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经济学笔记范例6篇

环境经济学笔记

环境经济学笔记范文1

【关键词】 环境成本; 会计核算; 会计科目

一、我国企业建立环境成本会计核算体系的必要性

我国企业建立和完善环境成本核算体系在当前经济发展状况下是非常有必要的。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需要

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它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进行环境成本核算,有助于促使企业放弃短期行为,放弃为了一时的经济利益而牺牲环境。这样就能把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企业长期生存发展有效统一起来。在这个层面上,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进而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

(二)企业自身长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生态环境和资源受到严重污染和破坏,有关环境保护的国际宣言,国际标准及世界各国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对企业的约束越来越严格。我国也对那些高能源、高消耗、高污染的企业进行政策上的限制和税收上的差别待遇。在环保实践中形成了“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谁利用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的环境政策。有些省市把环保放在重中之重的位子,即使项目再好,若通不过环保这一块,则立即否决。由此可见,环境成本已成为企业经营成本中不可忽视的部分,是关系企业生死存亡的一大关键因素。

(三)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需要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它考虑了固定资产折旧,但是没有考虑自然资源的耗损和生态恶化的损失。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不科学性导致国民经济产值的增长带有不真实性。中国每年都能保持8%左右可观的增长率,但是如果扣除环境成本的话,增长率势必会低得多。

二、我国企业环境成本会计核算的现状

在企业,成本核算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有效的成本核算对企业成本计划的实施、成本水平的控制和目标成本的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越来越多的环境成本是否能够合理、准确地分配到相关的科目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有很大的影响。现阶段我国企业在进行环境成本会计核算时,主要涉及到的科目有“生产成本”、“制造费用”、“期间费用”等。其核算程序大致是凡是与产品成本有关并能分清成本对象的,直接计入“生产成本”;分不清成本对象的,先归集计入“制造费用”科目,然后分配转入产品成本中去。与产品生产成本无关的,根据承担对象不同可以计入“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科目。

我国企业目前在对环境成本进行会计核算时,完全没有考虑到环境污染问题,比如生态环境的破坏成本、生态环境的保护成本、企业为了美化环境而发生的废物清理费等等,只是考虑了政府收取的环境污染处罚款等可以简单量化的成本费用。除此之外,企业发生的与环境有关的成本都只是简单地计入“制造费用”、“期间费用”、“营业外支出”等科目,只有相当少的成本被归集到产品成本中。但是由于绝大多数的环境成本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有关,应该被合理分配到产品成本中。比如企业发生的污水处理费被归集到了管理费用。但是它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更相关,所以笔者认为应该归集到相关产品的成本中。而那些环境污染处罚款之类的费用与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没有直接的联系,应归集到“营业外支出”。

鉴于我国企业对于环境成本会计核算体系的不健全,笔者认为应该重新设置会计核算体系来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

三、我国企业环境成本会计核算的设计

(一)环境成本应包含的内容

笔者认为,环境成本应该包括如下内容:

1.生态资源破坏成本,指由于企业损害环境而对生态资源提取的一笔折旧费,主要是排放三废等行为对空气、土地、河流造成的损失。2.生态资源保护成本,主要指企业为了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增加环保设备的投入,进行环境保全和提高社会环保效益的成本所发生的一些成本费用。3.环境污染成本,主要指政府相关部门向企业征收的排污费等赔偿款。4.环境治理成本,是指企业用于提高自身工作环境的质量而支付的费用,如绿化费等。5.环境维持成本,指相关人员的工资、日常维护费等。6.环境破坏准备金,笔者认为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污染,这些污染或许尚未被发现或处罚,但是也应该作为一笔损失而存在,与应收账款提取的坏账损失其实是一样的性质。

(二)环境成本的计量

环境成本的计量是指对环境成本确认的结果予以量化的过程。因为环境成本中的如机会成本、生态资源破坏成本等很难用具体的数字来量化,或者有时环境成本是无形的、或有的、未来的等特点,使得环境成本的计量相对困难。因此,笔者认为可以结合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上的一些方法来计量。在计量过程中,应注意如下几点:

第一,环境成本计量所使用的计量形式以货币为主兼用其他计量单位,如计量废弃物处理成本时,可辅之以吨、公斤、立方米等物理量度计量,使信息使用者获得一个较为完整的印象。

第二,在采用货币计量时,计量属性是多样的,可以采用历史成本、现行价值、可变现净值等。

第三,按照计量的属性对事项进行计量时可采取的具体操作方法也是多样的,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1.市场价值法。市场价值法又叫做生产率法,这类主要是把环境质量看作一个生产要素,由于这项生产要素的变化,生产率和生产成本会相应变化,由此又会带来产品产量和产品价格的变化,这些变化可以直接在市场上按照市场价格反映出来,从而可以用市场价格对其加以衡量。市场价值法又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1)防护费用法,指企业为消除或减少环境污染的有害影响所愿意承担的费用,如出现噪音污染,就可能需要安装消音或隔音装置或作出其他处理,这些处理的支出就可以看作是防护环境污染的费用。这样,在未进行防止污染的有效处理之前,企业就应计提该项费用,其金额应该根据技术要求或经验予以确定,并计入当期损益。

(2)恢复费用法,指恢复或更新受环境污染而被破坏的生成性资产所需的费用,如有些企业将固体废弃物、有害材料存放在地下,长期存放势必会影响到土地,需发生一定的支出,这种未来的支出也应该在污染产生的开始估计,其金额也可以根据技术要求和研究予以确定环境成本费用。

(3)影响工程法,这种方法是恢复费用法的一种特殊形式,在某一环境资源被污染或破坏后,人工建造一个工程来替代原来的环境功能或满足原来的需要,那么对未来建造工程的费用予以计量也是必要的。

(4)人力资本法,人们身体健康的损害和劳动力的效率降低来计量环境污染所造成的损害,同时也可以用减少的这种损害来估量污染治理的收益。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对人力资本测量比较容易且比较准确的企业,而且人力资本占企业总成本的比重较大。

2.替代评价法。替代评价法是指对于所衡量的目标不宜采用市场价值时,应该用替代物的市场价格予以估计和测算。替代市场法也有两种具体的形式。

(1)资产价值对比法。这种方法认为环境质量是影响资产价值的一个因素,当其他影响资产价值的因素都不发生变化时,环境质量的差异就是两种对比资产的价值差异。

(2)工资数额对比法。这种方法主要的操作对象是工人的工资数额差异,这种差异也就是环境质量变化所带来的收益和损失。

3.调查判断法。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有关方面的专家或者是对具体的环境资源的使用者进行实地调查,以了解他们的愿望,并采用统计等方法对环境资源等资产的价值予以估计和计量。

笔者认为,在化工行业里,直接原材料、人工等货币化的耗费可以通过实物量的耗费来计量,其他难以货币量化的费用,如一些污染损失等,可以考虑通过以上几种方法的结合运用来计量。

(三)会计科目的设置

在进行企业环境成本的会计核算时,笔者认为应设置如下科目:

1.生产成本――生态资源破坏成本。该科目专门用于核算由于企业损害环境的行为造成一个地区生态环境的退化,降低生态资源所能提供的效用。如企业排放废气、废水、固定废弃物等行为进而造成空气、土地、河流的污染,应当计提生态破坏成本。产品的成本不但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成本,还包括了流离于产品价值之外的环境因素。发生时借方记“生产成本――生态资源破坏成本”,贷方记“其他应付款”。

2.生产成本――生态资源保护成本。该科目专门用于核算企业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或资源所发生的各项成本,如企业改进工艺技术及设备,对资源进行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发生时借记“生产成本――生态资源保护成本”,贷记“银行存款”。这两项生产成本最终都会计入到产品的总成本中。

3.制造费用――环境污染成本。该科目用于核算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企业排放超标的废水、废气、固定废弃物等一系列行为所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损失。如企业超标排污被征收的排污费或者因环境损害而给予的三方的赔偿等。发生时借记“制造费用――环境污染成本”。其原则是“谁污染,谁治理(承担费用)”而进行环境成本核算。

4.制造费用――环境治理成本。该科目专门用于核算主要核算征收的绿化费和企业为了美化环境而发生的废物清理费等等。发生时借记“制造费用――环境治理成本”。

5.制造费用――环境维持成本。该科目核算职工环保教育费、环境负荷的检测计量、环境管理体系的构筑和认证等方面的成本。在传统企业的会计核算中,此费用是作为期间费用直接计入到管理费用中,但是这些费用的发生与保护环境有关,笔者认为应计入到制造费用中,最终转入到产品成本。发生时借记“制造费用――环境维持成本”。

6.预提费用――环境破坏准备金。该科目用来提取环境破坏准备金。如企业排放尚未处理的污水,但是暂时未被政府监管部门发现或处罚。根据权责发生制的原则,企业应当提取预提费用,计入产品成本。发生时借方记成本费用类的科目,贷方记“预提费用――环境破坏准备金”。

【参考文献】

[1] 卢建胜.环境成本核算与控制探讨[J].现代会计,2008(5).

[2] 蓝磊.对于我国化工行业开展环境成本核算的建议和思考[J].财会研究,2008(24).

[3] 陈丽琴.浅议企业环境成本的控制[J].山东商业会计,2010(1).

[4] 乔引华,薛红梅,乔鹏芳.基于可持续发展下环境成本控制的路径分析[J].经济师,2007(2).

环境经济学笔记范文2

关键词:传统会计;循环经济会计;基本理论;对比

一、循环经济会计概述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于2008年8月29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以下简称循环经济法)。循环经济法的颁布旨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由于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相关政策的强制执行,我国的循环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我们知道,会计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左右着相关会计准则的制定,反过来,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实行又反作用于客观经济。近年来,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循环经济在传统经济中所占比重的不断上升。传统会计的基本理论已经难以满足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迫切需要产生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新的会计理论。在此大背景下,国内会计学的专家学者提出了“循环经济会计“这一新兴会计的学科。笔者通过对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搜索,发现会计学术界关于循环经济的研究文献还是比较多的。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读,笔者发现目前国内会计学界关于循环经济会计的研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本理论,这与我国目前循环经济所处的发展有关。研究的内容主要是站在循环经济的角度试图从新定义会计的概念、目标、对象、基本前提、基本原则的等内容。通过以下与传统会计的基本理论的对比分析,本文试图归纳出具有代表意义的循环经济会计的基本理论。

二、传统会计与循环经济会计基础理论对比分析

会计的基本理论主要由“本质、目标、对象、假设、基本原则”等五个方面构成。下面笔者将就以上五个方面逐一对传统会计与循环经济会计进行对比分析。下面笔者将就以上五个方面逐一对传统会计与循环经济会计进行对比分析。

1.“本质”方面。传统会计认为会计是一种工具,负责管理企业等经济主体间的经济活动。而从循环经济角度看,笔者认为其会计本质任然是一种工具。只是要把有效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清洁生产等因素考虑在内。

2.“目标”方面。从目标角度看,传统会计认为:会计主要通过对经济活动的记录,为企业的内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相关信息。而从循环经济角度,笔者认为其会计目标是在“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角度,提高经济效益。除上述基本目标外,还应该包括具体目标,如:向政府部门提供企业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情况,回收利用废弃资源的效率,原材料中包含的可再生资源比例等。

3.“对象”方面。从“对象”角度分析,传统会计认为其对象主要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能以货币表现的资金及其资金运动。而从循环经济角度,不能仅仅考虑资金运动,还要考虑除资金以外的其他因素,如废弃物回收利用数量,减少利用的资源数量、生态环境的友好程度等。

4.基本假设。传统会计的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四项。

(1)“主体”方面。传统会计认为,会计主体应从会计服务的空间对象考虑,一般指特定的企业或者会计报告主体。至于循环经济会计,笔者认为其主体应是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资源密集型企业。因为该类企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较大,生产过程对周边生态环境的污染较大。

(2)持续经营与会计分期。至于“持续经营”与“会计分期”这两个基本假设,循环经济会计也同样需要考虑。因为正常情况下,我们考虑的都是永久经营的企业。

(3)货币计量。传统会计主要以货币作为核算单位,这点毋庸置疑。但是在循环经济条件下,生态资源的破坏程度,如企业周围水资源的污染程度,河水里的鱼虾死亡程度,植被的破坏程度都是很难用货币进行可靠计量的。所以,笔者认为应该采用复合计量方法。

除了传统会计的四个基本假设外,笔者认为还应该包括自然资源短缺假设,生态环境短期难以恢复假设等。

5.基本原则。传统会计基本原则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对会计确认、计量的原则;二是对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原则。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等基本原则。对于循环经济会计,笔者认为还应该包括高效利用自然资源原则,生态环境相关原则等。

三、基本理论对比总结

通过上面的陈述,笔者从基本理论的角度,对传统会计与循环经济会计进行对比分析。循环经济会计的基本理论必须从保护生态环境、循环利用自然资源角度入手,如果脱离了这两个方面,那么循环经济会计就偏离其本质,偏离了创建这一分支学科的初衷。目前,在国内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循环经济会计基本理论体系初步建立,但是涉及企业具体业务处理的微观层面的研究还没有专家学者涉及,这给企业实际业务处理带来了困难。笔者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引起更多专家学者对循环经济会计的重视,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早日建立起循环经济会计完整的核算体系。

参考文献:

[1]殷勤凡.循环经济会计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6(11).

[2]任英阔.循环经济会计的确认与披露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0(5).

环境经济学笔记范文3

(一)实习基本情况简述

我们这次实习是以海天机械制造加工有限公司为背景,以新会计制度准则为依据,根据海天公司12月份的经济业务按岗位分工编制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登记日记账和明细账,并根据记账凭证编制科目汇总表,并据以登记总账;同时,按岗位分工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利润分配表,并编制财务分析报告。

这次实习的很大一个特色便是我们以3个人为一小组实行轮岗制,我们实行每两天更换一次角色的方式,使我们小组的每个成员都体会到了出纳、会计、财务主管所拥有的权限和具体的分工任务。其次,我们还有一个十分新颖的地方便是在我们完成手工记账之后,我们运用用友erp软件对所有的凭证进行了输入和输出工作,输入主要是指输入企业的基本信息和凭证,输出的则是我们的劳动成果,即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这一点充分体现出我们的专业实习并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实习,而是与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紧紧联系在一起,运用高级会计软件充分体现了这次实习对会计电算化的重视,为我们将来工作打了下更坚固的基础。

(二)具体实习流程

根据我们小组组长的安排,在这次实习中,我的岗位分工情况和主要任务

1-2天:财务主管,主要审核记账凭证、登总账、编制报表、财务分析报告、对每笔经济业务处理工作分工,并作出处理流程记录;

3-4天:出纳,主要填制、传递现金和银行往来单并登记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

5-6天:会计编制记账凭证、登记明细账并与日记账核对,同时完成纳税申报表的填制。

(三)各岗位实习心得

在这次实习的第1-2天,我的角色是财务主管。在这两天里,相对于出纳和会计来说,我的角色看上去较之轻松,但是我的责任却不小。我负责协助出纳和会计的日常核算工作,包括凭证的审核、转账、结算等,核查1-33经济业务的有关资料和凭证,并及时指出在核算中存在漏洞和不足的地方。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小组完成了建账、登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根据记账凭证登明细账和完成第1-33笔业务的科目汇总表。

环境经济学笔记范文4

论文摘要:该文针对当前中国环境史研究中几个较为重要的问题,即中国环境史渊源问题、环境史与历史地理学关系问题、环境史理论建设问题、环境史与环境志关系问题,逐一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最近一个时期,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以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西部大开发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行,各项建设工程蓬勃开展,环境保护工作也被提到了更加重要的地位。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如何协调共进也得到举国上下政界、企业界及科技、学术等各界有识之士的广泛重视,并倾力进行调查、研究,以寻求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生态环境也能得到完善保护与治理的最佳途径和方略,以促使中国早日建成小康社会。最近中央提出要树立科学发展观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战略构想,实际上也包含要更加注重节约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内容。

在这样一个大的发展形势下,中国史学界也更加关注环境史的研究,并聚焦于对历史上环境与社会间互动关系及其影响之探析,这无疑是既有重大的学术、理论价值,也是对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大有裨益之举。为了对促进当前环境史研究工作尽绵薄之力,笔者谨对几个有关问题陈述刍荛之见。

一关于中国环境史的渊源问题

任何学科的渊源问题,都是其学术发展史上的严肃而又重大的课题,中国环境史是如何萌生、发展的,自亦不能例外。近见北京大学历史系包茂宏教授的《解释中国历史的新思维:环境史——评述伊懋可教授的新著(象之退隐:中国环境史)》一文的一条注释中论到:“环境史作为一个分支学科或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是19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大致上在1990年代传人中国。”接着又写道:“在此之前,中国已有非常丰富的历史地理学研究成果,其中也包括许多环境史的研究内容。”应该指出他关于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成果中包括环境史研究内容的见解是完全正确的,而关于中国的环境史研究是上世纪90年代由美国传人的论断却值得商榷。事实上,他的前述第一个论点就为辩驳他的第二个论点提供了充分的论据。

中国历史地理学史展示,由于中国有着源远流长、成果丰硕的沿革地理学与古典历史地理学的长期发展与积累,所以到上世纪30年代,一批史学家与地学家受现代科技知识与学术思想的影响,面对强邻虎视、国事危殆的局势,遂在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爱国热情的激励下,即在上述沿革地理和古典历史地理等传统学科基础上,创立并形成了历史地理学这门新兴学科。他们一方面以新的学术观点,继续深化沿革地理学研究,另方面对历史上的自然环境变迁也进行了超越前人的探究,在历史时期气候、物候、地貌、土壤、植被、动物、河流与湖泊变迁方面都推出了一批颇有深度的成果。如:竺可桢在《国风)1932年第4期上发表的《中国历史时代之气候变迁》(朱炳海译);《禹贡)1934年第2期登载的蒙文通讲,王树民记录的《古代河域气候有如今江域说》等。由此可见,历史地理学的兴起与发展,同时也孕育并催生了中国环境史研究。

到上世纪50年代,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62年初,北京大学侯仁之教授发表了《历史地理学刍议》一文,明确论定历史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人的活动和影响而产生的”。历史地理学的主要工作“不仅要‘复原’过去时代的地理环境,而且还须寻找其发展演变的规律,阐明当前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该文总结了此前有关历史地理学理论研究的成果,建立起了颇为完整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与此同时,谭其骧院士与史念海、陈桥驿教授等一批老、中、青学者,也在各自研究的领域做出了建树。特别是谭其骧院士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8大册与谭其骧、史念海、陈桥驿汇总定稿的《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的先后出版,既体现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界的整体实力,又标志着这门新兴学科已趋于成熟。而在历史自然地理多个分支领域所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果,也对史学界关注环境史的学者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从一些主要研究农史、林史、水利史的专家也开始注重相应的环境变迁问题研究上可得到印证。因此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环境史的兴盛,虽然也受到国外,当然包括英、美等国环境史学家们学术思想与研究方法的影响。但毋庸置疑,其渊源还在中国自身蕴涵的丰厚的史学以及上世纪30年代兴起并发展成熟的历史地理学的激发。

二关于环境史与历史地理学关系问题

从上述论述可以看出,环境史与历史地理学关系十分密切,但二者仍有明显的差别,是属性与研究内容都有一定区别的两门学科。因而我对伊懋可(markelvin)教授所论历史地理学与环境史学“从原则上讲,二者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线。唯一的区分就是由不同的学术文化产生的界限”的观点难以认同。且不说历史地理学与环境史学被学界公认为分属地理学与历史学两大学科门类,也不说迄今关于环境史学的定义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即使说两门学科间有些理论观点与研究方法有共通之处,但因学科属性使然,彼此在研究的切入点与落脚点上均有所不同。概略地说,环境史是为解读历史提供新思维,…历史地理学则是为研究地理环境提供新视角。如再略加引申,则可认为,历史自然地理学是将人为活动作为一个重要的原因与营力,与自然要素自身变化规律结合起来,探明人类历史时期自然环境之变化历程及其复合型的演变规律。而环境史,按笔者目前的认识则是以人类历史时期环境变化作为对照物,着重探讨经由人为活动造成的环境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因而二者间区别是明显的。当然上述状况使这两门学科都具有警世资政的积极社会效应,互补互济的关系也是很明显的。

三关于环境史理论建设问题

这是历史地理学与环境史学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在中国比较而言,历史地理学在基础理论建设方面起步早,已进行了相当的研讨。自侯仁之院士《历史地理学刍议》一文发表后,实际上已确定了人地关系说在历史地理学理论体系中的基础地位。近一段时间,笔者也不揣浅薄,做了一些探讨。1992年应本科之母校中山大学庆祝自然地理专业创办40周年征文所需,撰写了《论历史自然地理在当前地理学学科体系改造中的地位与作用》一文,在该文中提出了人类历史时期之人地关系是一“多元复合双向制约体系”的新概念。并作了如下阐释:“人类历史时期之‘人地关系’,实际上就是不断发展的人类社会活动与不断变化的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一个双向制约体系。当然,参加到这一体系中来的,不论是人类社会活动方面的,还是自然地理环境方面的,都有众多的要素,彼此交织,交相感应,形成一个复杂的本系。”

当然这一阐释还是很初步的。1994年,为参加陕西师范大学与美国北依阿华大学联合在西安举行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会议”,笔者在提交会议的论文《制定并执行正确的政策是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点——以中国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工作为例》中,就当今全球普遍面对的“环境与发展”难题,依据前述人地关系是一“多元复合双向制约体系”的理论观点,拟定了一个环境与发展人地关系系统诸因素相互制约影响之模型图。见下图:

对上列模型,笔者论述了各因素间彼此相互影响制约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并着重强调了政府行为的主导作用。

2003年l2月,笔者为参加由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与北京大学孙中山思想国际研究中心、香港珠海书院亚洲研究中心、台湾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西部大开发与环境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的《西部大开发中的生态环境制约作用与应对方略》一文中,笔者也为西部地区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协调推进工作,依人地关系是一“多元复合双向制约体系”的理论观点,对人为活动方面设计出多元复合模型图(见图2)。从下图中可以看到,只有政府将生态环境保护与重建置于基础地位,在国家西部开发战略与政策的指导和支持下,在科技、教育事业的支撑下,合理利用本地区自然与历史人文资源及加入wto后开放的国际环境所提供的条件,充分考虑民族因素的影响,运用市场经济体制的运作机制,进行生态产业(包括工业、农业、林业、牧业、旅游业、服务业等)优选,并促其快速发展,才能顺利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以上仅是两个用以具体说明人地关系是一个在人为活动主导作用下“多元复合双向制约体系”的理论观点近年来有所深化并获得应用的实例。其内容本身不一定具有普遍适用性,然而其理论思想与方法确有借鉴意义与推广价值。

正如一些环境史学家所阐明的,“环境史研究人与社会和环境的相互作用的关系”,环境史的理论基础也当是人地关系理论。所以环境史学家在研讨与创建学科理论体系时,也可以人地关系理作基础,根据不同国家与区域以及不同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的具体情况,深入分析与具体判定人和地两方面的相关要素,也可对相应的各要素影响、制约模型,再逐一展开研究。这样,很可能会得到可说明具体地区具体历史时期人地关系实质状况的观点,从而充分达到环境史研究的目的。笔者认为,这或许是历史地理学与环境史学理论建设的一个有效的途径。

四关于环境史与环境志关系问题

在我国传统治史工作中,自司马迁在《史记》中撰成“八书”,班固在《汉书》中设十志以来的两千余年中,志因其具有更大的警世资政作用而一直受到重视。除了历代正史中有志外,在我国还涌现出大批地方志,不仅留存了大量史料,也直接丰富与推动了史学研究与纂著工作。因而治史离不了修志。

令人非常欣喜的是,在国家于新世纪启动的一项宏大的文化工程——《清史》的纂修工作中,经总主编戴逸教授的倡议,在其典志部分设置了“生态环境”,单独作为一卷,与其他34志并立。这无疑是我国史学典志编撰工作继《史记》八书与《汉书》十志之后在撰写体例与撰史思想上的一大创新。该志纂修工作自2004年夏季作为第二批委托项目,确定由笔者主持,与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兰勇教授及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史帅博士三人共同承担这一任务。通过一年多的工作,我们除愈加认清撰写该志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外,也深感难度甚大。幸有清史典志组几位负责专家的指导、督促与支持以及许多相关专家学者的关心、帮助,我们继完成立项论证报告后,又五易其稿,改定了撰写大纲,拟订了编纂凡例,写出了近1万字的试写稿。现在继续迎难而上,遵循历史地理学与环境史学之人地关系理论,充分吸取当代生态科学的理念与成果,从人类活动(即社会经济领域中一些主要的较大规模的生产经营活动,也包括上层建筑中有关政策、制度)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正面和负面影响人手,既注意有关生态环境之静态状况,更注重生态环境获得改善或导致恶化等动态变化,据实进行记述。以述明清代之生态环境主要特征及其变迁,并从中揭示其与清代经济社会发展及相关政策、制度间的关系。

环境经济学笔记范文5

关键词:绿色会计 现代企业 运用 

 

绿色会计,又称环境会计,是将会计学和自然环境相结合,采用多元化的计量手段和属性,以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并运用专门方法,对企业给社会资源造成的收益和损失进行确认、计量、揭示、分析,以便为决策者提供环境信息的会计理论和方法。 

 

绿色会计与传统会计的差异 

 

绿色会计是在环境资源恶化和批评传统会计的基础上产生的,其与传统会计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传统会计从人类经济活动的角度反映和监督企业的资本及其运动,按照权责发生制、历史成本等原则、采用复式记账的方法对发生的经济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但是企业的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在会计核算中没有反映。绿色会计则从生态环境和整个人类的活动出发,围绕以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环境资源的高效利用及耗费的补偿为中心,全面反映和监督企业的经济活动,从而有效解决传统会计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在传统会计中,只有存在财产所有权才有价格,才能在会计账表中得以反映。而如空气、海洋、臭氧层等对人类至关重要但无所有权的事物却不能成为会计核算的内容,企业对这些事物的使用和损害并不记入经营成本,这不仅使利润虚增,更为严重的是对以牺牲环境来取得目前利益的行为的一种鼓励。而绿色会计则充分强调环境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并赋以价值和价格,对其损耗予以补偿,从而使企业的责任向社会延伸,迫使企业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综合考虑,真正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会计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绿色会计是会计学、环境科学、现代经济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相互结合,运用一定的方法,以货币单位、实物单位计量,或用文字表述的形式,反映、报告和考核企业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等成本价值,平衡人工资本和自然资本。 

绿色会计的主要内容。绿色会计是在修正传统会计基础上产生的,全面监督反映经济利益、社会利益,环境利益是绿色会计的重要内容。绿色会计的基本内容大体可分为三部分:自然资源消耗成本,环境污染成本,企业的资源利用率及产生的社会环境代价评估;同时,包括对国家经济发展宏观决策的评估。 

绿色会计的核算对象。绿色会计核算对象,区别于传统会计的显著特点是增加了自然环境内容,特别重视环境科学与会计实务的结合。绿色会计中自然环境核算对象通常是指非人类创造的物质所构成的地理空间等。由于与自然环境关系复杂,考虑到目前的绿色会计核算技术方法的可操作性,其核算对象主要内容是:绿色成本包括自然资源成本、自然资源损耗、环境保护支出等。 

绿色会计的核算方法。绿色会计核算对象自然环境是一种有价值的资源,它能够为人类社会的现在和未来提供多种服务,具有直接或间接价值,如水资源、土地等。如何进行会计确认和计量是绿色会计核算方法的难点。绿色会计的确认和计量是将涉及自然环境的经济业务也作为会计要素,经过辨认确定其数量价格,加以正式记录并入会计报表的过程。由于绿色会计计量自然环境资源价值有一定难度,笔者将价值计量公式简列如下: 

现实使用价值=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 

总用户价值=现实使用价值+未来使用价值 

自然资产价值=总用户价值+存在使用价值 

其中,间接使用价值、未来使用价值和存在使用价值又是自然资产价值计量中最复杂的内容,需要借助于价格替代法、支付意愿法、接受意愿法等方法计量。确实难以计量的环境污染,可用数学模型适当测算估计量化。 

在我国实行绿色会计的思考

(一)实行绿色会计的基本原则

1.长期性和循序渐进的原则。绿色会计的实施,不仅涉及产品成本的市场价格的变更,更主要的是,它涉及市场规律的变动,甚至全球的商品流通准则和经济制度问题。因此,笔者建议首先成立一个由经济、环境、资源、会计管理、法律等多方面专家组成的机构,对绿色会计理论、自然资源成本、环境影响成本、企业行为规律、产品市场规律、价格体系变动、会计核算项目、法律体系变动等一系列有关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在此基础上,对部分产品或地区市场进行试点。如果可行,则应深入研究获得推广经验,再开展宣传,逐步使公众和市场接受,而后,开始研究立法或修改有关法律,调整会计教育和管理,以及审计制度。2.灵活性和边界起步的原则。由于绿色会计所核算的内容十分广泛,而且在不同的环境、地域和历史条件下会发生变化,应在确定原则的情况下,结合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对不同的产业、产品,不同的地点和时期选择核算内容和标准。也可以采取“双轨制”,一为现行的会计核算体系,二为探索性绿色会计核算体系。绿色会计核算的起始科目,应当从相对明确、简单和易于了解的内容入手,即所谓“边界推进原则”。而不能一开始就从模糊、无基础和多变的项目入手,如大气环流的风能成本、潮汐能等。此外,也可以采用分解综合的方法。如一片森林的价值成本,可以分解为气候、环境、地理、商业等多项价值,分别衡量,再给予不同的权重系数综合评估。

3.系统性和多赢的原则。绿色会计不仅包含经济问题、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也涵盖时间和空间的问题。因此,必须突出系统性原则。从理论到实践、从产品到市场、从企业到社会、从资源到环境、从国内到国际、从宣传到立法、从价格变动到公众生活等,都要系统研究。特别是环境与发展这一对矛盾,必须坚持双赢的原则。同时,还要保持产品流通秩序和社会的稳定。

4.强制性和三种行为结合的原则。推行一项新制度必须以法律为依据,具有一定约束强制性。一旦推行绿色会计制度,企业必须披露尽可能多的环境资源信息,政府部门必须对企业最低限度的披露作出明确的强制性规定。同时,绿色会计制度的顺利实行,必须以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和公众行为有机结合为保障,缺一不可。

(二)组建绿色会计机构

为迎接21世纪世界经济格局和结构的变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应立即着手实施绿色会计的各项准备工作,当务之急是成立机构、研究理论、确定准则,开展试点工作。笔者建议由财政部牵头,中国会计学会、中国总会计师协会负责,尽快筹建中国绿色会计研究会,组织经济学家、环保专家及会计实务工作者密切配合,加大绿色会计理论研究及实施的力度。

(三)进行绿色会计试点工作

在我国实行绿色会计,要从实际出发,由简入繁、从易到难,先从明确的易于掌握的科目入手,即先选择个别产品在部分地区、部门试行。笔者建议绿色会计的实施先从绿色食品、用品入手,将环境资源用直接损益法计入成本,以不计算环境资源成本原始账为准,以绿色会计账做参考。在取得切实可行的经验后,再修正完善、逐步推行。

(四)对绿色会计宣传教育

环境经济学笔记范文6

关键词:高中地理;导入;提问;信息技术

中学地理学科是中学课程中唯一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学科,是各学科中唯一以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环境关系及可持续发展为内容的一门学科。通过地理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时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方法,而且也可以使学生学会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方面理解和认识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的重大问题以及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因此,地理教师必须重视教学效果的提升。

一、将环境教育渗透到地理教学中

1.实现教学方法的重组与优化

在教师的日常教学中,除了采取简单的口授灌输的方式,也可以利用其它途径来进行知识的传播。因此,地理老师在上地理课进行环境教育的时候,应该利用当今不断涌现的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实现教学方法由单一化向多元化的转变。同时,丰富多彩的环境教育的内容也导致了教学目的的不定向性和多种性,这要求教师在教学的时候需要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并且在此基础上将各种方法互相配合,实现最终的优化,才能形成一种科学的方法体系,从而完成既定的预期目标。例如:有关保护珍稀濒危动植物的教学过程中,用直接有效地教学方法如幻灯片、纪录片等,学生的兴趣不仅可以得到激发,其观察能力也能够得到培养,而且能够更深入、准确地理解保护物种多样性的重要性。

2.深入探究地理书籍中的环境素材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高中地理教材中基本的地理知识,教导学生关心和学习有关整个地球和地球上不同区域在空间和时间上所面临的过多人口、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问题,可以不断缩减学生的地区差异观和人地协调观,从而积极引导学生关心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问题,热爱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理教师需要充分利用素材,深入挖掘环保教育的内容。

3.融合环保素材到地理教学中去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类经历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文明到网络兴起的社会变化,世界各国在注重加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发现了经济发展所造成的环境被破坏的问题,世界各地不断兴起了环保运动。例如,保护野生动物的游行示威;身边报纸、电视和网络上广泛宣传的生态环境主题日的报道(如植树节和节约一小时等纪念活动)和日常环境新闻报道(如企业的污染问题和资源浪费问题)。在日常地理教学中,可以将这些鲜活及时的素材引入到地理课题中,同时结合真实、时效和敏感的环境新闻,来激发学生学习环保知识的兴趣,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实现环保教育的目的。

二、思维导图的运用

众所周知,思维导图它是从纸张开始的,然后在慢慢向中心扩散,再向四周进行关键词描绘。整个结构就如同一颗心一样,逐渐扩散。如同树枝一般。将中心词写在上面,从中心位置逐渐牵引出线条,写在每个主题上,在逐渐向思维位置扩散。然而,传统的地理比较教学方式,需要从坐标开始逐渐向左上角开始,一行一行,一排排进行记录,这方式叫做时线性记录方式。第一,思维导图最初是从纸张中心开始进行记录的,那么中心是明确的,目标也是突出的。而传统的线性笔记方式是从纸张左上角开始记录,需要平行记录方式。当主体凸显出来了,就显得非常简洁和明了。传统的线性记录方式,使用间断的句子或者使用长句对一关键词进行描述,过程较为复杂,也很难进行识记。第二,思维导图使用的是多层次记录模式,将线条结构当成笔记载体,中心地位非常强,逐渐向四周扩散,能凸显出核心主题,凸显出知识相关性。知识生成性非常强,难点和重点也得以凸显而出。第三,思维导图中,充满了大量的图像,符号,非常容易让人产生错觉、传统的线性笔记方式,使用的符号很少,甚至不会有图形记录,这使得学生学习兴趣下降。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使用思维导图模式,将课文内容进行有效整合,确定出教学流程和教学重点。做到一目了然难点知识、重点知识。举个例子:“城市历史景观的保护”教学时,利用思维导图将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合,找准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城市历史景观的保护措施,而在此之前必须引导学生明确什么是城市历史景观。在该课程教学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何为城市历史景观,景观特色有哪些,保护的意义又体现在哪里。当这些零碎的知识构建出来之后,会形成一个大的知识体系,为更好进行城市历史保护课程教学提供借鉴。课程教学进行中,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布置好思维导图教学。新课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教学方式,让学生明白课文主要借鉴的是哪些问题。激发学生探究问题兴趣,唤起学生学习意识。思维导图,教学脉络清晰,直观的引导学生深入所学知识,逐渐培养学生思维辨别能力。思维导图作为地理教学有效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对地理知识体系建立应该要发挥出重要作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教师明确使用思维导图教学之后,学生的反应,教学存在哪些问题,在进行自我的总结和归纳。在反思中不断完善教学方法,清晰接下来教学步骤的开展,这对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有重要意义。

三、信息技术的引入

互连网与电脑已经在各个学校得到了普及与运用,在地理教学改革中紧跟时代的节拍,利用现代的媒体与手段,是教学改革的必然。

1.要充分利用多媒体,使教材多媒体化。教材的多媒体化是利用多媒体,使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多媒体在处理信息方面容量大,速度快。我们可以利用手中的笔记本电脑把每节课开发为地理课件,形成一个系统,使每节课不仅包含文字和图形,还能呈现声音、动画、录像。对流雨的形成通过Flas的形式展示出来,形象直观的让学生了解对流雨的形成过程与原因,改变了老师讲学生听的局面,也免去了板画的麻烦,也更具直观性。