外部利益相关者进行决策提供了更可靠的信息。

四、内部报告在财务分析中的应用

信用分析报告范文5

关键词:环境绩效信息披露;社会责任报告;化工行业上市公司

一、引言

我国的年度报告环境绩效信息披露研究可归纳为行业比较研究、行业针对研究和区域专题研究三个方面。对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环境绩效信息披露研究始于2004年,目前针对年报环境绩效信息披露现状的行业比较中,研究者倾向于同一市场A股重污染行业比较、某些近似重污染行业比较和政府环境规制背景下的相关重污染行业比较,分析方法主要是内容分析法和指数分析法,分析指标主要以政府规范、国际规范为基础。针对年报环境绩效信息披露现状研究,学者目前关注的重污染行业包括石化、纺织、医药、火电、钢铁、造纸、煤炭等重点行业。对区域重污染上市公司的研究大多结合本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规制特征,一般由本区域学者完成,目前已分析的区域包括北京、江苏、上海、浙江、安徽、山东、湖南、湖北、云南、青海、辽宁等。

我国上市公司从2006年陆续自愿社会责任报告并逐年增长,针对社会责任报告环境绩效信息披露的研究始见于2009年,研究思路主要包括:第一,比较分析法。可比公司案例比较分析和异类公司差异比较分析。第二,内容分析法。以G3或环境绩效信息指标体系评价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数量和质量。第三,指数分析法。构建环境绩效信息评分指数,使环境绩效信息披露评价可视化。舒利敏(2014)对我国沪市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2008~2012年社会责任报告中所披露环境信息的内容、水平及鉴证情况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发现以社会责任报告方式披露环境信息的公司持续增加,尽管七成以上公司披露社会责任报告是对上交所《通知》要求的呼应,但自愿以社会责任报告方式环境信息的公司仍逐年增加;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内容分布具有层次性,软披露信息多,硬披露信息少,尤其是环境绩效指标类信息披露少;环境信息披露水平存在显著的行业差异,且呈现出以2010年为拐点,先升后降的特点;包括环境信息在内的社会责任报告信息鉴证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鉴证数量和质量都有待提升。李祝平等(2015)通过矿业上市公司2009~2013年招股说明书、年报和社会责任报告,分析采矿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方式及形式,得出采矿业披露的主要内容为环保风险、环保计划、方针及措施等,披露的方式主要为董事会报告和社会责任报告等,披露形式以非货币形式为主。该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存在内容缺乏可靠性和可比性、披露形式不规范等问题。孙志梅等(2014)以辽宁省17家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为例,对其2010~2012年年报中的环境信息披露状况进行了分析,发现多数公司在其年报中“董事会报告”部分或财务报表主要项目附注中披露了环境方面的定性或定量信息,但是存在行业间差异较大、披露不详细、定性信息多定量信息少、报喜不报忧等问题。

本文运用中国社科院社会责任报告编写指南的环境绩效信息指标,对化工行业上市公司年度财务报告的环境绩效信息披露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二、样本与方法

(一)样本选取

以证监会2014年4季度上市公司行业分类结果为依据,结合上述环保部的重污染行业划分标准,通过寻找两者的重叠之处、查询“新浪股票”、上交所和深交所网站确定具体企业的详细行业,从而定义出本研究所需的我国化工行业上市公司名录。查到该行业上市公司的155份社会责任报告(见表1)。全部样本公司有46家,其中沪市上市公司有18家,深市上市公司28家(其中主板10家、中小企业板12家、创业板6家)。2006~2012年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总份数分别为1份、1份、20份、26份、32份、36份和39份。值得说明的是,北化股份同时披露了2012年度的的社会责任报告和环境报告,安诺其同时披露了2011年度、2012年度的社会责任报告和环境报告。

(二)研究方法

学界对环境绩效信息披露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第一,比较分析法。可比公司案例比较分析和异类公司差异比较分析。第二,内容分析法。以G3或环境绩效信息指标体系评价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数量和质量。第三,指数分析法。构建环境绩效信息评分指数,使环境绩效信息披露评价可视化。指数分析法旨在得到环境绩效信息披露的评分,主要用于环境绩效信息披露的价值相关性研究。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即对年度报告中的环境信息按照既有的内容分类进行逐一寻找,以了解公司环境绩效信息披露的详细情况。

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主要内容包括公司基本情况,股东权益保护情况,债权人权益保护情况,职工权益保护情况,供应商、客户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公共关系和社会公益事业等方面,体现企业对股东、债权人、职工、供应商、客户、消费者、环境和社会公众的责任履行情况。我们主要是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考察社会责任报告中对环境责任的信息披露情况,也就是考察“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部分的内容分析。通过对每一份社会责任报告中的该部分内容的仔细阅读,搜寻其与既定指标的达成程度。披露形式主要从社会责任报告提供方式(独立提供还是附后提供)、提供时间、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信息占社会责任报告篇幅比重、是否有定量信息、是否有货币化信息等方面分析。

披露内容主要依据中国社科院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写指南(CASS-CSR)》中对企业环境绩效指标的分类体系。该体系将环境绩效信息分为环境管理、节约资源能源和降污减排3个方面,各体系又各分为10项定性和定量指标,计30项环境绩效指标。1.环境管理信息,包括:1.1环境管理体系,1.2环保培训制度,1.3绿色采购制度,1.4新投资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估,1.5环保产品的研发与销售体系,1.6环保技术、设备的研发与应用,1.7保护生物多样性,1.8环保总投资,1.9环保公益,1.10环保违规负面信息;2.节约资源能源信息,包括:2.1降低能耗的政策、措施或技术,2.2单位产值能耗及能源节约量,2.3节约水资源的政策、措施或技术,2.4单位产值水耗及水资源节约量,2.5使用可再生能源的政策和措施,2.6可再生能源使用量或使用率,2.7循环经济的政策、措施或技术,2.8能源资源循环利用率或利用量,2.9绿色办公政策或措施,2.10绿色办公绩效;3.降污减排信息,包括:3.1减少废气排放的政策、措施或技术,3.2废气排放量及减排量,3.3减少废水排放的政策、措施或技术,3.4废水排放量及减排量,3.5减少废渣排放的政策、措施或技术,3.6废渣排放量及减排量,3.7废渣综合利用率,3.8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措施或技术,3.9温室气体排放量及减排量,3.10因商务旅行产生的CO2排放量。

三、结果与分析

(一)社会责任报告披露情况

2006年和2007年这个行业每年只有一家公司披露社会责任报告,这两家公司分别是沪市的中化国际和深市主板的英力特。从2008年开始,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公司迅速增加,达到20家,其中沪市公司8家、深市主板8家、深市中小企业板4家。以2008~2012年度的披露情况统计,在该5年中连续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有14家,分别是云天化、浙江龙盛、江山股份、三友化工、时代新材、扬农化工、中化国际、新安股份、湖北宜化、天茂集团、英力特、盐湖股份、中粮生化、中材科技,皆为规模较大、上市时间较长的沪深两市主板公司。发现有些公司出现披露中断的情况,如国瓷材料在披露了2009年社会责任报告后,未继续披露,渝三峡、乐通股份、西陇化工在2011年首次披露社会责任报告后,2012年未继续披露。双环科技披露了2008~2010年度,山东海化和泸天化披露了2008~2009年度,德美化工2009~2010年度未披露,北化股份2009年度未披露,不少公司披露不连续。

(二)披露形式分析

从现实情况看,社会责任报告有单独披露和在年度报告中披露两者披露形式。在2006-2012年的7年里,83.87%的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化工行业上市公司以单独披露形式向社会公众报告环境绩效信息,各年单独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比例分别为100%、100%、60%、53.85%、84.38%、100%和100%,从2009年开始单独披露比例明显上升,2011年度单独披露比重达到100%。

环境绩效信息的文字内容在社会责任报告中所占的比重高低,可以从一个方面说明公司对环境责任的重视程度,也反映了公司环境绩效信息披露内容的数量。本文以页数来衡量社会责任报告信息的数量,单独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一般直接以下载的文件计算页数,在年度报告中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以其在年度报告中的原始状态计算页数,页数的获得通过一一查看社会责任报告内容的方式,页数的计算精确到0.1页。以页数范围、平均页数和标准差三个常用的统计指标评价数量特征(见表2)。化工行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最短的一份仅3页,最长的一份81页,平均每份14.4页;环境绩效信息页数在0.2页到13页之间,平均为2.05页;环境绩效信息页数占整篇社会责任报告页数的百分比在1.82%至33%之间,平均为13.52%。氯碱化工2012年度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81页,是全部样本的最高值,在这份社会责任报告中的环境绩效信息篇幅为13页。但两者比重的最高值是西陇化工2011年度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环境绩效信息占比达到33%。

(三) 披露内容分析

在确定样本和搜集到社会责任报告后,对每份社会责任报告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部分的内容进行阅读,对照环境绩效信息披露指标,寻找报告中披露指标体系的信息情况,汇总见表3。在155份社会责任报告中,30个指标中,只披露了1个指标的有14份报告;最高披露了16个指标,为中泰化学2010年和2011年报告。平均每份报告披露指标6.5个,其中定性指标4.8个、定量指标1.7个。一是对指标的披露程度普遍较低,最高的披露比例也就是53%,最低的披露比例仅3.3%。二是在考察的披露指标中,样本公司的实际披露出现严重不平衡性,这个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定性指标披露的比定量指标多,回应当期国家宏观政策的描述比阐述公司具体措施的指标多。42.6%的社会责任报告披露了节能的定量信息,23.9%的社会责任报告披露了减排的定量信息。如对公司环境管理制度、降污减排的一般性措施的描述较多。环保违规负面信息、使用可再生能源的政策和措施、可再生能源使用量或使用率、能源资源循环利用率或利用量、绿色办公绩效、因商务旅行产生的CO2排放量等信息没有披露,绿色采购制度、保护生物多样性、环保公益、废渣综合利用率等信息极少披露。三是披露的指标信息表达需要改善,有些公司主要是一些主观宣传式表达,并没有对公司当年所作环境绩效的核心工作进行深入描述,不同年份的社会责任报告的描述的相似度较高,没有太多创新和实质性内容。四是有些指标重复披露,但有些很重要指标未得到有效披露。例如,在发展循环经济中,使用可再生能源的政策和措施、可再生能源使用量或使用率、能源资源循环利用率或利用量等指标显然很重要,但很多公司几乎没有披露;再如,绿色办公绩效、因商务旅行产生的CO2排放量等社会公众较关心的信息未引起公司重视。环保公益、绿色采购制度、废渣综合利用率、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环境绩效信息披露得也是极少。五是针对化工行业的特点,节能减排的政策和措施是环境绩效信息披露的重点,另外,近20%的社会责任报告披露了环保产品的研发与销售体系。

(四)披露质量分析

从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的时间看,样本公司的平均披露时间值为资产负债表日后82.5天,选择在次年2月份社会责任报告的有22份,选择在3月份的有77份,选择在4月份发的有49份。宝通带业2009~2011年度报告均在当年12月份披露,赤天化2010年度报告在次年5月份披露(系其首份社会责任报告),扬农化工2009年度报告在次年7月份披露,升华拜克2012年度报告在次年8月份披露(系其首份社会责任报告)。

理论和实务认为,量化信息比非量化信息具有更大的决策有用性,因此可以用量化环境绩效信息的披露程度衡量社会责任报告环境绩效信息披露质量。如表4所示,含有量化信息的社会责任报告占比72.26%,并从2008年度开始定量信息的披露逐年呈现增长趋势。在量化信息中,如有货币化信息,更能体现企业环境行为所带来的经济绩效,因此我们对量化信息中的货币化信息做了进一步统计。目前公司主要披露的货币化环境绩效信息是环保投资总额、节能效益、环保支出额或环保费用额等。

四、研究结论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包括:第一,化工行业上市公司作为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中数量最大的部分,其承担的环境绩效信息披露的义务也应该更加重大,但从我们的分析结论看,该行业的环境绩效信息披露情况与其在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中比重并不相称,主要是披露的数量和质量偏低。第二,化工行业的环境绩效体现应有其突出的行业特色,这在我们的分析中也得到相应结论,如其对“三废”排放指标的披露较多。这就要求我们总制度规范方面对某些特殊行业的环境绩效披露指标进行调整,而不是采用同样的指标去统一衡量。第三,7年来,该行业的社会责任报告和环境绩效信息披露总体是上升趋势,但出现披露数量和质量的不连续变化,说明在自愿性披露机制下,我国环境绩效信息披露的随意性和动机性较明显,有关环境绩效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也证明了其存在性。第四,有关针对重污染行业(包括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的环境绩效信息披露仍需要进一步强制规范,自愿性披露终究不是我国治理污染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的长远之计。

参考文献:

[1]舒利敏.我国重污染行业环境信息披露现状研究――基于沪市重污染行业620份社会责任报告的分析[J].证券市场导报,2014(09).

[2]李祝平,班慧芳,于浩.采矿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探究[J].会计之友,2015(20).

[3]孙志梅,李秀莲,张莹.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研究――以辽宁省为例[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4(06).

信用分析报告范文6

    一、加强登记和管理信息应用的意义

    (一)加强登记和管理信息应用是服务政府决策的重要途径

    北京正在全面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这对工商部门信息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将工商部门积累的大量企业登记和管理信息加以整合、分析,编制成信息分析报告,是为政府决策服务的重要途径。

    (二)加强登记和管理信息应用是服务企业的重要领域

    根据企业发展的需求,通过定期编制行业信息分析报告,对行业市场主体进行分析,客观反映行业经济运行现状,展示不同行业领域的投资强度,反映社会投资的基本趋向,可以引导投资主体理性投资,促进地区产业结构优化。通过完善企业信用信息查询服务,使企业可以便捷地查询到交易对象的信用状况,有利于降低交易风险,保证交易安全;同时有利于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以自身信用做担保,破解中小企业融资的难题。

    (三)加强登记和管理信息应用是服务广大消费者的重要抓手

    利用工商部门商品质量检测等信息,定期编制消费信息分析报告,建立消费指南,引导科学消费,可以成为服务消费者的重要形式。建立企业信用信息查询社会服务系统,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对企业信用信息进行深度开发,形成最终服务产品,最大限度满足企业和公众的个性化查询需求,是为消费者服务的重要领域。

    (四)加强登记和管理信息应用是全面履行职责的题中之义

    国家工商总局新“三定”方案中明确指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担负着“监测、预警和信息引导的职责”,应“研究分析并依法市场主体登记注册基础信息、商标注册信息等,为政府决策和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因此,加强登记和管理信息应用是工商部门全面履行职责的必然要求。

    (五)加强登记和管理信息应用是提高监管效能的内在要求

    在现行多部门执法的体制下,加强政府部门间信息共享和应用,可以从整体上形成维护市场秩序的合力,大幅度提高管理效能。大范围的信息共享和应用可以打破工商部门内部职能分割,充分发挥综合监管效能。

    二、登记和管理信息应用带动服务和管理能力提升取得显着成果

    (一)充分发挥信息资源优势,激活工商信息,拓展社会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工商部门积极推进信息的社会化应用,为社会公众参与经济生活提供高质量的公共信息服务。通过编制市场主体信息分析报告,服务政府中心工作;编制行业信息分析报告,引导理性投资;不定期消费警示信息和食品质量检测信息,引导理性消费。

    (二)充分应用工商登记和管理信息,完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提高监管效能实行企业分类分级管理,提高市场监管效能;借助日常管理信息,实行重点审查,破解企业年检工作量大、效率低的难题;借助案件信息,通过综合分析发现,管理漏洞和工作薄弱环节,提高执法行为的规范性。

    (三)充分应用社会监管信息,提升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通过与公安部门公民身份信息实现共享,保证合格的主体进入市场;通过与药监部门药品审批信息共享,提高药品广告监管的有效性;通过对12315投诉举报信息的分析,及时掌握市场秩序动态,强化对市场秩序的控制力;整合相关部门的管理信息,建立食品安全追溯系统。

    三、登记和管理信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应用登记和管理信息提高服务和管理水平的认识不到位政府承担的四项基本职能包括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分析工商部门的工作,除市场监管职能之外,其他三个方面的职能都有所涉及。目前,工商部门提供的公共服务产品还不够丰富,内部实现公共服务职责在体制、机制、制度方面还不完善,人员配备仍显薄弱。

    (二)应用登记和管理信息拓展社会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有待提升工商部门定期编制的综合性或专项信息分析报告,在选题的针对性、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深度方面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在信息查询服务方面,虽推出了一些服务产品,但与企业和消费者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三)挖掘登记和管理信息的潜能推进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还有较大差距北京的企业信用管理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管理效能体现在约束行政措施,约束失信惩戒的市场这两方面的作用还不明显,对企业信用信息的归集范围、公示范围限制过多,对管理信息的应用不够充分。

    (四)应用登记和管理信息提高监管效能仍显薄弱目前,工商部门信息分割的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改变,借助信息应用提高日常监管和专项整治的效能仍显得滞后;没能通过建立一种机制很好地实现对信息的归集分析及时发现市场中的风险点,实现国务院“三定”方案提出的监测、预警和信息引导,掌握管理的主动权。

    (五)借助相关部门的管理信息提高管理效能和社会服务水平仍显不足工商部门在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上仍然局限于部门管理,较少借助相关部门的管理信息提高管理效能,从而限制了政府整体管理效能的发挥,难以实现管理效能最大化。

    四、编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和管理信息索引目录》,为信息应用奠定基础

    工商部门在长时间的企业登记和管理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的信息,但分散在工商系统内部各业务部门,不便于应用。为解决这一问题,北京市工商学会借助国际上通常采用的元数据技术和目录技术,在对工商登记和管理信息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按照统一的标准,对不同种类信息资源进行统一描述,编制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和管理信息索引目录》(下称《目录》),将存放分散、种类繁多的登记和管理信息实现了逻辑上的集中,基本明确了工商部门现在有哪些信息,存放在哪里,为信息应用提供检索和导航服务,形成了一本信息应用手册。《目录》将登记和管理信息分为市场主体登记注册信息、市场主体年检验照信息、执法办案信息、市场监管信息、申诉举报信息、食品商品监管信息等6大类、25中类、387小类,并对信息项的内容细分条目,信息条目超过2200条。《目录》同时列出了信息项所属的业务部门,并对信息项提出了指向性的应用参考意见。因此,《目录》对加强信息的应用,具有基础性、引导性和提示性作用。

    五、加强登记和管理信息应用的措施建议

    (一)提高对服务型工商的认识

    首先,要认识到提供公共服务,不是额外附加的任务,而是工商部门职责的一部分。其次,工商部门应该借助自身的优势资源,为社会提供直接的服务产品,拓展社会服务职能。再次,工商部门要将提供公共服务作为一种责任,社会需要什么服务,工商部门就应该提供相应的服务产品。只有观念的转变,才能带来自觉的行动。

    (二)完善制度,明确责任部门

    编制信息分析报告,是工商部门为政府决策服务的主要方式。为此,应将编制信息分析报告列入工作职责,形成制度,并列入年度工作计划。编制信息分析报告应该是多种形式的:有向政府提交的分析报告、有面向社会的分析报告,有专项信息分析报告、有综合性分析报告、有地域性分析报告,有定期编制、有不定期编制等。为了使编制信息分析报告职责常态化,并不断提高影响力,需要明确责任部门。如市场主体信息分析报告、年检信息分析报告等由相应的业务部门承担。而综合性的、地域性的,以及非常态化的与业务部门职责不直接联系的信息分析报告,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科技类企业发展报告等专项分析报告由信息中心为主承担。

    (三)找准信息分析报告的着力点,提高影响力

    1.提高信息分析报告选题的针对性。紧扣政府和社会关注的问题,立足工商职能,扩大视野,选好编制信息分析报告的主题,站在区域经济发展的高度,并根据形势发展变化,不断推出符合政府决策要求、社会需要的信息分析报告。

    2.提高信息分析报告的深度。只有实现信息统计分析与调查研究相结合;自行编制信息统计分析报告与专家及相关部门参与相结合;着力于提出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才有可能拓展信息分析报告涉及领域,大幅度提高信息分析报告的深度。

    3.加强技术手段的应用。对定期编制的信息分析报告,加强技术手段的应用,通过建立模板、自动生成分析报告的数据,提高效能。4.发现新的信息应用点。深挖工商信息潜在价值,如企业生命周期分析、资本活跃度分析、主体活跃度分析等,形成有影响的信息指标,提升工商部门的地位和作用。

    (四)深挖信息价值,扩大信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