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经济发展总结范例6篇

林下经济发展总结

林下经济发展总结范文1

关键词 国有林场;林下经济;必要性;发展现状;对策;安徽宣城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5-0153-01

在我国林业发展及生态建设过程中,国有林场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在森林的保护、培育等方面取得的成效较为显著,是我国林业发展的重要力量[1]。一般林场建立的目的主要是对森林资源进行保护,以增加森林资源总量、提高林分质量,进而取得较好的效益,而国有林场境内的土地面积较大,不少地区在经营林场过程中采取的发展模式较为落后、单一,经济效益不高[2]。为了巩固林权改革的成效、提高单位面积林地上的产出、增加林农收入,一个有效途径即对林下资源进行开发,促进林下经济的发展[3]。林下经济发展的特点为发展潜力大、投入相对较少、短时间内可见成效、操作起来较为容易等,其具体的发展模式包括林下养殖、林下种植、森林旅游等。通过在国有林场内发展林下经济,可以使林地利用效率大大提高、林业生产的经济周期相对缩短,提高森林资源的附加值,实现森林资源的循环、可持续发展。现结合宣城市实际,对国有林场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对策进行简单的探讨。

1 宣城市林下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1.1 现行传统林业发展模式较为落后

多年来,我国很多国有林场在发展过程中采用的模式较为落后、单一,无法对林场内广阔的空间资源进行充分利用,造成林业资源的极大浪费,取得的综合效益不高。宣城市的某些国有林场,经济发展模式仍然采取传统的单一利用木材的方式,未能有效地综合利用林下空间,而且还会不同程度地对林区生态平衡产生影响,使林场内有限的林木资源总量逐渐减少,加剧了林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矛盾[4]。

1.2 要实现国有林场的循环发展,必须实现林下经济多元化发展

要改变国有林场林业经济单一的发展模式,实现林业长期、稳定发展,必须加大对林下资源的开发。目前,宣城市境内的国有林场结合当地林业资源特点,采取了以林业为主,综合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等多元化的林业经济发展模式,使林场内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利用效率及产出率较单一模式下有很大程度的提高。林场内工作人员采取林下养殖等方式,可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缓解了林业生产周期长所造成的一系列问题,使国有林场长期发展与短期效益得到协调,实现林业长期可持续发展。

2 宣城市国有林场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宣城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总面积约为12 340 km2,辖乡、镇的数量分别为24个、57个,总人口为280万人;林业用地总面积约为7 273 km2。宣城市目前总共有18个国有林场,在安徽省各县市中排在第3位,其中宣州、旌德、广德、郎溪、泾县、绩溪、宁国分别为5个、3个、1个、2个、4个、2个、1个。宣城市国有林场内的总经营面积在3.6万hm2左右,其中有林地面积约 3.5万hm2(划定为生态公益林的面积占54%左右),森林资源总积蓄超过190万m3,在安徽省各县市中排在第2 位。一直以来,宣城市国有林场的主要经济来源较为单一,一般为销售木材。近年来,宣城市利用当地丰富的森林资源,积极发展林下经济,结合《宣城市林下经济发展规划》,探索出多种与宣城市当地相适应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一些新兴的林下经营模式不断出现,重点在林下发展白芨、黄精等中药,并积极加大林下养殖的发展力度,成为当地发展的新经济增长点,加快了宣城市林业经济发展速度。

3 发展对策

3.1 对国有林场的林权制度进行改革

对宣城市国有林场内的林权关系要充分理顺,依法对林地、林木等的使用权、所有权予以明确,以妥善处理国有林场发展过程中保护与利用等方面的矛盾。只有对林权制度进行合理改革,充分将林权关系理顺,才可以营造出适合发展林下经济的良好环境,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

3.2 加大对林下经济发展的资金及技术等方面的投入

国有林场的林地面积较为广阔,要促进林下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加大投入,从专业人才、资金、技术等多个方面给予支持。不仅要重视国有林场内部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配套水电设备、道路建设等,还要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新技术,加大对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宣城地区的林技部门要就林下经济发展方面开展多种形式的指导、培训,并且派专业人员深入到国有林场实地,以及时解决出现的技术难题。此外,信贷等金融部门要给予支持,将林下经济发展纳入到重点扶持对象的范围之中,降低信贷门槛。

4 参考文献

[1] f东光.国有林场发展林下经济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5(12):58-60.

[2] 贾长荣,侯环珍,谢会芳,等.太行山区国有林场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探讨和建议:以济源市大沟河林场为例[J].防护林科技,2015(增刊1):18-19.

林下经济发展总结范文2

【关键词】:临夏;林业;循环;经济

1、林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临夏回族自治州位于甘肃省中部西南面,地处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地理坐标介于北纬34°57′―36°12′,东经102°41′―103°43′。全州辖永靖县、东乡族自治县、广河县、康乐县、和政县、临夏县、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七个县和临夏市一个县级市。国土总面积816580公顷,全州林业用地380.65万亩,森林覆盖率为10.59%,林木绿化率18.74%。截止2015年底,全州生产总值达到182.55亿元,其中林业总产值18.66亿元,农民林业人均收入1077元,现有林业产业化企业21个,总资产3.21亿元,年销售额1.18亿元,就业人数640人左右。全州现有各类林业专业合作社184个,2015年完成林权抵押贷款1670万元。

1.1林下经济

我州各县(市)以森林资源为载体,以科技服务为支撑,大力发展林畜、林禽、林菌、林药等林下经济,形成了“生态林畜牧肥料林果”、“经济林畜牧粪便沼气池沼液+沼渣林果”、“啤特果果品加工果渣饲料畜牧肥料林果”等循环发展模式。按照“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运作模式,不断推进林下经济的规模化和产业化,延长产业链条,增加林农收益。以和政县为例,2014年全县林下经济总产值达1.3亿元,2015年上半年林下经济总产值预计达0.7亿元。

1.2人造板材生产加工

临夏州环东建材有限责任公司、临夏州汇通木业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利用木材采伐和加工过程产生的次小薪材,大力发展人造板材生产,其中临夏州环东建材有限责任公司固定资金达9000万元,拥有两个人造板材加工厂,年产双饰柜体板、细木工板等各类人造板材15万张左右,年产值2250万元左右。2011年公司生产的环东牌细木工板荣获甘肃名牌产品称号,在西北五省区占有很大的市场分额。

1.3森林生态旅游业

我州已建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1.62万公顷,其中:甘肃莲花山部级自然保护区跨州面积约1.2万公顷;甘肃省太子山自然保护区总面积8.47万公顷;甘肃黄河三峡湿地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95万公顷。现有松鸣岩部级森林公园和南阳山、南龙山、巴咪山3个省级森林公园,已建成森林旅游景点25处,2015年接待旅游总人数68.3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约1708.5万元。

2、林业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宣传深度与广度不到位,广大干部群众对发展林I循环经济认识不足、意识不强。

2.2发展模式单一、规模不大,技术支撑后劲不足。林业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多学科互相渗透、跨行业互相协作。但目前我们却处于林业部门单打独斗、孤军奋战的状况,限于财力、物力,发展思路局限、模式比较单一、规模不大、覆盖面不广,林业循环经济发展中急需的技术无法得到满足,难免会走些弯路,发展林业循环经济的后劲不足。

2.3政策扶持力度尤其是财政支持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资金是林业循环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尽管,近几年政府逐渐增加了对发展林业循环经济的资金投入,但这些投入数额还是很有限。

3、林业循环经济发展政策建议

3.1加强领导、宣传力度,转变林业增长方式,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林业循环经济的认知度。

3.2 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发展林业循环经济,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只有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才能担当发展林业循环经济的重任。

3.3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财政资金要向林业循环经济项目倾斜。一是鼓励林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必须要有连续性和稳定性。二是在资金安排上,要适当给予倾斜,以充分体现政府的引导作用,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三是充分发挥生产者在发展林业循环经济的主力军作用,农民、企业、国家一起上,多层次、多渠道筹集促进林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

3.4探索新的林业循环经济经营模式,走种养结合道路,建议建立大型林业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以种养结合为主要形式的生态林业综合示范基地。畜禽养殖所产生的排泄物全部在基地内得到循环利用,基地生产的农产品完全符合无公害或绿色农产品要求。在示范区内达到能量流动平衡、物质循环稳定、生态系统繁荣的目标,为我州林业循环经济发展做出示范。

林下经济发展总结范文3

关键词:林下 经济 现状 发展 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1(b)-0217-01

紫金县地处广东省中东部,河源市东南部,全县土地总面积3627 km2,总人口8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7万人,全县林业用地面积424万亩,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典型山区县。国民生产总值32.85亿元,其中工业23.75亿元,农业17.31亿元。为提高林地产值,发展林业,使林下经济发展成为农民脱贫奔康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近年来,紫金县越来越重视林下种植经济的发展,根据紫金县的县性、林性,本人提出一些发展林下经济有关种植的对策和技术措施,供同行参考。

1 林下种植基本情况

据调查,我县现有的林下种植模式有如下3种。林药模式:总面积100公顷,总产量 0.016万吨,总产值1500万元。种植的品种有鸡骨草、金银花等,涉及小型企业2个,惠及林农200户,农民收入860万元;林菌模式:总面积1.5公顷,总产量0.0022万吨,总产值450万元。种植品种有灵芝、香菇、木耳等,涉及的专业合作社数1个,惠及林农30户,农民收入300万元;林茶模式:总面积356.3公顷,总产量0.08万吨,总产值24050万元,种植的品种有龙须茶、龙王绿、金萱茶、竹壳茶、溪王茶等,涉及的专业合作社数1个,企业2个,惠及林农605户,农民收入1512万元。

调查结果表明,紫金县林下种植的现状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种植模式类型不多,林下种植的品种数量少;(2)林下种植的规模小,产值低下;(3)从事林下种植的人数少,专业合作社惠及的农户少,不能成为林农脱贫奔康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2 林下经济发展的思路、目标、原则

根据紫金县的实际促使发展林下经济成为紫金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带动人民脱贫奔康,我认为要有明确的发展的思路,发展的目标、发展的原则。

(1)发展思路。围绕实现“十二五”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双增,促进林业主体发展。

(2)发展目标。以“善治林业、生态林业、和谐林业、幸福林业”为奋斗目标。

(3)发展原则。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兼顾的原则,强化“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

3 林下种植发展的对策

(1)加强宣传、规范引导。为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应通过科普宣传、科学讲座等方式,深入广泛地宣传发展林下种植的重要意义,技术和模式等。同时,应根据紫金县林地资源等自然条件情况进行科学的调查和设计,把发展林下经济与林业产业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势利导,准确把握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充分挖掘林下经济的发展潜力。

(2)积极扶持,强化服务。为推进林下种植的发展,应加强对林下种植发展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对符合条件的示范户和种养大户列为优先支持对象和重点扶持对象,实行税收和信贷扶持政策,有效地解决林下种植经济发展企业和个体资金不足等方面的困难,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并定期组织相关部门技术人员下乡开展技术指导,努力解决农民技术骨干和示范户的专业技术水平,为林下种植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技术保障,并及时为林农群众提供市场信息,努力做好购销服务工作。

(3)示范带动,全面推进。应坚持示范带动,讲求实效的原则,积极引导和培育林下经济发展龙头企业,创办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形成有效辐射带动能力,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以基地带动农户,全面带动林农群众投身林下种植经济的发展,促进林下经济发展上规模、上效益。并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民组建成相关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行业协会组织等,建立利益联结的机制,全面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发展林下种植的积极性,推动林下种植业类型多样、典型全面发展。

4 林下种植的技术措施

(1)科学规划。为了推进林下种植业的健康发展,必须认真做好调查规划工作,这是推进林下种植业发展的关键。紫金县属山地丘陵,地势由中间向东、西延伸倾斜,山地主要分布在东、南、北部,山高谷深,地形复杂,山势较陡;丘陵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部,地势较为平坦。在规划、布局时,可分为三个发展区进行布局:①东南发展区;②北部发展区;③中西部发展区。

(2)树种选择。发展林下种植业应坚持适地适树的原则,结合该造林地的立地条件及种植的经验,选择耐阴性较强的优良品种,种植模式有林药、林菌、林粮、林果、林菜、林草、林茶、林花等。

(3)造林技术。

①林地清理。

林地清理应严禁炼山、全垦,而采用1 m2小块方式清理林地,清理的杂草、采用带状和块状堆沤,以增加土壤腐蚀质,提高土壤肥力,林地清理过程要注意保护原有的乡土乔木幼林,林地清理时间要在12月底前完成。

②整地挖穴。

整地可根据所植作物的需要进行挖穴或开沟。植穴的规格30 cm×30 cm×30 cm或开垦20 cm深的沟壮等,整地要求在春节前完成,让植穴有足够时间冬晒,使土壤充分风化及消毒,以利于林下作物的生长。

③基肥和回穴土。

基肥选用复合肥,每穴0.1~0.2 kg。基肥施放要求在春雨季节,先回表土至半穴高,再施放复合肥并与表土充分搅拌混匀,使复合肥均匀平铺在穴土中,然后填至穴满,且形成反倾斜,以便积累水分,保土、保肥。

④栽植。

根据紫金气候及所选树种习性,栽植的时间为清明节至端午节间。栽植时应踩实,并复盖松土,以便保湿。

⑤抚育。

栽植后一个月左右,应及时检查成活率,发现有死株及时补植,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抚育追肥。

林下经济发展总结范文4

关键词:吉林市;产业结构;传统偏离-份额分析法;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的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调整任务比以往显得更加迫切、更加困难。总理在2010年主持召开的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中强调,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扎实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总理在2015年东北三省经济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把稳增长保就业提效益作为紧要之务,在改革开放中实现东北新一轮振兴。

吉林市地处松花江上游,自然资源丰富,是典型的工业城市。吉林市的第一大支柱产业是石化产业,拥有吉化集团公司、中油吉林石化分公司、吉林化纤集团三家大型企业集团。吉林市汽车产业也具有一定规模,能够生产轻、微型客车、经济型轿车、专用车、农用车等多种整合产品。吉林市拥有亚洲最大的铁合金、碳素生产厂家,以及全国第二大镍业生产地。吉林市作为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发展的重要城市,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背景下,其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的调整及优化,来带动吉林市以及东北地区经济的发展。

本文运用传统偏离-份额分析法以及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对吉林市的产业结构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吉林市产业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和优化升级。

一、研究方法

偏离-份额分析法(缩写为SSM)是由美国学者Daniel和Creamer于20世纪60年代相继提出,80年代初Dunn集各家之长总结成现在普遍采用的形式。偏离-份额分析法具有较强的动态性和综合性,有效的揭示区域与城市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确定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一)传统偏离-份额分析法

传统的偏离份额分析法通常将研究区域的上级区域的经济发展看当作参照系,将研究区域的经济总量在特定时间段的变动分解成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竞争力偏离分量。假定时间范围在[0,t]内,用h0、ht分别表示研究区域基期和末期的总产值,h0 i、ht i分别表示研究区域基期和末期第i产业产值,HO、Ht上级区域基期和末期的总产值,H0 i、Ht i表示上级区域基期和末期第i产业产值,r和ri分别表示研究区域在[0,t]内总产值的变化率和第i产业的变化率,R和Ri分别表示上级区域在[0,t]内总产值的变化率和第i产业的变化率。以G表示研究区域经济增长总量,RS表示份额分量,PS表示结构偏离分量,DS表示竞争力偏离分量。

式中份额分量RS是指吉林市各产业按吉林省GDP增长率增长所实现的增长份额。当这种假定的增长水平高于实际增长水平时,吉林市的总偏离值为负,相反则为正;式中结构偏离分量PS是指吉林市各产业按吉林省相应产业增长率所实现的增长额与按吉林省GDP增长率计算的增长额之差,当RS为正,说明吉林市的产业结构优于吉林省,相反则落后于吉林省;式中竞争力偏离分量DS是指吉林市各产业按吉林市相应产业增长率所实现的增长额与按吉林省在[0,t]内相应产业增长率计算的增长额之差,当DS为正时,说明吉林市比吉林省更具有产业竞争优势,相反则不如吉林省。

(二)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

与传统-偏离份额分析法相比,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是将考察的时间段[0,t]进一步细分,分析每个时间分段内各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随时间变化的趋势。

根据传统-偏离份额分析法:G=RS+PS+DS=[i=1nRSi]+[i=1nPSi]+[i=1nDSi],其中G=[i=1nGi],则Gi =RSi +PSi + DSi(i=1,2,…..n)

在时间范围[0,t]内,增长总量可以分解为t-1个分量,用上标m表示第m年相对于前一年的增量,则Gi =[m=1tRSmi]+[m=1tPSmi]+[m=1tDSmi]

动态-偏离份额模型推到过程如下:

RSi=h0 iR=h0 i[Ht-H0H0]= h0 i[Ht-Ht-1+Ht-1-Ht-2+…+H1-H0H0]

=[m=1th0iHm-Hm-1H0]=[m=1tRSmi]

所以RSm i=h0 i[Hm-Hm-1H0]

同理,得PSm i=h0 i[Hmi-Hm-1iH0i-Hm-Hm-1H0]

DSm i= h0 i[hmi-hm-1ih0i-Hmi-Hm-1iH0i]

RSm i 是指吉林市第m年i产业的份额分量,是按吉林省生产总值比例分配,吉林市i产业规模发生的变化;PSm i是指吉林市第m年i产业的结构偏离分量,是吉林市i产业比重相对于吉林省增长率产生的偏差;DSm i是指吉林市第m年i产业的竞争力偏离分量,是吉林市i产业增长速度与吉林省相应产业增长速度不同引起的偏差。

二、吉林市产业结构实证分析

本文的研究区域为吉林市,上级区域为吉林省,以2002年为基期,分别选取2002-2012年吉林市和吉林省第一产业产值、第二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生产总值,所有数据来自2003-2013年《吉林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吉林统计年鉴》。

(一)吉林市产业结构传统偏离-份额分析

根据表1可知,吉林市的实际增长量(2003.50亿元)大于份额分量(1742.03亿元),总偏离是261.47亿元,说明吉林市实际经济增长高于吉林省平均水平。由结构偏离分量带来的增长为9.34亿元,说明吉林市的产业结构比较合理。由竞争力偏离分量带来的增长为252.13亿元,说明吉林市拥有较强的区位竞争力,而且其对吉林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大。

表1中第一产业的总偏离为-120.41亿元,其中结构偏离分量为负,竞争力偏离分量为正,说明吉林市第一产业在吉林省处于劣势,主要是由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不合理造成的;表1中第二产业的总偏离为340.19亿元,比吉林省生产总值的增长率高199.40个百分点,其中结构偏离分量、竞争力偏离分量均为正,且前者大于后者,说明吉林市第二产业的增长主要来源于产业结构优势;表一中第三产业的总偏离为41.69亿元,其中结构偏离分量为负,竞争力偏离分量为正,说明吉林市第三产业在吉林省处于优势,若能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势将进一步扩大。

(二)吉林市产业结构动态偏离-份额分析

根据2003-2012年吉林市三次产业结构动态偏离份额分析表(表2)绘制出图1、图2、图3、图4。由图1可知,2003-2012年吉林市总偏离曲线中个别年份为负,大多数为正,说明吉林市的经济增长量高于吉林省的平均水平,与传统偏离-份额分析的结果一致。结构份额曲线在0上下波动,除了2011年为负,其它都为正值。竞争力偏离曲线与总偏离曲线几乎重合,说明吉林市的总偏离主要取决于吉林市的区位竞争力。

1.吉林市第一产业动态偏离-份额分析

由图2可知,2003-2012年吉林市第一产业总偏离曲线只有2007年为正且不断下降,说明吉林市第一产业产值的增量低于吉林省的平均水平且相差越来越远。结构偏离曲线为负值且总体呈下降趋势,与图1中的结构偏离曲线相比,除了2011年图2中的结构偏离曲线的值均小于图1中的结构偏离曲线的对应值,说明相比于第二、第三产业,吉林市的第一产业的产业结构优势较小,产业结构不合理。竞争力偏离曲线大多数年份为正值,与图1中的竞争力偏离曲线相比,除了2004-2006年及2007年,图2中的竞争力偏离曲线的值均小于图1中的竞争力偏离曲线的对应值且相差较大,说明吉林市第一产业有区位竞争力,但与第二、第三产业相比,区位竞争力较低。

2.吉林市第二产业动态偏离-份额分析

由图3可知,2003-2012年吉林市第二产业总偏离曲线与图1中总偏离曲线形状相似,比第一产业总偏离曲线波动幅度大,大多数年份总偏离值为正,说明吉林市第二产业产值的增量高于吉林省的平均水平。结构偏离曲线均为正且总体呈上升趋势,说明吉林市第二产业的产业结构较为合理。竞争力偏离曲线波动较大,与结构偏离曲线相比,对第二产业产值增量的贡献较小。

3.吉林市第三产业动态偏离-份额分析

由图4可知,2003-2012年吉林市第三产业总偏离值部分年份为正,其余年份为负,但曲线总体呈上升趋势,说明吉林市第三产业的产值增量高于吉林省的平均水平。结构偏离分量几乎都为负且总体呈下降趋势,说明吉林市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竞争力偏离曲线波动较大大致呈上升趋势,说明吉林市第三产业的区位竞争力较大,与结构偏离曲线相比,对第三产业产值增量的贡献较大。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吉林市拥有较强的区位竞争力,总体的产业结构合理,但产业结构对吉林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小。吉林市总体的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具有明显的产业结构优势,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内部产业结构不合理。吉林市的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第三产业。

在第一产业方面,吉林市农业结构较单一,应该发展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等新型农业,促进吉林市农业结构的多元化。要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为核心来优化农业内部结构,转变农业的增长方式。将科技加入农业发展中,大力发展高效、高产、优质、生态、安全的农业。

在第二产业方面,吉林市的轻重工业比重不合理,重化工业比例偏高,工业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重工业来拉动,同时吉林市的石化产业在工业内部结构中所占比重过大,使得整个产业抗波动能力较差。吉林市应大力发展能耗较低的轻纺工业,精细化工业以及农产品加工业来不断提高轻工业比重,近而改变吉林市偏重型的工业结构。

在第三产业方面,吉林市服务业仍以低层次的服务业为主,应该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首先,吉林市应该推进服务业的对外开放,鼓励外商投资现代物流等生产业,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用服务业层次的提升来带动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其次,吉林市应该加速发展金融、保险、技术、信息、咨询等生产服务,实现制造业与生产服务业的良性互动。最后,吉林市可以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以松花湖旅游区建设为核心,促进龙潭山、朱雀山等重点旅游景区联动发展。加快打造松花江旅游产业带。

参考文献

[1]吴大鹏.基于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的成渝经济区南部城市群产业结构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12(6).

[2]李钟林,李天国.基于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延边地区产业结构实证研究[J].延边大学学报.2013(10).

[3]吴殿廷.区域分析与规划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林下经济发展总结范文5

关键词:上江镇;“八林经济”;发展模式;产业发展对策;研究生态农业

全国在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同时,发展现代林业产业,巩固集体林权改革成果,已成为当前及今后很长一段时期林业工作的重点。为全面掌握泸水县林农经济发展现状,发挥资源优势有效利用土地资源,泸水县县委、县人民政府提出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以“林木、林果、林药、林畜、林苗、林菌、林菜、林旅”为主的“八林经济”发展规划。为了全面、准确掌握上江镇林业经济现状,全面启动“八林经济”工作,笔者在参加了上江镇“八林经济”发展现状全面调查后,以此为基础提出发展上江镇“八林经济”的构想和措施。

1 “八林经济”内涵及意义

1.1 “八林经济”的内涵

“八林经济”即林果经济、林木经济、林药经济、林菜经济、林苗经济、林菌济、林畜经济、林旅经济”的简称。八林经济通过发展林木、林果等林上经济,利用林下土地、动植物和空间资源,从事林下养殖,种植,生态旅游开发等立体经营,使农林牧和旅游等各业实现资源共享、协调发展,达到“短期得利、长期得林”的兴林富民目的。

1.2 发展“八林经济”的意义

1.2.1转变林业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传统林业产业是以林上产业为主要目的的林业经济,周期长、见效慢、风险大是其主要特点,转变林业生产方式,除深度发掘特色林木、林果经济外,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延长林业产业链。

1.2.2有效吸引社会资金投向林业。积极申报,争取国家、省专项资金;积极整合部门项目资金,加强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将发展“八林经济”建设模式同农业综合开发、林业发展、新农村建设、产业扶贫、科技推广等项目资金有机结合起来。

1.2.3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兴林富民”,是林业建设的终极目标,依托丰富的林地资源,发展林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社会和谐,进而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

2 上江镇“八林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上江镇概况

上江镇位于怒江西岸,泸水县南部,东与大理州云龙县民建乡、保山市隆阳区瓦马乡和六库镇新寨村隔江相望,南与隆阳区芒宽乡相邻,北接六库镇,全镇国土面积347.8km2,辖6个村民委员会,74个自然村,148个村民小组,户数9906户(农业户数7966户、非农业户数1940户),总人口31544人(农业人口29027人,城镇人口2517人),有傈僳、彝、傣、汉等16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7.6%。全镇有耕地2435.87hm2,其中水田1111.4hm2,旱地1324.47hm2,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镇。

上江镇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充分利用上江镇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形成了以咖啡、甘蔗、香料烟、蔬菜、食药用菌、等高原特色优势产业。

2.1.1 土地利用情况。全镇耕地中水田以种植稻谷、甘蔗为主,部分用于培育苗木;旱地、开垦地主要用于种植玉米、甘蔗部分种植咖啡、蔬菜等;林地主要种植核桃、草果等。因旱地、开垦地主要种植的是轮歇作物,林地核桃保有量有限,全镇可发展空间极大。

2.1.2劳动力资源条件。全镇总人口31544人,其中农业人口29027人,因产业发展滞后,外出务工人员占总人口1/3,产业发展可吸引劳动力回乡,让农民不出家门就可以赚钱,从而促进地方就业、带动地方劳动力增收。

2.1.3产业发展情况。境内规模产业有:蛮英村怒丰人工菌公司;大练地村工业园区林副产品加工企业:泸水县农资公司、大峡谷生物有限公司、辣木种植加工公司;大练地村养牛场、养羊专业合作社;丙贡村弯桥养鸡场;付坝村百花岭养猪场;丙贡村蛮辉养猪场。

2.2 存在问题

2.2.1林业经营观念没有彻底转变。传统林业观念在农户头脑中根深蒂固,多元化林业开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导致“八林经济”发展缓慢。

2.2.2缺乏政策引导。上江镇的“八林经济”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然而到目前,全镇还没有制定科学详实的“林业经济”发展规划,造成各项林业经济发展的盲目性。

2.2.3资源家底不清。多年来,没有全面调查全镇林地及闲置地资源,资源家底不清,缺乏规划依据。

2.2.4资金投入薄弱。农户自筹资金为主,融资渠道单一。

3 调查的结论和规划建议

3.1 调查的结论

多年以来,在泸水林业以发展核桃为主的林业产业的重要阶段,上江镇因处于全县低海拔地段,受条件限制并未成为全县林业发展重点。农业部门发展重点又在农田区域,所以上江镇在半山一带有许多可发展空间,虽无大型放牧场但林下养殖空间大。上江镇半山环线的修建又为全镇半山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上江镇是典型的亚热带河谷地带,属热带、亚热带气候。境内沟谷、地表径流众多,水源丰富,适宜热带、亚热带作物生长,适合种植林果类及草本类中药材经济作物种植。

3.2 规划发展建议

建议将调查结果及规划纳入《泸水县“八林”经济总体规划设计》中;由县人民政府牵头,各部门联动,发改、农业、林业、扶贫、供销、气象等相关部门指导、组织、管理和协调;建立县、乡(镇)、村三级领导责任体系,上江镇人民政府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实施目标考核责任机制和激励机制,目标明确,责任到人。

全镇可规划发展面积2008.01hm2。经调查、走访农户,广泛征求村组干部、镇领导及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意见后提出如下规划建议:

(1)林木经济:全镇规划于海拔800~900m之间种植柚木40hm2。(2)林果经济:全镇规划于海拔900~2000m之间、半山环线上下种植花椒500hm2,种植杨梅220hm2,规划于海拔750~1500m之间种植柠檬413.33hm2,种植芒果286.67hm2,种植澳洲坚果66.67hm2。(3)林药经济:全镇规划于海拔900~1500m之间种植土砂仁313.33hm2;规划于海拔740~900m之间规划种植砂仁60hm2。(4)林苗经济:全镇规划于海拔1000~1300m之间建设育苗基地46.67hm2,计划培育苗木为:核桃苗、草果苗、花椒苗、柠檬苗、漆树苗等当地林业建设用苗。(5)林菌经济:全镇规划发展林菌基地13.33hm2,培育林菌种类有:木耳、灵芝等。(6)林菜经济:全镇规划于海拔1000~1300m之间种植辣木86.67hm2。(7)林畜经济:全镇规划发展林下养鸡300000只、牛3000头。(8)林旅经济:在全镇半山环线和沿公路一带发展农家乐28家。通过招商引资将境内著名的二战粟柴坝抗日纪念碑、蛮英村灰坡山抗日战争遗址、旧乃山千年古树、丙奉村邦弯大水库、蛮口河天然温泉、蛮邦罕见的佛教、道教二合一的思尹寺庙、享誉京城、享誉世界的付坝村百花岭农民的无奏奏四声部合唱、新建村远扬国内外的民族民间文化”摆时”等开展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旅游景点。

3.3 具体行动步骤

(1)建议5年内完成产业建设。(2)林业、农业、科技部门在产前、产中、产后进行科学技术扶持。(3)组建林农专业合作社。(4)引进林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建设林农副产品交易市场。

4 结语

上江镇的明天机遇与挑战并存,全镇因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丰富的土地及自然资源、绚丽多姿的人文景观、民俗文化而成为待开发的一片热土,农林经济和旅游事业发展前景看好。

林下经济发展总结范文6

?笪 纪明辉,徐卓顺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软科学所,吉林 长春 130033)

[摘要]吉林省在发展低碳经济上有了很显著的改善,如能源节约、工业降耗、优质能源和新型能源开发等方面,但仍存在着能源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调整缓慢、能源利用效率低、生活耗能逐渐增加和缺乏低碳技术研发推广的激励机制等问题,这些都严重制约着低碳经济的发展。新时期吉林省发展低碳经济应遵循的战略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注重低碳城市建设。

[关键词]低碳;能源;产业结构;战略

[中图分类号] F0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1)08-0045-04

一、引言

2003年英国政府了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UK Government,2003)[1],第一次从国家层面上肯定了低碳经济发展道路。能源白皮书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损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此后,低碳经济革命在各国陆续展开,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低碳经济的发展要与全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努力联系在一起,实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增长速度的目标。这一目标要通过技术跨越式发展和制度约束得以实现,表现为能源效率的提高、能源结构的优化以及消费行为的理性。

吉林省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和工业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提高能源资源使用效率、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需要,也是转变发展方式、增强产业竞争力、推进全省现代化进程的需要。

二、吉林省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吉林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加快发展、振兴吉林,全面开展了“提速增效”活动,坚持把节能工作作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节经济运行的重点内容,通过启动和实施一系列节能的办法和措施,使吉林省的低碳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进展。

(一)能源节约利用成效显著

根据《吉林省统计年鉴2010》数据显示, 2005年~2009年,GDP按2005年不变价计算,吉林省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逐年分别为1.468、1.419、1.357、1.289和1.209吨标准煤,2009年此指标环比下降6.19%,是“十一五”以来降幅最大的,从2005年开始累计下降17.66%,超过全国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在国家统计局、发改委联合2010年上半年各省区市单位GDP能耗降低率表中,吉林省降幅最大,达到5.55%[2]。

2005年~2009年,吉林省万元GDP电耗分别为1,044.75、990.91、957.23、885.93和811.13千瓦时,环比降低率逐年为5.15%、3.39%、7.49%和8.64%,2009年底累计降低率达到22.55%。

(二)工业降耗成绩突出

吉林省工业增加值能耗持续下降,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逐年降低,2006年~2009年,分别下降4.41%、6.13%、6.69%、8.19%,“十一五”前4年累计下降23.35%,节约能源1,300万吨标准煤。按升序排序,吉林省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在2005年排名全国18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5.5%,到2009年底排名第12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以上[3]。这表明吉林省在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较好地完成了节能减排的阶段性指标,工业经济正沿着科学发展的轨道,又好又快地前行。

(三)优质能源开发进程加快

吉林省境内的长岭―长春―吉林输气管线的投产成功,将使长春市和吉林市获得更充足的天然气气源。这一项目的投产也标志着吉林省实施的“气化吉林”工程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重要进展。吉林省加大了与中石油、中石化的合作力度,相继在吉林省启动了大型气田的勘探开发。随着两大公司“长岭气田”和“松南气田”建设的启动,吉林省天然气生产能力达到22亿立方米,困扰多年的“气短”难题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计划到2020年,实现市、县、镇天然气管网的全面贯通,使天然气管道覆盖率、天然气气化率、工业用气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四)新型能源发展迅速

吉林省清洁能源开发速度明显加快。吉林省风能资源较为丰富,是国家7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之一。吉林省风电装机由2005年的7.9万千瓦增长到2009年的152.6万千瓦,装机容量跃居全国第三。2009年,吉林通榆40万千瓦项目是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的风电项目,它的开工建设高起点地拉开吉林风电建设的序幕。另外,2009年,吉林省生物质发电新增1.5万千万,垃圾发电新增3万千瓦。吉林省还积极扶持并不断扩大太阳能相关产业的规模,2009年7月,位于吉林市昌邑区的总装机容量为1,500千瓦的太阳能发电厂建成投产。众多的新能源的深入开发与广泛利用将极大地缓解吉林省的资源对外依赖,并逐渐改善吉林省的能源消费结构。

三、吉林省低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吉林省作为中国的老工业基地,在能源利用与碳排放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吉林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着经济增长与低碳转型方面的多种问题和挑战。

(一)能源消费过度依赖煤炭、石油

相对于全国而言,吉林省在能源消费上更多地依赖于煤炭,而石油以及其他资源的消费虽有缓慢的上升趋势,但始终不能替代煤炭资源。因此吉林省的能源结构呈现以煤炭消费为主,石油消费为辅,多种其它能源共同利用的态势。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难以在短期内迅速得以改变。当前,吉林省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工业化的持续推进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以及居民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都对重化工业产品形成了巨大的需求,进而转化为对能源消费的旺盛需求。吉林省的能源利用结构间接的决定了吉林省在生产生活中排放的污染物中碳含量很高,CO2的排放量也必然高居不下。近几年,吉林省对煤炭能源消费的绝对量不断地增加,已经由2005年的4,510万吨标准煤上升到2009年的5,945万吨标准煤。2009年底,吉林省煤炭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率为78.7%,而全国水平为70.4%。

(二)历史形成的产业结构制约低碳经济发展

产业结构决定能源的消费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因此,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见表1)。

由表1可见,2001年~2009年间,吉林省第一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缓慢下降,第三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基本稳定,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稳步上升。与此相对应的三大产业的能源消耗也有显著的特征,其中第一、第三产业的能源消耗比率基本稳定在3%和13%上下浮动,在总体趋势中处于较低水平;而第二产业的能源消耗占全省能源消耗总量的比率从2004年开始就居高不下,基本稳定在70%左右,第二产业的高能源消耗主要归因于重化工业在生产中的碳排放。由表1还可看出,第二、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大体相当,然而在能源消耗的比率方面却大相径庭,二者最低时差35.35%,最高时二者差54.35%。吉林省作为老工业基地,在产业结构上重化工业的比重较高,并且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大多集中在电力、冶金、煤炭、建筑等行业上。近年来,吉林省产业结构虽得到一定程度的调整和改善,但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的状况仍较为突出。经济增长过多地依赖第二产业,特别是依赖工业中的重化工业,而具有低能耗特征的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明显滞后,比重偏低,致使全社会能耗强度偏高。历史形成的吉林省现实产业结构,要在短期内得到有效地调整和改变,难度也相当大。

(三)能源总体利用水平落后

煤炭等化石能源的高利用比率与低利用效率,是阻碍低碳经济发展的根本因素之一。能源利用率低的原因主要包括:一是能源利用技术水平的相对落后。吉林省工业能耗最高的行业为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等,吉林省的这些行业的生产工艺相对落后,技术水平也不高,导致能源利用效率低。二是能源利用机制落后。能源利用机制与地区的产业机构状况、能源自身的市场结构、地区资源的管理水平息息相关。吉林省作为重要的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对于第二产业的依赖导致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缓慢。截止到2009年底,吉林省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8.66%,第二产业的能源消耗占全省能源消耗总量的比重高达67.63%。吉林省需要重点对第二产业中能耗高的重点行业建立起有效的监督机制,同时进行能源高校利用的积极引导。三是能源利用理念落后。煤炭等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是当今碳气体高排放的罪魁祸首。随着低碳理念深入人心,生态的生产过程将贯穿于经济发展的始终,而实现生态生产的源头就是对煤炭等主要能源的替代。在全球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下,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必然让位于太阳能、氢能、风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吉林省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与使用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生活消费耗能逐渐增加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求也与日俱增,生活消费耗能量也随之增大。由表1可见,2009年生活消费及其他能源消耗占总能源消耗的比例达到了16.62%,高于去年4个百分点。2009年吉林省平均每百户冰箱、电脑、空调拥有量分别为88.72台、50.57台、6.22台,分别比2005年增加了4.88%、68.23%和30.40%。另外,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居民平均交通距离不断增大,而公共交通的相对滞后,使得对私人汽车的需求不断上升。2009年吉林省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5.95辆。相应的生活消费耗能量也从2005年的万吨标准煤,上升至2009年的937.36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率达10%以上。

(五)缺乏有效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的激励机制

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和关键。目前,吉林省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能力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低碳技术的研发和技术推广资金更显不足。近年来,尽管国家和吉林省相继出台了一些鼓励节能和低碳技术研发的优惠政策,解决了一批配套资金,但仍难以满足需要。节能、低碳、环保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仍需政府、金融机构和社会各界的逐渐认同和广泛支持。

四、吉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选择

低碳经济并非单纯的强调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保护,而是以节能减排为出发点,将“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理念贯穿于具体的生产、生活当中,促进传统产业提升生产效率、提高新型产业对经济的贡献力度,从而实现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局面。新时期,吉林省发展低碳经济应遵循如下战略选择:

(一)以新型工业化道路带领低碳经济发展

在国家战略方针指导下,结合自身的优势,积极探索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首先,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用工业化改造传统农业,把吉林省丰富的农业资源通过“过机转化”和“过腹转化”实现加工增值,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其次,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与支柱产业相结合,吉林省工业基础坚实,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和石油化工业是吉林省的两大支柱产业,食品、医药、电子和通信设备制造业是吉林省的三大优势产业。但是吉林省的工业仍处于初级阶段,发展过程伴随着能耗的低效,这就要求重新对自身的工业化进程进行规划和定位,在工业化的进程中,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再次,实现从资源依赖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加大对汽车、电子等技术密集型企业的投入力度,提高企业装备的智能化和数字化水平,增强其竞争实力。在汽车制造领域重点推广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及柔性制造体系、现代集成制造系统的应用;石化行业重点应用电子信息技术提高产品设计、生产在线监测和质量控制水平;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在生产和物流领域的服务功能。

(二)以战略新兴产业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要发展具有低碳经济特征的新兴战略性产业。吉林省的低碳经济下的先导产业应结合原有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形成“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率”的产业优势,成为下一轮经济增长的引擎。在低碳经济机遇下,应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新型汽车产业、旅游和文化产业。其中高新技术产业既包括生物制药、生物能源和生物化工等领域,又包括吉林省具有优势的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生物产业,以长春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为龙头,建设长白山生物资源种质基因库,延长产业链条,加速产业集聚,提升产业能级。发展光电子信息产业要着力构造光显示、激光、光电装备、汽车电子、电力电子及半导体器件、软件及外包服务等六大产业链。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核心在于继续发展水电产业,大力发展风力、太阳能发电,积极发展生物质能源,适时发展核电。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打造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新型汽车产业将以混合动力汽车为发展重点。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重点发展以影视、出版、软件、动漫等为代表的创意产业,形成竞争有力、富有吉林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发展旅游产业,从整体上发展长白山生态型旅游产业、跨国旅游产业,使旅游休闲度假养生产业成长为支柱产业。

(三)以低碳城市建设助推低碳经济发展

实现吉林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通过以下措施实现城市的低碳化:一是鼓励大中城市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和快速轨道交通系统,提倡发展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氢气动力车、生物乙醇燃料汽车、太阳能汽车等低碳排放的交通工具。二是要发展低碳建筑,在推进“暖房子”工程同时,新房地产要推广节能技术,推广新能源利用。三是加大宣传,鼓励居民行为减碳。在运行过程中,倡导居住空间的低碳装饰,如使用节能电器和节能灯,使用高效节能厨房系统,尽量不使用一次性用品,如塑料袋。

[参考文献]

[1]UK Energy White Paper: Our Energy Future Creating a Law Carbon Economy[EB/OL]. berr.gov.uk/files/file10719.pdf. Feb. 2003.

[2]国家统计局. 关于2010年上半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单位GDP能耗降低率的公告[EB/OL]. stats.省略/tjdt/zygg/gjtjjgg

/t20100902_402669207.htm.

[3]大力推进工业节能工作 实现工业经济优质发展[EB/OL].省略news.省略/xinwen/dbxw/zxzl/pages/e27ecb83-98c4-4df5-

a737-b6d4ecc40c16.aspx.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Economy of Jilin Province

Ji Minghui,Xu Zhuoshun

(Soft Science Institute of Jili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 Changchun 130033,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